首页范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十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十篇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23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篇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家长在用具体的物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时,应该提出要求,要求其通过思考掌握那些不能直接感觉的东西,而不能只满足他们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特点。孩子对感兴趣的活动常抱有很高的积极性,家长应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对其进行巧妙的引导,以利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其兴趣的支配。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向孩子提出明确的目的。

要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能力。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要利用孩子所接触的各种事物,练习思维能力,如在认识小动物时,不是罗列一大堆动物的名字,让孩子知道动物的名称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分析,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孩子看到小鸡时,会对小鸡的外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毛茸茸的,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小鸡的身体特征如尖尖的嘴巴、圆圆的眼睛和细长的腿脚,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小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还可对小鸡和小鸭等其他动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抽象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了动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头脑中就不是杂乱的、无序的动物名称,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家长应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通过具体事物激发幼儿的思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育: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各种材料、通过孩子直接的操作和活动,发展孩子的思维。如在数数教育中,通过点数实物,孩子开始真正理解数的含义,而只是口头上会数数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理解数。单纯的说教和书面知识的学习,因孩子的理解有限,所以学习效果一般不好。

利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现场教学,看到树木就让孩子观察树的叶子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枝的疏密程度,明白太阳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让孩子比较它与别的树的区别,明白不同种类的树木对阳光湿度的要求,对气候的选择,等等,再讲树的分类,用笔画出树的形象,让孩子用一句话概括出这种树的样子。所有这些都是在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你只要耐心引导启发,让你的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就能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篇2

关键词: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当然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婴儿阶段

俗话说得好,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已经开始了“学习”。哭,闻,瞅,听,都是在学习,都是在认知。为什么婴儿只要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就可以止住嚎哭。那是因为经过长久接触,婴儿敏感的嗅觉已经可以辨别妈妈身上特有的气吸。妈妈的一举一动都会时刻影响婴儿。这种感知其实就是一种学习习惯的雏形。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婴儿也会慢慢感知白天黑夜的差别,感知喝奶的频率,感知睡眠的周期,也会知道何时应该入眠,何时应该喝奶,何时应该排泄。这些其实都是一个简单数学习惯的模型。可能刚开始这一切都是紊乱无序的,但是妈妈应该在与婴儿的互动中让婴儿感知周围发生的变化。这是他们学习习惯养成的最初级的形式,感知时间,感知顺序,感知频率。婴儿就是在感知中成长的,按时吃饭,到点方便,就是养成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这一时期过来的,或许有着相同的习惯,但也可能会有个体的差异。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学习习惯也要处处留意。

二、学龄前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的刺激最易产生疲倦,而疲倦状态下的孩子是很难做到认真细致的。简单的数学运算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先天的天赋可能是决定孩子数学学习潜能的关键,但是后天对于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能激发孩子的巨大潜能。不可否认这时候的孩子,玩具才是他们最好的伙伴,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爱不释手的玩具,所以我们在选择玩具时也要根据孩子的喜好渗入数学的意识和思想,让其在畅快淋漓地玩耍中,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尽情释放发挥自身无尽的潜能。当然玩具不仅仅是玩具,也是最好的教具。不同种类的玩具可以培养孩子们不同的个性。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细心,方可受益终生。细心学习的前提是细心观察,应引导孩子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从自己到他人,从家里到幼儿园,从今天到明天。其次,要培养孩子有条理的习惯,物品有条理,生活有条理,行为有条理,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也会变得有条理。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幼儿受益匪浅。

三、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灵有一块神奇的土地,只要你在这块土地上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当然进入了小学意味着系统地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开始。在这里每个学生先学习规范,并按要求,有顺序、有步骤地展开学习。小学数学教育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中国传统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次是创造发展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有就是互动交流探讨合作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常常看到媒体在谈到中国教育时总是批判我们的教育体系完全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国每年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出国留洋不就是去国外恶补创新意识吗?其实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理念的最佳时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数学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当问题出现时会与人探讨交流,当解决问题时会与人分享快乐和光荣,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有人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是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期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数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中学阶段

跨入中学,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老师事事亲力亲为反而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中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分析数学模块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是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数学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作业的检查,在布置作业时要适量适度。培养学生一边做题一边思考,理清解题思路。考试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学习数学时分阶段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串联,从而让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数学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订正纠错整理错题集的习惯,把数学试卷中的错题难题偏题一一总结罗列,进行重新整理学习,查缺补漏,扬长避短,“知错就改”,避免重复犯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分数的好习惯。数学试卷有时难易不好把握时,学生成绩不理想时,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释解他们心中的疑惑。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说教。培养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表现,教会他们人贵在自知之明的道理。学会正视自我,引领追求进步的良好学风,转变学生学习中学数学时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思想状态。

同样智商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而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就不好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绩好的孩子普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和学习中加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让好习惯伴随他们终身,成为指引他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一个又一个五彩的阶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克服怕数学、认为数学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数学。时代的发展要求每个人既要学会做人做事,更要学会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参考文献:

[1]沈子兴.用智慧解决问题[J].现代教学,2013(Z1).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篇3

关健词:小学;语文教学;开放性思维;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5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众所周知,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所以,创造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散性思维是创新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不可等闲视之。

发散性思维俗称为开放性思维。开放性思维能力至少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培养教学。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可从下面几个途径入手。

1.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鼓励多阅读浅显易懂的优秀课外读物,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自古英雄出少年》等一些经典的书读物,把它们作为课外的语文课本,从小学地段年级就引导与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课外读物、培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面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课外阅读成为每天都必有的一项作业。由于孩子们刚上小学,识字量小,阅读起来有障碍,很多孩子在阅读中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渐渐地对阅读失去了信心。于是我推行亲子阅读法,多读儿童喜欢的绘本。在家里,要求家长读给孩子听,孩子读给家长听或者与孩子一起读。在学校,每天利用一两节课时间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常常选择简易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后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补描,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对文章细节支出进行引导与拓展等,从而让孩子们喜欢阅读,以阅读为平台,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

2.保护好奇心,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都好奇。课堂中总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常常出人意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其好奇心,恰当引导,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如,对学生提出问题不要简单地评价为"对与错";对错误的要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还要从学生思路中找出"闪光点",以保护其好奇心;要允许学生向老师、课本挑战,对那些敢于言别人所未言,敢做别人所未做,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及时肯定与鼓励。我在教学中,对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经常采用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表演、实际操作等形式,使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自己的想象分组编排,即兴表演。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大叔、青蛙妈妈登台表演。在表演中各组同学都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可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样既让同学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了文章主旨,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教学《乌鸦喝水》时,让孩子们用课前准备好的瓶子、许多小石头、水,动手操作,往瓶子里陆续放石头,观察水渐渐升高的过程,从而理解"渐渐"一词的含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又让他们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

3.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首条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能力"改为"语文素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更广泛的功能。我们学语文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要"有意"引导在生活中学语文。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习课本上要求掌握的生字以外,我充分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收集本,把平时吃过的零食袋,牛奶盒、药盒、家电说明书等等,剪切下来贴在收集本上,利用课辅时间让孩子们交流,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说说这一周你在生活中认识了哪些新字?是怎么认识的?再让同学们跟他一起读上面的所有文字。发现这种方式,既能引导学生关注了生活,又能以生教生,孩子学习起来非常感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开放性思维能力,还锻炼了孩子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其实,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就重视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对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后续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等,都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力也就会不断地生成下去。所以,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探究与实施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的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篇4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家庭中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在家庭中一定要培养孩子有始有终的习惯,要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千万不能因为学习,就不参加家庭中的任何活动,如扫地、刷碗和叠被子等等,要从每件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其实,生活上的好习惯和学习上的习惯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中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作用。

1。作为家长,在心理上不能给孩子产生一个监督的作用,让孩子产生一种心理:我是给父母学习的。不能时不时去打扰孩子,应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充分的空间,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尤其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学习由自己来负责。当孩子做完作业时,应由孩子自己去检验自己的作业,而不应由父母代劳,这样父母虽然费力劳神,效果却适得其反,助长了孩子懒散的思想。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时侯我身体不好,妈妈为了让我早做起作业早休息,常常我在一旁做,妈妈替我在一旁检查,我不用负责,也不用费心,因为不管我做对做错,总有妈妈给我做后盾,因此我养成了粗心的习惯。常常十字有一错,而这个缺点很难纠正。其实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不容易,而改变一个天长日久形成的不良习惯更难。所以要从点滴做起,大家一起让孩子从小培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2。家长要形成一个“陪读”的习惯。这里的陪读不单指和孩子一起做作业,一起看书,而是自己非常专注干自己的事情,可以看书,织毛衣,无论干什么,都必须非常专注,忘我,这对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注意力集中念一遍文章就能记住,而不集中即使有口无心地念上十遍也可能白做无用功,这就是效率高和低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3。每个家长要更好地和老师配合,和老师保持一致,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缺点,随着孩子青春期的到来,有些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家长每天最少和孩子沟通5分钟,形成一个融合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要培养孩子主动的思维能力。每个孩子一天学习了什么,不仅能想出来,最好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对将来是非常有用的,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而思维方式与座姿也有一定的关系,保持身体紧张可以使思维更有逻辑性、联系性,从而也更加理性,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躺着、歪着,想得东西比较零乱,这种思维方式比较适合西方国家。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我们的眼睛,我们最好也别躺着、歪着学习。

三、卡通片对孩子的影响

就是从国外流行过来的一些卡通片,只有图片,而没有文字,大人有时候还看不懂,孩子们却看得津津有味,以及电视上的一些动画片,不能禁止让孩子们看,但也不能太迷恋,它们能开拓思路,但应遵循中国传统上严谨的思维方式,应适可而止。

最后,对家长和孩子提几条建议:

1。给孩子一个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同时也给孩子一个纠正不良习惯的过程,现在的成绩不代表孩子的未来。

2。鼓励孩子形成一个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篇5

关键词:父母;教育;子女;成长;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90-01

如今的孩子,独生子女偏多,他们一生要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社会给孩子提供复杂多变的教育空间,学校给孩子提供知识殿堂的教育阵地,家庭给孩子提供耳濡目染的教育前沿。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个合格的优秀家长除了要注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外,还要主动当好学校教育的助手,注重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利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特别要留心发现孩子在思维习惯方面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施教,我想其教育力度是会大大增加的。现今的孩子的思维习惯大多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固执性。孩子在思维时往往不能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及时采取灵活应变的措施,宜受条条框框的限制。(2)肤浅性。孩子认识事物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准确地预见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3)狭隘性。孩子往往在接触世间万物时只看到了事物的正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反面,只能发现问题,却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他的思维不具备广阔性。(4)依赖性。孩子认识事物总喜欢依赖现成的答案和方法,盲从家长老师或权威的意见。(5懒惰性。他们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习惯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不善于用脑来分析大千世界。此时做为家长的我们便可尝试性地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正确地施行教育,其效果定会甚佳。

一、激发孩子“好奇”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科学家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有了好奇心才能敢提出问题。”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大致存在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好奇型,好奇型的孩子好提问,他们遇事总想问个为什么;另一种是缄默型,对这种类型的孩子,做家长的就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久而久之,缄默型的孩子的好奇心也就逐渐形成了,进而变成一个好奇型的孩子。家长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头脑中的一个个大大的问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思维,不断用客观事物刺激孩子的大脑,在发问中求取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鼓励孩子躬身体验

日本教育界提倡一种“余裕教育”,其内容的重要一点是利用周末时间让孩子去农业学校体验农村生活,直接参与实践。为了树立孩子的实践意识,养成孩子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自己分析自己总结的思维习惯。家长可借鉴日本“余裕教育”的成功经验,鼓励自己的孩子直接参与学校或家庭内的各种有益的游戏活动文体活动和实验操作等,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从而克服孩子思维的固执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孩子的思维的灵活性,以适应孩子未来的发展。

三、指导孩子观察

大自然的花鸟草虫,山川,都可成为孩子的观察对象。观察是启迪孩子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首先要引导孩子喜欢观察生活现象,蜻蜓低飞,鱼浮水面,雷电交加等都要家长提醒孩子从身边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其次要指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善于观察,同一朵玫瑰,有的观察结果是花下有刺,而有的则是刺上有花。最后要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习惯,细眼看针,洞察秋毫。如此引导,便能让孩子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克服思维的肤浅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提倡孩子“质疑”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家长平时要提倡孩子对家长.老师或权威。理论敢说不,敢提出质疑,不盲从迷信或权威。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孩子已知答案,家长还要有意问一问,让孩子答出一个所以然来。第二种方法,家长可以采用故意反驳与孩子争辩,在孩子和家长的争辩中克服孩子思维的狭隘性,培养孩子思维的广阔性,让孩子学会既看到事物的正面,又看到事物的反面,从而善于全面分析.思考所遇到的问题。

五、引导孩子“独立”

当孩子提出问题,迫不及待地寻找答案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而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家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告诉孩子可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就能找到答案。(2)家长和孩子齐上阵,共同寻找答案。(3)引导孩子从多个角度思考寻找答案。如此思维习惯训练,定能克服孩子的思维依赖性.惰性,培养孩子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进而培养孩子思维的独立性。

六、诱导孩子想象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篇6

低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方法以及学习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认识,大部分孩子只有对一些情境和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新鲜感,才有学习的欲望。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合理运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愉悦、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这一目的。

一、具体形象,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和形象的特点,往往对现象比较敏感。如何让孩子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那我们就要从抽象回到具体。在数学的课堂上,要尽量使用直观、具体的事物或生动的故事等,综合采用多种方式,以确保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能被吸引,能充分感知、具体认识,让他们觉得数学是具体的,是简单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在教学实践中,直观形象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很好地填补孩子们抽象理解的空白,使学生的思维能从具体过渡到抽象。

二、巧妙设疑,拓展思维

现在的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去研究思考。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设置有合适难度的疑问,以启发学生去思考研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掘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让更多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让学生学会在思考中提出疑问,在思考中解决疑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三、构建平台,自主创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数学的学习最终要求的不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答案,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一次自主的探究,小组合作中的收获,自我解析的一个过程。我们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和谐的、自主的、探究的平台和氛围,要把“跟我学”变成“我要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想办法打造一个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特点的平台,适当地把学生的一些间接的经验转化为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更加直接地去感受,去体验。@样学生的感受就多了,体会也多了,获得了更加直接的经验,能自主地去创造。

四、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恒心

做好任何事情单凭兴趣和爱好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坚毅的品格。在数学课堂上,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经常遇到一些孩子做题有始而无终,还有一些偷工减料。这样的孩子往往心理比较脆弱,注意力分散,学习习惯不好。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学习的毅力和恒心。也就是让他们一旦确立一个目标,能坚持不懈地坚持下去的意志。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对数学不感兴趣,不能坚持下去。其实,孩子的天性是玩耍,爱学习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着坚强的毅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被家长、老师、同学们认可,也让他们更有毅力去坚持去努力,久而久之,他们都成了爱学习的学生。所以说,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恒心能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

五、形成习惯,培养责任感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与智力因素的关系不大,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自制力和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需条件,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上进的决定因素。责任感的培养应从小开始,从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开始,认真对待每次学习、每次作业、每次考试,这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责任,是要认真对待的。

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毅力和恒心以及自己的责任感,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想学习,爱学习,乐学习,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提高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完成我们在小学数学阶段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篇7

一、课前准备习惯

在开学的前几节课,都需要反复地、提前地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告诉学生要准备哪些东西,每样东西放在桌子的哪个角落,想办法让学生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我们可以几个大组比赛,看看哪个组先准备好坐端正;也可以培养小干部,提醒学生做好准备。教师进教室后大力表扬课前准备做得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榜样,低年级学生喜欢效仿,马上也能坐端正。对于极个别调皮的孩子要有针对性地单独教育,找到学生的突破口,循循善诱,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习惯。

二、课堂行为习惯

课堂行为习惯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坐姿,当然,也不能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要求他们一整节课都笔挺地坐着是很不人性化的,学生也不可能做到,当感觉学生累的时候,要安排一些小活动,如在教学“认位置”时,可以让学生排排队认前后,拍拍手认左右,摆摆学具认上下,让学生四肢运动放松一下。

另外,握笔姿势也很重要,要时刻提醒“三个一”,防止学生近视。还要求学生不随便离开座位,不随便喝水上厕所,这些要求只要教师多提醒两次,学生一般就能改正。

三、上课听讲习惯

我认为,上课听课的习惯是所有习惯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知识最基本的方法。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要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受益的。对于上课听讲发言,我给学生定下了以下几条:(1)眼睛看好老师仔细听;(2)听的时候有想法一定不插嘴,可以举手,叫到后才能发言;(3)其他学生发言时,仔细听好他在说什么,想想他说的对吗,有不同意见要举手不插嘴;(4)点到名字回答的同学要起立站直,声音要响亮,让全班学生听到。(5)课桌上物品及抽屉内物品不随便拿出来玩弄。

四、数学思维习惯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之处,就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要想学好数学,就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随意的,而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让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从低年级开始,是低年级数学教师重要的任务和责任。那么,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养成哪些思维习惯呢?

首先要爱上思维,把思维的惰性赶走。然后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摆弄学具,如何小组合作、如何讨论交流。然后要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条理性。数学的语言一向比较严谨、精炼,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并且尽可能简短精炼、不嗦。开始学生并不明白什么叫“完整、简练”,我们只要经常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修改、指正,学生慢慢就会从实践中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了。

五、作业书写习惯

低年级学生的作业经常会出现马虎、邋遢、迟交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爱写作业,并养成书写细心、卷面整洁、不拖拉作业的好习惯。要想让孩子爱上写作业,首先量要少,然后指导要细致,写完后多鼓励,少批评,很多孩子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而心灰意冷,失去学习的信心。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要把作业写工整的难度很大。就像写0~9这几个数字,如果按照书本的格式,恨不得一节课只教一个字。每个字的起点和落点都有具体要求,而且要求卷面整洁,有小部分学生甚至要手把手教才行。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写,不能马虎图快,也不能太慢,用橡皮擦的时候要擦干净才能继续写。每次收作业时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交作业慢的孩子要帮助找到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绝不让孩子养成作业拖拉的习惯,不然孩子到高年级后给任课教师带来巨大负担。有些孩子是因为智商问题拖拉,这样的孩子我们要给予理解和帮助,不仅要允许稍晚交作业,还要利用课后进行辅导帮助;有些孩子是因为懒散拖拉作业,或是因为上课没有认真听所以不会做,这样的孩子要适当的批评,并提出要求,在低年级就把孩子懒散的火苗扑灭;还有些孩子偶尔拖拉作业是有特殊原因的,要问清楚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地进行批评。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在低年级就养成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多表扬鼓励,增强孩子写作业的信心,让孩子不害怕写作业。

在教学时,一种行为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才能成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循序渐进地、长期反复地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课堂常规的养成到位的话,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师上课更加得心应手,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篇8

1倾注教师的才智,激发创新的热情

教师的教学才智: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是激发幼儿创新热情的主要条件。创新型教师的本质特征就是独特新颖,让幼儿每天感受到一个新老师。教师的独特新颖会使幼儿感到好奇、兴奋,从而诱发出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因此,教师要勇于开拓创新,精心设计并组织好每一次美术活动,让幼儿每天都能感受到美术活动的新、巧、奇、趣、活,从而激发幼儿美术创新的热情。过去,美术教学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就是临摹法,教师出示范画,幼儿跟随教师一笔一笔临摹范画,这样全班几十位孩子的绘画作品如出一辙,没有创新和自己的想象。可见,一味要求幼儿临摹教师的画是不合适的,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在技能上给予适当指导。如中班画《蝴蝶》,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蝴蝶,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蝴蝶,再用点、线、面来装饰蝴蝶,背景幼儿自由添画,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另外,即使临摹也不一定要临摹教师的画,可以启发幼儿来演示,让幼儿相互临摹,取长补短。

2营造和谐的氛围,享受创造的乐趣

美术教学必须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活动的环境和条件,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创新氛围,努力激发幼儿创新的内在动因。教师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儿童观及创新教育观,尊重幼儿的个性,相信幼儿的潜力,相互尊重,互相沟通,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幼儿有较大的自由度,允许幼儿超越常规;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创意、表现、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和特长。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把孩子从"被动填鸭"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观察――探索――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鼓励幼儿向自己挑战。但这一挑战性的目标要建立在对幼儿绘画规律性的认识和对本班孩子发展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置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如美术活动《幻想之旅――米罗作品赏析》,在大班孩子已初步把握事物整体结构、表现简单动态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以另一种方法让孩子做画:通过线条和色块让孩子在随意组合和想象中表现事物夸张的主体和动态。一开始在活动的时候,许多孩子感到有些陌生和难,对这种方法不太适应,但随着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及孩子们学习交流,教师对孩子创造性表现的鼓励,孩子们很快适应新方法,越画越流畅,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由此,让我们看到,幼儿在挑战面前经历了由焦虑,困惑到顿悟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它满足了幼儿探求新的发现的心理需求。可见,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使他们产生大胆表现的安全感,愉快自如地投入活动,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体会创造美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绘画的愿望。

3陶冶于生活的点滴,启发想象的源泉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注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有关资料证明,创造性与个体的扩散思维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扩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应在绘画中进行培养。任何绘画的内容均来源于生活,孩子的画无不是表现他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知。孩子生活越丰富,创作的素材就越多。要丰富孩子的生活。可注意以下两点:

3.1多观察。即让孩子见多识广。成人可特意带孩子看那些孩子感兴趣的、富于感染力的景物,并有意识地利用周围的一切事物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促进其积累丰富的表象(用手绘画中创作的素材)。如带孩子到公园、动物园、儿童或参加节日盛会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动物植物的不同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或节日盛会的场景布置、人们的服饰、表情等。另外,成人要多带孩子走出户外,从大自然的绚丽景色中寻找创作的素材,这样,既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又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表达能力。

3.2多接触文艺作品。文艺作品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反映了广阔的生活。平时成人应有意识指导孩子多听、多看文艺作品(儿歌、故事、影视片等),帮孩子扩大知识面,积累想象与创造的材料,也可让孩子根据故事的内容画出某一情节。教师在指导孩子绘画时,要特别注意激发绘画中的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孩子艺术创造的翅膀,翅膀越有力,创造越升华,教师可在教学中帮孩子设计出富于想象的主题,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创作,如“未来星球大战”、“飞向太空”“二十一世纪的家园”等主题,不受时空限制,没有条件障碍,孩子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发挥,自由想象,进行创造型绘画活动。

4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扩散思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的是创新。因此,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孩子去标新立异,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训练孩子的扩散思维。在美术活动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孩子的画面,方不方,圆不圆,“非常乱”,既和老师的不一样,也和小朋友的不一样,对这样的作品,许多老师会一味否定孩子,认为孩子画的什么也不象。这种现象从表面看是成人要求孩子学习范画,遵守常规,其实却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把孩子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想象否定于萌芽时期。把“苹果画成方的”、“把人画成三头六臂”,显然,孩子的标新立异往往会脱离实际,而不断犯错,但孩子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正错误,完善不足。我们要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相信孩子的绘画潜能,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感受,正确对待他们的标新立异,多为其提供创造尝试的机会和条件,使孩子成为勇于尝试、勤于探索、不怕挫折的开拓型人才。

5引导学习创新,培养合作精神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篇9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幼儿园与小学课堂也加入思维导图的教学,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将其列入小学必修科目,成为孩子们做作业的必经之路。

对广大幼儿家长来说,也可以借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呢?

首先,通过生活事件来培养孩子“反思力”与“归纳力”。生活中,家长可解释一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带着孩子反思事件的流程,训练孩子思维的逻辑性。比如说:“你每天早上从起床到进入学校之间都要做哪些事呢?试着画出来。”

很多孩子在第一次画的时候,会漏掉许多要点,也有可能事无巨细,画得杂乱无章。家长可以预先提醒孩子,起床到上学之间他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如何用一幅图画来表达呢?哪些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哪些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再比如:“妈妈煎荷包蛋,有哪些步骤?你能画(写)出来吗?”“爸爸从上车到把车子开出车库,有哪些动作?你能讲一讲吗?”

美国的不少学前班,老师布置类似的作业:“苹果派是怎么来的呢?”

小朋友若画(说)是“超市买的”,老师一定会启发他们继续思考,直到他们画(说)出植物的生命周期,领会到“苹果种子开花结果子苹果长得又大又红被摘下来放篮子里做成香喷喷的苹果派”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图。

其次,通过“精读、反刍与做笔记”的习惯培养,优化孩子的阅读。大多数幼儿的阅读从睡前故事开始,一般是父母讲述为主,孩子偶尔提问。有些家长贪图量大,一本接着一本地读,却很少向孩子提问题。

事实上,孩子需要重复阅读以提升对故事的认知,孩子不断要求父母“再讲一遍”的过程,是孩子在揣摩作者的语言感情、推敲作者的谋篇布局、甚至是在脑中勾勒故事的全貌。年幼的孩子对这个思维过程没有自觉,他们只是乐在其中,不厌其烦地享受父母的“重复朗读”。

父母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孩子一种最简单的思维导图――直线流程图(Flowmap)。用语文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家长可以启发孩子口述故事的时间过程、每个步骤,画很多空白的框框来表示事情发展中的一个步骤(比如:起因――经过――结果)。孩子填写空白框的时候,写字或者涂涂画画都可以。这个过程从容易到复杂,家长可让孩子从填一个框起,逐步发展为三个框、五个框……

这样的训练应从幼儿时期培养。等到孩子读书识字时,就不会养成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

再次,通过“画泡泡”,训练孩子“提炼与概括”的能力。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最喜欢“基本气泡图”。比如:白雪公主有哪些特点?每种特点用一个气泡来表达。这样的结构图,只蕴含一层逻辑,帮助孩子多维度地思考问题,锻炼发散性思维。

比如:“你的周末要如何度过?每一个事件用一个气泡来表达。”对于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一边跟孩子讨论,一边画画写写,孩子的思路慢慢理清,他虽然不会画和写,但是一定看得懂你的“作品”。

再比如:有些孩子容易生气,家长可以画一个怒火中烧的小人,然后让他把每一种令他生气的因素,都用气泡表达。渐渐地,孩子找出怒气的多种来源,更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有些孩子特别胆小内心,家长也可以让他用气泡来读懂自己的情绪,意识到害羞、紧张、害怕等感觉很正常,可以转换为正面的力量。

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可以学习“双重气泡图”和“多重气泡图”来厘清两种或者多种事物的差别和相同之处。比如:韭菜和蒜苗的异同之处、三棱锥和立方体的异同之处等等。

概括来说,思维导图只是一个工具,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持有洞察问题的好奇心,掌握解决问题的灵感、思路、方法。

思维导图的训练应该从最切合生活、最简单容易的问题开始:比如:“妈妈在盒子里放了一个数字,它在5和8之间,但是又不是7,猜猜这个数字是多少?”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篇10

关键词:元认知水平小学生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20-01

作为教育工作者,相信大家对于元认知都不陌生。所谓元认知顾名思义就是自我认知,这个概念是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福莱尔提出的,在他的思维结构中是这样解释的: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本文针对现在的小学生元认知水平不高的现状,分析如何提高元认知水平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元认知对于小学生的个体智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元认知能够支配学生的学习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如此,如何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呢?下面,本文主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简述几个重要的方法。

1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良好的学习心理是元认知的基础,促进小学生喜爱数学是每一个小学教师努力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只有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真正将元认知的培养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中,才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当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来促使学生增强对于小学数学的爱好,双方共同鼓励小学生不断思考,大胆创新,让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为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两位数的乘法》的时候,一定要通过给予学生讲解数学乘法,激发学生对于数的乘法的乐趣和兴趣。形成自我认知,然后学生才会把精力运用到学习上。

2引导孩子制定计划,增强其学习的自我意识

提出观察的要求,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能够围绕这些要求(问题)进行思考。可以让孩子自己根据学习任务,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提出要学什么,然后制订计划,思考如何去学。引导孩子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好计划,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初步培养其元认知能力。

例如,在讲解《量角器的使用》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当你准备使用一个工具的时候首先应该着手去做什么?学生立刻会想到先认识它,接着教师再问学生当你学会使用量角器之后应该去做什么?学生立刻会想到去使用它,这样的问题启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去合理的计划和预测。增强学生学习的计划性。

3掌握方法、自我监控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培养起孩子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避免做事虎头蛇尾,让孩子自己检验和改正自己在学习过程出现的错误。

例如,孩子在学习计算小数的乘法的时候,经常由于一些小数点位数的问题降低做题的正确率,这就要孩子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自我检验的好习惯,做完题目后要进行认真地检验,在辅导学生做题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渗透一些自我提问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样做对吗?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呢?哪一种方法最好?通过这些自我监控的思想渗透,逐步让孩子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提高元认知能力。

4教会孩子进行学习反思,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作出判断,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反思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我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或方法?我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在解题中有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以及怎样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中怎样做才能学得更好?以此提高孩子认知的正确率,并为以后学习同类知识提供借鉴。通过自我反思来评价学习的过程,以培养孩子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元认知水平。

例如,教师再讲授《位置的认识》的时候,一定要通过让学生通过自我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总结通过这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这对于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让孩子在学习过程的反省中强化成功、矫正错误,促进其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当下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对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液越来越注重,小学教师承担着素质教育最初的培养任务,如何有效发挥这些元认知策略,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都任重而道远。因此,小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要在课下不断阅读新知识新思路,在教学与学习中不断循环,最终让低年级的小学生从小就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让小学生们学会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解题策略,为孩子以后的自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少荣.高中数学体验法[J].广西师范学报,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