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意式设计的美学特点十篇意式设计的美学特点十篇

意式设计的美学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3:13

意式设计的美学特点篇1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平面设计传统水墨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378-01

1传统美学的思想阐释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能够创成,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美学博大精深、变化繁复,任何思想的形成,无不是集体人民智慧的结晶。“五举论美”在《国语.楚语上》中较早的提出了什么是美。经历了历朝历代的积累,独具一格的美学思想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渐显现。琳琅满目的传统艺术,上至人面含鱼的彩陶盆、古彩斑斓的青铜器、下至笔走龙蛇的书法及道不完的山水画,无一不让人感慨独具一格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批先辈,既是思想家、又是美学家。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孔子的儒家美学崇尚“和”,道家美学则追求“妙”两者共同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协奏曲。

2传统美学的特点

2.1意境之美

“意境”即情景交融,表达“情”“意”“理”,树“形”、造“境”、表“神”的有机统一。如绘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表现踏花场景。由此可见,追求某种“韵外之致”的意境,必须通过形神兼备,虚与实的互补。意境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从有限到无限,从无到有,从而到达“道”。就宋、元山水画来说不难发现山水的描绘重点各不相同,追求的意境自然各不相同。

2.2以和为美

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在艺术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机能不只在于情感的愉悦,而在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即美”、“协调即美”是鉴别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审美准则。孔子在美学中表述大都强调了对立范畴之间的和谐关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求同存异”都在彰显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所以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需要我们求同存异,使各要素和谐发展。

3传统美学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迪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推动了社会进步,随之平面广告设计也越来越多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文化艺术在交流、融合中扩展开来,传统美学传递了传统文化审美观,并与现代平面设计发生交流碰撞,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创作手法、理念创新的借鉴。

3.1和谐之美启发了现代平面设计

儒家思想的“和”,能够统一矛盾双方,所谓中庸的和谐,注重对称统一、均衡的含蓄美感。另一种则是顺应自然,追寻道法自然的返璞归真的自然美。两种美相互融合,传达了整体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学的整体、和谐意识启发了现代平面设计,使平面设计中相关元素运用恰当如:线条的曲直、疏密,图形的大小,文字的繁简、色彩的明暗等。和谐、协调就是在表达各种事物的最佳状态,一幅图画、设计作品的美就在于它的元素、色彩、文字、排版等方面是否和谐统一。

3.2气韵追求引领现代平面设计

“气”乃万物具有的内在精神,“韵”则是外在形态追求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气韵的艺术表达也就是“传神”。气韵在现代平面设计的创作过程中,注重设计美观性的同时着重表达内在的精神气质。让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充满活力,让人产生一见倾心的感觉。

4水墨画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水墨画的创作追求虚实和谐的统一,有作者独到的理解,并存在深刻内在的气韵才能有感染力。任何的艺术形式、思想需要创新迎合大众口味。艺术语言独特的传统水墨画与现代商业结合应用,让平面设计意蕴更加深厚,体现文化内涵。

4.1水墨元素的思想表达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通过水墨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使空灵、简约的美表达清晰。传统水墨的美感在传递商业信息的同时,表达了设计师的和谐传统美学审美思想。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说过:“面对水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自己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一个概念,只要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毛笔就有生命力,水墨是有灵性的。”凭借对水墨元素的情有独钟,靳埭强先生的设计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并被大众所熟知。正是他对水墨特有的自然、不拘的特点的独到理解,才让设计作品既有水墨的韵味洒脱,又有现代艺术的视觉冲击。可见中国传统美学越来越深刻影响我们的设计师,使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走向更宽广的世界舞台。

4.2水墨元素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

(1)水墨元素指导海报设计

由于主题风格诉求不同,需根据不同主题采用不同的水墨表现形式去阐释主题。海报中的水墨应用方式不同,呈现的状态和感染力各不相同。传统美学中的水墨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表现形式结合,突出了海报的唯美优雅与文化内涵。靳埭强先生设计的海报《汉字》系列,通过行云流水的水墨元素与生活常见的物件融合,构成“水”“云”“山”“风”的形态,营造了天人合一、轻松自在的生命真谛。

(2)水墨书法启发文字设计

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形态美、意境美、气韵美被设计师广泛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结合现代设计的时代特、民族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字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巧妙地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元素完美结合。把传统水墨艺术表现形式与运动结合形成曼妙的奔跑的动感十足的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同样结合书法汉字“世”的外形,准确表达世博会“以人为本,追求和谐”的理念。可见传统美学宣扬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同样汲取时代精神与平面设计的有机融合,追求和谐统一的发展。

(3)水墨元素指引版式编排

在当下平面设计中,不少版式设计受水墨点线面表现的影响,表现独树一帜的风格。通过文字叠加产生模糊的排列形式,我们称其为“杂音”,这种排列形式往往给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张达利设计的《字非字图非图》这一设计作品,采用手工制作把文字重新排列,形成无法阅读的杂乱中带有秩序的排列形式,构成一幅有趣的图像。水墨书法元素的虚实结合,编排出有张力的版式、书法笔意表达了设计主题。

5总结

通过对我国传统审美观、传统美学的认识,并发掘传统美学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迪。对传统美学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关系做进一步探究,列举传统水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传递民族特色的同时赋予平面设计更多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当代平面设计师需要根据传统文化素养、审美观点、美学思想选取传统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思潮进行平面设计,并将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巧妙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

参考文献:

[1]原田进.设计品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8.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意式设计的美学特点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以传统美学理念为切入点,论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中西方传统关学观念的传承,强调西方羡学观念的核在于形式论,而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说、格调说和气韵说占主导。

1.传统美学观念

1.1表理论

美是一种直觉,直觉就是表现,纯粹的直觉获得纯粹的表现,直觉是具有特殊的目标知觉,是一般意志的实践转化为道德活动。因此,美既不是有用的,也不是愉悦的或者真善的。

1.2朦胧论

认为美是一种朦胧的清晰、模糊的明确、似是而非、不似之似、似而不似的直觉感受。美的理论是凭直觉中的感受,美中含有一定成份的真与善,但是美的事物特别是形式美,当美达到相对的审美标准时,具有一定虚假和丑恶成份的事物仍然觉得美。

1.3幻觉论

美是“观念的外观”("dasscheienederidee")。这一定义,部分是形而上学的,部分是实在主义的。美,依赖于这些第二性的质的组合,因此,美不能存在于外在世界真实的物理对象之中。

1.4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freud)及其许多门徒初创并发展了精神分析美学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理的主要定义是怎样从永恒的“冲突”的观念出发,再进一步,这一压抑的行为又是怎样在无意识当中创造出一个观念相冲动的体系。这一体系,从人格的其他部分孤立出来,术语上称“情结”(complex)。

1.5体验论

近代科学美学创立者费希纳,把关于美的科学当作普通心理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他所开创科研理论,是把实验的方法介绍到美学中来,就是一种“从下而上”("vonunten")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用这一方法来代替旧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即“从上而下”("vonunten")的哲学方法。

1.6移情论

对于这一特别生动的美感经验—近年来多数哲学家都称之为移情(einfuhlung)—所作的还不够成功的解释,不是在《小宇宙》中找到的,而是在《德国美学史》中找到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批评了赫尔德的极其类似的看法。在赫尔德方面,曾经以炽烈的想象的热情维护过内在生命的自由而又完整的表现。作者告诉我们,这一过程是建立在观念多样化的联想或回忆上面的。

1.7现象学论

只从事于现象("phanomene")的描述,只关心显现在知觉中的对象,而完全不管对它们在因果上的说明。它抓住对象本质的内在特性。“所采用的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中抓住每一个对象的一般特性。象这样所显示出来的事物的内在基本特征。

1.8完形心理学美学论

完形心理学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他通过对音乐曲调的研究,认为音乐绝非仅仅是曲调音响的总和,音乐中的曲调旋律除了一系列的音响外还有别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格式塔特质”。

2.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西方传统美学观的传承

2.1模仿说

古希腊美学家认为:艺术就是模仿自然。准确地说,就是艺术是模仿自然、社会和现实。依据模仿论的美学观,艺术品的审美判断标准就直接取决于模仿的真实与否,这样艺术家的创造力就大大削弱。

如今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很多设计作品就是这种对生活和现实的再现,特别体现的城市雕塑上。

2.2表现说

艺术表现论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艺术的本质也在于情感的表现。

所谓艺术的表现论,主要指:艺术家作为个体感情的存在,强调艺术的目的仅仅只是表现个体独特的、微妙的、难以言说和不可重复的感性体验。而产生与人类心灵之中的情感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冲动,只能借助外在的形式把感情表达出来,成为可以观照,可以感受的东西。

2.3形式说

形式之于艺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艺术而言,反映现实生活也好,表现主观感情也好,都必须纳人一定的审美形式,才能成其为艺术。“艺术的形式性”就是认为形式构成了艺术之最根本的特征。

对形式的认识,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意味的形式”。

具体显现为: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多样与统一。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通过对交通的组织、用地功能的分区、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套、绿色环境的开发、街景形象的塑造、特色环境的创造、城市天际线的表现,把城市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从形态、功能、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使景观组群由无序变为有序,使城市的景观环境得以发展和完善。

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必须把握好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在制约中寻找自我,使设计师更客观地对待创作的客体,进人无模式的境界之中,再自由地走出来。这样创作出来的客体不会与其他的城市公共设计雷同,不会是随便从别处抄来,也不能随便搬到他处,而是“特定”环境中的特殊表现。

3.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美学观的传承

3.1意境说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意,指创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主观思想感情。

境,指创作者对客观形态的描绘与刻画。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写实,不是自然主义的描绘对象具体的形态,要求达到内在精神的神思,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现代画家齐白石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象用在似与不似之内”。

当今,许多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继承了意境说美学特点,尤其是雕塑作品。

3.2格调说

中国传统美学往往强调“虚实相生”、“以简就繁”、“计白当黑,妙在无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城市公共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的对象是构成人类生存的空间,而产品设计创造的是空间中的要素。这就需要设计师对其进行总体的综合的规划与设计,首先要注意协调各对象之间的关系,协调各要素之间的虚与实,简与繁的关系。

3.3气韵说

气,本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指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韵,本指和谐的声音。气构成事物,韵则决定事物的雅与俗,高与低,美与丑。气韵,就是说,具有高雅气质的人才能做出高雅的艺术品。

中国古代美学重神而轻形,这种美学理念直接影响当代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雕塑和城市水体设计时,往往追求一种意境。如由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等单位合力完成的奥林匹克公园,主要创意是整个设计像荷花在荷塘中繁茂生长一样。运动员、裁判员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好比被荷叶呵护的水中和水面上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中央的步行区域和必要的交通设施是关键。整个设计弱化了具体形态的描绘,极力营造出一种荷塘意境。

4.小结

本文重点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传承进行概述:

4.1以传统美学理念为切人点,首先阐述传统美学观念,解决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等问题;

意式设计的美学特点篇3

随着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文化多元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正在逐步侵蚀着民族文化的生存以及延续。因此,在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当中加入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能够很好地去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能很好地将民族文化进行更好的延续和发展。所谓的“新中式”的设计风格并不是纯粹的将传统文化当中的设计元素进行简单的整合、归纳甚至于抄袭到设计当中,也不是将复古明清、照搬古典的进行设计,而是设计师能够更好地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理解之后,将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新中式室内设计当中,并与民族文化当中所蕴含的比较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能够通过动态的解读与现代人们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继而为以后提高人们的民族精神文化起到极为关键的积极作用。从文化本身的角度来看,人们主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国家文化特色,将民族文化赋予世界意义,民族文化也意味着,在任何国家都有不可或缺的理论意义。“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当中的精神内涵是建立在宗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上的一种文化需求,在当今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仍位于有设计行业的主流地位,其重要的特点是讲究设计的功能性特征以及实用性的特点,而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而言,其表现手法通常是将中式的建筑结构进行重新的设计和组合,同时传承传统元素中的设计风格及其精神内容。随着人们对于民族认同感的提高,许多国人逐步开始重新定义隐藏在文化当中的文化价值,根据本地区的文化特征与世界的文化相结合,将中国人在以前文化建筑中的传统民居文化特点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这方面的设计问题逐步成了现今中国设计界最为热门的探讨话题“。新中式”的室内设计风格将中国的宗教文化很好地融入设计之中,分别表现出儒、禅、道三种不同的思想意境特征。在我国,促进和谐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因素“,和”充分体现出本民族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和谐是表现一个社会和自然所生存的一种最为基本的状态。新中式的设计风格讲究纲常以及对称的特点,常通常是运用阴阳平衡的理论依据来对室内的生态进行调和,在装饰材料上则选用“金、木、火、水、土”这几种元素来体现禅宗式的宁静和理性的生活状态,同时充分表现出本民族的特点以及所追去的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特征。

2现代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和需求

现代设计集中体现在通过艺术和设计去不断地改善和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同时也开始逐步提高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因此,为了提高艺术品位和设计的审美内涵,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变化发展。审美意识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由基本的认识和看法促使美感的形成。通过一定的社会群体和地区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因此,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特征以及其他审美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受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影响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和影响。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审美理念的差异随着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观念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也都有所区别。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潮流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的影响同样具有有非常大的变化,对于民族文化上也同样呈现出不同程度上的缺乏。(1)缺乏对于优秀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其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以及认同感。(2)对于西方文化的过渡崇拜和盲目追求,从而互留本土文化特征。(3)对于比较朴质的本真的文化的一种冷落,对于异己文化的过度追求。(4)缺乏对先进文化的了解和对落后文化的判断。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应该去发展和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时期的新中式风格,我们应该更好的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同时能为以后更好地提高民族文化知识,普及对后代的教育文化都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

3古典造型艺术的继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中式风格在家具室内设计语言上充满理性特点而不失简洁的效果,线条干练而方直、整体的造型显得尤为的大方,同简约风格的现代家具的轮廓有共同的特征。同时,新中式的家具同时也吸收了明式家具中的特点,并且摒弃了古典家具中比较繁缛的装饰特点。古典西欧流行在17世纪,法国是古典文学的主流。因为它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相结合,被称为“经典”的例子。在法国,从早年的17世纪到1660年左右,已经到古典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文学语言去完成相关设计和建立各种文学流派,一直在欧洲流行了200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意义上说,有古典文学的时期。英国在17世纪后期形成的古典风格,但它不是直到18世纪初的发展;俄罗斯是第一个在18世纪,新古典主义一旦成为文学的主导倾向在那个时候。同样在中国的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中也继承了这一点,将古典主义中注重“理性”至上的精神,要求逼真但又不能纯粹模仿等精神融合在新中式的室内设计之中。并运用新型的材料,各种型号的玻璃、树脂以及金属等材料并结合一些环保的材料和各种高强度的胶合以及具有优美纹理的迷彩等新型材料。

4结论

意式设计的美学特点篇4

   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将现代设计理念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可以形成课程内容的特色性、科学性和学生设计创作的广泛性、人文性,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特点、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设计语言、拓展表现方式、提高设计作品内涵。此外,广泛了解吸收本地民间工艺美术的优秀资源,对于构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也有重要意义。

   1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艺术设计创作中思考“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了许多尝试。正如设计师王敏所说:“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环境下,很多民族为保存自己的本土文化而努力,设计师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一体化与多元化之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设计师是文化沟通的使者之一。他的价值就体现于正确理解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互动关系。”[2]当代艺术设计在学承西方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几十年来,从本土文化中寻找艺术设计新的突破口的呼声越来越高。居于浙东沿海的台州民间工艺美术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当代艺术设计借鉴和吸取养份。如民间雕刻方面就有翻簧竹刻、漆金木雕、泥塑、干漆夹苎造像、三门石窗、仙居木雕、贝雕等;民间抽纱刺绣与编织方面有台州绣衣、雕平绣台布和竹、麻、草编等民用生活器具。这些都取材于本地易取的竹、木、草、泥、砖等,为艺术设计创作带来了广阔的视野。概括来讲,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及对教学的启示表现在三个方面:思维方式的影响、造型特征的延拓、色彩表述的借鉴。

   1.1思维方式的影响

   1.1.1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中材料和工艺的拓展意识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纵观现代视觉艺术,无论从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还是杜尚、博依斯的观念艺术,乃至后现代主义皆在材料和工艺的探索上有所创新,当代艺术对于材料的拓展应用尤为重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对于材料的深刻探究和充分利用体现出强烈的设计意识。虽然在现代生活语境中,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其中包含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其特有的价值。例如在台州民间甚至今天还在被人们使用的竹编小型储米仓,高80厘米左右,上口30厘米圆口状,下底边长50厘米四方形,有圆形盖,竹皮人字形编,骨架结构处用5厘米宽竹片作为支撑,在仓体相对两边有用2毫米宽的竹丝编的“米”字,且竹丝皮向里,瓤朝外,形成了独特的层次效果。在现代设计中,这种材料穿插的技巧和思维方式可被充分利用和发展,如竹编和现代纤维材料的结合,或可尝试以钢丝网作为骨架,用竹丝形成编织或“刺绣”式的效果,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形成材料的应用拓展。在设计教学中,这种材料和工艺的拓展训练可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

   1.1.2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中的“隐喻”方式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在满足使用的功能外,还强调主观精神的体现。例如三门石窗的创作中常用的几何纹、铜钱纹、八宝纹、动物纹、文字纹、花草纹、一根滕纹等皆运用象征、隐喻、谐音等方法使人进行联想。“它不是直白的表述,而是借它物或通过符号表达某种情感和含义。”[3]“隐喻”强调主观精神的描写与表现,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其中,并且更多的是将民间故事及人物运用比喻、象征等方法进行美好寓意的表达,使人们充满了联想和想象的意趣。民间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虽在其所依托的文化、体现手法和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对于“意象”的善用却是相同的。“隐喻”方式是表达“意象”的理想手段之一。

   1.2造型特征的延拓

   造型是台州民间工艺美术视觉表现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兼容、变化、发展,台州独特的佛道文化、山海文化、古城文化、武学文化和南宗道学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硬气、英气和灵气的造型特征,体现出的相互兼容、博采众长的造型内涵,是我国民族艺术精神及造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人对于视觉不能触及的现象会凭借主观经验加以推断,对宇宙万物有独特的理解,他们所表现的真实是一种主观性的真实,带有浓厚的意念成份,追求情感的真而舍弃形象的真。”[4]深入挖掘台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特点是丰富现代设计语言的良好途径。造型特征的延拓不是造型的简单移植和拼凑,而是对传统造型的文化背景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对传统造型进行加工和改造,以达到“取其形,以赋其意”的效果,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

   1.3色彩表述的借鉴

   民间有“红要红的鲜,绿要绿的娇,白要白的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等对于色彩应用的表述,反映出民间工艺美术高纯度、强对比、色彩鲜艳的特征。这种对于色彩的“圆满”的喜好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也体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台州民间工艺美术的色彩也不例外,例如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台州临海黄沙洋地区的黄沙狮子,这种台州民间舞狮活动是人们祈求吉祥、消灾降福的重要形式。在黄沙狮子的色彩运用中多采用金色、大红、中黄、翠绿等强烈对比的色彩,光鲜照人、明丽绚烂。在现代设计中色彩的对比运用是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因为色彩皆源于自然,正因如此,色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如红色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物是火、鲜血、太阳等,因此红色就有了象征激情、活力、吉祥等情感特征;绿色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物是树木草原等,因此绿色就有了象征生命、希望、活力等情感特征。正是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强烈对比的色彩表露的淋漓尽致。现代设计中对于色彩的运用也应着重关注色彩的情感特性,使色彩不仅仅在强对比下形成装饰和美化的效果,还应通过色彩表达设计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这是设计走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方法。

   2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在现代设计理念的整体框架下,探索更加优良的现代设计教学模式和体系是近年来设计教育领域集体探求的热点。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在发展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发现本土文化丰厚的营养可供现代设计来汲取,尤其作为地方高校,在专业教学领域建立自己的特色,有着资源上的独特优势。

   2.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目前,学生正处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和相互深刻影响的时代,“我们是谁”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普遍难以寻找到理想的答案。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Huntington·Samual·p)就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作为地方高校,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来源多是省内及本地区,他们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使他们普遍需要找寻一种熟悉的文化养份来激发他们的文化价值认同。而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在世代传承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营养,作为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份子,它在文化上的共性也可使学生以点窥面,从本地延伸到全国,了解台州及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特征。这正是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意义。

   2.2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地拓展设计思维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中对于工艺和材料的应用拓展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理解,就地取材、合理加工利用是其重要的特点。在工艺和材料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设计过程中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是学生往往没有对于工艺和材料进行再设计和合理利用的观念。在设计教学中通过对身边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关注和解析,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于工艺和材料的应用意识拓展设计语言。同时,民间工艺美术较多采用象征、隐喻式的表现方式,传达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这种设计语言的应用方式是丰富学生视觉表达能力的重要借鉴,使设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见,进行台州乃至全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学习对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可起到重要作用。

   2.3有利于提升学生造型能力和设计语言的应用能力

   设计能力的提升主要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的理解。台州民间工艺美术是台州人们千百年来对生活观察与理解的精华所在,其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型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也是提升学生造型能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通过对传统造型的解读,理清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再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新造型。

   2.4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传承意识

   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因其特有的时代文化背景和生产方式,近年来逐步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九零后的学生更是在西方文化的沉浸中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纳入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了解其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学习本地民间工艺美术,了解其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对于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在教学中对于本地民间工艺美术系统化的调查、挖掘和整理,有利于学生学习其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积蓄资源和力量。

意式设计的美学特点篇5

关键词:建筑美学;房屋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52-0102-01

随着人们审美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重视建筑的艺术审美功能,并将其作为不断追求的目标,建筑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艺术审美对象之一。建筑与美有着较强的联系,在房屋设计时需要在基础内容和重要环节上,将建筑美学特征体现出来。

1建筑美学的意义

1.1提升审美效果

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建筑美学的重要功能。我国建筑都非常讲究审美特性,在房屋设计中应用建筑美学,能够营造出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并凸显生态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美学。此外,还可以提升房屋的审美效应,让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在一起。房屋设计形式的不同,其审美效果也不一样,能够将不同建筑的风格与特色呈现出来。

1.2美化房屋环境

房屋设计中造型和色彩是重要的视觉要素,将两者统一起来,能够真正表达出建筑的意义。美学色彩的敏感度较强,能够对房屋造型比较加以调整,解决造型的缺陷[1]。此外,在视觉效应下,能够改变建筑体积,调整建筑的比例。美学元素能够将房屋通风口、落水管等不理想之处加以掩饰,以此实现美化房屋环境的目的。

1.3彰显地域特色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将建筑美学应用到房屋设计中,能够较好的与地域特色相结合,比如具有地域特色的色彩、图形、图案等。因此,在进行房屋设计时,需要对地域文化特点加以考虑,融入更多的地域文化元素,这样才能够房屋建筑更具地域特色,并带来更具强烈的审美效果,提升房屋建筑的艺术感,加深人们对其的印象。

2房屋设计中建筑美学的应用

2.1均衡性设计

房屋的高低大小、材料质感、色彩深浅、虚实变化等都能体现均衡性。房屋设计过程中,其外部结构、内部空间、使用功能应该聚恒,重点强调房屋的均衡中心,将房屋均衡的特点阐释出来,呈现出均衡之美。为确保房屋的均衡性,轻与重之间要保持平衡,如体积较大、高度较高、材料较硬、色彩较暗、实体性强的房屋,会让人产生重的感觉。而体积较小、高度较低、材料光洁、色彩明快、空灵性强的房屋,会让人产生轻的感觉。如果房屋整体感觉较轻,可以选择底层架空设计方式,借助悬壁结构特性,采用浓郁的色彩和粗糙的材料质感,可以有效增强房屋的厚重感,这样有利于将房屋的均衡性体现出来。

2.2布局设计

房屋布局的设计,主要包括规则布局和不规则布局两种,其中规则布局既可以体现庄重、爽直、明确的建筑设计空间,还能呈现出房屋建筑的风格,让建筑充满美感。而不规则形式可以为房屋增添活力,让房屋显得灵动而富有艺术感,体现出房屋的设计的形式与风格。通过对房屋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的美感,并形成协调统一的房屋建筑氛围[2]。因此,重视房屋建筑的布局设计,让房屋的实用性、艺术性和文化性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房屋建筑更富有艺术气息。

2.3比例设计

建筑美学与房屋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让这种比例恰到好处,才能让人更好的感受到房屋的完美与协调,如果比例不当,则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一般来说,为将房屋的美感呈现出来,长、宽、高三个数据的大小关系要均衡,其主要尺寸要有较好的比例,从而有利于建立协调的比例关系。

2.4韵律设计

建筑美学中韵律性特点较为重要,是房屋设计中需要重点突出的环境,有较好韵律的房屋,可以让人更好的感受建筑之美。房屋设计时要重视应用好韵律性,主要表现在构图、色彩和视觉等方面,以此提升房屋建筑的美学效果。在实际房屋设计中,要重点控制好重复特征明显的部分,如阳台、墙面和门窗结构等,体现出韵律性,从整体上增加房屋的美学特点。在房屋室内设计中,要采用封闭、遮挡等方法,让室内空间更有韵律性,从而让房屋设计与建筑美学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此外,在体现房屋的韵律性时,要具备灵活、开放式的设计理念,如房屋建筑比较复杂,可利用渐变的设计方法,让韵律感相互交替,营造出有秩序的变化效果,提升房屋的感染力与艺术性。

3结语

总之,在房屋设计中合理应用建筑美学,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房屋的特色。不同风格、色彩的房屋建筑,会让城市显得更加缤纷,充分艺术之感。因此,要把握好美学与房屋建筑设计的关系,让房屋建筑更具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样房屋才可以折射出地方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并将美的概念充分诠释出来。

参考文献

[1]江奇莉.美学思想在房屋建筑当中的应用规律[J].门窗,2014(10):381.

意式设计的美学特点篇6

(一)设计素描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思路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基于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实践能力,开发出学生能胜任的项目,针对不同项目对学生因材施教。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模块式项目驱动”模式突出以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素描的教学规律,结合动漫专业特点,将课程内容按照人才培养方案需求和课程教学计划进行模块规划,把过去传统的美术型专业基础课教学转化为知识结合案例的理论传授与项目实践的项目式教学。高职新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美术基础情况不同,大部分学生只经过短期的高考美术培训,进入大学后需要教师从头培养坚实的造型能力,这就需要高职艺术类专业、院系、领导、教师以及学生都重视专业的美术基础课,为学生将来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美术和设计功底。在模块式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将依照学生的不同学情,设计目标任务相同、难度等级各异的实践项目,因材施教,对于创作能力强的学生、创作水平高的作品,还可以推荐参加相关艺术竞赛,让学生不仅体验到项目实践的快乐过程,同时收获创作的喜悦。

(二)设计素描模块化基本架构要想达到动漫专业素描教学的预期效果和最终目标,就需要分析课程立足专业教学体系中将会支撑后续的哪些职业技能需求,在知晓专业的实际需求后,抛开传统素描教学模式,不再一味地绘画瓶瓶罐罐、石膏、几何体,而是要结合动漫专业特点和创意设计能力要求,创新素描的教学模式,将动漫专业设计素描的课程构建划分为三个模块:基础能力培养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和设计能力培养模块。在教学实施的安排方面,教师按照划分的三个模块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第一模块是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即实施传统美术的基础平台模块教学,着重于绘画视觉的形式美感、形体结构研究和绘画语言表现;第二模块是专业能力培养模块,结合动漫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有关结构透视、明暗色调、材质媒介、质感与肌理认识与塑造的专业技术能力,为后续场景设计、角色设计、故事板绘制、三维动画模型、三维动画制作的学习铺垫基础;第三模块以可持续性的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延伸性的设计项目训练,这也是设计素描有别传统素描的重点所在。

二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在设计素描中的应用

以“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引领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和可持续性的设计基础能力,笔者就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形式进行了探索创新和总结。

(一)在设计素描教学手段中的应用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既有相同的基本要求,又具备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所以要将传统美术教学手段与动漫专业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两者有关技术能力培养的相互关系;要以动漫创意人才培养为重心,通过设计素描培养学生传统美术学习缺失的设计思维与创意能力,从低年级开始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今后的动漫艺术创作提供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这种教学手段是包豪斯造型艺术学校“感知教育”教学原则的现代式继承与发展,建立一个与现代设计概念和方法相吻合的视知觉基础,也是以视觉思维的整体性为主线的训练方法。在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不同模块设置相应的训练项目,还可以将动漫速写、设计色彩、构成原理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入到设计素描的训练项目中,达到融合贯通不同专业基础能力的目的。从微观的教学手段出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动漫专业特点,进行了如下尝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反馈。

1.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设计素描传统的讲授手段就是课堂教师讲授和示范讲解的教授形式,此为帮助学生建立并提高理性认知的重要手段。在本专业的教学特点方面,采用多媒体仪器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将传统理论知识和素描造型基础、透视原理、设计素描方法与步骤等教学图片范例,使用ppt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投影仪在展示屏幕上以幻灯片的动态形式进行连续播放展示,理论知识既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辅助显示,可以教师口述,也可以使用软件当中的旁白录制功能,将理论与范例一一结合对应,而各种图片范例之间也可以通过自定义动画设置功能进行自动播放与退出。课堂讲授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变成为多媒体幻灯片播放的视觉动态教辅手段。此教学手段最大特点即动态性,将与动漫专业特色相联系、难以通过传统讲授获得的内容知识,以ppt幻灯片可视化连续播放的形式进行直观动态演示。例如在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进行“表现性素描”项目学习与训练中,要进行大量的类似连环画的人物和场景草图训练,如何将素描语言与影视、蒙太奇等诸多动画专业特点相结合,以最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即可解决该问题,比如引入一个影视动画的案例,在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中,所有场景都有与之对应的素描草图,影视动画的意念表现最初全由素描的艺术语言进行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将电影场景的截图与素描草图通过多媒体展示,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替代单一的凭空讲授,学生视觉化接收到的知识更加具体和生动。

2.微课视频辅助教学手段微课视频作为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新成员,对项目式设计素描的课堂教学起着创新式实践教育作用。从学情角度出发,高职学生造型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仅经历高考短期美术培训,很难适应大学自主式的开放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只能通过一对多的教师示范传递课程知识与技能点,在学生实践中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此番过程耗时量大,隐形精力投入堪比文化理论课程,且容易存在覆盖面不全、教学效果欠佳的现象。微课视频可将设计素描的“观察方法”和“创作步骤”通过5至8分钟视频短片的方式进行录制,即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技能方法通过微视频进行逻辑片段式的串联。例如将一个基本形写生分为4个步骤,即观察构图与基本形概括、局部入手、整体刻画、全面调整,一张完整基本形写生在视频中通过4个阶段依次展示,各阶段循序渐进且环环相扣,教师在视频演示过程中进行相应点阐述,重点强调方法,授人以渔,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设计素描的方法要领,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将微课视频引入动漫专业的课堂教学,也是契合动漫专业特点,动态的示范教学视频不但能使学生迅速将视点停留课堂,同时也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课程的学习中。不论大班教学还是小班教学,都能够使所有学生看清教师示范的一笔一画,示范时间从传统的几十分钟手绘缩短到几分钟的片段式视频教学,课堂内外双管齐下,将各个模块的示范视频上传于院系教学网站、学生班级群文件共享,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获取新知识,处理新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在设计素描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方面,大部分教师都把灵感作为创意思维开发的教学方法。但该认识具有不可违背的现实局限性,不同院校、不同层次、不同学情,都将造成学生造型基础和综合艺术修养的参差不齐,所谓灵感也因人而异,这种设想式的创意思维可遇而不可求,难以成为设计素描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教法体会:一是以设计为主的素描教学方法。加强对客观事物与透视的理解,引导学生重视默写、速写和创意。二是以线为主的素描训练方法。这是动漫专业基础训练应采取的方法。快速直接又生动灵活的素描才是动漫设计工作者最为重要的基本功,亦可以培养学生快速表达把握对象本质的能力。三是以各种媒介为主的素描训练方法。通过对个体理解的视觉形象进行提炼创造,展现自然世界与人创世界的事物形态。四是以动漫造型训练为主的素描训练方法。结合动漫的造型特征,如夸张、拟人、变形等特点;动漫设计中的场景和人物造型都需要大量的素描设计辅助完成草图,这些草图都要经过设计者的反复推敲和协同合作。因此在设计素描的训练里,设置绘制或临摹优秀连环漫画草图的实践项目,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鼓励学生把联想和空间素描表现的无限可能性作为研究目标,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事物对象本质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把现实世界看不见却存在于想象世界的形态对象作为研究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将大幅度提高动漫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效果,真正为动漫专业的后续学习与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动漫设计工作中的构思草图和效果图表达服务。

(三)在设计素描考核方法中的应用考核内容要反映学生对素描表达、结构关系、光影关系、线条、形体、透视、节奏等基本理论的掌握,还要结合动漫专业的技术能力需求和创意设计能力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对观察事物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核能够真正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测评的目的。设计素描主要采取的考核方式是平时项目、专题项目、技能竞赛认证等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从而代替传统的期末作品“一刀切”的考核办法。此考核方法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根据课程特点与专业职业方向,积极尝试有课内外的延伸性探索,引入美术创意设计竞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能力,汲取各类设计行业的前沿理念,把学生竞赛创意作品纳入考核范围,特别是优秀的获奖作品,经过教师评定,可纳入最终考核成绩。

三设计素描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的实践效果

根据设计素描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11年至2014年对动画专业学生进行了具有创新教学模式的模块化教学方式的设计素描项目训练,通过三个阶段的项目完成,保证了学生对所有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从上述的项目列表可以看出,我院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项目,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形象表达能力、设计创新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设计素描作品在2013年四川省大学生动漫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三等奖的佳绩,在《中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年鉴》造型艺术作品征集的活动中共20件作品入选出版。设计素描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所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情况良好。

四结束语

意式设计的美学特点篇7

关键词:美术;课外作业;设计;实施

G623.75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扎实上好美术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学科的教学时间偏少,而美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仅靠每周1-2节的美术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美术教师也需要在布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更好的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作用。

一、美术课外作业的设计原则

美术课外作业与课堂作业有一定的区别,课堂上的美术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由于课堂时间、空间、学习资源和工具、材料的限制,课堂作业一般比较简单。但是美术课外作业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难易程度的限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1.实践性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课外作业的设计,也要体现实践性。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巩固对已学美术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美的体验,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外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爱玩、爱动手操作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当地的文化和人文特点,恰当的布置实践性作业,引导和促进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2.美育性

美术是一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好处,还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因此,在设计美术课外作业中,必须要突出美术的学科特点,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巩固和技能训练,还要体现美育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外作业中发现自然和人文的美,以实现美术的美育价值。

3.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美术感兴趣了,也就有了学习的强大动力。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季节、当地人文、社会热点等,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作业,吸引学生到美术活动中来。

4.层次性

实际上,每个学生对于美术的认知和个人的能力、天赋都不相同,所展示出来的美感和对美g技能的领悟和掌握也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美术课外作业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相对应的有层次性的课外练习题。这样的层次性,也能够展现出学生的个性,尤其是美术特长生在这样的有层次性的作业中,能力能得到锻炼和发挥。而美术能力次一些的同学,也能得到基本的美术能力锻炼。

5.生活性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让主体性的美术教学方式贴近生活,以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力。美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学美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关系尤其密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联系生活进行作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培养学生利用美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美术课外作业的实施

1.画一画

绘画是美术最基本的作业形式之一,也是小学美术中最常见的作业。绘画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创造的欲望。在美术课外作业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见到的有趣的人、事、动物、植物等,以简笔画、水彩画、素描、静物等方式表达出来。学生还可以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自主创造、设计出自己喜爱的画面。

2.做一做

手工制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习得动手操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训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我在课外美术作业中,结合农村的特点,设计了“捏泥人”的课外作业。学生利用田地里的泥巴,捏出人物、飞机、植物、小动物等各种造型,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

3.旅游参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社区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美术教育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也越来越多的带孩子出去旅游。游览名山大川、古迹文物等都是学生开拓视野、提升美感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布置照相、绘画、感悟等方式,充分利用这些美术资源来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4.设计创造

美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可以综合现实中的人和物,设计出自己想象的物品。对于我们小学来说,每年都有科幻画比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比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畅想未来。对于当地组织的设计邮票、书签等美术创意活动,也可以作为美术课外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美术课外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注意事项

在美术课外作业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难度要适中

教师在设计美术课外作业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切不可因为是课外作业,就随意加大难度。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和风俗习惯,以及材料的限制,因地制宜的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即使相同的作业,要求也要有所区别。

2.数量不宜太多

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时有发生,美术学科也不能随意增加学生课业负担。适量的美术课外作业,能够让学生调节身心,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3.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

对于学生课外美术作业的评价,要以正面评价为主,多表扬学生,让学生在美术课外作业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对于美术有天赋的学生,既要予以支持,也要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

4.注意学科整合

美术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联系都非常紧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为古诗作画,为课文配插图,为数学画图形,为科学画实验图……通过学科整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科的重要作业,从而增强学习美术的自觉性。

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美术课外作业,让美术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意式设计的美学特点篇8

摘要:本文通过对视觉美法则内容及表现形式的简要阐述,以及视觉美法则在视觉传达艺术中所起作用的简要诠释,提出视觉美法则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并对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发展未来作出展望。

关键词:视觉美法则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视觉美法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市井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自身形式的审美过程,视觉美法则是一个时代的时尚风向标,也是基于社会审美的一种体现形式。无论是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中的平面设计,以二维为载体的标识设计、广告设计、平面广告,还是以三维空间为展示媒体的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视觉美法则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自身存在的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与之同步的是更为广泛存在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和更为新颖的媒体产生,而作为视觉传达艺术的指导核心,视觉美法则是对于各种媒体的美的图解和形的意化,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审美根本。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掌握着一种时代的美好感情的寄托,是时尚艺术特有的视觉形态和表达方式。从视觉传达艺术中营造出的秩序美和和谐美更是对于视觉美法则的情感体验。

二视觉美法则的内容

视觉美法则是劳动人民在创造美的形式过程中对于美的法则的总结与概述。在对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设计实践上,更具有视觉美法则存在的重要性。时至今日,视觉美法则已成为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基础和出发点。

视觉美法则是大众依据客观存在的审美法则,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日积月累总结归纳而成的。视觉美法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称与均衡,重心与节奏,和谐与统一。而在这些内容中,“重心”与“和谐”是视觉美法则中的总法则,其他是辅助传达审美最终效果的形式。在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中,无论美感通过何种表现载体,都必须有自己表达的主题和韵律,而表达的主题和韵律正是对应着法则中的“重心”与“和谐”。例如在广告设计中,广告的诉述体即广告的重点信息就要出现在“重心”周围,以作为视觉主题展示范围,如我们常见的汽车广告中的车模视线所指引的方向或内容所在范围,都会出现在广告图形中的左上方或右上方,而画面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就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重心点”。和谐是其他法则的基本条件也是最终目的,是对节奏韵律法则的深化。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设计为例,我们可以很容易接收到会场举办城市的相关信息,这样的设计整体感觉是舒服的,主次信息位置分明,整体设计符合和谐法则的理念。而这样的和谐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不同的视觉元素达到和谐之点,便会形成视觉判断的平衡。宇宙万物尽管形态万千,但他们都同处于一个和谐的规律之中,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将几种要素通过基本的共通性而融为一体才能称之为和谐。和谐是统一的升华,单独存在的一个物体无所谓和谐,只有存在某种感知和意识的整体协调关系才是和谐的体现。和谐也不是绝对的统一,和谐同样也保持着部分的异同性。和谐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中各载体完全同意的保证,也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取得视觉特征的最终目的,它包括形、色、光、质等组合的和谐,还包括环境、造型、色调、风格形式的和谐。和谐能使受众在视觉上、心理上获得宁静和平和,也能使受众分享到秩序、应变与优美带来的艺术感受。

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构成中,重心所处的位置与视觉感受的安定与否、突出点是否到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视觉集中点与视觉美法则的关系比较复杂。人的视线常常会在画面上最吸引注意力的中心视圈上停留下来,而这个中心视圈被称为视觉重心。视觉传达设计艺术通过图形的聚散、色彩的明暗产生可以吸引受众眼球的视觉重心,并将所要产生的信息或主题放置在重心圈内,起到引起受众注意力的作用。这样的视觉重心法则在广告设计中的出现率较高,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一个足以说明重心法则的例证。正因为色彩的差别应用,受众将视线停留在那一点红上,通过标新立异的手段从而达到引人瞩目的目的。

三探究视觉美法则的意义

视觉美法则是大众在创造美的过程中的最终总结,是对美的审视进程中所成规律的经验总结。研究探索视觉美法则,能够培养大众对于形式美法则的动力,指导大众更好地创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探究形式美法则,能使大众更自觉地运用视觉美法则传达人类对于美的理解,从而创造出更新更高的艺术形象。视觉美法则是源于生活,且与时俱进的,它是基于时尚发展的核心法则,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审视和体现,是以法则的形式给人以更为立体化的审美。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与视觉美法则是不能孤立、片面地存在的,一幅完美的艺术作品往往要综合利用多种法则中的内容来体现,而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将最终的效果达到和谐的过程。这些内容是相互穿插的,也是相互依赖的,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四视觉美法则在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而形成的一个概念,它能更加准确地揭示设计的本质和意义。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是以某种目的为先导,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传达一些特定的信息到被传达对象,并且对被传达对象产生影响的过程。

1标识设计、广告设计中的视觉美法则

标识设计、广告设计是通过二维空间为信息传递的艺术表现形式,受众在欣赏一幅作品时,也是对于美的审视过程。接受标识设计、广告设计所传达的信息的同时,视觉同样受到图像的影响从而感知图像内容。用相对客观的推测对图形进行比对、分析和审视,从而引起对美的感受,最终达到接受信息的目的。

和谐和重心法则是标识设计、广告设计中的设计重点,体现在信息传达的最终效果。首先,和谐法则的韵律可以使受众对于图像的整体布局进行理解,这也是所有设计艺术都要遵循的法则。比如绘画、文学、音乐,等等,这些艺术形式所要遵循的法则都归结到视觉美法则中的和谐点。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统一的运用都是为“和谐”服务的,或者说是在和谐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构成形式应用。以申奥公益广告“奥运发型”为例,广告中首先呈现给受众的信息就是奥运五环标识的出现,这是重心的出现,仔细看是一个身穿旗袍的女人用发髻编织成奥运五环的形状,从而凸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盛会和“人人奥运”的主题思想。整幅图像中再没有其他信息的出现,而这足以说明广告所要诉说的一切信息,也是和谐法则的最好体现,不用文字,一切尽在图像中。

没有和谐,整体视觉效果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没有和谐,标识所传达的信息就会让受众感到词不达意,含糊不清,达不到纯熟的境界。和谐法则是在标识设计、广告设计中应用时整合信息,最终传达信息的最佳途径。重心法则在标识设计、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是基于和谐法则的基础之上,以引起注意力为目的,更好地传递设计师意图的设计法则。

2包装设计中的视觉美法则

包装设计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为满足人的基本要求,实现人的各种使用目的,通过运用不同的形式语言来表现包装设计中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而这些不同的形式语言是通过视觉美法则表达出来的。

和谐法则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与在标识设计、广告设计中有所不同,这种区别是基于不同的艺术载体的出现而存在的。通过对比法则的基本定型技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形体、色彩做一比较,求得在同一空间内的对立,在强反差中获得鲜明的对比,最终得到互补的效果和精神上的满足,即达到和谐的效果。如德芙巧克力的心雨系列包装,从整体外形上就突出主题,成为突出重点的第一要素;其次在主包装面上将标识放在视觉感最强的左上方,以突出产品品牌,将系列的名称放在视觉顺序的右上角,形成视觉流程中的第二层视觉层面,在最下方将巧克力的形状与心型相结合,从图形化的角度再次更直观地给受众传递出产品信息。整个包装从产品造型立体的角度传递,通过层次分布、色彩变幻和呼应,采用相应的形体艺术处理,运用形象的对应、虚实气势、以简代繁的手法,推崇有突破的想象力,以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个性和特点,使承载的包装设计表面图像得到最大的扩张,甚至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进行过设计的重点环节的印象。

以重心法则为基调,创造出新的个性和特点,以和谐法则为准则,达到环境效果的整体美感。但这并不是说法则就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也发生着变化,从而对于视觉美法则的认识也将不断地深化变革。视觉美法则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也不是神圣无比、至高无上的法律法规,设计师要学会灵活体会,灵活运用,在创造的过程中,既要遵循视觉美法则,又要避免生搬硬套某一种视觉法则,要根据不同的环境特点、受众心理的不同,在视觉美法则中深入探讨、创造出具有原创性的设计。

探讨视觉美法则,是所有涉及设计学科的共同原则。由于我们所接触的价值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接受的文化程度不同,所以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对于美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这也是为什么视觉美法则不能形成定规的原因。如果将我们的审美化整为零,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不再多姿多彩,我们的设计也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视觉美法则只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理论基础,在设计实践中更有它存在的意义。运用它首先要透彻领悟法则中特定的审美意义,明确欲求形式,根据受众的理解和需要,选择适合的视觉美法则,从而创造出满足受众需求的设计作品。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大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所产生的视觉美法则也会具有时代性。特别是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今天,视觉美法则形成了具有时代风格的全新形式。人们的审美需求影响着视觉美法则在不同时期的理念,无论通过何种手段处理,何种法则诠释,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创造出适应时代的艺术品。

无论人类的审美需求怎样变化,但美的本质是一致的。因此,世间万物虽形态万千,但在同一个生存空间内拥有着同样形态,它们都按照一定的规则而存在,只有将它们整体协调在一起,将不同的要素进行设计,才能最终融合,做到布局合理,才能形成万变不离其中的视觉美法则。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变化带来的突破和创新是设计师需要认真理会的,只有真正掌握不同时代的视觉美法则,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设计作品,这也是设计师完成设计作品的价值所在。明确受众的欲求形式,掌握视觉美法则的特定功能和意义,让视觉美法则更好地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所用,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所用。

参考文献:

[1]杜士英:《视觉传达设计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2]柯扬:《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之“意”、时尚之“境”》,《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第3期。

[3]罗晓欢:《荀子“群而有分”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第2期。

意式设计的美学特点篇9

一、强调课程标准的导向性、选择性

从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制定切合实际的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本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在低年级更是如此)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7-9年级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体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下面的教学活动建议可供选择:

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做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

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

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

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

了解钟表、汽车、计算机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制简单的效果图。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绘制设计效果图。

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制作练习。

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如易拉罐)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

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

练习制作陶艺小品。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例如,虽然其中有“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和童装、学生服等设计”以及“练习制作陶艺小品”等建议,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不采纳,甚至还可以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标准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以更大的发挥空间。

与原教学大纲(指试用修订版,以下均为与此版的比较)的比较:原大纲基本上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现列出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部分作为比较:

1.欣赏中国优秀美术作品。

2.初步了解美术分类的知识。

3.学习平行、成角透视知识,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结构,做简单的写生练习。

4.了解人体比例、结构知识,进行铅笔人物速写练习。

5.初步了解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知识,进行花鸟小品临摹。

6.学习图案、平面构成知识,并进行练习。

7.利用黏土、石膏等材料进行小型雕塑制作。

二、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具有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的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倾向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主要区别则是一个更注重自由性,一个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些,本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但这一领域的学习,要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注意可行性和保持美术自身的特色。

如5-6年级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标准是: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运用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的关系。

提出了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指向上述标准:

结合传统节日,创作、设计和制作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进行策划、制作与展示。

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木偶、服饰、皮影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调查、了解社区或村庄的历史,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或村庄的未来发展作规划,设计并制作模型。

运用平衡、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出简单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生活用品。

使用摄影、录像收集素材,利用计算机等手段来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原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按学科知识体系划分课业形式,大体是绘画、工艺和欣赏,极少涉及综合学习的内容。

三、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本课程标准首次明确了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是最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为了帮助教师领会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本课程标准对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包括各学习领域案例25个,其他案例12个),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原大纲虽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积极改善美术教学条件”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不及本标准具体,而且未提供具体的案例。

四、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课程标准力求从这么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第一,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标准中提到的“在美术造型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熟悉常用颜色和工具。”(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组合造型。”(1-2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1-2年级“欣赏·评述”)“创造学生自己喜欢的漫画和卡通形象,用来表达观念、情感和思想”(7-9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等。

第二,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标准中提到的“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设计封面。”(7-9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7-9年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景观等需要,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7-9年级“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意式设计的美学特点篇10

关键词:设计美学;服装设计;古典与时尚

一、对设计美学的探讨

1.1对设计美学的初步认识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的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和研究艺术的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设计是一门以艺术和技术为基础,并在运用中将二者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作为其中一个独特的分支与传统的美学研究区别很大。因此,它不仅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在应用中也有独特的要求。

在这里我们通常讲的设计美学一般指的是设计艺术美学,即与技术美学相通的。设计美学包括俩个部分,即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艺术美感,俩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设计美学的研究以审美和艺术理论为基础。设计美学不但是现代社会人类对设计需求的产物,而且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设计美学已经学科化了,它应用范围广泛。设计美学理所应当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研究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的意义就在于,把已经大众化,生活化的艺术美更进一步的融入到审美教育和实际操作中。更好的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

1.2对设计美学的探讨与分析

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出发,对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明确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设计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设计发展是同步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直接影响了设计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其基本理论的形成;再者,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在审美和艺术理论上。在工业革命之后,经过技术水平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生产发式的变化,进而导致了现代人对审美的需要,这些尖锐的实际问题迫使现代设计家把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投射到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去。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设计介入技术的过程里了。所以从根本上说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重点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的设计美学应运而生。

二、设计美学与服装设计美学的关系

2.1简述二者关系

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领域的表现形式是服装带给人的艺术之美即“服装美”。设计美学所包括的俩个部分,产品的“设计”和产品所蕴含的“艺术美”的创作,俩者和设计与美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随处可见。19世纪伟大的设计家布瓦列特,不仅是个厉害的服装设计师,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设计家,他的“抛却紧身胸衣还妇女自由着装”的主张受到妇女的欢迎,他从服装设计入手,将品牌理念融入其中,发展了自己的香水产业,取得了较大成功,从中可见设计美与服装美密切相关。

2.2设计美在服装美中的具体应用

服装是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装美的造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按照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提炼出来的对美的认识,因此也属于艺术美的范畴。服装的现实生活美是美的第一性,艺术美是美的第二性。艺术美的基础是现实美,同时艺术美也是生活美内容的创造性反映形态之一。服装审美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由于人们的审美过程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审美判断以及长期以来的观察和总结,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趣味性,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美的认识,愿望以及追求,形成了服装审美的特性。服装是人的第二肌肤,因此它的存在价值和美都是作为人体美的一种附庸而体现的。服装只有具体于人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服装美。

服装设计原理:美学的比例,平衡,韵律,加强和协调统一的形式法则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包括,服装的整体和部分的分割比较;服装的整体和部分在量感和动感作用下产生的稳定形式;韵律节奏等重复出现的线条色彩等;突出重点的美学法则;服装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的和谐统一;在协调的基础上集中化,体现美感。

服装设计美学主要是研究服装的个性美(服装与着装者的性格以及爱好产生的美);流行美(服装与着装者迎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产生的美);内在美(服装与人的心灵,气质融合产生的美);外在美(直接表露在外的美)。此外,还包括从上述阐述的美中产生的美,例如姿态美;构成美;艺术美;装饰美;化妆美以及实用美。

三、设计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3.1服装中的功能美,科学美和技术美

随着设计艺术的广泛应用,设计艺术已经学科化了。服装中的设计美学涉及功能美科学美和技术美。功能美:服装的观赏功能和实用功能互相依存也互相对立。服装只有穿在人身上才有他的观赏价值。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实用功能是满足人体的遮体御寒和保护身体的需要。狭义的使用功能表现为服装的各种机能性,即保暖性透气性散热性安全性和便于活动性。观赏美体现在满足人们社交活动的需要上,体现在服装与人体的结合上。当然观赏美也体现在穿着者的形象上,包括他的风度气质和品格。

服装设计中的科学美:服装设计是一种艺术,而艺术与科学往往是自觉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结合使得设计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生活和艺术文化等方方面面。这种科学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依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科学全面的把握消费群体的需求,设计符合该群体的时装;(二)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现有的成果,使服装设计作品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人体工程学实在例如技术科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心理生理特点,以实现人―服装―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们有效地,安全地,健康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三)选择并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使设计的效果达到最佳。设计师只有充分掌握新材料的性能,熟练工艺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服装。

服装设计中的技术美:通过工艺形式和对材料的处理工艺表现出来。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艺术,在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中,作品绝大多数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服装设计中的技术美反映在工艺形式上主要是指裁剪工艺,制作工艺与装饰工艺的运用相得益彰。同时这种技术美也反映在对服装材料的再造处理上,通过对构成材料独具匠心的创意,并辅以相应的工艺技术与结构处理,是比较容易突现全新视觉效果和全新设计立意的。这三种形式缺一不可。

3.2设计美学对中式服装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大,中式服装越来越受到各国服装设计师的喜爱。中国元素被应用在很多设计上,被作为一种时尚的追求。

追溯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式服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和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进行其言简意赅的形容。在装饰上多表现为二维设计,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秀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魅力无限。

传统服饰可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元素很多,例如纹样,色彩。自然界的众多事物本身并无意识,人们根据当时自己的意识观念赋予纹样以某种象征意义。因此代表着吉祥平安,富贵美好的纹样便诞生了。

中式服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韵味而远远流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我们必须寻找到古典因素可以运用在现代服装上的那一方面,是古代的二维设计与现代的三维设计相结合,并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对色彩的分割,不同材料和面料的混合搭配,以及点线面的立体结合,把自己的风格融入进去,并结合当代世界流行元素,演绎现代版的中式服装。从而使设计美学能够在服装设计中更好地应用,为现代服装设计造福。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它为现代时装设计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概论,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江宁,古代服饰造型在设计中的应用,广州:2003。

[3]刘晓刚,服装设计大师作品,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

[4]李当岐,服装美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李鹤,服装美学的研究内涵,北京: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2010。

[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