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十篇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十篇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13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篇1

如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样,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这里所说的改革创新,决不是要改变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也决不是要改掉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地位,改掉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这些根本的方面,不仅不能改变,而且必须结合新的实际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新的实践中长期坚持。

一、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就是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精神

党的八十多年的历史也是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历史。八十多年来,党的产生、成长、发展壮大和全部实践,无不鲜明地反映着时代特征,无不与共产党人科学认识、正确把握时代特征紧密相联。八十多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科学认识时代特征,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是党的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八十多年来,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个历史阶段中,虽然经历了曲折坎坷,但从未停止过对时代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阶段特点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逐步趋于科学,为党在这三个历史阶段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必要前提。与此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与时俱进,使党成为举世公认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就是一种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它首先表现为科学地认识时代的特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时代特点和规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科学地认识时代的特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时代特点和规律,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扩展视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党的建设的与时俱进。

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还要求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建设党,这是使党的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和主要途径。要使党的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并不是说只要把握了时代的特征就够了。这里有一个时代及其特征的“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领导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只懂得时代及其特征的“普遍”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其“特殊”。就是说,必须把时代及其特征的“普遍”运用于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搞好自身建设。

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结合党在某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制定出本阶段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这是时代特征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就是要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党的基本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增强执政能力。只有这样,党的全部工作才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二、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就是敢于继承与扬弃,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精神

同志根据人类社会一切文化形态在发展中不断扬弃自身,实现其新质对旧质不断超越的客观规律,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文化扬弃论,这里,主张的就是以继承、批判和创新三者相统一的方式,实现旧文艺向新文艺的本质的转化,即“推陈出新”。这一理论对我们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新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同样包含有这种精神,即敢于继承与扬弃、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为指导,尊重党的建设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从中国现实需要出发,批判地继承中外政党建设的经验成果,创造性地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

所谓继承,就是指对原有事物中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的接续,是否定中的肯定,克服中的保留。所谓创新,就是把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扬弃”,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继承与创新的这种质的规定性,提示了两者之间内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联系。只批判不断承,就叫虚无主义;只继承不批判,就叫保守主义。这两种偏向,都要不得。实现党建经验的扬弃,直接目的便是开创党建新局面。有了批判地继承,创新才有基础;有了创新,批判地继承才有现实的价值。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实现古今中外的“有机地结合”,不是机械地拼合。为的是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就是要实现党的建设发展的本质的飞跃、升华,即全面的扬弃。创造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源泉,是执政能力的根本和保障。党的创造力建设理应贯穿党的建设的始终。

以敢于继承与扬弃、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精神来加强党的建设,一方面是指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批判能力,勇于和善于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党的建设是一门科学,科学就需要有理性的批判精神,党的创造力建设理应贯穿这种精神,这本身也是一种思想解放。毋庸讳言,党的建设历来是一个充满强烈政治气息的十分严肃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多年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往往是谨言慎行、循规蹈矩、强调一致而难于创造,因此,难免有些僵化半僵化的东西。对于党内长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如果缺乏清醒的自我批判能力,党就不可能直面现实、锐意改革,就不可能在“扬弃”的过程中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的建设也就不可能做到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以敢于继承与扬弃、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精神来加强党的建设,也指党要有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宽广胸怀。中国目前的政党政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类政治历史发展的产物。党只有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同时勇于和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党情的实际出发,做到这两个方面,才可能真正增强党自身的创造力。我们既不能片面强调自身的特殊性而否定许多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一般性,给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简单贴上姓“社”姓“资”的标签,画地为牢;也不能片面强调政治文明的一般性,照搬照抄一些脱离自身实际的具体做法,画虎类犬。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及政治体制改革时讲得好:“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从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看,我们在吸收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果上,相对来说思想障碍要少一些,但在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上,则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做法的束缚。只要我们党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就会开创党的建设更为辉煌的局面。

三、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就是勇往直前,正视失败和挫折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一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在新时期继续加强党的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鉴,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必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弥补不足。这就是勇往直前、正视失败和挫折的精神的继续发扬。以这种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

――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不怕犯错误。邓小复强调:“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从另一个意义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如果怕犯错误,这个“试验”就无法进行,“前进”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就启示我们,要正确对待错误,必须首先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探索出新的路子。因此,对于执政的共产党人来说,第一位的不是考虑犯不犯错误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引导历史前进的问题。

――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失败。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同志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因此,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必矢口否认、刻意回避或者推诿、粉饰,而应该正视它,分析它,从中吸取教训,找出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路径。新时期党的建设也要有这种气质。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篇2

【关键词】古田会议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弘扬创新

古田会议精神是指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精神,基本内涵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团结奋进,求是创新”。国内党史军史学界关于古田会议精神的研究已经出版了傅柒生著《军魂:古田会议纪实》;黄宏、林仁芳主编《古田精神》;本书编写组编著的《古田会议精神读本》等专著,发表了不少论文,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比较全面地探讨了古田会议精神的形成、内涵与价值。当前,在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念下,我们应该进一步凝练阐释古田会议精神内涵,正确认识古田会议精神的传承创新关系,在中国梦理念下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深刻阐释古田会议精神的科学内涵

古田会议精神内涵博大精深,特色显著。思想建党是古田会议精神的核心,政治建军是古田会议精神的灵魂,团结奋进是古田会议精神的本质,求是创新是古田会议精神的追求。

(一)思想建党是古田会议精神的核心。无需认为古田会议精神与三湾改编精神、苏区精神或长征精神都有“坚定信念”的内涵,有雷同无特色之嫌,因为古田会议精神与三湾改编精神、“赣南三整”精神、井冈山精神、“东井冈”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本身就是一脉相承、承上启下的关系,内涵相同是自然的正常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创新发展关系的体现。古田会议决议将三湾改编提出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强调为“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规定:“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②红四军进入闽西后,部队存在严重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想开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不愿做艰苦的群众工作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工作。因此,要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必须整顿肃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扰,以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和训练军队。古田会议决议指出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提出了纠正的方法,明确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不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不肃内各种偏向,便决然不能健全并扩大红军,更不能担负重大的斗争任务。①古田会议决议详细规定了党员教育十个方面的材料,即:政治分析;上级领导的通告的讨论;组织常识;红军党内八个错误思想的纠正;反对机会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及反对派问题的讨论;群众工作的策略和技术;游击区域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社会经济科学的研究;革命的目前阶段和他的前途问题。具体规定了党内思想教育十八种方法,即:党报;政治简报;编制各种教育同志的小册子;训练班;有组织地分配看书;对不认字党员读书报;个别谈话;批评;小组会;支部大会;支部委联席会;纵队为单位组长以上活动分子会议;全军支队以上活动分子大会;纵队为单位党员大会;纵队为单位书、宣、组联席会;全军支队以上书、宣、组联席会;政治讨论会;适当地分配党员参加实际工作。古田会议决议还总结归纳了十大教授法: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提纲;干部班要用讨论式。这样,首先从思想上加强了党和军队的建设,为造就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政治建军是古田会议精神的灵魂。、率领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向赣南进军,在领导创建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始终将军事斗争与红军部队的政治建设结合起来,将红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②古田会议决议规定了发展党员的五个条件:政治思想没有错误(包括阶级觉悟);忠实;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不吃鸦片,不。在实际工作中,从南昌起义到古田会议我党我军的好传统也得到贯彻落实,“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明证。

(三)团结奋进是古田会议精神的本质。古田会议召开前夕,光明磊落,如实向党中央汇报红四军的工作,深明大义,在“九月来信”中明确肯定“以乡村为中心”的正确路线,号召红四军全体指战员要维护、的领导。以团结为重,不计前嫌,在的迎请下回到红四军领导岗位,主持古田会议决议的起草工作,圆满地召开了古田会议。致信中共中央说:“四军党内的团结,在中央正确指导之下,完全不成问题。”③上述史实就是古田会议团结奋进精神的写照。

(四)求是创新是古田会议精神的追求。古田会议开创了一系列中国革命之最: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继“九月来信”之后首次阐述“群众路线”概念;在古田会议时期第一次形成“毛朱周”领导体制。《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史称“九月来信”)提出的“群众路线”思想,被在新泉“望云草室”写进了“中共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并在创建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得到贯彻执行。中央“九月来信”还要求红四军全体指战员要维护、的领导,“应仍为前委书记”,强调“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前委指导机关,这是正确的,绝不能动摇。”④这就为新型人民军队建设奠定了重要思想和组织基础。、、三位伟人最终会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成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最重要成员。由此说明,求是创新是古田会议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正确认识古田会议精神的传承创新关系

“中国苏维埃运动有着浓厚的历史泉源,中国苏维埃运动与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①古田会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包含新泉整训精神,上承三湾改编精神、“赣南三整”精神、“东井冈”精神和井冈山精神,下启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几种革命精神之间是传承创新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历史关联。理应整体继承,联合弘扬,协同创新。

(一)古田会议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发展。从井冈山时期(1927.10―1930.2)大范围来说,古田会议召开的时间属于井冈山时期,古田会议精神包含在井冈山精神之内,是井冈山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将古田会议精神单独提炼出来命名,其性质内涵与井冈山精神也是相通的,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古田会议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创造者是相同的,都是、领导的红四军和湘赣边、闽赣边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创造主体一样的基础上,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同的情况下,创造客体就是前后相续的类型,是相互关联的载体。因此,古田会议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表现出极深的相似性和内联性。

(二)古田会议精神是苏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1月4日,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是苏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前后相续的传承创新关系。

(三)古田会议精神包含新泉整训精神,丰富了三湾改编精神。古田会议召开前夕,1929年5月、6月和12月,、率领红四军先后三次进驻福建新泉休整或整训,形成了以“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调查研究、严明纪律,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新泉整训精神。新泉整训是古田会议的前奏,为古田会议的召开作了前期准备。新泉整训精神与古田会议精神是相通一致的。古田会议精神与以“思想建党、民主建军,严明纪律,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三湾改编精神比较而言,也有继承性和相似性,是三湾改编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在民族复兴理念下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

古田会议是党和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或改革开放新时期,古田会议精神仍然具有长远的时代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民族复兴的理念下,要将弘扬古田会议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通过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增加正能量,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将弘扬古田会议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②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古田会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代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将弘扬古田会议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培育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时代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应该充分发挥古田会议纪念馆的展示教育形式,通过反映古田会议精神的大量档案、图片、文物等展示,吸引群众参观瞻仰,起到教育观众作用。

(二)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古田会议的优良传统为党和人民军队所继承发扬,1948年3月,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中建议:“在部队中试验组织士兵委员会”这一组织机构,认为“中共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上规定了的士兵会的组织,似较适宜。”①世纪伟人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同志就为我们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②“在井冈山时期,即红军创建时期,同志的建党思想就很明确。大家看看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就可以了解。”③在这里,邓小平肯定了在红军时期的建党学说,认为“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同志”。今天我们传承弘扬创新古田会议精神,必须深刻认识古田会议的伟大历史作用,从而进一步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牢固树立中国梦理念,正确理解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真理。要用古田会议精神和革命烈士的英勇牺牲精神去教育和塑造青年学生坚持中国道路,帮助青年学生培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繁荣红色旅游是传承弘扬古田会议精神的重要路径。古田会议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除古田会议会址外,还有新泉撰写古田会议决议的“望云草室”、工农妇女夜校旧址、士兵调查会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旧址、官庄农民调查会旧址、连南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部级文保单位,应该和古田会议旧址群、闽西革命旧址群、三湾改编纪念馆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遗址连接起来,构建一条源流明晰、联系紧密的红色旅游线路,供人们参观瞻仰,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古田精神不断得到弘扬光大。

(三)弘扬古田会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加正能量。2012年11月29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想。他说:我们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

现。④从红船精神以来的中国革命精神所蕴含的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与神圣追求,是同志阐述的“中国梦”理想的历史根基。古田会议纪念馆可以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图片、文物等陈列展览,集中展示古田会议精神和苏区精神,发挥纪念馆的观众教育作用。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篇3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教育;创新创业素质;励志功能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5?0012?06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关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学校数量、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还是人才培养质量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现在活跃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领域、政府部门、企业和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主要是我们自己培养的。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比较关注“钱学森之问”,在寻找“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的答案。这表明在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总结创新人才成长的经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思想品德的养成、体力和智力的提升。没有正确的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进行创新创业就会失去动力,将一事无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近年来,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一方面为高水平人才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创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就业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突出。在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本科生应聘专科生职位、硕士生应聘本科生职位等“唯学位”现象,“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想法,反映了我们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缺失,致使有些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施加积极影响,对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的关键是把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意蕴

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广大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艰难历程中,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华儿女以其不畏、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内涵的红色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时光荏苒,拂去历史的尘埃,蕴含着时代内涵和价值的红色文化仍熠熠生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各种伟大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一部红色文化史,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英勇抗争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危难中奋起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在形式上,可以归纳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的或器物的文化主要包括体现红色文化的实物,如革命者使用过的各种物品、衣物、大量的武器装备;精神文化包括红色文献、革命家的文章著作、诗歌,反映红色文化的电影戏曲。在形态上,可以归纳为静态的和动态的文化。静态的包括红色革命遗址、革命圣地、纪念场馆等;动态的有电影、戏曲、利用现代科技制成的动漫等等。这是我们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如《十六字令》三首中“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刺破青天锷未残”,“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还有“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等诗句,长征中红军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等鼓动标语,气吞山河,吐纳万象。今天,当我们思索一个生命究竟能承受多重的苦难,红军何以能够跨越千山万险、爬冰卧雪、取得胜利时,其实答案早已不言而喻——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必然蕴藏着伟大的文化。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催生的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赞歌,是流芳百世的历史文化最强音。因为它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在中国革命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篇4

【关键词】“红船精神”;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忠诚为民

2005年6月21日,同志在《光明日报》刊文《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正式提出并系统概括了“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之后,学术界对“红船精神”从不同视角展开了讨论和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关于“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关于“红船精神”的历史渊源;关于“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在对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拓展“红船精神”研究,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着力。

一、“红船精神”研究概貌

1、关于“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

2003年至2007年,同志在浙江任职期间多次提到“红船精神”。2005年初,中共嘉兴南湖区委开展关于“红船精神”大讨论,并对这一精神初步做出了概括:“开天辟地、坚定信念、劈波斩浪、扬帆引航”。随后,同志在《光明日报》撰文《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将“红船精神”归结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此基础上,一些研究者对“红船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深化研究,认为首创、奋斗、奉献这三种精神不仅是早期共产党人在建党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面貌,而且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在中国共产党95年历程所产生的所有革命精神中都蕴含着“红船精神”的红色基因,都是对“红船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研究者对“红船精神”内涵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如钱梅根认为,首创精神处于核心地位,奋斗与奉献精神都与创新密切相关,紧紧围绕着创新而展开。蓝蔚青的《“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认为,首创精神体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奋斗精神体现了共产党的顽强性,奉献精神体现了共产党的人民性。陈水林的《论“红船精神”》阐释了走在时代前列与首创、奋斗、奉献这三种精神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郭亚丁认为,首创精神是对党的先进性意义的深刻揭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勇气和开拓精神,在党的创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关于“红船精神”的历史渊源

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社科联、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联合著作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深入考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经过和每一个成员的生平,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初创的历程,填补了中共创建史研究的一个空白,揭示了“红船精神”形成的历史基础。汪浩鸿《“红船”历史坐标及其研究价值》一文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历史坐标形成规律及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考察“红船”而非“石库门”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历史坐标的形成历程,指出,“红船精神”准确标识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气质。

姚炎鑫认为,嘉兴南湖上的红船成为党的诞生地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因为浙江具有近代革命深厚的社会思想基础,这是嘉兴成为党的诞生地的重要因素;浙江有一批积极从事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先进分子,这是嘉兴成为党的诞生地的直接原因;嘉兴处在沪杭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这是嘉兴成为党的诞生地的客观条件。刘江宏分析了“红船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民主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国无产阶级斗争运动发展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产物。王祖强认为,“红船精神”的产生与浙江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浙江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与浙江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浙江早期工农运动的深入开展和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建党活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有研究者认为,嘉兴成为党的诞生地,虽事出偶然,但也属必然。因为一些浙籍优秀分子积极参与建党革命活动,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共早期组织的骨干成员,这是促成中共一大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续会的重要原因。

3、关于“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第一,关于“红船精神”地位的研究已经非常有深度。俞晓娴在《试论“红船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之关系》中讲到“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动力源泉,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价值基础。蔡朝辉的《现代性视阈下的红船精神》,认为“红船精神”的内涵契合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政党建设的需求,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与拓展。郭亚丁、邱小云等人深入阐述了“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历史地位。第二,关于“红船精神”时代价值的论述最多。胡建成等的《红船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专著,从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入手,系统阐述了“红船精神”作橹泄革命精神之源、党的先进性之源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王文军的《试论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郭维平的《红船精神传承与嘉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等文章认为,“红船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头,与其是一脉相承、相融并济的,弘扬“红船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许徐琪在《红船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着重阐明了“红船精神”在助推“中国梦”的进程中彰显的时代价值。

二、拓展“红船精神”研究的几点思考

以上对“红船精神”研究的概貌进行了简要梳理。“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具有永恒的价值。结合当前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笔者认为,拓展“红船精神”研究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开展。

第一,宏观角度,要站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历史背景下,拓展和深化“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研究。党的十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首次郑重提出,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此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不同的公开场合多次强调我们要准备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但同时也步入改革的深水区与攻坚期。说,改革到现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地推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我们党勇立潮头,继续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丰富“红船精神”的时代内涵,以中国梦为统领,以百年大党的雄姿引领中华民族这艘巨轮盎然远航。

第二,从中观角度,要站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五大战略”的角度,深化“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研究。我国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问题、矛盾和任务交织叠加、错综复杂。焦点是坚决革除体制机制性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并着手顶层设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下深水,涉险滩,爬坡过坎,攻坚克难,需要我们全党哿ν心,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奋发有为;同时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党的建设,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今天和以后继续治国理政提供坚强保证。

第三,从微观角度,要着眼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深化“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研究。新形势下,党面临“四大危险”与“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中,精神懈怠列居首位,精神懈怠的危险还与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三大危险相互产生负面影响。“四大危险”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四大考验”就无从化解。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教育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宗旨观念,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将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将人民牢牢凝聚在党旗下,共同奋斗,谱写中华民族腾飞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金延峰.新时期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的几点思考[J].观察与思考,2015.6.

[2]许徐琪.“红船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党政干部学刊,2016.4.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篇5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文化内涵;演变

《黄河大合唱》问世至今已60多年,中国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三座大山到如今改革开放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黄河大合唱》也在巨大的历史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1939年3月31日完成于延安,4月13日由抗敌演剧队第三队首演于延安,获得成功并由此迅速传遍全国。全曲共分为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唱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黄河大合唱》以雄伟的气魄、热情奔放的旋律,描绘了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壮丽场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1《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时期的文化内涵

抗日战争的开始,标志着中国进入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国难阶段。此时的中国新音乐起到了代表民族发出呐喊的重要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就是冼星海,他的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黄河大合唱》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新音乐创作领域内的抗战歌曲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这种发展具体体现在:创作群体迅速诞生和成熟,创作成果迅速走向社会,并且迅速引领社会风尚转化的“催化剂”。许多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是应和着时代的需要产生的。当日寇发动血腥的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之际,全国抗日战争如怒涛狂卷,延安革命胜地的抗日斗争更是如火如荼。随着形式的发展,战斗越来越激烈,条件也越来越艰苦。革命需要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唤醒民众,鼓舞人民的斗志,抗战歌曲便应运而生。

延安是当时革命歌曲的集散地,又是革命歌曲的生产车间。抗战歌曲从全国集中到延安,又从延安传播到全国。在这里音乐艺术作为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做到了毫无保留地为时代政治、军事斗争服务。延安的抗战歌声,是爱国热情的迸发,革命激情的宣泄,是革命战士宽广胸怀与崇高精神的具体体现。它焕发着革命战士的革命青春,陶冶革命战士的革命情操。而在边区和抗日根据地,群众歌曲是作为抗日的重要一部分存在的,哪里有群众的抗日活动,哪里就有嘹亮的抗战歌声。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抗战歌曲,它从诞生之时起,就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它犹如战斗的号角、冲锋的战鼓,给人民以启迪,给进行艰苦卓绝抗敌斗争的将士以无穷的力量。

2《黄河大合唱》在建国初期的文化内涵

《黄河大合唱》以它雄壮的音调,磅礴的气势,深厚的感情,活跃在舞台上,在思想上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是一部爱国题材的优秀作品。建国初期,它继续在全国各地的群众合唱舞台上担负着神圣的艺术使命。它不仅仅让每一个中国人记住抗战的那一段历史,让人民重新去体验顽强的中国民族精神,也在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演绎着新的历史。1957年,在前苏联红旗歌舞团、莫斯科剧院的访华慰问演出中,作为一首文化交流的曲子,《黄河大合唱》让苏联人民深深感受到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

可以说,《黄河大合唱》听众无不被其蕴含的强烈爱国激情所深深感染。鉴于这种强大的思想号召力和影响力,文化革命时期,以《黄河大合唱》为题材,《黄河钢琴协奏曲》诞生。它是在的特殊政治环境下,以特定的目的诞生的集体创作产品,创作过程经过不断反复修改、琢磨,钢琴家殷承宗是主要的构思、策划统筹者。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黄河大合唱》生命的延续与升华。这成为文化革命时期,《黄河大合唱》新的、主要的文化内涵。

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表现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歌颂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如果说“十年浩劫”是交响音乐的漫漫黑夜,《黄河》则是那黑夜中的一盏灯。这部作品是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写成的,共分四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愤;4)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和《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两个特定时期的产物,一个是“抗日战争”,一个是“”。两者中一个是“外患”,一个是“内忧”,这两个时期都迫切需要具有强烈震撼力的艺术作品,来凝聚国人的民族意识、唤醒大众的战斗意志,《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出现,较好地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作品借鉴西方协奏曲的艺术形式,运用了欧洲民族主义、浪漫主义的音乐手法,并继承了中国新音乐的优良传统,在钢琴艺术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在处理独奏乐器和协奏乐队的关系方面,都有深刻可贵的艺术探索。它是文化革命时期音乐创作艺术水平高超、思想性内容丰满的管弦乐巨著,具有民族音乐风格和中国气派,既有华丽的技巧,又有巨大艺术感染力,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历久弥新。

3《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文化内涵

3.1新时期文化交流的载体

20世纪末至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舞台上,《黄河大合唱》依然扮演着自己不可忽视的角色。

2002年10月5日晚,在美国举行的“黄河之声”中国经典名曲会上,由美国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了《黄河大合唱》。当美国人字正腔圆地用中文唱出《黄河大合唱》的第一组歌词,听众以热烈的掌声给予了他们肯定。

2003年9月20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盛典华章―2003国庆系列音乐会”上,由英国指挥家尼克・史密斯执棒,国际节日合唱团与乐队演出“黄河大合唱―大型交响合唱”。

2005年,中国爱乐乐团在欧美七个国家巡回演出,由《黄河大合唱》所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震撼了西方乐坛。

3.2弘扬精神与传播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蓬勃兴起,《黄河大合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它在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抗战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河大合唱》、《黄河钢琴协奏曲》继续传唱和演奏在中国和世界的各个地方。它们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战争时期演唱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勇气,而现在的演绎,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也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内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证实。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主席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这一高瞻远瞩、高度凝练的论述,为共筑中国梦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和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弘扬中国精神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是弘扬每个公民的积极心理品质,以一种更为积极的眼光看待美德,追求社会成员的积极能力塑造激发潜能,从而建设一个健康而积极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国精神的心理学依据

Sheldon和King认为:“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和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所有人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从心理学科的角度来重新阐释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传统与现代、伦理与科学的碰撞将会使中国的传统美德的传承拥有坚实的现代科学基石,改变人们对于传统美德的认知观念,使中国传统美德重新焕发出时代生命力。

积极心理学指出个体具有乐观、正直、诚实、自我管理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人们能够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百味,能够用智慧去选择人生,能够用仁爱和感恩之心去追求利他和亲社会目标。积极总是会让各社会成员相互之间主动接近,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归属感。积极心理品质所反映出来的美德始终指向个人及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些美德既体现了个人价值,更体现了集体和社会价值,是中国精神精髓的集中体现,是人类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积极心理学对弘扬中国精神以及深入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本文试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塞里格曼和彼得森总结的六大美德与二十四个优秀品质,可以将中国精神的内涵解剖为下面几个方面:

1、开放博纳的创新精神

积极心理学认为:第一种应具备的美德为“智慧和知识”,包括创造力、好奇心、有开放的思想、热爱学习和有视野五种优秀品质。我们认为其核心为必须具有开放博纳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中国文化能够数千年传承不断并始终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人必须要学会适应变化,即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而“变”又意味着“吐故纳新”,需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传统文化极为推崇的就是“日新”之变,称“日新之谓盛德”。所以,创新才发展成为中国人一种固有的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是建立在中国人开放性的思维、广纳博采的态度、放眼四方的广阔视野与博怀以及以我为主的基础之上的。《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创造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以开放的态度,以我为主,不断探索创新,从而赢得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的精神,都充分印证了这一思想的光辉和伟大。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积极心理学认为:应具备的第二种美德是“勇气”。这一美德被普遍地赞赏,它包括真实性、勇敢、坚持不懈和热情。“勇气”的核心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道德精神塑造出了理想的人格形象――君子,而君子一个极为可贵的品格则在于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亦即《易》之所言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家们对自强的主体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自强作为道德精神和规范,其主体不仅是指个人,而且也是指人民、国家和民族,体现着儒家所说的“得众动天”、“强我中华”的进取精神,同时也包含着改革进取、与时俱进的内容。在孟子看来,这种奋斗精神又是一种“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一个人若“善养吾浩然之气”,便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而勇往直前,永不退缩。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愚公移山”的吃苦耐劳与坚韧不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对这种精神和气概的生动诠释。可以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构成了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内在品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证明,正是靠了这种精神,中国人不盲从、不迷信,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不断开拓,不断发展,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更重要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和改革实践也一定会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3、仁者爱人的道德精神

积极心理学认为:应具备的第三种美德是“仁慈”,它包括友善、爱和社会智能。“仁慈”的核心实际宣扬的是一种仁者爱人的道德精神。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在中国人看来,人道以天道为依据,在伦理关系上同样讲求和谐有序。《易》言:“君子以厚德载物。”显而易见,中国道德精神所体现出的以仁爱之心包容万物的主张,与“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中“民胞物与”的思想内涵是相互契合、一脉相承的,它构成了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内在根基。儒家由《易》“生生之谓易”以及“天地之大德曰生”等天道观,衍变出以“仁”为核心的传统道德精神,尊奉天地君亲师、倡导仁义礼智信、主张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全面的道德修养。仁爱之外,墨子还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爱无差等”、“不辟贫贱、不辟亲疏、不辟远近”的大爱之义。当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忠孝仁爱等传统的道德思想已经由中国传统哲学的“通变”理论赋予了新的内涵,比如“忠”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忠君”,而应该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孝”也不仅仅只是“孝道”,而是要求作为社会最小组织单位的家庭要和谐,以便实现整体的社会和谐,等等。

4、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

积极心理学认为:应具备的第四种美德被称为“正义”,包括公平、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在中国精神中“正义”的彰显可能讲究的是一种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

正义是处理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义”是儒家恪守的“五常”之一。儒家重义,视其为立身之本。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明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强调为民、为国、为天下,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修己安人”、“修齐治平”,个人修养的最终目标始终落实在家、国、天下之上,也就是“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可以说,“万众一心”之“一”,正其是之谓也。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藉着这种团结精神,中国人克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艰难险阻,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正是这种精神,中国人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成功抗击各种自然灾害。历史已经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就是胜利,分裂必然涣散、必然失败。

5、谦和克己的礼仪精神

积极心理学认为:应具备的第五种美德是“自制”,包括宽恕、谦虚、谨慎和自律。这些“自制”因素在中国崇尚谦和克己的礼仪精神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十分突出的精神。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象征的礼貌、礼节、礼让,是中华民族传统好礼美德的体现。“礼”根源于人的恭敬辞让之心,出于对长辈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所以,礼包含着谦和。谦是谦虚、谦让,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谦也是传统美德之一,表现在荣誉、利益面前的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这说明“礼”在道德领域已经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规范、加以倡导。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谦和克己的礼仪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6、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

“超越自我”是塞里格曼和彼得森研究出的最后一种美德,它包括欣赏美和完美、感激、希望、幽默和。对于中国精神来说,“超越自我”可能转化为一种对国家的信仰,也就是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

人的精神世界无非两个空间,要么宗教精神,要么世俗精神。如果两种精神都丧失,就有可能发生精神蜕变。宗教精神主要通过对未知世界的描述来引领人们,而世俗世界的精神在国家和阶级尚未消亡前,每一个人都将依附于某一个政治实体,也就是国家。我国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团结精神亦奠基于爱国奉献之上。只有把爱国奉献作为精神力的核心,强调对国家的政治信仰,才有可能应对今后面临的各种挑战。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还有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等等。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这些精神产生的力量无坚不摧、无难不克、无战不胜。

三、中国精神培育的基本思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势在必行。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它不仅是指一个人在世要有精神,才成为其人;更是指一个民族要有点精神,才能在世界上站住脚。民族与一个人一样,也是有魂魄的。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角逐,归根到底是民族的意志和精神的较量。民族要振兴,先要振奋精神,因此,构筑培育中国精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构筑和培育中国精神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尝试:

第一,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的凝结与升华。现阶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间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当代弘扬中国精神的目的所指、本质所在,也是丰富中国精神科学内涵的必由之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二,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中国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深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其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因而,传承中国精神,就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各族人民始终凝聚在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旗帜下。

第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国精神,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其基本要求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革命精神与开拓创新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更体现了以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的道德追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整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博大精深的中国精神才能够薪火相传直到永恒。

参考文献:

[1]Shedl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明泉、向荣、肖云.中国精神:历史内涵与主体性建构[J].中华文化论坛,2012,(3).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篇7

继续走在前列

浙江嘉兴南湖,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论述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船精神”。“红船精神”作为党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今天弘扬“红船精神”,就是要从“红船精神”中汲取思想力量,更好扛起时代重任,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心劲再起航。

“红船精神”使党的精神思想史与发展奋斗史更加系统完整

任何一个政党都需要思想和精神的滋养,否则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千锤百炼而愈加刚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1921年7月,由上海法租界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的中共“一大”会议,形成了中国革命精神之源,这就是“红船精神”。“红船精神”的实质是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党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它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

“红船精神”作为伟大的建党精神.对于中国革命精神具有追根溯源的意义。正是以“红船精神”作为开端和源头,中国共产党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革命精神。用“红船精神”

来命名和阐释伟大的建党精神,意蕴贴切而传神,表述形象而生动,准确把握了建党精神的真谛、本质和内涵。“红船精神”的提出,完善了中国革命精神链条的起点,实现了我们党精神创建史与发展奋斗史在时间序列上的高度一致,充分反映了共产党人构建自身精神体系的历史自觉,使党的精神思想史与发展奋斗史更加系统完整。近年来,包括“红船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系列革命精神的研究不断深化,影响更为广泛,价值更加凸显,共同筑成我们党不忘历史、映照现实、折射未来的永恒精神宝库。

“红船精神”蕴含深厚思想内涵和深刻现实寓意

“红船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根基。“红船精神”所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对“革故鼎新”“顺天应人”“舍生取义”“自强不息”“尚公去私”“仁者爱人”“民惟邦本”等中华传统璀璨精神因子的时代性传承。同时,“红船精神”又是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生动阐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与中国具体文化语境、现实语境的融合。

从本质上说,“红船精神”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而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则是其基本精神内核。首创精神是核心,是动力之源。创新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为之源,只有坚持用时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精神创新发展理念,才能焕发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奋斗精神是支柱,是胜利之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意志坚强、品节刚毅;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遭遇任何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才能真正走在前列。奉献精神是本质,是政德之基。只有坚持一切决策和措施都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保持根本性质、恪守根本宗旨、牢记根本使命,动,准确把握了建党精神的真谛、本质和内涵。“红船精神”的提出,完善了中国革命精神链条的起点,实现了我们党精神创建史与发展奋斗史在时间序列上的高度一致,充分反映了共产党人构建自身精神体系的历史自觉,使党的精神思想史与发展奋斗史更加系统完整。近年来,包括“红船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系列革命精神的研究不断深化,影响更为广泛,价值更加凸显,共同筑成我们党不忘历史、映照现实、折射未来的永恒精神宝库。

“红船精神”蕴含深厚思想内涵和深刻现实寓意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篇8

[关键词]新疆精神;兵团精神;比较研究

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涵盖新疆特有的精神,具有时代特性。弘扬与培育相结合,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新疆“魂”。对于新疆各族人民来说,屯垦戍边是“根”,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是“魂”。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创造新疆效率,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建设新疆的热情和活力,开辟新疆发展的新篇章。

一、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科学内涵

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是新疆精神的科学内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他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爱国爱疆和热爱祖国都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内心情感;团结奉献和无私奉献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道德积淀;勤劳互助和艰苦创业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实践作风;开放进取和开拓进取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行为追求。

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内涵始终在不断丰富发展,当前需要在团结奉献中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开拓进取中强化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在艰苦创业中强化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在爱国爱疆中强化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

二、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共性研究

爱国主义是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核心,无论是兵团精神还是新疆精神,他们都是立足于新疆的现实基础,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母体,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疆区域的表现,弘扬同时也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中,弘扬兵团精神和新疆精神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核心都是爱国主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爱国主义生生不息,根深叶茂。古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现有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还有各族群众积极捐款购买“新疆号”战斗机支援抗日战争和斯拉木父子“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从古至今,爱国始终是一面大旗,无数的爱国志士和爱国史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史;也正是这种源于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使新疆历经侵扰而不散。

新疆的特殊地位和现状昭示我们:爱国为荣是当代新疆和兵团各族干部群众最现实、最需要的价值认同,是新疆意识形态领域赢得斗争胜利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在成就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业中,只有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才能使新疆变得更美好。

(二)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普遍价值取向的精神,是能激励本民族成员昂扬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它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使本民族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动力。概括地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精神是兵团精神形成的文化基因,兵团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中发育成长的。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兵团精神的核心。

新疆精神中关键的16个字: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源自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源自于新疆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源自于新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三)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新疆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一方面,它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反映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新疆各族人民精神的传承,始终坚持以爱国爱疆为核心。随着“新疆精神”相对应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新变化,那么,“新疆精神”必然融入新的价值理念;另外,新疆的发展也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超越时代,“新疆精神”不会从天而降,它只能在继承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焕发新的生机。可见,“新疆精神”面向时展要求、发掘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牢固情感纽带、彰显美德规范、振奋精神状态,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新疆特点的统一。

兵团精神既是历史性的,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兵团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兵团精神的先进性,不仅要弘扬兵团精神,而且要不断地培育兵团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兵团精神既是兵团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对兵团这种特殊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兵团人性格的展现。这就要求兵团精神只有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时代精神正是兵团精神创新发展的新鲜血液,为丰富兵团精神的内涵提供一个深度的拓展和延伸。

三、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差异性研究

兵团精神提出的比较早,是兵团几代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实践中展示出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创业作风、牺牲奉献意识和开拓进取追求的综合性的精神品质。新疆精神是一面旗帜,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中,引领新疆各族人民不断强化归属意识、使命意识、忠诚意识。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侧重点有所不同;认识的深度与广度有所不同;弘扬兵团精神和新疆精神的范围有所不同。

(一)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侧重点有所不同

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新疆精神的核心,而爱疆,是新疆人民最普遍的情感。“爱国爱疆”,在新疆主要体现在稳定与发展上,只有稳定,新疆的各项事业才能发展,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渊源流长,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爱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是兵团人的信念,是兵团人的生活准则。热爱祖国,在兵团主要体现在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上,正是这种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造就了今天新疆的繁荣与稳定,因此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儿女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无愧于共和国的伟大公民。艰苦是成事之本,奋斗是胜利之师。兵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历史。兵团靠艰苦奋斗起家,也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事业发展过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兵团人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顽强进取。兵团人在重重困难面前,在恶劣环境面前,在奉献和牺牲面前,都绝不低头。兵团人以革命乐观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高度的凝聚力、坚韧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战斗力。兵团人已经把艰苦奋斗化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撑。

(二)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认识的深度与广度有所不同

2009年8月25日,总书记在新疆干部大会上,以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四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来感召、激励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寄托了中央和全国人民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厚望。在这一背景下,2011年10月2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分组讨论报告会上,对报告中提出的“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16字新疆精神进行了一一解读。自此确立了新时期的新疆精神。

新疆精神是新疆人民所创造、主要体现在区域先进成员事迹上以及新疆人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新时期的新疆精神涵盖了过去新疆已有的各地区精神、行业精神、单位(企业)精神和人物(模范)精神,如兵团精神、喀喇昆仑精神、哈密精神、柯克亚精神、“八钢”精神、“乌铁局”精神、王蔚精神、吴登云精神等。它源于此,又高于此,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概括和升华。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疆的生动体现,是新疆现代文化的核心,是新疆人精神守望的坐标和新疆对外形象的写照。

兵团精神源于战争年代,产生于建设时期,是兵团人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用血汗凝结成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疆兵团的生动体现,是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对于兵团履行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和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研究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意义

1、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是一种信心。本文通过解读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内涵以及内在逻辑关系,明确新疆跨越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使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更科学的理论指导。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本文的研究为新时期新疆社会秩序稳定与发展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依据。

3、将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物化”为新疆胡杨。用新疆胡杨来诠释新疆精神,更容易被各族群众接受。该文从新疆和兵团精神的性质、作用和在新时期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新疆和兵团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英楷.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2]赵存生.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小三.解读井冈山(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

[4]王崇久.兵团精神(m).人民出版社,2008年。

[5]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篇9

一、文化衍生分析

(一)文化衍生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衍生”的概念是指从原物质中分解或派生出来的新元素。所谓的文化衍生是指在文化本体中延伸出的新产业和产生的映射效应。诸如文化创意、文化公园、移动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和媒体效应、创意效应、品牌效应等方面内容。

(二)文化衍生的特点

1.多元性。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包含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内容,所以从本体延伸的角度来看,文化衍生效应所涉及的领域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2.形象性。文化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文化衍生效应在其对应的领域能够以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表现出来。

3.内涵性。文化是最直接融入到人头脑中的符号语言,其衍生的产品和事物通过其特殊的内涵在消费群体和受众群体中形成惯性的思维和刻板印象。

(三)文化衍生的发展

当前,利用“文化衍生”效应构筑的新型产业体系,正日益成为现代化大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级,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直接推动了包括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变革和提升,文化衍生效应催生出的卖理念、卖设计、卖心理享受、卖增值服务已经与实体经济形成了统一结合体。

二、龙府文化的分析

(一)龙府文化起源

龙府文化源于绥滨农场老龙坑由来的凄美传说,它位于绥滨农场第一居民组西南与绥滨县兴隆村交界处,形状像锅形,直径约有一百多米,深度没有人测量过,但无论年头再旱,坑内从未断过水。传说,在天上给玉帝拉车的黑龙,因为得罪玉帝被贬下凡,飘落中看到这个地方聚集很多人跪地求雨,化身打听后知道这个地方半年滴水未降,庄稼马上旱死,于是心地善良的黑龙飞上半空,身体弯成锥形,用力俯冲地上,砸成一个锅状的大坑,泉水上涌,它用力将坑中水搅到空中撒向久旱的庄稼,玉帝派天兵天将阻止黑龙降雨,人们用坑里的泉水浇在遍体鳞伤的黑龙身上帮他恢复体力,黑龙醒后,感激地看了看救他的人们,又弯起身体,窜到半空中,向北飞去,一头扎到北面的江中。从此,人们为了纪检黑龙把这条江叫黑龙江,黑龙砸的大坑就取名老龙坑。

(二)龙府文化的内涵

龙府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龙”文化的精髓,具有中国传统龙文化团结向上的共性,也有其泽惠众生的地域文化内涵。笔者认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的“上善若水”四个字能够非常贴切的概括出龙府文化的内涵,它所演绎的是一种善行的道德、一种包容的品性、一种进取的精神、一种良化的概念。

(三)龙府文化的优势

一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辞海中,龙文化一直是华夏文化的象征,它代表着向心的聚力、向上的支力和向前的动力,打造龙府文化正是契合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二是符合流域文化特点。黑龙江流域文化一直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将黑龙文化植入其中。

三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黑龙江是世界上公认的无污染河流,优质的水源、良好的生态、旖旎的风光、丰富的水产,使它成为健康绿色的象征。

三、“龙府文化”衍生效应分析

(一)植入“生态理念”,打造绿色产业基地

一是发展江水灌溉大米。农场统一注册“龙府”牌绿标,打造绿色稻米品牌,支持龙圆米业、五丰米业生产加工江水灌溉稻米精深加工项目,用“龙府”文化提高江灌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此来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

二是发展江水养殖项目。农场充分利用灌区的渠道优势发展江水养鱼、养河蟹、养鹅、养鸭等项目,打造绿色水产养殖和禽类养殖基地,将养殖产品与龙府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赋予产品绿色健康定位和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文化效应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是做强龙府酒业。酒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宣介力,农场结合龙府传说对大成酒厂进行文化包装和发展定位,开发“龙门府地”精品系列礼酒,将水源选定、外观设计、包装样式、酒庄建设四个方面与龙府的传说、龙的形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与大型酒业集团洽谈合作,筹划在老龙坑附近建立观光、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度假酒村,将产业直接融入到龙府文化当中。

(二)植入“图腾理念”,打造滨水新城

一是融入到城镇建设布局中。在抓城建设中,农场突出龙府文化这个主题,结合异域绥滨城设计理念,以“龙”字为背书标识,精力打造了“龙泽苑”高档住宅小区、龙润小区、龙府大厦、龙盛小区四个精品住宅区,在现代农林科技园区建成一处占地2000平方米的龙泽湖观赏景观,背书效应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龙府文化的认知度。

二是带动城镇经营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龙府象形文化资源,加大对龙门府地白酒、龙府牌大米、龙府编号运苗车的宣传展示力度,鼓励发展诸如“龙府传说刺绣”、龙府餐饮、龙府等个体经营项目,让龙府文化观念深入人心。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结合龙府文化特色,通过冠名赞助、主题设定、宣传推广等形式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举办“龙府文化节”、“龙府杯卡拉oK大赛”、“龙府文化书画作品展”、“龙府社区邻居节”、“龙府群众性健身运动月”等主题文体活动,塑造浓厚的龙府文化氛围。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篇10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改革发展进程中,XXXX持续加强文化建设力度,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了文化凝聚精气神、激发创造力、涵养好风尚、催生新业态的重要作用,为改革发展、产业转型汇聚起强大正能量。

XX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从培育文化理念、丰富文化生活、加大文化投入、做好文化融合“四个维度”,强化林区文化建设,用文化的力量凝神聚力,推动林区改革发展。

一、继承传统、弘扬时代,培育文化理念

XX文化是在长期的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从五十多年来的建设发展情况看,通过自身发展过程中,干部职工群众相互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愿望、趣味、情感、传统、习惯等心理和道德观念的沉淀,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所反映出的不同文化特征对林区的影响和冲击,逐渐形成的观念形态、文化形式和价值体系的总和,是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准则,是干部职工群众的信念和凝聚力的体现。它包含了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多年来,我们形成了“爱局敬业,俭朴自强,厚德友善,奉献争先”的核心价值观和“勤俭务实,聚力发展,文明和谐,创新卓越”的企业精神,已经成为改革发展进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二、加强联动、满足需要,丰富文化生活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势必要求精神生活的同步发展,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党的宗旨、党性的体现。连续多年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列入民生实事,纳入督办考核。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整合文化活动载体,倡导文化活动新风,推动各类文化团体、协会进网格,以网格化参与为基础,形成文化活动多部门联动,单领域文化活动专业部门挑头,群众性文化活动自主自办的文化活动氛围,逐步实现活动载体规范化、活动组织网格化、活动开展常态化。目前,社区网格均已建立文化活动站,文化团体、协会全部注册入站,网格文化站日日开放,大型文化活动月月开展,文艺汇演、雪雕展示、诗词诵读、书画表演、体育比赛等等,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让林区群众享受到了文化大餐,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追忆历史、挖掘内涵,加大文化投入

开发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就是一种文化符号。XX在加大广场、长寿园、植物园、图书室、体育馆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始终在思考历史与时代的命题。修建了展厅,把开发建设的珍贵历史要素挖掘出来、保护起来、展示出来;采访过去的老工人,了解历史变迁,保存历史资料。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唤醒职工群众血脉传承的精神力量,继承传统、弘扬作风,聚精汇神推动改革发展。

四、开阔视野、理清思路,做好文化融合

改革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变革、产品业态创新和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丰富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XX在文化融合的路径上也做出了有益探索。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利用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带动旅游景区发展。以丰富文化展示、文艺表演、文化体验、文化交流为重点,打造文化内涵丰富、体验活动多样、设施配套便利旅游景区。推进文化与休闲农业融合,突出农业观光旅游创意,形成了集农耕体验、田园风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

XXX虽然在文化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不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文化,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持续增加文化建设投入。

一是要正确引导主流文化走向。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任务教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文化的魅力画出党心民心最大同心圆,让干部职工群众自觉地、愉悦地接受这种文化浸润,自觉地坚持正确导向,建立起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和观念认同。通过文化活动、文艺作品弘扬那些代表着职工群众根本利益与需要的文化产品,使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

二是要逐步提升环境文化品质。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融入环境,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有文化内涵,彰显文化品质。借着这次机会,我们也将环境整治单位带过来,现场感受XX文化建设的成果,学习好经验好做法。逐步在XXX建立起一批具有文化标识的人文景观,将现有的文化场所进一步提档升级,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