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十篇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十篇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6:20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1

“网络危险”是指网民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容易遭遇的种种潜在危险和危害,如网络成瘾、网络欺凌、网络色情和网络有害劝导等。网络危险与网络机遇是两个相对应概念:网络机遇强调网络的正向功能和有利影响,网络危险则关注网络的负向功能和有害影响。对青少年来说,由于其涉世未深,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与成年人相比较为逊色,对各类潜在网络危险的规避能力也就相对较弱。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的青少年,极易陷入种种网络危险和网络危害的困扰之中。青少年面临的潜在网络危险,主要有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接触有害和不恰当的网络内容(accesstoharmfulandinappropriatecontent)、网络性诱拐(onlinesexualgrooming)、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等。瑏瑤网络性诱拐是指成年人伪装友善,诱使未成年人同意发生;网络欺凌是指通过网络沟通方式,蓄意伤害他人的行为。网络成瘾是青少年最难抗拒的潜在网络危险之一。随着手机上网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陷入了手机游戏成瘾的问题之中。据悉,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网民数为1.6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187万,半年增长率为15.7%,手机网络游戏使用率高达34.8%。瑏瑥无疑,手机上网成瘾人数也在快速攀升中。如据韩国2012年的网络成瘾情况调查,韩国青少年中沉迷于智能手机上网者高达18.4%。瑏瑦毫无疑问,青少年网瘾问题已成为信息时代各个国家的共同难题。

二、青少年网瘾问题:强制性网络监管的盲区

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政府媒体监管部门采取的强制性网络监管手段显得极为低效和无力。于是,越来越多的网瘾青少年,恰似游离在网络监管“法网”之外盲区的边缘人,成为信息时代“特有”的新型“弱势群体”,迟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帮扶。

(一)网络监管的三个层面:内容控制、法规制约、行业自律

网络监管是指对网络信息和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又称互联网管理、网络治理和网络管理等。瑏瑧具体到青少年网络保护领域,网络监管措施通常涉及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网络内容的控制(onlinecontentcontrol),即对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各类信息加以审查和控制,并通过技术手段直接对不良网站进行屏蔽(ban),或对有害网络内容进行过滤(filter)。例如,我国工业与信息化部于2009年耗资4170万元人民币推出“绿坝-花季护航”软件,可识别、拦截和屏蔽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和不良内容。再如,新加坡于1998年推出了“家庭上网系统”(Familyaccessnetworks),向网络订户提供过滤有害信息的服务。除了屏蔽和过滤措施外,还可通过身份验证(identityverification)、不良信息举报(harmfulinforma-tionreporting)等方式对网络内容进行控制。瑏瑨第二层面是法规制约(regulatoryframework),即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对网络有害信息和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例如,英国《2003年性犯罪法》(Sexualoffencesact2003)规定,成年人与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网络联系或线下见面,诱使其观看色情内容,或诱使其参与,一律按性犯罪论处。欧美其他国家也纷纷出台网络性诱拐法令(onlinegroominglaws),将网络性诱拐划入性犯罪范围,从严从重加以惩处。第三层面是行业自律(industryself-regulation),即由互联网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等自觉对其提供的相关网络服务进行管控和监督。例如,美国知名在线社交网站“我的空间”(mySpace)推出严格的年龄识别措施,将未成年人用户与成年人用户区别开来;18周岁以下的注册用户会被自动划入隐私保护者范畴,陌生人无法读取其个人信息,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猎性者(sexualpredators)对青少年网络个人信息的滥用和侵害。

(二)网络监管措施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的低效和无力

上述网络监管措施,属于强制性的网络监管措施,有利于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但此类强制性网络监管措施,只对网络危险中的某种类型有一定的防范效果,如网络色情、网络暴力和网络有害信息等。而在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强制性的网络监管措施则显得极为低效和无力。

1.内容控制层面的网络监管措施与青少年网瘾防治,两者之间几乎搭不上界因为,从技术源头上过滤和屏蔽掉的网络内容,通常是有害的色情、暴力、极端种族言论和政治性煽动言论等;至于引发青少年网瘾的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等,则基本上不属网络监管的内容控制范畴。另外,网络内容控制措施在应对其他类型的网络危险上,也显得越来越低效和无力,因为官方推出的网络屏蔽软件,往往存在技术漏洞,很难有效地过滤掉不良网络信息。例如,我国工信部2009年推出的“绿坝-花季护航”,安装后与电脑其他软件产生冲突,影响电脑正常运行,也会屏蔽掉非不良信息,导致在使用了不到一年后,教育部即下文通知各中小学校全面删除绿坝软件。即使是技术相对过硬的屏蔽软件,一些堪称“网络奇才”的青少年,也能轻易地将其破解。

2.法规制约层面的网络监管措施,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也是鞭长莫及通常,规制网络行为的相关法令、条例,主要是针对利用网络对他人构成事实伤害的犯罪嫌疑人和加害者而言,其建构的是一种事后追惩制度。而陷入网瘾迷途的青少年,则不能算是法律意义上的加害者,而只是缺乏诱惑抵制力的网迷,其受害者并非他人,而是自己,也就无法纳入网络法规所管制的范围。同时,网瘾虽被称为“电子海洛因”,但网瘾患者与吸毒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所依赖的电脑、网络和游戏软件等并不被法定为非法,后者所需的物质化海洛因及其吸毒行为,则是法律上打击的对象。于是,众多的青少年网瘾患者,就游走在法规制约和保护之外,即使精神几乎崩溃、身体健康严重受损、行为日益失常,也只能“自食其果”,很少能得到外界足够的关注和帮助,更不用说得到法规层面上提供的援助和干预了。诚然,青少年网瘾问题终于还是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如2013年2月,我国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等15大国家部委联合下发《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瘾问题开始引起政府的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网瘾防治方案”是由全国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起草,其中提及的规范网吧经营活动等措施,对如今浩如烟海的网瘾青少年来说,所起的防范效果可谓小之又小。因为网吧游戏已渐成明日黄花,更多的青少年选择用家庭中和学校宿舍内的电脑上网玩游戏,或用手机上网玩游戏。

3.行业自律层面的网络监管措施,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也局限于做表面文章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络商家们,往往受经济利益和盈利需要驱动,虽也会推出一些保护网民和消费者的自律性措施,但此类措施通常是象征性的,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例如,腾讯游戏推出每天超4小时游戏时长提醒、超时长在线游戏扣分等措施,但网民只需多注册几个QQ账号,即可使其限制网民游戏时长的“好心意图”落空。相比此类捉襟见肘的网瘾提醒措施,游戏商们会将心思更多地放在如何设计出引人入胜的游戏新款上,以诱使玩家沉醉游戏并甘愿支付各种费用。除了网络游戏成瘾外,网络视频成瘾、网络购物成瘾和网络交友成瘾等问题的处理,也很难寄希望于行业自律层面的网络监管措施。例如,成千上万的网络影视视频和网络化电视娱乐节目,就其作品本身来说虽无品质问题,但其海量性和网络观看的极大便利,足可吞噬自控能力较弱者的时间和意志,使其沦为网游成瘾者之外的另一类网络视频成瘾者。

三、网络素养教育: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创新之举

在网络监管无力应对网瘾问题之时,欧美国家纷纷将眼光转向网络素养教育,并将之作为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举措加以大力推广。“网络素养教育”是指提升网络使用者网络素养的教育。“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子概念,指网民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恰当使用网络的自控能力,以及规避网络危险的自我保护能力等。瑐瑠随着网络日益普及,网络素养教育渐受关注,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议题和新亮点。网络素养教育被认为是预防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创新举措:即通过网络素养教育,使青少年能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假和好坏,能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并能懂得如何规避网络危害,从而使青少年成为“网络的主人”,而非沦为“网络的奴隶”。通常,网络素养教育的开展,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版块,分别由学校、媒体监管机构和公益组织牵头。

(一)学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可为广大在校青少年打上网瘾“预防针”

学校网络素养教育之所以有效,主要体现为其针对性强,因为属于网瘾高发年龄段的青少年大多为在校学生。年龄介于6-29岁的青少年,多数处于中小学和大专院校就读状态,其中13-23岁的青少年属于网瘾高发群落。例如,据《2011年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在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13-17岁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为30.5%;其次为18-23岁青少年网民,网瘾比例为26.6%。瑐瑡任何措施若要取得成效,必须有的放矢。若要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取得显著成效,就必须在中小学、职校和高校等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网瘾预防和警觉教育。作为网络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得力新举措,欧美许多国家已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网络素养教育进入学校课程,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开设;二是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融入学校的其他课程教学,如母语语言课程等;三是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课程名称为“网络素养教育”。起初,是前两种情况居多。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单独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例如,在新加坡教育部(ministryofeducation)的倡导下,新加坡各中小学开设了网络素养教育课程(cyberwellnesseducation)。同时,新加坡教育部专门创立了一个网络素养教育在线平台(cyberwellnesspor-tal),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网络素养教育的参考材料和电子教案,如“网络素养课程大纲”(cyberwellnessframework)、“小学新手装备”(starterkitforprimaryschools)和“中学新手装备”(starterkitforsecndaryschools)等。瑐瑢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的国家还有不少,如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媒介素养教育只有在正规学校教育体系里扎根,才能取得更彻底的成功。”瑐瑣而学校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的成功开设,无疑是预防青少年网瘾的有效举措。

(二)媒体监管机构实施网络素养教育,可为社会青少年配上避免沉溺网瘾苦海的救生衣

鉴于内容控制、法规制约等网络监管措施无法有效解决网瘾问题,世界各国的媒体监管机构开始将目光于网络素养教育,并将之纳入其职责范畴。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来要求媒体监管机构推广媒介素养的国家。瑐瑤英国《2003年通讯法》(Communicationsact2003)规定,推广媒介素养是通讯管理局(ofcom)的法定责任(statuto-ryduty)之一。瑐瑥澳大利亚通讯及媒体局(australianCommu-nicationsandmediaauthority,简称aCma)也将促进媒介素养作为其新的工作职责,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媒介素养推广项目,并专门创建了一个名为“网络机智”(cybersmart)的在线网络素养教育平台,以帮助青少年远离各种网络危险和伤害。瑐瑦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网络素养教育可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在校学生;二是社会网络素养教育,其教育对象是社会公众。瑐瑧通常,欧美国家面向在校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主要由教育部负责;面向社会公众的网络素养教育,则主要由媒体监管部门等负责。然而,两者之间的分界也并非绝对,有时也会交叉和融合;有的国家甚至干脆成立联合委员会,以协商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起推广网络素养教育的职责。例如,新加坡于2009年成立了网络素养联合指导委员会(theinter-min-istryCyberwellnessSteeringCommittee),主席由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和教育部的部长共同担任。瑐瑨从此,网络素养联合指导委员会就成为新加坡推广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责任机构。就青少年网瘾防治来说,媒体监管机构的网络素养教育对象虽为社会公众,但社会公众中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的父母或监护人。父母网络素养若能得到提升,就会将其获得的网瘾预防知识传输给子女,从而有利于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应对和解决。所以,媒体监管机构的网络素养教育,也不失为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举措。

(三)公益组织参与网络素养教育,可为青少年提供温暖贴心的戒除网瘾帮扶服务

作为一种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志愿团体,公益组织的活跃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体制优劣的重要标准。因为公益组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可有效填补政府管理的不足或空缺,从而促进一个国家的民众幸福和社会和谐。网瘾青少年是信息时代“特制”出来的另类社会弱势群体:这群人隐居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就像置身于逐渐被加热的一锅水中的青蛙,在享受着虚拟的自由和满足的时候,却缺乏对网络虚拟环境及其危险的批判与警觉,以致于上演着一幕幕“温水青蛙之死”的悲剧。瑐瑩这些在“网络温水”中泡得失去自救能力的网瘾青少年,纷纷沦为自甘堕落的差生、逃学者、退学者、无业者,甚至犯罪者,从而游离于学校教师和政府机构的劝导和帮助之外。只有编织出一张细致完善的公益组织帮扶网,才能将众多的网瘾青少年从茫茫的“网络苦海”中打捞出来。公益组织积极参与网络素养教育,可为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解决注入一股生生不息的活力。大多数网瘾青少年通常经济能力有限,有些甚至因玩游戏欠下高额债务,也就无力支付心理咨询和治疗费用。同时,一些商业性网瘾戒除机构收费高昂,缺乏爱心,疗效低;更有一些忽悠人的网戒机构,以江湖欺骗手段混迹于网戒领域,给网瘾青少年及其家庭带来极大困扰和伤害。鉴于此,必须大力鼓励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介入和参与,为网瘾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无私援助和帮助。而这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可汇聚成一股活力之源,自发自觉地推动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缓解。网瘾青少年得到公益组织帮扶后,往往也会成为志愿者,为其他网瘾患者提供无偿援助,这样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帮扶和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2

论文摘要:列举了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种种表现,剖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加强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进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正日益受到重视,如果缺乏相应的信息素养作为后盾,在信息化社会中就会无所适从,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现代定义的信息素养是一种可通过教育的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识以及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即信息道德能力。当今互联网正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为广大青少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信息获取渠道,这对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网络不是一个纯洁的虚拟世界,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纯工具意识和纯技术观的作用,使得人们只关注信息技术中技术层面的问题,忽视了青少年人文、伦理、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随着网络日益为青少年所熟知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道德问题也浮出水面。

1、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种种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在完成“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时调查发现,61.8%的学生表示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6.6%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候发泄一下”。网上聊天交友的不负责任引发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消极影响。

1.2上网成瘾且玩物丧志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于海亭分析说,青少年自制能力差,是“网络综合征”的易感人群。“网络综合征”俗称“网瘾”,其征兆包括每天上网时间超长,有说谎、隐瞒上网情况和程度等行为、偷钱或盗用别人账号上网等。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有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表现出逃学,产生孤独、焦虑、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厌世等严重的心理障碍,一些人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曾有资料显示: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学生竟分别有so%以上和1/3是因为沉酒于玩电脑、上网而导致成绩下降。有电视报道美国一位母亲痛失儿子的不幸经历,她的儿子曾经玩游戏到了痴狂的境地,当他后来对游戏产生厌倦时便因厌世而自杀。

1.3虚拟与现实的人格冲突

    网络的虚拟世界给人们创造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和不满,以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与满足,有的则借助于网络逃避现实,寻求压力的摆脱。网络的隐秘性使得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真实的自我”。一些现实生活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进人网络世界就放纵自己,与现实中判若两人。调查表明,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不一样的人,”其理由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1.4充当“黑客”来制造病毒

    “黑客”是英文“hackei ’的音译,指利用通信软件及联网计算机通过网络未经授权而非法进人他人网络系统的人侵者。目前“黑客”问题已成为网络空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病毒”则是更多普通计算机用户经常要面对的问题。许多计算机用户闻“毒”色变。在“黑客”和“病毒”传播者的队伍中不乏青少年的影子。不少青少年学生认为“黑客”及“病毒”的创建和传播者是电脑高手,是创新人才。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人学校中的数据库修改自己的成绩、窃取考试内容,闯入一些网站修改主页和数据,传播病毒,甚至在网上盗窃他人财物,走向犯罪的深渊。与此同时,知识产权问题、个人隐私问题、诚信问题等等社会问题在青少年中凸现。

2、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原因探析

   正如劳凯声教授所说,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成为终身发展的遗憾。所以,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同时,查找原因,抵御消极作用,加强网络信息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

    (l)网络信息活动的特点为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提供了土壤。首先,网络信息活动具有符号性和面具性,网上交往由1和0两字符为中介进行,网络交际的符号性使得交往主体可以将现实社会的善恶感、是非感、义务感等抛入无边无际的虚幻地带。在网络虚拟社会,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建构自己的性别、身份、角色背景和经历,个体身份的这种面具性,使网上信息活动的个体可以避免真实身份的表露而很少受到谴责或惩罚。其次,网络沟通的交互性使沟通双方资格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被调动和激发起来,这也是青少年迷上网上聊天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网上信息传输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内容的多元性,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有着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不同民族、国家、地域,具有不同宗教信仰、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的团体或个人均可自由出人,制造和传播信息。面对网上信息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时,青少年易受到种种诱惑,难以作出正确选择而误人歧途。

    (2)青少年身心的特点是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根源。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成长的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认识水平、辨析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成熟。面对网上多元价值往往难以选择。人的天性中本身存在着好奇心、窥探欲,加上网络世界那种“谁也找不到我”的虚幻感觉,促使自我意识脆弱的青少年好奇心、窥探欲膨胀起来,结果导致从最初好奇地随意浏览到不能自拔的精神依赖,进而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3)青少年“减负”后的课余时间,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空间”。自从教育部提出为中小学生“减负”之后,不少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目前我国不像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科学文化教育设施,中小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时间后无处可去。而网络世界却能为青少年提供新鲜、自由刺激、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青少年把大量的课余时间用在网络世界之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4)德育者缺席。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把道德内容传输给青少年。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活动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并受着较多稳定的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网络社会中的匿名和隐秘特点,造成德育工作者缺位,形成了道德的真空地带,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可以为所欲为的“净土”。这为激活久埋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恶”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处于不被发现并且可以逃避监控和处罚,在这种情况下,伦理道德规范极容易被践踏。

3、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的教育

    陈至立部长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会议上报告中指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此,我们要采取各种途径,建立网络信息活动的调控机制,以规范网络信息道德,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观。

    网络传播管理主要依托3个途径,即网络立法、技术控制和道德自律。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法规来加强管理,使网络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技术防范,相对来说,这是最客观的手段。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力争使这一基础性工程在预防网络道德失范中起着“治本”的作用。

3.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3

关键词:网络;道德情感;影响因素;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20―03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及行为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网络虽然是虚拟世界,但是个体在使用网络时同样要遵守法律和规则,同样要受到网络道德的约束。网络道德情感对网络道德行为具有调节和支配作用,情感不仅支撑着人的道德认识系统,而且在知向行的转化中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分析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影响因素,探索其网络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内容

1.网络道德羞耻感:朱熹说:“耻便是羞恶之心。”道德羞耻感就是羞于为恶之心,它主要指向道德上的否定价值,是对不道德行为的拒斥――阻止其发生。道德耻感在这种拒斥中保护着自己的肯定价值――人格尊严,它为自我设置了一道不可伤害的屏障。道德耻感是一道极其重要的道德堤防,一旦这一堤防决口,各种丑恶必将横行于世。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要时刻保持“自律之心”“羞耻之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今,网络中色情信息充斥、虚假消息泛滥、学术抄袭、造假现象不断涌现,如果青少年学生长时间处于负面的网络环境中,其身心难免饱受侵害。因此要在净化网络环境的同时,积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羞耻感的培养,使之能够对自我言行的道德性有所评判,从而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2.网络道德移情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研究者们逐渐形成了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移情是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即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移情感的培养,能够使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积极、准确地体验他人情绪,从而促进其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网络侵害事件的出现。这既是和谐社会、和谐网络建设的要求,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所在。

3.网络道德责任感:责任感包括对自我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责任感,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社会。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经常会出现青少年学生沉迷网络、过度网购、网上撒布谣言重伤他人等对自身及他人不负责任的现象,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积极价值观的养成极为不利。因此,积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对自己及他人负责,才能不至于放纵自己的言行。

三、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因为网络世界的多元性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情感不同于认知,可以直接传授、教育、检测,网络道德情感是青少年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一种内隐的态度体验,具有其独特性。通过对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现状深入分析,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社会环境的宏观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1.和谐的网络大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而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和信息的多元性,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一些并存而又相互冲突的思潮、观念充斥于网络,负面信息、虚假言论更是无所不在,这些势必会导致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混乱、产生负性的情绪情感体验,对其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情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净化网络信息环境、营造和谐网络空间对于保障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引导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形成和发展的保障

家庭因素:网络道德情感属于道德情感的分支,而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氛围无疑是青少年接触最早、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家庭教育在众多教育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家庭德育的实施,不是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开始灌输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成员的相处中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成为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要原因。父母是否能够做到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网络言行,是否能够有效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与情感发展,是否能够与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的情感沟通等都是影响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校因素:如今,学校依旧是青少年德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依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校的德育教学中,主要还是灌输道德认知,不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很多学生的道德知识非常丰富,但道德情感却很匮乏。但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知识传输上,包含真情实感的道德知识才能深入人心。青少年处于发展特殊期,思想动态及情感极易产生波动,而网络世界信息良莠不齐,价值评判标准不一,很容易误导青少年,使其产生偏激的情感与想法。因此,网络德育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要重视青少年的情感教育,要保持与青少年的情感沟通,了解青少年的内心想法,只有在知、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青少年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影响其网络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因素

虽然青少年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分析、判断和选择,但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导致他们的体验能力和行动能力不够强,决定了他们对道德情感大多数只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无法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层面和实践层面,因此,青少年很难将认知层面的道德情感体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另外,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薄弱是造成一些网络失范行为的原因所在。在缺乏外力监管的网络世界中,自律意识尚不够强大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被负性情绪左右,造成价值观的歪曲,不能很好地协调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进而影响其积极的网络道德情感及行为发展。

四、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

1.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

在网络世界中,个体是使用网络的实际主体,但是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网络中发生的事情,而网络本身的虚拟性致使很难追究到责任主体本身,这样势必造成责任主体的冷漠旁观与道德责任的缺乏。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教育,必须使青少年学生意识到自身在网络生活中的主体存在。在培育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德育老师“一言堂”的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对符合道德规范和准则的行为给予认同和积极的回应。麦克菲尔认为:“道德靠理解和领会,而不靠灌输和传授。”因此重视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主体性,在师生的互动中通过引导而不是灌输,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寻找答案,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内化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网络生活中学会汲取积极、正面的信息,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在网络世界中时刻保持主体意识及责任意识,养成自律精神,在规范自身网络行为的同时做出更多的网络利他行为,自觉养成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情感,而不用单纯依靠外界道德、法制的约束。

2.以培养网络责任感为核心

网络责任感是网络道德情感的核心内容,因此,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网络责任感是提升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重要举措。网络责任感包括网络自我责任感和网络他人责任感,首先,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自我责任感教育。所谓网络道德自我责任主要是指网络行为主体对自身言行所负的道德责任,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很容易使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产生松懈,进而做出一些失范的言行。因此,必须培养青少年学生在网络中的自我道德责任感,使青少年能够时刻注意规范自身一言一行,树立为自我网络言行负责的自律意识。另外,强化青少年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网络道德责任感教育,青少年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仅要坚守自我道德责任,同时要自觉维护他人利益,要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由此,只有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自我责任感教育与网络道德他人责任感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感,从而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人格。

3.发挥家庭的导向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是孩子的效仿对象,这就要求父母做好道德表率,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够做到互尊互爱,互相理解与支持。父母要时刻维护自己积极的道德形象,让孩子能够认识并时刻感受到父母人格形象的影响,养成美好的道德情感。另外,在网络生活中,父母也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严格要求自身网络行为,保持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引导孩子积极的情感走向,并注重培养孩子的网络利他行为。要通过具体的网络道德情境的影响,有意识地对孩子提出具体的道德情感方面的要求。引导他们朝着健康、积极的网络行为发展,使之与社会道德规范保持和谐一致,促进孩子良好的、正面的道德情感的养成,这也是父母的期望与责任所在。

4.打造高素质的网络道德情感培育队伍

首先要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技能。如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如果德育工作者们跟不上网络的发展、跟不上学生上网的步伐,就很难带给学生足够的、正面的德育信息,很难了解学生的网络世界,不能跟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更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发展。其次是要吸收和选拔一批业务素养较高的德育工作者。教师在网络德育过程中要能掌控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积极方向,面对网络世界多元价值、两难道德事件时能够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情感引导和启发,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篇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必须对德育工作者自身的业务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学校要做到对其定期培训,确保学校网络道德情感培育的软实力。

5.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情感起伏较大,思想容易走极端,自我意识的发展迅速,渴望与他人交流并得到认可。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学生面对多元、开放的网络环境,如果心理上缺少家人及朋友的支持与理解,就极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以逃避现实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家人及老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进行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情感动态,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及健康的网络活动中去,对他们进行正向的网络情感引导,帮助青少年学生构建健全的,包含亲人、师长及朋辈的社会支持系统。

6.以学校为核心,形成家庭和社会的合力

虽然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培育主阵地是学校,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网络道德情感的培育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更不能简单依靠德育工作者们。学校要在肩负起核心责任的同时多与家长或者学生监护人联系,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状况,交流引导健康情感发展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者们要争取家长配合进行疏通和引导,还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力争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马晓辉,雷雳.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02).

[2]章淑贞.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素质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

[3]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孙迎光.传承与超越:儒家德育思想与现代学校德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建华.当代青少年学生道德情感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8.

[7]沙靖宇,李凯,尚振华等.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建构[J].商业经济,2014(10).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4

【摘要】希望求学网论文网整理的新闻传播论文:从“谣言惑众”看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培育能够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摘要:我国网络“谣言惑众”事件的频繁发生,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安宁产生了严重危害。媒介素养的培育有利于规避“谣言惑众”事件的产生。青少年是网民中规模较大的群体,其媒介素养的培育具有紧迫性。建构青少年的先进价值观,运用传统文化树立网络伦理规范可提升青少年的内在素质;针对青少年的特点选择人性化关怀路径,社会合力营造良好氛围是创造优良外部环境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网络谣言;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策略;

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培育路径塑造青少年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和选择依据。网络“谣言惑众”现象纷繁复杂,其背后反映的是网民的价值观问题。从网络谣言的制造来看,造谣可视为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包含着心灵与世界(社会)间双向话语投射的过程,是造谣者获得心灵和世界(社会)间相互适应的手段之一,如果心灵和世界(社会)间存在着失衡,谣言就会产生;从网络谣言的解释来看,青少年由于性别、家庭和文化背景、需要和情感、立场等有差别,在解释网络信息的意义和蕴含时往往依据的是自己久已形成的价值取向,因而不同的网民对同一事件的解释会有所不同,有人还会曲解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最终导致谣言的产生;从网络谣言的传播来看,传播者个人的爱憎和希冀常常存在于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实际上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出他们的价值选择表达。网络的便捷性、隐匿性、开放性和独立性使人们可以匿名信息,价值错位在虚拟空间的表现非常明显,有些青少年在网上随意发表不满言论,未经查实就散布谣言的行为就是典型表现,因而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有关于谣言的知识性内容,以及识别谣言的方法和技巧,更要有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为引导青少年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联系实际向青少年网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从品德教育、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方面深入开展教育,引导青少年意识到作为一名网民,在享受网络传播的快捷便利和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公民责任,应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公德,自觉规范网络传播行为。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5

【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

网络为我们构筑起一个开放性、全方位的“虚拟社会”,使它不仅成为一个技术平台,还是一个思想阵地,对青少年的德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网络环境下,又该如何来进行青少年的品德养成教育呢?

一、不断提高网络素养,努力探索网络道德教育之法

网络环境下,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主动探索新形势下德育的特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引导其正确看待网络、适应时代,规范网络行为。

(1)教育者要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网络素养。我们必须阻止学生“触网”的做法。唯有掌握了网络工具,与之共鸣,才能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指导。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必须做好网络道德的模范,保证对青少年的正面导向作用。

(2)向青少年推荐学习型、成长型网站。老师的引导对是非分辨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尤为重要。正如有些家长说的:“如果我们有更多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浏览。他们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3)引导青少年主动占领网上阵地。我们应该主动出击,鼓励、指导青少年利用网络资源,自己设计个性化的空间、制作网页或网站。通过青少年的主动学习和体验,培养信息采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坚持传统与时代结合,不断充实网络道德教育之内容

有人说,网络时代下课堂上的品德养成教育没那么重要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当下更应该在课堂上大力加强品德教育,并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使青少年从内心架构起一道坚实的防线。何谓网络道德?说白了,就是人们日常的品行在网络世界的表现。因此,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终归是要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有益的网络资源,不断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水平。

(1)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充实认知内容,提高认知能力。应该完全把青少年放在教育的主置,因材施教。教育者需要摆正心态,从施教者转换成引导者,大力提高青少年的判断能力、价值观和欣赏品位,加强法纪教育和网络责任感的培养。使之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2)培养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他律走向自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网络道德教育终究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是使他们能自学、自护、自辨、自制。

(3)加强信息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我们应该整合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增加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预防网络犯罪和网络失范行为。

三、借助第二课堂活动,完善网络道德教育之途径

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教育是来自人自身的需求和自觉条件下的观察与体验。养成教育应重视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个体需要,设计开展体验活动,使体验活动更具感染力与活力。

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争创校园之星”体验教育,将青少年置身于活生生的实践中,创设情境,强化体验环节,充分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达到情境交融,使之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以情养行,激发道德行为的心理自觉。

(1)广泛宣传发动,形成氛围。充分利用校讯通、校园网站、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宣传“创星”活动的意义,明确其必要性,为实施体验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

(2)举行体验课题设计比赛。学生们人人设计课题,在家、在校、在社会、在网络、在自然界体验。我们要求每个人结合“创星”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选题,自由设计。

(3)人人实践,不断体验。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大自然进行实践体验,通过体验培养能力,学习和获取知识和技巧。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4)展示成果,表彰奖励。活动尾声,要求召开“创星”成果汇报会,各中队派代表汇报活动中的感想、成果和教训,展示其中的收获。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下,我们要主动变堵为导,刻苦学习网络知识,以积极的态度引导青少年学习网络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谭兰.《网络时代青少年品德养成教育的基本策略》.《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2]周立新.《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3]陈海春.《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社会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6

关键词 网络 视觉文化 视觉素养

网络是由视觉驱动的。网络空间里视觉所获取信息的比例远远大于听觉。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基本素养,网络视觉素养应该说已经离我们近得不能再近了。

一、网络视觉文化的焦虑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视觉文化的发展空间。当我们打开电脑,接通网络,各种各样的图像就立,即充斥在我们的面前、刺激着我们的眼球,可以说无处不有图像的踪影。网络文化正在日益演变成为一种视觉文化。但同时也带来了深度丧失、身体叙事、视觉暴力等问题。

1、深度丧失。网络视觉文化生产的平民化和简易化,使创作者以惊人速度大规模地复制着人们的表层经验,用作品的量取代了作品的质。一对于理性思维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很容易沉迷于这种感性的愉悦而摒弃相对而言略显沉重的理性思考。比如“网络自拍”。“自拍”本是艺术领域的一个沉重的词汇,1839年摄影技术被发明后,部分艺术家惊讶于摄影图像可以如同镜子一般真实地呈现画面,所以他们就将自己放置在摄影镜头前,试图透过镜头原本呆板、肤浅的表象表达自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如今,随着摄像头、数码相机等摄像设备的普及,“自拍”已经完全脱离了艺术的襁一褓,进入到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当中。据《北京科技报》报道,每隔3秒,就会出现一位“自拍”爱好者上传自己的自拍照片,仅到2004为止,全国就约有50万个网站设置了与自拍有关的栏目和频道。目前除了论坛、门户网站设有自拍频道外,还出现了专门的自拍网站,如拍客网、365自拍网、花王自拍网等,任意浏览一个,都会看到花样百出的自拍照片,甚至不乏一些露骨的照片。当自拍成为一种“快餐式”的消费品时,其涵义与特性也从时间转向了空间,从深度转向了平面,从整体转向了碎片。这种去深度、去艺术、去思想的自拍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主客关系反转的文化,在这些铺天盖地的数字自拍像面前,青少年虽然大大开阔了视野,但另一方面他们却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图像的牢笼、感受着从未有过的漂浮和失落。

2、身体叙事。身体叙事本是带有性别政治意味的一个概念,或者说是女权主义者在文学创作上提倡的一种策略,也称为身体写作。在“前网络时代”,身体叙事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在绘画、雕塑等艺术中,身体是被模仿的对象,具有仿真意味;二是在文学作品中,身体只是一种潜在,人们无法产生直接的身体的视觉愉悦,身体处于想象之中;三是在舞蹈、戏剧、图腾、文身等艺术中,人们直接用身体叙事。但一般来说,这时的身体是可思之物,身体是艺术和灵魂的载体,身体叙事是作为精神言说的符号。但如今网络时代的、身体叙事已经模糊了传统艺术中身体叙事的界限,无论“可思”还是“可见”的身体均以可见的形式出现,视觉的需要变成了一切,身体的肉身性成为了身体的第一要义。2004年一个网名叫“竹影青瞳”的广州某大学女教师,在天涯虚拟社区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了配自己有文字的裸照;2005年5月,一个网名叫“流氓燕”的女子,又在天涯虚拟社区的“天涯真我”版上了自己清晰的半身裸照;而大肆宣扬自己的魔鬼身材和天使容貌的“芙蓉姐姐”,更是把这场“女体盛”推向了顶峰,成为200~5年的网络重大事件。而芙蓉姐姐的另类表演(“s”型的十八种摆拍),她最乐意展示的就是她那“非同一般”的丰满胸部,不管是趴在草地上,还是做“弱柳扶风状”,都会刻意将其“性感”的胸部放在自拍照中最焦点的位置,“挺胸翘臀”便是她自拍照最显著的特征……这种主动显现女性隐秘和暴露女性情欲的身体叙事,要么是停留在“自恋”的层面,要么是掉进了表演和展示的旋涡,要么已成为了某种色情文化的同谋。

3、视觉暴力。暴力来自于人类长期的生物竞争的压力,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各种制度使人很少有机会随意展示自己的体能,现实不可能提供施展暴力本能的一面。但近几年,网络视觉文化中的暴力倾向却越来越严重。如“虐猫”、“烧狗”等凶恶、残忍的暴力图像与视频在网络空间里得到了空前地传播与“注目”;而深为,青少年所喜好的网络游戏更是充斥着种种暴力,在游戏中,青少可以扮演施暴者的角色,让自我个体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着“真实”的屠杀快感,浸泡在暴力的视觉梦魔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暴力虽然具有“宣泄”的作用,对于各方面已经进入稳定和成熟阶段的成年人来说,论坛中的暴力图片、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场景也许是他们释放“心中的野兽”的手段,但对于各方面仍处于急速发展而又极不稳定的青少年来说,就不是如此简单了。特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的自我把握能力还相对较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还相当片面和幼稚,网络视觉暴力将会导致他们自我意识模糊,情感庥木,内心冷漠、道德责任感缺乏甚至犯罪。

可见,在以纷繁芜杂和激烈变革的消费型社会为背景的网络视觉文化生产中,网络媒体出于自身获利的需要,有时会对受众获取图像的欲望给予不加节制地满足,而对图像的审美深度、价值理性失去兴趣。同时,由于网络“把关人”的缺位,虚拟空间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创作”和发表“作品”,网络视觉文化内容也就很容易夹杂淫秽、色情、暴力、迷信、歪说等黄色、灰色和黑色内容。

二、网络视觉素养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意义

1、它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青少年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是浸泡在图片与影像的海洋里,由于缺乏理性的思维意识,容易沉迷于网络视觉信息所带来的感官快感中不能自拔。通过网络视觉素养的培养,可以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视觉信息,批判地接受网络视觉信息所传达的意义,从而培养正确_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网络视觉素养的培育能促进青少年审美能力的发展。网络视觉素养的培养过程必然内在地包含了对美的追求,通过引导青少年对各种视觉艺术的解读和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对网络视觉信息的创作和交流能力进行学习,可以让青少年创造更多有审美价值的网络图像,这对于网络发展、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大有裨益的。

3、网络视觉素养的培育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自我节制的伦理选择。网络身份的隐匿往往使得传统伦理道德的根基——身份与角色被弱化了。在淫秽、色情、暴力等网络视觉内容的刺激下,青少年的“主我”往往会逾越“客我”所代表的群体规范,为所欲为。在“把关人”缺失的互联网上,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主要还是要依靠青少年的自觉意识——自觉地抵制不良图像和违法图像对自身心灵的侵蚀,自觉地培养对图像的良好审美情趣。而这种自觉意识正是青少年具备视觉素养的基本体现和对其网络视觉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

二、青少年网络视觉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幅裸露的人体画像,艺术家看到的是“美”,文盲看到的也许只是“露”。艺术家不是天生的,人类“视而能辨”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

1、网络视觉素养培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在“读图时代”,大量视觉信息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对视觉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以及创造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姜的方面,这与视觉素养的目的就有了共通性。从香港和台湾的现状来看,已经有将网络视觉素养的培养放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相关的网站来进行(如香港的突破网站,台湾的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的尝试。而且,从可行性方面来说将网络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是扩大视觉素养宣传面和提高大众的网络视觉素养的一条捷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介素养原有的资源,来推广网络视觉素养的相关知识和提高大众的视觉素养。

2、网络视觉素养培养与艺术教育相结合。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网络视觉素养,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原有的艺术教育课程中,这应该是网络视觉素养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其实早在2003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举行的第四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就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为讨论主题,来自台湾、香港和大陆的学者探讨了如何在视觉文化语境下进行艺术教育,探讨了在网络视觉信息大量冲击下,艺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快速地选择图象?如何培养学生有批判性的头脑?如何提升学生的网络艺术素养和虚拟生活素养?因为艺术教育课程自身的特点,能提供更多视觉素养相关知识,能在课程中能更好地渗入网络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7

论文摘要:随著全球范围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高速会路的建设,一个薪断的时代已呼喻而来一一“网络社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借助电脑的高智能化、信息交换与传播的快捷、跨越时空子优势,时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把社会成员带入了一个度拟的世界,形成了网络对道德的冲击,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抵制其消极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1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幸福、享乐、希翼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饮食、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环境中人的生存面临种种尴尬和矛盾。网络正撞击着人类苦苦营造的传统伦理壁垒。对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的冲击尤其严重。由于他们正处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绚丽多彩”的网络世界所迷惑。大体说来,青少年受网络影响导致的问题主要有道德情感冷漠化;学习方向迷失化;失犯现象严重化。

2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学校教育自身的原因,又有家庭和社会网络环境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2.1学校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难题,许多老师对学生上网采取的不是主动出击、科学引导的做法,而是采取消极防范,盲目禁止的做法。www.133229.com在观念上,片面强调网络的弊端,排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利的一面。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日益使人学坏”为由竭力阻止学生“触网”。

2,2家庭原因

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中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地纠正,从而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而变得压抑、孤僻等。孩子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归宿感,这是问题儿童、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虚拟的网络世界诱惑着少男少女,“沉溺网吧、厌学逃学、夜不归宿”,甚至欺诈、斗殴、抢劫等现象并不少见。青少年“触网”需要引导和帮助。只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才能让他们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青少年主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作用,多管齐一下,有机协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挺立与培塑。

3,1规范网络.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互联网作为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要担负起净化社会环境的责任。

3.2学校道德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之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入分析青少年迷恋上网的原因,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就要探索适合网络特征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教育措施,以回应网络对既有道德教育的挑战。

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一导学生辨别信息之良荞,增加思想免疫力。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楷模。

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学校虚拟德育阵地。

利用网络媒体,改革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参与式或交互式德育。教师进行教育时,应将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地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青少年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强化青少年心理调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向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要把青少年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人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还要加强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3.3家庭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一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一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未酬理想的人。一味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表现为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性,急功进利,忽略了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3.4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网络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3.5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营造社会文明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人格的重要条件。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8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

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随着整个社会的网络普及以及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基层电信企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这些网络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并且,随着移动网络“基站”的建立使得无线信号无死角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普及率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为他们上网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我们选取了地处云南边陲的红河哈尼族彝族州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和河口瑶族自治县的七所学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部分学校的学生和社会青年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并辅之以半结构式访谈。共发放问卷974份,收回有效问卷902份,在这90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459人,占总人数的50.9%,女生443人,占总人数的49.1%。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及部分社会青年,年龄在11-21岁之间。调查的民族也相当广泛,根据收回的问卷统计,除汉族外,瑶族有127人,占总人数的14.1%,哈尼族126人,占总人数的14%,苗族91人,占总人数的10.1%,彝族70人,占总人数的7.8%,傣族49人,占总人数的5.4%,还有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回族、壮族、佤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布依族的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的性别比例合理,年龄处于青少年时期,民族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

由于受教育程度所限,青少年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网民的主要力量,通过调查分析,他们的网络行为现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网设备。随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上网设备出现多元化的现象,除了台式电脑之外,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也成为上网的主要工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庭都拥有手机,902名调查者中,只有3名家里没有手机,手机拥有率达到了99.7%,其中,家里拥有三台及以上手机的有679名,占调查总人数的75.3%,715名受访者拥有自己的手机,占总人数的79.3%。家庭配备电脑的有647名,电脑配备率达到了71.7%,其中,拥有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有192名,占电脑拥有者的29.7%,占调查总人数的21.3%。

(二)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来讲,学校老师的宣讲、电视和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780名青少年经常上网,从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占总人数的86.5%,说明网络已经成为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平台和渠道。

(三)以网络信息传播来展示自我。利用QQ、微博、博客、微信开辟自己的天地,QQ空间、QQ相册、博文、微信好友圈等方便地记录着生活的细节,成为青少年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展示自我的主要平台。在调查者中,有742人使用QQ,383人使用微信,317人使用微博。使用QQ的人数明显高于使用微信和微博的人。

(四)上网时间相对固定。上网时间无节制由于受访者大多都是学生,所以他们的上网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主要集中在假期、周末和课余时间,选择周末上网的有640人,假期上网的有254人,课余时间上网的有193人,遗憾的是,也有5人会逃课上网。在上网时间上,有209人每天都会上网,267人每个星期上网一次,有184人每1-2天上网一次,这三类人占了绝大多数。在每次上网时间上,就显得很无节制,每次上网半小时以内的有158人,小时以间的有253人,这是相对科学合理的上网时间,但上网达到三小时的仍有219人,四小时以上的有171人。

(五)存在着不良的网络行为。网络上的各种诱惑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很难抵御的,出于青春期的好奇心,他们存在着一定的不良网络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有103人浏览过,有279人在网上使用过攻击性语言,有121人曾经发不过虚假信息,有306人抄袭过网上的文章,有55人参加过或者想参加人肉搜索。

(六)对网络的认识比较全面。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从调查结果看,大家都有这样的认同,在网络的积极影响方面,有511人认为网络可以开拓视野,187人认为可以了解外面的信息,99人认为可以休闲娱乐,33人认为能够促进学习,13人认为能够增加交往,有11人认为可以缓解压力。在网络的消极影响方面,有303人认为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影响判断,370人认为会影响身心健康,126人认为会形成网瘾,50人认为会产生网络孤独症,53人认为会产生网络犯罪,35人认为会影响工作学习。

二、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原因的分析

对于目前的这种网络现状,究其原因,是青少年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主观因素。首先,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期,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强的探知欲和好奇心,而地处云南边疆地区的他们,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外面世界的方式有限,而网络以其方便快捷的优越性自然就成为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渠道。其次,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对网络上的信息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网络的某些诱惑难以抵抗,因此就会造成一些列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再次,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奋斗期,受到学业和生活的压力,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他们可以利用网络来满足自己感情交往和获得尊重的需要,利用网络的随意发挥性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压力。

(二)客观因素。社会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设施已经大面积覆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购买电脑和手机,而且,很多家庭不但配备有台式电脑,而且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也很常见。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高配置和低成本,拥有手机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手机也就自然成为他们上网的主要工具。家庭方面,由于父母双方的职业大多是农民,而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调查统计显示,80%家长的文化水平时初中和小学,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养家糊口,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上的时间投入较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欠缺,使得大多数的青少年周末和假期的时间以上网的方式度过。学校方面,现在的中小学基本都已经开通了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网络的相关基础知识,这就为青少年上网奠定了技术基础。网络自身方面,网络确实有其吸引青少年的诸多优势,网络中精良的画面制作满足了青少年的视觉需要。网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更是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对于经常联络朋友的青少年来讲,网络确实要比电话便宜,而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网络留言不用对方在线就可以完成,电子邮件比写信更加快捷和便宜。这些优点,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成为广大网民中的一员。

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构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青少年已经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网民主体的现实,他们的网络行为已不可避免。那么,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发挥网络的正能量?唯有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构建良好的网络素养体系,才是正确出路。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共同努力。

(一)青少年自身网络素养的培养。所谓青少年网络素养,是指青少年借助网络接近、分析、评估、创新信息,以及构建和扩展虚拟社会关系网络的综合能力。作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身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与相邻国家本民族同胞的交流和往来的重任。同时,也要和其他名族进行融合,实现民族大团结。在目前的环境下,网络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就刻不容缓。具体来讲,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应包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接近和使用网络的能力,分析、评估和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对网络使用行为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借助网络发展自我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的能力,利用网络与他人将进行社会互动、共享的能力,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这些网络素养的培养,将会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青少年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希望和主力军,通过网络,加强人们对他们的了解,尤其是少数民族里那些神秘文化的了解,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研究,推动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投资。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好多少数民族都具有国际性,如哈尼族、彝族、傣族等,他们民族意识相当强烈,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民族意识已经超越了国家意识。因此,培养好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对加强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际交流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二)政府方面。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大都属于民族自治,在政府管理层面上,政府要完善整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服务设施,这是开展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政府要和教育部门、电信企业、it相关产业部门等和网络素养培养相关部门达成协议,降低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训的成本,减少经济压力。另外,政府要联合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制定一些列的配套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环境,也可以成立专门的青少年网络管理部门,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对有些网络游戏产品加大监管力度,努力打造青少年专属的网络平台。考虑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该建设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网站或者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相对照的网站,这样一则可以全方位宣传国家政策法规、政府相关决定,使他们更方面了解政府。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他们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网络行业方面。地区性的计算机网络协会等行业组织,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加快针对网络监控软件的开发,针对不同的上网工具,开发相应版本的监控软件,就像现在好多软件都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一样,有针对电脑的windows版,适应手机的android版、和专门针对苹果手机的iphone版。网吧加强自身管理,切实落实上网实名制制度,严谨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于可以进入网吧的十八岁以上的青少年,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通过网络信息过滤软件、信息分级制度等网络技术的使用,截断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链条,保护青少年免于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四)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充分发挥家庭培育的作用。具体讲,就是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入手,训练他们如何恰当使用网络。家长要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和孩子保持互动。对于一些不好当面交流的问题,可以利用QQ和孩子进行聊天交心,了解孩子的近况。关注并阅读孩子的QQ空间、博客和微信朋友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回复。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浏览,不玩暴力性的网络游戏,避免不良网络行为,以自己良好的网络素养给青少年做出榜样。

(五)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在开设了网络基础教育课程之外,还应该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观。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共享价值观,培养青少年对社会管理制度和行为的认同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网络道德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我意识,以正确的网络观念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这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青少年网络行为社会控制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其影响是双向的,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扬长避短,未雨绸缪,通过各方面的工作来加快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吴彩虹.青少年网络不良行为及其干预措施[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6).

[2]刘永涛,尚旭光,齐小娟,任丽娟.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培养的途径和方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6).

[3]薛彦华,黄承芳.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影响的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3.

[4]黄鹏进,王学梦.当代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感研究[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9

关键词:新社会化媒体;媒介素养;青少年德育;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e时代的来临,以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一类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青少年群体里日益普及。这类新的社会媒体工具,不仅传播着信息,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知识获取和社交渠道,也在改变着其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77亿,占网民总体的42.7%。在青少年中,微博、社交网站、博客、个人空间等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率分别达到61.6%、57.7%、71.9%、86.0%。微博、微信、QQ聊天等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已经成了广大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对互联网整体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在他们的成长生活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化媒体的迅速普及带来的不仅仅是沟通便捷的好处,随之而来的也有多种网络情绪的交织、多元文化的激发与渗透等问题。与其他新媒体相比,新社会化媒体也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渗透力。受网络暴力内容影响,过去五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近70%。新社会化媒体对青少年成长有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部分不良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媒介素养的培育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新社会化媒体纷繁多样的信息文化下,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媒介分析与评判力,帮助尚未形成自主意识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新时期的青少年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分析并研究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探讨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是促进我国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新社会化媒体的特征与释义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媒体通常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通过媒体媒介宣传的载体或平台,信息得以传递、传播,人们得以获得外界消息。传统意义的媒体,包括报刊、广播、广告、新闻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媒体工具开始兴起,如数字电视、桌面视窗、网络等。这些新的媒体形式建立在新的信息和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形式丰富、渠道广泛、覆盖率高,可以为公众的工作、生活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常常被人们称作“新媒体”。新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是“新媒体”中一类可以为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与互动交流的“能互动”的媒体形式,如当前社会流行的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等。

关于新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antonymayfield将其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中国联通公司王明会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刘慧芳则认为社会媒体是基于SnS、Blog、miniBlog、BBS、im、email等一系列互联网的传播工具上,由无数个节点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价值观等过滤加工后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黄锐、付丽丽、赵洁等则认为社会化媒体将人作为传播的节点,这种社交上的关系性使得人们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使得运用社会媒体进行传播的信息具有了特殊的影响力。其实,社会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新社会化媒体以社会网络虚拟化形式,联系用户融入社会化媒体形成的虚拟网络里。这种以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互联网关系链条相互交织,极大地提高了当代人的社会关系管理效率。新社会化媒体在信息传播影响、虚拟社交网络和创新多元文化等功能特点上都是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

1.信息传播。新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远。微博、微信、QQ聊天工具等新的社会媒体工具可以实现不限时点、不限空间的实时接入,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及时获取或者信息,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即时通讯和好友互粉,使得一条信息的关注可以瞬时达百万关注,这种互联网信息网络的传播效率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虚拟社交网络。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为用户搭建了一个既可以交友、聊天、分享心情,也可以学习知识、发表信息的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抒发感情、实现自我,形成一个宽广的网络社会服务社区。新的社会媒体工具可以为用户提供多元、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扩展性能,用户可以通过个定制获得自己的个性化服务。新社会化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加大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中获益。

3.创新多元文化。新社会化媒体既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也是一个内容自创平台。这种自由沟通的网络社会服务平台使得各种多元、自由或者传统的思想文化等都可以得到发扬、传播,各种思想、文化可以和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进行充分融合。从文化传播视角看,新社会化媒体全新的公众参与方式,也使得当前的社会文化更加丰富。

二、新社会化媒体视域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能力指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新社会化媒体具有关系性、个体性、分享性、自由性等特点,自诞生之日起便博得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当前,青少年是新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目标受众群,也是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对象,他们的成长环境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强力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感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新社会化媒体在给予广大青少年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媒介素养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媒介素养是每个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根据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的教育宗旨是使大众能够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成为独立的、积极的利用媒体的优质公民。从如何确定信息需求,通过有效的信息检索工具获取利用,将有用信息进行组织、管理,进行具体的应用等方面来理解,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需要在传统媒体形式上从社会化媒体情境中应具备的信息认知、批判、创造、应用上进行进一步延伸。对新的科技信息的认知、批判和创造应用能力是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必需能力。同时,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用户不仅是信息内容的见证者、传播者,还身兼信息内容的制造者角色。青少年信息创造的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网络文化质量。新社会媒体环境下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养,可以概括总结为信息自主认知批判能力、合理创造应用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等方面。

1.认知批判能力

青少年需要学会对媒介创造的虚拟社会的认识和批判,从而发现隐藏在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说,认知和批判能力是支撑媒介素养的核心理论和基础成分。传播学的“媒介选择性定律”也认为媒介中介认知的主观因素渗入可以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对媒介信息的整体认识和对媒介的合理把握。

2.创造应用能力

即青少年在面对信息媒体时,能够合理创造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通过合适的工具获取信息,能够主动、自觉、持久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并根据信息的特性,合理信息。信息的创造应用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青少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信息道德

即青少年在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活动中需要遵守的伦理要求、准则与规范等。信息道德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对青少年用户应具备的信息伦理能力的要求。社会化媒体下的主动搜索、虚假信息、隐私曝光等问题虽然够不上犯罪,但也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合理、合法使用信息,保护自己及尊重他人隐私,尊重知识产权等信息道德也是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培养内容。

三、新社会化媒体对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影响

新社会化媒体在广大青少年中的普及利用给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学习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自由之窗,但同时,新的社会媒体下信息的自由传播、商业化运营、信息的虚拟化造成的信息传播环境恶化、信息内容失范等问题也在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信息认知、信息道德、信息能力。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极大地受到了新社会化媒体这把“双刃剑”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求知。新社会化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当代青少年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扩大了青少年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实现了青少年汲取知识的自主性和便捷性,使得当代青少年更易通过互联网积极探索、获取知识。当代青少年更愿意选择使用网络搜索、在线互助等形式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新社会化媒体多样化的内容选择、个推送及强大的信息交流能力培养了当代青少年良好的求知欲。

(2)娱乐心理。当代青少年经常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娱乐,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新社会化媒体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强大的实时传播功能让网络媒介具有了无穷魅力,新社会化媒体的网络音乐、在线电影、网络游戏等功能,可以为青少年放松身心、愉悦心情提供新的工具。

(3)社交。虚拟社交是新社会化媒体的最大特征。相较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青少年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来进行交友、抒发心声,通过互联网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名人、偶像。新的网络在线聊天工具QQ、mSn等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聊天交友、维系朋友关系的主要途径。它们的互动性、平等性、多样性和虚拟性给渴望建立自我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舞台。此外,新社会化媒体的无区域性还给广大青少年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提供了平台。

(4)自我认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寻找认同,新社会化媒体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基地。青少年由网络论坛更容易实现同辈群体网络的联系感。微信、微博等的自由言论,使青少年的自主感大大加强,网友意见的反馈使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被认同的青少年更容易获得归属感。青少年可以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展示自己,获得异性及自己崇拜人物的认可,还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兴趣并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娱乐,这使青少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认同。

2.消极影响

(1)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社会化表现严重。当前,由于相关网络媒体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新的社会化媒体在给青少年成长提供知识和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青少年作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活跃的群体,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批判意识尚不健全,这些难以根除的垃圾信息、虚假新闻、低俗广告、没有约束的语言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现代社会青少年更容易通过网络进行交友等活动,青少年的成人化行为在逐渐增强。

(2)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性、情感不成熟性更强。由于各种媒体经营商的商业手段和各个网络媒体质量的不一,当前网络上存在大量未经过滤的暴力信息。青少年正处在情绪易于宣泄的阶段,这些暴力信息的灌输严重加剧了青少年情绪的不稳定性。同时,互联网的虚拟平台,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成人的理解时,很容易借助于新媒体来寻找朋友,排遣烦恼,致使他们的情感更加外倾,情感的不成熟性增强。当代青少年情绪、情感两极分化非常明显,自我意识容易膨胀,而在受挫时更易沉溺、自暴自弃,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逐年升高。

(3)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更易形成个人主义、孤僻。青少年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具有既想成功又害怕别人看不起的矛盾心理。他们喜欢借助新媒体的影响力在网络中大显身手,表现自己的成功欲,这种个性化的潜移默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现实分辨不清,自我倾向严重。同时,互联网也容易使得青少年以虚拟世界的成功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造成青少年与现实社会的脱离。另外,网络游戏也使得青少年在没有完全自控意识的前提下长时间的沉溺。虚拟的网络导致了青少年形成性格上的孤僻。

(4)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减弱。新社会化媒体的交流方式具有很明显的虚拟性。在新媒体空间,青少年可以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无约束的交流,言行不用规范,真实性不用保证。这种网络文化所构筑的虚拟世界,使青年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世界社互动变为了与虚拟社会对话,社会责任感大大下降。同时,网络道德标准的多元化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出现偏差,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五花八门,虚假信息的泛滥也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标准的下降和边缘化。

四、提高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信息自主认知批判能力、合理创造应用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

1.政府――加强媒体监管,肃清新社会媒体下青少年的学习环境

新媒体作为新形势下有效的教育载体,是青少年汲取知识的平台。在新的社会媒体下,政府要加强信息相关的信息基础法规建设,加强信息监管,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给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具体而言,政府在政策上,可以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法律体系,在支持和鼓励信息发展的前提下,杜绝虚假、色情垃圾的滋生。在管理上,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监督的技术管理水平,实现垃圾信息的实时发现、惩处,肃清新社会媒体的网络平台。在信息安全上,保护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引导青少年的产权、责任意识。

2.家庭――转变教育观念,利用新的社会化媒体完善当代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对网络交流更有亲近感和信任感。家长应该看到新媒体工具在孩子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在鼓励孩子积极利用信息媒体学习、生活的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媒体意识,加强对其正确的媒体思辨、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在日常交流中,可以使用微博、聊天工具等新社会化媒体引导孩子的学习、生活,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也可以动员孩子积极自主参与到自我的教育过程,以实践完善孩子的媒体知识教育。家长也应积极学习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完善自己的媒体素养。

3.学校――创新教育内容,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知识

新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契机。在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学校应该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时展的立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提高青少年的新媒体知识,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意识。具体而言,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通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营造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氛围,普及新媒体知识,也可以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利用新媒体工具拓宽传统教育管理工具,提高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同时,在思想教育上,学校也要强化学生的新媒体思想教育和伦理教育,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媒体意识和自制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新媒介的认识、思辨和批判能力。

4.社会――提高责任意识,为青少年成长营造积极、优质的网络文化氛围

社会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场所,社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广大网民要树立网络文明、人人有责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不在网上发表不文明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广大企业也要牢固树立责任感,不因利益所图危害青少年的思想,严于律己,为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优质的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社会媒体.维基百科[eB/oL].http:///wiki/%e7%a4%Be%e4%BC%9a%e5%aa%92%e4%BD%93.mayfielda.whatisSocialmedia[eB/oL].[2012-04-20].http://icrossing.co.uk/what-we-think/.

[2]王明会,丁焰,白良.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5):5-10.

[3]刘慧芳.数字生活,势不可挡.市场研究[J].2009(2):16-22.

[4]黄锐,孙娜.web2.0环境下SnS的发展策略探析[J].商业现代化,2009(7):14-15.

[5]付丽丽,吕本富.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1):119-129.

[6]赵洁.论社交媒体[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7]张科.微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175,181.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10

关键词:网络;影视文化;青少年;素质教育;影响

随着网络与影视文化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的传播范围广、速度之快与影视文化的综合性、艺术性的加强,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媒文化,影视文化具有独特的表现与传播方式,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介传播模式,在提供娱乐并引导着社会舆论,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产生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形象色彩的网络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对网络与影视信息的依赖及信任,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更多地处于被动的地位,影视文化的消极影响在青少年素质教育更容易体现出来,网络与影视文化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如果处理不好这些消极的影响会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网络与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正面影响作为网络与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素质教育影响的一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的正面作用比较明显,对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网络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1.对心理素质的影响。网络的开放性的特点为青少年发泄提供了环境,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途径有针对性的对青少年进行指导;为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方便。2.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网络是青少年的社交零距离,这样对青少年的交往非常有利;新的社交群和圈也就变大了,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二)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1.扩大青少年社会体验的范围。影视文化作为现代一种新的传媒文化,消除了物理与社会空间的隔阂,是一种娱乐工具,也是改变青少年整个生活情境的新力量。极大的丰富了青少年进行社会体验的范围,从而为青少年体验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2.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现在的大部分影视文化在选材上都是积极向上的,如故事片《少年雷锋》影片描述雷锋少年时期的生活,他经历过旧社会、吃过苦,因此他知道新社会的甜。

二、网络与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1.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监控不严,致使青少年做出违背法律的事情,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2.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影响。在线网游戏或即时通讯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青少年话题不文明不明确,畅所欲言极容易影响青少年的思考问题的能力。3.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长时间连续上网对视力、脑力、皮肤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眼睛近视越来越年轻化了,不良的上网习惯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4.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孤独、冷漠、压抑等问题,最后导致精神障碍,出现自杀等情况。(二)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1.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由于影视文化的传播缺乏互动性,单项传播。青少年长期观看影视,养成不良习惯,如:不看电视就不吃饭、不睡觉等,对其心智成长造成不利影响。长期这样进而降低了青少年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不出青少年的创造能力。2.对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念树立的影响。在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下,有些青少年表现出自私心极强,只顾自己利益,损害他人利益,甚至损害国家利益。3.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近几年由于国外影视文化的影响,有些青少年也跟风而上。

三、网络与影视文化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探索

青少年既是网络与影视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又是网络与影视文化的使用者。所以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相应的措施然后对症下药,为青少年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1.青少年素质教育素养局限性的原因。由于青少年不同于成年人,青少年在素质教育方面都比较欠缺等原因,使得对网络与影视文化不能以辩证的观点来面对。加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尤其是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不同,所以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2.社会监管与调控机制的漏洞。面对影视文化的商业化性、功利性,目前监管部门没有建立严格分级的调控监管机制,导致网络与影视文化出现消极影响。

四、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所产生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根据出现的原因,使用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眼光,从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从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的角度,正确的审视网络与影视文化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网络与影视文化在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优势,来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一)三方(社会、学校、家长)的监督与管理1.在家庭方面的措施,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家长要说到做到,树立正确的教子观,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孩子。2.在学校方面的措施,作为校方应该通过多途径举办相关的网络与影视教育方面的讲座,正确的引导学生来利用好网络,观看有意义的影视文化,培养学生在网络与影视文化方面的明辨是非的能力。3.社会方面,加强网络与影视文化的监督与执法方面的管理,从根本上杜绝不健康的网络与影视文化的传播,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管理环境,来保证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的质量。(二)行政部门要对网络与影视媒体加强管理1.在制度方面的措施,设置专门的管理中心或机构,明确责任,加强网络与影视文化市场的管理,并制定出相关的措施,来保证网络与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积极营销;加大管理力度防止不健康的网络与影视文化流入市场。2.在网络与影视文化立法方面的措施,制定出关于网络与影视文化于青少年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网络影视审查法规、网络广告法等,来约束网络与影视文化的传播,规范网络与影视文化的市场管理。(三)加强网络文明规范的建设与自身注重行业建设1.举办以宣传《青少年素质教育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各种教育活动,来正确的引导青少年上网。从而打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活力的网络环境。2.加大传统文化影视节目创作。当前以素质教育的影视文化有一定的数量,但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比较少,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汉字五千年》、《道德观察》、等都是比较好的传统文化节目。总之,网络与影视文化具有广泛性、形象直观、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创造力。所以说对于网络与影视文化积极的一面我们要发扬光大,消极的一面要正确的引导好青少年加以抛弃,从而正确引导网络与影视文化发展的方向,发挥网络与影视文化的育人作用,为青少年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绿色的网络影视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郎琴.影视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2.

[2]薛世忠.网络文化下青少年德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