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理财的主要任务十篇理财的主要任务十篇

理财的主要任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7:23

理财的主要任务篇1

一、传统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形成和演变

(一)传统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形成。企业财务关系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发生财务活动时,形成的企业与外部利益主体之间和企业内部利益主体之间能够用价值衡量的经济关系。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国营企业,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现代企业,财务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并成为特定财务管理体制建立的基础。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是企业财务的两个方面。企业财务是一定社会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下的产物。无论财务活动,还是财务关系,都受社会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制约,并随其变化而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传统企业制度下,国家直接管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企业成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在这一制度下,国家对企业直接下达(包括财务指标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并且实行产品统购包销、盈利上缴、亏损拨补的做法,企业对经营好坏并不承担法人实体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因此,这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全以国家行政附属单位执行行政指令的形式进行,一般不需要“责、权、利”关系非常明确的专业责任部门、责任作业单位和责任员工;同时,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这种主要依靠行政和精神驱动的管理方式决定了企业无财务责任管理的需要,也就不会形成企业内部“责、权、利”相结合的纵横两个方面的财务关系。在那样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我国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仅仅表现为“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和“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二)传统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演变。进入市场经济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样,企业经营必须承担法人实体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经营好坏将直接决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企业内部仍然沿用主要依靠行政和精神驱动的传统管理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在内部按专业责任部门、责任作业单位、责任员工,分层次建立生产经营责任制,并通过事前责任预算、事中责任控制、事后责任考核和奖罚的方式进行责任管理。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这种企业内部责任管理方式,具体表现为所有者以“责、权、利”明确的契约委托职业经营者(经理)经营企业和经营者为了完成所承担的经营责任目标,就必须在企业内部专业责任部门、责任作业单位和责任作业者之间进行再委托的委托关系,这种企业内部由上而下层层的关系,就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横到边、纵到底”的委托关系网络。正是这种责任管理下的委托关系网络,导致了上述简单的“二元模式”下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向现代企业制度委托关系下“三纵一横”四元模式的新型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演变。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内容

(一)经营者与专业责任部门之间的纵向财务关系。公司制企业的经营者作为所有者的人,按所有者制定的责任目标,在法人财产权范围内,运用所有者所赋予的资源使用权经营企业,并于期终按责任指标接受所有者的考核及奖罚。经营者经营企业只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包括:指挥、协调、监督、检查内容)领导,并不直接进行具体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而将各项具体工作以一定责任要求委托各专业责任部门(包括技术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进行。各专业责任部门在经营者的领导下,按授权运用经营者赋予的资源使用权,从事企业(劳动、财务、物资)经营要素指定方面和经营过程(计划调度、工程技术、产品质量)特定方面的具体工程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并于期终按承担的责任指标接受经营者的考核、奖罚。在市场经济下,各专业责任部门所从事的具体工程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综合表现为资金占用和资金耗费的财务活动,并在责任管理下接受财务指标的考核。因此,在经营者代表的法人企业与专业责任部门之间必将产生有关资金占用定额、费用支出限额核定,以及资金拨付、交还,费用报销、责任奖罚等方面的财务关系。虽然这种财务关系在实践中由财务部门具体办理,从形式上表现为财务部门与各专业责任部门之间的关系,但实质上,它体现的是经营者所代表的法人企业与各专业责任部门之间,由委托和受托而产生的与财务有关的“责、权、利”关系。

(二)经营者与责任作业单位之间的纵向财务关系。如前所述,经营者经营企业只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领导,不直接进行具体的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当然,更不可能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委托关系下,经营者将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各专业责任部门以各种专业责任要求,委托专门从事具体“供、产、销”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责任作业单位进行。各责任作业单位在经营者委托的各专业责任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在授权范围内运用经营者赋予的资源使用权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于期终按责任指标接受经营者的考核、奖罚。时下企业内部承包经营即如此情形。

在市场经济下,各责任作业单位所从事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综合表现为资金占用、耗费、收入等财务活动,并在责任管理下接受财务指标的考核与奖罚。因此,在经营者代表的法人企业与责任作业单位之间会产生有关资金占用定额、标准成本核定,以及资金拨付、交还,成本耗费,产品销售收入,责任奖罚等方面的财务关系。虽然这种财务关系在实践中由财务部门具体办理,从形式上表现为财务部门与责任作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但实质上,它体现的是经营者所代表的法人企业与各责任作业单位之间,由委托和受托而产生的与财务有关的“责、权、利”关系。

(三)经营者与责任员工之间的纵向财务关系。在企业责任管理下的内部委托关系网络中,各专业责任部门和各责任作业单位主管为了完成经营者委托的使命,必然将其责任指标按相关性和可控性分解,委托供职的相关员工进行。被委托的责任员工在主管的领导下,按授权,运用赋予的资源使用权,从事特定的管理和作业活动,并于期终按责任指标的考核情况,获取(含工资和奖金)劳动报酬。因此,在各专业责任部门和各责任作业单位与其供职的责任员工之间会发生收入分配方面的财务关系。实践中,这种财务关系由财务部门和相关专业责任部门、责任作业单位合作下具体办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各专业责任部门和责任作业单位与其供职责任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但实质上它是由经营者代表的法人企业与责任员工之间因委托与受托而产生的与财务有关的“责、权、利”关系。

(四)责任作业单位之间的横向财务关系。现代公司制企业内部由于实行责任管理,各责任作业单位作为经营者的委托者,都有相应责任,并按受托的责任指标接受考核奖罚。因此,责任作业单位在进行各项生产经营作业活动时,必须遵守各自的资金占用定额和成本费用支出限额,才能实现既定的收益目标。这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各责任作业单位之间,按分工协作关系相互提品、物资、劳务时,就必然会产生因产品、物资、劳务转移引起的计价结算而形成的财务关系。这种财务关系从实质上看是由经营者与专业责任部门之间、经营者与责任作业单位之间纵向委托与受托“责、权、利”关系所派生的,在同一经济共同体中,各所属相对独立责任单位相互保证生产经营条件而形成的横向财务关系。

三、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演变对财务管理的启示

(一)对构建新形势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启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是保障企业内部财务关系顺畅,进而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因而也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措施。

财务管理体制是管理财务关系的制度安排。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是规范企业内部财务主体“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因而,财务关系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物质基础,财务关系不同,财务管理体制的内容也自然不同。演变后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新型财务关系,从本质上看,是委托关系下,由所有者委托经营者经营企业所产生的,经营者与企业内部财务主体之间财务方面的责任关系。适应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演变,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构成内容,从共性上看必然表现为管理“三纵一横”四元模式的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所作的一种事前制度安排。而从具体内容上看则表现为包括经营者对被委托下属财务主体收入、耗费、利润、资金占用等财务责任指标的核定制度;受托财务主体运用经营者赋予的财务资源开展财务活动权利的制度;经营者对受托财务主体完成财务责任指标后进行考核与奖罚的制度;保障企业内部各财务主体之间经济往来能够分清经济责任、加强经济核算所必需的内部结算制度。当然,构建新形势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还要考虑企业规模大小、组织形式繁简,以及管理基础工作的强弱等因素。因此,各企业应根据内部财务关系的具体内容和上述因素的具体状况,构建既满足自身需要,又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二)对加强新形势下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管理的启示。将财务分为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但实际工作中,在展开财务管理具体内容时,却只有财务活动的管理,无财务关系的管理。即使提到针对财务关系所作的工作时,也只是“处理财务关系”,而不是管理财务关系。其实,既然财务关系是财务的内容之一,就应当在管理之列,而且这种管理同样是包括使用多种管理职能在内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而非一句主要为协调职能的“处理”所能概括。

顺畅稳定的财务关系是企业财务活动展开的前提。现代企业财务活动是在现代企业各种财务关系约束下展开的。因此,没有为实现良好财务关系的财务关系管理,是不完整的财务管理,并必将给企业财务活动,进而给企业经营带来损害。正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管理在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完善企业经营机制,进而提高企业竞争活力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求企业必须根据新形势下内部财务关系的变化,探索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管理的新内容和新方法。

财务关系管理是在财务管理体制所作的制度安排下将管理活动付诸实践的工作。新形势下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管理是对新形势下的企业内部财务关系,运用管理职能所作的各项具体管理活动。由于经营者与专业责任部门、责任作业单位、责任员工之间的“纵向财务关系”所体现的经济内容,与责任作业单位之间“横向财务关系”所体现的经济内容不同,因而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理财的主要任务篇2

按照民主、自愿的原则,推行村会计委托制,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经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统一执行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统一设置账簿、统一代管各村财务专用章、统一使用票据、统一开设监管账户、统一档案管理,进行记账的一种财务管理形式。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加大村级财务公开力度,接受群众监督。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将村级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如实地进行公布,接受村民监督,财务公开应当及时,特别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或民主理财小组要求公开的财务活动要专项公开,重点解释。公开程序要严格,财务公开前应有民主理财小组参加,对全部财产、债权债务和有关账目进行一次全面的核实。同时,对财务公开中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妥善处理,并做到每季度或半年公布1次财务收支情况,年终公布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专项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作用。

建立健全村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主理财小组必须由村民会议或农户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其成员一般由5至7人组成,群众代表数量要占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办事公道、群众信任、并且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农村财会知识,不得由村社干部及其亲属提任。民主理财小组享有对本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民主监督权利,参与制定本组织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参与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有权检查审核财务账目,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民主理财小组要有专门的议事规则,定期召开例会,充分履行职责。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有权对本集体的财务账目提出质疑,有权委托民主理财小组查阅审核财务账目,有权要求有关当事人对财务问题作出解释,有权直接向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反映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状况,总之,民主理财、民主监督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健全农村审计机构和职能,强化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政府出台加强农村审计方面的文件,明确农村审计的机构以及审计范围、任务、审计程序及职权、奖惩等,提高农村审计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促进农村审计落到实处;县、乡(镇)两级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审计干部任免制度和审计制度。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建立和落实农村财务专项审计制度,规定凡纳入委托管理的集体财务,包括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财务收支、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开发管理、集体的债权债务等都要进行审计。如集体土地征用、上级划拨、社会捐赠的资金和物资使用、村内“一事一议”、村办企业上缴、集体投资收益等资金的使用,都要加大其审计力度,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公布,并对在审计中查出的侵占或挪用集体资产和资金的,要责令如数退赔。情节严重者,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给予相应处罚;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稳定会计队伍。农村财务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因此,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财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各村财会人员要由乡(镇)经管站进行考察选配,一旦被确定之后,不经乡镇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切实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业务水平。县财政局、各乡镇财政所通过分散或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坚持每年至少一次对村财乡管的有关财会人员和村级报帐员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责任追究。实行财务定期审查制度,建立了村级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推行会计电算化,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对于有条件的、规模较大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尽快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并借助计算机管理软件使管理工作眼睛变亮,透明度增加,提高村级会计核算的水平和工作效率,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村社财务档案管理制度。

村级财务档案是村社经济活动的历史资料,是解决农村具体问题的最有效的原始凭据,农村财会人员要及时按要求整理好会计档案,并分类编号,装订成册,归档保管,不得散失、毁损。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地方,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数据备份工作。要建立健全会计档案室,购置必要的会计档案柜,制定完善会封档案制度,做到职责明确、专人负责。会计档案的保管、销毁参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执行。按规定销毁会计档案时,民主理财小组和乡镇农经部门应该共同派监销。村会计及其他相关人员发生变动时,必须做好会计档案的交接工作。实行村账乡镇的地方,村会计档案原则上由乡镇农经部门统一保管。

作者:王以法单位:茌平县财政局

理财的主要任务篇3

关键词: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绩效评价;政府财务报告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5-0084-04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共部门委员会在其公布的《中央政府财务报告》中指出:“政府财务报告的最高目标应是有助于利益相关者评价政府公共部门的受托责任并做出相应决策”。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1号概念公告“财务报告的目标”中也指出:“受托责任是所有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在一个民主社会中,财务报告在政府实现其对公众负责的职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李建发在《政府会计论》中同样认为:“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会计的‘产成品’,是反映和报告政府绩效及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载体,也是立法机关、社会公众审核并批准解除其受托责任的依据”。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受托责任、绩效评价和政府财务报告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由于中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报告还不能如实地反映和报告政府绩效及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使得这三者的联系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为此,本文在理顺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绩效评价和政府财务报告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绩效评价为导向改进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基本设想。

一、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的归宿:绩效评价

公共财务受托责任(publicfinancialaccount-ability)主要指经营管理公共财产的机构或人员(具体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盈利和非营利性的国有公营企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人员)有责任汇报对这些财产的经管情况,并负有财务管理和计划项目方面的责任。它的产生主要源于民主社会制度的建立,源于民主社会里公共权力的让渡而形成的委托关系。即在民主社会里,政府要行使公共权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和程序为其行使公共权力提供资源保障,于是政府以公共预算的方式,通过征税等渠道从社会公众那里取得公共资源来提供保障,并由此形成政府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的受托责任。

公共财务受托责任是存在于公共领域特殊形式的受托责任,它不同于企业财务受托责任。企业财务受托责任的产生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形成的委托关系,并且企业以盈利为目标,所以委托人(股东)可以从企业披露的财务报告中获取投资回报率等财务指标来评价人(经理层)的业绩,从而解除人的财务受托责任。而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的产生源于社会公众部分“财产权”的让渡而形成的委托关系。这种委托关系一般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委托链条长、具有多层次性;二是长期契约。因此。与企业相比,它更加复杂。也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解除的复杂性,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因为从受托责任的含义来看,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结果导向的责任管理。而关于责任,Romzek和Dubnick在《国际公共政策与行政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责任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个人或单位在被授权的行动中,有义务向授权者回答有关授权行动绩效的问题。英国的富尔顿报告也认为,责任管理就是要“使个人和单位对已得到尽可能客观评价的绩效负责”;它的实现依赖于“在政府部门内部确认或建立责任单位――这些单位的产出能够被尽可能客观地加以考核,同时,这些单位中的个人则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对自己的绩效负责”。可见,责任管理的归宿在于人对绩效负责,受托责任的归宿在于绩效管理。而具体到公共财务受托责任,它的归宿就在于政府公共部门绩效信息的全面披露与评价。一方面,政府公共部门(人)可以通过向选民(委托人)披露绩效信息,公开解释、说明其使用权力和资源的方式和效果;另一方面,选民(委托人)可以通过分析与评价政府公共部门绩效信息,对政府公共部门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当政府公共部门绩效符合选民的预期或既定标准时,政府公共部门就可以解除其承担的公共财务受托责任。

二、政府财务报告:绩效评价的重要信息来源

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的归宿在于绩效评价。而绩效评价又涉及到政府公共部门绩效目标的确定、绩效指标的设计以及绩效报告(包括绩效信息的披露)等一系列的工作。这些管理性工作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个客观基础就在于有一个良好的绩效信息提供系统。而政府财务报告作为一种货币化的经济信息系统,在提供这些绩效信息方面具有天生优势。主要表现为:

首先,政府财务报告基本包含了政府绩效评价所需的相关信息。一般认为,为评价公共部门的绩效,至少需要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政府公共部门守法和管理的信息;(2)政府财政状况的信息;(3)政府公共部门提供服务的努力程度,成本和成就的业绩信息。而所有这些相关信息都可以通过政府财务报告系统采用特定方法(如引入应计制、提供合并的政府财务报告以及规范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等方法)提供的数据予以体现。

其次,政府财务报告在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社会公众评价政府公共部门绩效及做出相应决策的重要依据。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为政府预算和政府财务报告,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定期或不定期公开的经济文件。而关于政府财务报告这种披露方式,国际会计师联合公共部门委员会在公布的研究报告第1号《中央政府财务报告》中明确指出:“政府财务报告是指满足外部使用者共同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通用财务报告,这些外部使用者依靠这些报告,将它们作为财务信息的重要来源,因为他们获取另外信息的权力、能力和途径是有限的”。这就是说,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所有方式中重要的一种,并成为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公共部门绩效及做出相应决策的重要依据。

此外,pollitt(2000)等还认为,企业型的财务报告系统和基于此的财务分析体系能有效地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支持,从而监察公共部门的委托一问题。因此,在对政府财务报告系统进行必要改进的基础上,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及其生成的财务信息能在最大程度上为利益相关者评价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绩效)提供定量信息支持。

三、以政府绩效评价为导向推进政府财务报告改革

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的归宿在于绩效评价,政府财务报告又是绩效评价所需绩效信息的重要来源。这就要求政府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可靠、相关的量化信息,以合理评价公共财务受托责任。但迄今为止,

中国建立在现金制基础上的预算会计报告,只是一种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范围小,内容不完整,并不能满足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也不利于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的解除。因此,以政府绩效评价为导向推进政府财务报告改革,使公共财务受托责任得到合理解除,就成为必须要解决的课题。而按照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共部门委员会的观点,建立一个规范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首先应当明确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主体、基础、报表体系和报表内容等主要问题。

(一)关于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

如前所述,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学者和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关于政府财务报告目标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比较接近:即向使用者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以帮助其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和作出相关的决策,而其中,报告和解除政府主体的公共财务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根本目标。如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使用者制定或评价政府的资源配置决策,帮助报告主体管理统辖机构解除受托责任。而从绩效评价的视角来分析,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最终又有赖于对政府绩效的评价。

目前中国预算会计报告的目标主要定位于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政管理的需要,即定位在较低层次的为政府内部管理提供服务上,社会公众或其他信息需求者往往因缺少较高层次的信息支持而无法有效督促政府履行广泛的公共财务受托责任。因此,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其直接目标应该定位于提供绩效评价的有用信息,定位于帮助评价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和反映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财务受托责任。

(二)关于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

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涉及纳入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的范围和组成。从公共财务受托责任和绩效评价的视角来分析,其界定的关键在于该主体是否承担公共财务受托责任,是否存在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也就是说,无论是狭义政府还是广义政府,无论是政府基金、政府部门(单位)还是整体政府,只要该主体承担受托责任,存在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就应被视为一个政府财务报告主体。

中国现行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其报告主体局限于狭义政府,范围很小,没有包括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的全部受托者,不能提供政府控制的资源和活动的完整概念。因此,应当按照公共财务受托责任和绩效评价的要求,扩大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范围。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的《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4号公告》将政府财务报告主体定义为三个层次:(1)基本政府;(2)基本政府财务上负责的组织;(3)其他组织。并认为政府财务报告的核心通常是基本政府,基本政府之外的政府型组织(例如组成单位、合营、共同管理的组织或其他单列的政府部门)在自己独立的财务报告时,应当把自己作为报告主体的核心。考虑到中国政府层级较多,广义政府包含的范围较广,可以将政府财务报告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基本政府层次、组成单位层次和相关单位层次。各级政府机关、行政部门构成基本政府层次,该级各部门的直属单位构成组成单位层次,这两个层次确认为政府财务报告的正式主体。国有独资企业、政府参股企业、公用事业单位等可以作为各级政府财务报告的相关单位,以附注或附表的形式列入政府财务报告。

(三)关于政府财务报告的报告基础

报告基础问题是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到财务报告的功能和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近年来,部分国家政府财务报告的应计制改革引起了全球会计界的关注。应计制企业财务报告系统在企业财务受托责任中的出色表现使学者们有理由相信,应计制财务报告在反映和评价政府绩效及公共财务受托责任方面明显地优于现金制财务报告。

中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报告是以现金制为报告基础,很难客观公允地反映政府的整体财政状况和运行绩效。因此,从绩效评价和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的角度来看,应计制的适度引入是应该的。当然应计制的引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是一个对财务信息需求逐步增加的过程,其关注的重点在于是否需要应计制来增加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以及应首先在哪些方面和哪些项目引入应计制,而不是简单地以应计制系统取代现金制系统。

(四)关于报表体系和报表内容

报表体系和报表内容主要是明晰政府财务报告的组成和内容,分清哪些内容应当纳入政府财务报告,哪些不应纳人,其中应当纳入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中哪些是核心内容,哪些是附带内容。根据《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的规定,一套完整的政府财务报表体系包括:(1)财务状况表(又称为资产负债表);(2)财务业绩表(又称为运营表、收入与费用表、收益表等);(3)净资产/权益变动表;(4)现金流量表;(5)会计政策和财务报表附注。一套完整的政府财务报表至少应当提供以下信息: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现金流量。

理财的主要任务篇4

1.证券公司财务人员的岗位轮换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

证券公司是高风险的金融行业,涉及资金量大,资金运作业务频繁,新业务多,就更要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岗位轮换制度,工作中的漏洞就会随着财务人员的岗位轮换而被察觉,企业也就可以避免相应的损失。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定,证券公司内控指引也制定了证券公司高管的岗位轮换或强制休假制度。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证券营业部向小型、微型营业部发展。也就是说营业部演变为只有一个营业部经理,一个电脑负责人,一个前台,一个交易及营销主管,一个综合人员,这样的人员少,场地小的营业部。交易主要集中于网上交易,现场演示起辅助配合的作用,财务主要由区域财务中心代为管理。这样营业部经理的人脉积累、市场拓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地域特点也更为突出,这就给营业部经理的岗位轮换带来了很大难度。为防范金融风险,一般证券公司采取的是营业部经理强制休假制度,在强制休假期间对营业部财务、业务进行全面稽核。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主管人员的岗位轮换就是对营业部经理强制休假制度的重要补充。而且由于财务主管区域集中,财务主管的岗位轮换也比营业部经理的岗位轮换要便捷得多。

2.证券公司财务人员岗位轮换是公司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

证券公司有很多下属营业部,这些营业部多存在本位主义或小团体主义,这就造成营业部的有些业务对小团体是有利的,可是对于整个公司就是不利的。通过不同营业部之间的财务岗位轮换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平时不被注意的行为,及时纠正,避免损失。而且通过财务人员岗位轮换也可以把先进营业部的好的经验方法及时带到其他营业部,起到互相借鉴的作用。

3.财务主管岗位轮换是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岗位轮换可以使财务人员学到更多专业知识,掌握更多专业技能,并使自己的业务素质得到提升。财务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核算特点,因此财务人员要想全面提高业务水平,必须尽可能多的从事一些岗位,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会计的职能从核算和监督正在向服务延伸,岗位轮换能增加财务人员危机感,树立自觉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另外,多名会计人员从事一个会计岗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能提出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好的建议,从而提高财务系统的整体管理水平。证券公司的下属营业部虽然业务大体相同,但随着金融行业竞争的加剧,新业务的不断推广,各营业部的业务发展方向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传统的经纪业务,有的侧重于新三板业务,有的侧重于融资融券业务,还有的侧重于资金运作……通过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主管的岗位轮换,不但可以使财务人员学到更多的新业务,而且也有利于各营业部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证券公司的财务集中统一管理也为会计岗位轮换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首先,证券公司通过在各地成立财务办事处方式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使各营业部的财务主管搬到一起办公,这使财务主管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轮岗;其次,通过财务集中,当营业部发生新业务时,各营业部的财务主管可以一起讨论、学习新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更方便各位财务主管的业务水平共同提高。而且,由于互相审核、沟通,使办事处的财务主管们对辖区各营业部的业务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也使财务主管轮岗后对相关业务比较容易接手,减少了轮岗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由于辖区各营业部地理位置的限制,以前虽然也有各方面的要求,但财务主管轮岗也往往进行得非常困难。财务集中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财务主管不需要到异地办事,就可以轻松地完成岗位轮换,而且财务集中后财务主管脱离原营业部,也使得财务主管轮换对原营业部的各项业务的影响不大。

三、证券公司财务主管轮岗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做好事前的协调沟通工作首先要与财务主管沟通。因为每一个营业部的具体业务不同,营业部的规模不同,业务量也有多少的区别。大营业部涉及的新业务比较多。造成大营业部的财务主管业务量大,新业务多,比如:外币业务、融资融券业务、新三板业务等等,每一项业务的核算方法都不同,所以办事处主任就要事先考虑好这些业务的复杂性,慎重选择接管的财务主管。同时,一些小营业部,往往成立时间不长,新人比较多,业务不规范,对一些要求不是很明了,就要选择认真负责、有耐心的财务主管接手。所以轮岗之前,办事处主任既要考虑各位财务主管能力、要求,又要分析各营业部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在取得总部同意的同时,还要与财务主管多沟通,使大家理解和接受方案,这样才更有利于顺利完成好岗位轮换工作。在与财务主管做好沟通的同时,还要与相关营业部经理及时沟通,取得他们对总公司财务人员轮岗政策的理解以及对轮岗方案的认同。向营业部经理介绍新任财务主管的能力、工作方法以及原财务主管的配合范围,充分听取营业部对财务主管的要求和期待。这样更有利于营业部接受新任财务主管,方便新任财务主管与营业部的沟通,有利于双方下一步的工作开展。

2.轮岗后尽量由原财务主管做该营业部的财务复核工作财务主管轮岗以后,由于原财务主管对原营业部的业务比较熟悉,一般选择由原财务主管做复核工作。这样原财务主管可以看到原来主管营业部的帐目,比较方便协助新接手的财务主管尽快适应新营业部的相关工作,对一些新任财务主管没有想到的问题可以及时提醒。另一方面,原营业部业务沟通也有一个习惯问题,这样,也使原营业部有一个过渡,减轻新接手财务主管的压力。

理财的主要任务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050-01

一、提高思想认识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大影响作用,甚至影响到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许多村干部长期形成的重生产轻管理的理念一定要得到扭转,将财务管理真正重视起来,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抓好落实。村干部应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从这一点来说,就应该让村民参与财务管理与监督的工作中来,通过公开财务确保财务的公正与透明。在村干部的考核中,应列入财务管理内容,目的是加强村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一)健全财务收支管理制度

由于许多村干部对其缺乏应有的重视,对这些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意识与认知,造成这些财务管理制度得不到认真执行。存在以支代收现象,很多村实行村干部包组、包片收税费等任务,本来是一项很好的措施,但也造成一部分村干部将所收税费自行开支,年终用发票和工资抵顶。因此,村级财务做到收有凭,付有据,各项收支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得避实求虚,要具有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各项收支凭据要及时记账,要素齐全,手续健全,特别对开支的发票要注明资金去向,拒绝白条入账。村内年度结算为12月31日,在年终结算时确保当年应收未收、应付未付各种款项,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记入年终决算收益分配。村干部年度工资经村支两委集体评议,经党委、政府审批才能发放。原则上村干部工资不得超过乡财政拨发年度的转移支付。但村内资金来源较好,年终收益分配有节余时,可以适当增加。村级支出实行报账制管理,支出单据原则上是税务发票或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统一印制的报账单、证明单、领条等,不得以不规范的凭证入账,严禁无据付款。

(二)完善财务审批制

严格实行一支笔审批。村内各项财务开支发票通过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审核后,再由村主任审批报销。要建立规范的审批权限,如500元内由村主任审批;500元至1000元,经驻村干部和片长审核后由村主任、支部书记会签;1000元以上由村支两委集体研究讨论后,经驻村干部和片长及村理财小组审核由村主任、支部书记会签。兴办公益事业及购置固定资产等重大开支,应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理财小组讨论同意,由村支两委申报,片长及驻村干部审核,递交镇党委、政府审批同意后才能开支

(三)建立村账乡代管制度

“村账乡代管”由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统一记账、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建档,分村核算,搞好村级年终收益结算及报表工作。村级各项收入、支出凭据要有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必须手续齐全,先由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审核,再按审批程序审批后,按期由村报账员向主管部门交账,办理交账有关手续。村级报账员应每一季度与主管部门人员核对各科目账户余额,如有发生错误,并及时核查纠正。村级财务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规范有序的资金运行机制,将村内的全部收入纳入村账乡代管核算范围,规范资金收入的收缴程序,及时足额存入村账乡代管银行账户,强化管理,进行资金拨付制正常运转。

(四)完善民主理财制度

民主理财小组应由群众代表、党员代表3―5人组成,负责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应坚持民主理财的原则,民主理财小组有权监督村级财务实施,对财务收支有知情权、审核权、决策权。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应定期召开理财会议,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并将村级财务收支执行情况向群众代表大会公布。民主理财小组在监督中,发现违反村内财务制度有关规定的应及时上报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五)建立财务公开制度

村级财务公开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财务公开,使村民清晰了解收入与支出情况,有利于对村干部的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保证其将村民赋予的权力用于维护村民的利益上,为农村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村民反映出的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村干部应认真听取,积极采纳,并进行公开。村级财务公开由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提供财务公开资料,每季度进行财务收支公布,公开内容要真实全面。公开的方式以村级公开公示栏为主,公开栏设在人口居住密集地带、主要交通路口等方便阅览的地方。村级财务公开由报帐员照相报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存电子文档备查。对群众所提出意见和建议,要向群众解释和纠正。

(六)规范物资管理手续

有的村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正常现象,如部分财产早已经卖掉了或者早就报废掉了,但是村财务账面上仍然没有作过任何的处理。还有不少的村却是,账有实无,账实严重不符。另外个别的村干部自身要求不严,打着借用公物的幌子,实则占用集体资产长期不还,最终达到个人营利、占为己有的目的。

(七)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检查机制

应做到:1.建立会计委派制。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聘任财会管理人员,聘任应通过专业考试和面试择优录取,再委派至各村。2.健全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例如完善现金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理财管理体制等,以制度方式对财务工作进行规范。3.赋予财务管理人员独立开展工作的权力,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行使职权不受外来干扰。防止出现村干部兼任会计或出纳的现象,村干部应尊重财会人员提出的建议。4.加强民主建设,完善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落实民主决策,使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从而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乡镇政府的管理部门和审计机构应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督和检查。可采取定期检查或其他方式开展有效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法问题应及时做出处理,对当事人予以相应的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三、定期培训村级财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乡镇农经部门应组织培训班,对刚上任的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农经部门应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指导方式可选派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能力的财务管理人员到村里做实际指导,或向村级财务管理人员发放财务培训资料等,通过这些方式来不断提升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能。

理财的主要任务篇6

一、我国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建国初,我国在东北地区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即开始试行总会计师制度。1990年12月国务院还专门下发了《总会计师条例》,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原财政部副部长、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长张佑才将之概括为:“不到位、没有位、搞错位、排末位”。因此说我国的总会计师制度没有正常有效的运行也并不为过,多次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2003年春夏之交,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组织的中国总会计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27%的国有企业未设置总会计师。而据统计,至2005年12月,中央企业169家,在经过连续三年三次公开招聘后已设置和配备总会计师的企业也只有102家,约占60%。

笔者认为,形成我国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制度运行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协调,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1985年通过的《会计法》,对于设置总会计师的规定是“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可以设置总会计师。”1990年12月31日国务院颁布的《总会计师条例》第二条规定: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来执行。大、中型国有企业是不是要设置总会计师,原来的《会计法》和《总会计师条例》实际上非常的模棱两可,其表达的含义主要就是:①设置总会计师不违法;②如果要设置总会计师,要遵守《总会计师条例》。在这样的法律条文指引下,总会计师当然就成了国有企业可设可不设的、可要可不要的“领导”了。《总会计师条例》第六条规定总会计师负责“组织本单位执行国家有关财经纪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保护国家财产”,并且“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和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有权制止或纠正。制止或纠正无效时,提请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处理。”显然这个条例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很不适应了。1999年10月《会计法》经过修订,终于在第三十六条规定了“国有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但是《总会计师条例》至今没有修改,一个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条例当然是不可能得到切实执行的。

《会计法》规定了要设置总会计师,但在《公司法》中不论是修订前还是修订后都未见到“总会计师”四个字的踪影。主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在《公司法》里叫做“财务负责人”。即使在专门对“国有独资公司”和“公司财务、会计”进行规范时,也未提及总会计师问题。这说明《公司法》对总会计师的设置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

2.没有一个对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主体。

任何一项制度的运行既要有执行者,又要有监督者和管理者,如果说国有企业是总会计师制度的执行者,那么谁又是这个制度的监管者呢?我们仔细分析,在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这个制度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监管者,甚至执行者也不易确定。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财政部负责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但是,它并不负责国有企业的人事任免。按照《总会计师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企业的总会计师是由本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提名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或者聘任。可以说,政府主管部门是一个管理主体。显然本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不提名,则政府主管部门就可以不任命或不聘任。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都不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这种模棱两可的条文使它们没有压力和动力对总会计师制度的运行进行监管。从执行主体来说,可以说国有企业是当然的执行主体,但是,从上文分析,到底是国有企业的主要行政领导人是执行主体还是其政府主管部门呢?2000年以前的《会计法》本身就没有规定国有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因此无论是国有企业的主要行政领导人还是其政府主管部门,实际上都是执行也可不执行也可。2000年《会计法》修订后,由于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总会计师制度仍然没有明确执行主体和监管主体,因而使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制度的运行不理想。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可以说才有了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制度的监管主体。

3.国有企业对总会计师的职能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

有人认为,总会计师只不过是企业的会计总管而已,把会计工作理解为简单的记账、报账的工作,忽视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因而自然不重视总会计师;有的认为,总会计师主要是代表国家来监督国有企业遵守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的,设置总会计师不利于企业的灵活经营,从而,有意无意地回避总会计师的监督;也有的认为,财务会计工作固然是很重要的工作,但不如销售工作或科研工作重要,也就是说并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没有认识到总会计师在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中的重要作用。总之,不少国有企业对总会计师的职能作用的认识没有到位。

二、从法人治理角度分析国有企业总会计师的定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运行不理想,对总会计师的定位不清是其理论上的根源。

我国的总会计师出现于建国之初,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系从搞计划经济的老大哥――前苏联那里引进的舶来品。在计划经济时代,该制度作为“一厂三总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在这个时期,总会计师以“双重身份”(国家身份和企业身份)进入企业行政领导班子是与当时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是相适应的。1990年12月国务院还专门下发了《总会计师条例》,从而以法规形式确立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并明确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要实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显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那么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又应该如何定位呢?要认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对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分析。

根据现代公司财务分层管理理论,公司财务应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公司经理财务三个层次。出资者财务的目标是要求企业经营者提供真实、完整、及时的会计信息,监督其经营管理行为,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经营者财务的目标主要是保证计划、投资方案、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等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完成对出资者的受托责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公司经理财务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告,实现董事会的财务管理战略和各项财务决策。在以上三个层次的财务体系中,出资者财务侧重于对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督,经营者财务侧重于对公司财务的决策和对公司经理的财务监督,公司经理财务则主要是对公司经营者财务的执行和企业内部财务监督。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因此公司经营者的财务决策和监督主要体现为董事会的财务决策和监督。

出资者对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督主要依赖国家法律法规、监管机构和市场的力量,董事会的财务决策和监督以及公司经理的财务执行和内部财务监督则都必须有专门的组织和人员来实施。因此在美国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在董事会通常都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和精通财务会计的独立董事,并由董事会直接任命CFo(ChiefFinancialofficer)。公司的Ceo也由董事会任命,但CFo既对董事会财务决策负责,同时又对包括Ceo在内的公司经理人员进行财务监督和业绩评价。在公司经理以下,再设立财务总监(Controller);对于规模较大的集团性公司,一般分别设首席信息官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主计长(Controller)和司库(treasurer),但首席信息官Cio、主计长和司库又统一归CFo管辖和领导。在美国发生了一系列财务丑闻以后,美国的有关法规规定,CFo还应当分别向Ceo和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会计报表还必须由Ceo和CFo同时签字。可见,无论从现代法人治理理论还是从西方的财务管理实践来看,将CFo定位于既对董事会财务决策负责,同时又对Ceo进行财务监督,并对Ceo汇报工作,不仅是科学合理、意义重大而且是现实可行的。

我们再看我们国家对国有企业总会计师的定位。虽然国资委有关规章中已显示出正在改变总会计师只对总经理负责的迹象,但目前最主要的定位仍然还是对总经理负责。这种定位无疑不利于建立企业的财务监督与约束机制,不利于加强企业的会计监管,也是不符合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要求的。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会计委派制和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而且至今经久不衰,就是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我国对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定位的缺陷,同时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必须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进行重新定位,对我国的总会计师制度进行改革。

三、完善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的若干建议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理论、财务管理理论、现代西方的财务管理实践以及我国各地自觉自发实行的会计委派制和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给我们完善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以新的启示,那就是必须使总会计师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要求,必须把总会计师制度放在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中考虑,必须对总会计师重新进行定位,必须赋予总会计师制度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关于称谓。到底是仍沿用原来的“总会计师”名称还是使用“财务总监”名称,或西方流行的首席财务官(CFo)名称。我们建议使用“财务总监”名称为好。因为,第一,总会计师名不副实,词不达意;第二,“一厂三总师”制度因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符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已很少完整实施。第三,近几年,深圳、广州、上海等很多地方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取得了很大成功,使用“财务总监”称谓已被理论界和企业界普遍接受;第四,“财务总监”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联系,而“总会计师”则往往与厂长负责制联系;第五,“财务总监”更符合或接近国际惯例。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在英文上已表述为(ChinaassociationofChiefFinancialofficers),即中国首席财务官协会,而且已于2004年加入国际财务总裁协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Financialexecutivesinstitutes)(也有人译成财务总监协会国际联合会),并于2004年10月11日首次组团参加了其第35届世界大会。考虑到首席财务官在我国企业界的认知度还很低,且与之共存的首席执行官制度还未建立,因此我们认为使用“财务总监”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也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它企业目前都是比较贴切的。

(二)明确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监管主体。以前的国有企业总会计师是“谁都可以管,但谁都不管”,因此在运行中存在不少问题。现在国资委成立后,应明确国资委为财务总监的监管主体。体现国资委“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监管主体,其主要职责应包括:1.制定有关财务总监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明确财务总监的定位;2.按照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委派、任命或免除财务总监;3.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工作进行考核、监督和管理。4.规定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任职资格以及职责权限。

(三)尽快制订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原来的《总会计师条例》因已明显过时应予以废止。目前,很多地方都已下发了财务总监管理的暂行办法。但是国家在这方面实际上已落后于地方。国务院国资委目前正在制定《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责任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出台后,对地方国有企业应当有明确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四)准确认识和规范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责任。按照国务院国资委正在制订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责任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财务总监的职责包括企业会计基础建设职责、企业财务监督职责、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职责、企业价值管理职责。我们认为这种职责定位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原来《总会计师条例》所规定的职责范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同时,这也是我们认为应改变称谓的原因之一。关于工作责任,国务院国资委上述讨论稿文件中指出,财务总监应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承担领导责任、主管责任、相应责任及法律责任,虽然前三个责任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理清,但从总体上说,财务总监承担责任的内容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与经营管理当局中的其他副职相比,财务总监无疑对国家承担了更大的工作责任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要准确定位。无论是国务院国资委正在讨论出台的管理办法,还是前面已提及的我国不少地方实施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实际上都赋予了财务总监既对所有者负责,又对经营者负责的“双重身份”。如上海,在对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度以后,便不再设总会计师。前文我们从理论上已经对财务总监的定位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在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准确定位后,才能科学地确定其工作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

理财的主要任务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经验;

高等学校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与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相适应。建立规范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保证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办好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财务工作才能按照高等教育财务规律办事,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教育投资的效益。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在不断探索中进行创新,在财务领导体制、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工作主管、经济责任制度和财务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的重大改革,现在已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一、财务领导体制:实现从班子集体负责制到校长法人负责制的转变

财务工作领导体制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规范的财经工作领导体制是维护学校财经工作秩序、理顺财务关系、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制的有力保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不断调整和完善,先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校长负责制”、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负责制”、20世纪60年代的“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负责制”、“”时期的“革命委员会负责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和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形式和阶段。学校财务工作领导体制也经历了从实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共同负责――集体负责制,到“校(院)长领导下的,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专职主管负责制,再到“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法人负责制的历史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及有关业务部门对高校统得过多,包得过宽,管得过死。从人、财、物的分配使用,到学生的招生分配、教学计划的制定等等都统起来、包起来、管起来,高校没有相应的自。在财务上,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国家预算拨款,没有经济效益观念,不实行教育成本核算。也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因此,尽管在不同阶段的学校领导体制中都强调了校(院)长的责任,但由于高校没有自,校长实际上无责可负或负不了责。即使是有责任也是“校务委员负责制”“革命委员会负责制”的集体领导、集体决定、集体负责。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财经工作的校长负责制不可能落到实处,实质上的班子集体领导、集体负责制取代了“校长负责制”。

改革开放后。为了增强高校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充分挥发挥高校潜力,调动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国家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1986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全方位地扩大了高校办学自。1986年10月15日出台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根据《会计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在校(院)长领导下的,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建立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有利于集中学校财权,解决多支笔审批财务开支的混乱局面,使总会计师能够积极参与学校整个经济工作的预测和决策。从组织和管理上,在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总会计师只是学校的一名副职校级行政领导成员,与其他副校(院)长一样,只能是校(院)长的助手,协助校(院)长归口领导和管理学校的财经工作,不可能真正承担起学校的经济责任。

1994年7月13日《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体制。”“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使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单位。”1997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从加强高等学校财经工作宏观调控能力和强化财务管理的需要出发,根据权责结合的原则。提出高校财务工作的校(院)长负责制。第六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第三十九条还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为完善学校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高校(院)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总负责人,具有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各项工作的法定权力。因此,他必须相应地承担包括财经工作经济责任在内的各种责任。高等学校建立校(院)长财经工作负责制是与法定的权力相匹配的,这一体制有利于发挥校长的行政领导作用,增强学校财经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能力,做到了责、权、利统一,促进了学校经济责任制落到实处。

二、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从“集中管理”到“分级管理”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大致经历了集中统一领导、分散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是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体制。高等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变迁,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我国高校主要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内部财务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就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由学校统筹安排和使用学校的各项经费和资源,对财经工作和财务活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权力和财力高度集中,便于直接管理、统一调配。其弊端是由于财经工作的管理权过于集中,学校基层单位缺乏自,难以调动学校内部各单位生财、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高校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大胆引入市场机制,进行教学、科研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学校由过去单纯的教学、科研活动,逐渐转变为教

学、科研、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和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并举,成为面向市场经济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实体。与之相应的是学校经济利益更加多元化、经济关系日趋复杂化、财务管理日益精细化,这些都要求学校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体现高校办学自、适合学校校情的、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以规范财经工作,理顺财务关系,加强财务管理。改革开放初,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从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活力的客观需要出发,为了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调动校内各单位的积极性,提出在有条件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学校及校内单位适当下放财权,逐步建立健全学校自主办学的财务运行机制。1997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在总结以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确定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也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必须确保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经济分配政策、经济资源配置、财务收支预算、会计核算等高度统一。”

从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到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落实高校自和调动校内各单位积极性。理顺财务关系和加强经济责任制的重要举措。这一模式要求学校财经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统一的财经方针政策、财务收支计划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在明确校内各级各单位权、责、利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由学校和校内各级各单位(即二级单位)进行分级管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财经工作由一级管理、一级核算,向二级管理、一级核算或两级管理。两级核算方面转变。这一模式的实行适当扩大了基层单位的自,极大地调动了高校及校内各单位生财、理财的积极性,高校收入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三、财务工作主管:从非专业领导负责到推行总会计师制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随着高校经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工作复杂性不断提高,经济工作对学校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影响不断加深,学校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业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高校领导班子中必须要有懂经营、会财会、善管理的成员专职从事学校财务管理领导工作,以适应新形势对高校领导班子的要求。因此,培养和选拔具有经济观念、财会知识和财务管理经验的干部进入学校领导层,优化校级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日趋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企业经济管理的经验,就高校设置总会计师制度进行了探索,逐步明确了总会计师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在部分高校推行总会计师制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早在1979年教育部颁发《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时就提出了建立总会讲师的经济责任制。第十四条规定:“凡设立一级财会机构的高等学校,根据工作需要,一般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建立总会计师的经济责任制。总会计师既是技术职称,又是行政职务,其职位相当于副校(院)长级”,并规定了高校总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和工作权限。1982年,财政部转发的《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试行办法》中也强调:“部属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在校(院)长领导下的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由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各项财经工作,并负责处理学校日常财经方面的重大问题,实行‘一支笔’审批财务开支的制度。暂时没有条件设置总会计师的学校,必须责成一位副校(院)长代行总会计师的职权。”1985年1月21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可以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由具有会计师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1986年10月15日,国家教委、财政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的第三条指出:“高等学校应根据《会计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在校(院)长领导下的,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各项财经工作,实行‘一支笔’审批财务开支的制度。”1987年10月28日,国家教委了《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工作试行规程》,分总则、职责、权限、任免、奖惩、附则等六章三十条,全面系统地对在高校试行总会计师制作了规定。1991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院校贯彻(总会计师条例)的实施意见》,文件根据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高校贯彻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的具体意见和要求,文件进一步强调了在高等学校设置总会计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高校尽快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总会计师人才,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置总会计师。1991年,国家教委、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八五”期间财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加速推行校(院)长领导下的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作为“八五”期间高校财务工作的重点,并要求“‘八五’期间高等学校的主管部门应与学校一起积极选拔和培养总会计师。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要在1995年前配备完毕。总会计师统一领导高等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1994年国家教委的《关于当前国家教委委属高校财经工作中几点意见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委属高校日常财经工作原则上坚持实行校(院)长领导下的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1997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第六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应设置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凡设置总会计师的高等学校,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校(院)长。规模较小的高等学校,由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院)长代行总会计师职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一步理顺了总会计师与校(院)长之间的权责关系,强调了总会计师在学校财经工作中的领导作用。明确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要求凡设置总会计师的高等学校,不应设置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校(院)长。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的《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可以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经工作,直接对校

(院)长负责。”“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的主要职责是:组织领导学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参与学校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保护国家财产,对违反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或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有权制止或者纠正等。”

在高校实行总会计师作为财务主管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这是贯彻落实国家《会计法》对高等学校现行财经管理体制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完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会计师作为学校财经工作的重要负责人,行使《总会计师条例》及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工作试行规程》中规定的职权,并直接对校(院)长负责。这不仅强调了校长法定的权力和责任,而且也明确总会计师在学校财经工作和财务管理中的领导作用,也有利于总会计师开展工作。通过这项改革,建立以总会计师为专业主管的、纵横结合的经济管理系统,对于改善学校财经管理,提高办学校效益,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加快在高校推行总会计师制度,教育部还多次举办总会计师培训班,培养总会计师后备人选。尽管教育部十分注重在高校推行总会计师制度,并采取了大量措施,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总会计师制度在高校实行的情况仍很不理想。在高校推行总会计师制度仍任重道远。

四、经济责任制度:从校长一人责任到建立多层次责任体系的转变

财务管理体制主要是通过合理划分财权,建立权责分明、权责利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以理顺财务关系,使学校的财经工作和财务活动在校(院)长的领导和学校财务机构的组织下顺利运行。经济责任制是搞好财经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经济责任制是否健全和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是关系到这个企业和单位财经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运行的全局性问题。高校财经工作要顺利开展,各项经济活动要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建立严格的科学的经济责任制。因为高校经济活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高校的经济责任不仅仅是校(院)长个人(法人)的事情,它涉及到了与财经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经济责任制实际上必须是一个体系,它要求对各项经济活动必须实行分工协作、层层管理、层层负责,权利与责任结合,使各级领导、各财经工作主管人员分别承担起与其职能相应的经济责任,而绝不能只强调权利,而忽视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只有建立并逐步完善了高校财务管理责任制,把经济责任制贯穿于学校财务工作的全过程,才能确保学校财经工作有序地进行。

早在1979年教育部颁发《教育部部属高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时就提出了要“建立总会讲师的经济责任制”。其后的相关文件都反复强调在高校建立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性,尤其是1994年11月17日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当前国家教委委属高校财经工作中几点意见的通知》特别强调:“必须建立以校(院)长为首的经济责任制。学校内部应建立和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统一的原则,明确学校领导、校级财务部门和二级财务部门及有关管理人员的经济权限和应承担的职责,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要把有效组织和管理财经工作,作为学习和考核评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要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确保财权的合理集中和经济责任制的顺利实施。”这些文件对促进高校经济责任制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在相当长时间内高校并没有真正全面建立经济责任体系。在我国,第一个关于高校建立经济责任的专门文件是教育部与财政部在2000年6月12日联合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意见》针对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自不断扩大过程中,财务改革和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提出“高等学校必须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是贯彻实施《高教法》、提高管理水平和避免财经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核心是将权利和义务相结合,使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在经济工作中既要按规定行使权利,又必须按规定履行责任。”《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除按规定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以外,高等学校必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按校内管理层次分别建立起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院)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个层次的各级经济责任制。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一直抓到每一个基层经济单位。”《意见》要求经济责任制的内容应贯穿于高校财经工作的全过程,具体应包括建立和健全日常预算收支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政策和财经制度制定与调整的经济责任制、财务管理体制确立与改变的经济责任制、财务主管人员任用与变动的经济责任制、国有资产完整和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制、重大支出项目安排和对外投资的经济责任制等。《意见》还提出了确保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健全和落实的具体措施。由于《意见》要求严格,措施具体,下发执行后的检查督促措施到位,教育部直属高校落实迅速得力,很快教育部直属高校普遍建立起了多层次的经济责任制。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示范下,全国高校都建立了校内多层次的经济责任制。

这种以责为核心,权为条件,利为动力,效益为目标的责、权、利、效四统一的多层次高效经济责任制体系的建立,提高了校内各单位、各部门和各级责任人的责任心与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人、财、物资源的优化管理,对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财务机构设置:从总务后勤下属财务科室到校一级财务处的转变

学校是一个具有独立开展各项教育事业活动的事业法人单位。它在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中是一个基层单位。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有关财务会计的法律规章制度的要求,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独立开展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及其他有关方面提供财务信息资料。学校财务机构的设置必须有利于加强学校财经工作管理,并且与所实行的财务管理体制相适应。学校财务机构设置在学校组织机构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其管理作用的发挥。

改革开放前,由于高校经费来源单一,经济活动单纯,学校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记账、算账和报账,属于核算报销型。因此,学校财务工作不被人们所重视,地位也不高,学校财务机构设置只是学校总务处下面的一个科室,即由总务处下的财务科负责全校的财务工作。1979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部属高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部属院校

理财的主要任务篇8

关键词: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级资产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主要表现为家底不清,产权不明,特别在“村改居”过程中有的集体资产未处置,极易导致平调、侵吞、私分集体资产行为;村级土地、交通道路以及林地、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管理随意性较大,暴露出许多问题。在履行手续上,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等等,一些村主要干部擅自出借或自借资金,债权款项无法收回;在资金收缴和运用上,有的以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或收支均不入帐;有的收取后,私自保管挪用,长期不报帐,导致集体资金的体外循环;

二是专项资金管理不善,使用不当,目前,村级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征地补偿费、“一事一议”资金等。部分村居委存在挪用土地补偿费的现象,挪用的资金用于上级部门和村级各项经费的支出,从而挤占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得不到保证,引发了各种村级矛盾;

三是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够高。不按时报帐,白条支出现象严重,特别是招待费和工程款未开据税务发票,而以收据或代办条直接支付,票据入帐手续不完备,甚至有的支出凭证后竟未任何附件;

四是村级零招待费规定在实际工作执行中难以得到落实,基本上村村都有招待,有的比较多,隐性招待费难以遏制。

五是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当前,农村财会人员大都是村“两委”指定的,没有经过正式的业务培训,有的会计业务上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会计法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能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造成村财务工作专业性和连续性差,出现了“断头账”和“年年培训村会计、年年有新会计要培训”的现象。

六是缺乏民主管理和监督。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人员虽然经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分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责任意识不强,没有认真履行权利和义务。要么以村委的意见为理财依据,形同虚设;要么与村委对着干,民主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既是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村级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针对村级财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坚持依法治村,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对村干部和财会人员开展党性教育、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使其真正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合法,增强基层干部的守法意识,切实做到按章办事。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其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力有哪些,如何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提高群众的参政意识。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约束机制,严格监管

1、为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建立财务制度是搞好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各村居必须严格执行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并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资产台帐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村干部任期届满经济责任和离任审计制度、“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土地补偿费监督管理制度等。同时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和预决算制度等,做到账簿齐全、记账及时、独立核算、民主理财、规范管理。

2、强化管理,严格监督。具体概括为“五把关、四签字、三盖章”,即:村民代表议事会和党员代表议事会的审议关、村民理财小组监管关、支书主任的审核关、中心的审核关和县乡经管部门的审计关;业务承办人签字、村委主任签字、支书签字和中心主任签字;村民主理财小组盖审核章、核算中心盖村级财务审核专用章;村财务、村资金统一由中心代管;每半年向村民公开村集体的财务活动情况。

三、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

1、明确集体资产的归属,科学评估确认资产价值,建立资产台账,完善集体资产的监管办法。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清产核资小组,对本村或本社的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产权界定与评估,对账上有而实际已经不存在的资产要按规定程序进行核销,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了解整个资产状况,明晰资产所有权,并进行产权登记。其次,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准确无误地建立资产台账,做好集体资产的登记工作,做到账实相符,并及时反映资产的使用及其变动情况,防止资产的流失,保护集体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正确处理“村改居”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处置问题。在“村改居”过程中,应搞好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通过村民或者村民代表大会作出资产处置方案,杜绝平调、侵吞、私分集体资产行为,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维护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四、积极探索新财务管理形式,理顺管理体制

按照民主、自愿的原则,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经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统一执行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统一设置账簿、统一代管各村财务专用章、统一使用票据、统一开设监管账户、统一档案管理,进行记账的一种财务管理形式。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五、加大村级财务公开力度,接受群众监督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将村级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如实地进行公布,接受村民监督,财务公开应当及时,特别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或民主理财小组要求公开的财务活动要专项公开,重点解释。公开程序要严格,财务公开前应有民主理财小组参加,对全部财产、债权债务和有关账目进行一次全面的核实。同时,对财务公开中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妥善处理,并做到每季度或半年公布1次财务收支情况,年终公布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专项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

理财的主要任务篇9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现代企业固有的性质和要求,按照世界通行的国际惯例和标准,来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多元化、多角化、集团化经营,并且日益呈现大规模、跨国化、跨行业的经营趋势。现代企业的上述特点,对我国企业现行的会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起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会计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不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1.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1)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2)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3)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4)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2.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国际上企业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分为三种类型:

(1)超脱型。即在董事长下设财务总监,分管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种机构体现了董事会的授权,又有利于充分体现财务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维护股东或投资者的权益。

(2)专家型。即在总经理下设与副总经理平行的总会计师,负责分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目前我国企业大多采用这种设置。这种机构充分体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专业性和决策中专家意见的权威性。

(3)分权型。即在总经理下设负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这在美国的企业中比较常见。在这种机构中,负责业务的高层主管都拥有财务副经理的头衔。直接向总经理报告财务情况。

就我国企业来说,股份制企业可以实行第一种超脱型,而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实行第二种专家型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还是不必分设为好,更有利于讲求效率。

3.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1)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2)责任会计。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公司对内推行了分权管理,事业部制应运而生。对事业部制的管理控制,在会计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责任会计。事业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无一不是采取责任会计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理财的主要任务篇10

2.万建国:2000年起任武汉建工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研究生学历,高级会计师。武汉建工从2004年起引进国际战略伙伴,现已明确基本框架,他在主持的国际合作及国际战略方面的业绩有:与法国菲立证券公司合作,引进世界前三大建筑商之一就武汉建工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进行战略重组,已进入实质操作,拟在2005年底完成;与香港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共同合作,与香港某上市公司就武汉建工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进行战略重组,进入实质性操作;2004年公司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实施房地产开发;2004年公司完成吉尔吉斯坦造纸厂日的投标建设项目,实现利润300万元;完成了台湾丰群集团投资项目,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王大雄:1997年起担任中海集团总会计师和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2001年被任命为中海集团副总裁。上海海运学院财务会计专业毕业,高级会计师。王大雄同志凭借二十多年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扎实的财务知识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较好地融合中西方财会理念,努力探求适合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之路,开创了中海集团财会工作的新局面,上任以来,配合集团发展步伐,创立资金全球监管理念,确保集团资金需要,大力拓展境外融资渠道。通过构建和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有效防范资金风险,为中国海运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与企业共同成长、锐意进取的理财人。

4.王文涛:2001年起任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美国密西根大学计算机工程学士,工商管理学硕士。在企业国际化上发挥了引入国际管理规范、推动管理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及扩大企业合资产品引进及规模的作用。具有丰富的国内及国际大型企业管理经营经验,包括产品开发、国际融资、企业兼并、市场营销、投资者关系、战略规划。同时专长于设计、建立及逐步改进大规模和高度复杂的制造业财务及计划组织以保证财务报表在多种会计准则下的及时及准确性。其主要业绩为:继续扩展与福特的战略伙伴关系,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及最新管理办法,把江铃做强做大,在该方面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加快产品出口,参与全球汽车业竞争。

5.王光西;2001年起任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大专学历,高级会计师。他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十分重视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企业经营的国际化。积极参与集团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决策,并在工作中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集团公司进出口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他在日常工作中引入国际先进财务管理理念,创造性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先后建立了资金集中管理制度,财务分析制度,向二级单位委派财务总监制度,在工作中大力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资本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财务基础。

6.王新国:1997年10月起任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在公司内部管理方面,引入国际财务管理理念,主导建立了国际化的企业会计规则、内控制度,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了独特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集成系统,完成了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的跨越式变革,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先进的管理工具,为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企业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以及境内合资合作等业务和发展过程中,大胆创新,发挥了主导者、专业设计等作用。在王新国同志主导带领下,对公司内部的管理流程进行彻底的流程再造,按照公司适应国际化目标的要求,完善制定了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投资融资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完善的内控制度。

7.孙月英:2000年12月起任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会计师。大学学历,高级会计师。目前中远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300多亿元,境外资产规模已经达到750亿元左右,由于境外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管理链条的增加,孙月英同志在中远集团负责财务工作期间,狠抓财务基础工作,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坚定不移地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举措,采取多种方式,调整集团债务结构,使财务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她战略性地提出了“建立四个体系,培养一支队伍”的财务管理目标,即建立健全财务集中控制体系、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和税务筹划管理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远洋财会人才队伍,为集团今后一段时期的财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8.许奇:2001年起任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硕士。许奇同志作为公司“战略计划管理者”,将公司战略与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结合起来制定,建议并监督实施公司财务战略,以支持公司推行其经营战略。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公司的总目标,并且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要达到公司的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他的职责是将公司的战略与财务管理融为一体,成为沟通部门主管的战略经营重心,是公司、投资者财务要求的桥梁。作为财务总监,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9.张汉宏:2003年起任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硕士。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银行的工作经历,使其从价值创造的财务视角思考企业的财会问题;证券市场的投资经验,使其在财务工作中时刻不忘风险控制。在担任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期间,着力推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强化现金流量控制,推动公司业务流程变革。

10.李引泉: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任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2004年3月至今任副总裁兼财务总监。经济学硕士,意大利菲纳菲克学院金融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作为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在招商局这样的跨国集团企业中的角色与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分管集团财务部。根据跨国企业特点,建立集中财务管控体系,参与把握投资规模和结构,控制债务总量、结构和风险,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均衡发展。2.分管集团信息技术部。根据跨境企业特点,选择适当技术路线和架构,建立实施集团有关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集团的经营管理和发展。3.分管招商局金融集团,管理分布于英国、香港及中国大陆的金融机构和业务。

11.李占国:2003年起任海尔集团财务部长,大学本科毕业,高级会计师。在搭建海尔集团全球财务平台和支持海尔全球品牌战略实施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2005年度,在海尔海外业务规模急速扩张和境外上市等领域规避财务运作风险、参与集团预决策方面,充分体现了CFo的价值。其主要业绩为:1.建立海尔全球区域中心财务管理机构。2.建立海尔全球CFo大会制度。3.实现海尔境外上市,加快海尔全球化。4.建立外汇防风险管理体系。5.创建SBU损益制经营模式,推进海尔SBU建设。6.搭建海尔集团产融结合的跨国经营模式。7.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海尔全球网络财务信息平台。

12.刘伟:2005年起任江苏沪宁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积极参与设计并实施宁沪公司融资方案,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化重组,优化股权结构、确定发行方案等,1997年成功地在香港发行并上市,募集资金约40.70亿元。近年来她分阶段组织了对部分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细化和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起到了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和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作用。在公司管理职能方面:参与公司投资决策,主要负责制定企业的各项财务制度和规定,编制公司财务预算、成本控制、财务监督,负责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等工作。同时兼任105亿投资规模的沪宁高速公路扩建项目的筹资、投资、财务管理、项目核算、决算的负责工作。

13.孙杰平:1997年起任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香港中文大学专业会计硕士。其主要业绩有:1.公司主要原料药通过美国FDa的认证,主要原料药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2.公司正积极在美国创建医药研究所;3.公司正积极争取部分药品制剂通过美国FDa认证,并拓展公司制剂产品在美国的销售市场。

14.刘章民: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毕业于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工业财务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2001年7月起任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2005年8月兼任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作为东风汽车公司决策层核心成员之一,分管公司财务工作,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稳健的工作作风、高超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勇于开拓,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推动公司国际合作进程中始终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东风公司战略发展和经营国际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财务管理与国际接轨作出了重大贡献。

15.刘培华:上海兰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硕士、高级会计师。在上海兰生股份有限公司任职期间,为解决琼胶事件、筹措资金,以及加强投资、财务、法律监审做了大量管理工作,特别是运用国际财务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了先进的会计规则、内控制度、财务管理系统和管理模式以及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严格抓好定期财务报告的编制,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经审计的、准确的财务数据。上海兰生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专业进出口公司,面临的客户是国际买家,其经营理念、管理系统本身需要接轨国际惯例。

16.沈翎:2002年起任中国五矿集团公司财务总部总经理、五矿集团总会计师。本科学历,高级会计师。全面参与了公司战略计划管理、资源价值管理、流程系统管理、业绩评价管理、公司控制管理。坚持以股东价值创造为基础参与公司战略,通过先进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与全球化的视角,积极推动集团公司海外资本市场运作、海外紧缺矿产资源开发、海外企业的整合与管理深化。在五矿收购加拿大最大矿业公司诺兰达,重组整合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与智利、巴西等国合作开发矿产资源,梳理并完善五矿众多海外企业财务管控模式等一系列重要海外战略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7.吴术:2001年4月起任吉恩镍业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大学学历,高级会计师。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广阔的知识面、高超的组织和沟通能力以及勇于开拓的精神。其主要业绩为:成功实现了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票上市,成为国内首家镍生产企业上市公司;积极引入和应用国际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在公司资本运营方面,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效益观和风险观,紧紧围绕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股权管理得到有效推进,资本市场业务稳步延伸,使资本运营成为吉恩镍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探索大型企业集团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8.余世勇:1995年起任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美国斯特福德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高级会计师。近年来参与了江西晨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韩国新茂林制纸公司、国际金融公司、南非赛佩(Sappi)公司等外资巨头合资谈判工作,使江西晨鸣的注册资本从1000万元人民币将增至17200万美元。2004年10月,晨鸣纸业与*St江纸、韩国新茂林制纸公司、国际金融公司、南非赛佩(Sappi)公司四方在南昌签订了《出资意向书》。在此次增资扩股中,晨鸣纸业出资8110.48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7154.84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7.154%。韩国新茂林公司以现金1290万美元出资,占注册资本的7.5%。

19.吴安迪:2000年5月起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分管财务),2004年12月起兼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会计师。经济学硕士,北京大学emBa。作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公司重组上市和境外融资工作;负责按照国际先进电信企业标准建立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预算、绩效考核、财务信息化等先进财务管控手段;主导参与企业海外投资和境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拥有超过20年的电信财务管理经验,熟悉电信行业情况,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20.张晓旺:2001年5月起担任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研究生学历。公司于2004年8月6日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成为福建省第一家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家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公司上市后斥资1000万元港币设立香港七匹狼公司。本人与设计、企划、生产部门先后两次赴港与国际品牌公司洽谈合作事宜,向其介绍公司资本实力、内部控制、财务结构、风险控制等情况。针对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程序上的薄弱环节,在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对公司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流程进行整合,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21.罗茂生:西安银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总监。研究生学历,高级会计师。全面负责银桥在新加坡的上市子公司在金融市场中的融资业务。不断探索会计工作如何促进公司健康、良性发展,如何完善公司治理,如何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如何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取得初步成效。勇于实践,积极将科学的管理方法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其主要业绩有: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本市场经验,促成了银桥乳业以“反向收购”方式在新加坡上市,成为国内乳制品行业第一家境外上市公司,亦成为新加坡资本市场近年来以“反向收购”方式上市的成功案例,为企业发展打通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平台。

22.陈国钢:2000年起任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2003年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兼任中化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化公司预算及评价委员会主任。会计学博士,高级会计师。作为中化公司总会计师和两个专业委员会主任,全面参与中化公司战略制定和重大经济决策,负责公司的风险控制和预算管理。在推动公司实施战略转型,逐步迈向受人尊敬、具有全球地位伟大公司的过程中,始终瞄准国际上先进企业,吸收他人之长,结合中化公司自身实际,领导构建了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点、线、面”相结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国际融资与资本运作平台,为公司获取和合理配置财务资源,控制经营风险,实现公司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23.赵绍林:2001年11月任邯郸钢铁集团公司总会计师,2002年3月任邯郸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大专学历,高级会计师。其主要业绩有;一、建立模拟市场核算机制,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以该机制为核心的邯钢集约经营管理经验荣获1996年第四届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降低资金运行成本。建立网上银行,通过银企互联的方式,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定时从银行获取公司所有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从而实现对集团公司全部账户的监控。三、实施资本运营,拓宽融资渠道,满足企业发展。在现代企业改制中,他是邯钢股份制改造和股票发行上市、进入资本市场的主要组织者和直接操作者。四、引进先进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24.赵春香: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大专学历,高级会计师。参与实施了公司股改上市、发行可转换债券、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工作,为公司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铺平了道路。注重公司财务信息平台建设,着力加强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建立了资金统一管理体系和各子公司的远程监控体系,组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她致力于全面提高公司财务工作质量,注重诚信守法,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公允的财务报告。作为公司总经理的密切合作伙伴,她积极参与了公司战略规划和所有生产经营重大决策,在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财务稳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

25.徐昭:2002年9月起任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专业会计硕士。全面参与了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的收购兼并工作。参与了对外合资合作、技术引进决策,负责决定并领导与进出口业务相关的融资安排、规避利率风险、外汇理财、出口保险等工作。具有多年不同类型企业的财务中高层管理经验,有对大型企业进行收购兼并、财务整合的实际操作经历。善于通过战略规划、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价值链管理推动企业的财务工作,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由于拥有企业中技术和生产的实际工作背景,能够对财务报表所揭示的信息有深刻和多角度的理解。

26.徐琳: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会计师。大专学历,高级会计师。自负责公司财务工作以来,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以目标和利润为出发点,对销售、采购、费用、成本、现金收支等进行全程管理;组织实施“统一财务”信息化改造,统一所有下属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统一财务与业务流程,实现企业价值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以内部控制为架构、财务总监为支撑、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促进加强了企业经营管理;积极推进岗位责任制和关键岗位轮换制,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坚持以资金管理为龙头,严格支付审批程序;推行以产权为纽带的财务总监制度,有效实施监督管理。

27.徐苓苓:1997年起任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负责公司财务、审计、统计和投资工作。2003年公司境外上市后成为公司的执行董事之一。她领导的财务管理总部始终围绕公司总经理室“发展、转型、提升”六字方针,遵循“财务稳健为基础、利润挖掘为中心、服务支持为己任、资产增值为根本”的部门总目标,着力抓好“内控建设、资本运作、资金结算、流程重组、预算管理、投资管理”等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较好地达到了公司治理规范化、融通渠道多元化,资金成本最小化,财务信息集中化,预算管理合理化、投资管理科学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联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得到公司及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28.倪忠森:2000年起任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经理,会计师。曾负责和操作恒安集团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工作,每年须配合香港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中报和年报审计工作,熟悉普华永道和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作业流程和工作底稿。近年内具体负责操作和主导恒安集团收购企业、香港银团贷款、国内两个12万吨纸品生产投资项目等多项大型国际化资本运作项目。对CoSo、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公司治理结构、it审计、内部审计、集团化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等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自已的专业心得。具有丰富的管理咨询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