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十篇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十篇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7:25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篇1

(一)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含义高校档案是指高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由此可见,高校档案是以不同载体形式翔实记载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具有原始性、真实性,以及内容的权威性,饱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鲜明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既能体现学校历史传统,又是当代学校全体或部分师生认可的、极具特色的思想意识形式。每个学校都具有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学校办学宗旨、教育思想、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文化底蕴的体现。校园文化通常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几种形式。它们的关系是:物质文化是表象,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规范,是校园文化的保证,行为文化是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表征,它们一起影响并制约着整个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关系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1.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共性

从本质看,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同属社会文化范畴,两者教育方针、教育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依托于校园这个大舞台,以育人为本职,以传承大学精神为己任,以开发学生心智,培养高素质人才宗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交融、互相促进。具体地说,高校档案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生动、丰富的素材,抓好高校档案工作可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完善;而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又可以为高校档案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丰富高校档案的内涵。

2.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差异

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从形式上看,高校档案主要以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馆藏资源以静态形式参与、支持并服务于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通常以各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课堂内外活动以动态形式进行展示;

(2)从内容上看,高校档案通常以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为主要内容,而校园文化则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活动为主要内容;

(3)从特征上看,高校档案主要记载学校发展的各种历史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校园文化则是以现时举办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表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校档案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较强的文化教育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利用、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在传承和开拓高校传统文化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素质养成与能力培养。

1.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源泉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主要包括校园规划与建筑、校园绿化、楼宇景观命名、学校标识等所体现出来的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看得见、摸得着,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可以给置身其中的师生以美的享受。校园物质文化实质是一种硬件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源泉。各高校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既要结合时展特征,又要充分利用高校档案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大学校园的规划、楼堂馆所的设计、路亭林廊的布局、景观楼宇的命名,以及校训提炼、校歌谱写等都要赋予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规划科学、设计精心、布局完美、命名艺术,以体现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师生置身于学校富有个性、品位与寓意的文化气息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发挥着熏陶、激励、教育师生的作用。

2.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依据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总和,是规范师生员工道德观念与价值标准的宝贵财富,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性的作用。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建章立制形成优良的制度文化是高校实现有效管理、维系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管理秩序的重要手段。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依据。高校档案积累了高校丰富的管理经验,记录了学校具有特色的行为准则,各类档案反映了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鲜明特色,完整再现了学校各项机制形成的全过程。高校档案为学校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约束功能。它所反映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为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3.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通过长期的文化建设积淀而形成,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学术风范、价值追求、文化形态和师生共同理想观念。它是学校个性和总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师生员工奋发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气息,是对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它所具有的真实感和历史凝重感是其他宣传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高校档案部门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利用馆藏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将静态无声的“死”档案,开发成形式新颖、易于传播的“活”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学校、国家的荣誉感、使命感,激励他们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并能正确看待成败得失与金钱权力,正确处理学业与创业,正确规划人生与职业,为将来实现人生价值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4.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指引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学校师生员工通过实际行动对校园文化的体现和实践。学校师生是行为文化的主体,他们通过自身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直接展现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体现大学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指引。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古往今来,名家大师的道德品质、行为风范,对师生的言行举止、学术风范、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高校档案部门在协助学校宣传学术道德、教师师德以及各种行为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应精心编撰名师传记、学子风采集与知名校友录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师生正能量,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方向,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互助友善、勤俭自强、博学务实、砥砺德行。

三、积极拓展高校档案功能,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档案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用巨大,高校档案部门应当充分挖掘高校档案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其教育功能,自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格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高校档案成为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1.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把高校档案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

档案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档案部门要组织业务骨干、大力研究档案资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充分挖掘、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能够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各种档案信息产品。档案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手段,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积极宣传学校的特色档案文化,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感受学校档案文化的特色,提升自己的认知与修养。

2.深化档案编研,为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高校档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和重要载体之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高校档案部门要立足馆藏,“精收善用”,积极开展档案史料的编撰,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有针对性地对档案史料进行“精、深、细”加工,充分挖掘档案资源中寓含的人文精神,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档案部门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宣传软件等不断挖掘、展示高校档案的文化历史内涵,创造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档案精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知识和美的熏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3.拓宽档案收集范围,提高档案收藏质量,满足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要

随着高校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日益繁重,传统的档案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已经难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档案工作人员要认清形势,树立参与意识,重视重大事件的跟踪,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及时、完整地做好各项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档案部门在收集文件材料时,要认真考虑富有人文精神、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案文件,要本着“多方式接收,多渠道征集,多载体接纳”的原则,既要收集反映校园文化的档案信息,又要收集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等相关的文化素材。对于具有本校特色的珍贵史料,档案部门更要加大收集力度,力求完整、准确地将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或某些特别意义的实物以及照片、文书等档案一起按规定存放标准陈列于校史室,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校史教育的第一课堂。

4.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效率

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信息资源建设是对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的做法有:加快推进档案馆数据库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对馆藏各类纸制档案、照片底片档案、录音视频档案和现行文件档案的数字化,逐步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建立档案区域管理网络公开档案信息网络查询利用,实现文件的网上传输和资源共享;有计划地在校园网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及现行文件全文信息,为师生员工提供网上查询和利用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5.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提升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水平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篇2

关键词:Soa;数字化校园;整合;模块设计;项目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178-03

“数字化校园”[1]则是以校园网为背景的集教学、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经历了推广和建设二个阶段,建设又包括应用的建设、平台的建设和整体的建设,无论如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都又处于起步阶段。

在过去的10年内,各大高校经历了it的迅速膨胀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搭建起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大量相似的或者有关联的数据被分散到了各个系统里,形成了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建设的初期,很难有全局战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校园不断变动的需求,信息化实践的深入,现有的数字化校园暴露出很多的局限和困惑。鉴于以上的情况,该文旨在基于Soa架构,设计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为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1数字化校园需求分析

1.1校组织结构

我校,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从组织机构角度,分为:党办(宣传部)、校办、纪委(监察室)、工会、人事处、离退休工作处、后勤处、科研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团委、财务处、新大楼管理办公室、南京远程教育中心、图书教材中心、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处、保卫处、人文科学系、艺术设计系、工商管理系、财会金融系、工程技术系、信息技术系、基础教学系、开放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共计27个行政主管部门。

1.2用户需求分析

这些年,我校一直致力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经过多年的积累,每个部门都实现了数字化,购置或自行开发了符合部门的信息化软件,但由于其来源于不同供应商,采用不同技术等,造成系统无法通信,数据无法共享,出现了大量的数据冗余。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统一规划所有的信息系统,既要保留原来每个部门的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又要改善“业务孤岛”的局限,实现信息的校级化。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技术框架,它具有建构成本低、时间短、并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特点,从整体缩短信息化建设的周期。下面,先分析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增信息化应用之后,最终用户如何能够迅速获得消息并使用;

用户在海量信息和应用中,如何快速找到自己关心的内容;

为用户提供的管理和服务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协同,缺乏统一的平台和界面;

不同业务系统管理分散,没有统一的用户帐号,形成了帐号信息孤岛;

存在多人使用账号情况,“幽灵账号”的存在等,造成严重安全隐患;

缺乏集中账号管理平台,无法自动处理对账号的生命周期管理;

业务部门之间数据难以共享,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

不同业务系统中存在相同数据,出现重复管理,效率低下,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数据的核对与整理中。

已有数据存在大量错误、缺失、重复、不规范等问题,低下的数据质量给全局性的数据统计与查询造成障碍。

2现存数字化校园信息模块设计

这些年来,我校不断处于转型、发展阶段,随着,招生形式的多样性,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校行政管理业务复杂性加大、工作人员数量增加、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经初步完成了校园网络的建设,但是,深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校信息资源的共享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提升日常行政业务的管理效率,优化业务流程,成为我校一直在尝试解决的问题。

这里,基于我校的组织结构,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系统、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业务流程,分解了我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模块。这些模块将各种信息系统与资源集成起来,实现流程的互联互通与信息的充分共享,以实现资源的统一规划与管理。

为了实现学校的业务管理数据,处理信息,决策信息,模块以“行政活动”为对象,以“提供跨部门的合作,打通业务单元间的数据流和任务流”为出发点,以最终实现数据共享,管理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的目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招生管理、迎新管理与服务、学工管理、教务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宿舍管理、就业管理与服务、离校管理与服务、人事管理、组织管理、科研管理、校友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实验室管理。如图1所示。

1)招生管理:从开始到新学校前正式的各个方面,包括新生数据导入,招生网站,网上报名,考务管理,考生信息查询,招生简章管理,招生计划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的主要提供者报名。

2)主要提供从招生开始到为新生建立正式学籍前的各个环节,包括了新生数据导入、招生网站、网上报名、考务管理、考生信息查询、、招生计划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

3)迎新管理与服务:主要提供学生从报到前、现场报到及报到后的各个服务环节功能。

4)学工管理:主要提供对学生信息、奖、惩、助、贷、勤、补等业务内容的管理功能,与个人办公、日常管理、组织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等模块有机的集成。

5)教务管理:主要提供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课件系统、网上选课系统、排课等等主要功能。

6)网络教育教学管理:通过学习平台、教学平台、事务处理平台、系统管理平台提供信息、网上学习环境构建、学习状况跟踪、网上教学环境构建、教学评估以及学院的招生、学务、教务、考务、成绩管理、教材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等日常事务管理等功能。

7)宿舍管理:主要提供宿舍资源管理、学生入住管理、宿舍日常管理、学生退宿管理、宿舍检查管理、校外人员入住宿舍管理等功能。

8)就业管理与服务:主要提供职位、简历制作、简历投递、招聘会管理、毕业去向管理、报到证管理等一系列功能。

9)离校管理与服务:主要提供离校管理的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决策信息化,最终达到数据共享、管理自动化、管理智能化。

10)人事管理:结合人事管理模块和高校人事管理的特点,主要提供人事档案、组织架构设立、合同管理、薪酬管理、社保管理、绩效管理、考勤管理、培训管理、招聘管理等功能。

11)组织管理:主要提供干部管理、干部任免、干部考核管理、党组织管理、党员管理、党费管理等功能。

12)科研管理:主要提供科研项目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学术活动管理等功能。

13)校友管理:主要提供一个面向广大校友展示母校发展动态的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学校校友总会、地方校友分会、院校校友会多方的能动作用,共同收集整理校友详细信息,为学校提供一套完整的动态校友信息库。

14)资产管理:主要围绕土地、公共用房、教师住房补贴等,搭建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使得各级管理部门随时了解每个部门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实现资产的合理流动、资源共享。

15)设备管理:为设备、财务、后勤等业务部门,提供不同设备物资的计划、采购、使用、运行、维护、报废、回收等功能。

16)后勤管理系统:主要提供日常办公管理、房地产管理、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绿化管理、能源管理、报修管理、投诉管理、餐饮管理等功能。

17)财务管理系统:主要提供对高校财务的所有人、财、物管理的功能。

18)档案管理系统:主要提供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等功能。

19)实验室管理:主要提供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计算机管理,对设备和材料的计划、采购、维修和使用的宏观控制和管理等功能。

3数字化校园Soa集成方案的逻辑架构

本方案基于了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技术,通过应用标准服务接口的创建、调用、重组,实现信息服务流程与业务管理流程的无缝集成,从而实现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化校园集成。该方案可以解决复杂不灵活、非实时和性能瓶颈等诸多问题。

业务管理流程[](businessprocess)是一种现实世界中的活动,它由一系列的逻辑上相关的任务组成。它关注如何识别、建模、开发、部署和管理业务流程。流程管理服务在Soa中以BpeL来实现,基础模块是以“插拔式”的方式加入到服务总线。流程管理模块集成的只是服务总线上基础模块的一个接口而已。这样管理模块和基础模块之间处于一种松散耦合的状态。将来即使基础模块的实现做了修改,也不会影响管理集成模块的运行,可以随时替换基础模块。

这里,采用Soa架构,整合异构数据库,服务总线传递消息,通过BpeL设计建模,将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数据库系统、不同语义结构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统一管理平台用户能够对多个数据库资源进行访问。

其服务是对数字化校园里现存系统所有功能进行集成,按照需求提供服务。包括:提供服务列表;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快速检索到相关的服务;用户可以对服务进行订阅、通过消息中心,向特定用户发送消息,推送特定服务;针对用户不同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智能化、主动化的服务推送。

4数字化校园Soa框架的整合方案[2]

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化校园集成框架中需要对应用、身份、数据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保证该集成方案的实施。

4.1应用整合

应用整合是把分散异构的各类应用和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为各类应用和用户实现无缝接入,实现一个可实时访问、传递和协作的集成环境。Soa能够实现应用的整合,通过把每个具体的业务包装为服务,并到服务总线上,服务总线同时扮演着应用间的信息调度的角色,从而实现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具体整合包括: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界面集成;提供无法改造的系统的单点登录;提供标准的、可持续性开发的技术框架;提供开源框架,实现非系统级应用的快速开发。

4.2身份整合

身份整合解决方案解决了在访问控制(authentication)、身份管理(account)、统一授权(authorization)、安全审计(audit)四个方面存在的安全和管理难题。具体整合包括:分散的用户数据管理、多重身份的用户存储模式、不同级别的安全认证,提供统一的账号认证平台。

4.3数据整合

数据是组成信息的基本元素,各种原始数据的积累与集中是一个组织机构开展业务的底层基础,而这些数据大多数是由各种应用系统所生成的结构化数据。数据整合解决方案为学校提供了统一的信息标准、共享数据集成的技术实现及配套的管理机制,全面解决了学校信息孤岛问题,为数据应用与决策支持提供基础。具体整合包括:制定信息标准,建立共享数据模式;制定统一业务系统数据库建设标准,制定业务系统的集成标准;构建数据集成平台;实时的数据集成监控;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保障系统持续运行。

5总结

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发展是迅速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运行方式,改变着所有人的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但同时也出现很多弊端,该文主要针对各种情况,基于Soa架构,给出了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篇3

[关键字]高职

校园

规划方案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86-2

教育事业是事关国家未来的百年大计,高等职业教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十几年来高职教育经历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阶段,几乎所有的的高职院校都经历了校区的新建和扩建。高职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些理念,比如工学结合、订单教育、厂中校、校中厂等等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校园规划建设方面也必定会有其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方面。

校园规划关系到校园建设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还涉及到投资效益、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学校的当前与未来做出的一个全局的、总体的安排,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纲。好的校园规划能协调师生员工与校园环境的关系,适应学校教学任务的需要,为师生创造一个适合工作、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所以,校园规划设计事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全局,影响深远,其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

中国的高校规划历经了百年的发展,先后师承欧美与前苏联,历经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高校合并、重组,发展至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一套较为成熟的并不断完善的高校规划设计理论。其中一些理论已广泛被大家所认可,比如"两关三性"的设计理念,"两观"指的是: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 三性"是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之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品位和内涵,时代体现建筑的精神与发展。此外还有很多思想在近年来的校园规划中被广泛的运用,比如多样化理论、人文化理论、开放性理论、大学园林思想等等。总体上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是较少被学者们单独提及的,本文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扩建规划方案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些许启示。

1背景及现状分析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国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济宁市。学院占地422.8亩,南北狭长东西较为狭窄,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050米,东西宽约200-320米,总规划用地约28.19公顷,校园可建设用地23.78公顷。南侧为老校区占地约12.99 公顷,地块内较为平坦,建筑面积约10.9万平方米,建筑质量良好。北侧为新校区建设用地,占地约10.79公顷,地块内为空地和水塘坑,北高南低,高差约1-3米,地形较为复杂。

校园现状的优势主要有1、区位显赫--校区紧邻汽车北站和新327国道,交通便捷,校园周边城市景观特色鲜明,环境优美。2、定位清晰--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特色,学术气息浓厚,用地功能布局也比较合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科学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特色鲜明--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校园面貌,凭借深厚的地方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校园特色,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组织校园绿地景观系统的有利因素。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场地--校园南北狭长,用地相对紧凑,校园绿化环境较好,但休读空间的质量和趣味性有待提高,体育活动场地明显不足。2、景观--各单体建筑均质量较高,但校园标志性景观不突出,景观空间序列感不强,沿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宜进一步强化处理。

2规划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整体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的必要手段,在这个前提下,规划方案从回归自然、为师生创造环境优美的园林式校园出发,以"校园中的园林、园林中的校园"作为首要理念,密切对接老院区现状,形成"曲水流觞,书香溢园"的优美校园环境。校园规划着重体现以下几点指导思想:

2.1现代化校园。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方案通过各种不同尺度和序列的空间类型,营造出多层次的交流空间,通过课堂内外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2信息化校园。总体采用分级生长模式系统化布局,改善传统的各部分封闭独立的布局,既满足信息资源共享、学科交叉、高效便捷的要求,又符合各局部功能管理相对独立的特点。

2.3生态化校园。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在建筑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采光通风和环保的要求,根据现状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校园环境的生态化。

2.4人文化校园。综合地域文化特点,在校园规划中体现出灵活多变的格局和较强的轴线对位关系。在延续当地传统建筑与园林文脉的同时,利用新型材料和新式技术来表达新与旧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校区独特的风格形象。

2.5一体化校园。将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以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综合高效地布局各功能分区,集约利用土地,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以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3规划设计构思

方案以中国古代钥匙为平面造型元素,以传统建筑牌坊造型为造景元素,取意"通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引喻学院技能型教学特色。规划构思巧妙结合基地形状和南北校区的功能布局,新建校区为圆形的"钥匙柄",通过中间的"钥匙杆"连接南北校区,各教学宿舍楼犹如一组"钥匙齿",富有韵律地排列在南北主干上。北区中间圆形广场放射出两条景观轴线,结合景观门的造型,形成"成功之门"的造型。

采用"一轴一带,两区双核"的规划结构形式,有机串联新旧功能空间形态,形成有机整体的规划布局特点。一轴即统领南北空间的结构主轴线,连接南北两个学校大门、入口广场和各主要空间,沿轴线南北展开富有变化的校园空间序列,形成高低起伏、收放有序的校园主空间。一带为贯穿校园南北的生态绿化带,引入景观水系和绿地,形成校园中心的生态绿化带。两区是新旧两个校园分区,南区主要以改造整治为主,北区则是新规划校区。双核即南北校区形成的空间结构核心,南北两个主教学楼前的入口景观广场--南侧礼仪广场和北侧的金钥匙广场。

新建的北区采用半圆形环状路网,大体分为教学综合区、学生生活区、校前广场区、体育运动区、生态绿化区和防护绿化区等六个分区。各区以中间的圆形金钥匙广场为中心,周边环状布置一体化建筑群,形成北侧教学综合区。西侧是文体馆,中间为教学办公楼,东侧为实训楼,南侧为林荫广场和景观水系。通过内侧的形体呼应,三个主体建筑中间形成两个景观大门--智慧之门和成功之门,提取传统建筑牌坊的造型元素,连接三个主体建筑,形成校园内的取景框和视线通廊。东侧的智慧门形成水轴,以水体和绿化广场为主要景观元素,结合金钥匙广场,以运河为主题的水系景观,体现"智者乐水"的思想;西侧成功门形成"文化轴",以绿化和名人雕塑为主要景观元素体现济宁文化特色。

4道路交通系统布局

学校主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南北两条城市道路上,结合开阔的入口广场,形成优美的校园景观大门。南北校区均形成主环路网,通过中间南北向的主干道连接。校园内建立分级的人行绿化走廊,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人行路线,改变功能单纯的交通空间为内涵丰富的交往空间,营造多功能、多层次的信息互通和情感交流空间。沿校园南北轴线和主要广场绿地上设置完整的步行系统,其它各建筑及环境间均通过小路加以联系,形成完整、高效的校园步行网络。

5空间景观与绿化系统

师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他们在学校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活动,因此,尽力创造校园建筑内外的公共活动空间以适应人们的行为活动是校园规划建设的关键。规划中在校园主教学生活区融入了优美的绿化景观环境,完善了休闲娱乐空间,为师生的交流提供足够的场合和机缘。

空间及景观设计上,强化了南北入口广场、教学综合区及学生生活区的校园主轴线。在中心轴上设置了一系列重要的空间节点。从南面的校园主入口起,经礼仪广场、主教学楼、杏坛广场、墨池和南区学生生活区,到北区的学生生活区、生活广场、主教学办公楼、金钥匙广场和北大门的迎宾喷泉,到北大门为整个轴线的终点,在这些开合多变的空间节点上布置艺术环境小品和标志性构筑物,体现大学校园的艺术文化形象。

规划水系沿轴线贯穿校园南北两区,展现运河文化,体现灵活的学习思维,以北侧金钥匙广场的运河源和迎宾喷泉为水系源头,形成整个校园北区开合有序的水体景观面。北区结合中心金钥匙广场和两个景观大门,分别形成了两条景观轴线:水轴和文化轴,其中水轴位于东侧的文体馆和教学办公楼之间,结合智慧之门,形成流动的水系,以乐水广场作为水轴的对景,体现"智者乐水"的思想;文化轴位于西侧,在实训楼和教学办公楼之间,结合成功门,布置雕塑,文化墙等,体现济宁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校园文化,以教育广场作为轴线的对景点。

绿化设计上,规划整合各种绿地,充分营造中心生态绿带和水系的自然生态系统,使自然园林和人工绿化有机结合。通过道路、庭院、架空廊道,点线面结合,逐层构筑优美校园环境。

5.1校园整体的大环境布局("面"环境)。

采用中国经典园林环境意象,精心叠山理水。水岸曲直相间,水面收放结合,相互映衬,再以小桥、绿化、雕塑来点缀,开拓了校园空间,产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形成错落蜿蜒的景致。

5.2建筑群体间的步行道空间和广场空间("线、面"环境)。

主轴线空间序列借鉴中国古典建筑群体的轴线处理手法,以层层迭进、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成起承转合,像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5.3建筑单体围合的庭园("点、线"环境)。

建筑、小品及绿化景观相互渗透、穿插,形成柔美流畅、富于自然韵致的古典园林式校园特色,庭园与建筑相互借景。

5.4建筑物内部的园林空间("点"环境)。

通过天井、中庭、室内绿化等建筑物内部的生态空间处理,力争做到建筑与园林的完美融合。

1)竖向规划结合现状地形和规划设计,统一考虑土方平衡。除地块中间地形较为低洼外,其他地势较为平整,尽量保证地块内土方自身平衡,在保证最小排水坡度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土方量的平衡。

2)管线综合

规划设计的强电、弱电、给水、雨水、污水、热力、燃气等七种管线均埋地敷设。并考虑远期建设需要,综合规划设计。

高职院校校园的规划应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资源、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的结合体。应在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入探索高职校园规划在新时期的特点与规律,使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更加灵活地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适应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篇4

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打造鲜明办学特色,努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收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着眼于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和特长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二)教育性原则。精心设计和布置以校园环境为载体的静态校园文化,讲究艺术性,坚持高品位,达到美观、高雅,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空地都具有教育作用。

(三)校本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文化传统底蕴,利用师资条件优势和社区资源,寻找建设的着力点,将办学特色融入其中。

(四)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五)实践性原则。结合学校文化生成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培植学校文化,使其持续生长。

三、主要目标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力求品位”的总体思路,力争使学校达到“办学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美、师生身心健康、文化氛围浓厚”的目标。从而逐步推动全区中小学校普遍自觉走文化立校、文化治校、文化强校之路,全面创设环境优雅、内涵丰富、理念先进、制度科学、功能完备的学校文化系统,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让校园处处充满文化的气息。

四、主要任务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是学校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氛围、活动形式等各要素的总和。各中小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文化建设

学校要动员全体师生在认真总结本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精神,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深化科学教育思想,提炼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规划,提出最切合本校师生发展的育人目标和富有个性内涵的办学理念,形成系统、独特、能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的、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学校理念文化体系,并据此提炼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文字简明、指导性强的校训,凝炼符合学校传统、办学特色、发展远景,并相对固定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要引导和鼓励班级围绕“三风一训”,形成优良的班风。

(二)形象文化建设

各学校要重视本校形象塑造规划,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育人特色等符合自身实际的理念文化,运用文化设计元素统一规划设计校徽、校歌等代表学校形象的标识,并从设计学原理出发,确定本校的标准字和标准色。标准字即学校对内对外宣传中所使用的以一种字体为主的专用美术字体;标准色即体现学校整体外部形象的以一种色彩为主的专用美术色彩,学校的楼宇、各种设施设备、以及学校校服等均应与学校确定的标准色相协调。采用校徽、标准字和标准色可以展示学校的整体风格和个性形象,从而使学校彰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大方典雅的环境氛围。各学校要从建设良好的教育品牌形象出发,将校刊、校报、校广播台、校园网、宣传阅报栏以及校牌、各室的门牌等标识文化设置精美、位置恰当,使其具有宣传性、艺术性和教育性;要完善学校视听觉形象标识的规范管理与使用,规范学校的导示系统如楼名、路名和雕塑铭文,让师生耳濡目染地感受文化的氛围;要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等设施,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场所和所有教学设施设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在学校理念文化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形象文化的统一风格,通过对学校自然环境的建设,提升师生的审美情操和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向往追求,促进师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1.校园外景

(1)门口挂校牌,大门两侧设安全警示,校内醒目位置设“三风一训”、悬挂国旗,主要建筑物正面题写励志标语,走廊悬挂名人画像,师生佩戴校徽,最醒目处设置体现办学目标的巨幅标语。校园道路平整,校舍场地整洁优雅,无卫生死角。

(2)文化长廊:因校制宜设展示橱窗,张贴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阅报栏,出黑板报,展师生作品,颂学子风采,扬知名校友。

(3)绿化场地:科学合理设计校园绿化,种植树木花草,使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花草树木贴标签,假山池泉示安全,醒目处设温馨提示,有条件学校可设计布置艺术雕塑。

(4)运动场地:悬挂或书写巨幅标语,绘制简笔画。

(5)校园广播站:乡镇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成立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报。

2.教师办公室和集体备课室

走廊挂教师作品,门口挂室牌。室内醒目位置贴室训,挂《教师职业规范》、《中小学教学常规》;适当位置放花盆,办公桌面置贴有教师照片的桌牌。办公室摆放整洁有序,布置温馨雅致。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改善教师办公环境。

3.教室

走廊挂学生书画、名人名言,门口挂室牌。室内选择性张贴(或悬挂)国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眼保健操挂图、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班级(学校)活动安排表、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合理设置图书角、卫生角、公告栏、黑板报或学习园地。室内陈列力求温馨大方,整洁和谐。

4.功能室和少年宫等专用教室

悬挂管理制度,题写与专用教室相符合的标语、字画、手工作品等,环境布置与所开展的活动相适宜,温馨、大方、得体。

5.学生寝室

走廊张贴书画、防疫、消防、安全用电类宣传画等安全警示用语,设置安全疏散标志。寝室门两面(里、外)张贴住宿学生个人信息(班级、姓名等),室内布置《寝室公约》、《文明寝室评比办法》、休闲书画、学生制作的工艺品。适当位置贴学生值日表、寝室管理分解表等。铺位贴学生信息(姓名、班级、家长联系电话等)标签。室内陈列务求整齐划一,如被成方、鞋成线等;室内卫生务求干爽清洁。

6.学生食堂

布置饮食文化标语,如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等,悬挂饮食价格公示牌、食品卫生安全投诉电话等。

(四)行为文化

各学校要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建设,并通过仪式、典礼和节日等常规性的活动,逐步建立和巩固学校师生良好的行为模式,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于无形中内化为师生自觉地行动。

1.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广泛开展歌咏、乐器、舞蹈、绘画等艺术社团,球类、武术、棋艺等体育社团,航模、机器人等科普社团,读书会、文学社等文化社团,以及放风筝、剪纸等乡土特色社团活动。

2、积极开展教师活动,组织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俱乐部、教工之家等,并积极开展各类活动。

2.统筹安排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周、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

3.围绕结合国旗下讲话、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爱”、主题班会、经典诵读等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班级、进课堂。

4.行为习惯养成。穿戴整洁大方,教师穿正装,学生穿校服,举止文明优雅,交谈亲切自然,见面问候礼让。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不化妆,学生到校不带手机。

5.师生必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启动阶段。各校组织召开会议,学习文件,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明晰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主要任务,制定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充分调动校内校外资源,要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做好校园文化的征集、讨论。

(二)方案论证阶段。区教科体局将组织人员,对各校方案进行认证和审核,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学校,在此基础上,面向全区各中小学公布各校方案,让全体师生了解、督促方案实施的情况。

(三)组织实施阶段。各中小学按照年度建设方案,深入扎实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特别要抓住寒暑假两个重点时间节点抢抓工期施工。

(四)考核验收阶段。对各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情况,通过现场考核的形式,评定“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对考核优秀学校给予通报表扬,对考核较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同时,教育督导部门根据学校建设规划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常态化督导。

六、相关要求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各校要对照本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迅速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广泛宣传讨论、科学认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本校校园文化3年规划和年度建设方案,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及各阶段工作目标。

(二)保障投入,有序推进。各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到学校教育经费的预算中,与学校校舍建设和改造、教育教学设施配备添置、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工作统筹结合起来,给予必要资金保障,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经费使用上,既要大力筹措,又要严格按程序报批。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篇5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的重心与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校园网;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0-7376-02

随着e时代的到来,世界不再遥远,虚拟的网络世界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便捷、频繁。网络丰富着人生,也极大地改变着世界。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又富有知识的青年群体,大学生们更是成为网络文化接受、复制乃至创造的先锋。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正以其神奇的力量加速改变着。因此,在高校信息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只有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给校园网络文化以准确的定位,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1校园网的硬件建设

校园网的硬件建设是指校园局域网的建设,它作为一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建网目标与原则、设计方案、投资项目与费用支出、实施步骤等。

1.1建立校园网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实现如下几个目标:

1)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校园网,实现各种最新信息的共享,可涉及各个领域,如科研、学术、软件、经济、政治等,有利于科研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2)图书资料检索借阅的自动化

建设电子图书馆,实现远程计算机图书检索和借阅,不仅能作到资料共享,而且能大大简化借阅手续,提高图书利用率和图书管理工作效率。

3)电子邮件

通过电子邮件,可与国内国际建立广泛、快捷的联系,获得各种信息,加速学校与国内国际间的文化学术交流。

4)学校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化

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档案管理、外事管理、医疗管理、后勤管理、综合查询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这些管理系统将建立在一个规范标准的平台之上,通过校园网络,实现全校统一管理电脑化,并与其他系统互连,以大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5)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可实现各种基于网络的电子教学,如电子论坛、电子题库、家庭教学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还将实现电子视听教学等。

1.2建网原则

1)设计和实现上的标准化

适用于使用tCp/ip标准的网络,没有特别的限制与额外硬件要求,能非常高效稳定地广泛适用于目前的校园网络,支撑软件的界面、交互、操作和所实现的教学模式都达到很高的标准化,易学易用。

2)功能框架的模块化

依据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方案中的众多功能模块。例如:在校园网络全网中安装整体方案,或在子网中安装局部方案,或是选择使用某一单一功能模块(软件产品)。

3)充分考虑的兼容性

可以很好地兼容其他标准化的软件,同时模块化设计进一步提高方案兼容性。

4)整体方案的开放性、拓展性和再开发性

方案在设计和实现中,充分认识到校园网建设和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变化,高度实现模块化、标准化和兼容性,具备了开放性、拓展性和再开发性,可以随着网络建设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而拓展,为用户提供长期的发展空间和效益。

5)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考虑到学校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为办学的目的,系统设计方案中对于创新教学内容予以了充分考虑,同时从学校教学教务管理、行政事务管理、办公管理等层面进行规划设计,全面满足学校教学及管理需求。

6)强大的安全机制

系统以通过设置权限级别来维护系统的安全性,对internet互联时,通过设置防火墙和对用户身份认证等技术的采用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此外从总体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出发,整个方案的设计还满足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规划安排;2)先进性、开放性和标准化相结合;3)结构合理,便于维护;4)高效实用;5)支持宽带多媒体业务;6)能够实现快速信息交流、协同工作和形象展示。

从上述的阐述中不难看出,在总体方案实施后,整个校园将具备--经济性:投资合理;使用周期长。使用性:中文界面;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操作容易;有在线帮助。安全性:防止系统数据的窃取、篡改(系统日志)和丢失;具有防病毒措施。

1.3校园网的总体方案设计

1)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是网络设备分布的规化蓝图,根据学校建筑物的分布以及教学的需要进行绘制,用于指导网络建设以及日常维护。

2)联网技术选择

在联网技术的每一方面都存在着若干方案可供选择,影响选择决断的主要因素有:网络规模;要求提供的网络服务类型;速度;可靠性;使用、维护管理的方便性;价格;国际标准;未来前景等。设计校园网络时,应综合考虑和权衡各种因素,在若干成熟的技术中进行选择和集成,以便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价格建成一个技术先进、功能丰富、工作可靠、使用维护及升级方便的校园网。

3)网络管理与安全

在学校网络中心设立网络管理中心,负责网络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进行线路监测,站点监测,通信设备管理,全局目录管理,用户管理和文件管理及使用网络的收费管理、网络用户的培训等。

1.4具体投资项目及经费投入

建设校园计算机网络,投资是巨大的。主要的投资在下述几个具体方面:

1)铺设线路――主要是光纤、电缆、双绞线的连接。

2)连网设备――路由器、桥接器、交换设备、集线器及各种网卡等。

3)网络管理的硬件投资---主要包括:工作站、服务器、网管主机及其它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等。

4)软件投资――包括:网管软件和应用软件

5)通信及安装费用---包括中国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连网的入网费、初装费,租用邮电部门线路费及运行费等。

6)设备安装及施工费

7)人员开发及培训费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校园网络文化主要是以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没有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注意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3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网络思想,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效率,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要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想尽办法获得知识的意识。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篇7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幼儿园活动设计整合与设计

“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是锻炼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能力的重要课程,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是幼儿教师教育技能的集中体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到“活动”一词83次,5大领域均有涉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活动”76次,《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中把“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作为七项专业能力之一。为了培养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学前教育业内人士展开了较多的探索和研究[1-3],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5大领域教法课程(幼儿园健康教育、幼儿园语言教育、幼儿园社会教育、幼儿园科学教育、幼儿园艺术教育),多数学校还专门设置了“幼儿园活动设计”。笔者分析认为,课程的整合和设计还需要下更大工夫。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差异较大

笔者分析了5所高职院校“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的设置,比较如下:

表15所高职院校“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1.各院校对“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重视程度不一致,有的学校把活动设计分散到了五个领域教学中,没有专门进行整合的过程。

2.与艺术相关的领域,设置的课时普遍较多,其他领域课程课时较少。

3.有些学校把领域教法课程设置为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重复率高

笔者经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5大领域教法课程相互之间及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教学内容重复。比如a学校,6门课程同时开设在第4学期,都把教学生写教案(活动设计)当成了主要教学内容。不仅以上6门课,其他课程也以“创新”的名义让学生写教案,真正到了“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教学生写活动设计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写过了,走进了误区。譬如说儿童文学课程教师让学生写教案,他的思路一定是局限于儿童文学的,游戏课程教师让学生写教案,思路一定是局限于游戏的,语言教育教师让学生写教案,很少能顾及其他领域。这些“活动设计”实际上成了“夹生饭”,看着好像是在给“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打基础,实际上是在地基上盖了一层“豆腐渣工程”。“练拳容易改拳难”,“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老师教授课程前要先纠正学生的思路,“李逵”碰到“李鬼”,也无可奈何。有的学校把5大领域教法课改名为“**领域活动设计”,把写教案的工作完全放在这些课程中,没有再安排“幼儿园活动设计”这一门课。学生没有整合的机会,并且课程之间重复率高。

(三)课程安排缺乏有序性

5大领域教法课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安排,在笔者考察的5个学校里,有序性均有待加强。有的学校是6门课都放到了第4学期,加上内容重复率很高,就会存在一个现象: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同时在做同一件事。学生上不同的课程,学的内容是一样的。拿着这一门课的作业,就可以应付另一门课。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没有学如何开展活动设计,譬如“儿童文学”、“游戏”等课程就让学生写教案,名曰“创新”,实为“刨活”。“创新”的结果是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在本来不该讲“如何写教案”的课程里讲起了“教案书写”。厚此一定薄彼,相应的,本来应该讲的内容一定会受到影响。这些事情并非不可做,而是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整体设计、梳理、序化课程体系,防止各行其是,令从百口出。

(四)教学模式比较单调

大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5大领域教法课程和活动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贯穿“讲―写―练”的“三段式”教学思路,老师首先照本宣科地讲述本领域课程的主要内容,其次按照自己的“经验”指导学生如何书写教案,写完后在班级里面模拟教学。全过程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本来应该是职业性很强的课程,跟职业接轨的内容不多;本来应该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仅仅体现在“模拟课堂”,并且是低层次的模拟;本来应该是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却做得很封闭,导致教法课很乏味。

二、简析“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导致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教育大环境的原因,有教师的原因,有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因。

(一)教育大环境的原因

学前教育专业是师范性很强的专业。在师范教育阶段,教师教育技能是最受重视的,其中包括讲课,但是学生弹、唱、舞等技能的训练基本流于形式。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大部分学校走向了反面,放大了各种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反而教师教育技能出现了弱化,导致有些学校的毕业生到了幼儿园能弹能跳,但是不会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

高职教育提倡教学改革朝着职业化发展,课程设计要体现职业性,所以任课教师不约而同地很自觉地把“写教案”当成了课程主要内容之一。

(二)教师的原因

教师对幼儿园实际工作不熟悉,包括写教案和模拟课堂,主要的凭借是“想当然”。一些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把学科教育的方法技巧很“自然”地嫁接到了这门课里,至于是否适合幼儿教师却不考虑。和幼儿园教育工作脱节,导致课堂“理想化”,导致老师不敢开放课堂,但任课教师还要教改,于是想当然地把“写教案”、“模拟课堂”当成了重要工作。但是越如此,越脱节,舍本逐末。

(三)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因

课程体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安排的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进程。一般按照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序安排。课程内容和进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任课教师不断地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之后,很可能课程间会出现一定的重复或者冲突,需要调整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既有活力又形成合力。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尤其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4]。

三、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整合与设计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提高对《指南》的认识,把《指南》作为一个深化学生职业认识和能力的有力抓手,把《指南》全文作为学习内容[5]。整个课程分为学《指南》、写教案(活动设计)、试讲与说课三个模块。5大领域教法课程和其他职业课程重点放在学习理论知识和讲课两个方面,教案书写不做详细讲解。

(二)教学进程的重构

“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按照内容模块,分到前3个学习,第1学期学习《指南》,通过《指南》的学习,让学生在第一个学期就知道自己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强化职业意识。第2学期学习教案书写,通过教案的书写,锻炼学生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为第3学期开展儿童文学、游戏等职业课程打好基础。第3学期学习试讲与说课,锻炼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为第4学期开设的5大领域教法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样的体系中,把“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变成了贯穿前3个学期的职业岗位课程。让学生更早、更多接触职业工作,同时为不同学期开设其他课程提供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和基础。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要立足于职业性,体现实践性,追求开放性。

1.《指南》的学习应该贯穿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当前学前教育的形势,通过案例式的教学灵活展开,切忌变成理论知识的刻板讲授。

2.教案的书写应该引入幼儿园一线工作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共同研讨新形势下教案书写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再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一切从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不盲目“嫁接”学科教学方法与技巧。

3.在试讲和说课中开展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小组训练[6][7]、幼儿园见习、幼儿园实践3个层次的训练。第1个阶段利用小组内的训练模拟课堂,尝试运用项目任务式教学法[8][9],实践场所由课内改为课外。由组长监督实施,全程录像,老师在课内进行录像点评。第2个阶段是到幼儿园进行有生试讲见习和实习。第3个阶段是班内组织说课比赛。这3个阶段,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工作,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耿杰.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高专《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3).

[2]贺琼.幼儿园活动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3]侯建平,秦葆丽.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优化再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13(06).

[4]叶圣军.论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重构――以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5]李天顺.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班上的讲话[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6]周立峰.“小组合作式学习”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12).

[7]马静,袁玲俊.自主・合作・实践――《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全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3(02).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篇8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管理

建设校园网要经过方案比较、周密的论证、谨慎的决策才能实施。许多教训是当一堆设备变成网络的时候,倡导者的满腔热情已冷却凝固;网建成了,问题也出现了:设计目标无法实现;应用软件缺乏,阻碍了设想实施;维护费用不堪承受等等,这就需要在网络建设实施前确定明确的设计目标。

一、校园网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校园网的设计目标应该是:建设一个以无纸化办公、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内有联网需求的各种资源通过局域网连接起来,并通过路由设备与有关广域网相连;从网上获取教育资源、宣传展示本校风貌;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

校园网总体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应该体现在能否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方面:(1)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具备可扩展能力;(2)先进性、开放性和高度的安全可靠性相结合;(3)结构简单,利于维护;(4)高效实用;(5)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协同工作和展示校园风貌。

进行校园网总体设计,首先要进行对象研究和需求调查,明确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改革发展的特点及系统建设的需求和条件,对学校的信息化环境进行准确的描述;其次,在应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校园网的服务类型,进而确定网络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网络设施、站点设置、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目标;再次是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和功能,根据应用需求和学校主要建筑分布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然后,确定技术设计的原则要求,如在技术选型、布线设计、设备选择、软件配置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最后,规划校园网建设的实施步骤。

二、校园网应用与管理平台的建设

校园网建设,首要是构建基于应用和管理的校园网网络平台

(一)网络核心层的建设

设计核心层是网络建设的关键,功能是实现高性能的交换和传输。因此,核心层设备应该具有高性能的传输功能和高可靠性、可管理性以及高带宽,以达到网络的设计要求。

伴随internet的发展,大学校园网的应用特点发生了较大变化,数据流量已不再局限于局域网内。精品课程展示、教学管理系统、网络考试系统、电子图书室等应用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校园网核心主干交换机要采用高性能的交换技术产品,可以方便有效地对网络流量进行控制和进行VLan划分。各中心节点的主干交换机要支持千兆以太网,具有10/100mbps以太网端口,线速的过滤支持应用优先级和分布式的安全控制,延迟要小。网络结构采用环状结构,核心主干交换机与主干交换机互联成环形结构。环形结构可以使线路负载均衡,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主干交换机要配置容错而又负载均衡的双电源模块,提高网络中心对业务通信量的承载功能,增强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二级交换机再以星形结构接入对应的中心节点,并以100m直接到桌面,确保信息流畅。在信息资源较多和集中的用户群之间采用千兆链路,这样就构成了能满足教学和管理要求的主干网络。

(二)网络分布层设计

校园网网络分布层设备用来接入用户终端设备,根据高校用户的特点,要求端口密度高,每个端口价格相对要低。该层设备还需要有高速通道用以上联核心层设备,且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网络的安全控制也主要由分布层设备来实现。网络中心的路由器选择合适的链路接入方式连接internet,电信运营商也为高校提供了许多工作优惠方案。

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考虑,采用VLan技术也是网络应用的有效措施之一。运用VLan技术将分布在不同节点上、不同部门的应用划分成一个虚拟子网,并限制部分用户对该子网的访问。VLan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和第三层,一个VLan就是一个广播域,VLan的通信是通过第三层的路由器来完成的。不同VLan赋予不同的访问权限和不同的安全级别。VLan技术的核心就是网络分段。网络分段可分为物理分段和逻辑分段两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通常采取物理分段和逻辑分段相结合的方法。

(三)校园网络布线系统的选择

布线系统的选择首要考虑的是网络系统相关的整体成本,包括布线和有源设备成本,是影响校园网确定最合适布线系统的重要因素。校园网的布线产品要满足对高带宽和大数据吞吐量的需要,同时要支持实现网络转型计划所需的性能标准,并提供最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在大多数网络中,有源硬件要占投资的很大比例。从综合指标看,目前运行在六类Utp布线系统上的千兆以太网(1000Base-tx)成本是较低的。

随着internet、工作组应用的出现,信息查询、办公自动化的应用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远程教育、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网上业务流量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需求相当。要求(下转第65页)(上接第59页)布线系统不限制交换机的灵活选择。

(四)网络管理软件的设计

网络管理分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持两个层面。从技术角度讲,网络管理要实现对主干网路由交换机系统、用户接入网系统、主干网服务器系统、通信信道等管理,实际上网络管理是提供一套开放、综合的网络管理方案。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校园网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设计日益复杂,网络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所以降低网管的维护量和降低网络瘫痪的风险,是目前选择网管软件的基本需求。

三、校园网应用软件平台

校园网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校园网要营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依赖于人们应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方法、手段去开发、建设各种网上资源,包括教学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数据、远程网络信息资源等,通过应用平台来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

校园网的应用平台除了各校均已存在的办公自动化平台、教育管理平台、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外,还需有精品课程展示平台、数字图书馆应用、学生作品展示等。目前我们应用的湖南青果软件的高校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中教学管理系统、同方期刊数据库、远志的数字图书馆等都发挥了较好效果。

多年参与论证校园网建设方案和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校园网建设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框架下,通过教育技术和教学内容的整合,追求教育创新的过程。观念更新固然重要,但实现目标的技术手段也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应用平台的选择与建设使校园网的作用不断发展壮大。参考文献

[1]肖宗水,等.大型校园网络的综合管理[J].中国教育网络,2006,(6).

[2]郭大春,等.校园网安全及防护[J].网络安全,2007,(2).

[3]刘爽.网络教育系统在大学中的发展前程[J].计算机教育,2007,(2).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篇9

摘要: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的重心与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四、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篇10

通过建立一套功能齐全、运行流畅和随处可达的校园网,构造出一个能够满足校园长期持续发展的网络基础,通过这一稳定、可扩展的基础框架为校园的教学、管理、生活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来达到校园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的效果

为学校的院校管理、教研各部门、与成都校区的交流、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建立一套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创造便利的网络环境,促进教师的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为学生提供界面友好的网络交互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及时的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在校方的主导和管理下,按照学校规划要求,逐步实现校园网的全光化,建设一套技术先进、高速可靠的校园骨干网络。改造和升级校园网核心网络设备,使校园网整体具备万兆、十万兆的接入能力;建立学校网络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使校园网具备溯源能力、可管可控;实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一体化、无缝覆盖;实现校园网Vpn接入能力,满足广大教师远程办公、出差在外访问校园资源的要求。

二、方案总体设计

本次改造项目将顺庆、高坪两校区均纳入改造的范围内,其逻辑拓扑按照对称的方式进行设计,并根据“安全分级、业务分域”的设计原则,将本次建设的网络总体划分为校园网核心区域、计费认证区域、互联网接入区域、安全审计区、学生公寓接入区、办公接入区、无线覆盖区。

本期建设的校园网核心区域、计费认证区域、互联网接入区域、安全审计区设备均部署在川北医学院的两个校区校园核心机房内。

学生公寓接入区为校园的学生公寓提供校园网接入能力,逐步实现全光网络改造;办公接入区分布在全校的20栋办公教学、实验楼处,为其提供校园网接入能力。无线wiFi覆盖区为学校公众场所(图书馆、体育场、食堂等)、每个学生寝室提供无线网络接入能力。分别对校园核心区域设计、计费认证区域设计以及校园无线覆盖区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校@核心区设计

核心区域主要为学生区提供数据高速转发和处理能力,在整个校园网中起到承上启下、并为办公区域、两个校区之间起着互联互通的功能作用;是整个校园网的心脏,为校园网终端系统源源不断的提供安全的信息血液。

为保证整个校园网系统的可靠运行,作为整个网络的神经中枢,学生和办公核心层是全网数据传输的中心,不仅要保证7*24小时的稳定运行,并且确保该区域的高可靠性,在网络、设备出现故障时,保证网络能快速恢复。为保证核心区域的高可靠性,本期方案设计采用了以下几种措施保证整个核心层的高可靠性。

1、采用双机、双链路组网。核心交换机均采用双链路上行,两台设备采用双机互备方式保障链路的安全,并且将两台设备虚拟成一台设备,实现设备互备的同时,通过虚拟化实现融合一体化,这样当其中一台设备出现故障时,另外一台设备仍然能为整个校园网络提供高速的数据转发能力。

2、单设备内部组件冗余。每台核心交换机设备均部署使用了冗余电源、冗余风扇、双主控、板块热插拔等,两台核心设备均采用双控引擎,双电源、冗余风扇。当单台设备模块发生故障时,冗余模块能保证该台设备依然正常使用,大大降低了发生单台设备故障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的核心层的网络部署方式,不仅避免了网络各类业务的连续性受到设备、链路故障影响,又可成倍提高链路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网络带宽,既避免了故障发生几率,又充分为以后管理和维护工作提供了便利性。

(二)计费认证区域设计

计费认证区域为整个川北医学院提供实名认证管理、二次认证、融合计费、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的功能。

该区域由本地认证系统和电信融合认证系统组成,在校方已经在两个校区各部署了一台城市热点认证设备的基础上,新增和部署两台性能优越、功能强大的城市热点DR2166作为本地计费设备,每个校区两台设备互为备份冗余,作为整个校园网认证的本地认证系统及认证核心设备。上联通过双链路至出口防火墙,下联通过双联路至校园核心交换机。

本地认证系统负责对校园网进行首次认证和管理,并负责向电信融合认证系统发起二次认证请求,并根据两次认证结果,确定是否允许校园网使用者访问互联网。电信融合认证系统,主要作用负责二次认证,并储存校园网使用者的相关实名认证信息,为校园网网络控制、溯源提供基础信息。通过以上两套设备的相互配合及协调,以此做到整个校园网络的实名认证,并为上网行为管理溯源提供基础用户信息。

(三)无线覆盖区设计

大学校园是一个信息交流频繁的特殊场所,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校园不可缺少的基本设施,电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必需品。仅仅局限于一个地点上网已经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所以构建一个强大、无缝的无线网络成为必然。本次方案无线网络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在办公、教学、广场/操场、体育馆、阅览室、会议室、阶梯教室、食堂等,这些区域对于笔记本用户能够提供接入服务,并要求充分满足广大师生笔记本、手机终端、ipaDwLan多终端上网需求。覆盖原则定为:在开阔地带(例如足球场),每500米范围建设1个无线wiFi,同时考虑学生分布情况进行增加点位,提高接入可靠性,在室内(例如图书馆、阶梯教室、食堂等),每60米范围内,每4个房间建立一个无线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