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制药基础知识十篇生物制药基础知识十篇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02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 现代药学; 化学; 生物学; 基础教育

加强基础教育,改变过去“基础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传统观念,确立基础教育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数学、计算机、外语作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基本功来抓。更新并深化现代药学的理论基础,加强具有分子水平内容的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目前,许多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

1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化学基础课是药学专业本专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石。但是,沿用至今的,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设置课程的教学体系乃是前苏联化学教育体制的产物。传统的课程设置造成教学内容交叉重叠,几门课程对某些章节的归属问题争论不休,以至尚未出版的新一轮规划教材仍未解决这一“积重难返”;的问题。然而,国内一些重点大学的化学和生物专业早已改革了这种课程体系,他们将无机—分析或无机—物化—分析—有机融合为一门课程,定名为“大学化学”;或“化学原理”;或“现代化学基础”;等,并出版了多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作为药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应该紧紧围绕药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化学课程在药学教育中的作用设置课程;打破按照化学二级学科界定课程的传统观念,将学科相关性强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容量分析部分)和物理化学重组为一门课程开设,课程拟名为“基础化学”;,理论课讲授约140学时。这样设置课程不仅避免了3门课程间部分内容的交叉重叠,而且使无机化学原理与分析化学方法,以及无机化学知识与物理化学知识的关联性更加密切、更为突出,从而使化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经济,更有利于培养学员综合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第二军医大学已对药学专业化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教改成果,这一改革的成果值得借鉴。

2 药学基础实行从单一的化学模式转向以化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模式在药学的基础学科中,一方面加强生命科学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强调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融合作为药学的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和药物分子设计作为药学基础之核心内容。为此,中国药科大学在“基地班”;开设了一系列生命科学相关课程,如生物学、药学的生物化学基础、分子生物学、现代生化药学、细胞生物学等。分子生物学当今在新药设计、研究、生产、质量控制及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应用中已经取得迅猛发展,其本身又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在医药院校中率先为本科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目前开设的范围已扩大到其他相关专业。现代生化药学是研究与药学科学相关的生物化学理论、原理与技术及其在新药发现、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物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在掌握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药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58-02

药学专业师应掌握药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药学科研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较扎实的基础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培养能从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评价、临床合理用药、医药经营及管理、新药研究与开发、药品生产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本专业师主要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

1药师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1掌握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2掌握主要药物制备、质量抽控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基本方法和技术。

1.3具有药物制剂的初步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1.4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1.5了解现代药学的发展动态。

1.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用药如用兵

用药有慎,易致药源性疾病诊断明确之后,就需要用药治疗。用药如用兵,用药不当可造成药源性疾病。随着医药科技事业的发展,各种高效、速效、长效、特效药不断涌现,而且它们的副作用、毒性以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日趋复杂。通过长期使用,发现其中能够致畸、致敏、致癌、致突变的药物正逐年增多。如阿斯匹林、氨茶碱、阿的平、异烟肼、催眠药等可使某些患者出现急性可逆性脑生化代谢紊乱而导致中毒性精神病,使病者出现意识障碍、兴奋、扰动、语无伦次等。气雾剂喘息定因止喘效果快速而且显著,在国内十分流行。据统计显示,使用该药反而使哮喘病人死亡率上升。究其原因,很可能患者为了求得止喘反复多次使用,以致过量中毒。奎尼丁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但服用该药时有人会产生阿-斯氏综合征,表现为突然意识消失,并伴随循环衰竭与呼吸抑制。奎尼丁所造成的晕厥又常无先兆症状,往往引起猝死。经漫长岁月,积血的教训,中药使用从单方、验方过渡到方剂。西药联用在医疗上是一大进步,如“雷米封-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联用是治疗肺结核的首选方案。但有些药物联用会增加或带来毒副作用。目前已知四环素与青霉素合用会降低治愈率,增加死亡率;无味红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合用可增加肝脏的毒性;优降宁与麻黄素类药(如通宣理肺丸、止嗽定喘丸)合用,可使患者血压增高,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用雷米封与利福平进行抗结核治疗时,如果合并使用苯巴妥或水合氯醛,可增加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已有引起死亡的病例报道。中医用药讲究“忌口”。最近发现,饮食对药物疗效也能产生重要影响。如饮酒或喝咖啡能加强阿斯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糖尿病患者饮酒前后服用降糖药物会引起低血糖休克。饮酒能加强中枢神经抑制药的作用,引起中毒或死亡。高血压患者在服用优降宁期间应禁食扁豆,奶酪,腌鱼,葡萄酒,啤酒,猪肝等富含酪胺的食物。否则,服用这类降压药物非但不能降压,反而会使血压升高,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

3专业理论知识

3.1基本理论知识。全面掌握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医学统计学、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中毒与解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特点。对临床药学专业的某个方面有所研究。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

3.2相关理论知识。熟悉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与医、护、患沟通的能力和较好的文字水平。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生物技术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为一体综合性学科,同工业生产联系紧密。自1971年世界第一家生物技术制药公司(Cetus)成立至今,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已走完了近四十年的路程,已有近百种生物技术药品陆续完成临床试验,投产上市。二十一世纪又将是生物技术制药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但是,同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知识普及较差,教学活动相对滞后。虽然国内已有数十家高校开展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普及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人才,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生物技术制药学科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综合应用学科,实验技术所占比重较大。而相关技术,像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化学等基本技术已在上述学科教学中有所涉及。这就造成相应的实验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的脱节。学生相关的基本技术已经了解,但是同生物技术制药的具体内容联系不上,更无法谈到后期的产业化应用。所以,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应该重视同药物生产的联系。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理论教学中强调相应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应用学科,所以在理论教学中也要体现“实用”这个原则。生物技术制药主要分为基因工程制药、抗体制药、酶工程制药以及后期的发酵工艺和纯化工艺。由于是一门产业化的综合工程,所以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每个分支工程都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刚刚入门的大学本科药学专业学生,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制药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不切实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基础理论中精选出同各种主要工艺密切联系的实验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多媒体手段主要阐述相应方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比如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础知识时,我们可以重点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其基本原理可以用分、切、接、转、筛这五个字进行概括,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同时结合动态的flash课件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便于理解。学生会在短时间内对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有一个简明的概念。当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时,我们可以联系平时药物的生产过程。比如阐述诱导程序对基因工程药物产量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介绍工业生产中采用高热气体瞬时升温,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利于提高目标蛋白的产量和后期纯化。同时结合常人洗澡时,高温造成体内热休克蛋白增加这一事实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枯燥理论知识中摆脱出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后期的实验教学做好铺垫,一举两得。

2实验教学前预习已往的实验技术

预习是诸多教学中的基本环节,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中的预习尤其重要。由于生物技术制药所涉及的很多技术,比如分子克隆操作、杂交瘤制备、细菌发酵培养等都是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或者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技术,所以在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中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将不会赘述。但是很多学生对其相关内容掌握不够,这就造成在讲述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时,学生对以往知识未免生疏,而对新知识又疏于理解。所以在进行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前,应该对以往学过的相关技术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起到导课的作用,利于后续药物生产相关实验教学的开展。比如当讲授发酵工艺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预先复习一下细菌的基本特性、生长周期、生长代谢特点等一系列微生物学知识,这样既引起学生的共鸣、复习以往知识,还可以很自然的过渡到发酵工艺学教学部分,讲述发酵工艺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诸多对细菌发酵的影响因素。可见预习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至关重要。

3重点学习同各种制药工艺密切相关的实验技术

同理论内容一样,生物技术制药涉及的实验内容同样庞大。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同样需要精挑细选,重点突出。介绍每一分支的制药工艺时,精选1到2个主干的实验技术,这样既为学生理清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的脉络,还可以使绝大部分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操作有一基本了解,达到教学目的。而素质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此实验教学为主干,继续进行扩充学习。

4注意各种实验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横向联系,相互结合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应用于实践。而实际的生物制药往往是众多生物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单独的一门技术无法完成从药物生产到后期的鉴定这一综合过程[4]。这就需要我们在掌握各种实验技术的基础之上,了解各项技术的适用范围、优势和劣势,从而能够在实际的药物生产过程中将各项技术有机结合、灵活应用。这一概念我们在实验教学之初就应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进行生物药物纯化工艺的实验教学时,我们重点介绍各种纯化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以及操作技术,同时提醒学生高质量的纯化效果需要各种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常规实验教学完成之后,我们将会增加各种纯化技术的结合应用这一部分。让学生合理应用已经学过的各种纯化技术设计实验,分离相同的目标蛋白。最后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纯化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统筹能力,又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纯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使其在未来工作中更有竞争力。可见各种实验技术的相互结合是生物技术制药从实验教学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必备手段。

总之,生物技术实验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突出理论教学中的实验内容、预习已知的实验技术、重点学习制药工艺密切相关的实验、以及加强各种实验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相互结合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培养基础牢、素质高、能力强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俊文,蒋铭敏.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现状及前景[J].生物技术通讯,2004,15(2):201-203.

[2]金晶,许东晖,梅雪婷,许实波.生物技术制药教学的改进[J].药学教育.2006,22(4):36-38.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篇4

药学专升本人才培养随着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社会对药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与学历层次,增加就业机会,不少药学专科生选择了继续学习深造,药学专升本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笔者根据浙江中医药大学近几年来全日制药学专升本的教育情况,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就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毕业课题实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药学专升本学生的自身特点

相对而言,专升本学生属于较为特殊的人群:一方面,他们已经历大学三年的专业学习,有些学生已经就业过,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心理年龄较一般的在校生成熟,自觉性和自律性较强;普遍具有学习的需求,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另一方面,由于受专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缺乏创新能力;掌握的专业知识面比较浅,重在实用性和技术性,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此外,专升本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要比4年制的本科生差,不能较好地正视在学习、生活、实习或就业等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药学高等院校应采取措施,提高药学专升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首先,学校应对专升本学生进行定期心理辅导,弥补学生的心理缺陷,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提升其对环境等的适应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团举行的各类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草药”嘉年华等,通过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打造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最后,药学专升本学生的专业理论性和技术性较高,从长远发展考虑,毕业生考研是提升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很好的途径,可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深造。

二、药学专升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1.课程设置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专升本的学生专科期间所学专业涵盖药学、中药、生化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和药物制剂技术,因而学生基础存在着较明显差异,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偏重补充、巩固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即以药学专业知识为主干,以化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数学、计算机为基本手段,重点讲授药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和前沿性内容。

全日制专升本的学制为2年,其中还有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真正只有3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据药学专业方向的需要,可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天然药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等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增设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基础性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学科,在专科期间已学过,也是入学考试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复开设,可适当增加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制剂工艺设计学等学科课时;同时,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英语、文献检索、计算机、医药数理统计等应用型和综合性课程。另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属于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可将中医药学相关知识如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设为公选课,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利于他们结合药学与中药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长。

2.教学模式

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可借助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技术,开展问题式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科的当前现状及发展动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例如,药剂学课程中讲授靶向制剂章节时,课堂讨论后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靶向制剂,围绕其辅料、制备、优点和不足等,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论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通过小组答辩、教师点评的形式予以评价。此种方式不仅极大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

实验课的教学则可融合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药学各专业课程的独立实验相结合,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制备,通过分组,分别完成药物化学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药、药物制剂部分制备阿司匹林片剂;药物分析部分检测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剂的质量、药理学部分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生物药剂学部分开展药代动力学和稳定性研究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衔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对每一门课程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步入社会、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药学专升本毕业论文导师制的开展

由于目前大多数药学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进行毕业论文的导师选报工作,而此时专升本学生刚刚入校,在校时间较短,不知道导师的专业方向,导师也不清楚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互间缺乏了解,造成了专升本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因此,学校在专升本学生进校后应给予学生与导师充分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网站上导师的相关信息、与导师的见面会等方式,使学生与导师间相互熟悉,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愿选择导师,导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开展论文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时专升本学生也正在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结合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课堂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导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依据毕业论文计划表,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任务后进入实验室;同时指导学生在毕业环节合理安排好毕业课题、实习、考研等的时间,协助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

参考文献:

[1]邵海燕,蒯丽萍.药学专升本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6):375-376.

[2]姜远英,孙华君,曹永兵.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J].药学教育,2008,24(5):9-10.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篇5

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课时仅为医学类专业的一半,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仅仅讲授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放弃在药学中应用很少的人体寄生虫学的内容。因为未涉及微生物学与药学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等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觉得学而无用,缺乏学习兴趣。鉴于以上原因,2006年起,我们启用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微生物学》。新教材将微生物学课程结构分成三部分,即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3]。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精简免疫学内容免疫学是在微生物学抗感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如今已远远超出了抗感染的范畴[1],与临床医学联系密切。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由于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医学类专业不同,基础医学知识的不系统,使得学生在学习免疫学时比较吃力。新教材精简了免疫学中有关临床免疫的内容,而主要向学生讲授免疫的概念及三大功能、免疫系统及其组成、免疫应答及免疫诊断与防治等。通过这些基础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了解免疫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中医药对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以及利用相关知识从事药用微生物资源及产品的开发。注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与药学的联系,缩减各论中病原体的介绍中药学等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将来可能主要从事药物生产、销售、药物质量管理和新药研发等工作[1],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与药学的联系。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形态、结构等内容时可以联系药物的作用靶位、药物耐药性的产生、药物质量控制中微生物的检测等内容;在讲解微生物营养、代谢、生长与控制等内容时可扩展到药用微生物产品开发、微生物污染控制、微生物发酵技术等。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药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并不需要诊断和治疗患者,所以微生物学各论部分主要介绍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体及常见的药品污染菌[1]。例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结核分支杆菌、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而对目前发病率低或新发现的病原体仅简要介绍。各论内容的缩减符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留出更多的课时介绍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以及一些与药学密切相关的知识,这种改变无疑更适合药学专业的学生[1]。增加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学在药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应用于微生物的药用资源,微生物在制药工程中的作用,微生物对药物的污染与控制方法,微生物与中药霉变,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及中药抗微生物作用的测定方法等。这些内容的增加充分体现了专业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将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于药学专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讲好绪论部分,激发学习兴趣

绪论是课程教学中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4]。如果绪论课教学能联系实际,透彻说明微生物学与药学的关系,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完成好后续课程的学习。在绪论中首先要讲到的就是“为什么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微生物学?”。一提到微生物,大家会想到细菌病毒等导致人类疾病的病原体。其实,这些病原体只是微生物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那这些微生物与药学又有什么关系呢?首先,临床应用的许多重要药物本身就是微生物,如部分中药材、有益菌制剂等。其次,在许多药物的现代制药工艺中广泛应用了高效低成本的微生物发酵方法。此外,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筛选需要以病原微生物的特定分子结构为筛选靶点,还有药物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受到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需通过对微生物的监测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总之,微生物学对于中药学等药学类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网络教学;现代化教育

网络对于当今世界越来越重要,网络教学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中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能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下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方式的变革,这样才能提高高校学生社会文化与价值的层次,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也叫生物工程,是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交叉而成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同时也为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领域。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是把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在药学中的应用相融合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着重研究包括基因工程制药、抗体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在内前沿技术研制新药的原理、方法、技术路线及应用前景等。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技术新,而且更新速度快。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会成为高校教研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了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利用生物技术知识面广、更新快等特点,将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进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同时初步探讨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希望以此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一、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通过网络数据库及相关教学软件系统,为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学生只要在网络存在的环境,就可以进行相关学科的学习甚至考试。网络教学的整体功能支持以及资源环境是网络资源得以体现的前提和必要性,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在其所构建的网络数据环境中顺利的进行学习及测试。构建优秀的网络教学可以消减老师及学生使用时的条件障碍,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学习过程中。对网络教学进行实用性、快捷性、功能性评估,可以发现其存在的某些障碍性问题,有利于界面及功能改进,同时改善师生的用户体验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目前,网络技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深入,在教育中更是的应用广泛。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教师和学生在空间上的距离,产生了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样学习的效果并不好;新的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所有的教学资源与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知识;但是,也不能抹杀教师的教导作用,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从网络获取正确的信息,以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最终培养学生养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生物技术制药的特点

1.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课程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经历的漫长的时间,从最早的发酵工程、酶工程到本世纪新兴学科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其覆盖面很广,应用更为广泛。生物技术制药通过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物理化学、药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构成进行新型生物药物的制造,对于当代药学专业学生是必备课程。但是,各高校的药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生物技术制药相关课程的设置上相对薄弱,以作者学校为例,仅开设了药学基因组学、药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药物学等少数相关课程,还有很多相关学科课程则根本没有涉及。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与生物技术制药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阐述生物技术相关原理,更要强调制药学的相关内容。因此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分不清重点,同时因为基础薄弱,知识面窄而学习困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学习相关的基础学科,可以温习之前学过的相关学科,从而提高学习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2.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技术新,而且更新速度快由于生物制药技术的急速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教师应把最新的知识、技术等内容每年都要加入教学中。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在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技术制药》为教材的基础上,查阅文献便于扩展补充新知识。如在网络教学内容中补充了转基因动物制药、海洋生物技术制药、生物技术研发靶向药物、人类基因组学、代谢基因组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等专题。在网络教学中不断补充前沿知识,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1.做好网络课程课件和素材的充分准备。搞好课程网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优秀课件和素材的准备,因此,一方面,要购置一些研制好的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优秀课件,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实际自行开发研制相关课件。要根据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内容特点研制、使用视频课件和素材课件。网络课程的主讲教师负责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另外,网络课程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及其辅导队伍。鼓励和支持在校研究生从事本科教学和实验辅导工作。2.以分类指导的方式,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培训。一方面,对网络课程教师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帮助他们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研究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另一方面,组织有条件、有积极性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学习相关教学课件的制作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3.要合理安排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电脑资源,为准备学习生物技术相关内容的学生创造充足和便利的上网条件。4.建立网络教学评估考核体系,对生物技术制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能够有效监控和评估。通过在线测试,以及考试结果来了解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掌握情况。5.加大生物技术制药网络课程数据库和网页资源建设。我们可以通过在学校网站主页的相关位置,设置网络连接,使学生只要有网络就可学习、测试,这样就不拘泥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在网络教学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知识的查询学习,学生的学习空间、时间概念大变,网络教学是立体多维的。

四、展望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篇7

1.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1)管理岗位:如生产、技术、质量、Gmp认证等管理工作;(2)技术操作岗位:如物料的预处理,药物合成控制,产品的分离和纯化,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监督检验,“三废”处理等技术操作工作;(3)技术开发工作:如工艺、设备的技术革新和改造,参与工艺、工程设计及新产品的开发工作;(4)医药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需求预测、销售、广告等方面的工作[4]。2.职业能力两个核心能力:(1)制药化工单元操作工艺流程控制、设备维护及生产管理能力;(2)药物合成工艺及制剂工艺控制、质量控制、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等能力。3.依托教学平台,设置课程主线一是大化工平台,针对化工专业群的设置的课程平台,课程主线侧重于制药化工单元操作过程,既包括原料的预处理,也包括后期的分离、纯化、干燥等物理操作,仿真训练(DCS)与化工总控工培训考核相结合;二是药学平台,这个平台的课程主线围绕药物合成及工艺、反应器、过程质量监测(分析)、制剂技术等展开教学。

二、课程体系优化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围绕两条主线,根据专业知识及能力结构,按照由专项到综合、由基本到专业、由专业到扩展并循序递进的“层次递进”原则,坚持兴趣为先、知识必备、应用为主、创造提高的理念,采用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专门性训练等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各教学模块,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效地完成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1.合理设置教学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体现基本的职业能力,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创业教育等课程。职业课程模块,包括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技术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课程模块涉及的课程有基础化学与化学实验技术、制药化工单元操作与课程设计、化工制图与CaD设计、电器与仪表、分析测试技术、文献检索、安全与环保等课程。职业技术课程主要包括药物合成技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制剂技术、化学反应器、化学制药工艺学、中试技术、专业外语、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顶岗实习等。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有药品质量管理、药理学、职前综合培训、药品营销、现代制药企业管理等。2.针对不同课程,选取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基础性较强的学科,比如基础化学,采取学科型培养模式。学科型的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比较有利,一般认为学科体系是人类传承和存储知识最好最经济的结构,接受学科体系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宽厚扎实,脉络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现实的意义。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培养模式或者“高职项目课程”培养模式[3,5]。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紧密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源于实践经验的获得,按照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课程实施顺序,有利于学生隐性知识的习得,引导学生从习得的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提升。比如制药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以不同类型单元操作及典型药物为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药物分析检测技术课程,以不同官能团类型药物为载体展开教学;制剂技术课程,选取典型药物的不同剂型为载体进行教学。3.化学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成效与特色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与财政部办公厅联合的《关于同意启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71号),本校化学制药技术专业成功入选,说明本校的化学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得到了教育部门和社会的认可,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首岗适应性。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有机统一,既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相对系统性,达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准,又坚持学以致用、学而能用原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和教学零距离,上岗和毕业零过渡,统一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鉴定工作与岗位培训一体,通过校企订单培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得以实现。二是多岗迁移能力。所谓多岗迁移,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内在要求,它要有多岗位迁移能力,而不是首岗唯一,适应职业岗位群的工作需要。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所谓可持续发展是践行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要求,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学生在经过了首岗和多岗的历练后,必须有进一步发展和上升的空间,成为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化学基础课课程整合药用化学基础

我院药学类各专业化学基础课主要包括无机、有机、分化、仪分、生化五门课程,是动物药品生产与营销、中药制药、药品生产与质量检测、动物医药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课程整合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我院也将分化和仪分两门课程合并入药物分析,同时考虑到另外三门化学基础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本着“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将无机、有机、生化三门化学基础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药用化学基础》。近年来,我们对新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整合的原则和指导思想[1]

课程整合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是:满足专业课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实用原则,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习专业课打基础;突出实验课的地位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药学类专业化学基础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以后续专业课和生产过程的需要为目标,把化学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与生产过程相结合,而将与生产过程、专业课无关的内容简化,使整合后的新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为生产过程服务。

二、课程整合的过程

首先我们对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相互重复的部分和衔接点,并联系专业教师对后续专业课程进行调研,了解相关专业、岗位及后续课程对三门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课程标准,建立了《药用化学基础》学科新体系,编制了校本教材,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见表1)

由于无机和后两门课程有机、生化之间联系较少,故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有机和生化之间联系较多,故三门课程的融合主要是后两门的融合。由于对药学专业学生而言,有机部分较生化部分更为重要,且物质代谢过程中涉及的生化反应都是有机反应,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都是有机物,因此,整个章节的编排上仍以有机物为主线。

首先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表示方法后,分别介绍各类有机物的结构,使学生熟练识别各种类型的有机物,并举例说明生化部分常见的有机物,以及和专业相关的药物结构,使学生知道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机物往往具有较复杂的结构,含有多个相同或不同官能团,学习时要注重识别其中包含的官能团。紧接着列举各种类型的构造异构和构型异构,进一步说明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然后介绍有机物的命名方法,使学生对有机物的命名有初步认识。在学生认识了有机物的结构和命名规律后,介绍重要的有机反应、常见官能团的检验方法,以及重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由于官能团对化学性质的影响,教学中,要强调反应发生的部位及特点,并指出含多个官能团的复杂化合物,除具有各单个官能团的性质外,由于官能团间的相互影响,往往还表现出某些特有的性质。最后进一步介绍三大营养物质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四、课程整合后的优势及效果

1.课程整合后,更好地融入了专业知识,也大大节省了课时。

整合后的内容合并了原三门课程中相互重复的部分,不求知识的系统性,淡化了无机化学的内容,化学平衡部分仅讨论溶液中的平衡,对有机化合物也只简单介绍各类烃的结构,淡化烃的性质,重点介绍与生化和专业相关的有机物的性质,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将专业知识提前渗透,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如在介绍重要有机反应时,融入了常见的生化反应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反应。如介绍取代反应时,融入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的制法;介绍加成反应时,融入油脂的硬化、生物合成中的加氢还原、Vc含量测定中加丙酮的原理、葡萄糖链状和环状结构的互变等;介绍氧化反应时,融入生物氧化的知识、血糖的测定、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标定等;介绍脱羧反应时,融入生物氧化中二氧化碳的生成;介绍分子内脱水消除反应时,列举生物氧化过程中的脱水消除;介绍分子间脱水缩合反应时,融入葡萄糖膦酸酯的生成、治疗心脏病的药物硝酸甘油、糖的成苷反应、氨基酸的成肽反应等;介绍有机物酸碱性时,融入氨基酸的两性和等电点、普鲁卡因常用其酸化的盐酸盐;介绍水解反应时,融入油脂的水解、多糖、蛋白质的水解,以及一些药物的水解性质;介绍重氮化反应时,融入芳香族伯胺的检验方法和定量测定原理等。在介绍常见重要有机物的检验方法时,融入了药典上水杨酸盐、醋酸盐、芳香族伯胺、乳酸盐、酒石酸盐、枸橼酸盐等的鉴别方法。

不仅如此,整合后的实验内容也同样紧贴专业,如药用氯化钠的提纯与检验参考《中国药典》中氯化钠杂质检验方法;溶液酸碱性的测定除安排酸度计的使用和相关试纸的使用外,还增加了常用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及其变化过程,为学生学习滴定分析打下基础;氧化还原和配位化合物性质实验中选用了与药物分析密切相关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其氧化还原反应、与专业相关配合物的生成实验;有机物的性质实验中增加了水杨酸、芳伯胺等的鉴别。同时在学生学习了溶液配制的理论知识、掌握了一般溶液的配制技术后,要求学习自主设计缓冲溶液的配制;学习了重要有机物(含糖、蛋白质)的性质后,自主设计实验鉴别几组常见化合物。

2.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更好地与高中课程衔接,避免了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

整合后的生物有机部分内容以有机物为主线,打破了常规的体系编排方式,避免了各类有机物以“分类命名理化性质重要代表物”为主线的多次重复循环的内容体系,与高中内容更好地衔接,避免了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院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课程整合后较整合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且专业教师反馈良好,可见课程整合极大地增强了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五、课程整合的思考

整合后的部分课程内容,如重要的有机反应一节,虽更好地融入了专业知识和生化知识,但该部分内容难点也相对集中了,因此可考虑将部分与物质代谢过程紧密联系的有机反应转并入物质代谢部分,将难点分散。

课程整合是个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药用化学基础课程今后要在现有基础上使课程内容更进一步融合、简化,使内容更贴近专业需要,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实验内容,开设吸引力强、能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探索性实验,并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篇9

 

《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是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药与临床应用联系的桥梁课程。但中药学因涉及的药物数量多、药物间的联系不明确、功效范围广,给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增加了较大难度,学生普遍反映中药学难学、难记、难应用,传统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讲为主、学为辅的现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是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结合自身教学模式与经历,谈谈个人对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

 

1结合课程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各专业的基础课,以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药物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为核心内容。课程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并涉及传统文化,且理论复杂,药味众多,每一味中药其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领悟,采用“精讲-自学-讨论”模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另外,每味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其药性、功效与应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这种关系,在推理中学习中药,让学生从死记硬背转为活学活用。针对中药数量多、容易混淆的特点,授课时要应用一些容易使同学们记忆的方法,比如采用对比教学法,将中药知识总结成顺口溜或歌诀,帮助记忆提高教学效果[1]。

 

2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药学课程是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专业特点的不同也导致该课程在授课中也应有所差异。

 

2.1医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在授课中可适当利用中医理论知识对中药的药性、功效与临床应用进行推理,适当兼顾临床案例分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学习中药是在遣方用药、救治患者,让学生切实加强学以致用。目前,医学类学生的培养偏重于临床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中药植物与中药饮片识别以及药学技能训练,造成了医学类学生不认识中药、不懂药物的性能,出现“用药不识药”的尴尬现状。针对这一类学生,在讲授药物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的同时,还要适当介绍药物的来源、鉴别特征、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对性能的影响等内容。

 

2.2药学类专业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基础了解不深,在讲授时尽量结合临床常见病例进行介绍,讲授中医辨证施治的思路、中药材的选择依据和选择方法,增强学生对“医药不分家”认识与体会,进而培养学生整体分析、解决问题的中医思维模式。另外,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药物检验、生产、研发、销售等相关工作。授课时除了重点讲解功用之外,还可以穿插药物检验、生产、研发、销售等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医理通,药性熟”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专业信心与学业规划。

 

3加强中药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中药学实验课程。将理论与实验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同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和中医药思维的能力。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2]:①带学生上山采药或到药草园实习,并制作标本,让其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生长习性及药用部位,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药的认识,加深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②强化中药材的感性认识,通过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获知药物的真实性味,再与教材记载的性味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药物的性能、功效,进而分析临床主治病症;③开展模拟中药房的实训,培训学生的调剂技能,培养学生“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理念,同时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医药工作关系到大家的生命安全;④针对医学类的学生,开展中药炮制实验,让其体会到不同制药辅料、不用加工工艺对药物性能的影响。

 

4引入中医药文化,丰富教学内涵

 

中药学不仅是一门学术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且理论知识与中医学相辅相成,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于药物的性能、功效与运用都有自己的称谓。如“相反”、“凉血”、“温中散寒”等,可以通过生活常识理解其意义,而如“开窍”、“息风止痉”、“养心安神”等中药术语则与现代医学的称谓相差加大。学生对祖国丰富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对中药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甚至存在误解。因此,中药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渗透传统文化,承担起弘扬中药传统文化的重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强化传统文化意识。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中药故事、引入诗文、鼓励学生创作中药故事等,增加教学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从而丰富教学内涵,提高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

 

5适当介绍现代研究

 

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药学与许多自然科学分支形成了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新的成果、新的应用不断涌现,及时吸收交叉学科内容和中药学最新研究成果,将传统认识与现代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中药现代化趋势,有助于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运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科研意识颇有裨益。如从黄连、三颗针等中药中提取的黄连素,作为抗病原微生物,对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腹泻。药理研究证实黄连素还具有显著的降糖调脂、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胆固醇、抗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教育教学在不断进步,为适应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教学改进亦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要针对课程特点及学生专业,在中医药的文化背景下,将中医药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又能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中医药辨治能力。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药物作用的分子基础;选修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7-177-02

选修课是医科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我校自1996年开始开设选修课作为本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补充[1-4],选修课包括语言与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与信息类、文体与艺术修养类及医药与生物技术四大类。从完善学员知识结构角度出发,并结合自身药物分子设计的学术背景,我们自2010年开始面向各专业开设选修课《药物作用的分子基础》。该课程属于医药与生物技术类,共30学时,目前已经讲授四期,深受学员好评。本资料从课程意义、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本课程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

1课程意义

近些年,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及结构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到分子层面,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深入理解药物作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同时也是新药合理设计的基础。在医科大学原有的必修课程体系中,药理学和药物化学的内容中均包含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内容[5-6]。但受学时数所限,在实际授课中药理学往往侧重于药物较宏观的作用规律,药物化学则往往侧重于药物分子本身在机体内的变化过程。因此,开设一门聚焦于药物与机体在分子层面相互作用的课程显的很有必要,它将成为原有必修课程的补充和纽带,同时也能为医学、药学及化学等学科架起一个桥梁。

2课程内容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本课程为从分子层面阐明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产生作用的原理,揭示药物分子与其靶点结合以及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的一门课程。它包括总论部分和个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药物与机体的作用过程、药物靶点的分类、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理论及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力等基本理论。而个论部分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外周神经系统药物、解热镇痛与非甾体抗炎药、循环及消化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抗生素等分门别类的对其作用分子基础进行介绍。在具体课堂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掌握以下原则。

2.1注重广度

选修课主要目之一是开拓学员视野,因此课程内容更注重其广度而非深度。在讲授本课程时尽可能的向横向拓展,注重与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联系。由于选课的学员来自医科大学不同专业,且有的为低年级学员,因此在介绍某些本课程专业知识之前,应该先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和回顾。而对于本学科较难的专业知识要进行提炼精简,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2.2结合前沿

分子生物学及结构生物学近些年的快速进展,使得很多药物分子层面的作用原理都都到阐明。该领域研究属于学科发展前沿,很多成果近些年才报道,因此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要多查最新文献了解最新进展,但同时也要注区分相关内容是否已经受到学术界公认。另外,很多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对该过程的详细介绍,来起到启发学员思考的作用。

3教学手段

3.1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员理解

本课程内容涉及药物分子与药物靶点分子的相互作用,往往比较抽象,且有时涉及的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呈现方式,学员不容易理解。多媒体技术对于本课程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呈现方式,它就是以计算机为平台将数据、文字、图像、图形、视频和声音等处理技术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生动而有效的一种信息系统[7]。比如我们在介绍最新的作用于酪氨酸激酶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时,我们借助动画就可以形象的将酪氨酸激酶如何通过将atp上磷酸转移到底物蛋白从而活化它的动态过程展现出来,这样学员就非常好理解药物是如何通过结合于atp结合位点来起到阻断激酶功能的。

3.2采用讨论式授课,启发学员思考

选修课主要目的除了开拓学员视野,还有就是活跃学员的思维。而活跃学员思维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就是采用讨论式的授课方式。在本门课程中我们常会给学员介绍随着对药物作用机制认识的深入开发新型的药物的整个发展过程,有很多环节都适合让学员参与谈论。比如,我在介绍抗代谢抗肿瘤药物的时候,首先给学员详细的介绍了嘧啶类抗代谢药物的发现及其作用分子机制,并以此引入代谢拮抗的概念,这个时候就让学员参与讨论,如果是他们身处当时的历史年代将会如何思考,很快有学员提出开发嘌呤类抗代谢药物,甚至有学员能想到叶酸拮抗剂,该讨论就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4考核方式

选修课与必修课有所不同,它更强调的是增加学员知识面的广度和宽度,鼓励学员思维的活跃性和创新性,因此如果还采用与必修课相似的闭卷考试的方式就显的不和时宜。通过征求包括学员在内的多方意见,综合考虑后我们选择了综述报告形式作为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学员可以就某一个药物或者某一类药物的发现、发展及其作用机制特别是分子机制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提炼,最终形成一个ppt报告,而本门课程最后一次课作为综述报告会。学员的报告主题可以源自课堂,也可以源自自己兴趣爱好。同时为了帮助学员较好的完成考核,在课程中间我们还给学员做了一次“如何撰写综述和制作ppt报告”的讲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样的考核方式很能调动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不但让他们能更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锻炼了他们查阅资料、归纳总结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几年选修课《药物作用的分子基础》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的过程。今年的课程刚刚结束,我们又发现虽然采用了包括动画在内的多种不同方式来表现药物与靶标分子相互结合,但对于相关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员来说仍觉的有些抽象。而其实我们科研中常用的分子模拟软件平台DiscoveryStudio是能直观呈现该作用过程的一个工具。我们考虑在明年课程中安排学员上机实际操作一下该软件,加深学员对药物靶标相互作用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秦超,许劲松.基于C-S模式的军医大学选修课管理信息系统[J].管理信息系统,2000(9):29-31.

[2]刘娜,郑灿辉,周有骏,等.药物化学课堂录像摄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2-113.

[3]黄宝康,秦路平,张宏,等.《野生植物资源学》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0(6):1169-1172.

[4]贾敏,韩婷,张巧艳,等.军校《插花艺术》选修课开设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1):99-100.

[5]李端.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

[6]郑虎.药物化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