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十篇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十篇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7:58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篇1

 

随着国内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在其中的地位不断走入上升趋势,高校内的学生也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将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以寻求相互适应的方式[1]。健康的心理教育学是引导学生完善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校心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现代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呈现出两种原因造成心理学教育在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未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在课堂中将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毫无色彩的讲解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心理学教学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心理状态进行部分分析和理解,同时使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更够做到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一面,在高校心理教学中,教师仅是要求中学生凭借单一性对其进行掌握和学习,例如全面性的学科系统、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准确度以及对相关内容知识有条不紊的清晰度等。换言之,当前的心理学教育过于重视形式方面、思维逻辑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了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提高心理学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致使我国社会现代化事业走向全面的发展的新单路,因此,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全方面要求也随之增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对国家、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认识给予过多重视,而忽略了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对自身能够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于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做出重点说明,缺乏合格心理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的是不健全的,尤其是高校中的教师肩负着培育当代中学生高素质的责任,并对未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因此,心理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教育,避免社会言论、事件、思想等负面方向内容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应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和整理心理调节问题的能力给予扎实的掌握。因此,增强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高等学校中,心理学教育不被学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较少,但是心理学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在未来从事教育行业、以身作则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严格高校教师拥有健康、乐观、积极地心理素质,加大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力度,促进师生的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以便自身适应未来的发展。

 

三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①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

 

由多种高水平节操组成的综合体是高尚情操,其价值观组建的基础,也是个性构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高情操的培养,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是指人们的行为与言论符合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与人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等紧密相连成为理智,其是人们进行认知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对理智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继而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求职欲望。

 

②为学生打造健全的人格。

 

在心理教育中,人们心理状态的综合反映称为人格,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是健全的人格。在某些方面来说,健全地人格比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重要,因此,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带带学生的人格教育,继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基础是自我认知,心理的个性特征是人格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身拥有健全的人格的前提是经过心里个性教育培育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高[3]。自我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将其与自尊、自强相结合,进行全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学生个性的成熟,以达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建立。

 

③高校教师对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将以育人为本作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以往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高校教师应将传授知识和育人为本的作为教学的根本,具有全面能力、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在未来发展的社会道路中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际训练,将各种运用能力融合在对心理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④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迄今为止,心理教学一直处于对理论和概念浅显的分析上,使得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仅停留于抽象的定义等表面内容,造成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致勃勃态度变成味同爵蜡,并逐渐认为心理学教育毫无意义。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心理学书本的内容制定的教学方案,另一面是教师在教学中值注重理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应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充分发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

 

总结,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得到增多,因此高校应切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意志力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继而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顺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篇2

摘要通过对危险任职岗位对人员心理素质涵义、结构的分析,提出的基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训练是提高岗位心理素质主要渠道的思想,并结合脱险过程中的危险对人员心理素质要求的特点,认为脱险岗位心理素质主要体现为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两个方面,进而提出了“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并对各种培养模式的具体训练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任职课程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

在一些任职岗位中,由于可能面临着一定的工作危险或需要对险情进行有效处置,要求岗位任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如在未来战争中,各种超强度的刺激将会引起官的心理高度紧张和恐慌,而过度的紧张则会对心理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出现心理疾病,破坏官兵身体各部位器官协调,引起思维混乱,从而对官兵作战技能、智能的发挥形成严重的障碍。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再高的军事技能、高度的思想觉悟和英勇顽强的精神,也将难以体现出来,从而严重制约作战能力的发挥。因此,弄清楚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及其结构,探讨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开展这一类任职教育教学应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1.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及其结构

1.1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涵义

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职业心理素质的组成之一,它特别强调面对岗位危险对任职人员心理素质的要求。从心理素质的角度,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可以定义为人的心理素质在任职岗位上面对风险时的适应性程度,它强调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在风险任职岗位的具体化;从岗位素质的角度,把任职岗位心理素质作为岗位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指从事风险岗位任职活动所必备的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强调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数量。

将这两种角度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认为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个体拥有的对风险岗位活动起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质与量的有机统一。首先,它是风险岗位对其任职人员都要求具备的心理品质,不同的风险岗位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对心理素质特点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从事面对风险岗位所需的基本心理品质,任何准备任职此类岗位的人均需要这些品质。如在潜艇失事后,所有潜艇艇员都面临着离艇脱险的风险,要求潜艇艇员必须具备脱险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及相应的心理素质,否则就难以适应脱险岗位的要求,导致脱险失败甚至牺牲;其次,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1.2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

目前,对于职业心理素质应有的结构尚没有定论,同样,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也缺乏统一的认识。由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心理素质特点和要求,因此,不同的岗位也应有不同的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潜艇艇员脱险救生是指当潜艇失事后,艇员着脱险装具从潜艇内通过救生通道到达艇外,再经过必须的水中上浮过程到达水面的过程。就潜艇艇员脱险救生行为而言,我们认为脱险岗位心理素质主要体现为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两个方面。

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是指面对潜艇失事后的复杂、危险的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主动地实施脱险行动的心理素质。潜艇失事后,潜艇舱内面临着进水、失火、浓烟等各种危险和困难的情况。同时,艇员在黑暗的艇内和水中脱险本身也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因此,艇员具备较高的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是有效完成脱险的必要保证。

脱险岗位的心理稳定性是指能够成功应对脱险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由于艇员是在黑暗的艇内和水中进行脱险的,在此过程中,众多因素可能对脱险产生不利的影响,艇员如果不能正确处置这些不利的影响,将可能危及艇员的生命。而艇员具备较高的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是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心理保证。

2.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岗位心理素质的形成即有先天因素的作用,后天的培养同样不可缺乏。由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结构,因此,不同的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应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与方法。以下将结合潜艇脱险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培养,对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模式与方法进行研究。

潜艇失事时,水下脱险是艇员救生的基本途径之一。此时,潜艇内可能存在断电、固壳破损、部分或全部舱室进水,艇内常压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而这些都将成为艇员出现心理反应的应激源。在这些应激源的作用下,艇员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变化,有的甚至产生心理危机,如恐慌、恐惧、紧张等,从而导致无法完成水下脱险,甚至造成无谓牺牲。因此,加强潜艇艇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对于潜艇艇员的成功脱险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对潜水与脱险心理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心理结构分析和心理素质测评,仅有个别研究是针对心理素质培养的,尚未有针对艇员脱险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报导,在工作中也缺乏有效的实践。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我们结合潜艇脱险救生课程的改革,对潜艇艇员的脱险心理素质培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认为,岗位心理素质机既可以通过一般的心理训练得到提高,而岗位教学与训练应是提高岗位心理素质的主渠道。针对潜艇指挥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的要求,结合潜艇脱险岗位上可能出现的复杂、危险情况,提出在课程中采取“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训练模式来提高艇员脱险岗位心理素质,并通过在实践中的反复探索与实践,分别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

2.1“超前抑制”的岗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由于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是指艇员心理能够预先适应脱险过程中固有的危险情况的心理素质。如果能够让学员预先了解脱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并尽可能的事先有所体验,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员的脱险心理适应性。因此,我们提出了“超前抑制”的心理素质训练模式,就是在教学训练中尽可能地呈现潜艇失事后和脱险过程中的复杂、危险的场景,让学员事先做好接受各种残酷情景刺激的心理准备,从而提高艇员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由于艇员脱险是在潜艇舱内进水、失火、浓烟等各种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相同或类似条件下进行潜艇脱险训练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培养艇员对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具体采用的方法有:一是视觉冲击法。在潜艇脱险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影视资料中近似真实的潜艇失事情况,让学员感受失事潜艇艇内复杂、危险情况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为此,我们截取了俄罗斯《水下72米》等电影中的脱险视频在教学中使用。二是情景描述法。在潜艇脱险课程的教学中,提供了典型的潜艇失事及脱险案例,通过案例及案例教学,让学员了解案例中所描述的潜艇失事和实际脱险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危险的情况。三是环境设置法。在潜艇脱险课程的实作训练中,采用遮盖发射管上观察窗、关闭脱险塔内照明光源等办法,营造近似于实际的潜艇脱险环境进行训练。

2.2“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由于脱险岗位的心理稳定性是指能够成功应对脱险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如果能够让学员预先了解脱险过程中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并尽可能的有所体验和处置训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员的脱险心理稳定性。因此,我们提出了“危机模拟”的心理素质训练模式,就是通过模拟近似于实际脱险过程中可能发生、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突发事件,进行相关的应对训练,以提高学员应对危险突发事件的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在潜艇艇员脱险过程中,将有众多的对脱险产生不利的影响因素与事件,在相同或类似条件下进行相应训练将有助于提高艇员脱险过程中危险处置的心理素质,即脱险岗位的心理稳定性。

结合脱险救生课程训练规范中的有关应急预案的落实,在课程的实作教学训练中,设置了“紧急退管处置训练”、“肺气压伤的救治演练”两项典型的应对危急情况的处置训练。在经鱼雷发射管出艇脱险时,进行人员退管的应急处置训练,管内人员敲击所发出的紧急信号,将震撼每一名在场人员的心神,提高了学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艇员在失事潜艇舱室内处于高压下或在脱险时,肺气压伤是可能发生的疾病之一,通过在训练中设置虚拟的肺气压伤事件,并对模拟的发病人员进行紧急救治,提高了学员在处置相应事件时的心理稳定性。

目前,“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脱险岗位心理素质训练模式与方法已成为潜艇脱险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计划所规定的固定教学与训练内容,分别在潜艇预选士官、潜艇初级指挥等教学班次中开展,较好地促进了学员脱险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学员和部队的广泛肯定。

3.结论

本文通过对危险任职岗位对人员心理素质涵义、结构的分析,提出的基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训练是提高岗位心理素质主要渠道的思想,并结合脱险过程中的危险对人员心理素质要求的特点,认为脱险岗位心理素质主要体现为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两个方面,并进而提出了“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和方法,并在潜艇脱险课程教学训练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对涉及到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任职教育课程的教学具有比较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前景。今后的工作主要有两种方面,一是由于条件限制和训练中风险控制的要求,在“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中所采用的方法尚未能反映出需要艇员自身在脱险过程中处置的险情,这有待于今后通过通过进一步的方法研究和训练条件建设加以解决;二是对心理素质培养效果方面,仅是通过一般的对话,来初步了解任职课程的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效果。今后,可进一步采取心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培养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基于专业岗位任职课程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实施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韩秋风,刘勇等.心理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2):1-7.

【3】修俊贤等.潜艇艇员水下脱险心理危机与干预措施[j].潜艇学术研究,2008,(5):63-66.

【4】余浩,肖卫兵,何存道.潜水员心理素质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5):980-863.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篇3

关键词:心理素质训练;军事训练;作用

由于高职业风险、高压力的军事活动影响,军人必须具备足够的生理、心理素质,以便抵御高压力对其身心的损伤。因此,在军事训练中必须注重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切实提升学员心理健康水平,以便确保军事任务的顺利完成,保障学员的健康发展。

一、心理素质训练

军人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之上,以人格作为核心,在个体、军事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稳定、综合的,具有较高挫折耐受力的一种心理品质。

作为人的心理方面较为稳定的特点,心理素质体现为一个人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先天所具有的素质,这是人类长期发展的综合结果;二是后天所形成的稳定素质,通过后天的教育、自我修养所形成的。因此,心理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先天的遗传,更离不开后天的实践训练。

二、心理素质训练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

在高技术战争背景下,高技术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不断增大,不仅会对物质设施带来破坏,还会对军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面对各种复杂情景,军人应当具有顽强、果断、机智、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否则很难取得胜利。因此,各国军队都将心理素质训练纳入军事训练中,以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提高心理素质也开始成为军队建设的重点。对于军校学员而言,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军队训练、军队建设、高技术战争的客观要求,还是提高学员心理活动水平,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积极、主动心理准备,为军队建设夯实基础的基础条件。因此,有必要将心理素质训练纳入军事训练中来。

在军事训练中,加强学员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提升其军事活动能力,确保军事活动的顺利开展,切实提升军事活动的绩效。只有心理素质良好,才能承受高压力、高风险的军事活动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帮助军人克服紧张、焦虑等不利干扰,做出科学的决策。研究显示,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因此,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可以显著提升学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其孤独情况,帮助其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其军队生活适应能力,减轻其忧虑、焦虑等不良情绪。

目前,心理素质训练已经成为军人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也是促进军人心理健康、健全其人格,增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但从当前现状来看,军事训练中该项工作仍相对薄弱,无法保证军事作业的绩效与战斗力,因此,加强学员心理素质训练势在必行。心理素质训练必须全面穿插在军事训练中,密切加强与军事训练的结合,将二者融为一体,这样,军事训练为学员提供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培养其军事技能,提升其军事素质,而心理素质训练能够增强学员素质,实现人与武器、人与战法的有效结合,实现心理素质、军事素质的协调、稳定发展。

三、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的策略

结合军事训练中心理素质训练的特点,在实际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学员心理素质的提升,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点着手:

(一)思维训练

为了更好地面对错综复杂的现代化战争、环境及意外,必须保持敏捷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科学的决策。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表象思维能力,应通过有意识的讲解动作程序,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员思维,使其主动分析、探研,从而在实训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经过各种技术、动作、战术方法的模仿、训练,使思维表象与实际趋于一致,增强其理解,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意志训练

训练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员的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所选择的训练方式应对人体生理负荷具有足够的挑战性,这样才能培养其不怕苦、不怕累,坚持,踏实的精神。在军事训练中,应将培养学员的意志品质作为重点,严格根据要求进行训练,精雕细琢,逐步养成。

(三)性格训练

军人应具备良好的性格,尤其是勇敢、果断、谨慎等品格。在训练过程中,品格、性格的训练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引发生理极限,个别项目还存在极大的危险性,例如,400米游泳、障碍、旋梯、滚轮等训练中,需要培养大家不怕困难、果断、大胆、勇于挑战自我的品质,通过训练克服一个个技术难关与主观困难,通过激烈的比赛,树立起不怕竞争、勇于拼搏的意识,能够科学面对失败,积累成功经验。

(四)情绪训练

情绪稳定与否关乎学员训练效率及任务完成情况。所谓稳定的情绪,即确保学员在任何情况都能做到沉着、冷静。在情绪训练中,可以采用放松训练法,可指导学员借助于言语暗示、思维表象、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使其放松入静,消除其紧张感,提高其大脑兴奋性,经反复训练之后,学员再遇到该刺激就能够很好地控制自我情绪。

(五)感知觉训练

如今的战争都是高技术战争,所面临的环境十分复杂,因此,必须培养其灵敏的感知觉,能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获取各方信息,加强分析和判断,争取最终的胜利。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要促进学员的身体健康,确保其各方面机能的状态良好,同时,注重提升其反应灵敏性,拓宽其视野,增强其观察能力。

(六)承受力训练

由于作战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军人具备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因此,在军事训练中,应将训练场视为战场,借助于恶劣的天气,提高训练的难度、时长,使其消除恐惧,增强对超常刺激的忍耐度。对于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可以借助于模拟战争进行训练。

一言以概之,作为军事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心理素质训练需要长期、多方面、多方法进行开展,以便提高其心理素质,在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应坚持“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使各学员心理素质达到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篇4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小学班主任;心理素质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主任教师心理素质的现状

面对新时期教育对于教学的新要求,小学班主任,作为整个班级的主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一方面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另一方面也可以具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进而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然而,在目前的小学班主任师资队伍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心理学基础知识欠缺。部分班主任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导致自己的心理素质较差。(2)抵触心理明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打破了班主任以往的平静的教学生活,部分班主任在原有的理念下在认知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障碍,从而产生了抵触心理。(3)部分小学班主任压力过大,不能进行自我调整。目前,在小学班主任中,由于工作较为繁重,存在着一定的工作压力,对于一些年轻的班主任而言,他们不能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导致心理素质较低。

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班主任教师心理素质

针对上文所指出的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主任教师的心理素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面几条策略:

1.班主任要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地去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的知识,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为了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班主任应当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通过学习,使自己能够掌握一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处理。因此,要想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素质,班主任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及时转变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同时积极地去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通过不断地吸收一些更加先进的心理学知识、理念及方法,在提升自己心理素质的同时,为学生做好榜样,帮助学生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

榱颂嵘个人的素养,班主任可以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为自己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平时的锻炼,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变得更加有魅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锻炼来排解自己心中的压力。

2.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学会宽容,修身养性

宽容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班主任只有在班主任的管理中学会宽容,才能够使自己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从而使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宽容大量,其实这也是小学班主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班主任,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面对什么样的问题,都不会焦躁,而会始终在解决问题时秉承自己的教学理念,关爱自己的学生。小学班主任在教学中,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时地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教学中充分做到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

3.及时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在某种程度上,班主任的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对升学的压力,加上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对于班主任而言,也难免会受到来自其他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上带来的压力。因此,为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的效率,班主任首先应当做到很好地缓解自身的压力,努力地去学习一些排解压力的方法,为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此外,学校也应当据此开展相应的团体活动,帮助教师利用空闲的时间来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缓解平时的工作中的压力。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小学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对于小学班主任自身而言,应当努力地学习有关心理素质的知识,了解其中一些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同时,小学班主任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地去应对新形势下教育对教学的新要求,在面临一些由于工作所产生的压力时,及时进行调整,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谢平英.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品教师的心理素质探究[J].东方教育,2014(7).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篇5

一、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由于高考的失利和未来就业竞争的激烈,部分高职学生自卑心理明显,心理压力较大,“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心理、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懂得如何促进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完成从“纯学生”到“社会人”“职业者”角色的转换奠定基础。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基础课”能不仅是传授思想政治理论,更注重知行合一,注重把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展示个人才华和锻炼自己,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中的“软实力”。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技能型人才,但不少企业也反映,高职学生就业率虽然比较高,但就业质量不太高,学生的能力往往与企业所需的实际能力有差距。许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全面的、综合的,并不仅仅看专业技能有多高,更注重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基础课”能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他们的自我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的“软实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变迁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内容没有突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中使用的是高校统编教材,有很强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但却不能较好地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特殊性,没有完全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理论学习能力较弱,且公共课学时较少,如果按统编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就会脱离高职学生实际,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反感,达不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没有作用。

2.在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所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使得部分学校只是关注专业课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思政课对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使“基础课”教学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思政课教师的教改积极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脱离社会实际,“唱高调”“满堂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应付,无法实现知行统一,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没有真正提高,更谈不上职业素质的培养。

3.在考核上还有明显的应试特点,实践能力的考核流于空谈。在许多高职院校,“基础课”都设有相应的实践课时和内容,但由于人力和经费有限,实践内容的落实和考核费时费力,于是“基础课”通过期末统考被强化,考试强调死记硬背的理论内容占大部分,实践能力只能通过学生的一些观后感、调查报告等文字形式考核,这种情况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只是“纸上谈兵”,更谈不上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立足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措施

1.对教材二次加工,在教学内容上重新整合,为“基础课”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少而精、管用、够用”的原则,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基础课”教学必须以教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对教材内容适当取舍,突破教材偏重于理论的静态阐述,注意理论与实际的动态联系,经过整合,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教育以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专业、就业岗位方向的不同特点有侧重地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使“基础课”始终立足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实现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

2.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上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基础课”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浅层次的需要、今天的需要,还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明天的需要,因此要设法突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教学中尤其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拟定实践活动模块和相关要求,在课堂上将演讲、辩论等方式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培养学生搜集查阅资料、组织沟通、语言表达等能力;或者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也可以因地制宜,与校外的单位签订社会实践教育协议,建立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思政教师、学工部门、团委通力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把课堂实践延伸到课堂外,使实践活动全程化,进一步落实学用结合,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篇6

人文素质首先是一种品质,它综合地体现了现情感能力、观念、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具体地,从涉及的领域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文明礼仪、语言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修养。它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印象和精神面貌。

人文素质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营销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营销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但就目前来讲,高职院校的营销人才培养,大都存在着“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职业技能,解决饭碗问题”的弊病,把专业技能摆在首位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高职院校以及学生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自我标准的提升,不仅要加强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加强对其人文素质的教育。

二、高职营销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懂得如何调节自身心理和适应周边环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是让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能够以一种合适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调节心理和适应的技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具体内容:开展心理调查,并据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复查,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预防和诊治;开展多种心理咨询活动,如学习指导、职业咨询、心理测验、专题讲座等;建立咨询宣传栏,编辑心理咨询案例集;此外还要建立专门的心理训练场和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开设心理学课程,系统讲授心理学知识。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但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严重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训练的不够重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也大多非专业人员,体制不健全,经费无从保障等等,此种境况亟待改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营销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既是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素养有着重大作用:

(一)丰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对营销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学生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状态是学生最基本的条件,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法律意识和道德等层面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养成积极、阳光、乐观的心态,能够在生活中笑对各种困难和坎坷,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所有的挑战。营销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与销售有关,在市场拓展中,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这都需要有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只有在大学阶段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自如的应付各种问题。

(二)创新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掌握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是营销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另一重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量、沟通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和课程的开展,使得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予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借助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懂得正确地鉴别、批判和取舍人文知识,积极、主动、广泛地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思想精华,自觉抵制和消除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升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能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的是通过个人内化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内在优良品质,从而起到塑造人格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给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理想的内部发展环境,从而增强了其针对性与科学性。更具有认知、熏陶、感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传承。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而存在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高职营销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能。

(四)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引导支持作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自我,认清自我缺点与优势,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感,积极投身于个人的专业学习、素质提高和国家民族的振兴,产生提高自身修养的内在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使他们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素质内涵,修炼人文素养,提高人文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为营销专业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思想引导。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对人生、对世界形成更加清晰的判断,更加准确的衡量,从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能够坚守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直接的提升作用

上述中讲到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进行人文素质提升的主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处世之道,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的内在需求,促进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社会责任感、顽强意志以及积极进取等精神加以熏陶,促进他们形成乐观、自信、豁达、健康的良好品质,使其更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挑战,这些都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直接的提升作用。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仍有待提高与加强,二者具有互补互促的关系,探讨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加以结合,有助于培养营销专业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增强营销专业学生的表达水平以及业务能力。

(一)在方法上的结合

高职院校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和自身人文素质不高有联系的。很多学生因为人文素质不高而导致信仰缺失、道德意识浅薄,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从而产生盲从和焦躁的心理。针对这些现象,在对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人文精神,以增强他们的内在底蕴,把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成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审美”的内在素质。更好的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也包括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两者在方法上相结合,不仅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有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也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教育照顾到个体差异,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

(二)在实践上的结合

根据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特点,依据是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文素质提升为标准,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对于两者提高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在心理上建立起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合理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更有效地达到了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根据营销专业的业务特点,鼓励营销专业学生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学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社会调研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融入社会的大家庭。

(三)在内化要求上的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人文知识的内化。人文素质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养成教育。因此,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必须转变教育方式,关注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自己。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才能最终通过学生自己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素质。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篇7

关键词:运动处方大学生身心素质实践研究

1.研究目的

21世纪是一个加速发展、竞争激烈、交往频繁、国际化的世纪,对人才素质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塑造健康体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学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国《体育词典》把运动处方解释为:针对人的健康状况或某些疾病,确定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强度、负荷、次数、时间和锻炼的注意事项等。本研究旨在针对大学生群体,探索运动处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重要品质的有效途径,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构建高校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相关对策。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期刊网等搜索引擎的相关检索,依据研究目的,围绕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心素质效用的研究,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文献进行相关整理,为项目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2访谈法:分别与专家及学生进行访谈,听取专家对制订运动处方的意见及学生在处方锻炼后的感受。

2.3量表评定法:身体素质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项目,心理素质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

2.4实验法:通过制订运动处方这一自变量,在高校体育课外活动过程中进行现场实验研究,并经常访谈学生感受,适当调整运动处方,探讨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2.5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0.o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出相互关系及存在矛盾作为最后的分析性描述。

2.6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分析学原理,对以上研究方法得出的观点、结论和建议结合相关学科知识作归纳整理。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现状

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测试,我校大学生总体水平高于全国的达标水平,但男女生优秀、良好率偏低,低于全国大学生的总体水平。大学生SCL—90症状因子均分部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其中躯体﹑抑郁﹑焦虑、敌对有明显差异(p

3.2.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我校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基本上以2—3次为主。51.3%的大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在20—50min。45%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负荷以中小强度为主。大学生体育人口的数量不足35%,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体育人口比例。

3.3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3.3.1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实验前对实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测验。经过一定时间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后,对实验组各项身体素质再次进行测试,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实验前、后各项身体素质差异明显,其中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女生仰卧起坐成绩差异显著,说明运动处方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2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通过一定时间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参加实验学生的scl—90的各因子得分与实验前比均有所下降,且在焦虑、人际关系、偏执、敌对因子上明显下降,与实验前相比呈显著性差异,在躯体因子上与实验前相比有差异。结果反映实施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良好影响,对焦虑、人际关系、偏执、敌对等因子项目有明显的作用。充分说明运动处方可以为人际交往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和宽松舒畅的环境,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能力。对缓解学生压力,消除心理紧张、对抗焦虑等有积极的意义。

4.结论与建议

4.1“运动处方”针对性强,可以发现大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4.2“运动处方”依据学生自身心理发展需求,结合项目的特点,从SCL—90因子9个方面进行调节,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躯体化、人际、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症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达到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4.3“运动处方”是一种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为目标的练习模式,建议推广使用。运动处方式练习模式还有诸多需要完善与发展之处,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田继宗,石雷.运动处方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01.1:52—55.

[2]李登光.对研究生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87—89.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篇8

关键词:环境执法;人文素质;重要性;提高措施

abstract:inthecontextof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thequalityof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lawenforcementofficersareincreasingly,thecurrentstatusofenvironmentallawenforcementisstillnotoptimistic,humanisticqualityofthepartlawenforcementpersonnelisstilllow,pendingfurtherstrengthenandenhance.Humanqualityofenvironmentallawenforcementofficersandthepsychologicalqualityofculture,business,qualityandhealthmustbeimproved.Keywords:environmentallawenforcement;humanisticquality;importance;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素质日益备受关注,针对当前环境执法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部分执法人员的人文素质还偏低,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环境执法队伍作为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环境的重要主体,加强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础工程。提高环境行政执法人员的人文素质迫在眉睫,提高人文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适应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环境执法人员的人文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显区别于其生理或身体素质、以及人的科学素质。

一、环境执法人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执法人员履行着联系人与环境保护法的“桥梁”作用。一方面,环境保护法律借助环境保护执法者而实施;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执法者又通过公正的环境保护执法来宣示法律的权威,使人们建立起对环境保护法治的信仰。环境保护执法者要发挥这种桥梁作用,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健全的思维品质,这就要求执法者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我国政府通过实施各种措施,努力推进环境执法,不断的完善和深化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着力建设立足发展,营造环境,创新进取,勤政为民、廉洁高效、公正透明、依法诚信、积极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由于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涉及的内容是以人为核心的,体现了人的环境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等内容,因而,唯有执法者做到以人为本,。所以,环境执法工作要求训练执法者的方式方法,以便他们具备应有的知识素质、道德水平,以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这就是提高执法者的人文素质的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执法改善迫切需要环境执法人员人文素质的提高

2009年04月28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指出:“当前环境违法行为仍然相当普遍,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我国一些重要的环境保护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在日常执法中,往往是环保部门执法任务重、装备差、人员少,环境执法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环境执法监督的实际需要。要加强环境执法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与任务匹配的环境执法监督队伍;实行科学管理,加强环境执法监督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可见国家环保部对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素质极为重视。我国当前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行为粗暴、态度蛮横、形象欠佳,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缺乏人文素质的现象并不鲜见。简单粗暴、缺乏人文关怀的野蛮执法不仅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上的毒瘤,也不利于以人为本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各界对城管行政执法人员的野蛮执法行为纷纷表示谴责,也对城管执法人员法律意识、人权意识的淡漠感到心寒。为了能恰当的运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环境执法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只懂法律”的法律工匠,而应该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环境执法人员。 三、切实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人文素质

(一)、环境执法人员应具备必要的文化和业务素质

为了能恰当的运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环境执法者应该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具体来说,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去提高自身的文化和业务素质:一是要加强对本国环境保护工作和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学习。学习历史、和世界,进而理解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演变以及本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机构对其周围的历史条件的依赖关系,了解和理解可能对环境保护法律产生影响的重大国际事件;二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必须把忠诚首先奉献给自己为之服务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而不是个人或群体,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政府和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执法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法律的看法;三是要加强经济学方面的学习,从而能够认识在许多法律领域中都存在的环境保护法律问题与经济问题之间的紧密关系。除了以上几方面外,还要加强对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等知识的学习,向实践学习,培养环境保护执法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二)、环境执法人员应具备必要的职业心理素质

环境执法人员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排污企业进行现场监理和行政处罚,面对当事人的责难、谩骂、围攻,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文明或执法不规范的行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讲叫“刺激―――反应规律”。虽然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因发生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就使我们的形象受到不良影响,而且影响面极大,甚至会造成冲突。因此,环境行政管理执法要善于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要审时度势,不以情绪执法。要做到这一点,环境执法人员就得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良好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这种环境执法实践并不是盲目、自发的实践,而是通过长期的培养、教育和本身的修养才能够形成。环境执法人员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大致需要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自我修养。良好心理素质形成除了外因条件,主要靠自己长期的修炼,也就是有意识地通过学习陶冶情操,通过环境执法实践增长阅历和知识。第二组织培养。单纯靠个人修养和在实践中锻炼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必要进行系统知识的专门训练和培养,实行实践中培养和专门的培训相结合,要摒弃过去那种对干部只管使用,不管培养的干部管理方法。第三在职教育。主要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法律、职业道德、形势、政策、工作技巧等方面的教育,环境执法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目前环境执法队员心理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存在心理问题,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环境执法人员存在挫折感强烈、职业枯竭、情绪易失控、社会角色冲突等心理问题,这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干预、提高队伍素质、改善外部执法环境等方式来解决。

(三)、加强环境执法人员人文素质的制度建设

高素质环境执法人员不仅应具备一流的业务技能,还应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努力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遵循行政处罚程序。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有关程序的规定,该告知的告知,该回避的回避,决不能无视程序的完善。只有程序上的完备,才有行政处罚实体上的公正;加强案件指导,重视经验推广。由于执法实践中的个案具有具体性、复杂性和可借鉴性等特点,其中的典型案例对提高办案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环境监察大队要定期组织案卷评比活动,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加以推广,一方面可相互借鉴执法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可集中集体智慧探讨执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建立学法制度,强化学习意识。应针对执法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结合本局实际,建立一套完整的学习制度,明确只有学习才能提高,只有提高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促进工作的思路。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依法实施现场监察和收缴排污费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竞争机制,坚持执法奖惩考核制度。要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并抓好落实,对严格执法、收缴排污费、案件办理能力强的执法人员要给予奖励,对不适应执法工作的执法人员应坚决调离执法岗位。将执法人员培训考试成绩、是否出现错案和行政诉讼、败诉案等情况列为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激励、竞争促使行政执法人员自找差距,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②

加强环境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牢固树立法制工作服务行政执法的理念,将法制监督工作贯穿于行政执法的全过程,严格对环境执法人员的奖惩,对行政执法工作有功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大力表彰;对不求上进,对法律法规不求甚解、运用不当,未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通报批评;对乱执法、乱罚款的行为,严格按“两错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理。通过制度规范,让每一个行政执法人员都要有压力感和紧迫感,以严肃法纪为手段,强化学习的自觉性和严格依法行政意识,努力锻造一支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社会支持、群众赞誉的高素质的环境执法队伍,切实履行好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掌握环境保护法律的理论与方法并得以正确运用,离不开较高的人文素质。毕竟环境保护法律只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环境保护法律工作者只掌握环境保护法律专业知识,而不掌握人文科学,就不能从社会生活的整体上把握环境保护法律,也就不可能高超的运用好环境保护法律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时忠著:《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9版。

2、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篇9

关键词: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学习;发展

1.引言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心理状态以及外部形态和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以及专业素质五方面。新形势下,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真正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是员工勇于负责、全心为公的精神,是员工果敢决策、快速执行的领导力。自身素质越卓越的员工越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未来的发展道路越广阔。那么身为一名企业员工,应该如何实现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付诸努力。首先,企业应该根据员工的个性特点、基本素质,提供有效的平台,因材施教,帮助员工发展成长;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员工个人需要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抓住机遇,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企业提供平台,培育人才

企业是员工生长发芽的土壤,优秀的企业懂得培育员工,懂得以优质的服务回报员工,同样,员工也会以高质量的成果回馈企业,推动企业的快速的进步。

2.1因材施教,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人们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能准确的评估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做全面的考核,通过知识技能、群众影响力、品格测试等因素综合评判,再量才用人,适才定岗,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另外,优秀的人才必须及时使用,将优秀的人才放到关键的、一定层次的岗位上,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1]。

2.2实施人才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培训,为员工的自我提升提供了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培训,员工可以自行选择参加培训的项目,企业报销费用。或者同某些机构合作,组织员工集体参加;另一种是企业外聘专业水平高的培训师,到企业内部为员工讲授专业技能。企业的培训是提高员工专业技能最直接的方式,培训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员工的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精神,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员工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当然,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各种服务属于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外界条件,员工自身的努力才是主观因素,是决定自身素质能否提高的关键。员工的自主学习是多方面,不仅要从心态的磨练、道德的提高等方面进行学习,还要从自我管理、专业技能的提高方面提高自己,这样才能全面的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1培养积极的心态

员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要的是心态的建设。智慧的员工懂得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对从事的事业充满激情。拥有积极心态的员工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情,无论在工作中遇到多大挫折,他们总是能想到好的方面,时刻进行自我激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另外,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情商和逆商。在这个人际关系网交织的社会中,仅仅凭借智商不能很好地为提高自身素质搭建平台,高情商、高逆商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越挫越勇,积极乐观,为事业的成功铺平道路。

3.2挖掘潜能,提高职业道德

企业员工只有学会充分的挖掘自身的潜能,才能不断地开发自己,提高自信心与自身的综合素质。员工自身可以参与一些有趣的工作,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更有利于自身潜能的释放;其次,员工在参与工作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要学会独立完成,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有利于深入挖掘自身的潜能;最后,在工作的最终决策中,要敢于发言,积极参与决策,工作的归属感能够让员工更易接受新的方式和改变。除此之外,员工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是影响员工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向社会负责、忠于职守[2],员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3.3学会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最终完成自我奋斗目标的过程。企业员工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最首要的是真诚热爱自身企业的文化理念,树立与企业相近的价值观,这样在进行自我管理时才会得到企业的尊重和认同。员工的自我管理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服从服务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要学会自我规范,懂得客户的情绪将如何影响自己或他人,并能动性地将不良情绪转换为更有建设性的事,推动任务的向前进展。

3.4培养创新意识,提高专业技能

学习是每个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增强自身的实力。但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仅仅知识的积累不能满足时代要求,更要求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员工要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学会吐故纳新,学以致用。另外,员工要培养自己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专业领域潜心研究,持续学习,还要培养自己触类旁通的能力,让创新的思想转化为实在的价值。

3.5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学习方法

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是衡量一个员工实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每一个会学习的员工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方法。尽管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包含了下述方法:首先,员工要掌握自主学习的途径,可以查看相关操作规程、相关记录、相关培训资料,也可以利用网络查询相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要虚心向专业方面的老师、师傅请教,不懂就问,排除盲点;另外,提高专业技能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实践,要认真把握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实操机会,积极锻炼自己。同时在现场作业时也要认真观察他人作业步骤,学习他人的长处,避免他人的错误,从细节处完善自己的实操技术;最后,不能忽视的就是要善于学会总结,要学会将前期学习的专业知识、实操经验以及各个细节的注意事项进行综合总结,然后定期回顾、提炼升华。只有持之以恒、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快速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4.结语

员工是企业的力量,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法宝。抓好员工队伍建设固然是企业的一项长期工作,但是员工自身的自主学习、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才是企业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企业员工必须努力地加强自身建设,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企业的建设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员工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广阔。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健全人格路径策略

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健全人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和源泉,塑造健全人格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和归宿。

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策略

提升人文素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高职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人文知识、树立人文理念、提炼人文精神、掌握人文方法、加强人文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参与人文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人文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1.学习人文知识。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前提。一个对人文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素养。人文知识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知识、艺术审美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知识和表达交际知识等。只有既理解这些人文知识,又掌握这些人文知识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才能更好地领会人文精神,养思维,并运用人文知识和人文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2.树立人文理念。

人文理念是对人类社会文化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人文理念是人文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人文理念,人文素质教育就缺乏理论基础和主导价值观,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遵循科学的道路,难以向广度深度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也就无法实现。人文素养的培育过程就是不断实践、落实并进一步丰富、发展与完善人文理念的过程。

3.提炼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为人类社会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行为方式和社会风貌的总和。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反映人类社会的文化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比如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时代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

4.掌握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人们从人文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人文方法是构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人文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人文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要提升人文素养,必须掌握人文方法。具体的人文方法包含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学科之中,比如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思结合、学问结合、学做结合的方法,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方法,等等。每一种方法又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方法。高职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人文方法。

5.加强人文修养。

人文修养是指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人文精神和规范,对自己的思想意识、人文品行方面进行长期的自我锤炼和自我陶冶的功夫,以及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文情操和所达到的人文精神境界。人文修养的作用,就是把社会的人文精神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稳定的行为表现,也就是学习人文知识、培育人文情感、培养人文思维、提炼人文精神、掌握人文方法、磨炼人文意志、坚定人文信念和形习惯,以达到个人品格的完善和人文素质的提升。

6.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艺术审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表达交际能力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一般要经过知、情、意、信、行的培养过程。提高人文素质就是把人文知识、人文观念和人文方法内化成自认为正确而又矢志不移的稳定心理、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7.参与人文实践。

人文素养是一种在人文实践中培养、训练和应用的素质修养。脱离具体的人文生活实践,不可能养素养。只有通过参与各种人文生活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运用人文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形成一种自觉的人文思维习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文素养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范围将越来越广泛,社会生活需要用人文思维方式解决的问题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提升人文素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又为培养人文素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路径策略

1.人格与健全人格的内涵、特征和作用。

人格是现实中的个人,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思想和行为的综合。由于个体人格的完善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因此,健全人格既是人格形成发展的过程,又是人格发展的目的。健全人格亦即人格健康。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其人格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充分的发展;第二,能有效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并且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对心身健康、潜能发挥,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第四,在人性与社会性方面能协调发展,并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方面。人格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一个人选择的人格模式,将决定他的命运。在文化多样化和社会飞速变革的今天,高职大学生面临人格模式的选择,只有选择了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格模式,才能有美好的现在和光明的未来。人格健全对人生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人格健全会影响一个人的心身健康、潜能开发、活动高效率和社会适应状况。病态人格害人又害己,建设和谐社会呼唤健全人格。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具有健全与和谐的现代公民。公民在现实中的人格状况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模式和进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民经历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与冲突,而高职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发展、完善的阶段,这对于高职生人格的塑造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构成了高职大学生人格发展、再造的背景。高职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一是要服从于自身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服从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高职生健全人格塑造的路径策略。

(1)确定人格塑造导向,扬长补短。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是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大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对社会、对人生就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样就能科学地分析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冷静、妥善地对待客观事物,保证心理反应适度,防止心理反应失常。其次,学会扬长补短。高职学生要培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就应该对自己的人格素质中的长短处、优缺点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明确目标,从实际出发,扬长补短,对自己的人格品质进行优化组合。对此,我们平时可以选择某些良好的人格品质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比如,自信、开朗、热情、勤奋、坚毅、诚恳、善良、正直等人格特征。同时针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比如,自卑、抑郁、胆小、冷漠、懒散、任性、粗心、急躁等。

(2)发展高层次的需要。当一个人沉溺于低层次的生理性、物质性需要时,会变得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纠缠于利害得失的圈子里,平添种种烦恼。大学生如果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追求高层次的社会性、精神性需要时,就容易超脱世俗的偏见和庸俗的利益关系,不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乐趣。

(3)具备心理知识和人文素养。高尔基说过,人的知识越广,人本身的境界也会日臻完善。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人格优化的过程。现实中,不少人人格的缺陷是源于知识的贫乏,比如,无知容易粗鲁、自卑,而丰富的知识则容易使人自信、坚强、礼貌、谦和等。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和人文素养,就会拥有心理健康的钥匙,掌握心理素质完善和人格健全的主动权。这样当情绪困扰时,就能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调节,实现自助自救,或者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的职业机构。

(4)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在人格特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坚强或软弱的人格特征主要是以意志的发展水平为标志的,因而,培养坚强的意志是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不仅仅如此,意志的锻炼还将直接促进其他人格特征的培养。无论是人格的择优还是汰劣,都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其间意志力的强弱对人格塑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5)融入集体中。人格发展、塑造的过程,是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互动的过程。人格在集体中形成,在集体中展现,集体是人格塑造的土壤。

(6)把握好人格塑造的“度”。人格发展和表现的“度”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会“过犹不及”。人格塑造的度,具体地说,应该是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豪放而不粗鲁,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果断而不冒失,稳重而不寡断,谨慎而不胆怯,忠厚而不愚蠢,老练而不世故,忍让而不软弱,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人格“度”的把握除了人格品质要健康地发展和避免偏向外,还表现在不同性质的人格品质要协调地发展,即“刚柔兼济”,对于“刚”者应多发展些“柔”,对“柔”者应加强“刚”,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和谐的人格结构;要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表现人格特征,这样所塑造出来的人格才有韧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7)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自我教育自觉性强和方法正确的人,才能有完善的人格。自我教育的方法很多,如学习理论知识,参加社会实践,进行人格心理咨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慎独”、“兼听”、“日三省吾身”,等等。

(8)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做到生活有规律;科学用脑、锻炼身体;合理饮食,不嗜烟酒;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业余生活。

高职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甚至出现心理疾患也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对自己的身心发展抱有积极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平时所进行的思想、道德、知识、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学习和修养的积淀,即人文素养。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毅力,不断强化个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格素养,高职生一定能够实现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

参考文献:

[1]卢黎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