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十篇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十篇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41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篇1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一)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应用型的一线幼儿教师为目标,即需要受教育者掌握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理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及道德素质,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保教能力,能够满足现阶段幼儿教育活动中善于沟通、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教师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主要为三个方面,即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态度要求。知识方面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要求则需要受教育者掌握具备引导及教育幼儿的能力,情感态度要求则是需要受教育者能够做到关爱儿童、尊重儿童,并积极投身于幼儿教育工作之中。

(二)课程设置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针对学生的教育培训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中可细划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及基础综合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例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毛概、马哲思想等。公共选修课为拓展学生知识及能力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自行选择。基础综合课程为国防教育、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

(三)获证情况

学前教育专业是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教育并行的专业,实施学校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结合的模式。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证书主要分为三类,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及相关能力资格认定证书。首先,学前教育学习者在毕业之前需要获得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双证”之中的证书之一,是高职院校明确规定学生必考的证书,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之中足以见得专业证书的重要性。其次,学前教育基本技能证书主要为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书等。基本技能证书是我国保证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通常规定为必考内容。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问题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规定,合格幼儿教师应具备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七方面的专业能力,但在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中,往往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不准确,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出现不全面或偏差的现象,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二)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其中公共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个人修养,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及幼儿教育知识的途径,基于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基础上配合实践课程构成教学课程体系。现实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的效果不够理想。首先,多数的高职院校仍采取学科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相割裂,因此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存在诸多不足。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内容方面专业性较强,但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尚有欠缺,出现课程与实际相脱节现象,导致学生的能力及个人素质无法满足幼儿教师岗位的要求。

(三)专业证书考试问题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在校期间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表现,也已成为院校生源竞争的指标之一。自我国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申请需要通过全国统考之后,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学生个人,都较为重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并且部分院校开设了教师资格证书的培训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能力,实际上,就教学效果而言,学生过于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及专业知识掌握的扎实性,对于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深入。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创新路径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职业能力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高职院校要立足社会发展需要,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质量得到保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创新路径,应积极构建新型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应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领域课程,针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其次,高职院校应坚持以校园合作为主要平台,优化、整合相关课程,形成合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联系,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及专业训练的机会及平台,也能够为幼儿园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

(三)创新专业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创新中,应积极革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建设,通过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及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借助网络平台及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营造积极、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与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切实提高学前教育工作的质量及效率。其次,教学中注重教育实践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多种方式锻炼、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篇2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所在

经过调查发现,有一半左右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并不是能完全掌握全面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仅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所以可以了解到的是大多数学生对音乐技能掌握的还不够全面,要做到完全适应社会做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还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加丰富的音乐基础理论、演唱能力以及一定的钢琴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钢琴和声乐教学脱节的情况,例如在之前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只有单一的钢琴练习却忽视共同进行的声乐或者伴奏练习,单一的忽略伴奏的声乐练习会严重影响学生全方面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能力。所以对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幼儿园教师,并不是音乐专业工作者,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全方位的综合音乐性人才成为主要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学生对于单项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融合,失去了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从根本上影响未来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就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将幼儿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幼儿辨别事物的能力同时还要提高幼儿的审美观,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幼儿成长。要具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首先要学会感知音乐,了解音乐传递的信息,有教育幼儿感知音乐的能力;另外还要具备相应的音乐演唱以及乐器弹奏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三、如何提高学生音乐知识技能

(一)进行阶段性培养

刚刚入学的学生知识处于了解基础知识的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生要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打好扎实的基本功。高年级的学生要将低年级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提高,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进行独立的作品分析和歌曲的处理,让学生有完整的表达作品灵魂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儿童歌曲的演唱方法,并要求学生掌握不同风格的儿童歌曲演唱的技巧和特点,最大程度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练习

练习是学生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刚刚开始学习的学生要对幼儿教育工作有基本的了解,对日常的课程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和认识,在上钢琴课或者声乐课的时候能够掌握基本乐理知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有去幼儿园锻炼实习的机会,这样做对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有好处的,能够将在学校的知识和未来的工作相结合。

(三)检验教学质量,重视教学成果的检查

为了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老师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学生检查的成绩来反应,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很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前教育课程教育更具科学性,全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表达以及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全面掌握实践操作基础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熟练运用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前提,音乐学习的前提是要建立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更容易接受音乐,然后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直接的学习、掌握音乐,激发对于音乐的兴趣,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二)重视学生的对于音乐的表现力

培养音乐素养在加强音乐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音乐的音乐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所以学生音乐实践的时候要选择难易程度恰当的内容,否则学生不能轻易的掌握,当然也不能太过简单失去了音乐表现的兴趣。也可以建立一个多样化的音乐实践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形式,从而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体现自身的音乐素养。

(三)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培养独立创作音乐的能力

学生掌握进行音乐创作的能力可以更高层次的体现出自身所具备的音乐素养,所以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从最开始的节奏编写慢慢到段落的编写最后可以写出一首完整的作品,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作品当中,对于一些自身音乐素养较低的学生来说比较重要。

(四)全面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及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篇3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音乐素养能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38;G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49-01

音乐素养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研究的基础,音乐素养教育奠定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局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素养培养要放在首要位置。但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素养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学生音乐素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现状

1.思想观念未重视。在对幼儿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十分重要,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音乐感知能力和相应的音乐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然而不少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者未认识到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2.学生音乐素质整体水平偏低。高职学生不少来自职专,重文化课轻技能普遍存在,大多数学生自身没有音乐基础,有的音乐知识是空白,基础差、底子薄,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我管理,对自身专业不感兴趣,致使音乐素质水平低。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专业课程目标不明确。现阶段的教学方法仍采用枯燥的“填鸭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压抑了音乐的美,音乐素养水平低,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得不到提高。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较多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措施

1.思想上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水平,首先要让相关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培养音乐素养的必要性,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自身对本专业的重视。

2.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也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征,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音乐欣赏课,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特色及艺术价值,还要介绍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技巧,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听赏。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应重视他们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对音乐情感的表达,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

3.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音乐素养。要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课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音乐内容形象化、多样化,更容易感染学生,让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更具实效性。启发式教学方法、欣赏法都是钢琴课堂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把乐曲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按照音乐节奏做些相应的形体动作来体会正确律动感,教师和学生一起唱歌或联弹,以感染和带动学生的音乐表现情绪。欣赏法对于一首新的钢琴作品时,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背景,要了解作者在创作此作品时的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然后我们再分小节或分乐句去欣赏作品,去感受它的生命力。

4.音乐环境多元化,营造良好音乐学习氛围。首先,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艺术修养培养的重要性。在培养幼师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同时,多多提供好的教学环境,多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深入到幼儿园教学一线,真正的了解幼教工作的工作理念。其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既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尊重、关怀和爱护,又能更好的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极为重要。通过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进自身的健康、扩宽视野,从而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另外,可聘请幼儿园资深的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幼儿教师这门职业的内涵,及时掌握幼师工作需求与自身水平的差距,激发调动他们参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各项训练,增强他们的职业文化素养。

另外,教师的热心、情感丰富也有显著影响。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也是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亲切、对学生有耐心,自然会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反之教师语言苛刻、对学生缺乏耐心,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造成厌学、紧张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多多鼓励学生,多多爱护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让学生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涉及音乐理论、音乐欣赏、美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音乐理论是枯燥的,甚至有些难以理解,教学中不能孤立的去教授,而是要将他们彼此联系起来。教学中应找寻优秀的、典型的艺术作品,重表述兼情感的表达,将多种教学元素融合为一体,达到音乐理论的丰富化。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篇4

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正确理解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它是教师业务能力的主要体现,是教师领导、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有以下能力构成:一是认识能力,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积极的思维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二是设计能力,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三是传播能力,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及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四是组织能力,表现为组织教学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及组织管理活动的能力等;五是交往能力,表现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交往能力及沟通能力。

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由下述五方面构成:一是基本素养;二是学科知识背景;三是对所教知识结构的认知;四是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五是学科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包含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还包括了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习得的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学科具体内容教学时的情景导入、问题设计、教学方式及教学策略等。

研究表明,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和知识背景,还应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所谓“脑中有结构”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结构的清晰、完整的认知与理解。“心中有学生”是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还要懂得学生认知、心理、态度、情感的发展规律。

二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由于其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具有教学的独特性,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不够

在幼儿一日教育活动中,学生缺少热心、耐心、细心,不能全面、认真、仔细地观察幼儿,以及发现其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在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时,不能从实际出发,带有明显的主观片面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加思考,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习惯在网上下载教案,缺乏从实际生活中选择适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内容和将相关学科知识和教法知识迁移到具体教学设计中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缺少与幼儿间的互动交流,缺乏对幼儿的提问,提问时由于问题表达不精练、不准确而导致答非所问,结果只能自问自答,草草了事,不能达到提问所起到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对幼儿的提问也不能很好地回应,情感上缺乏鼓励性和激发性。

(二)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媒体使用能力不强

学生教学语言缺少训练,没有节奏感,语速太快或太慢,语言表达不精练,缺少逻辑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缺乏自信和亲和力,眼神常游离在幼儿群体之外,肢体动作和语言的协调性不够。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表现单一枯燥,幼儿不感兴趣,容易导致幼儿疲劳。有时不能依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设计和使用教学媒体,有时过分青睐现代教育媒体,有时选错教学媒体,有时多种媒体之间的配合不协调,不能发挥教学媒体的教学功能,使得幼儿注意力分散,不能全面掌握学习内容,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

(三)缺乏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教学监控的能力较低,缺乏主动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方法,有时能反思也是被动地反思。在教学反思中,表现的是抽象、笼统的评价,没有进行深入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策略。

三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提高的因素

教学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获得教学技能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影响学生对教学能力的认识、理解和训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一)自我教育力

自我教育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源泉。因此,在提高教师素质中,强调教师的自我教育力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所谓“自我教育力”,是指具有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发展个性品质,形成社会应变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概念。自我教育力的高低将带来教学能力的差异,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思想难以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也较低。因此,在职前教育阶段就应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不断求得“专业成长”,自觉提高自我教育力。

(二)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更能胜任。这是因为,高职院校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应当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从两个方面论述:其一就教师个体而言,是指教师的双师素质,即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操作素质;其二就教师集体而言,是指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即教师队伍由理论型、实践型、双师型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操作素质是不平衡的,实践型的外聘教师进校兼职、青年教师下基层挂职锻炼,都缺乏组织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因素

学前教育专业传统的六门教学法课程是传授幼儿园教学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课程。80年代末,学前教育专业在原有“六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科建设的革新,改变了分科教学体系。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开设五大领域课程,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也有把其中某领域课程与其它课程融合。从“分科”到“综合”,课程设置的不同形式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认识与把握不清。在课程实施中,影响了学生对幼儿园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和系统的学习。因此,应积极理顺好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理论与操作、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包括该课程与其它专业理论学科的关系,同时还包括与其它人文学科、艺体学科之间的关系,减少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强调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应注重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幼儿园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并进行模拟教学,会说课和评课。为使学生达到考核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教育实习进行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一)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为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既要学习实践经验,又要学习专业理论,两者兼顾。为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需要,大量运用案例分析的办法,使学生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辨证关系,把握好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关系,主动学习和换位思考。案例分析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1文字的形式

在专业课程中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模仿中发展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如在学习设计活动方案时,可在讲解基本要求后呈现已有的活动方案和修改后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为帮助学生掌握适宜的教学方法,也可呈现两种教学实录进行对比分析。

2影像资料的形式

在教学活动中,呈现给学生完整的教学活动录像,以期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学习教学组织等技能。还可呈现一些有针对性训练任务的教学片断,或者不太完美的教学录像,引导学生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此外还可通过看录像,引导学生结合幼儿园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去感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真谛,从而领悟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精髓和内涵。

(二)模拟教学实践训练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要实现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目的,就应当在实践中探索。一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教学训练;另一方面,在教育实习前专门组织模拟教学训练。模拟教学实践训练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学方案设计的训练。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领域,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设计活动,撰写活动方案。活动设计主题或范围一般由教师选择性地规范,也可由学生自拟主题。二是模拟教学训练。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模拟幼儿园活动的实际训练。先通过预先设计的活动方案真实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然后利用教室的设备将活动过程以全程录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反馈,再讲评,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这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领导、组织和实施活动的能力尤为有益,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说课训练

说课是指学生在备课的基础上,分析教学任务,表述教学目标,讲解教学方法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然后由老师和学生进行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说课组织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通过训练和考核,培养学生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的能力,使之能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合理构建教学目标,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整体安排教学教程。也使教学构思从隐性思维走向显性思维、从静态思维走向动态思维,充分锻炼学生的教学监控能力。因此,加强说课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在他人思想的影响下,对自己的说课不断修正而使其更合理和完美,在合作学习中,在实践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英语专业;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所以,对于学前教育教学效果的要求比较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人类的希望。英语与汉语都是交流的工具。特别是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英语在全球一体化的高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渐突出,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亦成为热门。

一、英语专业是学前教育培养目标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有英语教育专长的、有学前教育大学专科水平的幼儿园教师为目标。根据此目标,该专业在教学上要求其设计的内容包括职业与岗位分析、培养目标与要求、知识与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与学时安排等.充分体现以教育实践能力为培养中心、以培养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宗旨。学前教育的培养内容:

(一)知识能力。该知识能力包括教育专业知识、学前儿童保健知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知识、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与组织知识、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知识、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

(二)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观察记录和分析幼儿活动的能力、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做好家长工作的能力和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包括承担幼儿园保育工作的技能、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技能、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和以艺术手段组织幼儿教育活动的技能、玩具制作的技能及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四)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与能力。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技能与能力,即英语语音、语调正确,语法概念清楚,掌握5000个左右的单词。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与学前教育教学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学的前教育能力培养策略

中专三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是门综合性学科,学生不仅要培养专业能力.还要加强文化知识及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提高学生对英语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重视英语课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了解未来的教育对象

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未来其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学前教育的受教育者都是六岁以下的幼儿,年龄尚小,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得到老师教学甚至生活的引导与照顾。处此年龄段的儿童天性活泼,喜爱玩耍,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适应儿童学习的方式开展儿童教育活动,所以老师要照顾到儿童的兴趣爱好。选取合适和简单的材料教学,使儿童的学习活动丰富多彩。

(三)开展教育实习活动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课堂知识的灌输,还应注意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的、由学校开展的到幼儿园见习和实习等的社会活动;向学生介绍未来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学生通过见习、实习。了解目前省内幼儿园英语教学师资及教学情况,学生在与幼儿园英语教师、外教的交往中,检验了英语课堂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英语学习方面的不足,提高学生搞好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与知觉性。

(三)采用听说领先的交际化教学模式

学龄前儿童所学的英语知识主要以听、说的方式完成。语言是交流、表达的工具,是先学会说,再学会写的,因此,英语学习应交际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学会将语言放到真正的交际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这种模式下,主要采用无意识记忆模式,在培养听说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大量背诵基本常用句型,经过大量的1:3头训练之后,每当学生听到一个句型,都会条件反射式地进行回答。

(四)教育学生热爱教育工作与教育对象

基于儿童年龄小、不善于表达的弊端。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观察儿童活动,了解儿童的心理,明白他们的学习心理需求并给予满足。要捕捉幼儿学习的真实需求,支持、鼓励幼儿学习,让幼儿变得乐学,从学中得到快乐,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这就需要学生学会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与教育对象,有责任心与责任感,只有具备了热情与爱心,才能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找到正确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学前教育的学生之中的能力的培养内容比较多,且任务较为艰巨。学前教育的培养之中,不仅仅包括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包括学生的各项总和的知识的培训。学前教育教师应针对该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使学前教育的学生的能力达到培养目标与计划要求。从而使中国幼儿园的英语教学水平与幼儿的英语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娟.浅论学前教育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14,(20):90-91.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4.20.083.

[2]吴珊珊.浅析高职应用英语(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情,2013,(41):238.

[3]王艳华.浅谈学前教育专业之英语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0):156.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能力基本内涵培养途径

管建华教授提出:“音乐艺术教育对发展人的直觉、灵感、健康的情感、文化修养、性情人格、思想行为、民族意识、世界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在人的整体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①彰显了音乐艺术教育在儿童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音乐艺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音乐艺术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出了较高的音乐素养要求。音乐素养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包括视唱练耳能力、演唱能力、演奏能力、歌曲创作能力等,视唱练耳能力是基础。

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通过《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来实现,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肩负着对学生进行识(谱:简谱、五线谱)、唱(名曲)、听(节奏、旋律、音高等)、演(儿童歌曲)方面的视唱练耳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语言要素,具备较强的音准和节奏感,对音乐的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等任务。该课程也是使学生获得唱(歌)、弹(琴)、跳(舞)能力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声乐、钢琴、舞蹈等技能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加强《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改革,对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有其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基本内涵

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能力培养首先应清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的基本内涵。

(一)视唱能力。

1.简谱视唱能力。

现行幼儿园教材中大多使用简谱或五线谱,或是五线谱与简谱结合使用。简谱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简谱是中华民族运用广泛的一种音乐记谱方法,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从我做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所以一定的简谱视唱能力是每一个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的必要能力素质。

2.五线谱视唱能力。

五线谱作为国际通用的音乐记谱方法,其作用和用途就不用赘述了,五线谱还是学生学习钢琴、声乐必需的工具,只有熟练掌握了五线谱的记谱规律,达到熟练的识谱视唱,才能准确、有效地学习钢琴、声乐等其他技能与知识,因此五线谱识谱能力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视唱练耳能力的一个方面。

3.儿歌的视唱能力。

儿歌具有简短、朗朗上口、音准节奏不复杂等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容易掌握。由于儿歌的听众是幼儿,受幼儿生理发展特点的制约,需要演唱儿歌时具有较强的表演能力和表现力,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因此有表现力的演唱儿歌的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视唱练耳能力之一。

(二)良好的音乐听辨能力。

1.敏锐的节奏听辨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与灵魂,一段音乐可以没有音高,却不能没有节奏,所以没有了节奏也就没有了音乐的存在。抓住了音乐的节奏,就感知了音乐的灵魂。只有理解了音乐的内在的灵魂,才能利用音乐的感染力对幼儿进行音乐的净化、音乐的熏陶、音乐的洗礼。因此具有灵敏的对节奏的感知能力是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节奏的听辨包括对节拍的准确把握,对典型节奏的感知与表现,对速度、强弱的准确把握,等等。

2.准确的音高听辨能力。

音高的听辨包括对单音、双音、和弦和调式、织体、音乐风格等的听辨。提高学生音高听辨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准确的内心音高感。

(三)丰富形象的表演唱能力。

丰富形象的表演唱能力即能够体会歌曲的情绪,感受歌曲的气氛,在唱好音准节奏的基础上,把握歌曲的特点,结合歌曲的内容,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夸张形象的面部表情,配以适当的舞蹈韵律动作自信大胆地演唱儿歌,以此来感染幼儿、引导幼儿的一种能力。这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搭好阶梯、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音准能力。

1.抓住音准训练的拐棍――视唱各调式音阶,找准乐音之间的音高距离,形成有效的固定音高感。

(1)练唱音阶时要与歌曲演唱的发声方式结合起来。在模唱音阶的过程中,要求运用科学的发声方式,从口型到呼吸再到发声位置,从单个音符的重复演唱与上行、下行音阶的演唱都要求注意演唱方法的准确运用。目的是使学生在训练音乐听觉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便于以后在视唱作品中达到音准与声音的“和谐”。

(2)借助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柯尔文手势”,把音高感与空间感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音准。把手势与音的高低紧密结合起来,形象直观地把音阶再现出来,把音高感与空间感结合起来;训练时可以先从五声调式音阶再到七声调式音阶的顺序进行无伴奏手势音准的练习,还可以运用手势结合进行转调音阶练习。

2.搭好音准训练的支架――视唱调式和弦的连接练习。

和弦作为音乐的主要支架,能够彰显调式的风格,并能够稳固各音中间的音高距离。以大调式中正三和弦连接练习为例,大调正三和弦由Ⅰ、Ⅳ、Ⅴ级和弦构成,且均为大三和弦,和弦的色彩比较明亮,构成和弦的和弦音之间距离也大都是由三度构成,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音高。我们可以通过多次的练习,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固定的音高距离感,让学生掌握调式主要音级的音高。在演唱由和弦主要音组成的旋律就容易得多,也便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借助音准训练的动力――背唱音乐名曲主题旋律。

(1)名曲的主题一般是旋律优美,节奏典型,音乐风格明显,便于记忆的旋律片段,能够打动听者内心引起共鸣。让学生记忆这些名曲片段,可以培养对视唱的兴趣,主动学习有关的视唱知识,提高视唱练耳能力。

(2)以《拜厄钢琴基础教程》中的练习曲视唱培养学生对五线谱敏锐的反应能力(训练时要注意一般是根据曲谱进行低八度的练习)。《拜厄钢琴基础教程》练习曲,最开始可能只有三个音,逐渐增加到四个音、五个音……只有四分音符、二分音符,逐渐增加到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逐渐增加乐音和节奏难度,便于学生熟悉五线谱中各线间位置的唱名与音高,找到最简单的节奏感,学生在识谱时就会容易得多。

(二)“多通道”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能力。

1.语言节奏入手。

(1)字母节奏:运用柯达依的字母节奏教学方式通过特定的字母代表特定的节奏,引导学生记忆相应的节奏型,强化学生的节奏感。

(2)语言节奏: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与学习各种节奏型,并运用语气与嗓音的发声方式来表现音乐中的长短、强弱、音色的性质。其中语言的选择多运用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动物名称、动物叫声、交通工具、颜色、语气词等。

(3)节奏、节拍、读谱综合练习。从语言节奏入手,融入简谱,加入挥拍。进行综合音乐训练,让学生快速读谱与准确歌唱。

2.身体节奏导趣。

(1)遵循划拍―击拍―挥拍的步骤,将动作与视唱结合,强化学生对节拍的感受。

(2)借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声势动作,让学生用肢体的律动表现与感受音乐中节奏、乐句、强弱、旋律进行方向等,提高节奏感受和表现能力。

(3)运用声势节奏作为固定伴奏音型为儿歌与乐曲伴奏,增强趣味性。

3.节奏乐器演奏强化。

“演奏节奏乐器时,必须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的要求,打出不同的强弱和节奏型,在各种乐器轮流打击时还必须做到衔接自然”,使学生对音乐的节拍、节奏及整个音乐的起伏流动有更加直观、深刻、切身的感受。同时在演奏乐器的过程中还要提高学生对音色的辨别能力,以及对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的敏感性,等等,从而获得利用声音手段表现事物、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与途径。

(三)书面符号转化为音响符号的最佳途径――简线并重,识记同步。

1.五线谱教学采用无谱号教学,让学生熟悉固定调音高位置,同时掌握首调的识谱方式,快速识谱。

2.简谱教学除了与五线谱同步进行外,与节奏的学习也同步进行。在节奏的学习中,发挥简谱可快速读谱的优势与各种节奏型综合练习,达到节奏与音高的准确演唱。

3.音乐听记与识谱教学、节奏教学同步进行。听记选择五线谱与简谱同步进行。

(四)检验视唱练耳能力训练的试金石――看谱唱词练习。

未来的幼儿教师必定会接触和掌握很多在学校没有学习过的幼儿歌曲,需要学生掌握识谱演唱幼儿歌曲的基本方法,具备看谱唱词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具备了简谱视唱、五线谱视唱的音准、节奏能力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看谱唱词的练习。看谱唱词练习要注意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的基本步骤。

1.看谱唱词内容的选择。

首先,做好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在幼儿园、小学低段演唱过哪些儿歌,然后进行排序,选出大多数学生熟悉、喜欢的歌曲进行练习。如《小星星》、《上学歌》、《苹果》等,这些歌曲他们在幼儿园期间都学习过,能够做到耳熟能详,不存在音准问题,就可以关注歌词的演唱和歌曲的情绪风格等。

其次,选用优秀幼儿园教材歌曲。这些歌曲在幼儿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可以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演唱这些儿歌,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做到最快、最近的学以致用。

2.看谱唱词练习的基本步骤。

(1)让学生欣赏歌曲的音乐,教师范唱,获得对歌曲的整体感受,体会歌曲的情绪,营造歌唱气氛。

(2)让学生跟钢琴视唱歌曲的歌谱,熟悉歌曲的旋律,把握歌曲音准节奏,教师纠错。

(3)带词视唱,在唱好音准节奏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演唱出歌曲的风格,把握乐曲的节奏特点。运用多媒体播放伴奏音乐,让学生跟伴奏音乐演唱歌曲,运用拍手、跺脚、点头、拍腿、拍肩等简单身体律动表现音乐,提示学生注意声音的状态。

(4)根据歌曲内容,设计简单的韵律动作,将带词视唱曲创编成儿歌表演唱。引导学生在朗诵和演唱歌词中,结合歌词所表现的内容,配以适当的韵律动作,使得歌曲在演唱时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领悟到儿歌演唱要唱与舞结合,在唱中游戏,愉悦身心,获得知识,使音乐“娱人娱己”。

当然,视唱练耳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我们需要不断转变旧的教育观念,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建立一套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切合实际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体系,采取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思路,创造适合提高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教学环境,采取发展性的、综合性的教学评价方式等,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新师资。

注释:

①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社,1995:282.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社,1995:282.

[2]宋莉莉.对视唱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音乐,1991,(01).

[3]张焱,冯夏婷.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构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03).

[4]徐艳萍.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3,(04).

[5]肖素芬,唐大章.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策略[J].文教资料,2009,(01).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篇7

 

幼儿园音乐教育需要歌唱教学,课堂上幼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意境中,孩子们自然会跟着老师进入到音乐情景,在特有的课堂氛围里,感受音乐带来的审美愉悦。可见,歌唱教学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充分调动孩子们学唱歌曲与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教师的自弹自唱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唱能力却不容乐观,幼师院校软硬件资源的不完善、学校对学生弹唱能力培养的不足等,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弹唱教学很不理想,即便是有不少学生可以演奏高水平的音乐曲目,但通过自弹自唱简单歌曲来教授幼儿时,又变得力不从心、束手无措,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总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实际弹唱的音乐应用水平都较差,那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唱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由易到难、逐步积累

 

音乐技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成的,是需要不断积累而习得的。同样,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也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一步步的学习与积累,实现自弹自唱能力水平的提高。在弹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本音乐技能训练与培养即兴伴奏能力结合、和声原理与钢琴演奏技巧结合,伴奏织体手法与音乐形象结合,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教师们要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相对应的要求与难点,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适当的提高,如此,不但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应有的学习自信心,而且整个教学过程也是有规律的进行。在弹唱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们只是学会了简单的和声理论与伴奏编配知识,还不能进行独立弹奏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内化吸收,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学生弹奏能力的提高。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选择有利于伴奏能力提高的音乐曲目,从基础的伴奏型入手,由易到难地将教材内容系统串联,引导学生逐步地弹奏练习,如此启发学生,让学生了解和弦、和声伴奏织体,在熟悉之后教师们再示范弹奏,让学生们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把握音乐的细腻表现方式,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随着学生弹奏曲目的增加,逐步积累了更多的和声词汇、调式调性、伴奏织体类型,他们的弹唱技能及和声理论知识会不断丰富,在知识的学习与吸收中,视野得到了开阔,伴奏效果也获得了提高,为以后的阶段性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分段学习、弹唱结合

 

弹唱是声乐和键盘两种技能体系的融合,所以说弹唱中的问题重点可以分为弹奏问题和歌唱问题。很多学生在弹唱中会出现只能弹不能唱或只能唱不能弹的情况,这与学生自身钢琴弹奏与声乐演唱水平有很大关系。

 

针对弹奏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选择多样化练习曲目。主要包括分阶段练习曲目、逐步练习曲目。在弹奏乐曲时,学生们多是简单的弹奏节奏、音符等,动作不流畅,缺乏情感与表现力,更没有美感可言。丰富多样且富有情感的钢琴伴奏需要不同的触键来实现,故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加强对音阶等音乐基本键盘技能的学习。具体到音乐作品时,还要结合每个音乐作品的音乐表现进行操作,古典类作品要有深情、悠远的意味,抒情类作品要将情感进行展现,这些都可以通过手臂手腕的不同力度在触键时展现出不同的内在张力,可见,面对不同的音乐作品,不一样的音乐艺术形象,需要有不同的情感与多样的音色来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够最佳的展现出作品应有的音乐意境与特有美感。在学生的具体学习中,如果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们可以结合所要学习的曲目分开练习,将曲目分成几个段落,逐步攻克,对于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反复练习,教师在弹奏时也要降低速度,让学生细心地体会到其中的音乐变化,如此,音乐难度自然就可以降低了,学生们的音乐兴趣也得到了调动,当这些弹奏技巧都熟练之后,就可以快速而完整地展现出曲目的流畅过程。在这样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认识程度,选取适当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

 

其次,正确判断曲目风格,选配合适的伴奏音型。弹唱能力中的即兴伴奏能力学习,需要选取合适的和弦。通常情况下,将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相结合,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助,在弹奏时遵守和声学的基本原则,同时,学生们还要熟练地掌握和弦转位方式,以此调节键盘位置,以便获得最佳的和声效果。在具体弹奏时,很多曲目都有着不同的调式调性,这就要求学生们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从和弦、音阶、琶音开始掌握键盘的各个位置,在这个基础上获得符合即兴伴奏能力的弹奏技巧。伴奏需要变化多样的音型作为基础,不同思想感情的音乐作品要有着不同的伴奏音型,常见的伴奏音型有半分解和弦、全分解和弦、柱式和弦等,当然,伴奏音型还可以按照弹奏者的能力水平与作品的曲调曲式变化来自由发挥、积极创新。可见,不同体裁内容、不同类型风格的歌曲有着不同的伴奏音型,学生们只有对不同的伴奏音型掌握之后,才可能有得心应手的、符合实际教学的即兴伴奏能力。

 

针对弹唱中的歌唱问题,在演唱时,教师们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盲目追求教学效果,只有扎实的基础训练,才能由浅入深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时,我们要按照教学发展规律与声乐教学心理有序进行。第一,歌唱需要发声,发声有着自己的生理机制,只有对这些歌唱的器官结构,发声的基本规律,歌唱的共鸣知识等了解之后,才有可能有进一步的歌唱。第二,学生要进行歌唱训练,自然需要从最简单的呼吸方法开始。发声需要呼吸的动力,这是歌唱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呼吸方法才能有进一步的控制与运用气息,产生不同的悦耳悦神悦意的演唱。声音表演技巧离不开呼吸,只有合乎发展规律和和声学理论的呼吸,才能拥有富有情感的歌唱。

 

经过以上学习与训练之后,就要开始发声练习,这是声乐技巧技能的基本性训练,在实质上,就是将歌曲旋律中那些基本的乐句提炼出来的音节或者母音,在一定的音域内做出半音上行或下行移动式的反复训练。在声乐训练中,需要注重歌唱语言,要从语言的歌唱性、准确性和生动性出发,将三者完美结合,形成统一的艺术化语言。准确性说的就是声母与韵母发音准确,它们辨证分明,而且声调可以准确显现。语言的歌唱性是展现音乐形象与表现音乐内容的重要手段,歌唱时务必注重咬字吐词,当口烟腔“贴着咽壁吸着唱”时也要吸着念字,被动念字,做到高音区也能够把字头挂在前面,之后的说唱都要“兜着”。按照歌曲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情感的需要,从合适的字头做出语气“喷口”,如此,便可以让歌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展现优美动人的视听艺术。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了这些歌唱的基本技能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最大程度的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作品,充分挖掘各种音乐作品中所隐含的情感因素与审美体验,挖掘其内在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掌握所要学习的歌唱技巧,还能够体会到歌唱的内涵,作品的情感意境,提高其审美能力,开阔音乐视野,了解到尽可能多的音乐类相关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每一句歌曲中所蕴含的特有意义,以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力与表现力。

 

当然,弹唱是“脑”“口”“手”三方相互协调的综合技能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仅仅靠单一的声乐课或钢琴课教学很难使学生形成边弹边唱的能力,部分学生能弹不能唱或能唱不能弹的情况,就说明学生的弹唱协调能力非常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的钢琴及演唱水平,“脑”“手”“口”的协调、弹与唱的注意力分配也是教师们应重点研究探讨的方向。对于弹唱不协调的学生,可以采取让他们跟着弹奏视唱乐谱的办法,慢慢培养学生手与口的协调能力,等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分句、分段加入歌词;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心中默唱或分组帮唱的办法,另外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不宜选用伴奏音型较为复杂的歌曲,可以从最简单的织体慢慢训练弹唱的协调能力,给学生充分的信心,弹唱能力才会进步。

 

三、重视实践、追求创新

 

经过以上阶段的弹唱协调配合之后,学生还应该进行大量的弹唱实践,在歌唱实践中举一反三,提高学生们的弹唱能力。另外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上台进行弹唱表演,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这样既可以展示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是对他们心理状态的检验,有时候学生可能心里紧张,相关的音乐知识匮乏等,不能完整展现弹唱内容,这个时候,教师们要有耐心地逐步指导,引导他们克服紧张的心理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们还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以此增加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弹自唱水平,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以后走上教育岗位,成为合格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很有帮助。

 

目前,为提高学生的弹唱能力,一些学校也在进行弹唱的课堂教学改革。比如,有的将弹唱与其他音乐相关科目相结合,有的在弹唱课上通过分组协作地方式齐奏、合奏、多声部弹奏乐曲,有的通过现场为视频配乐的形式……通过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弹唱的兴趣,也使学生多方面感受到不断变化的旋律与多样性的情感。教师们要不断创新教学,结合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手段,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实现有效率、有内容的成功教学。当然,弹唱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更多的平台展示,学校也要注重弹唱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增加自我表演的积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技能训练带来的喜悦与充实。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唱能力是知识、技能和素质等的综合表征,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应该有着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逐步的探索中获得创新,找到工作的真正乐趣,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开启智慧大门,培养全面的、科学的创新能力,成为符合学前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学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沟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54-02

在就业市场风云变幻的今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似乎成了“抢手货”,其就业市场也似乎显得较为宽松。事实上,形势并不容乐观。最近,笔者走访了十几家幼儿园,了解到一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工作的情况,多数园长表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工作中具备专业实践能力,但缺乏融入社会、与社会沟通的能力。许多园长将沟通能力作为决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期满去留的重要衡量指标。幼儿园对沟通能力的关注度之高,莘莘学子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他们也感到困惑,压力较大,有“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强烈愿望。因此,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是摆在每个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又有独生子女养成的自我为中心、个人独尊的习惯个性,还有缺乏人际沟通的技巧等诸多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是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存在障碍。

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中表现突出而常见,主要表现在理想化、过分关注自我和自负。

1.理想化。学生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主动与人交往。但客观环境又限制他们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导致他们生活经历贫乏,社会阅历有限,因而人际沟通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和现实不符,认知就会出现偏差,就容易产生人际沟通障碍。

2.过分关注自我。在沟通中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过分注重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他人的存在,变成了自我中心者,在沟通中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

3.自负。在人际沟通中表现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有明显的嫉妒心。有自负心理会使自己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削弱了对周围环境的洞察力,从而降低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情感障碍。沟通中感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际沟通中的一大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虽然这种表现是潜在的,但从言谈举止中也不难发现。他们往往同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就产生了一种不悦、自惭形秽、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这种嫉妒心理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沟通能力。

2.自卑。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沟通中常常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

3.羞怯。在人际沟通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而小,严重者怯于沟通,对沟通采取回避的态度。

二、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途径

针对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开设人际沟通课程是解决问题的必要举措。而真正发挥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作用,就要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以建构主义的理念为指导。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根据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中学、干中学。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麦科姆教授(m.mccohn)说:“教学中学生成功的关键是,学习过程中实践是主要的,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训练学生职业技能,这是学生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建立以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将学生在从业过程中即将遇到的沟通问题做系统规划,选出典型沟通情境或工作任务,安排一个个完整的实践项目展开对应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探寻完成任务必要的学习资料。

课程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沟通的职能涉及社会交往十多个方面:倾听、交谈、说服、演讲、与幼儿、家长、同事和上下级沟通、电话沟通、会议沟通等。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沟通的职能,确立能力本位,并且把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思想作为课程设置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

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和情感方面的障碍。

1.克服认知障碍,释放“自我”。理想总是丰满的,而现实往往很骨感。学校教育应创设条件,帮助学生“在骨感的现实中历练成就”,以期让学生从自我的樊笼里挣脱出来,以“成功心态”展开人际沟通与交流。

针对认知障碍中的理想化、过分关注自我和自负的特点,我们在日常的活动中积极开展课外定向阅读,并与课内定向交流活动紧密结合。比如,课外作业安排:让学生各自整理“心目中的成功人士的核心价值观”为内容,扩大阅读。课内以学生的资料为依据提炼成功心智模式、自我沟通和人际沟通的经典案例、比照自我特点设计成长的方案等。然后汇编成集,作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在同学中交流;形成一定的模范作用,针对性地影响教育学生。最终起到引导学生释放狭隘小我、追求成长成功的实效。

2.克服负面情感障碍,悦纳自己。嫉妒、自卑、羞怯等感彩浓重是高职学生心理的一大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和谐,将极大影响人际沟通。教会和影响学生悦纳自己,是克服诸多负面心理的有效途径。

哲学家康德说过:“只有学会了自己喜欢自己的人才能慷慨和友善地对待别人。”一个整日里生活在嫉妒、自卑、羞怯等感情漩涡中的人,是痛苦的。怎么能指望他(她)带给身边人以快乐和幸福呢?一个人只有开始喜欢自己,才有可能更乐于去善待他人。一旦他(她)因善待他人而感到快乐,那么更爱自己就变为必然。一旦克服了对嫉妒、自卑、羞怯等负面心理的消极情绪,他就不会再那样对自己对他人吹毛求疵了,也就更易于宽容了。

针对的训练诸如:(1)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2)客观认识与评价自己的缺点短处。(3)交流互动中发掘他人的优点和长处。(3)理解宽容他人的缺点短处。

三、结语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科学的理念无疑是教学实践取得较高成效的先导。在实践中体悟,识人善教,因势利导,事半功倍,对于教师来说,确实不是简单的事情。以建构主义的理念为指导,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不断优化学生的生活、学习理念,提升应对智慧,进而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我们任重道远。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伴奏能力;相关学科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钢琴伴奏课,其意义在于使学生获得伴奏知识与伴奏技能。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激发和培养创造、创新精神。具备钢琴伴奏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但是简单的一门学科知识、技能,也是一种音乐修养,它能发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歌词、曲调的分析,把握儿歌的不同调式与风格,选用相应的和声功能和伴奏音型,进行加工、创作,使音乐作品更富有感染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现有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同时,掌握钢琴伴奏技术也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

作为钢琴伴奏技术不光是学会一些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就可以了,同时还要具备伴奏理论知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伴奏能力?

一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判别歌曲调式的能力。常用的调式有大调式、小调式和民族调式,不同的调式有着不同的和声属性。其方法是先通过对歌谱的视唱分析,确立出调式主音(调式中的主音一般情况下是曲调的结束音但极少数曲调例外),再将曲调所用的音乐材料列示出音阶(主音到主音的排列),分析出大概的调式属性,然后再进行曲调风格上的分析,进一步确立调式。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独自的调式、调性结构,只有在掌握曲调的调式、调性,才能为曲调配置相应的和声。

二是培养学掌握一定程度和声选择技巧。在大、小调体系中,和声的选择往往是以正三和弦为主,即调式中的i、iV、V、级和弦,i级和弦也称主和弦,它是由调式中i、iii、V级音构成。我国现今大多数儿歌曲调的调式,常常采用的是民族调式体系,由于民族调式的功能不像大小调式那样强烈,所以在和声的选择上应慎重。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小燕子》、东北民歌《摇篮曲》等优秀的儿歌作品,如果这些歌曲选用大小调式体系和弦伴奏的话,会使民族性、幼雅性、天真性大打折扣。民族和声与大、小调和声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强调调式的功能,而是强调音响的融合性。在大小调体系中,旋律与低音最好不是同一音,而民族调式往往在旋律与低音用同音(包括八度音)来配置,它的和弦也不完全以三度叠置而构成,经常采用四度加二度、五度加二度、五度加三度的和弦。当然,在不失去民族风格的情况下,许多的民歌伴奏也经常借用大小调系统的和声来配置伴奏。

三是为歌曲配伴奏如何选择适当的伴奏型。歌曲的伴奏音型大致分为三种: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全分解和弦。

柱式和弦:和弦中的音同时发响称柱式和弦,它往往表现出坚定有力、气势磅礴、庄严宏伟、豪情激荡的情绪。此类伴奏型由于速度的变化,音乐情绪也随之不同,柱式和弦慢速再加上踏板弹奏在表现上具有强烈的深情意味,冷静而沉着,有一定的抒情性;中速表现出坚定有力、勇往直前、朝气蓬勃的情绪;快速表现出豪情激荡的、排山倒海之势。如塔吉尔族民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片段、儿歌《学做》、《我是一个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工农齐武装》等歌曲都可以选择此类伴奏型。

半分解和弦:和弦中的音可分为两个部分发响称之半分解和弦,可以表现出欢快、跳跃或悠荡的情绪。半分解的伴奏型是多样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和弦的低音与和弦中的其它部分,弹奏时可用跳奏或连跳结合的弹奏形式,这类伴奏型可表现出欢快、跳跃的情绪,具有舞曲风格,节奏明快活泼而具有朝气。如儿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等;另一种将半分解和弦用连奏表现,具有摇曳、悠荡之感,如《军港之夜》、舒伯特《摇篮曲》用此类伴奏型弹奏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远距离(八度)低音与和弦的伴奏形式也可以归纳到半分解的伴奏型之中。

全分解和弦:和弦中的音按照一定规律依次弹奏发响称之为全分解和弦,可表现出委婉、流畅、抒情、欢快等情绪,具有一定的歌唱性。如《赤诚花》、潘振生《小鸭子》、〖美〗奥德威曲《送别》等。其中伴奏时和弦琶音形式也是常用的伴奏手法。

四是处理好歌曲的前奏、间奏与尾奏。前奏、间奏与尾奏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增加歌曲艺术的感染力,使歌曲的形象更加充实与完美。在前奏、间奏与尾奏的弹奏中,尽可能的明确它们的旋律,要准确的把握它们的节拍、节奏、音型、速度以及歌曲的内在情绪,这是伴奏者不可忽视的问题。前奏也称引子,是向演唱者和听众预告歌曲的大致情况,它可以帮助演唱者起唱时的调高、速度、歌曲情绪等要素的把握。所以,前奏的弹奏要比歌唱伴奏时所需的准确度要高的多。最简易的编配前奏的办法是取歌曲的某一句,或者是加工变化了的某一句音乐材料,也可以重新创作或选用该曲特定的节奏音型编配而成,要确保与该曲同一风格。间奏是乐句、乐段之间的连接音乐,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在音乐情绪转化时,间奏是音乐情绪转化的桥梁。弹奏者在伴奏时有有意强调,使音乐表现尽可能完美。尾奏是对整首歌曲进行情绪、气氛补充的音乐部分,以及对整首作品较完美的终止部分。

五是键盘上的移调训练。在伴奏教学中,由于调高的不同,键盘的和弦位置也随之改变,教师要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熟悉各调,这也是伴奏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要讲授移调规律,弹奏的指法设计等知识,并培养学生依靠理论、听觉将歌曲伴奏移调练习,逐渐拓宽学生对各调的掌握。

综上所述,为歌曲弹伴奏,必须学习和掌握上述知识。在教学实践中,需不断总结、探讨,使伴奏教学更加系统、完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发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伴奏能力,以致培养出合格的幼儿园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

在任何种类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在幼儿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尤为重要。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幼儿学习舞蹈时就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日后也极易中断甚至放弃舞蹈学习。因此,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培养幼儿的舞蹈教学能力,最后能够达到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使幼儿舞蹈学习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全方位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一终极教学目标。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现状

大部分学校越来越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方面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因为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以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舞蹈能力为教学的重点,忽视实践教学等种种因素,导致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

我国现阶段学前专业学生自身的舞蹈修养和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在学生教学能力上仍处于低能状态,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屡屡碰壁,无法达到当初既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这也反映出目前学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上不清晰、不明确。因此,各高校应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指导,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中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能够达到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使幼儿舞蹈学习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全方位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的最终教学目的。所以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注重对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帮助学生在掌握舞蹈技能的同时,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方面的教育能力。培养出既通晓专业技能知识,又懂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努力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机会。

(二)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在漫无边际的舞蹈世界里,对节奏和音乐的把握是舞蹈学习的重中之重。没有节奏的舞蹈不能称之为舞蹈。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告诉幼儿哪个地方该加强力度,哪个地方该收敛力度,这样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就是要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解放幼儿的天性,回归本真自然。例如,指导学生在幼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幼儿的形体和身体协调方面,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模仿不同动物的状态来帮助幼儿进行舞蹈学习。比如让幼儿模仿鸟儿飞翔的状态、模仿老黄牛喝水的动作等等。在舞蹈的同时用拍手来打拍子掌握节奏,根据具体动作的力度来区分舞蹈中的强弱,让幼儿彻底动起来,边玩边学,不仅让幼儿能够联系舞蹈的基本功,同时还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提升幼儿的律动感和节奏感。通过这种趣味性极强的教学方法来最大化地调动幼儿学习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幼儿从原来被动接受枯燥的舞蹈知识到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幼儿舞蹈教学目的得以顺利实现。

(三)完善和改进评估措施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需要对幼儿进行评估和总结。每堂课结束时要对幼儿的表现和学习能力进行总结,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对稍稍落后的幼儿及时进行鼓励。最后可以通过汇报演出的方式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幼儿舞蹈的学习水平进行检验与考查。

总之,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下,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停滞不前,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幼儿的舞蹈教育对人类舞蹈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事实证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并使用充满活力与自由、开放与包容的舞蹈教学法可以为幼儿舞蹈的学习添油助力。所以,广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加强对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且积极进行各种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