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村文化的特点十篇乡村文化的特点十篇

乡村文化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01

乡村文化的特点篇1

[关键词]新闻媒体;乡村旅游;发掘;新闻点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7-318-1

一、发掘乡村旅游中的亮点

(一)乡村文化

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都非常有特色,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很多乡村也开始发展依托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新闻媒体要积极地深入乡村文化中,发掘不同乡村文化的特色。乡村文化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新闻点,例如,宁波市很多古镇村落重新修建了乡村文化礼堂,在这个礼堂中包括了一楼的村史长廊、用于村里开会的礼堂和可供村民读书娱乐活动的文化室。这种独特的乡村文化可以作为乡村旅游中重要的新闻点,吸引各个的地区的游客来观光游览。

(二)乡村特色

我国很多的乡村都独具特色,例如西塘古镇、乌镇、周村等,这些乡村原本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随着我国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这些古老的村镇逐渐发展成为重要旅游景区,独特的乡村特色,口味丰富的乡村小吃,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屋建筑都让人们领略到南方独有的乡村特色。新闻媒体可以将这些乡村特色作为乡村旅游的新闻点,报道描述这些独特的乡村特色,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乡村品牌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在很多地区产生了一些非常有影响了的乡村品牌。这些乡村积极地发展旅游市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旅游管理质量,树立了自己的乡村品牌,专业的乡村旅游策划团队,推动着乡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例如,江西村、瀑布村、海林镇、渤海风情园等多个地区的乡村品牌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逐渐成为我国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发掘特色乡村品牌,积极推广乡村品牌,推动各个的地区的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

二、体验乡村旅游特色

(一)体验乡村自然风光

目前,我国很多乡村旅游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乡村旅游产业管理团队越来越专业化,乡村旅游的整体品味在不断提高,很多地区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纷纷推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逐渐形成了“人有我新”、“人无我有”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新闻媒体要积极发掘这些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中的亮点,进行体验式采访。

例如,我国著名的瀑布村近年来开发了独具特色的镜泊湖瀑布游,冬季来镜泊湖看雪景,开展滑雪、雪地自行车、狗拉雪橇等娱乐项目,夏季来镜泊湖看飞天瀑布,清爽的湖水给人们带来夏日的丝丝凉意,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森林,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新闻媒体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图像资料等方式,积极报道这种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亲身体验乡村旅游中的特色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体验乡村特色小吃

我国是文明古国,同时也是饮食文化古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气候差异、风俗习惯差异,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味,在我国一直就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说法,人们在考虑去不同地区旅游时,美食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特色的饮食文化给乡村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海林市新安镇新合村推出的吃、住、游、玩一体化的乡村朝鲜族民俗体验文化游,海林市以出产大米享誉全国,新合村的吃、住、游、玩乡村朝鲜族民俗体验文化游,吸引大量的游客购买当地的大米,并且通过品尝朝鲜族的特色小吃,游览朝鲜族的古屋建筑,观光朝鲜文化节目,积极地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

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改变农村风貌、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高新科技农村、生态旅游乡村、民族文化乡村的重要支持力量,这种农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新闻媒体可以通过体验式采访的方式,运用多种科技手段,积极报道这些乡村旅游的亮点和特色,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提高当地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三、发掘乡村旅游的节日庆典新意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传统的文化节日在人们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很多乡村旅游产业也纷纷推出特色的节日庆典,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例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了纪念我国著名的诗人屈原,每年在屈原的故里都会举行大型的划龙舟比赛,在2012年龙港西河村就推出了龙舟大赛乡村旅游,在端午节当天,不仅为游客提供独具风味的粽子,还安排游客在沿河两旁的茶楼上欣赏声势浩大的划龙舟比赛,使外地游客既品味了当地的美食,还观看的精彩绝伦的龙舟大赛。新闻媒体要积极发掘这样的乡村旅游节日庆典中的新意,不仅仅要记录节日的盛况,也要注意及时归纳总结,可以采访大量的游客,让游客给这样的乡村旅游提出建议,进行整理归纳,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扩大知名度,提高公众关注度。

四、发掘乡村旅游中的炒作点

新闻媒体要注意发掘乡村旅游中的炒作点,例如,青海湖的水怪,近年来,青海湖出现的水怪的报道越来越多,甚至当地还邀请专业的考察团队去考察,很多人都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想亲眼看一下青海湖的水怪,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帮助青海湖提高了知名度。新闻媒体要注意将发掘乡村旅游新闻点和公众的好奇心联系起来,通过短新闻的方式进行报道,激发公众的兴趣,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刘欣.新闻媒体如何发现乡村旅游的新闻点[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2]赵书生.浅谈如何挖掘会议的新闻点[J].新闻世界,2011,(4).

乡村文化的特点篇2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由于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持续深入,为了能够改善在乡村中的生活、生产需求,不断改造乡村的风光、建设自然的乡村景观,进而展现出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风景园林的相关工作人员都开始使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规划乡村的景观,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提升乡村的环境,进而让乡村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让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1乡村景观的概念及构成

一般来说,乡村是代表不属于城市的地区,指的是社会生产力较为独立、有着独特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特点的区域。乡村和城市由于原始部落的发展不断产生,可以按照聚居的情况,对景观进行分类,有乡村景观、自然景观与都市景观。从景观的特点上来讲,乡村景观和都市景观相比,更加自然,受到人类的干扰程度较少;而和自然景观相比,乡村景观具有人文的氛围。从地区的特点上来看,乡村景观指的是在都市之外,有着人类聚居的区域。乡村景观的特点就是依靠农业进行生产、具有田园文化,可以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求。

在乡村景观的构成中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乡村人文景观、一种是乡村自然景观。乡村人文景观大都表现在农业为主要的生产和村庄的景观,表现着在这地区中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乡村自然资源是代表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基本的条件,是代表乡村地区中低于特点的景观。

2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能够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景观及教育功能等多种作用,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原则:

2.1规划与保护原则

在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保护乡村景观。比如农村耕地是乡村景观中的重点,也是国家的主要资源,因此,在其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损坏耕地。乡村景观中很多河流、山川等自然资源或者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受到了破坏就很难得到恢复。所以,在规划和实际中要做到规划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2.2开放性原则

乡村景观应该是社会共享的资源,应是被人们享受的资源。所以,要保证乡村景观的开放性,使其能够观赏、接近、享受,避免出现个人或者家庭式景观。

2.3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需要把乡村景观和人文、自然等因素相结合,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环境、生产、社会发展、旅游等相关因素,更深入地规划和设计放乡村景观,同时保证乡村景观的特点。

2.4历史性的与地域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有着不同的历史性的和地域性。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区域的特点,保证地区中乡村的特色。

3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主要意义可以从以下3点看出:第一,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建设,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时来说,乡村景观也是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是建设美好国土的开始。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能够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乡村的视觉感受,提高乡村景观的价值。第二,乡村景观是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的景观,属于乡土风景,能够显示乡村的气候特点、土地资源、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动态情况,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景观的特点,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历史内涵。第三,乡村景观是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有着十分和谐的美感,其自然资源更加丰富,给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也能让相关的设计人员不断产生新的思路。第四,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其中包括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其对城乡系统布局的科学调节、乡村资源和景观环境的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绿色发展、农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塑造品牌产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结论

随着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和资源已经不能够满足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的需求,乡村尽管已经开始成为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给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产生新的思路,促进规划和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林业大学,2006

乡村文化的特点篇3

关键词:近郊旅游型乡村;景观建设;乡村景观分类

abstract:Rurallandscapeisanimportantpartofruralconstruction,i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ruralenvironment.inthispaper,wediscussedfromthelevelofthelandscapefunctiondemand,rurallandscapeclassification,tourismrurallandscapeorientationonthesuburbantourismtyperurallandscapeconstruction.throughtheanalysisofthetourisminthesuburbsofrurallandscapedemand,typeclassification,putforwardthesuggestionoflandscapeconstruction.

Keywords:SuburbtourismVillages,landscapeconstruction,Rurallandscapeclassification

美丽宜居新村建设已取得初步成就,在新村建设中景观建设作为考核新村美丽层度的重要指标,对于乡村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于乡村而言不同类型的乡村对于其景观需求也有着较大的区别,近郊旅游乡村因其独特的位置和旅游特色,在景观功能需求方面有着对基础生产要求,功能性,以及美观性不同的需求。不同类型的旅游乡村景观应该有对应的景观建设方向。

1.近郊旅游型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的定义较为宽泛,一般的认为乡村景观是指镶嵌于乡村地域范围内的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和美化价值的不同块体[1],亦或是由于人类活动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特征的人文生态复合体。近郊旅游型乡村景观指由于人类活动需求而营造的包含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美观价值的生态组合体。其具有以旅游功能需求,美化观赏为主的旅游景观特点。

2.旅游乡村景观功能的层次需求

本文认为,针对近郊型旅游乡村而言,其所诉对象近郊型旅游乡村有别于其它美丽乡村,主要在其地理位置和旅游型村庄类型上,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其景观功能需求不再单一。在景观方面本文认为景观应该满足一下四个层次的功能

第一层次功能作为最基本的刚性需求,乡村旅游景观必须建立在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基础上,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产业需求有针对性的满足,但都应当强调其实用性。第三层次功能则是在满足前两个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应当具备生态理念,具有可持续性,绿色的特性。最后当前三者都具备的情况下,针对旅游型乡村建设需要对其景观突出美化性,观赏性的需求的建设。

3.乡村景观的分类

近郊旅游乡村景观并不是指单一人造绿化等景观或自然景观,这里是指通过人为改造,除了一般道路、广场,庭院之外的景观还包含农田耕作区景观,农作物景观等一些列的为旅游发展环境美化相适应的景观总和。

3.1农田耕作区景观

农田耕作区景观也可称作通俗意义上的大地景观,它是指乡村内通过组织耕作区排列方式,耕作区形状,大小,组合形式,道路连接形状,形式,分布方式等从土地平面这些层面上对乡村区域内的景观做出可行性,美观性的改造和设计,以达到其旅游型的乡村景观建设的需求。

3.2农作物种植景观

农作物种植景观是指在农田区域上,对于农作物的种类,根据其成长时间花期进行相适应的配置种植,以达到图案设计,彩色组合或主题特色等的需求。从农作物的层面来设计景观。来吸引游客。

3.3绿化美化景观

绿化景观指通常的对于乡村区域范围内道路绿化美化,广场的绿化美化设计,庭院的绿化美化和大面积的绿化植被等常规的景观设计。

4近郊旅游乡村的景观设计定位

结合前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设模式,近郊型新农村“城乡田园”规划模式以及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2-3]等研究。本文认为对近郊旅游型乡村景观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型,文化特色乡村景观,生态科技乡村景观,休闲娱乐乡村景观,旅游资源乡村景观。在近郊旅游乡村景观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乡村类型,围绕其核心进行景观建设。

4.1文化特色乡村景观

指该类型旅游乡村是以自身民俗文化或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为主的乡村,其景观设计注重其文化特点,通过类比名俗文化走廊,民俗展示墙,民族特有的建筑景观等一系列的文化鲜明的特色景观为中心建设的特色文化型景观。

4.2生态科技乡村景观

指乡村的旅游发展是通过现代新型农业科学技术,充分发展当代科技农业,提倡生态农业,环保农业,并以其为吸引力的旅游乡村,其乡村景观具有鲜明的当代特色,科技特点,生态特点。景观设计中利用科技与农业来展现美。

4.3休闲娱乐乡村景观

此类乡村是利用其距离城市近的优越地理位置,打造的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此类乡村在景观设计上应该注重其休闲性娱乐性。营造有别于城市的美丽田园风光。

4.4旅游资源乡村景观

旅游资源乡村是依托自身或周边的旅游资源的建立的乡村。其景观设计应该注重与当地旅游名胜相呼应,景观特色结合景点文化,将旅游资源作为中心景观,自己作为中心景观的扩展区。构建和谐统一的景观区域和景观特色。

乡村文化的特点篇4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asavanguardindustrywhichpromotesnon-farmemploymentamongruralworkers,isthemainwaytopromotemodernurbancivilizationblendedandcoevolution.intheevolutionprocessfromtraditionalruralfunctiontodiversify,ruraltourismspatialconfigurationandfunctioncharacteristicswilltakeplaceintheprofoundchange.thispaperwillfocusonthekeyruralcharacteristicsvalueconstructionunderthebackgroundofruraltourism.

关键词:乡村;旅游地;价值重构

Keywords:village;traveldestinations;value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031-03

0引言

我国已进入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城乡统筹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城市功能需求正在向乡村地区快速拓展,特别是大城市在其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旅游休闲功能都附加在乡村地区。面对乡村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机遇,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功能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现有乡村空间结构也将随之发生转变,一般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发展结构必将被打破。为了适应乡村旅游的快速增长,必须结合乡村的特点从旅游资源开发角度对传统乡村空间结构进行调整,重新确定发展重点,挖掘新的乡村价值体系,完成乡村价值的整体重构。

1乡村地域空间的传统价值

乡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乡村以农业产业即第一产业为主,土地是农业的基础资源,包括各种农地、林地、园艺和蔬菜粮食生产等,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乡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

农业功能是乡村基础价值,农村土地资源的功能与属性,是指土地资源作为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农村的生活资料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乡村的农业功能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中,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快速增长到衰退的过程,现代化过程中都需要解决农业农村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1]。

2旅游视角下的乡村功能重构

实现农村发展的成功转型,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必经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众多城市问题不断加剧,人口剧增、资源危机、城市雾霾、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困扰着城市居民,给城市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方式。人们开始向往具有开阔郊野空间、优美自然风格、浓郁乡村风情的乡村地区。乡村的开阔空间、优美环境及乡土文化可以满足城市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乡村旅游得到了更多旅游者的青睐,这已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契机。

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地应随着其功能的演变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不能再从单一角度审视乡村旅游地的地域功能,应该从观光农业、历史文化、生态保育、旅游休闲和生活宜居等多方面对乡村旅游地进行价值和功能的重构。

2.1乡村旅游地的观光农业功能

农业是乡村的基础,乡村旅游需要依托观光农业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发也会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在保护基本农业耕种前提下推动生态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多功能、高度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以适应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特色农园、花卉农园、大地景观等农业发展形态。

2.2乡村旅游地的休闲体验功能

乡村旅游是城乡休闲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乡村景观和农业的多样性、美学价值和休闲功能,科学合理地开发休闲体验功能,将乡村发展成为休憩度假的重要场所[2]。结合特色农业重点发展休闲体验特征的采摘园、农事体验园、休闲农场等乡村旅游功能。

2.3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展示功能

乡村文化代表着乡村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具有独特的识别性。相对于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田园耕地、乡村民居、手工艺术、乡土饮食构成了乡村的物质文化;礼仪制度、人居空间、宗法制度等构成了乡村制度文化;节日庆典、家庭生活等构成乡村精神文化。积极保护乡村文化,避免乡村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强烈冲击,导致乡村走向庸俗化、商业化、城市化是保护乡村价值重要内容[3]。

2.4乡村旅游地的生态保育功能

乡村农业本身是区域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乡村的“山水田园”空间要素是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重点空间。乡村生态系统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结构要素应纳入城乡生态建设体系当中,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系统。乡村空间作为绿色开敞空间,一般具有生态环保、防护缓冲、户外活动等综合服务功能。乡村生态空间建设成为绿色开敞空间,将使生态空间更为综合更为全面。应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区位特征,重点培育森林、山地、河流等旅游空间,发展乡村营地和休闲体育等特色内容。

2.5乡村旅游地的生活宜居功能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对宜居乡村的建设在不同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乡村地区的宜居性是农村就地城镇化重要途径。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完善配套设施的农村社区,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接受中心城区人口和居住空间的外迁,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深度改革,将更有利于乡村地产新模式的发展。

3乡村旅游地规划实践

3.1项目概况

沈北新区共七个涉农街道,即黄家街道、石佛寺街道、兴隆台街道、马刚街道、清水街道、尹家街道和财落街道,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涉农人口约9万人。其中,村庄建设用地约37平方公里,人均村庄建设用地400平方米。2014年农业增加值实现32.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约1.77万元。

3.2资源分析

3.2.1交通便利,区位条件得天独厚

沈北新区位于沈阳市中心城区北部,沈康、沈哈高速公路贯彻全境,与沈阳中心区交通联系便捷,纵向道路主要有101、102、203国道,107省道和四环快速路横跨全区。沈北新区位于沈阳“半小时经济圈”,半小时车程可达沈北全境,具有都市观光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是沈阳都市区范围内区位条件最优,生态环境最好,最适宜发展都市休闲旅游的区域,是服务于沈阳市民的绝佳旅游目的地。

3.2.2青山绿水,自然条件优势突出

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丰富。拥有辽河、蒲河、九龙河、长河、左小河、洋长河六条河流,水网密布,滨水岸线曲折悠长;东部棋盘山余脉山地众多,帽山、怪坡等山林叠翠。

3.2.3历史文化,地区内涵独具特色

辽金文化、满清文化等历史文化,锡伯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文化,佛教等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极富地域特色。

3.2.4农林牧渔,农业发展资源丰富

一是沈北新区坐拥北纬40度(辽蒲胡同)黄金水稻种植区,土地肥沃,良田遍野,近年来形成“清水大米”等地理标识产品和“蒲兴”禽畜产品等驰名商标;二是通过土地流转与涉农产业延伸,成为全国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土地流转率达到70%以上。(图1)

3.2.5遗址景区,旅游要素基础雄厚

全区现有双州古城遗址、七星山碉堡群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15处。七星山、怪坡等风景区和各类旅游景点15处。旅游体系初步建立,稻梦空间、薰衣草庄园等特色农业观光项目成为新亮点。

尽管上述发展条件优势突出,但总体来看,沈北新区涉农街道仍面临着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发展重点不明确等现实困境。如何利用好优势资源,创新发展思路是全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任务。

3.3基于乡村旅游的目标定位

紧密围绕我区资源禀赋、涉农产业特点,重点培育大都市观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将涉农七街道建成为以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为特色的生态田园新都市。

通过旅游业发展将旅游产业打造成沈北新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而推动沈北新区传统产业转型、激活相关要素整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致富。近期2020年,年游客接待量达到990.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9.35亿元;远期2030年,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664.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16.42亿元。同时,根据沈北新区游客人均次消费水平,辽宁省(沈阳市)游客人均次消费水平测算,设定旅游人均消费逐步增长。到2020年,沈北新区游客规模将达到990.72万人,旅游收入69.35亿元;到2030年,游客规模将达到1664.78万人,旅游收入216.42亿元。

3.4乡村空间总体规划布局

3.4.1空间结构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都市农业,以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先导区、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辽沈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健康休闲、农业观光,全面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规划总体上打造“一带一路”的发展格局。(图2)

观光农业发展带:结合省道107,贯穿沿线尹家、兴隆台、石佛寺、黄家、财落、清水和马刚,打造特色种植、有机水稻、高效农业、绿色林牧四大农业片区,形成沈北都市现代观光农业发展带。

山水风情旅游路:以规划旅游大道为依托,贯穿沿线尹家、兴隆台、石佛寺、黄家、清水台和马刚街道,打造乡村休闲、七星文化、辽河湿地、怪坡娱乐、山旅风情五大旅游组团。总体形成东部依托森林山地景观资源,西部展现辽河湿地景观的旅游路。

3.4.2空间布局

按照空间布局完善、产业分布合理、区域功能清晰、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的要求,科学划定全区功能分区,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统筹安排建设用地,依托“一带一路”的总体空间布局,形成全区涉农街道的镇村布局体系,构建风情镇――特色村(即7+21)两级体系,促进镇村合理布局、产业互补发展、产城良性互动、人口梯度转移,推动区域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

“风情小镇”:规划七个风情小镇。其中黄家、石佛、兴隆、马刚为生态旅游型;尹家、清水为都市农业型;财落为产业综合型。

“特色村庄”:规划打造拉塔湖、腰长河、孟家台、曙光、中寺、台、营盘、依路等共21个特色村庄。

3.5乡村特色价值的规划指引

总体功能以“东山西水”为特征。东部山林经济区:马刚、清水两街道重点依托东部“山、林、蕴”等山林资源特色,形成旅游休闲和农业产业服务片区。西部水乡经济区:石佛、黄家、兴隆、尹家四街道重点依托西部“水、田、色”等渔米资源特色,形成旅游体验和特色农业种植片区。

黄家打造“水之源”主题功能。围绕辽河、长河、左小河、万泉河、洋长河及西小河六大水系资源,形成“六水汇黄家”的特色景观,优化全域滨水区生态环境,依托水稻、渔业等农业特色,重点发展湿地观光旅游,营造具有文化水乡氛围的旅游乡镇。

石佛打造“文之蕴”主题功能。围绕独特的“六大文化”资源,即辽金文化、锡伯文化、田园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及军事文化,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深挖文化内涵,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为依托,重点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历史文旅风情乡镇。(图3)

兴隆打造“民族风”主题功能。围绕锡伯故里的民族地域特征,结合盛京城锡伯族人民西迁原点的历史事件,全面展示和传承锡伯族民族风情与历史文化,使兴隆台成为锡伯族人民寻根祭祖的故乡,打造中华锡伯第一镇。

马刚打造“山林境”主题功能。围绕群山环绕,树木茂盛的山林资源,以满族风情、祈福文化为民俗特色,打造山旅休闲风情乡镇。

尹家打造“田园色”主题功能。围绕优质水稻资源,推进农业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结合花卉观赏、水果采摘等特色农业开展农事体验活动,打造田园风光主题的农业观光型乡镇。

清水打造“农科园”主题功能。围绕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结合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物流及农业科技研发,打造现代农业服务型特色乡镇。

财落打造“产业镇”主题功能。围绕产业及交通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承接城区产业转移,打造近郊综合型乡镇。

4结论

规划以实践为基础从观光农业、生态保育、休闲体验、文化展示、宜居生活五大方面对乡村旅游地的价值功能进行分析,围绕旅游资源挖掘,提出全新的乡村发展思路,构建适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空间结构,提炼出旅游地规划的功能定位,提出风情镇和特色村两级空间体系,并在总体定位指引下对各镇村独特的发展价值进行重新审视,总结出基于乡村旅游的镇村空间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文萍.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7,5.

乡村文化的特点篇5

1引言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家发展的已相当具有规模,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4亿多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多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他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领域:(1)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乡村旅游与农村环境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3)乡村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4)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研究等[1]。

国内的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活动的需要率先在河北石家庄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2]。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一将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进入21世纪后我国乡村旅游呈现快速发展迹象[3]。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看,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底,关于农村旅游研究热点有一个从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目前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乡村旅游的概念。(2)对乡村旅游类型与特点的研究。卢云亭提出了两类乡村旅游地的旅游类型,传统乡村旅游可以分为乡村民俗型、乡村传统农业型、古村古镇类、乡村风水或风土类、乡村土特产类、乡村休闲娱乐类、乡村名胜类和乡村红色旅游类八类[4]。(3)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马勇等总结出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四大成功模式,为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依托模式和古街式民俗观光旅游小城镇型。(4)在乡村旅游的影响方面。熊建平等通过武汉郊区乡村旅游地居民的调查,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从而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经营者和目的地居民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案例。(5)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吴必虎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提出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相关问题,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中的民俗园/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业园等旅游产品逐渐向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打造第二住宅、分时农业、滑雪、会展、节事等产品升级[5]。(6)乡村旅游市场研究。(7)乡村旅游文化。(8)乡村旅游扶贫。(9)乡村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等。以上介绍了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接着本文将探讨乡村旅游的定义,特点及内容。首先,本文列举了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定义:

表1-1乡村旅游的不同定义

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的特点有:(1)独特的活动对象。(2)分散的时空结构。(3)客源市场的定势性。(4)参与的主体行为。(5)高品位的文化内涵[6]。乡村旅游的内容包括:乡村旅游的资源构成要素有:(1)自然环境(2)物质要素(3)非物质要素。资源类型:(1)乡村田园风光型。(2)乡村聚落景观型。(3)乡村建筑景观型。(4)乡村农耕文化型。(5)乡村民俗文化型[7]。

本文的研究意义包含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乡村旅游是不断发展的,新的旅游需求出现要求新的规划思想指导和新的规划手段应用。这是“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其规划必然要求规划者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时空特征、文化内涵、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以此调整规划战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2)现实意义:如果缺乏对乡村旅游效应的全面、客观评价,缺乏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引导、管理和控制,乡村旅游发展将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经常面对的事实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初衷和出发点很好,但是由于缺乏合理而系统的规划,往往造成开发者进行盲目开发,从而产生经济、社会、文化的负效应。乡村旅游的发展迫切需要规划理论的指导。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研究,能对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开发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对乌鲁木齐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以期能改善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现状,并使其发展越来越完善。

2乌鲁木齐周边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2.1乌鲁木齐及其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现状

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人文旅游资源,还有自然旅游资源,本文摘取了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图表形式展示,还对重要的旅游景点做了简单的介绍。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如下表[8]:

表2-1乌鲁木齐周边旅游资源

著名景点的有关介绍如下:

(1)天池:天池的景点,主要有“石门一线”、“龙潭碧月”、“顶天三石”、“定海神针”、“南山望雪”、“西山现松”、“海峰展”、“悬泉飞瀑”景观。

(2)南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有:三峰叠影――苜蓿台、白杨飞瀑――西白杨沟、幽谷翠烟――东白杨沟、牧野菊香――台等。

(3)水磨沟风景区:水磨沟风景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乌鲁木齐市“新十景”之一。主要景点有:温泉疗养院、广汇丰泽园俱乐部、空中索道、葡萄山庄、雪莲山高尔夫球场、清泉寺、白塔、翰文岭、今世缘、古水磨和一炮成功广场等旅游景点和度假村。水磨河六景:“辉映青史”、“箭亭秀色”、“香妃出浴”、“清泉汇流”、“香斋观鱼”、“水磨欢歌”。

2.2对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2.2.1优势

(1)可开发的景区、景点多。乌鲁木齐的水磨沟景区、南山牧场、盐湖、五家渠的郁金香节等,都可以把民族文化特色加入其中开发乡村旅游。

(2)旅游资源丰富。不仅包括人文的旅游资源,还包括自然地旅游资源,民族特色饮食,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品种繁多。

(3)客源丰富,良好的市场基础。乌鲁木齐周边有大量的客源市场,有大量的周末休闲游客,另外,新疆的丝绸之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茶马古道,香料市场等闻名中外,新疆的旅游特色具有沧桑的美感,及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于一身,许多游客都慕名而来。再加上,国家对西部的援助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新疆的旅游业已经日益完善,成为新疆的支柱产业。

(4)地理位置优越。除了大量的国内游客市场外,乌鲁木齐地理位置优越,是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新疆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八个家接壤,具备丰厚的国际游客市场[9]。

2.2.2劣势

(1)资源开发缺乏民族特色。乡村旅游的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与国内其他地区的雷同,突显不了新特的民族地域特色。

(2)缺乏专业经营人才。乌鲁木齐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景区主要是由旅游开发公司经营,还有当地住户,社区居民,他们还未摆脱小农意识,缺乏现代服务观念,市场开拓能力较差,这也是制约乌市周边乡村旅游综合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3)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不健全,同时,宣传的力度也不够,宣传的手段也不够丰富。这些都直接影响乡村旅游发展速度,给乌鲁木齐市的乡村旅游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4)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接待设施良莠不齐,不能整体提升乌市乡村旅游的旅游接待能力。

2.2.3机遇

(1)国家对开发和保护文化产业的大力加强和传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时代精神。国家日益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使文化体验游成为游客的首选。

(2)回归自然的社会趋势,使乡村旅游日趋时尚。

(3)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政府对农村的补助政策,对在新疆投资的商户的减税政策等。

2.2.4挑战

(1)能否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高端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

(3)解决旅游季节性差异明显问题。

3乌鲁木齐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3.1文化营销型体验性乡村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的本质是游客在乡村地区的文化体验活动。乡村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故乡情节”、“怀旧心态”、“回归自然愿望”,这是人们对以往文化的留恋和不同文化的向往。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满足旅游者的这些文化需求。在乡村旅游的文化开发和文化营销中应该注意到:一是具有物化的体验性,如饮食品尝、歌舞观赏、土特产品购买、各种田园活动等。二是习俗上的参与性,如节庆活动、婚俗过程、地方娱乐和竞技参与等,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如旅游过程中,游客对原居民的群体特性的各种感受,从而使游客从整体上了解乌鲁木齐的民俗文化。可以增进游客对新疆十二木卡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体验。这些文化营销乡村旅游体验模式在提升为乡村文化体验游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1)注重环境的提升作用,精神的促进作用等。(2)开发内部的体验价值。实际上乡村文化体验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也在进行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创造性,还可以更好地稳定人们之间的关系,起到沟通、信息和知识共享、协调等等作用。(3)重视对游客感官刺激、触觉刺激、视觉刺激甚至味觉的刺激。(4)重点设计游客感兴趣的项目:各历史时期示范表演(如古代生活情景),游客动手制作工艺品,有奖励的游戏和竞赛,表演、庆典、游行和各式各样的狂欢,赠送纪念品等等[10]。

3.2主题营销的模式乡村旅游模式

针对不同的景区景点,或者在同一景区景点,可以开发设计不同的主题模式,以吸引联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游客,满足旅游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包括如下:

(1)田园农业主题。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香游、花香游,满足游客体验乡村旅游的心理。如五家渠等。

(2)民俗风情主题。以少数民族乡土人情,农耕文化,节庆活动,民族歌舞表演等为特色,以满足游客对新疆少数民族神秘的猎奇心理。如天池的哈萨克族民族风情游等。

(3)农家游乐主题。村民自己的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作物为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衣食住行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如南山风景区。

(4)乡镇村落主题。以维吾尔族古镇,古村等旅游资源,让游客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如天池等。

(5)休闲度假主题。以古亭,楼阁,娱乐设施等,搭配环保的绿色空间,将温泉、沙浴、光浴等为主题,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需求。

3.3政府、社区和企业相协调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发展以公司为主导,政府为支持,社区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发展模式,以城市为依托,利用区位好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这种方式结合了旅游新农村建设和社区生态旅游两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但使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还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政府、公司和社区一起的发展模式,让社区参与并发挥集体作用,公司是主导,村民与公司共同参与分配,使分配更加合理,村民积极性高,关系融洽。

4乌鲁木齐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4.1科学合理地开发设计乡村旅游产品

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调查与评价。并以科学乡村旅游开发理念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的开发旅游项目,这样会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指导,导致不同景区的恶性竞争。旅游主管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并将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发挥到极致。如修建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阁楼,餐厅等。

4.2加强社区参与和农民引导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4.3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

乡村旅游的开发也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性,以增强其吸引力,特色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所在。可以开发结合乌鲁木齐周边民俗风情的“绿色产品”等,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

4.4加强卫生监督和完善食品安全工作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卫生条件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卫生工作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乡村是社会治安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乡村人口密度小、农户稀散、部分游客分散住宿的特点伺机作案,抢窃谋害游客,因此应加强乡村旅游地的治安工作。

4.5加强职业培训和文化素质教育

要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要使乡村旅游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既是提高他们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水平,也是激发他们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11]。

4.6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增强环境保护意,乡村生态环境通常保存较为完善,但也是最为敏感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如果在旅游开发建设中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展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而在旅游开发时要树立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从当地政府、社区到居民部要接受持续发展的教育,从思想到行动都具备环保意识,形成从上到下的环境保护观念。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其总体原则应是“保护为主、永续利用、合理开发、综合发展。”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保护是为了更好开发,而开发可以使旅游资源和环境得到了改善.而且旅游开发所得收益,可为保护提供部分资金。同时,旅游开发同样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能还会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其关键是加强资源保护的同时,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适度开发,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对此一定要增强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为此,必须加强宣传力度,以形成保护共识,共同参与保护与开发[12]。

4.7塑造良好的品牌效应,利用品牌的力量

品牌是生产者价值感的体现,这就要求产品生产者能够识别对这些价值感兴趣的人群,品牌也是文化的象征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所有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功能是一致的,最终促使其选择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驱动力多是因为该产品能满足其对某种情感利益的追求。所以,一旦乡村旅游产品形成品牌,就容易获得旅游者认同,容易获得旅游者对品牌的忠诚。

5结论

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时尚,在大的旅游景区周边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普遍现象,乡村旅游可以缓解生活压力,给人的身心带来愉悦。本文对比与其他研究乌鲁木齐周边乡村旅游的学术文章来说,其独特之处表现在:(1)本文提出了自己对乡村旅游的定义。(2)本文研究了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3)本文对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探讨了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4)本文提出了乌鲁木齐周边乡村旅游的主题营销模式。针对不同资源,不同特色的景区景点,可以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的经验,将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走可持续发展的的道路,也要不断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面对旅游市场的良好机遇,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要以自己独有民俗文化和景区为依托,发展的农家旅游与景区在发展战略上存在优势互补关系,使乡村游使景区服务更有特色。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外,乡村旅游更要突出特色,发挥饮食、民俗、建筑等资源优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期打造饮食、住宿、休闲、游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将新疆乌鲁木齐的乡村旅游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袁香香,武邦涛.国外乡村旅游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96-9997.

[2]阚耀平.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网络财富,2009,12(10):166-168.

[3]刘彩玲.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重点与思路――以河南省南召县大石窑村为例.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重点与思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29(4):134-137.

[4]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6(4):6-8.

[5]吴必虎,吴佳.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升级问题[J].旅游科学,2007,3(21):11-13.

[6]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m],科学出版社,2004,231-235.

[7]陈梅.乡村旅游规划核心内容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2008,38(6):16-17.

[8]赵建新.乌鲁木齐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建设方向[J].新疆经济,2006,27(2):25-26.

[9]黄翠鸾.少数民族乡村旅游SwoR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7(5):72-75.

[10]赵承华.基于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期刊.2011,24(3):211-214.

乡村文化的特点篇6

县委、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我县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开拓创新、推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刚才,县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卢军同志传达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下面,我讲五点意见,等会县委保书记还要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顺时应势,提高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0__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对农村建设作了全新的定位。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____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指出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打造“升级版”新农村的热潮。____年9月6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在玉溪市召开,省委仇副书记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大势所趋、竞争所逼、发展所需、民心所向。____年10月17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在永善县召开,美丽乡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通过对中央、省市的新要求的学习使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秀美之村;建设家家能生产、户户能经营、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的富裕之村;建设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特色鲜明的魅力之村;建设功能完善、服务优良、保障坚实的幸福之村;建设创新创造、管理民主、体制优越的活力之村。近几年来,我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了一批有自然风光、有民族特色、有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对照新形势下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进“升级版”新农村的建设,努力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二、继往开来,我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有可为

当前,我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优势具备、恰逢其时。

(一)进一步利用区位优势。我县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是昭通的南大门,是川渝贵的重要通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乌蒙山片区作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____被列为重点县;尤其是市委、市政府强势推进昭鲁一体化,将____作为昭通中心城市双核之一进行打造,持续加大各类投入,为我们打造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统筹城乡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前期建设中,我们利用昭鲁一体化建设了茨院村、板板房村、米家湾村等,利用国道穿越县境打造了江底集镇。今后,要以沿中心城镇节点、沿交通主干线、沿旅游线及主要景区为重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进一步利用文化底蕴。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是文化的载体。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盛产朱提银两千余年的乐马厂古矿洞群、名冠全滇的拖姑清真寺和环境优雅的崇文阁等名胜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彰显文化元素,要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为文化特色村,进一步发挥乡村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努力打造“连线成片风景不断,各具特色内涵显现”的文化乡村。

(三)进一步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近来年,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____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2.2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亿元,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45.5亿元和1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674元和3649元。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四)进一步利用以城带乡成效。____年7月22日,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近两年来,县委、政府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目标,以“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的高度统筹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乡发展,把农村成片连线推进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农村环境整治由单个村庄向成片连线、由平面整治向立体整治、由单纯改善村容村貌向整体治理区域环境转变,大大提升了农村品位。全面推动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延伸,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提高农民生活和环境质量,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我市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回望过去,为破解农村发展瓶颈,____率先在全市掀起乡镇集镇建设高潮,集中力量打造了11个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镇集镇,累计投资15.6亿元。如集中力量在小寨打造了10公里樱桃文化长廊,在桃源打造了伊斯兰特色集镇,成效非常显著。各级各部门以打造美丽乡村为载体,____至____年共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14个,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8117万元。累计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85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427个,全县村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原来农村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现在多数村已达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庭院绿化的目标。到____工作以来,我就美丽乡村进行了一些调研,总被青山绿树的气息所陶醉,更为其迸发的蓬勃生机所震撼。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村道小巷绿树成荫、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穿村小河清澈见底、文化广场人沸歌扬;这样的村庄人居与山水完美结合,田园山居怎不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不会忘记,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建设工作会和新农村指导员工作座谈会在我县的成功承办,全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成果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必将成为我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同志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时之举,不是应时之作,而是县委、政府一以贯之的重要举措,是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群众新期盼的科学实践,是把脉农村实际、倾听农民呼声、尊重农民意愿持续实施的一项提升全县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大民生工程。所以说,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小问题,而是大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不是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而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

三、正视困难,寻找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

客观地讲,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有软肋和面临不少的困难。农村建设中基础差、底子薄、贫困面大、农民收入低等问题依然突出;产业发展滞后,部分农业产业仍处于小农经济状态;生产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交通、水利、科技仍然是农村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资金供给矛盾依然较大。归纳起来有那么几点:

(一)村庄过散、布局零乱。各行政村的自然村落过多、村庄规模小且过于分散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建新拆不了旧。农村建房规划落后,楼房空置率高。

(二)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村级经费紧张以及思想上重建轻管等原因,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等方面缺乏长效管护。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农药化肥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

(三)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仍较落后。由于资金投入有限,造成总量不足,设备简陋,共享率低,村级公共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四)农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层次挖掘利用。我县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农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入挖掘发展。一些特色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文化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

(五)村庄绿地面积依然过低。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有效举措。草坪多、乔木树种少,硬化路多、绿化路少,庭院整洁、绿化美化不够等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村庄由于缺乏绿化空间,加之庭院绿化没有广泛得到村民配合,绿化养?缺乏长效管护等,使得村庄生态环境有所破坏。

四、明确目标,协力同心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中央和省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我们将继续推进农村生态经济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力度,以深化提升村级集镇为载体,突出重点,大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水碧山青、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今后,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抓点、连线、成片、全覆盖”的分步推进计划,逐步打造“乡乡布局优、村村环境美、处处产业兴、家家收入高、人人生活好”的极具山水特色、蕴涵独特文化、富有文明乡风的魅力和谐新农村。从2014年起,每年选择10个自然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建设成中心村和特色村,完成50个自然村整治任务,重点培育1个市级精品村,力争创建1个云南“中国最美乡村”。围绕上述目标,努力实现“一年有亮点、两年见成效、三年成示范”。根据调研和思考,我认为在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生态环保秀美之村。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美丽乡村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发展的定位,关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一是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使乡土文明融入现代文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二是必须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这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大力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工业,发展融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三是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的乡村之美。如果千村一律,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古村文化,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所以,要把城乡统筹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以整治村为基础,特色村为亮点,中心村为核心,结合中心镇和风情小镇建设,打通串联,进一步提升村庄连片整治水平,使山水人文更具神韵,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更上新水平。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注重实效”的原则,搞好沿中心城镇节点、沿交通主干线、沿旅游主干线、沿行政区划交界“四沿”的10个美丽乡村规划,全面整合发改、财政、住建、交运、扶贫等部门项目,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建一片成一片。加快制定《____县美丽乡村管理办法》,突出发挥现有村级集镇的承载能力,构建农户自主、农户自管、农户协商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产业发展富裕之村。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产业,就可能“空壳化”。林果抓抚育。在现有的100万亩特色产业中,继续抓好核桃、花椒、苹果大面抚育管理,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已有的产业基础,推行新技术应用,确保项目区林果抚育率达100%,全面提升林果抚育管理水平,增加林果效益,做到改造一棵、成功一棵,改造一园、成功一园。园区抓建设。继续推行“一个农业产业示范园,一名县级领导任园长、一套班子、一套人马、一套技术规范”的机制,推进核桃、花椒、蔬菜、葡萄、苹果、樱桃、马铃薯、生态养殖等十大高原特色示范园区建设,2014年启动花椒庄园建设,着力构建核桃、花椒、樱桃“三大庄园”。土鸡抓规模。积极扩大林下土鸡养殖规模,推进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养殖园建设,做到人人有增收之技、家家有致富之业、村村有产业之柱。

(三)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打造特色鲜明魅力之村。依托朱提历史文化、伊斯兰回族文化、乡村休闲文化三大资源,围绕新石器时代遗址、新街坪地营古战场遗址、盛产白银20__余年的乐马厂、全滇最古老的拖姑清真寺等文化遗产,加大____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力度,将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继续举办小寨樱桃文化节,强化回族特色文化宣传,加大龙头山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力度,推进朱提银文化遗产整理,重点打造以朱提历史文化为代表的龙头山美丽乡村,以伊斯兰回族文化为代表的桃源、茨院美丽乡村和以乡村休闲文化为代表的小寨、龙头山、新街等美丽乡村。为此,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生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特别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加快10个村级文体活动广场建设步伐,实施好“全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和“数字影院”四大工程,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乡村、争当文明农民”系列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打造蕴涵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

(四)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打造生活品质幸福之村。加快解决教育、卫生、医疗、社保、就业等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的步伐。教育抓提升。进一步做好农村学校改造和14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项目,抓紧实施校安工程,提高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卫生抓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农合工作,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继续稳定在95%以上,抓好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启动实施好乡、村医疗技术人员培养计划。社保抓规模。持续加大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宣传力度,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加大城乡低保和临时救助力度,确保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发放率达100%,实现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就业抓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走培训—输出—就业—维权服务的路子,确保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累计转移务工人员稳定在13万人以上。通过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做到乡村广大农民群众学习都有保障、看病都有医疗、养老都有保险、就业都有技能。

(五)推进民主管理建设,打造文明和谐活力之村。民主管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是农户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谋划主体、规划主体、投入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受益主体的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全面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并制定和完善就业、就学、保障、医疗等配套政策,使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用地需求。要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资源,把资产转化为资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破解群众资金短缺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快完成小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总结好经验,启动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2014年至2016年分三年完成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五、强化领导,构建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成功的经验证明,只有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才能除险强基、破难筑巢、开山建鼎。希望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要事,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各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长期抓、负全责,确定专人具体抓、负职责,切实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县挂钩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坚持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做到在一线开展工作,在一线检查解决问题。

(二)完善配套政策。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县委农办要结合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文件精神抓紧制定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意见;各涉农部门要加大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方面进一步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并重点向项目建设区倾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贷款扶持力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按照“一个乡村、一个产业、一名挂钩领导、一个规划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整合项目,发挥好财政资金、项目资金、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民间资本、群众投资“六种资金”作用。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进一步将财政、农业、交通、水利、农开、综改、扶贫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有计划的向上申报项目,有针对性地集中投放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同时,各挂钩单位要主动参建,鼓励企业捐资助建,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自建,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大会战的局面。县美丽乡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发挥作用,加强协调推进。要强化督查,每月一督查、双月一通报;要严格考核,对工作不力、敷衍了事、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要严格追究责任。纪检、检查、审计、财政及相关项目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监管。

乡村文化的特点篇7

关键词:园林学视角;美丽乡村;生态性;文化性;地域性

受我国基本国策影响,建设美丽乡村是当下我国新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诸多地区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也成为了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在对乡村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因为构建步伐较快,对乡村一些基础要素或是实质原则有所忽略。因此,本文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探究思考美丽乡村建设。

1园林学视角的概述

1.1生态性

景观生态学是把乡村景观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对象包含农业、生物、湿地景观、农田等。当前乡村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园林研究者以保护环境为原则规划村庄,对环境进行改造,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展现乡村生态的优点,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1.2地域性

乡村的地域性包括了情感记忆、生活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以及一些植物、建筑等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以及乡土气息。这些要素不单单依赖于具有特征性的建筑以及山水等,同时,也依附在地域的文化认知与情怀中。

1.3文化性

基于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情怀不单单包含了传统文化形态,还包含交流方式与精神情怀等。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用到对联与牌匾等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可以传达该地域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应用牌匾或是对联本身就是文化特质组成元素的。美丽乡村中的文化要与其他乡村的文化进行区分,从而突显乡土特点。延续乡土文化是确保乡村建设的基础,可以使美丽乡村的构建更加多样化,使乡土民情得以保留,进而增加乡民的自豪感。

2基于园林学视角的乡村建设

2.1生态性建设

在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的特性。村庄的布局与溪流、河道、山体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或是与自然风景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当前已有的景观资源。绿化建设是体现乡村生态的基础,不论是在山水风貌上,还是生物保护中,都是属于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流水的添加,可以有效还原出自然生态的美观,对于一些垂柳或是滨水植物等基调树种的配置,创建出一个适合生物与乡民栖息的场所。植物需要应用适地适树原则,时刻注重季节变化,建设出一个美丽且生态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上基本使用乡土树种,搭配使用引种驯化的景观树种。

2.2地域性建设

在建筑改造方面,保留乡村区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对于一些破损的建筑作复原处理,既能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还能对其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留带来极大帮助。一些新建的建筑物需要通过门楣、门窗等在形式或是颜色上进行处理,使其充分与原有的建筑物协调统一。同时,应用传统的设计元素展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地方特色。例如,在建设美丽新疆乡村建设中,更要加入民族团结的设计元素,使其空间具有领域性与识别性。对于目前因住宅而形成的巷道,在满足原有机理的状况下,可以对其空间进行梳理,使其空间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在景观建设上,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的方式,有机融合景观建筑物,从而构成统一有序的整体。

2.3文化性建设

依据乡村用地设计与该区域地质地貌的特点,依附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化风景区。可以在一些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旁边构建休闲公园,使其成为邻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或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的区域,构造出一个可以供乡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地。公园可以充分结合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例如,结合孝道,自古以来我国都在提倡孝道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公园的核心雕饰,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乡村文化广场,提供给乡民一个休憩、锻炼的场所,可供村民品茗下棋等,不仅满足乡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要。

3结语

基于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多,统一的目的就是使乡村更加美丽。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构建美丽乡村不单单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实际构建,满足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在构建美丽农村时需要重点加强文化、生态、地域的建设,基于此,才可以真正将乡村之美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作者:赵晓忠单位:哈密市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王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6(5)

乡村文化的特点篇8

2、我乡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如何引导培育具有统筹全乡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企业?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带动各村“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为已经出租土地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3、石坑崆峰禁止游客进入后,我乡旅游发展遇到较大瓶颈,缺乏吸引力强的新的、条件成熟的景点。旅游也仅是传统的“赏乡村景、吃乡村饭、住乡村屋”的单一观光体验模式,如何向多元化的乡村度假与农业休闲转变,带动本乡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三)要注重突出生态治理。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乡村文化的特点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主要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www.lw881.com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乡村文化的特点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景观旅游景观设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人们最喜爱都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近年来伴随着它的发展,在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令人遗憾的现象。

1、现状

乡村旅游以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建筑景观资源和文化景观资源等,乡村旅游主要包括休闲农庄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科技旅游和自然风景旅游等。自九十年代后期西安市乡村旅游开始发展,至今以来,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景点开始大量出现,关中的乡村旅游步入快速扩张的阶段。

2关中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由于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导致了发展的不成熟和盲目性,使我国某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观开发因漠视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无形中走了不少弯路,得到了不少教训。通过调研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景区开发缺乏科学的指导

大多数人们都认为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很简单、入门门槛较低,所以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项目在操作时简单整改就盲目上马、批量开发,以至于乡村景观的核心资源被迅速消耗和损坏。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由于盲目跟风,缺乏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理念和科学布局,缺乏资源论证、规划与策划,导致了“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自然生态环境受到过度消费和破坏。

2.2景观功能单一

大多数的乡村旅游活动为静态的被动展示活动,人们对于动态可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加,游客们缺乏对场地的记忆和深刻的认识。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内容以吃饭、打牌、聊天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单一的休闲活动也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而家庭出游时,儿童的需求往往被忽视,缺乏人性化的为儿童准游乐场地和设施,和其中所包含的教育性,公共的场地辅助设施也同样缺失,如公共卫生间、分类垃圾桶等,景区缺乏便捷性和标志性,景点周边的安全设施不完善,在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没有设置必要的防火设施等等。

2.3景观特色不够鲜明

在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反应,我国的乡村景观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正是开发乡村旅游最有特色的景观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强调差异性可增强乡村旅游对人们的吸引力。少数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依赖于自然资源照搬挪用,对地方的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软要素分析不够,服务项目相差无几,特色不鲜明,缺乏亮点,不能满足游客对多种多样的乡村农业景观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娱乐方式、学习体验等情感的需求,导致地区乡村旅游产品过度消费。

2.4功能布局分区不合理

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活动的经营人员多为当地居民,他们都是围绕景点或主体街道的经营模式,由于缺少科学的乡村旅游理论指导和规划设计经验,不能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空间结构布局零散、无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5环境保护法律和生态保护意识的缺失

由于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盲目追求的经济利益,对自然景观环境的保护意识薄弱,使得良好的生态环境因不合理地开发而遭到人为地破坏,这种这种不持续的发展的行为没有对应有管理条款和惩罚保障。

2.6忽视对旅游者心理因素的研究

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规模、内容应与游客的规模、群体特征相适应,相对应的景观设计方面应关注到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让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深刻愉快的情感体验。然而我国的乡村旅游地通常强调景观开发方面,忽略了许多人性化的设计、参与流活动和旅游情感体验的要求。

3、不同乡村旅游类型景观塑造的原则

3.1差异性原则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应该从整体系统考虑,筛选和保护地方特色。乡村之间在文化传统、地形地貌、风俗习惯等存在较多的相似性,为避免“千村一面”现象的发生,我们要注重地域区间的资源整合,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乡村旅游自身的资源和环境特色,塑造出契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景观特色风貌。

3.2历史性原则

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历史故事,这些物体可以是建筑与田地、歌曲语言、生活用具、石磨与水车、服装饰品。对于这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事物,我们要从文化风貌和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出发,保护历史遗迹的原真性。原真性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内部的形态、材料、技术,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等。乡村是城市演变的初级阶段,有较多的历史传统的遗存,对于其原真性的保护是彰显地域特色的一种有效方式。

3.3乡土文化延续性原则

乡村与城市不同,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文化,主要表现在、特色饮食、习俗、节庆礼仪等方面,例如社火表演、肉夹馍等。在关中乡村旅游的景观特色研究中,我们要着重探讨地域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乡土风貌的继承,。地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是不可模仿和复制的,通过对乡村旅游景观特色的研究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潜质,提炼乡村旅游景观要素,在尊重特色乡土文化的同时发扬传播地方特色,对于景观特色营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4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景观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风景特色,乡村旅游的地域性能将一个乡村的人文情押偷胤阶非笳瓜殖隼础n颐窃谙绱迓糜尉肮凵杓剖币适当运用当地独特的景观材料和地域图形符号的提炼,运用艺术的手法,让乡村旅游别具一格在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其资源特点因地制宜,灵活设计。利用得乡村独特优美的环境,取用天然的造景原料凸显当地的地方特色,展现乡村纯朴的、粗犷的、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风貌。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从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作为吸引外来投资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动力,例如户县的农民画、富平的陶艺、关中的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