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艺美术运动的本质十篇工艺美术运动的本质十篇

工艺美术运动的本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14

工艺美术运动的本质篇1

体育美学是研究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由于体育美的本质与体育的本质关系密切并受其制约,所以,在界定体育美的本质之前,应该对体育的本质作出科学的断定。

关于体育的本质归属问题,历来是我国体育界辩论的一个焦点,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认识流派,一直没能达成共识。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大家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与认识正逐步趋于统一。体育是一种“增强体质,健全人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界定已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接受。

体育的本质特点规定着体育美的本质特点和内容,也决定着体育美的欣赏和创造的方向。由于体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体运动为表现形式的健身教育过程,那么,体育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感性体现,它反映的是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它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同时具有丰富可感的形式。它是体育运动实践的产物,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体运动,体育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在社会生活中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融人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美的理想化的形态。

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高度融和统一的产物,是感性的东西经过心灵化了的结果,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从主观上看,艺术美是按照本人的审美理想,对已感受到的现实社会生活进行筛选和加工,再把个人的情感融人进去,从而使艺术美带主观性和表现性的特点。从客观上看,艺术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对现实中各种美的事物的真实反映和再现。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美是艺术家在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经过审美理想的过滤和情感融化,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集中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中,反映着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包含着一定的客观真理。因此,艺术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审美意识的集中化了的物态化形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理解的感性体现.也是人的自由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体现。

2体育美与艺术美的特征体现

事物的本质必然会由现象表现出来,从而构成审美属性,成为审美对象。体育美和艺术美的基本特征就明显反映出了各自本质现象的特征。

创造性是体育美与艺术美所共有的一种特征,但它与体育美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因为体育运动的创造是实践的直接产物,而不像艺术作品那样带有艺术家主观精神的外射。体育美一旦创造出来,就能与社会的进步和体育运动的发展相适应,反映出一种积极、进步和肯定的趋势。另外,体育的创造主体即是创造者,又是审美对象;即主体、客体都是运动者本人。这与艺术美的创造特征有明显区别。

形象性是体育美的又一特征。虽然艺术美也讲究形象性,但体育美的形象性主要是由人体表现出来的。在体育实践中,人体通过不同形式的运动,以匀称的体型、健美的肌肉,正确的姿态充分展示出体育美深厚的内涵。如:一套刚劲有力的健美操;一套优美双逸的自由体操;足球守门员一次飞身跃起扑球的空间造型;跳高运动员腾身过杆的英姿,这些具体生活并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充分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

体育美具有变易性和易逝性的特点。它受时空的局限,它始终处在不同的时空中,不可能被人们自由地观赏。如跳水运动员一连串高难动作转眼即逝,留给人们的是瞬间之美和极大的振奋。艺术美则能把现实美和人们的审美意识凝固在艺术作品中,使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够欣赏它。如:许多古代的优秀绘画和音乐及雕刻艺术作品,至今仍能带给我们艺术上的享受,它们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审美价值,这反映出了艺术美具有永久魅力的特征。

艺术美的另一个特征是典型化,也就是说,艺术美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虽来源于现实美,但高于现实美;它集中和概括了现实美,从而表现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力量。

另外,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美的时候.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中的美,并在集中现实美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造,融人了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所以,理想化是艺术美的又一主要特征,这与体育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3体育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确认

3.1同出一源,相互联系

无论体育美或艺术美,探索其根源,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在古代宗教礼仪中形成的原始艺术和体育萌芽,二者之间是没有区分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劳动与体育、舞蹈、音乐之间没有界限。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的发展,体育和艺术才随着社会分工而分离,并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纵观历史,体育与艺术有过密切的联系和结合。古希腊奥运会的竞技场,为艺术家的创美活动提供了源泉,并由此创作出了许多流传百世的艺术珍品,如:《掷铁饼者》、(短跑者》等力与美、雄与健、韵与律融合的英雄形象。而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的技巧、风格的演变,又为体育美的创造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体育审美的价值。今天,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对艺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技巧、武术等。所以,正确地借鉴艺术,深人了解艺术,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对现代体育创美活动意义重大。

3.2本质迥然,不可替代

体育美是现实美,存在于现实生活领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情感、理想与生活美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融合,存在于艺术领域。体育美是人的全面本质的感性显现,是内体和精神,体力和脑力的全部功能的外显和确证。这与艺术美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精神本质对象化截然不同。

工艺美术运动的本质篇2

西方手工艺术运动当代主导思想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工艺即艺术”一词,这个名词指涉后现代时期工艺材料被提升为艺术,以及某些设计家的地位晋升为艺术家。作为西方当代艺术多元化的一支,西方当代手工艺运动是在艺术与设计的双重背景下发展起来。在艺术发展方面,20世纪当代艺术进一步发展,1917年杜尚的小便池和自行车轮等现成品雕塑在挑战艺术概念的同时,也将艺术发展引向观念艺术的方向,这就使得艺术脱离工艺与材料的束缚而与手工艺渐行渐远。在设计发展方面,随着包豪斯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设计的威望与日俱增,这使得设计与手工技艺的观念也进一步分离。这样一个设计和艺术与手工艺分离的情景并不是手工艺衰落的表征,而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再次兴起的前奏。随着人类的生活环境被工业生产的庸俗工业复制品所占据和破坏,概念艺术以来的艺术面貌越发地让观众感觉到艺术的自大与空洞。这种情形下,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人们对于实际技巧塑造视觉形象的渴望促成了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再次兴起。这种脱离功能性的创作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的陶艺家,进而启发了60与70年代从事玻璃与金属的创作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文化成果也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同文化区域传递着。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西方当代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作为多元化艺术现象的一部分传到了中国。

中国的手工艺的复兴就同时具备“工艺美术运动”和“西方当代手工艺术运动”的特征。就是说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一方面反对工业化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反对当代艺术的空洞以及现代工业设计的大批量复制。笔者认为只有从中国具体问题着手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这些问题也构成了中国当代手工艺复兴的起点。

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主要面临两个问题。首先,手工艺的市场逐渐萎缩。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打开国门,大批量价格低廉的工业机械化生产的生活用品涌入中国,实用手工艺也迅速失去了其原有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辛亥革命的结束,手工艺也失去了封建皇室贵族对于手工艺的需求。就这样手工艺的市场逐渐缩小。只有高档手工艺品以仿古的形式一直延续到当代。

其次、手工艺的创作观念落后于时代,一直延续清代风格。诸葛铠先生归纳了三个原因我认为比较贴切。一是以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技艺和风格逐渐走向程式化,一时难以扭转。二是近代文化转型的不平衡性,使传统手工艺无法迅速与时代靠拢。(这种不平衡性就是近代社会上出现的古今混杂、中西并举的现象)。三是高居于现实生活之上的高档工艺品,本来就是用以升值的藏品和,以仿古为上品,自然可以无视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手工艺所面临的问题逐步发展延续的同时,中国当代手工艺复兴的条件也在逐渐形成,

首先,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离不开近代以来工业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工业与手工艺的关系并不是像第一次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所宣扬的那样对立,也不似现代手工艺工厂生产所“标明”的统一。二者应该对立的部分是手工艺中体现手工语言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制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手工工艺直接作用于材料,而形成机械制品无法表达的那一部分内容。

其次,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中国也形成了人性的回归带来的手工艺需求。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人们在吃穿的基本需求得到初步满足之后,消费需求开始转向了用的领域。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工业社会内部造就了一大批厌恶工业制品的手工艺簇拥者。

第三个条件是艺术多元化,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限制,

艺术表现形式开始逐渐丰富起来,以此为背景,新工艺观念开始兴起。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开始的时候,也正是西方70年代的“多元主义复兴之时,它助长了后现代主义自身树冠状结构的蓬勃分杈,它包括:贫穷艺术、观念艺术、工艺即艺术、地景艺术等等”的时期,各种艺术观念也从此传入中国。此后,懂得历史且善于反思的中国人一定比较容易理解“多元”的意义,不再教条地把写实主义作为评价艺术的标准。人们对于艺术也更加宽容,这种思想方面的解放为当代艺术形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第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理论研究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认为张道一先生“工艺美术综合之美”的提出是针对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研究中的纯艺术和纯设计倾向开出的一剂良药,从而把工艺美术概念放在学术研究中比较正确的位置。

第五、现代工艺教育为中国手工艺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基础。就在中国手工艺复兴条件逐渐形成与完善的同时,当代工艺美术创作实践与教学的探索也在逐步开展。在工艺即艺术的理念传入中国之后,高等艺术院校成为新观念的传播者,而陶艺成为中国当代手工艺术的先锋,就像白明说的“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严格来说是起源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广东陶瓷产区等院校和地区是这种风格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这种新艺术观念首先在陶艺领域开始,笔者认为其原因应该有两个,首先,陶艺在中国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工艺基础。其次,陶瓷工艺是传统工艺美术中相对比较容易上手,作品生成效率比较高的一种,从而进行艺术表达时也更直接。

工艺美术运动的本质篇3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不仅仅拥有不同的物产,还拥有迥然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更是造就了工艺美术作品的文化地域性,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文化地域性成为工艺美术作品中最珍贵的价值,也是一地一隅最明显的文化符号,这种无形的价值不是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具有多大的商业价值能够涵盖的,它已经成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世界都应珍视的瑰宝,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intangibleculture》(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和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存的以人为存在基础的传统文化形式,是人类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文化延续、发展、创新的主要形式,既保持了文化传承的统一性,又通过发展和创新实现了文化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正是秉承这一原则发生和发展的,非物质性的提出也再一次提醒我们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传统工艺美术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地域性符号价值,不同地域根据各自不同的气候条件产出不同的动植物材料,这些材料天然的成为工艺美术的制作基材,也同时将地域性赋予了工艺美术品,这是材料地域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物质性是指以一定的制作材料为基础,依靠材料本身的性状和工艺特性,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完成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过程,如陶瓷艺术依靠陶土和釉料配合经过高温完成陶瓷制品,而传统牙雕以象牙和犀角等原材料为基础,通过材料本身的可塑性和精湛的技艺手段配合完成作品;所以工艺材料,工艺手段和最终的工艺美术品都具有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使工艺美术品成为天然的商品,而产品所具有的流通性是创造价值的最主要手段,也是工艺美术本身能能够实现价值的最主要方式,工艺美术品的市场问题也是当代工艺美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直接影响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工艺美术品做什么?怎么做?卖给谁?怎么卖?都将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传统工艺与工业化生产的矛盾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业革命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新兴资本主义工业化从工场手工业向密集型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以机器代替人力,用大型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业作坊手工生产的一场划时代的生产与科技革命。工业标准化使工厂生产的产品整齐划一,完全一模一样,产品与产品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化,这也同时要求工人在生产加工的时候,不得根据个人想法或对产品的任何细节进行更改,工人在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就完全丧失了。由于工业革命初期,厂商并未注意产品设计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致使当时大量的工业产品外形丑陋,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这诸多的问题也工艺美术运动所诟病的主要原因。工艺美术运动的创始人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均希望通过推动工艺美术运动发挥匠人们的设计能动性,将设计的多样性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实现在产品上。工艺美术运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直视工业革命时期全球暴增的人口数量和潜在的巨大需求,大量常规手工作坊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工艺美术运动50年,也确实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设计师,但是最终他们的设计作品并没有大行其道,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进入千家万户,而是做为工艺美术运动中优秀的作品进入设计博物馆,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的设计作品水平不够,也不是因为他们的设计理念不对,他们最终还是败在了产品的价格上;众所周知,产品的售价是影响产品销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手工业作坊无疑拉高了单个产品的制作成本,而工厂的产品恰恰在产品价格方面占尽优势,这使得人们更愿意选择价廉的产品,在这场半个世纪的争论中,到底是工厂还是手工作坊的产品好,不同立场的人见仁见智。综合来看,在当代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工厂化的生产已经在全力解决设计问题,产品没有设计就没有市场,设计已经被消费推上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地位,而手工业生产作坊除了一部分彻底消失外,一部分也转向更加个性化、小众化的发展方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与传统工艺和手工作坊并非水火不容,应该取长补短,发挥工厂标准化、批量化的优势,注重设计,考虑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让工艺美术与工业化共同发展,为生产力的解放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共同努力。

三、审美意趣的变化与工艺美术的传承

工艺美术运动的本质篇4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小学体育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和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深入实践生本活动和生本德育为重点,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艺术素养为着力点,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艺术素养评价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体育、艺术教育管理和教学的改革,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质量和工作成效,推动全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学校体育工作

1.推进落实中小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工作。加强教学视导和日常调研,开展体育学业评价质量监控,充分发挥体育课主渠道作用,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鼓励学校根据本校特点和本区域特色,创编校本课程、自编课间操、设计室内健身项目,保障锻炼时间,丰富活动内容。

2.进一步推进阳光体育和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推进校园足球建设,有序扩大校园足球联赛规模,组队参加市级联赛。全面推进区、校两级阳光体育的联动体系建设,推进落实“1+x”校园活动(“1”一次大型或综合性运动会,“x”单项运动会或趣味性运动会),促进阳光体育工作重心下移,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覆盖到全体学生。督促学校继续推进“学校阳光体育发展项目”,形成工作经验,落实每学年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综合性校园运动会和一次与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相结合的趣味性校园运动会,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一人有多技”“人人有一强”。鼓励学校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以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形式展示、宣传学校体育特色和运动项目,指导家长结合孩子特点,有选择地安排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形成家校联动。

3.继续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继续指导学校做好2015年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情况复测和抽查工作,保障数据上报的真实性。加强数据汇总分析,探索“一生一档案”“一校一报告”,探索公告机制。学校应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及时与家长做好反馈,并对存在的集中性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做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进一步完善体育考试流程,安全、有序、公正地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根据今年的体育中考项目,各校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多途径、全面地督促、指导学生科学开展锻炼,平稳推进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

5.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抓好课堂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体育精品课和示范课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继续开展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加强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体育教学竞赛和业务培训,推动体育师训更适应需求,更具有实效。

(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大督查力度,确保中小学校“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开设灵活多样的艺术课程。

2.启动“学校艺术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区“全域整体推进学校艺术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拟定艺术教育改革试点工作进程表,层层组建艺术改革团队,积极有效实施,完成试点工作目标,促进区域学校艺术整体发展。

3.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继续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学校艺术教育改革新途径,深入开展教科研,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器乐进课堂》课题研究,组织艺术课专任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音乐、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堂教学观摩、艺术教师专业能力抽测等活动。

4.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艺术社团建设。拓宽学生参加课外艺术活动的参与面,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一项艺术活动,创新思路,利用本土资源,积极探索和开发学校的艺术特色项目,打造学校的艺术品牌,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推进美育工作机制的内涵,推进美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的品位。

工艺美术运动的本质篇5

美术感悟美术美术学习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感知美术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二、分类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它在世界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在宣纸、绢帛上作画的,它讲究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在表现方法上,中国画采用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在工具材料上,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的。在表现方法上,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在画面构成上,它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

2.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等地发现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认识人本身、认识世界的过程。

3.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

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如何巧妙地学习美术,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作画非常刻苦、勤奋,但是技能并没有达到提高,至是在现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这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思路和方法不对。从表面上看,他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没有做到及时的总结,没有去看到自己的画为什么没有得到提高,只是手法上的熟练,在这样的情况下怎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多动手,多动脑,实战经验结合理论知识,每次作画后都要认真的分析,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尽量少走弯路,达到学习的最高效率。

其次,要针对性地去学习。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就是要求我们首先要弄清自己的学习状况,存在哪方面的问题,针对性地去克服与解决。比如,有的同学技法比较熟练,但是色调的搭配上不是很好,也有的人色彩搭配很合理,但是手法不纯属,因此做不出完美的作品。

工艺美术运动的本质篇6

术发展的地域性差异根据运河的流经区域,苏南运河区域包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苏北运河区域包括徐州、宿迁、淮安、扬州。从目前现状来看,苏南与苏北运河沿岸的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是显而易见的,亮点基本集中在苏南地区,长江以北仅有扬州被列入。而历史上苏南苏北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水平的差距并没有今天这样明显。扬州的民间工艺美术早在汉代就已名震八方,明代扬州艺人周翥首创了以金银珠宝、翡翠玛瑙、水晶玳瑁等高档材料雕成的山水、人物、花卉、亭台、翎毛嵌于檀犁漆器上的‘漆器镶嵌’工艺;扬州漆器是清代扬州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两淮盐政‘进单’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王朝所供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种工艺漆器,其地位并不亚于当时的苏杭。

(一)区域文化、经济基础、发展理念上的差异

区域经济的发展易受区域文化中滞后因素的掣肘。近代工业的发展是苏北经济被苏南正式拉开的分水岭;而改革开放初期,对新形势、新观念接受程度上的差异,再次拉开了两地经济水平的距离,由此也影响和制约了对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理念的认知。苏北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地域性格雄豪大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讲究体面、排场、义气,但变通不够;造成经济形态一直以自然经济为主,观念相对封闭,眼界相对狭隘,竞争意识不强。表现在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上,市场推广意识不浓,缺乏吸取先进经验的魄力,创作观念陈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但缺乏一种与时俱进的眼界,这种相对落后的观念成为苏北运河区域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短板。苏南地区源远流长的吴文化,使苏南地区的人文思想中具有了非常深厚的中庸智慧和务实包容的市场竞争意识。这种开放的心态和思想带动了观念、文化等的不断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足,也形成了收藏和投资艺术品的地域传统,大大带动了该区域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由于经济基础的雄厚,苏南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呈现出重材、重艺、重品的特点,在创作理念和产品品质上与苏北差异显著。

(二)市场价值重视程度的差异

传统文化的影响,使苏北地区形成了“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的地域观念,在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上,虽然保留了传统的技法,但缺乏合乎当前需要的创新性探索,如邳州岔河镇良壁村王如坤的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和程序传统,风格淳朴,但却迟迟打不开市场,其原因既与其工期较长、产量有限有关,更重要的是,在形式、题材等方面,相比较于技艺精美、形式多样的南通蓝印花布,差距一目了然。苏南运河沿岸自明清以来,即商贾云集,新兴的市民阶层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富商大贾们附庸风雅,以竞相收藏书画、文物为能事,书画作为商品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观念和技巧的不断翻新,形成了苏南民间工艺美术精致、细腻、高品质等艺术特点,如苏州檀香扇以其高档的材质、复杂的工艺、独特的芳香一直为文人雅士华美精致的怀袖雅物。对于市场价值的重视程度是决定民间工艺美术存活与发展的关键,从二者的发展轨迹可见,苏南运河区域的适应和转换能力明显强于苏北,这与苏南深厚的区域文化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申遗成功后江苏段沿岸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思考

(一)发掘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的地域特色与功能

地域特色的塑造,在苏南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进程中已形成一定的基础,这首先取决于于苏南运河周边历史形成的坚实的经济基础,使民间工艺美术呈现出种类全、工艺精、功能多等特点。如常州木梳竹蓖,素有“宫梳名蓖”的美称,造型新巧,吃发均匀;其选材精良,多以百年老龄黄杨木或石楠为料;工艺复杂,要经过煮坯、劈齿、磨齿等二十八道工序制成。可见,民间工艺美术生存与发展必须是建立在艺术特色与实用功能兼具的基础之上,很多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当代语境下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不仅是因为当今消费者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工序冗长、功能单一、工艺粗糙等现实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民间工艺美术的准确定位

当前,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生存窘境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使在苏南运河周边区域,也同样存在,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美术逐渐销声匿迹,且传承人技艺上与前辈相差甚远,需要很长时间的淬炼。对此,除了大力加强传承人的培养之外,还应加强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准确定位。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应主动适应不同的文化生态。如历史上淮安手工业兴盛,被誉为淮安特产,有的还被列为贡品。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淮安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满足和适应漕运者、商人、官吏、士兵等的需要,当地酿酒业兴盛,由此带来了铜器制作的繁荣;由于人口流动性强,蒲草编织和木器业获得了发展,成为了当地独有的手工艺形式。明代扬州江千里制作的螺钿杯,精致细腻,广受文人雅士欢迎,有诗为赞:“螺钿妆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形神俱美真通太,假寐仍期到梦乡。”此二例虽然久远,但说明一个问题,即只有根据市场需要所生产的产品才具有生命力。这需要当今的民间工艺美术从业者们顺时而变,从地域、市场和艺术特色进行调研和定位,找出合理的对接途径,而不应盲目模仿或创新,尤其要防止特色泛化。

(三)寻找苏南苏北民间工艺美术的互补性

苏南与苏北的民间工艺美术也可借鉴南北经济结构互补的经验和方法,实行产业联动,优胜劣汰,开拓创新,共同发展。但艺术风格上的互补不是折中,而是应汲取各自优秀的创作理念,推陈出新,拓展创作思路,达到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目的。徐州新沂草桥的大柳编文化,以原材料的天然性与手工制作相配,不仅展示出材质美,也体现出了技艺美。这种具实用功能,又具形式美感、材料原生态的工艺品,既符合当前正在倡导的生态设计理念,又展现出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情感性。苏南运河区域的民间工艺美术一贯强调技艺的细腻精致和材质的精美上品,散发出一种小众情感,但自然特性相对缺乏。当今的消费人群流动性特征明显,市场需求呈多样化趋势。是否可以在创作生产中有目的地对象化,通过材料、工艺的变化,降低原本高档的工艺品成本,从而使产品具有普适性;同时,在保持技艺、材质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自然性特征,使高档消费人群感受到天然醇香,这也许能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另外,极端重工重料的价值认识不应再成为创新的圭臬,应强调应时应世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苏南民间工艺美术历来强调对于材质的追求,但在当前高档材料来源匮乏、成本快速上涨的背景下,一味追求奢华名贵的材料和繁复多变的工艺技巧已不是普遍性的市场需求;而苏北人文情感浓郁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却能唤起当前人们对田园乡土情调的向往,这种新的需求若能被有效利用,必将会成为一条合理的生存和发展途径。

(四)引入高校人文科学的研究资源

第一,引进高校研究人员与地方合作,建立江苏段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的文献资料库。江苏段运河沿岸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存量丰富,目前,除了各地已经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文化传承人之外,民间还散佚着众多的文化形式和艺人。当然,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也不能面面俱到,需要进行细致筛选和系统归纳,将那些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文化种类纳入到保护和发展的程序中来,包括文字的、影像的、图形的、声音的、观念的档案。这对于江苏段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非常必要。第二,利用高校资源,针对某些领域进行专项研究,探讨其发展的可行性和在当下的文化适应性。江苏段运河沿岸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丰富,做好文献资料库已是一件工作量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对每一种文化形式或艺术品种作专门的研究,因而就必须从各种类的特点以及在当前环境下的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立项和研究,尤其是对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如苏北的县一级区域文化应成为关注的重点。通过高校研究人员细致发掘和梳理,结合当下趋势,寻找发展对策,有助于使很多不适应当前文化语境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第三,根据市场,高校与地方联手研发新的工艺美术种类。高校的特点在于研究能力强,但市场把握方面欠缺;而地方则熟悉市场,但缺乏专门专业的研究人员。因而,完全可以利用二者的互补性进行资源的整合。当前,很多工艺美术种类因不能完满地实现“文化适应”,处于萎缩和消亡的境地,但其中亦有很多工艺美术种类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只是因为理念、材料、技术等方面的不适应所致。对此,应组织高校研究人员根据市场进行针对性研究,进行技术上的提升,材料上的取代等,从而能使诸多民间工艺美术种类获得继续生存的可能。

(五)努力锻造民间工艺美术的地域文化产业链

工艺美术运动的本质篇7

关键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特点;启示

一、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

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在两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进行了机械化大生产。随着新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对产品的生产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令设计师和一些文化人都烦恼不已。因为工业生产的盛行,人们不得不接受由机械化生产出的产品,而那些产品大多都粗糙低俗,严重阻碍了手工艺的发展。在19世纪下半叶,由莫里斯、菲利波•韦博、波恩•琼斯、威廉•霍尔曼•亨特等受过高等教育的美术家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目的在于推动手工艺的发展,设计出有美学质量的为群众所享用的工艺品,否定机械化大生产,指出其将阻碍设计业的发展。运动的理论指导是著名设计师约翰•拉斯金,他也是首推艺术与手工业运动的设计师。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发起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而导致设计水平下降,特别针对于装饰艺术、家具和室内产品等,并提出了一些设计理念。

二、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和思想观点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由莫里斯、菲利波•韦博、威廉•霍尔曼•亨特等组成的拉斐尔前派等联合发起。其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约翰•拉斯金是英国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他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倡导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人。约翰•拉斯金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强调设计的实用性。但是他的设计理论既强调人文主义,民主,认为设计出的产品应该要能够满足、服务于大众,但他又推崇哥特式风格,而这种风格显然不能满足他的民主理念。他主张的设计应该具有实用性,认为设计应该在独特美观的同时,也应该能够有所实用价值,尽量避免华而不实的现象,这对以后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启示。下图,是约翰•拉斯金的代表作品:莫里斯是英国著名的美术家,但他主要致力于工艺美术。莫里斯被很多人称为“现代设计之父”,因为他在伦敦红狮广场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性质的设计活动。他是第一个在实践中实现拉斯金设计理念的设计师,把被人们认为地下的手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价值高度莫里斯强调设计出的产品应该要服务于大众,出自于人民之手,为人民所创造,否定机械化,推崇振兴工艺美术。他也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推崇哥特式、中世纪设计。他的作品比如《红屋》《呼啸平原的故事》等,都体现了哥特式风格,强调自然主义。他设计的“苏塞克椅子”也成为了商行中最畅销的椅子之一。威廉•霍尔曼•亨特是拉斐尔前派的代表人之一,反对那些偏向于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否定机械化,主张以人为主,突出人文主义。他的作品大多采用鲜明的色调,大胆运用色彩,注重于画中的细节,并在画中精心设计了很多象征物,并且创作了很多宗教画作。下图,即为威廉•霍尔曼•亨特的代表作:

三、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

综合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介绍,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的简介,对此次运动总结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否定机械化,推崇手工艺。工业革命的发展,机械化生产,使得设计水平逐渐下降。工艺美术运动对机械化生产进行了否定,反对设计用于批量化,标准化生产,注重美术和技术的结合,重建艺术与设计的紧密关系,推崇手工艺,致力于振兴传统的手工艺文化。2)在装饰方面提倡哥特式风格和主张崇尚自然。工艺美术运动提倡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在观察大自然特别是植物类,在其中汲取到新的图案与风格,所以莫里斯和其他几位设计师的作品一般都呈现出清新自然,反应大自然的风格。3)主张设计具有实用性和功能性。工艺美术运动提倡设计应该出自人民之手,为人民创作,并为人民服务。讲究设计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反对一昧追求美观,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等现象,要设计出诚恳的作品,供人民享用。4)在装饰上推崇东方艺术,自然主义。工艺美术运动中的作品很多都采用了大量的东方图案,比如图腾、花卉、藤蔓等,打破了以往英国传统的装饰图案,汲取多地域的特色,使得设计有一种特殊的风格,呈现出多元化趋势。5)推崇人文主义,体现人的重要性。工艺美术运动注重设计应该是出自人民之手,为人民创造,并被人民享用的,重视人的价值,提高了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对当时英国贵族和上层人士的优越感有一定的打击作用。

四、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

工艺美术运动是英国现代设计思想的基石,同时对欧洲甚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艺美术运动注重自然,突出自然主义,体现出了自然的无穷魅力。在设计方面,它汲取了自然植物因素和东方艺术,使得设计独具一格,呈现多元化趋势。它使得人们重新重视传统手工艺,体会出手工艺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提高了手工艺的地位,使得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了发展和发扬。它提出设计应该讲究实用性和功能性,避免华而不实,美而无用的状况。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也体现了当时英国人民一定的反抗精神,勇于打破现状,也表现出对人民的重视,以人为本。工艺美术运动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也突破了当时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设计理念,也是现代设计理念的重要理论依据,给后人带来了极大的灵感和影响。但是它在提倡手工艺的同时,明确否定了机械化,这在当时的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盛行工业生产时期,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发展的趋势,带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五、总结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现代设计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面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大多设计已经不可避免地投入到了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显然机器生产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市场的主体,传统的手工艺在市面上也越来越少见。但是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提出的重要设计理念,比如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美与功能的结合,提倡实用性和功能性等,都是如今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给欧洲甚至整个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很多家具、装饰等仍采用着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风格,它的自然主义也给设计师们带来了很多灵感。当人们在夸赞机器产品的标准化,精细化的同时,也要记住不能忘却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和精致。当设计趋于标准化,统一化时,那么设计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卢西.世界美术史.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2006.204

[2]钱正昆.世界工艺美术史话.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141

[3]朴秀镇.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里的中世主义倾向研究.太原大学学报.2005.22(1):49-53

[4]曹辉.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文化内涵.艺术教育.2010(3):112-113

工艺美术运动的本质篇8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品制造总产值达到9500亿元。今年2月,《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正式,在未来5年内,文化部将重点发展11个行业,尤其重视艺术品市场和工艺美术品的消费。国家频繁出台发展文化产业的鼓励政策,这对发展工艺美术行业无疑是天赐良机。大环境有大关注,大关注有大需求,大需求有大机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民间资本纷纷介入当代工艺美术。然而,民间资本到底如何刺激工艺发展?它的进入,对这一行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民资多手段试水工美行业

最近,文化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文化部管理的文化领域向民间资本全面开放,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制定了具体措施,其中,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的行业包括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无疑将促使工艺美术领域又一次转型和发展。

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唐克美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解体,逐渐完成了工艺美术体制改革,现在99%的工艺美术生产企业都是民营的。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由曾就职于国有及集体企业的经营者或工艺大师创办的企业;二是喜欢工艺美术的有识之土,他们看好工艺美术发展的前景,投入这一行业;三是最近几年进入这一行的房地产、钢铁等其他行业的老板,他们将大量资金投入文化领域。

北京艺力文化有限公司就是民间资本进入工艺美术领域的代表之一。2007年,该公司借助奥运会的机遇,推出了一个工艺美术项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2009年,艺力文化推出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的作品《鼎盛中华》,同样获得成功。此后,艺力文化组建研发小组,全面进入工艺美术领域。上海“珠玉汇市”珠宝集团董事长张铁军曾是一名企业家,后来转向玉器行业,他投资打造的上海玉博园正在兴建中,该园区占地60多亩。建成后的园区将集玉器文化研究、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成为玉器产品研究、设计、生产、交易中心。

近几年,全国各地兴起工艺美术产业园区的建设热潮,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先机。如福建莆田荔城区规划建设三大工艺美术文化类产业园区,投资总额在30亿元以上,主要生产各种材质的工艺品雕塑等;山西宇达集团,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国内第一家青铜文化园区。

除此之外,也有民营企业通过信货、信托、基金、债券等金融手段融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不少新兴交易方式都在试水工艺美术行业。

民资促使工艺品价格飙升

资本进入工艺美术领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促使近年来工艺美术作品价格的飙升。以景德镇艺术陶瓷为例,该品类深受市场追捧,近几年的年平均涨幅达20%至30%,部分大师的作品更是异常难求。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大多从2008年开始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其中,张松茂的作品在2008年的最高价为16B万元,2012年他的作品最高价已达506万元。

不仅是当代艺术瓷价位迅速上升,宜兴紫砂壶、当代玉器等工艺品也频繁刷新市场纪录。以吕尧臣为例,其作品于2008年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到目前为止,上拍作品已达307件,总成交额达6919万元,2008年最高成交价为134万元,目前的个人作品最高成交价已达322万元。吴德升的《青史香尘白玉摆件》更是达到1035万元的成交价。

资本的介入,改变了工艺美术品的定价和价格体系。广东百藏馆运营总监戴文辉表示,这种现象和不少大资本的介入密切相关。这些企业通常与艺术家签订几年的合约,预订他们的作品,并进行展示、推介等,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保利集团与陶艺家钟连生的合作。2012年,钟连生作品《汉宫秋月》的成交价达到124万元。

成都藏玉阁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雷邦表示,当代玉雕艺术品进入艺术品投资市场时间尚短,正在逐步建立其价值体系,价格的上涨也属于理性升值。随着原料的紧缺、市场的扩大,玉雕艺术会被更多收藏家认可,具有投资收藏优势的当代名家玉雕价格仍有继续上涨的潜力。

众多民间资本的介入,催生了近年来的紫砂热、陶瓷热和玉器热,但很多业内专家也表示,当代工艺美术市场价格的飙升只是资本运作的产物。投资当代工艺的资本以获利为目的,他们锁定那些具有明确文化价值和社会共识的稀缺性资源,以市场运作方式,甚至炒作,不惜重金砸出天价,掌握定价权,在退出时大获其利。

当然,这种非理性的做法,也造成了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乱象。北京艺力产品开发部总监秦刚表示,工艺美术现在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没有形成有序的市场,鱼龙混杂,有的资本进入纯粹是为了逐利,采取不正当的运作方式,造成负面影响。唐克美认为,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资源浪费非常严重,工艺美术品的材质都是稀缺资源,现在大批企业只顾抢资源,而没有合理地生产,浪费了不可再生的工艺美术品资源;二是资源没有得到好的开发,有钱的投资者大肆囤积资源材料,导致好的材料得不到好的加工;三是宣传混乱,市场将一些媚俗的工艺美术作品价格哄抬得过高,误导了大众审美。

民资需要正确引导

业内人士表示,民间资本进入工艺美术行业将有力地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但目前也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对民间资本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国家层面需加大支持力度。唐克美表示,国家政策对民营资本进入工艺美术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分工艺美术的支持,不仅有传承人、项目的支持,而且有资金的投入。对民营企业来说,尤其是那些推广工艺美术公益事业的企业,虽然态度明确,但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也没有具体的措施。她建议,在税收方面对工艺美术行业可尝试采取一种比普通消费品更为优惠的政策,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绩效奖励等方式给予扶持。

第二,合理监管进入工艺美术行业的民间资本,并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民间资本进入工艺美术行业,需要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疏导。我们可以向邻国日本学习相关措施,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开始了传统文化的振兴运动,并推出《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组织“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对促进传统工艺文化快速、持续地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工艺美术运动的本质篇9

摘要:从表演艺术的崭新视角,对篮球运动的表演艺术本质及其表达维度和存在维度加以论述。篮球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表演活动和艺术行为,篮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表演及艺术存在形式揭示了其表演艺术本质;篮球表演艺术的表达是身体的表达,身体语言和身体呈现分别是其表达的基本方式和基本途径;篮球表演艺术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社会体验和社会文化分别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形式。

关键词:体育文化;篮球;表演艺术;竞技运动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46-04

伴随篮球运动由最初简单的学生游戏向现在复杂的文化体系的逐渐演变,各国学者分别从娱乐游戏、竞技项目、新兴产业和篮球文化等不同视角对篮球运动进行深入研究。然而,在现代篮球运动经济、娱乐和文化功能日益凸显的今天,现有理论已不足以解释现代篮球运动存在和发展的全部问题,篮球运动理论急需在视角、观点和体系上有所突破和升华。美国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威尔・杜兰特曾经说过:每一门科学都是哲学开始,以艺术结束的。它起源于假设。而终结于丰硕的成果。因此,本文欲从表演艺术的视角对篮球运动进行阐释,并提出篮球表演艺术的理论构想,以期为我国篮球运动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新思路。

1、篮球表演艺术的理解维度

1.1篮球运动的表演存在形式

篮球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表演活动。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每个人都在日常社会情境中,通过外在动作行为维护自我印象,并且还运用特定技巧进行表演,试图导演和操纵他人对他的影响。”可见,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身体动作都具有表演的特性,作为特定身体动作集合的篮球运动自然也具有表演的特性,它是以赛场为主要舞台,以篮球比赛及与比赛相关的其他活动为主要表演内容,明确指向观众的特殊表演活动。

表演蕴藏在篮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之中。篮球运动以学生游戏的方式诞生,随着规则的完善和项目的普及,逐渐演变为一项竞技运动,并吸引了大批旁观者,进而有了最初的观赏者,“表演”的框架初具端倪;20世纪30年代以后,篮球运动开始走向职业化道路,真正意义的观众出现,“表演”的特性初步确立;如今,随着篮球竞赛表演市场的不断完善,篮球运动的表演性愈加明显。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魅力四射的啦啦队表演,甚至球员们在赛场上的言行举止都饱含表演的意味,尤其是nBa全明星周末更是将篮球运动的表演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如“魔兽”霍华德的“超人归来”、“大鲨鱼”奥尼尔的“太空舞步”等。表演是篮球运动的存在方式之一,表演使篮球运动摆脱漫无目的“孤芳自赏”,表现为明确指向观众的特殊表演活动,实现了篮球运动在表演中的存在和发展。

1.2篮球运动的艺术存在形式

篮球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行为。黄琳华等写道“艺术活动应由4个环节构成:世界、艺术家、作品和鉴赏者。在篮球运动的艺术存在中,“艺术家”即运动员,“作品”即具体的篮球比赛,“鉴赏者”即观众。运动员通过在篮球运动中,展示自己的精湛技艺和特有的人格魅力,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极具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特殊艺术作品――篮球比赛。篮球运动艺术魅力有效释放的过程,既是运动员内在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有效外化和展现,也是观赏者心灵灵光的闪现和自我心灵的重塑。

篮球运动与艺术虽然是两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但在各自的发展中却不断地靠近融合。早期篮球文化对艺术的影响仅限于绘画涂鸦等艺术作品的范围内,而后篮球运动与艺术的混合性成为特技篮球表演的基础,如今篮球运动与艺术的联系更加紧密,如花式篮球、街头篮球和扣篮表演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成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每一场篮球比赛都是一场艺术表演,明星球员们不拘一格的服饰、光怪陆离的发型、独具个性的纹身、精湛的球技、默契的配合以及华美的扣篮,都展现出篮球运动无限的艺术魅力。除了篮球比赛本身包含艺术性外,篮球运动与艺术活动还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兼容。如比赛开幕式和间歇期的表演活动成了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等艺术形式的展示平台;篮球运动题材也给艺术家们带来了创作的灵感,由此产生了大量与篮球运动有关的雕刻艺术、摄影艺术、广告艺术和影视艺术等作品。艺术蕴涵篮球运动,篮球运动深藏艺术,篮球运动拥有了艺术,才能拥有人的完整的感性生活,拥有不断发展创新的动力源泉。

1.3篮球运动的表演艺术本质

表演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艺术作品创作和艺术审美欣赏的连结存在着“表演”这一特殊的中介环节。篮球运动表演活动和艺术行为的深刻内涵预示着现代篮球运动的表演艺术化发展趋势,在人类精神需求至高无上的今天,篮球运动也必将日益趋近其表演艺术的本质,即篮球表演艺术。

篮球表演艺术是现代篮球运动表演艺术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最终结果。如同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一样,篮球表演艺术亦不是篮球运动与表演艺术的单纯组合,而是对篮球运动中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的美学体现。因此,篮球表演艺术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表演时空环境下,以经过组织和美化了的运动员技术动作、战术行为、身体姿态和动作过程为表演形式,以运动员在场上的创造性活动、个人及群体的情感宣泄和时空变换为主要表演内容,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文化艺术形式。

2、篮球表演艺术的表达维度

方千华在对竞技运动的表演性进行研究时指出:表演不能游离于身体,表演的意义需要通过身体的投射来表达。篮球表演艺术的表达自然也离不开身体范畴。

2.1作为身体语言的篮球表演艺术

身体语言是篮球表演艺术表达的基本方式。英国美学家乔治・科林伍德指出:“表现某些情感的身体动作,只要它们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并且在我们意识到控制它们时把它们设想为表现这些情感的方式!那它们就是语言。”可见身体动作是组成身体语言的基本素材。篮球运动中的身体动作主要是指运动动作,因此,篮球表演艺术的身体语言主要是以运动动作为基本元素,体现在技术动作和战术行为两个方面。技术动作方面,运动员通过对运动动作的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等结构规则进行不断的提炼、加工和美化,形成了各种具有语言意义的技术动作,如投篮动作,不同手法及抬臂、抖腕、拨指的每一个技术细节都是运动员不同身体状态的表达;战术行为方面,运动员通过各种跑位配合,为观众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身体运动画面,如挡拆战术,默契的联合掩护和适时的各自跑位,以其极具节奏韵律的身体语言,传达出运动员的体能和角色信息。

篮球表演艺术的身体语言并不是运动动作的简单组合,它必须服从于一定的表现目的,通过运动员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加工、改造、发展和重组而成,如乔丹的“飞翔”、约翰逊的“魔术”等,这些“天才篮球艺术家”的精湛球技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运动实践中不断融入个人生命感悟的艺术结晶。因此,只有体现出篮球运动的公平竞争、表达自我、沟通情感。引起共鸣等交流作用的技战术行为或其他身体活动,方能称之为身体语言。离开了这种身体语言,篮球表演艺术便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可能。

2.2作为身体呈现的篮球表演艺术

身体呈现是篮球表演艺术表达的基本途径。身体语言的有效表达必须以身体呈现的竞争性和审美性为最终途径,方能实现人类对篮球运动美的感知和享受。竞争是公平竞争,是表达人类本真的竞争,篮球比赛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只要对自身生命进行了真实而完整诠释,就能得到人们的赞扬和欢呼。如2009年,cBa铁军“八一”男篮14年来首次无缘季后赛,但仍赢得了广大球迷的热烈支持;审美性是篮球运动成为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篮球表演艺术通过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艺术表现诠释其独特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不仅表现在运动员静态的人体美上,更表现在技战术运用的动态美上,如快速的移动、敏捷的抢断和精准的投篮无不演译着这种动态之美。在表现外在美的同时,篮球表演艺术更加强调把审美的意蕴引向内部,即呈现出运动员的个性气质、意志品质等内在美,从而使欣赏者沉醉于篮球运动美的意境之中,获得对生命的感知。

竞争性和审美性既是身体呈现的形式也是内容,形式与内容在“身体呈现”这个层面上融为不可剥离的整体。运动员只有在竞争和对抗中,呈现具有美感的技术动作和战术形式,才具有真正的艺术审美价值。而没有艺术审美价值的竞争,便如同古罗马竞技场上的血腥厮杀,只能成为少数人享乐的工具,不会有更多观众和市场。

3、篮球表演艺术的存在维度

篮球表演艺术的表达是身体的表达,而身体只有置于社会之中才能呈现其生命力。因此,当我们追问篮球表演艺术是如何借助身体表达得以存在的时候,社会便成为篮球表演艺术存在的理解之维。

3.1作为社会体验的篮球表演艺术

社会体验是篮球表演艺术存在的基本条件。社会体验即社会在对事物生物的和社会的阅历中见到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观众欣赏运动员的表演,固然可以依靠个体体验得到对篮球运动的审美感受,但是,这种仅从客观得到的审美感受还只是一种旁观者所获得的赛场感染,人们只有通过社会体验,才能最广泛地体会运动员的身体语言所进发出的内在生命力量,理解和把握篮球运动的本质内涵。社会体验具有情感性。正如童庆炳所言:“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人们在长期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当这种深厚的情感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需求时,篮球运动也就拥有了人的完整的感性生活,具备了表演艺术的特质;社会体验具有认识性。人们总是习惯从内心的情感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篮球运动的真谛,随着知识的增长,人们又会自觉以科学和理性的视角对篮球运动进行重新审视,这种科学理性的认识往往使人们在追求美好的本能驱使下,穿越时空,在体味篮球运动美的历史回顾中看到篮球运动“表演艺术”的影子,并逐渐形成对篮球表演艺术积极的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篮球运动也不例外。社会体验的情感性构筑了篮球表演艺术存在的感性基础,认识性构筑了篮球表演艺术存在的理性基础,情感性和认识性辩证统一的社会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了篮球运动和生命活动本质的智慧的生成,即形成对篮球表演艺术的广泛社会认同。

3.2作为社会文化的篮球表演艺术

社会文化是篮球表演艺术存在的基本形式。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的内涵。”篮球表演艺术只有作为社会文化的存在,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与价值。篮球表演艺术是篮球文化积淀和传承的结果。文化积淀方面,篮球运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文化锤炼和滋养,先后演变出“游戏文化”、“竞技文化”、“技艺文化”、“个性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形态,篮球表演艺术也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体现出特定文化的继承性。如篮球运动虽然起源于美国,但在全球传播过程中,秉承了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文化特质,而表现出不同的技战术风格。如欧洲篮球“高、狠、准”、亚洲篮球的“快、灵、巧”等。在文化传承方面。篮球技术的物态文化通过自我发展、师徒传承和团队发展等传承方式,使篮球运动技术日臻完美,并日益展示出“表演艺术”本质;篮球制度文化形态以篮球规则的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为主要传承形式,使篮球运动最终成为公认统一的稳定项目类型;而篮球精神文化则在传承早期的“公平竞争”、“身心和谐”等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时代性的思想元素,如“文化交流”、“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等,并成为人类精神需求的一部分。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篮球文化历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延续和传承,实现了篮球运动技术、制度和精神文化形态的全面发展,并逐步向表演艺术的方向迈进。

工艺美术运动的本质篇10

1.艺术体操运动的内涵

1.1艺术体操运动的哲学内涵

哲学范畴下“美”的本质论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曾断言“美是难的”,千百年来关于“美”的本质是什么就一直困惑着人们。研究者或从主客观统一方面、或从哲学角度、或从伦理角度、或从艺术角度、或用思辨方法、或用实证方法,历经几个世纪都在企图揭开这个谜底,迄今为止,也很难得出一种全社会公认的可以全面概括“美”的本质论断。马克思说过:“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自然科学往后也将包括人的科学。”但“美”还有它独特的性质,就是“美”是属于人类社会的,对它本质的诠释除了应具备自然科学定义,社会性的定义也同样重要。马克思从社会和哲理的角度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以后,美的本质论才真正意义上达到了一个成熟、深刻的境界。尤其重要的是,美并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是价值性的存在。艺术体操运动正是创造美的价值性存在的最好手段与媒介。艺术体操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体操运动实践这个特定体育领域中的感性显现,它反映的是人与艺术体操运动的审美关系。艺术体操的美正是以人为对象,通过人体的运动为主要表现手段,所以说艺术体操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直接展现。

1.2艺术体操运动中“真、善、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艺术体操运动中美的体现,离不开真和善衬托。三者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真”具有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反映了客观事物规律具有科学性,所以美的事物都应当具备“真”的前提。艺术体操运动必须在符合人体运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才可以实现自由创造发挥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表现出美的一面。自由创造和自我发挥能体现和创造出美,没有创造力就没有生命力,但是自由创造和发挥要讲究一定的基础,不能随心所欲。对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及场地条件的锻炼者的生理及心理都应区别对待。“善”是指人类在现实活动中所追求的功利价值。客观事物只有在符合了人的一定的功利目的,且对人有益无害,使人得到娱乐、休息、陶冶人的情操品性才是真正美的。艺术体操运动不但可以塑造健美体型协调身心发展,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审美要求,这本身就是善的表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吃饱穿暖,人们对幸福健康和积38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上的主动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艺术体操运动的快速发展,这种多元价值的锻炼形式也逐渐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

1.3艺术体操运动体现多元艺术性

艺术体操运动的项目特点决定了它特有的内涵。人类有史以来所追求的身体状况的最高境地是“健康、力量、美丽”。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在他们的著作中曾不止一次强调“身心既美且善”。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艺术美是仅仅属于少数人参与和观赏的,是普通大众高不可攀的艺术项目。但是艺术体操运动则成功地把这种高高在上的艺术美与大众对美的要求通过音乐与体育运动完美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但满足了大众健身要求,还满足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体验,不但激励人们勇于突破自我,更加勇于追求美丽与健康。正因如此,艺术体操运动不但起到提高身体素质和完善体形的作用,还从审美的角度提高了国民的艺术审美素质,所以说艺术体操运动是“健、力、美”完美体现手段之一。

2.艺术体操运动的审美价值

2.1使锻炼者身心愉悦、增强幸福感

艺术体操运动可以把人从机械、单调的劳动环境中解脱出来,在悠扬音乐的伴奏下,培养愉快而稳定的情绪,让锻炼者进入一个没有压力的自由空间,使锻炼者心灵和身体得到陶冶和提高,增强与同伴的交流,消除现代生活工作压力下积累的疲劳,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发展的空间。

2.2树立锻炼者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典式的审美形式,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要求使“审美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方式。这种“审美化”特性不但可以通过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从而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审美观念也向着时尚化、大众化、休闲化诸多方面发展。艺术体操无疑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甚至受到追捧。因此,审美教育并不是局限于培养锻炼者的动作美、姿态美、形体美中的某一个方面,而是通过锻炼者对美的追求来体会美,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陶情怡性、愉悦心灵。人格修养是永远没有终点的,所谓完美的人性只是说随着锻炼者的修养的不断深化使人性与人格尽可能的趋向于完整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