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十篇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十篇

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17

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篇1

关键词:生态工程原理;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应对措施;项目施工建设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应当加强思想重视。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拟建工程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我们应当结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工况、生态环境条件,进行综合权衡,并且利用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二者的共赢。

1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实践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1.1生态工程原理

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实践中,应当从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出发,严格遵循以下原理:第一,严格循环再生基本原理。水利施工过程中,将所需的所有机械设备、工具以及工程建材等进行综合考虑与合理安排,确保这些要素能够循环利用。在此过程中,还要将施工垃圾以及建筑废料等进行合理利用和处理,以此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之目的,这有利于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生态建设之目的。第二,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具体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对拟建工程项目所占土地资源、所用的材料等进行综合规划,以免资源浪费。在专业规划设计过程中,需对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并且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来合理建设水利工程项目,以此来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共建、共融。

1.2生态工程原理应用实践中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总是将目光集中在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严重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更加理性的看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以发展观、十精神为指导思想,坚持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战略。回溯历史,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内,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下,虽然社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但是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其中很多破坏是不可恢复的。这种顾此失彼的发展模式,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频遭破坏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生态环境保护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改善和整治,成为当前人类的基本责任,而且生态环境效益也备受关注。在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种效益的协同,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互生共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应当是合作共存以及互惠互利的关系,同时这也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事实上,在我们比较熟悉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互补共生的典型案例,比如动植物之间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也应当借鉴该种共建共存和共同发展模式。这要求我们在水利共存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尊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对水利工程项目、自然环境条件等统一规划,采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基于互生共存原则的应用实践,实现工程项目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最优组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项目之间优势互补。一方面可以减轻因人为原因而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另一方面也可有效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第三,可循环利用。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业已成为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的短缺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应当大力倡导并坚持循环利用原则,这有利于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践中,自然资源以及原材料的消耗量都非常的大,其中前者的消耗量不可估量;为践行国家政策、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必须将循环利用理念应用到实践之中,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合理处理废弃物。比如,将工程建设过程中可利用的余料等专门加工,以此来实现再次利用。从实践来看,循环利用这一原则与生态理念的核心保持一致,对解决国内当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2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2.1噪声污染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属于大型工程,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具有施工量大、工程机械设备应用多等特点,尤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些大型机械设备运作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同时,大量的运输车辆在行进过程中,会发出轰鸣声,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噪声污染也不可小觑,拟建工程所在地周围居住的居民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

2.2水域环境遭到破坏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环境问题不可避免,该问题又可进一步细化,一般包括生物污水、施工污水等水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施工建设期间,作业人员在工地临时驻扎,生活污水和垃圾肆意排放,以致对附近水域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在施工建设实践中,尤其是混凝土浇筑等一系列作业环节,大量的水泥砂浆未经处理直接流入附近的水域,水体遭到严重的污染。此外,部分大型的工程建设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泄漏的油污会直接流入拟建工程所在水域,以致该水域受到严重的污染。

2.3空气质量下降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主要空气质量影响因素有以下两种:第一,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第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如果涉及到爆破作业,则会引发扬尘等污染。值得一提的是,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所用到的机械设备,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机械设备运行时,不仅自身产生大量的尾气污染或者激起尘土,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空气里的悬浮颗粒物剧增,空气质量也因此而急剧下降。

2.4固体废弃物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最为明显的一种污染是固体废弃物污染,而且施工作业时所挖出的废弃土体,施工操作时剩余的石灰粉、水泥以及煤灰等。一方面会对用地条件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还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同时在固体废弃物的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扬尘污染,由此可见固体废弃物污染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波及范围比较广。

3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解决策略

基于对当前水利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二者的共生、共存和共同发展,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3.1思想真正重视起来

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人员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和培养,让每个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人员以身作则、自我约束,既要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又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生态建设之目标。此外,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减少或者不开山炸石,以免造成噪声和空气污染;对施工建设中的废水先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再合理排放。同时应当加强空气污染防护,有效解决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环境污染和问题。

3.2做好前期规划设计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前期,设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拟建工程的工况特点和条件,对地质结构、自然资源等进行综合考量,在勘测和实地研究基础进行长期规划,以此来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使工程施工单位能够严格按照图纸要求施工作业。

3.3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制度是行为规范的保证,对施工中因人为操作失误或者不良行为习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应当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来予以规范和控制。通过建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进行最大限度的补偿,以此来减少自然资源浪费与消耗。

3.4构建生态工程体系

生态工程体系的构建旨在减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破坏与浪费,并且将水利工程建设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密切结合起来,规范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行为,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实现工程与环境协调发展。

4某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例

某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旨在优化水资源环境、提高农业灌溉水平和防汛防涝。该水利工程项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且严格落实生态工程原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该水利工程施工方案设计时,采用了互补共生的生态工程原则,并对具体的施工方案做了优化和完善处理,将原来预设的两个原料场进行合并。从工程效益层面来看,节约成本900多万元,建设效益提高三分之一;从生态效益层面来讲,减少了征地,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减少了对周围水域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由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规模一般都比较大,采用共生互补以及时程客观需求相协调的原则,对拟建工程项目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统一规划以后,将土建机修厂、钢木加工厂合二为一,并且将沙石料场、拌和楼合理地规划到了同一个区域内,一方面节约了占地资金50万元,另一方面提高了施工建设效率。

5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基础产业,应当本着生态工程基本原理进行施工建设,这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生态工程原理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提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这也是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张强单位: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水务局

参考文献:

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篇2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

2、简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3、举例说出生态工程建设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2、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三、教学过程

1、创设生动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讲新课前给同学展示长江流域的洪水照片资料,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灾害。

学生:房屋倒塌,土地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伤问题……

教师:刚才大家发言很踊跃,体会很真切,这些是环境破坏的结果,那除了这些环境问题,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环境问题呢?

学生:雾霾、地震、酸雨、冰雪融化……

教师:环境问题很严峻而且有是全球性的,可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那么,如何保护环境呢?

2、引入生态工程的概念

师:1989年联合国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旨在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的一门新学科——生态工程应运而生。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5右下角的一段文字,思考“生态工程的操作对象?生态工程的目的?原理?特点?”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

学生:生态工程的概念: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达到自然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

教师:为什么我们要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呢?通过下面一个例子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态工程相比传统经济模式有哪些优点。分析这两幅图的不同点,哪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所利用?

为什么?

学生:图b比图a多了生产者的成分,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教师: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以生活能源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可见,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3、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教师:为了达到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目的,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势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理

请大家阅读课本p109页,思考我们的祖先如何长时间维持土壤肥力,引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学生:我们的祖先通过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植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残羹剩饭、河泥、炕土、老墙土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加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使用。

教师:“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所以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的第一个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教师:我们学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你知道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是什么吗?如果食物链过于单一,很可能会使渠道不畅。请大家看p110的资料4,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樟子松林的松毛虫会肆虐,几十亿株杨树会毁于一旦?而珊瑚礁区却能够在养分稀少的深海中,保持着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师生共同总结: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我们生态工程建设的第二个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该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但是如何选择物种,是不是随意的增加新物种呢?这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另外,我们能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顾及农民的收入呢?那我们如何合理地设计生态系统才能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呢?展示图片资料,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分析:西北地区

“灰色长城”例子以及如果在西北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两个例子说明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教师:也就是说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原理。其实,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另外,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等也都对生态工程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2的一段文字,加深理解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只有把生态与经济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造林与护林的目的。可见,自然-社会-经济是一个复合系统,所以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还要遵循整体性原理,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同学们阅读课本p112最后两段话,思考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什么原理,以计算机网络结构示意图为例,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小组讨论。

学生: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中的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从而达到功能改善的效果,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也运用了这个原理,达到了高效的利用资源的目的。

教师: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在遵循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时还要考虑系统整体性原理,比如珊瑚礁形成的高效营养体系,得益于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同学们还能举出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例子吗?

学生:豆科作物和固氮菌的共生,固氮菌为豆科作物提供氮素,而豆科作物为其提供能量和其他营养,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

教师:所以为了维护环境,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上五大原理。

4、小结:1.生态工程的概念?

2.生态工程的优点?

3.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生物多样性原理

3)整体性原理

4)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原理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① 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②系统整体性原理

5、板书设计

1.生态工程的概念

2.生态工程的优点

3.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

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篇3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生态环境;水质污染

在社会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水资源循环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下,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其中当属水利工程建设突出。水利工程建设很可能造成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甚至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河流出现断流、水生生物减少等问题,造成水体原本净化能力下降,同时污染地下水资源,难以有效维护水域食物链条的稳定。种种问题伴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组建出现,在不同程度上危及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迫切的需要进行完善和创新,推行更为环保的生态水利工程。

1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相应的带动了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但是这种快速的经济发展成效是以牺牲环境获得的,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现象变得愈加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用水需求,还需要满足水利供电和运输需求。但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有待改善[1]。

1.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不明确

我国是一个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所以地域性问题尤为突出,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需要充分考量地域差异问题进行完善和调整,为后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结合生态学和工程学规律开展活动,不仅需要满足水利工程建设初衷,还需要能够承受严峻的自然环境的侵蚀,诸如风暴、干旱以及洪水等因素,结合河流地貌,确保生态水利工程具有实践性。

1.2生态水利工程缺少生态环境保护认知

由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起步较晚,生态工作人员以及水利工程建设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机会较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作。当前我国多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主要是考虑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很少会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重视程度普遍偏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由于起步较晚,所以相应的环境评价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严重的缺陷,实践经验基础较为薄弱,以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工作滞后[2]。

1.3生态水利工程同水利工程整合不充分

当前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同水利工程整合力度不足,促使两者的整合应在传统水利工程基础上开展工作。所以,在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同生态水利工程进行整合,综合考量客观影响因素,做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在原有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不仅需要起到发电、防洪以及排水等功能,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不会受到影响和破坏。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2.1现代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性和安全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方面,需要遵循相应经济性和安全性原则,其原有工程自身特性导致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在原有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实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谋求长远发展,创在更大经济效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统一规划和设计,满足生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谋求生态环境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3]。

2.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满足水体生态系统净化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水文条件,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设计工程,如果对环境的了解程度偏低,那么很可能出现河槽断面。所以为了保证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合理,需要对实际地势情况以及水文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灵活部署施工活动。与此同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结合生态系统特点,有目的开展调查活动。传统水利工程设计过于侧重在河流控制方面,以至于存在较大局限性,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面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结合生态环境发展规律,有意识的进行规划和设计。与此同时,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需要深入分析河流属性,对河流水量以及周围水文特征进行综合考量,保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特点[4]。

2.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整体性原则

在水利工程涉及方面,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基于生态系统结构,结合其发展规律客观分析其中存在的生态因素,进一步提出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并非是简单的水文系统修复。生态系统本身可能会伴随着其他水文环境的变换而变换,所以应从整体角度进行考虑,从生态系统有机环境角度着手,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只有这样,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才能更为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其原有作用。总的说来,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更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整合传统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在满足水力发电、抗洪以及泄流等功能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更大的环保效益。

3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受到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基于生态系统整体角度进行设计,以传统水利工程为基础,力求在实现水利工程抗洪、发电以及泄水等功能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需要充分考量水文特征以及自然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规划,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推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作者:谢琼花单位: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旧城镇水利管理站

参考文献

[1]霍凤双,王鸿飞.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12(02):111-112.

[2]姚南翔.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26):243.

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篇4

关键词:平原河网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

水利工程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开发河流资源,对河流资源的净化与调配在满足人们日常所需水资源的同时也可以起到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作用。但我们同时还需要考虑水利工程的建设给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准确评价其对水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一直是水生态环境相关研究机构所关注的首要问题。为了减小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文水动力、底栖生物、水生生物以及水环境质量所造成的影响,开展水力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估工作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以山东省东平湖为对象分析平原河网地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构建方法。

1.东平湖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构建原则

水利工程对周围水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不同的评估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所针对的对象以及敏感性也是不同的,在整个评价指标中所处的位置也不一样。为防黄水南侵,近百年间东平湖流域先后修筑了多项水利工程,如新旧临黄堤、金线岭堤、滞洪区工程等。不同的工程性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具体会影响到东平湖的物理形态、水质、水生生物环境、底栖生物环境以及水文水动力等。由此我们知道,在东平湖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综合性与针对性原则。首先需要明确不同的水利工程性质,比如枢纽工程、湖泊疏浚工程等对东平湖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确定评价指标。此外,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指标的概念应该有明确的定义以及一定的科学内涵,让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客观特征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尽量定量化,在综合性原则的指导下让不同工程的相同指标可以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

第二,代表性与完备性原则。对于东平湖来说,物理形态、水质、水生生物环境、底栖生物环境以及水文水动力这几个方面最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在评价指标的构建需要全面反映水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和发展特征,客观评价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第三,独立性原则。不仅是东平湖,平原河网地区其它流域的水利工程指标在度量水生态环境系统质量的过程中,信息的重叠情况很难避免,因此在确定评估指标时,需要尽量采用相对独立的指标。在全面反映水生态系统情况的前提下让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度降到最低。

2.东平湖水生态环境的特点

第一,东平湖与山东黄河安澜入海口直接相连,存在水量交换情况,二者之间的关系联系非常紧密;第二,水质状况对湖泊水体有着重要影响,一旦上游河网遭受污染,下游河网以及湖泊也会在水量交换过程中被污染;第三,大多数为浅水湖泊,水深较浅;第四,东平湖流域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浮游植物的生长,因此很容易爆发湖泊“水华”;第五,水动力对湖泊的扰动作用较大,因此湖泊的水土界面非常不稳定,物质交换频繁,底部沉淀物在释放源的过程中对上覆水造成较大影响;第六,湖泊污染虽然较轻,但污染物物的来源比较广泛,需要及时防范。

3.基于东平湖的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构建3.1东平湖基本概况

东平湖位于山东省,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湖泊,其水生态环境一直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重点。最近几年,在不合理开发的影响下,东平湖水质大幅下降,富营养化趋势加重,水环境状况明显下降。

3.2东平湖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选择

在平原河网水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水力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构建原则,平原河网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需要包括水体质量状况、物理形态结构、底栖生物、水文特征以及水生生物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水体质量状况、水文特征、底栖生物以及水生生物等定量指标借鉴东平湖当年监测到的数据;物理形态结构作为定性指标以及半定量指标,由专家经调查分析以后以主观评分的方式给出。同时考虑到东平湖面积较大,不同区域的利用状况也不一样,为了全面评价东平湖的水生态环境情况,根据东平湖水功能的不同对东平湖进行分区。

3.3水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与权重分配

水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与权重分配情况具体见表1。

3.4水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的建立

①建立目标层、指标层和项目层。本次模型中的总目标t共有水文特征、水生生物、底栖生物、水质状况以及物理形态结构等五个准则(Bi),每个准则又包含不同的项目(m)。

②权重值的确定。本评价模型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定量指标的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定性指标的权重。权重wc的取值在上表中,由专家分析计算后给出。

③隶属度矩阵的建立。根据指标值的特征以及隶属函数建立隶属矩阵R,R的表达式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的构建需要遵守综合性、科学性、代表性、完备性、独立性、实用性以及可比性等原则,同时还需要结合平原河网地区水生态环境的特点。此外,在平原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之前根据此评估体系评价工程的建设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水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韩龙喜,贾更华,杨钟凯等.平原河网地区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构建[J].水资源保护,2011(09).

[2]石林.基于GiS和Hydran的复杂河网地区洪水风险管理及水资源联合调度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马爽爽.基于河流健康的水系格局与连通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3.

[4]何婷.淮河流域中下游典型河段生态水文机理与生态需水计算[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06).

[5]吕永鹏.平原河网地区城市集水区非点源污染过程模拟与系统调控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篇5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要点

中图分类号:tV213;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131-01

水利工程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的引导下,生态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生态及工程两大学科的先进理论,提出了保护生态自然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要点,促使传统水利工程向生态水利工程顺利转型,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优质水利资源。对此,本文认识到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将针对生态水利工程中设计原则及要点进行深入探析。

一、生态水利工程概念

生态水利工程学是水利工程学科分支体系之一,是在水利工程学基础学科及其功能基础上延伸发展而来的,以满足现代社会中现实的人类生态发展需求,并且推动现阶段水域系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学科。从实际功能上来讲,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以及工程建设施工、利用阶段,同时兼顾水利工程设施安全、防洪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明确生态保护目标,并及时处理规划建设中出现的环境破坏问题。

生态水利工程中规划设计阶段最为重要,在规划设计阶段涉及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较多,包括水利工程地形地貌、水文古迹等,都会成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因素,需在着重分析其生态破坏危害基础上,合理制定应对方案。除此之外,在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还需要对已被破坏的水文地貌、地域、河流等加以保护,从设计要点出发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措施。由此可见,生态水利工程是集工程技术、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环境立法、防洪防灾等重多技术于一体的工程体系,作为综合功能的大型生态工程,必须要通过合理生态规划设计,以保障区域河流流域的生态建设和发展。

二、生态水利工程中设计原则及要点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手段包括河流清污、防洪减灾等,在工程规划建设及利用过程中,依靠合理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改善流域水土现状,还可以减少人类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对此,下文将重点阐述生态水利工程中设计原则及要点。

1、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同时结合水利工程原理及生态保护原理,不仅要遵循工程水文地理等自然规律,还要通过正确的工程规划建设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河流流向、截面、周边地域冲刷力度等关键点,确保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施的稳固、安全,以抵抗暴风、冰雹、风蚀等不可抗力因素。与此同时,在降低生态水利工程安全风险过程中,还要反复调整设计方案,确保工程的经济效益,尽量减少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成本,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可以为众多生物群落提供生存、繁殖环境,而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则可以借助于河流流域保护各类水域生物生存,确保这些生物群落在特定区域内繁衍下去。研究发现,特定空间异质性越高,越利于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类的和谐生存,相反则会破坏大自然的物种共存环境,导致某一种生物生存力下降,甚至濒临灭绝。生态水利工程的合理设计,必须要考虑到水域环境中不同生态因子的异质性及生存需求,防止不同区域内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按照生态河流的地貌学原理,确保生物群落多样化、丰富化。

3、生态系统自设计及恢复

生态学理论指出,生态系统最大的特征就是拥有自组织功能,并且不同环境下的生态系统自组织功能构成各不相同,但是均能够依据自然物种的存在,选择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物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必须要充分引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原理,将生态自然设计与工程的指导性设计相互结合,促使水利工程所在生态系统发挥自组织功能,让河流水域自主选择工程的生态面貌。不仅如此,还要在生态系统被破坏时,发挥自恢复功能来平衡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之上适当辅助人工手段,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效率。

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时,要明确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遵循生态结构及自然功能之上,切实把握生态水利工程生态系统修复途径,避免在小范围、分散区域进行。从生态水利工程所改善水域范围的整体性出发,准确把握好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把握好所在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再者,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还要结合周边生境的保护情况,动态、持续、和谐地完成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及保护工作。

5、反馈调整式设计

在生态水利工程进行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经历不同环节的动态演变,因此,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需要参照天然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在规定的河流水域范围内构建合理、长久发展的生态水域系统。尽管规划中的生态水利工程是一个静态、固定的过程,但是生态水利工程这一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以反复循环的模式对工程利用进行长期监测,这要求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必须具备反馈调整的功能,通过反馈调整优化规划设计,听取社会各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者的反馈建议,从而帮助生态水利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不断适应大自然中的各种挑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工程不仅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建设,也是发挥生态水资源保护功能的生态系统构建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生态系统再修复工作,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结合生态学、工程学基本原理,遵循生态因子的自然生存规律,准确把握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和要点,将生态学和工程学理论践行到生态水利工程实施中,以推动生态水利工程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建林.浅析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05)

[2]吴涛.生态理念下的水利工程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13(04)

[3]张静.水利工程与城市休闲、景观的融合研究[m].福建农林大学,2013

[4]刘浩,唐清华,高强,等.基于水质改善的白云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思路与方案[J].水电能源科学,2013(09)

[5]尚淑丽,顾正华,曹晓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4(01)

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篇6

作为对现代水利工程建http://设的整体性部署,工程设计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灵魂所在。近年来,随着全国大大小小水利工程的全面兴建,如何针对不同的设计要点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管理成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研究课题。而要切实在实践过程中加强水利工程的设计管理,则必须把握好工程的设计要点,对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规划,以保证工程建设的有效开展。但结合实际来看,要对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应当对我国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及实践现状进行简单了解。

1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及开展现状分析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设计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而从开展及实践的角度上看,我国水利工程设计当前又处于怎样的发展状态?只有理清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找准水利工程设计的要点。

1.1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处于一种稳定发展的状态,工程设计方面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日趋完善,行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与此同时,在注重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水利工程设计开始对生态因素加以强调,以期突出工程的美学价值。具体来看:

1.1.1水利工程设计的法律及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行业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全面转变,而这种工程的发展与变革使水利工程设计行业的整体管理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水利工程的设计管理的中心逐步由专业化及综合化向项目管理转变。与此同时,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标注体系在内容、指标以及监督等方面的调整,相关部门也对部分法律法规、准则条例、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等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水利工程设计的法律与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1.1.2水利工程设计行业的结构建设更加完善

水利工程设计可以说是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对技术人员的要求相对交稿。近年来,针对多数设计单位从业人员较多、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的突出,不同的设计单位加强对人才结构的调整,并在改善用人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设计人才的合理选用和强化培养,使行业的结构建设更加完善。

1.1.3水利工程设计对生态因素与美学价值的强调更加突出

现代水利工程在注重其基本功能的导向作用下,对景观设计的重视度也有所提升,水利工程的设计强调工程的艺术、人文与自然景观之间在关系上的调和性。随着工程设计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的环境景观化和建筑艺术化水平越来越高,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逐渐融入到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当中。

1.2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状态

可以说,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设计正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不管是相关的法规、制度体系、设计的结构体制还是设计的生态和美学价值,都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加强和提升。但从工程设计的执行与落实现状来看,水利工程设计的实际发展状态并不是很好。

首先,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偷工减料”的问题普遍存在;其次,在现有的水利工程设计行业,市场竞争机制缺乏公平性。

尽管我国水利工程设计的整体发展呈现较为良好的态势,但在实践过程中,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依然存在部分亟待改善的不足之处,只有立足于这些问题,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水利工程设计的要点。

2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要点

要准备以上分析中提及的,现代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推动水利工程设计向着准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设计的要点问题:

2.1水利工程设计要严格遵照设计原则

设计单位以及设计人员在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相关制度规范的要求,以以下几点原则在规范设计行为:

第一,水利工程设计要秉承安全第一、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既要满足人们在亲水方面的需求,又要考虑工程使用者的安全。

第二,水利工程设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设计与自然环境进行统一地结合,使工程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

第三,水利工程设计要秉承科学用水的基本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降低水资源浪费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水利工程设计要秉承自然化和生态化的基本原则,在全面考虑工程、生态和景观要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结合,在发挥自然优势的基础上体现出人和工程与自然之间的融合。

第五,水利工程设计要秉承人工景观跟自然景观结合的基本原则,通过巧妙的设计安排,将人工景观跟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以便于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基本设计理念。

2.2水利工程设计要注重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在进行工程设计之前,工程的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必须对工程所处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保证在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策略解决好工程与环境协调这一问题,保障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设计人员必须摒除传统世俗的审美及评判标准,避免病态空间的构建和国务装饰问题的发生,在减少视觉污染的同时,使整个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得到有效提升。

2.3水利工程设计应加强对生态及美学因素的强调

水利工程设计要对各种生态环境理论和相应的生态技术进行充分的考虑与运用,以便于实现对水量和水质科学配置的同步化,将工程设计与生态环境设计进行有效结合。

2.4水利工程设计要凸显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

不同于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现代水利工程从某一角度上看已经成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其文化品味与城市的品味结合在一起,水利工程设计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气息。因此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对城市的人文风俗、自然文化等进行相对深入的了解和感知,以便于通过相应的建筑小品、景观和水域等的布局与规划,使整个水利工程的文化品味与城市的文化气息融合在一起。

2.5水利工程应从景观设计的角度上进行优化

以上也已经提及,现代水利工程设计不仅仅要对安全和质量问题进行考虑,同时还必须从生态、美学以及文化等方面加以考虑。而景观设计作为凸显工程生态性、美学品味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工程设计的最终效果。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对景观设计问题进行相应的斟酌和优化。

结论

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篇7

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其根本途径是在保护天然林的同时大力发展人工林。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成为新时期我国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保障林业建设成果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需求。

1森林病虫灾害暴发流行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保护森林资源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如何预防和减轻森林病虫危害所造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损失,成为林业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计和评估,森林病虫害作为“无烟的火灾”给我国林业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其发生和受灾面积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达1151.8万hm2,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总计为1101.1亿元,其中因病虫害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达245亿元,生态服务功能损失856.1亿元[1]。我国天然林(天然次生林为主)面积为1.2亿hm2,占森林总面积的61.54%。但是,由于人为干扰过度,大部分天然林退化,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林分抗逆和抵御病虫灾害的能力下降,造成病虫害的发生甚至流行。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突发性病虫灾害大面积流行。气候的微小扰动都可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替过程产生巨大影响,病虫害的暴发和流行即是该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林芝地区一些未受人类直接干扰的天然林出现冷杉大面积带状死亡被认为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真菌病害流行有关。第二,外来病虫与本土病虫协同作用导致灾害蔓延。例如,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Burher)nickle传入我国后在本土害虫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的协同下已在全国15个省(区、市)严重发生,年均发生面积超过6.7万hm2,病死树达100万株[2]。松材线虫病蔓延扩散的最主要自然因素在于其媒介昆虫松墨天牛在我国的广泛分布,而每头松墨天牛最高可以携带松材线虫28万条以上。作为美国本土次期性害虫的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valensLeConte在我国华北油松pinustabulaeformis林内暴发成灾,发生面积最高达52万hm2以上,严重地区油松死亡率达30%,已导致600多万株松树枯死。红脂大小蠹在侵入我国后造成严重危害,与其伴生的本土病原菌协同攻克寄主抗性有直接关系[3]。

我国人工林面积达6168.84万hm2,居世界第一,其中仅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杨树populusspp.和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纯林就占人工林总面积的59.4%,而混交林仅占3%。研究表明,约80%的森林病虫灾害发生在人工林。导致人工林重大病虫害常年暴发成灾的原因在于人工林结构和树龄单一,病原物和害虫群体的广布性及其种群异质性,以及经营水平低下等。人工林病虫害发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广泛分布于南北方不同气候区的重大病虫灾害(广布型)常年暴发流行。例如,松毛虫Dendrolimusspp.在全国范围内周期性大发生,发生面积曾高达300多万hm2,占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50%;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地区因封山育林,松毛虫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近年来灾情出现反弹,年均发生面积在140万hm2以上。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ul-sky)等杨树蛀干害虫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西部省区猖獗危害,对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成巨大破坏。近年来灾情依然严重,年均发生近80万hm2,并开始侵入天然次生林,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第二,树木生长势下降诱发的寄主主导性病害普遍发生。一些寄主主导性病害的病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气候和土壤逆境导致的树木生长势下降是导致这类病害流行的主要诱因。例如,杨树溃疡病Botryosphaeriaspp.、松枯梢病Sphaeropsissapinea(Fr.:Fr.)Dyko&Sutton等病害暴发流行,杨树病害年均发生面积达23万hm2,发病株率在40%以上,病死株率高达20%以上。同时,杨树溃疡病致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下降15%以上,严重影响造林效果。近10a来,松枯梢病在我国蔓延速度加快,危害不断加重。吉林省受松枯梢病侵袭的林分发病率达60%,湖北省发生面积达2.7万hm2,造成林木大面积死亡,已发展成为我国的重大森林病害。第三,次要性病虫灾害演化为主要威胁。如干旱等极端异常气候引起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春尺蠖apocheimacinerariuserschoff等食叶害虫连续暴发成灾,平均每年新增2万hm2,全国发生面积已达14.67万hm2,2009年出现多点连片暴发现象,江苏、河北等地多处绿色通道景观被毁,杨树产业损失巨大。以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hippophaecolusHua,Chou,FangetetChen.为主的一些次要性害虫暴发成灾,在三北地区造成16万hm2的沙棘Hippohgaerham-noides林分整片枯死,严重威胁生态脆弱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我国森林资源和国土安全常年面临病虫灾害的威胁,严重制约生态建设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形势十分严峻。因此,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形成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有效控制病虫灾害,保障林业建设成果迫在眉睫。

2揭示病虫成灾机理是推动森林病虫害控制科学理论发展的关键

明确病虫灾害的形成过程和原因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的前提。目前对于病虫害发生机理的诠释主要集中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等各个层次。种群遗传变异、种间互作、生态适应,以及环境胁迫等方面的内容成为关注的焦点。

2.1病原物和害虫通过遗传变异与适应性进化建立成功定殖的种群病原物和害虫在寄主选择压力和环境胁迫下,不断产生新的生理小种或生态型乃至种的分化。杨树锈病菌在欧洲存在显著地理分化[4],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parasitica(murr.)Barr.、杨栅锈菌melampsorarostrupiiwagn.、蜜环菌armillariellamellea(Vahl.exFr.)Karst.、舞毒蛾LymantriadisparLinnaeus、松毛虫等广布型森林病虫的群体遗传分化受气候带、山脉、小气候区域等尺度影响显著,具有明显的区域流行暴发特点,形成了适应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5]。但对这种生态地理分布的遗传和适应性进化机制还缺乏深刻认识。树木—病原物或害虫协同进化中,在树木抗性选择压力下,病原物和害虫快速进化,产生强毒性的致病基因,克服树木防御系统。病原物和害虫如何识别、克服寄主防御系统,以及与寄主互作中致病基因、信号传导、代谢调控、化学通讯等成为阐明病虫害形成机制的焦点。随着如松材线虫等重大有害生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初步注释完成[6],为从基因水平揭示有害生物与寄主间的互作关系和过程提供了条件。#p#分页标题#e#

2.2病原物和害虫在建群以及进一步扩散的过程中,除了其种群本身的适应性外,还受到与其它物种互作的影响除了天敌及拮抗微生物之外,森林有害生物之间的互作也会对病虫害的发生起到调控作用。植食性昆虫之间存在广泛交互作用,其中62%为竞争关系,11%为促进关系[7]。昆虫和病原物也可能通过竞争同一植物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云杉小蠹Dendroctonusrufipennis—伴生菌Leptographi-umabietinum”共生系统中至少有8种螨和6种线虫对其具有调控作用[8],而拮抗菌等通过制约伴生菌来调控小蠹虫种群密度。伴生菌ophiostomaminusHedgc.通过抑制南部松小蠹DendroctonusfrontalisZimmerman的共生菌entomocorticiumsp.来危及小蠹幼虫发育,这种竞争互作体系可能会广泛存在[9]。这种物种间复杂的互作系统,为揭示森林病虫害种群暴发机制研究提供了理想的试验体系[10]。

2.3许多森林病虫害破坏植被、改变食物网络组成及结构,间接依赖于群落及景观格局受干扰导致的生态系统不稳定性生境中生物的分布格局、群落结构、森林结构功能演变和生物栖息地异质程度等通过影响生物种群数量、种间关系和动态等促进病虫灾害的暴发,继而使食物网络受到干扰,导致树木死亡。因此,在群落与生态系统水平上,景观片断化和森林斑块地理特征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病虫害发生、扩散,甚至流行的时机和方式[11]。模拟研究表明,地表覆被的改变影响了南部松小蠹的扩散。随着寄主植物斑块的加大,虫害暴发成灾的可能性增加;反过来虫害的长期发生会引起景观破碎化,降低寄主种类的聚集程度,从而倾向降低害虫种群密度[12]。

2.4气候变化加剧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干旱、环境污染(以酸沉降为主)等环境胁迫对天然林主要病原物和害虫发育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13]。年平均温度的持续升高致使云杉八齿小蠹ipstypographusLinnaeus每年发生世代增加,虫口密度增大,适生范围扩大;气温升高2~3℃,当年出现第2代;升高5~6℃,即能使第2代完成生活史。高温伴随的极端干旱诱发烂皮病Valsasor-didanat.等寄主主导性病害和杨角梢小蠹trypoph-loeuspopuli(Hopkins)等次期性害虫的暴发成灾,从而引起森林的大面积死亡[14]。剧烈的异常气候事件甚至导致了植物猝死病等新型侵染性病害(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eiDs)的出现[15]。预测全球气候变暖下关键种间关系的维持、结构及重组格局,揭示环境变化条件下森林病虫害的变化趋势,成为当前世界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也为森林病虫害的长期可持续防控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3揭示森林生态系统调控病虫害的机制是构建控制理论体系的基础

森林生态系统依靠自组织机制控制病虫害的暴发,是生态系统过程的核心之一,也是森林病虫害持续控制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16-17]。天然林生态系统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及其结构为生态调控提供了模板。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结构对病原物和害虫种群及行为调节的生态过程。

3.1树种遗传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适应力树木自身的遗传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控功能直接相关。一方面,天然林优势树种存在一些抗性基因型,从而对病虫灾害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种机制在许多树种中存在,例如在欧洲栗中存在一些抗锈病的类型[18]。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选择效应或非加性效应,种群内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提高优势树种的稳定性和抗性,这一观点最近在草本植物中得到了证实[19-20],然而,这种机制在森林优势树种中是否存在尚不清楚。

3.2植物群落结构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树种组成特征对病原物和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多样性—稳定性”(diversity-stabilityhypothesis)[21]和“联合抗性”(associationalresistancehypothesis)[22]两个假说的提出和验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能有效减少害虫数量[17],或者寄主树木与临近的其它物种整体上会表现出“联合抗性”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23]。森林病虫害另一个调节机制来自于其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即“Bottom-Up”和“top-Down”机制,天然林中存在丰富的害虫天敌,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24]。这种机制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有不少证据[25-26],但对于天敌持续控制森林有害生物以及天敌种群的自然维持与动态机制有待系统研究。

3.3地下生态过程和地上系统结构稳定具有耦合效应地下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微环境是天然林生态系统长期自然演化发展的优化稳定动态系统[27]。地下—地上生态过程存在耦合效应,是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条件。地下生物群落通过影响地面植物实现各种生物共享物质、能源、信息资源。固氮菌、植物生长调节菌、促生根际细菌(pG-pR)等地下微生物能够调节植物根系之间的信号传导,促进植物生理代谢,诱导和提高树木系统抗性,并影响植物群体结构、生产力和营养循环[27]。

4生态调控是森林病虫灾害综合防治的核心

作为21世纪植物保护的策略,综合防治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融合,同样是控制森林病虫害的根本途径和方向。然而,与农田等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结构最复杂、物种资源最丰富,明显有别于其它陆地生态系统。随着天然林生态系统越来越显示出对病原物和害虫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稳定特性和优势,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森林病原物与害虫是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森林对病原物和害虫具有独特的自我调控和补偿能力,特别是自我恢复能力。因此,设计和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系统自组织潜能保持系统各组分的平衡,建立控制病虫害的生态调控模式,是天然林保护与恢复、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基础。森林病虫灾害的生态调控(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策略[28],强调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系统结构为核心,以系统稳定性为目标,在病虫灾害形成过程中,根据系统性、可持续性和区域性原则,充分利用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调节以林木—病原物/害虫—天敌为主链条的食物网及其相关联的信息网关系,使病原物和害虫种群低于生态和经济以及社会的允许水平,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天然林生态系统具备调控病虫害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复杂的物种多样性为基础形成的食物网络关系。天然林病原物和害虫不仅与森林优势树种间存在复杂的生态关系,也与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和生境异质性等相互关联。其中,结构复杂性是天然林生态系统发挥较高耐害御灾能力,实现病虫害生态调控的基础。从结构和功能方面研究天然林生态系统调控病虫害的生物信息网络和食物网络体系结构,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机制,成为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必然方向。人工林生态系统抵御病虫灾害的能力比天然林生态系统低下,其结构的相对单一和不稳定性是病虫灾害极易暴发的根源。通过借鉴天然林生态系统自我调控病虫害的机制,探索以经营技术为主的调控病虫害的模式,实现人工林生态系统对病虫灾害的生态调控,是我国森林病虫灾害可持续控制的重要发展方向。#p#分页标题#e#

5当前我国森林保护亟待解决的若干科学问题

森林病虫害生态调控强调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国家目标下,识别病虫灾害分布的格局,揭示灾害形成的遗传机制和生态机制,把握灾害发生的生态过程,揭示和解释森林生态系统调控病虫灾害的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构建森林系统优化结构和输入人为调控措施,恢复和强化人工林生态系统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将灾害控制在森林生态系统允许的阈值水平之下。因此,森林重大病虫灾害生态调控的基础理论,即是针对“森林病虫灾害形成与流行的生态过程与机制”、“森林生态系统调控病虫害的自组织驱动机制”和“人工林经营调控病虫害的生态机理”三大关键科学问题,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开展森林重大病虫灾害的形成机理、天然林系统调控病虫害的优化结构、以及生态调控模式对人工林病虫害持续控制的机理等研究,构建和发展森林病虫灾害生态调控的理论体系。

5.1森林病虫灾害形成与流行的生态过程与机制为什么人工林病虫害常常暴发成灾?森林病原物和害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物及非生物等外界因素干扰下,或者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或紊乱时,病原物及害虫相关控制因子失调,其空间格局、种群密度、结构及遗传性状、生活史发生变化,引起寄主抗性丧失,分布区域扩大,最终导致灾害的暴发和流行。森林病虫灾害形成与流行的生态过程与机制的内涵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中病原物及害虫种群生物学和遗传学变异规律及适应性、环境—寄主—病原物或害虫系统内种间协同进化特征、环境胁迫诱导的病原物和害虫生物学特性等,进而解析灾害地理分布空间格局的形成及地理扩张的分子生态学基础,为生态调控策略与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5.2森林生态系统调控病虫害的自组织驱动机制为什么像天然林那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一般没有病虫害暴发?在天然林生态系统中,病原物及害虫种群密度一般稳定在森林生态系统允许水平之下,这种动态稳定性源于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冗余结构赋予了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控病虫害的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多样性及其变化涉及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的时空尺度,交织着复杂的生态学过程。森林生态系统调控病虫害的自组织驱动机制的内涵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尺度下生物多样性、食物网和异质生境等结构及其叠加功能与病虫害发生动态的关系,评价和识别优化结构及其形成的生态过程,解析物理环境资源配置、化学它感抑制作用、营养循环以及系统动力学等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对病虫害的调控机制,进而产生不同层次的生态调控模式,构建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控理论体系。

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篇8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区别;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水利工程发展较快,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了许多流域水资源分配的不均一,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例如过量引用河流水资源或修建水库导致下游缺水甚至断流、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水利工程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危害河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全面的、深入的认识水利工程给人类和生态所带来的影响。生态水利工程是基于生态设计的水利工程,可以有效的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章就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一、生态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的区别

水利工程是指人类通过工程措施对水资源的再分配,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提供水源、防治作物旱涝渍灾害等,这些作用都体现了水利工程的社会性、经济性和资源性。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在于服务生态,是现代水利工程的重要标志。生态水利工程应有明确的生态服务目标和功能,在设计阶段,将水利工程所在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作为设计的核心内容。在生态水利工程的选址、布局、施工过程等方面充分考虑经济性以及其对环境的友好性,防止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双赢。

二、生态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不同区域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法与评价标准

由于不同的生态系统存在地理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生态水利工程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征。目前,针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有一些理论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但对一个具体的生态水利工程缺少可操作标准和评价方法,这与当前我国研究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研究和相应科研成果较少有关。由于水利工程涉及工程力学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此我国对水利工程的结构建筑物实行了一系列的强制性标准,但是缺乏足够的技术标准规范生态服务的目标。

2.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有水利工程设施难以协调运行

在一个流域内,一些新建的生态水利工程可能是在原水利工程设施上进行改造和优化设计的,如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水资源恢复工程以及白洋淀湿地供水工程等生态水利工程,这些均是在原水利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地配置,对区域的来水量进行重新分配或者对水的去向重新调整。生态水利工程的介入必然会影响原水利工程设施的服务对象和功能,甚至会给原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水利工程最为显著的差异是服务目标和功能,因此在设计和开发生态水利工程的同时,需要对原水利工程的服务目标和功能进行适当的调整,如何实现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水利工程的协运行,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者应考虑的问题。

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原则

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设施要符合工程力学和水文学的规律,以保证工程设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生态水利工程设施的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其对洪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也要充分考虑对河流泥沙输移、淤积以及河流侵蚀、冲刷的抵抗力,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耐久性。设计时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流域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规律,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流域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意味着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多样性的小生境,可以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生态水利工程的目的是提高和恢复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我们不仅要依靠人工直接引进鱼类等其他生物物种或者种植岸边植被,生态水利工程也应该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自我恢复创造条件。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后,应该加强对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以及现状进行评估和勘查,建立生物资源数据库和河流地貌数据库,然后从中识别出那些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因子或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河流地貌和生物栖息地进行设计。

3.生态系统自设计和自我恢复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主要表现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与传统水利工程的很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应用自组织原理。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是一种辅设计或者说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它是依靠河流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的功能,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价值,设计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在利用自设计理论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本地物种,在引进外来物种的同时防止生物入侵。

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从大景观尺度上开展对河流生态的修复,其效率较高,所以在设计河流生态修复的规划和管理应该从大景观尺度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整体把握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能力。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当其受到胁迫时需要对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的研究;河流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它与周围生态系统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所以说一个河流生态的修复活动不是孤立的,需要与相邻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

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篇9

【关键词】林业;作用;生态治理;途径

一、林业的定义

简而言之,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发展林业,除可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外,还可以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发展林业,除可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外,还可以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

二、林业的经济作用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中,均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世界各国通常把林业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在中国属于大农业的一部分。林业生产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森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为主要经营利用对象,整个生产过程一般包括造林、森林经营、森林利用3个组成部分,也是综合性的生产部门。林业生产与作物栽培、矿产采掘等既有类似性,又不相同。它具有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商品率高、占地面积大、受地理环境制约强、林木资源可再生等特点。林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科学地培育经营、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与有计划地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生产,并根据林木的自然特性,发挥它在改造自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障农牧业生产、防治污染、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效能和综合效益。

三、现代林业生态治理的主要途径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篇10

关键词:生态学应用翻译和谐论系统论可持续发展

生态翻译学初期发展的基础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切入点为生物学理论,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其论证结果必然是强调“活物”的重要作用,因而其研究结论就必然是确立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而翻译生态学则是将翻译学和生态学两者充分融合,创建了一个由“天、地、人”构建的新的交叉学科,强调其是创建一个崭新的交叉学科。翻译生态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涉及的切入点自然也比较多,目前的两种研究模式也只涉及其中的某些切入点,如能进一步扩大范围,对其进行全面探索,则翻译生态研究必定会兴旺发达,并在译界占领其应有的一席之地。

既然生态与翻译的关系密切,其有关原理借用到应用翻译及其研究中,必然会开辟一个应用翻译研究的新天地。这里我们就讨论生态学原理在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其运用可归结为以下15个方面:

(1)生态环境基础论。世间万物的诞生、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是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既然翻译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那它的诞生、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人类生态环境。应用翻译研究也是如此,它有着自己赖以生存的沃土。凡应用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必受所处天地环境的影响,打上其地域的烙印。这就为我们建立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译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审视域外译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2)生态系统论。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原理,全球生态圈和地域生态圈是相互依存的,全球生态圈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地域生态圈的消失,相反,正是这五彩斑斓的地域生态圈构成了大一统的全球生态圈。翻译研究只有扎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才能保持特色,并使其小生态圈得以保留,从而为建设外部大一统而其内部又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全球生态圈做出贡献。应用翻译研究也不例外。

(3)生态和谐论。天、地、人,三者合而为一,既是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也是翻译生态研究的支柱。人立于天地之间,必受其制约,不可违背其规律;但人可在认识天地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研究应用翻译,切不可将天地人相互对立,而要特别注意其间的妥协和包容,力求和谐。

(4)生态环境论。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探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译者和研究者的生理及心理环境以及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镶嵌性等,应用翻译的存在必然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应用翻译同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翻译理论实践研究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翻译不但需要社会基础,而且需要生物基础,处于地球的整个生物圈中。应用翻译的发展离不开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彼此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是对应用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对其研究不但能分析应用翻译生态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而且还能研究作为应用翻译主体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等环境因素。

(5)生态结构论。应用翻译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翻译生态的层次分析。从多角度利用生态学结构来分析应用翻译结构,为揭示应用翻译的生态功能和法则打下基础。应用翻译的生态结构包括应用翻译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生态结构强调应用翻译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微观生态结构则强调应用翻译研究具体问题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从纵横两个方向剖析应用翻译的生态结构:纵向分为个体生态、群体生态、生态系统;横向分布为翻译资源、国际文化交流及翻译研究。而应用翻译生态系统只有在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协调作用时才能有效运转。

(6)生态功能论。应用翻译的生态功能,包括内在功能和外部功能。从生态学观点和原理出发,研究和阐释应用翻译的生态功能;通过揭示应用翻译生态的内在过程及其外在作用,深入探讨应用翻译的内在功能和社会功能。内在功能即生产功能,包括应用翻译系统内部的生态条件,生产者(译者)、消费者(译语读者或听者)和分解者(翻译研究者)三大功能的协调运作;外部功能即社会功能,如应用翻译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挥的作用等。

(7)生态原理论。应用翻译生态研究的基本原理,即应用翻译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包括:限制因子率、耐性定律与最适度原则、花盆效应、翻译生态位原理、翻译生态链法则、翻译节律、社会群聚性与阿里氏原则、群体动力与群体动力学、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和翻译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如可探讨应用翻译中的竞争与合作,以及限制应用翻译发展的因素及对待某些具体问题,如翻译企业间竞争问题的解决办法;如何处理好应用翻译生态整体效应和边缘效应的关系;如何在应用翻译工作中群策群力,确保应用翻译生态链的完整闭合;如何让应用翻译人员和翻译企业在翻译实践和管理的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如何把握好应用翻译工作和应用翻译发展的节律等。

(8)生态规律论。以生态学观点来研究应用翻译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应用翻译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基本规律。从多学科角度研究应用翻译的生态机理,揭示应用翻译的现象、问题和本质。其中,可探索迁移与潜移律、富集与降衰律、翻译的生态平衡与失调、竞争机制的协同进化和翻译生态的良性循环。可运用这些基本规律讨论现阶段应用翻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应用翻译内部研究的不平衡现象、应用翻译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的保证等。

(9)生态行为论。应用翻译的行为生态,包括个体行为生态、群体行为生态、学习行为生态、教学行为生态等。引入行为生态学来进行应用翻译研究,讨论应用翻译的行为生态,可以从多样性的行为中找出一些带有共同性的特点,找出导致这些特点行为产生的因素,以便更好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因、意义及后果。从而使应用翻译工作者、管理者更能根据人类行为的特点进行工作,去引导人的行为向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了解人类行为规律,以此推进应用翻译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应用翻译教、学行为的发展。

(10)生态演替演化论。应用翻译生态的演替和演化,主要论及应用翻译生态的演替和演化的一般过程、纵向和横向演替和演化的趋势、应用翻译生态演替和演化的动力系统等。将生态学中的演替和演化与应用翻译相结合,得出结论:应用翻译生态的演替主要反映在层次演替和阶段演替上,其实质是知识、信息量的积累并产生质变。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应用翻译生态演替是从一种有序演化到另一种新的有序态的过程,或从无序经振荡过渡为有序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体系的改变,应用翻译结构的内部层次、系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应用翻译系统发生变化,如更新应用翻译内容,改变我们对应用翻译的认识并使我们将翻译生态学方法与各种应用翻译理论结合起来,系统地研究这些外部因素。还可分析应用翻译发展的某些具体过程、应用翻译学科的演化及应用翻译演替演化的动力系统。

(11)生态监测评估论。运用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应用翻译生态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对象以及有关应用翻译及其活动和过程进行检测与评价,从而正确认识应用翻译生态系统,促进整个应用翻译事业的发展。其内容涉及对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口译的质量量化评价及整个应用翻译生态系统的质量评价。

(12)生态调控论。生态系统不是自发的系统,而是一种目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反馈机制,向目的趋移。应用翻译研究也是一样,在其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偏移或不合时宜现象,这都需要其反馈机制,使用其调控系统予以纠正、修正,以维持应用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推动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健康发展。

(13)全球本土化论。翻译生态研究使人最受启发之处,在于其借鉴西方翻译理论,但不拘泥于此,而是以此来发展、完善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使翻译研究本土化。应用翻译研究也不例外。

(14)非完美论。根据翻译生态原理,大凡世上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不可能穷尽世间所有翻译问题,这就为应用翻译及其研究提供了不断拓宽和深入的空间。

(15)可持续发展论。主要论及应尊重和顺应基本翻译生态规律,以及在此前提下发挥译者、研究者、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生态翻译和翻译生态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翻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述实现生态翻译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促进应用翻译事业的稳步发展。不管是对应用翻译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翻译生态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它能够指导译界人士自主调节生理、心理环境,改善应用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适应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应用翻译氛围和气候,逐步实现应用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用翻译的多维效益。

从生态学角度讲,目前应用翻译的地位有些尴尬。应用翻译,作为当前工作量最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多的翻译工作,在我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与此极不相称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都是文学翻译的一统天下,应用翻译及其研究常常被忽略。为扭转这种局面,应用翻译工作者及研究者当自强,并创建一个能使应用翻译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曹凑贵.生态学概论(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2):47-50.

[4]黄秀敏.迈向绿色生态翻译――评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9,(4):37.59-60.

[5]黄忠廉,焦鹏帅.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24.

[6]孟凡君.后现代之后的翻译研究新转向略论[J].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整合与创新[a].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48-53.

[7]庞博.《翻译生态学》述评[J].沧桑,2009,(4):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