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十篇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十篇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17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篇1

双语教学的背景和现状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是国内外高校各本科专业均需开设的系列课程,主要包含“C/C++程序设计”课程、“Java程序设计”课程、“web程序设计”课程等,部分较为重视计算机编程能力教育的高校还纳入了python、matlab等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作为信息产业技术的基础与核心,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历来受到国内外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由于信息产业技术起源于美、英等西方英语系发达国家,国际通用的主流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完全基于英语进行构造和描述,相关的技术前沿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也均采用英语作为第一自然语言。国外英语系国家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均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而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等非英语系发达国家则早在20年前就已经全面采用“母语+英语”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讲授,且英语讲授的时间比例已逐渐超过母语。从整个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技术及其衍生产品的发展趋势看,英语在这一领域的统治地位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与国外主流趋势相比,由于缺乏同时具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能力和英语授课能力的教师,国内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工作进展较缓慢。目前,在大部分国内院校中,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仍然基本采用中文作为第一教学语言,双语教学或者全英文教学只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存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一定差距。然而,出于行业发展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该项工作正日益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的全面开展已逐渐成为主流趋势。2001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明确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高新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强力推动下,当前,双语教学开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成为众多高水平大学教学工作评价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顺应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符合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专业+外语”的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对于推动本科教学质量更快更好地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双语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得到了大多数高校的认同与重视,但具体实施中,由于文化和意识上的差异,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中应用较少,影响较小,受众面较为狭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C/C++程序设计”课程基本采用中文授课,所用教材、教辅资料和课件等教学资源也基本由中文进行描述。真正采用双语教学授课的一般仅限于部分面向计算机专业的非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且这部分课程能否持续实施双语教学并不能得到保证。如果任课教师发生了变化,授课形式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2)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缺乏专业化的评价标准。几乎所有的高校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体系。然而,除去这一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之外,作为始终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这一技术而言,对评价标准体系的专业化也是必然要求。此外,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中文教学的模式,在已习惯于接受中文知识传授的中国学生群体当中进行实践与应用,也应该采用一种更专业、更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3)国内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课内实验、课后辅导和考核过程中应用较少,与国际主流的“教、辅、考、实验统一化”双语教学模式相比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其双语实施的过程仅局限于课堂讲授环节,而在课内实验、课后辅导和考核等环节,仍然采用中文进行相关工作。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较为负面的作用和影响。(4)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缺乏主动性的自我提升和发展意识。应该说,能够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均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较高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授课能力。然而,主动性的自我提升和发展意识在这部分教师群体中仍较为匮乏,“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仍具有相当的市场。(5)学生的英语水平限制了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国的高中教育存在较大的地域差距,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而言也具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听”和“说”两个重要环节,更限制了双语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部分学生对于英文授课存在一定的抵触与抗拒心态,在现实教学中也是客观存在的。

三、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策略根据前文所述的相关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经历,本文就如何提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建议:(1)强化教师与学生在宏观层面上对双语教学的认可与认知程度。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远非简单地将英语授课纳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环节当中。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外语为主+汉语为辅”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与提高专业科技英语和日常交流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从而为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专业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全球化的市场与行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领先地位。无论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个宏观层面都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和认可,从而在主观上能够更加积极、更加高效地投入到双语教学工作中去。(2)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传统上,中国学生常年处于知识灌输过程当中,对课堂教学过程缺乏兴趣与主动,习惯于被动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学识、能力与魅力,结合市场与行业的现状与趋势,引入部分成熟的成功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予以正确的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体现。由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属于较为困难的课程,且结合双语教学模式,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上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部分的工作可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环节。以作者的经历而言,一旦能够激发起学生参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双语教学的兴趣与热情,所产生的效果要远远超出单纯采用中文进行授课的模式。(3)双语教学应贯穿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整个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课内实验和考核过程等各方面全方位实施双语教学,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环节与国际化标准接轨。在具备一定条件的高校,可将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辅资料编写、试题库与资源库建设等同样纳入双语教学建设当中。如有可能,可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前后衔接课程均纳入双语教学模式。这种做法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英语应用水平、专业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极为有效。(4)建立专业化的评价与保障机制。如前文所述,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建立专业化的评价标准,一方面是程序设计语言这门现代技术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双语教学有别于传统中文教学的要求。生搬硬套传统的针对中文授课模式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双语教学工作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且会对开展此项工作的教师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应对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在课题立项、师资培训、岗位晋升等方面予以充分的保障,从而提高教师采用双语教学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授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5)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发展。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外语运用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水平与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提高英语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讲授中的应用水平。有条件的高校可有目的、有计划地派遣相关教师赴国外知名院校进行课程进修与培训,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从业教师的整体水平与素质。

四、结语

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比较新兴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当中,相关的双语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如何更好地符合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与探索。然而,在教育国际化、竞争全球化的今天,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双语教学对培养具有国际化竞争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必将为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潘磊王逊张静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红霞.普通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5(4):88-89.

[2]许雪晶,佘玉萍,林元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双语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4(22):57-58.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48-01

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就业作为导向的中职院校便得到了迅速的增多和发展,再加上当今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相应的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结合中职院校就业导向性的特点,主要分析了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VisualBasic设计,探讨如何做好程序设计教学的优化工作。

一、中职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一,要培养出学生对VisualBasic语言设计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就要培养他们对语言设计的兴趣,并且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课程学习提供动力。第二,具备相应的职业知识理论。首先,要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最基本的思想,会绘制编程所需要的界面。其次,学生还要掌握一定的VisualBasic程序语言设计知识,提升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水平,保证他们能够设计出良好的程序。第三,学生要能够对设计的程序进行调试和修改,保证所设计的程序最终能够符合要求。第四,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通过开设本门课程,能够保证学生在程序设计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上面得到一定的锻炼,并且具备最基本的编程能力。

二、VisualBasic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的整体基础比较薄弱。中职学生不像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往往不具备很好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层次不齐,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学习缺乏相应的兴趣和欲望。其实VisualBasic语言相比于其他的程序设计语言要好学得多,但是很多学生依然觉得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困难。并且还有很多的学生比较贪玩,缺乏自制力,对VisualBasic学习没有积极性。

(2)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堂教学没有趣味,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地方,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教学的内容,还需要考虑以何种方式进行教学,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那些自觉性好、学习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是没有多大影响的,但对于那些基础薄弱,又缺少自制力的学生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3)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计算机课程不像其他的课程那样,它的知识内容是一直处在变动之中的,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潮流,第一时间掌握最先进的编程技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甚至有的教师不能够准确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够做到突出重点、条理不清楚,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的教师缺少编程的实践经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只局限于课本上的案例,不能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一个完美的结合,不利于学生以后的知识应用。

(4)学生对VisualBasic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由于中职学生一般来讲基础知识是比较薄弱的,同时又加上VisualBasic课程里面的英文单词比较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对这门课程也就会越来越反感。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来中职学习仅仅是为了混一个高中文凭,所以根本就不会认真对待这门课程,缺少学习的积极性。

三、VisualBasic教学的优化措施

(1)教师的教学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基础薄弱这一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安排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给学生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比如在进行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讲解它的基本语法,等到学生都理解之后再进行应用。如果碰到内容比较多的章节时,可以适当延长学时,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划分,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能够对全部内容充分理解。

(2)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快,教师的知识水平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教师除了把课本上的内容能够有一个充分理解之外,还需要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阅读编程方面的书籍,多进行编程的实践,争取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具有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3)丰富课程的考核方式,督促学生积极学习。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课堂考核的方式来督促学生进行学习。VisualBasic课程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它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所以,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的测试是很难真实衡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效的。可以形成一套集出勤、上机实验、项目设计以及期末考试于一体的考核形式,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到迅速提高的这一大背景下,中职院校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要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做好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篇3

(一)计算机教学方式传统,缺乏创新。

计算机学科是教学中比较热门的技能学科,与很多基础学科比起来,计算机学科有很多科技优越性,在学生中受到普遍欢迎。但是近年来的计算机学科在表面上看欣欣向荣,实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需要学校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社会调查表明,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学模式一直没有改变,还在延续传统教学体系,没有根据当今科技发展状况进行改革。教学成果不显著,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计算机学科在教学中只是根据教学大纲对专业知识进行删减或者压缩,没有走出跟着大纲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恶性循环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专业竞争力并且不能将计算机技术灵活运用。甚至有很多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运用办公软件,这就是计算机教学漏洞,教学质量跟不上社会发展。

(二)计算机学科课程设计不能实时更新。

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科课程设计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很多计算机的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在学校调查中不难发现很多计算机的教材陈旧,对计算机中的实践教学,学校不能提供教学环境,没有相应的先进教学设备,使得教学与科技脱轨,相关试验对学生的实训力度不够,从而失去了计算机教学的意义。此外,在课程教材的编写上,大部分都是偏学术性的技能讲述,不能贴合实际使学生迅速领悟。大部分的教学编写上都有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的倾向,这既是学校的问题也是课程设计的失误。对于落后的教材不能及时删减,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脚步,使得计算机科技力量黯然失色,甚至很多学校教材一直在连续使用,忽视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不能突出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特点。

(三)计算机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目前,很多计算机教学课程在设置上比较单一,不能拓展,知识局限于教材,教师在授课时按照大纲走,不能将知识在课外延伸,内容呆板,说教式教学情节严重。另外计算机课程时间比较短,学生上机操作机会很少,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降低。由于计算机教材的选择具有局限性,导致教学内容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学生不能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也是参差不齐。此外,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很多信息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师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利弊,使得学生对丰富信息处理不当,对学生个人素质养成造成阻碍。一些学生在学校对计算机技术的接触机会少,只能通过课后在家中自己学习计算机知识,而学生自己不具自主性,达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二、计算机教改的课程设计策略

(一)课程设计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对于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完全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也能完成课堂任务,但是这样的方式对知识只能做到讲解,不能使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技能的实际应用。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很难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和概念用语言简洁通顺地表述出来,很多教师能够针对性地做一些教学道具,这是计算机教学上的小改变,但是很多挂图和模型不仅需要教师花费很多精力,还不能取得教学上的实际效果。因此,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不仅能辅助教师教学还能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用视频直观表达出来,还能将抽象难懂的重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素材对计算机产生根源进行展示,并且利用素材逐一展现计算机各部分的功能,在具有吸引力的课堂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认识。

(二)计算机教学需要加大实施力度。

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有较强的互联网运用能力。对于教学目标来说,一是强调计算机的文化基础,是计算机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层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系统基本操作,以及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二是使得学生利用计算机在互联网中汲取对学习有用的信息,这里还包括对知识的分类筛选,在信息爆炸时代,有很多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消极消息,需要学生提高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在积极信息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三是计算机的技术基础,这一方面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的基本思想和具体实际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严格遵守,不能忽视每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机会,将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改变传统说教模式。

(三)将课程设计具体实施。

计算机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三步,首先需要采取整体设计的方法。一是课程设计要将项目开发进行情景再现,模拟工作流程,在题材的选择上,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任务进行教学研究。二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将学生设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对其进行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发挥能力,而教师在模拟教学中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三是在计算机实践活动室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做到乐学多思。另外是教学上的直观设计,对学生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找出学习中问题所在,选择出最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并组织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积极讨论,不仅增进了学生的交流,还促进解决问题灵感的迸发。

(四)课程设计体系面向求职需求。

在对学生职位需求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量变化,学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不断改革课程设计的内容。众所周知,很多学校教学与学生就业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将学校知识充分发挥。学校应该根据市场中工作岗位的需求,对学校计算机课程进行设计,将学科知识在岗位中做好定位。学校应该善于利用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在校园中开展相应的教学模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将工作岗位与学习技能紧密结合,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三、结语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篇4

一、如何设计好教案?

1 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设计教案中,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索,学会创造,要给学生富足自主自由的思维空间,要以“问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会“问”,开辟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行教师角色的转换。

2 要体现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每个教师都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积累资料,进行经验总结。

3 设计的教案要有针对性。设计教案过程中一定要熟知不同学习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教案。在设计教案时,学习目标制定上要体现层次性,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性,在练习设计上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 设计教案要有创新性。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的具体把握,是教师个人教学思路,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的综合;教改层面的教案则是教师对教学改革中的新思想,新理念的理解,吸收和容纳,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二者的关系。只有教改新思想、新理念不能设计出一份扎实、细致、实用性强的教案:相反,只有教学经验、教学思路,而不能积极地吸收、借鉴新理念也不能设计出一份新颖、有创意。体现教学新发展的教案。因此,只有两者结合起来,关注新理念,同时将新理念融会贯通于自己已有的教学风格中,有发现、有突破、有创新,随着多媒体及网络的介入,各种教参丰富多样,内容上加强丰富性,形式上加强多样化。注重知识内容的新、准,才能设计出好的教案。

无论新、老教师,我们要满足时代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设计教案时,要继承传统教案的优秀部分,摒弃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部分。认真钻研教科书,吃透教材,查阅资料,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从而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更要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更适合不同层次和专业学生的要求。

二、教案设计的意义

1 教案设计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过程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活动。教学的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并能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理清授课思路,提炼教材中心,指导教学实施,保证授课质量。

2 教案设计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教师只有下功夫,积累素材,总结经验,提高水平,改进工作,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3 教案设计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编写教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认真编写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4 教案设计有利于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产生,不但要求教师精通学科的特征内涵、学生的基本情况,也要精通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有效使用,这些恰恰是教师备课编写教案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学管理;严格教学要求、把握考试标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监控提高。

以上是对如何设计教案的一点认识。教案的编写有常法无定法。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总结、继续学习,才能使教案设计成为教师讲好课程、提升能力的阶梯。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制图;整合教学

1我校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程开设概况

工程制图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是所有大专院校大工程(包括工程、建筑、环境设计等)类专业的两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进行专业相关制图与识图的基本训练,课程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绘图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掌握手工绘图技术。目前我校同时开设了这两门专业课的有林学与风景园林院、工程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和艺术学院等院系的相关专业,课程面对的专业涵盖范围和学生人数都非常大。期中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开设这两门课程的有风景园林、园林和城乡规划三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3/7[1]。

2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内容和传统教学特点

工程制图课程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工程制图2个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有:手工绘图的基本技术与制图标准的一般规定、正投影原理及简单工程形体的一般图示方法和尺寸注法、工程形体投影图的阅读、图样画法。目前的教学中所采用的手段较为传统:即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图形绘制原理的分析和讲解,在黑板上辅以圆规、三角板等教具,使用粉笔绘制图形的实际操作方法以向学生逐步讲解绘图原理和方法,学生需要购买必须的绘图工具(如图板、丁字尺、绘图笔等)并熟悉使用方法,按照制图规范描制手工图纸进行练习巩固知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着重实际演示与上机操作,按照专业工程制图的规范和顺序,以“软件功能+应用案例”的方式带领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掌握用CaD进行专业工程图的绘制方法和技巧。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开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制图已经成为社会各相关行业的普遍手段。这两门课程各有重点,工程制图注重的是教习制图的原理和方法,而CaD则重点教授利用计算机软件auto-CaD绘制图形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的绘图、识图和空间想象能力。由此可见,工程制图和CaD这两门课程在知识内容和实际运用上存在相互交叉和促进的密切关系。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识读工程图、能手工作图以及能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图,以为后续专业课程练习及具体项目工作实践奠定专业表达能力。在一般的教学计划安排中,园林工程制图和CaD两门课程相对独立、分开授课。这导致两门课程出现一部分内容重复的现象,无形中增加总课时,学生重复学习,教学效果被打折扣。根据本人和相关任课教师在园林和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体会:由于园林工程制图和CaD的课程各自独立,有些学生只对计算机绘图感兴趣,而对工程制图持排斥态度,或者不擅长课程知识的联系贯通,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明显表现出对制图课程内容的生疏与遗忘。使得该两门课的教学培养目标难以达到。

3整合工程制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研究发现,采取CaD课程和制图课程相整合方法,可以从理论体系上完善CaD课程的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2]。针对传统教学表现出来的问题与矛盾,本研究以园林专业的工程制图和CaD教学为切入点,改革教学方法,将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进行整合,构建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新体系,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具体实行了以下3个“整合”:

3.1任课教师的整合

在教师配备上,尽可能保证同一任课教师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授课。在不同任课教师进行授课的情况下,两门课程任课教师组成大课程组,定时进行沟通,协调教学内容,使彼此对各门课程所需讲授、实践、补充和完善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以使学生在课程内容和练习等方面不重复、无缺漏,提高专业基础学习的效率和巩固程度。

3.2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整合

以专业实际应用为目的,重新选用与专业对口的教材,并对教学计划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在此之前所选用的教材主要针对建筑专业学生,内容也多为建筑图纸的绘制,2013年开始,采用本教研室教师主编的《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作为CaD课程教材,该教材作为普通高等教育风景园林专业“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编制内容及层次均按风景园林专业特点设置,极大增强了专业针对性,与课程教学要求相匹配,从教学内容方面解决了与专业结合的矛盾。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堂精讲,穿插上机实践与辅导,课后布置与课程进度相匹配的图形绘制作业,进行反复的专业工程训练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在CaD课程中讲授内容全程贯穿专业实践应用场景介绍,即结合园林工程实例教学。由教师在课堂上应用CaD软件对工程实例(如园林建筑、铺装广场、地形、水体和植物等)进行平、立、剖面等图纸绘制,将手工制图方法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作对比,将CaD的强大功能和优点表现出来,可以提高学生对CaD课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CaD课程中利用auto-CaD软件授课,把工程制图(尤其是制图规范)的内容穿插讲授,使教学更加灵活。最终使学生在工程识图、徒手工程制图与计算机制图三个方面均能较为熟练掌握。在工程制图授课时,教师把课程中需要讲解的图形先在autoCaD软件中建立模型,利用实验室新购置的3D打印机将模型及对模型的旋转、剖切等操作后的模型样例打印出来,课堂进行展示及观察,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直接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在CaD课程教学中则延续工程制图课程讲授的规范要求和演示案例,作为auto-CaD软件的工程实例分别进行软件演示和课堂操作,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使学生的三方面能力同步得到快速提高。

3.3教学案例和课程作业的整合

结合工程实例的教学法,将专业工程案例涉及到的图纸内容作为教学的实例,选取一套完整的园林项目工程图纸作为两门课程的综合作业,内容包括: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植物配置图、园路和铺装广场施工图、园林建筑平、立、剖面图等。在工程制图课程中练习识图和手绘,学习园林工程图纸的绘制标准和手绘方法;而在CaD课程作业布置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在工程制图课程中手绘的这套图纸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并布局打印,同时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成果,使教师便于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此反馈教学的难点,找出改进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从眼、脑、手、勤四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完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的学生,基本可以在假期和课余时间在一些社会实践单位承担绘图员的工作,或开始担当教师科研项目实践的助手。

4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整合教学改革效果

4.1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效率

两门课程的整合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两门课程内容相互贯通,前后衔接顺畅,内容循序渐进,并通过统一的综合作业运用不同制图方法进行反复操练,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扎实,同时更好的培养了空间想象力、读图能力及专业绘图能力。传统、枯燥的工程制图顿时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效率。

4.2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制图(CaD)可以加深理解工程制图原理和方法,而对工程制图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反过来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熟练CaD的绘图方法和能力。两门课程内容上也避免了重复,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均得到较好地培养和锻炼,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上激发了工程制图这门传统课程的新活力,使其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5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整合教学改革的意义

5.1工程制图与CaD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动态、循环反复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除了CaD技术已在工程图中普遍应用之外,其它一些更为先进和专业的软件如Sketchup、photoshop、3Dmax等也越来越普及加以应用,今后对制图课程的改革也应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而变化,对相关课程作进一步整合,融入不断发展的软件运用技术和表现方法,构建连续、完整、与时俱进、能符合实际市场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5.2有助于实用型人才培养效率的提高

将传统的制图内容与计算机绘图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工程制图的精髓,使专业图纸表达规范,还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快速获得使用软件和工具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创新能力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5.3教学改革方法具有实践可操作性及借鉴性

本次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实践,从教学———统计———比较分析———反馈———教学的螺旋循环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专业教学的效率,使相关专业教学环节得到更好地衔接;从学生学习成果和比较中获得反馈信息,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提高和完善;以园林专业的课程教学为切入点,由点入面,其研究成果可以对开设这两门课程的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方法起参考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华南农业大学2015人才培养方案[m].2015:232-276.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参与式教学设计;互动式教学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64-04中图分类号:G642

1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

CnniC(ChinaintemetnetworkintbrmationCente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新增网民共计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网民增长和普及率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网络的不断普及早已除去了网络应用的神秘面纱,从幼儿园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都会使用网络上网查看资料、打游戏、看电影等。多数人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局限于计算机操作,如能够上网看新闻、打游戏、聊天等,并且会使用简单的ie浏览器菜单式操作,这使得大学网络教育技术进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网络应用不用教,网络理论教不会。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一门计算机及通信方向的专业基础课,通常涉及网络基本组成、网络架构和网络协议,了解局域网的搭建等内容,在没有真实工程的环境下,这种学习更多偏向于模拟环境,只有部分硬件设施良好的学校可以提供实际工程应用环境。但是,这样的条件依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用主义思维形式,并且网络研究越接近底层协议,其知识点越让学生觉得生涩难懂,或者感觉学而无用,从而产生懈怠。在几次抽样调查中,得到的反馈信息是网络学习操作较简单,网络内部工作原理概念太多、范围太广,难于理解。

2教学互动模式和策略研究中的参与式教学探讨

20世纪末期,西方兴起一种对互动模式中参与式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自美国学者格拉泽(RobertGlaser)明确提出“教学系统”概念以及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起,“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便开始从朴素经验之“术”上升为理性之“学”与技艺之“能”的整合,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其中,Bela.H.Banathy、Charlesm.Reigeluth等教学设计专家研究了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价值与意义、方法与策略等,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美国教学设计专家Bela.H.Banathy从教学设计的未来假设出发,区分出4代设计方式:第1代是“按指令设计”(Designbydictate),它通常既通过立法实施又通过自上而下推行;第2代是“为(决策者等)的设计”(Designingfor),它引进顾问和专家,研究某个特定的系统问题,进行需求分析,向决策者提供解决方案;第3代是设计者与决策者“一起进行的设计”(Designingwith)或者“设计者指引的设计”(Designerguided),它是设计者和决策者通过具有实际意义的讨论而进行的;第4代是“置身于其中的设计”(Designingwithin),它提出“人的活动系统必须由那些处于其中的人,利用这些系统的人以及这些系统所服务的人共同来设计”。

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teachingmethod)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推进教学的教学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参与式教学方法归纳为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讲故事、辩论、与他人在特定环境内练习生存技能、音频或视频活动,比如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决策图或者问题树。

微格教学的英文为microteaching,在我国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目前国内用得较多的是“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在参与式教学研究中,引人微格教学的思想,旨在将一个宽泛的研究议题缩小为一个可控的教学环境之中,便于学生研究和理解。

3参与式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既包含专业理论学习又有实践应用的课程,具有内容广、范围宽、知识点零散等特点。根据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课程采用以原理教学为基础,实践应用为目的的教学决策定位,学习内容包括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分层协议,学习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连设备及技术,学习网络新技术等,最终突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进一步适应我国信息产业领域对通信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目标。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视频活动等。下面以在课堂中使用的上述几种方法的案例进行探讨。

3.1课堂讨论与头脑风暴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广度,在课堂中经常组织一些议题的讨论。通常这些讨论是没有约束的,是在自由思考下进行的。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中实现这样一种头脑风暴,引入了“微格”的思想,缩小议题范围,限定在一节课以内。因为经验表明,创造性较强的设想一般要在讨论开始iom5分钟后逐渐产生。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指出,头脑风暴时间最好安排在30~45分钟之间。

例如,课堂上使用过的议题(包括“你能想到的通信方式有哪些?”“网络的覆盖范围究竟可以有多远?”)都属于没有范围的议题。在初始状态下,学生的状态是很茫然的,经过简单的引导后,学生会在10分钟左右进人状态,并提出各种各样的思想,有的甚至只是一种设想,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甚至在课间时,还会继续进行着相关讨论。经过10分钟休息后,第二堂课会被设定为总结课。总结课可以让学生从发散性思维主动回归到总结性思维,学生会自然地延续上一堂课,发挥能动性,将头脑风暴中提出的想法予以分类归纳。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一个“你能想到的通信方式有哪些”可以得出计算机通信中使用的通信设备、数据传输线路、数据交换技术的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等包含网络数据通信技术整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头脑风暴思想的引入,学生的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也更好地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3.2视频的引入

在多年对学生的观察中发现,网络上的社会新闻、八卦消息、游戏等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学生对于计算机和网络在过去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均没有足够的了解和学习,导致在谈到一些新科技和新技术的时候学生会体现出一种茫然,而提到某种新的手机应用时则会体现出一种关联后的释然。可是,不了解已有技术,很难适应社会对于新技术的需求,这应该也是大学课程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有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的发展状态,又不影响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两堂课中间的10分钟休息时间,随机循环播放一些iBm、Cisco、微软等公司提出的过去10年技术回顾和未来5年技术预测的相关内容。这一点,在几年的教学中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学生对于这种类型的视频很欢迎,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现状和未来。

3.3开放式情景模拟

在枯燥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中,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游戏和模拟教学,采用生活中实际场景讨论和角色扮演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相关应用大多来源于现实社会,因此完全可以利用实际社会环境为模拟场景,让学生以某一特定角色为出发点,深入理解网络的相关运行原理。当然,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时间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思想,依然引入“微格”思想,选择引入一些角色扮演的小游戏来模拟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下面是一个小例子。

场景:因为某种原因要写一封信,并且得到对方的回信。

前期准备:2个信封,2张信纸。

角色选定:在这样一个场景角色中,选择3个学生,1个扮演写信人,站在教室前;1个扮演收信人;另外1个扮演邮局人员。

情景模式:扮演写信人的学生在信纸上随机写上一些内容,然后在信封上写地址,将信纸放在信封中,密封好,找到邮局人员;邮局人员将信转交给另外一位扮演收信人的学生;收信人看了信后写回信,依次在信纸上写回复、信封上写地址,密封好,交给邮局人员。

原理还原及情景模拟分析:上述开放式情景模拟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很简单也很常见的寄信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一个让学生认识数据封装的原理及数据传递的情景模拟。

写在信纸上的内容就是人们要传输的数据,这里的数据是发件人和收件人都可识别和理解的,数据写在信纸上,之后放进信封,用于表述数据的一种封装形式,在封装过程中,必须按固定层次进行,不可能出现信的内容写在信封上,然后用信纸包裹的情况。信封就是数据封装中的最外层,通常使用通用语言写上收件人地址、邮编和收件人姓名,以及发件人地址、邮编和发件人姓名,这些用于表示封装中的层控制信息。

情景模拟是开放式的,这是因为教学本身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包括动态要素、人的要素和相对静止要素等。其中,动态要素是教师、学生及心理环境;人的要素包括教师和学生;相对静止的要素是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在场景模拟环境属于开放式场景,即在场景模拟中会出现很多不可预测的情况,如果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将更加利于把网络的相关概念讲述清楚。比如,在写信这个开放式情景模拟中,不可预测的情况可以更好地将网络层次的内部概念讲述清楚。比如写信这个环节,有的学生使用文字,有的则使用画图,当信传给收信人的时候,会出现不可识别的现象。这时候,则是讲解协议概念的最佳时机。此外,学生有的时候会出现忘记写寄件人地址的情况,此时则是讲解封装数据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好时机。

当该场景学习和讲解完后,可以进一步引入下一个路由议题,比如追加一个邮寄员收到信件后如何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情景模拟过程。

3.4案例分析

计算机网络课程最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应用,如在讲述计算机网络组网应用过程中,通常使用实际的中国电信网络接人流程作为小型局域网搭建案例进行讲解。在组网过程中,中国电信属于中国最大的iSp(internetServer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主要给用户提供接口。在用户内部组网中,主要使用分离器实现电话线中电话和网络的分离,调制解调器实现数模信号的转换,然后扩展网络中使用到的集线器或者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由于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曾经安装过能上互联网的网络,因此,对于这个议题的讲解都比较容易理解,由这个案例,很容易引出网络的小型组网和大型组网的扩展讨论。

当然,在课堂中,还会使用到其他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例如目录树的引入、示范和指导练习、辩论等多种方式,将参与式教学方式充分在课堂中予以应用。

4存在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确实可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除了要对网络的内部概念含义有贴切的理解外,还要求教师自身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已有发展和未来远景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这些都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此外,参与式教学中,特别是开放式情景模拟时,时间控制比较困难,如果时间控制不好,可能会出现情景模拟完还没来得及总结就已经到了下课时间的情况,这种情况将很不利于课程的理论深入。

由于学生多年来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所以在刚开始的参与式教学中,学生会出现茫然不动的情况;相反,如果过多地使用参与式教学,学生也会出现过度活泼,注重游戏本身,而忘记游戏原理回归,所以在课堂中,这些度的把握都需要予以控制。

现有课堂时间毕竟有所限制,大多数情况下,会存在课时少,课程内容多而繁杂,独立信息不容易关联起来,学生课余时间无法充分利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工具帮助学生课外研究。当然这些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探讨最终都将得到解决。

5结语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篇7

摘要:本文提出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五段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多媒体;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目前新的教学模式也不见得处处适用。关键还是要看是否能够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选用合适恰当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和计算机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针对计算机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提出了“五段式”教学,即“理论教学阶段+案例演示阶段+网上交流阶段+小组点评阶段+设计答辩阶段”。

1第一阶段:理论教学阶段

主要采用“粉笔+板书+多媒体”的教学模式。集中讲解软件工程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将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要做的工作和可以使用的各种工具算法介绍清楚。特别是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动态的展现不同的软件设计模型的形成和使用特点。学生需要经过抽象、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形成理性认识,以后才能灵活应变,去解决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该阶段目的是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全面具体的了解和初步的使用。

经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一般人类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同时听、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刺激。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多媒体课件是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综合起来表现教学内容的一种多媒体软件。它可以演示、模拟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气氛,还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第二阶段:案例演示阶段

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往届学生成功的设计作品。在展示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强调理论怎样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更进一步强调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比如说,确立题目一定要有现实意义,有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找准切入点。做好需求分析尤为重要,可以拿出反面的案例进行分析。该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案例课程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以下几个步骤:

针对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或任务,或者让学生确定问题。

将所要学习的概念,技能蕴含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之中。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会掌握有关的知识,发展相应的技能。

该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第三阶段:网上交流阶段

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大家一边开始在机房着手毕业设计,一边可以在qq群里或者是BBS上发表个人毕业设计观点等,集思广益,大家共同讨论,确定设计小组,组员分工,选题,课题可行性等。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老师也可以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启发和指导,这为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该阶段的目的是使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进行从选题到总体设计的充分交流。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快发展,它已经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对教育方式的限制,为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以网络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是以网络为依托,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网上管理学生成绩,教学信息,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培养出大批创新性人才。

以网络使用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时间的终生化,空间的网络化,主体的个性化,内容的整合化,交往的平等化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4第四阶段:小组点评阶段

主要是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当各个毕业设计小组设计进行到详细设计阶段,由老师组织一次小组点评。由不同的课题小组展示自己队伍目前的工作状况和特点。老师与组,组与组进行探究式讨论。该阶段的目的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明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相互进行学习和借鉴,进一步巩固理论,应用于实践。

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该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活力和效力。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需要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这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学习模式。

5第五阶段:设计答辩阶段

主要是以组为单位在机房做毕业设计,完成后参加答辩。该阶段可以采用网络作为辅助的媒介,方便小组间的学生交流。本阶段的目的是在交互的环境下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对优秀的毕业设计给予表扬。

“五段式”教学模式,适合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特点。能够将教学过程中的老师、学生等有效的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理论,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创造性的学习目标,使教学信息双向化。它还克服了单一教学模式的不足,综合地解决了具体的问题。

该教学模式目前比较适用于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使用,并且在实际的教学工程中体现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继续总结,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蒋家付.当代电化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1999,(1).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民办大学;程序设计;非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47-02

民办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以“理论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将各种有效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理论教学、动手能力培养和工程项目实践相结合”的特色。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起到促进作用,还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操作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目前民办大学压缩教学学时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教学改进方法。

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民办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教师教学方法不合理

程序设计课程是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课程。有的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民办大学学生文化底子薄,基础差,参差不齐,总体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没有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忽视了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1]。从第一堂课开始就集中讲述零散而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类、对象、组件、过程、函数、指针等,再把该课程分解成几大部分依次讲解。这样的教学安排就给学生设置了一道很高的门槛,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直到最后出现对这门课程厌学的情绪。

(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手实践能力差

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认识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自己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程序设计课程又不是专业课程,学习好与坏无所谓,只要能通过考试就可以了,因此,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的学生会觉得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很难,从而缺乏自信心,所以对该课程产生了一种抗拒的心理因素,甚至一上程序课就犯困。

安排的实验中验证性的实验过多,有部分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题目与教材上的例题雷同,并且配有详细的源程序代码及说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只需要把书上的源程序代码打一遍就算完成实验任务了。因此,有部分学生反映上课时能听懂,可上机时头脑却一片空白,无法动手去编写程序,出现了“听得懂,编不出”的现象,导致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失去了信心。

(三)教材不合理,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很多民办大学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使用本部的教材。本部的教材一般都是以理论研究为主,这就造成了许多教材不适应民办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要求。

此外,民办大学大部分教材和课堂教学重点放在了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研究”上,而且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以笔试为主,考试出现的题目无论是填空题、选择题、编程题等,也大多围绕“语法”为中心。其中编程题所占的分值很少,因此,对学生实际编程能力要求相对较为薄弱,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只片面注重了语言知识,而忽略了编程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

多数民办大学学时的安排比较紧凑,甚至还要压缩整个学期总学时。因此,学校在安排非专业计算机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总学时相对较少,而实验学时数更少。这样实验课内容多学时数少,往往使学生在课内不能完成实验。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一般安排两个班级的学生(约50―75人)在一个实验室做实验,仅安排一名辅导教师,辅导不能到位。学生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教师指导和解决,挫伤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学生学习计算机不是听会的,也不是看会的,而是在计算机上动脑做会的。因此,计算机教育必须“两手抓”,既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加强实验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独立编程能力。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过程,已经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一改黑板加粉笔单一的教学形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点以图、文、声、像等元素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层层剖析深入变得显而易见[2]。而且在相同时间里,增加了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提升了授课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可视化编程环境介绍和调试程序等需要操作演示的教学中尤其显现出优越性。

网络教学平台是从传统课堂延伸出来的网络教学环境,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一种最新的基于网络的互动式现代化教学手段。无锡太湖学院利用校内网网络平台建立了基于web的教学网站,在教学网站上可供学生随时调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如电子课件、授课音视频、课程相关资料等。教学网站内容丰富、功能完善,涵盖了教学资源、检索、教学、自学、网上测试、专题讨论和答疑等各个教学过程,该系统可通过校内网和因特网相互访问,是一个交互、开放、易用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共享这些资源和相互交流,因而极大地延伸了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和可选资源,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教学内容联系实际,提高编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到民办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引入“案例贯穿、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带着任务学,从经验中学,学以致用。“案例贯穿”即选用一、两个案例(如通用成绩管理信息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作为课程教学的导引,由案例引出知识点和技能点。比如通过上述案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使用并掌握计算机程序流控制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相关组件和典型算法等。“任务驱动”可以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运用在案例学习中所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举一反三地解决新任务。

这种先实际、后理论,先具体、后抽象的创新模式教学充分体现了“教中做、做中学、实践出真知”的教学理念。这样就可以减少一部分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增加联系实际的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3],使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显著提高,从而大大提高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无锡太湖学院提出的“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理念,即变“理论引导――案例验证”的教学方式为“引出案例――提出任务――完成任务――提升理论――案例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可行,效果也较好。

(三)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本好的教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首先就要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并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民办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层次的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取舍,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很大,同一教学方式对不同专业的效果差异也很大。比如:理科学生分析代码的能力较好,而文科生却要相对弱一些。因此要全面了解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布置题目或实验的时候,要做到题目、实验难易适当搭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形成梯度。做到既能适应多数学生的实际,又能照顾到部分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

自学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民办大学教育教学培养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实验课学时的限制,在实验课内让学生完成所有实验既不现实,也不全面。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无锡太湖学院大力倡导课余环节的教学交流、辅导答疑、指导学生自学,对批改作业等许多环节都作了明文规定,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结对子;对比较优秀的学生,按照他们的需求,或鼓励他们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或推荐他们参加计算机编程兴趣小组,或吸收他们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对教师加强考核和抽查,实行课余环节考核年终评优一票否决制度。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课余环节的管理,调动了学生课余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无锡太湖学院教务处在安排实验计划学时之外,每晚18:30―21:30计算机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可以自由上机,为学生课外完成实验创造良好条件。这些措施不仅弥补了课内实验的不足,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了条件,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四)增加实验课程学时,创设互助学习环境

改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总学时少,理论学时多,实验课学时少的现象。一方面可以适度增加课程总学时,另一方面缩短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课学时。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时间能够在计算机上学做程序设计实验。

针对实验课合班上课人数较多,教师辅导不到位的情况,无锡太湖学院的做法是:一方面培养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做实验辅导教师,协助任课教师进行实验辅导;另一方面聘请高年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做实验课程导学,学生与学长之间的年龄、语言、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比较接近,进行交流和沟通更加方便有效。因此,学长提出的相关意见和方法,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上述途径,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倡导了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互助协作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实验教学辅导效果。

民办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线教师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断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鼓励学生在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实践技术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整体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进华.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几个措施[J].计算机

时代,2005,(11).

[2]福春岩,王皓杰.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研

究[J].计算机教育,2006,(6).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 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

   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深人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语法知识和编程方法,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计算机人才目标,已经成为广大中职教师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1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课时少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制2+1的模式,学校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较少,这就导致实际教学中存在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不够的情况,学生只能掌握最基础的程序设计知识,理解书本上现有的一些设计实例,而不能用该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

   1.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程序设计的信心、兴趣不足

   因为学习程序设计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扎实的数学功底,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薄弱,导致在学习程序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缺乏对计算机本身解题的认识和了解,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对计算机程序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人为的给自己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设置了一道门槛。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中反常行为较多,如卜课睡觉、讲话、玩手机、不配合老师、不交作业等。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提不起学习兴趣,感觉学不到知识或学的知识没用。

   1.3学校对程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与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不同,不能立竿见影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导致一些领导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从而使部分教师对这类课程的教学参与兴趣不浓厚,甚至有些学校以取消了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设置。

   1.4教学方法落后

   中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课上讲授加学生实验的形式,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仅仅是对书本上现有的一些实例进行编辑调试,一旦调试成功就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只是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程序设计的语法知识和调试技巧,而达不到培养学生利用该程序设计语言从一个实际问题人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考核方式较简单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的考试方式以试卷为主,无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无法体现学生的真正学习效果。

   2间题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以上这些问题那?随着高中教育不断普及,中职生源及综合素质急剧下降。普遍特点是他们基础薄弱,尤其数学和英语,这是学好程序设计的最大障碍。教材不能适应中职教学的要求。现今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材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实践性教学和实训内容不足,没有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不能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缺少中职教育特色。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望而却步,一味地去埋怨是起不到效果的,要真正想解决问题,最好就要去不断地摸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解决间题的关键在于教育方法的创新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兴趣的产生来源于兴趣源,兴趣源必须由教师来创造,并

[1] [2] 

贯穿于教师授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针对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对本课程的兴趣。

 

    ()基于问题的教学。提出问题,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只提供必要的辅导,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项目驱动”教学。在理论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整个课程教学围绕一个“工程项目”进行,通过逐步拓展的实训项目和设计,将每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小结性的贯穿与能力提高,将知识点都溶化到一个个实训项目的程序编写中。

   ()讨论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程序设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一题多解。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提问、答辩、论证、反驳、判断等激烈的讨论,互相启发、相互协作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外的知识,同时也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归纳教学法编程语言有很多的定义、概念、语法规则,它们使用灵活、难以记忆,也特别容易出错。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编程语言的定义、概念、语法规则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例如:FoR……to……与Do……wHiLe等命令,有很多语法规则是一样的,对它们进行归纳之后,学生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另一个自然就会使用了。

     ()分组教学法。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以“竞”求进上机编程实践是学好程序设计语言的关键。但上机实践过程中如果“各自为战”,或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以完成不同题型的任务为实践内容,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很容易失去上机兴趣,也很难达到上机实践之目的。因此,不妨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适当转变上机实践的形式。以组建团队的形式上机实践,事前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不同的实践任务。组长负责本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收集资料,上机时各组先分别完成相应任务,然后相互演示成果,评判优劣,最后再进行任务交换,讨论编程心得。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对确有疑难的地方可适当加以指导,主要过程可由学生自行解决,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会成为教师的助手。

     ()案例分析教学。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不仅仅是教程序设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知识去编程,去应用于实际需求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学生自学,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在分析过程中穿插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一方面增长知识视野,丰富分析应用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如何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当然在案例的选择上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实践,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结语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阐述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将电子课件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板书与演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计算思维;实践教学

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课程,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不仅在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非计算机专业乃至文科专业中,也普遍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和文科专业,很多高校均将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面向各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怎样为他们讲好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一直是笔者所关注的问题。

1VB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和问题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Ⅶ语言程序设计课程。VB语言程序设计其语法简洁,功能强大,相对于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具有简单易学、容易上手,容易调试等优点。尽管如此,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要想讲好这门课,仍旧存在诸多困难。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现状和问题。

1)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下学生能主动为该课程花费的精力和时间。由于华中科技大学VB课程开设的对象主要是新闻学院、经济学院、医学院、建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学科,同学们往往认为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本专业的紧密度不大,对专业能力的帮助不大,而产生不够重视的情况。

2)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具有较大难度。

在VB课程的讲授中,很多知识点学生都会觉得枯燥生涩,难以理解,例如变量的数据类型、函数、子过程等概念。开设VB课程的学院往往是文理兼收或仅招收文科生,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没有学习相关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接受程序设计相关概念,并能灵活应用是课程教授的一大难点。

3)思维方式的转变具有较大的难度。

使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来设计开发应用程序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实际研究及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将问题转换成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并实现”的思维过程是VB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思维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是授课的难点。

4)自主学习兴趣的持续性难以保障。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内容的讲授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前期讲授基本的语法,这部分较容易掌握,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兴趣相对较高。后面讲到数组、函数、子过程等内容时,这些知识需要前期的基础知识点做铺垫,前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同学学习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会明显下降。如何进行教学讲授和安排实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Ⅶ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同时,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电子课件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板书与演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随着教学中心的转变,教师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还兼具引导者的身份,能够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还会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自发地学习。具体来说,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1注重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

传统授课过程中,通常第一节课教师在做完自我介绍后,会进一步介绍课程的总体目标、学时和教学内容的分配等内容。在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考虑到第一节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们认为第一节不仅需要给学生一个课程内容的概要介绍,更需要让同学们产生对课程的重视,并深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能自觉自愿地进行学习。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我们会精心准备相关专业对人才计算机能力需求的资料讲述。这些资料包括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方向和就业单位;在本科阶段后期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中,会有哪些方面要求大家具有使用计算机及编程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程序设计语言的重要性等内容。由于这些内容和大学学习以及就业紧密关联,学生听起来非常专注。在了解本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后,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按照上述内容安排上完第一节课后,学生的学习重视度和以往的学生相比,有着显著的加强,很多学生课下会主动和老师讨论该如何进行课程的学习。

2.2课程讲述中,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在课程内容教授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状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得有情感地做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应积极引入“案例讲授法”,给出案例场景需求,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先自主思考,同时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引入团队讨论机制,让学生自己先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界面并回答问题的关键点,再通过与学生的交互,共同讨论得出最后的解答方案。

2.3注重培养学生“将问题转换成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并实现”的思维能力

在2010年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确定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当前,计算机课程对于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计算思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要解决实际问题,程序设计语言只是工具,思维过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个难点。

课程讲授时,在激发学院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更注意引导思考“将应用问题转换成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九九乘法表”的解决方案时,引导学生先思考如何将平面显示的问题分解。经过讨论,大家得出解决该问题要分两步:先将一行中的内容按列输出,然后再逐行输出。老师进一步引导大家思考,解决每一个问题需要使用哪一种程序设计的方法,大家通过讨论得出行内的列输出和逐行输出均使用循环的方法。之后老师提问引导大家思考:两个循环的关系是什么,要使用那种方法实现。学生再次思考和讨论,最终得出将逐行输出作为外循环,行内列输出作为内循环,整个是一个双重嵌套循环的解决思路。整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大家使用计算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并进一步通过讨论来得出解决方案。

2.4实践内容的教学安排上,注重“先易后难,讲解示范和自主探索相结合;重基础保兴趣,必做选做相结合”

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则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对象是大一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基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是文科生,相关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践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现状,在实践内容安排上,我们按照章节和知识点内容,遵循“先易后难,必做选做相结合”的原则,先安排容易实现的,书上有案例可仿照的实验,再逐步提高实验的难度。

实践教学过程注意“讲解示范和自主探索相结合”。第一次的实验,实验手册上对整个实验过程逐步详细描述,同时老师在大屏幕上边讲解边演示,带着大家一步步地完成。之后的实验则根据实验具体情况来安排是否讲解演示。如果是章节和知识点的第一个基础实验,通常会统一讲解示范,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实践方法,这之后的本章节实验内容通常不再通过大屏幕统一讲解,而是要求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索,有问题个别辅导。对于具有共性的问题,再通过大屏幕统一讲解示范。

在安排实践内容时,教师以“重基础保兴趣”为指导,做到“必做选做相结合”。考虑到很多专业文理生兼有,有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每章节的实践安排都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实验以保证基础知识点的掌握为原则,选做实验通常会和实践问题挂钩,以锻炼学生使用VB语言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同学进一步深入理解VB语言程序设计为原则,这部分实验通常需要学生自己努力探索后才能解决。

3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

程序设计课程的很多知识点学生都会觉得枯燥生涩,难以理解。相对于其他基础理论课程而言,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作为一门计算机编程的语言,该课程内容的前后相关度高,前面的基础知识如果掌握得不好,后续内容的学习往往会存在较大的困难。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注重电子课件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板书与演示相结合,同时强调动手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1电子课件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板书与演示相结合

VB语言程序设计的很多知识点仅通过课件讲述,学生通常觉得枯燥且难以理解,例如变量的声明、数组、函数、子过程等。在授课中,相关知识点不仅通过电子课件进行概念的讲述,同时教师在多媒体系统中安装了VisualStudio2010的环境,直接在电脑上编程,演示相关的知识点。对于课程的重点难点,例如选择法排序、冒泡法排序、参数的地址传递、数组作为参数的使用等,这些既是课程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针对这些重点难点内容,在授课时充分利用板书,逐步推导,逐行板书,将板书和讲解相结合,在板书的慢节奏书写中,让学生逐步理解相关知识点,同时适时辅以演示。例如,在讲解冒泡算法时,在VisualStudio开发环境中,进行逐语句单步调试,启动快速监视,将循环变量和被排序的数组元素的值显示在监视窗口,并通过单步调试等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难点。

3.2强调动手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中,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实验室条件,将部分内容放在实验室讲授,由学生先动手实践,然后老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示和讲授。例如在用户界面设计内容的讲授中,考虑到此章节的内容主要是与界面相关的控件的使用,学生学习此章以前,已经了解了界面控件属性的设置方法,并具有基本的程序编码能力,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按照书上的例题实现控件的功能并运行。在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控件的属性和相关的编码提出了问题,老师并不直接给学生解答,而是让他们自己思考,相互讨论,并在系统上进行多种尝试。在学生有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并带有一些疑惑之后,老师在实验室大屏幕上,针对普遍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和演示,并在紧接实验课堂之后的教学课堂上,快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这种由学生先动手实践,后讲解的方式,一方面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听课时的积极性和专注度,另一方面有效地讲解了相关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少占用了上课课时。

4结语

给非计算机专业进行VB语言程序设计的授课,一直以来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华中科技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实现该教学理念,同时在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的方法措施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一定的效果。随着“以计算思维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的提出,我们下一步的改革工作重点是如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贯穿计算思维的理念和方法。参考文献:

[1]马致明.感悟Ⅶ程序设计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8(7):39-41.

[2]吴文虎.我怎么讲好“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