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篇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篇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29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篇1

关键词: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战略规划;“十二五”规划

1充分认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发展新兴产业,对于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稳定增长,带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2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明晰

《规划》明确了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1)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3)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5)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

(6)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7)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

3营造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3.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

发展传统产业时,人们还可以照搬国外成功的经验,买来主要技术和生产设备就可以扩大生产。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国际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套用。在配置资源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要过度关注规模的扩张,要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产业技术体系的完善。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1)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般的产业,应该有利于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我们发展方式转变,对下一步国家经济发展和结构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意义。(2)创新性。新兴的产业应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技术提升的空间很广阔,而且又处于突破的边缘,政府再扶持一下,资金再支持一下,突破成本的瓶颈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有可能会推动新的产业革命的发生。(3)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新技术的发展方向。(4)市场需求不确定。一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拉动供给。二是高价位。新能源就比常规的能源价格要高,在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组织。三是修复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像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器。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1)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重视发展清洁煤利用技术,又要积极发展核电、水电、风电等清洁优质能源,大力调整优化电源结构,特别是要坚持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构建绿色能源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更加认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大规模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办法是:加快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产业,它将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向的战略性能源。

(2)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是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是材料生产大国,但在新材料领域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专利成果少,某些高技术、高品质、高性能材料尚依赖进口,新材料成果转化率和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我们要成为材料生产的强国,必须抓好几类重点新材料,一是超级结构材料,如高性能金属件化合物材料和智能材料与结构;二是新一代功能材料,如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战略能源材料和特别功能材料等;三是环境友好材料,如生态建筑材料;四是生物医用材料,如器官的修复与替代材料;五是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光电子材料等等,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3)信息网络产业。以网络融合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下一代网络产业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智能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将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业规模。我们要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与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安全产业、软件产业、高性能计算产业和空间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加速构建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三网融合、推进“感知中国”

建设,研发后ip时代技术,抢占信息网络的制高点,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4)新医药产业。健康科技、生物医药事关民生大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加快这个领域创新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药物研发与产业化能力近几年大幅度提高,基本形成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药物新格局。我国将针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200个生物新药证书,开发近200种生物药,近400种生物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生物制药已经成为新兴产业。

(5)生物育种产业。生物育种是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生物育种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加快发展生物育种产业,一是加强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开发、生物品种制种关键技术开发;二是强化产学研结合,推动建立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的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加速我国种子企业的资源融合和并购重组;三是充分发挥公益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信息化、社会化的种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规模化种植,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基础方面保障的产业,可以划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涉及到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

我国能效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因而节能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大力研制先进设备,加快节能技术改造;要研究节能新技术和发展新能源;要开发和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在环保设备的制造、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噪声与震动控制设备等方面取得新的战略性的突破,大力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7)电动汽车产业。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引领性产品,发展电动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当前,要努力攻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实现现有成果的规模化和市场化。

2“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体行动”。

全球金融危机以强大的力量催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强力政策支持。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明显看出美国期待着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在全球的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究伙伴,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亚洲主要国家也不落后,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这一方针已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这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集体行动”,正说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经济服务化和金融化的一些基本立场,使其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尽管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但无论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还是以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大多都会对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政府的扶持重点至少包括4个方面:一是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二是更多地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创新投入上;三是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四是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复兴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战略思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在着力于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

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3.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协调好“五个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攸关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发展的产业。但是,在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有些地方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18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前些年,我国的光伏、风电等产业领域就曾出现过“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情况。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吸取,新一轮的产业重复和产能过剩要坚决避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协调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1)国家和地方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体现国家战略,又要展现区域特点,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安排作用,又要注意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国家层面讲,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明确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安排,重视顶层设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各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既要鼓励各地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也要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现有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定位,科学布局,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宏观战略问题,也是微观操作问题;既是政府重要职责,也是市场主体行为,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实际上,政府和市场不是相互替代、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是一对矛盾中的两极,统一在经济当中。政府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融资、法1作用,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充分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既适合市场又是我们政府决定的方向发展。

(3)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就有可能在某一天受制于人。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吸收消化再创新,这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我们搞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4)产业规划与科技规划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革命与新产业革命的深度融合,所以必须做好位于下游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位于上游的科技规划的衔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防止出现脱节。

(5)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协调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目前我国仍然要依靠并重视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密不可分,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新兴产业关联和带动的对象,一些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同样会涅重生,转化为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等。

3.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

(1)规划先行推动科学发展。从抢占新的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高度,编制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提出有关政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建设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更需要长期深入地开展规划工作,夯实推动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例如,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出台了“10+1”重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辽宁沿海、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图们江开发等若干区域发展规划。规划的重要意义已经深入人心,在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实践中,按照规划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对未来发展进行部署和安排,就能够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种种问题,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决定总的战略规划和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兼顾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举措。新兴产业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研发能力,而且取决于产业化能力和市场化能力。例如,我国的太阳能产业,两头在外,基本没有内需,风能资源较好,但高端设备靠进口,产业难以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研发、生产、市场联动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综合性政策。要强化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的引领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实施干预作用,做好引导规范发展工作,确定技术路线和扶持政策;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对已经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技术要求和市场规律,确定国家扶持的行业和领域,实施市场配置。

(3)加大资金支持建设产业基地,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培育新兴产业,离不开产业基地。我们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实现新兴产业在地理、资金、科技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同时也要依托已经建立的各类开发区,重点推进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一批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等,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提供良好的孵化和创业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形成。另外,我们也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社会形成尊重他人知识成果、尊重他人的创新创业。并且要完善监管组织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4)重大项目带动形成官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体制。以国家组织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为依托,促进官产学研结合,带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官产学研战略合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链接、孵化和加速计划,加快产业化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聚集和快速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专项研发机制,把市场机制引入政府重大科技专项,引导企业把国家目标、公共目标分解转化为企业目标,吸引各级各类企业加入国家目标、公共目标的研发,通过企业创新活动培育新兴产业。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有利条件。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瞄准重点领域,建立部级重大项目,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高度集中,突破瓶颈,实现重大项目的突破发展。

(5)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有基础的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间的差异非常大,各地要在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优先发展。各区域要对资源丰富、有人才技术优势、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早谋划、早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6)培育市场需求,健全创新体系,加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计划的组织保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既要培育国内市场,又要拓展国外市场,特别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官产学研的结合,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只有加大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能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有序发展,组织保障是关键。各级政府都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规划要求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上下齐心,左右协同,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后涌现了一系列以最新科学理论为依托的新型技术,出现了以信息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和海洋科学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科技前沿。现在我们面对的世界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曾数次错失科技发展重要机遇的中国,如今赶上了一次难得的世界科技大发展和产业大发展的浪潮。置身世界科技新变局之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积极谋划,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中国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郭铁成.从新兴产业的规律出发制定有效政策[n].科技日报,2010-05-09(2).

[2]赵方宽等.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0-05-24(8).

[3]马武松.“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J].中国科技产业,2010,(5):50-53.

[4]李朴民.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0-05-11(8).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篇3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可能进入创新急剧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今年有望突破4000美元,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必须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牢牢把握,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培育发展战性新兴产业,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国务院又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下一步要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也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要利用五年时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升级推动作用明显增强;第二步用十年的时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带动就业方面的能力增强,形成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达到15%;第三步到2030年左右,使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强有力的支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适应当前国际竞争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可以预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迎来重要的机遇期,必将引领我国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变迈向新台阶。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的重点和重大任务,国家发改委将在以下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加大规划政策的引导力度,将按照国务院决定的有关要求以及“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我们将组织有关部门来编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作为我们“十二五”规划里面的重点规划予以编制,以及信息、环保、新能源的规划,形成有机的规划体系。

二是要强化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政策。截至目前,发改委已支持建设了224家国家功能实验室,有些就布局在深圳和广东,与有关部门共同认定了729家国家的技术中心,这些都有利于推动企业产业水平的提高,下一步我们将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突破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构建产业的支撑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是要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四是要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重大的创新机遇,它的出现往往建立在融合的基础之上,这种融合又为创业者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比如说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诞生了电子生物,也培育了亚马逊、淘宝、阿里巴巴这样一些知名的企业,下一步又将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篇4

2009年12月27日,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说道:“下半年,我们开始考虑从对产业的科技支撑,着手研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特别是新兴的战略型产业。”“我知道世界各国都在考虑占领科技的制高点,也就是占领新型产业的制高点,这些才真正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2010年2月20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由其牵头,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已经成立,并正式启动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的研究工作。小组一成立就兵分两路展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并加紧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与此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两个文件的起草工作也在那个时候同时展开。

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关键词之一,围绕新兴产业的各种提案、议案受到关注,媒体对各位领导接受采访时透露的产业规划及时解读,各相关产业的专家对围绕新兴产业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人们对这个中国十大产业振兴政策后的又一剂“强心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不仅是两会期间,社会各界从此展开了对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烈探讨。行业、企业力争早日参与其中,都以能被其包含或向其发展与之产生关联为目标。相关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2010年6月7日,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当前要重点推动的8项科技工作,包括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等,与即将出台的新兴产业方向高度契合……

随着中央层面的规划逐渐清晰,各地政府纷纷加入到相关调研和规划的制订工作之中。一个个省级的新兴产业规划相继出台,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超过20个省份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或正在制定本省的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内容涵盖各个新兴产业。一个继中央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涉及多个行业、产业,覆盖全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拼图正在逐渐成形……

2010年9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中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明确了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七个重点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今后将强化各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国家还将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深化国际合作;加大财税金融等各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加强两岸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合作,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篇5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两会”更是今年政策走向的风向标,未来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等,都在“两会”期间做出明确的规划,而事关国家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创新的战略新兴行业也成为了政策热点之一,这也为未来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指向。

发展高峰期来临

“两会”的胜利闭幕,预示着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确定,在去年复杂的形势下,2011年中国经济将如何发展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茂兴教授表示,2011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而与过去几年的两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是2011年两会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3月5日,温营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三次提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亦明确指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预见,战略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未来五年政府的重点工作项目,也是资本市场关注的新主题。

黄茂兴还认为,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这也为我们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国际国内发展机遇。

政策将密集出台

近日,国家发改委已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代拟稿)》,同时还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起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并尽早报送国务院审批。发改委还要求加快推进节能环保等七大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据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毕,《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目前正处于待批状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已经基本完成,《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形成框架思路并完成初稿。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专项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是明确的信号,预示着“两会”之后,一组由战略性新兴产业担纲的产业政策群将密集出台,贯穿全年的投资主线已经开始清晰。

新兴产业破冰

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受益于市场的主流趋势与国家的强力扶持,在“十二五”期间将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能源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发展势头较为迅猛,《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所涉及的累积直接增加投资额将达5万亿元,其中包括国家投资以及受其拉动的商业化社会投资。

下一代通信网络方面,我国自主提出的tD-Lte已被国际电信联盟列为4G两大候选标准之一,预示着我国将在4G时代的国际通信市场拥有更多话语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受益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未来3年产业收入规模可能呈现40%以上的复合增长;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重点在于积极推进产业化和商业化,通过示范试点工作来改进新能源汽车,最终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

新材料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产业升级、高端装备行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据测算,未来新材料市场增长率仍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市场规模在2012年将超过1300亿元,是最具增长活力和投资机会的领域之一。

生物产业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投向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新药研发、创制领域的专项资金将超过40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提升―倍以上。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工信部日前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到20%以上;到2020年,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黄茂兴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产业绩效预期好的特点。对整个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望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投资路线显现

兴业证券福州五一中路营业部理财服务部经理陈少东认为,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国家产业的导向,在市场上将呈现滚动式发展,投资者要抓住波段性机会,把握盈利方向。

由于新兴产业需要培育期,从产业政策出台,到产值成效的显现,期间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陈少东表示,战略新兴产业板块经过培育期的炒作,会处于高估值的状态,当业绩公报后,会有估值性的调整,可以长期看好。

在细分产业上,陈少东看好高端制造业与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投资机会:“目前高端制造业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时点,随着数控机床等高水平装备的顺利投产,相关行业利润将明显增长。新能源汽车在经过前期的培育后,已于去年开始试点投放市场,预期今年投产规模将继续扩大,动力电池前景门淘。”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篇6

前不久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为中国提供弯道超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宝贵机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说。

“四字特点”彰显引领力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呈现‘快、活、高、优’的特点。”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产业规模增长加快。近5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监测的27个行业年均营收增速超^15%,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有力填补了传统制造业下行的空缺。

创新创业更趋活跃。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诸如服务领域的网络租车、基因诊断等新模式,制造领域的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产品,以及可穿戴电子医疗设备、生物芯片、能源互联网等“跨界”融合式创新,引发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

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华为、阿里巴巴、华大基因等企业崛起的背后,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关键领域的群体性突破。同时,一些关键领域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如自主设计的大飞机C919和支线飞机aRJ21飞机等产品相继问世,国产钻井平台首次实现深海海上气田成功开发等。

整体效益持续优化。从上市公司数据看,过去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始终高于传统产业。2016年10月份,2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利润达10499.7亿元,同比增长15.3%。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部分地方和区域已成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杆。东部地区,深圳市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引擎”;同期,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接近30%;浙江、山东等多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

“五个布局”增强发展力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取得可喜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培育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薛澜表示。

对此,《规划》在布局上作出了五大方面的改变,旨在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首先是加大软硬结合的布局,在重点产业领域中新增数字创意产业,包括数字文化创意装备、数字文化内容、设计服务等方向。”该负责人表示,这是通过抓源头设计增加有效供给的举措,数字创意产业具有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

在前瞻性布局上,增加了战略性产业的内容。“这是依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作出的调整,主要考虑到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和核技术等是事关人类未来发展的核心领域,促进这些领域形成新产业是培育新动能和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该负责人说。

在融合性布局上,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归并为五大产业领域,培育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比如新型材料的发展不断推动器件和整机装备性能进步,同时装备创新也不断对新材料提出更高要求,两者融合方能更好共同发展。

在全区域布局上,《规划》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国际化拓展作出了全面布局。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凸显,越来越需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越来越需要国际合作新平台,越来越需要融入全球产业链。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还将市场化方向贯穿改革全局,以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内外并举”构筑产业高地

《规划》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如何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金矿”,成为市场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

“我们注意到,《规划》要求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包括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研究推出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向创业板转板试点,建立全国股份转让系统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合作对接机制。”北京宏泰产业基金副总经理朱海涛表示,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应成为引导资金脱虚入实的入口。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篇7

发改委官员表示,

“十二五”期间将着重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引导和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认真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信息引导,提出对策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宏观引导出台七个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决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7个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物联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规划体系,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国家相继出台了新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高技术服务业指导意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编制工作,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加大要素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

2011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需求激励、商业模式创新等综合扶持方式,以组织实施参股创投基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等为载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形成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24个省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大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实施规模,新批复了41只创投基金的设立方案,吸引社会资本70多亿元。出台了《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指引》等一系列政策,促进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

在高校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试点政策,加快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力储备。

加快体制改革 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已启动

在三网融合方面,组织了第一批12个地区(城市)开展三网融合试点,试点地区的iptV试商用业务用户达到350万户,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宽带接入用户超过100万户,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业已启动。在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新能源配额制方面,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由每千瓦时4厘调整为8厘,制定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

在天津、河北等10省市启动了国家排污权交易试点,在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军民融合、空域管制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强化科技创新 重点部署新能源等领域

“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高性能中央处理器(CpU)、12英寸65-40纳米介质刻蚀机、快速成像测井技术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瓶颈技术。

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组织实施了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显示、云计算等重大产业专项和深圳国家基因库、卫星及应用等重大项目,增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快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环节。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了北京音视频、重庆超声治疗医疗器械、深圳新能源等8个产业专利联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

积极培育市场电动汽车等标准已进入试点

组织实施了节能惠民、十城万盏、十城千辆、金太阳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广节能空调3000多万台、节能汽车360多万辆、高效节能电机400多万千瓦、节能灯1.6亿只、160万盏以上LeD灯,试点运行各类电动汽车1.4万辆,建设光伏发电项目343个。

组织建设云计算及信息安全示范专项,在北京、深圳等5个城市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促进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标准和产品技术标准,2011年共批准了90余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标准。电动汽车、三网融合、物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标准已进入标准化试点阶段。

加强相关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新建成通航支线机场4个,着力改善了支线机场助航灯光和仪表着陆系统等基础设施,加快阿拉善盟通勤航空试点工作进度。加快建设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定中心、国家农业生物安全大科学工程,为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条件。

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了第二批、第三批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名单。进一步扩大废旧商品回收体系试点城市范围。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和注册管理体制,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全国各省份纷纷出台实施采购机制的基本办法。

开展国际合作 推动高端研发服务外包拓展

利用高访、双边经贸合作机制,以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平台,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交流与项目对接。编制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落实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篇8

《规划》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按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要求,以创新驱动、壮大规模、引领升级为核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改革攻坚,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全球产业发展新高地。

《规划》确定了八方面发展任务。一是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二是促进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引领中国制造新跨越。三是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培育生物经济新动力。四是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五是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引领新消费。六是超前布局战略性产业,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七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八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拓展国际合作新路径。

从培育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新引擎

中国工程院的《2017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实现逆势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仅今年上半年,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达8.6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高于全国工业企业总体水平8.5个百分点。

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将达到20%左右,约3倍于同期GDp增长。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的相关领域将进行有机合并、调整和增补,将“十三五”期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网络经济、生物经济、高端制造(包括高端设备制造与新材料)、绿色低碳(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五大领域及其产业。

从“培育发展”到“壮大发展”,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思路正在改变。到2020年要使新划分的五大领域及其产业产值规模分别达到10万亿元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张虎介绍,201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总规模超过2.3万亿元。

增速换挡:孕育新动能,重塑新格局

苹果、微软、英特尔等30多家跨国公司已经把研发中心落户深圳,华为、中兴分别在全球布局了47个和20个研发中心,引进来与走出去,深圳的战略脚步从未停歇。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全球创新的主战场,成为各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争之地。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说:“全球新兴产业增长率普遍超过传统产业,技术突破和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重塑世界产业竞争格局。”

作为世界各国竞相研发的新一代信息安全技术,量子通信有着传统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安全特性。在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普通观众有机会第一次近距离体验到了实用化量子通信技术的魅力。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量还较小,但是其相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旧产业、旧动能。

“十二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重点领域的企业营收增速表现优良。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发展迅猛,其产业总规模位列七大产业之首。重点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力度加大。以高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核电技术装备等为代表,中国制造“走出去”有了新标杆、新名片。

抓住机遇:新兴产业如何走好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遇到的瓶颈是什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巡视员任志武认为:核心技术的创新不足,全球创新资源利用不够成突出问题。

未来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以下考虑:以集群发展为着力点,以营造生态为改革方向,以重大工程为突破口,以合作发展为基本途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篇9

关键词:土地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土地规模经营;土地监管

基金项目:湖北省软科学基金项目“促进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土地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6aDC1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中心区低效工业用地的退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CGL054)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6-0021-04

一、引言

土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和生产要素,当前土地资源短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主要表现在用地需求急剧增加、用地规模阶段性特征明显和用地期限难以确定等问题上①。如何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土地资源配置角度出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就是以土地政策为调控工具,依据规划,优化整合土地空间布局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育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②。从土地问题入手,探索土地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地要素供给和土地规划两方面。Debolini(2015)指出土地利用竞争是产业竞争在空间上的基本表现③;实施产业用地类型管控政策能促进城市改造与新产业发展④。石忆绍和吴婕考察了京沪穗的产业布局,认为优化产业布局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促进作用⑤。张孝宇等(2011)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土地要素投入与产业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⑥。孙宇杰和陈志刚(2012)探讨了新兴产业用地供需和布局等方面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⑦;高向军和董菊卉(2012)调研沪浙闽地区,指出应在工业用地供应环节进行项目评估和用地细分⑧。杨萍等(2015)认为,以土地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园区设计是实现园区土地高效利用的基本准则和技术指导体系⑨。

本文以土地政策为切入点,采用政策文本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梳理湖北省新兴产业发展相关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结合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用地特征,揭示土地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提出促进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土地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政策演变

本文通过以下步骤获得政策样本:从国土资源部和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等政府官方网站中搜集相关政策文件,并从中国法律检索系统中以“土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集整理我国1983―2015年间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关、对新兴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土地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1983―2015年间,与湖北省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类土地政策文本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共195项,其中,法规数量21项、国务院规范性文件19项、地方规范性文件39项、部门规范性文件116项。因此,本文最终讨论的土地政策样本为195项,并依照其政策效力级别,将政策划分为a等级――法规、B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C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和D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共4个层级,政策效力级别越高,政策的作用力度也就越强。

本文用比例图反映创新政策比例的时间序列变化,考虑a、B、C、D等级数量之间差距的同时,更清晰地反映政策的变化。观察图1,1983―2015年间,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土地政策数量呈增长后趋于平稳的发展态势,1999年出台了8项政策文件,且之后每年都有政策出台,在2006年后政策数量较为密集。总体来看,围绕湖北省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政策发展阶段。1983―2000年间,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开始启动部署,多部门相继制定税务、金融等各类政策,但在政策数量上处于平稳状态,无突破性增长。

(2)政策加速阶段。2001―2006年间,湖北省出台的地方性政策文件较少,仅有1项,但财政、税务、工商、外事等部门相继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制定出台相关部门政策,部门规范性文件政策数量增多,协同国务院政策文件对新兴产业发展进行政策指导。

(3)政策密集阶段。2007―2015年间,部门和地方规范性文件数量较上一阶段更为密集,湖北多地区在这一阶段中相继出台了较多的关于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新兴产业建设的政策文件,同时国务院也出台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意见,对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和发展方向。如:200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湖北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予以重点支持。

三、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CD模型来分析土地政策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程度。

(1)式中,Y为湖北省某一年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因变量;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6、β7分别为Gdpgrowth、Landpolicy、Staff、techmarket、Firm、expenditure、Finance的系数;ν为残差项。

2.变量选择

市场和政府是调控经济的两大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很难完全依靠市场经济的作用快速发展,还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手段进行调控,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已有文献,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外生变量主要有土地、资本、劳动力和科技四个方面的内容,相关变量及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

(1)土地政策(landpolicy)。政策变量通常以虚拟变量或者名义变量的形式出现。本文采用设置名义变量的方法,将2001―2015年间土地政策对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力度分为3个等级,分别对各等级赋予不同的数值反映其作用程度:2001―2006年赋值为1,2007―2015年赋值为2;土地政策越有针对性、越密集,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2)GDp增速(gdpgrowth)。经济增长能够促进产业发展,而经济增长可以通过GDp增速来反映,因此选取GDp增速作为变量,借此反映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3)R&D人员全时当量(R&Dstaff)。R&D人员全时当量指全时人员数加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这是国际上比较科技人力投入而制定的可比指标。该指标可以反映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投入情况,高技术人才的投入越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越有利。

(4)技术市场成交额(techmarketturnover)。技术市场成交额指登记合同成交总额中明确规定属于技术交易的金额,以技术市场成交额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投入水平。

(5)高技术产业企业数(Firm)。高技术产业的企业个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规模。

(6)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expenditure)。工业企业用于内部开展R&D活动的实际支出包括用于R&D项目或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间接用于R&D活动的管理费、服务费和有关的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外协加工费等。用R&D经费内部支出表征企业的R&D活动开展的资本投入。

(7)财政收入(Finance)。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而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财政收入越高,对战略性新产业的财政投入才能更大。

3.实证检验

根据表2,F检验的p值为0,说明选取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模型(1)的R2为0.6477,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高,模型总体较好。模型估计结果中,GDp增速、土地政策变量、R&D人员全时当量、技术市场成交额、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和财政收入等大多数变量在5%置信水平下显著。

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中,GDp增速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相关性显著,变量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期符号相符,说明GDp增速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R&D人员全时当量与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相关性显著,变量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期符号相符,说明R&D人员全时当量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技术市场成交额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相关性显著,变量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期符号相符,说明技术市场成交额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相关性显著,变量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期符号相符,说明高技术产业企业数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相关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合,但p值>0.05,与湖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相关性不显著。财政收入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相关性显著,变量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期符号相符,说明财政收入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科技投入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依托于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而带来生产效益的新兴产业,没有科技投入为支撑,没有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就缺失了最大的“王牌”;人才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人才资源为基础,人才建设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实证结果表明人才的投入能有效促进产业产值的提升,且新型技术人才是提升一个地区产业技术水平的关键,加强人才引入可以提升地区发展的总体技术水平,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财政投入是政府部门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增加财政投入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加大经费投入、税收减免或经费补贴等。

关键变量土地政策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相关性显著,变量系数符号为正,与预期符号相符,说明土地政策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土地政策主要通过不同的政策工具发挥其宏观调控的功能,湖北省土地政策的制定越有针对性、执行力度越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越大,以此来衡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也越好。

土地政策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合理的土地规划、土地供给和土地税收等政策能保证各产业园区及周边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2)通过制定土地供应政策,调整城市产业发展的优先级,调控供地顺序和供地数量,支持发展形势强劲的产业,限制或淘汰低端产能的项目或企业,能够促进新兴产业生产规模的壮大。(3)通过差别化的土地规划政策,统筹规划区域结构,保障不同区域内的新兴产业是符合其资源、地理和技术上的优势产业,兼顾区域内不同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4)通过土地政策引导生产要素投入,从而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一方面,土地政策能够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会促进劳动力的投入,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土地政策能够促进技术资本的投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对技术的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四、对策建议

土地政策涉及土地划、土地开发、土地供应与利用审批、土地使用监管、用地清退与存量建设用地整理等环节,进一步延伸,还涉及地价测算、税收等经济杠杆,是以土地为载体或切入点的一系列管控工具的集成,基本覆盖产业引进、发展、运行及退出等各环节。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加强土地政策的调控力度,在规划、供地、利用和后续监管几个阶段给予政策支持。

一是构建科学利用土地的政策引导机制。确立科学有效的土地规划政策,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作为长远目标,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予以更高的重视。与此同时,保证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以及湖北省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性,经批准设立的工业园、科技园、开发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必须纳入城市建设用地中,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在国土资源部门历年修编的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增添针对性的用地规划,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对分区用地进行新的配置,在此基础上确立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用地规模,引导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靠拢,确保企业能准确及时地进行用地投资。

二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的土地供应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土地供应政策要以保障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目标,保证土地资源配置适应其产业发展规律,以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供地优惠等政策措施加强市场培育,通过政府补贴扶持中小型新兴产业,保障企业的产业用地需求。在土地供应政策中调整产业园区准入标准,可参考杭州萧山区的集约节约用地经验,设置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准入门槛,在土地供应前期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出能力进行考核,以满足不同产业类型企业的不同用地需求,也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用地评价体系。在供地模式上创新,从出让价格、供地年限和出让方式上着手,实行弹性土地供应管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可适当降低土地出让起始价,但需建立出让价的最低标准,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企业可享受同等待遇的安排,比如对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生产企业采用不同的供地方式,协议出让和招投标的方法可以合理结合,也应仔细区分。

三是构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税收政策。土地税收是土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范战略性新兴产业土地税收尤为重要,可从土地占有环节对新兴产业企业设置产业用地目录,视情况征收使用税,如2014年上海《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差别化征收土地使用税”等指导意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用地状况进行评估,对于企业规模小、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企业可降低物业税率,实行增值税的税收优惠。增设土地闲置税,国土部门可建立评估体系,对企业用地效率进行评估,对闲置、低效用地的单位和个人,收取高于平均水平的土地闲置税,提高囤地成本,减少囤地、炒地行为,减少土地浪费。

四是构建规范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土地监管政策。土地监管是土地政策的一个关键环节,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定期对土地使用权证年检及履约考核,对企业用地情况进行监督。进行供地后的情况监督和评估,建立信用数据库和奖惩机制,及时更新检查企业用地建设是否规范,是否符合供地规划时的土地评价标准,全面掌握企业用地情况和用地潜力,作为后续用地的审核依据。(2)建立产业用地退出机制,对存在土地闲置情况的新兴产业企业要进行清理和处置,并加强对闲置土地有关处罚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闲置土地处置不到位等问题。

注释:

①卢为民、马祖琦:《土地政策与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

②张宇、刘芳、欧名豪:《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土地制度支撑体系》,《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6期。

③m.Debolini,e.Valette,m.Francois,mappingLandUseCompetitionintheRural-UrbanFringeandFutureperspectivesonLandpolicies:aCaseStudyofmeknes(morocco),theLandUsepolicy,2015,(47),pp.373-381.

④igalCharney,DowntownRedevelopmentandLand-UseRegulation:CanplanningpoliciesDisciplinepropertyDevelopment?theLandUsepolicy,2015,(47),pp.302-308.

⑤石忆绍、吴婕:《京沪穗科技服务业用地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期。

⑥张孝宇、张安录、蔡银莺:《土地要素投入对二三产业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9期。

⑦孙宇杰、陈志刚:《加大土地政策支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城市研究》2012年第12期。

⑧高向军、董菊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用地政策评析:基于沪浙闽地区的调研》,《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第5期。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篇10

本刊记者最近从百度上搜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词条,相关网页达600多万个、相关新闻50多万篇,若再加上“战略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以及细分领域的词条,那搜索到的结果更是不计其数,并且每天还在不断地递增。

就在地方政府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部署、引进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各界翘首以盼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日前也有了最新进展。9月14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完成起草、征求意见阶段,争取在9月份提请国务院审议,并及早。

自2009年9月国务院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2010年9月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地风生水起,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田杰棠告诉本刊:“从调研情况看,地方政府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当积极,而且行动迅速,许多省市早就出台了发展规划,确定自己的发展领域,并推出各项扶持政策措施。”

神奇的产业

《决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不是短期任务,它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田杰棠表示,要在未来10年到20年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掌握一批前沿和关键性的技术。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问题,《决定》对其特征进行了表述,“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并提出了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领域: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为避免误读和引起歧义,去年,国家发改委在《决定》公布后不久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进行了解读,并于今年4月份修订并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目录》共1399条,其中鼓励类750条,限制类223条,淘汰类426条。新目录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限制和引导。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所以备受政府、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追捧。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超过一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根据平安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全国至少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在其可以涉足的新兴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项目投资。从整体分布来看,东部省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已经领先一步,各个产业的项目投资总额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投资额度较大的项目也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并且东部省份也出现了多个地级市同时发展某产业,形成了同一产业的集聚发展。

田杰棠也表示,“改革开放比较早的沿海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创新上领先的地区应该搞得更好,因为它有基础。”

北京市日前决定,将拿出400亿元财政资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25%左右,到2020年将提升至30%左右。未来5至10年,北京市将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以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突破,以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为先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使北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据报道,上海市经信委最近向市人大提交了“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9个重点领域实现产业规模4787.87亿元,约占全年目标的45%,同比增长18%。重点领域还将进一步“扩容”,聚焦“9+5”个重点领域:“9”是指2009年开始启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9个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5”是指2010年新启动的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和今年即将启动的节能环保、民用航天等5个领域。

“十二五”期间,广东省财政集中投入22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允许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级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的70%确定土地出让底价。到2015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三大产业率先突破,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初具规模,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5万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在主要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3~5个产业链较完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两番,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6%左右,使广东成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中西部省份丝毫不甘落后,都希望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争创迎头赶上的机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愿和决心都挺大。

据安徽省发改委最新统计,今年1月至7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934.9亿元,同比增长60.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3.4个百分点。按照规划,到2015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

山西省表示,到2015年,力争完成100个试点项目、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培育50个左右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初步建成10个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

湖南省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提出“753”实施战略,即: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5大基础工程,打造3大支撑平台。

四川省设立2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实施三大工程,包括技术攻关与创新工程,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产业化示范工程。此外,“在‘十二五’期间突破60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100个10亿元重点产品、10户100亿元重点企业”的“611”计划也将于今年启动。

新疆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初步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欲速则不达

从2009年开始,各地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热情高涨,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和实施当中,而且推进的步伐明显快于中央政府。

江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2009年12月,江西省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着力打造包括光伏、风能核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绿色照明及光电产品、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在内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公开信息显示,东中西部有不少省份把国务院提出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纳入了本地区的支持行列。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河北、湖北、安徽、河南、重庆、四川、陕西、广西、新疆等对7大产业进行了全覆盖。另外,上海、吉林、辽宁、福建、湖南、江西、云南等也完成了6个产业的覆盖。

“国务院经过多次讨论和论证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个领域,地方政府不一定都要选择这七个产业,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去布局自己的新兴产业,特别是落后地区要量力而行,因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还需要承接。”田杰棠对记者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表示,他在调研中发现,地方积极性很高,不少省市希望7个产业都做。不同省市的实际条件不同,但做出的产业选择却相似,这实际上是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有一些产业需要特殊的资源或者政策,假如不顾自身实际条件,什么产业都发展,最后只能陷入地区间的盲目建设和低水平竞争。”所以,他认为地方政府“要遵从市场的规律”。

《决定》和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从2010年的4%左右提高到8%左右,到2020年,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这是国家层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确定的中长期量化目标。

田杰棠认为,国家这个增加值比重的目标比较合理,也很冷静,但对掌握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强调得还不够。地方的目标甚至一些中西部省份的目标都比这个要高。应该再加一些反映创新能力的目标,比如产业的研发强度、利润率等,现在提的大多是规模目标。美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强度达到16%以上,我国还不足2%,美国企业如果没有高利润不可能支撑那么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我国以后应该发展高利润、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据了解,对于地方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目标,目前最低的就是8%左右,与国家目标持平。不仅东部省市出台的目标比较乐观,一些中西部省市也提出了较高的目标,如湖南省提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陕西省提出达到15%以上。有些省市则提出了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目标,如河南、安徽、湖北力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重庆提出超过13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左右,四川要达到5000亿元以上。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强调,抢占制高点确实需要“加速跑”,但“”则是欲速不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的特征,同时也遵循着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基本路径。“只有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催生新兴产业。需要一步一步走。”

新瓶装旧酒?

据报道,有些地方将原来的高新技术产业甚至传统产业都装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新瓶子里,还有省市基本沿用以前传统工业时的一套做法,只注重大规模引进项目,片面追求产值,而不管是否有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市场效益。

总理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进展中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无序发展,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二是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领域还处于起步和跟踪模仿外国技术阶段;三是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

有专家表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除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观念在起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大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尽管《决定》和国家发改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解读,但由于七大产业可以划分出许多细分领域,而且与原来的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又有重合和不相容的地方,再加上新技术层出不穷和不断演化,不可能对这些产业都标示出一个清晰的边界。

“中央可以搞一个窄口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明确产业领域,统一统计目录、标准和口径。”田杰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不少地方政府好大喜功,标榜要打造百亿千亿级产业园。这种对产业规模的过度强调,实际上偏离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创新为基础的本质。规模不等于创新,创新还是要回归到技术上。千万不能再犯早期我们搞新技术园区时的错误,一些产业名义上叫高新技术企业,但它只是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低附加值端,最后的产品可能卖出去了,但只是依靠较低的人力成本优势、廉价的资源和高能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