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十篇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十篇

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28

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1

关键词:地方高校;运动竞赛;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38-02

一、引言

运动竞赛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比赛的总称,它是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项目(或某些身体运动)为内容。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之一。近些年来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等理论的导向下,普通高校校园运动竞赛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竞赛项目上,引进了一些游戏和娱乐性项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也在校园得到传承,这些引进和特色传承项目充分调动了学校师生的参与积极性。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素质教育的深入,时代给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开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也给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地方高校,受经济条件和信息滞后等因素影响,其校园体育运动竞赛,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难以满足学校师生的体育需求,很难实质上推动素质教育。笔者以地方高校咸宁学院为例,对其目前开展的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咸宁学院开展的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现状进行分析,探析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改革思路,为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地方高校校园体育运动竞赛改革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和体育运动竞赛的相关书籍,以及地方高校开展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相关活动资料,为本研究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发放问卷,问卷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运动竞赛目的、运动竞赛频率、运动竞赛项目等,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0份,回收率97%。

3.访谈法。面访了咸宁学院运动竞赛主管领导与运动场地器材管理中心管理和工作人员,针对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场地器材的管理和利用以及维护,目前我校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等一些问题进行访谈,并做好访谈记录。

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访谈及调查问卷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开展现状。①组织现状。据调查所知,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主要包括:由体育委员会和工会举办的每年一次的校级田径运动会、篮球联赛和排球联赛等;由团委会组织各个协会举办的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各项联赛以及各个院系之间的各种体育运动比赛;由各院系团委会组织的班级体育联赛、各院系间的友谊赛以及师生对抗赛等。在上述比赛中,每年一次的全校运动会(2010年以前称田径运动会)以及定期举行的院系间的体育运动联赛,相对其他形式的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而言,校方比较重视且投入较大,规模和竞赛规范性方面都是其他形式的校园体育运动竞赛难以达到的。据调查显示(表1),有73.2%的学生参加过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竞赛,22.5%的学生基本上没参加过,4.3%的学生不了解,原因主要有:没兴趣、怕成绩不如人、我根本不知道有比赛以及组织不规范等,这说明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与宣传有待规范和加强。

表1学生参与校园体育运动竞赛情况统计一览表

②项目设置现状。据调查显示:参与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人群以男生为主,占68.2%,女生仅占31.8%。其中从参与项目的人群分布看,篮球占40.4%,田径占17.8%,网球占11.8%,排球、足球、健美操依次排列(表2)。篮球以其攻守转换变化快,彼此对抗激烈,技巧性要求高等特点吸引较多学生的参与,且男生占主要;田径运动会每年一次,规模影响大,参与的人数相对较多;网球作为校园新兴项目,受学生喜爱。由此反映了学校校园运动竞赛在项目设置上有所弊端,适合女生参加的项目太少,且有些偏向于竞技性,这就只有占学生人数比例较少的体育尖子能够参加,无形中把绝大多数的学生拒之在赛场以外。这样就不能使“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等理论充分体现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因此,应对学校校园体育运动竞赛项目设置进行更新和积极引进新兴项目,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表2 校园体育运动竞赛项目统计一览表

③可利用场地器材的基本情况。咸宁学院的体育场地包括3个标准田径场,1个综合训练馆,3个室内运动场地和近百片的室外球场,场地配备相对齐全,其中以篮球场为最多。通过对学校体育硬件设施满意度的调查表明,有85.5%的学生认为基本能够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有10%的学生认为完全能够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有4.5%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原因主要两点:其一是中心校区西区运动场地的建成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运动需求;其二是学校室内运动场馆的建设不健全,场地利用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严重,遇到下雨天学生们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运动。这也是目前咸宁学院运动场馆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种运动需求的主要原因。

表3学生对校园体育运动硬件设施满意程度统计一览表

④管理机制。咸宁学院目前在对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不少改善,但在竞赛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工作上还是有些缺乏。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竞赛监督,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竞赛问题,例如运动竞赛出现的打架斗殴、运动员代表罢赛和请“外援”等诸多情况。目前现有的管理机制只有奖励政策和一些纸质上的处罚规定,而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却没有相应的惩罚和硬性的管理方案。这不仅使比赛的公平、公正性难以保证,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在心理和身体方面受到伤害,更加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等理论。

2.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改革思路。①打破旧观念,开创新体系。咸宁学院2010年全校运动会就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它在我校首次尝试将趣味运动、健身操、啦啦操等项目搬上了运动会上,这样不仅吸引了大量喜欢运动的学生参与,而且平时不怎么爱动的女生和老师也参与到其中。因此,我们应将这一成功尝试推广到其他的大型运动比赛场,如在篮球比赛中场休息时间跳啦啦操和健美操等,也可以在篮球比赛中增加“定点投篮”“运球障碍跑”和“远距离投篮”等拓展项目。总之,我们在逐渐施行过程中要建立一个注重健身、淡化竞技,增添融健身、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园体育运动竞赛体系。②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认知度。高校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宣传是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咸宁学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就要加强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宣传力度,利用校广播台、校报、海报、校园网等校园媒体工具对其进行准确的而及时的报道和宣传。另外对于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竞赛办法及操作流程应形成文字性材料,通过各种方式对其加大宣传。这样才能保证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健康、稳定、有序地进行。③将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融入到学生生活中。为了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及“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让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笔者认为可以将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这一整体,化分为部分,使学生更加能够充分快速地被吸收到这个整体中。例如:将一年一次的校级运动会和各种大型校园体育竞赛化整体为部分,把有些竞赛内容划分到每个院(系),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进来,不参加竞技性的项目,就参加大众娱乐型的;不参加个人项目,就参加集体项目;不参加比赛,可以参与后勤保障和啦啦队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是不参加比赛,也感受到了赛场氛围,真正实现了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解决了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参与人数不多、性别差异大等各种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不一味读死书,学会劳逸结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校园里体育运动竞赛,让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真正融入到学生生活中。④完善校园运动竞赛的管理机制。针对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管理机制的缺陷与不足,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强化监督管理体制,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参加运动竞赛的运动员进行认真、仔细、严格的审查,对于“打架斗殴”“冒名顶替”的行为一经发现,核实后从严从重处理,确保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公平、公正性;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充分明确各个竞赛组织机构部门的职能,对于那些设立了却不做事的部门人员应在总结会上进行点名批评,对于那些而造成重大事故的部门人员应追究其相应责任,确保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强大的后勤保障作用。

四、结论

1.咸宁学院开展的校园运动竞赛的项目类型较少,并没有其他一些能够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不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管理机制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让参加校园运动竞赛的学生对其产生不信任感。

3.几年来咸宁学院运动竞赛在竞赛项目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一些趣味性和娱乐性项目走进了校园,开展贴近生活的集体性项目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尹章豹,张鹏.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开展现状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6):93-95.

[2]杨远波.高校运动竞赛的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10-113.

[3]李悦悦,王建.普通高校校内运动竞赛现状及改革思路研究[J].中国教育导刊,2008,(7):88-89.

[4]余富光.学校运动竞赛改革的尝试[J].中国学校体育,2004,(1):52.

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2

关键词:体育竞赛;校园文化

体育事业与社会事业联系最为密切,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身体保障。奥林匹克精神带动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提高青少年的体育意识,以此加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1体育竞赛的相关研究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体育竞赛的概念

学校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学体育竞赛是在学校内、外进行的,参加对象以在校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组织、裁判,根据统一的规则组织实施的个人或集体间的各种体育竞赛。

1.2中学体育竞赛的现状

学校体育竞赛应重视集体参与,响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对参赛者的身份提出要求,提升赛事规模,固定比赛时间,这样的学校体育竞赛,既达到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也为我国学生体育竞赛的发展方向起到引导的作用。童锦[1]总结了高校体育竞赛的现状:(1)高校体育部门及教师对体育竞赛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够。(2)高校体育竞赛与“阳光体育工程”的设想还存在差距。(3)高校体育竞赛以竞技性运动项目为主。(4)过分追求竞赛成绩。现有的体育竞赛模式基本沿袭传统为主,难以促进学生形成持之以恒的锻炼习惯,在体育赛事的教育效益上缺乏长久性。不少学者对学校传统体育竞赛的发展提出了改革建议。如章玮、孔红新[2]的《改革高校运动的思考》,初永和[3]《高校运动会由单一性向全面性发展的思考》,刘晓辉[4]《江西省普通高校运动会现状的分析研究》,以及郭静[5]等《新课标背景下高校运动会改革实践研究———以赣南师范学院运动会为例》等相关文章,指出传统学校运动会存在的弊端,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学校的改革刻不容缓。针对以上问题,刘宁[6]等《略论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竞赛改革》、王士明[7]等《南昌市普通中学开展校内体育竞赛的调查研究》均提出:体育竞赛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体育竞赛与体育考核、考试相结合;学校体育竞赛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体育竞赛内容体现健身性、娱乐性、竞赛性特点。

1.3体育文化的研究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来展开,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来体现它的多样性。

2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2.1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标识、体育图书音像资料等,是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

2.1.1校园体育场地的建设

安徽省级示范高中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是学校评估的指标课题成果KetiCHenGGUo之一,省教育部门对该类型的学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学校体育场馆的整修、建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1.2校园体育器材设施的建设

安徽省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器材设施能满足学生要求的占调查总体的10.8%,认为学校体育器材设施不能满足群体活动的占调查总体的18.4%,严重不足的占调查总体的12.4%,主要存在于体育器材设施无法满足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要求。

2.1.3校园体育标识

安徽省省级示范中学的体育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宣传设施欠缺。同时学生对体育信息的关注力较低,在心理上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就很低。

2.2精神文化建设

2.2.1学校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反映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号召力,标志着体育的理想、信念、节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

2.2.2学校的体育目标

安徽省省级示范中学的体育目标围绕水平五的目标来展开的,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

2.2.3学生的体育观念

体育观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在娱乐、健身、审美以及在道德、智力、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

2.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2.3.1学校的办学理念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办学理念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办学经验的积累、提炼与传承,学校历史是学校文化的根基,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校训中除岳西中学出现“强身”二字,其他学校均未有与体育相关的字眼。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对自己的办学理念提出独特的要求,并形成独特风格和办学特色。

2.3.2体育课程设置

目前,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的体育课仍处于传统的排课模式,课程固定以球类、田径为主。学校开展体育竞赛本身就少,与体育课相协调的情况很难实现。

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体育竞赛的现状

3.1社团与课外活动

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为学生社团。学生社团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交流思想、切磋技艺、相互影响,扩展友谊。

3.2体育竞赛的形式

学校举行体育竞赛的形式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比赛、课外活动、单项竞赛项目、学校运动会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是学校进行体育竞赛的大好时机,作为普及度最高的体育竞赛方式,学校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精力来举行,时间集中、固定,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学生的参与度也非常高。

3.3体育设施基本情况

3.3.1师生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87.3%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学校的场馆普普通通,仅有2.1%的学生认为学校场馆极具创意。优化硬件设施的综合功能,提高学校硬件设施的使用效率。

3.3.2校园体育标识

设计独特的体育雕塑,放在校园显眼的位置,并印发在校园卡、卡片之上;独特的体育标语来增强学校的标识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化讲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征文等,建立校园体育文化宣传阵地。

3.4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开展体育竞赛情况

3.4.1学校举办课外活动情况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建设和管理,在改善体育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协调好各部门组织开展好学校的各项体育常规工作,如运动会、体育节等。

3.4.2学校开展体育竞赛的类型

霍山一中、阜阳一中、铜陵一中、淮南中学都会举办广播操比赛;合肥一中、阜阳一中每年会有自己的篮球赛,同样会参加省级或市级的比赛。其中安庆一中,每年举办的体育竞赛项目较为新颖,田径运动会、啦啦操比赛、橄榄球竞标赛、乒乓球比赛,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平台。

3.4.3体育竞赛衍生活动

发展体育竞赛衍生活动,扩大体育竞赛对学生的影响力,告诉学生不仅仅只有通过成为运动员才能进行比赛,还可以通多种途径融入其中,如:啦啦队选拨、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利用图片资料展览等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之中。

3.4.4关于体育竞赛计划

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关于体育竞赛的计划主要围绕每年一度的运动会开展,再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存在社团的学校会组织一两次体育社团活动,如铜陵一中每年举办社团篮球赛,历时两个月(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合肥一中每年4月份的校园文化节,会定期开展足球赛、羽毛球赛等比赛。其他学校还会不定期组织一些计划中待定的项目,如阜阳一中、淮南一中、霍山一中的广播体操比赛;安庆一中、六安一中的啦啦操比赛;铜陵中学的三人制篮球赛等。

3.5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学生对参与体育竞赛的态度

3.5.1学生对体育竞赛的关注途径

学生对体育竞赛的关注途径较多,主要从网络、电视、广播中了解相关的图像和音像资料;学校中的宣传栏和标语也会向学生传递相关竞赛信息;其他学生还通过杂志和一些比赛现场进行关注,保持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3.5.2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热情度安徽省高校的仍有学生缺乏积极性,需进一步加强引导。

3.6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师生在体育竞赛中的角色

3.6.1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者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践行者,扮演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体育竞赛活动组织者包含党政领导、宣传部门、团委、学生会及社团、教师。

3.6.2学生在体育竞赛中的角色

学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主要担任的角色以参赛者为主,占调查份额的54.5%。学生角色也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出现了组织者(2.5%)、啦啦队(21.8%)、裁判员(22.1%)、记者(20.3%)、后勤员(39.4),学生在这些角色中的发展则更加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体育竞赛的距离。

3.7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制约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因素

制约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因素有很多,在学校方面主要包含: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竞赛经费、体育教师数量和缺乏竞赛制度等原因。教师们对于竞赛制度的缺失呼声最高,它是对体育竞赛的开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4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影响的分析

4.1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体育竞赛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体育元素的多样性烘托出不同色彩的校园文化,在众多体育活动中,体育竞赛以其特有的竞争形式,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同时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学校的管理,体育文化填充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形成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

4.1.1展示特色办学理念,改善校风

体育竞赛的发展可以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改善学风,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些作用得到普遍认可。学校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从精神层面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注重融合各项课外文化活动,集教育性、娱乐性、竞赛性于一体,给予师生更多发展和参与的空间,引导其形成科学合理的三观。

4.1.2提升学校知名度

学校认识到体育竞赛的重要性,鼓励师生组织、参与各类比赛,尽可能的走出校门,学生和教师都会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提升,参与度提高,并获得一定的体育殊荣,学校的知名度得到宣扬。

4.1.3规范竞赛管理规定

体育竞赛的发展依托于相应的管理规定,要求学校领导部门针对本校具体情况规范、完善以下相关制度: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教师工作条例、成文的体育教师、学生奖励制度、运动员守则及校园文明规范、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场地器材设备条例等,给予体育竞赛的发展空间。

4.2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校园文化对体育竞赛的影响

当校园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则会反作用于体育竞赛,推动各类赛事和衍生活动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学校的特色、优势体育项目。

4.2.1渲染体育气氛

具有鲜明体育色彩的校园文化在各类体育的宣传阶段,就已经将体育气氛渲染到最到点,通过体育标语、体育海报、体育专栏、学校广播,甚至是新兴的公众平台,极大的拓宽了学生了解体育活动的途径,更加直观、快捷。

4.2.2增强凝聚力

学生在谈到体育竞赛对自己的影响时,认为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这就是加强凝聚力的表现。

4.2.3提高学生体育比赛的参与度

校园文化注重对学生的不同潜力,或者爱好进行挖掘和引导,将极大的吸引学生走进体育比赛,再结合自身的优劣势选择自己的参与方式,这就是校园文化对体育竞赛组基本的作用。

4.2.4促进赛场文明

体育赛事中文明比赛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学生的文明行为来源于学校的教育,这就要求校园体育文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强调赛场文明,这是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的体育竞赛发展滞后,活动类型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校没有相关的竞赛计划和制度保障;参差不齐的体育宣传设施和手段,严重滞后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区域性;竞赛联盟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2-0048-04

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以高校大学生联赛为龙头,对区域内高校的体育竞赛进行整合,形成区域性的高校体育赛事,促进高校体育高校运动队、体育资源、教育资源等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所谓联盟是指在两个或者多个的组织或特定部门之间,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或者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联合体,它是组织加强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形式。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形式,为实现体育教学、训练目标以及丰富学校体育文化为目的,建立一套为高校体育竞赛服务,提升高校体育竞赛水平和发展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建立高校区域竞赛联盟弥补了我国高校竞赛体系单一的模式,完善并推动高校体育竞赛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探索形成体育竞赛、训练交流和文化活动的一套机制,既促进高校体育的全面的发展,也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1高校体育竞赛现状分析

1.1高校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竞赛制度包括了一系列的法规性文件,这些文件都是在以行政的模式进行管理和实施的,突出了行政手段在高校体育竞赛中的作用。从高校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体系的大环境来说,是统筹全国高校的竞赛体系,顾及面大而容易忽视一定区域内高校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使目前区域高校竞赛活动并不活跃。而往往针对高校自身运动竞赛体系的小环境,很难融入更高一层次的竞赛体系中去。我国的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看似是一个可以为全国大学生体育竞赛进行管理和指导的组织,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无实际职权的对外联络和交流机构。不论从全国还是地区范围内来说,都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赛事体系,而美国的nCaa和德国的体育联赛体系都能很好的把不同赛事纳入到整个体系中来,形成一个大的赛事体系。目前,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对我国高校的体育事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往往受到体育现有体系的限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尚处在并不成熟且发展不平衡的高校体育面临很大挑战和困难。

高校体育竞赛体制是影响高校体育竞赛开展少和学生运动员参赛少的主要原因。教育部门行政单位组织的“官方”体育比赛是我国高校的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主要由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各省市大学生运动会等组成,这些比赛制度的优点是竞赛时间短、项目多、统一安排竞赛,便于管理,缺点也很明显,表现为周期长,竞赛次数少。这样的竞赛制度不利于高校体育的发展,运动员、教练员不能在比赛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另外,地方学生体协与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民间”体育比赛的形式往往是补充,较难开展多样性的体育竞赛,虽然提高了大学生参赛的热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但组织往往比较混乱,在大学生中间易引起较多矛盾。

1.2高校体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

我国高校资源分配是由主管高校的行政部门主导的,从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到经费的划拨,无一例外都是行政管理部门决定的。因此,重点院校能较容易获得各种资源,这种现状往往导致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安徽省重点院校虽然只有8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9.6%,而在全省体育教师所占总数的比例为57.2%,教授占91.7%,副教授占82.2%,讲师占52.6%,这种人力资源配置更合理,且还有相当部分的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高校的体育经费划拨使用方面,8所重点高校划拨使用经费占总经费的50.56%,平均经费为28.06万元,是其他普通高校的3倍还要多。在高校体育场馆方面,各种场馆、场地设施也明显优于非重点普通高校。以上虽然说明我国高校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但具有优势的高校也为高校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人力资源和管理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2构建区域性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可行性

2.1现有组织管理机构为建立区域性高校竞赛联盟提供保证

管理者要实现目的,行使其管理职权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现的。所以,管理机构是管理活动有效进行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同时,管理机构设置的科学、合理、精干也是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成立相应的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部门职能、权利体系、职责设计、管理幅度和运行机制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并负责管理,实现机构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和分工合理,达到为全区域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和服务的目的。目前,我国开展体育竞赛的组织机构有政府和社团组织机构两种,前者主要由教育部的体卫艺司和各省市的体卫艺处负责组织管理,后者主要由中国大学生体协和各单项体育协会与分会负责组织管理,其组织管理机构及其职既能为区域高校竞赛联盟的组织机构建设带来借鉴也能为其提供有利保证。

2.2现有体育法规的健全是建立区域性高校竞赛联盟的保障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以及《关于在新学年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政策都要求开展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体育课程,加强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合作,努力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2012年12月22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引导学校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等。另外,各省市还制定了一些地方的体育法规,为建立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保障。

2.3现有资源和设施为构建区域性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条件

首先,高校既是人才的生产线也是人才的聚集地,在高校中的体育人才同样密集。高校体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育人才主要形式,这些人员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在科研、教学和训练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和经验。另外,大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裁判执法能力,有的甚至参加国际和职业比赛的执法经历,所以,教师裁判员能够胜任这种层次的比赛任务。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高校财力的投入,学校的体育设施也得到较大的改善。而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还是为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而建的,能够达到高水平比赛标准的要求。因此,这都能为构建高校竞赛联盟提供有利的人力资源和体育设施的条件。

3构建区域性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价值组成

3.1促进高校体育竞赛体系的完善和改革

目前,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非常不平衡,不同层次和形式高校体育竞赛活动虽得到一定的开展,而依据特定的地理或行政划分区域为主的区域间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是高校体育竞赛新的发展模式。这种高校体育竞赛模式要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国家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到竞赛体系中来,发挥不同角色的功能,不断提高竞赛管理水平,使竞赛工作得益于教育和社会,服务于教育和社会。利用这种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区域高校体育竞赛组织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竞赛,形成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的社会化、制度化、多样化。高校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全局工作的一个着力点,抓好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的管理和改革是开拓和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的一个关键环节和因素。因此,发展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也是要不断完善和健全高校体育竞赛的组织机构、竞赛办法、体育法规等一系列的制度,促进整个高校体育竞赛体系的改革。

3.2促进高校管理的信息化和硬件设施的建设

网络是全球信息资源汇存与交流的新平台,网页是局域信息资源的储存单位,是高校体育对外宣传新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资源储备与共享、信息反馈和宣传功能。通过建设相关网站,搭建网络平台,及时比赛的相关信息,保持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了解,促进高校体育网络建设。

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促进了学校在体育场馆和器材的建设和管理,保障了高校各种竞赛的顺利进行。为了满足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符合比赛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学校就必须想方设法加大对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同时,也为学校在体育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和健身运动的提供物质保障。

3.3促进高校间体育教师的交流

区域性高校竞赛联盟的构建让教师在比赛期间有很多与其他院校教师交流的机会,并建立了联系,为不同院校教师之间在教学、科研、训练和裁判加强交流和学习。

3.3.1教学方面各高校教师通过交流了解了其他院校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对本校的教学进行有效的、因地制宜的改进,并不断在这个环境中进行交流、学习和尝试,不断促进本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3.3.2科研方面体育竞赛的开展给教师提供大量的研究素材,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组织建立研究团队或开展教师间的合作,改变高校体育科研原有的“单兵作战”、“零打碎敲”的模式,在学科间、校际间和教师间开展体育科研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校体育科研的学术交流。

3.3.3训练方面赛加强高校间的教师在训练方法、手段等各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运动伤病的减少,改善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另外,通过在高校间举行邀请赛、对抗赛等形式,检验运动队的实战水平,以达相互学习,并为正式比赛做好前期热身准备。

3.3.4裁判方面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师裁判员最佳学习交流和锻炼的场所,在为体育比赛本身服务的前提下,既学习和交流了裁判知识和临场经验,又锻炼了裁判的实践能力,并树立了信心,为体育教师裁判员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促进各高校运动队和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有高水平运动队,而且运动员和球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参加国内比赛的同时还兼有为国争光的使命。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同济大学的手球队、上海交大的篮球队,而在上海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就有60多名刚刚在2004年奥运会上拼搏的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出现在大运赛场。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既是高校体育的窗口,同时也推动着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普及,普通大学生运动队和学校组织的各种俱乐部的建立是主要形式,这都充分展现了高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3.5促进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

学校官方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可以利用网站对体育竞赛的前期工作做好宣传,同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来展示比赛的风采,这无疑充分发挥了校园网络的作用,促进了高校网站的管理和宣传的作用;通过对校园内的宣传海报、宣传栏等充分的利用,有效发挥方便、快捷的作用,丰富了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宣传文化;随着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发展,电视转播已开始成为吸引观众的主战场,满足了观众对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官刺激的享受。

3.6形成大学生竞争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往往是通过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而体育竞赛又是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手段。因此,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观就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与锻炼不仅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手段。体育竞赛是以体育训练为手段,体育训练往往是体育锻炼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体育意识形成的过程,因此,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比赛的过程则是体现大学生坚强毅力、拼搏精神、竞争意识的过程,还具有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作用。因此,开展区域间高校竞赛联盟的赛事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意识,能有效的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让学生受益终身。

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4

关键词:体育竞赛;现状;改革

摘要:随着全民健康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健康第一”已成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目标。而传统的组织观念、竞赛体制和管理措施制约了校园体育活动的发展。本文意在通过改革构建一种与体育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校体育竞赛。

关键词:体育竞赛;现状;改革

学校群体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推动全校体育建身活动蓬勃发展的主要工作途径。随着全民健康“健康第一”已成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推进的主要目标。而以传统的竞技体育为主的学校体育竞赛模式已无法适应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尽管传统的竞赛模式曾在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体育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组织观念、竞赛体制和管理措施制约了校园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校园体育竞赛应转变观念。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其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以便更好地为“健康第一”的目标服务。

一、高校体育竞赛的状况

纵观高校的体育竞赛,就拿田径运动会来说无论竞赛方法,还是项目设置,无一例外都是按竞技运动会的要求来办,由于项目少,每项又有限报人数集体项目也不过4-5人参加,致使有些学生想参与却排不上号,无法上场投入比赛,无法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其他球类项目也是一样,从大一到大四参赛的学生也就那么几个人,绝大部

分学生不能参与到竞赛之中。其他各单项比赛更是如此,集中到那么

几个体育尖子身上。高校体育多样的竞赛形式是高校体育文化气氛的表现,高校的竞赛工作开展的越加丰富,说明了高校的文化气氛就越加的高。就是体育竞赛的模式老化,传统的高校校内的体育竞赛工作及经费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竞赛工作的改革。而且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经费问题是保证体育竞赛的基本条件,高校现有的不完善的体育设施和经费不足也是制约体育竞赛的主要因素。

二、体育竞赛的指导思想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仍能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体质的根本性提高就必须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

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从而使对健康的评价不仅基于医学生物学范畴,而扩大到心理和社会学领域”。可见,健康的内涵包括了身体、情绪、智力、精神、社交等方面,新的健康定义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功能和新的使命,“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和全面落实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第一”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观念,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三、体育竞赛内容的改革

高校校园体育竞赛应成为全体学生投身参与体育锻炼的舞台,是充分发挥学生自我体育爱好展示体育才能的无限空间。因此在竞赛内容的设置上,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竞技类项目,要努力开展能促使大部分学生参与,能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和培养终身体育观念的运动项目应该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层次参与到群体竞赛中来,现阶段各高校中所开展的竞赛项目竞技性较强,使大部分运动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参加竞赛。因此,应增加形式简单、参与性强的项目,如自行车、拔河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因此,应传统的思维模式,打破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的局限,有选择的安排一些适宜于大学生的部分竞技项目和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强的大众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使群体竞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四、高校体育竞赛发展对策研究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体育竞赛的教育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体育竞赛即体育的竞技比赛。加强对体育竞赛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体育竞赛价值逐渐被学校领导、教师和大学生所认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根据学校自己的特定条件,结合广播、啦啦队表演、海报等多种方式营造热烈的体育竞赛氛围,促进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

2.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体育课相结合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但长期来高校体育竞赛都与体育课程相脱节,体育课上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有效地满足体育竞赛的需要,虽然知识和技能学的不错,但是对于竞赛方法、比赛规则都知之甚少。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体育课相结合,能够有效调动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大学生体育课上能够学到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增加大学生参与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兴趣。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过程中又能检验体育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大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

3.体育竞赛的竞技性和休闲性、娱乐性相结合

高校体育竞赛应该把竞技性、休闲性、趣味性相结合,降低竞赛难度,满足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知识层次,开展多样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不但增强其参与体育竞赛的兴趣,吸引其广泛参与,而且对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积极作用,为发展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竞赛,是在学校这一特定文化氛围中进行的文化传播,它以大学生为主体,体现了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首先要完善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机制,制定合乎实践需要的规章制度,改革评价机制和奖励办法,激发广大师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其次,加大体育竞赛投入力度,改善竞赛条件,加强对体育竞赛的指导,学校的体育设施应该免费向学生开发,保障体育竞赛的基本设施;再次,加强学校传统和体育竞赛的有效结合,把校训、校徽、校旗等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融入到体育竞赛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竞赛文化体系。

五、结语

学校群体竞赛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部分,当前高校体育活动受传统体育竞赛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竞赛项目单一、竞技性强、缺乏统一的管理以及赛制缺乏创新等特征,从而导致大学生对竞赛的参与率不高,比赛冲突等。

高校群体竞赛应以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目标,努力将传统竞技和大众化体育项目相结合、构建合理的管理模式、突破高校传统竞赛模式,并传播体育文化,以群体竞赛为平台,充分展示大学生的运动风采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龚波、曾桂生.高校竞技体育中的制度缺失[J].体育文化导刊.2009(2).

[2]钱津、刘胜峰.试论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李悦悦.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贾文、田海燕.高校校园体育竞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

[5]付海涛.浅析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5).

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网球文化;体育文化;影响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及我国竞技网球的迅猛发展,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氛围、学生体育意识等显著增强。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接触最广、活力最足、创意最丰的一种校园文化,探讨网球文化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可以推动网球文化的发展,同时,对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网球文化的本质剖析

网球作为国外极具代表性的体育运动,在当前奥林匹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方体育的发展。网球也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一种运动文化,这种文化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完美展现了网球运动的文化特点,彰显和诠释了西方体育倡导的个体主义、科学主义、规范主义精神。

网球运动诞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一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追求公平竞争;第二,追求个人权利;第三,强调人性的解放。网球文化氛围将网球运动的时尚性、公平性、自由性、休闲娱乐性等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网球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网球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而存在,网球运动制定有详细且规范的比赛制度与比赛规则,通过制度对参与者进行约束和规范;二是网球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网球运动作为一种自我完善、发展的物质形式发挥作用;三是网球文化是精神文化,网球运动中的礼仪为提高各个参与者的行为素养提供了环境,另一方面,网球运动在严谨的比赛规则和激烈的赛程中体现了文明、高雅、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等高尚精神。

二、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文化的内涵解读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文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下由全校师生共同创造,是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体育物质与体育精神财富的总和。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同时,又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包括体育场馆设施、体育竞赛、各项体育活动,另一方面,体现了体育意识、体育风尚、体育价值观等。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多项能力的文化,具有大众性(易于参与、空间广阔、时间持久)、方向性(培养目标明确、需求导向)、开放性(国外体育形态流入、体育倾向更开阔)、多样性(活动丰富、形式多样)、动态性(体育活动化静坐为跃动)、层次性(参与主体知识水平及品味高)等多重特点,在传播和发展中要注重体现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

三、网球文化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分析

网球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对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产生积极影响,分析这些影响,可以加强对网球文化的认知,更清晰地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可以推动网球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网球文化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文教育。网球运动具有与生俱来的高雅气质、别具一格的育人功能,在网球运动中能很好地展现参与者果断、坚强、团结的运动精神,网球文化中蕴含有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包藏了高雅、文明的礼仪规范,在网球课程中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于运动中完成了学生的人文教育,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优良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具有积极作用。

二是网球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文化。高职高专校园网球文化与学生的校园生活联系紧密,与校园精神相互融合,网球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为载体,空间上以校园为生存依托。网球文化能促使学生自主培养体育意识、深入理解体育精神、全面提高体育技能、积极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它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元素,贯穿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活动的全过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效果显著,影响深远。

三是网球文化能有效弘扬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精神。网球运动是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在对抗与竞争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参与者的潜能,增强参与者的荣誉感和自我成就感、满足感,提高自信。校内以及各个高职高专院校之间举办的校际网球赛,可以为网球文化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热情与激情,推动网球运动的开展,也是网球文化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弘扬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四是网球文化可以培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形成文明的思想和良好的行为方式。第一,培育形成竞争意识。网球竞赛吸引人的地方一是其竞技性和对抗性,二是运动员在赛场上体现出的坚韧毅力、顽强拼搏的恒心和不轻言放弃的决心,是高超技术水平与执着进取精神的完美融合。网球运动与网球比赛一样,其关键不在于胜负,而在于训练中对抗目标的明确性、身心的投入程度、耐力的竞争等。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应特别注意竞争意识的培养,要树立明确目标,以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竞争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为以后的社会竞争做好准备;第二,培育公平竞争的理念。网球运动具有规范的比赛规则,比赛前,会通过抽签或者抛掷硬币的方式决定第一局的发球权,确定好发球后,由另一方选择场地方向,这样,就保证了参赛的任何一方机会都是均等的。在比赛中,也会相互交换发球顺序、变换比赛场地等,以保证比赛的公平性。透过网球比赛规则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到网球运动的公平竞争性,也正是这一公平性和制度性保证了网球运动和网球文化的平稳健康发展。网球文化公平竞争的原则实现了与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制度的对接,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和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第三,培育学生形成文明、高雅的礼仪行为。网球运动具有独特的文明性和高雅性,比赛中,球员会就自己的失误向对手道歉、由衷赞美对手的杰出表现,这实现了对抗暴力性与比赛高雅性的有机结合。网球运动作为一项传递礼仪的运动,形成的文化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形成文明高雅的礼仪行为。

四、高职高专院校网球文化的发展策略

网球运动凭借其体现出来的速度、力量等特点,获得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青睐,在校园中十分流行。网球文化也处处洋溢着高雅、文明的气息,作为网球运动思想、行为、制度等的产物,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对文明、进步体育运动及其文化的追求。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球文化在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甚至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下面对网球文化的发展提出几点策略:

一是在网球文化氛围的建设上,要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知晓度。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以形成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精神、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为宗旨,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目标,网球文化的核心也正体现在这两方面,因此,要发展网球文化,就要充分利用这一契合点,积极加强宣传,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传播和普及网球文化。

二是在网球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严格选拔机制,加强质量管理。网球教师作为网球运动及网球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扮演着学生网球运动引导者、潜能开发者,网球文化传播者、实践者的关键角色,其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要严格选拔机制,网球教学教师一方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有高水准的文化素养和内蕴;第二,要注重后期培训,要定期组织网球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和网球文化的学习与进修,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第三,要制定考核机制,对网球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态度等进行考核,以打造一支专业技能高、文化素养好、极具发展性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三是在网球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制定针对性强、时效性好的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高效的课程体系。高职高专院校在网球教学中,要注重网球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培养目标要制定得有时代性和针对性,以充分发挥网球运动和网球文化的作用,体现其价值;其次,深化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可以适当增加课程学时等,以增强网球运动教学效果,为网球文化的渗透奠定基础、提供环境支撑;最后,在考核中,可以丰富考核指标,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将网球运动独特的育人功能纳入考评体系,使得网球运动包含的果断、坚强、诚信、自信、谦逊等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和发展,给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品行及人格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是在网球场馆的建设上,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网球运动设施。网球场馆作为网球运动教学、训练的必要物质条件以及网球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第一,要完善网球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场地的修缮、网球运动器材的准备及更新等;第二,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与规范管理,积极调动所有资源投入到网球运动教学和实践中。完成网球场馆的建设,是实现网球运动持续平稳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丰富网球文化、加快其传播和发展的有力保障。

五、结语

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相互交融、整合后形成的一种全新文化现象,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等特色,加强其建设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趋势。把握网球文化本质和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科学内涵,探寻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开拓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网球教学新局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作用重大。

【参考文献】

[1]石昊天,武莹.网球文化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1.66-68.

[2]陈艳.网球运动对西北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1.97-101.

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6

(2015-2017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和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体青字[2013]12号)和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关于在全省学校广泛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的通知》(鄂教体艺〔2015〕4号)等文件的精神,全面推进我市校园足球的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以校园足球运动为载体,大力普及青少年足球基础知识和技能,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加大优秀校园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校园足球水平、足球人才成长的机制;打造校园足球特色文化,推动校园足球广泛深入持久开展。

二、工作条件

1、有场地。全市目前拥有170块各类足球训练场地。其中11人制足球场7块,7-9人制场地有42块,7人制以下场地场地121块。

2、有师资。目前全市共有专职体育教师186人,兼职体育教师606人,其中足球专业毕业教师3名,有足球爱好并掌握足球运动基本技能的教师50名。同时,近几年新招的体育院校毕业教师通过专业培训能基本担任足球教学工作。

3、有氛围。XX高中足球队长期代表XX市征战XX市各类运动会,并一直保持骄人战绩,其中在2008年获XX市第三届运动会足球赛亚军,该校足球氛围浓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工作基础。另外实验高中、XX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小学、XX二小、XX小学、XX小学等学校都建立了各自足球校队,形成XX足球人才的梯队基础。

三、总体目标

建立政府支持、学校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校园足球管理体制;健全完善保障机制,不断增强足球运动经费、师资、场地等基础保障能力,形成各方支持青少年足球运动的良好氛围;推动全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蓬勃开展,形成校校有足球队、班班有足球队、人人都参与的足球氛围;创建一批国家、省、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立市、片、学校三级竞赛体系,广泛组织学生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校园足球活动和竞赛。

四、重点工作

1、强化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校园足球特色

大力推广和普及校园足球活动,把校园足球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以足寓德,以足育智,形成“热情、参与、合作、拼搏”的校园足球特色文化,为喜欢足球和有足球特长的学生提供学习、训练和比赛机会。在校园足球活动普及的基础上,按照比例科学、结构合理和有效衔接的原则,遴选一批工作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中小学校,分期分批进行重点扶持,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自2015起启动实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力争创建成各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75所,其中,部级10所、省级15所、XX市级20所、XX市级3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把足球列入必修课程体系,每周至少组织3次以上以足球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大课间或课外活动;建立好校级足球队和不同年龄的梯队,并在有条件的幼儿园建立足球兴趣小组,真正做到足球从娃娃抓起。

2、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制,创办地方特色赛事

将校园足球竞赛纳入中小学校体育比赛年度竞赛项目,自2015年起全面建立市、片、学校三级联赛体系。足球特色学校每年要组织班级、年级联赛以及校际对抗赛,积极鼓励以中心初中为单位举办小学、初中的校际足球邀请赛,并形成制度。根据地域远近划分片区,建立片区联赛制度。片区联赛冠军队参加全市比赛。全市冠军队代表XX参加XX市、省以及全国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赛事。时机成熟时每年举办一次全市教工足球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专业人员成长

引进1-3名足球专业人才成立足球技术组,足球技术组作为XX市校园足球工作的技术支撑,技术组以最新的足球理念和方法指导XX足球教育基础工作,培训现有的师资力量,形成一个具有专业足球水准的大型教师(或教练)团队。此外,教育局将会同人社局、文体新局等有关部门,根据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需要,多渠道、多形式地逐步配齐学校足球专业教师,加快建没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足球教师队伍,争取用一年时间确保每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至少有1-2名教师达到合格足球教练员、裁判员的水平。教育局将鼓励普通体育教师通过研修学习获得国家认定的足球教练员、裁判员资质,提高专业技能,从事足球教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外籍教练员和聘用高水平教练员、足球退役运动员执教,专(兼)职从事教育教学、业余训练和专业技术指导。市教育局和文体新局结合将在三年内完成中心小学以上校园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工作,并派遣相关老师参加市级以上的骨干培训。

4、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动校园足球健康发展

全力构筑具有XX特色的中小学校园足球课程,着重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掌握足球运动技能水平和健全青少年人格三个方面构建课程内容、结构、方法、评价及管理体系,力争至2017年,全市所有中小学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同时,将足球活动引入大课间操,达到“人人爱踢足球、人人会踢足球、人人能赛足球”的目标。

五、具体目标

上述重点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5年4月-12月)

1、健全校园足球领导机构。成立XX市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明确工作、职责分工。

2、做好校园足球教练员、裁判员的业务培训。实施相关培训项目,重点加强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裁判员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我市体育教师实施校园足球活动的水平。完成130人次的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确保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足球训练和教学正常开展。

3、创办地方特色校园足球赛事。以实验中学每年举办的“实英杯”为蓝本,组织XX市第一届中小学生足球赛,小学为30分钟5人制足球赛,初中为45分钟7人制足球赛。同时,创造条件开展校、片、市校园足球“三级联赛”和邀请赛、对抗赛,形成“生龙活虎踢足球”的校园足球活动氛围。

4、构建校园足球文化体系。开展校园足球教育活动,其最终目的就是形成一种“热情、参与、合作、拼搏”的足球特色文化,要把这种文化精髓融人到学校的管理、课堂、活动等各方面的工作中,用特色文化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以XX市XX高中、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龙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试点,研究、制定、推进校园足球文化课程建设,并在全市逐步推广。

5、加大经费投人,根据XX市首届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的实际情况和XX市校园足球三年发展规划,筹集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专项经费,2015年拟定100万元。

7、开展足球特色学校评选,创建3所部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7所XX市级足球特色学校,成立XX市中小学足球队,备战XX市校园足球赛。

8、开始积极筹备创建全国第一批“优秀校园足球县市”相关工作。

第二阶段(2016年l月一12月)

1、继续推进中小学校园足球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对高水平人才的培训。完成第二轮200人次校园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确保每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至少有2名教师达到合格足球教练员、裁判员的水平。

2、举办首届中小学校教职工校园足球联赛和XX市第二届中小学校园足球赛。

3、适时召开现场会,推进校园足球文化建设。

4、有效利用校园足球活动专项经费,加大对成果显著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奖励的力度。

5、鼓励更多中小学校参加国家、省、市校园足球比赛,力争取得好成绩。

6、制定《XX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标准》,开展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创建6所部级足球特色学校,XX市足球特色学校8所。抓好XX市中小学足球队的建设。建立运动员档案,制订好训练计划,做好训练记录,抓好市队的日常训练。

7、建立足球人才输送机制,对在校园足球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足球苗子或代表市队参加市级或省级足球比赛拿下好名次的优秀球员,给予奖励,并积极向高等院校输送。

8、申报全国校园足球运动特色县市

第三阶段(2017年l月一12月)

1、校园足球教练员、裁判员有更高层次培训,力争培养出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培训人员达200人次以上,中小学以上的学校确保有专职教练员l名,二级以上裁判员1名.

2、联合XX市足协、市文体新局,举办首届家长校园足球邀请赛,提升社会对校园足球的关注度。组织第三届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赛。

4、全面完成各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5、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参加更高层次的校园足球赛事,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6、进一步加大对校园足球的支持力度,专项经费有较大幅度增加,对在校园足球活动中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学校进行阶段性表彰和奖励。

7、制定好第二个XX市校园足球三年发展规划。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政府办、教育局、文体新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社局、规划局、总工会、共青团市委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XX市足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校园足球的管理、协调和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局,由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各中心初中(学校)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负责本辖区校园足球的开展。

2、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对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教学训练、师资培训和组织竟赛等方而的支持力度,三年内校园足球专项经费支出不少于500万元。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年的专项经费不少于10万元,一般学校不少于5万元。教育局和文体新局从教育经费、体育公益金等方面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教学、实施集训、组织竞赛等工作。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多种形式捐赠和赞助校园足球活动。

3、健全激励机制

积极探索和建立激励学生长期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的机制。要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档案。要做好学生运动员足球等级认定工作。要将教师组织课外足球活动、课余足球训练、竞赛等纳入教师工作量。要完善足球特长运动员成长通道,形成一个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甚至大学各学段打通的培养机制。

4、加强风险防范

要加强运动安全管理,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等校内外足球活动和竞赛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校园足球运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提高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对所有参加校园足球联赛的运动员实行统一购买校园足球运动意外伤害保险,在购买中小学校校方责任保险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的基础上,探索设立XX市校园足球活动风险防范保障墓金。健全校园足球工作法律支持体系,建立校园足球活动项目家长知情同意制度,发挥家长委员会对校园足球及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监督作用。最大限度降低校园足球活动安全风险,解除学校、体育教师、家长的后顾之忧。

5、强化督导评价

按照《XX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标准》对考核优秀的学校给予奖励,对学校领导重视,学校师生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在足球联赛上成绩优秀的学校授予“校园足球活动先进学校”,并推荐参加市级以上各项赛事活动。适度增加年度学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估考核的权重,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全面促进和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健康发展。

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7

一、扎实有用开展“立功立业大竞赛”活动,提拔教员营业技艺和创新才能。

教育系统一直把进步教员思想和营业本质作为工作目的,在教员中普遍开展立功立业大竞赛活动,以“研训一体”、“校本研修”为主立体构建青年主干教员步队培育机制,使我区青年教员全体程度获得了敏捷进步,在历届的南昌市“花匠杯”教育竞赛中,我区教员在各个学科获得的成果均居全市各县区之首。

1.容身教室,“骏马杯”竞赛促教育妙手层出不穷

一是竞赛与校本结合,培训带动研讨。每一届“骏马杯”教育竞赛,我们都要肄业校进行青年教员全员性的选拔,推进全体青年教员积极开展教室教育的研讨。经过学科中间研讨组协作、校指导蹲点结对指点、延聘专家开展校本培训日等各类方式,使校本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二是竞赛与信息技能结合,整合带动打破。创立了“教研在线”资本库,一切参赛选手自力地挪用资本库的资本备课,制造课件、学件,有力地推进了全区青年教员进步本身信息技能素养和信息技能与课程整合理论才能。三是竞赛与展现结合,主干带动全体。坚持每年开展区“骏马杯”获奖教员风貌展活动,吸引了全区各校和广阔教员的积极参加,极大地促进了校本教研的深化开展和教员教室教育才能的提拔。

2.着眼发展,“理论与理论常识竞赛”促学习型教员日益增多

我们推出了“区中小学青年教员教育教育理论与理论常识竞赛”,内容涵盖教育教育理论、教育设计创新、教育案例点评反思等多个方面,当前已在小学一切学科举办了竞赛,吸引了近400名青年教员参与,加强了青年教员进步本身专业本质的紧迫感,营建出了“大家思课改、个个争‘双新’”的浓烈气氛和起劲学习教育理论、追求专业发展的优越习尚。

3.注重本质,各类竞赛促青年教员具体发展。

我区各学科积极开展教育根本功竞赛,促进教员夯实专业基本、进步营业程度、优化教室教育。参与南昌市中小学第六届“花匠杯”教育竞赛有27人获奖,获奖率为87%,4位教师荣获教育妙手称号;右营街小学、北湖小学主创作品获中心电化教育馆与结合国儿童基金会一起开展的“技能启迪聪明”项目二等奖;邮政路小学等9所学校获全市小学英语听力竞赛优异组织奖;在全国第二届教科版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暨钻研会、省“教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妙手竞赛、全省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育变革观摩交流会教室教育竞赛、南昌市小学语文教育研讨会组织的“长文短教”观摩活动、“教杯”小学科学学科教育妙手竞赛等各项赛事中,我区教员均获特等奖、一等奖的好成果

4.建立平台,“名优”评选加速教员专业生长。

全区现有全国优异教员4名,省级特级教员2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37人,名师3人,区级学科带头人34人。经过各种行动,我们打造了一支师德本质好、营业程度高、创新才能强、让市民称心的教员步队,为我区教育事业供应了人才智力支撑。经过评选活动的开展,教育系统出现了抢先进、创一流的优越场面。

二、深化开展“调和校园大创立”活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立

教育系统把调和校园创立工作作为当时面对的主要任务,不时加速教育变革,注重优化人文情况,促进了全区办学程度的进步和教育的调和发展。

1.以报酬本,民主治校,营建融洽的人际情况。

一是构建调和的干群关系。发扬学校指导班子设计者、组织者、带头人的效果,完美学校的目的治理和质量治理系统,围绕教员存眷的评优、职称提升、财政进出等热点问题树立和健全教代会、校务公开等准则,赐与教员知情权、参加权和监视权。二是构建调和的同事关系。以教员发展为本,开掘教员的潜能,为教员供应乐业、发展、创新的空间;组织各类教员集体活动,建立协作平台,供应协作时机,增进教员间的交往,制订和完美有利于进步教员协作才能的评价准则,促进教员团队的一起生长。三是构建调和的师生关系。鼎力扶植酷爱学生、对等看待学生的职业风气,积极组织师生一起参加的活动,不时加大教室教育变革的力度,指导教员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改良教育教育办法,积极创立民主、调和的学习气氛和精神气氛,完成教育相长和一起发展,促进民主、对等、调和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成。

2.增强指导,争创特征,构成光鲜的文明情况。

一是增强校园品德文明建立。我们在全区学校鼎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采纳主题班会、教育橱窗、校园播送、校园网、升旗发言、名言警语墙、警语厅、警语长廊等方式进行集中宣传,使广阔师生在思想上认同荣辱观,在教育中传达荣辱观,在生活中践行荣辱观,促进了校园优越品德文明的构成。二是增强校园特征文明建立。我们提出了“县政府主导平衡,校长决议差别”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校办学特征,在全区局限内开展校园特征文明建立活动,成效明显:邮政路小学的信息技能“数字化”校园、百花洲小学的“科研兴校”、北湖小学的科普教育、右营街小学“环保”教育、豫章小学的“数字校园,豫章书院”、育新学校的教育技能现代化、青桥学校的“棋艺提德、竞技促智、棋战强体”、小学的“兴奋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等,全区学校根本构成了一校一品的校园文明特征。三是增强校园情况文明建立。加速校舍革新和美化措施,加大校园硬件的投入力度,区财务投入1800万元新建豫章小学二部,投3000余万元新建阳明学校,230万元改建黑暗学校,600万元扩建小学,30万元革新培智新校,464万元用于区属各校的音、体、美器材的装备及藏书楼建立,41.6万元购置3651套课桌椅,50万元用于美化区属校园情况,680万余元用于校园建立、校园革新及维修等,为校园情况文明创立供应了保证。

三、普遍开展“暖和万家大帮扶”活动,创新坚苦职工帮扶工作机制

1.开展“送暖和”活动。进一步完美了“日常救助”工作机制,积极筹措“送暖和”资金和帮扶资金,多方追求就业岗亭,对由于各类缘由形成家庭生活坚苦的劳动榜样、坚苦职工、下岗职工开展多种方式的帮扶活动,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2.持续开展“捐赞助学”活动。年,全区共为424名坚苦家庭学生发放助学金合计83300元,为11名患严重疾病的坚苦学生发放赞助款共17500元。在第18个助残日区属各学校为培智学校进行了喜欢心捐钱,合计18万余元;滨江学校、青山湖学校、黑暗学校、凤凰坡小学等四所学校持续采纳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后代入学,共免去费用3万余元。除直接供应资金赞助外,采纳单元或小我与坚苦学生结对帮扶、为贫穷学生捐赠书本和学习器具、请求助学借款等多种方式,进步帮扶结果。

3.开展应急救助活动。系统工会和各底层工会树立健全以坚苦职工帮扶中间为平台的济急机制,制定应急处置执行规程,积极处置职工群众因突发不测激发的紧要乞助。为身患癌症的育新学校教员韩纪雯捐钱5万4千余元。全区教职工近1400余人参与了职工合作保险,近三年的保险金额到达6万余元。

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8

[关键词]技能竞赛;校园文化;高职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245

1技能竞赛文化的含义与作用

技能竞赛特色校园文化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校园内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比赛,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一种特色校园文化。技能竞赛特色校园文化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它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强调专业知识的竞赛,激发学生拼搏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一系列活动。竞赛文化赋予了校园文化建设新内涵,对建成和谐校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有利于形成全员参与、勇于竞争的校园氛围

建设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可以一些媒介营造出昂扬向上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对技能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可以通过表彰大会、院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公示栏、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激励师生,从而也对建设校园技能竞赛文化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逐步形成全员参与、争当先进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良好的技能竞赛氛围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鞭策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职业素养。

12有利于对接企业和满足学生适应职场的需求

在打造技能竞赛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引进一些有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参与各种活动,让企业与学生互相了解同时,也是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的需要,很好地将企业文化融入了校园文化。技能竞赛也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一种尝试,可以使学生提前感受到职场的氛围,在此操作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技术规范和要领,深刻体会到了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内涵。

2技能竞赛特色校园文化的核心

21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结合

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做到真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完成一项技能竞赛,不仅要懂得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有创新思维、拼搏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所以,在职业技能竞赛过程中,不要只关心学生技能成绩,更要充分关注学生技能之外的素质与品质。关注培养学生的团队责任心、归属感,引导学生勇于竞争、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相互沟通的态度,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体会到人文的内涵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22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

和谐校园强调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精彩纷呈的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技能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进一步追求专业知识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创新思维被激活,学习也更加愉快,全校逐渐形成了自主创新、团结合作和勇于实践的良好风气,进而有力地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3建设技能竞赛特色校园文化的途径与策略

技能竞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趣味性、竞赛性和挑战性,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在训练过程中还可对学生未来的职业有一定指导意义。技能竞赛通过行为启迪师生,是建设校园特色文化的载体。竞赛队员可以通过班级预选,再进行预赛、决赛等,在学校形成浓烈的技能竞赛氛围,全面的、经常性的技能竞赛还可以为代表学校出征市赛、省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31领导重视,制度合理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技能竞赛管理机构,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在学工处、实训中心或教务处,对全院的技能竞赛进行统一管理。技能竞赛必须在校领导的直接关心下,统一制定保障竞赛运作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组织管理、保障措施和激励方案。从而规范各级各类组赛行为,把竞赛工作纳入常规工作。技能竞赛制度设计的合理性是特色校园文化最关键的要素。

以技能竞赛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要求全体师生参与,面向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因此可以把技能竞赛纳入到学校的总体规划,定期举办,把它成为常态化工作,力争做到覆盖全部专业与师生。

32保障先行,全面激励

搭建一个良好技能锻炼的场所和平台是技能竞赛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因此,学校在软硬件投入、耗材购买、经费的投入和以奖代酬等要有保障政策,如设立技能竞赛专项资助经费;技能竞赛设备采购纳入学校实训预算;做好技能竞赛教学工作量认定;优秀的指导教师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获奖选手优先考虑升学加分、就业推荐及奖学金评定。

学院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赛积极性,可以把在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建设中表现优异的师生进行大力宣扬,这也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以及以后的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分层协调,组织有序

学校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中学生是始终是活动的主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直接决定着竞赛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各项赛事的宣传策划、选拔、赛程制定等都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也就是做好分层次组织与协调,院系统筹安排,教研室和专业教师互相配合,充分发动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主动性。

(1)院系有计划地统筹安排赛事相关事项。特别是赛前可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设针对技能竞赛知识点或赛事政策解读的讲座,定期通报,将相关竞赛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

(2)专业教研室是学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单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技能竞赛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的作用。专业教研室设置的竞赛项目与内容更加合理、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因为充分结合了专业教学特点和教学进度。教研室的不同的专业教师还可以担任指导教师或评委,这样可以更直观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进与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专业教研室还可以按专业成立专业竞赛小组,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准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为竞赛活动做好实践准备。

(3)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是技能竞赛质量的保证,指导教师应在整个竞赛活动中全程指导和监督。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欠缺,但技能竞赛必须有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这就要教师在技能训练中不断更新与加强理论知识,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不断动态地调整竞赛训练方案,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提升。各院校由于专业设置有所侧重,所以针对优秀学院的专业指导教师可以考虑深层次的交流。每年针对省赛专业教师可以进行试题讲评,共同研究技能竞赛项目和标准,这对促进技能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大有帮助。

(4)职业技能竞赛可作为高职学生专业实践的创新形式。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技能竞赛拓展了实践教学形式,也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技能竞赛可以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项目,将参加技能竞赛作为学生必经的实践环节,逐步把竞赛作为学校的日常工作,争取让每人在校学生都能有参赛的机会,形成多种考核方式,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34宣传到位,营造氛围

校园技能竞赛文化的建设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可以在赛前、赛中、赛后全方位立体化地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校报、网络、宣传栏、广播站、广告拱门、横幅标语、交流座谈会等媒介,以达到激励师生参赛的积极性,强化团体意识、竞争意识,真正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还可以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对技能竞赛宣传加以日常化。

(1)技能文化节。学院应围绕技能竞赛的内涵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其中“技能文化节”应是重要的呈现形式之一。技能文化节可以举办讲座、经验交流会、学生优秀作品展览等活动。通过技能文化节的开展,会吸引一大批有创意的作品得到广泛关注。

(2)专业技能创新工作室。专业技能创新工作室是用来满足学生技能实践与创新活动以及技能竞赛活动的场所之一,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筑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学院应重视此类实验室建设,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实验室资源。

(3)学术性科技社团。学术性科技社团区别于学生其他社团,它的设立、存在和发展充满了创新性和学术性,高校应重视这类社团在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培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高校应鼓励设立学术性科技社团,加大鼓励和支持,为这类社团的成立和特色发展创造条件。

(4)新型网络阵地。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坚守传统网络宣传形式的同时,也要关注新型网络宣传方式,比如通过微博、人人网、微信等,及时动态地传达与技能竞赛相关的信息,还可以开通网络竞赛资源,营造良好的新型技能竞赛网络文化氛围。

总之,高职院校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逐渐在校园里营造出人人争相参加竞赛、争当竞赛先进的校园技能竞赛文化现实与网络并举的良好氛围。

35搭建平台,打造品牌

(1)院系品牌竞赛。各院系可立足本专业特点和所属行业,根据自身实际至少组织一项校级以上的竞赛活动,衔接省市甚至是全国性专业技能竞赛,将课程学习、专业实训融入到技能竞赛活动中,鼓励“创特色、打品牌”,形成富有特色的院系竞赛制。

高职院校可借助举办技能文化节及参加或承办各个层次的技能竞赛,充分发掘学生创意潜力,激发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学校的竞赛成果展示厅呈现精品竞赛活动和品牌特色,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关注与热爱技能竞赛。

(2)专业协会、学生社团自主竞赛。

在各项赛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发成立相应学生社团、专业协会组织,定期组织相关知识讲座及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甚至协助教师从事部分科研开发工作,为技能竞赛充实参赛学生队伍。

学生专业协会可以协助教师设计竞赛项目,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宣传与讲解技能竞赛项目,吸引学生参与,让各专业学生更加了解专业目标和技能要求,了解获得专业技能的途径。借助专业协会的强化训练,可培养优秀的技能骨干。技能骨干可进行赛前强化训练或者协助教师进行实践性教学指导,为后续的校外竞赛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社团也是技能竞赛日常活动单位,通过创建星级社团、社团之星等一大批的精品社团活动,发挥技能竞赛先锋模范作用,宣传社团技术能手,让学生社团真正发挥技能竞赛的前沿阵地作用。

特别是一些专业涉及面广,难以具体结合某一门课程的职业技能必须依托学生专业协会和社团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更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参与竞赛,提高专业技能,从而培养了综合素质。

(3)校际、校企合作竞赛。

高职院校培育技能竞赛文化不应仅局限于本校内,还可以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技能竞赛活动,各院系还可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和人才需求,承办各类企业的职工技能竞赛。一方面,可以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企业输送人才做准备。另一方面,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让学生零距离学习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感觉企业的职业情境,领悟企业文化,为培育优秀人才创造条件,真正做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以技能竞赛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营造了科学、人文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技能竞赛是特色校园文化的载体,通过技能竞赛的形式吸引学生对未来职业体验,并能够培养团结、竞争等职业素质,即在创建以职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的同时,更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全面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9

[论文摘要]高效和谐校园的构建,对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本文探讨了和谐校园与体育伦理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体育伦理对构建高效和谐校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效和谐校园的构建,对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作为高效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伦理要求参与体育的人必须格守体育到道德准则,重视参加比赛的选手表现出诚信、公平、团结协作以及相互尊重的体育道德风尚,从而具备规范个体的行为,协调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作用,对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显然十分重要。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和谐乃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它指的是人和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随追求的一种美好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和谐便是美从哲学视角来看,和谐指的是各要素之间保持全面协调以及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而和谐校园,指的是校园中个体与个体、个体同校园环境、个体同社会等其它要素之间的矛盾保持着稳定协调、相互依赖以及健康发展的状态。和谐校园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环境领导同教师间、学生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以及平等互利。整个校园凸显以内与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以及稳定有序的表征。

二、体育伦理的内涵

“论”与“理”始为两个词,在《说文解字》中就提到,“论”指的是人际关系体现出符合一定的规矩与准则,并且代代相传;“理”,原意指根据玉体本身的纹路来打造玉器,从而使玉器成形有用,后被引申为协调和治理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所谓“伦理”,指的是人伦关系的道理、条理以及原则,这些道理、条理以及原则直接关联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所谓的“体育伦理”则指的是人们在参与体育赛事与体育活动时所建构起来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置这种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具体而言,“体育伦理”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体育伦理需具备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体育赛事参与者与观赏者均必须遵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二是体育即竞争,故此,体育参与务必遵循体育竞赛规则,务必在规则所允许的相同条件下,持公平的方式参与比赛与评判;三是体育本身即文化,体育赛事参与者与观赏者均必须凸显体育的文化精神,除却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外,与此同时,还应表现出勇往直前、顽强拼搏以及团结协作的优良体育精神,并且充分展示体育运动力与美的完美绽放。

三、体育伦理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机结合

公平公正乃和谐校园的基本表征,同时也是各高校所追求的目标。公平公正的和谐校园指的是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就是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同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公平与公正的评价机制与竞争机制:即彼此相互尊重、精诚协作以及齐头并进的良好校园氛围。然而,当前,许多学校纷纷出现了对教师评价的不公,极个别教师为达私人目的而不择手段,少数学生为获取考试高分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现象。故此,学校要和谐,校领导首先要与师生建立公平、公正的意识。众所周知,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常规竞技运动,乃参赛双方的竞争性活动。此种竞争务必要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定,参赛双方是在公平及公正的前提下进行。学校组织教师与学生参加比赛,通过体育比赛规定的强制性,规范参赛者的行为,从而培养教师与学生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体育利用规则与舆论规范了个体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这就从根本上促进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友爱乃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与协作的基础,它促使了人们在笃实、笃信以及关爱中建构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和谐相处,促进学校构建融洽与和谐的良好氛围。高校培育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团结协作与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无疑是促进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同时亦与社会经济、道德体系稳定以及发展紧密相连。在传统体育理念看来,“仁”、“礼”乃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与道德境界,其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用爱心与善心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事多要替对方着想,考虑对方,理解对方,在体育赛事中应做到礼让为先。此举显然同奥林匹克精神——团结、有意以及进步的体育道德精神相一致。此种体育伦理思想,促使了赛事参与者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彼此之间往往就会表现出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以及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在公平竞争的参赛条件下,培养彼此良好品质的形成。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技术学习,还是各种游戏与比赛,同学与同学问,均是在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协作下完成,促使了他们彼此之间诚爱与友爱良好品质的形成,这也从根本上加快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构。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10

关键词:湛江中医学校;内涵建设;学校发展

湛江中医学校办学47年的传承和发展历程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内涵发展是一所学校真正的生命力所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基础;不懈地改革进取、求实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兴旺发达、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多年来,我校领导班子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强力推进内涵建设,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发展了,办学规模扩大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员工福利增长了,幸福指数提升了,形成了“班子务实、教师敬业、学生向上、校园和谐”的优良校风,推动学校进入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我校被中共湛江市委、湛江市人民政府授予“湛江市先进集体”“湛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今年一举成功创建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是我校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为我校职业教育事业开创了新局面,为湛江职业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明确发展定位,凝炼办学理念

(一)明确发展定位。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面对新的职教形势,如何依据职教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对办学经验的理性传承,对发展定位的理性确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握学校新情况和新问题,以科学发展观谋划学校发展新思路,树立现代办学理念,以发展为主旋律,以质量为生命线,以创新为推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健,形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创建部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和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职业院校是学校发展的目标。学校科学编制学校“十二五”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的定位、目标和举措,勾画出学校发展的基本蓝图,为学校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二)凝炼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理想和信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和旗帜,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外塑形象,内聚人心,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我校鲜明确立了“知行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关爱学生,善待教师”的管理思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立足湛江,面向粤西,服务大卫生和基层第一线”的办学定位。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让学生向往、教师开心、社会满意的卫生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创新和学校精神的塑造,引领着学校科学发展。

(三)弘扬主流文化。

近年来,我们承继着湛江中医学校四十多年发展历程的厚重文化,倡导了“明志励学,厚德济生”的校训精神,赋予了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的深刻内涵,给校园基础系统以及应用系统导入CiS形象工程等,形成和弘扬学校的主流文化,让教职员工时时处处受到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熏陶和感染,把学校和教职员工引导到最高境界,对学校发展发挥导航和定位的作用。

二、把握发展主线,夯实发展根基

随着我国职教事业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转变,职业教育已进入以质量、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时期。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学校科学发展就要谋全局,把方向,抓好顶层设计,把握发展主线,夯实发展根基。几年来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好内涵发展这条主线,不断夯实发展根基。

(一)主题打造学校,深化内涵建设。

近几年来我校创新开展一年一个主题活动,精心打造学校:2009年开展“学生管理年”活动;2010年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2011年开展“校园文化年”活动;2012年开展“公共服务年”活动。主题活动有方案措施、有组织落实、有经验总结等,主题活动推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实施创新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素质教育工程、校园建设工程、制度管理建设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等,内涵建设更具体、更扎实,极大地促进学校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二)创新文化建设,激活办学动力。

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方式最根本、最深层的举措,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的表现。近年来,我校强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建设和创新有利于教职员工发展的学校文化,激活发展动力。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引领教职员工的成长。

(1)深化德育内涵。在2009年“学生管理年”活动中,以“我爱我的湛江中医学校”为主题,认真开展“和谐校园”征文比赛、“文明校园”演讲比赛、“美丽校园”摄影比赛等。每年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和入学、入团、毕业等时机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助学、成才、感恩”主题系列活动。在教职员工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和“先进青年志愿者”等评选活动;在教职工中开展“十大优秀科(组)长”“十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评选活动,通过榜样的激励引领作用,弘扬正气,把重德重教、爱校爱岗、尊师爱生的思想情操辐射到每一位教职员工身上,广大教职员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长期以来,我校党委把党建工作溶入学校文明建设中。每年湛江市直属工委都专门在我校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采取上党课、专题辅导和形势报告的形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学习培训。近三年来,共有900多名师生接受学习培训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师生中发展党员84人。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已成为我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措施,得到省教育厅、市直属机关工委、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和同行的认可。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2011年“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为契机,以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为主导,以师生为主体,以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在校园内树立“理念墙”和“校训石”,开辟校园文化长廊,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以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学术文化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化,促进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逐步形成具有湛江中医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具有现代、文明、高雅、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

(3)创新管理机制。以2012年学校“公共服务年活动”为抓手,学校坚持把制度文化作为学校进行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动态的整体来研究,先后建立健全了30多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奖励机制,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管理更具有人性化、规范化,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合理的制度运行原则,使学校高效有序运转。

(三)推进硬件建设,提升发展内力。

近三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资金3600多万元,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历史性跨越。

(1)营造优良育人环境。学校正密锣紧鼓、热火朝天地建设教育民生工程的三大重点项目:2号学生公寓、3号教学楼及中医药博物馆。设施优良、功能齐全,并装备2台电梯的2号学生公寓已在今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其它二项重点建设项目力争年底封顶,学校的办学设施和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着力建设“桃园”“榕园”和“药园”,以中草药全面绿化校园,种植名贵中草药海南黄花梨、檀香、降香、沉香、小叶紫檀、印度黄檀、胖大海及五味子等500多种,校园已建设成为绿化、药化、亮化、香化、美化的生态花果园,凸显中医药文化特色,彰显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

(2)强力打造实训实习基地。学校以超前意识打造一个高起点、高规格、高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建有护理、药学、中医、美容美体、医学基础等五个实训基地,其中护理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独立实训楼建筑面积达8610㎡,建有设备先进、仿真性高的护士站、iCU一体化实训室、外科手术室、美容美体实训室、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虚拟实训室等62个实验实训室,尤其是在全国中职学校中率先投入使用国内外唯一拥有中国人人体特征的“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虚拟实训室。学校还拥有7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学、科研、见习和实习等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临床实践能力搭建了良好平台。

(四)践行服务宗旨、构建幸福校园。

学校建设取得跨越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民心工程的投入,优化办学条件,努力让学校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教职员工,使教职工福利不断增长。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执政理念。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投入资金装修整改办公场所;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全体教职工配备笔记本电脑;改善教师值班休息室;更新医疗设备,充实医务人员,改善校医室医疗条件;开办校园超市;增设柜员机;图书馆全面实行开架借阅,全方位为教职员工服务等。校园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广大教职员工营造了一个优美、和谐、悦愉、安全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极大提高了教职员工幸福指数,让教职工体面地工作、体面地生活,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尊严地生活。

三、学校提速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率领全校教职员工走上了科学跨越发展的快车道,面貌焕然一新。

(一)打造特色专业,扩大办学规模。

近几年,学校根据国家对医药类中职学校招生政策的调整,整改并优化专业结构,开设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护理、中药、药剂、美容美体、助产、中医康复保健及农村医学等10个专业,其中中医、护理专业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迅速增强了办学活力,突破了招生瓶颈,招生人数迅猛增加,年年率先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任务,2009年招生1828人,2010年招生1575人,2011年招生2082人,2012年招生2111人。现有学生规模达7400多人。毕业生以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技能水平,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6%,学校办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办学成果丰硕,竞赛成绩斐然。

(1)成功承办省级护理技能竞赛。2011年4月9日,湛江中医学校人以战略的高度、敏锐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和魄力,成功承办了首次走出珠江三角洲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护理技能竞赛。以优质高效的组织协调、热情周到的服务及优异的竞技成绩取得了组织、参赛和精神文明大丰收,被大赛组委会授予“特别贡献奖”,同时荣获竞赛团体特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充分展示了湛江中医学校人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团队精神,彰显了湛江中医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

(2)技能竞赛成绩斐然。近年来,我校师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获奖达124人次。

教师竞赛成果有:荣获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一等奖1名;荣获2012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一等奖2名,分数排列第一和第二(一等奖共3名,我校荣获2名),二等奖1名;荣获“首届广东省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和“授课比赛”和“课件制作”比赛一等奖。

学生竞赛成果有:荣获2011年第一届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团体(中职组)一等奖,个人多个全能一、二、三等奖;全国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个人三等奖,并填补了湛江市同级别比赛的空白;2011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护理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个人总分第一名),团体总分第一名;广东省卫生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技能大赛,荣获个人一等奖2名,团体总分第一名;广东省卫生中等职业学校阳光体育比赛,荣获大满贯,包揽所有比赛项目的团体冠军,团体总分一等奖……。竞技的丰硕成果,强劲显示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三)社会公信力显著提升,学校荣获多项殊荣。

我校的跨越发展,社会声誉日益提升,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湛江市委组织部、湛江市人社局、湛江市卫生局等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考试重要大型考试,均由我校具体承办,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湛江市先进集体、湛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湛江市文明单位、湛江市花园式单位、湛江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湛江市卫生标兵单位等多项殊荣。是中央财政支持的中职教育护理专业培训基地、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培训基地、广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站、湛江市农村基层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办学单位和湛江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

四、把握发展机遇,向更高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