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十篇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十篇

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26

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1

(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并求得发展,需要不断地筹集到资金。从企业资金来源的构成来看,企业成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内部资金积累和外部资金投入。内部资金是指企业留利和折旧资金,由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留利水平低,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资金,而外部资金需要从金融市场上筹集,其中短期资本通过货币市场筹集,长期资本则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按照资金是否在供求双方调剂,可以把长期资金的筹集方式划分为两种方式,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协商进行的资金融通。通过商业信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方式进行的融资均属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则是由企业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地向资本的最初所有者筹资,它的基本形式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从零散储户或其他委托人那里收集来的资本以贷款、购买企业股票或其他形式向企业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的优劣如何,长期以来在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银行的信贷范围比较广泛,使得融资具有相对集中性,从而可以调节资金的供求与运转,开发多种金融商品与融资渠道,使融资成本相对降低、金融风险减小。同时,由于金融机构掌握融资的主动权,能对企业构成信贷约束,有利于信贷资金的合理流向与配置。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融资具有相对优势。而有的学者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出发,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对企业的低息贷款往往以银行亏损为代价,使企业的融资成本较淡薄,企业对资金的不合理占用上升,银行呆帐、坏帐大量增加,由此来看间接融资的成本从总体上并不比直接融资低。其次,银行对企业的信贷约束,在发达国家里是“硬约束”,然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经常干预银行信贷计划,使银行信贷约束趋于“软化”,容易产生拖欠贷款现象,使银行信贷资金不能有效运转,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由此他们认为,间接金融优势论只适用于发达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直接融资方式则具有相对优势。

从实践中看,各国在融资方式安排上都是二者并举的。不过,不同国家往往由于历史传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美国和英国等老牌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接近完全竞争,往往形成以资本体系为基础的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模式。而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产业发展受政府指导性计划干预,金融与产业间建立起政府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银行在企业参股,积极参与企业经营,银企之间是一种生死攸关的链条式传递关系。这样其融资模式只能是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间接融资,非金融企业很少有机会利用资本市场来筹资,只能转向通过商业银行这种信用中介。因此,直到本世纪70年代,英美等国通过企业债券和股权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部融资的55.60%,通过银行中介的间接融资占40--—50%,而日本等亚洲国家则相反,日本的间接融资在外部融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80—95%,直接融资只占15—20%。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缓慢的反向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比重,日本企业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

(二)

改革至今,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条件下,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企业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代表政府直接注资主导国民经济运行,并通过各种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牢牢控制着社会资金的配置和流向,金融的市场化性质被否定,完全成了计划经济的附庸工具,这时,根本谈不上企业自主地选择市场化融资方式。

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的流程和运行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国家财政参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从1978年的30.9%下降到1997年11.5%,从生产建设型财政逐步转变为举债和吃饭型财政,而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个人倾斜的趋势不断加强,导致财政配置资源的能力下降。(见表1)(2)在金融与企业的关系中,金融由原先作为财政的“出纳”转向逐渐独立,并担当企业融资中介,通过“居民储蓄存款ü银行贷款给企业ü形成企业的负债资产”这样的间接融资方式成为社会投融资的主渠道,政府则从过去的对信贷规模和利率的严格控制转到现在的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利率等金融杠杆来调节社会资金配置。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固定资本投资来源结构来看,银行贷款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1985年“拨改贷”全面推开后,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几乎所有流动资金都依靠信贷资金。(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后信贷资金占企业固定投资来源的比重始终在23%以上,而自筹资金中也有一部分事实上来源于信贷资金。这样,在经济运行中便形成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方式,而成为一种以社会资金为支撑、国家银行集中借贷、国家办企业的“借贷型经济”,表现出货币计划经济的特征。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转变(%)

19801985199019951996政府2927231110企业6782829居民6566696161摘自“1997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表2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

1981年1985年1990年1994年1995年1996年投资总额100100100100100100国家预算收入38.623.9813.204.935.004.62国内贷款13.623.0423.6225.4623.6623.65利用外资5.45.279.117.117.896.73自筹资金及其他42.447.7154.0662.5163.45665.00摘自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随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以银行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产生出新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其一,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目前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70%,流动资金负债率已达到平均80%,从总体上看将变成风险极高的全负债运行企业,甚至是资不抵债企业。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融资几乎只有通过银行,其资产的资本金部分没有资金来源和注资渠道而无法注入;另一方面是由于这种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体系并非建立在如发达国家一样的理性约束的基础上,与融资体制相配套的良性的经济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十几年来,以放权让利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国有企业吃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锅饭”的不良倾向,造成国有企业大量举债经营,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形成资金负债结构的失衡,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其二,由于体制原因,银行必须保证国有企业重点资金的需要,而国有企业借款不负经济责任,甚至只借不还、负盈不负亏,使银行的信贷约束逐渐软化,企业的低效益与高负债经营引起的严重的亏损,不可避免的要引起银行的呆帐坏帐。据测算,目前不良贷款占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余额的25—30%,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逾期、呆帐、坏帐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将消耗殆尽。同时,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中的死帐乱帐问题,以及前些年一度出现的“泡沫”经济破碎后的沉淀问题(如高档房地产积压),都集中反映到了银行,货币银行体系中积累了愈来愈多的不良资产,形成日益巨大的通胀压力,银行货币体系内长期、潜在的系统风险越来越大,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使用的低效率和宏观经济经济运行的极不稳定。现在,我们实际靠政权威信、政府信誉使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资金吸纳能力,如果某些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商业银行系统风险及其经济社会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问题从深层次看,实质是市场经济与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出路只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由计划融资向市场融资的转变,发挥市场机制在货币资金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

在市场化的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方式各有长短,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平衡。要解决目前国有企业和银行面临的问题,最佳选择就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将国有企业的资本化筹资活动彻底推向市场。

一、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发展直接融资

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企业负债结构的优化、投资项目资本金的实行都有利于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成为影响改革大局的严重问题。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国有企业资本金比率低于10%,有些企业甚至是全负债经营。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愈来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2

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经营灵活、变化快捷,造成其资金需求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一次性融资的量较小但频率较高,使得融资复杂性加大,融资成本较高,而最终又体现在融资难上面。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可从两方面来分析:(1)外部融资环境方面。首先,缺乏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近年来,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导致大多数社会资源和银行贷款都流向大企业。其次,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现行金融体系的主体,主要是为大中型企业服务,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大,以致弱化了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第三,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由于政府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营直接干预过多,加上信用体系的补偿机制仍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方法进行一次性补偿,没有根据不同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营效率、业绩进行连续激励性补偿,导致担保机构运营的效率低下。第四,直接融资渠道狭窄。众所周知,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宗旨,重点扶持国有企业上市融资,加上证券融资时间长、费用大、门槛高等原因,造成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目前尚不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2)中小企业自身方面。首先,基础比较差,内部管理混乱。中小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组织结构变化快,财务管理相对不规范、不稳定。其次,信用观念淡薄。我国中小企业资信等级普遍不高,50%以上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健全,资信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者3B以下,风险抵御能力弱。第三,规模小、实力弱,抵押与担保受到限制。中小企业资信较差,若要获得贷款,需提供信用抵押或信用担保,在中小企业由于既无合适的抵押资产,也无担保人,自身资信又很低的情况下,获得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是困难的。

二、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与分析

现实经济活动中,企业融资方式较多,分类方法也五花八门,下面就以企业与资金供给者的关系——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来分类分析。

1.直接融资方式分析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中小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来获取资金,但目前直接融资占中小企业融资的比例较低,可见,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常见的直接融资方式有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但在当前的中国使用股权或债券融资的中小企业并不多,除自身原因外,更多的是融资环境、政策等宏观方面的原因。

不少国家在主板以外开设二板,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中小型成长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的渠道。国际经验表明,同间接融资方式相比,二板市场股权融资这种直接融资方式能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此外,在主板之外设立一些地方性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也不失为中小企业融资一种良好方式,让暂时不能上市的众多中小企业有机会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然而,对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二板市场还是可望不可及的,即使是高科技、成长型的企业,也会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在二板上市融资。正因如此,我国有1000万家中小企业,能上市融资的也只是少数。对于一些资信较好、发展稳步的中小企业,我们推荐采用私募的方式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债券,也可以公开发行债券直接融资。但目前我国的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债券发行制度似乎并不怎么支持企业发行债券,这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情况可以看出。参照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情况,有必要转变目前债券发行的管理机制,以拓宽债券融资渠道,只要发行债券主体资本结构健全、具备偿还能力、财务信息披露充分,就应当允许其登记发债。

2.间接融资方式分析

相对于直接融资,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方式似乎更加有效,事实也证明,中小企业发展过程的融资更多的是借助金融中介机构,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格审查又相对较严,从而使中小企业陷入发展的困境。目前资本市场上常见的间接融资方式有:综合授信、动产托管、票据贴现融资、无形资产担保贷款、金融租赁、典当融资、银行贷款,可见间接融资方式还是比较多,但真正使用的却不多。在各种间接融资方式中,由于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不发达,中小企业通过票据贴现来融资的量还很小,企业金融知识的匮乏又使得其他融资方式难以利用,致使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方式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

对比金融机构贷款,本段将简要分析典当融资和金融租赁两种较为适合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方式。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采用典当融资是一种便利的融资渠道,它集合了以下几个优势:(1)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要求几乎为零,只注重典当物品是否货真价实;(2)典当物品的起点低,价值不限,千元、百元的物品均可以典当;(3)典当融资手续简便,融资速度快,效率较高,即使是不动产抵押,也比银行便捷许多;(4)不问贷款用途,资金使用十分自由,周而复始,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率。它比较适合资金需求不是很大,急需使用资金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典当融资已成为缓解企业短期资金困难的救命稻草,但从中小企业长远发展来看,金融租赁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融资方式。金融租赁自从上世纪在美国诞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对中小企业而言,金融租赁有以下好处:(1)任何经济活动都要经过复苏、扩张、收缩和萧条四个时期,但经济周期性波动,对金融租赁业影响不大。当经济处于扩张时期,中小企业急缺资金时,金融租赁能充分发挥其融资的功效。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为了刺激消费、缓解市场疲软压力,金融租赁能够发挥促销功能。(2)金融租赁有利于中小企业实现表外融资。中小企业承租设备获得的是其使用权,因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并不列为负债,不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增强了企业的借款能力,实现表外融资。(3)金融租赁手续简便,能使中小企业迅速获得所需的资金,尽快形成生产能力。金融租赁一般要比单纯的依赖借贷购置设备的速度快得多,还可以有效的避免因设备过时而承担风险。(4)金融租赁运作灵活,对承租人的资信及担保要求不高。中小企业所要投资的项目只要现金流量较充足,一般都能通过金融租赁方式取得所需设备,但由于我国企业信用度不高,租金拖欠现象严重,致使目前租赁额偏低,加之租赁行业的不规范及缺乏政策的支持,严重制约了金融租赁的发展。

3.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较分析

通常,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方式选择时会对融资期限、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资金使用自由度、资金的到位率和融资主体的自由度等因素进行考虑。在我国中小企业目前融资的方式中,有48.41%的中小企业选择利用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38.89%的中小企业选择通过银行信贷来扩大生产规模,而选择通过其它形式来筹资的中小企业不足13%,其中仅有2.38%的中小企业首选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这表明相对于发行股票或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说,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中小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同时也表明对中小企业来说发行股票或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的难度依然很大。

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我国的融资制度不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极不协调,在企业整体自我积累很弱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过分依赖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结果只会加剧银行风险,因此要适当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合理的调整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率,使资本结构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思路分析

中小企业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然而,这一经济角色与其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是十分不匹配的,这种不匹配的状况既反应在中小企业自身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又表现为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狭窄,来源匮乏,方式单一。传统的融资方式不仅不能改变中小企业资金渠道狭窄、资金来源匮乏的局面,反而使中小企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得不到可靠资金来源保障的矛盾更加激化,异化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也直接降低了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功能性作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方式单一的问题,已经成为转变增长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焦点,实际上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安排和金融市场资源配置面临的挑战。至此,我们可从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层面,研究资本市场制度安排,创新融资方式,推进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从中小企业融资来源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所有者权益、保留盈余和非正式股权,因此,中小企业转向民间资本、商业信用以及非正式信贷等方式进行融资也就不足为奇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想融资方式至少应满足三大条件:资金供给主体比传统金融机构有着天然的优势,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因而敢于承担更大的风险;资金供给主体在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的同时,能够给中小企业带来经营管理的帮助;资金供给主体能够克服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成本过高的劣势。在中国现有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中,对这三个条件的满足程度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们要从有利于中小企业分散和化解风险、有利于获得各种增值服务和帮助、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的客观要求出发,探求融资方式的改进和创新。

四、结语

作为公司血脉的资金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而融资方式的选择又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资金融通的成本、数量、使用时间、自由度,使得目前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融资方式创新上,对基础的融资制度、环境、创新原理研究较少。本文从融资方式出发,结合融资方式创新思路分析,对融资方式创新提出三点要求,希望对中小企业融资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竹枝.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J].财经研究,2003,(6).

[2]贾银芳,融资租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渠道[J].中国经济评论,2004,(11).

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3

一、传统融资路径

与现代融资路径相比,传统融资路径是指这些融资路径为广大融资者所熟知、出现时间较早、市场成熟度较高的融资路径。主要包括内源与外源融资路径、直接与间接融资路径及股权和债权融资路径等。

(一)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将创业者的个人储蓄或企业的经营成果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即企业内部资金的融通活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立之时,往往是通过内源性融资进行资金的筹措,且内源性融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长期融资的重要途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投资者的初始投资、亲朋好友的借款及企业内部积累等。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内源融资路径下企业获得的资金具有“自主性强、成本低、风险低、限制性小”等特点,但具有明显的不可复制性和持续性。外源融资主要是依靠企业外部的各个资金投资者而形成的融资路径,这些投资者不受地域限制,分布世界各地,其形式是向金融机构借款、商业信用、发行债券与股票等。外源融资路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的融资路径,与内源融资路径相比,此路径下企业获得的资金具有“流动性大、效率高、成本高、风险高”等特点,但融资成本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通过自销、包销或代销等方式直接向社会公众出售公司股票和债券而取得资金的融资路径。此路径获得的资金具有“直接性、长期性、流动性、不可逆性”等特点。

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等金融中介,把社会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金融机构以商业贷款等形式借给企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获取资金的一种重要途径。当然,能否获得银行贷款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企业的规模、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等,而这些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与直接融资路径相比,此路径获得的资金具有“间接性、短期性、非流通性、可逆性”等特点。

(三)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企业以增资或扩股等方式向其股东或新的投资者直接进行融资的路径。通过股权融资路径获得的资金,企业可以长期使用,不需还本付息,但新老股东同样享受企业的权益,这也是股权融资企业必需付出的代价。通过此路径获得的资金就是企业的股本和股本溢价,只要企业存在,一直可以使用。

债权融资则是以银行借贷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债权人融资的路径。通过债权融资筹集的资金称为企业的负债,它代表着对企业的债权,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使用,到期需要还本付息,企业资金中所有权资金和负债资金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之为企业的资金结构或资本结构。

二、现代融资路径

现代融资路径是近几年新出现的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要求的新型融资路径,是适应金融创新和时展等新要求而出现的融资路径。主要包括:资本市场融资、风险投资、非正式金融融资、担保投资、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等。

(一)资本市场融资

资本市场融资是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筹措到的资金。在我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过程很复杂,但对消除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起着很大作用,证券市场是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资本融资形式。若科技型中小企业能顺利上市并进入证券市场,也就摆脱了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具体来说,就是支持那些具有高成长性和收益而暂时不符合主板市场的要求但又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

(二)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天使投资是风险投资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大多发生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种子期,周期大约5年左右。风投一直都在高风险中运营并以排除风险和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为目标,金融精英们将风险资本投向未上市企业的、有大潜力的、正在迅速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股权资本,最终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上市,通过企业上市后的股票收益或将股权转让而退出投資。

(三)非正式金融融资

非正式金融融资是指非正式组织的民间金融活动,游离于监管当局之外的民间融资。非正式融资活动尽管未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但生命力旺盛且十分活跃,其原因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大量资金的需求。而非正式融资活动中大部分是服务于民营经济、弥补了资金需求市场中的不足。当然,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非正式金融融资活动的优势,正确引导、培养其成为专业公司,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作贡献。

(四)担保投资

担保投资是有条件的担保机构将保费(部分或全部保费)作为风险投资转换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权、认股权、期权、分红权、可转换债权等方式投向企业,担保投资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投资,也可以看作担保机构的一种风险投资。与风投相似,担保机构可通过公开上市、偿付协议、收购和兼并等方法实现投资收益。选择担保投资,投资者的投资所赚取的利息会根据固定利率、浮动利率、或与市场挂钩的公式计算。

(五)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集融资和融物为一体的信用方式,兼有商品信贷和资金信贷的双重特征。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融资租赁获得必需的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等)和流转资金,形式灵活多样。租赁双方在租赁期间转让的仅仅是其使用权,承租人只能使用设备而不得改变设备的形态和性质,但可与企业的其他固定资产一样计提折旧,出租人通过租赁资产并在保证其完整无损的前提下实现收益。融资租赁手续简便易行,较适合资本薄弱、资金需求量小但需求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一条重要路径。

(六)知识产权质押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企业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的一种融资路径。它突破了传统有形资产抵押贷款单一模式,但质押贷款的额度低,只占发明专利权评估值的25%(实用新型专利权更低,只占评估值的15%),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4

   (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并求得发展,需要不断地筹集到资金。从企业资金来源的构成来看,企业成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内部资金积累和外部资金投入。内部资金是指企业留利和折旧资金,由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留利水平低,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资金,而外部资金需要从金融市场上筹集,其中短期资本通过货币市场筹集,长期资本则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按照资金是否在供求双方调剂,可以把长期资金的筹集方式划分为两种方式,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协商进行的资金融通。通过商业信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方式进行的融资均属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则是由企业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地向资本的最初所有者筹资,它的基本形式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从零散储户或其他委托人那里收集来的资本以贷款、购买企业股票或其他形式向企业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的优劣如何,长期以来在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银行的信贷范围比较广泛,使得融资具有相对集中性,从而可以调节资金的供求与运转,开发多种金融商品与融资渠道,使融资成本相对降低、金融风险减小。同时,由于金融机构掌握融资的主动权,能对企业构成信贷约束,有利于信贷资金的合理流向与配置。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融资具有相对优势。而有的学者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出发,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对企业的低息贷款往往以银行亏损为代价,使企业的融资成本较淡薄,企业对资金的不合理占用上升,银行呆帐、坏帐大量增加,由此来看间接融资的成本从总体上并不比直接融资低。其次,银行对企业的信贷约束,在发达国家里是“硬约束”,然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经常干预银行信贷计划,使银行信贷约束趋于“软化”,容易产生拖欠贷款现象,使银行信贷资金不能有效运转,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由此他们认为,间接金融优势论只适用于发达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直接融资方式则具有相对优势。

   从实践中看,各国在融资方式安排上都是二者并举的。不过,不同国家往往由于历史传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美国和英国等老牌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接近完全竞争,往往形成以资本体系为基础的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模式。而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产业发展受政府指导性计划干预,金融与产业间建立起政府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银行在企业参股,积极参与企业经营,银企之间是一种生死攸关的链条式传递关系。这样其融资模式只能是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间接融资,非金融企业很少有机会利用资本市场来筹资,只能转向通过商业银行这种信用中介。因此,直到本世纪70年代,英美等国通过企业债券和股权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部融资的55.60%,通过银行中介的间接融资占40--—50%,而日本等亚洲国家则相反,日本的间接融资在外部融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80—95%,直接融资只占15—20%。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缓慢的反向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比重,日本企业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

   (二)

   改革至今,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条件下,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企业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代表政府直接注资主导国民经济运行,并通过各种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牢牢控制着社会资金的配置和流向,金融的市场化性质被否定,完全成了计划经济的附庸工具,这时,根本谈不上企业自主地选择市场化融资方式。

   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的流程和运行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国家财政参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从1978年的30.9%下降到1997年11.5%,从生产建设型财政逐步转变为举债和吃饭型财政,而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个人倾斜的趋势不断加强,导致财政配置资源的能力下降。(见表1)(2)在金融与企业的关系中,金融由原先作为财政的“出纳”转向逐渐独立,并担当企业融资中介,通过“居民储蓄存款ü银行贷款给企业ü形成企业的负债资产”这样的间接融资方式成为社会投融资的主渠道,政府则从过去的对信贷规模和利率的严格控制转到现在的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利率等金融杠杆来调节社会资金配置。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固定资本投资来源结构来看,银行贷款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1985年“拨改贷”全面推开后,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几乎所有流动资金都依靠信贷资金。(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后信贷资金占企业固定投资来源的比重始终在23%以上,而自筹资金中也有一部分事实上来源于信贷资金。这样,在经济运行中便形成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方式,而成为一种以社会资金为支撑、国家银行集中借贷、国家办企业的“借贷型经济”,表现出货币计划经济的特征。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转变(%)

   19801985199019951996

   政府2927231110

   企业6782829

   居民6566696161

   摘自“1997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表2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

   1981年1985年1990年1994年1995年1996年

   投资总额100100100100100100

   国家预算收入38.623.9813.204.935.004.62

   国内贷款13.623.0423.6225.4623.6623.65

   利用外资5.45.279.117.117.896.73

   自筹资金及其他42.447.7154.0662.5163.45665.00

   摘自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随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以银行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产生出新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其一,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目前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70%,流动资金负债率已达到平均80%,从总体上看将变成风险极高的全负债运行企业,甚至是资不抵债企业。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融资几乎只有通过银行,其资产的资本金部分没有资金来源和注资渠道而无法注入;另一方面是由于这种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体系并非建立在如发达国家一样的理性约束的基础上,与融资体制相配套的良性的经济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十几年来,以放权让利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国有企业吃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锅饭”的不良倾向,造成国有企业大量举债经营,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形成资金负债结构的失衡,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其二,由于体制原因,银行必须保证国有企业重点资金的需要,而国有企业借款不负经济责任,甚至只借不还、负盈不负亏,使银行的信贷约束逐渐软化,企业的低效益与高负债经营引起的严重的亏损,不可避免的要引起银行的呆帐坏帐。据测算,目前不良贷款占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余额的25—30%,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逾期、呆帐、坏帐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将消耗殆尽。同时,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中的死帐乱帐问题,以及前些年一度出现的“泡沫”经济破碎后的沉淀问题(如高档房地产积压),都集中反映到了银行,货币银行体系中积累了愈来愈多的不良资产,形成日益巨大的通胀压力,银行货币体系内长期、潜在的系统风险越来越大,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使用的低效率和宏观经济经济运行的极不稳定。现在,我们实际靠政权威信、政府信誉使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资金吸纳能力,如果某些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商业银行系统风险及其经济社会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问题从深层次看,实质是市场经济与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出路只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由计划融资向市场融资的转变,发挥市场机制在货币资金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

   在市场化的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方式各有长短,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平衡。要解决目前国有企业和银行面临的问题,最佳选择就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将国有企业的资本化筹资活动彻底推向市场。

   一、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发展直接融资

   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企业负债结构的优化、投资项目资本金的实行都有利于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成为影响改革大局的严重问题。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国有企业资本金比率低于10%,有些企业甚至是全负债经营。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愈来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目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国有企业的增资减债、兼并破产、抓大放小等政策措施,但由于国有企业资本金缺口太大,这些措施都一时难以奏效。而可用于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的社会资金来源应该是比较充足的,具体来说:一是随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居民的收入呈现出明显的资本化趋势,居民个人已日益成为储蓄和投资的主体,(见表3)到1998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包括外币)已超过50000亿元;二是国际资本市场资金充足,而中国广大的市场对国际资本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由于投资方式单一,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的约85%都形成了银行存款,通过银行又贷给企业形成企业债务,这也是企业高负债、低资本的历史原因。同时,国有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也受到发展条件和高融资成本的限制。因此,只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才能更有效地把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和国际资本转化为企业的资本金。

   表3国内储蓄结构(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储蓄存款年增加额

   19946315.3

   21518.88126.1

   19958858.5

   29662.39479.4

   19965306.9

   38520.8  

   1997  

   48000.2  

   1998  

   53407.1  

   二、我国金融结构的实质性改善要求扩大直接融资

   从金融体制改革的方面看,深化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构造合理的融资结构,是分散银行风险、改善银企关系,从而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如本文前面所述,由于国有企业的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国有银行,使企业的低效益与高负债引起的严重亏损,不可避免的转嫁给银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增加直接融资,减少企业资金中信贷资金的比重,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是改善银企关系的根本出路。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学者认为直接融资成本要高于间接融成本,因此目前应以深化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为重点来推动金融改革,不应过分强调直接金融的筹资作用,对此我们应认识到,国有银行的改革关系到全国无数高负债国有企业的生存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可以使社会资金分流,减轻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应压力,国有银行面临的系统风险也会随之降低。一般来说,直接融资中的社会成本是个别金融风险,而在体制转轨尚未完成、政企银企关系尚无根本转变时,银行间接融资难以摆脱的更大的是系统风险,二者相比,风险成本大小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可以说,要从根本上消除金融体系风险出现的温床,改善我国金融结构,拓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提高资本形成的效率,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与资本流动,就必须发展直接融资,这不仅关系企业自身存亡,也直接影响到金融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当然,我们应当注意,一方面在强调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尚处于起飞阶段,间接融资方式仍需在融资体系中占主要地位,如果一味强调直接融资,忽视银行应有的间接融资作用,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发展直接融资是同完善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应当认清深化资本市场不仅是为了改变我国企业资本的注入方式,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资本来源的改变,可以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逐步消除金融体系累积性风险形成的体制根源,所以不能仅仅把到证券市场“圈钱”等同于发展直接融资,而要配合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在发展直接融资的同时不断发掘资本市场的深层次功能,共同促进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总之,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坚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不断改进间接融资,以建立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新型融资体制,我们就会看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将下降,资本金将会得到充实;风险社会化会使社会投资者关注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效率,并逐步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化解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避免金融风险,最终实现从“货币计划经济”向“资本运营经济”的战略性转变,使国民经济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

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5

一、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发展现状

2006年至2014年末,陕西省共累计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273期,融资金额达到3727.8亿元,截至2014年末,陕西省存量直接债务融资工具181期,存量融资金额为1952亿元。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近十年来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主要呈现出以下的发展特点:

(一)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陕西省企业分别发行了第一支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金额共计16.5亿元,实现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零的突破,而到了2014年,陕西省企业通过直接债务融资金额已达到了1282.6亿元,是2006年的78倍。

(二)覆盖范围不断拓展

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覆盖范围不断拓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种类覆盖面不断拓展。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由最初的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拓展至目前的企业债(含中小企业集合债)、公司债(含私募债)、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大类;第二是市场主体覆盖面不断拓展。2014年末,陕西省具备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资格的金融机构由13家增加至18家,发债企业主体由国有企业已拓展至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

(三)融资结构不断优化

融资结构不断优化主要体现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年度融资额与同期人民币贷款新增额之比大幅上升。2006年,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额与人民币贷款新增量之间的比例仅为3.07%,至2014年,该项比例达到49.7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不断优化。

(四)融资价格成本优势明显

和间接融资相比,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资金价格优势明显,以2014年短期融资券为例,除2只与基准利率持平外,其余15只短期融资券票面利率均低于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水平。

二、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的需求特点

为了进一步了解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的需求特点,面向发债企业、未发债企业、金融机构发放了直接债务融资调查问卷150份。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看,陕西省企业的直接债务融资工具需求主要有以下的特征:

(一)直接债务融资需求较大,且以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为主

调查问卷中,已发债企业融资三项主要资金来源中,债券市场融资方式紧随银行贷款之后,位列第二,86.67%的企业愿在今后将发行债券作为首选融资方式,48.72%的未发债企业有意愿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债券融资的意愿也仅低于银行信贷。

(二)债务融资资金需求以中期为主

调查问卷中,已发债企业债务资金需求的年限主要集中在1年-5年,其中,1年-2年(含)的占比为33%,其次是3年-5年(含),占比为26.67%,第三是2年-3年(含)。

(三)企业发债用途以资金周转和置换贷款为主

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募集的资金的用途主要为补充流动资金和归还银行贷款,例如,在已发债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所募集资金的用途中,补充流动资金的占比为73.33%,归还银行贷款的占比为60%,企业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所募集资金的用途中,补充流动资金和归还银行贷款的占比均为46.67%。

(四)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因素以融资成本和融资效率为主

调查显示,已发债企业选择融资方式时,主要考虑的三个因素按照主次顺序依次为融资成本、融资效率以及资金使用年限,占比分别为95%、67%和55.5%,同时,73.3%的已发债企业认为选择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主要的因素是发行成本低,分别有40%的企业则认为选择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效率较高,且有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

三、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的不足与制约因素分析――基于调查问卷视角

纵向比较,陕西省直接债务融资规模仍相对不足,2006年,债务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为0.38%,到2014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3%,但却低于全国7.9%的平均水平。结构分析,陕西省企业债务融资主体仍然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例如,2014年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企业主要集中于有色金属、能源、交通、机械制造中,新兴产业的文化、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产业较少,在类型失衡方面,仅有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属于民营企业,而其他的发行企业均为国有企业。在地区失衡方面,2014年陕西省77期直接债务融资中,73期企业注册地在西安。这是陕西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但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结构的角度也可分析产生上述不足的制约因素,以进一步推进直接债务融资。

(一)企业资信有待提高

近年来,虽然陕西省民营经济发展较快,2014年陕西省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2.7%,但许多民营和中小企业还未能充分利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剖析深层次的原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信程度并不高,与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要求和市场认可还存在差距。

(二)企业对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了解程度偏低

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对于企业债券融资的认识和专业知识普遍偏低。以短期融资券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为例,在问及“对该融资工具了解程度如何”,分别有52%和64%的企业表示“从未听说”或“听说过,但并不了解其政策和操作程序”。同时,调查中,95%以上的企业都是在主承销商上门营销时才对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有所了解,从侧面反映出企业主动了解和运用新型融资工具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债务融资环境可进一步改善

调查中,分别有52%和61.5%的已发债企业和未发债企业认为当前的债务融资环境一般,这个中性的判断一方面说明了债务融资环境尚可,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实体经济对债务融资环境改进的需求还很强烈。在当地政府对企业债务融资的资金支持措施方面,很多企业选择了当地政府通过建立风险缓释基金、实施担保补贴政策以及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企业发债,这说明部分地市政府在推动直接债务融资工作中,建立了有关的支持措施,但仍分别有31%的已发债企业和42.5%的未发债企业选择了“无资金政策支持”,也说明部分地市政府可能仍未建立有关措施,或者存在优惠政策宣传仍不到位的情况。

(四)直接债务融资中介环节效率有待提升

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企业、中介、监管部门沟通周期和操作流程相对较长,尤其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从发行到上市,涉及众多的机构,企业要与这些机构广泛接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调查中,分别有80%的已发债企业和74.36%的未发债企业希望交易商协会能简化注册程序,提高注册效率。在已发债企业中,还有28%的企业认为发行程序繁琐、效率较低将影响其发行意愿。而未发债企业中,71.79%的企业认为债务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行程度复杂、发行效率较低,根据我们的了解,我省某企业发行中期票据曾经历时10个月。

另外,很多企业还希望主承销商和评级机构等部门能降低中介费用,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的承担的中介费率最高达到了1.25%,抬升了企业总融资成本。

(五)宣传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缺乏制度性、长期性的宣传和辅导措施,所达到的结果并不理想。比如,被调查企业中,仍旧有三分之一强的企业并不充分了解政府资金支持措施,仅有8%的企业选择从政府和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的培训宣传渠道中知晓了直接债务融资工具,42%的企业希望政府和人民银行组织业务培训,甚至还有10%的金融机构不了解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政策和操作程序,这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效果。

四、政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引导作用,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策略,提供债务融资宏观指导。结合陕西省金融业发展规划目标,对全省的债券融资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债券发行要求,重点扶持陕西具有发展优势的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化工、能源业、新能源、科教、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建立多方合作架构。比如:首先建立省部级合作意向框架。省政府和发改委、人民银行、证监会、银行债券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机构分别建立合作意向框架,协调发债事宜,并可建议针对我省特色产业,推出一些创新型债务融资产品。第二是建立司局级合作意向框架。省金融办、发改委、人行西安分行、省证监会等部门建立合作意向框架,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了解各方政策变化、产品创新等最新动态,共同搭建企业债券发行的融资平台。

(二)进一步加强债券发行的激励引导措施

以财政补贴和财政信用支持为主的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提供的信用支持,提高省内发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信用等级,降低发行利率,提高发行成功率。可为重点培育的后备企业垫付一定比例的债券融资前期费用,省发改委、科技、财政等部门向国家申请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创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债项目财政贴息资金,可以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债券融资后备企业。

(三)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一是提升金融机构债券承销服务水平。支持西安银行、长安银行等省内金融机构通过增资扩股、改制上市、战略合并等方式充实资本、增强实力,尽快获取承销资格。二是完善担保机制。完善多种担保机制,实现企业信用增级,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担保资源,对省内政策性担保机构注资,支持其不断发展壮大,扩大其担保业务范围,并设立省级财政偿债基金。

(四)建立宣传辅导机制,提升推介效果

一是创新机制,分层次对企业进行辅导,做好前期的培育、协调等准备工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宣传辅导机制。二是可借鉴发达省份发展直接融资的经验,成立债券融资协会或债券融资指导机构等债务融资辅导组织,加强对企业债券融资工作的指导、协调。三是仍旧要注重发挥承销机构在宣传辅导中的主力作用,加大债券市场政策的宣传和企业债券融资工具的推介力度。

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6

【关键词】内部融资;直接融资;优序融资

一、前言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传统公司财务理论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创造出理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结合合理的风险控制,从而实现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关于企业的融资决策,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条件下,公司的财务结构与其投资决策无关,这意味着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是完全可以替代的。然而,完美资本市场假设条件虽然有利于降低理论分析的复杂性,但也削弱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①合作发表了“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一文,在文中,他们用股利的支付率来度量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程度,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与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向关系。之后,许多理财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经验证明,并得出了相似的企业投资具有融资约束②的结论。后来,大量实证研究又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而且,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与组合所体现的融资效率的差异是可以比较的③。既然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具有效率上的差异,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外部筹资方式和内部筹资方式。所谓内部筹资是指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筹措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有企业的折旧和留存盈余;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节省交易费用,可以避免同外部投资者的交涉及签署相应的条款。所谓外部筹资,是指从企业本身以外的对象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④。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债务融资,即通过银行或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二是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其中,债务融资还可以分为间接债务融资和直接债务融资。间接债务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进行贷款融资;而直接债务融资一般是指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来进行融资。外部筹资中的直接债务融资与发行股票融资又统称为直接融资。外部融资既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途径,也是公司所有者向外转移风险的一种途径。

可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各种直接融资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为企业自主融资提供了条件。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信息传递效率、市场竞争结构、社会大众的成熟度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方面存在一定的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对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但是缺乏对资本成本的正确理解,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

在我国,自1993年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很长时间都没有向国家股东进行过红利分配⑤。国企将大量的利润予以留存,国有企业即使已成为上市公司也大多选择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而将大量现金予以留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企业的需求,出于减轻外部融资约束的考虑,企业倾向于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同时,由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不稳固,对外部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还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如果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而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他们并不开放,申请上市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方式的现状。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资本成本的理解往往只是基于表面的观察。即借来的债务是有资本成本的,借款利率是资本成本的典型代表;而不分派现金股利形成的留存收益是自有资金,是没有成本的。这是对资本成本概念的错误理解,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资产负债率低,资本使用效率低。

(二)在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仍旧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途径。严格来讲,银行贷款属于“私募”融资方式,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经过一对一的谈判而达成的信贷协议。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银行贷款不仅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即使是现在,银行贷款仍是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93年至2004年,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情况为:境内股票融资额为8983.46亿元,占境内股票、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三者的比重为5.21%;银行贷款融资额为161299.98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93.59%;企业债券融资额为2063.49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1.20%⑥。

虽然,在我国企业可以采用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比如发行股票、公司债等来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即采用通常情况下所谓的“公募”形式⑦,面向公众发行证券。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很高。例如:我国企业如果选择直接融资,不仅需要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门槛,还需要在融资时支付昂贵的手续费用等酬资成本。另外,为了获得较高的公信度,从而便于证券的发行,还要求:1.准备直接融资的企业要向社会公众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便让潜在的投资者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的前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2.企业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格验证,确认其可以负担必要责任的能力等等。因此,目前,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可能更多的还是通过间接融资的途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很大,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三)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

我国企业债券的出现是在1984年下半年以后,1986年我国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得到稳步发展。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方式顺序是: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造成我国企业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与国外存在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约束了债券的发行。债券市场不发达,债务融资工具单一,市场化创新不足,以及社会信用水平较低,债权人企业申请发债的审批程序比申请上市发行股票还要复杂、条件更加严格。二是市场基础不完备,当前股票融资非正常的低成本,使不得不还本付息的股票融资相对于既要还本又要付息的债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安排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

(一)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下,按照剩余股利原则确定企业的股利支付率,按自由现金流原则来确定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

由于企业的留存盈余内部融资事实上是企业股利政策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因此,按照现代股利理论,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企业股利政策应该依据剩余股利原则来制定。所谓的剩余股利原则,是指企业制定股利政策时,首先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然后按照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股利政策和融资活动。在此原则指导下,只有企业所有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时,企业才会发放现金股利。企业应该把税后净利润首先用来满足那些收益率高于股东最低要求报酬率的投资项目,然后将剩余的现金流发放给股东。而这所谓的“剩余的现金流”也称为自由现金流量。

詹森(Jensen)教授在研究冲突的时候,首次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的所谓“自由”,即体现为管理当局可以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将这部分现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给企业的所有投资者,既可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债权人,以满足债权人的报酬率要求,也可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股东,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实现。

因此,依据剩余股利原则与自由现金流量原则,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保障股东要求报酬率的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冲突,防止经理人员不经济地运用现金流量(比如投放到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上)甚至是非法地挪用现金流量,一方面,企业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企业的内部融资比重;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将自由现金流量完全地分派给股东。

(二)依据直接、间接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结果,积极发展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在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时,许多学者以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重的不同,将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美国为代表;另一类是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日本、德国为代表。根据测算,美国的融资效率平均高于日本和德国1/3。虽然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不高,但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达,直接与间接金融相互竞争,资本的积累、形成、再生和重组水平很高,因而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较高。而日、德两国过分倚重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没有形成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配置和组合。

在我国,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融资的模式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了加强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应当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增强融资工具的流通性。

(三)以优序融资理论为指导,借助我国不断完善的债券市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

关于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梅耶斯教授的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即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按照如下的优先次序选择融资方式,形成自身的资本结构:1.公司首先偏好于内源性融资;2.由于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刚性,分红比率很少变动,而公司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经常会出现公司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投资支出的情况,公司由此产生了外部融资的需求;3.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公司往往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证券,即首先从公司债开始,其次选择可转债等混合型债券,最后才选择股权性融资。可见,依赖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已经成为西方现代企业融资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有资料显示,全球债券市场在2001年上半年共集资9240亿美元,而同期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只筹集了1027亿美元,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约为股市融资的9倍。”⑧正所谓,公司债券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宠儿”。

按照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我国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债券融资的比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昕,主编.中国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方晓霞,著.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3]魏明海,等.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4]张维迎,著.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胡凤斌,主编.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现代公司理论与国企改制实务[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6]朱武祥,蒋殿春,张新著.中国公司金融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5,(12).

[7]万秋解.企业融资结构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myersSC.DeterminantsofCorprateBorrowing[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7,5(l):147一175.

[9]myers,StewartC.,andnicholasS.majluf.CorporateFinancingandinvestmentDecisionswhenFirmsHaveinformationthatinvestorsdonothav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4,(13):187-221.

[10]FazzariSteven,R.GlennHubbardandBrucepetersen.FinancingConstraintsandCorporateinvestment.Brookingpapersoneconomicactivity.1988.141-195.

注:

①FazzariSteven,R.GlennHubbardandBrucepetersen.FinancingConstraintsandCorporateinvestment.Brookingpapersoneconomicactivity.1988.141-195.

②关于投资的融资约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融资约束即认为企业进行项目投资的决策受到企业融资能力的制约,因而容易造成企业投资不足。第二种是广义的融资约束,它认为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是在其一定的融资能力影响下进行的,企业必须在考虑其融资成本对投资决策深刻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可见,广义的融资约束的存在,是现代企业进行公司理财活动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投资融资约束概念。

③王昕,主编.中国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

④外部筹资的渠道除了金融市场以外还有多种,对于我国企业而言,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可以获得国家政府资金,表现为财政拨款或者国家参股的形式。此外,还有外资,即外国政府机构、企业、个人的资金,企业筹措外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合资经营、合作经营、补偿贸易、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债券等等。

⑤1993年至2007年近15年时间内国有企业没有向国家股东分红,自2007年底起部分国企才开始依据2007年12月11日财政部会同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的规定,向国家股东进行分红。即根据不同行业,分三类比率进行分红:烟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资源型企业,分红上交比例为10%;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一般竞争性企业,分红上交比例为5%;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企业,上交比例三年后再定。

⑥安义宽,著.中国公司债券――功能分析与市场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6):95。

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7

关键词:直接融资;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

中图分类号:F830.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089-02

“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中国资本市场今后发展指明的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对搞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做好今后资本市场各项工作,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国内融资市场的现状

(一)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加剧了金融体系风险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协调、均衡发展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降低金融体系风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合理配置资金的必然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一直仅有10%左右,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占90%,这造成金融风险的压力过分压在银行身上,使银行不堪重负。优秀的企业不能以低成本获得资金支持迅速做大做强,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也不能借助于资本市场建立健全起来;另外,大企业、优质的企业到海外上市,使中国人不能从资本市场中分享中国的大型优秀企业的发展成果,制约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副资渠道无法满足不同主体的投副资需求

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中股票融资增长较快,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在配置全社会资金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但直接融资在企业总体融资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偏低。2007年前三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比重仅为16.6%,而英美等发达市场超过80%,印度、韩国等新兴市场超过50%。现有的直接融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中的份额还比较低。目前,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50%,资本市场如何满足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其发展壮大是急需解决的课题。同时,还有众多股份制公司希望通过适当的平台实现其股份的流动。随着现货市场的发展和扩大,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需求日益强烈。

(三)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债券品种结构不合理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基础,也是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已不能适应融资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债券市场的总量仍然偏小。2006年,我国市场发行的金融债(不含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企业短期融资、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的总量为3068亿元,占我国去年GDp的1.5%。而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度报告的数据,多数成熟市场国家的企业债券发行量与GDp的比例在50%~100%之间,即使是新兴市场国家,这一比例平均也达到了20%。可见,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仍相对较小,债券发行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二,我国债券品种的结构尚不合理。2007年3月底,银行间市场包括央票在内的各类债券存量已达10.23万亿元,交易所债市的存量约为3000亿元。而在这中间,政府信用和准政府信用债券的总量约占95%以上,以纯商业信用为基础的公司和企业债券的总量占比不足5%,只有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才能发行企业债券,而且每年融资规模有限,被允许进入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也很少,市场交易极不活跃,债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无法有效发挥。如何发展企业债券已经成为资本市场面临的紧迫问题。

(四)国内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上市资源流失海外

由于国内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造成近年来我国企业赴境外上市数量大幅增加,上市筹资额也大幅提高。统计显示,2003年中国内地企业在海外发行上市的有48家,筹资金额约70亿美元;2004年有84家,筹资金额111.51美元,约为中国内地市场的3倍;2005年有79家中国内地企业境外多家交易所上市,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约200亿美元,远远超出沪深两市2003年和2004年首发募集约100亿美元的融资额;2006年国内企业在境外上市首发融资440亿美元,是国内市场首发融资额的2.5倍。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是现实而经济的选择,但这也造成部分优质上市资源向境外流失,国内投资者无法享受到这些企业的盈利果实,使利润大量流失境外。

二、多渠道促进直接融资发展的对策

在十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针对资本市场,提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与我国过去一直倡导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同,报告首次提出“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观点,这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性的指导方向。

(一)稳步发展股票市场

2006年,我国股市出现转折性变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股市融资功能得以恢复。数据显示,2006年沪深两市共有70只新股发行,融资总额达1642.5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创出历史新高。而且超级大盘股发行成为当年焦点,单家融资额过百亿的有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中国银行等。上市再融资同样写下新纪录,当年共有69家公司实施再融资,募资1106亿元。2007年以来我国股票ipo明显加快,截至9月底,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达1517家;2007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融资约4779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二)加快发展债券市场

2007年1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债券发展提出了“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完善债券管理体制”的战略要求。加快债券市场发展可从如下四方面着手:第一,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创新企业债券品种。认真贯彻《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的有关规定,推动企业债券的交易制度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公司发行债券,上市交易。创新企业债券品种,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第二,建立健全企业债券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企业债券市场的管理,加快修改《破产法》,督促企业履行债务,有效地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第三,规范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建立独立、公正和客观的信用评级体系。在信用评级体系逐步建立后,企业要推出不同信用等级的债券,比如民营企业债券等,使作为信用风险补偿的收益率水平拉开距离。第四,引入短期融资券发行备案制,逐步放松发行管制,稳定债券发行,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以提供充足的市场流行性。

(三)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贯彻十七大关于“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论述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还难以有效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因此,证监会将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形成更有效率的场外交易市场,稳步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第一,进一步大力发展主板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使主板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油等一批大市值公司相继上市,中国船舶、中国铝业等大型公司重组购并后整体上市,不仅市场规模大幅扩张,上市公司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第二,坚持不懈地发展中小企业板。中小企业板自2004年设立以来得到了较快发展,制度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已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11月23日,中小企业板已有196家公司发行(其中188家已经挂牌上市),市值达到7889亿元。第三,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创业板市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致力于扶持创业企业和支持创新的产物。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全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是资本市场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

(四)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直接融资领域

市场经济越成熟,民营经济越发展,民间资金必然以一定的方式进入投融资领域,充分引导整合民间资本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第一,民间融资是对正式金融机构的补充,有利于改善融资市场环境与结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有效的资金资源,缓解融资市场资金供应紧张状态,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当地金融机构的巨额存差,也有助于减少金融机构资金供应压力和分散金融风险。第三,发展民间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失调状态,对金融企业深化改革、创新产品、改善服务、提高效率起到促进作用。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民间资金理应受到相当重视,然而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长远看,只要我们的资本市场持续、有序发展,民间资金也会有一个好的前景。

(五)培育机构投资者队伍,优化机构投资者结构

近年来国内机构投资者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由基金、QFii、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及各类理财产品构成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截至2007年9月底,专业机构持股市值已占上市a股流通市值的三成多。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为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创造了条件。而如何拓宽直接融资也对机构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构投资者只有优化投资者结构,建立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才能适应直接融资发展的需要。培育健康和高效的机构投资者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机构投资者(其中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基金、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都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为了提高法规的质量并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可考虑对现有的法规进行一次彻底的综合审查。同时,有必要充分协调对投资顾问服务及进行投资决策的从业人员在包括投资分析和资产组合管理等专业领域的资格认定。第二,为了实现中国的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以及在公平竞争环境中引进包括外资的新进入者等目标,机构投资者的股权多样化和私有化也是不可少的。第三,为了放松投资限制,以及建立合理的、协调统一的投资法规。特别是对投资长期基建项目债券,只要符合有关的信息披露标准和风险特征要求,就应该允许所有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随着投资品种的多样化,需要对风险和预期回报方面的信息披露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1]孟慧,杨秋玲.浅析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比例的失衡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1).

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融资风险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已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中仅仅依靠企业的自有资本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要,而通过资本经营,利用财务杠杆,在短期内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就成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狭窄,除少数大型知名企业,一般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十分有限。总的来说,企业所获资金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源融资;二是企业外源融资。其现实状况是: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内部资金比率”(内部资金/外部资金)普遍偏高

大量资金都来源于企业的自我积累,不易获得外部投资,造成企业只能转向内部挖掘潜力。

(二)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间接融资方式所获资金数量非常有限

根据近两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量仅占全部贷款的4.65%,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约占1/3的比重形成强烈反差。中小企业之所以难以取得贷款,与其对贷款需求“急、频、少、高”的基本特性相联系。同时由于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沿袭传统,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沦为“二等公民”。另外中小企业建立时间相对较短、规模较小、资信等级比较低,使得银行不愿为其贷款。

(三)从直接融资来看,中小企业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获取资金的寥寥无几

种种现象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以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难度很大、比例极低。主要原因:一是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规模有限;二是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信用基础不稳定,风险集中;三是多数中小企业不是国家支柱产业,国家“抓大放小”的政策使中小企业在僧多粥少的环境中难以占领一席之地。

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外部市场融资机制,基本上是内部融资、自我滚雪球式的发展,致使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生产。这种状况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不了中小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的融资要求。

二、企业直接融资风险的涵义

风险一般泛指遭受各种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是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期内自然存在的导致经济损失的变化。风险是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某一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财务的角度来说,风险就是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融资风险的大小主要通过风险成本来反映。企业融资的风险成本主要包括破产成本和财务困境成本。

财务困境成本的内涵要比破产成本宽泛。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未得到偿付的债权人有权利以合同被违反为理由要求企业在正式向法庭申请破产前,通过一系列非常行动,主要包括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使企业免于破产,维持企业继续经营的能力。财务困境成本包括三部分:一是法律、管理和咨询费用;二是间接成本,包括因财务困境影响企业经营能力的降低,至少是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减少;三是管理层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直接融资风险是指企业直接融资活动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经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资本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险性也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我国融资体制由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逐渐向直接融资的转变,直接融资将成为各类企业融资的迫切要求。通过直接融资,企业可以获得比银行信贷更广阔的渠道,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经营能力和金融环境变化,来决定自己的融资结构,改变单一依赖银行信贷的状况,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但与此同时,企业将会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

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资信劣势和社会在所有制问题上的偏见等原因,而只能筹集到短期的资金。短期资金虽然成本较低,但由于它只能满足短期的、临时性的资金需要,使得中小企业经常面临发展和偿还的两难境地,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短期资金的再筹集,则将直接导致企业停产甚至倒闭。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将会面临更多更大的风险。

三、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风险的类型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股票债券融资、租赁融资、兼并融资、引进外资融资和民间融资等。与此相对应,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股票债券融资风险

股票债券融资风险是指中小企业在利用发行股票债券方式筹集资金时,由于发行数量不当,筹资成本过高,时机选择欠佳等原因所造成的经营成果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很不完善,只有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才有资格发行股票和债券,中小企业的比例非常低,所以这种风险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表现还不突出。

(二)租赁融资风险

在租赁融资过程中,由于租期太长、租金过高、租期内市场利率变化较大等原因也会给中小企业带来诸多风险,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决策风险。是指中小企业在租赁融资决策时,由于决策失误而产生的风险。中小企业在决定采取租赁融资前,必须考虑何种设备,租期多长,选择哪家租赁公司等具体问题,如果考虑不周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它是租赁融资时的主要风险之一。

2.技术风险。是指在租赁期内中小企业租赁的技术和设备由于科技进步而发生严重的无形损耗以至不得不淘汰所租赁的设备和技术,由此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

3.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直接或间接造成中小企业租赁融资成本增加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中小企业在租赁融资时要充分考虑利率因素,因为在租赁期内不能中途解约,当利率变化时,而租金却不能变化。一旦利率下调,企业所付的租金就会超过其利用借款方式购买设备时所支付的本息,这样就会造成中小企业的机会损失。

4.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出租人或供货商不能按照合同规定如期提供租赁设备和维修服务等给中小企业所造成的风险。

5.财务风险。是指中小企业在通过租赁方式取得设备时,不能按期支付租金的风险。

(三)兼并融资风险

在兼并融资过程中,如果对融资环境与时机把握不好或对兼并的目标企业选择不当和对兼并双方资产评估有误等,就会产生一系列风险。按其成因可具体分为:

1.目标风险。是指兼并企业由于被兼并的目标企业选择不当而引起的风险。

2.过程风险。是指在实施兼并过程中,原股东股权结构的变化导致每股收益变化而引起的风险。

3.管理风险。是指兼并完成以后由于兼并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所导致的风险。

(四)引进外资融资风险

所谓引进外资融资风险是指中小企业在引资融资过程中,由于外商欺诈故意使投资资金不到位或不讲信誉将投资设备以旧顶新、以次充好甚至虚报高价等给我方中小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五)民间(或私人)融资风险

民间融资具有快捷、简便、直观等优点,但是也具有利息高、信誉低,来源不稳定等缺点。再加上向私人融资时链条单一,缺乏法律公正等。一旦对方不守信用,就会给企业造成损失。这就是民间融资风险。

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直接融资风险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在风险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并采取一定方法和措施,风险还是能够防范和化解的。直接融资风险是动态型风险,其技术操作具有复杂性与多变性。由于各个企业情况各不相同,故就一般情况,总结出基本的风险防范办法和化解对策。

(一)清偿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策

1.积极还债。企业要注意维持自身的信誉,要废除赖债、废债思想,积极偿还债务。

2.适度负债。不能不考虑偿还能力,一味地负债经营。如果负债利率高于资产利润率,企业必然不能正常支付利息,从而到期也难以还本。因此,在资产利润率下降时,要降低负债比重,减少财务杠杆系数;资产利润率上升时,可调高负债比重,从而提高财务杠杆系数,提高资本利润率。

3.按需负债。企业应按实际需要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债务资金。股本收入和长期负债所筹集的资金可以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和形成其他长期性资产占用,短期借款只能满足临时性的流动资产的需要。

4.债务重组。通过与债权人协商,实施债务重组计划,包括将部分债务转化为股票,申请减免部分债务,降低利率,延期还款等,以使企业在新的资本结构基础上“起死回生”。

5.提高偿债能力。借助社会保障制度减轻企业社会负担,减少资金流失,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利率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策

1.降低融资利率。如尽量争取发行利率较低的债券。企业还应当尽量争取贷款期限长、利率低的软贷款。

2.采用浮动利率。如发行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票据(浮息票据)等。

3.加强利率预测。在固定利率融资中,当利率趋于上升时,长借有利;当未来利率将下降时,短借有利。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将下降,应尽可能将融资时间推迟。相反,预测市场利率上升,可适当提前融资。

4.运用金融工具。远期利率协议、利率合约、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可有效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三)汇率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策

1.重视货币选择。在不能以人民币计值的情况下,一要争取选择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二要对资产、债权及其他收汇,争取用硬货币;对负债、债务及其他付汇,争取用软货币。企业作为债务人如能争取用软货币计值对外融资,则可减轻其债务负担。

2.进行外汇保值。可用远期外汇交易、调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等进行外汇保值。

3.订立保值条款。在贷款协议中订立保值条款,总的原则是使贷款额和偿还额相等(不包括利息因素)。常用的保值方法有黄金保值法、“一揽子”货币保值法、国际货币单位保值法等。

4.进行配对管理。外汇暴露是指将承受汇率风险的那部分外币。外币的配对管理是将外币债权与外币债务、外币资产与外币负债、收汇与付汇配对,这是减少外汇暴露,降低外汇风险的一种方法。

(四)其他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策

对政策风险,企业要了解现行政策,同时对政策变化要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充分利用有利于直接融资和有助于降低直接融资成本的政策。

对发行股票融资的收购风险,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好,股票价格相应较高,收购成本必然增大。同时,企业必须密切注意本企业股票的交易情况,如遇有收购情形时,可采取适当的反收购措施。

(五)直接融资风险防范对策中保险机制的选用

保险是一种风险分散机制。保险机制引入企业融资中,可稳定资金结构,缓解资金紧张、风险恶化局势。在选用保险机制时,注意考虑风险补偿基金的来源、保险责任界点的制定以及保险理赔的要求等。

直接融资风险分析是企业直接融资资本结构的选择和优化研究中的关键环节,直接融资风险分析必须综合考虑直接融资成本、直接融资收益才有意义。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和模糊评判方法建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风险分析模型,能有效地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为直接融资决策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只要中小企业充分认识直接融资风险的重要性,按照本文提出的若干应对措施去做,便可有效降低直接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静怡,裘永铭.航运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造船技术,2000,(1):4-6.

[2]张云贵.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大小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19—22.

[3]陆正飞.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陈浪南.西方企业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

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9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应选择政策,合理引导居民存款储蓄转向证券投资,扩大投资规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直接融资。为了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吃紧、失业率上升的状况,同时又能有效地利用社会资金,减弱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量增加给银行带来的风险,需要调整我国目前以发展间接融资为主的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直接融资的发展,使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辅相成。现阶段的重点,其一,放开企业股票、债券发行。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及股票上市等行为都属于微观层次上的市场行为,应由市场来决定,今后,应逐渐放开企业股票和债券发行及上市方面的限制,变目前的规模管理为质量管理,使得资本市场逐渐成为正常的规范化的融资渠道。其二,加快法制建设,促进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其三,支持投资基金的发展。由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缺乏对投资项目的选择能力及手段,所以需要设立投资基金来聚集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让居民的储蓄通过直接的市场渠道回流企业。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不仅要发展从事二级市场业务的投资基金,而且还要注意发展主要投资于高科技、基础产业等实业界的投资基金。

二是适度发展银行储蓄存款。银行储蓄的适度发展体现在其与证券市场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上,在存在多种金融关系的条件下,全社会从居民收入中转化成的生产资金数额,表现为居民个人手中持有的银行储蓄存单、股票、债券等的总和,它是居民个人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当银行储蓄存款的发展比例大大超过其它金融工具的发展,势必会影响金融工具发挥作用的总体功效,因而使国内总储蓄不能达到最佳数量。近年来,我国金融工具虽然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但就金融工具发展的结构和比例来说,仍然是极不合理的。在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一直保持在70%左右的高比例,而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仅占10%以上。虽然银行存款、债券、股票三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时增长,但三者毕竟是一定时期内居民收入的函数,在居民结余购买力的潜力被挖掘到一定限度时,三者之间会出现明显的竞争关系,因此,如果继续允许银行存款保持目前这种高比例发展势头,必然会影响债券和股票的发展,使储蓄和投资总水平降低。所以说国家应进一步降低存款利率,适度发展储蓄存款,不可追求高储蓄。

三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债券可以分为国家债券和企业债券两种。由于国债市场起步早,国债发行量和其它存量相比占绝对优势,应大力发展国债发行与交易市场。目前国债市场主要是健全和完善及规范问题。其一,国债发行法律化。国债的发行不能单纯弥补财政赤字,而应坚持生产性发行,列入国家预算收入的国债发行必须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应报告发行目的和使用用途,其它政府债券的发行也应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核。其二,适当增加短期国券的发行量。1996年我国开始发行3个月、6个月、9个月的短期国债,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主要工具,但发行量仍然偏小。其三,可以发行以机构投资者为购买对象的长期债券,以利于政府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其四,规范国债交易机构。在开展国债交易业务时,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完善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一级自营商由中央银行在参与国债交易的金融机构中选定,而且必须在证券交易所中拥有席位。对从事国债业务的证券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严格规范。其五,在搞活国债现货交易市场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国债期货交易。其六,发展国债回购业务和建立国债投资基金。国债投资基金可采用开放式和契约型。开放式基金有利于广大投资者参与国债投资,也有利于其随时申购和赎回,契约型基金有利于利用现有金融机构管理和信托,使注册、发起和组织简单化。

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对推动经济发展和扩大劳动就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融资难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本文在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改善自身融资条件,进行间接融资创新,降低直接融资门槛等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状况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中小银行

一、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现

在现阶段,企业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大类。内源融资包括部分折旧基金转化而来的重置投资和部分留存利润转化而来的新增投资,其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外源融资又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在我国表现为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基金融资等形式;间接融资包括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以及其他借款。无论是内源融资还是外源融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都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具体表现

在3个方面:

(1)自有资金不足。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些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盈利能力较弱。因此,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不足的问题,现有的折旧基金和利润转化而来的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2)来自银行的贷款较少。由于在贷款时存在着企业所有制和企业规模的歧视,因此,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很少流向中小企业。同时,在发放贷款时,商业银行不仅对信用级别要求较高,而且目前大多以抵押担保的形式向企业贷款。而中小企业可作抵押的资产少,信用等级低,因而很少能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融资。

(3)难以进入资本市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即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资金。从股权融资来看,作为企业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唯一市场­­---沪深证券交易所,实际上主要是大企业游戏的场所。在主板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的基本上是大型企业,绝非一般中小企业所能问津。有幸在二板市场上上市的中小企业毕竟是极少数,在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只是很小一部分;从债券融资来看,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许多大企业都难以通过发行债券来融通资金,更不用说中小企业了。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中小企业经营上的风险和信用上的缺失

第一,经营风险大。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的时间短,底子薄、实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加之经营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倒闭率高。一旦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或较大的市场波动,受冲击最大的企业往往都是中小企业。以上这些不仅使中小企业陷入自有资金不足的困境,而且使得商业银行不敢轻易把资金贷放给中小企业。

第二,财务制度不健全。目前有许多中小企业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制度,财务报表不真实、不准确,缺乏足够的经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这也使得商业银行不会轻易把贷款提供给中小企业。

第三,不重视企业信誉。一些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急功近利而不讲究诚信,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注重企业发展而不重视企业信誉,这就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的整体形象,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取得贷款担保或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

2、商业银行在体系和机制方面的缺陷

第一,在发达国家,一般都形成了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的大银行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中小银行分工协作的银行体系。而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中小银行的数量过少,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自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银行强调建立风险约束机制,在面对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时,信贷人员谨小慎微、过于保守,普遍采取“为不错贷,宁可不贷”的做法。因此,商业银行在机制上的缺陷无疑断了中小企业的贷款之路。

3、直接融资的门槛过高

第一,从股票市场来看,按照《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要进入沪深两市主板市场发行股票,必须具备净资产不得少于6000万元,最近三年连续盈利等条件。这就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拒之门外,使其无法通过主板市场进行融资。

第二,从债券市场来看,在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严格规定了企业发行债券的最低门槛,即发行债券主体的净资产不得低于6000万元,平均可支配利润足够支付全部债息。这样,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不具有在债券市场上发行债券的资格。

4、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不键全,中小企业抵押难、担保难

第一,从抵押贷款来看,抵押手续繁琐复杂,抵押登记和评估费用高,对财产价值评估的随意性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进行财产抵押贷款。

第二,从担保贷款来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过少。例如,到2004年底,我国各类担保机构已有4000多家,但其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才1200家,还不足全部担保机构数目的1/3。2004年我国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贷款仅占2.2%,中小企业担保户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2%左右。

三、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状况的对策

1、改善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条件

中小企业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企业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一,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要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中小企业应坚持信誉第一的原则,增强重合同、守信用的观念,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以提高企业的信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三,中小企业必须走专业化协作和联合的道路,根据自身所处行业和区域的特点,建立合理的组织模式。可以采取与大企业的联合,同其形成协作配套关系;也可以在中小企业之间实行联合,组成企业集团或中小企业联合体,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四,中小企业应采取科学的融资策略,以用资需要、资金成本和融资效率为标准,使融资结构做到合理化和多元化。实行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国内融资与国外融资、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以提高融资的效率和效益。

2、扩大内源融资的范围

除了把企业的一部分折旧基金和留存利润转化为资本之外,还可以通过同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企业主、股东、合伙人或业主的亲友等,向企业提供债务性质的借款,来增加企业自有资金的数量。这种融资方式简便易行,利率水平的灵活性也较大,尽管具有规模小、融资数量有限、只能满足简单再生产需要等缺陷,但它仍然不失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区金融组织或企业内财务公司发行企业内部债券、信托存款等方式为企业筹措资金。

3、进行间接融资的创新

第一,要改变银行在面对中小企业贷款时的不作为,就必须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就是要使商业银行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当前,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内控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简化审批程序,开发新的信贷品种,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第二,完善银行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鼓励银行内的信贷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对企业的判断能力。对一些发展潜力较大、发展前景看好但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大胆地进行贷款扶持。

第三,大力培育和发展中小银行,使其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中小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较低的成本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和信用水平,化解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贷风险。而且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地位相当,有许多相通之处,更容易形成融洽、互信、稳定的银企关系。

4、适当降低直接融资的门槛

第一,降低中小企业上市的标准。在国外中小企业上市的标准很低,而国内企业上市的标准仍然很高,还是依照《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我们可以参考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适当降低中小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融资的门槛。

目前在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已经开辟了二板市场,我们应当抓住当前股指持续攀升的有利时机,加大在二板市场上扩容的力度,加快中小民营企业在二板市场发行和上市的节奏,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第二,降低中小企业发行债券的难度。由于企业债券仅允许中央和地方的大型国有企业发行,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发行的权利,这使得能够发行企业债券的中小企业是少之又少。同大型企业一样,中小企业也应当具有发行债券的资格。具体来说,对于一些信誉度高、有稳定的现金流、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应当为其提供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的机会。

5、使民间金融合法化

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篇10

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

企业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即内部积累方式来融资。外部融资是企业通过一定的途径或借助某种金融工具获得他人的资金实现的融资,包括企业直接融资(债权股权融资等)、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等)、其他融资方式。企业融资结构是指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之间,以及各种资金来源的比例关系。

与全国的民营企业融资结构比较

有关数据显示,广东民营中小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占60%,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比重更高,达到90.5%。广东省与全国民营企业融资结构有共同之处,就是主要依靠内部融资。在企业的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占广东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20%,高于全国4%的水平;其他的直接融资比例广东占20%,而全国民营企业只占5.5%。这说明广东的民营中小企业与全国一样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难以利用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来融资。过度依赖内部融资、外部融资又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融资结构严重制约了广东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与美国、日本的企业融资结构比较

从总体来说,美国与日本的融资结构也是以内部融资为主,而且,美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高于间接融资,而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比重高于直接融资。不同的是日本政府扶持资金比重相对较高;而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资金扶持的比重较低。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融资工具及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美、日两国的中小企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以获得充足的资金,从而迅速发展。

从美日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大力发展并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将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因此,改善当前广东或者中国的融资结构,应当是拓展除银行之外的多种融资形式,推进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债权、股权融资体系。提高外部融资的比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不但要善于经营,而且要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社会信用。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提倡金融创新,着力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通过扶持与引导,健全法律与信用担保机制,努力给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广东省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

从上述分析可知,民营中小企业应向着直接融资的渠道发展。但是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特点不同,对融资渠道和条件的要求也不同,融资模式应各有侧重。企业如何选择融资模式?结合广东中小企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类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中小企业和无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应这三类不同的民营中小企业,应选择发展不同的融资模式。

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

在21世纪,科技是发展的主题。科技型的民营企业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的态度也越来越重视,在政策方面一直重点扶植这些科技民营企业,着重于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等。广东的科技型民营企业不仅具备政策优势,还具备以下优势:一是良好的人才资源,全省共有高校71所,在校研究生3.7万人,应届毕业生0.69万人;同时广东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全国的人才涌进广东,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二是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其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与香港相临的深圳,电子以及通信设备是其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深圳投资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多为港商投资或是合资,其创造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约占深圳的五分之一。根据实际情况,这类民营中小企业应主要选择直接融资模式:一是股权融资;二是基金融资。

股票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场所。由于科技型产业一般都具备实质性的技术优势,很多希望获得高收益的风险投资家看好科技型产业,并愿意购买该行业的股票。深圳的中小企业板块为该类风险性投资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的可能性。虽然股权融资在一定时期内牺牲股权,但是中小企业可以借助这些资本获得长期的发展。除了国内的创业板市场,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以到香港的创业板市场融资。香港证监部门目前仍积极鼓励内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如果中小企业资产质量较好,产品科技含量较高,有一定的现金流,还可以到海外创业板融资。除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之外,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均设立了针对中小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的创业板,也十分欢迎中国内地的科技企业。

另一个渠道是通过投资基金来寻求合作方、投资方。这类融资不需要付出成本。有必要建立广东省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这是一种以长期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某一产业,特别是尚处于创业阶段的新兴产业,以追求因企业成长而获得长期收益为目标的一种投资基金。此类基金最直接的受益者是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兴小企业,其功能之一在于将成千上万分散的中小额资金集聚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虽然风险投资的成功率不高,但一旦获得成功,则投资收益很高。

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

所谓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是指在同行业内竞争性较强,盈利能力较好、增值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广东省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是指传统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2004年广东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0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0%,而民营企业增加值更是增长24.0%。在最新公布的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名单中,房地产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富力地产、恒大、珠江投资等均名列前茅。对此类企业应以银行贷款为主,辅之以企业债券和产权产易市场。

该类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处于发展成长阶段,经营能力强,基本上能达到银行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贷款原则之要求。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较倾向于向此类企业贷款,但需要提供一定的担保或抵押。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对此类中小企业贷款仍然成本较高。可以借鉴广东发展银行的做法来控制交易成本:一是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银行成立融资辅导中心,聚合众多民营企业的信息与成本,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来降低单个借款人的交易成本。二是通过专门技术来控制成本。银行通过创新来改变担保难的现状。

除了向银行贷款外,该类民营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和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民营中小企业可将部分专利(无形资产)及有形资产在产权交易所挂牌,以解决企业内部资金紧缺,增加现金流,又可以为进一步的资本市场运作打好基础。企业债券用途多为新建项目,利息高于同期银行利率,期限为2~3年。市场上一般大型企业发债较多,但是中小型企业如果有盈利较高的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融资。

无竞争优势的中小型企业

该类民营企业中的小企业发展目标是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而事实上该类企业的融资如果依靠商业银行融资,就会因信息严重不对称、银行评估贷款风险成本高、违约风险大,同时因企业规模小,生命周期短,生产稳定性差,竞争和抵抗风险能力较差,而获得信贷的可能性小,额度低。由此可见,该类企业主要依靠内部积累和民间融资来解决问题。但是内部积累要在良好的经营状况下,而且具有时间长,份额小等特点,不能满足企业“时间急”的需要。因此,该类小企业只能选择民间融资,主要通过民间借贷来弥补资金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