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艺美术的起源十篇工艺美术的起源十篇

工艺美术的起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59

工艺美术的起源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国原始先人的思维方式谈起,分析了影响中国工艺美术的发生及演绎的思想文化因素的成因及根据。

一、引言

中国工艺美术发生的历史较为久远,在久远的年代里,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史前美术史上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可以从原始先人遗留下来的痕迹来分析其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来探讨艺术的发展演绎。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因为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史必定受多个因素共同组成的环境的影响,包括哲学、自然科学、文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本文主要从思维、图腾、神话、阶层分类来探讨。

二、工艺美术的起源演绎概说

从起源来说,整个人类社会工艺美术的起源应该具有共通之处。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类趟过的是同一条河流。整个工艺美术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世界的远古洪荒时代,也许当我们的原始先人从树上走下来,打制第一块石器并用它来打击远方的飞禽走兽时,第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就产生了。不论这件作品的创作思维、审美心理、作品的功效如何,这件作品都应该是属于工艺美术系列。“制造工具的行为打开了动物向人类美感转化的一系列过程的闸门,特别是对造型艺术来说,工具堪称为一切造型艺术的鼻祖,它包含着造型艺术的基本萌芽”,[1]因为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任何工具的制造都是根据当时的劳动需要和能够驾御的物质材料制造出来的,大自然能够提供给人类的最为直接与方便的材料便是石头,最早的工艺美术起源于最早的工具设计,而最早的工具设计就是石器设计。人们对最早的石器加工,“自然谈不上有规律的审美加工,但当时的人类确实已在观念中形成了对石器具体形状性能的蓝图,在千万遍反复实践中,对于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诸如尖或者薄等形体概念和在具体砍砸时由这些形体产生的使用之间建立的思考,成为最早的对美的认识的客观物质基础”。[2]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件可以利用并利用了的石器工具就是第一件工艺美术品。

尽管原始先人不能够用文字记录他们所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遗存的痕迹来推测他们的文化背景。从现存的遗物看来,他们的作品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求大、求活、求全、求美。关于求大的作品遗留的很多,如辽宁红山文化出土的女神像,突出地跨大了女性身体躯干。同时,这种大的特点也有满的意味,从马家窑出土的旋纹瓶可以看到构图的饱满与韵律,这体现了原始先人的审美特点。《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美,从羊从大。”体现了中国人最原始的审美感受。这种对大的赞美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活”即指充满生命活力的意思,为了在自然界中存活下来,人类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希望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当然,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是人类在自然的理解之上而产生的虚幻的飘渺理想的精神力量,在原始人的观念中,生与死是人在世界中不同的生活环境,生的环境是在现实的自然界之中,而死是在虚幻的天国。在半坡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夭折的儿童的遗体是放在陶罐中的,陶罐的顶部有小孔,小孔是灵魂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人的对生存的观念,在工艺美术的发展演绎中这种观念的影响是很大的。至于求全与求美的观念,我认为是中国人的吉祥与审美心理的体现。中国的工艺美术在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沿着自己的方式在发展,无不渗透着自己的这种观念。

三、工艺美术起源演绎的思维文化

远古时代,万物洪荒,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类对自然的一切感到陌生和恐惧,日月星辰的变换,山崩地裂的灾难,生老病死的神秘,无一不给人类带来了障碍,人类靠自己的劳动改变着自然,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本身;劳动在改变着人类的同时,也在锻炼着人的思维。由于对自然的不理解,原始人赋予自然万物灵性,试图以此亲近自然,于是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万物有灵”的观念自始至终贯穿在原始人的头脑之中,正如泰勒所说:“事实上,万物有灵是宗教哲学的基础,从野蛮人到文明人来说都是如此。虽然最初看来它提供的仅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裸的,贫乏的宗教定义,但随即我们就能发现她那种非凡的充实性。因为后来发展起来的枝叶无不根植于它。”原始人正是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阴阳观念,而阴阳观念无不贯穿在人类的工艺设计之中。

中国人的哲学观念重视研究人的本身,中国发展常常思索:“人类从哪里来?”原始先人从男女交合诞生生命的现象得出结论,即“男女精构,万物化生”,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彼此对立而又相互依赖而存亡的物质势力。

阴阳五行、八卦和图腾崇拜等观念的相互影响作用,是受原始的互渗思维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工艺美术的色彩来分析。人们从对自然的了解总结出自然界的五种基本色彩,即青、赤、黄、白、黑,并把这五种颜色视为正色。“通过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说,色彩的象征和比附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西、南、北、中)、五时(春、夏、秋、冬、长夏)、五性(仁、义、礼、智、信)、五声(呻、笑、呼、哭、歌)、五态(恐、喜、怒、忧、思)、五气(寒、热、风、燥、湿),成为一个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比附的整体系统”。[3]可见,中国人很善于将不同的事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而糅和在一起,各种事物意义的转换,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中国工艺美术自从起源以后,一直沿着自己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发展着,而工艺美术的创作设计,最根本的还是受设计思维的制约,设计思维更是受社会文化的限制。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渊远流长,经久不衰,是有自己的文化精髓置于其中的。而中国文化的互渗思维将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中国的器物造型及色彩配置等工艺美术的各要素分别具有更为深层的意义,也可以说,由于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的工艺美术品有极强的象征性,而这种象征性已经随着历史的迈进慢慢渗入到人们的心里,所以说中国文化有很强的渗透性。

四、结语

凝聚着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国工艺美术,在过去和现在的国际性贸易和文化交流中,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向西方传去了精美的丝织品,而且传去了蚕种和织造技术。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的一条纽带。瓷器的外销不仅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转化为全人类的文明财富和世界性生产产业,而且影响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参考文献:

[1]刘骁纯.从动物到人的美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122.

工艺美术的起源篇2

【关键词】本土艺术资源美术教学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使美术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教材不再是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唯一资源。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学校的美术课堂往往仅局限于美术课本的教学,放弃周围生动鲜活的本土艺术资源而不顾,这实在是美术教育的极大损失。为了更好地扩大学生美术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美术的体验与感受,让美术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美术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艺术资源优势,优化美术教育,开拓出与本土艺术资源相结合的特色美术教学道路。

一、结合本土艺术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规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多样化,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为个性发展拓展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要求,新课改中已经明确提出,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编制适合当地需要的美术教材。因此,美术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并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为我所用,让生活中的资源来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教师还可发动学生搜寻生活中有突出艺术特色的事物,充分利用本土的以及学校的资源引入课堂。恰当地利用生活中的资源,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而且能引发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同时,把美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的生活情景的联想,去观察生活,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结合本土艺术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有利于本土艺术资源的发扬光大

近年来,随着有特色化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手工工艺也有了系统的整合。美术教师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挖掘这些资源,根据本土艺术资源走特色办学之路,不但能丰富美术教学,而且能通过美术课堂对广大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本土艺术,从而使得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得以传承。

本土艺术资源具有民间艺术的多层性和广泛性,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利用本地美术资源来设计美术教学课题,可以将美术学习提高到文化学习的层面,让学生通过欣赏来认识传统的地方文化,有利于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发展,容易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培养其民族美术的认同感和热爱感。在多渠道地体验美术学习乐趣的同时,学生会逐步认识到民间美术的价值,在提高美术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进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主动地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保护和发展民间美术,进而使本土艺术资源得以发扬光大。

三、结合本土艺术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有利于美术课堂的开拓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阶段的美术教育,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尚存在着过分单一的现象。调查发现,美术教育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校内和课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多以自己示范、学生模仿为主,这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限制了个性及其创造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心智的培养。而且有关教育专家也早已指出:美术教育应重视不同环境之间的共鸣,这样能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理解。中学美术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当地周边环境有利的条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课外教学活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将美术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拥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体验,通过各种美术形式来表达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建立起对生活中各种美术视觉影像等事物的解读能力,并获得终身有益的审美能力。

四、结合本土艺术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

工艺美术的起源篇3

关键词:艺术家;培训资源;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14-03

“走近艺术家”是依托北京市通州地区特有的美术文化资源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此活动先后走近了艺术家韩美林、高士尊、陈慧敏、张源、齐辛民等,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走近艺术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丰富了教师的培训内容,使教师培训和当地文化资源能有机整合,培训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培训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培训课程内容由狭变广,内容更加丰富和鲜活。

“尹少淳先生在《何为教学策略》一文中对‘策略’进行了明确的论述:我们可以将‘策略’界定为介乎战略与方法之间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方法的集合”。将尹少淳先生的观点“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方法的集合”直接转移到教师培训上,就成了教师培训策略。在走近艺术家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实施和运用了一些富于创新,有新意、有实效的教师培训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使教师培训能更好的满足教师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和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走近艺术家,有效利用资源策略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要想利用好这些资源,开展好美术教育活动,教师首先要对地方的这些资源有较深入的了解有较高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开展美术教育活动。这些资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是教师培训资源,要使课程资源能够有效使用,转化成为教师的培训课程资源,培训组织者要在参观、调研的基础上对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重组,选出具有一定教育价值、能够实现培训目标、便于组织实施、特别是在培训实践中能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师培训的课程资源。

通州区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大运河北端终点,沉淀了丰富的运河沿线各个地方的文化和民俗,“面人汤”便是这样一个文化传承的典型。正是这片热土养育了现、当代文坛中人们熟知的文学家、艺术家刘绍棠、张中行、王洛宾、高占祥、欧阳中石、浩然等。随着通州国际新城的建设,一些当代艺术家相继在通州建立艺术馆、工作室,创作、生活在通州。

如:通州区梨园镇建有韩美林艺术馆、宋庄镇建有黄永玉万荷塘工作室、通州档案馆建有高占祥、张源艺术馆等,同时在宋庄小堡还有现代艺术家群落、台湖画院、荣宝斋画院等,这些艺术馆、画家工作室就构成了通州区特有的美术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即艺术家。二是参观与考察型资源,即艺术馆、工作室,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筛选、优化重组,就形成了教师培训的课程资源。

培训课程资源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接触到,教师能够走近。二是艺术家在通州要有艺术馆或工作室,教师能够参观。三是艺术家身体条件好,能够和美术教师进行交流。

“走近艺术家”教师培训就采取了走近策略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既走进艺术馆,也走近艺术家,将两种资源有机结合,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培训效果的最大化。因为走进艺术馆容易,走近艺术家难,艺术馆对外开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进行参观,而见到有名望的艺术家并与其进行交流,一般的教师就很难做到,通过走近艺术家培训活动,实现教师渴望得到艺术家的指点、向艺术家学习的愿望,会极大的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兴趣,艺术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虔诚、饱经风霜的人生阅历对教师来讲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例如,通州区中小学美术教师走近韩美林活动,教师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先参观了国内展出个人作品最多的韩美林艺术馆。艺术馆主体建筑以灰白色为主基调,藏品包括韩美林捐赠的艺术品200件,包括绘画、书法、雕塑、民间工艺品等艺术品,还将有3000件韩美林作品在此轮换展出。

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不时的吸引教师驻足观看,而后全体教师又拜访韩美林先生,向他请教。韩美林先生动情的向教师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还真诚地邀请教师们常来做客。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深深的感染了教师,触动了教师的心灵,激发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又如,通州区中小学美术教师走近著名画家高士尊、陈慧敏夫妇活动。教师们先欣赏了画家的工作室和展厅中近百幅精美的绘画作品,很多教师被两位大师的作品深深地吸引,停留在一幅幅作品前仔细揣摩,或记录或拍照。还有幸聆听这对“黄金搭档”对大写意花鸟画与工笔重彩花鸟画的艺术感悟。年近八旬的高士尊进行了绘画、书法示范,行笔酣畅,墨气淋漓,造型生动。书法更是线条老辣,墨色变化相间,行笔富有节奏,教师目睹了整个创作过程,无不赞叹画家高超的书画技艺。

二、“问题”引领、逐步探究策略

工艺美术的起源篇4

一、艺术美学的发展和促进来源于普通的生活中

1、艺术美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艺术美学发展不是空想,不是光怪陆离,是有所依据的。不论艺术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是作者从何种角度所发现的美,都是存在着一定的生活依据的。人们通过在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所见所闻,最终有所感悟,产生了自己的想法。真正的艺术一定是与人们能产生共鸣的,而原因就在于其本身就源自于生活,那么他们在感受的时候自然就会有认同感,因此,艺术美学源于生活。艺术美学之所以最终会被称为艺术,被称赞为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其表现的出色。生活中的一个有一个经历,普遍而平凡,但最终能从每一个经历中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并不多,艺术美学就是将一个个经历中所体会的美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表现的层次更高。源于生活是艺术美学的形成基础,而以一种更高的层次表现出来才能备受推崇,所以艺术美学高于生活。

2、工业设计即是良好的立足于实际生活中

而工业设计毫无疑问就是一种以产品为核心的实用性体现。源于艺术美学为基准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并不能良好的产生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思想的表达,一种作者对美的认知阐述,但是工业设计毫无疑问必须是以产品实用性为基础的,任何工业设计要是最终影响到了产品的实际使用,毫无疑问会立即被市场所淘汰掉。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所以实际上工业设计就是对于实际生活的体现,而良好的将工业设计能够更好的理解,了解人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将会是艺术美学作品创作的基础,唯有真正的深入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会有更加发人深省的感悟,自然就能创作出更加引人共鸣的艺术作品。

二、与艺术的融合是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

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世界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

人类在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从猿到人,从石器时代到当前的发达社会,在生存状态逐渐得到了保障之后自然就会更加注重自身精神世界的建设。艺术美学就是一种先进精神的表达。将艺术美学良好的体会在生活实践当中毫无疑问将会更好的提升人们精神境界。通俗点来说,就是熏陶对人们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不断的沉浸在一个艺术的环境中自然就更容易培养出一种艺术的气质。所以人们在注重精神建设的同时自然就会更加注重艺术美学的发展,在现代工业设计中良好的融入艺术美学毫无疑问将会更好的契合当前市场。

2、工业设计中引入艺术美学的重要性

设计美学就是良好的将美学原理运用到设计领域当中,也是一种对于工业设计和艺术美学的良好融合。工业设计作为产品升级换代和设计创新的有效手段,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销售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良好的使用设计美学进入到工业产品设计中无疑能更好的打开销路。多年来实践证明,人们己不满足于习惯的造型样式,实用、便宜又适合生产的许多设计在一次次经过市场的验证和筛选后被不断淘汰。而良好的将艺术美学的诸多理念和操作使用在工业设计当中,使得一个个工业产品在不损失其实际功能的情况下也能良好的保留一定的艺术性,虽然比不上那些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但也能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三、结束语

工艺美术的起源篇5

关键词:莆田工艺美术资源;本土文化;高中美术教学;开发和整合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是丰富的、精彩的、多样性的教学。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每个地区也都有各自的美术和文化积淀,本土的美术扎根在各自地域中,是十分有生命力的。那么,是否能利用我们的课本知识和我们莆田本地的美术结合起来进行高中美术教学的拓展和整合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国家课程标准专辑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发挥优势,优化中学美术课堂教学

本学年我们结合美术教学,在高一美术欣赏课中开展了“莆田工艺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整合”这一教研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利用莆田的本土工艺美术资源优化我们的高中美术教学课,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成果,在可行性的讨论和实践中也看到应用于教学的可行性。

莆田工艺美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蕴涵了深厚的人文底韵,在海内外广享盛誉。莆田工艺美术包括十大门类:木雕、玉雕、石雕(含寿山石雕)、铜雕、漆器、工艺编织、古典工艺家具、宗教雕塑、金银首饰、油画框业。特别是莆田木雕,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有许多绝艺贡品跨越时空,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莆田民间尚存的古建寺庙及民居精细木、石雕遗迹等,也是一笔笔弥足珍贵的传统艺术遗产。而现在在政府的“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推动下,莆田工艺美术得到了复兴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莆田工艺美术发扬光大,取得了长足发展。

莆田的工艺美术与我们的《美术鉴赏》课中的许多内容可以整合并且扩展,有利于学生在了解欣赏美术的同时很好地认识我们本土的、身边的美术。本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本土美术文化的传承和学习。

高中美术课是艺术学科,既区别于其他文化课程和科学课程,又区别于中学及专业院校的基本技能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相对于小学、初中大量动手实践的教学形式,高中美术课偏重于学生的“眼到”“心到”“口到”。从大纲的教学性质、内容、目的、要求出发,高中美术课在教材编写、课时设置、成绩考察等方面都体现了其教学是在以欣赏为主线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艺术修养及审美情趣。现阶段美术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目前中学美育的基础、现状都决定了高中美育的性质和目标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欣赏课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美术素养的教育。美术教材的使用是大纲和主线,围绕教育目的发挥所能获得的美术资源,发挥欣赏课对高中生的审美教育主渠道作用。

在《美术鉴赏》教材中的中国欣赏部分,像传统手工艺品、古建筑、民间美术章节都涵盖了大量的莆田本土工艺美术的内容。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组织教学,本土内容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本土美术教育的发展,容易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二、利用资源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莆田工艺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整合”是立足于新课改中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扩展性的新思路;依托莆田的本土工艺美术的资源优势,将其扩展和利用,开发出对高中学生有益的美术营养。

莆田的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包括十大门类:木雕、玉雕、石雕(含寿山石雕)、铜雕、漆器、工艺编织、古典工艺家具、宗教雕塑、金银首饰、油画框业。工艺美术是我们高中美术课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莆田工艺美术的请进我们的美术课堂,让学生直观地、真实地、靠近地感受到工艺美术的魅力,并且教育他们对莆田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1.高中《美术鉴赏》教材课程基础

高中美术教学,是针向高中生的审美教育,是对人类美术作品的一次综合性的介绍,其中涉及到的美术作品有:

绘画

(1)观赏性美术

雕塑

工艺美术

(2)实用性美术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是美术课程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一块内容。在《美术鉴赏》的教材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工艺美术,为我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在现在的《美术鉴赏》教材中将工艺美术的内容分别渗透在各个不同的章节中,例如:《原始人的创造》中对陶器艺术、玉器艺术的介绍;《礼仪与教化》中对青铜器艺术、陶塑艺术的介绍;《心灵的慰藉》中对宗教石雕艺术的介绍;《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对木雕艺术、剪纸、工艺编织、古典工艺家具等艺术的介绍;《走进博物馆》中对瓷器的介绍等一些美术课程对工艺美术的介绍。还有许多工艺美术的内容是渗透在各个美术课的教学中的。

2.莆田工艺美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本学年我们开展的“莆田工艺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整合”课题在课堂实践中,内容设计上紧扣《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教育思想,整合《美术鉴赏》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介入莆田工艺美术内容。根据莆田工艺美术品的内容和特点,以及美术课堂中的工艺美术内容,将课的内容分成四大块:

(一)结合美术课本知识,以教师辅助教学、学生收集和查找资料的形式介绍工艺美术概况和莆田工艺美术的发展。

在上美术课程中,介绍了大量的莆田当地工艺美术资料,并且让学生利用“十一”假期留意、收集自己生活周围的木窗、石雕刻、宗教艺术等,返校上课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采取介绍与分析对比与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并适时借助多媒体手段,结合进课堂的美术教学,让学生为主,分组介绍他们各自收集到的内容和资料。

(二)依托教学资源结合莆田工艺美术的主要内容,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莆田本土工艺美术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的形式介绍和欣赏。

1.巧夺天工的玉雕艺术(莆田的玉雕艺术)

2.百年传承的石雕艺术(莆田的石雕艺术)

3.盛名远扬的木雕艺术(莆田的木雕艺术)

4.绚丽的民间工艺美术(莆田民间工艺美术)

我把收集整理的本土工艺美术资源制成多媒体课件和教材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当我在《各异的风土人情》(湘教版)教学时,采取介绍与分析、对比与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并适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出教师收集的资料和现代民间艺人制作的实况录像。带有浓浓乡土气息制作工艺和那种风格独特艺术品把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气氛浓郁,兴趣高涨。把莆田的木雕艺人制作的录像、莆田民间工艺美术的图片结合进《各异的风土人情》的课程内容中去,看到莆田本地人在制作本土工艺品,说的是本地话,一下子让学生感到这些工艺美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这种新颖的内容和教学形式给课堂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全体学生均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品尝到了美术带给人的欢心和愉悦。这种参与体验,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艺术美的真正内涵。

(三)利用地方资源,将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外去,实地参观欣赏莆田的优秀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及它们的加工和生产。

课堂的教学如果能延伸到课外,对学生是一种立体的教学。莆田的工艺美术资源十分多,比如莆田的工艺美术城就是一座十分大的莆田工艺美术馆。我们在学校的第二课堂学习中,可以尝试组织一小批对美术有兴趣的同学,分成小组到课外实地参观莆田的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这对于这部分学生是非常好的美术教育,而且有助于对传统本土艺术的传承。

(四)以交流、讨论的形式,与学生讨论莆田工艺美术和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的特点,并且整理教学思想,升华学生对本土美术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工艺美术的起源篇6

[关键词]工业设计;工艺美术;教育;地域条件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工业设计学科历史较短,工业设计教育领域的研究国外相对较早也较成熟。国内工业设计的历史更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模仿西方模式或经验的阶段,但事实上,正如同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用任何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一样,中国设计教育发展的模式也绝非任何西方设计先进国家的教育模式可以替换的①。近年来,在国内的工业设计本科教育模式中,不少高校出现了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现象,比如张道一、许平、王雪青等学者重点以本地旅游文化为契合点,从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编撰、教学实践等角度进行过建设性的探讨,认为高校设计教育可从民间艺术资源中汲取宝贵养料,高校的设计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②。虽然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强调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本科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工业设计教学中也引入了一些利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具体方法,但如何通过与当地工艺美术资源开发互动模式的研究③,探索地域条件下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特色与优势的方法和策略还有待深入。

一、地域条件下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概念提出的意义

我国的设计学呈现出一种新的活跃姿态,知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设计教育对地域社会的介入日益增强,这为我国设计教育在国民经济与文化实力整体增强态势中的提升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④,但由于我国设计发展较迟,再加上历次调整,目前我国高校设计教育的教学体系大同小异、没有特色的现象非常普遍,具体问题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学环节过度依赖互联网与设计软件,设计作品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而缺乏人文内涵,华而不实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往小处说,将会使得中国各本科院校培育出来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千人一面、没有特点;往大处说,将会导致中国的设计根基不稳,筑建其上的中国设计大国之梦想将永远都不可能实现。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为了形成高校本科设计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挖掘、研究当地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并与当地的工业设计教育进行互动融合,让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充分享受当地工艺美术资源带来的教学优势,提高设计教育的文化内涵,构建设计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就显得尤为必要。其次,加强了对福建特有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方面的研究。以往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以云、贵、湘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省份及海外交流重镇的福建省来说,传统工艺美术的系统整理和专门记录却不太受关注,这不是一种应有的现象。故本选题特别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拟拓展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范畴。再次,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能为福建高校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工业设计本科教育体系与传承福建传统工艺美术搭建一个高起点的平台。在20世纪90年代前,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福建的设计艺术(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学徒制、企业培训、中高职业院校全日制大学等各种教育形式以及从学徒、职专到学士、硕士研究生各种层面的比较完整成熟的教育系统。但在现代设计教育的全面转型及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不少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被升级或被合并,瓦解了原有的完整的设计教育体系⑤,打破了原先建构的合理的设计理论教育与设计实践相融合的机制,传统工艺美术的从业人员也得不到知识和素质上的提升和指引,在这样的情况下,承担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是福建现代设计教育界应尽的义务。福建各高校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产品开发等方面把工业设计教育与工艺美术相结合,形成当地工业设计教育的地域优势和特色,并向社会辐射优质教育资源,为福建培养、储备大量的设计产业特色人才;同时,通过把工艺美术师傅请进课堂,让专业教师下基层学习工艺美术,给产、学、研各环节提供交流平台和空间等多种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促进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二、地域条件下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与当地工艺美术资源开发的互动

为整合福建的工艺美术资源与福建高校的教育资源,让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充分享受当地工艺美术资源带来的教学优势,提升设计教育的文化内涵,构建福建设计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为福建工艺美术师傅与高校专业教师的产、学、研各环节提供交流平台和空间,课题研究拟以工业设计本科教育模式为对象和内容,探索与工业设计相关的福建当地工艺美术资源,为形成地域优势与特色的工业设计本科教育与福建工艺美术资源的互动融合提供思路与方法⑥。

三、与工业设计相关的福建当地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及设计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各高校本科设计教育模式过于模式化、缺乏特色与活力的现状正逐步改善,在全国各高校的工业设计教学活动中,开发利用民间艺术资源的探索活动逐渐出现。目前对福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挖掘和保护濒临失传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艺美术资源上,主要通过各地文化馆、博物馆人员散布到民间的方式进行收录采集,分类整理的形式较多地停留在文字记录的层面,除了以上罗列的采集、保护方式以外,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还辅助采用了音频、视频、虚拟仿真等现代科技手段。然而,除了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工艺美术还具有独特、丰富的文化特征。所以,在挖掘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资源时,我们要充分调动当地高校的各种科研资源,将其纳入福建工艺美术资源挖掘工作各环节,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运用各种调查方法,挖掘出传统工艺美术的形式特征以及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文化特征,这样的挖掘,对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保护才是有意义的;挖掘的成果,才真正是设计教育环节中学生乐于接受并能够在工业设计实践中传承的。同时,我们要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厦门漆线雕、德化陶瓷等特色工艺美术资源进行整理汇编,以恰当的方式进行保存,将其建设成一个用于福建省高校工业设计特色教育的开放性数据资源库。为了给从事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师、工业设计的学生、工艺美术师、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完善、便利的学习平台,也为了能通过这些人士对工艺美术资源基础数据库进行源源不断的补充,使数据库本身能自我生长、不断完善,我们要用档案学的方法来管理这个数据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好学习平台、可扩展平台;同时,为重新构建集教学、设计、研究、实践为一体的工业设计教育的完整体系,各院校应在明确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设计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立工业设计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划拨专项资金以鼓励、资助教师编写与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的设计类著作与数字化多媒体课件,成立挂靠在高校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部门,创建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实践基地,积极推动老师与学生们走出去,将民间工艺美术师请进学校、请进教室的双向交流。

四、工业设计教育中福建工艺美术资源的融合

在近几年的高校设计教育中,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融入正在逐步出现,也积累了一些数据资源。然而,工业设计虽然脱胎于艺术设计,但与艺术设计相比较却有明显的差异,为使现代设计教育与工艺美术能并行发展,工艺美术资源的开发成果能够真正被工业设计教育所用,福建的工艺美术资源与福建各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拟以高校工业设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对比,试图在工艺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环节里,为高校工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找到一些新的思路。首先,从课程体系设置的角度来看,课程的开设应依托于有价值的工艺美术资源,要循序渐进。在福建省华侨大学工业设计本科类专业教学改革中,通过系统梳理,结合培养目标,在大一期间开设素描、写生、色彩设计等基础课程,以示范结合实践为主,通过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一些关于民间工艺美术传统、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及艺术表现形式的感性经验,逐渐塑造学生在工业设计中应用工艺美术造型元素的意识;大二下学期到大三阶段则开设一些传统手工艺、模型制作等偏技术类的课程,逐渐加强学生运用工艺美术相关技术方面的能力积累;大四阶段则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对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运用,如通过专题研究、课程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等课程训练引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将积累的工艺美术元素及工艺美术相关的文化认知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同时,在各年级段按主题开设一些设计竞赛类项目,鼓励学生积累、运用工艺美术资源进行设计,且配套专项资金以鼓励优秀的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其次,从课程内容的选择来看,应该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而有所选择。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选取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工艺美术内容,最大程度地提高特色工艺美术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华侨大学工业设计系为例,产品设计方向的学生,选择与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的课程内容有陶瓷产品设计、漆线雕传统工艺、脱胎漆器设计、鼓浪屿旅游纪念品设计等与产品密切相关的内容,而动画方向的相关课程内容则有鼓浪屿建筑动画展示、土楼游览动画展示等与动画展示密切相关的内容。总之,为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为高校设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各地方的工业设计教育提供独特的艺术样式和表现语言,也为解决地方高校设计教育课程的资源缺乏问题,我们应努力将丰富多彩的地方工艺美术资源有选择地导入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课程内容中⑦。最后,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看,应因地取材,丰富多样。福建具有非常丰富的工艺美术资源,教师应根据本校条件和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福建省华侨大学工业设计系的教学安排为例,大一阶段老师带领学生到德化、福州等地进行实地素描、写生等教学考察,让学生们从中收集、整理自己的设计造型语言,同时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文化意蕴;大二阶段的设计调查则让学生自己组成团队外出考察,考察方式、行程安排、时间安排、人员安排、经费预算等都由团队成员自己商定,考察完毕后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再进行团队汇报,使学生能在更高的认知层面积累并丰富对于福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认知;在寒暑假里,动员学生立足家乡,挖掘自己家乡的工艺美术项目,并帮助当地居民树立保护与传承民间工艺美术的观念;大三阶段时将相关的工艺美术师傅请进课堂,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向学生介绍工艺美术的相关内容,并配置下工地进行实操的环节,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不但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大量鲜活的工艺美术资源信息,在收集工艺美术资源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同时也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在设计实践中得到运用,较为有效地推进了理论教学与实地实践的融合;大四阶段鼓励学生进入福建一些陶瓷厂家、漆器生产厂家实习,并以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合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这些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的推动下,通过纵向及横向比较发现,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结语

工艺美术的起源篇7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美术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1.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2.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2.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

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2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着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2.3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3.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工艺美术的起源篇8

在我国古代美学艺术的引领下,以农业及手工业技术融合生产,参杂着地域性、宗教性较强的思潮观念的实用性审美工艺就是我们所讲的原生性工艺美术。自古以来,原生性工艺美术就是承载着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形成的观念和信仰外化的美术表现形式,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一切人与外界环境关系的表现,所以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宗教性。在农业社会,我国不同地区和民族以及宗教的工艺美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段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工艺美术形式展现出形式多样化、风格融合化,以及美学思想的百家争鸣,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美学艺术感受。

一、工艺美术的美术特征

1、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于审美性关系

中国传统的国画艺术特别是宋代开始兴起的文人画艺术,旨在抒发画家丰富的个人情感,是由画家真实的个人内在情绪所引发,它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艺术家强烈的个性化,是一种独特和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着不同的审美原则,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审美,它追求的是感官的愉悦性和内涵和丰富性。而我国工艺美术的形成却是以社会和生活中的实用性为起源,以审美性为辅助的,目的性较强的美术制作,它不一定是艺术的创造。比如建筑物上的壁画、艺术出版图书、广告制作、物品色彩和形态的设计等,可以说工艺美术是艺术和实用的双重需要,在实用性的同时兼顾艺术性,在审美与实用性上实现高度的统一。

2、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和民族、宗教的折射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人们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就会以自己的愿望来臆想或者借用美化出一些符号和图腾,然后将其工艺和美术化,以装饰自己眼前的事物。这种原生的工艺美术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宗教性、民族性和民俗性,它往往体现的是一个民族、一种宗教或一个区域的共同信仰,所以,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有时,工艺美术也作为一种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实践、大事件的办理和纪念、人们的祈望和心愿的一种记录和铭刻。它一般不太受当时美学艺术流派的束缚和限制,可以以任何事物为载体,也可以用任何一种表现和记录形式。所以说,工艺美术在一定的统一内也存在其艺术个性及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对工艺美术的原生性探讨

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悠久,而自古以物质生活水平来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的观念也使工艺美术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1、传统工艺形式的延续

传统的工艺品即是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术品,它的起源是来自于当时人们生活的需要。其形式亦是包罗万象,如瓷器、纺织刺绣、木制品、各种雕刻、书画印、宗教及少数民族的配饰以及各种民间流传的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关紧密的实用性工艺品。随着实用性的改变,有些日久弥新,有的则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现今社会和人们生活会经常接触到的常用工艺品会与传统的工艺表现形式进行演变和进化,但他们都是以传统的工艺形式为雏形,如由刺绣演化而来的现代十字绣就是一个工艺美术各类的代表。

2、以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为依据

工艺美术起源于传统的手工艺术。传统手工艺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而出现的,根据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差异,传统手工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是家庭自行制作生产的,有的则是由出色的手工艺从业者生产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资源共享,优秀的传统工艺形式则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现代工艺美术较传统手工艺术相比还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专业性和先进性,工艺制作的水平和效率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它都是由传统的制作方法为依据发展下来的。

三、对工艺美学再生性探讨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工艺美术的制作和生产能力及艺术化水平也得到了积极的推动,同时,工艺美术服务经济发展的特征也逐渐体现出来,目前已不再只是为了生活自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艺术产业不断发挥着自己的经济价值。

1、工艺美学的经济价值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也不再只是自身存亡的问题,更多的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和继承,很多实用性和时代性不强的工艺美术形式在面临失传的窘境时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及时干预,实施强制保护。并与其它艺术形式一起,同旅游业、艺术经营业相结合,正在发挥着它们单纯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

工艺美术的起源篇9

高校艺术教育能极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社会素质和人文修养,从而以后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能。艺术教育以美学为手段提高学生情操品质,丰富学生情感,激励学生身心全方位进步。在学生德育培养过程中,艺术教育占据极大组成部分,给学生提供包含人类智慧结晶的资源,加强大学生人格建设,丰富大学生心灵和情感,提高大学生审美观的同时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发展进步。因此目前首要任务是不断完善高校艺术教育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创办完整正确的个体审美观,提高大学生展现个性美的能力价值,以期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共同组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彼此交叉发展衍生,在大学生发展进步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在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观和道德情操,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素质和文化修养进步。艺术形式如欣赏中西方音乐、书法、绘画等教育方式下,不仅净化感染大学生的心灵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思想建设,而且提高大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内涵,使大学生高校工作顺利进行。其次,艺术教育同样感化着大学生由内而外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开拓大学生眼界、提高大学生思想意识、不断创造大学生享受美和动手实践美的机会,对大学生形成良好心态起到关键性教育作用。此外,艺术教育帮助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正确方向,激励学生不断前进。

三、艺术教育开展实施的措施

1.实施艺术教育课程开展力度

艺术课程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主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需要有规律性地完善艺术课程体制,结合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因此学校首先需要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体系,使它们二者密切结合;其次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艺术类别的齐全性,综合开展音乐、喜剧、舞蹈、书法、影视欣赏等艺术课,当然开展热门课程的同时兼顾艺术的综合性,举办一些冷门艺术专业,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2.举办大学生艺术教育文艺活动

学校艺术教育可以通过举办各式各样、不同种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艺术沙龙、文化艺术节、艺术讲座、艺术展览等文化行为体现。举办正规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利于提高文化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促进大学生社会素质和人文修养进步发展。在大学生思想修养、身心健康、主人翁意识方面,高校艺术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艺术教育,它们二者密切联系、息息相关,高校素质教育提高离不开艺术教育改善,艺术教育是从高校素质教育中衍生发展出来的。实施高校艺术教育是当代社会的潮流发展趋势,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必不可少的改革方向。因此,想要完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创建完善正确的艺术教育体系,加大艺术教育宣传力度,提高艺术教育的物质条件,还要明确艺术教育内容与方法,增强艺术教育教师的思想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者的主观积极性,从而达到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进步的目的。

3.共享艺术教育公共资源

工艺美术的起源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为例,探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地域美术资源的拓展,将现有的资源以类型属性和艺术特征为基点概括为石窟艺术、美术文物与考古、民间工艺美术三大资源群,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化构建,对其在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途径提出可实施方案,为基于网络的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促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在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资源日益呈现开放性的特征,教师拥有的知识相对于学生而言,已没有必然的优势,学生学习的途径变得愈来愈丰富、更具选择性。因此,信息化也就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对现行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效率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基于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课堂教学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资源的设计、组织成为日常教学准备的基础工作。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将丰富、生动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域美术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创新学习方式,突破公共艺术教育一成不变的内容、直线式美术史知识灌输的积弊,已成为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课题之一。作为西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其传承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实施高校艺术教育的最佳资源之一。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是极具潜在价值的教育基点,具备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优越条件,应当在当前的艺术教育课程中给予足够重视,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那些蕴涵了丰富的美术学科知识、具有艺术教育价值的地域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并逐步转换成基于网络进行存储、传输的数字形态,完成其信息化构建,以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仅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拓展和应用的途径。

一、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体系的构成

西北地区是中国美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彩陶、壁画、石窟、岩画等均是中国原创艺术的载体和宝库,也是西北各民族在历史、文化、民俗形成等方面的宝贵纪录。合理利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这一宝库,将其引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应该梳理这些珍贵资源的基本内容,并按照不同的类型特征来归纳,初步构建资源体系的框架。以类型属性和艺术特征来概括,这些独特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石窟艺术资源群

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主要通道和桥梁,西北地区石窟艺术的遗存,有着比内地、沿海地区更加广泛的资源分布,而且体系完整、衔接紧密,保存相对较好,具有系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特征。石窟艺术带自东向西知名度较高的有庆阳的南石窟、北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新疆库木吐拉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等,形成了从北魏到明清时期近千余石窟窟龛和雕塑,壁画达6万多平方米。这些石窟在从关中、陇东到河西走廊、新疆绵延数千公里地域中,构成了跨越了1000余年时间的石窟艺术带资源群,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石窟艺术长廊,真实地记录了西北地区宗教建筑、雕塑、壁画艺术以及宗教、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面貌,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2.美术文物和考古资源群

西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汇集之地,数千年间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址和珍贵的美术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如武威的铜奔马、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美术文物类资源中较突出的有莫高窟藏经洞文献和彩陶艺术。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半山文化彩陶,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记载了中华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是中国象形文字的起源,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等诸多因素看,都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美术考古类资源中较著名的历史遗迹有横贯东西的岩画艺术带和星罗棋布的各种历史遗存。闻名遐迩的岩画艺术带由新疆的阿尔泰山岩画、天山岩画、昆仑山岩画、嘉峪关黑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等组成,其他的古代遗存如关中地区的历代皇室墓葬、大地湾地画、河西地区的汉、魏、晋墓壁画及画像砖、嘉峪关、阳关城址、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以及各地的长城、峰火台等等,都是西北得天独厚的美术资源宝库。

3.工艺美术资源群

工艺美术“通过与其物质功能相适应的抽象物态和形式组合来概括地反映生活,从而侧重于表现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主观感受和情感”,[2]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应用性艺术,与所在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审美观念息息相关。西北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地区,历史上曾是手工艺最先发展、繁荣的地区,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其中很多项目现在都已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西北地区的工艺美术资源可以包含实用工艺品和装饰工艺品两大类,实用工艺品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必需品,如少数民族的服饰、器皿、腰刀、编织等;装饰工艺品是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手工制品,如雕漆、洮砚、剪纸、皮影、刺绣、面具、砖雕、各类草编、鼓艺、各种石艺、布艺、毡艺和藏族的堆绣、酥油花等。这些工艺美术资源风格独特,历史悠久,颇负盛名,共同汇聚成繁花似锦的西北“工艺美术资源群”,许多品种已形成了新兴的传统工艺产业,成为一方文化和经济的象征。

二、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发挥各自的不同作用。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区域性共享的网络资源库系统,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并接入校园网,使资源库得以在高校内顺畅地运行,在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在确保指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立项资金、专业协调、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参与热情。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学科专业资源库建设有关知识技能的培训,让教师了解本资源库的设计框架、功能及工作流程;任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尝试具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把生动、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根据数据库的运行、管理要求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实现信息化转换,资源的采集是关键的环节,首先需要明确采集的种类和分工合作方式。根据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构建完整的基于网络的专题资源数据库,其在高校的应用部分包含系统管理、教师教学和学习资源三大模块,由政府牵头,各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和教师共同进行分类资源采集,并进行权限分级管理,以确保资源库能够顺畅地运用到课程教学活动中。[3]

1.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本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用户管理,以保障资源库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及对并发访问的控制。对于非特定的用户访问,可采取限定ip地址的方法,控制访问本资源库系统的用户数量,而资源库的特定用户组,则按照类别赋予其不同的访问权限,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上传信息的质量。

2.教师教学模块:这个模块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和交互式教学平台,由二级管理员和教师管理员共同维护。资源管理平台可以使教师用户实现教学资源信息的浏览、下载、查询、更新,上传信息的审核、入库、分类,保证应用过程中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统计分析资源的使用率。交互式教学平台可以提供虚拟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等模式,选用网络教材、电子教案或教学视频、共享桌面、共享白板、常见问题解答、BBS进行教学,教师在这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双边和多边的专题研讨,还可以通过作业组件、解答问题组件、测验组件和教学效果分析组件来开展教学工作。

3.学习资源模块:本模块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导航平台和丰富的学习内容链接。学习导航平台包括艺术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索引、地域美术资源分类明细、搜索引擎、个性收藏等。学习内容链接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有教师教学资料和相关资源信息。学生可以查看授课教师的网络教材、课件、电子教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视频、演示和案例等,在线学习、做笔记,也可以直接查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点,或根据网址资源库提供的相关链接,展开拓展型的学习。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数据库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从综合的角度去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文化系统和各高校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使之不断得以充实和更新,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相应的地域美术资源尽管范围很广,但是只有那些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资源才具备研究和利用的价值,需要围绕课程目标选择能够把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社会生活、理论认识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整体地感知艺术与生活,增强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三、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资源的优越性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限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还应体现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一种超越。网络的虚拟性与多元性特征,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资讯传播形态,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克服了文本语言无法超越的障碍,建立了全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1.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基于网络环境的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不受地域、时间限制,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艺术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用超级链接来仔细观察、研究一幅画或一座雕像的细节”,[4]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营造生动的情境学习环境。网络艺术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创造情境学习的氛围,充分调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传媒手段来讲授课程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使用。[5]例如关于敦煌艺术的内容,可以引入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实施的“数字敦煌”项目成果,即梅隆基金会在国际上率先开发的基于artStor艺术数据库的“梅隆国际敦煌档案”,主要内容是22个莫高窟典型洞窟的数字化资料,以及42个洞窟的虚拟漫游,使学生们在校园内就能获得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和身临其境的视觉震撼。

3.开拓全新的师生互动渠道。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艺术教育课程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尊重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课程提纲、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考核计划都放在网页上,可供学生随时参考,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电子邮件和开辟BBS讨论区,教师则可以更及时、更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流、辅导、考核,获取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也很方便易行。

四、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

资源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把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不断拓展课程资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

1.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借鉴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制定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确立短期和长远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合理地进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并进一步推广到美术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相关理论课教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对西北地域美术资源布局与内容进行全面、详尽的调研和分析整理,完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框架体系。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采集第一手的文字、数据、照片、影像、实物等原始素材,充实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内容,并不断更新,尤其是及时补充那些因工艺、材料或其他原因濒临流失的民间传统艺术品种、新的美术文物考古发现以及近代美术的精华部分。

3.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时代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体系。开发专题数据库,尽快建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专业网站或网页,使各资源所在地、各院校、专家学者拥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得以存储、展示,并与专业研究机构、博物馆等链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地区间、校际间、教师间教育成果的交流。利用国际互联网真正让西北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进入更为普及的教育领域,从而扩大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影响,开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新窗口。

4.高校艺术教育中引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内容。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必须选编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并提升教师的网络技能水平。教材的选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三大美术资源群的内容纳入课程范畴,使学生既能学到全国统编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又能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从而适应西北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师在精通学科内容的同时,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学会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学会webQuest、Blog等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技术,并自如地驾驭网络平台,汇集专题资源,高效地组织教学。

结语

由三个资源群为框架构建的西北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体系是西北的瑰宝,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艺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借助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把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地域美术资源进入主体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更是一个对地域文化和生存智慧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蒋书庆.彩陶艺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2~15.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9.

[3]陈思慧.构建基于网络的学科专业资源库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