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课程的概念十篇网络课程的概念十篇

网络课程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6:03

网络课程的概念篇1

关键词:概念图;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分析;导航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1.概念图在解决网络课程现存问题的必要性分析

网络课程从产生至今,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中。要设计一门优秀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的分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遵循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网络课程的内容织是以有良好导航策略支持的web页面为主的。

网络课程是通过超链接将各个知识点连起来的教学内容的集合,没有教师指导,缺乏知识之间的系统性。而传统的教学内容分析方法,是在传统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引,按照一定的教学顺序,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教学者的教学风格等因素考虑在内的教学。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分析方法,并不能将各个零散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建立起明确的内容联系。而基于概念图的方法可以避免这个弊端,可以将教学内容之间的零散内容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将其建立起某种关系,在学习者头脑中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概念框架,形成概念图。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海量信息的同时,却也使人们在非线性的知识海洋中迷航,因此面对众多的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并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学习中来。而概念图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导航作用,利用概念图导航,避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迷航。学习者清楚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方法――概念图的方法。

应用概念图进行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等等,在促进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面有积极作用。在教的方面,概念图作为一种教的工具、技能和策略,帮助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思想,教师则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在学的方面,概念图作为一种学的工具、技能和策略,在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学会学习等方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1],培养学习者由传统的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相关研究证明概念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促进工具[2]。使用概念图辅助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理清概念间的讲解关系,根据教学内容的所在结构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3]。概念图还是一种交流的有效方法,可以促进师生进行反思[4]。概念图对教学内容的导航作用体现在:形象性,结构性,增进理解,提高最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2.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内容分析与导航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2.1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内容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将概念图用于教学内容分析,使具体的教学内容可视化,概念之间的逻辑更加紧凑,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利用概念图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在这一步中,将给定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各个知识元素。对于知识元素的形式,可以是概念、原理或者是某知识技能的组成部分。

2.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做出各子目标的关系矩阵图

根据各个教学子目标的直接关系,画出关系矩阵图,其中的元素包括iD、知识点、相关知识点iD、知识点、Link、iDLink。其中iD代表各个知识元素的序号,知识点代表知识元素,相关知识iD即与前面知识元素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元素的序号,Link即为此二种知识元素之间的关系,iDLink即为二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3.根据各子目标的关系矩阵图,求出教学目标的概念图

根据各子目标与其他相邻子目标的之间关系,得出其的间接关系,利用概念图工具,将其绘成概念图。

2.2“概念图导航设计方法”的实施步骤

对于概念图用于导航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将概念图放在网页上,直接作为导航工具;二是通过概念图跟踪用户的浏览路径或学习路径。[5]

(1)将概念图放在网络课程中,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导航工具。目前的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浏览为主,以文字、视频、声音、动画等形式出现的信息内容,易使学习者出现迷航现象。将概念图放在网络课程上作为导航工具,能够清晰地展示所学的知识结构。将类似的知识、概念归类,使学习者更清晰的了解所学内容的总体框架,以及注重对各概念在该课程中的总体把握。

(2)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利用概念图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路径。一般操作方法:在internet上通过Kmapagent获得用户浏览网页的踪迹,并建立概念图。概念图窗口上方附近的文本框中显示出正在浏览的窗口的名字。如果用户点击弹出菜单按钮,就可以在概念图中创建不同级别节点,这个节点储存了窗口的名字以及文件的URL,用户可通过概念图上的链接打开文件。[6]

3.基于概念图的《摄影技术与艺术》教学内容分析与导航设计

3.1《摄影技术与艺术》总体教学内容分析与导航设计

根据对《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的总体把握,既要求学习者对理论方面的掌握,更重于实践,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其中,摄影曝光、摄影用光、摄影构图专题摄影章节的部分小节,这些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也是学习本门课程的难点,不仅需要对其理论方面进行掌握,更要对其技术操作、实践方面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而对于其他章节,是关于照相机的基本认识的内容,还是一些需要有拍摄图片处理技术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概念图清晰的呈现出来。

在进入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首先看到一张总的关于该课程的所学章节的概念图,学习者可以从该图中得知本课程的章节的脉络,并且可以根据上次学习的情况、进度,选择本次要学习的内容,方便进行本次课的学习。任意选择某一章节,就可以进入本章的学习。概念图将知识内容清晰的展示出来,更加有条理,脉络清晰,将知识结构形象的呈现在页面上,学习者学习的自由度较大,得到的是清晰、直接的结构信息,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减少了学习者在浏览课程时的无目的性,使学习者按照教学组织者所设计的最有效的学习路径来进行学习,不致偏离教学目标。

3.2以章节为单位的《摄影技术与艺术》教学内容分析与导航设计

要想拍出一副好的作品,除了对照相机的基本掌握之外,还要掌握摄影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这是进行摄影曝光的基础和前提。“摄影曝光”一章在本门课的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选用本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概念图制作工具制作出一副概念图,选用的工具为inspiration8。

首先,抽取知识元素,有曝光、基本曝光模式、选择曝光、其他曝光模式、测光、曝光补偿、多重曝光七个关键知识元素,有这七个关键知识元素引申出众多的各自相关的知识元素,将全部知识元素列出来。譬如,与曝光相关的知识元素有其含义、曝光量、等量曝光、正确曝光、曝光对摄影质量的影响等,再列出员这几种元素各自相关的元素。其次,找出各知识元素之间的各种关系,画出关系矩阵图。此步骤将各个知识元素之间的关系清晰的展示出来。最后,利用概念图制作工具将各知识元素之间的种种关系呈现出来,即为概念图。制作出的概念图如图所示。此概念图将本章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例如,要拍摄雪中的人物,并且要体现出雪正在下的动感,这种情况要选择合适的曝光。根据概念图中呈现的内容,选择所需的快门速度以及曝光的恰当模式。因为该景物中,要表现雪花飘落时的动感,需要较慢的快门速度譬如选择比1/15秒慢的速度。选择1/15秒的慢速度,可以在快门速度优先的模式下进行,照相机会自动选择合适的光圈。

当我们在学习摄影相关知识时,可能出现的关键词有摄影构图、摄影曝光、曝光补偿、程序自动曝光模式等。我们在学习这些学习内容时,在internet上通过Kmapagent获得用户浏览网页的踪迹,并建立概念图。该历史浏览记录形象、可视化,有利于用户对网络活动的监控,方便对学习进度的了解,并解决了学习者学习迷航问题,为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质量提供了保障,达到教学组织者和网络学习系统开发者预期的教学目的。

4.总结语

随着网络课程建设的迅速兴起,在注重网络课程建设的同时,思考如何才能建设使学习者能够进行有效学习的网络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更符合学习者学习的网络课程,如何帮助教学者进行有效教学。

概念图不只是在网络课程中能够得到应用,在我们传统的课堂学习知识中也可以使用概念图促进学习。在一些高中的辅导书籍中,已经存在利用概念图将一些基本内容进行详细的展示,学生只要在每章每节的开头部分浏览一下概念图,就可大致了解本章本节所要掌握的内容信息,抓重点比较快捷迅速,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利用概念图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如何才能将概念图的形象、结构化等特征应用于教学中,如何提高网络课程的质量以满足现代各学科的教学,这些都需要大家继续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网页[eB/oL].http:///article/view/40450

[2]张红波.概念图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

[3]秦爱梅,赵冬生.概念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

[4]王大平,李新国.概念图的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

网络课程的概念篇2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也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依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组织要注重社会需求与教学的关系,体现高职特色。如何使教学达到应有的目的,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教学内容的改革最终必须要体现在:以社会需求为指导确定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强调能力培养;注重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因此,探索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之路就显得十分必要。

1我院“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历史、现状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设置“计算机网络”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计算机网络不仅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而且是电子和通信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但多年来,该课程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网络的工作原理为纲、以oSi/Rm为主线进行理论教学。教学内容理论多实践少,知识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几乎不涉及工程和应用技术,适应面窄,很难跟上专业课教学的发展,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不符合高职高专以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因此该课程必须以实用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最要突出其实用性、宽广性。通过几年实践,发现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性强,为加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上机实践环节,建立了计算机网络专业实验室,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网络实践环境得到改善,有效地保证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计算机网络的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2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想与尝试

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这些学生的理工科知识基础不是很好,有些学生在中学的时候就有畏惧理工科课程的心理,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利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实际的生活、学习上的问题,而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却不是太看重。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切合这些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些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革,对有些理论性较强的部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删减,对于有些实际应用的部分可以适当的进行增加。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分析方法应该进行保留,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出发,为日后的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1理论教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基本概念多,内容枯燥,专业术语比较抽象,学生难懂、难学,由于网络专业的学生往往在一入学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加上他们缺乏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若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不得当,很容易导致学生觉得这门课入门难,甚至会出现因畏惧而干脆弃学的心理。因此对教师来说需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在理论上,大多学生认为计算机网络不过是些概念、理论性的知识,但一接触实际,很多概念又不大清楚,动手能力又差。而教师要在有限时间把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原理讲清楚,还要结合实际,殊非易事。那么,如何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形成整体清晰的表象呢?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计算机网络课程讲解要层次分明,突出重点讲解,对于基本概念,特别是网络协议要讲解清楚,课后留有相关的思考题,而对于非重点则不必多讲,以免使学生感到该课程内容庞杂,不好掌握。在讲解时应有意识地将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将抽象概念现实化,形象生动地讲清楚重要的基本概念,通过和电话网的类比来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时,可以通过两个人打电话为例来说明协议的概念。在通话过程中,打电话双方都遵守了打电话的协议。其中,电话号码是“语法”的一个例子,一般电话由5~8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果是长途要加拔区号,国际长途要有国家代码等等;一方拔通另一方的电话后,另一方的电话会振铃,振铃是一个信号,表示有电话打进,该方选择接电话,这一系列的动作包括了控制信号、响应动作等,这就是“语义”的例子;而一方拔了电话,另一方的电话才会响,然后会考虑要不要接,这一系列事件的因果关系十分明确,不可能没有人拔电话电话就会响,也不可能在电话铃没响的情况下,一方拿起电话却从话筒里传出另一方的声音,这就是“时序”的概念。通过这样的举例,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应经常使用归纳、小结。这样做有利于温故而知新、理出头绪。在归纳的时候,可以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其概念是什么、有什么功能、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优点和缺点、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也可以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总结,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适时的小结与归纳,不但能对基础知识加以巩固,还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2.2教学内容规划

(1)在内容设置上,淘汰传统教学中的陈旧内容,以tCp/ip体系为重点,兼顾理论和工程技术,有选择地加入华为、思科等知名网络厂商的最新培训内容和行业前沿技术。教学内容应适当介绍新的技术发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2)对教材进行多次合理更换、选用,根据网络发展选用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力求反映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最新情况。2006年我们经过调查实践,选用华为3Com网络学院教材(1,2学期),秉承华为3Com的“专业务实、学以致用”的理念,对网络专业、电子信息专业开展网络技术培训学习,通过一、二学期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网络技术,而且学习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进行设计和构建中小企业网络,具备HCne的备考能力。(3)加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先后多次调整“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参照华为3Com网络教材,从最基本的制作线缆到网络业务应用都精心设计了相关实验。课程经过精心设计,使学生不仅能进行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还可以全面的理解网络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应用。学生可以在较短的学时内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便于知识的连贯和理解,可以很快进入到更高一级课程的学习当中。

2.3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岗位能力的培养目标,侧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突出实用部分。根据制定的实验实训大纲,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操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立组建计算机网络打下良好基础。(1)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穿行。比如在让学生认识网线的时候,教学生如何自己制作水晶头;在学习邮局协议(pop)和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时,可让学生在windowsXp环境下,使用microsoftoutlook配置pop3与Smtp服务器;在讲DnS时,可让学生在windows环境中部署DnS服务。通过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原理、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2)在实验环节上,采取一些强化和激励措施,争取做到人人动手,人人过关。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任务,在实验前,要求学生提交已明确的实验目的、实验任务、设计或确定实验方法、分析或预测可能的困难,为目标的预习提供报告。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摒弃了手把手式的教学方式,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点,指导学生通过参阅实验指导书、技术文档、相互探讨完成所规定的实验任务,有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后,除了常规的实验报告外,要求学生撰写以实验心得、经验总结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报告。对于个别实验任务,有意识地模拟实际网络工作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管理能力。(3)在教学实践理念中,并不把它降低到单纯华为、思科等网络产品的介绍和配置、使用以及操作的应用培训课程。虽然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但要掌握好“度”,不能把教学内容变成网络产品的说明书。重点关注在实际中经常用到的知识,例如,局域网的冲突域概念,在网络建设中十分重要,应该重点讨论;又例如,路由选择在internet的建设中也很重要,要把概念讲清楚。至于具体的网络产品性能、实验、操作、配置等应用细节则应由与本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去解决。

2.4教学方法改革

(1)在理论教学中,拓展了课堂形式,将实验室、校园网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之外,增加了实物教学和现场教学形式。例如,在讲解局域网组网的内容时,我们不仅将学生带到实验室中,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网络组网设备实物,还组织学生去校园网现场进行参观,结合实际网络进行有关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2)在教学资源上,充分调动各种教学资源。自行开发了优秀课件,通过多媒体强大的图片、FLaSH动画,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生动、具体、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现和对比。例如在进行讲解tCp/ip协议的三次握手原理时,给同学们进行动画演示,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006年,计算机网络课程被评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在校园网上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不仅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与教案下载,而且还增加了网上讨论与答疑、网上考试等,同时争取内容时时更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选择。(3)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组织学生参观,义务帮助宽带有线接入,给予学生一定的职业尝试,尝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做到理论知识与网络技术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提升就业竟争力,激发网络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要。

2.5考核评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本课程一般都采用期末闭卷理论化笔试,总评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不认真做实验,期末死记硬背搞突击。针对以上缺点,我们采取了灵活的考评手段:平时上课考勤,占总成绩10%,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到位听课;课后作业练习等都登记评分,老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成绩,成绩按10%记入总评成绩;对于实习实训,严格对学生进行考核,实验成绩按25%计入总评成绩;期末考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闭卷考试或一页纸考试,按45%计入总评成绩。实践表明,以上制度促进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实践环节的主动性。

网络课程的概念篇3

摘要:高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传媒技术迅速发展,使信息传播的范围、速度与效果都有显著扩大和提高,这为“概论”课教学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和新的渠道。结合新形势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在网络化课堂教学中,坚持“概论”课“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探讨采取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把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网络媒体;“概论”课;以生为本;教学方法

人类如今已进入到国际互联网传播时代。随着互联网、信息传递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速度的不断加快,网络等新兴媒介已经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承担了越来越大比重的信息传播功能。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书记、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对推动未来十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概论”课教学的网络化日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不可替代的教学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份量最重的一门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概论”课的教学改革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概论”课网络化教学中,“概论”课教师在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同时,还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概论”课教学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成为实现全社会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弘扬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同时,大学生并不是都能有意识地抵御网络的副面影响,毕竟指导他们一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形成。网络世界充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他们构成了潜在威胁,在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因此,在“概论”课网络教学中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概论”课网络教学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概论”课网络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教师关心和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要促进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丰富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质,把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概论”课教学全过程、贯穿教育全过程。

“概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等,关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理解和解答的问题入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各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积极参与的方法和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程实效性。“概论”课网络教学中,只有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思想者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使大学生真切地领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和巨大威力,更加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三、“概论”课网络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概论”课网络教学以生为本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才能产生真正的实效。为此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思想导向的正确性原则性

“概论”课网络教学中,教师要将全面的、客观的、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把那些会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掉,引导大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辩证分析,自主作出判断,形成结论。教师提供的信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形成起着内在的影响。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成为网络信息的“把关人”,保证其正确的思想导向,在网络化课堂教学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面对网络教学平台上,校园网的BBS上大学生发表偏激或错误言论时,不能放任自流或一味封堵,而要加以正确、充分引导。当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事实、是非概念混淆而在网上表现出来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课堂内外主动回应,发起相关讨论,以正视听。

同时,教师要正确使用教学工具,提高自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概论”课教师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和使用是网络成为“概论”课教学基本工具的前提。教师要具备顺利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基本技术问题的能力,避免教学活动受到干扰而停滞,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师生互动原则

“概论”课网络教学师生互动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双向交流。以学生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灵活运用多媒体、“QQ群”与“飞信”等方式,采取讲授、探究、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角,使学生从单纯听课和记笔记的被动角色变成主动的探索者。给予学生一个和老师平等交流的平台,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输与导的协调配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定形式的教学活动,在交流、探索和教师引导过程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性原则

“概论”课网络教学实践性原则是指将网络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看教学资料片,组织网上时政要闻讨论,开展网上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组织网上参观活动等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探寻人生,匡正自我,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鉴别力。

四、“概论”课网络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概论”课网络教学采取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环节。

教育教学中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其中教学方法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概论”课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改革单纯知识传授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训练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以及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这是“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网络教学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讲授中穿插录像

在“概论”课有些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中,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记录片,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第二节思想时观看大型文献记录片《走进》,让学生对生活、工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讲授第一章第三节邓小平理论时,观看大型文献记录片《小平您好》,让学生对邓小平的生活、工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讲授第十三章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时,组织学生观看大型文献记录片《外交风云》,让学生切实体会中国现代外交第一人的外交风采,深刻理解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形成,坚定大学生爱好和平的信息和决心。既突出了讲课主题,又容易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收到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课堂讲授好很多。

(二)课堂师生座谈

“概论”课教学中,对于一些热点问题,例如,贫富两极分化、、道德滑坡、诚信缺失、重奖之下无勇夫等现象,或对于一些现实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在课堂展开讨论,也可以在课内召开师生座谈会。主要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有组织的,另一种是随机的。有组织的做法通常是根据教学与教育内容的需要,拟出学生感兴趣并希望讨论的题目,通过网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然后要求每位同学准备发言提纲并确定重点发言的同学。随机的做法则是根据学生听课情况或课堂提问,教师随时穿插网络相关信息,与学生展开讨论。一些讨论未完的话题还可在课后深入到学生中间继续座谈,这种方式既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采用有组织的座谈,题目《当代大学生如何从自身做起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名作赏析

“概论”课名作赏析强调的是好读书,读好书,每个学期,向学生推荐几篇文章,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谋略》、《邓小平卓越智慧》《超群智慧》,《他改变了中国.传》等等,读完后写读后感,联系社会实际问题,能做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email等方式上传老师,由老师打分,计入平时成绩。同时选择好的读后感,在班级进行交流,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写作时的感想。

结语

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探索《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网络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进教材、进课堂,更要进大学生的头脑,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的,使大学生真切地领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和巨大威力,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记者.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网络课程的概念篇4

关键词:网络图表;复课;建构;知识体系

复习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中化学知识点宽、广、杂、多的特点及学生的遗忘规律,我们必须认真做好复课教学工作。

一、当前化学复课教学中存在三个误区

1、教师一个劲儿地罗列堆砌旧知,复习成了教师的一堂言;2、教师把学习内容从头到尾拎一遍,然后学生做题,搞题海战术;3、教师将复习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复习,教师成了复习课的“转悠师”或“警察官”。于是乎常常听到化学教师这样感叹:“复习课难上”、“我复习了那么长时间,我讲了那么多,学生练了那么多,考试成绩怎么还那么差呢?”……难道化学复习课就是回忆旧知或搞题海战术吗?

高中化学复课不是对已学化学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它更多地是一个加深理解化学知识,扩大化学知识联系,进一步提高化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关于化学复习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纵横联系,点、线、面整合,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网络图表在高中化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求我们根据系统论,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化学复习课上充分运用知识网络图表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化学复课效果。

二、常见的知识网络图表

化学知识网络图表包括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四要素。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连接可以没有方向,也可以单向或双向;层级有两个含义:一是同一层面中的层级结构,即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而分层排布,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处于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放在其下,而具体的事例列于图的最下层,二是不同层面的层级结构,即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可就某一概念实现超链接;命题是两个知识点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联系。常见的网络图表有四种:

1.树形网络图表

树形图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出“主干”、“大枝”、“小枝”、“树叶”的知识网络图表。如复习“元素周期表”时,根据“元素周期表”这一“主干”“揪”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原子结构的系”这两个“大枝”,再分解到各自的“小枝”,由小枝再导出小树叶(具体的知识点,如图表1)。先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再次访问”,然后引导学生跳出课本看概念,理清知识的主次从属关系,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主干知识,什么是枝干知识,使已学知识生长为一棵有生命的大树,整个知识在学生心中才能达到融会贯通,整体建构的目标。而且这样的树形网络图表,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记忆。树形网络图表适用于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知识领域。

2.圆圈思维图表(韦恩图)

英国逻辑学家发明的圆圈图也就是韦恩图表能恰当表示出集合的范围与元素之间的关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化学知识也有类似的关系。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从属关系”时可以绘制圆圈思维图表。(见图表2)。

图表2

从上图表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的关系。圆圈思维图最显著的优点就是非常形象地表示出各种概念之间包含关系,谁的范围大,谁的范围小,一目了然。这样划地盘,比范围的形象图我的学生非常风趣地称之为“鸭蛋图”。

3.网络思维图表

化学知识讲究系统性,也就是概念的前后顺序性,前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对后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还讲究概念之间的沟通联系,这样化学概念之间就通过一定的关系编织成了一张张网络图表。化学复习课要重视知识网络图在复习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上下沟通,左右链接,编制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表。如在复习“物质的量”知识体系时,以物质的量为基点,让学生依托概念网络图表,自主复习,主动建构如下网络思维图表。(见图表3)

图表3

强化学生对“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质量和微观粒子数目的桥梁”知识的理解。

4.对比表

化学上的许多概念往往是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而后一个概念又是前一个概念的发展,我们引导学生弄清概念间的纵向联系,前后沟通。我认为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化学概念都是整个概念认知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但在纵向上有共通性,而且在横向上也有密切联系。如复习“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解度三者的异同列对比表。(见图表4)

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解度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状态时100g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单位1mol・L-1g

符号cS

相同点都能从量上反映溶液的组成

转化关系(饱和溶液)

图表4

运用表格对比分析,很容易找出三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提升学生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对比表,侧重于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更为深刻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沟通概念间的联系,突出各自的特点。通过对比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境界。

三、运用网络图表,促进建构知识体系

在化学复课中,有效利用网络图表,理顺知识的从属、因果、包含等关系,使学生头脑中已学知识清晰地呈现为一张张脉络分明的知识网络,各知识点有自己的确定位置,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在这样重组知识,建构体系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有序储存和深刻记忆,还有联系的、发展的、整体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图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呢?我觉得应做好一下“三抓”。

1.抓课前:唤醒旧知,明晰知识点

有效的课堂复习不是学生在课堂上才知道今天要复习什么,而要提前预告。让学生课前自主复习,课的一开始集中回忆,明晰本节课复习内容的全部知识点。明晰知识点,比较分析,才能得出它们本质结构的相同点。唤醒旧知,明晰知识点,为下一环节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作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例如图表1:复习“元素周期表”前,布置学生课前复习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元素周期表的有关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理解各知识点的意义,为课上由“元素周期表”为知识主干繁衍生长的知识大树做好准备。

2.抓课中:串点成线,编织知识网

课堂上应重视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他们在自主复习中,对知识要点进行先期整理,记录下有疑问的地方,这样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促使学习由外在要求驱动向内需性发展。编制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需分三步来完成:

(1)纵向勾连,形成知识链。化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不论是物质的结构还是物质的性质、用途,其纵向发展都是一条有机的知识链,这样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知识链上找到相对应的位置。

(2)横向贯通,形成知识面。有些化学知识非常相似,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对这些知识要纵向连线,横向贯通,比较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也要比较出不同的地方,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如图表3,复习“物质的量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学生在分析梳理的过程中,其实是站在整体的高度去审视已学知识,纵横贯通,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了一个新认识新调整和新提升。

(3)纵横交错,搭建知识体。知识除了要“竖连线,横连片”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组成一个大系统――搭建知识体系。通过串点、连线、组片、织网,使知识活化,达到提纲挈领,总体把握的目的。例如前文用圆圈思维图表述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的反应类型的包含关系,借助平面图形间的关系,连同文字简介,等等用“图形”的知识面搭建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体系。

3.抓课后:实践应用,完善知识链

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发展思维,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可以联系实际编制综合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编制实践题,开放题,培养学生个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可以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给学生布置一些调查作业和实践应用作业,使学生的知识链在应用中得到完善与提升。

教师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经常运用知识网络图表,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可帮助学生提高识图,读图的能力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的能力,除此以外,应用网络图表教学,还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绘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提高。

总之,知识网络图表以其鲜明的直观性,强烈的系统性,高度的概括性及独特的能力培养作用在化学复课学教学中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化学复课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在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运用知识网络图表,可以促进学生建构化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进行新课程教学中,网络图表将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值得广大化学教师的充分重视和运用。

网络课程的概念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职业能力;课程标准

[Doi]10.13939/ki.zgsc.2017.09.206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四川省2016年关于开展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通知》和绵阳市人社局、财政局《关于做好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2016年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已经完成对近10000名学员的培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标准将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分为:公共课程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两大部分。

1公共课程

1.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全体学员。

1.2涉及模块

公共课程属于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网页制作、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网络营销、电子交易、物流信息管理、网络采购六大模块中共有的基础知识,任何一个模块的培训都必须涉及公共课程的培训。

1.3培养目标

通过公共课程的培训,让学员对职业道德及电子商务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32学时。

1.5教学计划

1.6培训内容

1.6.1职业道德

培训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素质修养。

1.6.2计算机基础及应用

培训内容: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

1.6.3计算机网络应用

培训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计算机网络的搭建;互联网的基本使用。

1.6.4电子商务基础

培训内容: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电子商务的发展史;电子商务的分类;电子商务的框架;电子商务的基本流程;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及防范。

1.6.5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培训

培训内容: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目的及意义;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政策;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公司注册的流程;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

2专项技能

2.1网页制作

2.1.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t。

2.1.2涉及模块

网页制作模块。

2.1.3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学员具备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2.1.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1.5教学计划

2.1.6培训内容

(1)图形图像处理。培训内容:photoshop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透视原理;色彩基础知识;图形图像的处理;网站页面的设计。

(2)Flas制作。培训内容:Flash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操作;简单图文动画的制作;层、库、遮罩及运动层的综合使用;按钮及菜单的制作。

(3)Frontpage网页制作。培训内容:网页制作的基础概念;Frontpage的基本操作;站点创建及管理;页面的布局;网页的内容添加;超链接的使用;CSS样式的使用;Html语言;网站的。

2.2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

2.2.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2.2涉及模块

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

2.2.3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络商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交换、及信息更新及维护的能力。

2.2.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2.5教学计划

2.2.6培训内容

(1)网络商务信息基础。培训内容:网络商务信息的基本概念;网络商务信息的特点;网络商务信息的分级;信息收集的基本要求;信息整理的基本步骤。

(2)网络商务信息的采集。培训内容:网络商务信息收集的常用工具使用;信息下载的常用方法及工具使用;信息的存储方法。

(3)网络商务信息的处理与分类。培训内容:信息的整理方法;信息的分类。

(4)网络商务信息的。培训内容:信息的渠道;信息常用工具的使用。

2.3网络营销

2.3.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3.2涉及模块

网络营销模块。

2.3.3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络市场调研与网上商品销售的能力。

2.3.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3.5教学计划

2.3.6培训内容

(1)网络市场调查与分析。培训内容:网络市场调查的方法;市场调查的设计;市场调查的分析方法;市场调查报告书的书写。

(2)网络营销工具。培训内容:常用的网络营销工具,如网站、博客、微信、电子邮件等主要工具的使用。

(3)商品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培训内容:商品的图像采集;商品的介绍书写;商品的分类。

(4)网络广告与网络促销。培训内容:网络广告形式及广告的设计;网络促销的方式;

(5)网上商店的开办。淘宝、京东、亚马逊、微商等销售平台的应用。

2.4电子交易

2.4.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4.2涉及模块

电子交易模块。

2.4.3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上商品买卖、交易等相关的能力。

2.4.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4.5教学计划

2.4.6培训内容

(1)网络采购。培训内容:网络采购基础;网络采购流程及操作;电子订单及处理。

(2)电子合同。培训内容:电子合同的概念;电子合同的特点;电子合同的法律知识;电子合同的编写及签订。

(3)电子商务客户服务。培训内容:电子商务的客户服务;售前及售后服务;客户投诉及处理;商品的跟踪及管理。

(4)电子支付。培训内容:电子支付的概念;电子支付的种类及常用的网上支付操作;电子支付的安全。

(5)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培训内容:B2C模式、B2B模式、C2C模式、o2o模式的交易流程及后台管理。

2.5物流信息管理

2.5.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5.2涉及模块

物流信息管理模块。

2.5.3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对象具备物流信息收集与分析、配送方案制定及使用物流软件进行物流管理的能力。

2.5.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5.5教学计划

2.5.6培训内容

(1)物流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物流信息的基本概念;eDi;RF与RFiD;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

(2)商品条码和物流条码。培训内容:商品条码的作用;商品条码的结构及应用;商品条码的生成;物流条码的作用;物流条码的结构及应用;物流条码的生成。

(3)自动仓储系统。培训内容:仓储和仓储管理概述;仓储及其设备;自动仓储系统。

(4)物流管理。培训内容:物流基本知识;物流管理过程;物流企业;物流服务管理;物流信息管理。

2.6网络采购

2.6.1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6.2涉及模块

网络采购模块。

2.6.3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络采购及网络招投标及网络合同签订及处理的能力。

2.6.4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6.5教学计划

2.6.6培训内容

(1)网络采购。培训内容:采购管理基础;网络采购的特征;采购的发展趋势;采购的信息化。

(2)网络采购流程。培训内容:采购需求分析;网络采购的方式;网络采购流程。

(3)招投标。培训内容:招投标的基础知识;招投标流程;招投标书的编写;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课程的概念篇6

关键词:优质网络课程;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质量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24-03

大规模的网络课程建设迄今已在国内开展了十余年,各级各类普通高校、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的网络资源,远程学习资源可谓浩瀚如海。然而,当前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内容组织及研发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此背景下,笔者基于对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的思考,对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目标

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以下简称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资源和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等特点和网络教育特色的示范性课程”[1]。它能够为设计和研发优质网络课程提供认识上的框架,为远程资源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国家精品课程是优质网络课程的典型代表,它的评价体系可看作是对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目标的最好诠释。基于对历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剖析,笔者将网络课程的质量推进目标概括如下。

(1)实现精良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设计:强调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链接深度、导航方式、资源类型及媒体形式的丰富性与合理性。

(2)实现多元化学习活动的工具支持:强调对知识加工、知识建构等高级思维活动及协作学习活动的软件工具支持。

(3)实现全程、动态学习支持服务:强调服务类型多样化、服务机制与记录的完备性等。

提升网络课程质量,必须在内容、资源、交互、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将技术手段有效融入先进设计理念指导的教学过程之中,促进高级思维活动的开展和综合能力提升。

二、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的核心环节

(一)学习内容组织

完整的网络课程通常具有复杂的内容体系,并拥有数量丰富的多元化学习资源,因此,建议采用“以知识点为核心”的结构来组织良构知识内容。知识点通常指概念及其阐释,公式及其例题,原理及其说明,操作过程及其完整表述和详尽的应用案例。每个知识点都通过文本、图形、图片、表格等基本媒体形式以及音频、视频、动画、案例、专题文献等复杂媒体形式加以展示。围绕知识点所提供的各类资源更为短小精悍,更适合于学习者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

如何合理地划分知识点?可行的方法是根据课程大纲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章节,然后确定每个部分的学习目标,再根据目标和如下的原则确定知识点的个数和内容,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知识点必须是具有相对独立结构的知识或者技能单位。

(2)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并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不仅要符合学科自身的特点,而且要符合学习者已有的内在知识结构的特征。

(3)知识点的内容必须适合于多媒体呈现和网络传播。

如何实现有效的内容导航?笔者建议采用“概念图”来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跳转,并将其与传统的目录树或菜单导航方法相互整合。概念图使用可视化的图示代表概念,使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知识组织和表征工具[2]。向学习者提供概念图,能够促进其大脑中“知识碎片”的整理与优化,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与顺应。

(二)学习支持工具设计

优质网络课程必须具备记录学习轨迹与认知加工过程性成果的基本能力,并且支持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1.个体学习支持工具

第一类可用的个体学习支持工具是“电子书签”。它用于标记学习者当前浏览的页面位置,并为学习路径调整提供便利,在处理结构复杂的学习内容时尤为必要。第二类工具是“学习笔记”或“记事本”。它支持学习者及时记录对知识的反思与重组的结果,并与学习伙伴分享。第三类工具是“学科字典”,它实现学习内容的主要概念、专业术语、原理、公式等信息的链接与查询。第四类工具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使用文本、图片及链接归纳信息,使学习者创造性地、从整体视角思考问题与表征知识,提高思维灵活性与创新性[3],可以用来记录个人学习经验,而且可以作为过程性学习评价的重要数据源。第五类是“录播工具”。针对语言学习类课程,录播工具可以允许学习者在无学习同伴时完成朗读、跟读、对话等各种听说训练,并提供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2.协作学习支持工具

国家精品课程中在线交互系统的应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BS、wiki、双向音/视频会议、即时通讯工具等。BBS支持小组协作、专题讨论、学习成果展示、学习同伴互评、学习调查以及学习答疑。课程wiki用以展示学习群体分析现象、探索规律与解决问题全过程,完成概念建构和形成方案。双向音/视频会议支持学习者进行同伴间的同步交互,分享问题解决过程,建立良好的协作氛围。免费通讯工具如QQ,mSn,Skepy等可以用来构成学习共同体、开展群内协作、群间协作及社会协作。

当前,moodel、Sakai等开源平台已经实现了各类常见交互工具的整合与个性化配置,网络课程的协作学习工具开发已无过高的技术门槛。因此,在网络课程质量推进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各类协作工具的科学选择、有效整合与系统最优化。

(三)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

在线学习信息的非线性结构与丰富性,会占用学习者的部分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消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4]。因此,网络课程必须利用多种途径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首先,在学习初期提供完整的“学习向导”,明确课程大纲、学习任务、主要学习方法和知识点逻辑关系图,对网络课程的使用方法做详尽说明。第二,为学习者提供“教学辅导”视频的点播和下载服务。第三,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答疑”和“非实时答疑”服务。前者是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利用交互工具集中回答学习者的问题,后者通过异步交互工具保证学习者的提问“在任何时间、以多种方式”进行。第四,利用同异步交互工具提供非学术支持。例如:通过SmS提醒学习者参加重要的学习活动,建立班级QQ群为学习者提供有关教学管理信息的在线咨询,利用留言板回答学习者遇到的技术问题。

三、网络课程的整体性能提升

优质网络课程作为教育软件产品,除了具备良好的设计以外,还应具有学习情境的适应能力、自我拓展能力及研发的高性价比。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速普及的新形势下,网络课程应能够支持以移动学习设备为核心的泛在学习。这在精品课程中已有所体现,部分课程同时提供基于互联网与3G网的在线学习平台,并针对多媒体pC和智能手机分别制作不同格式的媒体资源。由于移动学习具有片段化、高度个性化和多情境的特性,网络课程必须将学习内容组织为更微小的单元,保证知识点的颗粒度、媒体表达形式及资源类型与移动设备的传播特性相匹配。同时,加强虚拟学习情境与现实情境的结合、虚拟学习群体与真实学习群体的结合以及在线学习活动与离线学习活动的结合,构建立体化的远程学习环境。

其次,优质网络课程应当具备共建共享的能力。网络课程提供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动态资源以及相应学科的社会资源则是无限的。因此,网络课程应将学习者看作是资源的建设者,通过有效的资源过滤机制、技术手段,将学习的典型成果以及高评价、普适性的社会信息转变为学习内容的扩展资源。同时,将网络课程置于“大学科”的概念之下,建立“学科频道”或“学科资源库”,实现同一学科内各课程的资源共享。

优质网络课程还应当通过研发流程的规范化与研发技术的标准化来提高性价比。基于web的网络课程中,信息呈现与交互等底层功能的实现必须遵循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而教育层面的源共享、信息交换和系统互操作则须遵守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阐明的各项要求。在网络课程的质量管理上,则应当以软件成熟度模型Sw-Cmm为基本框架,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改善、维护等开发环节进行过程监控,实现课程生产过程的科学化与标准化。

当前,网络课程中仍存在学习资源结构松散、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不足等问题。积极实施对“质量推进”策略,无疑是提升网络资源建设水平、推动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2007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03号)[eB/oL].http:///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98.

[2]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5):78-84.

[3]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5(8):120-124.

网络课程的概念篇7

一、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目标

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是教育部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中第二批网络课程建设项目。本项目设计与开发的目标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育技术,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利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共享国内本课程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辅导和教学支持服务,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真实的网上课堂教学环境和实时与非实时的交互学习中得到良好的远程开放学习的支持服务。

总体目标:按照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要求和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全方位进行设计与开发,争取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环境的构建、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的创新等方面争取有所突破,达到先进水平。学科目标:按照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内容,优化内容体系,在保证“必需、够用”前提下,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准确把握经济数学基础课程的定位和学科发展,力求既保持本课程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不失经济概念的严谨无误和时代特征,真正体现“以数学为本,以经济为用”的经济数学特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本网络课程的学习,对微分学、积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的思想和方法有初步认识,初步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以及基本运算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分析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目标:按照现代教育理论,遵循远程教育规律,符合中国远程教育特点和实际,进行一体化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和可选择的教学资源。技术目标: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技术规范》,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依据经济数学基础的教学大纲和网络课程总体设计方案,为学生提供一个聆听名师讲课的虚拟真实的网上课堂,营造一个个别化学习与协同化学习的良好环境,创造一个层次连贯、查找便捷、导航清晰、资源丰富的学习平台。

二、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设计思想与开发特点

经济数学基础对于学生,特别是学经济的学生来说是困难较大的一门课程。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需求已有了充分的了解。所以在网络课程的制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设计思想。

1.以学生为中心

网络课程的设计在遵循远程教育特点的基础上,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加强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注重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分析,开发体现远程教育特点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学生进入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系统后,首先听到非常谦逊、热情、亲切的“欢迎词”,使学生了解到在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的学习空间里,自己是幸运的、自主的、主动的,若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困惑,只要告诉课程组的老师,就将得到及时、圆满的解答和帮助。

学生在开始课程的学习之前,可以选择课程主页中的“课程说明”栏目,了解课程概况,明确学习内容;通过“使用指南”了解本网络课程的特点、栏目设置及使用方法和需要的基本网络技能等情况。在做好必要的准备后,可以按照主页中设置的“课程序言”、“教学内容”、“复结”三个方面的各个栏目,选择自己需要了解的课程序言,或正在学习、复习的篇章节知识点,可获得个人的笔记本、书签、电子信箱、课程信息和学习资源、课后作业、综合练习、本章作业和阶段测试。充分体现了个别化自主学习情境。

2.注重教学过程设计

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周全的设计,而且十分注重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习支持服务。为了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不足,网络课程首先给出预备知识的简要回顾,并采用按章节组织,每节包含若干个知识点的结构来表现。每章的课堂教学前首先给出教学内容结构。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前给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安排名师进行“内容讲解、例题讲解”,并配有“跟我练习、课后作业”等助学环节。为了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做练习,我们精心设计了“例题讲解、跟我练习、课后作业”等循序渐进的三段式导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学好经济数学基础这门难度较大的课程。在每个知识点中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配备了典型例题讲解,和多种题型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提高学习效果。“参考资料”将直接按资料索引连接到有关网站的电子图书馆的资料源上。若干联系较密切的章节的内容将提供“阶段复习”和阶段测试。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点击“课程总结”和“总复习”,全面总结本课程基本概念、主要方法、典型例题等。登录课程讨论区,学生可以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其他同学的帮助。最后,本网络课程还制作了四个专题讲座,补充相关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济数学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结合我国实际,坚持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不同的教学功能和作用,注重多种媒体在网络课程中的优化、整合和一体化设计。

从1998年起即已经投入使用的经济数学基础多种媒体一体化教材是在众多著名数学和经济学专家以及远程教育设计专家的直接参与下,按照学生业余自主学习的需要和媒体的各自教学功能设计编制的,主要媒体有文字主教材、文字辅教材、电视课录像教材、VCD教材、录音教材、经济数学基础学习指南(VCD)、Cai课件、速查卡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是静态的实物媒体教材,更主要的是从网上的文本、图片、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可交互、动态的教学资源中获取。因此,充分利用已有的优秀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4.加强学习的交互

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中,不仅构建了虚拟真实的人机交互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媒体,组建自己的学习模式;而且还在“跟我练习”、“典型例题”栏目中采用模拟“教师”分析指导、人机交互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5.先进实用的技术

本网络课程在技术手段运用上,实现高标准、多接口、广适应。以教学过程为线索,合理使用各种技术,做到既保持技术先进性,又保证教学实用性。

(1)视频流“文字流

本网络课程在内容讲解、例题讲解、总结、复习等栏目中使用视频素材进行讲解、展示的页面中,广泛采用视频流“文字流技术。视频流能模拟教师讲课环境,提供生动直观的现场感受,文字流提供或全面的或细致、准确的概括性描述,视频流与文字流两者互为补充,构造成一个网上个别化学习的良好环境。

(2)Flas

通过采用Flash的矢量动画,能够保证较低带宽下仍然有较好的画面质量,对屏幕分辨率有较好的适应性。还能够提供较强的交互性,并且能够下载后使用,对帮助学生自主化学习提供了强劲的支持。

(3)全局概念检索

采用SQL2”””后台数据库提供的先进技术,设计结构合理,逻辑关联清晰的数据表,功能强大,操作简便,支持多种操作平台。为其他开发工具提供良好的数据接口。使用内嵌式网页设计语言pHp,和服务器内置式的JavaScript脚本语言结合,能够快速地执行动态网页,并提供对SQL2”””后台数据库的支持。实现数据查询、检索等功能。通过全局概念检索,学生可以随时在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中的任何一处检索自己需要温习的概念,系统将给出该概念的解释及所在知识点的链接,学生可以简单地回顾该概念的定义或选择重新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实现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思想。

(4)网络版的双带宽支持

本网络课程采用了大量视频素材,而视频素材对网络带宽要求较高。考虑到学生上网条件的差异,本网络课程采用了双带宽支持。无论窄带上网还是宽带上网,均能充分发挥网络的性能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

(5)单机版中的自测功能

本网络课程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利用internet实现自主化、个别化形成性考核与评价,提出了网络化通用无纸化作业系统的设计思想。开发了一个功能完整、简便实用的无纸化作业、自测系统。该系统采用通过网络下载题库,脱机完成答题,利用电子邮件回传答卷,既充分利用了网络传输快捷、方便的特点,同时又节省了上网时间,减轻了网络负荷。

三、结论

通过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的开发,我们认为网络课程开发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1.网络课程的建设要基于远程教育的特点,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能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自觉性。

2.网络课程的启动要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大纲,科学合理的整体设计,完整的文字与制作脚本的电子文档。

3.网络课程的开发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要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等特点。

4.网络课程文字流中的有关名词、概念、符号、人名、定理、定律和重要知识点都要与相关的背景资料相链接。

网络课程的概念篇8

一、知识网络层级结构理论

19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J.D.novak教授等人历时12年,根据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概念同化理论,开发了一种通过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连接,进一步形成命题和层级结构,以达到学习者与其在某一概念网络中的已有概念融为一体的知识网络层级结构理论。这一理论以概念图组成的网络体系为主,通过对已有的概念之间进行有意义的连接,构建成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图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了思考的过程和知识的关联,并引导学生有意义的建构。

知识网络图超越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分类理论,并得到知识表征理论研究的证实。奥苏贝尔(philp.B.H)关于人的学习认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而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他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上的同化。换句话说,知识的建构就是通过对已有的概念之间进行有意义的连接,构建成知识网络。

二、知识网络层级结构理论在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

1.知识网络图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优于其它学科。1993年,奥苏贝尔通过研究证实:知识网络图在理科教学中作用优于文科教学,而在生物教学中作用优于其他理科。源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网络清晰,逻辑关系明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知识网络图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从整体知识框架中去把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能力。概念教学本身就是初中生物中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利用知识网络图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概念的外延、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克服一些学生单纯地将概念分割开来死记硬背的误区。

针对备战中考的初中生来说,根据初中生物大纲的要求:夯实知识点,通过知识连接点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很明显,在生物复习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知识网络层级结构理论将整章(整单元)知识点形成网络知识体系,利于学生弄清楚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新旧知识的关联和来龙去脉。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知识点记忆欠准确牢固、知识结构欠缺、逻辑推理差、试题题干信息获取能力障碍等等,以至于考试成绩提高屡屡艰难。

2.知识网络图在生物复习中的融汇贯通作用。知识网络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跨章节的复习,将零散的知识整合在一张知识网络图中。比如,八年级上册生物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中涉及5个主题: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细菌、真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两章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点多而且易混淆,很多新概念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将零散的知识构建成体系,知识网络图就能帮上大忙。以细菌和真菌两个核心概念展开,利用对比的方式构建知识网络图,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如下图:

网络课程的概念篇9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ip地址》课程教学方法

一、引言

ip地址是由点和十进制数字组成的,对这一组抽象的数字,同学们可能难以理解,也不易记忆掌握,但是ip地址是整个计算机课程里面最重要和基础的专业概念;如果没有ip地址的概念,那么要学好计算机课程只能是空谈,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那么要培养和应用计算机技能只是一句空话。老师如何上好这一课,如何让同学学好这一知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初识ip地址》是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教材《网络技术基础》导论――网络技术概述的第五部分。本节重点讲述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类,子网掩码、域名,对同学的上网行为提出注意事项,等等,其知识点理论性较强,既要用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知识,又要理解ip地址的具体分类方法,对域名的记忆要用英文的知识。它是根据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而编写的教材导论部分,是整个教材知识点的基础部分,是网络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其知识点为之后的四个“项目教学”部分的学习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础。

2.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对网络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存在个体差异,对“ip地址”这一名称可能略有所闻,但对一组抽象数字的ip地址肯定较难理解,对于它具体的含义往往不清楚。如果说教师单纯地就概念讲概念的话,那么学生一定会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如让学生在网上冲浪时感受到ip地址的存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并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

3.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目标当中,三维目标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价值观,并把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及课程标准,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ip地址的概念。

②了解并掌握ip地址的书写方法和ip地址的分类。

③掌握域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一级域名代码的含义。

④讨论上网的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资源如网络、书籍,获取自己所需知识的能力,扩展和更新自身的知识面。

③培养学生主动实践和动手实操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意识。

②加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培养并增强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4.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节围绕ip地址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展开,ip地址这一新概念比较抽象,怎样使学生形成一个新的且抽象的概念是关键,根据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结构特点,充分考虑中专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由此确定如下方面。

(1)教学重点。

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类。

(2)教学难点。

ip地址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构建、ip地址的分类。

(3)教学关键点。

ip地址概念的构建。

三、说教法

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更快地建构新概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本节主要采用自主实操探究、问题驱动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讲授理论识时采用类比的方法,使抽象概念尽可能通俗易懂,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两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借助电子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等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老师仅仅是课堂的导演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在本节的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问题引导、实验实操等方式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

1.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设置疑问,比如:同学们喜欢上网吗?想了解internet网吗?那么你们知道是怎样上网的吗?同学是怎么用工具QQ进行通讯呢?

2.学生根据老师演示,自主操作访问“百度”网页,回答以下问题。

(1)“百度”的网址是什么?

(2)用“61.135.169.105”能不能访问到百度网页?

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1)什么是ip地址?怎样表示?

(2)什么是域名地址?怎样表示?

4.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

(3)学生互帮互助,解决疑难问题。

5.讲解主要内容。

(1)用类比法讲解ip地址的概念、格式和分类。

类比一:通过描述寄信地址和电话号码类比出ip地址的概念,强调ip地址是在internet上为计算机用数字指定的唯一的地址(一组数字),这组数字称internet地址,简称ip地址。它是连入internet网络的计算机的地址编号,用internet协议语言表示的地址。

类比二:通过电话号码由区号和号码的组成类比出由网络号和主机号组成的ip地址结构,并阐述ip地址表示为四个以小圆点隔开的十进制整数。如:222.168.112.108等,结构表示为网络号+主机号。

类比三:同学们分了年级,分了班级,那么ip地址那么多,又是如何分类的呢?用年级班级的方法来类比出ip地址分类成a、B、C、D、e五大类。

(2)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加深知识点。

问题一:给定一个ip地址,大家能说出是哪一类。它的主机号是什么?反复练习ip地址的格式和分类。

问题二:数字型的ip难记忆,用什么方法解法这一难题呢?从此问题引出域名的概念并了解常用域名的含义。

问题三:同学有了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可以上网了,那么同学们上网应该注意什么呢?强调正确的上网行为规范。

(3)通过设疑的方式,拓展延伸知识点。

问题一:ip地址是无穷的吗?不是,那么计算理论上全球最多可拥有多少个ip地址呢?a、B、C类ip地址各有多少个?同学们先讨论后分析,得出结论:全球的因特网ipV4地址理论上有232(约10亿个),但美国占了将近一半,资源方面分配不均,ip地址非常紧缺。再设疑:当前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解决ip地址资源短缺的问题?

问题二:可变长子网掩码技术可解决什么问题?

问题三:ip地址将如何发展?什么是ipV6?

6.反馈练习。

精心设计相对应的课堂练习,利用练习题的方式突出和巩固本课的教学重点,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可对其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弥补,为学生后续更好地学习做好铺垫。

7.课堂小结

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说出这节的主要内容,比如: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ip地址的概念是通过什么方法引出的,同学们要善于利用这种类比的方法,把抽象的问题实际化。

8.布置作业及预习内容

结合相应的书面作业,再次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补充一些课外作业,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比如:要求学生搜索一些著名大学的ip地址、自己学校网址的ip等(可借助于省略查询相应的网址ip地址),并提出思考题预习内容:两台计算机如何直连?如何配置ip进行通信?

9.教师课后评价。

通过师生交流和课后反应,教师获得学生对本课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此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否踊跃,有没有冷场出现?

(2)学生能否适应这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否积极参与其中?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

(4)学生的作业情况是否良好,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

通过设置疑问、演示操作、问题驱动自学、检查自学情况、讲解课程单元内容、反馈练习、单元小结、作业预习内容布置、课后评价等9个环节设计了ip地址单元的课程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驱动、自主操作等方式围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中心点展开,并结合思考、练习和课后评价等方法提高学习的参与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六、板书设计

在课程教学当中,板书的设计相当重要,清晰明了、重点难点突出的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堂课程的内容,明明白白地认知到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哪些知识点已经理解消化,本课程的板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

七、结语

本文从说教材、学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讨论了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ip地址》课程的教学方法,重点阐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详细过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问题项目驱动的方式下主动自主学习,带着疑问寻求答案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是本文设计探讨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载兴主编.网络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2]林斌,刘纯主编.财经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

网络课程的概念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0引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1]。近年来,物联网专业在全国很多高校开设,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有其独有的特征,如知识范围涵盖广等。对于其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像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s,wSn)这类核心课程更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进行改革和

创新[2]。

1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地位

物联网专业在全国很多高校开设,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可能有差别,但无线传感器网络一般会被设置成核心课程或必修课程[3]。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课程,多学科高度交叉,知识点涵盖范围广,在课堂教学上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也较多和复杂[4]。

2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点讲解难,知识点涵盖了传感器、嵌入式计算、网络与通信、分布式信息处理等技术,在课堂讲解中,学生对于不熟悉的知识点往往觉得晦涩难懂,最终放弃听讲。

(2)原理演示难,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很多原理在课堂教学中较难演示,学生只能在理论上接受,不能建立形象化理解。

(3)案例应用难,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应用实验,但学生往往难以找到突破口,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需要中,一方面是不善于寻找需求,另一方面是对所学知识不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方法探讨

3.1课前知识探究

物联网专业学生需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深的专业技能,课上所学内容是有限的,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广泛涉猎,但往往他们又是迷茫的,不知从何学起以及学些什么。“课前知识探究”是建立教师引导性的知识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抽取出下次课堂教学中的前提内容,即学生需要提前了解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课程的信心。最后以多种形式进行总结汇报,如写成科技综述、ppt课堂汇报等。这种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主要过程如下:教师布置任务,多以“主题”形式展现;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学生通?^知网、百科、文库、技术论坛等网络资源库进行更全面的信息获取;形成汇报文件,以ppt讲稿呈现;课堂10分钟讲解。

比如在学习“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前,让学生提前总结整理“数据融合”的概念由来、发展历程、工作原理以及应用等信息,下次课堂讲解预留10分钟让学生通过ppt进行演示讲解。课前知识探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分析、总结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这种探求方式获取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课堂讲授掌握得更牢固、更深刻。

3.2比较讲解法

比较讲解法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法,但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课堂教学有着独特的良好效果,主要原因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与计算机网络在层次结构、知识框架以及应用特征上都具有参照性,而计算机网络又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较为熟悉的课程。教师在讲解中通过比较突显所需掌握知识的特征、难点和重点。主要过程如下:①通过比较法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了解一些概念之后,另一些概念可用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把规律揭示出来;②通过对比图或者表讲解异同,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差别,深化记忆。

如图1所示是开放式系统互联网络参考模型(oSi)和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的对比图。在协议、安全以及应用等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比较讲解法进行课堂教学。

通过比较学习会发现很多知识有相同点和不同点,若不去比较,可能会把相关知识的概念、原理、现象等混为一谈,这不利于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和准确应用;善于比较则可以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准确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3.3仿真演示法

wSn是一门实用型课程,在课堂上需要形象、立体地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比如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中传输的,路由方式是怎样的。在课堂上只是讲解路由协议或者算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仿真演示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我校使用了atoS-SensorSim无线传感器网络仿真系统,如图2所示。

它是一款功能强大、配置简便的wSn专业模拟系统,具备算法过程演示、算法分析和调试等功能,通过配置参数,可实现不同参数条件下的算法自动运行、运行过程显示、实验结果统计和实验结果图自动生成。

通过模拟演示,学生直观了解wSn的组织结构、传输过程及算法应用等;学生也可以验证自己所写的路由算法,并对结果自动分析,这种仿真演示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4创新案例设计

创新案例设计教学法是让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提炼业务需求,自主设计基于wSn的解决方案。在课堂中每讲解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在自己设计的案例中,具体的设计实施在实验课中完成,整个过程教师给予指导和重要知识讲解。

基本过程如下:学生在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后提出创意设计思路;教师帮助确定设计思路的可行性;学生学习新知识后将知识应用到创意设计中,完成文档编写或编码;学生课堂讲解知识在自己设计中的应用;提交最终设计方案。

比如设计“基于wSn的智能家居系统”,在学习wSn的物理层概念、主要技术以及设计方法后,学生基本能给出他所要设计的家居系统的物理层解决方案,采用哪种介质传输,哪些设备并给出原因和性能说明。每次课会抽取1~2个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讲解。

通过创新案例设计法,建立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经历过初期的挣扎和迷茫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顺利地完成设计。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充分理解一个系统的产生流程,从需求分析、框架设计、软硬件选择到子部件的设计、集成、测试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每个环节的工作以及差异,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