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合理的理财方法十篇合理的理财方法十篇

合理的理财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7:44

合理的理财方法篇1

不论在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些单位组织有关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各种关系成效的好坏。不同人士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别。笔者所指的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中不仅能反映过去、会算“死账”,而且更能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与评价财务活动、会算“活账”的中高级管理型人才。

通过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客观、合理评价,可以帮助有关领导开展人才招聘、选拔、培训和绩效考评,进行其他有关的考核和工作安排、岗位调整。而任何单一的指标评价都只是片面的和零星的,必须采用适当的标准和方法,对其进行相互关联的综合性分析。

一、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

笔者以为,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分析评价,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指标要素齐全适当;二是主辅指标功能匹配;三是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具体来说,可将其评判指标分解为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

(一)在“德”方面

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遵纪守法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财务制度;而职业道德方面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廉洁自律等。具体到工作上,就是要掌握《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经济合同法》等一系列财政、金融、税收的法律制度,对国际惯例有所了解。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办事公道、坚持准则、强化服务、态度严谨、提高技能、服从领导。

(二)在“能”方面

包括任职资格、业务水平、心理素质等内容。而任职资格又可细分为学历、职称、技能证书;业务水平方面可细分为政策理论水平、专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效率及质量、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求通过对财会专业理论的研究,制定好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则和会计岗位职责等;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为管理决策层提供预测、意见和建议;具备各种会计核算的工作经验及与财会相关的银行、财政、税务、审计、工商、物价等部门沟通与协调的能力。

(三)在“勤”方面

主要指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精神、劳动纪律的情况。应热爱本职工作,工作态度好,遵守有关工作纪律。

(四)在“绩”方面

主要指工作实绩,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奖惩情况等。能圆满地、创造性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在会计核算、会计监督、预算管理以及参加继续教育和其他有关财会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善于协调好单位内部及与外单位各方面的关系。

在这四者中,“绩”是成果、效率、效益的统一体,是财务管理人员对社会的贡献,是“德、能、勤、绩”的集中体现和综合结果,是评价、衡量的最佳角度;“德”是“绩”的保证;“能”是“绩”的基础;“勤”是“绩”的条件。

二、评判的依据与原理

(一)评判的特点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的建立(详见下页表1)可知,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指标分解为“德、能、勤、绩”等一级指标,而“德”又可分解为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等二级指标,“能”可分解为任职资格、业务水平等二级指标……其中“遵纪守法”又可进一步分解为国家法律法规、单位财务制度等三级指标……同理,“勤”与“绩”的二级指标下亦可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三级指标(因篇幅所限,本文略)。

在该评价体系中,对单一独立指标的评价而言,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以及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不同人士的评价标准也不相同。换言之,各因素及其单一评价、综合评价都是相对而言的,其本身没有精确定义的判别准则,它们具有“亦此亦彼”的模糊性。而综合评判法正是研究这种模糊现象的较为恰当的定量方法,尤其当决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直接、真实地反映处于不同层次的诸多因素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有一定的难度时,所以,笔者提出应采用多级模型的模糊评价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予以评判。

(二)评判的原理、方法

首先,请上级部门、本部门、服务部门的领导或其他有关人士分别对各层面上的各因素赋予相应的权重,对最次一级的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作第一级评判;然后,再由远到近,逐级进行评判,得出最终评判结果。

假设因素集为u={u1,u2,…,un},评判集为v={v1,v2,…,vm}。对单个因素ui进行评判,即可得到v上的模糊集{ri1,ri2,…,rim},并由此组成评判矩阵

式中:i=1,2,…,n;rij∈[0,1];∑rij=1(j=1,2,…,m)

又设各因素的权重为a=(a1,a2,…,an),式中:ai≥0;∑ai=1

则评判结果为B=a・R=(b1,b2,…,bm),式中:bj=∨(ai∧rij)

根据有关定理,在实际计算中,可采用实数的加乘运算来代替上式中的“∨、∧(取大、取小)”运算,其结果仍是模糊集,且运算结果更为精细。即采用以下公式计算:bj=∑ai・rij(i=1,2,…,n)

将此结果看成是对其上一层次(图中左边层次)中各因素(指标)的单因素评判,同时,给这些因素也赋予相应的权重,则可进行第二级综合评判。即

C=a′・R′=a′・[B1,B2,…,Bk]-1,式中:k表示其上一层次中因素(指标)的个数。

同理,可继续进行第三级或更多级的综合评判,最终得出对某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结果。

三、评判法的实例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方法的应用,现举例如下:

(一)评判准备

设评判集为V={优,良,中,差},邀请适当比例的上级部门、本部门、服务部门的领导、同事或其他有关人士对某一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评判。首先,由评估人士对一、二、三级指标分别赋予了相应的带有普遍性的权重a;然后,由这些人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最次一级指标分别进行评判,得出各评判等级下对应的模糊集R(比重)。经过整理,各级指标的权重以及单因素的评判结果如表1。

(二)评判计算

1.第一级评判

根据表1的数据,对二级指标中的“遵纪守法”进行评判,得

同理,可得“职业道德”等指标的评判结果。归纳如表2:

2.第二级评判

根据表2结果,将B1、B2看成是对“遵纪守法”、“职业道德”两个指标的单因素评判,则可对“德”进行综合评判。结果为:

(三)评判结论

该结果表明,这类评估人员对该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结论为:“优”占31.16%,“良”占47.78%,“中”占19.56%,“差”占1.5%。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最后的结论为:“好”。

四、评判法的有关说明

在实际评估中,有关指标下也可包含更丰富的指标,或进一步细分为第三级、第四级或更多级指标。应该说,指

合理的理财方法篇2

关键词:会计准则;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一、合并财务报表的内涵和处理方法

无论是企业整合经营还是单独企业经营,财务上一定要实现或者体现“同股同权”、“责权利统一对等”的基本要求。同时,基于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上,主要是使用者为核清母公司股东及债权人权利之间关系的这一经营事实,财务是将少数股权净利作为合并净利的一个减项(但并不是费用),使合并净利反映母公司股东应享有的部分,因而满足了母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需要,见下文处理方法:

做母(子)公司的合并报表前,首先要调整母公司的报表,用权益法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节,以确认抵消分录中贷方的长期股权投资(以下分录均为母公司个别报表,尚未开始合并报表的分录抵消),如果涉及到子公司的受益权益调整的话先调整子公司的报表(可以参照母公司的调整方法来调整子公司报表),然后再调整母公司的报表。分录处理:

1.将子公司的净收益调整为公允价值下的净收益,如果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没有差异,则此步骤可省略(实际工作中一般都不涉及到公允价值,只有在考试中才会出现)。

2.如除了1以外还有要对子公司的调整的话,则先做调整。

3.用调节后的净收益和持股比例来确认母公司的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1)

贷:投资收益(1)

4.如果当年子公司有分配现金股利,则对照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冲回成本法下对此确认的投资收益,因为权益法对此部分是做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

冲回原按成本法做的分录:

借:应收股利\往来等-a

贷:投资收益-b

按权益法的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往来等a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或损益调整)b

以上两个调整分录合二为一: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或损益调整)-b

贷:投资收益-b

5.看子公司当年是否还有不影响损益的利得,即直接进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的利得,母公司同样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2)

贷:资本公积(1)

至此,调节完毕,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以前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都要改用按成本法核算,要进行调整,所以这个初始成本就是调整后的账面价值),加减上面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最后的余额就是抵消分录中应当冲减的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新会计准则对于长期投资核算的要求

本例主要说明依照新会计准则,使用修正的母公司理论做长期股权投资差额进行新旧会计科目的转换的具体方法。

新准则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另外新准则还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调账时,企业应对“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

1.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

2.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贷方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以及“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借方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

3.对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贷方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余额以及“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借方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直接转至新账,也可沿用旧账。

企业应当将上述三类投资相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金额自“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转入“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能够可靠计量其公允价值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根据新准则的划分标准重新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其首次执行日公允价值自“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转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原账面价值与首次执行日公允价值的差额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金额。核算中连续编制时的分录为:

首先把上年度的“长期股权投资”带过来:

借:长期股权投资(1)+(2)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1)――就是投资收益(1)

资本公积(1)

再根据上面的程序做当年的调整,调整完了,可以做合并报表的抵消分录了。

(一)以下两个抵消分录是无条件抵消分录

1.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消(资产负债表角度)

借:实收资本/股本子公司

资本公积――年初子公司

――本年子公司

盈余公积――年初子公司

――本年子公司

未分配利润――年末子公司

商誉挤差(一定等于根据购买日计算出来的商誉)

贷:长期股权投资母公司(经过了上面的调节以后的)

少数股东权益借方所列的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x持股比例

2.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投资收益的抵消(利润表角度)

借:投资收益母公司(应从子公司分回来的,按持股比例计算)

少数股东损益(应从子公司分回来的,应该与上面的比例是互补的)

未分配利润――年初子公司

(注:借方和就是子公司的本年净利润加年初数,等于没有进行利润分配时的未分配利润――年末)

贷:提取盈余公积(子公司当年提取的盈余公积,一般是10%)

对所有者的股利宣告(看被投资企业当年有没有对投资者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子公司(此处金额要与1.中的一致)

(注:贷方和就是子公司全部的利润的去向,提取盈余公积和分配利润后即未分配利润――年末)

(二)以下抵消分录是有条件抵消分录

内部债权债务及其坏账准备的抵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有)

首次编制时: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连续编制时:

借:应付账款(按次年报表的列示累计数字抵消即可,不用分上期和本期新增)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按坏账准备的期初数

然后再根据本期坏账准备的变动,做当年的抵消分录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或相反抵销分录

三、编制合并报表的技巧性处理

在使用修正的母公司理论和方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注意:

1.要确定母子公司期初的权益比例与长投初始成本;分公司账户,权益比例与长投价值都为零。

2.做母子公司调整分录;当其他母子公司分录调整完了之后(主要是涉及到收益利润的调整),母公司这部分数据可以从利润过渡表里直接转到当期分录中,数据不变。

3.做抵消分录。在抵消调整表中,有的要多做一个归属于母公司的损益与未分配利润,就是因为调整收益后的净利润也变化了,就牵涉到归属于母公司与少数股东之间的损益分配,净利润数最后也要反映到资产负债表里去。

4.利用准确财务数据进行合并报表的公式取数及处理好账账间的勾稽关系。

四、结论

单项的财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只是反映该企业(集团)单个单位或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的综合信息,难以提供从事不同行业子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无法向决策者提供当期的、准确的、变动的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所以,应该将每个单元或业务所提供的信息作为合并报表的组成部分,与合并会计报表的说明性资料一起提供给报表的决策者。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1).

[2]合并会计报表新问题探究课题组.论控制和合并财务报告新问题[J].会计探究,2001(3).

合理的理财方法篇3

【关键词】合伙婚姻合伙夫妻共同财产制人力资本

婚姻合伙是在婚姻契约说和婚姻伦理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有效地将婚姻契约说和婚姻伦理说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模式可以巧妙的解决婚姻语境中的疑难问题,从而合理分配婚姻的利益和负担,最终实现夫妻个人利益与夫妻共同利益的兼顾。

一、婚姻合伙理论产生的背景

合伙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人类需要合作――共同生产劳动――这一简单事实。早在远古的血缘家庭里,由于人们劳动的必然竞合,人身关系上的互相制约,共有不便分散,家庭就有了共产合伙的一般特征。[1]

合伙具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合伙人为了经营共同的事业而结合在一起,婚姻关系作为一种基本的家庭关系,其是否属于共同事业的范畴?解决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婚姻是什么。“从法律的角度讲,婚姻可以被视为一种身份;一种契约;一种财产形式一种信托关系;一个法律实体或一个微小的。身份和契约的模式自然已经广为流行并最引人注目”,但是其他模式“在婚姻法律制度中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反映。”[2]学术界关于婚姻性质存在两种不同的学说:婚姻契约说和伦理共同说。

二、婚姻合伙理论的内涵

婚姻合伙理论将婚姻视为一个分工合作、互惠共享的合伙共同体,配偶双方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在不同程度上对婚姻作出不同的贡献。夫妻二人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作为合伙人,必需为了共同的幸福作出努力。因此,该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共享性,即承认夫妻各方共同创造了婚姻的利益。该特性建立在平等理念的基础上,因此,也是离婚时平等分割婚姻财产的依据。

(一)婚姻合伙与普通合伙的共同点

1.主体的平等性。平等原则是民法的首要原则,任何民事主体在民法上都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权益得到同等的保护。[3]婚姻的缔结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其应受民事法律的调整,把婚姻视为合伙,旨在消除婚姻内的不平等,承认夫妻双方人格身份权利的平等、承认夫妻双方对于婚姻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平等,总之,夫妻间地位的平等是婚姻合伙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

2.意志自由性。意思自治是民事法律行为最显著的特征,合伙是合伙人之间基于意思自治的联合,合伙人通过达成一致协议得以建立合伙关系。婚姻合伙成立的必要条件就是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即男女双方作出结婚的意思表示,且意思表示真实、一致。

3.以相互信赖、忠诚为纽带、以共同事业为经营方向。合伙具有高度人合性,它建立在合伙人之间高度信任基础上,是合伙人相互选择的结果。婚姻的成立与维系离不开夫妻之间的忠诚与信赖,夫妻双方以不同的形式对家庭做出不同的贡献,以便共同经营婚姻家庭的事业。用心“经营婚姻”已成为现代人参悟婚姻的重要表现。[4]

(二)婚姻合伙与普通合伙的区别

爱情是维系婚姻合伙的重要情感纽带,这是其区别普通合伙的显著特征,当维系婚姻的爱情消失,婚姻合伙就面临随时解散的危险。因此,在我国司法审判实践中,判决离婚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爱情的无私性又使婚姻合伙具备第二个独有的特征,即互惠的利他主义。普通合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商场如战场的时代,其必被打上利己主义的烙印。婚姻合伙理论强调互惠的利他主义,既能有效地保证婚姻各方的独立利益,又能促进婚姻共同事业的发展。

三、夫妻共同财产制

夫妻财产制,是确定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婚姻终止时的财产分割等问题的法律制度。

(一)夫妻财产制的基本类型

夫妻财产制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学者陈苇在《婚姻家庭立法研究》一书中,详细、精确的介绍了夫妻财产制的基本类型。按照陈苇教授的观点,夫妻财产制的基本类型如下:按照夫妻财产制的发生依据可以分为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按照夫妻财产制适用的情况又可以分为法定财产制与非法定财产制;按照夫妻财产制内容可分为共同财产制、分别财产制、剩余共同财产制、统一财产制和联合财产制;按照夫妻财产制度设计的夫妻财产归属氛围共同财产制与特有财产制。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夫妻财产内容必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一些制度因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为人们所遗弃,现在为各国所经常采用的主要有:分别财产制、剩余共同财产制和夫妻共同财产制。

(二)夫妻共同财产制

夫妻共同财产制,是指确立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对外的财产责任、婚姻关系终止时的财产清算、分割等问题的法律制度。夫妻共同财产制承认妇女家庭劳动的价值,承认夫妻双方婚姻的成功所作出的贡献都是平等的,从而实现了男女实质意义上的平等。

夫妻共同财产制根据财产的范围不同,又分为一般共同制、动产及所得共同制、婚后所得共同制、劳动所得共同制等形式。[5]根据我国现行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目前实行的夫妻共同财产制度为婚后所得共同制+约定财产制。

四、婚姻合伙与我国的夫妻共同财产制

婚姻合伙理论的基本原则起源于夫妻共同财产制度,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基本原则更为合理的表述应该是,夫妻双方作为平等的法律主体,各方为婚姻合伙事业的完成共同做出了实质的有意义的贡献。

(一)婚姻合伙视野下我国夫妻共同财产的界定

我国目前的夫妻共同财产制度采用的是婚后所得制度,但是扩大了夫妻特有财产的范围,体现了对夫妻个人财产的保护;同时增加了约定财产制,以尊重夫妻双方的意思自治。

1.婚姻合伙视野下我国法定夫妻共同财产界定。我国现行《婚姻法》以例示的方式对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进行了规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资、奖金。这里的工资、奖金应作广义的解释,即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付出劳动所得的一切报酬;第二,生产、经营的收益。生产、经营的收益,是指夫妻双方或一方在婚后从事生产、经营所得的劳动收入和资本性收入(如买卖股票、债券或投资于公司、企业的股份分红所得收入);[6]第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包括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第四,因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第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以上财产类型中,颇受争议的当属第4项。关于继承、赠与所得的财产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长久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我国《继承法》明确规定,女婿、儿媳并非法定继承人,但是将一方继承的财产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等于扩大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继承法的规定相违背;而遗嘱继承体现了个人对其所有财产的处分权,如果将夫妻一方因遗嘱继承而得到的财产视为夫妻共同财产,等于变更了遗嘱,违背了遗嘱人意志,限制了其财产的自由处分权。[7]基于此,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应修改《继承法》。关于此争议,笔者认为运用婚姻合伙理论便迎刃而解。婚姻合伙理论强调婚姻的共同体性质,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应当互惠共享,在此期间只要没有当事人相反意思表示,因继承或赠与、遗赠取得的财产就是以婚姻共同体名义受领的,理应属于婚姻共同财产。

2.婚姻合伙视野下我国法定夫妻特有财产界定。夫妻特有财产制,指基于法律规定或者夫妻约定,婚后由夫妻一方保留部分财产作为各自所有,各自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夫妻财产制度。夫妻特有财产与共同财产制相并存,是对共同财产制的限制与补充。

我国《婚姻法》第18条明确规定了夫妻特有财产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一方婚前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及婚前取得的权利,在婚后实际取得的财产;第二,一方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第三,遗嘱或赠与合同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第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第五,其他应当归一方所有的财产。

本条第一项规定涉及到婚前财产婚后消耗如何处理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11月《财产分割具体意见》第16条规定:“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后共同生活中自然毁损、消耗、灭失,离婚时一方要求以夫妻共同财产抵偿的,不予支持。”

该司法解释虽然颁布已久,但是其并未与现行法律发生冲突,因此,仍然有效。但其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北方农村,男女结婚,男方多提供住房,女方则提供如家具、家电类嫁资。女方提供的嫁资多属动产,容易磨损,贬值也非常快,但是,男方置备的房屋往往不贬值反而升值。此种情况下,如果根据《财产分割具体意见》进行处理则显失公平。笔者认为,在审判实践中,法官可以参考婚姻合伙理论来解决矛盾纠纷,将男女双方各自的婚前个人财产看作对婚姻合伙的投资,根据共同负担、共享收益的原则,将已经消耗掉的婚前个人财产从婚姻共同财产中扣除予以补偿。

此外,2011年8月份颁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扩大了夫妻特有财产的范围,该解释第五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从法律角度讲,个人财产收益可分为孳息、投资经营收益、自然增值。孳息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两种。天然孳息是指依物的本性天然而长,不需要人力作用就能获得,比如鸡生的蛋;法定孳息,是根据法律的规定,由法律关系所产生的收益,比如出租房屋的租金等。自然增值,指非人为的增值,是夫妻个人婚前财产在不改变状态的情况下实现的增值,其增值主要受市场价格等非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房屋价格的增长。投资经营收益,指投入一定的物或者资本,通过经营、管理、交易等行为产生的收益,根据我国现行《婚姻法》的规定,生产、经营性收益属夫妻共同财产。

根据《物权法》规定,孳息的归属应跟随原物、一物之上也不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所有权,《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将原物与其产生的收益相剥离,是否与《物权法》相冲突?笔者认为,运用婚姻合伙说的共享原则能够灵活解决这一问题。

婚姻合伙同普通合伙一样,强调合伙人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或双方以不同的方式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产生的收益理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虽然孳息、自然增值附属于原物,但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其并不是夫妻共同劳动所得,因此,把孳息、自然增值划分为夫妻特殊财产并无不妥。

(二)婚姻合伙视野下特殊共同财产的界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产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除了一般的动产、不动产以及既得权利、利益之外,出现了区别于常规的特殊财产,例如,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人的技能、知识和通过对个人在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投资获得的或增加的社会阅历,是一种提高未来收入的丰富形式。[8]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在家庭财产积累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家庭财富的主要源泉。[9]

我国审判实践中,要求分割人力资本的案件不在少数,但是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尚未对此涉及,因此,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往往作出不予处理的结果。相比之下,早在1965年美国著名的奥布润案件中,奥布润在取得医生执照的两个月后,向法院离婚,法院考虑到奥布润夫人在奥布润求学期间,赚钱维持家庭生活,才得以使奥布润完成学业并取得执照,因此,法院判决奥布润支付相当于他医生执照价值的40%的金额给其妻子。

一样的案例不一样的判决结果,原因在于,人力资本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时予以分割。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婚姻财产分割不能仅局限于有形财产,毕竟像人力资本这样的无形财产,其投入的成本与得到的利益都是巨大的。笔者认为,婚姻合伙理论很好的解决了人力资本是否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予以分割的难题。

人力资本具有专属性,夫妻一方取得的文凭、执照或个人职业信誉理应归一方所有,为什么夫妻另一方可以分享这种权利?对此,婚姻合伙理论作了很好的论证。该理论认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取得的学位或执照等,应属于夫妻合伙事业的收益。因为,在获取这一成果的过程中,取得文凭或执照的一方,需要亲自参加学习、培训,是直接的贡献者;夫妻另一方,虽然不参加学习和培训,但是其要从事家务劳动或者外出工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可能用自己的工作收入为对方支付培训费用,这也是对对方取得学位、执照等人力资本的间接贡献。这两种贡献不分大小、应具有同等价值。

婚姻合伙说的核心原则是夫妻共享,夫妻作为合伙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为婚姻事业付出自己的努力,按照合伙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基本原则,夫妻双方还要各自同等地享受合伙成果中的经济利益。因此,夫妻双方共同享有夫妻一方在婚姻期间取得的文凭或执照中的经济利益,是公平合理的。[10]

五、结尾

婚姻合伙理论作为解读婚姻关系的新视角,对于解读、审视和建构我国的夫妻共同财产制度有着积极的意义。它有效解决了夫妻共同财产制度中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同时有助于鼓励夫妻双方团结互助、相亲相爱、同甘共苦,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的不足与局限:婚姻合伙理论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有关该学说的文献也较少,本文仅局限于对婚姻合伙视野下夫妻共同财产界定相关问题的分析,应该看到,该理论也能较好地解决夫妻共同财产的管理、分割等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此篇文章,为审判实践中夫妻共同财产相关问题作出绵薄之力,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写出更多有关该学说的文章。

参考文献

[1]赵旭东.企业法律形态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4.

[2][美]威廉・J.欧德纳尔、大卫・艾・琼斯.美国婚姻与婚姻法[m].顾培东、杨遂全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12.

[3]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3.67~68.

[4]胡苷用.婚姻合伙视野下的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20.

[5]胡苷用.婚姻合伙视野下的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50.

[6]陈苇.婚姻家庭继承法学[m].群众出版社,2005.132.

[7]马原.新婚姻法释义[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136~137.

[8]Joanm.Krauskopf,“RecompenseforFinancingSpouse'seducation:LegalprotectionforthemaritalinvestorinHumanCapital",Kan.L.Rev.Vol.28(1980),pp.379,381.

[9]Joanm.Krauskopf,“RecompenseforFinancingSpouse'seducation:LegalprotectionforthemaritalinvestorinHumanCapital”,Kan.L.Rev.Vol.28(1980),pp.379,381.

合理的理财方法篇4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现代企业生存发展进程中会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而自身管理水平高低与否无疑会对整体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在财务管理对现代企业生存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未对财务管理相关事宜给予广泛关注。很多企业虽然认识到了系列问题存在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与威胁,但其缺乏较好的应对策略对财务管理问题进行解决,这也导致国内很多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无法获得有效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探寻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也极为必要与重要。

1现代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

1.1财务管理的含义

企业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俨然成为综合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企业综合管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财务管理状况好坏更是会对企业综合管理产生直接影响。与此同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也是一项动态的管理过程,一般而言,单一企业不同时期财务管理的侧重与目标不尽相同。在大多数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均由具体的财务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人员来进行,保障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独立性也是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有效前提与基础。

1.2财务管理的意义

现代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本质需要。管理是一项贯穿于企业生存发展全过程的动态活动,财务管理也是一种管理,且财务管理往往会涉及到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现代企业中,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是一种必然趋势,财务管理作为综合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实际开展状况好坏对企业生存与发展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在较好的财务管理状况下,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财务数据进行如实反映,这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策略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全面准确的财务数据支持,使企业管理层进行的系列决策也能对其进行参考。此外,从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较好的财务管理能力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必备的一种能力。其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优势,更能够降低财务管理中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

2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2.1财务管理受重视程度较低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实际受重视程度较低,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受制于自身管理资源有限,财务管理工作往往是在一种无序状态下开展的管理活动。在相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很多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极为关注生产、销售等直接与利益收入挂钩的管理环节,对财务管理则并未给予充分关注。在缺乏应用重视的情形下,部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偶发性较强,不仅无法确定出财务工作开展的主体,财务工作在开展上更是存在权责不清的现实问题。由于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投入与管理成效也明显失衡。更为严重的是,在相对散漫的财务管理氛围下,财务管理相关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与能力也无法迅速提升。

2.2财务管理内容不全面

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内容不全面这一问题较为普遍,片面的进行财务管理也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财务管理本身是一项体系性较强的管理活动,其不仅包括基本财务工作开展,更加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等诸多内容。通过研究发现,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资源有限的情形下,无法对财务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兼顾。由于对财务管理在认识程度上有明显不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也极容易呈现出“厚此薄彼”的状况。财务管理是动态管理与全面管理特点兼备的管理。很多企业无法对财务管理内容进行全面顾忌首先影响了其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忽视财务管理中风险管理相关事宜更是导致财务管理的系统性风险持续上升。

2.3财务管理方法陈旧

较为单一的财务管理方法也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类型,单一且陈旧的财务管理方法已经被证明无法满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需要,但此类财务管理方法长期存在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以一般性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例,在“营改增”这一税务改革政策全面实施后,陈旧的财务管理方法并未及时进行调整,便极容易对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开展造成负面影响。现阶段很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对财务管理人员依赖性较高,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沿用陈旧的财务管理方法也拖慢了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陈旧且单一的财务管理方法影响下,财务报表以及系列财务管理数据很多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参考和帮助,财务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综合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会呈现出逐渐“边缘化”的特征。

2.4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在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第一主体,正因如此,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高低与否也会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状况产生影响。在中小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数量较少,即使在很多经营发展初具规模的企业中,其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相对较低。财务人员是企业财务目标达成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量的增加以及范围的增大,本质上均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然而现阶段很多企业中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并不达标,这不仅拖慢了财务工作开展的效率,更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达成上“步履维艰”。从长远来看,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低下更是会导致很多财务管理风险,诸多优秀的财务管理方法也会由于财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而无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进行较好应用。

3现代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3.1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针对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受重视程度不足这一问题,企业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依托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进行财务管理体系的丰富,从而更好地指导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具体来说,现代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规模大小予以确定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明确财务管理的方向与目标,此外,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中,企业需要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主体与实施主体,在抚育财务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人员较好独立性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财务管理尝试。在财务管理制度中也需要对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地位予以肯定,并协调好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间的关系,确保财务管理工作在开展时可以得到企业内部更多的支持。自上而下对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给予重视后,财务管理工作能力与水平才能获得显著提升。

3.2实行全面财务管理战略

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内容不全面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全面财务管理战略实施这一对策进行针对性解决,通过全面财务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也能被有效覆盖和解决。现代企业需要对全面财务管理理论有所了解,并明确出不同阶段下的财务管理重点。在对财务管理工作有全面认识后,通过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横向划分与纵向细分,来将整体性较强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在全面财务管理战略下,现代企业要将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融资管理等进行有机整合,确保各分项财务管理工作由专人进行。在财务管理目标制定环节上,也要依托全面财务管理战略,对阶段性财务管理目标予以确定。尽量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需求的覆盖率,避免财务管理工作出现空白从而导致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

3.3多元化财务管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形势以及财务管理实际需求会发生持续变化,单一且陈旧的财务管理方法对财务管理能力提升并无明显帮助,多元化财务管理方法选择与应用也应当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的策略。现代企业首先要结合财务管理实际进行财务管理方法的选择,在较好评定自身财务管理实际特点的基础上,衡量不同财务管理方法的实际效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与应用。近几年,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呈显著趋势,运用电子计算机软件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与记录也更有效率,无纸化办公使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效率更是显著提升。建议现代企业加大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投入与建设,逐步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水平,依托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带动财务管理综合水平的提升。

3.4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要求企业自身及时进行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的尝试,打造出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现代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对“人”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财务管理这一十分严谨的管理更需要业务能力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进行。现代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培训的办法进行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在培训活动中将系列新颖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对财务人员进行传授。此外,现代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要关注其专业素质,更加要关注其职业素质。较好的职业道德对现代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可以通过系列企业文化营造活动的开展,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在专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水平超群的财务管理队伍影响下,现代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达成上将更为顺利,系列由人为因素导致的财务管理风险事件也能得到较好地遏制与杜绝。

4结语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与成熟,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财务管理地位与作用上的重要性更是逐渐凸显。财务管理所面临的系列问题均可以通过对应策略进行有效解决,企业也需要在给予财务管理高度关注的同时,对于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系列问题予以针对解决。不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量大小以及财务管理能力提升的压力有所不同,而在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上,企业也需要从自身发展实际以及此物管理实际出发。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将系列科学的方法作用到财务管理问题解决上,其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才能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政.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07).

合理的理财方法篇5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对策探讨 

引 言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形成涉及企业的管理体制、财务理念、管理方法的变革。研究内部财务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将成为财务研究的主题,内部财务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内部财务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与实施等。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系列科学方法,不断优化企业生财、聚财、用财等理财活动,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企业,要保证投入资本不断保值增值;就要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如何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首先应该制定科学的、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  科学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 

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就是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企业进行依法治理、依章管理,并将企业内部形成的各类制度、标准和工作程序以企业立法建章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规范企业组织行为的准则。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需要建立的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有: 

 1、完善财务管理基本业务程序制度。包括明确资本金管理办法,负债的审批、登记、归还、计息的处理办法,应收账款的登记、核对、清理、保管制度,投资方案、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程序、立项审批、管理考核制度,成本费用计算与分摊办法,费用开支审批程序等。还应明确货款结算办法,产品退回、折扣、折让的管理的权限,目标利润的制定与管理办法,营业外收支的管理制度和利润分配办法等。许多企业也建立了一些制度,但不够健全或不能切实执行下去,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并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 

2、明确企业内部岗位责任制。依照公司章程和内部岗位责任制,明确划分公司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厂长、财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职权范围,实现财务管理的高效、有序运行。 

3、健全财产物资、货币资金收支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制定各项财产物资的购入、收发、销售、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有关手续与管理制度;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的使用、维护、修理制度;货币资金的收付手续和牵制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的财产盘存制度。 

(二)、制定财务制度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原则。不同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其财务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制定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吸收而不能简单模仿,既要遵循国家统一规定,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凡是可以由企业进行选择的财务政策,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 

 2、合规性原则。合规性是指制定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财务制度中去。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是企业必须遵循的原则规定,也是制约和引导企业制定内部财务制度的因素。 

3、效益性原则。制定财务制度是为了规范财务行为,保证财务目标的实现,制定的财务制度应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制定财务制度时要考虑设计成本、运行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制度科学化,效益最大化。 

4、全面性原则。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管理也必须是对全过程的管理。因此,企业在制定财务制度时必须全面规范各项财务活动,作出明确规定,使财务工作有章可循,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财务制度体系。 

5、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在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和处理企业财务关系上要贯彻以责任为中心,以权力为保证,以利益为手段的责任制。 

二、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特点的认识: 

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就要认识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多样化的特点,具体来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特点有: 

(一) 财务管理环境多变性。财务管理环境又称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财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及经济环境都在不断地发生最大变化。 

 (二) 财务管理内容广泛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收入及分配管理,还包括企业设立、合并、分立、改组、解散、破产的财务处理。随着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主体的逐步确定,企业的筹资渠道更加广泛,筹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而企业投资面临复杂多变的投资环境和多种多样的风险,收益分配方式变得灵活,使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更加广泛。 

(三)目标多样性。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而价值最大化是通过资金、成本、收入等财务指标体现出来的。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的总体目标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财务活动,达到各种财务关系协调发展,保证偿债能力,提高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维护各方利益。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导目标,其他财务管理目标是辅助目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在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一主导目标的同时,必须实现履行社会责任、加速企业成长、提高企业信誉等一系列辅助目标。 

 (四) 财务管理工作综合性。企业管理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一系列专门管理,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大都在资金营运活动中综合反映出来。因此,企业通过合理的组织资金活动可以实现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管理的各项价值指标。 

三、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对策探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决定了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必要性,笔者对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树立现代企业理财观念,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树立企业主体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筹资、投资及所有资本运作行为都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理财工作的重点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扩大财务成果,提高经济效益。树立资产受托、资本保全观念。企业在理财活动中,要严格执行资本保全的原则,为维护国家及各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服务。树立安全观念。企业在理财活动中,不但要严格遵守和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同时还要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在法制轨道上安全经营、自我保护和避免风险的有关问题。 

(二)依法从严强化企业财务机构的理财职能。在企业资金筹措、投资分配和运用的全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应积极参与论证和决策,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监督作用。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应明确各级领导、财务部门及财会人员各自的职权范围,分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企业理财的具体业务工作应坚持由专职财会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以维护企业的正常理财秩序。加大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使企业的理财活动在规范的制度下进行,做到合法、合规、合理,确保各类财会核算资料真实、完整,杜绝企业财务行为失控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三)加强财务管理各环节的相互联系与协调理顺。企业财务关系,主要是企业对方方面面财务关系的调整。首先,企业要树立依法纳税和依法借贷的意识,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资金环境。其次,企业在产品物资购销活动中,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廉洁、防腐蚀教育,杜绝不正当购销行为,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坚持按期清偿债权,避免企业陷入债务的怪圈和经济纠纷之中。 

(四)提高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的理财知识,不断提高企业理财水平。加入 wto 以后,企业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都面临着理财知识更新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应具备全面的理财知识,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经常遇到的投资报酬、资本结构、财务风险、利润分配等理财问题应有全面的了解,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财务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较强的处理能力,确保企业在激烈的高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会人员要加强政治和专业素质及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水平。 

结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内容将日益增加,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也日益重要,企业应不断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企业理财要更新观念、规范财务行为、健全机制、依法理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使财务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中进行,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水平。从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wto与企业财务管理 唐丽,陈华东     财会通讯  2001年  第08期   

 2、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探讨 竺素娥    四川会计  2003年  第06期         

 3、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刘俊利     技术经济  2002年  第07期    

 4、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研究 吴腾烽     经济问题  2001年  第10期         

 5、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邢颖    商业研究  2003年  第03期        

6、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研究 吴腾烽     经济问题  2006年  第10期 

合理的理财方法篇6

第三方理财业务的理念

第三方理财是指独立的中介理财机构,不代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但能够独立地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判断所需的投资工具,提供综合性理财规划服务。与传统金融机构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模式不同,第三方理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充分与客户沟通,根据客户的财务和家庭情况,结合客户的理财目标及风险承受能力,在调查和分析后给出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更注重与客户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相互信任的合作关键,就像家庭医生一样,关注客户一生的财务健康。

基于Swot分析我国第三方理财现状

第三方理财机构目前在国内提供的服务大致有4种:专业理财规划建议与咨询、会员制服务、代销产品、委托理财。目前,我国以“理财公司”或“投资咨询公司”命名成立的公司虽有上万家,但第三方理财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市场份额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第三方理财方式占主У匚坏淖纯龃笪不同,分别见表1、表2。

我国第三方理财发展策略

对于我国正处于起步期的第三方理财机构而言,只有顺应全球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结合自身特点、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进而实现服务升级,才能领跑第三方理财行业的发展。

加强第三方理财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

当前,我国很多第三方理财机构基本都在从事“销售商”或委托理财业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很多机构缺乏相应的执业资格,其业务处于“灰色地带”,有的甚至钻法律漏洞,存在极大的金融风险和法律隐忧。

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出台针对第三方理财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管,保障参与各方利益。历史经验表明,及时、有效地监管对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通过设立准入门槛、制定执业资格标准等方式,规范第三方理财行业的发展秩序,避免恶性竞争。同时,相关部门和机构也应该担负起行业领导者的责任,包括成立行业自律性组织,制定行业内部规范,组织人员培训,扩大行业的社会影响力,以推动行业的有序发展。

普及国民理财教育

在我国第三方理财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对第三方理财机构形成良好的约束,而且要加强大众理财知识的普及宣传,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转变过去人们只重储蓄和实业投资的观念。另外,将投资增值与风险控制、税收、养老筹划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结合,逐渐引导人们重视长期投资。这样不仅能够为理财公司在开展理财工作过程中,提供良好的理财环境,而且能够为国民的理财提供一定的保障。

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在分业监督管理的背景下,如何从根本上实现独立理财机构的“综合混业服务”模式,是当前理财机构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这样不仅能将第三方理财机构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且能够促进其自身发展。在操作过程中,要不断完善金融理财监管的相关法律政策,实现理财产品、保险、基金等的有效整合,对其进行统一监督和管理。

转变盈利模式

合理的理财方法篇7

一、明确财政监督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明确指导思想。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重要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促进财政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重点加强涉及重大财税政策执行、财政预算执行、财政资金尤其是民生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健全财政政策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税制改革、推进依法理财等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二)创新工作理念。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财政中心工作大局之中,做到切实为大局服务,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和改革的总体设计之中,围绕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从制度上实现财政权力运行监督制约自控机制,强化严肃财经纪律的源头治理。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管理全过程之中,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提高财政监督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促进财政管理和财政机关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确定发展目标。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明确今后一段时期财政监督的发展目标,切实将“三个贯穿”的财政监督理念贯彻落实到财政运行过程中,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权责明确、运作规范的监督工作机制。近期,要加强财政资金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监督,建立监督检查成果利用协调机制,实现以监督检查促进整改,以监督检查促进管理,以监督检查促进改革。要加快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监督工作质量和成效。要不断推进财政监督理论和制度体系建设。从长远发展角度,推进构建完善健全的财政监督机制,逐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紧密衔接、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财政监督管理运行体制,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科学、规范、有效监督和管理。

二、突出财政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

从现实与发展看,财政监督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财政收入监督、财政支出监督、财政内部监督、会计监督等方面,重点做好“六个加强”。

(一)加强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各级财政部门要主动围绕财政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主要任务开展监督检查。要关注促进自主创新、资源节约产业结构升级、深化体制改革等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财税政策的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国家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反映并纠正财税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国有土地收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本收益等非税收入的监督,为完善法规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完善财政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重视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积极探索构建财政运行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要推进监督关口前移,认真开展部门预算编制审核、重大支出项目审核、以及政策调研等工作,强化事前监督。要充分利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监督检查信息与业务管理信息共享,做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业务主体间信息沟通便捷,逐步实现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开展实时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事中监控。要重视组织开展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事后检查,研究分析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修正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

(三)加强重点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重点开展涉及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要围绕“三农”、教育、科技、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企业破产等重点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认真组织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确保重点民生资金发挥最大效应。

(四)加强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促进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结合监督检查,选择一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同时各方面管理基础较好的专项资金开展绩效监督试点,探索尝试从项目合理性及实现程度、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合规性和合理性、财务管理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评,促进完善绩效评价监督体系。逐步将绩效评价监督结果作为部门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促进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制。

(五)加强会计监督,规范财经秩序。各级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通过每年选取部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促进整顿会计财经秩序,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真实的基础信息。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有机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辐射作用,强化政府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再监督。充分重视会计监督审理工作,切实加大对违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理处罚,依法严惩恶劣造假的会计行为。进一步改进检查方式,加强日常监督,并采取统一部署、上下联动等方式开展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扩大检查的规模效应和社会影响。

(六)加强内部监督,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快内部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步伐,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在健全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保护财政干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内部监督的重点是财政部门业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包括是否按照法规政策开展工作,工作程序是否健全有效,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是否合规合理。要通过“金财工程”统一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监督检查信息与业务管理信息共享,做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业务主体间信息沟通便捷,实现网络监控,降低监督成本。要进一步规范检查工作程序,引入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内部监督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严格整改制度。省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省以下财政部门工作指示力度,推进建立财政系统的内控机制建设。

三、改进财政监督的组织实施

地方财政监督工作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和狠抓组织实施。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加强和改进财政监督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明确工作职责。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是财政管理工作的三个方面。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机构的共同职责,专职监督机构和其他业务机构必须共同发挥监督作用。业务管理机构负责履行财政资金日常监督职责,要配合专职监督机构搞好监督检查,重视将专职监督机构的监督成果运用于管理制度的改进完善之中。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在财政监督工作方面负有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统一汇总等职责,具体包括:牵头研究设计和制定财政监督的制度办法和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程序、统一复核、统一处理、统一考核”的监督工作机制,形成财政监督整体合力;同时,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又具有独立开展财政专项监督检查的职能,通过组织开展各项监督检查,发现和反馈财政管理和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依法处理处罚各类违规违纪问题;此外,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对其他业务管理机构履行日常监督管理职责情况还负有再监督职责。

(二)创新方式方法。要注重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监督审核与政务公开相结合,合规性监督与绩效性监督相结合,加强对财政运行全过程监督。要注重监督实效,坚持将检查与调查相结合,处理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为完善决策、推进改革、加强管理服务。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实现信息共享。根据“金财工程”的总体设计,财政业务信息系统要充分考虑监督工作的需求,做到设计上有接口,浏览上有权限,运行上有监控。要积极研究开发监督检查软件,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质量的实时监控和跟踪分析,促进监督检查工作点与面的有机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与当地税务、银行、国库等部门联网,逐步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升监督信息化水平,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四)注重沟通协调。在外部关系协调上,要正确处理好与审计、纪检监察、税务、证券监管、金融监管、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关系,统筹兼顾监督资源,防止部门职能交叉重复,建立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在内部关系协调上,要重视发挥财政专职监督机构的作用,注意协调专职监督机构与业务管理机构间的工作关系,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监督工作协调机制。通过联席会议等多种形式,及时沟通情况,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要注重与当地专员办密切协作,通过适当组织联合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做好财政监督工作,促进形成整个财政部门内部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监督格局。

(五)加强成果利用。要在加强内外沟通与协调的基础上,切实提高监督检查成效和监督检查成果利用水平,通过计划协商、信息共享、协同执法等多种形式,促使财政执法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重视和利用财政监督成果,发挥财政监督提升财政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两个安全”的保障作用。

四、注重依法监督

(一)加强法制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快财政监督法制化建设进程,提高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制度体系。推动省级人大和政府重视财政监督立法工作,制定出台财政监督条例或监督检查办法。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修订完善财政监督工作程序规范,制定修订财政监管业务工作规章和程序性监管办法,完善规范各类检查文书。

(二)坚持严格执法。首先要规范执法。各级财政部门在实施财政监督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手段,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按法定程序检查处理和处罚。其次要严格处理。对查出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要依法严格处理,将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严格个人责任追究。要研究制定完善案件移送制度,对不属于财政部门职权处理的案件,要及时移送有权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人员党纪政纪或法律责任。第三要追踪落实。要建立健全财政处理处罚的追踪落实制度,对被查单位执行处理决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查相关单位认真整改落实,建立健全严格财政监督工作秩序的长效机制。

(三)注重科学监督。各级财政部门要注重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坚持科学实施、严格实施,要追求以较小的成本(人财物投入)取得较大的监督成效,要追求可量化效果和不可量化效果的有机统一,加强对财政监督成果的绩效评价,注重监督工作效率和效益。

五、加强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

各级财政部门要适应财政管理的需要,借鉴部分省市的先进做法,逐步增加专职监督机构人员编制,规范监督机构名称。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干部培养、办公条件、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必需的保障。机构建设相对薄弱地区的省级财政部门必须要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各省(区、市)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各地市和县级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的指导支持力度。要重视加强财政监督干部的学习和培训,逐步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熟练、政治坚定、政策把握能力较强的财政监督队伍。要注重培养财政监督干部对财政监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六、深化财政监督理论研究和信息宣传

(一)加强财政监督理论调研既是财政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财政监督机构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财政监督理论研究,认真总结财政监督工作规律,用监督理论指导监督实践。要紧密结合监督检查工作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重点课题调研,丰富财政监督理论研究成果。要增强调研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力争出精品,务求得实效。要高度重视调研成果的转化和有效利用,充分挖掘调研成果的价值,提高理论成果的利用率,提升财政监督工作层次。

(二)各级财政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财政监督信息宣传,树立财政监督的良好形象。要树立为民监督、透明监督的观念,注重与媒体的沟通,增强对外宣传的主动性,广泛利用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渠道监督检查信息和查处公告,促进财政监督信息公开;要采取综合性公告与案例性公告相结合、惩处违规违纪行为与树立正面典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财政监督的社会影响力,为财政监督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重视提高信息简报的编写水平,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反映财政监督工作成果,交流工作经验,使社会各界了解财政监督,理解财政监督,重视财政监督,支持财政监督。

七、切实加强工作指导

合理的理财方法篇8

摘要:本文梳理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相关法律规范,从法律规范、发展困境和市场监管三个层次,分析当前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在一些乱象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从法律和市场定位、商业银行发展理念、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育、合规文化建设和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等五大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发展困境金融监管

我国个人银行理财业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业务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产品从简单到复杂,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年发行理财产品近千只,余额约4.6万亿元。然而,随着个人银行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现象,比如,理财产品成为部分商业银行监管套利工具,并存在客户投诉不断增加,各类纠纷呈现阶段性上升趋势的现象。这也使得监管部门在严格规范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和保护理财市场发展的平衡上,处于两难境地。

 

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发展不同阶段的监管规范情况

(一)理财市场发展早期的初步规范

2004年以前,我国有11家中资银行和数家外资银行从事个人外汇理财业务,2004年9月,6家中资银行经中国银监会批复同意开展人民币理财业务,自此,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为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也为了呵护初生的市场,2005年9月,中国银监会以“规范与发展并重,培育和完善并举”为指导思想,制定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风险管理指引》),初步界定了银行理财服务的范畴,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分类,对其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督管理进行了初步规范。

 

(二)金融危机前后对理财产品的相关监管规范

2006-2007年,中国银监会先后下发《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等数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密集出台,肇因正值国际金融市场泡沫顶点,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基金管理公司的qdii基金等蓬勃发展,而表面繁荣之下难掩危机,主管部门因此接连发令,规范商业银行行为。

 

同年,中国银监会下发通知明确取消了原《暂行办法》中对商业银行发行保证收益性质的理财产品需要向中国银监会申请批准的相关规定,改为实行报告制。对《暂行办法》中要求最迟在发售理财产品前10日将相关资料报送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的,改为在发售理财产品后5日内将相关资料报送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qdii基金、代客境外理财等铩羽而归,中国银监会接连下发多份针对理财产品业务的通知,分别从产品设计、客户评估、信息披露、风险揭示、销售合规等多方面进行风险提示和监管规范。

 

2009年,中国银监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报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分别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报告管理和投资范围作出进一步规范和限制。

 

(三)近年监管规范情况变化

2010年开始,随着银信合作的全面加速,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利用相关规定匮乏,部分业务处于监管范围模糊的灰色地带,在发行部分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借道信托绕开信贷规模控制,将表内风险转至表外,美化业务报表和监管指标,导致银信合作风险聚集。为规范银信合作市场,中国银监会自2009年末至2011年先后下发一系列的规范通知1,对银信合作业务转表等进行监管和规范,挤压“影子信贷”,控制银信合作相关业务的风险。

 

2012年,针对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客户投诉直线上升的现实,中国银监会适时颁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销售管理办法》),从各个环节对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产品销售活动进行规范。近期,为了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规范银行理财资金投资运作,中国银监会再次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促进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稳健发展。

 

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规范的特征

(一)注重市场培育,并根据风险状况及时调整相关规范

从对理财产品的规范和监管的回顾中可以看出,监管者采取的是“跟随”策略,谨慎观察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发展实际,并以“管风险”为原则,根据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变化和风险状况及时调整相关规范。比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准入应当采用何种方式,就分别经历了批准制、事后报告制、事前与事后报告相结合制。又如,中国银监会根据国内外金融形势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密集出台相关规定,分别对境外代客理财业务和银信合作理财业务进行规范。

 

(二)相关规范的法律层级较低,集中在部门规范性文件。

从法律层级来看,目前直接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诸多文件中,仅有《暂行办法》和《销售管理办法》为部门规章,其余均为部门规范性文件,其优势在于灵活性,但整体法律层级相对较低。

 

部门规范性文件系主管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授权,在自身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规范,其制定和流程相对较短。中国银监会因此得以根据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和监管实际,及时甄别和预判风险并制定相关规范,维护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稳健发展。但是,部门规范性文件法律层级相对较低,从立法效力角度而言处于弱势。从法律的角度看后果有二:一是法律层级较低导致规范力度较弱;二是一旦发生法律冲突的情形,层级较低的法律规定在适用性上劣后于层级较高的规定。

 

当前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发展面临的几大困境

应当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虽然蓬勃发展,但在资产和财富管理市场上,正面临证券投资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信托公司信托计划等多重夹击,而商业银行理财市场自身,则面对着客户投诉不断上升,产品设计和收益形式日趋保守化的现实。从深层来看,当前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现状及其面临的三个困境密切相关。

(一)法律困境

目前,在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各项规定中,并未对理财产品的法律属性作出明确界定。《暂行办法》仅对个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从业务形态上进行了界定。因而学界对于商业银行理财属于何种法律关系尚存争议,争议焦点在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委托理财的一种方式,其法律关系是否在实际上属于一种信托行为。

 

1.支持“信托论”的主要理由

第一,《风险管理指引》指明“商业银行应当将银行资产与客户资产分开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调整客

户资产方面的授权。对于可以由第三方托管的客户资产,应交由第三方托管”。上述规定与法律界定信托关系的核心之一——信托财产独立相一致。

 

第二,“信托论”的支持者认为,凡是在形式上符合《信托法》中“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就是信托行为,换言之,只要在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形成委托契约关系,该委托理财业务即属信托行为。由此,商业银行理财、基金等产品均可以被视为具有“基于信托原理所形成的信托法律关系”。

 

2.对理财产品法律界定的另一种观点

上述将理财产品归于信托关系的划分并没有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理财服务多样化的现实,实际上,不能简单地将所有理财产品非此即彼地归类于信托或委托关系。因而目前还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从具体的商业行为出发分析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法律关系,主要观点如下:

 

《暂行办法》按是否存在资产管理行为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分为理财顾问业务和综合理财业务。理财顾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可见,理财顾问业务更多的是提供建议和咨询,并不涉及客户资产的管理运营,类似于咨询服务法律关系。

 

根据《暂行办法》第九条的规定,“综合理财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客户授权银行代表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所以,在综合理财服务中,因涉及银行对客户资产的管理运营,应根据具体不同的运营方式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区分,进而判断法律关系。

 

《暂行办法》根据客户获取收益方式不同,将理财产品分为保证收益型和非保证收益型两种。对于保证收益型产品,由于商业银行需要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事先约定的固定收益,该观点倾向将其认定为借款合同法律关系,对于保证收益理财产品超出保证收益部分的其他收益,由于商业银行和客户将按照事先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风险,该观点倾向于认定其为信托关系。还有一种近似的观点,认为商业银行和客户就本金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对收益部分由于客户有权享受正收益而不承担负收益的投资失败风险,相当于商业银行对客户收益做出担保,确保收益不为负,因而认为商业银行和客户就将收益部分形成一种担保的信托关系。套用同样的逻辑,该观点认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性质与之类似,即对于本金部分,为债权债务关系,对收益部分,为信托关系。

 

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中,由于商业银行系根据事先约定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而并不对客户本金的安全做出承诺,且对理财资金享有较大自主管理和处分的权限,与信托的“信托财产独立”和受托人权利类似,因而该观点认为这属于一种信托关系。

 

事实上,在探索我国商业银行理财的法律关系时,都不能不考虑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实际情况,只有在此框架下进行的探索,才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有助于商业银行理财合法合规地发展。

 

(二)发展困境

当前,利率市场化有序推进,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信贷业务获取利润的空间受到挤压,而资产管理市场不断深化发展,百姓投资渠道日益增多,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相应不断减少,资产负债管理革新迫在眉睫,这些都迫使商业银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财富管理成为不少银行眼中的下一个利润增长点。

 

1.理财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然而,纵观当前商业银行理财服务市场,一方面商业银行迫切期望通过理财业务发掘银行中长期新利润增长点,但另一方面又存在将理财产品工具化、滥用化的短视行为,这一矛盾成为当前银行理财市场发展困境的缩影。由此,理财产品短期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财产品沦为揽储工具,导致银行合规风险增加;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在销售产品时重收益率、轻风险提示,因销售行为不合规引发客户误解导致投诉、诉讼,银行声誉风险增加;部分金融机构借理财产品绕开信贷规模限制等监管规定,将表内风险表外化,导致实质信用风险不断聚集。

 

2.造成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

第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法律属性不明,限制了理财产品设计的创新。当前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方面是因为理财产品成为揽储工具所致,另一方面也由于相关法律规范尚未明确,理财产品创新存在制度障碍。

 

第二,商业银行尚未形成从董事会层面起自上而下重视资产管理业务的理念,理财业务存在长远发展与短期套利行为的矛盾。虽然大部分商业银行都认识到未来财富管理将成为带动利润的新增长点,但绝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将其纳入战略层面的思考,而只是因为理财业务撬动资金的规模和带动利润增长的潜在可能而对该项业务有所重视。换言之,不少银行所谓的“重视”仅限于将理财产品视为获得短期收益的工具,因此,不论是条线力量投入,还是合规管理力度都相对较弱。例如,目前,除极个别银行外,几乎还没有商业银行单独设立财富或资产管理部门,不少商业银行的理财部门往往是金融市场部或资金管理部下属的二级部门,这样的设置一是导致理财专业人力资源投入不足,理财产品设计专业化程度不高;二是致使在行内理财业务往往沦为配合其他部门完成任务的工具,如为了发展存款,商业银行推出滚动式理财产品,或者更多的将精力放在发售和赎回时间的选择而不是产品设计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由此已背离财富管理的初衷,成为监管套利的工具;三是不利于基层员工理解理财业务的本质,反而将其视为存款业务拓展手段,销售合规性不强,这也是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投诉和诉讼激增的重要原因。

第三,公众认识存在误区,理财市场的长期培育和正确理念的形成尚待完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产品一样存在投资风险。而现在不少投资者习惯于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视同毫无投资风险的银行存款,无法接受收益低于存款利率或本金受损。这一方面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风险揭示不合规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投资者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认识不足,以及长期以来民众对商业银行的心理预期和消费惯性有关。

 

但是,必须认识到商业银行的定位有别于券商、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稳健”依然是商业银行安身立命之本,在纠正投资人认识误区、加强销售合规性的同时,如何设计恰当的产品,既符合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要求,又适当控制风险,不背离商业银行应承担的角色,是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监管困境

首先,监管部门虽然能够按照相关法律的授权,通过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根据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监管,但由于商业银行理财相关法律规范层级效力相对较低,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受到一定限制。

 

其次,商业银行对其理财市场的发展定位尚未明确,反过来制约监管力量的发挥。如上文所述,监管部门从一开始即以“规范与

发展并重,培育和完善并举”为理念,在提纲契领地颁布《暂行办法》后,一直采取紧密观察和跟随市场、针对具体情况“点对点”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的策略,尚未进一步制定全面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文件。事实上,监管部门无法也不应代替市场做出选择,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市场,市场发育的不成熟也意味着脆弱,监管部门如果无视现实下“猛药”,反而不利于市场平稳进化。

 

最后,监管部门必须平衡好培育市场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关系。虽然监管部门必须着眼于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起步培育,但不能否认的是,监管部门的核心职责之一即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这也是中国银监会所有的办法、指引、通知等文件的核心指向。如何既不影响市场发展,又能充分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利,同时做好消费者教育,普及正确的投资理念,是监管部门必须平衡好的关系。

 

对理财产品业务发展相关建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面临新的发展临界点,具体而言,有五大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如何找准法律和市场定位,探索适当的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之路;二是如何将资产和财富管理业务真正嵌入商业银行业务条块,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成为其他传统业务的配角;三是如何聚拢专业人才,设计出符合资产管理需要和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定位的产品;四是如何自上而下地普及贯彻银行理财产品作为资产管理条线的服务,从设计到销售各环节确保合规;五是如何做好消费者投资理念的纠正和普及,同时推动设计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保护机制,维护市场稳定。

 

(一)短期和微观层面

首先,制定理财产品会计处理和计提风险准备的统一标准,遏制目前利用监管空白修饰报表、美化存款数字的现象,从源头上控制理财产品成为揽储工具的可能。

其次,针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乱象,加强查处力度,增加违规成本,规范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秩序。培育银行建立理财销售的合规文化,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

最后,尽早建立专门的理财业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持续培训机制。参照基金等专业理财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提高银行理财业务人员的准入门槛,明确市场禁入等惩罚措施,并建立固定、长期的从业人员持续培训机制,从人员管理上进行规范。

 

(二)中长期和宏观层面

首先,早日明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属性,完善相关立法,根据法律、部门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层级,建立完善多层次的规范体系。

其次,推动资本市场顶层设计,加快理财产品的设计创新。目前,我国资本创新工具有限,缺乏相应的活跃市场,相关政策和规范处于缺失状态,应当自上而下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和相应工具的完整性,促进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财富管理手段的进一步丰富。

 

再次,引导商业银行真正理解和贯彻资产和财富管理理念。鼓励商业银行探索符合本行实际情况的银行理财产品定位,而非仅仅将理财产品作为传统业务的替代工具。推动商业银行梳理和调整业务条线设置,合理分配专业人力资源,推出符合银行定位的产品,丰富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拓宽百姓投资渠道。

 

最后,建立专门的消费者保护机制,持续做好消费者教育工作。监管部门应承担公众教育义务,帮助投资人客观认识风险,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研究建立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保护机制,保护金融消费者正当权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国际部

责任编辑:刘颖廖雯雯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令[2005]2号)

[2]胡云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性质与理财行为矛盾分析.上海金融.2006,(9):24.

[3]朱永利.我国商业银行法律性质探讨[j].武汉金融.2012,(3):48-50.

[4]朱小川.论加强金融理财产品监管的制度建设[j].南方金融,2011,(3).

合理的理财方法篇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财务是什么?由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这是中国企业财务实践中的主要议题,并成为财务理论的基本问题。对此,不少人在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声中,大胆借鉴西方财务学的原理与方法。从目前的财务工作中和财务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我国财务体系已被西方财务所取代的趋势,我以为这种趋势的出现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无论从概念判断,还是从内容分析,我国的财务与西方财务不能同日而语。在英语中"财务"是用"finance"表示,"财务管理"用"financialmanagement"表示。而"financialmanagement"翻译为中文,其表达又是多义的,如财务管理、金融管理、财政管理等。但中文里财务管理、金融管理、财政管理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清楚的。从内容上分析,我们几乎难以界定西方财务学与西方金融学的区别,而且西方财务学主要探讨的是以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金融市场为主要环境,以股票、债券等普通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为手段的财务运作问题,以此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西方财务学的特点是:(1)在分析对象上,西方财务所考虑的企业仅仅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而且还限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把非上市分司,尤其是占企业绝大部分比重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问题排斥在外。(2)在涉及内容上,西方财务主要探讨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而对公司内部财务问题,诸如公司内部财务机制、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集权与分权、生产经营与财务安排的协调,母公司与子公司财务关系的确立等很少涉及。(3)在财务管理的层次上,西方财务学首先就宣称是在公司财务经理(financial manager,vicepresident offinance,treasurer)层次上,研究如何进行财务管理问题。正如美国j·费雷德·韦斯顿和托马·e·科普兰所著的《管理财务学》中的第一句就是"财务学可用财务经理的职能和责任来确定其定义"。(杨君昌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无疑,这是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第二个层次上讨论财务管理,在该层次上的财务主要是企业财务决策执行性财务问题。(4)从西方财务学理论基础分析,西方财务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相互依存,水乳交融。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础或者说财务学的基础理论部分被称为财务经济学(financialeconomics),它可以划分为7个基本的理论模块: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有效性市场假说、理论、mm的资本结构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这些基础理论构成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石,这些模块的涌现无不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相联系,并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成果之一。然而这些成果的可操作性或对企业财务实际的指导意义是不能高估的,这一点连这些理论发明者都承认的。

鉴于西方财务的上述特点,按照西方财务来架构中国财务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是不适宜,甚至是有害的。我认为,架构中国企业财务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独立法人主体和财务主体的理念来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和要求;必须服务于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在借鉴西方财务有效、适宜内容、方法的同时,必须总结和弘扬我国财务管理包括传统财务管理中的一些合理、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操作原理。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积累了多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不少做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具有适用性,我们的任务是要科学地加以概括和总结。综合这些考虑,在本文提出经营者财务的观点,依此出发提出财务管理的分层管理体系。

二、法人财务权的确立和运行--财务分层管理的客观基础

《会计研究》1994年第5期发表了拙文《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在该文章里我探索性地提出了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分析,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督外,股东大会、董事长、总经理、财务经理三个瓜分了企业全部财权,形成财务管理的不同层次的观点,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通过了《公司法》和各公司章程的规定,明晰了各自享受的财权和有效的约束。这里在此基础上,就这三个层次对企业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的观点,其中董事长、总经理的理财本文称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是由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按照目前流行的解释,所谓法人财产权是指企业依法成立取得法人资格后,对出资者投资形成的资本金及其增值以及企业在经营中负债形成的全部财产,依法享有法人财产的战胜、使用、处分和相应的收益权利,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企业的法人代表成为法人财产权的经营者。我认为,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是企业的财权,产权主体的实质是财务主体,企业经营者首先是一个财务管理者。

法人财产权产生的前提是股东与公司董事之间的信托关系(即以信任为基础,以委托为方式,由企业经理股东经营企业的法人财产)。但是,从财务管理上分析,这种信托责任或信托关系具体又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出资者委托董事或经理为其人,以实现企业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目标来管理企业财务;二是企业内部高层经营者委托中层经营者(财务经理)行使企业中层级基层财务活动进行管理的权力。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讨论财务管理主要局限于第二个层次上的财务问题,尽管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财务关系,但并不是最关键、最主要的财务关系。

法人财产权概念的提出,使原有集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理职能于一身为特点的财务机制和层次,发展成为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营人员分工协作为特点的财务管理机制。此时,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活动已表现为下表所示的三个基本决策层次。 管理层次

管理主体

管理内容

管理特征 所有者

所有者

①决定经营方针 ①长远眼光

与投资计划

财务

股东(大会)

②选举董事

②主要目标

③批准企业财务 ③审议重要文件

预决算

④决议公司清算

分立、合并

经营者

董事长

①具体财务战略 ①中、长期眼光

财务

总经理

②合理的组织

②具体战略

③有效的控制批 ③财务决策

准预算

④动态协调

⑤聘任或解聘财

务经理

财务经理

财务经理

①拟定各种计划 ①短期眼光

财务

财务人员

②具体日常财务 ②执行决策与预算

决策

③决策财务分析 ③财务控制

与报告

④实施财务预算

在以上三个层次的财务管理中,经营者财务是主要的,理由是:

1.所有者财务在企业以法人形式存在以后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一种决策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资本出资者与企业经营者出现错位日趋明显,即所有者并不一定是企业的经营者,法人概念的提出,使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其经营者具有财务自主权,有权独立进行财务活动,包括资金筹集、投资、使用、分配和偿还的自主权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的自主权。这些权利排斥着包括出资者在内的任意干扰。况且,作为企业财务研究的重点决不是出资人意图是什么,而是关注经营者应该如何理财,完成信托责任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所有者财务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在"经理革命"的浪潮中得以进一步体现。所谓经理革命即领取薪水的经理人员在高层管理中逐渐取代传统的所有者而占支配地位,这里现代工商企业扩张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这种经理式企业在美国到本世纪50年代基本成熟和完善。因为经理革命的完成,牢固地确立企业经在企业经营财务决策中的中心地位,原始出资人难以再染指企业财务决策,企业的法人产权越来越由经理阶层全权支配和处置,法人财产日渐脱离原始产权而不断彻底独立化。尽管,这种变化并不意味股东控制本身已经不存在,更不能认为所有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股东对企业经理的控制更注重通过股票市场来实施间接控制。

2.财务经理的财务是注重日常财务管理,是经营者财务的操作性财务。财务经理的职责,根据外国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财务经理的职责可规定为以下几项:(1)处理与银行的关系;(2)现金管理;(3)筹资;(4)信用管理;(5)负责利润的分配;(6)负责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工作。

正如詹姆斯·c·范·霍恩所说:"本人在同许多公司财务主管人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管理流动资金上,长期投资和筹资决策等方面占用时间则较少。"(参见《财务管理学原理》詹姆斯·c·范·霍恩著王文元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序言)。财务主管人员的职责的规定是由他们的地位决定的。所以,如果把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仅仅界定为财务经理的职责范围,其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

3.经营者财务才是企业财务的精髓。企业财务的主要着眼点是财务决策和财务协调。从财务决策上看,企业财务方面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的安排都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这些决策尤其是长期财务决策一般与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最高经营者紧密相联。如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设备更新改造、对外扩张、股票发行、债券发行决策、公司改组、融资租赁等对于企业长期盈利能力有战略影响,因此只能由企业最高层次来考虑。可以说,财务决策是典型地涉及到企业最高层次的决策或者说企业所有重要决策都具有重要的财务意义。这些问题是财务部门不能所及的,尽管财务经理可以或应该参与预测分析和决策以后要组织决策项目实施。

从财务协调上分析,把资金运动、现金流量和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协调,实现财务、产品、市场、技术、人才管理的统一,仅仅依靠财务经理的努力而没有企业经营者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三、全局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经营者财务的进一步界定

看来,经营者财务命题的提出是对财务经理财务的发展和升华,因为:

1.经营者财务的对象是全部法人财产,是对企业全部财务责任,包括出资人资本保值增值责任和债务人债务还本付息责任的综合考察。财务经理财务主要是短期资产的效率和短期债务的清偿。

2.经营者财务的着眼点是决策、组织和协调,而且这种决策主要是企业宏观方面、战略方面的。财务经理财务的着眼点主要是营运问题。在协调上分析,经营者财务要关注两个协调:一是外部协调,即协调企业与股东、债权人、政府部门、业务关联企业、社会监督部门、中介机构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目的在于树立企业良好的财务形象;二是内部协调,即协调企业内部各单位工作、业务上关系,目的在于减少内部磨擦,使各项工作有序和谐、提高运行效率。

3.经营者财务的主要手段是:

(1)合理的组织。包括机构设置、各项制度、规章和考核奖惩等。

(2)严格的制度。包括各项规章、考核与奖惩办法。

(3)明确的管理方针、财务政策。

(4)动态协调与例外管理。即对企业经营运行中的问题,包括生产经营的随机变化和财务关系的不协调等随时加以修正和解决。

4.经营者财务的约束机制的企业约束机制的关键。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按照法人治理结构机理,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工会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这些组织机构之间范围的科学分工,保证了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制衡,这种制衡约束机制制约的主要对象是企业高层经营者。尤其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下,股东通过在股票市场上买卖股票的方式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如当股东对现任经理或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满意而抛售股票时(即股东用脚投票),会引起该公司股票价格下跌,股价下跌会使该公司面临一系列困难和危机,以致破产倒闭。如果这样公司经理也将承担职业风险。

四、财务分层管理理论是对中国财务理论的深化和财务实践的升华

财务分层管理理论,尤其是经营者财务概念的提出,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传统财务管理不少应该肯定的东西:

1.在财务管理所涉及的企业范围上,中国财务研究的是所有企业的财务问题,既包括公司制的企业,也包括非公司制的企业,既包括大中型企业,也包括小企业的财务问题。而不象西方财务所考虑的企业仅仅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把非上市公司,如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问题排斥在外。

2.在涉及内容上,中国财务考虑的重点是企业内部财务问题,诸如企业内部的财务运行机制、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集权与分权、生产经营与财务安排的协调等。在内容上,中国财务管理渗透西方财务四个无法比拟的结合: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内部管理制度与外部政策要求的结合;财务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结合;财务的合规性与合理性的结合。这几个特点既与西方财务主要探讨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相区别,而且与财务的专业管理相区别,可以说,要不是经营者财务,不可能实现上述结合。

当然,经营财务决不是对我国传统的、有益的财务管理体系和机理简单的重复,在弘扬传统财务管理精髓上,经营者财务的观点又使得中国企业财务以开放的心态向更新颖、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第一,经营者财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信托责任关系。

第二,经营者财务的内容,在关注内部财务运作的同时,还要关注企业的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上的财务运作问题。商品经营、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主体。

第三,在制约机制上,经营者财务的决策最直接受到所有者财务意识、要求的制约,而首先不是政府作为社会经营者的政策、计划的约束。

第四,在财务管理方式上,由以"静态"管理为主向以"动态"管理为主。在我国传统体制下,企业资产很少通过市场流通,改变所有者主体,对资产管理主要侧重企业内部实务量的增减,资本的凝固状态导致大量资本难以发挥应有效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产权的价值化、商品化、市场化成为必然。

合理的理财方法篇10

第三方理财最早在国外成熟的金融服务市场出现,也是金融服务经纪市场发展的必然。第三方理财一般是由独立的中介理财顾问机构提供的综合性理财规划服务,这种服务是基于中立的立场,不代表诸如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也不仅仅代表消费者的利益。这种理财规划服务涉及范围广泛,根据客户个性化和多元化以及长期性的理财需求,判断所需要的金融理财工具,追求不同资产组合所产生的专业价值和长期的客户服务理念。另外,这些金融工具组合来自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甚至是其它增值服务提供商。例如英国,45%的金融产品由独立金融经纪人通过理财顾问服务实现。

目前,根据服务客户的不同,第三方理财形成了两种类别:一种是为普通客户服务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另一种是为高资产净值人士服务的独立私人银行。双方分隔的标准一般为金融资产100万美元,以上的为私人银行客户,而以下的为普通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客户。例如成立于1805年的百达银行,是瑞士最为著名的私人银行之一,其家庭办公室专为欧洲的富有家族提供私密而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可以说独立的私人银行是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明珠,是第三方理财服务发展到极致的体现。

第三方理财业务的运作模式并不复杂:客户首先选择和聘用独立理财顾问:在理财顾问的协助下,先分析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而测试风险承受能力;在设定理财的目标后,选择不同的理财组合和投资工具,实现理财目标。

第三方理财业务的最大特征是理财业务的独立性。第三方理财业务原则上不受任何金融机构的干预和限制,能够根据客户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作出合理的投资建议,选择真正符合客户利益的金融产品。独立理财机构的收入来源可以是金融机构的产品佣金、客户交纳的服务费或两种费用的混合。但费用收取的基本依据是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当前传统的理财服务方式,如银行的货币理财、券商、基金的委托理财以及保险公司的投资联结险理财存在很大的区别。

与保险公司,基金销售公司传统的金融经纪服务公司等相比,对投资者来说,第三方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第三方理财试图改变和优化传统金融产品的售卖模式,建立以客户利益为核心的中立性理财服务模式,因此,它的理财顾问服务是从以产品为导向转换为以服务(客户)为导向的,并提供满足客户生命周期需求(lifecycleneeds)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另外,还注重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long-termadvisoryrelationship)的建立。

第二,同其他理财顾问提供具体投资建议或售卖金融产品不同,第三方理财提供的是总体的理财规划战略与方案,侧重的是量身定做和个性化。另外,独立理财顾问不是不可以销售产品,关键点在于这种产品销售必须以客户利益和价值最优化为核心,以客户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第三,由于独立理财顾问本身中立或独立,可以保证顾问或理财建议的公正性,因此能够更好地、客观公正地为客户提供咨询顾问和理财策划服务。独立理财顾问适合积蓄较多,增值愿望强烈的客户。因此,独立理财规划师通过第三方身份弥补了客户在对金融机构的信息理解和信息利用中的不对称地位,帮助客户规避风险,提供理财收益。

第四,独立的理财机构贵在它独立,还贵在它跨行业。独立的理财机构在分析客人的理财需求和实际的财务状况以后,给客人提供理财建议和理财报告书。涵盖的金融产品包括证券、债券、保险等,还包括传统的资产管理业务,甚至还包括如果客人需要的话在海外市场投资该如何安排。在产品方面,比单一的一个金融机构,比如说银行、保险公司或者基金公司更全面。

第五,第三方理财与金融机构拥有紧密合作的信息、结算和资讯系统,并且成为金融产品与客户的连接纽带,也是金融产品间接营销的主要渠道。在国外,有的第三方理财机构自建展示、专卖服务等物理网点,并配合电子网络、多媒体等销售平台,与市场和消费群体有着直接的即时互动式交流,有着强大的营销优势。

第六,第三方独立理财服务机构将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和比较更多的理财品种,培养更全面和科学的理财理念。当前理财市场迫切需要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来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去提品整合服务。

因此,这种以服务为导向的理财服务,摒弃了产品售卖的“一锤子买卖”的短期利益,更关注客户的长期理财利益,有的独立理财顾问甚至和客户建立起很深的友谊。

第三方理财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第三方理财是整合个人金融服务市场,市场参与主体在分工上和专业化进一步细化的结果。可以说,第三方理财是金融混业经营或金融交叉营销的核心价值所在,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我国的金融市场是以产品划分的。金融机构是产品的供应商,它们的销售机构仅为自身产品服务;而第三方理财机构是相对于所有产品供应商的独立机构,站在客户的角度帮助客户选择金融产品。目前市场上金融产品日益增多,很多产品的相互替代性很强,如果客户对整个产品面不了解,就无法选择,甚至作出错误的选择。因此,发展第三方理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由分业管理所决定。由于分业管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行业机构只从事一个领域的业务,在人才、知识、信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个人综合理财所要求的是全面的金融服务,有时甚至超出了金融的范畴,如涉及到法律、非金融产品规划等。

第二,由各个理财产品提供商的内在商业模式所决定。比如当一个银行对客户进行理财服务时,从内在利益驱动出发,它必定要推介本行的产品,如果它向客户提供了其它银行的产品,则与自身的商业模式是相悖的。

第三,促使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开展有效的市场竞争,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在个人理财中,有三个核心问题:一是个人家庭的财务分析与评估,找出财务问题;二是针对财务问题并参考个人生活目标制定理财规划;三是帮助个人家庭实现财务规划内容。其中在第三个核心问题中,首先涉及的就是对金融产品的选择,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税收处理等政策应用。

第四,第三方理财业务体现了客户利益最大化原则。传统“理财服务”中,由于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状况与提供理财服务一方的收入来源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以销售金融产品为主,在理财服务内容上比较单一甚至空洞。

国内第三方理财市场发展任重道远

目前,第三方理财业务在欧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中已经十分成熟,在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发展也十分迅猛。但

第三方理财业务在内地的发展还处在萌芽期。

从2006年以来,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陆续出现,如富晨理财、展恒理财,提供了财务属性分析、风险承受能力度量、开放式基金投资组合报告、每月基金评价报告、每月基金组合收益跟踪报告、定制季度开放式基金投资组合报告等服务。其开展的业务与银行等机构相比更接近理财规划的本质,提供的理财方案及建议相对中立,也因此渐渐打开了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生存空间。但由于没有庞大的金融平台支持,第三方理财的发展仍旧处于理财市场的夹缝中。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第三方理财普遍遭受信任问题的困扰,缺乏大型金融机构拥有的信任优势。第三方理财机构如何获得客户信任是其发展中的一个问题。其次,由于在中国现有的理财环境中,为一份理财方案付费仍旧是很多中国百姓无法接受的事。因此单纯的理财方案所能获得的利润十分有限,理财方案的资费标准通常较低,甚至无法弥补一份理财报告的各项成本。为寻找机构的利润模式,一些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产品纷纷由提供全面的理财规划方案向某类金融产品的分析与建议方案上转移,某种模式下的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发展容易走入单纯推销金融产品的恶性循环中。

我国第三方理财业务发展缓慢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有:

第一,国内目前金融产品和服务有限。对于理财来讲,目前我国金融产品数量较少,可利用的金融工具不多,且有很多工具是不可替代的,这限制了理财师的发挥余地。

第二,我国金融、法律环境的限制。我国金融市场采用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而第三方理财业务涉及金融市场的多个领域及各个领域之间的交叉。如果缺乏针对性更强的法律法规的界定,第三方理财业务要取得快速发展将非常困难。

第三,复合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缺乏。第三方理财业务对复合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方面的人才不但要对目前金融市场所有投资领域的理财产品十分熟悉,还要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财务安排。金融行业内部的分割使得国内理财领域的多数专家仅具备单个领域的投资经验,缺乏综合理财的经验和能力,从而对第三方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方理财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财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上述发展第三方理财的诸多制约因素,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第三方理财:

第一,进一步改善第三方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为第三方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约束框架和法律保障,有效保护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利益。

第二,加强复合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的培养。复合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最有效的办法无疑是加快理财相关培训与认证的发展。我国目前虽然建立了多种理财培训认证体系,但理财认证市场相对较为混乱,仍需对其进行梳理与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