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概念课教学模式十篇概念课教学模式十篇

概念课教学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0:51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1

一、对概念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通过各种形式、手段,揭示和研究概念的本质属性,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外延;做好概念的内化与同化;通过概念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从形的角度去理解概念。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增强情感体验,培养数学能力。

二、重点难点

有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外延的把握、概念的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正确表述、概念的巩固与应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由于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没有学,学生对用二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从数到形的认识是个难点;再次是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建模意识尚未成熟。因此,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确定不等式ax+By+C>0(或

教学过程中旨在放手让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更深层次的意义识记与理解。

三、突破措施

由于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时要研究引入概念的途径和方法。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一定数量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或由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一系列问题或提供相关资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认知概念,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概念。再由学生应用概念去尝试练习,变式训练,强化巩固,小组内同学互批互查,进一步巩固概念,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提炼、升华。

四、教学流程

1.概念引读阶段,创设情境感受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教师应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或为学生准备好生成概念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进而转化为数学模型。这一环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认知。抓住情境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鉴于含两个决策变量的函数问题学生没有接触过,情境设计时我们做了铺垫,先设计一元变量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学生会把一元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的点结合起来,然后继续运用刚才的引例,大胆引入两个决策变量来建构新知,通过类比、与自我尝试,建立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本节课通过层层递进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概念。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原则,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感悟和体验。

在得到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这些概念后,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体会概念中对于二元一次不等式特征的描绘,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从数到形去理解其本质。对于概念的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要让学生去体会,从本质上理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概念的习惯。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概念,可以从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正确理解知识,还可以发挥概念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写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2.概念构想阶段,自主学习理解概念。

本节课在对概念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问题的提出基于“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动力”,(1)学生通过初中所学二元一次方程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对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做了构想。(2)学生把二元不等式的解从数的认识迁移到形。(3)学生有完备地表达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愿望(4)学生有从理论上证明自己的猜想的兴趣。学生的这些思考,符合认知心理学中概念形成的心里规律,在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优化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对存在的疑惑先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提问,让学生去补充升。教师的提问有思维方向和思考价值,学生们参与度高了,经历不断地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概念,得到一般性结论:一般地,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我们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包括边界直线,应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这一环节通过数学实验,学生们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究,给证明思路以启发,使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概念尝试阶段,例题示范应用概念。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2

【关键词】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认识

1.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帮助他们(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这就清楚地表明,探究应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概念课教学中进行探究活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上学期,我们课题组对“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总结出“启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其流程大致分为六个步骤:情景导入自主探索课上交流归纳小结反馈评价升华提高。本学期,我们对六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并对上述模式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2.“启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及认识

课型1、形成性概念教学模式

1.1模式结构图

1.2操作实践及认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概念的形成,一种是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是在大量的感性认识下,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不少的概念学习仍可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1.2.1情境导入环节。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但都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创设情境,呈现刺激模式,就是为概念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呈现的刺激模式或者是经验事实,或者是典型事例,或者是直观演示。这些刺激模式应该是出自于学生熟悉的生产和生活背景,而且是正面的肯定例证,数量和刺激强度要适当,要有一定的变化性且新颖有趣,并宜采用同时呈现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分析比较。

例1椭圆概念课的引入

教学时可先出示准备好的油罐车图片和演示截面图,再引导学生联想鸡蛋的外形,并演示截面图,最后展示嫦娥1号的奔月轨道视频画面。从而引出学习椭圆概念这个课题。

1.2.2启导探索环节。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对呈现的刺激模式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分化出概念的不同属性。

例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如图:直线l代表旗杆,平面α代表地面。

(1)学生探究:观察直线l与平面α内的直线l1的关系、与l2的关系、与l3的关系、……与

ln的关系

(2)操作:尝试用三角板来度量。

(3)分析:这里直线与直线的互相垂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也是度量不出来的,而是用心“想”出来的。

(4)发现:反过来,如果旗杆l与地面α上的直线都垂直,那么l与α是什么关系?从而顺利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1.2.3交流概括环节。在分化各种属性的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这一过程,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这是探究性活动的重要环节。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要用准确的文字语言给出定义,给出概念的符号表示,有的还需给出描述概念本质属性的图形,使学生有意识地在文字、符号、图形间建立起联系,形成彼此间的高速信息通道。

1.2.4反馈变式环节。概念形成后,应及时把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体系中,使之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建立联系,同化新概念,并立刻巩固新概念。巩固概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巩固的主要手段是应用,在应用中求得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应用练习中,根据概念特点适当让学生辨析正例和反例,是帮助他们理解概念的有效措施。另外,应注重对概念的“反馈理解”,也就是在学生初步学习某一概念之后,通过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再返回头来对概念进行再分析,以加深理解,正所谓“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例3学习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后,通过对向量数量积运算律的学习,让学生在弄清空间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去律、结合律的原因时进一步加深对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本质是一个实数的理解。

课型2、结构性概念教学模式

概念课教学,有的也可以采用概念同化方式进行,即直接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然后把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体系中,同化新概念。

2.1模式结构图

2.2操作实践及认识

2.2.1揭示概念环节。对于那些具有逻辑意义概念,可采用新旧知识类比导入、设疑式导入等。

例4在引入双曲线概念时,可以采用新旧知识类比引入:(1)复习提问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2)如果把上述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发生什么变化?(3)引导学生作出双曲线的图像,并利用实物、课件进行双曲线的模拟实验;(4)设问|mF1|与|mF2|哪个大?点m到F1与F2两点的距离的差怎样表示?|mF1|-|mF2|与|F1F2|有何关系?(5)引导学生概括出双曲线的定义。

2.2.2启导探索环节。将获得的概念通过联系、对比等方式来加深理解,如新旧概念的对比(如对数与对数函数);易混概念的对比(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向量的夹角、截距与距离);类似概念的对比(如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等。

2.2.3辨析分化环节。在这个环节用肯定与否定例证让学生辨析,使新概念与已有认知中的相关概念分化,纠正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

例5在上述例4中给出双曲线的定义之后,可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定义中常数的各种情况,当常数等于|F1F2|时轨迹是什么,当常数大于|F1F2|时轨迹又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分化出双曲线的定义中的常数有一个特指的范围,就是要大于0而小于|F1F2|。进一步就加“绝对值”和不加“绝对值”进行讨论,明确没有“绝对值”就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2.2.4反馈变式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把新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使相关概念融为一体,形成网络;同时在解题中运用概念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例6在学完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之后,就要将这三种概念纳入圆锥曲线的知识体系,首先从方程的形式上进行比较,找出共性,接着从定义的统一性上进行比较,最后从三种曲线都是圆锥被平面截得的曲线上比较来获得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解法对比,让学生明确灵活运用概念及定义解题,是运用概念水平的较高表现。

例7已知线段aB的长为4,点p到两端点的距离之和是6,求点p到aB中点m的距离的最大值。

分析:若从距离入手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得,但运算较繁。按椭圆定义,即知点p在以为a、B焦点,m为中心,长轴长为6的椭圆上,以aB所在直线为x轴,m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点p的轨迹方程为x29+y25=1,|pm|max=长半轴之长=3

3.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3.1注重教学落实,不要追求形式。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要追求形式。教学模式不是框框,在运用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再创造。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学,都要注重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使每个环节真正落实下来,而不要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使学生的参与活动走过场。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3

摘要:课堂导入部分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的重要的课堂学习环节。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支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寻找源域特征、建构映射认知等三个步骤,能帮助学生突破以往从修辞角度对隐喻进行理解的局限,逐步理解和建构隐喻的映射模式,为理解隐喻表达和隐喻语篇奠定基础。

关键词:概念隐喻;支架式阅读教学模式;课堂导入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35-02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隐喻理论研究开始了从文学领域向认知语言学领域的转向,隐喻作为认知机制与手段,广泛地影响人们的概念系统和语言[1]。教育者们又逐渐意识到,“隐喻能力”或许能解释非本族语学习者达不到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流利性和概念流利性的原因。[2]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教师对隐喻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从修辞的角度进行介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概念隐喻教学,培养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目的语言的概念流利性[3]。

一、概念隐喻理论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表面想象下的深层认知机制,隐喻的产生是通过映射(mapping)来突出源域(source)与目的域(target)的相似性而掩盖或者忽略两者的差异性[1]。以“maRRiaGeiSaJoURneY”为例,在该结构性概念隐喻中,“JoURneY”是源域,“maRRiaGe”是目的域,人们通过从JoURneY到maRRiaGe的系统映射来理解maRRiGae,如图1所示。

在该概念隐喻中,源域是JoURneY,目的域是maRRiaGe。人们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之上发现marriage(婚姻)与journey(旅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如同旅行一样,婚姻需要Y伴同行,婚姻中有欢乐有忧伤,婚姻有开始但不一定会结束。尽管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有不少差异性,但是就相似性而言,journey的各种显著结构特征被系统地映射到了marriage这一概念域上,因此就有了以下的表达:

①wejustbeganourlife-longjourneyintomarriage.

②tomandmary’smarriageisontherocks.

二、支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曹雯雯,2016)的教学环节包括确定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提供情景、合作探究、独立探究和效果评价等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在该教学模式中,课堂导入环节主要是基于学生对源域认知的反馈信息,通过教师提供的“支架”对隐喻映射进行认知,帮助学生建构起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模式,为下一步理解目的域的相关表达打下基础。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课堂导入环节中应该遵循“内容上高于学生已有认知,形式上生动活泼,教学上提供‘支架’”三个原则,即课堂导入环节的学习目标为对隐喻映射的认知,通过设定一定的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同时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架”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课堂导入环节包括3个教学步骤:1)教师创设情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概念认知;2)学生参与讨论,通过教师给予的一定“支架”引导,找到隐喻源域特征;3)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发现源域与目的域的相似性,对隐喻映射进行认知,建构隐喻映射模式。

三、阅读教学课堂导入环节设计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第二版)第三单元为例,整篇课文的建构基于概念隐喻“maRRiaGeiSaJoURneY”,说明跨国婚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笔者基于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设计以下课堂导入环节。

1.创设真实情境。教师依次提出问题:“what’syourmostimpressivejourney?”“whydidyoustartthejourney?”“withwhomdidyouenjoythejourney?”“anythingspecialduringyourjourney?”和“Howdidthejourneyend?”要求学生们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的旅行及亲身感受。然后,教师提供电影《themotorcycleDiaries》的预告片要求学生根据预告片的内容依次回答以上问题中的后四个问题。该步骤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唤起自身对“JoURneY”的概念认知。

2.寻找源域特征。首先,教师依次提出问题:“whatarephasesofajourney?”“whatareessentialpartsofajourney?”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在多媒体课件上提供有关旅行同伴、风景、困境等图片,并在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问:“Canthisbedeleted?”或者“Canthisphasebeskipped?”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答案。该步骤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找到源域“JoURneY”(旅行)的特征。

3.建构映射认知。教师播放《LittleFockers》的剪切合成之后的片段,包括palm和Greg的婚礼、生活、争吵以及问题的解决,依次提出问题:“what’stherelationshipbetweenpalmandGreg?”“Howwastheirlife?”“whydotheybecomesonervous?”“CanyoupredicthowwillbepalmandGreg’sfamilyinthefuture?”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试图回答问题。接着,教师列出旅行的特征和这些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旅行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性。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例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旅行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性,对概念隐喻“maRRiaGeiSaJoURneY”的映射进行认知,并建构该隐喻的映射模式。

③palmandGregstarttheirlife-longjourneyintomarriage.

④palmandGreg’slifegosmoothly.

⑤palmhasdifferentopinionwithGreg.theyareheadingtodifferentdirections.

四、结语

在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引入概念隐喻的映射认知学习,在展示了原本毫不相关的物体之间的某种相关方式的同时,使得隐喻在学生们的心里构建出一幅玄奥的意象,[4]能帮助学生们对抽象性概念或者不熟悉的概念的认知与理解。其次,学生们在理解概念隐喻映射模式的基础上,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的隐喻表达及其蕴含的文化背景信息,为进一步把握语篇框架和理解语篇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学生们将概念隐喻知识进行内化以后,在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能提高他们的概念流利性和目的语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5,12-13.

[2]陈朗.二语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J].外语学刊,2010,(5):47-49.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4

关键词:创新模式物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F5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14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基础性很强的科学,中学物理教材涉及的是浩瀚的物理知识中极其基本的一些基础知识。传统的中学物理课程注重经典物理知识的学习,注重知识的逻辑知识,侧重于中学生对于题目的推理运算能力的培养,尽管教材设计了一些实验,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作了一定的要求,但由于传统教学主要是采用直接教学、概念获取与发展、课堂训练等教学模式。老师往往以讲代做、以练代做,学生获取知识总是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加上高考制度的不完善,一些不做实验的学生高考照样能得高分。结果导致题海战术愈演愈烈,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高分低能现象日益普遍。因此,物理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下面三个条件取决于它:一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反映有关思维、学习和行为的研究成果;二是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序列开展活动;三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结构序列、社会系统、反应原则和辅助系统是建立教学模式的四个变量。每种模式都有其追求的教学效果。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传统的物理教学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

1.直接教学模式。该模式适合教授一些基本事实、知识和技能,适用于各学科,物理课程中识记层次的知识大都采用这种模式。比如,在介绍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单色光组成的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采用。

2.概念获得模式。此模式是基于通过比较概念及非概念例子的归纳,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获得某一概念的含义,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如何界定概念。譬如在弹力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先出示几个事例:(1)微小形变演示瓶在用力握紧情况下发生形变;(2)弹簧在砝码的拉力作用下伸长;(3)海绵垫上的物体使海绵凹陷。然后归纳弹力的概念,即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力就是弹力。最后再请学生举出其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弹力现象,进而加深对弹力这一概念的理解。

3.概念发展模式。该模式是试图通过围绕概念的归纳性,推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与概念获得模式不同,概念获得模式看重的是概念获得的渠道,概念发展模式则注重了概念的探究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了对概念的重新理解。比方说,在讲完弹力这一概念后,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弹力的条件、弹力的方向如何判断,通过归纳性推理,学生容易找到产生弹力的两个条件,即(1)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进而分析得出物体接触弹力方向及弹性体形变弹力方向的规律。这样将弹力这一概念推演、发展出一系列的子概念。

4.训练模式该模式包括设计、示范、练习与反馈等几个过程,是传统教学常用模式之一。教师在讲完一节或一章知识后,根据所学内容挑选、设计例题进行示范,然后出示一些练习题由学生训练。通过提问、演板、测验等形式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的情况实施下一步教学。

上面介绍的四种教学模式是传统物理教学普遍采用的,当然还有实验教学模式等。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可能选择不同的模式,同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而灵活选择不同模式。客观地说,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捉襟见肘,封闭式的教学是我们多年来形成的教学风格,很多老师把学生可能犯的错误全讲给学生,但是有的学生还是不懂,依然错误。所以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5.技术辅助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现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幻灯教学、声像教学,尤其是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均属这一模式,其优点是信息量大、形象直观、操作方便、重复性佳、交互性强。

随着课件制作日趋完备,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使用,教师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一模式将为物理课堂教学带来根本性地变革,可以预言,它将成为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物理课程中以往难以解决的“演示实验效果差、科普知识文学化、课外实验自由化、粉笔加上黑板刷”的尴尬局面随之解决,通过实物模拟、过程模拟、效果放大等技术,全方位、立体式展示近、现代物理知识,多角度、开放式拟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对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可以产生奇效。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搞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一浅显的道理。我们在大声疾呼课程现代化的今天,所有的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摸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上面列出的前四种传统模式和后四种模式之间本没有严格的界定,本篇未列举的诸如自主学习模式、个别化指导教学模式、策略教学模式等也在不同程度地为广大教师采用,远程教学已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重新提出教学模式改革,旨在抛砖引玉,期待着更多的专家和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关注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5

关键词BopppS概念图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5.043

abstract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biochemistrycourse,thispaperdiscussesthefeasibilityofapplyingBopppSteachingmodeincombinationwithavarietyofstudentcenteredteachingstrategiesappliedinbiochemistrycourse.

KeywordsBopppS;conceptmap;heuristicteaching;cooperativelearning;biochemistry

生物化学课程在中医学院校中作为西医基础课,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理论和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各学科中,如药理、免豆亚鸽魏林林疫、细胞生物学等。在临床医学上,生物化学被运用到疾病监测、预防、诊断、治疗、预后等各个环节。对中医学来说,用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医,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①

在生物化学课程中运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困难: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论性强,对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甚至高中学文科的同学来说理解和记忆困难;传统教学方式以权威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学生记忆知识点的效果欠佳;学生学习兴趣难以保持,几节课下来学生陷入疲惫。需要引入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达到教师更有策略地教,学生更有效率地学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尝试了BopppS教学模式,结合多种教学策略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BopppS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它的设计目的是增加学生的能力,教学方式是互动合作式的。这种教学模式起源于加拿大,后在加拿大与美国流行起来。BopppS模式:Bridge-in(导言)、objective(学习目标)、pre-assessment(前测)、participatorylearning(参与式学习)、post-assessment(后测)、Summary(总结)。BopppS教学模式又称为有效教学设计,体现在有效果(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率(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比值高)、有效益(教学能够达到学生的需求)三个方面。②③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在BopppS的各个环节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策略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2.1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④

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从易到难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由学生自己做出的推理,比教师直接叙述概念更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发展。⑤而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智力发展到高峰,擅长进行逻辑推理,所以留时间给学生思考是明智之举。⑥

在生物化学课程中,一些概念和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距比较远,单纯靠教师讲解和推理,学生难以跟上思路,难免不知所云。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推导出这些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将别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2概念图教学策略

2.2.1概念图的意义

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其开发是以奥苏伯尔的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满足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顺序,使新知识植入发展中的概念框架之中。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learning)有三个条件:学习资料必须概念清晰;学生有相应的前期知识;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而概念图教学策略满足了这三个条件,首先概念图的构建是基于一系列互相联系的概念的,这些概念之间有些是从属的关系,有些是并列的关系。其次,大学生的课程设置已经考虑到课程之间的先后次序,生物化学这门课的内容组织也有承接性,所以学生有相应的前期知识。最后,概念图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因为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教师是间接地指导学生而不是直接地控制学生学习,运用概念图时最好让学生自主构建出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对概念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⑦

2.2.2概念图策略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概念图可以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可以把生物化学整本书的内容构建一个大概念图,让学生在进入课程学习之初明确目标,在每个章节学习时,可以用概念图作为总结章节内容的工具,使学生加深印象;学生的学,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把概念图作为课堂笔记和课后复习的方法,使学生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达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目的。

2.2.3概念图的绘制

选择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开展构建,找出这个领域中最核心的概念放在最上层。找到这个领域中的其它概念,依次根据它们与上层概念的关系排列。例如最核心的概念包含四个子概念,就把这四个子概念作为第二级,更细的概念作为第三级,以此类推。然后用连线(带指向的箭头或带文字的箭头等)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箭头之间可以交叉,以此表达复杂的关系。最后用方框、圆圈或不同的颜色把概念圈起来,联系词不用圈。最终构成了一个脉络清晰的概念网络。

2.3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2.3.1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这种教学策略中成员必须积极主动互相依赖,做到资源共享和角色分担,能够锻炼学生的协作技能,教师要观察小组的工作情况,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欣赏和尊重。⑧

2.3.2合作学习策略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单纯课堂讲授让学生难以消化和理解。因此,课后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分组对课堂知识进行学习。例如写小论文,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国内外最新进展有了了解,又锻炼了学术论文写作的能力。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对课后学习的成果分小组进行汇报和讨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2.3.3合作学习的设计

首先设置学习目标,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能力,有一定的挑战性。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组,有学生自由组合和教师分配两种形式,前一种方式学生之间比较熟悉,有利于合作的开展,后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分组,前提是教师要对学生足够了解。接下来,设置角色,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这样做是让每一个组员都参与其中,感受到自己对团队的学习成果负责。如组长、图片采集员、文字撰写员、演讲者、课件制作者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给予帮助,及时监督。成果展示阶段,可由组员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成果,或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汇报给教师。最后,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完成的情况给小组进行评分,为了更个性化地评价学生,避免部分学生搭便车,打击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组长给每位组员评分,写下评语。⑨

3教学设计案例

下面以“重组Dna技术第一节概述”为例,阐述BopppS教学模式结合多种教学策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授课学时1.5学时,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学生,教材为金国琴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二版。教学媒体为板书结合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如表1所示。

3.1应用详解

3.1.1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在前测阶段,展示图片“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并提问:是怎么把人的基因“嫁接”到大肠杆菌上的呢?以此启发学生回忆高中学过的基因工程知识,以达到检测学生前期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

在参与式学习阶段,提问“你知道转基因聪明鼠是怎么构建的吗?”“要把Dna剪开需要什么?”“插入外源基因后怎么把它连接起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顺利导出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概念。

3.1.2概念图教学策略的应用

在总结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把概念串联成“重组Dna技术概念图”,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一个学期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概念图进行复习,在此基础上补充细节,有效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概念图”这种学习生物化学的有效方法。

3.1.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应用

在参与式学习阶段,教师把基因工程基本概念卡片发给各小组,让学生把概念讲解给全班同学。传统的教师讲授概念,时常水过鸭背,学生还未掌握,就到下一个内容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的方式,让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参与式学习,教师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需要及时纠正,及时总结。

在总结阶段,教师布置课后小论文:以Dna重组技术在医学和制药工业中的5个应用方向为背景,6~8人一组选择一个方向为题,撰写1000字小论文。(1)发现疾病基因;(2)生产蛋白或多肽类药物;(3)制备基因工程疫苗;(4)动物克隆;(5)改造物种特性。

教师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并在生化课程网站论坛和QQ/微信学习小组中进行指导,并对上交的论文进行反馈。课后撰写小论文,使学生广泛涉猎教科书外的信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对动物和人类克隆、改造物种特性等话题的探讨,使学生从生物伦理学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角度思考基因工程。

4结语

实践表明在生物化学课程中采用BopppS教学模式,结合多种教学策略,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对教师而言,BopppS教学模式符合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能使教学内容更有效传递给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导言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测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参与式学习,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及时的后测,反馈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课后辅导和安排复习;随堂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重难点内容。对学生而言,采用BopppS教学模式结合多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使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更系统地掌握知识,对生物化学更有兴趣了。

注释

①金国琴.生物化学(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②陈卫卫,鲍爱华,李清,李志刚,唐艳琴.基于BopppS模型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6):8-11.

③陈卫卫,李清,李志刚,施蕾.基于概念图和BopppS模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6):61-65.

④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⑤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6

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是指高职院校的办学者(办学主体)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式。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是一个时空“跨接概念”。所谓的“跨接概念”是指“办学模式”的概念在时空上跨越和链接了“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两个概念。

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是一个内容“复合概念”。所谓的“复合概念”是指“办学模式”的概念在内容上涵盖了“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两个概念。即: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所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两个概念是掌握“办学模式”概念的前提和基础。“办学体制”规定了学校的举办者及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培养模式”规定了培养学生的方式(途径)。“办学模式”规定的是学校举办者培养学生的方式(途径)及其在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

办学模式属于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的顶层概念,是从学校、专业两个层面对教育现象形成的观念和认识。办学模式并没有涉及到更微观一些的课堂教学层面。办学模式是在概念层面上高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术语。换言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四个术语属于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的宏观范畴,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三个术语属于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的微观范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在课堂教学层面,直接由教师主导、学生直接参与的微观范畴。高职教育宏观范畴(培养目标、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办学模式)主要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设计.高职教育的微观范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主要由直接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进行设计(此处的课堂教学既包括传统的教室课堂教学,也包括实训室教学、顶岗实习教学。此处的教师既包括学校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也包括企业的指导学生实习的师傅)。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宏观范畴和微观范畴的掌控者不同,这也是区分高职教育概念范畴的重要依据。

二、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地位与作用

在高职教育的概念体系中,培养目标、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是处于顶层的3个概念。办学模式作为办学体制、培养目标的跨接概念和复合概念,仍然处于高职教育概念体系的顶层。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且从某种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高职教育要素。因此,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在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处于仅次于培养目标的第二要素(办学模式不仅包括办学体制、也包括培养模式)。可以认为,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的两个最顶层的概念。也可以认为,培养目标、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的3个最顶层的概念。上述两种认识都正确,并不矛盾,只是从不同的、便利表述的视角诠释教育现象。

三、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决定因素

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决定因素主要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生源的质量结构;三是高职教育的实际状况。所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源的质量结构、高职教育的实际状况是决定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三个基础性决定因素。

四、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符合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具备稳定性与可重复性的模型形式。需要特别指出,稳定性与可重复性是模式具备的两个最基本的形式特征。符合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律是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内涵的本质特征。模式形成的过程性突出体现了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渐趋完善特征。

五、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最新的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容表述是教职成[2011]12号文指出的3项内容12个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的实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规定了学习的内容必须是职业工作任务;二是规定了学习的途径,即学习过程必须与职业工作过程(职业行动)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将教职成[2011]12号文中的“校企合作”归纳为“9个合作”,即: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校企合作联合组织学生实训:校企合作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顶岗实习”的实质是学生顶替职场员工走上岗位进行实际工作的学习。处于顶岗实习学业状态的学生可称为“学员”,即兼具“学生”和“员工”双重角色,一般需要配备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继而言之,“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失误责任需要“指导师傅”和“指导教师”承担。

六、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地位与作用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要素体系中,位列培养目标、办学体制之后,可称为高职教育概念体系的“第三要素”。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形成了高职教育概念体系顶层的“3w”,即“what”---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who”---由谁来培养---办学体制(办学者);“how”---如何来培养---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作用是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即要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来培养专业人才;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来培养专业人才;要通过“顶岗实习”的途径来培养人才。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隐性作用是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内容,即教学内容必须是职业“工作内容”,换言之,学习任务必须是工作任务。“培养”的内容必须是属于企业的内容,具体言之,“培养”的内容必须是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7

本文以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二面角”中为例,谈谈在新授课如何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探究。

案例:“二面角”

《二面角》是立体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学生在学过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之后,学习两个平面垂直之前,又重点研究的一种空间角。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面角的平面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突破:通过三个探索过程和学生动手实验得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类比,猜想,直角等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模型的操作,观察,分析来强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索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在合作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应用中体会数学源于实践并用于实践的思想,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学法

1.教法:类比发现法,引导探索法。采用“创设情境——探索交流——猜想验证”的模式进行教学。

2.学法: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大胆猜想——自我验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自己由学会变为会学,乐学。

3.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多媒体动态演示,不仅让学生突破从二维到三维的障碍,也为其创设了开放的学习情境和探究平台。

四、设计理念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拔评价在后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情境引入——探索新知——例题探究——反馈练习——拓展思考

(一)情境引入

在开门的过程中,墙、门所在平面之间的张合程度有怎样的变化?观察手提电脑两个面所组成的图形。

(二)探索新知

1.二面角的定义:思考:1.该如何定义二面角呢?

2.在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通过类比,同学们能给出二面角的概念吗?画一画: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课本打开一定的角度,并改变放法,作出它们的直观图。归纳出两种画法:平卧式和直立式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动一动,看一看:请同学们将书本打开、合上,注意观察这一过程中两个面的相对位置发现:各二面角的“相交程度”,即大小不一样想一想:该怎样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

(三)例题探究

例题:立体图形V—aBC的四个面是全等的正三角形,画出二面角V—aB—C的平面角.

变式题1:在V-aBC中,若Va=VB=aB=BC=aC=1,求VC长的取值范围。

变式题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画出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

(四)反馈练习

1.你知道木工在测量工件的两个面所成角时,活动角尺是怎样放的吗?2.教室相临两面墙及地面可以构成几个二面角?分别说出这些二面角度数?

(五)总结反思

我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我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我还有哪些问题是感到困惑的?

(六)教学评价

1.许多人把着眼点放在讲好一堂课,如何把知识点讲明白了上。而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我把上课的着眼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获得知识上。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2.整节课是一个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实践体验和共同提高的动态过程。并贯彻成功教学、愉快教学的理念,把握评价的时机和适度,实现评价的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8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生物学;“预―探―展―固”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概念图(conceptmap)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osephD.nocok)教授等人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主动建构理论提出来的一种用于测定学习者已有知识和错误概念,提高学习者认知的工具。后来,随着人们对概念图研究的日益深入,发现作为工具的概念图在教学上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它既可以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交流工具,又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本文旨在对概念图应用于“预―探―展―固”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二、概念图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1.概念图作为教学设计的工具

有效的教学设计既关系到教师能否发挥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关系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否真正的成为主动参与者。概念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教师可以借助概念图来归纳、整理教学思路,进行最佳的教学设计。

2.概念图作为内容呈现工具

概念图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发现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保证下次继续学习时知识的完整性。

3.概念图作为知识关联工具

概念图能够将学习者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实现知识的整体记忆,同时也能促进学习者思维的发展。

4.概念图作为协作学习工具

概念图支持学习者与他人共享学习成果,建立学习共同体。同时,学习者还可以将自己绘制的概念图与其他同学绘制的概念图进行比较,实现成果共享,达到交流的目的。

5.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

概念图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构图过程了解学习的进展,及时进行诊断,改进教学;另一方面,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教师也可以适当采用绘制或补充概念图的形式进行,它可以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概念图应用于生物学教学实例――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自主学习过程和方法,并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过程

高三学生的复习过程重在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注重建立起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简洁的形式呈现知识网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能及时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考虑到“细胞呼吸”这部分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采取概念图教学的形式最为合适。结合我校“预―探―展―固”的教学模式改革,对“细胞呼吸”这节课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所谓“预”是指预习,课前以表格形式呈现细胞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过程等问题,由学生自主填写进行复习。“探”是指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探不是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而是改变成以小组为单位的相互纠错过程,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助和合作。“展”是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实施方式是在我预先做了批改的基础上,对于错误较集中的学生试卷用展示台呈现给全体学生,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达到共同修改,加深印象的目的。“固”是指巩固提高。纠错环节结束后,以概念图形式呈现细胞呼吸的全部过程,由全体学生共同填写细胞呼吸概念图中的重点内容。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概念图作为评价学习的工具,在教师巡视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巩固环节还包括课后的对应练习题,进一步深刻理解知识,夯实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反思

新一轮教学改革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是为了突出这一主题。本研究采用了“预―探―展―固”的教学模式,运用概念图教学的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合理的鼓励和评价机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给出学生正确的评价,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样重要,也是我下一阶段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倩苇.概念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02(11).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9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教学中,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物理概念的教学.物理概念是构建整个物理体系的基石,是物理学的基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物理概念抽象而复杂,学生很容易混淆,理不清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1984年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提出了概念图,概念图是根据有意义的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育技术.概念图能够很好地展示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展示概念的由来,揭示概念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思维品质,促进知识的迁移,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概念图作为帮助学生认知知识的工具,在国外中小学已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念图教学逐渐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流行起来.概念图具有强大的“导学”作用,有利于“诱思”的达成,将概念图教学运用于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促成物理科学思维的提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2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以“诱思探究”为理论,依托“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质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促学,以导达思,学思结合”.教师以学案为载体,以诱思为方法,以学生体验为主线,使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活动发展思维力、学习能力,促成学科科学思维,培养物理学科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发展性、创造性学力.

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秉承“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思想,建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双线并行;学案导学,双向反馈的操作程序.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如下:(1)导学:自学指导,基础自查;(2)导疑:创境激趣质疑猜想(3)导思:诱导思维,自主尝试;(4)导议:组织讨论,交流合作;(5)导练:点拨释疑,迁移运用;(6)导图:归纳提升构建网络;(7)导评:归纳提升,分层练习.

3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下概念图教学的应用

本文就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中利用概念图教学的一些尝试做一些探讨.

3.1开启思维,自学指导――概念图导学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然建立以前的学习上,只有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将知识系统化,可以将知识得到有效的迁移.因此,在学习新内容之间,因先将旧概念和新概念用概念图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完成导学概念图.利用概念图的导学作用,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心向,为有意义学习做好心理和知识准备,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物理3-1教材第一章静电场中的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构建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让学生课前通过概念图自主导学本节内容.本概念图利用上节课电场强度中定义概念的物理方法以及类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将电势能以及电势的概念构建在学生先前形成的认知结构上,有利于概念的内化.

[tp4Gw76.tiF,Bp#]

3.2诱导思维,质疑探究――概念图导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利用概念图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质疑猜想和探究的欲望.概念图展示整个探究的思路和探究过程,诱导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把握正方向.例如在进行必修2教材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的教学中可以构建以下概念图.首先,概念图展示曲线运动有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然后,此概念图通过实验演示和让学生总结曲线运动的特点为诱思点,创设问题情景,层层深入,抛砖引玉,探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曲线运动的条件.此概念图构建“实验演示――实验分析――实验验证――实验结论”的探究过程,诱导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方法.

3.3提升思维,交流合作――概念图导图

物理概念抽象而复杂,学生平时学习中记住的往往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抓不住重点,无法从纷繁的物理概念中找到概念间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来制作概念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诱导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内在联系,总览全局,通过概括和演绎概念之间的联系,理清各个概念的层级关系,其次,找到各个概念之间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的提升,绘制概念图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过程,能促进学生创新性学习.学生通过制作概念图来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某一专题的具有思维含量的知识结构图.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由于小组成员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引发思维碰撞,经过讨论交流构建概念图,能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共同发展认知和解决问题.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制作、修改、反思和再设计可以不断完善概念图,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学会自我导向学习.

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在复习课教学中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复习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零散的、无序的知识得到有效地整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构建概念图可以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物理3-1教材第一章静电场复习课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构建如图3所示的概念图,此概念图不仅高度概括了本章2个定律、2个性质及3个应用,而且通过做功揭示了2个性质之间各物理概念的联系,使概念得到了深化.

[tp4Gw78.tiF,Bp#]

3.4展示思维,评价反馈――概念图导评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10

关键词:课程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96-02

《新概念武器原理》是一门专门介绍新概念武器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现状与趋势,以及新技术在未来武器装备中转化应用前景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面向我院本科生和国防生开设。通过该课程学习,主要让学员了解最新的武器装备前沿技术和未来武器装备发展趋势,拓展学员思维能力,开阔学员视野,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奠定基础。由于新概念武器是一类范围非常宽泛的武器装备,它的内涵决定了其研究的范围和包含的种类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新概念武器概论》课程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以提高授课质量、强化教学效果。

一、新概念武器的特点

《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新概念武器,因此要分析课程特点,首先要了解新概念武器的特点。总体上,新概念武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原理概念新。新概念武器一般指尚没有装备部队,还处于研制或探索中的武器装备。有的新概念武器甚至还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并没有进入事实研制阶段。因此,新概念武器在工作原理、设计思想、杀伤机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新颖性或前瞻性。

2.威慑力大。新概念武器由于采用了新的工作原理、新的杀伤机制,其杀伤破坏效应可能更强,或是对敌方人员造成的心理影响更大,具有现役常规武器装备无法比拟的威慑能力。比如高能激光武器,通过激光反卫、激光反导,能给对方的通信侦察卫星、洲际弹道导弹带来严重威胁,从战略上显著提高我国的威慑能力。

3.时代性强。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和科研人员的认知水平,因此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目前,装备部队的各种新型武器装备,在多年前就曾作为一种新概念武器被提出;而如今提出的新概念武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多年以后就可能研制成功,列装部队而成为现役装备。因此,新概念武器是相对当时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历史条件而言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4.带动性强。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都涉及多种技术、多个行业的交叉与融合,新概念武器也不例外。新概念武器的天然特性决定了它的出现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引领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向的武器发展方向,同时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整体科技实力和水平。

二、《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特点及现状

新概念武器自身的特点,要求《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体系要与之相适应,才能提高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要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在理解和掌握新概念武器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的特点和现状,为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总体上,《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的特点和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覆盖面广。新概念武器包括高能激光武器、电磁发射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环境武器、特效毁伤武器等,种类繁多,相关技术涉及材料、化学、电子、机械等多个学科,因此,《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在介绍新概念武器的工作原理、杀伤机制时,也同样会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从而对授课教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注重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同时又要牢牢把握概论课程的性质,不能过于追求精深,要把握好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平衡。

2.教材体系滞后。新概念武器的内容新、技术新,所以授课内容应该比较新颖,具有前沿性。但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概念武器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使用的教材的编写和更新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在时间上很难和新概念武器的发展做到完全一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3.教学手段受限。由于新概念武器仍然处于研制或探索研究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采用实装教学;同时由于新概念武器的技术复杂度和系统集成度都较高,许多新概念武器还只是一个概念构想,因此也不可能制作各种教学模型或原理模型进行模拟教学,所以,《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手段比较有限。而作为专业选修课,“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员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内容体系

新概念武器的内涵非常广泛,任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都可能催生新概念武器的出现,有些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也可能在未来得以实现军事应用。为此,在构建《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内容体系时,既要有所侧重,又要尽可能包罗万象,真正起到开拓学员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的作用。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需求,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化学能超高速发射武器、电热发射武器、电磁发射武器、电磁装甲武器、定向能武器、非致命武器等六大内容模块,每个内容模块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子内容,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对于图1中的每一类新概念武器,还可以按照内容进一步细分,比如对于电磁线圈炮,可以分为同步感应线圈炮、异步感应线圈炮、磁阻线圈炮等,对于每一种线圈炮,重点介绍其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优势、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比如对于电磁轨道炮,可结合其研制发展的历程,分析相关技术进步对电磁轨道炮研制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其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能源小型化技术、轨道的抗刨削和烧蚀技术、一体化电枢技术等;另一方面可以从中体会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两者的相互影响,认识武器装备从概念到型号的发展过程与规律,从而提高授课和学习效果,真正起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前美国的研究现状和制定的发展路线图进行分析,从而科学把握电磁轨道炮的未来走向和新的军事应用前景。

四、《新概念武器原理》教学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要针对《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构建适应新概念武器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

1.动态更新教材体系。广泛收集资料,了解新概念、新原理、新技术在武器装备发展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并对种类繁多的新概念武器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分类。同时,课程教学组针对不同类别的新概念武器,分别开展章节编写和修订,最终完成《新概念武器》教材的编写。对于动态更新的新概念武器,由课程组每半年组织一次讲义编写,及时将新的内容以讲义形式和教材同步下发给学员,实现对教材体系的良好补充,尽可能做到装备发展和课程建设同步。

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尽管新概念武器概论课程的授课不能借助实装完成,但是对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说,通过多媒体示教系统、动画演示等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补充。课题组利用动画制作软件,构建新概念武器的原理模型,通过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新概念武器作用原理;同时可以制作示教板,演示新概念武器的工作流程。对于电磁发射武器,可以制作简易的缩比教学模型,提升教学效果。

3.开放式的考核模式。《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的考核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课程考试或课外作业,而应该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模式。比如课程学习后,学员撰写的小论文、制作的新概念武器演示动画或教学模型、构建的三维模型等,都可以作为课程结课成绩的评价依据。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教员的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了其动手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新概念武器原理》是一门拓展学员思维、激发学员创新意识、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专业课程,因此要积极适应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趋势,深入研究课程特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探索具有新概念武器特色的教学规律,为提高授课质量、强化教学效果,实现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跃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敬和.21世纪新概念武器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6(2):136-139.

[2]吕信明.关于新概念武器的发展[J].国防科技,2011,(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