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十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十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4:36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篇1

【关键词】幼师“三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65-01

幼儿心理健康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已日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个有道德的人。

承担培养幼儿教师任务的幼儿师范学校,应该重视对未来幼儿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教育,并培养学生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中确定了幼儿师范专业“三学六法”的专业课程结构。“三学”是指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三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要把这三门专业学科整合起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

一“三学”中都应该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幼儿卫生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当今世界人们已经比较一致地认为,应该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维的角度来理解健康这一概念。

随着人们对健康概念认识的日渐完善以及对健康关心程度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要保证人的心理健康,就要讲究心理卫生。重视和讲究幼儿的心理卫生,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2.《幼儿心理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幼师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基础知识,并能在日后应用于幼儿教育工作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智力训练、情感教育,以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及良好的人格,使他们获得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常识和技能。

3.《幼儿教育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对幼儿园的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二“三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复现象严重,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1.《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中的相关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中都有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幼儿卫生学》中还有健康的概念、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但两门学科中都没有心理健康的概念。

2.《幼儿教育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教材中在体育一章有两处提到心理健康:“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体格、体能、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是身体发展状况的综合表现。其中,心理因素:指情绪、认识能力、意志品质、个性等。”“在幼儿体育中所提到的心理健康主要指动作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保持心情的愉快、舒畅。”

智育、德育、美育这三章中都没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一词。但其中的部分内容,如“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等,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

三“三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以上内容可以分解到“三学”中的相关章节,综合起来又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1.《幼儿卫生学》只涉及健康(身体和心理)的概念和标准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身体健康: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身体健康十标准。

心理健康:在《幼儿卫生学》中也可以称为心理卫生。

2.《幼儿心理学》涉及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志、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1)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规;(2)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3)热爱游戏,善于游戏;(4)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5)年龄特征明显;(6)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1)遗传与疾病;(2)家庭的教养方式;(3)社会文化;(4)个体因素。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幼儿发展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有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幼儿师范学校既要满足在校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要求,又要培养他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万钫.幼儿卫生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篇2

本文运用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纵观以往本学科本领域中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析国内外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情况,进而过渡到幼儿心理教育的问题上来,探讨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并提出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措施。利用幼儿期这个心理发展关键期进行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可以促进未来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幼儿心理学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7岁入学前儿童)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幼儿心理学和婴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教育理论课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幼师学生掌握幼儿心理特点等基础知识,并能在日后用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弄清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健康”、“心理健康”、“幼儿身体健康”及“幼儿健康教育”。“健康”应当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而“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幼儿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为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态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

(二)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幼儿心理发展研究起源于遥远的过去。由于近代西方社会、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儿童观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幼儿心理的研究由一些智慧的闪光到扩展成为一门正规的学科,由早期静态的发展观到今天动态的发展观,记载着人们很多个世纪以来在认识自己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智慧的提升。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幼儿心理学思想,如《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但我国科学幼儿心理学如同心理学一样是舶来品,是从西方引进的。陈鹤琴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其后对我国幼儿心理学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黄翼、陆志韦、朱智贤等儿童心理学家,其中,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朱智贤。目前,有很多活跃在幼儿心理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家们正在开垦着这片希望的土地。

三、幼儿心理的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从家庭方面看,现在家庭的家庭结构单一,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生活空间狭小。父母一般都是双职工,白天忙碌工作,到了晚上随着精力的消耗,很少有时间陪着子女玩耍,又缺乏和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再加上大多数家庭住的是楼房,给孩子们的活动空间狭小,孩子们没有空间玩耍导致心理负担加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心理健康。从环境方面看,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信息的来源众多,孩子们在多角度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过早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例如一些言情小说、电视剧或者是那些渲染暴力的影片,在没有判别力的孩子们眼里成为了最爱,这点让人们很担心。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幼儿心理教育主要可从这几点来培养健康的心理:1、培养幼儿的谦让精神。谦让精神无论是幼儿或是成人都是一种美德,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技能。所以要从小培养幼儿谦让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环境、与人和睦相处。2、克服幼儿的恐惧心理。恐惧是幼儿期较突出的负面情绪。幼儿的恐惧心理是与成人思想交流、对外部世界认识思考过程中出现的。而引起幼儿恐惧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如环境、事件、压力等等。3、养幼儿的分享精神。有些幼儿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如:幼儿自己要挑好的玩具,把好的东起来,留给自己不让别人分享。父母和教师应首先让幼儿体会分享的快乐,当幼儿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时,他们能体会到同伴亲切的微笑和大人的夸奖。

(三)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措施。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总结性的措施。(1)引导幼儿健康发展应以幼儿园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为主。在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为幼儿提供与教育内容相应,集科学性、适应性、灵活性为一体的宽松环境。幼儿园应以人为本,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尊重幼儿的心理权益,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多个细微环节入手,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把心理健康落实到教育行为上。(2)要以家庭教育为辅。家庭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性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示范作用和角色定位。但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就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领导、教师或监工等别的角色。家长应不断提高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自身的综合素质。(3)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社会环境要抓住每一个契机为幼儿营造合作、乐群和创新的环境,创设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促进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篇3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应用性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理论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态度,基本知识及技能,为开展各种幼儿教育和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B>课程

1,基本内容

(1)B>课/!/程的概念

(2)B>课程的要素

(3)B>课程的结构

(4)B>课程的与实施

2,基本要求

了解B>课程概念,理解B>课程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理解B>课程的结构;掌握B>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实施.

重点:B>课程的结构

B>教育活动

1,基本内容

(1)幼儿活动理论

(2)幼儿教育活动理论

2,基本要求

了解幼儿活动划分标准,确立游戏是幼儿主导活动的思想.了解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特点和B>教育活动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幼儿活动,幼儿教育活动,B>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

能分析B>教育活动的特点,理解B>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及其关系.

掌握B>教育活动的组织途径,方法和实施原则.

重点:B>教育活动的组织途径.

难点:B>教育活动的目标.

B>健康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B>健康教育活动的概述

B>健康教育的目标

B>健康教育的内容

B>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组织

B>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2)B>健康教育活动的

具体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创编

活动

(3)B>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实施与指导的一般要求

体育课的实施与指导

早操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户外体育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掌握概念:健康,体质,健康教育活动

(2)从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两方面把握B>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B>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了解B>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组织.

(3)明确B>身体锻炼具体活动的内容主要有:游戏和基本体操.能遵循B>体育活动性游戏的原则进行游戏的创编.学习创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基本体操.

(4)遵循一定的规律B>体育课,幼儿早操活动,能根据户外活动的不同类型进行.

(5)了解指导幼儿实施体育课,早操与户外活动的一般要求.

重点:健康教育的原则

难点:户外体育活动的类型与组织

B>语言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语言的概述

何谓幼儿语言

语言对幼儿的重要性

幼儿语言获得良好发展的条件

(2)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

确定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依据

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

(3)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与组织

B>语言教育的一般方法

对B>语言教育活动与组织的一般要求.

2,基本要求

(1)掌握影响幼儿语言的因素,幼儿语言的特点.

(2)了解B>语言教育的类别与方法,能运用基本原则,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能出科学的语言教育活动.

重点:B>语言教育活动的原则

难点:语言教育目标的表述

B>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逻辑准备及特点

(2)B>数学教育活动概述

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数学教育活动内容

数学教育活动组织途径和方法

(3)B>数学教育活动与指导

操作活动的与指导

集体教学活动的与指导

数学活动区(角)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2)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理解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重点理解和掌握B>数学教育活动的途径,方法及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学会各年龄班数学教育活动并能辨析数学活动角的设置.

重点:掌握幼儿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数学的途径与方法.

难点:掌握B>数学教育内容体系.

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学科学的心理特点

(2)B>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具体方法

(3)B>科学教育的方法

(4)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能通过实例了解,分析幼儿学科学的心理特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2)区分"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与"偶发性教育活动"的概念.

(3)能理解B>科学教育的目标和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能熟练掌握B>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能创造性地进行B>科学教育活动的.

重点:掌握幼儿科学教学的内容和学习科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1

B>课程

4

4

2

B>教育活动

6

6

3

B>健康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2

8

4

4

B>语言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4

10

4

5

B>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2

10

2

6

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6

12

4

合计

64

50

14

四,有关说明

1.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我国B>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幼教教材的"三学六法"结构已不适应当前B>课程改革新需要.《B>课程与教育活动》是专门培养,训练B>教师组织和B>课程与教育活动能力的教材.它既包含传统六法(语言,科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的内容,又增加社会教育,健康教育等新内容.

2.本课程不仅内容新,时代性强,而且实用性,操作性强.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首先以讲述为主,用描述性讲解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实例分析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从典型事例中推出一般的原理.其次,学习本课程必须辅之以练习法,要求学生能具备与指导各类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

3.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既要重视平时的见实习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有关的音像资料制作Cai课件,利用学前教育实验室(模拟B>活动室)进行教学训练.

课程的学习必须在三学(学前卫生保健教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的基础上进行.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倪编.B>课程与教育活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__

周兢主编.语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慧和主编.B>课程指导丛书·健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许卓娅主编.B>课程理论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

六,考核方式

平时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期末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

执笔人:陈蓓

审定人:陈蓓

批准人:刘维俭

二四年六月

B>教育活动与指导(下)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26学分1.5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应用性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理论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态度,基本知识及技能,为开展各种幼儿教育和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社会教育概述

B>社会教育是B>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B>社会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目标

内容

方法

(3)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活动目标的与拟定

活动的准备

活动过程的与活动的指导

基本要求

(1)识记概念: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观察学习法.

(2)了解B>社会教育是B>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B>社会教育目标的几个层次,掌握B>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原则,

重点:学习运用B>社会教育活动的特殊方法教育活动.

(二)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

(2)B>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要求

(1)了解幼儿绘画,手工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2)掌握B>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能正确表述教育活动的目标.

重点:掌握B>美术教育活动的和指导方法,能B>美术教育活动.

(三)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

(2)B>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了解世界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主要内容,理解音乐活动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2)理解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

(3)逐渐理解和掌握各项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原则与方法.

重点:B>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四)B>生活活动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生活活动概述

(2)B>生活活动的内容与指导要点

基本要求

了解B>生活活动的意义,目标和内容.掌握各类生活活动的指导要点.

(五)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区角游戏活动的概述

(2)各类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要求

能根据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原则,编写各年龄班各类区角游戏活动的教案.

(六)B>综合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什么是综合教学

(2)综合教学的意义

(3)综合教学的案例分析

2,基本要求

初步学习B>综合教育活动.

(七)B>教育活动的评价

基本内容

(1)B>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和作用

(2)B>教育活动评价的范围和类型

(3)B>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基本要求

了解B>教育活动的评价原则,范围和类型,掌握评价的各种方法.

三,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1

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4

2

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4

3

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6

4

B>生活活动的与指导

2

5

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4

6

B>综合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

7

B>教育活动的评价

4

合计

26

四,有关说明

1.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我国B>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幼教教材的"三学六法"结构已不适应当前B>课程改革新需要.《B>课程与教育活动》是专门培养,训练B>教师组织和B>课程与教育活动能力的教材.它既包含传统六法(语言,科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的内容,又增加社会教育,健康教育等新内容.

2.本课程不仅内容新,时代性强,而且实用性,操作性强.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首先以讲述为主,用描述性讲解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实例分析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从典型事例中推出一般的原理.其次,学习本课程必须辅之以练习法,要求学生能具备与指导各类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

3.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既要重视平时的见实习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有关的音像资料制作Cai课件,利用学前教育实验室(模拟B>活动室)进行教学训练.

4.课程的学习必须在三学(学前卫生保育教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的基础上进行.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倪编.B>课程与教育活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__

B>课程指导丛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陈帼眉主编.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孔起英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许卓娅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六,考核方式

平时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期末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查.

执笔人:陈蓓

审定人:陈蓓

批准人:刘维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篇4

关键词:心理卫生保健渗透健康人格

前段时间,报纸刊登发生了一起民警在捉拿逃犯的过程中,被逃犯一刀刺中胸部,因公殉职的事件。事后,我们得知,这名持刀刺死民警的歹徒仅有16岁。如此小的年龄,心灵已扭曲到如此地步,竟做出了如此猖狂的事,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更让我们意识到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生理的健康,更应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更应该从小培养。

根据大量的实验报告和研究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此,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的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得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得情绪与孩子交流,对于幼儿园得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得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得发展,还有利于下一代得健康成长。

二、教师要以正确得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班上的老师恐怕会有过这样的经验,利用一些休息时间,老师们会在班上闲谈,不经意的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的更加缺少自信,更加的内向,不爱交谈,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谈话,而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三、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

(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

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这就是要求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空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其次,尊重幼儿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幼儿个性发展的表征是自我概念的建立,如果这一时期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他们的意识到自己在这世界上是有价值的、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反之如果幼儿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自己会经常为做错事,惹乱子而遭到责备,看不起,幼儿便会逐渐在心理确认自己是无能的,不可信赖的,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信、自尊,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尊重幼儿”或与之相反的行为特征自然也在其中。因此,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拍头),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的感觉,使他们感到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除以上所述的四点之外,专家们研究发现一个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社会环境能增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使幼儿较少的出现冲突或拒绝行为,较多地参与教师计划中活动,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因此,教师要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室内外部分墙壁、角落地布置和陈列要与幼儿地活动联系起来,并根据活动地变化而变换,如:将幼儿地手工、绘画作品及时展览出来,等等。

②教师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在集体中承担工作,多位他们提供自我服务地和为别人服务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能力,自信心和责任感。

③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发挥其创造力的机会,激发他们地好奇心,与幼儿共同讨论各项计划,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想法,使他们感到有所作为。

④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使民主、平等地而非强制地,要允许充分表达自己地想法和建议,要习惯于以合作地讨论方式与幼儿交流。

⑤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团体关系,让幼儿逐渐学会从别人的立场和观点考虑问题,乐意关心和帮助别人。

四、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篇5

健康儿童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健康的涵义是什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由此可见,随着人类对自己精神生活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对健康概念的发展,心理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教委制定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1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1.1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是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健康包含生理、心理、情绪等健康状态,不仅是减少疾病侵害的机会,更积极的概念是协助幼儿有能力做到健康促进,所谓健康促进是指提供幼儿正确的健康知识,加上幼儿园、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协助,共同营造有益于幼儿健康发展的支持性物理与心理环境。

1.2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我国幼儿教育中,还只重视幼儿身体的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未引起足够重视,教师们把工作狭义地理解为对幼儿身体的保护、关心、照顾、营养及锻炼,但缺乏广义上的理解,保育还应是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培养。有一名幼儿在一节课中举了十次手,老师视而不见,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对幼儿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或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心理卫生的问题。

1.3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很多,社会环境制约着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提供多种必需的条件和机遇。

2健康心理的涵义及不健康心理的危害

2.1心理健康的标准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缺乏统一的标准。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可以把它归纳为: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性格开朗、乐于交往、行为协调、意志坚强、反应适度等几个方面。

2.2幼儿不健康心理的危害极大

幼儿不健康的心理使幼儿容易形成小儿多动症,出现一些行为问题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有破坏行为。性格上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自卑、过分敏感等,还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有的幼儿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在学习上也会出现问题,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

曾经有一个小女孩,新生家访时,她智力情绪都表现正常,但入园后天天尿裤,执拗不开口,反应迟钝,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教师当即向家长反映了她在园的反常现象。她父母说:“让她去,她到一个新环境就是这样。刚上托儿所时三个月不讲话,天天故意尿裤子”。教师天天带她一起玩各种新颖有趣的玩具、游戏,帮助她成功。这样在她的身边经常有了新朋友,消除了新环境造成的紧张心理,不久就变得活泼愉快自信起来,反常行为逐步消失了。象这类社会退缩问题,虽不一定是疾病,但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环境变化时就容易产生不适应,当遇到挫折时,易产生焦虑、不敢面对挑战,而且还往往会成为成人后严重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种子。

3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除遗传因素外,幼儿的生活环境,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有决定作用。其中有家庭的因素,有幼儿园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

3.1家庭的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许多家庭出现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在他们心里没有与他人互帮互助、互相关爱的概念,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唯我独尊。家长溺爱、娇惯孩子,平日嫌孩子做事慢或危险伤到孩子,事事包办代替,使我们的孩子自理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游戏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差,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这样更容易因遭失败、挫折而自卑。

不同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四种主要形式,有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权威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积极肯定,尊重孩子观点,对好的行为表现给予肯定支持,对不良行为表示否定,这些父母教养下的孩子独立性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专断型的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遵循,很少考虑幼儿的愿望和要求,这种方式下教养的孩子容易胆子小,抑郁,自信心较低,不善与人交往。放纵型家长对孩子太顺从,错误了也不予批评指出,而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既缺少爱的情感也缺少行为的要求控制,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3.2幼儿园的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人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决定性作用。

(1)幼儿从小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许多不适应,如生活上吃、睡、穿脱衣鞋等自理能力差;情绪上的依恋,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独生子女没有和同伴合作、分享、等待、轮流着玩的经验,常会为玩具发生争吵哭打等不良行为、产生不愉快情绪;行为约束方面还不太理解集体的规则,不会很好地和老师同伴配合遵守,过多的纪律约束难以适应,缺乏自制力等。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深刻乃至久远的影响。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有责任心,对幼儿应该热情慷慨、耐心周到,要热爱、同情、尊重每一个孩子,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发自内心的爱每一个孩子,不论长相美丑、家庭贫穷与富有都一视同仁。教师言行对幼儿人格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偏执偏激,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些幼儿拒上幼儿园常常是因为惧怕或不喜欢班上的教师。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为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因为这关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3.3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独门独户的居住模式,幼儿与外界的接触大大减少,电视、游戏机、dvd、vcd等现代化家电代替孩子相互接触游戏的时间,幼儿与同伴交往越来越少,交往能力发展不尽人意。久而久之,容易使幼儿自我封闭,胆子小,不愿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止是这些,排除社会复杂因素和家庭因素外,应特别重视教师的心理卫生保健。教师的个性品质的不断改善,会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教师的情绪会直按影响教育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4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4.1集体生活环境

首先,教师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并象母亲一样爱每个幼儿,细致地观察了解每个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行为,满足幼儿正常合理的需要。如小班幼儿我们加强了入园前的来园参观活动,熟悉新环境和老师。开学第一个月,老师都要等本班幼儿全部接完才离开,使新朋友减少焦虑不安的情绪。

幼儿是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发展的,要满足幼儿对玩具、游戏活动的需要。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组织等待、限制,我们改进了活动方式,以开放式的活动角形式,使幼儿能随时自主地进入活动角,自由、愉快、充分地活动,满足各人不同的兴趣需要。同时,在活动中体验同伴友好相处的乐趣,逐步使幼儿理解集体生活应有的行为、规则和习惯。

4.2幼儿心理需要

马斯络的五个层次需要的理论说明,当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满足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幼儿在心理方面有哪些基本需要呢?情感需要、独立性、自尊感、交往、被人接纳、获得成功、智力刺激。

教师要注意满足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要重视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特别对性格内向、胆小、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较差的乖孩子更不能忽视。用自己的爱心去爱每一个孩子,用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心扉。要关心孩子,与孩子沟通情感,树立爱心,爱心加真心像慈母般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需要爱,爱是走进孩子童心世界的基础。教师对孩子的爱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因素和力量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个体差异,研究适合他们的有效活动形式的方法,使每一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健康成长

4.3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篇6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矫治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1-0049-05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arthurS.Reber在其编著的心理学词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称心理保健),一般用来指明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在良好的调节和适应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没有疾病就行。”〔2〕arthurS.Reber主要强调了行为和情绪的调节和适应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郑日昌、陈永胜等总结了心理健康的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学派大多持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心理健康的消极理解称为“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另一种是指心理状态稳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战、适应环境的良好人格素质,使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持这种观点。这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理解,也可简要地概括为“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3〕

关于心理健康还有其他几种理解。〔4〕心理学家卡兹那切夫等人主张从身心功能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们提出,心理健康既是个体保持和发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过程,也是个体持久地保持劳动和社会积极性的条件。

社会学家波姆(w.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临床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范畴内的一对概念,而心理正常又与心理不正常相对,所谓不正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有鉴于此,并根据以上几种对心理健康的描述,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精神病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与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5〕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4.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5.人际关系的适应。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6.反应适度。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笔者试图通过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相比较来归纳出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特点。北京友谊医院宣教科提出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为:(1)智力发育正常(iQ大于70)。(2)情绪稳定而愉快。(3)意志力强。(4)行动协调,反应适度。(5)有良好的人际关系。(6)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6〕从幼儿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来看,两者的衡量标准基本一致,但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1.适度性。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发展性。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三、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其原因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应行为,是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有的问题和障碍。〔7〕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些问题会自行消失,有些问题却会日益严重,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杜代章(1995)总结出目前我国幼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儿童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厌学等。这些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严重地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阻碍着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DavidGilliland等人认为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影响(包括气质)、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婚姻不和、教养态度不一致)和环境因素(住房和经济不利)等。〔8〕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脑损伤、母亲怀孕时抽烟酗酒等。如儿童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等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

2.心理因素,包括气质和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等。如自卑和过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绪问题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等。大多数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以及学习上的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心理品质以及家庭的气氛、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对幼儿心理问题的干预更多的是对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种家庭干预。可见,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四、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

研究(Garmezy,1985;Rutter,1989,1990)显示,有三个关键因素可以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社会性和自主性;其次,家庭成员要温和,教养态度要一致;最后,要有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9〕幼儿的社会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因此要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以及社会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很大,教养态度粗暴或不一致都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成员的教养态度不仅要温和,更要一致。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此外,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还应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园要建设良好的幼儿园班集体,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重视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几个方面),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桑青松,2003)。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有行为矫正、游戏矫治、家庭治疗、动物辅助治疗等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1.行为矫正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学习原理,运用奖罚方法去改变或消除幼儿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幼儿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这一方法在幼儿的补偿性教育中已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相关研究均表明行为矫正法有良好的效果。〔10〕

2.游戏矫治法。游戏矫治法是指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其中,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则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高峻岭总结出游戏治疗对幼儿的各种环境适应不良、攻击和反抗行为、焦虑或恐惧、情感调整障碍、自我意识异常、智力低下、残疾或学习困难以及精神障碍疗效显著。〔11〕

3.家庭治疗法。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家庭心理治疗首先对幼儿进行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再对问题幼儿进行家庭干预,对幼儿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有良好效果。〔12〕

4.动物辅助治疗。动物辅助治疗是以动物为媒介,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使病弱或残疾个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或者使个体通过有动物参与的活动,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进而能适应社会的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干预方法。动物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幼儿的焦虑,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尤其是可减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脑瘫等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促进他们的发展。〔13〕

五、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起步较晚,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比较薄弱,能够参考借鉴的文献比较少,相关的理论积淀不够深厚,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另外,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应用于实践。有资料显示,美国有11%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损伤,然而他们却只能依靠并不有效的健康护理系统进行治疗。〔14〕不仅美国有这种情况,其他国家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实践的研究与应用。与此同时,受弗洛伊德学派“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的影响,国内外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长期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转变,形成了只重“治病”不重“发展”的消极研究思路。

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

1.研究对象全面化

心理健康研究最初关注的只是问题儿童,后来才对普通儿童进行研究,现在又加强了对天才儿童的研究。美国在1978年通过了《天才儿童法案》,各州开始关注天才儿童的需要,并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那时指导的范围较为狭窄和集中,仅仅涉及优生的学业跳级或者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学业成绩不良等方面。现在学者开始从认识―学业需要、个人―社会需要和经验需要三方面来关注天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天才儿童提供心理指导和咨询。〔15〕

2.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相结合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最重要的是应用于实践,真正为恢复或维护幼儿心理健康提供服务。随着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心理障碍会对幼儿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于是,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英国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构(CamHS)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务。〔16〕

3.研究本土化

目前学术界普遍注重本土化的研究,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美国和英国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显著,我国以及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也都通过修订量表等方式,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对本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本土化研究。

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幼儿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与应用研究以及相关研究的本土化方面,需要研究人员作进一步的尝试与拓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aRtHURSReBeR.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93.

〔3〕〔4〕郑日昌,陈永胜.儿童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38.

〔5〕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健康教育,2001,(3):154-155.

〔6〕蒋月容,孟庆玲.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J〕.小读者,2005,(2):57.

〔7〕邓萍.浅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eB/oL〕.〔2007-01-20〕.wsj.jiangmen.省略.

〔8〕〔9〕DaViDGiLLiLanD,peteRGaLLaGHeR,JoHnGRowCott.Development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services〔J〕.ChildCareinpractice,2005,(1):51-61.

〔10〕黄伟合.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心理科学,2003,(3):475-478.

〔11〕高峻岭.游戏治疗儿童心理障碍〔J〕.中华儿科杂志,2002,(5):271-273.

〔12〕JoeLLenpatteRSon,LeewiLLiamS,CLaUDiaGRaUF-GRoUnDS,等.家庭治疗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13〕宋玲,王雁.动物辅助治疗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9-93.

〔14〕GLieD,SHeRRY,CUeLLaR,etal.trendsandissue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J〕.Healthaffairs,2003,(9-10):39-50.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篇7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潜在课程;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03-03

【作者简介】李瑶(1989-),女,山东泰安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研究生。

幼儿园潜在课程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儿童道德、情感、意志的发展,促进儿童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幼儿获得幸福童年的重要保证。幼儿园潜在课程与幼儿园正规课程同等重要,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儿童完整人格的形成发挥着合力。因此,在充分利用幼儿园正规课程的同时,也应充分开发幼儿园潜在课程,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幼儿园潜在课程的内涵

(一)幼儿园潜在课程的概念

20世纪初,杜威指出:“除了正规学习以外,还有与正规学习同时产生的经验即同时学习。”它是有关情意方面的学习,比正规学习更重要。杜威的追随者克伯屈在提倡设计教学法时提出了“附学习”一词。“同时学习”“附学习”这两个概念与潜在课程都非常相似。“潜在课程”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教室生活》一书中提出,随后出现了大量关于潜在课程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潜在课程的概念存在着争议与分歧,尚无统一的认识。就目前来说,国内比较权威的和比较有影响力的是靳玉乐所提出的潜在课程概念,即“潜在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文化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1]由此,我们将幼儿园潜在课程定义为,幼儿园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文化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幼儿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

(二)幼儿园潜在课程的内容

依据潜在课程存在的广域性,我们将幼儿园潜在课程分为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和文化心理类三种。

1.物质空间类:主要指幼儿园的建筑、教室的设计与布局、走廊的布置、整体规划等物质空间环境。教育社会学家科尔曾指出:“物体在空间里的摆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其物质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精神与灵魂。”由此可见,幼儿园建筑的设计与规划、班级区域活动的划分、班级环境的设计、物质材料的安放等,这些物质空间环境不是无关紧要的、随意的,而是有其自身特点,且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幼儿成长的。

2.组织制度类:主要指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安全防护制度、岗位责任制、考核与奖惩制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师幼行为准则等。科尔伯格曾指出:“潜在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所以,这类潜在课程对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培养幼儿遵守各项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护良好的班级秩序比显性课程更能发挥作用。

3.文化心理类:主要指幼儿园的正规课程、师幼关系、行为心理、大众文化、办园理念、园风和班风等。在它们的影响下,幼儿园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心理场,通过感染、暗示、模仿、认同等心理方式作用于幼儿,对每个幼儿产生难以抗拒的效应和“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幼儿园潜在课程的特点

1.潜隐性

幼儿园潜在课程与正规课程不同,它不是直接而公开地向幼儿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借助显在课程的形式在暗默中把有关道德、审美、性别角色、政治、知识的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之中,传授给幼儿,寓教于无声无息之中。论道而不说教,乃所谓“斯于此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2]

2.持久性

幼儿园潜在课程的持久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潜在课程载体的幼儿园物质环境、学校传统、正规课程隐含的某些背景因素(比如特定社会或时代政治、价值、文化传统等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等,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持久的;另一方面,幼儿长期在潜在课程的“熏陶”下,往往会形成某些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能够持久地伴随其一生。幼儿在学习正规课程时,学过的内容也许很快就忘了,但潜在课程主要靠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潜移默化的力量,让幼儿形成自己的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等,是不会一下子就消失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3]

3.整体性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伯纳德・斯波代克认为,学前课程是“教师为在园儿童提供的有组织的经验形式,包括提供正规的教育经验、各种作业和向儿童提供各种非正规的教育机会,这些非正规的机会包括儿童的游戏活动和照料自己的日常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活动”。[4]英国基础教育阶段(3岁~5岁)课程标准将幼儿园课程定义为:幼儿在机构中所做、所见、所听或所感觉到的任何事情,包括经过计划的和未经过计划的内容。[5]虽然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不同,但人们还是比较认同幼儿园课程中包含着潜在课程,而且认可其是生活化、经验化的。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统一的,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是统一的,幼儿园生活的领域和形式是统一的。由于生活是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经验也是统一的整体,那么无论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还是道德经验、审美经验,都是彼此相连的。鉴于潜在课程的整体性特点,我们无法确认孩子是否在某次活动中仅获得了认知发展的经验,而没有获得情感发展的经验。

二、幼儿园潜在课程开发的价值

价值一般是指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现实效应。幼儿园潜在课程开发的价值在于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促使幼儿自由探索与探究,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一)潜在课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3岁~6岁的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身高、体重、营养、神经系统、大脑、粗大动作技能和精细动作技能等方面都会有长足进步;词汇量迅速增长,已经能掌握各类词语,逐渐明确词义并有一定的概括性,基本上掌握了各种语法结构,并可自由地与他人交谈;喜欢与同伴一起玩,玩伴的数量随着年龄而增加,玩伴之间的关系不稳定;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幼儿园潜在课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暗示、感染、模仿、熏陶等心理方式作用于幼儿,对幼儿的影响更持久、更深刻;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幼儿园课程的特殊性,决定幼儿园潜在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也是幼儿园潜在课程开发的价值所在。

(二)潜在课程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园潜在课程可以促进幼儿认知方面的发展,比如在进行关于动物的主题时,班级内张贴的各种动物的图片,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的特性。幼儿园潜在课程可以促进幼儿情感方面的发展。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当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产生喜爱、愉快、满足的情感,反之则产生不满足、厌恶的情感。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园风与班风等可以使幼儿产生情感的共鸣,引起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幼儿园潜在课程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制度、管理制度、师幼的行为规范等对幼儿具有约束力和规范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幼儿在自我控制、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三、开发幼儿园潜在课程的途径

(一)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

一般而言,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为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幼儿园环境作为幼儿园潜在课程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创设的生活性有利于幼儿在温馨安全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游戏;环境创设的趣味性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主动地学习和生活;环境创设的互动性为幼儿提供敢说会说、自主动手的氛围;环境创设的教育性有利于幼儿进行观察、创造、探索和竞争;环境创设的共育性能有效促进教师与家长的和谐交往。[6]幼儿园环境的这些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师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创设幼儿园班级环境,包括班级内的区角、班级外的走廊和墙面等,通过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开发幼儿园潜在课程,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各项组织制度

幼儿园的各项组织制度包括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奖惩制度、评价制度、师幼行为准则、领导制度、组织机构的设置等。在各项组织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应当及时加以补充、更新和完善,改进幼儿园现有组织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定期评估幼儿园现有组织制度,充分发挥幼儿园各项组织制度的规范管理作用,规范幼儿的行为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三)构建积极健康的幼儿园文化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幼儿园文化是在社会大背景取向下,全体教职员工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精神风貌及教育风格、文化传承方向所构成的导向文化,它是本幼儿园所特有的,且为幼儿园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7]幼儿园文化包括幼儿园的信念、道德、习俗、价值标准等,它们虽然是无形的,但却直接影响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发展。构建积极健康的幼儿园文化,主要是指构建幼儿园良好的办园理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从而使幼儿受到科学的、有价值的文化熏陶,使幼儿耳濡目染地接受幼儿园文化的影响,促进幼儿的发展。园长是幼儿园的核心和灵魂,其个人素质、思想观念、文化修养等对幼儿园发展的方方面面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园长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8]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实施状况。因此,在构建幼儿园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明晰园长的领导责任,提高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2][3]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4][5]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张虹.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身心健康影响浅谈[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7).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篇8

[摘要]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举办“集体婚礼”。事实上,他们所依据的“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的理论是一个伪概念,是假借游戏之名对幼儿的“愚乐”。这起闹剧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界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例如,缺乏科学精神,缺少人文关怀等。学前教育界有必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弘扬人文关怀,坚持职业操守,建立专业调控机制,以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从而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集体婚礼”;敏感期;幼儿游戏;科学精神;学前教育庄严性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5-0001-06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100多名幼儿举办“集体婚礼”。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既暴露了个别学前教育工作者混乱的教育观念和荒唐的教育行为,更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着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必要作一番深入讨论。

一、“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皮亚杰说过,“当发生一个有关心理事实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向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请教,而不应该试图通过自己的思辨去发明一个答案”。…据报道,这所幼儿园是在“幼儿性教育”的主题下策划和举办这场“集体婚礼”的。该园园长说,在3~6岁幼儿中,已有不少幼儿进入了“婚姻敏感期”,幼儿园组织“集体婚礼”活动是在因势利导,向幼儿灌输健康的婚姻观。“婚姻敏感期”成了该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儿童性别化的心理学研究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敏感期也称关键期,是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兹在1935年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孕妇服用一种药物对胎儿有无破坏性后果,取决于胎儿当时处于哪一发展阶段。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与时间关系密切。关键期的概念还被广泛应用于发展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及其他许多早期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于成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说法与关键期的概念是相互支持的。所有主张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也都认同在一个特定阶段内,儿童会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对动作的练习和探究,在出生第一年末对母语口语的运用和创造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关键期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发现许多特定的关键期似乎只存在于一部分物种之中。例如,即使是鸟类,也有不发生印刻反应的特例。又如,一些在种系上非常接近的物种,它们的关键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此外,人们对关键期的长短是否仅仅受遗传因素制约以及经验在其中起什么作用等问题都存在很多争议。有研究发现,在关键期之后,如果将适宜的刺激呈现足够长的时间,生物有机体同样也能产生印刻现象。看来,关键期的问题比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人们开始接受一种比较有弹性的说法,即对于某些物种来说,可能有一个特殊的关键期,但特定的文化可以改变关键期的结果。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关键期在胚胎发育和神经系统发展中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关键期在个体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中有一定的对应效应。因此,与其说关键期是表示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时间期限,不如说是表示个体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敏感程度,即学习水平。人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具有灵活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灵巧的动作功能,具有抽象的符号系统,具有交流信息和情感的语言系统,具有覆盖全部生活的社会系统,因此,人类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高度灵活性和变通性,很少会把自己限定在固定的行为模式中。可以说,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目前仍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而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称为敏感期。这一说法可能比关键期的说法更符合发展的事实。

在人类的性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激素(如酮、雌激素等)对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如出生前的8~24周、出生后的1-5个月,以及从青春期开始到整个成年期。早期的酮效应可以永久地改变脑的结构和脑所控制的行为(称为“组织效应”),如生殖器分化;青春期后则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神经环路从而对脑和行为作暂时的改变(称为“激活效应”)。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性器官已经分化,而性腺还未成熟。从生理基础看,幼儿不可能处在“婚姻敏感期”内。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看,3~6岁的幼儿尚未形成性别恒常性,即幼儿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性别观念,比如男孩认为“自己是男孩,而且永远是男的”,女孩认为“自己是女孩,而且永远是女的”。性别恒常性的形成是儿童性心理和性别行为发展的关键。学界普遍认为,性别恒常性包括对自己及他人的基本性别确认(性别标签)、了解性别在时间上是稳定的(性别稳定)、了解一个人的性别不随表而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性别一致)三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三方面是随着儿童的认知发展逐步递进的。从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看,儿童的性别恒常性在什么时候会达到完全水平还没有完全得到研究确认,但肯定是与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相适应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告诉我们,具体运算阶段从7岁开始,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才会逐步了解各种守恒现象。那么,儿童也应该是在这个年龄阶段才能建立性别恒常性的。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性别的分类,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性别角色的冲突上。也就是说,在幼儿没有建立性别恒常性之前,他们热衷于在与和自己同性别的同伴的活动中寻求和掌握同性别的角色行为,并在这样的活动中依据同伴的行为风格培养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适应同伴关系,并逐步形成社会性自我。这种儿童同性别活动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司空见惯,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性别隔离”。在幼儿园里,大多数男孩热衷于奔跑追逐,远离成人的监控,重视活动的主导性,而女孩更多的是倾向于互助合作,远离打闹。学者们发现,性别隔离是一种普遍的、在儿童很小时就有所表现的现象。男孩大概在36个月、女孩在27个月时就开始表现出性别隔离倾向。在幼儿期,大多数幼儿不太和异一起玩,只有约10%的幼儿会单独与异交往,约25%的幼儿会参加混合性别的群体活动。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性别隔离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意义,有利于儿童形成性别认同,使自己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与同性别伙伴保持一致,从而使自己形成合乎社会期望的角色行为,也有利于儿童建立社会归属感,形成独立的社会性自我,为日后承担成人角色做好准备,等等。有学者指出,儿童一般是从10岁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异性的,不过这一年龄界限与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性取向等有很大相关性,具有个体差异。由此可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看,幼儿在3~6岁阶段并不存在谈婚论嫁的内部需要。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展看,说3~6岁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不符合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二、“集体婚礼”不是幼儿游戏

有人为幼儿“集体婚礼”辩解,说这只是一场游戏,是扩大化了的“过家家”。这就涉及到对幼儿游戏的认识了。

“游戏是儿童早期主导性的社会活动,它能持续地在儿童的成熟过程中,为非正式的社会交往提供一些条件。因此,引导儿童社会发展的成人需要知道游戏的性质和功能。”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无论人们怎么定义游戏,游戏的特性是不会改变的,即游戏必须是愉悦的,游戏必须是受内部动机驱使的,游戏必须是自愿参与的,游戏必须是自由选择的,游戏必须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游戏必须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游戏的方式是与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等等。幼儿之间的“过家家”,确实具备以上所有的游戏特性。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过家家”是一种幼儿十分喜欢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既是编剧和导演,又是演技精湛的演员。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最反感的事是将现实掺和到游戏之中。在角色游戏中,确实有幼儿喜欢扮演“爸爸”“妈妈”,也有幼儿明确表示“我爱你”,还有幼儿喜欢玩“结婚”“生孩子”等与性有关的游戏,不过所有这类角色游戏都只是情境性的、想象的,是一种表现生活经验的娱乐活动。一旦游戏结束了,角色和关系也就消失了,角色之间没有什么“要开始对对方负责任”“对家庭负责”“要学会成熟、忍耐”之说。没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幼儿会在角色游戏结束后依然“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然而,郑州这所幼儿园的100多名据说是经“自由恋爱”参加“集体婚礼”的幼儿却是“在幼儿园一楼大会议室里”“依次走上台”“会议室里响彻《婚礼进行曲》”“老师与家长代表担任主婚人”“按照大人结婚的程序”“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或者紧紧拥抱。表达爱意:更亲密的,还当众吻一个”“对于这场婚礼,家长们也很期待”“早早在台下等候”。甚至有个别人吹嘘说:“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了”。这哪里是幼儿的“过家家”?有学者严正指出,“这不是幼儿游戏,而是游戏幼儿”“这不是儿童的游戏,而是成人的游戏”。不知道幼儿“集体婚礼”的策划者、主婚人以及众多兴高采烈的家长是否想到过这“游戏”并不好玩,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初衷?当幼儿还没有形成社会性自我、还不能内化社会规范时,他们是不可能也没必要承担对所谓婚姻的责任的。幼儿“集体婚礼”完全不是娱乐或教育,而是不折不扣的“愚乐”——愚弄幼儿取乐!如果说举办幼儿“集体婚礼”的初衷是为了对幼儿进行性教育,那么,这个被“放大了的‘过家家”’实质上是一场成人编导、幼儿表演的儿童剧。

说到对幼儿的性教育,我认为不能停留在生理水平上,热衷于欲说还休的性器官介绍,而是应该包括生理水平、心理水平、道德水平和生命水平四个方面。仅就性心理而言,心理水平的性教育应该包括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使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包括性心理健康的新一代。用取闹的方式开展性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正确对待幼儿的性游戏。幼儿的性游戏不仅表现为“过家家”中的不同角色游戏扮演,也表现为对自身和对异性性器官的兴趣和玩弄。因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幼儿是一个“对性好奇的个体”。幼儿的性心理发展主要受制于激素的调控,但也会受到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和榜样原型的刺激。在外部环境因素的诱发下,激素有可能会过度分泌,导致幼儿性早熟。幼儿“集体婚礼”逾越了性别隔离的界限,很可能刺激幼儿性心理的内部张力,引发更多的性游戏。这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加以控制和引导的。此外,这个由园方主办、家长证婚的“婚礼”很有可能扰乱了幼儿的社会性自我,割裂了幼儿与同伴,尤其是同性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以致为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集体婚礼”后,真的如宣传的那样,“新郎”“新娘”之间的关系变得“专一”“负责”,那就意味着幼儿间的同伴交往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进入了死胡同。这值得欣喜吗?但愿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评价幼儿的游戏是否具有发展价值,并不依据成人的愿望和臆断,而是取决于游戏是否为幼儿喜闻乐见,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否有利于幼儿身心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游戏的发展价值与成人无关,但游戏的品质却往往与成人有关。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成人对幼儿游戏的过多干预、限制甚至剥夺,造成了幼儿游戏的匮乏、无趣甚至丧失。幼儿“集体婚礼”的编导者们注意到“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并据此认为这是对幼儿“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这是典型的成人中心主义,是将成人的欲望、念头、心机无端地强加在幼儿身上。有什么根据把幼儿之间的正常往来看作是“爱情”“婚恋”?有什么证据证明健康婚姻观可以在幼儿园里“灌输”?有什么证据认为幼儿期是灌输婚姻观的“好时机”?没有任何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可以证明。可见,所谓幼儿“集体婚礼”完全是一批成年人对幼儿的戏耍,是对幼儿心理的无知,是对幼儿游戏的曲解,是对幼儿教育的亵渎。

幼儿园中的游戏,以及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都应该顾及仪式层面、生活层面和生命层面等三个层面的意义和逻辑。在仪式层面,要保证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在生活层面,要尽量贴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在生命层面,要体现尊重幼儿、保护幼儿、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贯穿这三个层面的主轴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只有这样,游戏,以及其他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才是有效的和有益的。反之,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三、树立科学精神,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

这起幼儿“集体婚礼”的闹剧虽说只是一个个案,但反映的问题却是深层次的、普遍的。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

首先,学前教育界要有科学精神。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暴露出幼教队伍中科学精神的匮乏。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有条理的怀疑、有逻辑的批判、有规则的实证和有自律的谦虚四个方面,其核心是有规则的实证。实证研究是指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事实根据和数据。其中,科学实验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重视实证研究,反映的是一种崇尚实践、尊重事实的精神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玄学、空谈、弄虚作假和欺骗。多年前,我曾感叹过,“在心理学领域中不乏‘热心的外行’他们几乎不从事实证研究却善于去思辨心理规律,其后果往往是误人子弟”。时至今日,这些“热情的外行”不仅存在于心理学界,而且充斥在教育界,尤其是学前教育界,导致乱象丛生:“教育口号”漫天飞舞,“教育成果”遍地开花,“成功的教育家”层出不穷,科学的教育理论却捉襟见肘!学前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作为一份教育职业。被弄得丢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庄重。有学者指出,面对纷纷扰扰的学前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出来维护学前教育理论的严肃性”。这个呼吁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适时的。维护学前教育的严肃性,最根本的是弘扬科学精神,与违反科学精神的迷信、武断、伪概念、伪命题以及一切有害于幼儿发展的言行作坚决的斗争。

说到科学精神,我感到有必要谈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科学理论的问题。科学不同于常识的地方,在于科学认为理论比事实更重要。因为任何事实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局部的,而理论能用来解释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日常的大量工作是对事件的控制,并不经常去解释和预测现象。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成为个体观察和处理一切人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的“婚姻敏感期”就是一种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臆造的理论而已。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小的、感性的、发展中的个体,但学前教育的性质应该是成熟的、理性的、理论化的。人为地割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或歧视理论价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表面上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但实际上却收效不大,问题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理论总结,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因此,要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必须鼓励幼儿园教师善于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实践与专业理论之间的平衡。

其次,学前教育界要大力弘扬人文关怀。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有明文界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基,为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应该是所有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完全体现了对学前儿童的人文关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前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有所欠缺。且不说那些层出不穷的虐童案,光是那条莫须有的“起跑线”,就累伤了孩子,累坏了家长,累垮了教师。游戏和闲暇成了中国儿童的稀缺资源,儿童成了学习机器,学业越来越重,体质越来越差。教育如果忽视了幼儿,那么也就忽视了生命的自主性,扼杀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种不良的教育,包括所谓的幼儿“集体婚礼”(连谈婚论嫁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幼儿的“心罚”。心罚和体罚,都是对幼儿的摧残。

在学前教育中弘扬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要把幼儿当作人来对待。幼儿有尊严,幼儿有权益,幼儿有独立的人格。人所具有的,幼儿都有。尊重幼儿,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尊重幼儿,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再次,学前教育界要坚持职业操守。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乎幼儿,而幼儿是一类特殊的教育对象,他们既不同于小学生,更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幼小稚嫩,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蕴含着无与伦比的学习潜力和发展动力;他们肩负着家庭、社会、民族的希望。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坚持职业操守,操守的核心就是热爱幼儿,严谨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把学前教育当作一项庄严的事业来完成。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没有爱心和责任心是坚持不下来的。幼儿需要游戏,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游戏幼儿。有学者将这一点提升到敬畏生命的高度来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就全国范围来说,目前普遍缺乏幼教师资,需要加速培养既有教育理论素养又懂得婴幼儿保教的合格师资。教育部已经将学前教育专业正式列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这对加快培养幼教师资是有作用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幼教师资,必须调整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针,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师资培养,提高专业课程的有效性,寻求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点,避免沿用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以免将学前教育的职前培养技能化、简单化。

最后,学前教育界要建立专业调控机制。据媒体称,郑州这所幼儿园“举办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次规模最大”。可见,学前教育界缺乏专业调控机制,致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因此,在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的同时,有必要加大教育学会、学前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专业指导和培训,组织和推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业务交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推进科学教育观念的普及。与此同时,各级各类的职后培训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受训教师的理论自觉。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在学前教育的当下,虽然时有幼儿“集体婚礼”之类的荒唐个案出现,但是只要我们大力宣传和牢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必将迎来学前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9.

(2]w·达蒙,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59.

[3Jm·J·克斯特尔尼克,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邹晓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7.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篇9

“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来上幼儿园。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真诚地接待每一个孩子,离园时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被充分重视和接纳的感觉。(2)在活动的每个环节中都要尊重幼儿。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情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我的朋友示意孩子“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量提高“立立,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我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立立,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就生气啦l”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力地去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这件事情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时,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要求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其次,尊重幼儿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幼儿期的人格分两个侧面一个性与社会性。幼儿个性发展的特征是自我概念的建立,如果这一时期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世界上是有价值的、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反之,如果幼儿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自己会经常被做错事,惹乱子而遭到责备,幼儿便会逐渐在心理确认自己是无能的、不可信赖的,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信、自尊,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因此,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一些积极的、鼓励性的语言,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的感觉,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是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位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存在差异。作为个性心理特征和性格,在每个幼儿身上的表征都不是一样的。但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对任何一种表征的幼儿都不能忽视,而是应该根据每位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幼儿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地教育作用,促进幼儿健康活泼地发展。我们班有个叫乐乐的小女孩,个小体弱,胆子也特别小。每次幼儿园体检时,她总是躲得远远的,眼里充满了恐惧。有次体检时,乐乐吓得躲在我身后。我蹲下来鼓励她说:“乐乐,其实扎针不是很疼,我知道你是一个勇敢的小姑娘,你来试试,好吗?”乐乐不情愿地点点头,我进一步鼓励她:“你看,咱们班小朋友都没哭,我相信你也不会的。”旁边的医生看到了也鼓励她说:“我一看就知道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在大家的鼓励下乐乐打完了针,但她始终没哭。其实,孩子的胆量生来都不一样,只要我们教师把这看成是孩子性格的特点,而不要简单的看成缺点并施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们肯定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步和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在未来社会里,不仅仅需要幼儿具有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长,更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幼儿心理健康的养成不是一个游戏、一个活动、一个故事就能解决的,要把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做得更好,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地把工作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中去,深入研究和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持之以恒,把我们的孩子逐步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新世纪的主人。让我们走进童心,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呵护下获得最大的快乐和进步,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主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健商理念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22-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把教育与人的生命发展联系在一起,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世界上70%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真正健康的人不到10%。当前,幼儿园的孩子大多出生于典型的“421”式家庭,成人教养中的过度包办代替,让不少孩子逐渐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学、外出以车代步,上、下楼梯全靠电梯,沉迷电玩不事劳作,宅居室内不喜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特别是独生子女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钻、爬、跑、跳、掷等身体基本素质普遍下降;晨跑两圈个个气喘吁吁;夏天离开空调就容易中暑,秋风一起就感冒发烧;打了各种体能增强疫苗还常请病假;自我中心严重;适应新环境能力差,不懂与人交往、合作和分享等。幼儿新的健康问题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加拿大籍华人谢华真博士首创的健商新理念和健商新文化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深受人们的关注和推崇。近年来,我园将健商新理念在幼儿园健康教育中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了解健商――认识健商理念

健商(HQ),是健康商数(HealthQuotient)的缩写,它代表着一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和水平。健商作为最新的健康文化和全新的健康理念,由国际著名健康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谢华真教授首先提出并运用,是一个建立在最新医学成果和健康知识基础上全面、全新、有科学依据的健康观念,它反映一个人的健康才智,代表了一个人的健康层面及其对健康的态度。拥有健康商数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标志,一个人的健商水平不是与生俱来和先天决定的,而与后天的教育水平、生活环境、知识层次密切相关。通过了解健商理念的丰富内涵,可以赋予一个人力量,使人做出科学、明智的健康抉择: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一项新的体育运动;注重自我保健,改变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睡眠习惯,每天科学运动;掌握有效p轻压力的新技巧;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健商新理念以独特的保健哲学为幼儿园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让健康运动成为习惯,让心理健康成为品质,促使幼儿园健康教育从观念到行为实现科学融合和有效优化。

二、倡导健商――建构健商文化

健商代表一个人对健康的智力和维护健康的态度和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忽视健康,就等于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良好的健康状况是每个人最值得拥有的财富。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健康观念、知识和能力将会直接影响自己和下一代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建构健商文化,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注重宣传,更新观念。我园通过定期举行健康大讲堂、健康生活方式大辩论、心理咨询、家教经验交流共享会等形式,大力宣传“21世纪是健康世纪,重视对健康的维护和投资”“健康是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和生活质量的和谐统一”“健、康、智、乐、美、德组成大健康概念”“运动可以代替药物,而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等科学观念,向教师、家长宣传科学的健康观念,学习健康知识,提高维护健康的能力,有效构建和培育良好的健商文化。

(二)专家引领,深度培训。我们邀请了儿童营养师、儿童保健专家、体能教练等专家到园开设饮食、运动、保健、健康知识讲座,让教师、家长不断获得关于健康监测风险因素、健康维护等信息,有效掌握身心健康的秘诀方法和技能。

(三)开展活动,持续渗透。我园每年通过举办美食节向全体教师、家长宣传主食金字塔以及合理进行荤素、咸甜、精细搭配,倡导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吃得文明的新观念,并定期举行趣味运动会、亲子啦啦操、大自然远足等活动,促进师幼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以身作则,榜样垂范。我园倡导广大教师、家长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重视关爱自身健康,注重以保健、预防为主,树立良好的职业志趣和理想,爱岗敬业,不断调动和发挥个人潜力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团结合作,积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发现和畅享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乐趣,豁达乐观,发奋有为,永葆童心、童真、童趣,学会利导思维,富有幽默感,遇事向好的方面想;拥有从容面对竞争、名利得失等健康心理;做幼儿的榜样,注重养成步行思考、积极运动、膳食平衡、睡眠充足的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亲子关系;科学教养孩子,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和愉悦的精神氛围,注重培养孩子卫生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与孩子共学习、共成长,有效构建和培育全新的校园健康文化,使教师、家长身心两健,拥有一个更健康、更快乐、更成功的人生。

三、践行健商――提高健商水平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针对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感染疾患等年龄心理特点,我园通过寓教于乐的主题故事、游戏模仿、情景演练、个案跟踪、社会实践等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五大领域渗透,一日生活内化”,积极创设一个时间、空间、材料、人际充分开放的支持环境,通过“主动建构、探索体验、合作交流、互动支持、做中内化”培养幼儿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科学卫生的生活保健习惯,使其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有益经验,让幼儿园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从发展基本动作到提高身体素质、从身心健康发展到人格健全,不断发展提高。

(一)学会自我照顾。我们倡导幼儿通过建立乐观的信念、养成良好的习惯,认可自己身体固有的自我康复力量,促使身体达到最佳健康水平。每学期开展“我的小手真能干”“热爱生命、防病强身”主题竞赛活动,开展幼儿穿脱衣帽和鞋袜、叠被子、整理书包比赛,一日活动中做到冷穿、热脱、湿换、脏洗等,让各班幼儿动手包饺子、做汤圆等,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照顾意识,提高自理能力。

(二)掌握健康知识。我园以普及健康知识和引导健康行为为重点,引导幼儿通过观看保护眼睛、不挑食、预防龋齿、碘缺乏病防治等健康科教片,改变不良习惯,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增强自防自护、自我保健意识。开辟健康小厨房,让幼儿在参与、操作中认识食物,了解营养知识,学会烹饪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营养观和饮食观念。还邀请儿科专家医生家长进课堂,开展健康主题讲座,进行严防手足口病、女童防、远离等安全防范教育,让幼儿知晓常见疾病的名称及危害。

(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园积极推行“阳光体育健身”活动,倡导师幼远离网络电视,少玩手机游戏,按时作息不熬夜,充分利用空气、阳光和水等自然因素,积极开展晨间早操、户外活动,保证幼儿每天有两个小时的户外游戏、体能运动,提高幼儿跑、跳、钻、平衡性、柔韧性、耐久性、爆发力等身体素质。户外有氧运动可以让幼儿的心肺得到很好的锻炼。日光中的紫外线具有很好的杀菌消毒作用,孩子们晒太阳时尽量皮肤,但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头部和眼睛。科学合理地利用日光可预防各种疾病,日光照射可以引发幼儿身体和心理许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可以有效刺激幼儿神经系统的活动,提高呼吸、消化等机能,增进肌肉和骨骼的发育,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我们还通过睡前讲故事、听优美音乐、改善光线等方式纠正幼儿的不良睡姿,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少喝饮料、多喝开水,减少甜食、防止蛀牙,能主动增减衣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提高免疫力,减少发病率。每班的保育员严格执行清洁消毒制度,防止菌交叉感染。每月让幼儿互换座位一次,有效保护他们的视力。启动“家庭阳光体育运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家庭趣味运动会,开展亲子抱抱团、亲子推拉车、跳竿乐等家庭亲子阳光活动,不断增强幼儿体质。

(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时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游戏既可以消除幼儿的心理矛盾、帮助幼儿宣泄紧张和负面情绪,又可以矫治幼儿的心理问题,因此,我园积极发挥游戏在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保健功能。运用愉快教育、赏识教育、个别教育等方法,在关怀、接纳、尊重的氛围中,通过他励、自励、互励的形式,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为幼儿提供展示独特自我、实现自我创新和能力发展的机会。对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以及自闭、多动的孩子等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觉愉快温暖,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培养幼儿健康快乐、自主和谐、自信自强、勇于竞争和乐于分享的良好品质。

(五)提高生活技能。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态度、期望以及教育方法对幼儿健康、个性、习惯等各方面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应随机向家长灌输先进的健康教育理念,指导家长通过重新评估自己和环境,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生活技能。我园每学期进行“防震紧急疏散大演练”“绿色生态环保行”“安全用火用电”“防骗防拐防走失”等生活健康安全技能和社会实践演练,让幼儿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培养安全健康意识,锻炼幼儿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提高幼儿团结协作、防范自救的能力,弘扬团队精神。

四、研究健商――推广健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