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十篇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十篇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4:37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篇1

综上所述,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缺乏国家教育政策与卫生政策对高等医学教育系统的影响研究,即高等医学教育的行业管理者和管理行为对高等医学教育系统的影响,国家医药人才培养和医药改革政策与教育系统政策衔接度不足,行业行政化和官僚化趋势使教育系统反应性不够,导致人才培养部门与人才使用部门之间协调性不足,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二是缺乏对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医学生的人性因素研究,即从理性人与道德人两方面对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个体和群体进行深入的心理和行为分析。既往的研究总是指出人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从未研究过他们为什么不那么做,容易导致政策制订的盲目性和偏颇性;三是缺乏对既定的高等医学教育各行政与服务部门的运行程序进行审视和再思考的研究,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组织功能无法适应剧烈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即社会与科技进步倒逼教育改革。

二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创新

1高等医学教育政策评价

政策评价是指组织或个人利用政策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利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去衡量政策执行过程带来的各种事实状态,目的在于评判政策的价值,判断事态的走向,以此做出维持、调整、修正、终结或更新政策的正确决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几十年以来,制订的国家或地区教育政策数目庞大,关系复杂,一些关键性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政策制定的初衷?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教育部门、社保部门、卫生部门和财政部门等国家职能部门的政策交叉日益频繁,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他们的诉求如何?都存在较多的研究空白。例如对于全科医师政策和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政策,教育者、医学生、医药卫生执业者和患者,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利益倾向。选择一些关系重大、涉及面广的高等医学教育政策(包括政策生命周期三阶段———政策制定、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经济学或伦理学评价,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2高等医学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存在一个固有的缺陷,即将教育组织生命与个体生命混淆为一,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等同为一,将组织的书面职能与组织的实际利益行为对等为一,这是进行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错误前提。高等医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即是纠正这种误差观点,将高等医学教育中的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视为生物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体,研究在市场经济思潮蔓延、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日趋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个性特点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人力资源系统在流入、激励和流出环节出现的问题和改进策略的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开发、绩效评估、薪酬福利等职能内容为研究的切入点,寻求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促进高等医学教育系统中人力资源要素的优化升级,提高幸福感和满意度。

3高等医学教育流程再造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篇2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开卷考试;数学素质

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中大学数学的学习现状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数学课程的开展情况,对五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这说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

要改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态度,改变其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等不良行为,才能让教师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高等职业院校中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1.如何扭转当前课堂局面

在教室里设置专门装手机的小布袋,在开课前就让学生放进去,老师要做好相关检查。采取这种措施后,课上学生们的听讲情况有了好的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些不和谐的细节,如看小说、睡觉等。这说明我们从外因上进行了相关治理,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

2.改革下的开卷考试实施初探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有一些内容不一定要背,只需会应用即可,以后用到时可以去查一下,我们的学习目的是要明白、理解一些问题,而不是针对某个题的解法、算法来学习。

一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好的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降下来。成绩较差的学生只要认真听一下就会照着葫芦画出瓢,从而可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选择好的案例,引发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

为了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在介绍新章节时讲解相关学习内容的一些应用,在每章全部学完后,给学生穿插讲授一个相对简单的应用模型的例子,或是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让他们课余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对做得好的小组要进行表扬,对优秀小论文要进行张贴,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同时也可增强学生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使他们完成一件事情之后产生喜悦感、成就感。

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出现了很大提升,同时他们的学习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在这一系列改革之后,学生们的听课效果非常明显。

我们进行了考试制度改革,改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此外,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加大应用性知识的讲解,引进新型、典型的数学案例,结合数学建模思想加大题型的开放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知识不再是抽象、不可见的。这样变压力为动力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放下考试能否及格的包袱,又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通过开放性、应用性等现实问题的引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降低一些知识难度,多融入一些数学思想,让学生学而有所获,学而有所用。

三、结论

本文根据现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数学学习相对较弱的特点,进行多方面因素的调查研究与分析,重点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数学课程的就业实用性、提升数学文化修养方面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从考试的形式上进行改革,将闭卷变开卷,增加开放性试题。

(2)从教材上进行改革,加大教材的应用性、实用性,精选案例入课堂,形成一本适合学生的案例手册。

(3)组建学生数学建模社团,给学生开辟第二课堂。

(4)发挥数学文化的熏陶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希望经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将学生们的创新性提升起来,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起来,让学生形成e极的数学理念。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往,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现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也就是具有主体性的、具备专业技能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是毋庸置疑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提出与实施进一步确立了创新与创造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总目标中的核心地位,其实现过程离不开对实践教学的深度思考。仲恺农业学校参照卓越计划明确了“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强能力、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本文以仲恺农业学校城市建设学院相关专业为依托,对主体性实践教学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讨。

1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

我国的主体性教育研究缘起于改革开放后对人才以及人才培养的重新定位[1],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及其关系、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人本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较多理论研究成果[2-6],并在教育过程的纵横断面上展开了多样化的实践研究。主体性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其核心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7]。探究如何能把主体性教育这一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教育教学的行为,是当前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也是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院近年来以专业评估为起点,对各类各级实践教学环节正确引导、保证实施、促进改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我院设置有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工科类专业,做为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足当地、服务三农,为承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也就要求实践教学要理顺课程体系,通过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地系统训练促进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并积极提高自身能力;就是要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促进教育者与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优化渠道、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基本问题的思路和实践操作模式,使之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从而为持续性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结合主体性教育建设调整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曾经对2010届城市规划毕业生展开调研,发现32.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深,22.1%的人对就业前景忧虑,甚至16.5%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与就业关系不大。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则成为了矛盾的主要的方面。同时调查也发现,学生对有关实践教学在就业中的地位评价不高。这点和2010年4月中国调查网关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选择相关调查结果相似,只有5%和8.5%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教学实践对就业有重要作用[8]。究其原因,实践教学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发生偏差;实践教学过程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突出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各种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本次改革的主要思路。

2.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现今的学科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层次、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更注重实践内容的纵向深度和横向联系,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大型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论证并重的实践教学过程。例如我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在技能训练上由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入手,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进而到中观层面如总体规划设计,再到较为复杂的城市设计等,使学生逐步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能。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上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例如在《公共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包含较为教学楼、博物馆设计等内容,在实验实习的安排上从简单的入手,逐步展开,最后完成综合性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层层递进,按照课堂实验、技能训练、生产实践、毕业设计4个环节进行,做好每个任务的内容分工和训练要求,并进行模块划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计划。教师的实践计划中需要从不同层次和方面体现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就业目标需求。整个过程,学生协同参与,做到对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2.2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准确定位,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可能工作岗位与社会需求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整体设计理论教学、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外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各个人才培养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工程教育应注重研究社会需求及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我院各个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基础实验与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等由低到高3个层次,通过提高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建立统一管理教学平台和自主管理的交流平台,建立起更完善的监控体系,使实践教学在方法、内容、监控管理上相互配合,达到优化体系结构的作用。同时,在各层次实践训练项目中积极推进新方法、新技术,并通过部级、省级和校级创新计划促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

2.3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引导,适时地协助学生进行合理的专业与职业规划,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较为准确找到人生目标,通过兴趣与奉献精神驱动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帮助学生成才。

3拓展基于学生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大多可以分为课程实验实习(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4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具体安排。

3.1课程实验渗入学生自主学习

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反映出的突出的特点是课程多、学时重,学生作业多,压力比较大。要缓解这种现状,必须要逐步整合各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长远来看,应该把相近课程的实验课程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一门专题设计课(独立实验课),由相近课程的几位任课教师担任这门设计课的指导老师,分小组带学生的设计。在新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主要负责原理课程的讲授和相关案例学习,专题设计课或独立实验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布置参考书目学生自主学习,团体或个人完成作业,相互汇报和讲评。重要的综合性设计课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共同讲评,体现出和市场结合的紧密性。城乡规划专业在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这几届的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在方法和观念上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学生开始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这是过去手把手,灌鸭子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大胆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学,并在成绩评定中加大自学内容考核的比重。

3.2专业技能训练上鼓励学生参赛

专业技能训练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应能增进其自我认识,没有横向比较,学生无法自我定位,容易丧失目标或产生厌学情绪。每年省、市级专业学会或协会大都会定期举行各种大学生设计竞赛,每年的主题都比较新颖并切合当前学科发展潮流,因此,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加此类的比赛,是最好的一种技能训练方式。学生所取得较好名次也能为学校争光,同时提升学校知名度,为就业打开一扇窗口。从多年的实际操作成效来看,由于固定的竞赛较多,在1~4年级中,确定开展以竞赛代替技能训练是可行的。

3.3生产实习形式多样,环环相扣

鼓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参与在各个实习环节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专业动手能力之外可以锻炼评判能力和相互沟通能力。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全程指引,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除计划内的实习外,要结合专业特点,给学生布置可选的假期专业社会调查内容,充分带动学生的能动性,及时发现城乡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途径,培养专业兴趣。此外,拟定在假期安排学生和区域内其他高校开展交流,学习吸收区域外其他高校的有益成分。

3.4毕业(论文)设计采用“研究生导师”模式

理想化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一般要求源于真实的项目。但在时间、规模、难度等方面,这类项目大多与教学大纲存在差距;同时,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得教师无法深入参与社会实践,真题来源不广;工科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般持续6~10个月的时间,期间不一定能选择到适合的项目;以上诸多问题是引发本次教学改革的深入讨论。我院借鉴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模式,从大3初始学生就可以选择老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导师”,积极开拓教学思路与通道,适时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参照“研究生导师”模式,在长达1.5a的时间里鼓励学生与导师充分沟通交流,自主选题,按照导师的指引与意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建立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以往的实践教学管理主要依靠学校统一的管理平台,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结合各个专业特点灵活处理,给教师安排某些实验(实训)带来不便。因此,除了学校统一的教学管理,还需要建立一个教师、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评阅、批改、评判并反馈各种信息,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另外,建立研究中心,除了可以稳定实验实训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能力之外,借助各专业研究中心(设计研究所)建立企业化的管理体制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研究中心的运作,积极从事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完成研究中心的各类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有益于早日成才。

5问题与思考

实践教学改革在经费方面缺口大。在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无法添置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专著,学生查阅最新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困难。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各种竞赛、外出游学、聘请专家等都需要不少经费进行经营。经费的大量增加对于新院系和新专业来讲是一大困难。成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可能是一条解决之路。

在主体性实践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不仅要设置一些开放的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给学生进行开放选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有能力整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必须懂得主体性教育管理方法,积极、适当、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只有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加强校外交流,才有机会深入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以更高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架桥铺路。

主体性实践教学注重交互式、开放式、弹性的教学方式,鼓励了学习积极的学生,但对一些散漫的学生显得办法不多,由于小组讨论、分工内容把关不严,有些学生蒙混过关。尽管实习有计划和管理措施,在外出实习中,教师的教学过程难以监控;实践过程中很难完全监控到每个学生,有个别抄袭实践成果、缺席实践活动的现象。对教师而言,教师的工作准备、实施手段与方法与教学效果量化的手段就不多。对学生而言,它的绩效是反映在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范畴中,因此研究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院工科类专业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现阶段通过多项教育改革研究,在科学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全省大学生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奖,建立、健全主体性实践教学的监控评价体系是深入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下一个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德显,庞建明.学生主体性的形成与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1,(11):9-12.

[2]黄崴.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4):74-77.

[3]李森,尹弘飚.主体性教育的反思与建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3):49-52.

[4]和学新.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主体性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9):5-8.

[5]李玉娟,冯跃民.主体性教学:高校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116-117.

[6]李育球.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0(2):3-6.

[7]应飚,吕春凤.论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90-91.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篇4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高等院校学生希望毕业后可以从事教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行业,因而高校应详细记录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并据此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此外,高校还应重新审核早已设置的专业课状况,查看这些课程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互匹配,学校应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现在,高校多数仍在沿用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师仅重视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教学表达形式和氛围,致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高校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会后悔自己选择了该专业,最终会排斥或者改学其他专业。

(二)教材内容欠缺有效性

教育学是一门开设较晚的学科,因其发展迅速,在近些年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相应的专业教材也频烦问世。但是随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教材内容差异不大,缺少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东西。其次,教育哲学、教育论等相关分支学科的内容重复性严重。

(三)功利性较重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而多数大学生刚进校园还未接触教育学时,就开始担心自己毕业后是否能成为一名教师。如果以后不能做教师,那么,现在所学的相关教育学知识则是没用的,这种功利性学习心态将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多数学生在刚入学时就担心就业问题,如果他们不能控制好上述功利心态,会使自己处于茫然的状态,进而会降低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教育学专业教师也有上述心态,仅仅将本职工作看作生存的手段,上述双重功利性负面心态必会影响课堂教学成果。

(四)教师整体素养偏低

1.专业素养贫乏

由于高校教师的学历已经逐步提高,很多高学历的研究生、博士人员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心理,过多地将个人发展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缺少献身奉献和勤恳的精神,无法全心全意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这也严重阻碍了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多数教育学专业的年轻教师们在校学习期间很少有时间走进一线教学,他们真正进行教学实践的时间非常少,其将多数时间集中在探寻书本中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真谛,直接影响了自身教育理论的真实性和可实践性。

2.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教育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要求教育学专业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还应具有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取向、道德素养等个人取向。课堂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左右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格特征,所以高校必须加大力气提高所有教师的人文素养,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等特点结合在一起,逐步提高教育教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提高时效性

高校应认真分析原有的教育学专业教学模式,不能够单纯依据本校、本土课程资源,应摸清教育学课堂教学体系,在各学科教学中提炼精华部分,重点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应精炼教育学专业课程,组织教师提前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重点,以避免分支学科内容的重复,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关联性和系统性。另外,还需要强化实践性环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二)增强教材的有效性

高校应强化学科之间的沟通,避免相关学科教学内容的赘余,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有效整合所有教学资源,通过精炼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应提前处理专业教材,在课前召集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借此整体把握教材内容,防止分支学科内容的重复、确定教学重点,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增强“接受教育”的价值观

现在,高等教育趋于普及化、大众化,人们应该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意义和特殊功能,逐步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多元化的生活需要。学生求职的基本门槛是高等教育,依靠高等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全民素质,从而促进我国的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高校应强化上述高等教育价值观,为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培养积极奋进、自立创新的人才。

(四)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教育学教师主要负责一线教学工作,这不仅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还能丰富他们自身的阅历,有利于提升整体素质,优化教育学专业课堂教学效率。教育学是高校培养教育型人才的基础性学科,这种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接受各项校外培训、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等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教学评价评价体系评价比较发展趋势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切有效可行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经历了“心理测验时期”(19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目标中心时期”(20世纪30—50年代)、“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和“结果认同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四个发展阶段。随着教育的发展,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既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主流,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有教育活动,哪里就需要教育评价”。当前,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导致了教育目标的泛化,这给教育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中获得一些启示,冷静思考教育评价该何去何从。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重新确定适合中国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艺术教育教学评价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是以艺术教育(包括美术、音乐、电影、戏剧和舞蹈等)为对象,研究各类艺术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从宏观的层面看,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为研究艺术教育思想评价和艺术教育制度评价。从微观的层面看,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为研究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评价,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领导管理质量、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的评价等。它的基本范畴包括艺术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模式、类型,以及教育质和量的规定性评价,教育质和量变化的度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等。

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评价,一是推动艺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促使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教改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有效调节教师教学行为,为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借助于反馈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增进教师间的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内在需要和动力,增强热情和信心,形成个人教学特色与风格。

二、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评价体系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具体来说,一是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二是评价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三是教育评价要与其他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协调一致。

1.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指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评价,包括学校资格的鉴定、学校各方面工作及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等。

现行学校评价制度限制和误导了学校发展路径的选择,要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就需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发展性学校评价倡导质量提高型的内涵式发展,注重在潜力分析评断基础上的目标定位评价,关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这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整体评价观念,从艺术教育的要求看,学校评价应树立整体观念,可以通过外部的评价为学校创设优良的环境,学校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评价;二是注意评价标准的弹性,协调好统一标准与艺术特质的关系,办学特色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下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艺术特质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统一、独特性与普遍性统一、抽象性与实在性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统一的特性。它在客观上要求一种弹性的评价标准,具有弹性的评价标准能照顾到不同艺术学校的自我理解与追求,使评价面对实践时具有实效性,较好地适应了各种学校的特质与不同要求,有利于从多角度、多层面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整体推进。

2.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的素质、职责、行为、教学绩效四个方面进行评定。教师评价的重点就是和教师一起分析工作中的长处与不足、收获与失落,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行动计划,目的是形成一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制。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制包括:一是建立突出个别差异性的艺术教师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在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化评价之间取得平衡,关注艺术教师个体差异和人格特征,形成个性化评价;二是重视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三是以专业发展为教师评价的目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如果教师评价总是停留于对教师过去和现在表现的评定,教师评价则没有意义。要根据这些现有的表现制定一些新的评价要求,就是从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出的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向专业发展的方向努力。

此外,各种网上论坛也是教学绩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事实上,在网上活跃着许多学生评议课程教学、评价授课教师的论坛,在这些论坛上由于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往往能流露出一些真实的看法,可信度较高。但是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只能将网上的言论作为参考,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上述三点得出综合的结论。

转贴于3.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指对学生成长发展情况的评价,包括对学习情况、态度、情感和身体发育情况等的评定。树立合理评价观念,选用合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采取多样的方法来形成一种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一是树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观念,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要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首先就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整体的、全局的,具有价值追求的学生评价观念,要确立发展性评价观、强调过程性评价观、倡导参与性评价观、操持评价情境观和树立评价伦理观。同时,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评价突出个性,强调专业表达能力。个性发展是保证艺术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评价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建立一整套适合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和评估的评价体系,个性化的、创新性的艺术类学生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另外,艺术类学生的能力评价要强调专业表达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艺术学科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专业表达的绩效评价(即课程成绩考核)中,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规范和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制定评分标准。

三、不同学科的教学评价比较

艺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评价标准的非客观性。首先,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具灵活性。我国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艺术教育的评价过程中,就在不断调整。比如,评估的学校中,南京某艺术学院和北京某美术学院由于培养模式的不一样,一所是优秀而一所是不合格,但两所学校的学生则都受到社会的认可。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在教育评价中,这个“度”应该是不断研究和调整的,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过程往往决定结果,艺术教育则有所不同。其次,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其他学科的人才评价,应该说评价方式可以标准化,但艺术人才的评价则是多重性的,多样性的,它的标准可能是现代的,也可能是传承的;可能是国际的,也可能是民族的。最后,不同的艺术学科的成才模式也不一样。比如,音乐的人才在小学阶段则基本定型,而纯美术的绘画等人才可能在大学毕业的很多年以后方成建树。因此,教学评价可能注重过程,可能注重结果,更可能注重潜力和发展的因素。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传承性、现代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它没有一致的标准,也不能用一致的标准评价。在这一点上,中外的艺术教育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发展的模式应该说也是趋于一致的,只不过欧美的艺术教育发展得更成熟些,评价的理念和模式可能更合理和科学。

四、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以前的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是机械唯物主义,本来“四代评价”对其评价是很科学很客观的,但从批判实证主义的不足到完全信奉建构主义的相对本体论,排斥世界客观性,“四代评价”创立者竟跌进了自己思维定势的怪圈之中——使其陷入唯心主义泥淖。教育的教学评价发展趋势势必改变这一不足,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同样也面临这样的发展趋势。

1.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的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的多元化

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教育评价包括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和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发展以及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发展。教育评价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分析评价和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等。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本人,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教育评价标准可分为效能标准、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效能标准包括效果标准和效率标准;职责标准主要对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素质标准是教育活动各部分对活动主体素质的要求。要协调考虑各种标准,否则会导致教育评价功能实现的失败。同时,现在教育评价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力图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建立艺术教育自主性评价体系

艺术学科缺乏自主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在各种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科评估体系中,我们看到充斥于各种评估指标的,只有“科学研究”“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之类的科技行政术语,却很难见到与人文艺术有关的称谓。在“科学研究”一栏中,只认“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和“被SSCi/CSSCi收录的论文”,而对在艺术专业期刊上发表的作品和论文,以及参加的各种展览,则基本不予认可。这种现象暴露出“科技至上”的观念对艺术学科的贬抑,而在现实中则造成对广大艺术教师的专业积极性的挫伤,非常不利于艺术学科的发展。

强调艺术的主观性、个性、多义性,突出艺术是审美的、非功利的、人格化的本质,实现艺术的重个性化的感性体验,重心灵的沟通与感悟。因此,在成果评价上,艺术则以善和美为指归,落实为人性的关怀与人格的提升,往往没有实际的效益和可以量化的指标。由此可见,根据不同学科的规律与特点,制订出自主的相对合理、相对多元的学科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是确保艺术学科健康发展的前提。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哪里有教育活动,哪里就需要教育评价”,因此,重新确定适合中国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主要包括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具体来说,就是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与其他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协调一致。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不同,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灵活;其次,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不同的艺术学科的成才模式也不一样。同时,从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看,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更现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更趋多元化,更加重视建立艺术教育的自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玉娟等.教育评价的前沿研究调查.blog.online-edu.org/wujuan/cat_aaoeeau.html.

[2]李冀.教育管理辞典.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3]孙孔懿.学校特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8页.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施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迫切,产学研合作必将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也必将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在过去的10余年间,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产学研结合办学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总结出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但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且正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转型时期,加之各地区、行业及学校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情况不同,使得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及内涵也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适应地区、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和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必须加强产学研实施研究,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科学持续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工作方针和指导思想

高等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将产学研合作确定为基本办学形式之一,并作为教学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必须明确目标,确立产学研合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与实践。

1.明确产学研合作工作方针。实践证明,按照“研究、实践、总结、发展”方针,能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即:从作为决策者的管理层到教学实施者的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努力以专业为基点,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以课程为节点,摸索总结产学研合作的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等方面,切实落实产学研理念,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及教训,巩固发展产学研合作成果,促使产学研合作进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2.明确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合作办学道路,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基本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指导思想。院校要依此理念指导专业设置与调整,改革教学与科研工作,确定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

3.强化产学研合作机构机制建设。院校应成立产学研合作组织管理机构,制订相关规章制度,以协调和解决产学研合作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管理。为了鼓励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应实施科研项目资金配套及成果收益分成政策,激发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及技术合作的积极性,吸引企业项目和资金。为了鼓励与企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学管理、教学运行等引进企业参与,结合企业实际扶植订单式培养等。实施教师实践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密切与企业的交流合作,鼓励学科带头人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研究,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去实践锻炼,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实施高级人才引进、兼职教师聘任等办法,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全方位的推进产学研合作。设立以产学研合作为出发点的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建设奖、实验实训室建设奖等奖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教学、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将科研项目、技术合作项目、订单式培养项目等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组织、机制、体制建设,提升院校整体以及教师的教学、学术、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科学有效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策略

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区域、行业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产学研合作目标、步骤、形式等策略,明确产学研合作的思路和目标,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1.多渠道、多形式策略。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成为学校的主体教学模式,产学研合作的理念贯彻于教学、科研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应该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目标。

2.走出去、请进来,实现“三赢”策略。走出去、请进来,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三赢”是产学研合作的有效策略。院校要主动寻求合作项目,开展技术合作,培育科研、教学项目,实施订单式培养、培训;将企业中的实用技术、先进技术通过各种方式引入学校;将企业标准、规范及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竞争意识等引入课堂;聘请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兼职任教;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互惠互利,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3.徐徐渐进,分阶段实施策略。徐徐渐进,分阶段实施,有利于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第一阶段为宣传、动员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宣传、政策引导、学习和研究,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观念的转变;第二阶段为全力促动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树立典型、交流经验及相关机制制度的建立,调动管理人员及教师的积极性,多渠道寻求产学研合作伙伴和合作项目。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技术、设备及项目,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第三阶段为实力推进阶段,通过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实现依靠学校信誉、影响、水平、实力等广泛参与社会合作,实现与企业、科研院所的互动合作。

4.五结合策略。五结合策略,即专业与市场结合、教师与技术结合、课程与职业标准结合、实训基地与行业结合、学生与企业结合策略。专业要与市场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及技术发展的要求相结合;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研究相关的技术,关注技术发展动向;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适应;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在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依托行业建立实训基地,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学生尽早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了解企业的特点,了解企业的文化,认识企业的技术,认识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与性质,使学生尽早进入职业状态。

三、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方式

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状况,拟定产学研合作方式,是实施产学研合作的关键,以下几种合作形式非常有效。1.以加强实践教学为目标的产学合作形式。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及信息资源开展教学工作,强化实践教学。2.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合作方式。开展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依托专业建设开展订单式培训等。3.以技术合作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成立校内专业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开展教育科研,研究高职教育,另一方面,开展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加强与企业的技术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工艺革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与咨询活动。4.以资源整合为目的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方式。利用企业中闲置或剩余的教育资源、设备资源等,以期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

四、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实施

1.组织、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学术、项目研发会议,加强沟通。积极组织具有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参加,或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组织的学术、技术开发、项目研发会议,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学术、技术交流,推广院校自身的合作项目,寻找行业企业的合作项目。2.有计划地推出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了适应产学研合作需要,院校应有计划地面向社会产学研合作项目。如:技术服务、技术转让、项目开发、订单式培养、职工培训等项目。3.积极开展科技开发。院校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致力于教育科研的同时,重点支持研发性科研活动,鼓励教师的研发工作。特别要扶持和鼓励成立实体和非实体等类型的研究所,并从经费、人力、设施、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争取取得一批科技开发成果,并实现技术转化,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此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依托校内成立的研究所开展项目研发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市场及技术发展的动向,促进教学业务和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锻炼教师队伍。4.鼓励支持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学生参与项目研发、研究所工作,承担方案设计、制作、加工等任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实践技能、质量意识、工作态度等方面得到锻炼;另一方面,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研究所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将科研工作中的部分工作任务,引入实训、综合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分别参与项目的设计、程序编写、生产制作、安装调试等工作,使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有效融入任务完成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5.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院校应利用与行业的血缘关系,充分发挥行业技术、资源优势,在专业设置、教学建设、教学实施等方面与行业密切的合作,依托行业建设自身产学研合作环境,为进一步产学研合作奠定基础。

五、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应关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总结以往经验,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解决好这些问题能有效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

1.转变观念是实施产学研合作的先导。只有真正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将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

2.态度积极是实施产学研合作的先决。在当前形势下,要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学校的态度一定要积极主动,要善于抓住机会,把握时机,增强与企业的情感,以诚恳的态度赢得企业的信任。当然,企业的态度也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只有双方都充分认识到了合作的意义,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开展合作。

3.政策和策略是实施产学研合作的保证。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校要实施产学研合作教学,首先是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才能够从学校方面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只有让企业感到方便、实惠、有价值、有意义,企业才会下决心并全力以赴的与学校开展合作。因此,校内的激励政策和对外的灵活策略,是实施产学研合作的保障。

4.实现双赢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培养了高质量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队伍质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企业得到了技术,得到了自己需要的应用性高技能人才,也解决了企业自身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使企业得到实惠,只有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均分、风险共担,才能在合作教育过程中建立双方长久、密切的合作关系,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5.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多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举步维艰,许多所谓的改革也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式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革除,只有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才能真正实现用实用的、先进的技术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才能真正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推进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篇7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策略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处于转型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从业人员中未接受高等教育的还有很大一部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提高自身学历、学术水平,成人高等教育便承担其这项责任。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但也面临巨大挑战。首先,面临经济体制改革,未来产业发展要求提高人才素质,对学历、产业背景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其次,科技进步对教育提出新要求,一些学科和专业课程不符合教育结构,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开发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为成教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选择,培养创造性、适应性人才。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成人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其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呈下降趋势,如不思考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质量和学校声誉。教学督导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对确保成人高等教育“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促发展”的理念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教学督导如何提高成人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督导与质量观的契合

教学督导是为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而开展的对教学工作的“督”和“导”活动,“督”就是指“监督”“督促”“导”则是“引导”“传导”或“疏导”。包括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指导等一系列活动。其核心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主要针对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进行有效检查、监督,实时掌握教学情况,通过分析、总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督导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教学督导就是指“督教”,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广义上的教学督导除了包括“督教”之外,还包括“督学”“督管”,不仅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还要监督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教学管理。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现存问题反思

虽然,教学督导工作取得一定进步,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督导工作开展是不平衡的,各校对教学督导的认识、定位、职能界定等存在一定差异,在制度规范、人员配置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教学督导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学督导体制不健全

1.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制度

目前,高等教育督导制度虽由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但大多数都刚起步,还很不规范。不少学校缺乏完善的督导文件,或者即使有文件,其内容也过于简单,没有明确规定教学督导的工作职责,督导工作随机性较大。所以,教学督导制度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

2.学校领导、师生对教学督导认识不够

教学督导机制是学校内部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对学风、教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较大促进作用。教学督导工作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成效,表面看来,教学督导是处于监督、指导教学工作的地位,因此,常常被忽视。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督导的认识不够,认为教学督导工作可有可无;二是教学督导工作主要集中在常规的课堂听课、检查等,没有及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能有效地考察、督导教学环节的诸多因素.

(二)教学督导队伍单一

目前,各校主要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督导成员,随意性较大。比如,一些学校教学督导成员全部由在职人员担任,有的又完全由校外专家兼任,有的全部由退休的老专家、老教师担任,或者由退休专家和在职人员共同担任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人员组成会导致不同的教学督导效果。目前,教学督导人员主要是由离退休专家和在职人员组成,他们时间充裕,教学经验丰富,在指导青年教师、保证检查频率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但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一些老专家的观念还停留在以往的经验上,会和年轻教师存在一些差异。因此,督导队伍建设也是亟需探讨的问题。

(三)教学督导内容表象化

目前,督导内容主要针对课堂教学或者网上教学,主要包括教师网上资源上传情况、学生网上点击率情况等,忽略了对教学支持服务、教研活动等进行督导,成人督导工作存在“重督教、轻督学、轻督管”的现象。

(四)教学督导方式单一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方式较为简单,存在“督而不导”“重督不重导”的现象,教学督导结果大多数依据教学平台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归纳,没有充分考虑教学督导工作的人为因素、主管因素等,使得督导结果过于表象化,缺乏客观性。通过分析得知,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工作与教学表现出疏离的关系,形成一种“局外”关系,导致矛盾与冲突不断。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可行性策略

(一)健全督导工作机制

教学督导制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学质量管理基础上建立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督导工作的重点、难点。

1.建立教学督导基本制度

基本制度是督导机制的基础,在制定督导基本制度时,应当以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符合成人高等教育规律,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教学督导的性质和工作任务等,并向全校师生普及宣传,力求熟知并遵守。

2.规范教学督导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是督导工作开展的依据,主要包括督导熟知要求、督导的程序、评价标准等,能够规范整个教学督导过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制定督导工作制度时,要充分体现“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理念,结合学校的其他规章制度,但可以适当添加弹性内容,增强督导工作的灵活性。3.完善管理责任制度责任制度主要是针对督导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等进行考核、评价,是加强督导队伍建设的基本准则,是实现教学督导目标的保障。在对督导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时,要秉承客观、工作的原则,广泛听取意见,真正吸纳能力强、态度认真、威望高、观念与时俱进的专家、教师进入教学督导队伍,摒弃“不作为”的现象。

(二)完善教学督导工作流程

教学督导的两项基本任务是考察和评价,根据此两方面的工作,可以将教学督导工作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过程。

(三)完善教学督导工作方式和内容

开展教学督导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督导内容和督导方式是教学督导成效的关键。督导方法、形式需充分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1.开展多元化的督导方式

在规范教学督导过程中,教学督导可以采用将常规性督导与专题性督导结合起来。日常督导工作采用寻常的听课、评课、巡查等方式,若遇到集中性问题,可召开专题讨论会。在开展讨论会之前,督导员要对问题进行调查,展开教师座谈,收集信息,分析、整理相关督导意见。在进行讨论时,督导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及部分相关教师共同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另外,还可以将督导员督导转变成全员督导模式,除了教学督导员,其他教师也可以参与督导工作,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具有针对性,提出的建议更符合实际的教学要求。

2.拓展教学督导工作内容

由于人们对教学督导的认识、定位、职能的界定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督导范围过于狭窄、内容单一的问题。比如督导往往重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忽视对学生接受程度、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等的督导。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拓展充实教学督导工作:第一,对教师教学的督导。这是实施督导最主要的内容,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授课方法、教学效果等。第二,对教学活动的督导。主要包括针对教师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第三,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督导。主要内容是监督教学管理部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等。第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督导。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检查指导。

(四)大胆创新督导队伍

一支观念先进、结构合理的督导队伍是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关键保障。然而,现阶段教学督导队伍在职业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完善成人教育教学督导队伍,建立一支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督导需要的高素质教学督导队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1.更新教学督导队伍建设观念

现代教学督导强调质量意识、情感沟通、信息交流和客观公正,是在一定理念指导在开展的。教学督导不再是凭个人的能力、权威进行,而是依靠团队的力量,扬长补短,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教学督导,理性判断,采用调查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在建设教学督导队伍时,要充分吸纳具有与时俱进理念的人员进入督导队伍。

2.优化督导队伍结构

教学督导效果直接受到督导人员专业素质、工作态度的影响,为了有效实施教学督导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教学督导队伍:第一,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化在选择督导员时,必须充分考虑其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水平、职业能力、身体状况等。退休教授及专家知识水平较高,经验丰富,但由于年龄偏大,精力有限,繁重的督导工作任务难以开展;中青年教师也有德才兼备者,并且其精力充沛,能为督导工作注入活力,和老教师相辅相成。因此,采取老中青相结合的人员结构有利于督导工作的开展。教学督导队伍的职称结构也很重要,不能将正高级职称作为督导人员的必备条件。教学督导队伍也是管理工作队伍,以保质保量完成督导任务为前提,不仅需要考虑其权威性,更应该结合督导工作的实际,选取部分副高级职称、骨干教师、优秀教学管理干部加入督导队伍,为教学督导工作培养后备人才。第二,优化能力结构目前督导队伍中,部分督导人员的能力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较少,同时缺乏系统的督导训练,督导工作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建设督导队伍时,要充分考虑督导人员的能力,并对其进行专项训练。第三,实行校、院两级督导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开始向开放性大学转化,学校管理也逐步由一级管理转向二级管理,二级教学督导也逐渐流行。其主要优势体现在:督导工作更有针对性。院级督导员工作强度、密度有所减少,并且熟悉教师的基本情况,能更具体地实施监督、指导工作,更能有效地掌握督导对象的实际情况,使监督、评价更准确。实行院级督导,督导员对自身院校的教学问题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促进本单位的教学及管理工作有较大帮助。第四,学科与专业相互结合。目前,专职督导人员多数是某一学科的骨干,在学科建设上都有一定成就。在进行督导人员选拔时,要充分考虑专业建设的需要,重点倾向于专业主干学科,这样有利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更能充分体现学科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建立和完善教学督导体系,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就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完善教学督导内容和方式、优化教学督导队伍等问题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督导水平,进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国风.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4(6).

[2]徐承刚.高校教学督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陈亚平.北京电大教学督导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篇8

一、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素描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基础课程——素描课程成为美术教育专业中课程改革的重点。一直以来,在传统素描课程的引导下,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以及完善的教学体系。①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素描课程的教学偏重于关注技巧性,没有建立起独立、合理的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体系,导致素描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很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都是专业美术院校素描课程的简化,导致整个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滞后,培养的美术人才不够全面。 

(一)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陈旧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应该始终立足于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美术素养。但是现阶段高等美术教育论文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素描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等,与社会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具体的素描课程教学安排上,也存在对素描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出现严重偏离等问题。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缺乏较好的教学模式,整个素描课程的教学仍然重表现、轻理论,加上部分教师的一些思想局限,如多数教师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向学生传授技巧性知识,对于素描课程的重点内容把握不够全面。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知识表达不清、技巧性知识的传授存在严重漏洞的问题。这种素描课程将导致整个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缺陷。素描课程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出现偏离,整个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这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 

(二)缺乏有较强针对性的教材 

随着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素描课程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出现了各种版本的高等美术素描教材,其中,《美术之路——素描》与《素描求索》这两本教材深受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喜爱。但是这些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普遍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对整个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方向性的指导。③缺少针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编写的素描教材,导致整个素描课程的开展遇到困境,影响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 

(三)专业性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现阶段,高校的素描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一般主要是绘画与设计。而对于本职工作素描课程教学,很多教师都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认识,从而难以对学生进行较强的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给学生传授不同的素描方法和观点,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素描课程的认识出现偏差,对素描课程的整体性特征不能完全掌握,进而无法完全吸收和消化整个课程的重点内容。素描课程专业性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足,使整个素描课程的发展都受到影响。 

二、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众所周知,素描课程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素描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为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基础性素描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模式 

首先,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在素描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以基础性的训练内容为主,根据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从美术教育专业来看,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素描技巧,能够胜任中小学素描教学工作,以及必要的课外作业辅导。这就要求在具体的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中进行详细的内容教学,使素描教学具有一定的规模,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素描技巧与素描基本理论知识,使其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拓视野,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④ 

其次,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在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全新改革,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现代社会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要,倡导以学生为主的素描课程教学模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受,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最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优化教学内容,安排科学合理的素描教学内容。要注重知识点的合理安排,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素描知识,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用有针对性的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素描课程教学要根据具体的课程计划、美术教学大纲以及教材来进行。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素描课程的教学与教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选用适合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教材,是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首先要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素描教材,使用合理的教材培养专业人才。其次,教师要深入研究素描教材,把握整套教材的结构,厘清知识体系,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最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师,或对素描课程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的素描教学知识,以更好地改革素描课程。另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素描课程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以及反思教学的能力。 

(三)优化素描课程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的关系 

素描课程教师应从现代教育的根本出发,了解美术教育专业与素描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生与教材的特点,以及整个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因材施教,反映出教与学的关系,关注素描教学的主要构成;将教师、学生、教材进行统一,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⑤ 

总之,在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专业特点,明确素描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改革素描课程教学,从选择教材、优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完成素描课程的改革,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 

结语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素描课程的开展情况,对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目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生及素描课程本身的特点,提出了优化素描课程教学的方法,以期厘清素描课程与整个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使素描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从而促进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 

(注:本文为黑龙江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13B0017) 

注释: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篇9

【关键词】教学质量;多主体;评价

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高等教育面临着较大变革。教育质量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高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如何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教学质量管理,以提升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教育学者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设计了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框架并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分析

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多数高校学生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时,情感色彩较浓且存在代别人评价的现象;第二,学生作为单纯的评价主体,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缺乏合理把握,导致评价结果有失公允,而这种有失公允的得分反而成为考核高校教师教学情况的关键指标;第三,有些高校实施了教师督导听课制度,但教师督导的对象往往是上一年度评教差的教师或将要晋升一定职称的教师,督导对象普及率低。如何借助一定的网络,改变以往单纯依赖学生评价的弊端,突出教学质量的多主体评价,增强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公允性?可适时发现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管理举措,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如何对评价主体进行图像或指纹的识别,启动电脑程序将评价主体的基本信息与电脑储存的信息进行比对,避免了评价主体冒名评价的弊端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改进的重点。

二、多主体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借助校园网或internet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根据图1所示,评价主体包括督导组评价、学生评价、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实习单位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自评。用户端模块包括督导组模块、学生评价模块、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模块、实习单位评价模块、学生家长评价模块和教师自评模块。多评价主体进行评价时,企业用户登陆管理企业及其用户信息,根据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督导教师登陆管理高校信息,核实评价者身份,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对教学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学生评价群体登陆平台,选择待评教师及课程,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授课教师登录自评系统进行评价。

三、利用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识别

收集校内评价主体对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其特征还包括依据评价主体识别卡或指纹的信息,如通过人物图像识别系统,人物图像识别系统通过摄像头采集评价主体的人脸信息,对评价主体的身份进行核实,把确认的评价主体信息发送至教务部门的电脑终端的数据存储器中存储;通过指纹识别系统前期进行指纹图像获取,对评价主体指纹信息进行特征提取,通过比对等模块,对评价主体的身份进行确认。对校内评价主体安装所述头像或指纹识别机在所述评价主体使用的指定电脑显示器上;对校外评价主体通过认证模块验证用户端的登录请求,通过命令分析处理模块,用户端发出请求后,侦听用户端请求,根据用户端请求的不同类别向不同的数据模块发送请求信息。督导组、学生、教师自评借助校园局域网完成,评价主体的电脑终端与所述学校职能部门的电脑终端通过局域网络连接,电脑终端连接一个学生卡、教工卡读码器或通过身份证进行身份验证的同时,借助指纹识别技术或无线映射识别技术(RFiD)进行指纹或头像识别,读码器主动或者被动读取学生携带的识别卡的电子标签中存储的评价主体的基本信息,评价主体的评价信息通过局域网发送至电脑终端的数据存储器中进行身份比对、核实。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实习单位评价和家长评价可借助电脑和手机登录网络,通过单位授权的登录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并进行身份确认。企业用户登录企业评价模块,企业评价模块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模块与录用实习生企业模块。

四、突出评价主体评价参考信息的存储性

为改变传统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体涉及不全面,评价信息反馈滞后的现象,节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时间,利于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判断模块主要任务在于对认证模块信息进行核实的基础上,根据评价主体的请求,进入对应的数据管理中心分模块,数据管理中心模块,主要对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信息获取和信息存储。本文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评价框架包括评价主体对应的多台电脑终端和至少一台教务部门的电脑终端。通过上位机对在校生表现存储、教师表现存储、毕业生表现存储、实习生表现存储的存储单元,依靠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为评价主体提供评价的便利。教师授课过程中,借助装有上位机和无线通讯设备的pC机,教师通过上位机进行点名、提问,并对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记录;教师借助上位机进行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学生平时表现的参考,如图3所示。上位机根据学生身份证号对学生进行识别,上位机对评价结果进行存储。教室安装适时授课监控录像,对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监控,通过存储单元的建立使评价主体对课堂教学过程有据可查。评价主体评价后的数据通过通讯接口将多个控制器/分数据管理中心的信息传送到电脑后台,以进行更大范围的数据统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通过数据通讯网与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相连。总之,本文建立的评价系统扩大了评价主体的范围,注重授课教师讲授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企业与高校紧密结合,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对企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并提高企业、家长和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关注,使学校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实现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蔡红梅,许晓东.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177-180.

[2]史晓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探索[J].教育评论,2014(3):48-50.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篇10

网络对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海量、开放、多元、互动等特点,以及信息消费的平民化、大众化,改变了信息垄断、信息单向传播和单一话语权的局面。网络时代使得人们在自主性学习、交互性学习、信息共享、资源互补等方面变得极为自由且便利。而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说是时代变化的结果,而非教育观念和教育形态的改变。网络时代对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美术教学内容

高校美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知识、技能、创意这三个方面。在网络时代,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和课本,他们既需要消化教师课堂传授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增强网络学习的能力,通过网络学习课堂中没有的知识。2.教学方式方法互联网的发展对美术教育的教学技巧、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及理念来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是当下美术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3.教学资源网络信息化直接催生了新的人力资源结构和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硬件资源,美术专业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在线课堂等方式,让学生享受到更优厚而先进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开设论坛话题讨论、群组交流等社交手段回答学生关注的热门热点话题。网络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着力点1.网络化与教学观念传统美术教育教学环境由教师、学生、文本简单组合而成,教师让学生在其“组织”和“规定”当中去学习,课堂气氛死板而单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学生只跟几个教师学习,作品风格和教师的很相像,导致学生未能真正挖掘出自身特长所在。在网络时代,教师的思想和行为都要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改变教学观念,时刻想着目前的教学方式能不能利用网络手段来改进,这个教育内容能不能增加一些时代感更强的东西,并且通过互联网经常关注国内外美术领域内的最新情况,将一些精华融入教育教学中。比如,以往都是学生作品由带课老师点评,现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学生作品到专业论坛中,让更多人看到并对作品进行点评,或者邀请一些名家在网络上对其进行点评。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一家之言,还有来自各路专家的点评,教师再来从各种点评中分析哪些是可取的意见,从而提高学生水平,让学生更重视每一次的创作。从观念上融入网络化教学的理念,从各个方面思考怎样利用网络技术改进教学,是网络时代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2.网络化与美术教育方法

美术的教学一直以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的方式开展,尽管目前是分班级教学,但或多或少可以看到师徒传授的教学痕迹。以“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依赖于教师自身的视野,想要保证将所学内容准确无误传达到位,其实非常困难。根据“沟通漏斗原理”,每个人通常情况下想表达的意思是100%,但是实际上说出来的只有心中所想的80%,对方听到的最多只能是60%,真正听懂的只有40%,三天后只剩下了20%,三个月后只有区区5%了。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的以“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局限性。从美术教学发展来看,传统的讲授与示范相结合应该是可行的和有效的,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学生还是只吸收到了几个教师的知识,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另外,在网络时代,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能接触到很多美术领域的信息,但是学生缺少判断信息正确与否的能力,也缺少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效知识的能力,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网络化学习,学生的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3.网络化与美术教育内容

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教育信息也遍及各科各类,网络能提供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学习者可以在网上随意下载所需的资料。开放的网络环境,不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在网络信息时代,知识的来源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已退居次要位置,但是传授知识仍然是大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只是传授的方式方法改变了,互联网的发展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时刻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料。另外,知识、技能、创意三个方面组成了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适合在线学习,什么内容适合面授,以便我们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

网络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变革

1.教师应有信息敏感与信息整合力

网络信息是海量的,有正确的信息,也有虚假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信息敏感性及对网上大量信息进行整合和筛选的能力,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美术教育教学的能力。在观念上,教师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不断接纳新的社会现象、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教育思维,经过消化、理解和整合,以合适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在现今网络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除了书本,网络更是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接收和筛选各种新信息的高度敏感,及时了解掌握关于美术教育方面的新动态,了解当下流行的美术表现方式方法、现今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更新的、更有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在教中国人物画的时候,可以与网络上搜到的西洋名画进行对比,分析其不同之处,还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出各个朝代中国人物画的经典作品进行鉴赏,搜集出人物背后的故事,深入分析作者创作的意图。

2.课程设置要具备开放性和互动性

美术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表达作者的理念,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创造性的描述与呈现,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种新的生活的可能。在传统的美术教育过程中,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创作,更多的是个人灵感的激发。在网络时代,整个社会的互动性与开放性都有质的改变,美术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规划课程设置时也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学校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在保证学科专业各科课程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注重各课程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建立各门课程之间的循环链接,防止各自闭门造车,保证课程间链接顺利。另外,也要注意利用网络技术和外界保持一定的联系。比如,在教中国山水画的时候,可以轻松地在网络上搜索得到历代名家的山水画作品并一一进行点评,并且可以搜索得到一些名山的实景图片供学生参考,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课题,如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融合、如何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山水画的3D创作等各种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题,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在网络上与对应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学习,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第二,课程结构的互动性。网络时代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跨时空交流。因此,我们更应该利用网络技术,注重美术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课程的创造者,增强师生、生生、学生与校外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创新能力。比如,教学生如何创作一幅“我心目中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作品,除了带学生到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实地考察外,还需引导学生在网络上与国内外会展专业的人进行交流,了解会展业的内容。再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到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情况、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定位、目标、内容等信息,还可在微博、微信朋友圈、QQ群等新媒体上发起话题,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参展参会商、工作人员等进行交流互动,全方位了解创作主体的情况。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出国内外知名展会的形象广告等作品,提炼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3.教师应具备信息素养

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的学生有宽广、深厚的专业素养,顺应时代的发展。专业素养包含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由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提出的,它包括信息能力、传媒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以及终身学习和利用资源自学的能力等内容。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美术教学及其教学绩效内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师生在“教”与“学”的教学活动中,体现了空前的结构开放性、信息互动性和价值多元性,教学绩效的构成内容与评价标准,也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图文读写的时代,正是教育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环节和艺术实践过程。教师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虚拟现实、教学交互、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素材,弥补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不足,紧跟新时代教学模式的需求,更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突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也正经历着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转变,网络化学习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给予学生更宽广的、有弹性的且极具创意的学习空间,使单向教学向互动式教学方式转变,美术教育教学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①邰杰:《风景园林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机制运作构思》[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②刘青:《传播学视野下的艺术设计研究》,《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③彭亮:《毕业设计指导》,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