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管理原则十篇教育管理原则十篇

教育管理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5:01

教育管理原则篇1

关键词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管理原则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成人教育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来,保罗强调在世界教育的理论与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并且立足于终身二字,从长远出发,终身教育,让全体社会人员有个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终身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超越仅仅为学习者提供具体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个人为生活和职业做好准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过程中应注重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特征、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行为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而终身教育对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也必然会浸透到职业教育的管理中。

1终身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管理的影响

1.1终身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

终身教育贯穿人的一生,覆盖人发展的全部,反对人的分化和人之整体的破裂,期待通过终身教育能关怀和满足所有人“作为身体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个人的各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1]普遍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为学习者提供一技之长作为谋生的工具,而终身教育要求学习者具有能够适应社会变革进行终身学习的一般基础,注重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习者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做出贡献。职业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人,不仅包括师生,同时也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因此,职业教育管理首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培养完整的人。

1.2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

职业教育的目标过于强调学生的就业问题,过于重视对工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终身教育要求对受教育者全身心综合性的培养,同时注重对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终身教育的理念对于各种教育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必须重新设计和整合,以促使每个人能够在最适当的时机和场所接受最适当的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教育管理原则

2.1发展性原则

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职业教育管理必须着眼于学习者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也是对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提出的要求,即职业教育应改变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改变仅仅为学习者提供一门谋生技能的思想,而转向为学生提供具有更强适应性的一般性的职业知识,着眼于学习者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综合素质。发展性原则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提出了如下要求:

第一,加强对学习者的职业指导与咨询。职业指导和咨询“对教育与培训系统的所有顾客都是最重要的,需要大大加强。职业指导应考虑到产业界、个人和家庭的需要,应该对各位学习者的要求和环境做出敏捷的反应。应该扩大职业指导的作用,使其帮助包括学生和成人为频繁的职业变动这个真实的可能性做准备。

第二,丰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除培养学习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外,还应促进学习者一般能力、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的培养,传授人类的价值观和负责任公民的标准。[3]瑞士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对我们应有所启示,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健康的个性特征(创造性、独立性、个性健康发展、责任意识、个体意愿和旨趣)、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解决冲突能力以及批判能力)、行为能力(保证工作质量)和专业能力(技能、劳动成就、知识)。

第三,对学校毕业生进行追踪服务,在必要时为其提供“回炉培训”。建立学生个人学习帐户或个人学分银行,承认其以往的学习和经历,在终身教育通道中设置灵活的出口和入口,为其随时进入终身教育和培训系统提供便利。这也是终身教育对学习者负责,为学习者服务的要求。

2.2全面性原则

由于终身教育的对象是指向全体社会成员的,而社会成员在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复杂性,所以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在管理成长的体制环境。对于职业教育学校的管理,应该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在学生管理、教学过程、课程设计等方面采取更多样化更全面的措施。

把教育与人们的整个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使每个人将各自的教育义务转化为责任。在职业技能授教的同时,充满人文理性和关爱,时刻让学员们体会到社会给予的爱与关怀,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为了更好地回馈社会。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在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中凸显人性化。

2.3开放性原则

职业教育管理的开放性原则是指职业教育的管理必须加强职业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衔接与沟通,保持职业教育系统的开放性以增强其活力。[4]遵循开放性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作为协调职业教育系统和社会其他各系统关系的机构。该委员会的成员应包括政府、产业界、教育部门以及其他一些非经济部门的代表,以协调这些利益相关群体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他们各自对社会成员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应承担的责任。

第二,教育部门内部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联系,为学习者提供更加顺畅的通道。联系、认证和承认以往的学习和经历,使学习者能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系统之间以及职业教育系统各个层次间的流动更加畅通。

第三,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认证体系,保证体系的质量,提高其权威性和衔接性,以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资格证书在其他系统中得到承认并且畅通无阻。这一质量认证体系应当包括严格的资格标准、公正的认证过程、有效的评价方法以及可接受的结果。

教育管理原则篇2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平等原则;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36

处于青年期的高中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在心理上并没有完全随之同步发展,而且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情感教育是高中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面对我们怀远二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其中大多数是寄宿学生,所以在班主任的管理中,特别是在班级日常工作中,情感教育的作用就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我结合平等原则与情感教育使学生和班主任之间多一点沟通、理解。为此,作为教育者的班主任,我逐渐深入认识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善于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而且,用平等的原则去教育学生。那么如何运用情感与平等去教育学生,开展班级工作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不分男生,女生,用爱心平等关爱每位学生的心灵

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对于高中学生的管理,班主任应该清醒地知道男生与女生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差别,从而提出男女平等的管理前提。同时,我也清醒的认识到师爱是教育的“剂”,是进行教育的另一重要条件,当我们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积极力量,正因为有了这份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能意识到无论乐男生与女生,都应该服从管理,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师爱不但有情感色彩,又要有深刻的理智。学生违反了班规校纪,无论是谁,处理的方法要一视同仁;有时,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种爱,更是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二、不分成绩方面的优生与所谓的差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碗水端平”,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个原则。我经常告诉学生,人们都希望一个公平的世界,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那么,我们首先有一个公平的班级环境。由此可见,公平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重要,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他们更需要我们公平地对待他们中的每一位,无论优生,还是差生。

在我们高三(15)班,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错,而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我班就有一位男同学就是这种例子,他认为自己成绩还可以,就可以上课不听讲,而爱和其他同学讲话,经常躲避出操,我严厉跟他说:在我们15班不存在“特殊公民”,班纪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你也一定要遵守,你也必须能遵守。当然,如果学生违反纪律,就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这一点根本无需讨论,这样一来,大家都能理解且逐渐遵守。因此,在我们班,无论是谁,只要犯错误就得挨批,做了好事就会受到表扬,不论你的成绩的好与坏,这样做之后,优生会严格要求自己,而成绩差的学生会体会到自己在班上也有一定的重要性,从而使整个班级达到一种公平的分围。这样一来,我们高三(15)班就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班级体。

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从我做起

教育管理原则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思政教育基本原则应用

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的思想导向原则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原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主要是事业单位在开展思政教育的工作时,应当以最新的党的思想、方针和政策为依据,对单位职工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讲述党的最新思想和工作动向,以此保证事业单位职工干部党员的先进性。

(二)树立典型的原则

树立典型的原则也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事业单位广大的职工干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引导作用,以此提升事业单位广大员工的思想政治水平。具体来说,就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当积极引用先进职工干部的事迹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素材,通过树立典型示范的案例,强化员工的思想政治观念,整体的提升员工的思想政治水平。

(三)结合实际的原则

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就是结合实际的原则,要求事业单位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必须基于单位职工干部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员工和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开展具体的思政教育工作,并且要找出思政教育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重点对其进行专题的思政教育工作,以此体现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思政教育基本原则的具体应用

(一)发挥政治引领的作用,落实思政教育工作

事业单位相对于其他单位而言,是党的思想、方针和政策重要的贯彻执行者和传播者。因此,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并且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切实发挥自身的职责和职能作用。

(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并且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以此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树立典型示范,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以此明确和落实事业单位员工和干部的职业能力要求,完善相应的培训和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干部积极参与思政教育的培训,并且可以通过进修、在职培训等方式开展相关的研究,以此培养和提升员工干部的职业能力;(2)加强党员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以此吸引更多的职工干部、党政干部、青年员工等加入思政工作队伍,共同促进思政教育的开展。

(三)以单位职工实际情况前提,实施针对性思政教育

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始终以单位职工实际情况为前提,以此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对此,要充分认识到干部员工在新时期所肩负党的思想、方针和政策贯彻执行的责任,了解干部员工的思想状态,从而开展有效、针对性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业单位要立足于员工,开展平等对话、合作探讨、正确引导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以员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多元化的教育管理,赋予新时代单位员工工作新的任务和新的内涵。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思政教育基本原则,并且依据原则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升事业单位所有员工和干部的思政教育水平,以此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管理原则篇4

【关键词】海外党员;党员教育;党员管理;路径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教育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途径,其开放性与自由化的进程越来越深入,出国留学的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2017年3月1日,教育部对十以来我国的留学工作情况有一个介绍。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其中七成攻读本科以上学历。在这些留学人员中,不乏高校学生党员,尤其是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党员。他们综合素质强,专业成绩优秀,在国内学习时,常常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能够起到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宗旨意识,注重党性修养,有利于提高高校海外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效率,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纯洁性,有利于丰富党建思想,创新党员管理模式。

一、海外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特征

1、支部建设的简略单纯性

学生党员出国留学之后,与国内党组织存在空间距离、时间差距,与国内支部建设相比,海外学生党组织一般存在“组织不重视”“机构不健全”“纪律不严格”的“三不”特点。部分高校在学生出国之前,只是为学生办理了保留党籍手续,在出国之后,国外党员与国内党员的发展完全不能协调同步,海外大学生党员成为了组织管理的“盲区”。虽然也有一些高校会在国外成立“临时党支部”,但其发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无法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组织上的不重视,直接造成了机构设置的休眠状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学生党员成了无人管理、无人问津的“弃儿”,所以在自我党性修养上逐渐变得漠不关心,在组织纪律观念上逐渐变得置身事外。

2、地理位置的分散复杂性

非通用语种的学生赴海外留学,其地理位置一般呈“派往国家分离”“留学学校分散”“居住独立分布”的“三分”特点。比如,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一般会派往西班牙、墨西哥、古巴等国;葡萄牙语专业的学生,一般会派往葡萄牙、巴西两国;法语专业的学生,一般会派往法国、加拿大(魁北克省)地区。派往国家的不同,使得学生党员遇到问题只能求助于身边的其他同学,无法及时、顺畅地与其他党员交流思想,大大削弱了党组织的人文关怀和切实指导作用。即使在同一国家,由于学校的分散,学生党员“散落”在不同地区,很少见面,即使见面,可能也只是课堂上的短暂交流,课下只能依靠各类网络媒介保持联系。无法见面沟通的现实,制约着学生党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牢固共产主义信仰的意识和信心。

3、组织生活的单一枯燥性

由于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党员出国留学之后,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分散,组织生活的开展缺乏基础保障,基本呈现出“形式简易”“内容简单”“汇报简略”的“三简”特点。由于居住分散,学生党员在进行组织生活时,不太愿意考虑学习的内容是否紧跟党的发展形势、学习的形式是否能够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活动的方式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赶快交差”的心态,希望越简单越好。因此,组织生活大多是自学报告、观看视频等形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教育延续的匮乏空泛性

由于出国留学,学生党员的教育过程出现了两段分裂、仅有首尾的情况,在教育的延续性上来说,往往呈现出“出国前支部预建设空缺”“留学时管理监督空白”“回国后思想报告空泛”的“三空”特点。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出国,基本集中在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他们党龄较短(本科三年级出国的学生党员一般还处于预备党员阶段),面对多元的文化冲击,有些党员无法正确辨识各类错误。再加上出国之前未建立起符合海外留学党员特点的支部机构,学生党员赴海外留学之后,就只能处于“群龙无首”“不知所措”的状态之中,个人言行缺乏管理监督。回国后,反而难以适应国内的组织生活模式和管理监督模式,无法和国内党员同步学习,极大的影响了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延续性。

二、海外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

1、分类工作,合理构建

鉴于非通用语种学生党员赴海外留学时,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只能依靠网络相互联系,因此,以年级为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应以语种为单位,打破年级框架成立海外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同时,选派有责任意识、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学生党员担任支部委员或小组组长,鼓励学生党员以支部或小组为单位,结合派往国家的文化氛围,开展符合实际要求的党建活动,增强支部的凝聚力。

2、完善机制,网络党建

对于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应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教育机制,使得学生党员在出国留学之后,对组织有归属感、对组织有贡献力、对群众有奉献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海外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水平。因此,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应有一套涵盖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内容、教育管理方式的完整机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生活方面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在网络中提升个人知识储备,在网络中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因此,党建工作也应与时俱进,采用新媒体等网络机制,将党员教育保证在网络党建的新形势之下,打破学生赴海外留学的时间差异、空间限制,增强学生党员的凝聚力和创新意识。

3、夯实基础,勇于创新

由于非通用语种学生党员党龄较短,党性修养本身不够牢固,其身在海外留学的过程中,教育应以党性提升为主要目标,以党性锤炼为主要方式,深入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培养学生党员的爱国情怀和创新能力。而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勇于创新,结合时代特色,创造性地将党性锤炼与各类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党员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增长个人才干、提升个人素质,以个人实际行动抵制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潮流,并影响身边的每位同学,传播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三、海外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路径

1、努力营造教育管理的“全”“新”“稳”环境

在学生党员出国留学之前,国内党支部要高度重视海外党支部的前期构建,并对海外党支部各委员进行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向心力与凝聚力。(1)支部结构,以全为根本。海外党支部的构建,需要考虑到非通用语种学生留学地点的分散性,在各语种中选拔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学生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并将在海外开展组织生活的要求、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等提前告知各委员,将组织、宣传、联络等具体工作落实到人,保证海外党员教育的全覆盖。(2)组织生活,以新为宗旨。海外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应在出国之前提前策划,其内容不仅应该是为了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而开展的各类网络学习会、视频讨论会,更应结合学生党员派往国家的具体国情,策划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意识为内容的各类活动,如与当地华人的联谊会、为海外华二代普及汉语、中华文化宣传等活动。(3)分类培训,以稳为目标。海外党支部的前期培训,要结合学生党员的性格特征、个人规划等分类进行。有的学生党员有良好的敏锐度,就应该着重培养其担任海外党支部的组织生活策划工作;有的学生党员擅于撰写新闻,就应该培养其负责海外党支部的宣传工作;有的学生党员喜欢钻研文字,就应该培养其做好海外党支部的理论材料整理工作。

2、大力推行党性教育的“能”“勤”“严”精神

学生党员赴海外留学时,海外临时党支部需每月精心设计组织生活,利用新媒体平台,以支部委员为主要实施者,开展具体的党内教育和实践活动。(1)定期宣传,提高能力。海外党支部每月定期主动向国内党组织汇报整体学习进度和学习安排,并将全体党员在海外开展组织生活的精彩图片、独特见解、学习感悟等内容更新在支部的党建微博、党建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中,扩大其影响范围,促进学生党员互相学习、互相监督,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先进性。(2)定期学习,严以律己。海外党支部应严格学习时间,统一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定期检查学习笔记,以严要求杜绝个别党员执行力不高、拖延不作为的情况,通过海外学生党员自行监督、自行评比,促进党员提高党性观念,扎实理论素养。(3)定期汇报,勤于思考。全体海外学生党员应将个人在海外的实际生活情况,结合对国内外文化差异的思考,通过邮件的形式向国内党组织汇报。国内党组织应建立海外党员展示窗口,利用网络或橱窗展示等形式,将海外党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展播,令海外党员接受党内外的监督和评议,以评促学。

3、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传”“帮”“带”作用

(1)在分享中传递大局意识。学生党员回国之后,需认真梳理个人在国外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形成思想汇报,并在全体党员中介绍个人赴海外留学时的党性修养方式、学习教育状态,分享个人对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发展状态的认识与理解,促使全体学生党员将国家发展与国际形势密切关联,增强大局意识,辩证地看待问题。(2)在互动中帮助党员进步。学生党员回国之前,需指导低年级海外党支部的建设工作。不仅要为他们出谋划策,创新性地开展海外组织生活,更要为他们提供平台,联系海外的中华文化宣传组织,继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及时与低年级海外党员沟通,通过个人的生活经验,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更重要的是,应保持和海外高校的联系沟通,促进校级间的交流合作,科研合作。(3)在认同中带动群众学习。学生党员回国之后,需继续加强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加强个人工作方法的创新,继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获得更多群众的认同,并将海外文化中的精华传播给群众,在班级、年级、学院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应形成以海外党支部为纽带,以支部制度为保障,以网络党建为媒介,以党员互助为驱动力的环状培养机制,贯穿于学生党员出国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使学生党员自觉提升个人党性修养,使党性观念转化为个人奋斗的动力和源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做好海外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党员在海外传播中华文明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青年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树立良好国际形象能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聚焦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十以来留学工作情况介绍[eB/oL]..

[2]朱华,.高校出国(境)党员教育管理状况调查研究——以武汉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7)116-120.

[3]杨琳.海外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48-49.

[4]朱永华,眭国荣.利用网络有效加强海外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11)17-18.

教育管理原则篇5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数字化技术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人文精神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本文所说的网络是指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发展人的本质的虚拟世界。它主要是指互联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认清网络本质和影响为前提,利用网络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in原则是指人们在既定目标和特定条件下,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标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网上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由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构成的互联网诱发的数字化及其运用已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涌现出数字经济、数字农业、数字军事、数字教育等。数字化是网络的一个主要特征。网络可以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是地地道道的多媒体。虽然目前仍存在如电视、广播等远距离教学的模拟教学手段,但这些都将迅速被数字化电视、广播等所取代。

数字化技术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由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检索浏览前端平台组成的用于人们教学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数字化将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核心。离开了数字化,现代与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网络教学或其他教学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不纯粹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简单应用,它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输快速的通讯网络和效果良好、操作方便的前端平台是数字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而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确立,则是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可靠保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技术使得其外延有了无限扩展的可能,如果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高科技飞速发展与人文科学被冷落,正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律背反。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处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多元化并由此带来人文精神的散乱化。客观事物形态多样化带来人们主观思维模式的多样化,这是现实世界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网络世界是一个广裹的虚拟世界,是一个无视国界、无视种族、无视地域、无视权威、无视等级的世界。网络文化新观念诱导着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审视社会,审视周围一切环境,而行为方式也表现为千变万化。网络新观念的特点是:非线性的网络思维、信息传递的多感觉通道、时空无限放大或缩小、中心消解的边缘化、信息无终极的流动、将抽象变为现实的虚拟手段等。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多了一些散乱,少了一些凝聚,行为就缺少人文精神。

第二,知识资本、数字化技术产业化显得红红火火,人文精神却变得异常冷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特定网民的品格和精神,唤醒他们的心灵良知来支撑自己的一切行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它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功能加大加强,但人文精神欠缺所造成的社会不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数字化技术竞争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越快,往往越是不能很有效地培育人的真善美,反而把人性中好的因素压抑了或是扼杀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人类造福的优势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抑制数字化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负面效应,认真处理好信息技术发展与人文思想教育的矛盾,克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劣势,积极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努力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模式,把人文精神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1.网络的双刃剑作用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是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信息污染等危害人类的不利因素。网络信息中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对沉溺其中的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至于那些利用网络从事数字破坏、盗窃、诈骗和洗钱的行为,则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观之,数字化技术必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在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技术含量的同时必须与高度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即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人才,不仅仅具有高度的科学素质,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度的人文素质,是一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类型。

2.网络人文精神所具有的独特时代意蕴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的核心。人文文化一般而言是在一定时代一个民族认识人、对待人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伦理道德,以及关于人的学说,这使人文精神带有时代的印记、民族的特色。但在网络时代,人文精神具有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意蕴、普遍的价值。网络技术第一次使人文精神的传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交流,奠定了广泛的基础。网络的即时性和共享性,为人文科学的研究,为共享人类思想文化成果提供了普遍现实的条件。但是,我们站在网络时代,发掘网络人文精神的时代意蕴,并不否认网络给人文精神带来的消极影响。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看到网络给人文精神弘扬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精神的境界。网络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科学人文精神的弘扬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广阔舞台。我们要在“网络世界”的新舞台上,清扫各种思想垃圾,清除各种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以技术与知识的创新促进网络人文精神,以网络道德与网络法的建设保障网络人文精神,从一个境界走向一个更高的境界。iZl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虚拟空间,没有人文精神支持的网络虚拟空间恐怕要变成虚无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要沉重地思考这些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价值。[3]

我们要立足于数字化技术时代,倡导人文精神。如果只在网络上生活,人就会被工具化、数字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上网者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但如果只讲人文精神,就会忽视隐含在网络里的科学精神,忽视教育手段的进步。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文精神融人到网络里面去。f41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把发展信息技术及其集中表现的数字化,作为加快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与其他国家相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的新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实现数字化,其中的关键是要把数字化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一个经济目标,也是一个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人文精神及其指导下的各项制度。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以及生活更加殷实,无不包含着人文精神,即使是经济更加发展,科技更加进步等,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所以关键是要把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结合起来。!习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人文精神在数字化中的作用,在现代化中实现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的结合,也就是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要把时代性和传统性结合起来;在空间上要把引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先进的东西与本土化结合起来;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上要把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起来。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的主要途径

第一,对学生网民实现人文关怀。在现实物理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直观的,它的有效性几乎全依赖于热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怀情结。到了陌生的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保持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受教育者在冷冰冰的网络空间感受到彼端传来的温暖和人文的关怀。在许多网络交流比较发达的高校中,流传一种网友现象,其重要程度超过了10年以前人们津津乐道的笔友。在网友圈中形成的相互关怀要比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还要凝重得多。许多网络爱好者认为纯粹的网友之间交流并没有特殊之处,其交往形式和程度几乎雷同物理空间的知己好友。不少网友认为在网络空间得到的关怀和帮助并不亚于在现实空间得到的一切,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他们认为在网友圈中更容易得到关怀和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敏锐地抓住这些细枝末节,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i61

网络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在网络时代到来的时候,遨游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又生活在真实的物理空间的上网学生,既需要网络技术给他们带来物的福扯,同时也需要获得一种人文的关怀,让他们寻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家园。在网络时代,对上网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内容主要着眼于提高上网学生的网络素质,使上网学生在思想、技术、道德、法制和心理上有承受、控制网络的能力,能适应虚拟社会并能安全地回到真实社会中来。要教育他们用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来进行网络活动,教育他们既能上网也能下网。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的浩大和精妙,看到网络领域人类太多的空白和无知,要教育网民学会谦虚,学会自律。

第二,构建具有人文精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人文精神应作为检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效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的就是运用信息多媒体传播人文知识,通过学习者的解读、领悟、思考,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比如电脑网络传播出来的精美画面、音乐、文字、语言、图表等都是代表着一定思想意识观念的物质载体,能使学习者的情感熏陶和体验锻炼得到有效升华,唤醒他们的善意心理良知,变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

教育管理原则篇6

【关键词】教育管理,钢琴教育,运用价值

在钢琴教育领域中教师如何灵活、正确地运用教育管理学原理对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使之能多、快、好、省地达到教学目的,对解决近阶段钢琴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因教学管理不力导致出现的种种不利迹象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是钢琴教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教育管理的人本原理是指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其教育行为是教育过程中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所在。就现代教育管理而言,使教育主体(教师)和教育客体(学生)在人本问题上得到最完美的结合是其核心问题,也是教育管理活动存在的基本价值。只有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真正贯穿于教育活动过程始终,才能使教育活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在钢琴教育领域中,教师应当紧密围绕着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的中心,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改善单一传授钢琴演奏技能技巧而忽略对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的不良状态,改变追求钢琴教育活动所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的做法,使以学生为中心所开展的钢琴教育活动能发挥出其本身所具有审美功效、德育功效及智育功效。虽然,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以钢琴教学活动为主体,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完全有必要也应该借助钢琴――这一教学载体对学生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和心理引导活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使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情来接受钢琴技能技巧训练,接受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在钢琴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各自开展的教与学的行动的结合程度,不仅体现在钢琴演奏技术传授过程中,更反映在双方教育与被教育的心理状态上。惟有使学生能在技术上和心态上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才是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

此外,教师在开展钢琴教育活动时也应该将“人本原理”运用到师生交往的过程之中,在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的同时,更应特别注意尊重学生本人观点、习惯,而不应将教师本人的意愿和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造成其在生活、学习心理情绪上的压抑感,从而产生对教师和钢琴学习的反感、抵触情绪,以导致阻碍钢琴教育目标的实现的后果。

二、教育管理学中的科学性原则是有效推进钢琴教育发展的动力

教育管理学中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教育管理活动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注意采用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使教育管理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要在实施教育活动中贯彻这个原则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教师应在整体最优化的观点的指导思想下,使教学内容跟上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步伐,采用先进的管理理论,特别是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使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合理的结构,注重教育管理活动的层次性,并能使教育内容及其形式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相适应。

钢琴教育是建立在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哲学和生理学等多项学科的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教师对教育管理学中的科学性原则在钢琴领域中的准备把握和妥善运用可以有效推进钢琴教育发展。在钢琴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以经验主义代替教育过程中的科学性原则的现象,教师习惯于将同一教学经验对不同条件、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培养,而忽略了其中的科学规律。而对于同一学生,教师也容易轻视以科学原则中的“最优化”观点来指导教学工作,造成钢琴教学形式单一化,钢琴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理论性指导的经验化现象,导致钢琴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后果。

事实上,钢琴教育无论是教学理论上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还是在教师对学生的音乐教育管理方面,都应该以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原则为基本指导思想。换言之,也就是教师不仅应当探究与钢琴教育相关的理论、实践知识,更应该选择最优化的音乐教育管理方式来抉择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形式,制定既符合社会及其相关学科发展趋势,又与学生相适应的钢琴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推进钢琴教育发展。

三、把握教育预测性原则是钢琴教育工作良好开端的有力保证

由于教育现象存在延缓性、相关性、相似性等特点,因此,教育管理中的教育预测工作也存在与之相对应的规律。在钢琴教育工作中,这些规律都在相异时间、相异地点,对相异对象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1)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延续性规律。教师可以根据延续性规律,根据钢琴教育现象,对学生的未来的钢琴学习状况,做出有价值的推测,并以此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计划。

(2)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相关性规律。钢琴教师可以根据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相关性规律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之作为选择钢琴教学手段、钢琴教育模式的有力依据。

(3)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相似性规律。钢琴教师根据教育预测性原则中的相似性规律,对类似教育现象的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预测,以此作为尽快寻求到消除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障碍的良方的依据,进而保证钢琴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育管理原则篇7

是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高职教育质量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决定了提升教育质量必须打破传统的不科学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条块管理模式,而是要采用现代化的、系统化、体系化的管理模式。因此,做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事实上,为了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逐步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遵循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原则,建立健全了质量保障(保证)体系,成为他们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成功经验。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也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积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国内许多高职院校也积极转变观念,纷纷建立了适合本校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为了全面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稳定地提供满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顾客、相关方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及管理质量、增进顾客与相关方满意以及推进学院内涵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教育管理质量提升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化状态,是组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和依据,是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反映,也是一个组织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高职院校构建系统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保障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管理质量的首要前提。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编制和不断完善了符合学院实际的系统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这些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工作标准》以及《部门工作手册》等,从四个层次上构建了学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质量管理体系在学院的深入实施、运行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二)实行程序控制,整合管理资源,系统化保障并提升教育管理质量

iS09001标准要求组织建立程序文件,以实现各项活动与过程的有效控制。控制程序规定了实现某个活动与过程的目的、质量职责、工作程序、有效路径、资源保障以及控制方法等,是质量要求的系统化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实行程序控制,可以有效整合各项管理资源,系统化进行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从而有效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立了第四版程序文件,规定了56个教育服务管理控制程序,通过这些控制程序的有效运行,保障并提升了教育管理质量。

(三)建立学院及各部门质量目标,推行质量目标管理

质量目标的建立是iS09001标准的必须的要求之一,高职院校应在学校质量方针的框架下,建立学院及各部门质量目标,深入推行质量目标管理,以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初制定学院年度质量目标,将目标逐一分解至学院各部门,再由各部门依据学院质量目标制定出适合本部门的年度质量目标,经过学院审核后,层层分解至本部门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实现措施进行实施。

(四)充分遵循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保证产品质量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始终为保证产品质量而服务,其最终落脚点为满足顾客要求,增进顾客满意,生产出符合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也是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组织提高管理质量的必备原则。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和“持续改进”原则是两个根本性原则,始终贯穿于“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之中;“领导作用”原则是管理者贯彻其他原则的关键,也是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全员参与”是保证管理质量的基础与前提,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则是保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和“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三大重要方法。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在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始终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为理论指导,通过转换、移植,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深入到学院的教学服务质量管理中,保证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教学服务质量的形成,为提升教育管理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充分应用“过程方法”加强教育服务全过程控制

质量管理中严格运用“过程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亦可大大提升管理的质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过程为基础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模型,充分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系统识别并确定了与保障教育质量有关的直接和间接的活动及过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教育服务过程管理及考核,加强教育教学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发现问题的纠正与潜在问题预防,强化教育教学全过程控制,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果及服务质量,提升了教育管理质量。

(六)通过审核与评审监督质量管理体系自身运行情况

再好的制度,如果失去监督,都将是一盘散沙。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必须对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内、外部监督的方式,每年以滚动式审核的方式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以检验质量管理的效果,保证学院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此外,每年接受一次由认证公司对学院进行的监督审核,以进一步验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每年进行一次质量管理评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为学院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形成和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持续的有效管理的保障。

三、结束语

教育管理原则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特征;原则;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94-02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是指在一定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而定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而模式是对系统内部起主要作用的结构性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抽象与概括。作为一个系统的“骨架部分”,只有将一系列的要素“填充”进来,才能使系统血肉丰满起来。因此“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可以预先“设计”与“塑造”,又可以在系统具体运行中,不断地对“主要元素”进行相互调配与定位,以重塑模式,完善系统。模式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不断地开拓创新。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所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实现有机的结合,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开拓创新,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关系到能否真正发挥高校各个系统的整体合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巷作落到实处。因此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把握其规律性,对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

第一,传统的思政工作是建立在“高校权力型模式”的基础之上,把大学生作为单纯的受体,把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和要求作为主要信息源和工作第一推动力,评价工作效果的好坏,不是由学生而是由高校领导阶层作结论,是以服从为天职而非服务为天职的。这种外生型的工作动力机制和核心目标的错位,使思想政治工作偏离了教育规律的正确轨道,缺乏内生的动力,缺乏鲜活的生机,难以形成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当是高校与大学生相互作用、协同的一个互动的过程。

第二,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缺乏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脱离实际,一些思想道德规范还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宣传至高、至上、至美的思想道德境界,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新事物、新思维、新观念存在巨大反差;教育方式单一,方法老化,还没有摆脱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的人群,缺少灵活多变、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方式方法;教育和管理手段落后,网络工具和其他一些现代化的宜传教育手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源泉”。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保持活力,发挥强大的作用,必须加强机制建设,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第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最终指向的教育,它强调对人们的思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教育属于事后教育,是以思想问题的发生和存在为前提的。在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面前,这种教育的滞后性充分显露,其职能与当今社会现实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从管理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调整,既针对已存在的思想问题,又能正确地判断人们思想的发展趋势,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实行超前性教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或防止问题的产生。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征

(一)民主性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在这一进程中,人的主体性明显增强,对社会文明、政治民主的要求日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人对人的管理,即使是对物的管理,其最终成果也要落实到人的身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种民主性的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全员共同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管理活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主性特征的体现。

(二)开放性

首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处于开放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急剧增长,传播信息的工具、渠道非常之多,获取信息具有面广、量多、速度快的特征,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作用日益加强。如果管理者中封闭的方式进行管理,总是让自己处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摸不准被管理者的思想动向和行为规律,显然不可能收到实效。因此,必须坚持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其次,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有效管理都是一个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系统内部的计划、组织等工作,更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外界一切有利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创新性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对的是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尤其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等日趋多样化,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了国际思想文化的交流,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了鲜活的思想和事实材料。所有这些,均要求打破传统的运作方式,突破原有的框架和经验模式,改变内容单调,形式刻板,缺乏创意和活力的管理。要求构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结构合理、体系开放的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三、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原则

(一)目标管理遵循阶梯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遵循目标的阶梯原则进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效果就会增强,效率就会提高。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较高的目标追求,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标无论多么远大,都必须一级一级、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这就构成了接近目标的层层阶梯。在现实中,我们将目标的实现过程划分为若干层次,使它呈现阶梯形,然后由低到高,逐步去实现。阶段性目标降低了前进坡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计划管理的层次性原则

计划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一项基本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因此总是要现实地、分层次地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计划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领导决策者在科学决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策保证;职能部门则应着重于制定完成计划的各种操作规划、工作方法和时间安排等。可见,计划的层次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内在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目的的提出必须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等。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这是因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主体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客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坚持系统性原则,对各种影响因素作综合考察,才能做到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观全局,作出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

3、联系性原则。联系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联系性原则,正确地处理内部和外部的联系,正确地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做好统筹兼顾,全面(“全面”与“全部”)把握。既不能片面地夸大某些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某些因素的作用。

4、预见性原则。坚持预见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强调科学的预见性,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的未来意识,有助于他们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发展规律,对人们思想活动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思想状况进行科学预测,从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其次,由于人的思想的可变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在决策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性的影响因素。对于这些因素,如果事先早有预见,制定了应对方案和措施,那么在决策和实施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5、可调性原则。可调性,是指决策具有可调节性、伸缩性或灵活性。坚持可调性原则,主要是为了应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突法性的偶然因素而在决策时留有余地,避免因缺少灵活性而导致整体决策失败的情况发生。

四、以学生为本,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一)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服务”理念

新时期高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坚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服务”意识,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所谓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或教育哲学思想。它以生活为中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遵循理论性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关注人的生活世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引导人确立良好生活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首先,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由课堂型向生活化转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灌输,集中的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学习,可以说是一种静态的教育、死的教育。静态的教育往往具有滞后性。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学习主体的日常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支配型向互动型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支配教育课题的过程,教育主体垄断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教育客体成了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受教育者为本,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

第三,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提升生活质量的教育形态。它不仅关注、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同时创设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景,这种开放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在日程生活世界中进行。可以说是创设了一个“合乎人性发展的环境”。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加强对人的思想钳制。因此,这种教育在原则上强调平等与和谐,方法上注重启发与引导,内容上强调理解与包容,从而突出其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

首先,要树立一支以专职政治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为主体的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突出政治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形成相对稳定,工作成熟,内涌升华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队伍.对这支队伍要做到充分的信任,进一步明确责任。提高业务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其次,要贯彻“三育人”方针,逐步建立专业教师导师制。使专业教师既教书育人,又能以良好的学术研究精神感染人,教育人。在高校教师中树立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良好教育棋式。通过广大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全体教师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取得综合效应。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乔海彬,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3]徐建南,施向荣.思想政治教育:大德育视野下的社会管理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

[4]杨鑫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03).

教育管理原则篇9

关键词:学生管理;受教育权;法律保留

一、概述

高校学生管理权就是高校依据国家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法享有的对本校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的权力。

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主要是按照国家的法律调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当今社会,学生受教育程度已成为人们实现劳动权的一个关键因素,受教育权直接影响着人的个性发展权、对社会成果的享受权和对社会发展的参与权。正因为受教育权在现实社会中的极其重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已将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固定下来。当今世界,受教育权已成为一项举世公认的基本人权。早在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就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我国宪法第46条、教育法第9条也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把受教育权确定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高校进行学生管理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教育,实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我国的《教育法》只是对学生的权利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没有规定学生权利的具体表现及实现的途径,不具有可操作性。《高等教育法》把对学生的管理权笼统地授予高校,立法机关立法的缺陷使高校的学生管理权经常与作为基本人权的受教育权发生冲突。

为高校的学生管理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并使得具有公权性质的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实现良性的互动,应进一步完善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关的立法。

二、高校学生管理与法律保留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有其必要性、正当性、合理性,但在涉及学生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问题时,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应实质性地损害或剥夺受教育权利本身。为此,对于影响公民受教育权的重要事项,如招生、勒令退学、开除学籍这种使学生丧失受教育机会的事项,应由立法机关的法律来规定,即学校在依法行使学生入学决定权、学籍处分权等有关受教育权的获得或丧失的权力时,应适用“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最初由德国人奥托·梅耶提出,指的是为了抑制行政权的恣意,对国民权利、自由的限制,不允许由行政权来进行,而必须保留给立法权(法律)。法律保留原则今天成为法治国家所奉行的一种公民基本权利限制制度,该制度强调任何情况下对基本权利的限制都必须以代议机关(国会)通过的法律为准。

所谓“法律保留”(Gesetzsvorbehalte)是指对基本权利的限制只能由立法机关的法律做出。在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中,就已有法律保留原则的宣告。《人权宣言》第5条规定:“法律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与《人权宣言》第6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相结合,《人权宣言》第5条可以被解释为,只有人民可以对自身的权利进行限制,只有人民通过立法机关表达的公意才可以限制公民的行为。在严格的法律保留原则下,有权力对基本权利做出限制的只能是立法机关,这意味着,如果国家对基本权利的限制没有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依据,则当然被认定违宪。

与法律保留原则相关,还有如下原则也用来作为审查对基本权利限制是否合宪性的标准。(1)法律的明确性原则,是指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所作的限制必须内容明确,能够对公民的行为作确定性的指引。立法机关纵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来限制公民基本权利,但法律规范在对象、措施、范围以及针对哪种基本权利上必须非常明确具体,使公民可以从该规范中明确获知自己应当如何行为。“明确性原则”是对“法律保留”原则的补充和细化,是为了防止因为限制性规范内容模糊而造成基本权利被过度限制。(2)重大性原则。重大性原则是指对于涉及基本权利的“重大事项”必须制订法律,对于涉及基本权利的“一般事项”可由立法机关授权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这一理论是为了适应现代国家职能的扩大,如果严格要求一切涉及基本权利的事项都必须由国家立法规定,就会造成立法机关的负担过重和国家效能的低下,而授权行政机关立法则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从强调人权保障的角度,重大性原则也可表述为:“立法机关不得随意授权行政机关对涉及基本权利的事项做出规定,对于涉及基本权利的重大事项必须由法律予以保留。”(3)授权明确性原则。与“重大性理论”相关的另一个制约立法机关的原则是所谓“授权明确性原则”。“授权明确性原则”是指,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授权在目的、范围和内容上必须明确。按照这一原则,立法机关虽然可以授权行政机关就涉及基本权利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但授权的内容、目的及范围必须明确,而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法规时,只能就执行法律的细节性、技术性的事项加以规定,不得逾越授权的限度。

三、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立法

法律保留原则要求涉及基本权利的“重大事项”必须制订法律,因此各国对受教育权的限制和剥夺的具体内容多由法律来规定,行政机关和学校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具体细化。

在我国法律中体现法律保留原则的是《立法法》第8条规定的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和第9条可以授权国务院来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但法律保留的范围过窄,没有把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和重要权利的事项(如对学生受教育权的限制和剥夺)列入保留的范围。

我国宪法以基本权利的形式确认了公民享有教育权,但《教育法》第28条、《高等教育法》第41条规定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这就相当于把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利的限制笼统地授予了高等学校,这违背了法律保留原则。

受教育程度已成为人们实现劳动权的一个关键因素,并直接影响着人的个性发展权、对社会成果的享受权和对社会发展的参与权,由全国人大代表共同制定的宪法确定为基本权利,对其限制也理应由能够代表人民意志的立法机关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开除学籍和退学处理的情形,根据法律保留原则,应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做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根据法律明确授权的范围、条件、程序来限制和剥夺学生受教育权。

行政权是执行权,是执行立法机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权力。根据《立法法》第71条规定,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属于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事项。宪法和立法法对于规章制定权的根据是:“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规章”。也就是说,只有在法律、行政法规对某一问题已有规定,规章才能就同一问题作具体化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根据的规章不能成立。根据法律保留原理,教育部作为行政机关,无权代表全体人民制定限制或剥夺公民受教育权的规章。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取消入学资格的情形,并在第27条规定了应予退学情形,第54条规定了学校可以对学生给予开除学籍的情形,它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在没有法律的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对涉及到学生基本权利的事项,无权做出限制或剥夺的规定。

高校要建立正常的教学活动秩序,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实施,以便对于学生违反规章制度、有损集体利益、有碍顺利实现教育目标的行为实施管理。管理是一种教育手段,是对学生过错行为的一种否定和强制性纠正,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在学生走向自律之前,他律是必经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的引导和矫正,因此高校需要自主的管理权。

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管理权的同时,高校做出剥夺和限制学生受教育权这一宪法性权利时,应依据法律明确规定其事由、范围与效力,学校不得擅自以校内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实施处分,学校的规章制度只能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下进行细化,不得自行创设新的规范,这是法律保留原则之基本要求。高校享有的自主管理权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但自主管理必须遵循法治的原则,在法律的范围内管理。

学校的退学处置影响学生求知权和工作权,也会改变学生在学校的身份,因此,学校对学生强制退学需适用法律保留原则,以此规范和约束学校的退学权。在其他不涉及学生基本权益的方面,如学校的作息时间、教学安排、评优奖励制度、住宿管理规定、学生的服装和仪表、作息时间规定、宿舍规定等都属于管理关系,可以由学校规章制度自行决定。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里,剥夺受教育权要比侵犯某些人身权、财产权的后果更严重。由于《高等教育法》等立法概括性空白授权的缺陷,导致了现实中高校对学生管理权的行使处于混乱状态。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只有立法机关的法律拥有对受教育权进行限制或剥夺的权力,大学仅凭内部规则就剥夺、限制学生基本的受教育权,不符合行政法上的法律保留原则。在法治社会中,既要保护受教育者基本权利,又要维护高校学生管理权。因此,为了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应由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来限制公民基本权利,并在对象、措施、范围等方面规定的非常明确具体,以保障受教育权这项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原则篇10

关键词:幼儿园精细化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44-01

1幼儿园“三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幼儿园班级属于基础教育的最基层组织,毫无疑问,它肩负着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任务。幼儿园班级管理比中小学班级管理而言有其特殊性,既平凡琐碎、服务性强,又具有十分严密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导向性和生活性。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应是以尊重引导为主,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而不是管顺幼儿和要求顺从而已。

幼儿、家长、学校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三大主体,只有平衡了三者的关系,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现代的幼儿园想跟随时展脚步和办有独具特色的精品幼儿园,实施“三位一体”新型班级管理十分有必要,即以幼儿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成长为本、以服务家长和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为本,实现幼儿、家长、教师三方面共同成长。

2幼儿园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基于幼儿园班级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自律与合作,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因此,在幼儿园开展“三位一体”新型管理模式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同样也应该被实践在幼儿园班级管理过程中。“三位一体”管理追求的是幼儿、家长、学校之间的和谐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下,“三位一体”的新型班级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生理特诊,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以学生为本位,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

2.2整体协调的原则

“三位一体”的新型班级管理是由多个部分组成,因此,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始终需要把握整体协调原则,保证班级的平衡发展。这里的整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对班级整体的管理,既要保证班级集体整体水平的达标,保证班级体内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而不是某一些学生的快速发展,某一些学生身心发展有所落后。另一个方面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而不是只注重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发展。

2.3保教结合的原则

“保”指的是对幼儿的健康保护,这里的健康不仅包含有身体健康,同时也包含了幼儿的心理发展健康。“教”指的是对幼儿的知识传输,对于幼儿的学习任务来讲,主要学习内容涵盖很广,并不单纯指书本知识,更多的是指一些生活自律、性格培养的内容。保教结合是幼儿园开展新型“三位一体”新型班级管理必须要遵从的原则之一,这也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3“三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探讨

3.1常规管理为基本

“三位一体”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追求的是家长、教师与幼儿的共同成长,常规管理主要注重的是幼儿的成长。

常规管理对于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来说在熟悉不过了,从幼儿进入园区的第一天起,教师无时无刻不对幼儿采取常规教育。常规教育的“常”体现在频率的经常上,幼儿年纪较小,甚至有些幼儿连自理能力都不太强,更别提自律。因此,教师只能通过加强教育的频率去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思维,并获取到学习的信息,继而逐步成为能基本自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律的学生。除此之外,常规管理还体现在“规”上,离开了家庭,幼儿在园区学习生活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定,在某些行为上受到约束和激励,例如在家里,家长会帮助幼儿自理、喂饭、穿衣穿袜、随意走动、随意破坏等,这些在幼儿园都是不被允许的,并且需要严格规定的。

3.2精细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精细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精心的准备、精细的过程、精品的结果”这一核心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班级管理的各个不同层次管理目标的精细化制定上,幼儿园教育管理过程中,事无巨细,只要事关于幼儿成长的,都是大事。精细化管理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上产生的。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用心感受学生的需求,用爱和知识感化和教育学生,真诚为学生服务。教师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要对学生采取精细化管理,需要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行为习惯,不仅要从生活习惯上去塑造学生,还需要从学生的坏习惯出发,制定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让学生在极其精细的教育目标、极为精准的教育方式中改善自身的坏毛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倘若说“常规管理”是基础,那么“精细化管理”则是核心,它主要代表教师的成长,在实现“精细化班级管理”过程,教师必须保证秉持着一颗“让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更习惯从细节上去实施教育,以自身做榜样,让学生逐渐养成对待每一件小事都认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3.3家庭教育是班级管理的有效辅助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港湾,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起点站,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三位一体”新型班级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于班级管理的辅助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学生在学校一切行为都是比较文明的,能与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但回到了家庭,由于父母长辈的溺爱,许多学生在家庭生活里仍旧不能够做到生活中自理,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要想实现家园相互结合与互补,从家庭教育所处在的相对被动状态的改变开始着手,家庭教育应为幼儿园教育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对幼儿园教育进行延伸和补充,确保在家里与学校的行为差异不大。二是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建立亲子感情,多组织亲子游戏,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配合幼儿园教育才能更好的形成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大环境。

4结语

“三位一体”的新型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平衡幼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联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一所幼儿园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金秀,李红梅.以爱为源春风化雨-小学班级管理初探[J].班主任工作,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