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十篇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5:03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篇1

在新型医学生物工程技术和方法不断产生、新的医学观念与研究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王辰认为呼吸学界在敏锐、积极地运用新办法、接受新观念、实践新模式等方面仍显迟钝,学科发展仍显薄弱,研究欠活跃,以致在新形式下与其他先进学科的差距似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据悉,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重大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长期居我国城乡居民各系统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之首,疾病负担巨大,已成为国家极为突出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问题。另外,由于吸烟、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新病原与耐药病原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我国呼吸疾病发病形式将更加严峻。然而,现阶段我国呼吸疾病防治与研究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于应对日趋严重的发病趋势,整体防治能力亟须加强。这一严峻形势赋予了我国呼吸学界重大的历史使命,也为呼吸学科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机遇。

建多学科交融体系

在呼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王辰认为,呼吸学科的发展方略应构建多学科交融的立体架构的学科体系,合纵连横。“多学科交融领域的‘游戏规则’是哪个学科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与作为投入其中,更多地承担起发展该领域的责任与使命,哪个学科就会更多地‘主宰’该领域的业务与发展。”王辰说道。因此呼吸学科需努力体现自身优点与优势,倍加重视与其他学科有广泛交叉的领域,承担建设与发展交叉领域的主导责任和使命,努力深化研究,提高预防与诊疗水平。

首先,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pCCm)有机结合、捆绑式发展才符合呼吸学科的良性发展,才能培养更专业的人才。而人员队伍建设是内科iCU建设的关键之所在,应切实推动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2013年,上海市已开展pCCm专科医师培训,作为全国第一批pCCm培训单位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翟介明认为,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推动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学科的发展,形成专科医师培训的骨干教师队伍,从而培养具有呼吸病学与危重症专业素养的青年医生,形成全国呼吸危重症专科培养体系,最终实现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育。

其次,提高肺癌早诊率也是呼吸学科努力的方向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认为,找到更理想的肺癌早筛方法,让更多患者在疾病早期诊断,是提高肺癌治疗的希望所在,相关研究值得更多医务工作者投身其中。此外,为避免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成为影响“桶中”生命之水积聚的“短板”,“我国呼吸学科被动、消极的文化必须要改善。我国呼吸学界应当清醒认识自身承担的重大任务使命,以呼吸学科发展带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王辰如是说。

学科防治需携手基层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仅依靠三甲医院之力无法有效防治全国慢性呼吸疾病。需携手基层医生来共同完成。“我国很多社区医生连慢阻肺这样基础的呼吸系统疾病都搞不清楚。”王辰说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主任迟春花同样也这样认为,她反馈我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现状堪忧。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已建立近70年,目前用于医疗支出的费用占GDp的9.4%,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一个面向全面、看病免费的初级卫生体系,即全科诊所。全科诊所只用20%的总医疗资源,却提供了超过80%的总诊疗人次的服务,日均住院成本足够全科诊所为一个患者服务一年。全科医生的职责包括解决轻症、自限性疾病、慢性病管理等,还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相关的预防手段,以及与综合医院进行合理转诊。从英国对基层医疗考核的项目来看,哮喘、慢阻肺等均占比重很大。

相对而言,我国呼吸疾病防控方面,未得到足够重视。首先在卫生层面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里没有涵盖呼吸疾病;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里没有将呼吸疾病纳入管理;国家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考核标准里没有呼吸疾病的内容。其次在基本用药和医保层面上,缺乏呼吸疾病常用药物。常用药物中没有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或雾化吸入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必不可少的药物。呼吸疾病未列入门诊慢病。再次从基层医生诊疗层面上来看,基层医生知识观念陈旧。我国10省市农村基层慢阻肺诊治现状调查显示,门诊及住院患者常用检查中没有肺功能检查,疾病早期诊断不足、误诊和漏诊率高。同时,公众对常见呼吸疾病认知不足,疾病知晓率低。

所幸,中国已开始高度重视慢性呼吸疾病,已将慢阻肺首次纳入国家慢病监测体系,同时被写进国家慢病防治工作规划中。提升基层医生呼吸疾病诊治能力,指导基层医生搭建呼吸疾病诊疗体系将是今后非常重要的工作。

呼吸门诊综合治疗室

对于呼吸门诊综合治疗室,国外已有多年丰富经验。以瑞典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发现许多慢阻肺和哮喘患者控制不佳,原因不是医生没有诊断,也不是医生没有恰当的药物治疗,而是没有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疾病管理。随后瑞典设立了慢阻肺和哮喘门诊,由专职护士负责,主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肺功能筛查和监测、控烟知识宣教、患者自我管理的培训等。卫生经济学评价显示,将有慢阻肺、哮喘门诊和未开设门诊的地区进行比较,前者总的医疗花费为3万多瑞典克朗,后者则需要5万多瑞典克朗。在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包括患者住院次数、住院时间、急诊就诊次数、非计划门诊就诊次数等均有明显差异。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篇2

妇产科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国家教委博士学位授予点、妇产科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也是全国妇产科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卫生部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妇产科药物研究基地、部级妇产科继续教育基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人才济济,医疗梯队完整,专业设备齐全,学科发展均衡,实验仪器精良,现设有产科门诊、妇科门诊、计划生育门诊、妇科常规门诊、妇科肿瘤门诊、妇科内分泌门诊、妇女保健门诊、滋养细胞肿瘤门诊、急诊、特需门诊等诊室,拥有住院床位221张。该科室擅长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宫颈疾病、卵巢功能衰退、月经异常、生殖功能异常、围绝经期疾病、性发育异常及各种复杂疑难性妇产科疾病,擅长做羊膜腔穿刺、脐静脉穿刺、经腹早孕绒毛活检、胎儿镜等检查及宫外孕手术、异位环取出术、附件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息肉和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及各类人工流产术。

郎景和医生简介:

郎景和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科普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科内镜学组组长。上世纪70年代初,郎景和主任曾协助我国现代妇产科的奠基人林巧稚教授从事妇产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1982年,他首次在国内实施了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并把手术的各个关键步骤、手术的彻底性评价及再次减灭术、分期手术等概念推向全国。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郎景和主任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并提出抗粘附、抗侵袭、抗血管形成以及卵巢抑制或孕激素对抗的内异症治疗理论,并于2001年获得中国妇科肿瘤特殊贡献奖。郎景和主任擅长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道畸形、妇科肿瘤及各种妇科疑难杂症。

边旭明医生简介:

边旭明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主任、妇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优生学会理事。边旭明主任197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曾赴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修,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妇产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她擅长各种妊娠期高危重症及分娩期合并症的诊治、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及治疗、重大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及产前筛查。近年来,边旭明主任多次承担国家卫生部及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呼吸内科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呼吸病专业科室之一,由我国已故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朱贵卿教授创建,目前已成为我国一流的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及研究中心。该科室历史悠久,在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涌现出罗慰慈、朱元珏、黄席珍、林耀广、李龙芸、蔡柏薔、陆慰萱等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目前,该科室开放住院病床82张,拥有在编人员37人,其中正教授10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13人,技术人员1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人,科内设有肺癌诊疗中心、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中心、睡眠呼吸疾患诊疗中心、肺功能实验室、血气分析实验室、支气管镜室、细胞学实验室、基础研究实验室等亚级科室。

肖毅医生简介:

肖毅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老年呼吸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和结核病学会睡眠学组成员、亚洲睡眠研究会专家、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肖毅主任1984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1998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诊治睡眠呼吸疾病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蔡柏蔷医生简介:

蔡柏蔷医生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现为呼吸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阻肺学组副组长、美国胸科学会(atS)会员、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资深会员、欧洲呼吸学会(eRS)会员。蔡柏蔷教授师从我国著名呼吸内科专家朱贵卿教授,曾多次赴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医学中心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呼吸内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呼吸系统的疑难杂症,尤其在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基本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成立于1921年,是该院建院之初即成立的核心科室之一。数十年来,在历届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的不懈努力下,该科室在国内率先细化并建立了十余个外科专业组,包括胰腺专业组、胆道专业组、胃肠专业组、血管专业组、乳腺专业组、肝脏专业组、外科营养专业组、重症专业组及相关临床专业实验室,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基本外科疑难重症的诊治及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共有住院床位158张,拥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主治医师25人,博士21人,硕士13人。该科室擅长诊治各类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胆道疾病、肝脏疾病及各种外科疑难杂症,尤其擅长做各类外科手术及微创手术,治疗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赵玉沛医生简介:

赵玉沛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基本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学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亚洲外科学会主席、国际胃肠肝胆胰外科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赵玉沛院长从医近30年,一直工作在基本外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第一线,擅长诊治各种基本外科疾病,尤其擅长诊治各类胰腺、胆道、胃肠、甲状腺疾病。他医术精湛,治学严谨,特别关爱患者,深受百姓的信赖。赵玉沛院长带领他的团队通过刻苦钻研,提出了“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概念,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胰腺癌的误诊误治率。同时,他还提出并建立了“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进而规范了胰腺癌的诊治流程。这对于在胰腺癌的治疗中减少不必要的开腹手术、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领导的课题组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成功地完成了我国首例通过腹腔镜摘除胰岛素瘤的手术,使患者避免了因剖腹手术给其带来的痛苦,缩短了手术和住院的时间。医学界的同仁赞扬说:“赵玉沛院长的手术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手术做得又快又好,手术切口小,并发症少,皮肤愈合好,深受病人的拥戴”。

于健春医生简介:

于健春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营养支持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营养学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于健春主任曾赴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进修,擅长诊治各类胃肠疾病、胆道疾病、甲状腺疾病,尤其擅长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胃肠肿瘤微创手术、腹腔镜胃束带减肥手术及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营养置管术。

血管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血管外科临床医疗及科研工作的单位之一。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在曾宪九、朱预等老一辈著名外科学专家的带领下,该科室就已经率先在国内开展诸如大动脉瘤等各类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工作。目前,该科室共开放床位39张,每年接诊人数高达2万余人,每年收治住院患者800余人,每年进行各种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及血管外科手术700余例。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擅长诊治各种血管外科疾病,包括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布加氏综合症,尤其擅长做各种动脉疾病的血管重建手术及血管微创治疗,包括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和腔内隔绝、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和微创治疗、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主髂动脉闭塞的髂动脉支架和主髂动脉架桥等。

刘昌伟医生简介:

刘昌伟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学系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药物评审专家组委员、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美国血管外科学会会员。刘昌伟主任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曾先后两次赴美国进修,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血管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在诊治各种血管外科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技能,擅长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和支架治疗及糖尿病足的血管腔内治疗,特别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篇3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呼吸道疾病;误诊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胃肠动力学紊乱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反酸、烧心、吞咽困难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多样化,部分患者消化道症状较轻或缺如,而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极易误诊为呼吸道疾病。本组40例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GeRD患者中,大部分曾多次经耳鼻喉科或呼吸内科长期、反复治疗,而病情无明显好转。现对本院2008~2013年呼吸内科收治的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5岁。主要症状:慢性咳嗽32例,胸痛26例,咽部不适10例,反复发作性哮喘6例。

1.2方法全部病例经过详细询问病史、查体、X射线胸片、纤维支气管镜、肺部Ct、鼻窦拍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均给予抗生素、止咳化痰药物治疗,五官科检查未发现异常。其后全部给予胃镜检查及食道功能检查,结果均符合GeRD,并给予抑酸药物奥美拉唑胶囊20mg,2次/d口服,促进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片5mg,3次/d口服;胃黏膜保护剂胃铋镁颗粒1包,3次/d口服,4~8周为1个疗程。同时嘱咐患者床头抬高15cm,睡前3h不进食,戒烟酒,避免高脂肪饮食。

2结果

治疗后1周慢性咳嗽、胸痛、咽部不适、反复发作性哮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2周后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4~6周后25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所有患者经胃镜复查,食管炎症消失,黏膜恢复正常,其余病例继续巩固治疗2周后全部临床治愈,随访4周无复发者。

3讨论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对食管黏膜刺激造成损失,从而引起的临床症状或食管炎症的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胃镜及24h食管pH监测诊断较容易;但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GeRD其症状不典型,加之部分患者内镜检查可无食管炎症改变(即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症),以及因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导致24h食管内pH监测为阴性等;以咳嗽、胸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极易与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疾病相混淆[1]。以咳嗽、哮喘为突出表现者,更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2]。部分患者仅有喉部不适,而就诊于耳鼻喉科[3]。

在GeRD的发病机制中,胃肠动力紊乱导致反流物进入食管、喉部及支气管造成黏膜损伤或为其发病基础。GeRD消化道外症状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迷走神经反射、气道微吸入、反流物直接刺激及神经肽的参与等。尤其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胃酸分泌增加以及平卧等均使反流更加严重,最终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使临床诊断更为困难,所以GeRD已经不仅仅是胃、食管问题,其消化道外表现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其诊断与治疗尚存在一定难度。近年来食管外的症状随着人们对GeRD的认识及重视不断提高,目前已成为国内消化系统研究的热点[4]。大约10%的GeRD患者伴有呼吸道症状,并无烧心、反流、胸骨后不适等典型症状,故易漏诊。现将GeRD引起慢性咳嗽、胸痛、哮喘可能的发病机制分析如下。

3.1GeRD被认为是继咳嗽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漏综合征引起慢性咳嗽的第三大原因。咳嗽是由一个复杂的神经反射弧导致的,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入气管,直接刺激气管、喉部的感受器可能是引起咳嗽的主要机制;另外通过刺激食管感受器和传出路的反射弧介导,刺激该反射弧而引起咳嗽。

3.2以胸痛为主要突出表现的GeRD易与心血管系统引起的胸痛混淆而导致误诊。因为食管病变刺激C8~t10与心脏病变引起刺激t1~4,在体壁和皮肤上的定位相互重叠,所以临床可见食管病变引起的食管源性疼痛与心绞痛的疼痛均可放射至上胸部、下颌部或上肢等部位。因此对于胸痛的老年患者不能以心肺疾病解释时或治疗反复时,即使无GeRD症状,亦应高度警惕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性。

3.3GeRD导致哮喘的可能机制为:①胃食管反流物刺激气管迷走神经感受器引起支气管痉挛;②胃食管反流物可通过刺激食管黏膜敏感受体兴奋迷走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引起支气管痉挛,从而诱发或加重哮喘;③反流物刺激气管神经感受器引起支气管痉挛;④反流物使支气管反应性增高,增强了哮喘患者的敏感性。

对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哮喘、胸痛及咽喉部炎症患者,必须考虑是否存在GeRD,在以呼吸道症状为主,按呼吸道疾病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考虑GeRD的可能,并应进行相应检查。如没有检查条件,对疑似患者进行试验性联合用药治疗也不失为诊断GeRD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依据,联合用药治疗同时也是治疗GeRD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有助于诊断,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可减少漏诊和误诊的机会,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检出率。呼吸科医师应加强对GeRD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的认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扩张诊断思路,慢性咳嗽、胸痛、哮喘不仅涉及呼吸系统疾病,还与消化、神经、心血管、耳鼻喉多专业疾病相关,临床应综合考虑以避免GeRD引起的呼吸道症状被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1]柯美云,王子时,邓美蓉,等.52例心绞痛样胸痛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内科杂志,1993,32(5):295-297.

[2]罗金燕,ForichonJ,minaireY.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与食管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89,12(3):135.

[3]曹芝君.胃食管反流的咽喉部表现.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病分册),1999,12(2):67-69.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篇4

【关键字】呼吸衰竭;表现;病因;诊断;治疗

1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1.1原发病表现

呼吸衰竭是一种经常出现在呼吸系统的疾病,有时也受到呼吸系统以外的疾病的影响,发现呼吸衰竭病症时应当根据病人的病史来仔细判断其病因所在。

1.2呼吸改变

呼吸衰竭在临床上的最直接表现一般都为呼吸的改变,对患者的呼吸进行检测,识别呼吸衰竭的病因和程度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1.3低氧血症表现

低氧血症的一种突出表现就是发绀。发绀一般会出现人身体表面皮肤比较薄的部位,通常主要出现在脸、脚趾、手指、舌头、口唇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末梢部位血液循环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本来就有贫血相关的疾病,那他的发绀症状也可能不明显。并且,如果患者一氧化碳中毒也会影响对其的缺氧程度判断。缺氧的其他表现因缺氧程度和个体差异每个患者都有不同,普遍会出现胸闷、头晕、定向力差、气短,严重时会遗失模糊等。此外,低氧血症还会出现很多其他的伴随表现,如蛋白尿、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等问题,特别严重时,患者机体会出现无氧酵解和乳酸堆积,知识机体的酸碱平衡紊乱和电解质失调,全部会导致细胞的受损。

2呼吸衰竭的病因

当机体的气体交换不能够通过呼吸系统来满足时就被认为是呼吸衰竭,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通常被认为是两大类因素,即为影响呼吸泵的疾病和影响呼吸道或肺部的疾病。下面将进行全面的介绍。

2.1呼吸道和肺部疾病

当患者呼吸道或肺部患有疾病时,主要会出现以下三种症状:首先,肺实质出现病变,出现此类病变可能引发肺水肿、淹溺、休克、肺挫伤、脓毒症、肺栓塞等;其次,外呼吸道出现阻塞,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胰腺囊性纤维性变、患者吸入异物、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的问题;最后,出现中心呼吸道阻塞主要是由于急性喉炎、吸入异物、呼吸道狭窄、气管软化、声带麻痹等问题。

2.2影响呼吸泵的疾病

对于影响呼吸泵的疾病可以概括如下:首先,神经肌肉类病变,包括产伤、手术后的膈神经损伤、肉毒杆菌中毒、及营养不良等表现;其次,脊髓病变,包括脊髓性肌萎缩、脊髓灰质炎和脊髓创伤;再次,脑干病变包括中枢性低通气、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最后,胸廓畸形具体包括膈膨升、膈疝、窒息性胸廓萎缩等。

3呼吸衰竭的诊断

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的不正常工作导致的氧缺乏或二氧化碳滞留过多。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除了来自于呼吸系统也来自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循环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的受损都有可能诱发呼吸衰竭。

临床研究一般将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定为下面四条中的两条,具体为:1.出现非常明显的呼吸性酸中毒,动脉血pH开始降低;2.呼吸室内的空气时,pao2小于50mmHg;3.paCo2大于50mmHg;4.呼吸苦难问题的明显存在;5.意识状态出现改变。出现以上五个状态中的任意两个状态都可以在临床上被认为是呼吸衰竭的特征,需要按照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例如,如果患者在被发现时的呼吸已经十分窘迫了,而且伴随着明显的呼吸不规则或遗障碍,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进行紧急的救治,也包括利用机械通气或气管插管的方法不能够在等待动脉血气分析的结果,否则容易造成缺血性脑损害或心跳停止。另外,临床操作时很多医生的操作存在问题,不能在进行机械通气之后就简单的认为已经解决了呼吸衰竭的问题,还要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治疗,查看是否已经改善了血气指标,通过调整呼吸机的参数随时关注病人情况。呼吸衰竭的问题出现之后必须进行迅速而有效的治疗,这要求临床医师要非常熟悉呼吸衰竭的病情表现和特征,正确及时的判断甄别,采取合理的方法帮助病人。

4呼吸衰竭的治疗

4.1支持性治疗

4.1.1合理氧疗,改善通气

低氧性呼吸衰竭伴呼吸窘迫的紧急治疗是氧疗,迅速增加吸氧浓度,用脉氧计连续监测,并维持血氧饱和度。常用的氧疗方法有鼻导管、鼻塞、简单面罩、非重复呼吸面罩以及经机械通气给氧。在高流量时,鼻导管可提供百分之四十的Fio2,简单面罩可提供60%的Fio2。迅速纠正严重低氧血症要比由此而引发的pao2上升更重要。

4.1.2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无力咯痰、窒息、急性左心衰竭、顽固性低氧,经常规治疗后,pao2不能达到目标值,paCo2继续升高,导致严重呼吸性酸中毒,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近些年来,呼吸衰竭的救治和监测技术已有了很大进步,监护技术也已有很大进步。近些年来开展的连续动脉内血气监测、二氧化碳监测可为治疗病情不稳定的危重患者提供较客观依据。

4.2基础疾病的治疗

4.2.1针对呼吸衰竭病因的治疗

在进行支持性治疗的同时,应根据呼吸衰竭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治疗。如创伤引起的呼吸衰竭,应根据外科原则采取必要的手术治疗;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呼吸衰竭,则应治疗脑血管病。只有去除呼吸衰竭的病因,才能使呼吸衰竭得到有效纠正。

4.2.2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排痰

支气管痉挛增加呼吸功能负荷,患者存在支气管痉挛时应给予有效的支气管舒张药物。必要时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应用祛痰药物,给予气道湿化,并辅以翻身叩背。

5结语

呼吸衰竭是临床上重症医疗的一个重大的环节,研究呼吸衰竭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治疗四个部分对呼吸衰竭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以期能够为业内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帮助,为临床上对呼吸衰竭的治疗及应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篇5

郭阿姨半月前开始出现干咳、乏力等不适,当时以为是感冒了,就自己服用了一些感冒药。服药后症状不见好转,并且出现了渐进性呼吸困难,家人急忙将其送到当地医院内就诊。医院诊断为“肺炎”并给予吸氧、抗炎及对症治疗,但是呼吸困难继续加重,并出现了发绀、杵状指。后来家属将其转到省城一家医院,经过医院各位专家的会诊,最终郭阿姨被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目前郭阿姨仍在监护室中接受治疗。

疾病与病因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组不同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非肿瘤性以侵犯肺泡壁为主,并累及肺泡周围组织及其相邻支撑结构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有多达200余种病因,且发病机制不明。iLD多数起病隐袭,表现为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可伴干咳、乏力,双肺可闻及Velcro音(连续、高调的爆裂音)。胸部影像呈弥漫性间质性改变,肺功能检查为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减退。血气可出现低氧血症,疾病进展最终可导致呼吸衰竭。

iLD可分为已知病因和病因未明两大类。

已知病因的iLD包括:①与职业和环境相关,如吸入无机粉尘(硅肺、石棉肺、尘肺、慢性铍肺等),吸入有机粉尘(农民肺、蘑菇肺、饲鸽者肺、空调―湿化器肺等);②与药物或治疗相关,如抗肿瘤药、胺碘酮、呋喃妥因、苯妥英钠、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降糖药、口服避孕药、海洛因、放疗等;③与感染相关,如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毒性肺炎、卡氏肺囊虫病;④慢性心功能不全;⑤癌性淋巴管炎;⑥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相关。

病因未明的iLD数量较多,常见的有①特发性间质性肺炎;②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多发性肌炎、干燥综合征等;③肉芽肿性疾病,如结节病、wegener肉芽肿等;④一些特殊疾病,如肺泡蛋白沉积症、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

诊断与治疗

iLD病因复杂,且多数呈慢袭起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如气短、干咳、乏力、杵状指等常被患者忽视,直至发展为双肺弥漫性纤维化、蜂窝肺、呼吸衰竭才就诊,延误治疗。故患者有上述症状且诊断不明时,应尽早到呼吸科就诊,进行胸部影像学、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明确诊断。

仔细回顾职业史、吸入接触史、治疗用药史、特殊爱好等,可以为医生寻找病因提供线索。外源性致敏性肺泡炎患者多有明确的抗原接触史,如与干草、麦秆等接触,饲养鸽子、长期桑拿浴等,明确后应脱离抗原环境,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炎药物、支气管扩张剂。有风湿免疫性疾病者应积极控制原发病。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篇6

【关键词】昏迷;急诊;内科;结局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9-0027-02

doi:10.14033/ki.cfmr.2015.09.011

昏迷是急诊内科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发生原因较多,且常常因患者意识部分或完全中断或丧失而难以询问病情,给急诊处理带来一定困难[1];而对于昏迷的急诊处理又要求急诊医生尽早诊断、及时处理以有效刺激患者快速觉醒[2];笔者本次回顾性观察和分析了72例昏迷患者急诊内科救治结局与影响预后等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院急诊科救治的72例昏迷患者,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18~75岁,按照格拉斯昏迷评分量表,72例昏迷者评分3~8分,其中3~5分14例,6~8分58例;家属代诉:高血压病21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6例;发病至急诊救治时间10~120min。同时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1)发病前存在精神疾病、认知障碍和语言障碍;(2)合并严重并发症;(3)外伤所致的昏迷;(4)瘫痪样假性昏迷或晕厥。

1.3急诊内科救治方法

(1)急诊诊断方法:接诊后,首先判断患者昏迷程度,排除闭锁综合征、木僵和精神性昏迷;同时,询问家属或相关知情人患者病史、家族遗传史和昏迷原因等,做到监测生命体征、详细体格检查同步进行(尤其是皮肤和瞳孔、呼吸),且及时完善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心电图、超声等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昏迷原因,总之,对于内科昏迷者,在接诊后,应及早掌握患者昏迷原因和机体情况。(2)急诊治疗方法:首先,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包括,①迅速开展呼吸道管理(包括呼吸道分泌物清除以畅通气道,必要时可予以气管插管、切开),心跳呼吸骤停者给予心肺复苏术,②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输液处理以维持循环功能。其次,根据患者昏迷原因,给予不同急诊救治方案,例如低血糖昏迷者,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高渗透性非酮症糖尿病者大量补液、持续胰岛素滴注处理;急性心肌梗死者给予尿激酶溶栓处理或急诊pCi术,脑出血者保守处理无效时可转为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或相关急诊手术,急性脑梗死者根据发病时间判断是否给予溶栓药物等治疗;肺性脑病者给予呼吸机以辅助呼吸、抗感染等急诊处理,肝病昏迷者可给予弱醋酸保留灌肠以及降血氨等药物处理,中毒者在清除毒物的同时,根据毒物成分给予相应解毒药物处理;在解除昏迷发生原因、针对原因治疗时,还应对症处理及一般支持治疗,例如高热者物理降温或给予赖氨匹林等退热,血压过高者滴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颅内压增高者给予甘露醇等脱水剂控制颅内压、加强脑保护等。在上述急诊治疗基础上,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以支持器官功能。

1.4观察指标

回顾性观察和分析72例昏迷患者病历资料,同时参考临床试验设计标准,指定专人负责观察如下指标:72例昏迷者昏迷原因、急诊内科救治效果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年龄、原发疾病、格拉斯昏迷评分、急诊救治时间)。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将检验标准设定为α=0.05,p

2结果

2.172例昏迷患者昏迷原因

72例昏迷患者昏迷原因包括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消化疾病、中毒以及内分泌疾病,见表1。

2.272例昏迷患者急诊救治效果

根据昏迷原因,给予72例昏迷者相应急诊救治后,好转率61.11%,稳定率23.61%,高于死亡率8.33%,见表1。

2.3影响昏迷患者急诊救治结局因素

对影响昏迷者急诊救治结局因素分析后,结果显示原发疾病、格拉斯昏迷评分以及急诊救治时间是影响昏迷者救治结局的高危因素(p

3讨论

临床上常将昏迷分为浅昏迷、中度昏迷、深度昏迷和脑死亡四个阶段,由于昏迷患者难以对外来声音、光线、疼痛的刺激产生反应[3],因此急诊救治时较为棘手且死亡率居高不下[4],所以积极对昏迷者急诊内科救治情况加以分析是提高急诊救治成功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鉴于此种情况,笔者此次回顾性观察和分析了72例昏迷者相关资料和急诊救治措施,从表1结果可知所采取的急诊内科治疗措施对昏迷者来说好转率达61.11%,高于死亡率,说明本次急诊内科救治措施效果满意,因为对于昏迷者来说,本次急诊救治系于早期就给予了保证呼吸道畅通、加强其管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酸碱平衡紊乱、维持循环功能等一系列对症及支持救治措施,与此同时给予体格检查等以明确昏迷原因,根据原因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急诊救治措施,由此即达到了体格检查、诊断与急救处理同步的目的,这样也是遵循了积极主动缩短无效救治时间以及先救命、后辨病的急诊原则[5],所以急诊效果良好。另外从对昏迷者急诊内科救治结局影响因素分析来看,急诊救治时间、昏迷程度和原发疾病是影响急诊救治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上述三种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急诊救治时间至关重要,因为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细胞缺血缺氧耐受时间是6min,超过一定时间则发生不可逆性改变,而昏迷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病变引起,中枢系统的变化则会诱发机体其他脏器发生一系列变化,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等恶性事件发生[6-8];总之,笔者认为在昏迷患者的急诊内科救治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加强监测、纠正和消除危及生命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快速做出诊断,给予有效处理措施,尽可能缩短无效治疗期是提高急诊内科救治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加强昏迷者病因观察、总结急诊救治经验,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能提高急诊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永华.急诊内科昏迷者抢救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4):9-10.

[2]程永生.急性昏迷患者82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0):12-13.

[3]叶俊宇.167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3):73-74.

[4]谢志军.106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与处理措施[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2748-2749.

[5]谭宗强.急诊昏迷患者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4):118-119.

[6]刘富强,师聪红,张桂琴,等.急诊昏迷患者的迅速分诊与急救方法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1281-1282.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篇7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治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临床机械通气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是由于气管切开以及气管插管实施机械通气2d以后发生的医源性获得性肺炎[1]。由于气管插管可引起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受损,咳嗽反射被抑制,进而引起痰液滞留,有利于细菌的滋生,从而诱发Vap[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发生Vap患者58例,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20~77岁,平均为(35.9±4.3)岁;机械通气时间2~84d,平均为(12.4±3.5)d;8例经鼻气管插管,43例经口气管插管,7例气管切开;原发病:14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神经系统疾病,5例消化系统疾病,4例心血管疾病,11例多发性以及术后,10例中毒,8例其他。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应用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对于Vap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①在应用呼吸机2d后发病;②X线胸片检查显示胸部浸润阴影或者有新的炎症病灶出现;③存在肺内实变体征或者湿性罗音;④持续发热,体温超过37.5℃,且呼吸道内存在脓性分泌物,白细胞计数升高或者降低,合并或不合并核左移;⑤支气管分泌物经培养分离出新的病原体。

1.3方法以无菌吸痰管或者纤维支气管镜经人工气道采集支气管内分泌物,常规进行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在使用呼吸机2d后,实施床旁胸片检查,并与机械通气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监测患者的血常规以及血气分析情况,观察机械通气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呼吸道体征,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早期予以足量抗生素治疗,一旦获得细菌培养结果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立即调整抗生素用药物方案,对于革兰阴性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应予以联合治疗,以降低细菌耐药的发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静脉滴注治疗,用药方法为150mg盐酸氨溴索+100ml生理盐水静滴,1次/6h。

1.4疗效标准于治疗14d后根据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判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病原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肺部无干湿罗音,实验室检查指标大部分恢复正常;好转: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咳痰量减少,存在少量肺部干湿罗音;无效:症状、体征、病原学以及实验室检查均未恢复正常。

2结果

2.1病原菌检出情况本组58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61株,主要为革兰阴性菌(G-),共46株(75.4%),包括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13株,肺炎克雷伯菌10株,铜绿假单胞菌9株,鲍曼不动杆菌3株,嗜麦芽黄单胞菌3株,其他菌株8株;革兰阳性菌(G+)8株(13.1%),包括2株粪肠球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7株真菌(11.5%)。

2.2临床预后58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24例痊愈,16例显效,9例好转,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4.5%(49/58)。

3讨论

机械通气是临床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抢救手段,但在建立人工气道时,鼻腔与气管黏膜以及纤毛传递系统所组成的防御屏障受损,致使气道干燥且黏液分泌量增多,极易造成痰液黏稠而引流不畅。同时,气道分泌物阻塞导致感染难以控制,大量细菌在痰液中聚集和繁殖,引起肺部感染[2]。Vap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即便救治存活后,住院时间也将明显延长,且医疗费用将明显增加[3]。因此,Vap的诊断与防治已成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点。

准确及时的诊断Vap是临床危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对于Vap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检情况以及胸部平片检查结果等作出全面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肺实质损伤以及肺空洞形成及胸膜炎等并发症。临床诊断主要是根据影像学观察到炎性渗出以及存在支气管脓性分泌物、白细胞减少或升高、发热等进行诊断[4]。但仅仅凭借上述指标进行诊断过于局限,敏感性和特异性仅为69%、75%左右。经验性诊断在临床中较为普遍,但实践证明,初期抗感染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预后不良,即便后期抗菌治疗得以纠正,仍然无法取代初期正确抗感染治疗的效果。此外,过度应用抗生素可能引起多重耐药,增加不良预后发生风险[2]。因此,无论是限制性抑或非限制性经验应用抗生素治疗Vap,均非理想选择,早期全面、准确的诊断非常必要[3]。目前,临床主张根据临床症状、胸部平片检查联合细菌学检查进行诊断。通过利用纤维支气管镜或者吸痰管采集标本后进行细菌学检查,可检出病原菌类型,指导临床准确诊断和治疗[4]。本组58例患者经上述诊断措施均获得明确诊断,细菌学检出61株病原菌,其中,以G-占首要地位,占75.4%,其次为G+,占13.1%。此外,本组还检出7株(11.5%)真菌,所占比例较既往报道有所提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Vap的治疗,早期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非常关键。大量研究表明,延迟或者不恰当抗生素治疗是导致Vap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认为早期予以足量抗生素治疗,并尽快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据此调整用药方案,有利于及早控制感染[3-4]。此外,Vap患者多存在严重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原发病,并配以调节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及并发症处理等非常必要。本研究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配以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静脉滴注,可与抗生素起到疗效协同作用,有利于缩短抗生素的应用时间。同时,盐酸氨溴索能够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预防发生肺泡塌陷及肺不张等,促进纤毛转运痰液功能的恢复,并促进气道黏膜分泌功能的恢复[5]。此外,其还具有抗氧化以及抑制炎性因子等作用,有效预防肺损伤。治疗结果显示,58例患者均无死亡病例,治疗总有效率达84.5%。

综上,Vpa发生率较高,病情严重,早期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细菌学检查准确诊断,及时予以合理抗生素治疗并配合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周国花,蔡文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和防治研究进展[J].罕少疾病杂志,2010,17(5):52-55.

[2]许晖.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0,32(16):2262-2264.

[3]邵莉.浅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和预防措施[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359.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篇8

【关键词】老年人;重症肺炎;呼吸机;临床效果

老年人肺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常没有明显的咳嗽、咳痰、发热、胸疼等症状,极易被误诊或者漏诊。而且老年人常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故极易导致重症肺炎的出现,也常累及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并且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一旦出现重型肺炎,便会有危机患者生命的可能。而呼吸机作为呼吸道疾病治疗的常见仪器,能够通过机器本身驱动使气道口和肺泡产生正压压力来辅助患者呼吸,及时改善缺血、缺氧的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联合给予合理有效的抗生素、吸氧等治疗,便能及时的控制病情,可提高老年人的存活率,提高其生命质量。现本文对呼吸机对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给予了呼吸机辅助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病人中随机选择86人,其中男性病人68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2岁;女性病人18例,年龄60岁-78岁,平均年龄69岁。且对各位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及《医院获得性肺炎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的标准。[1-2]

3结论

近年来,随着呼吸机使用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掌握,应用也越来越多,常作为治疗各类疾病引起的呼吸道症状。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肺炎使得肺组织通气换气功能障碍,而重型肺炎除了呼吸功能障碍外,由于缺氧,Co2潴留和毒血症引起机体代谢和其他系统器官功能障碍。呼吸机可以代替、控制或改变病人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功消耗,提高血氧饱和度、pao2分压等。能够很好的改善肺炎的症状,及其他并发症,有利于病情好转。[4]虽然呼吸机在危重症的治疗和抢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使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将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气道损伤,面部的压力性损伤,皮下、纵膈气肿,肺部感染,甚至会引起窒息。这就要求我们医务人员加强呼吸机的管理和护理,了解掌握呼吸机治疗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掌握预防的方法及对相关并发症的处理,这样便可以有效的减少呼吸机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呼吸机的治疗效果。[3]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199-201.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203.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篇9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慢性咳嗽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分析患儿咳嗽原因,并对其采取有效的诊治对策。

结果:小儿咳嗽的病因主要以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和咳嗽变异性哮喘为主,其他病因次之。

结论: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原因较多,病情较为复杂,要求临床工作者可采取有效的诊治对策以达到更好的治愈目的,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小儿慢性咳嗽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86-02

小儿慢性咳嗽作为儿科疾病当中的一类常见类型,属于呼吸系统疾病范畴,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主要由呼吸道病原菌引起。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咳痰等,采用传统的抗生素或止咳药物的治疗效果一般,无法完全治愈[1]。因此,需结合患儿的病因及自身特点进行诊断,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提高其应用价值。现笔者将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慢性咳嗽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在4个月至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岁,病程在1个月至2.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7年。其中25例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咳嗽,13例患儿晨起后咳嗽症状加重,9例患儿白天有单生干咳。

1.2诊断方法。根据患儿主诉及临床症状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并询问患儿及其家属疾病的发展、演变以及前期治疗情况,对其作出评估。另外,询问患儿及其家属关于患儿的疾病史、过敏史、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疾病,作出初步的诊断。后对患儿的分泌物进行实验室检查,必要时为患儿拍摄胸片,检查其肺部功能,明确诊断。

1.3治疗方法。针对患儿的不同病因制定相应的诊治对策,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治疗方式:①咳嗽变异性哮喘:每日三次给予患儿150μg的β2受体激动剂,同时每日两次的给予剂量为0.5mg/kg的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共以4周为一个疗程。②呼吸道细菌病毒感染: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③哮喘:给予患儿的治疗方式与咳嗽变异性哮喘大致相同,可选择的药物为β2受体激动剂、异丙托溴铵等,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吸入。④支原体感染:给予患儿口服剂量为10mg/(kg・d)的阿奇霉素,以三周为一个疗程,其中服用3d后停止4d,持续进行三周[2]。⑤鼻后滴漏综合征:每晚采用剂量为50mg的丙酸倍米松与麻黄碱给予患儿行鼻腔滴入一次,以两周为一个疗程。⑥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给予病情较重的患儿激素治疗。⑦胃食管返流症:给予患儿具有存进胃动力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拮抗剂或多潘立酮等,并指导患儿能够注意饮食及作息习惯,避免进食咖啡、可乐等,多食用富含高蛋白低脂的物品[3]。⑧心因性咳嗽:病因尚未明确,无法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仅需转移患儿的注意力,达到治愈目的。

2结果

该组患儿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该组患儿共48例,经我院实验室检查与临床症状判断可知,该组患者中共有22.92%的支原体、衣原体感染,18.75%的咳嗽变异性哮喘、12.50%的哮喘、12.50%的呼吸道细菌病毒感染、10.42%的鼻后滴漏综合征、8.33%的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8.33%的胃食管返流性疾病与4.17%的心因性咳嗽,其他病症占2.08%。见表1。

3讨论

咳嗽作为儿科病症中一类常见疾病,常因呼吸道受到刺激后,引起一系列神经反射而发生的保护性动作,帮助呼吸道内的异物与分泌物排出体外,而当咳嗽过于用力时,常导致气胸、肺气肿等急症,不但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到患儿的生命[4]。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但发展,小儿慢性咳嗽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不仅与周围环境污染加重有关,同时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免疫系统及器官尚未发育完整,都是导致慢性咳嗽疾病的诱因。在以往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常依照主治医生的主观判断,但疗效较为一般,现为了提高患儿的治愈率,要求主治医生能够结合咳嗽患儿的分泌物实验室检查与临床症状表现,明确病因,给予不同的患儿较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5]。在本次试验研究的结果中可见,小儿咳嗽的病因主要以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和咳嗽变异性哮喘为主,还包括哮喘、呼吸道细菌病毒感染、鼻后滴漏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胃食管返流性疾病、心因性咳嗽与其他病症等。综上所述,要求临床工作者面对儿科疾病中可采取有效的诊治对策以达到更好的治愈目的,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万莉雅,范永琛.小儿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J].临床儿科杂志,2010,16(5):4-6

[2]王立波.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及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3(14):84-85

[3]Fujimuram,ogawaH,nishizawaY,etparisonofatopiccoughwithcoughvariantasthma:isatpoiccoughaprecursorofasthma[J].thorax,2010,16(12):1795-1797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篇10

关键词:肺;白色念珠菌;急诊病房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在通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人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器官出现菌群失调时才会成为致病菌。近年来,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慢性病生存时间延长;抗生素的升级并广泛使用;肿瘤患者带瘤长期生存;植入性导管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器官移植量增多,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随之增多,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系统性真菌感染的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最多见。真菌感染多发生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1]。本次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病房的58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杨浦区中心医院急诊病房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58例,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46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37~96岁均龄75岁。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以2008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

1.2.2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显示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影像学显示肺部阴影好转但未完全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改变。恶化:临床症状加重,影像学显示肺部阴影增多。

1.2.3研究方法本组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病史、疾病的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有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计算百分比及统计列表等。

2结果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病房住院患者1920例,其中58例发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率为3.02%。58例均由痰微生物检查确诊。死亡5例,病死率8.6%。

2.1真菌感染的基础疾病真菌感染多发生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6例,占79.3%,最为多见。2.2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使用抗生素超过2周者56例(占96.5%),低蛋白血症者54例(占93.1%),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超过两周者8例(占13.7%),其中54例合并2种或2种以上易患因素。

2.3感染的真菌类型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念珠菌属,其中白色念珠菌38例(65.5%),光滑念珠菌12例(20.7%),曲霉菌属6例(10.3%),其他2例(3.5%)。

2.4临床特征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有咳嗽、咳痰56例(96.5%),口腔燃照衬ぁ⑸啾砻婵杉白色斑点21例(36.2%),在X线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现也无特异性,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类似。

2.5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后所有患者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疗,50例用氟康唑静脉滴注或口服,6例用伊曲康唑口服。53例患者痊愈或好转,5例死亡。

3讨论

急诊病房的真菌感染大多发生在原有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CopD(慢性阻塞性肺部)最为多见,占79.3%。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是重要的易患因素。

急诊病房患者多为老年人,这些患者年龄大,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差、脑血管意外后肢体功能丧失长期卧床、或不能进食需长期鼻饲、低蛋白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肝病,肝硬化,晚期肿瘤恶液质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疾病。大多数患者多次住院,在反复住院过程中,就可能存在机械通气、靠呼吸机长期维持,使用抗生素超过两周、糖皮质激素使用等因素,本组资料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54例,占93.1%。

本组研究发现急诊病房真菌感染病人中培养出的真菌,最多的是念珠菌属,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5.5%,光滑念珠菌占20.7%,另外还发现曲菌6例,占10.3%,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2]。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上并无特异性,真菌感染且多数为继发感染,常与肺部原发病感染很难区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在临床上,治疗原发病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肺部症状、体征加重;体温一度下降后复又上升;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在治疗的过程中增加;胸片或胸部Ct提示有新的、无法解释的肺部病灶等等;在抗感染过程中出现的用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症状或体征,均应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的可能,及时地送检痰液做培养,培养阳性是确诊的关键,同一真菌培养2次阳性结合临床即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3]。

抗真菌感染可选择的药物不多,主要有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本组资料中的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念珠菌属。对于52例患者我们选择了抗真菌活性强、毒性低的氟康唑,先静滴后口服维持,痊愈或好转48例,有效率为94.2%。6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口服,有效率66.7%。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体会,由于真菌是条件致病菌,一般真菌感染又多发生于高龄、营养条件差、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所以在选择恰当的抗真菌药物的同时一定加强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严格控制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综合治疗,才能提高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好转率。

参考文献:

[1]杨继红.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