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教学理论知识十篇美术教学理论知识十篇

美术教学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5:29

美术教学理论知识篇1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研究人员与教学人员普遍地将艺术教育简单理解为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艺术教育理论的知识传授,在教育活动中,片面地以抽象的概念代替生活感受,以理论体系覆盖生命直觉,以逻辑推导遮蔽心灵反思,因此遗忘对学生进行审美感性的教育,没有开启主体的心性和灵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培育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情。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艺术之树常青。开始,没有对于自然的观察体验和热情感受,一个人不可能培养对于艺术的热情和兴趣,当然更不用说美感和经验了。艺术教育离不开对于学生的自然和审美教育,离不开激发和调动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审美观察、诗意体验和富有激情的想像。在当今历史语境中,艺术教育还必须承担教育学生培养对于自然的敬畏感情,建立他们关心自然,和大自然平等对话的意识,而不应单纯地树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意识,而是应该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这样有助于建立生态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现代意识,更有利于美感的形成和艺术感觉的完善,可达到一石两鸟、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大学层面的艺术教育并非单纯局限于教科书上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换言之,艺术教育并不是那种满足于空谈艺术的本质、历史、特征、风格和表现的书本教育,也不限定于探讨文艺美学的种种概念,以及常识性的艺术知识。高校艺术教育事实上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精神工程,应当致力于借助于艺术教育的途径,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完整徤康的人格结构、具有一定审美修养和具有诗意内涵的生命存在个体,培养他们的艺术敏感和兴趣、良好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经验等等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从诗意生存和审美生存的美学意义上着眼于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这样,使艺术教育获得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因此,高校艺术教育的关键不是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类别的知识传授,不是让大学生从审美境界的启发,让他们建立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尊重,开启心性,激发诗意情怀和审美眼界,结合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让大学生能够明“道,’体“道,进而与“道,’一体,进入充满美感的艺术殿堂。

在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上,人们习惯于将艺术教育附属于美学理论的范畴,或者将它和艺术理论混为一谈。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然而,它们毕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和区别。在存在形态上,艺术教育是将具体的美学理论、艺术理论应用于教学和教育的实践活动它不仅仅是注重于理论体系和概念内涵的传统也不是单向度地传授具有的艺术知识和审美经验,而是将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诗意直觉等审美感性渗透到理论结构和知识形式之中,另外,它注重艺术的形式感和具有的艺术经验的启发,使观察力和想像力融入记忆力、推理力,让理论结合实践,良知渗透生活。而一般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是以知识论和认识论相结合,是以逻辑和思辨以特性的概念形态。因此,它们不能简单和直接地代替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与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不仅有着存在方式上的差异性,而且有着社会预期和社会功能的差异性。艺术教育不是以单纯求知为特征的知识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它寻求建设青年学生的诗意的人生修养和审美的生命境界。故从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纯知识学角度来理解艺术教育,将遮蔽艺术教育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意义,从而不能真正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换言之,艺术教育不是对知识理论问题的知识性解答,不是以回答“什么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等等类似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或者亚里士多德《诗学》中讨论和回答的知识命题。艺术教育是力求解决人生的审美感性、良知修养和诗意境界的问题,而这些内容是美学知识和艺术经验难以包括的,它们更多是生命的智慧形态。

美术教学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艺术创作;意义

上个世纪初期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至今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其经历了渐兴、停止、恢复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如今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然而,在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院校、美术从业者及美术学生的发展。

一、对美术理论的重视不足

我国美术界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艺术浪潮,比如“85美术”、“玩世”、“波普”、“艳俗”等等。在美术界的艺术浪潮之中,美术从业者创造了不少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特点的艺术作品,但是也存在对西方艺术简单模仿的情况。之所以有如此现象的存在是因为部分美术家的理论知识基础不牢,没有形成关于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系统认识。

“人类通常难以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是叔本华的一句名言。现阶段,美术界中有部分人认为理论是以美术创作的附属品的形式存在着的。在他们看来,艺术家进行创作并不需要理论的支撑,他们需要的是情感经验、是手上工夫、是创作灵感。而事实上,艺术创作是不能离开理论的,没有了理论的支撑,就失去了灵感的来源,也就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因此,对当前存在的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现象,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有次碰到了几名毕业于艺术院校的自由画者,他们竟对“八大山人”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所谓八大山人就是八个大山人”,由此,不难看出,现如今艺术从业者的理论修养水平已到了让人担忧的地步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与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国部分专业美术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时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安排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

二、西方视阈下的美术理论的意义

根据格内尔与艾斯纳(西方本质主义美术家)的观点,美术是人类实践与文化中极具特殊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美术能力是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教育所形成的,而非自然发展所得。所以,格内尔与艾斯纳认为,作为大众化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学应当由美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及美术史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学理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不难发现,西方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理论修养。

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关系密切。美术学校借助设置美学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关于美的类型、本质及形态的系统认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对美的判断、感悟、认识及鉴赏的能力。美术批评则是基于美术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及理论分析。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批评的相关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力、艺术感受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美术史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都必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历史,形成关于自己学科的发展过程、意义等内容的系统认识。“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发展史的学习,能够掌握美术的发展脉络及发展现状,并且能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拓展美术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美术理论的意义

近代,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蔡元培,上世纪初蔡先生提出了“美育救国”的口号。当前,“美育救国”依然意义重大,它对全民审美意识的形成于发展而言意义深远。所以,以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的身份存在的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文化与美术文化的教育。针对当前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教育机构的美术学院,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够自觉审美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服务于社会的美术爱好者、美术工作者及美术教育者。

现阶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比较科学的途径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具体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巧与技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人才。

美术教学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艺术创作;意义

上个世纪初期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至今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其经历了渐兴、停止、恢复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如今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然而,在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院校、美术从业者及美术学生的发展。

一、对美术理论的重视不足

我国美术界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艺术浪潮,比如“85美术”、“玩世”、“波普”、“艳俗”等等。在美术界的艺术浪潮之中,美术从业者创造了不少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特点的艺术作品,但是也存在对西方艺术简单模仿的情况。之所以有如此现象的存在是因为部分美术家的理论知识基础不牢,没有形成关于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系统认识。

“人类通常难以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是叔本华的一句名言。现阶段,美术界中有部分人认为理论是以美术创作的附属品的形式存在着的。在他们看来,艺术家进行创作并不需要理论的支撑,他们需要的是情感经验、是手上工夫、是创作灵感。而事实上,艺术创作是不能离开理论的,没有了理论的支撑,就失去了灵感的来源,也就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因此,对当前存在的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现象,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有次碰到了几名毕业于艺术院校的自由画者,他们竟对“八大山人”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所谓八大山人就是八个大山人”,由此,不难看出,现如今艺术从业者的理论修养水平已到了让人担忧的地步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与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国部分专业美术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时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安排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

二、西方视阈下的美术理论的意义

根据格内尔与艾斯纳(西方本质主义美术家)的观点,美术是人类实践与文化中极具特殊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美术能力是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教育所形成的,而非自然发展所得。所以,格内尔与艾斯纳认为,作为大众化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学应当由美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及美术史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学理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不难发现,西方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理论修养。

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关系密切。美术学校借助设置美学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关于美的类型、本质及形态的系统认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对美的判断、感悟、认识及鉴赏的能力。美术批评则是基于美术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及理论分析。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批评的相关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力、艺术感受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美术史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都必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历史,形成关于自己学科的发展过程、意义等内容的系统认识。“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发展史的学习,能够掌握美术的发展脉络及发展现状,并且能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拓展美术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美术理论的意义

近代,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蔡元培,上世纪初蔡先生提出了“美育救国”的口号。当前,“美育救国”依然意义重大,它对全民审美意识的形成于发展而言意义深远。所以,以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的身份存在的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文化与美术文化的教育。针对当前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教育机构的美术学院,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够自觉审美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服务于社会的美术爱好者、美术工作者及美术教育者。

现阶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比较科学的途径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具体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巧与技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人才。

美术教学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互动讨论;应用

一、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模式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美术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将互动讨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学美术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进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面对学习,对美术知识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在互动讨论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m学生在互动讨论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的学习效率。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还可以使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与掌握美术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对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在互动讨论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与引导,使学生放下心理戒备,进而融入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并且在互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美术思维,为今后顺利地进行美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明确对话目的,掌握对话时机

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对话目的,掌握对话时机,只有这样才能使互动讨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互动讨论教学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逐渐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靠近,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互动讨论教学的使用频率,太过频繁的使用会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教师让学生对色彩进行了解时,应该在学生学完基本的色彩知识之后再进行互动讨论教学,避免因互动讨论教学模式的过度使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2.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互动讨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还可以应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在学生互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为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绘画水平,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使每个互动讨论小组的整体水平都保持一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还应该注意对小组人数的把控,尽量让每一个小组人数相同,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把控能力。每个讨论互动小组的人数应该控制在4~6人范围内,这样人数的小组不仅能够使学生之间互补,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的把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将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美术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因此,美术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互动讨论时的交流方式,教师应该懂得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融入学生的思想,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交流环境,为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将生活中蕴含的美术知识带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对美术知识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与掌握,为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帮助。比如,教师在教学生认识色彩的时候,可以将生活中存在的丰富色彩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对色彩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对色彩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互动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互动讨论教学对提高学生美术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发挥互动讨论教学模式的教学作用,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培培.民间美术走进中学美术课堂之教学实践探索[D].山东理工大学,2014.

美术教学理论知识篇5

论文摘要: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理论课程,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使音乐课教学逐渐脱离了艺术范畴。本文分析了音乐理论课程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性特征,并探索在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突出音乐美感和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式。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善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的。作为高师音乐院系(包括音乐学院音教系)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实施审美教育,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质量,关系着美育能否得以良好实施和广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方面的意义,如何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以往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的音乐理论课程,还应把加强音乐审美意识作为其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师音教专业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一般包括乐理、和声、歌曲创作、曲式、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以知识性和基础技能为主的课题,因此,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盛行,死记硬背、公式化做题、应试性地训练听辨音技能等,一直是学生“应付”理论课程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关注音乐的美感属性,而只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即习惯于把理性成分和技术成分从音乐中剥离出来,然后在教学中予以强化。例如,教师致力于音响美感之外的记谱方法说明、和声序进讲解、曲式结构分析、历史背景介绍、音乐家生平描述,或者致力于音程、和弦、节奏模式的分辨、记忆等与音乐审美脱节的技能训练。即使在应该突出审美意义的音乐欣赏课上,用于“讲”音乐的时间也往往比用于感受音乐的时间多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音乐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课程中的音乐本质因素——音乐的艺术性成分,因此,没有把音乐理论课当成要重视艺术审美因素的课程来看待,或者把音乐理论课视为理论掌握第一、审美感受第二甚至对此不予考虑的课程,造成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艺术性的范畴,远离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如此,理论课教师带给学生的常常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而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学生面对大堆的资料和反复进行的机械训练,也只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无学习热情可言,更谈不上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和获得身心的陶冶。以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对音乐的艺术本质也认识不清,往往难以胜任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任务。

音乐理论课程虽然名为“理论”课程,实际上却是在经历了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之后,对音乐的艺术特色、艺术背景、审美价值及形式法则进行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没有一门能够真正脱离实际的音响审美感受和艺术理解,因此,它们依然是艺术性课程,是必须凸显音乐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识的课程。比如,在和声课上所讲授的和声学规则来于对历史上众多音乐家的名作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声效果本身是这些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成分,因而,在学习和声课时,要感受和品味各种独特的和弦音响与有美感意义的和声进行效果,才能理解和声原则和建立基本的和声感觉;乐理课上的各种乐谱记法、表情术语和常用规则,均与音乐作品中的多种音响表现需要密切相关,对乐理的认识和掌握,也同样需要通过欣赏经典的音响例证来获得感性方面的有力支持;而音乐历史的构成更突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音乐美学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历史就是音乐作品的历史、审美体验的历史,只有通过聆听不同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的音乐文献。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把握住它们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才能获得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音乐历史内部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视唱练耳课中选用的音调片段及节奏模式,也并非简单拼揍出来的音高和节奏组合。它们或者是可用于构成音乐作品的常见艺术形式,或者就直接源于许多音乐名作,有着内在的艺术组织原则和美学意义,因此也需要用带有美感的视谱演唱和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听音方式,才能更有利于辨别、记忆以及认识其音响特点等等。可见,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并不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全部,相反,作为音乐领域内的课程,它们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对音响艺术的审美体验、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所谓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这些脱离了音乐美感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将只是死板的教条和盲目的技术,而不是音乐艺术。

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其他高师音乐课程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是培养有能力实施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音乐表演类课程一样,都需要抓住音乐课程中的艺术性本质,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重视对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以和声课的教学为例,要体现其中的艺术属性和审美要求,就应当在听觉审美的基础上,重视对和声效果的感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比如,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把书本上的所有谱例转化成具体的音响,包括把谱例中的名作片段以乐队、钢琴或声乐的原创演奏、演唱方式播放给学生听,或者采用先细分再整合的方式,先把谱例与习题的各个声部、各种和弦单独呈现之后,再做声部合成、和声序进的处理,其间使投影屏幕上看到的谱例和习题与听觉上感知的音响效果能直接对应,然后,教师再有目地地引导、指点学生鉴赏不同的和声效果带来的不同美感特征和音乐表现意义,赞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的音乐审美感受,从中认识丰富的和声效果,并拥有基本的和声艺术感知能力。在和声作业方面,可以把键盘和声的练习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书面和声作业都能以钢琴弹奏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注重专门在键盘上进行的和声连接训练,使学生更多地从听觉的角度鉴别、记忆和选择各种和声效果,积累自己对和声美感的体验,而后掌握相应的和声基础理论与应用原则。相对于过去死记和声规则、强调书面习题完成质量的教学方式,重视和声音响的鉴别能力和听觉审美意识,将能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和声效果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更接近音乐学习的本质。而且,就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而言,写出高质量的和声书面作业不是其学习的重点,具有正确鉴别和声效果及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才是关键,因为他们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讲授和声课或者专职于音乐创作活动。

美术教学理论知识篇6

(一)有利于美术设计教学效果的优化。

实验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教学时间,满足了美术设计教学连贯性特点,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有效安排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美术设计技能的形成。像在讲解有关于商业广告的设计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程序,做这样的教学安排。商业广告设计内容讲解时间为一个月,第一周讲解理论知识,第二周引导学生考察,对周边商场以及店铺的广告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第三周组织学生收集设计资料,设计草图,最后一周定稿,完成作品。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更加充分,时间更加集中,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美术设计专业学生视界拓展。

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散自己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形式。像在讲解有关于pS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一边给学生讲解方法,一边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绘图与制图练习。再通过模拟化案例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美术设计技能,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课本之外的内容,课堂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广大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眼界的拓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进步。

(三)有利于美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得到理论知识的支持。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应用,让教师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了一起。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具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理论知识,在应用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利于让实践学习反作用于学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找到理论知识水平提高的切入点。

二、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用方法

(一)加强美术设计专业分析与调研力度。

做好美术设计专业的分析与调研工作,是促进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的前提。在每一届新生入学的时候,高职院校都要对美术设计类专业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校这三年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要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以及美术设计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给学生做专业分析,让学生了解美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在引导学生分析完美术设计类专业知识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美术设计类专业进行调研。让学生一起去参观一下美术设计专业校内外的实习基地,对工作环境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在分析与调研活动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份自己关于专业的考察报告或者总结,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更能促进学生思考,准备好投入到实践学习活动中。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活动,是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模拟出真实的实践氛围,调动学生的美术设计意识,激发学生热情的一种教学措施。教师将美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将这一实际案例作为每一节课的线索,在案例的分析中体现出美术设计的技巧与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美术设计案例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在课堂中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更多的观点迸发在课堂中。在分析案例时,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作品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审美特点,更要考虑客户的需求,用自己的美术设计作品去彰显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客户的追求。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效建立。

开展有效的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得到实训基地的支持。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打造,从而让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可行性与稳定性。学校要加大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学习氛围,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项目进行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设计技巧才能被内化,成为自己美术设计能力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美术教学理论知识篇7

一、引导学生参与美术作品评论在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美术学学科建设需要突出美术评论

美术学作为是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评论三大部分。。美术理论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评论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学家和历史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美术评论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而美术评论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美术评论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美术评论,通过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内容、题材、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从而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思潮、美术现象、美术活动、美术流派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可以说,美术评论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创作实践活动。加强美术学科化建设,加强批判对艺术教育、普通教育的渗透,强调美术评论和普通教育、大学教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让美术评论在艺术教育中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已是当务之急。

(二)美术教学需要强调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

追求“技术至上”是我国美术教育长期一直难以改变的现状,教师过于“重技轻道”,或者是理论家们的“重道轻技”,对现代美术教育根本特性与终极目标缺乏认识。而美术评论除了对美术创作有准确的判断外,促进美术实践的正常、健康发展,对美术创作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具有监督、促进机制功能。有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自由进行审视评论,挖掘自身创造潜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美术教学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一般分为美术欣赏和美术批判。美术欣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获取多种功用,美术批判渗透着学生的主观意识,但其目的却不是单纯地表述学生个人的具体的审美感受,而是要学生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理论分析、揭示出作品或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如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一方面要有丰富变化笔墨,另一方面要需要表现着特定的内容。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批评沟通与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发挥美术评论的鉴别真伪、祛邪扶正的作用,并以此提高美术创作的质量和社会的欣赏水平,有效促进美术教学上新的水平。

二、构建学生参与美术评论的有效途径

(一)提倡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自主评析,以提升创造力

经过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通常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看久了,会产生审美上的“陈旧”之感,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倾听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论,借鉴别人作品的独到之处,用新的视觉形象来补充自己。通过美术评论,往往会碰撞出学生的思想火花,突然萌生的创作灵感。在一些发达的国家,美术教学常常会把培养学生的评析能力当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法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逐步培养学生评论自己作品的能力,到中学毕业,学生基本可以使用艺术的专门用语,去评价同学的作品,并能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在美术史上曾产生众多举世闻名的艺术家和流派的原因了。美术教学不能把美术课单纯地作为一门纯技术的课程,而应当注重通过观察、实践、评论等手段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去评论徐悲鸿先生的画,可以从让学生评论为什么画中的各匹马与我们画的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我们画的画就不能像徐悲鸿先生描绘得栩栩如生呢?通过评论,可以让学生懂得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知道,好的作品必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美术创作。这样一来,既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以引导自主评析为手段,丰富学生的多元知识

自主评析中常常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宗教、文化、美学、文学艺术等等,不仅反映着学生综合素质,也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在评析中就有独到的见解。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从正面肯定他们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自主评析过程中,集思广益,时刻处于积极的探究之中,逐渐理解作品。例如在教完一单元山不画,可以通过画展的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们的作品进行评析,对一朵花、一只鸟的寓意、背景都加以研究。当学生感动自己作品不足时,也会从别人的作品得以启发,在评析中总能带给人很多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三)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方法,提高对美术作品评论能力

美术教学理论知识篇8

我们不少的美术教师,一说到提高素质,就认为仅指学科专业素质,因而不注重综合素质。我个人认为:做一个合格的、进而成为优秀的美术教师,在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同时,要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才会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教师良好的素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我们的美术教师一般忽视理论学习。须知,强化理论学习意识,自觉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关键。因为,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容易盲目,容易囿于经验,常常失之肤浅。美术教师必须在意识上解决问题,要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意识,要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全面掌握美术课程标准,让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了然于胸。另一方面,理论需要实践的支撑,在实践中丰富、完善。所以,要有实际行动,要有行动计划,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术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站在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这一高度,组织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有效高效的美术教学活动。

2.提高专业素质。美术教师在专业技能上不要满足现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掌握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及表现手段,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曾亲眼见到一位参加市“十佳教师”评选课堂教学的年轻教师,一开课,以简练、生动、传神的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课堂上几个学生的可爱形象,博得满堂喝彩,为密切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实施有效教学奠定了成功的基础。现在许多美术教师,不敢在课堂上示范。不敢示范的教师,算得上称职的美术教师?

3.强化自身“双基”。这儿的“双基”,即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要多看、多学、多练、多实践、多总结,勤于反思、善于反思。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施展娴熟的教学技能,才能全面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情感认知策略

情感认知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一条原则,它是科学的教学有效观与人文主义教学有效观在育人规格、质量上的统一。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所当然地包含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引导其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认知,仅仅将美术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纯粹的认知过程而漠视情感等非认知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其效果、效率、效益的提高显然是有限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加强对美术的情感认识、知识认知和有效的随堂欣赏和专题欣赏教学。通过欣赏告诉学生,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是传递情感思想,再现历史的重要文化行为,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现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模式策略

长期以来,美术的课堂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没有章法;一种是“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参与――合作――选择――质疑――体念――延展”。这个教学模式是根据课改理念设计的。美术活动要求人人平等,人人参与;要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进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选择表现形式;质疑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技法,动手操作,尝试体验美术活动;延展美术活动,扩展学生视野。我们又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了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即“感受体念――讲授示范――实践训练――有效指导”;“感知(认识现实化)――理解(形成新概念)――运用(强化及迁移)”;“体念――示范――训练――指导”等教学模式。

四、方法优化策略

一要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科学选用或自主设计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体念――引导――表现”法。就是将简单的绘制内容先让学生试一试,根据学生的体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示范,再让学生去操作表现,教学效果很好。又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法等。二要注重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自主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这样,教师及时点拨、释疑,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多类型的特点,扎扎实实地训练和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课件”,我认为:该做的就做,做就把他做好,没有必要做的就不做,不要浪费资源和时间,更不要画蛇添足,一切为有效、高效教学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服务。

美术教学理论知识篇9

关键词:基本素质;美术知识;分析研究

在美术教学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学也开始进行了改革,对于美术教学也就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且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说,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就成为美术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

一、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德行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而这也成为小学美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中心。在课堂中,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德行,学生才会逐渐养成正确的德行。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以自己的思想道德来影响学生,启发学生思维,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师还要具备相应的爱岗敬业精神,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必须具备相应的艺术涵养,高尚的审美品格,同时要积极进行创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美术知识

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基本理论与知识,这样才能养成高度的审美品位与情趣。同时还要对世界美术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尤其是针对小学美术教师,教师不仅要画好,还要做好课程的设计工作,不断学习,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含,这样才能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有底气,并帮助学生扩大知识层面,开阔视野。中国美术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集聚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只有全面地向学生讲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才能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从美术发展历程的角度出发,掌握好美术的相关知识。

首先,教师要掌握好美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于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来说,必须掌握好美术史、艺术概论以及色彩学等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美术观的形成与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使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对于美术鉴赏来说,就是要综合运用感知与经验等来对美术作品进行准确的评价,以此来提高美术经验。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可以陶冶学生的精神层次,增强情感体验。所以,在实际中,教师要掌握准确的美术鉴赏方式,这样才可以对美术作品做出准确与客观的评价,同时还要针对其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才能提高美术涵养。再次,对于美术教师来说,还应当掌握好美术的专业技能。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具备专业技术水平,如,速写与色彩等。尤其是在新课改以后,对于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具备高度的绘画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书法与手工等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最后,教师还要具备专业的美术评论能力。对于美术评论能力来说,就是对美术欣赏的一种深层次延伸,在学生自己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客观地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与探究。所以,小学美术教师要掌握专业的评论方式,同时还要具备多元化的评论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提高自身的美术观察能力。

三、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教育人员来说,美术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并不等同于进行技法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做好人文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所以在实际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专业的教育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知识,这样才能掌握好各个阶段学生的心里特点,在掌握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学与心理学中的相关知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理论知识篇10

一、传统教学理念中的美术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当中,美术教学除了实际操作外便为理论知识,枯燥空洞的授课内容和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热情和理解。加之美术课在目前的初中教学中属于非本位课程,更使其受到了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轻视。作为非考试科目,美术教学往往被视为附属科目,教学内容也没有受到重视,鉴赏和解析等方面的教学教师通常会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授课,不但内容枯燥而且深奥难懂。在这种不良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美术知识很难得到提升,也影响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面对学生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再是以往简单灌输和机械接受了,美术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时应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与学生建立起情感上的互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要求。

二、绘画审美分析的教学优势探析

将绘画审美分析,引入到初中美术的教学当中来主要是因为审美分析能够减少客观条件的约束,而且能够使学生和教师产生教学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中的灵活性也将得到增强,这对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首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入绘画审美分析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大力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教育体系已经逐渐被淘汰,新的教育体制正在建立,这表现在初中美术的课堂上就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新的课程安排明确对中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要求,而绘画审美特征分析内容的加入,将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想象和学习空间,这一点与新课程改革是十分相符的。

其次,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入绘画审美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和审美水平。学生在对绘画的特征进行审美分析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会有充分了解,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其能够通过自己的发散思维对其形成独特的主观意识,对艺术品的优点和缺点做出分析,而在艺术鉴赏时学生也必然将美术理论与艺术品联系在一起,这就在无形中巩固了其理论知识,并提高了审美观。

最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入绘画审美分析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通过审美观念的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并且在绘画审美特征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审美观,因而就会给教师提出更多的教学要求。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程度更好地引导其学习就必须不断寻求学生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联系点,同时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引入绘画审美分析教学方式的应用

绘画审美特征分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在活跃了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为美术课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鉴赏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