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中的色彩知识十篇美术中的色彩知识十篇

美术中的色彩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2:50

美术中的色彩知识篇1

首先,能够激发小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与认知能力,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地位十分重要,教师可以从美术工具出发,帮助小学生认识色彩。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色彩学习与分辨,以此种方法学习色彩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现更多的美,激发他们对色彩的感知与认知能力,并且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升对色彩知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其次,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对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大脑仍然处于不断发育阶段,分辨色彩的能力一般,但是对较为艳丽的色彩却十分好奇。小学生正处在色彩敏感期,女生往往比较喜欢红色或粉色,而男生则对绿色与蓝色情有独钟,美术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色彩偏好来判断其心理倾向,通过色彩教学来帮助小学生认识世界。教师利用色彩感应帮助小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发挥其个人优点,扬长避短。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有效策略

1.掌握观察色彩的方法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针对色彩教学,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色彩敏感度与辨别能力,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小学生掌握观察色彩的技巧与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有限,面对很多新奇事物都比较好奇,往往被其表面色彩所吸引,但是无法窥透其内涵。因此,在观察色彩时,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将对象、环境与光源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色彩进行整体观察与比较,促使其在色彩的多个要素的联系和对比中把握各种色彩的变化。这种观察色彩的方法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色彩美是物体的整体效果,在色彩关系中体现突出。例如,在观察绿色物体时,无论其受哪种环境色的影响,发生什么变化,教师都应该让学生抽象、孤立地观察物体的原有色彩,在通常情况下,会在色彩绘画中使用这种色彩观察法。

2.通过游戏来感受色彩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生的爱好,教师可以适当地使用游戏来开展色彩教学活动,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提升小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小学生心情舒缓、放松,以此来提升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不过,小学美术教师在运用游戏时,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且游戏模式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例如,在进行《染色游戏》教学时,由于这节课内容本身就带有游戏色彩,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就更加容易,可以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用染纸来进行染色创作。鼓励学生大胆用色,作品要有创新风格,精心设计染纸作品,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设计方式,对画面进行解说。通过这种游戏方式来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色彩美以及形式色彩搭配的能力。

3.应用多媒体辨析色彩

现阶段,不少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更新换代,与时俱进,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教育领域。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色彩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小学生观察和认识到更多的色彩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大量的色彩图片或视频,帮助其学习色彩知识,提升辨析色彩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色彩的对比》教学时,教学重点为感受色彩对比的效果,培养小学生对色彩美的感知力与辨析力,而教学难点则为将色彩对比知识运用到创作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观察到色彩对比,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一些色彩对比的图片或画面,对学生的视觉产生一定冲击力,从而提升色彩的辨析能力。

4.通过生活来认知色彩

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现象都十分好奇,而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育中的色彩知识也不例外,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色彩元素与知识,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以此来提升对美术构图中色彩元素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与把握周围物体的色彩。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本身就五彩缤纷,十分绚丽,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与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引领小学生走进生活,拓展视野,发现、观察和研究色彩。例如,在春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织春游活动,在野外观察更多的色彩,欣赏各种颜色的花花草草,各种颜色的蝴蝶,或观察天空中云彩的变化等。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把色彩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挖掘色彩知识,对一些实物进行分析和探究,看其色彩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协调,以此来不断提升色彩的认知能力。

三、总结

美术中的色彩知识篇2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色彩课堂;教学反思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其知识储备以及学习方法和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对于艺术的想象能力和构造能力还有很大的欠缺,高中美术色彩课堂的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提升学生艺术构造能力有着显著的作用,尤其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对于色彩感知、艺术审美方面有一定的提升,对于提升学生的文体综合能力有着现实的意义。而对于高中美术色彩课堂教学的及时反思,有利于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及时的发现课程教育的不足,并弥补内容的缺陷,使得课程教学的水平和效果能够得到提升。

一、色彩调配尝试,让学生自主发现色彩调配规律

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或者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内完成为主要形式,这种方法下,学生能够接受大量的美术知识,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做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性不强,对于知识的印象不深,因此,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下,其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美术色彩课堂中,如果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尝试色彩的调配,并从中发现规律,教师再进行知识的补充,则学生对于美术色彩方面的知识印象将更加深刻,其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在色彩教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掌握美术色彩的基础知识,如色彩的三原色、三要素等等,同时对于颜色中色调、透明度和饱和度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于色彩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然后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自主的尝试色彩的调配,并在其过程中进行指引纠正。例如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色彩,制作成图画,让学生进行赏析,然后向学生介绍这一类色彩在调制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颜色比例、色系、调和工作等,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始摸索颜色的调配,按照教师的步骤逐步进行,并在其中慢慢总结实际的经验。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做的是指导的工作,帮助学生把握基本的方向以及正确的调色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尝试来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色彩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色彩调配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自身的收获进行补充总结,来进步一填补课程内容的空缺,使得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知识。

二、体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色彩的差异性

对于在美术色彩课堂中经典案例的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下,美术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将某一画作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其完美的色彩搭配。虽然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感受色彩搭配的美妙功效,也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对于利用色彩展示风景特色的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对比性,学生很难更加深入的发现某种色彩搭配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差异,因此也很难更加直观的了解其中的奥秘,故对于色彩搭配和创作的知识技能掌握也仅限于表面。

教师如果能够利用相似作品的对比,或者是不同时间点风景的作品对比,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颜色对于事物美感表达的差异性,则对于色彩作用的解释更加具有说服力。例如在美术课程中对于某一街口风景进行创作的时候,教师通过一年四季,街道边上一颗树木树叶颜色的变化来展示四季的景色,虽然街口其他事物都没有变化,也没有人物在其中显现,但是学生通过树叶颜色的对比,能够很好的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甚至能直观的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热。这种对比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于色彩的作用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同时对于应用色彩知识以及色彩调配的方法展现同一载体不同特色的技术掌握的更加深入。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与尝试性教学方法结合

根据文章前期的研究,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为主导,因此学生在色彩课堂上只能被动的接受关于色彩应用的知识,但是对于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需求以及困难,课堂上无法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因此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能跟随课程知识的安排来进行一步一步的学习,不能有效的通过课堂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尝试性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教学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自主的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以在美术色彩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好美术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前期课程知识的丰富以及课程任务的提前设定,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美术色彩的尝试和创作,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现色彩应用的经验以及问题,而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进而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使得师生互动有了更多的主题,同时也加强了课程教学的目的性。

总之,高中美术课程能够帮助高中阶段的学生提升想象能力,加强对于艺术创作的能力,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在文体方面的综合能力,美术课程的教学经常被不断的革新研究。而色彩课堂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传统的美术色彩课堂的不足,引发对于美术教学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当充分的让学生进行色彩调配尝试、采用对比性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色彩知识,同时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美术色彩课程完美的体现出来,使得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美术中的色彩知识篇3

在美术学习中需要更好的使用颜色,且各种色彩明度、冷暖调、纯度、色相不同都会造成美术作品整体内涵的不同,基于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与色彩有关的知识,掌握运用色彩的技巧,本文就详细提出了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关键词:

色彩心理;高校美术教学;应用分析

一、高校美术教学现状

1.高校美术教师色彩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高校美术教师色彩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不仅在教学中缺少创造性的美术知识,同时也缺少对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重视,学生无法深入感受到不同色彩所能为人们呈现出的内容,导致学生最终无法合理使用色彩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在该种美术教学状态下,色彩教学质量受到了不良影响。

2.高校色彩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创作,大部分高校美术教师只为学生讲授了色彩理论知识,在教学上重点讲授了色彩属性以及在绘画过程中如何运用色彩,缺少对色彩全面诠释。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色彩知识,无法实际运用所学习到的色彩知识进行美术创作;三是忽视对学生色彩心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后期运用色彩进行艺术创作时,无法全面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降低了艺术创作质量,不利于学生后期发展。

二、色彩心理及色彩概述

色彩心理主要是指人们对色彩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由于每一个人成长环境、年龄、所处地域等众多因素都存在着不同,因此不同人在观赏美术作品时,也都产生着不同的色彩心理。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影响色彩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地域民族因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生活习惯、教育习惯、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该种背景下,对不同区域的人们产生了不同影响,像我国封建社会认为黄色代表着权力,因此以往更喜欢黄色,同时认为红色代表幸福、喜庆,因此我国人民在过节等较为喜庆的日子里,更喜欢使用红色物品;二是个人年龄影响因素,人们处在不同年龄段时,思维方式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色彩心理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色彩艺术存在的三种形态:一是色彩和谐,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重点应该讲求美术作品整体上的和谐,基于此在选用色彩时,就应该详细考虑色彩色调、色泽等相关问题,保证色彩之间能够更加和谐;二是色彩意象,创作者应该根据不同人员的色彩心理,融合自身的色彩心理,更好的将作品内涵传递给受众,即创作者需要使用色彩创作出整体意象;三是色彩对比关系,通过使用合适的色彩对比关系,能够更加突出创作主体色彩,从而提高作品美感。

三、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引导学生感受观赏色彩带来的心理变化

由于不同学生的色彩心理本身就存在着不同,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了解色彩心理对自身创作以及对他人鉴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观赏色彩带来的心理变化,通过引导学生观赏色彩,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色彩的内涵,同时教师也能够更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对不同色彩的想法,在综合学生各种思想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其他人的色彩心理。使学生在日后创作时,能够更深入的考虑到他人想法。为了使该项教学策略能够更加有效,教师就应该积极在课堂中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加强师生互动、积极与学生共享自己的想法,一方面通过与学生共享自己在观赏色彩时出现的心理变化,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到怎样分析色彩,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沟通对色彩的感受,有助于丰富学生对不同色彩的认识,拓宽学生日后应用的思路,提高学生掌控色彩、运用色彩的能力。

2.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学生色彩心理辅导

与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由于美术教学本身属于一种实践性教学内容,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在应用色彩心理进行教学时,也应该积极为学生开设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基础上,更好的分析自己的色彩心理。当高校学生在积极参与到课外色彩欣赏活动时,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更多自然色彩,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色彩带来的心理魅力,因此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色彩心理的重视,而且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心理感应能力,对学生后期使用色彩心理进行创作是十分有利的。但是由于高校学生以往在学习色彩心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应该注意了解到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以及对美术色彩心理的理解,从而为学生由浅入深地讲授色彩心理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感受色彩心理魅力的基础上,在后期美术学习中更好的掌握色彩心理应用技巧。例如,高校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观看红绿灯”这一课外美术活动,通过观看道路红绿灯,学生不仅能够对红色绿色以及黄色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色彩对比关系的认识,再加强学生色彩心理辅导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后期合理使用对比强烈的配色设计。

3.借助色彩心理训练,引导学生调整自身情绪

笔者通过对学生学习色彩心理知识的分析发现,借助色彩心理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色彩心理应用能力,还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调整自身情绪,使学生在拥有正确社会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创作出能够传递积极内容的美术作品。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师在开展色彩心理训练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全面分析当前学生色彩敏感程度,在了解所有学生实际情况后,为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色彩心理训练,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更好的感受到自身的色彩心理,并在加强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运用色彩的技巧;二是引导学生分析自身创作的美术作品,由于部分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时,可能采用一些不平衡的色彩进行绘画,这也可以反映出学生自身情绪,基于此,教师就应该借助学生所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调整自身情绪。

4.利用软件开展色彩创作,提升学生色彩心理感应能力

高校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使用色彩心理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利用美术创作软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色彩进行创作,切实提升学生色彩心理的感应能力。学生在利用软件进行色彩创作时,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对色彩的认识,而且能够根据自身所要表达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由此可见,利用软件开展色彩创作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色彩创作后,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以及他人所创作的美术作品,更好的感受到美术魅力,以及自身对色彩认知上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后期应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旻,李珺.高校美术教学中色彩心理的应用分析[J].中国包装工业,2014(22).

[2]姚屹东.高校美术教学中色彩心理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24).

美术中的色彩知识篇4

关键词:初中美术;色彩;探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从这个阶段的学生活动的内部因素上分析,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初中阶段是一个伴随着幼稚走向初步成熟的时期,也是自我实现独立性但尚未摆脱依赖性,自觉性和矛盾性相互充斥的时期。“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兴趣、世界观乃至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或不良品德都在中学阶段形成并获得初步成熟的重要时期。”

一、教师的“备知识”与“备学生”

色彩课作为“造型・表现”教程的代表课程之一,是美术本体代表的学习内容之一。此课程强调不仅仅是立足于一种材料的表达的过程和结果,还是一种能够借助材料的使用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过程。针对初中生的生理状况,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响应美术课堂上作为首要主导作用的美术老师的要求。所以,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串起已学过的有关构图、造型等知识,对知识进行自我储备,让学生选择自己容易得到的媒材预习,如,校内的物力资源:教材、图书馆、美术室等。学生先开展调查、观察、欣赏等各种美术教学的铺垫活动。关注民间美术资源,民间美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体现一种质朴、真挚、热烈的情怀。如,佛山的剪纸、秋色、锅耳民居等等。这些有赖于教师适时的提示,使得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的空间得到拓展,增加色彩课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方法方式的选择

“教师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标,必须应用语言、文字、形象等传达指令,形成互动,传播知识,引发思维,开展实践。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的语言、行为手段和技巧就是所谓的教学方法。”色彩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在绘画中运用空间关系达到利用色彩的情感和技法表现,达到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的突破。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还可以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进一步进行探索。

1.观察、认识与理解色彩

让学生学会观察,这是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的重要表现,也是强调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方式。我们应当让学生对色彩的“三要素”产生感性的认识;对色彩的科学来源知识有综合性的理解。注重学生美术基本功的培养,立足于学科的本体,体现情感与知识的价值观的共同建设。学生将会对色彩的知识有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优化过程。

2.探索与实验

致力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北京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说:“美术学科所独有的知识与技能是美术课程的基础目标,学生首先学习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如果没有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就等于失去了美术本体,而使美术功能无法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的尹少淳教授给我们指出美术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强调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

色彩课在传授学生以色彩知识的同时,我们应当贴近学生的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征,抓住学生不服输、内心喜欢展现自我的特征,把美术学科知识变成服务于青少年成长的要素;色彩课不是一种知识的传闻与枯燥灌输,而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实现。在课程中,引导学生“体验乐趣”。如,教师可以借助做简单的物理实验:三棱镜对光的折射。让学生看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他们了解色彩的来源,感知光与色之间的科学关系,从而引导到色彩的冷暖的感觉体验。

3.敢于创新与表现自我

我们以岭南版美术课本第十三册的第五单元为例,第一节《我们的调色板》,在表现与创造部分,教材上的作品有以写意、写实等不同风格类型的画家和学生作业的展示。这样的作品带给学生一种导向性的指示作用。请学生拿一两件美术室中的水果为例,教师进行写意、写实的两种不同方法的示范。有了直观的示范过程,学生对作品的观摩就会更加直接,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捕捉到从造型到设色的快乐。

英国的赫伯特・里德先生是美术教育的主要代表,他主张通过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的人格成长,他认为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促使青少年的自发创造力与人格的成长。通过从培养学生的色彩感悟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理解、体验和反思,探究和创造的教学活动方式,让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使美术课程成为一门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意识,促使学生成为良好的新世纪公民的新课程。

参考文献:

[1]黄喜珊.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广东省出版集团,2010-06.

美术中的色彩知识篇5

关键词:色彩;教学;美术

在应试教育盛行的时代,初中美术课一直被边缘化,经常被语数外理化等所谓主科课程占用,有的学校甚至干脆不排美术课。事实上,美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很重要,而且可以使其心性宁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反而会起到促进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美术课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不过,关于初中美术课具体如何有效开展,却还得一线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本文拟就初中美术色彩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很多学生虽然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色彩早已司空见惯,但是一旦涉及到绘画时就很难把握色彩的描绘,他们对色彩方面的知识了解程度很低,在色彩搭配时略显不协调,在绘画时也很难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其中。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美术色彩绘画技术。

一、加强学生对色彩的理解

对于色彩写生课程而言,初中生只是初学者,虽说绘画大多数的时候凭借的是灵感,无须学太多技巧性的东西。但是,对于作为初学者的初中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作为铺垫,只是一味的凭感觉绘画,只会使得图画变得杂乱无章,毫无意义和生机可言。凭感觉画画是对于有丰富经验的画者而言的,对于初中生还应强调和加强对作画过程和作画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作画过程中注意把握画面的形体结构,把握光和色的协调,掌握光和色的变化规律,补色原理的实际应用等,让学生在完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绘画,以达到更好的绘画效果。

二、提高构图方面的基础

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构图能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素描教学如此,色彩教学也不例外。在对绘画进行构图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不仅要包含物体的位置、大小、主次、虚景与实景、物体之间的紧密与疏远关系、前后是否重叠等的处理,还要注重色彩的构成和情感的表达。为更好的突出主题或想要表达的思想,就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再将这些不同角度观察出来的结果进行比较,选择效果最好的,能突出主题,光线集中的角度进行色彩绘画。教师在教授学生如何构图方面的知识时,应该首先训练学生如何摆放物体使物体更能显示出其美感,然后对学生进行快速构图训练,让学生在大量练习下,提高构图速度和效率。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课堂实践,提高自身的构图意识和能力,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

三、抓住色彩的核心关系

在进行色彩绘画时,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使色彩与色彩之间变得协调,从而使画面的整体色彩均匀。一般而言,若想使色彩更加协调和多种色彩都能融入到整体画面内,就必须运用对比法将色彩进行对比与调节,对比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使绘画者能够更仔细地观察色彩和更有力地表现色彩,还可以通过对比确定各个部分色彩的差异,判断出每一个体、每个局部的明度、色彩纯度、冷暖色等。教师在教授学生色彩上色时,应引导学生在上色之前将准备上色的色彩进行对比,以使上色时不出错。动态物体与静态物体需要上什么样的色彩,受光和背光物体各需要上什么样的色彩,都要提前做好比较与分析。总而言之,色彩关系是一切绘画的核心,若要突出一幅画的美感和特色,就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些对比关系。

四、整体着色

在学生掌握色彩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构图方面的基础和能够抓住色彩的核心关系后,就需要掌握整体着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因为只有整体色彩和谐、主题突出的画才是一幅有价值而美丽的画。要想把握好整体着色,跟素描一样,要重视整体与部分的密切关系,即在作画时,要从整体着手,然后再从整体到局部,使局部服从整体,突出局部效果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效果。在初中色彩写生教学时,教师要按照多看、多练、科学评价的教学原则进行整体着色的教学。首先是多看,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优秀作品和书籍,从中学习一些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绘画技巧和理论知识,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美术知识。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对教师讲授的构图和整体着色的知识了如指掌。其次就是多练,在教师教授完的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多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辅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练习中去,同时可以将多个学生分为一组,在练习结束后相互比对,再由教师对学生犯错的地方加以改正,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巧的掌握。最后,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科学评价,对表现出众的学生应加以表扬,并将其作品在同学之间传看,以让其他学生吸取其优秀之处。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多与他们进行沟通,指出需要重点改正的地方。只有奖评得当,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为提高初中美术色彩写生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教师应从加强学生对色彩的理解、提高学生构图能力、使学生抓住色彩的核心关系和整体着色技巧着手,对学生进行色彩写生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宋莉.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美术中的色彩知识篇6

   据有关资料表明,低龄段学生从环境中获得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传递给大脑的,而色彩感知能力在视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那些对色彩敏感的低龄段学生,往往对色彩辨认的感知觉度也较强。这类低龄段学生往往也在性格上表现热情大方、开朗,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并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控能力。同时,性格也影响着孩子对色彩的偏爱。如性格洗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的孩子,大部分偏爱暖色等。因此根据低龄段学生不同时期的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色彩的感知觉能力,对于培养低龄段学生良好性格和智力的发展,即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对低龄段学生美术作品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和表现手段。低龄段学生在美术作品中情感的表现主要是运用色彩来表现的。所以我们在向低龄段学生进行美术活动教育时应注意低龄段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从低龄段学生对感知发展的顺序看,低龄段学生对颜色的认识是从辨别颜色开始的,然后才逐渐发展到颜色配对指认颜色,最后才掌握颜色名称,进行颜色命名,我根据低龄段学生这一心理规律,从以下四方面下工夫,使低龄段学生低龄段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以下是我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对美术材料的体验,促进低龄段学生对颜色的认识

   低龄段学生的美术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画的、折的、捏的树叶和小棍都极感兴趣,对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创设美工区域时,为低龄段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美术材料:各色橡皮泥、各色彩色纸、十多种色彩颜料等。当然,我并不只是让低龄段学生认识颜色,而是让低龄段学生通过玩色知道世界上色彩很多很多,色料很美很美,从而对颜色产生兴趣,产生美的情感。我班“娃娃家”的窗帘就是孩子们用各种彩色纸剪成的,当我把剪好的窗帘挂起来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说:“真漂亮呀!”在这种体验中萌发了美的情感,我抓住机遇,赶紧让低龄段学生认识各种颜色,这样既激发了低龄段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低龄段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通过在“玩中学”(美术活动角)使低龄段学生更好地感知色彩的丰富变化

   好玩、好摆弄是低龄段学生的天性。每天孩子们都会到自己喜爱的活动区玩耍。喜欢手工、画画的小朋友都会乐此不疲地去调各种颜色。红色加黄色、蓝色加红色、蓝色加黄色,这些美丽的颜色一旦进行了混合到底变成了什么色彩?孩子们还用鲜艳的颜色用小手、小脚丫往墙壁的瓷片上涂,用手指、手掌蘸色印画。这些活动都能激发低龄段学生对色彩的强烈兴趣,还能了解一些简单的色彩知识,还有孩子们最喜爱的吹画活动,吹泡泡,孩子们通过吹出五彩缤粉的颜色去感知颜色相混时的变化,让低龄段学生儿解三原色及间色、复色产生的过程,从而使低龄段学生更加能感知到色彩丰富多样的变化。

   注重美术教育的趣味性,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对颜色的兴趣,在低龄段学生玩颜色过程中因势利导。例如:结合目标“辨别明亮与暗淡色彩带给自己的感受”让低龄段学生自己动手,充分玩色,在玩中辨别颜色,其程序是找色—玩色—认色。如:认识红色,首先让学生在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找出那些东西是红色的,体会红色带给自己的感觉,然后用白纸剪成各种款式的服装,让低龄段学生用红色去装饰,小朋友有的用彩笔涂,有的用蜡笔涂,还有的用棉签描,有的干脆将自己的小手蘸上颜色印在了纸上,然后穿上自己装饰的衣服,举行别开生面的红色毓服装展览会,他们个个神彩奕奕,信心十足,将玩色推向高潮,达到了认红色的目的,也激发了低龄段学生认识其它颜色的兴趣。当认识到第二种颜色时我们将已经认识的颜色同新认识的颜色同一使用,以利于低龄段学生复习巩固。又如:为了加强低龄段学生感受色彩的美,并让低龄段学生将学到的加以运用,教师特意制作“红、绿、蓝、黄”的彩色人,让低龄段学生在玩中区分准是“红色人”,谁是“蓝色人”等。      

   三、激发和培养低龄段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对色彩的愿望和感受能力

   利用低龄段学生喜欢大自然的心理,让低龄段学生走进大自然,感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与色彩,激发和培养低龄段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对色彩的愿望和感受能力。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美妙的景象:高山、河流、植物、动物……孩子们对这些美妙的现象往往会产生好奇、幻想,如何引导低龄段学生去感知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与色彩呢?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带小朋友到公园、动物园、博物院、科技馆、游乐场等地,让孩子们去感受蔚蓝的天、白色的云、高高的山、奇妙的景、美丽的石雕、玉雕到公园去再带上一只漂亮的风筝去放飞,那风筝在蓝天中会变得更生动,更富有美感。又如,雨后带小朋友去看挂在天边的七色彩虹,小鸟和蝴蝶带着鲜艳的色彩四处飞舞,在天气晴朗的春秋,我们带孩子们在绿绿的草地上,孩子们在奔跑、打滚,草地与小朋友的服装交错在一起形成的色彩斑斓,富有动感的画面。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的交替过程中,同样让小朋友观察到各种不同的色调,这冷暖不同的色调,表现在孩子的画纸上都有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素材的美丽,去引导低龄段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低龄段学生形成色彩美感。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更好地培养低龄段学生创作作品的色彩意识

   多媒体上的色彩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非常鲜艳夺目的。随着高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打游戏机是孩子们充满幻想、充满喜悦的高级玩具之一。在低龄段学生园开展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孩子们利用鼠标直接在电脑上画画,增加了孩子们创作美术作品的兴趣和创作作品的色彩意识。比如,在电脑上画小***。小朋友画小***用颜色是粉红色、小***的肚子里装满了红色的苹果、黄色的梨子、赭石色的肉皮、粉红色的大肉、花色的鱼……小朋友通过多媒体电脑色彩的观赏与操作,增强了他们的创作美术作品色彩的意识。

   五、欣赏色彩丰富的美术作品,提高低龄段学生色彩鉴赏能力

   欣赏美术作品对于孩子来说,是陶冶孩子的艺术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一个好方法。为了开扩低龄段学生视野,提高孩子们的美术色彩鉴赏能力,我们选择了一些色彩饱满鲜明与低龄段学生生活较为接近、易懂的名画让孩子们去观赏,另外,还有让小朋友们自己作的画,小朋友之间的画、老师画的画、环境布置中美术作品色彩等欣赏。

   比如1.欣赏国画《碧水春萌》。这幅画上的树的造型不是以木匠选取木材那种以“粗大笔直为上品”的眼光为标准来靠近的,而是画家的“不求成材,只求悦目”的审美标准来选定的。画上的五丛树木,像舞女一样婆娑多姿,或仰或俯,或聚或散,极富动感、山石的笔法顿挫有致。淡墨加花青的渲染手法,使墨笔韵味,浑然一体,谐调成趣,用藤蔓加白散点为花,更是成功地表现了物象的层次感,由于作者喜欢是真实的艺术感受,所以,盎然的春意跃然于纸上。又如欣赏。2.老师画“房子”大片采用了蓝绿冷色,偶然间入红色,给人一种含蓄悠远的感觉,加以涂上黑底,远近分明,立体感强,又如欣赏。3.小朋友画的蜡笔画“小花伞”这幅画色彩鲜艳又统一,图案自由变化又有一定的装饰规律,有聚有散,有疏又有密,特别是重迭的出现,色彩的搭配,使画而构画丰富,色彩饱满而生动,给人感觉有音乐般节奏的美。

   通过让孩子们的观赏,可以引导低龄段学生学习模仿好画的搭配关系,并将它们反映到自己的画面上来。这样,即开阔了低龄段学生的眼界,又提高了他们对美术色彩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六、强化提高低龄段学生美术作品中的色彩着色能力

美术中的色彩知识篇7

创设色彩环境,形成视觉冲击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在美术色彩教学时,要注意创设色彩环境,对学生形成色彩的视觉冲击。在小学美术活动室的布置上,要结合色彩环境的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除了满足学生的活动空间外,还应对室内墙壁进行装饰,让墙壁充满色彩,让色彩赋予墙壁生命。为此,笔者在教室临窗户位置创设了“七彩童心”区域。在这里为了突出鲜明的色彩,摆放了一张象征着春天和希望的绿色画桌,上面摆放了两块黄色画板,还有各色颜料;画桌紧挨的墙壁上挂满了色彩绚丽的图片、名家画作(复制品)、学生参赛获奖的美术作品等。这样的环境创设让色彩扮靓了小学生的视野,让色彩之美唤醒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用各种色彩来表现自己作品的意识。

认知色彩,掌握观察方法

小学生处在美术学习的基础a段,能够正确认知色彩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对色彩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还可以先从美术工具上引导学生对色彩进行初步的了解。比如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智慧、天空、清爽,绿色代表生命、生机,黄色代表智慧、收获等,通过对色彩的了解,强化了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

我们置身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之中,在色彩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色彩,这是学生运用色彩的基础,如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色彩。让学生看到色彩会因为角度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应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光源条件下,颜色看起来也会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强调掌握色彩观察的方法,这是创作出好的美术作品的前提。

捕捉色彩,提升学习效果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将游戏运用于美术色彩教学中,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捕捉色彩,可以使色彩学习更富有趣味性,让学生更乐于学习。小学生天性喜欢用各种鲜艳的色彩来表现自己想象出来的图画,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而通过游戏活动更好地激发出了小学生的这种美术天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画感觉》时,笔者组织学生作了这样一个游戏:首先出示一碟小番茄、桔子,让学生先看一看并回答这是什么?看到它们有什么感觉?接着让学生来闻一闻、尝一尝,同时也让学生品尝自己事先准备的食品,也可和其他小朋友交换品尝。再要求学生把他们品尝后的不同感觉,用不同的颜色来告诉老师。(酸、甜、苦、辣、鲜等感觉)……这样的游戏式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并感受到了色彩学习乐趣。

在运用中增强色彩感觉

小学生对色彩进行正确的观察认知后,接下来便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色彩,色彩的运用代表了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是学生灵感的迸发。学生只有正确运用色彩,才能增强自己画作的表现力,让作品更加生动、鲜活。为了提高学生色彩的运用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观摩美术经典之作,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向日葵》、保罗克利的《鱼的循环》等从中分析色彩运用的艺术,并尝试让学生去实践,自己搭配色彩,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色彩搭配过程中的亮点,给予及时鼓励,使学生建立起色彩搭配的自信,色彩搭配的创新,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觉,让学生更加正确、熟练、精妙地运用色彩。

结合实际,强化实践练习

目前,在小学美术色彩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给学生讲授色彩知识及技法,但忽视了结合生活实际,练习运用色彩的能力。新课标强调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各种色彩,在自己的画作中更是要充分展现自己对色彩的驾驭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对色彩多观察、多练习,教师在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比如,女生的色彩感比男生要强烈一些,那么在教学中,就要着重培养女生对色彩应用,培养男生对色彩的感觉。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来使用色彩,展现色彩之美。

美术中的色彩知识篇8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色彩的相关知识,包括基本理论、色彩对比、色彩搭配等,能够增强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和感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生的美术学习中,对于素描、油画、水彩画、水墨画等画种的学习,色彩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色彩教学,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由于男女生对色彩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差异,他们对色彩具有不同的喜好与运用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

二、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缺少积极性

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美术的内涵和作用,认为美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在这种错误认知的驱动下,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足够的积极性,难以主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色彩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仅仅通过教材中的语言和图片,学生很难了解色彩的实质与色彩艺术的内涵,也难以通过色彩表达自已的情感和思想。这样,学生就难以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导致其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

2.色彩教学的重要性未引起教师重视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旧采取以往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教育方式固化,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限。部分学生习惯从单一角度分析问题,这不利于其思维的拓展,也不利于其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以讲述为主,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较为被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欣赏者在欣赏绘画作品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观察,而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美术色彩教学方法的应用

1.将游戏融入色彩教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人们储存在内心的力量。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心理接受期,单一的色彩理论讲解会让他们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但色彩本身是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开展相关游戏活动,能够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游戏化教学是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能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适度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否则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把精力集中在“玩”上,忽视了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在准备游戏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为了游戏而准备,而要充分结合课堂学习内容,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设计游戏活动时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始终把握教材内容与目标,不能脱离美术教学的目的。如,在向学生介绍冷暖色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两种游戏方式。一是为颜色“找朋友”。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多种颜色的蔬菜、水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请学生进行“找朋友”游戏,如为红色的苹果找朋友、为绿色的西瓜找朋友等。另一种是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在油画棒中分别找出冷色、暖色。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掌握了冷暖色的知识点

2.通过自然写生开展色彩教学

美术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设置多种方式的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和习惯,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爱护环境和保护生命的意识。自然是学科存在的基础,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存在,美术学科尤其如此。大自然的色彩丰富多样,因此,在小学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写生训练的重要性。教师应通过写生训练帮助学生接触自然,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自然,体验自然界中的色彩变化,探索自然界中的光影变化与色彩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色彩加以创造。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室外色彩绘画资源的优势,将其运用到色彩教学中。教师每学期可以组织1到2次的户外写生活动,在写生过程中,教导学生如何观察自然界的色彩变化。如,身穿白色衣服的学生在茂密的森林中时,身上的阴影部分会呈现绿色;在阳光下时,白色衣服则呈现出淡淡的黄色。自然界充满了冷暖色搭配,如,绿色的草丛或森林中会有红色、粉红色或者黄色的小花点缀,使整个环境的色彩更加丰富。自然化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与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开展色彩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带领学生接触自然,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3.与日常生活结合开展色彩教学

色彩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充满灵感,学生需要积极体验社会环境。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程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生活品质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美术的魅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色彩。如,过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红色的对联、大红色的灯笼等,都是丰富的素材来源。色彩的装饰、搭配和教育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衣服上的色彩搭配、家居空间的装饰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出发,挖掘生活中的色彩资源,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色彩、探索生活中的色彩变化,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对生活中的色彩要素进行加工创作。如,在《生活中的暖色》一课教学中,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暖色物品,将其带到课堂,并在课堂上介绍自已带来的物品;或者在课堂上,要求红色、橙色和黄色衣服的学生起立,让学生自行判断自己的衣服是否属于暖色。这样,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帮助学生了解暖色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积极活跃思维,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不常见的暖色,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暖色记忆下来。这样,学生在创作时就不会缺少灵感。

4.开展文化情境化色彩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美术新课程标准表明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不包含美术元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在丰富的文化情境中感悟美术的魅力,同时使学生了解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贡献,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我国文化内涵,推动美术教学从基础技能教学向文化情境教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探索艺术的魅力,从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将中国画引入美术课堂是一项重要的创新教学方式。课堂上,美术教师向学生教授中国画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可以达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民族性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有助于学生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是文化情境教学的重要工具。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往往较差,如果教师单纯通过语言教学,难以使其充分理解中国画的深层内涵。从审美价值角度看,中国画充满艺术内涵,追求“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境界。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在美术色彩教学过程中引入中国画教学。在学生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让学生了解国画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播放视频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和自然写生教学活动,将学生带入相关情境,开展写生活动。综上所述,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合理搭配色彩。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美术色彩教学,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从而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萍萍.在色彩的海洋中航行一试论小学美术色彩教学.黄河之声,2015(16).

美术中的色彩知识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色彩教学;色彩归纳

在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设计作品的成败。色彩教学是加强学生对于色彩的观察力以及运用能力的关键,同时,也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体系愈渐完善,但是色彩课程的教学方式仍比较单一,未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一、色彩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是融合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体的专业性课程,而其中的色彩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色彩课程的内容主要包含三大模块,即色彩构成、形式基础以及色彩设计。在现实生活中,色彩通过各种事物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很多事物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均与设计过程中的色彩设计相关,对于设计作品而言,色彩是其带给人们第一印象与感受的关键,成功的色彩设计不仅能提高设计作品的感染力,还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色彩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设计技巧与能力,同时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实现审美与价值观的统一、实践与科学性的统一、艺术与专业性的统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对于色彩的运用能力。正是由于色彩运用对于设计作品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才进一步证明色彩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关键作用。

二、关于色彩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色彩教学的定位

笔者认为色彩教学是专业型教学、应用型教学以及创新型教学。第一,专业型。艺术设计本身是专业性极强的一门学科,但是在进行色彩教学时切记不能因为重视专业技巧的培养而忽略基础的理论知识。在色彩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色彩原理、色彩传统技法分析等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通过掌握基本的色彩理论来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第二,应用型。在色彩教学中强调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指的是在色彩教学中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对色彩的观察提升学生在设计中的色彩表现力,让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到艺术设计的实践中。第三,创新型。对于艺术设计而言,设计者除了需要将设计理念转换为实际的且具有使用价值的作品之外,还需要保障作品能够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但是,现如今由于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必然不能缺乏创新。因此,为了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身能力以及竞争力,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与运用能力,在色彩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将其应用到设计中。

(二)关于色彩教学方法的思考

色彩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让色彩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等综合能力上发挥指导性作用,教师就必须先确定色彩课程在教学中的定位。在色彩教学中,理论知识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则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一些造型简单的物体进行静物写生,让他们集中精力观察物体的色彩,且引导学生从物体本身的物象框架中脱离出来,用心去观察与感受物体的颜色、形状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对于色彩的运用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提炼与组织能力,在设计过程中,作品对于色彩的要求并不是任何颜色都能满足的,有的颜色对于作品而言过于鲜艳,而有的却过于灰暗,因此,为了确保设计作品的色彩满足设计要求,必须综合考虑与分析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以及冷暖等各方面来进行色彩的提炼。最后,利用色彩归纳和替换练习提高学生色彩运用能力。色彩的归纳与替换主要是利用色调较多且整体较为复杂的照片或画,先让学生将照片或画的主要色块进行归纳,然后将色块进行重组,也可以更改照片或画的主调色或明度、纯度等,完成相应的替换后去,感受经过对色彩的变动为照片或画所带来的改变。

三、结语

在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以及配置等对于设计作品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需并重,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于色彩的运用更为得心应手,进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葛华东.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教学现状探析及对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12):158-160.

[2]彭尊善.基于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4(2):111-113.

美术中的色彩知识篇10

一、加强学生的色彩观察力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有限,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展开。在小学美术教育的色彩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力。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科学引导作用,在学生进行色彩观察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具有色彩的对象、色彩所呈现的环境以及当前的光照效果有机统一起来,进而对色彩的整体表现效果进行观察,通过对各类物体色彩的观察和比较,使学生对色彩的变化特点和呈现特点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对色彩的观察是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而且对学生色彩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通常情况下,色彩能够表现物体的主要特点,对色彩的观察,也就是对物体的认知。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对色彩的变化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例如,在观察红色物体时,教师将这一物体分别置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观察其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色彩的运用能力。

二、通过游戏来感受色彩

在小学教育中,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往往选择正确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其中,游戏教学法则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将游戏运用到小学美术色彩教学中,往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游戏必须要和教学内容相互结合,游戏活动的开展绝不可以脱离教学内容而进行。例如,在进行染色游戏教学时,由于这节课内容本身就带有游戏色彩,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就更加容易,可以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用染纸来进行染色创作。鼓励学生大胆用色,作品要有创新风格,精心设计染纸作品,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设计方式,对画面进行解说。通过这种游戏方式来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色彩美以及形式色彩搭配的能力。

三、注重生活元素的运用

在历史上,很多美术创作本就来源于日常生活,所以,在小学美术色彩教学中,将生活元素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好奇,所以,美术教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充分利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能够发现各种各样的色彩,在色彩教学中,美术教师要通过科学正确的引导,使其对生活中的色彩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色彩是美术图画中的主要元素,而生活中的色彩也是点缀生活画卷的主要元素,所以,教师要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在认识生活中色彩的过程中,感受色彩的作用,同样,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为此,学校应该为学生设立专门的活动课,在教师的带领下,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生活,例如,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利用活动课,教师将学生带到野外,观察各色花草,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各种色彩,然后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色彩的自然搭配,让学生对色彩的搭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因为不同色彩的相互搭配是美术画整体和谐的基础,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拍照的方式将各种色彩记录下来,在夏季到来之时,教师重新带学生来到野外,观察此时大自然的各种色彩及其搭配,让学生体验不同时节的色彩变化所呈现出的整体效果,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