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十篇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十篇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2:54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一、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使宏观经济学成为经济学中相对独立的学科方向,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凯恩斯认为市场在短期中存在失效的可能性和机制,并提出增大公共支出的需求管理政策可以使经济复苏。更为重要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政策制定部门提供了一个计算政府支出和税收对经济行为影响的数量方法。此外,凯恩斯为突出一些重要变量(例如就业、收入、利率和价格)在给定时点上的同时决定,不再强调宏观理论的动态性。因此,在一个静态模型中直接研究总量行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严重不足,将模型动态化并为宏观模型寻找微观基础是许多宏观经济学家在20世纪下半叶所做的主要工作。20世纪60年代,以Hicks和Samuelson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同时期以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则首先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质疑。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理论解释了存在价格调整障碍时,经济冲击和政策干预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和机制,传统的新古典理论则对价格能够灵活调整时长期经济运行给予了正确解释。因此,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之间能够相互兼容。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理论提出了三点根本性批评:首先,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过于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忽略了货币供给也是总支出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仅考虑政策的短期效果,货币主义学派则强调需求管理政策在长期无法影响实际收入和就业。最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作为静态模型忽视了预期对宏观经济运行重要影响,货币主义者强调在结构方程中预期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革命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对宏观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Lucas和Sargent的研究认为,预期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将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模具有重要意义。更进一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将具有微观基础的跨期一般均衡理论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使用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存在不恰当之处。Lucas[1]认为这些计量模型无法识别经济中存在的真实经济结构,由于公众对未来的预期会改变其行为,所以,当经济政策调整后,仍假定经济中重要结构和行为不发生改变,就无法对政策和经济运行进行正确分析。20世纪80年代,Kydland和prescott[2]、Long和plosser[3]创立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并对宏观经济理论做出如下三点重要贡献:首先,经济周期是经济对外生冲击最优反应的结果,不是市场机制的失败。其次,该理论将波动模型建立在跨期一般均衡模型基础上,并给出了模型数量化的方法。最后,该理论强调对供给行为的建模,供给决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通过假定供给对需求变化具有完全弹性,从而忽略了总供给行为对宏观经济的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获得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目前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综合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新凯恩斯”模型的特点,采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将不完全竞争、价格调整障碍引入理论模型,并对各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借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观点并将它们融入一个完整模型,并进一步对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和传导机制进行详细建模。由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模型是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引入垄断竞争、价格和工资粘性、理性预期等特征,因而该模型是目前研究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理论框架。

二、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进展与不足

1.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进展

作为主流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构建、模型处理、基本假设、主要结论以及模型包容性和可扩展性都超越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综合了宏观经济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为宏观经济理论建模。作为宏观经济学家最为关心的三大问题,即经济增长、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本质上都是一个动态问题。首先,经济增长理论中核心问题之一是最优储蓄决策,该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决策问题,拉姆齐模型就是在一个无穷期动态框架中分析行为人的最优消费和最优储蓄决策问题,而拉姆齐模型与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其次,作为研究经济波动的主流宏观经济模型,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模型在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中为家庭决策行为和企业最优定价行为进行理论建模,并通过动态规划等动态优化方法求解模型。最后,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特别关注政策动态不一致性对其有效性的影响,由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框架是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因而在该框架中研究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具有天然便利性,并认为对未来政策行为做出可信的承诺是提高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而,将静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模型扩展为动态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模型是主流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发展之一。第二,将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学,并对宏观经济理论建模、计量模型设定与评价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产生革命性影响。早期宏观经济理论,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综合宏观经济学,通常为静态模型并较少考虑行为人预期对经济运行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muth[4]首先将理性预期引入经济学分析,Lucas[1-5-6]则在20世纪70年代将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学模型,证明这一方法能够成功应用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并指出这对于政策效果的计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Kydland和prescott[7]在Lucas相关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经济政策制定不是与自然而是与理性经济行为人的博弈,当经济行为人是理性且具有前瞻性时,政策制定者就受到社会公众当前和未来行为选择的约束。因此,最优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社会公众当前与未来的行为选择。第三,为宏观经济学建立完整、稳健的微观基础。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综合宏观经济学最重要不足是从总量假设出发研究总量关系,在Lucas[1]提出“卢卡斯批评”之后,宏观经济学家达成共识,即一个好的宏观经济模型应当具有微观基础,总量行为关系应该是从微观个体的跨期最优化行为中得到。随后的宏观经济学,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均是从家庭和企业等经济行为人的微观主体出发建立。从微观基础出发为宏观经济理论建模最重要的吸引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通过对深层次结构参数分析的框架,这些结构参数不会随政策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这一研究框架可以有效回应“卢卡斯批评”,同时,该研究框架可以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福利影响进行讨论,从而使宏观经济学自身获得了更科学的基础,其逻辑一致性更强。第四,对宏观经济的供给面进行更加详细的刻画。总供给是每个一般物价水平上经济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总产品和服务的数量。早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和货币主义学派讨论的重点是总需求管理,以Lucas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加强调总供给行为的微观基础,并在分析中强调供给冲击对总供给行为和经济波动的影响。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进一步强调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对总供给行为和宏观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并认为市场不完全和价格调整障碍会导致经济调整至自然率水平的速度变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微观基础出发将总供给影响因素扩展至包括生产成本等多个方面,使理论模型的供给面能够解释更加丰富的宏观经济现象。

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不足

自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来,经济学家通过将模型动态化,引入理性预期,为宏观理论建立微观基础,对总供给行为进行详细刻画使主流宏观经济学获得巨大发展。但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使命依然没有完成,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完善与补充之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流宏观经济学加总问题的理论基础仍需进一步研究。作为研究总量行为的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理论由于直接从总量假设研究总量行为而受到质疑,在“卢卡斯批评”提出之后的近四十年,宏观经济学家通过代表人模型使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不断加强。许建明[8]指出代表人模型以一个典型家庭效用函数作为社会整体效用函数的替代,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代表人的经济决策,将其进一步加总为社会整体的宏观经济行为。但是,根据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一般条件下无法将异质性个体偏好传递至社会整体福利函数。因此,主流宏观经济学通过对代表人建模,将个量总和视为宏观总量,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宏观经济行为的方式为宏观经济学所建立的微观基础是否能够真正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实际过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二,主流宏观经济学如何将重要的经济结构引入理论建模仍需进一步研究。主流宏观经济学如新凯恩主义经济学是通过将异质性家庭或异质性厂商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而使理论模型考虑了异质性,因而宏观经济学家从来都关心异质性。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不同部分以一定结构组成,所以,宏观经济运行不仅表现为总量行为调整,经济内部结构也对总量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林毅夫和苏剑[9]指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通过在模型中引入支出结构、贸易结构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内部结构,使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也考虑了经济结构问题。但是,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对宏观经济运行有重要影响的经济结构对总量行为的影响机制仍未能较好地体现在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模型中。第三,主流宏观经济学如何将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引入理论建模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和机遇。古典经济学,亦称为政治经济学,特别重视制度和政治力量对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然而,边际学派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强调在严密定义的约束条件和市场环境制约下消费者和企业的最优化行为,逐渐淡化了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对经济结果的影响,使基于新古典传统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模型中较少考虑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内生化产生过程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机制。因此,将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恰当方式引入理论建模对主流宏观经济学未来发展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三、主流宏观经济学存在不足的原因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借鉴意义

1.主流宏观经济学出现上述不足的原因

主流宏观经济学虽然存在加总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对重要经济结构考虑不充分,将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仅做出简化的外生性假定等不足。但是,19世纪古典经济学或被称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中实际上十分重视上述问题,例如,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都考虑了宏观经济加总、经济结构和重要制度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理论界认为,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科学哲学在20世纪初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学研究方法产生重要影响,即出现了经济学数学化,并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的快速发展,而这是建立在新古典传统上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出现上述发展与不足的重要原因。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使其具有利用数学工具的天然优势,但经济学数学化对主流宏观经济学而言也有显著的成本。从19世纪后期的边际学派到20世纪初的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将数学应用于经济学分析以来,部分难以利用现有数学工具加以描述和刻画的重要经济学现象和事实被经济学家通过假定或技术性处理等方法简化处理。数学化虽然使基于新古典传统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十分精美并且对问题的分析也十分深入,但是理论界应该重新审视数学化对经济学尤其是主流经济学所带来的成本,如本文提出的加总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对重要经济结构考虑不充分,将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仅做出简化的外生性假定等不足。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重要宏观思想的借鉴意义

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存在重要的宏观经济分析逻辑并且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马克思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和非均衡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著名的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罗宾逊夫人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建立在李嘉图的价值论和分配论基础上,并主张学习和公正研究马克思的理论,但这些主张将主流宏观经济理论重新借鉴古典经济学理论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学派被逐渐边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蕴含了丰富的宏观经济思想和分析逻辑,主流宏观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应重新借鉴和综合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分析方法。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之间联系与不同的分析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加总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分工使千百万企业之间形成全面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将它们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在相互的投入与产出中形成各种总量的比例关系。这意味着分工使每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社会性,并且这种社会性具有二重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这种私人性决定了其提供的产品只有在转化为货币后,才构成社会商品总量或社会劳动总量的一部分。经济活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导致经济活动两个层面的分裂:由相互独立、相互竞争的千百万个单个企业构成微观经济层面;由千百万个单个企业之间的全面依赖关系所形成的各种总量构成的宏观经济层面。处在微观经济层面的每一家企业,既受到生产同类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约束,又受到社会总劳动时间按比例分配到该类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约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类似于成本收益原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则属于宏观经济层面。企业商品能否转化为货币的直接约束条件是其可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最终约束条件则是不为企业所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上述分析表明,微观经济层面的个量加总不能简单直接等同于宏观经济层面的加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之间的联系与不同是宏观经济学加总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关系。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结构的创造性分析对主流宏观经济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分析社会再生产,提出应将社会再生产视为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再生产涉及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从总量和结构相统一的角度分析社会再生产的。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考察路径则不同,是从总供求平衡的角度入手去考虑国民收入决定的。国民收入会因总需求或总供给的调整而发生相应变化。但究竟这种调整会给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的比例带来怎样的变化要借助其他经济学科进行分析。这就使得西方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结构的分析有待深入。第三,在社会权力结构及其对经济现象影响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对主流宏观经济学如何将重要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重新引入理论建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入手审视社会利益是如何分配的。在深刻揭示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的制度根源的同时,还从抗衡力量的引入以及对强势权力的其他限制等角度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基本措施。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公共领域尤其是社会制度选择问题具有非常强的分析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快速兴起的新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等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以政府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公众中不同集团的利益不一致性为基础,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将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而又被主流经济学一度忽视的政治因素纳入研究范围,考察它们对经济结果的影响,内生化了政府的经济政策,增强了理论的洞察性和解释力。因此,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宏观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进一步综合和融合,能够大大推进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水平,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四、结论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2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

中图分类号:F015;F0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07-02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这也正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

1.重商主义: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马克思称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由于重商主义者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其内容也只是一些政策主张,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2.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古典经济学是指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让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使人们在追逐自己私利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经济科学。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奥地利经济学家K.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并经由其继承者庞巴维克,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他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4.当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当代西方经济学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大危机的背景下,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把产量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整套国家干预经济、进行需求管理的办法。凯恩斯所提出的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基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形成了当代宏观经济学体系。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展开的,其基本假设有以下三点:(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居民户(消费者)与厂商(生产者)。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的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亨德逊强调:“居民与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中的个体单位,而研究由个体单位构成的整体。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则强调说:“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资源的最优配置会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研究现有资源为什么没能得到充分利用,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引导和支配居民户与厂商行为的是价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所以,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怎样决定,个量分析就是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例如,对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的决定的分析就属于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例如,国民收入是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总和,总消费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各单位消费的总和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

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就其内容来说,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假定社会经济制度是既定的,它们不探讨和考察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后果,而只分析在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制度和价值判断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只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实证描述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法。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围。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微观经济学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这两个领域曾一度界限分明,对如何把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论。不过,近来这两个学科已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家们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如凯恩斯主义学派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也接受了这一基本观点,并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综合在一个经济学框架之内。

总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虽然先后形成,但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选择――资源配置。在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区别,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即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花球.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引言:循环经济视角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转变的前提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视角。循环经济的发展主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能够发展绿色化、环保程度较高的经济方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思考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将国家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不足

1.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是存在一些发展上的滞后的。循环经济模式提倡的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开展更高效的、更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而纵观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主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经济发展的高速性,而完全忽略了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仅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性,是不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2.忽略了自然环境的保护。从循环经济模式的角度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在经济发展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资源能源的较大浪费。宏观经济政策所起的主要是统筹经济整体发展趋势,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追求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则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中,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与能源,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的质量。

3.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展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调控手段还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国家调控经济发展态势的手段工具,对经济整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循环经济视角考虑当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展经济政策中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手段也较少。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手段。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1.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立足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循环经济模式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思考与追求,旨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而宏观经济政策则主要对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做出一个调节与掌控作用。二者相互结合,结合循环经济模式的理念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结合现代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

2.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实现了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质量。循环经济模式考虑的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这符合经济增长向着内在化要求转变的发展趋势。能够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实现经济速度与质量的有效统一。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

3.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同步。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能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仅仅追求经济发展上的速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环境资源的极大破坏。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下,更注重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能源的节约。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步进行,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

三、如何促进宏观经济政策更好制定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的,保证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才能实现政策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终目标。在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注重质量的背景下,要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高效性,就要立足于循环经济模式。将循环经济模式的环保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工作相结合,才能立足于现代经济社会的真实现状,提高经济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而且循环经济政策的发展理念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有效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四、总结

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对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析与探讨,对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的。通过以上对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发展中的不足以及针对缺陷需要进行的改进措施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评析[D].内蒙古大学,2013.

[2]肖光进.循环经济视角下中国矿产资源安全供给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崔雪竹.可持续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代谢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张太富.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中国人口城市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4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属于实证经济范畴,具有对象的系统性和分析的实证性特点。它是建立在完整反映经济现象客观数据基础上的分析,这是统计分析有别于其它经济分析的最大不同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体系,它提供了一个经济体的全面观察数据,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实证基础。“Sna提供了一个包罗广泛的核算框架。在此框架内,经济数据可以按照经济分析、决策和政策制定的要求,以一定的程式编制和表述”[1,p1];“1993年Sna提供了一种分类体系和一种可在不同详尽程度上加以运用的核算框架”[1,p2];“它增强了各类使用者可得到的统计资料的分析力量”,“它反映经济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其经济活动的结果。它完成了资产负债表的联结工作,因而提供了一幅某经济体支配其资源的全景。它统一了经济中某些重要部分的信息———例如,人口与劳动力、价格与物量的计算以及购买力平价———以前这些都是互不相连的”[1,p3]。

事实上,198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斯通,就是为了奖励他对发展该体系从而大大改善了经验经济分析基础的基本贡献。在授予他奖金的时候,主持人说“……体系取得了独特的国际影响,……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确实,没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是无米之炊。可以想象,没有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我们对国民经济形势的描述可能就只能用“好”、“比较好”、“越来越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等空洞无物、苍白无力的词语了;没有国民经济核算相互联系的数据,我们对国民经济的分析只是支离破碎的,无助于国民经济政策和决策的制定。1990年,我国出现市场疲软、生产不畅、财政困难等问题,有关方面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改变调整力度,增加400亿元投资,以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建议,被国务院所采纳,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以后,又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样是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进行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提出了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我国经济能在全球经济动荡中逆风飞扬,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此写进了党的章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即要达到357768.88(89442.2×22)亿元左右。一定的经济总量要有经济速度作保证,从2001年起,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应该不低于7.2%,年均增长额至少为13416亿元。到那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为3500美元左右,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三步,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统计表明,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相对容易,而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年均7.2%的增幅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目标,但这又是一个可能达到的目标,根据就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第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决定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领域。“国民经济核算的突出应用是与公共政策相连的。主要依靠货币和财政手段的国家发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十分有用,因为,经济核算为评价经济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政府政策所需要的调整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1,p9]。比如Sna提供了价格和物量核算,“使之有可能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1,p415]。

人们在评价Sna的目的时候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经济统计的组织系统。所以Sna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分类和定义的一致性,以及它对经济中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的显示。这种观点导致对基础统计改进的偏重,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核算体系。与此相反的观点是,国民经济核算主要为促进经济的分析和决策服务。综观Sna的结构和定义,它不但决定了能够被开展的分析类型,而且也影响考虑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方式。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5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和一般的统计分析一样,具有总体性、实证性和数量性等基本特点,除此之外,还具备其特有的特性,具体包括:1.对象是系统的宏观统计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了相互作用的若干个组成部分,各个组成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殊功能。我们把国民经济看做一个系统,在进行宏观统计分析时,应该从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其中各个部门的联系和各个部门与外界的联系,综合定量地考察整个系统,实现整体最优。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必须共同发展,彼此间能够有机的协调起来。2.按层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根据国民经济的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统计的方式分析评价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联系,统计分析的最高层次就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最后一个阶段。国民经济系统通常是多层次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根据国民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即一方面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分层次的分析,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监控,对于国民经济中的问题则要专项分析。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与统计学和经济学密不可分,是在这两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所以分析方法涵盖的范围很广,既有数据统计类的方法,还有经济学分析方法,另外还可以采用统计描述或探索数据分析法,模型推断分析法等等。主要采用的是科学性较深的分析方法,并在实际例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的海量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比从前的分析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速度更快,分析范围更广,准确率也得到了提升,我们可以更直观的观测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态和随时间进化的演变机制。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及其对我国政府统计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也遇到过一些问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诞生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演变的过程中并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依靠国内的专家学者根据实际的统计分析总结经验,向前探索,这样难免会在发展的过程中犯错,或是得不到预期的分析效果。此外,由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如何对国民经济进行既整体又分层次的统计分析,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想要准确合理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度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探究并总结经验。

(二)我国政府统计发展国家政府统计分析关系着对一个国家过去经济运行状况的评价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计划展望。我们采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政府统计服务,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当今社会是个经济大发展的社会,信息网络技术大幅度进步,在这个信息时代只有充分利用各类海量的信息才能保证国家的市场竞争力,各行各业的发展结合数据分析会更加科学,管理人员也会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而不是像原来根据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在这个大数据的发展时代,中国想要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强大国家,必须保证科学化的决策制定,根据信息网络中的大量数据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构建出全新的思维模式,为国家政府统计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跟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有所区别,但是同样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外国类似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验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有一定辅助作用的,不能完全忽视。

三、结语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6

关键词:宏观税负;口径;配套性措施

一、宏观税负水平的定义和测量口径

一个国家的宏观税收负担体现了这个国家集中社会财富的能力和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并且影响社会各层应税主体的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水平问题是税收学术界研究的关键问题。在学术上,宏观税负通常是通过一定时期内一国税收总量占同期GDp的百分比来体现的。我国在政府收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除了预算内的税收收入外,还有大量的预算外、制度外以及收费,这些也同样构成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根据笔者查阅的相关资料得出,目前学术界界定的宏观税收负担衡量有三个口径,分别是小口径、中口径、大口径,对应的定义分别是税收占GDp比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政府收入占GDp比重。

二、我国宏观税负分析——基于口径角度分析

根据查询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得出不同口径的测算下我国2001~2010的税负率。

(一)小口径宏观税负的分析

(二)中口径、大口径宏观税负的分析

对于中、大口径的宏观税负的测算,需要把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看成是社会保障税加入中、大口径中进行测算。由于大口径的测算范围比较复杂,很多数据无法收集,在这里只就中口径进行测算,得出中口径的税负率。

三、世界各国宏观税负分析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把税分为五个税种,分别是:所得税、财产税、商品税、社会保险税、其他税。

在税种分类中我们可以发现oeCD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和我国缴纳社会保障费的实质是一样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测算口径下宏观税负计算会有哪些区别。

根据笔者收集的相关资料显示,在发达工业国家,平均的宏观税负在30%~35%左右;在发展中国家,其平均宏观税负在16%~20%左右;而根据测算,2010年我国的小口径宏观税负为17.46%。但是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能反映我国的实际税负水平,如果各种收费等都被并入政府收入,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大致在30%左右。这样,我国的宏观税负就明显高于小口径的测算值。非税负担过重成为我国的大口径宏观税负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宏观税负与国际的比较

从2001~2010年,从表中可看出我国的中口径宏观税负比率总体上是上升的,但没有超过20%。表中列举的oeCD国家的宏观税负比率都在30%以上,丹麦等国家宏观税负水平在50%左右。oeCD国家与我国测算出的宏观税负水平的差距的原因是:(1)在oeCD国家,社会福利水平非常高,公共服务很全面、到位,所以社会保障税占税收收入比例较高。(2)oeCD国家市场经济发达,人均Gnp较高,国家可以征收较高的税收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3)与oeCD国家相比之下,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在较低,偷漏税现象比较普遍,税收流失较多。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数据年年创新,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上升较快,而oeCD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则一直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百分比内,这与oeCD国家发达的市场经济、完善的税收体制和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我国宏观税负基于大小口径政策选择

从我国宏观税负的变化分析,我国小口径的税负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相实质,但与我国的实际数据有较大的差距。但是通过对中口径指标的分析发现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已经偏高,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所以如何规定合理的税负口径就成了宏观税负选择的重中之重。

(一)降低大口径、提高小口径税负计算范围,制定合理的税负计算口径

根据我们的测算发现,不同口径的测算数据都不能完整反映我国宏观税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要在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之后,进一步完善各项改革和制度,逐渐形成完整、合理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对我而言,小口径的测算出的宏观税负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大口径测算的由于数据过于复杂,无法进行科学测算,因此,笔者建议在降低大口径、提高小口径的计算范围,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税负计算口径。

(二)调整税费关系,规范政府收入形式

笔者提出合理税负计算口径的制定必须以完善的全口径预案算管理为基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行“费改税”,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实质早已符合税收的特征,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缴款应尽快纳入税收范围,完善我国的税制;第二,将制度外、预算外的收入全部纳入预案管理体系,增强预算收入的完整性和透明性;第三,坚决取缔各职能部门的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和居民的重复税收负担额。

六、我国宏观税负政策选择配套措施

(一)科学改革税收征管模式,提高征管效率

把强化重点税源管理作为税务单位税收收入征管的重点,密切关注重点税源企业的经营和纳税收情况,确保重点税源的稳定增长。

我国的税收征管要结合国情,以专业化、法制化、信息化、服务化作为征管的目标。要进一步构建征、管、查专业化的组织体系和多元化申报纳税体系,建立“属地征管、分类管理,科学划分管理职能”的科学管理模式。

(二)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

从长远角度来看,经济的波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必须实现宏观税负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的一致,改革税收体质,提高所得税的份额。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政策应当是保持税收收入总体水平的稳步增长,把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税收内部结构的调整,充分实践结构性减税。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n].新华社,2012,(12).

[2]中国统计年鉴[n].中国国家统计局,2012.

[3]安体富、孙玉栋.《中国税收负担与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9.

[4]安体富.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多维视角解析[J].经济研究,2010.

[5]陈旭东.国际比较视角下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客观分析[J].财政与税收,2012.3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7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21-0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现在本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常见。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正常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它具体的产生过程、发展过程以及在中西方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探究。我们只有对对该体系的形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使得它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作为产生于中国的术语名称,宏观统计分析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了―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统计学和经济学这两个知识相互交融的体系,实际上是可以分为分别以经济学知识体系以及统计学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两种发展着的根基。在这两个根基的发展之下,统计学与经济学两门学科都被包含于内,但在实际上出发点不同也往往意味着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的不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大多是将经济学作为的核心进行发展,也就是计量经济学。

现如今的计量经济学,无论是从数理经济学(教学运用)模型估计与测验还是经济理论,都是以经济学知识体系作为推动力。仅仅将统计学看作是一种手段,在整个计量经济学占有了一定的比例,并没有注意到统计学的实际地位。但在实际上,统计学已经被计量经济学的独立方法论基本取代。

但是,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等同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后者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实践而产生并获得发展。计划经济盛行的时候,统计作为计划管理的直接工具,在一个较为科学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下,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平衡与长久发展。这是一个科学的思想,并在当时计划经济时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因此而获得立足之地,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保留了统筹兼顾、优化管理、量力而行等科学思想,并将其看做我们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宏观管理的理念,并逐渐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目标。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历程

2.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历程

在统计学的发展史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将统计学作为了核心知识体系,也具有其清晰、独特的发展脉络。笼统地说,我们可以用三个发展阶段来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概括。

在最初,也就是第一阶段,经济学家围绕着国民经济重要统计指标,对国家实力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该统计分析的发展进程的第二阶段是国家的经济核查系统的完善。许多与该体系相关部门的分类逐渐细化,也使该体系逐渐获得了完善。另外,在这一时期,统计科学设计思想实践这一方面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核心指标的确立、指标体系以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形成以及对国民机构部门的细化都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统计体系不断进行充实。通过对于统计的科学应用,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将经济危机的影响降至最小。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所处的阶段。经济统计的领域逐渐形成了将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自觉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的局面,也由此拥有了进补的契机,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段。现代的统计作用因为计算机数据库的生产方式的优化以及对数据的处理、分析的日益快速、高效而更加重要。

2.2西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

虽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一名词并没有作为一个术语正式出现在西方,但是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与统计学家仍对这一现象做出了研究。早在一六七二年,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对那个时代的国民收入总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在此后,需求与价格函数关系的量化研究也横空出世并逐渐获得了获得完善。从而逐渐实现了分析与统计这两门学科了交织的密切发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开创了国家经济核查体系,使该体系正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在此后的数年间由后人对此不断充实、不断发展。后来由里昂惕夫创立的资金流量表以及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也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些理念的出现,毫无疑问,都推动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体现和应用,客观上也促进了人类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2.3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仅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以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等院校也纷纷采用了前苏联的国家统计方法以及统计学正式的授课系统。统计也作为直接应用于国名经济计划的制定以及检查的工作,并在国家各部门、企业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逐渐成为了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总结与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紧接着,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九八二年,任教于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得以出版。钱教授还将马克思社会在生产理论与我国实际计划经济理论结合,借鉴了国家经济物质平衡表的理论研究,综合了平衡统计的理论思想,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建立了起来。与此同时,将国民经济运算过程中的信贷、外汇、财政以及物资进行平衡分析,这也就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第二个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也在不断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并开设了用于指导如何进行统计知识以及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研究我国实际的经济问题的课程。因此,第三个阶段应当是以人民民大学为起点,各个高等院校竞相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断完善的阶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经济循环制表”的综合指数监测的方法被引进到我国的经济统计分析课程中,替代了原来使用的无主题的综合统计分析。也由此开始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检测体系以及综合方法的研究。在一九九一年,随着宏观经济专题问题的逐渐扩展,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真正使得我国主要财经类院校开始重视并将其纳入课程进行讲授与研讨的关键事件,应当是一九九二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一书的出版。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统计在宏观经济实证分析研究方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轴心地位,并将这种趋势不断发展。将现实条件同我国实际发展的课程系统相结合,我们不难看出,要想使统计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获得提高,并且使统计数据等相关内容获得深刻地使用,就必须要实现其自身的独立发展。

三、结语

时至今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仍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上述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也只是相关研究中很少的一部分。在实行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很强大的数据信息基础作为数据支持,也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系统等与统计专家进行密切合作,以实现统计事业的大发展,并更好地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23-34.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8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一:经济信息用于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从桑弘羊的经济政策看中国古代的宏观管理吴娅茹华夏文化1995-08-15

2、宏观经济管理与中央权威胡影江淮论坛1996-04-15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二: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9

1、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现代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是凯恩斯经济学说演化而来的,它主张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所说的混合经济就是包括了在自由私有企业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也包含了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机制,西方宏观经济学认为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经济危机,想整治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生活的干预方面就要做出努力,因此得出,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2、西方宏观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理论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简称“庸俗政治经济学”或“庸俗经济学”。它是一种只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面现象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它的重要特征是在经济分析过程中用一般经济关系和物质技术关系来代替生产关系进行研究,用经济现象来代替本质分析。西方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的收入为中心,对各种经济变量进行分析,建立起精巧的宏观经济模型,以供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在分析出原因之后,建立一套宏观调控机制,以期待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经济危机。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问题,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中,资本家常常追求剩余价值,又迫于竞争压力,采用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使成本提高,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的提高就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对人口过剩,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歪曲了失业问题的原因,不仅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而且还无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这种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和解决。

3、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不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所有问题的有效办法

西方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在一定的经济时期内可以解决失业问题,维持经济增长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上,保证经济危机可以在各种程度上得到合理的解决、减轻破坏程度,虽然它具有这样的优点,但是它并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性,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也不可能完全的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西方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眼界,西方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宏观政策。

1、分析

将西方宏观经济学应用在我国,必须要合理的分析我国的国情和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我国应用所具备的的条件,这些都是建立在理论加实践的基础上的,运用这一理论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而要将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一套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国情的经济学理论,如果理论不符合实际,那么在西方再正确的理论也不适用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应用。

2、借鉴

根据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观点,借鉴一些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用的理论,而摒弃那些不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观点,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的经济条件也有所不同,在应用之前要考虑西方宏观经济学能不能应用在我国这种社会制度下,探索出中西方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共有的一些东西,从中西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这个角度来看,还是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说两者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西方社会属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我国则是计划性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存在共同的规律。两者最终的目的是要实行宏观控制,而西方国家强调更多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必要的。两者对于宏观控制的政策目标具有共通之处,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减少人员的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稳定社会物价水平、财政和对外的收支平衡。介于中西方存在这些共通之处,所以,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概念和方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可以借鉴和应用的。

3、拓展

西方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些方面对于我国是不适用的,所以,应该根据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拓展,实现理论的创新,创造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决定了中西方宏观经济运行时有本质的区别,在理论体系的建立上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些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在西方是被忽略的,但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中却是十分重要的,不能摒弃,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创新的内容具体包括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宏观经济的调节体系还有宏观经济中的结构比例关系。

三、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西方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趋势较明显,随着微观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完全有可能实现一次较大程度的综合,尽管如此,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应用中还存在很多疑惑,值得大家反思。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年代,社会变化速度如此之快,那么西方宏观经济学将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呢?纵观全局,研究出其具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更加重视对新增长理论的研究

西方的经济学家在不同角度寻求导致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不同的新增长模型,这些不同的模型都是根据某一侧面来创造技术进步的模型,长处和短处也是各自掺半的,不存在某种将会取代另一种的趋势,所以这种局面会持续一段时间。未来的新增长理论将会研究经济增长的过程,为国家的技术进步提供必要的政策建议。而经济增长理论将会向着通过对模型的模拟进而可以把预测的结果与数据作比较、利用经验区别出内生增长理论、研究出各国之间生产率差异的理论、在数据方面加以创新的趋势发展。

2、宏观经济理论和政治学理论将会融合起来

新政治宏观经济学是一个研究的新方向,已经被应用于宏观经济、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它关注更多的是政治、宏观经济、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尤为注重的是政治因素对于经济方面的影响。

3、西方宏观经济学将会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随着不同经济学理论的争论,西方宏观经济学不断的向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纵观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西方经济学在经过争论和分歧后就会出现新的综合,综合之后将会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学体系,使经济学家都会达成共识,因为各个经济学家的观点也不相同,经济学将会综合各个方面的思想,进而形成一种综合比较强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新古典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在进行争论之后,将会促使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再一次出现综合性的发展。

四、结语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10

吴彦艳(1978―),女,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传导机制;格兰杰检验

宏观经济是通过哪些传导机制来影响股票市场走势?这些传导机制在我国实践检验中表现得是否有效?倘若政府不通过政策干预股票市场,而是完全依靠宏观经济自身的发展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二者之间是否又有很好的联动效应?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未来管理层干预股票市场政策的制定。本文基于非政策性传导机制的研究视角,通过实证分析来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认识存在不少分歧。综合而言,国内外学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正相关关系。thorstenBeckandRossLevine(2002)采用动态平行数据的广义矩估计法检验了1976―1998年间40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与银行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股票市场和银行都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响。[1](189-204)二是认为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弱相关或不相关。Binswanger(2000)认为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进入高增长阶段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紧密关联性已经瓦解。[2](379-387)mao,Y•J•andwu,R•F•(2006)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在股市低迷期时股指走势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含糊,采用不同宏观经济指标作为经济增长的变量得到的结论相互抵触。[3](157-163)马进、关伟(2006)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证明我国当前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一定的长期稳定关系,但互相影响的程度较小。[4](71-75)李冻菊(2006)得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但反过来股票市场的规模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所起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5](75-80)三是认为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负相关。Levine(1997)认为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负作用。[6](431-439)梁琪、藤建州(2005)实证分析显示我国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相关关系为负,股市中可能存在的“过度”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7](9-19)温军、赵旭峰(2007)则认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并没有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产出的增长对股票市场具有“负的贡献”。[8](90-92)

就国内现有的研究而言,基本上是针对某个阶段我国股市走势与宏观经济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尚无从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将尝试从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我国宏观经济通过非政策性传导机制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有效性。

一、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现机制

根据西方理论,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实现:

(一)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宏观经济增长时期(Y),上市公司的产品销量会随社会需求持续增长(Q),公司业绩不断提升(a),从而使得公司更具有投资价值,股票也因此受到投资者的追捧(p)。相反,倘若经济处于不断下滑的过程中(Y),上市公司的产品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坏而出现滞销(Q),业绩会出现下降(a),股价因此下跌(p)。相应的传导机制:

其中,Y:社会总产出,Q:公司产品销售量,a:公司业绩,p:股票价格。

(二)社会货币量

宏观经济不断繁荣的过程中(Y),国内货币供应量会随社会产品的增多而不断扩大(m);同时,在宏观经济上升的大部分时期,政府都会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居民手中货币量会不断提高(pm),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增加(mm),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n),资金会推动股票价格不断上升(p)。反之,经济出现衰退(Y),国内产品数量下降,对应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m),居民手中货币减少(pm),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减少(mm),对于股票的需求减弱(n),股价相应下跌(p)。传导机制如下:

(三)投资者信心

宏观经济处于上升阶段(Y),经济环境的向好能够提升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上涨的信心(F),使得潜在投资者转化为实际投资者(R),市场人气旺盛,从而增加股票需求(n),股价会上升(p)。相反,当宏观经济处于下降阶段(Y),会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上涨的信心(F),投资者逐渐退出股票市场(R),减少对股票的实际需求(n),股价会因此下跌(p)。传导机制可表示为:

二、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择、数据分析及研究步骤

1.变量选择与数据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把反映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的量化指标确定为以下三个变量,并用实际GDp来反映宏观经济。

(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宏观经济;

(2)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epS)――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3)股票市场成交金额(GSm)――反映社会货币量;

(4)股票市场开户人数(KHS)――反映投资者信心。

由于官方数据只给了年度GDp的现价累计值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累计值的同比增长率,所以要根据这两个数据来推算每年的实际GDp。我们以1992年作为基期,1992年的实际GDp就是其名义GDp,根据公布的GDp同比实际增长率依次计算出以后年度的实际累计GDp。样本空间确定为1992―2007年,采用年度数据。

图1描绘了实际GDp和传导机制变量的走势,对GDp、epS、GSm和KHS变量取对数值,分别用LnGDp、LnepS、LnGSm和LnKHS表示。对数变换的好处是其一阶差分能近似表示变量的变动率,同时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将指数趋势转换为线性趋势。

2.研究步骤。本文拟采用如下两个步骤实证检验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第一,利用单位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平稳性;第二,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宏观经济(LnGDp)与其对股市的传导机制变量(LnepS、LnGSm和LnKHS)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文所有检验结果均使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5.0进行了多次回归分析而得。

(二)实证结果分析

1.平稳性检验。利用单位根检验来确定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平稳性,具体采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方法,最优滞后期由aiC准则确定,即选定的滞后期长度应使aiC的值最小,以保证消除自相关和保持更大的自由度。aDF检验结果如下:

由aDF检验结果表明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一阶差分具有平稳性,均是i(1)型,因此,可以考察它们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了阐明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LnepS、LnGSm和LnKHS)是否有效,有必要对LnGDp、LnepS、LnGSm和LnKHS四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首先,检验LnGDp是否为引起LnepS变动的Granger原因的过程。原假设:“LnGDp不是引起LnepS变化的Granger原因”,对下列两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有限制回归:LnepSt=∑[DD(]m[]i=1[DD)]αiLnepSt-i+εi[JY](2)

计算F统计值:F=(n-k)[SX(](eSSR-eSSUR)[]q(eSSUR)[SX)][JY](3)

其中,eSSR和eSSUR分别为有限制条件回归和无限制条件回归的残差平方和;n是观测个数;k是无限制条件回归的估计参数个数;q是参数限制条件个数。这个统计量服从F(q,n-k)分布。根据各自的F统计值,检验系数β1,β2,…,βm是否同时显著地不为0。若显著不为0,则拒绝“Lnep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

然后,检验LnGDp是否为引起LnGSm和LnKHS变化的原因的过程。即用LnGSm和LnKHS分别交换LnepS做上述同样的回归。通过检验,得到下面关于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LnepS、LnGSm和LnKHS)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滞后期是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来确定。

表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零假设滞后期F统计量概率结论LnGDp不是引起LnepS变化的Granger原因22.757020.11642接受H0Lnep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0.715470.51480接受H0LnGDp不是引起LnGSm变化的Granger原因23.490040.07551接受H0LnGSm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1.090350.37669接受H0LnGDp不是引起LnKHS变化的Granger原因23.106860.13295接受H0LnKH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2.323030.15366接受H0

由表2可以看出,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了“LnGDp不是引起LnepS、LnGSm和LnKHS变化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即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LnepS、LnGSm和LnKHS)均不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宏观经济没能通过传导机制有效的影响股票市场,即在我国宏观经济对于股票市场的传导效应是失效的。

以上实证检验表明,理论上存在的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非政策性传导机制在我国的实际表现却是失效的。下面揭示我国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传导机制失效的内在原因。

三、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效应失效原因剖析

(一)上市公司缺乏宏观经济代表性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成立初期的初衷是为了帮扶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因而最初上市的一些公司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而各行业龙头企业的上市却被一推再推或干脆到国外上市,这也直接导致了一段时期以来上市公司业绩对于宏观经济的代表性差,不能真实的反映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市场中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且亏损比例从1992―2005年成逐年增加的态势;另一方面,亏损企业长期驻留在市场内部直接拖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1992―2001年期间在逐年下滑;其中,2001年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只有1992年的32.46%和22.55%。虽然从2002年开始有所好转,但是直到2006年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仍大幅落后于1992年水平,而这与我国宏观经济十几年来8%以上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因此,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股票市场与银行体系的隔离阻碍股市货币量的有效增长

我国货币和准货币(m2)自1992―2007年以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股票市场的成交金额在2006年之前一直没有明显增长,甚至在2001―2005期间成交金额还出现了明显萎缩(参看图3)。虽然从1992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数量在逐年增加,且社会资金量也在逐渐放大,但是股票市场的成交金额只在1996―1997、1999―2000和2006―2007三个时期出现了阶段性增长。总体而言,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金额与社会货币量背离明显,股票市场没有分享到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货币量增加。剖析原因,我们认为社会货币量主要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而流入到股票市场的货币量相对较少(参看图4)。从1992―2007年,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与社会货币量的同期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出于对改革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的担心,预期子女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消费等支出的增加,以及证券投资观念的匮乏,使得人们更愿意将货币存入银行。同时,我国现有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隔离了银行体系与股票市场,因此导致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度增长,但同期进入股票市场的货币量却没有增加。

(三)信息不对称影响投资者信心

虽然投资者对我们国家宏观经济增长信心十足,但是由于股票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投资者在与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博弈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影响其参与股票市场的积极性。同时出于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确性、市场监管有效性、惩处及时性以及证券中介机构责任心的担忧,投资者对于进入股票市场仍然显得缺乏信心。这也体现在一直以来进入我国股票市场的长期资金明显不足,而股市是长期投资市场,入市资金应该以长期资金为主。在成熟股票市场中,长期资金所占比例一般高达90%,但在我国股票市场中,长期资金占入市资金的比例不足40%(王国刚,2005)。[9](31-37)长期资金的不足一方面会影响股票市场走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短期的频繁操作会加剧股市的波动,从而进一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10](95-98)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1992―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没有通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社会货币量和投资者信心三种传导机制对股票市场产生有效的影响。在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还存在着阻碍传导机制发挥效应的不利因素:第一,股票市场中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上市公司比例较少,市场整体业绩不能代表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由于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隔离了银行体系与股票市场,使得社会货币量一直以来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并且,预期改革所带来的未来支出增加,以及缺乏一定的投资知识使得人们投资股票意愿不强。第三,由于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确性、市场监管有效性、惩处及时性以及证券中介机构责任心的担忧,投资者对于进入股票市场仍然显得缺乏信心。

为了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其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未来管理层应该努力消除上述不利因素,恢复传导机制的作用。首先,应该积极鼓励优质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在推动优质海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国优质公司来境内上市,并大力推进亏损公司退出机制,清除市场中已无发展能力的公司,从而提高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其次,加快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提倡金融混业经营以促进社会资金在银行和股市间的合理流动,拓宽股票市场货币量的进入渠道。同时,加强对公众投资理财的引导和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理财意识,提升股票市场的参与度。最后,调整政府角色,减少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直接干预,建立和健全股票市场的规章、制度,增强股票市场的透明化、公开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股票市场的监管,创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并且,改善股市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把理性投资者培养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减少股市的投机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thorstenBeckandRossLevine.“DevelopmentandefficiencyoftheFinancialSectorandLinkswithtrust:Cross-Countryevidence”[J],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2002(51).

[2]Binswanger,m.“Stockreturnsandrealactivity:istherestillaconnection?”[J],appliedFinancialeconomics,2000(10).

[3]mao,Y•J•andwu,R•F•.“DoesStockmarketStillactasSignaltoChangesinRealactivity?:evidencefromaustralia(forthcoming)”[J],economicpapers,2006(7).

[4]马进,关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8).

[5]李冻菊.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9).

[6]LevineRoss.“Finan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97(71).

[7]梁琪,藤建州.股票市场、银行与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10).

[8]温军,赵旭峰.我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7(20).

[9]王国刚.中国股票市场:2004年回顾与2005年展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4).

[10]况欢.反身性理论与股市价格运动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anempiricalStudyontheinfluenceof

macro-economyontheStockmarketinChina

――anperspectiveonthenon-policytransmissionmechanism

DingZhiqing1wuYanyan2abstract:theoretically,macro-economyhasimpactonthestockmarketthroughthetransmissionmechanism,therebycreatinglinkageeffects.isthemacro-economicalimpactonthestockmarketactuallyconsistentwiththedescriptionofthetheorysinceChinesestockmarketwasestablishedinthe1990s?thisisthefocusofthispaper.Basedonthenon-policytransmissionmechanism,wemaketheempiricalstudyonmacro-economicinfluenceonthestockmarket(1992-2007)inchinafromanewangle,andthenrevealthecauses.

Keywords:macro-economy;Stockmarket;transmissionmechanism;GrangerCausality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