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产业规划十篇科技创新产业规划十篇

科技创新产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3:03

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篇1

1.1国家引导力度不够。对于农业产业化运营的益处一直受到政府和地方部门的认可,但是在农业产业化中有系统有步骤的引进先进技术是许多区域的农业产业园没有做到的。这不仅是农业产业园运作方面的问题,还与国家的引导有关。从调查中发现,我国对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欠缺明确的指导原则,一般是哪里运用了某个新技术,收效很好,哪个技术就会被在短期内广泛采用,没有统一指导、协调扶持的政策,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情况,造成了资源浪费。

1.2园区设计不合理。从调查中发现,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绩而建设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但是由于与技术单位联系较少,没能建立起良好的技术体系,造成发展后劲儿不足,使技术失去了其本该发挥的效果。在山东寿光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中,大胆采用视频监控技术作为检测植物生长、培育植物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经其他地区借鉴之后却将园区内的信息化技术变成了好看的摆着,由于园区设计本身不适用而造成该技术及设备浪费。

1.3运用模式单一。目前进行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与开发是与政府支撑分不开的,但是产业园在建成之初一直强调的政企分开,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管理原则却没能落实。在单一的运营模式下,产业园呈现出运行效率低下,市场活力不足的现象。由此得知,政府对产业园单一的运营模式是造成产业园技术支撑力度小,经济效率下,设备更新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产业园融资渠道、技术引进方式上都存在着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政府在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对政策作出进一步调整。

二、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的策略

2.1技术更新与技术普及相结合

随着信息化及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化农业中的普及,在农业产业园中实施视频监控技术成为提升种植效率的新兴技术。使用视频监控技术不仅能够以数字信息传输的模式提升产业园内应急防范系统的工作效率,还能够达到随时监控植物生长信息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视频监控技术在农业产业园中能够得到推广需要长期的设备试验和磨合为基础,不是所有的农业产业园都能够适用该技术。另外,视频监控技术对农作物的监控效率以及信息传送时间、大小都需要以准确的数据为支撑,因此,推广视频监控技术的前提就是要提升农业产业园自身的种植运转机制,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够促进技术推广。

2.2设备更新与园区设计相结合

对农业产业园进行科学技术的提升与产业园内的设备更新有密切联系,没有设备更新为产业园提供物质支撑,科学技术很难得到充分贯彻。但是,设备更新需要与农业产业园的基础设计相结合。首先,应该提升产业园设计上的前瞻性,在可预见范围内,做好设备更新的预留空间。其次,是产业园在进行设备更新时应该以产业园内的基础设计为主线,在增加产业园基本收益的基础上对技术设备进行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的更新。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对农业化产业园现代化建设进行设备更新有两个大方向,一是农业专业设备更新,这种设备更新主要体现在产业园中的试验园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试验园区内需要添加足够的新型检测设备才能起到提升实验效率的作用,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设备更新档案,保证新设备添加与老设备更新相协调,保证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对农业产业园内其他种植辅助设备的更新,对待新技术设备的采用既要大胆试验又要谨慎小心,保证新技术采用与产业化种植相结合,促进传统种植与新设备更新的无缝衔接。

2.3运营机制与市场环境相结合

对农业产业园进行科学技术提升还需要以科学的运用机制为基础,保证科学技术有效贯彻,科学管理合理实施。比如在对蚯蚓生物反应器的采用中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来支撑,还需要与之配套的运营机制。这样才能保证新技术的采用达到提升农业种植效率的目的。

三、小结

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园区;规划布局与建设;保障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地位不断攀升。现阶段我国逐渐形成东部率先发展,中部迅速崛起,西部竞相开发的格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时代所趋,对于贵州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黔中经济区,花溪区科技创新园区的规划布局与建设必将促进经济区资源的优化配置,掀起高新技术革命,带动经济的发展。

一、贵州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区规划布局与建设的概述

(一)贵州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区规划布局与建设的背景

首先,贵州省的黔中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其发展不仅有利于带动西南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有助于连接东、中、西三部的协调发展,从而相互竞争、相互辅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其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次,贵州大学城的构建,为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科研基础。最后,贵州省在“一二五”规划中,立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协调的目标,为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贵州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区规划布局与建设的意义

建设科技创新园区有利于工业集群式布局,依托贵州大学城的人才储备和科研力量,综合考虑资源分布、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区类型,优化工业发展布局,把科技创新园区作为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把园区经济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根据贵州省工业化战略布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和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促进贵州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以贵州为中心的黔中经济区,进而带动整个西南片区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二、贵州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区规划布局与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紧迫性

随着贵州省“十一五”规划的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贵州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立足科技创新园区,以第一产业为依托,第二产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增长点,是贵州省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强烈愿望。

黔中经济区不仅是西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连接东、中、西三部经济的纽带,具有极强的经济、政治战略价值。贵州省作为西部多民族聚集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民族安定和团结、国家的稳定,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奋斗目标。

(二)必要性

1、贵州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是贵州省推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理性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园区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产物,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格局转型,最终促进三大产业与城市化的完美结合。

2、贵州大学城建设纵深推进的重大举措。贵州大学城是贵州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为科技创新园区的建立提供充足的人才和科研储备,同时科技园区的建立有利于科技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优化产业配置,有助于科技直接转换为生产力。从而形成以大学城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园区。

三、贵州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区规划布局与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贵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要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三面旗帜,在团省委带领指导下,突击队在工作主要场所要充分展示作为当代共青团员的良好精神风貌,并结合科技创新园区规划布局与建设研究的目标,有目的、有步骤地按时保量地完成好科技创新园区规划布局与建设研究,要在突击中体现作为、彰显作用、建功立业。

(二)基本原则

1、产业研发原则。对区域内的工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通过研发引导,形成若干个特色主导产业。特别是科技文化方面,将高等院校集中建设,不仅可以聚集和培养人才,而且有利于智力与资金的结合及科技与生产的结合。

2、统筹发展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环境保护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花溪区以湿地公园为主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建设目标

立足于“十二五”规划,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发展黔中经济区。具体是在花溪区建设一个高校聚集、科技产业聚集、公建配套服务、居住生活为一体的创新科技园区,并大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统筹区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该区建设成为21世纪面向贵阳市及周边城市,集交通枢纽、休闲旅游、绿色产业、高校文化为一体,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科技园区,将其发展为西南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重要一极,建立中国的“硅谷”。

(四)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形成以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模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及科技创新能力,将政府支持、学校科技创新研究和工业产业化发展合理配置,立足于服务企业,服务经济发展。

(五)贵州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区规划布局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1、明确建立园区的主要目标。不同的目标、园区建立的方式就不同。园区建设需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不仅要能体现高科技园区的功能特点和内在精神,而且要立足区域经济,将经济、人文、科技、环境等因素合理配置。因此园区规划需要立足于“十二五”规划,从而将建设一个高校聚集、科技产业聚集、公建配套服务、居住生活为一体的创新科技园区为目标。

2、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不能只是追求资金投入而忽略整体的构建的问题。必须要看到园区长期的发展,构建时应考虑到周边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要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也不要让园区内各要素因缺乏有机整合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3、将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整体的建设上,而不仅仅放在对个别产业的重点扶持上。将高校聚集能增强科技教育资源,如果能围绕提高各类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拓展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进行系统的政策创新,贵阳以能建设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多样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能更充分地发挥其科技资源优势,真正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

4、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相关政策与法规。对园区具备条件的科技企业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四、贵州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区规划布局与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强化产业政策支持。抢抓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有差别产业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优势项目,对我省重点优势产业给予政策支持和帮助,鼓励外资投入。明确政府职责,坚持合理性与合法性相结合,坚持政策的稳定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二)政府主导为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市场调节为辅,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用规划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三)建立健全有关科技创新园区设置、管理、优惠措施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和各种管理工作的准绳和依据,形成一个园区相对独立的高效能管理机构,保障园区规划布局和建设的平稳进行。

贵州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区的规划布局与建设,立足于十二五规划,服务于黔中经济区的发展,是贵州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促进经济现代化的保障和推动力量,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西部大开发这一国家战略的里程碑,有利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产业合理配置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篇3

政府和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政府在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中的:职能、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各主体在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中的分工与定位。

第一节

政府在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中的职能和主要任务

一、关于创新的几个基本观点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竞争的主体是企业。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创新。创新是公司的核心业务。

创新包括制度、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

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是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活动内容。

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的作用。

二、政府在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与职能

(一)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特点

1、系统性(横的方面)

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涉及:自然科学、教育、技术、金融、投资、税收、分配、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发展方向、需求、对外开放和社会氛围等领域的巨大系统工程。

2、过程性(纵的方面)

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是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永不间断的过程。

无论是从系统性还是过程性看,也无论是从现实还是历史看,在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活动中,政府都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二)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和政府

1、大学与科研机构——处于实施地位,发挥着先锋作用

一方面担负着现代自然科学原理和方法、知识的创新任务;另一方面它们通过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创新现有技术,或将现有技术应用到新的领域。

2、企业——实施者地位,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转化

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现代技术的再开发与创新,将其产业化,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新产品和服务。企业也从事大学和科研机构所担负的任务,但那是少量的、局部的。

3、个人——实施者地位,发挥着生力军等作用

《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1.0版本的主要活力是国家,2.0版本的主要功力是公司,全球化3.0版本的独特功能就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平坦的世界是个人电脑、光缆、工作流程软件的综合产物。许多个人的非职务发明正在对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个人作用予以证实。

4、政府——主导性作用,处于宏观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地位

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提出未来的目标,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方针,对未来的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进行总体部署和安排。

组织——引导全社会的科技资源配置,使其实现计划提出的目标。

指挥——让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具有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的个人,都发挥其作用按照政府的意图办。

协调——对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活动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进行统筹考虑,使其能配合行动。

控制——纠正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活动中的偏差,按已制定的规划和规章进行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当然,控制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而不是人的主观意愿。

三、政府在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中的主要任务——八项

(一)制定科技规划及相关规划

1.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规划

包括制定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规划的依据、规划目标、发展内容与重点、指导方针、基本措施,等等。

2.产业发展规划——相关规划,是开发与创新规划的重要依据

只有明确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方向,才能使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规划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使科技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3.企业技术进步规划——属于相关规划

企业是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力军。既是现代技术的主要需求者,又是主要供应者。

4.自然科技发展规划——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

5.人才培养规划

人才数量的多少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规模、水平和成效。人才培养规划不仅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各种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等,还包括教育规划在内。

6.其他相关规划

(二)制定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和法律

1.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研发政策。

2.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政策。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政策。

4.鼓励企业发展新产品、采用新原料、新能源、新工艺、新设备的税收优惠政策。

5.激励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收入分配政策和表彰政策。

6.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激励政策。

7.

鼓励国外的大公司、大学、科研机构在中国设立研发分支机构的政策。

8.科学与技术知识的普及政策。

9.制定国家的技术标准,等等。

(三)建立部级的重点技术开发与创新基地和实施平台

如,建立部级的重点技术实验和工程技术中心,建立部级的信息库,建立和发展实施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科技平台——部级的科技工业园区等。

(四)组织实施跨部门、跨区域、跨企业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有些重大项目不是哪一所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能单独完成的,也不是少数单位通过协作能解决的,这就需要由政府来组织和协调,联合攻关。“嫦娥奔月”工程就是由政府组织的具有跨部门、跨区域、跨企业特点的重大项目。

(五)分配政府掌握的科技资源

科技资源或科研经费通过课题招投标的形式,由政府主管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

——科技部、地方科委或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配置给项目中标者使用。这是政府分配科技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

(六)改革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管理体制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也能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既需要宏观管理,也需要微观管理。宏观科研管理体制内容包括政府主管科技工作的机构的设置和运转,职能的确定;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活动的成果评价体系的建立;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的处理,等等。

(七)创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当社会处于**或者迷信、愚昧盛行、拜金主义猖撅之时,人们对科学技术是不重视的,这样的社会氛围不利于现代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八)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基础;人力资源

这既能加强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社会基础,又能扩大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参与度,为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第二节

(中国)政府在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中的重大举措

即政府在特定环境下所采取的特定措施,是政府主要任务的体现。其影响深远、成效明显。

一、“863”计划——中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一)来历

1986年3月,中国著名的四位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了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新技术的建议,经邓小平批示后,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国家制定了《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其方针是“有限目标,突出重点”。

(二)主要内容与目标

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与新材料七个领域的15个主题作为中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通过15年的努力,实现下列目标:

1.在几个最重要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中外差距,并有所突破。

2.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科技人才。

3.通过伞形辐射,带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

4.为21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奠定比较先进的技术基础。

5.把阶段性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三)成就

通过“863”计划的实施,中国在“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航空遥感实时图像传输处理技术”、6000米水下自动机器人、高温气冷反应堆、大功率激光器及其应用、人工晶体及全固态激光器、快中子实验堆、超级服务器的研究与开发等重大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促进了中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见表3-1,教材p45-46)

二、“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

(一)主要任务

1997年,由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该规划的主要任务有四方面:

1、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六大领域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2开展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

2、

布置相关的重大的前沿性基础研究。

3、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优秀人才队伍。

4、

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二)与“863”的区别

“863”计划重在高新技术、应用技术;而“973”计划则重在自然科学前沿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例如,2003年启动的“SaRS”防治基础研究就是为从根本上防治一SaRS病毒提供科学依据。

(三)成效

加强了中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强了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科学基础。

三、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政府组织实施的指令性综合性科技计划,1983年

(一)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解决农业、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重大装备研制、新兴技术、社会发展

等领域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

已完成“六五”~“十五”5个“五年计划”的科技攻关任务。

(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实施纲要》

指导思想: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解决社会所需的公益性重大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重大的、关键性的共用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创新与高技术的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具体成就

p47

四、重大科技专项——“十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

(一)主要内容——1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

2.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及电子金融。

3.功能基因和生物芯片。

4.电动汽车。

5.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

6.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

7.主要农产品深加工。

8.奶业发展。

9.食品安全。

10.节水农业。

11.水污染处理。

12.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二)主要目标——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

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和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为主转变,提高核心产品和新兴产业竞争力。

(三)主要特点

1.属于高新技术开发和创新,占领新世纪的一批技术制高点。

2.与中国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所需要的关键技术。

3.强调自主创新。

4.集中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各方面的力量,联合攻关。

五、“火炬”计划——指导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计划,科技部组织实施

(一)主要技术领域

1.电子与信息技术。

2.光机电一体技术。

3.生物技术。

4.新材料技术。

5.新能源技术。

6.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

(二)主要任务——其技术领域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相一致

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组织实施以开发高新技术为目标的“火炬”项目;

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多层次、多渠道组织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培养“火炬”计划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

六、“星火”计划——经国务院批准,1986年,政府组织实施,面向农村

(一)主要任务

把先进适用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经济;

建设一批以科技为支撑的企业和区域性支柱产业,推动农村乡镇企业中的重点行业的技术进步;

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

培养农村适用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主要内容

1.组织一大批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乡镇企业的、具有先进适用性的技术项目。这些项目利用农村资源,投资少,见效快。

2.建立一批科技先导型示范企业。

3.建立“星火”培训基地,培训农村人才。

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地;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校而建立,承担“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的重要实验,它是一个开放型的科研基地。

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主要依托科技实力雄厚的科技型企业、科研机构或大学。它的特点是具有完备的工程技术试验设施,主要任务是通过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促进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国家重点实验室(截止2018年,349个)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止2016年,346个)。

八、《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6年2月国家公布

(一)中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的主要含义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的含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发挥优势、选择关键、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三)优先主题

1.能源

2.水和矿产资源

3.环境

4.农业

5.制造业

6.交通业

7.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8.人口与健康

9.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10.公共安全

11.国防

第三节

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的完善方向

一、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

(一)取得的成就

1.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及相关规划。

2.组织、实施跨区域、跨部门、跨企业的重大科技项目。

3.通过课题招投标分配政府直接掌握的科技资源。

4.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部级科技工业园区。

(二)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

1.薄弱环节

制订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与法律;

改革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科研管理体制;

创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2.产生薄弱环节——系统工程

实施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不是政府主管科技活动的职能部门单独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涉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职能部门和地方各个层次的协同配合,统筹兼顾。

3.对策

深化改革;制度创新;解决条块矛盾或冲突,构建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体制。

二、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的完善方向

(一)开发与创新体系的系统性构成

1.科学技术发展及相关规划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企业技术进步规划;人才培养规划。

2.科学技术发展相关政策

科技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投融资政策;金融政策;对外开放政策。

3.相关各方积极性的调动

调动科学技术人员、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和技术工人、技术农民等的积极性。

4.规划与政策的实施

地方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政府及其不同职能部门和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以及个人认真实施,把宏观决策行为转化为各部门、各单位的行为。

5.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容

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理论、制度、组织、管理、流程、政策创新等内容。

(二)完善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的方向

建立创新型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当其他创新处于相对落后时,技术创新很难“孤军独进”,保持长久。

建立创新型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既是长远的奋斗目标,也是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活动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三、完善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关键举措——体制;政策;积极性;社会氛围

(一)建立有效、统一、科学的宏观科研管理体制

配套政策分属于政府不同职能部门制定,所需要的人、财、物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需要一个统一、高效、权威的组织协调形式。

这只有通过探索和改革才能解决。

(二)制定实施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各项配套政策

(三)充分调动企业推进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积极性

中国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在于,就企业整体而言,积极性、参与度不高。

1.通过外部环境给企业以压力

政府制定企业产品国家技术标准,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应达到的技术水平、规定等政策。

2.通过调动企业内部积极性,使其有动力

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给他们以动力和利益。

(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由于在思想文化方面受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影响,对技术是重视不够的。

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把“从政、做官”作为基本目标,在社会中“士农工商”,士为其首,工为农后。

由于历史上科学和技术发展道路的分离,科学由知识分子掌握,技术由“工匠”拥有,形成鄙薄技术的传统。

营造重视技术、重视技术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实施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

思考题:

1.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中是如何分工的?

2.政府在现代技术开发与创新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篇4

一、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计划及管理不断调整和完善,基本适应了各个阶段科技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不同时期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确定,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对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还存在着重复分散、效率不高等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对科技计划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纲要》精神,以促进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宗旨,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重要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要求的“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公开、规范和高效。

二、基本原则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要围绕促进自主创新的主题,既要充分吸收和继承现有计划管理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更要与时俱进,坚定改革,大胆创新;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解决当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求真务实,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新思路、新举措,力争取得突破,又要加强总体设计,综合集成配套改革措施,积极有序推进。重点要突出以下几项原则:

1、体现国家目标。围绕党的*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纲要》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的重大需求,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问题、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等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促进自主创新。把促进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遵循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类科技计划要鼓励自由探索,突出原始创新,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应用开发及产业化类科技计划要面向市场,突出集成创新,以企业为实施主体,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问题,提高科技的支撑能力。

3、加强统筹协调。围绕国家整体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考虑政府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统筹科技发展与改革,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安排,统筹集成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

4、明确权责划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要进一步明确计划、项目决策、管理、实施、咨询、服务等各类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强化责任制,加强监督,逐步建立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5、完善管理制度。围绕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管理新机制,制定明确的管理流程和办法,规范科技计划管理运行的秩序,强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进依法行政和计划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和公开。

6、提高管理效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要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费使用效益为目标,进一步简化程序,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共享机制,保证国家科技计划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改革措施

为切实保证“*”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计划管理改革要结合实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并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1.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对创新活动的导向作用。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计划、部门(行业)科技计划和地方科技计划等。作为科技计划的主体,国家科技计划要围绕促进自主创新,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对现有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后,“*”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主要由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构成:基本计划是国家财政稳定持续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等;重大专项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由政府支持并组织实施的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或重大工程建设,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在若干重点领域集中突破,实现科技创新的局部跨越式发展。

2.明确国家科技计划的定位。围绕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各国家科技计划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和支持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要突出原始创新,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构成,主要定位分别为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国家目标导向的战略性基础研究;科技攻关计划要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作用,加强集成创新,突出公益技术研究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以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为目标,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重点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要突出资源共享,以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等建设为主要内容,为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支撑;政策引导类计划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措施,重点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化、面向农业、农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等的引导和支持。重大专项按照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明确实施的目标,根据需要和条件,成熟一个,实施一个。

3.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优化国家科技计划经费配置的战略重点。根据公共财政要求和创新活动的特点,调整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配置和结构,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科技投入重点加大对基础研究、公益研究、高技术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的稳定支持,加大对科研基地、条件平台和科技队伍建设的支持。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其他力量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形成全社会投入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

4.加强科技计划的协调衔接。围绕国家的整体创新目标,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之间、国家科技计划与部门、地方科技计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和集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制度性的沟通协调机制,适时就国家、部门和地方的各类科技计划当年进展及下一年度安排等情况进行沟通协调,形成科技计划的年度报告制度,以加强集成,避免重复交叉。

(二)进一步推进部门(行业)和地方的自主创新工作

5.发挥部门(行业)在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国家科技计划目标的确立及重大项目的确定,要充分听取部门(行业)的意见。把征集部门(行业)等科技需求和重大项目建议,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措施。有效集成部门(行业)的资源,加大对行业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在攻关计划项目和*计划重大项目中的组织实施作用。加强部门(行业)的监督作用,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行业引导项目,由部门(行业)负责管理和实施,重点支持行业科技发展中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储备、应急反应和基础性工作等,提高行业科技发展的持续创新能力。

6.提高地方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强化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共建实验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统筹区域科技协调发展,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区域引导项目,主要由地方负责管理和实施,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集成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对县(市)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县(市)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

(三)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7.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听取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反映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应用及产业化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要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项目的评审要更多地吸纳企业同行专家参与。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于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牵头承担,或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项目实施新机制。

8.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加大对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国家工程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建设一批企业的研发中心,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加大现有研究开发基地与企业的结合,建立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的有效机制,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9.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整合科技资源,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政策引导类计划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建设一批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和创新的新机制和环境。

(四)促进科技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建设

10.加强对项目、人才、基地的统筹安排。国家科技计划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安排项目、人才、基地,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的综合目标转变,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发展与改革的结合,优先支持改革取得实质成效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加强项目实施与能力建设的有机衔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造就一支创新队伍,建设一批创新基地,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11.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人才专项资金,支持青年创新人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优秀创新团队以及“小人物、小团队”的成长。鼓励科学家的自由探索,高度关注具有创新性的“非共识项目”并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人员费用支出比例,鼓励科技人才的流动与交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海外留学人才等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12.加强和统筹创新基地的建设。制定国家创新基地的发展规划,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的统筹和支持力度,合理布局创新基地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把创新基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支持。改革国家创新基地的管理运行模式,对创新基地实行分类支持和管理,对基础研究类和社会公益类基地实行稳定支持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对工程化、产业化性质的基地,实行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和共建的方式;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及其他综合性基地通过竞争择优、后补助或项目倾斜等多种方式支持。鼓励共建创新基地或联盟,制定公共科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标准与规范,促进资源共享。

(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13.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态势分析,建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利查新制度,并把它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突出自主创新,把创造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形成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可用于支持重大成果国内外发明专利的申请和保护。

14.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鉴定与管理机制。改革科技成果鉴定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发挥成果鉴定与管理对自主创新的积极导向作用。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评估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国家层面不再组织成果鉴定,对技术水平的评价不作为项目验收的内容。制定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成果共享机制和办法,建立国家科技计划成果数据库,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创新成果的报告、登记和信息制度,促进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转化和共享。

(六)积极推行有利于创新的科技计划管理新机制

15.加强技术预测工作。建立面向社会和产业需求的技术预测制度。把技术预测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技术预测机构和队伍,完善技术预测方法,建设国家技术预测平台,提高技术预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计划的制定和调整、优先发展领域的选择以及研发资金投向和重点等提供决策支撑。

16.建立和完善独立的评估制度。在国家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的制度。加强科技计划评估专家队伍和独立评估机构的建设和管理,规范评估程序,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适应不同科技计划和管理工作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基地等的评估工作,为计划项目调整和科技工作的绩效考评提供科学依据。

17.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制定分类管理办法,规范中介机构的服务,提高其服务质量。进一步明确职责,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参与计划项目评审、评估、监督、成果评价与推广等管理工作。

18.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快制定科技计划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管理数据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机构、主要承担单位和责任人,以及咨询、评审专家等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并将其信用状况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19.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网上科技计划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运作和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储备数据库、科技计划项目信息数据库等,加强综合信息管理,避免交叉重复,提高科技计划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

(七)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

20.完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参与项目评审、验收等同行专家,要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扩大专家遴选的范围。充分发挥专家在战略、技术、经济、经费预算等方面的咨询作用,规范专家参与计划项目管理、咨询、监督的方式和程序,建立回避等制度,完善专家参与管理的机制。

21.改革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机制。规范项目的申报评审程序,严格项目的申报评审要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实行网上申报管理。建立立项决策和评审咨询相互分离的机制,根据计划项目的不同特点,逐步实行网上评审等制度。加大竞争性项目的招投标力度,实现决策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根据科技创新的自身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迫需求,建立项目立项的快速反应机制。

22.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在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按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程序,凡不涉及保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评价等信息,都要通过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等及时向社会公开,积极推行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

(八)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管理与监督

23.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公共财政改革要求,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决)算制度,建立科技经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学统一的科技计划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经费的支出科目、报表体系和使用范围。加强对项目配套资金的监管,保障科技经费的及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提高科技计划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4.建立制度化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加强国家科技资产的管理,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逐步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和项目组织部门及承担单位的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的绩效考评,逐步形成制度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九)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责任机制

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篇5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创新科技工作思路,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以“五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以“创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突破,切实增强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以“创建部级科普示范市”为动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步伐,全力推进我市“一区两带三极”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工作目标

结合科技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区域发展规划,围绕我市“一区两带三极”,深入企业调研,把脉企业创新资源,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理念,积极服务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重点实施“五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加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科普示范市步伐,进一步强化机关工作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团支部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力争各项工作全面达标。到2011年底: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资金800万元;争取省级重大成果5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评选市级科技奖25项;农技110用户稳定在4万户;组织科技活动周1次,科普宣传日1次,送科技下乡10次,新增乡镇科技宣传栏6个;专利申请完成170件。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1、争取领导重视,促进部门联动

⑴完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将科技创新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

⑵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与财政、税务、工商、教育、人事、农业、金融等部门科技工作的联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联系,营造有利于我市科技工作发展的良好环境。

2、开展企业科技调查,摸清企业创新资源家底

以“三区三园”为重点,开展企业科技资源调查,摸清家底定好位,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为不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提供政策引导和科技服务。

3、大力实施“五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工作

⑴产学研结合专项行动计划。围绕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先进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技术领域,组织申报国家重大专项1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个:国家重点火炬项目1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个,省级研发项目1个,特色基地3个。力争启动大学产业园工作,申报部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引进转化10项专利成果,开展科技对接活动10次。

⑵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项行动。在全市建设6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构建优势特色农业种养技术创新示范体系,重点支持9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完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重点扶持2家农技协或专业合作社,并进一步扩大农技110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确保每星期1-2条外呼信息。

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专项行动计划。编制设计重点培育企业成长路线图,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辅导体系和孵化抚育体系,力争完成中小企业路线图计划企业4家以上。全面落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规范市级创新基金管理工作程序,力争有2家企业承担部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4家企业承担省、市创新基金项目,培育1家上市企业和1-2家上市后备企业。

⑷创新型企业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创新知识产权工作,引导企业走创新型发展的道路,加强知识产权专利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和数量。新增创新型企业3家,推广科技成果及使用新技术达到15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家。

⑸科技投融资专项行动计划。建立科技投融资的统筹协调机制,探索采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跟进投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企业技术创新后补助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投入方式,建立科技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向科技型企业聚集。力争引进各类科技投融资机构1-2家,吸引科技投融资资金4000万元,实现银行科技信贷4亿元。其中,引进风投、创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4、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⑴启动高新区建设。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为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基础,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⑵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企业创业园。落实入孵企业20家,全面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力争建成1家省级孵化器。

⑶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整合科源公司和小龙虾生产力促进中心,力争部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后补助项目。

5、争取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加

⑴争取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增加。

⑵贯彻落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管好、用好创新基金。

⑶制定出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

6、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注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⑴切实发挥“化工专家智囊团”的作用,开展2次“化工专家行”的对接活动。

⑵争取省政府及省科技厅支持,促进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积极服务我市企业。

⑶围绕特色和重点产业,有针对性的引进科技人才。引进一批优秀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一批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挖掘一批有创业冲动的年青人才。

7、以创建工作为推动力,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

⑴拓展科普影响力,抓好常规科普工作,做好“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⑵提高科普重视度。一是强化部门的职责,把实施“十二五”科技规划作为科普工作的龙头,开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新局面。二是抓好科普设施建设。有步骤地开展“站-栏-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建设,做好城区电子科普宣传等设施的配备工作。三是加强社区科普建设。四是争取国家、省级科协项目支持。

⑶抓好科普服务农村建设。一是抓好10大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二是抓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加强农技协会和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围绕支柱产业,为广大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技协健康发展。三是继续实施“科技支撑服务行动”。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等项目投入,更好的服务“三农”。

8、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一是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坚持学习制度,建设学习型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篇6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过去的一年,作为“十五”计划的收尾之年,在“十五”计划即将完成之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确定了“十一五”期间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明确提出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全面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十五”期间,我国高等院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取得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创新成果。为此,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本刊拟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全面总结、回顾“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中积累的有益经验、重大成果及成功模式,以期对全国高校做好“十一五”期间的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提供充分借鉴。

综述篇

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从“十五”到“十一五”

开局之年

过去的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作为“十五”计划的收尾之年,在“十五”计划即将完成之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确定了“十一五”期间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明确提出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全面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与此同时,刚刚结束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则将“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明确任务,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作为大会的主要任务。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普遍共识的今天,“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发挥了自身特有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作用。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五”期间,高校在国家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及作用日益凸显且逐步强化,从“十五”到“十一五”的跨越,新的历史时期,承前启后的高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已成为高校2006年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五”回眸

“十五”期间,我国高等院校科研与科技产业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取得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创新成果。此外,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生力军,创办和发展了一批科技企业,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高等院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要。据教育部相关人士透露,目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38.7%在高校,新增选的中科院院士有55%来自高校,61.7%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在高校,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五”以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创新体系建设、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07%;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40%;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3.57%。

“十五”前四年,全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991.8亿元,年均递增18.5%。承担各类课题61.9万项,146.3万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17.6万篇。截至2004年底,全国高校拥有专利2.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2万件。

随着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长足进展,与之唇齿相依的高校科技产业也蓬勃发展。据了解,从2000年至2004年,全国高校科技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829.80亿元,创造了166亿元的利润,向国家纳税132.68亿元,上交学校39.84亿元,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高等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望“十一五”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公布,高校科研产业将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提升我国总体科技竞争实力,“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加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篇7

关键词:苏南现代化;无锡职教园;科技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81-02

0引言

2013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规划所指苏南地区包括江苏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要求,规划确立了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在无锡、常州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的要求。

无锡职教园是无锡市“十一五”规划的“五大中心”重点项目之一,园区位于无锡市区西部,园区总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规划居民10万,学生10万,总人口20万,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集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科研、实训、文化、旅游、生态、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教园区,园区所在地钱桥街道与职教园区实行“街园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职教园的建设旨在立足于建立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在无锡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的提出,为无锡职教园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的更大的活力。无锡职教园区目前已入驻的中、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有: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惠山职教中心、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无锡文化艺术学校和1个公共实训基地。据悉,无锡职教园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65亿元,并一直致力于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职教中心。高等教育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无锡职教园的建设在以锡西新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前提下,应立足建立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促进锡西新城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苏南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无锡职教园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无锡职教园区院校的科技创新提供借鉴,带动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进而全面推动区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

1苏南现代化形势下无锡职教园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1.1园区院校开设专业与园区产业匹配度低。无锡职教园区产业主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其中园区工业拥有近千家焊管、钢管及带钢企业,近年来,在锡兴集团、苏嘉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中国带钢交易中心和钢管采购中心。园区服务业主要拥有钢材交易专业市场、高档汽车产业园和五洲国际装饰城,集仓储、物流、加工、咨询和市场推广为一体。而职教园区各级各类院校目前开设的专业主要以电信、经管、旅游、建筑和艺术大类为主。园区院校开设专业与园区产业匹配程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1.2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园区院校纵向课题申请非常困难,特别是国家、省部层面的课题非常难争取。以2013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为例,面上项目公示资助405项,其中高职院校仅有7项,占1.73%;青年项目公示资助1000项,高职院校仅有3项,占0.30%。

1.3科研管理机制不灵活、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科研主要实行以课题组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由于课题组多为“小团队”,科研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跨专业、综合性的大成果,缺乏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也直接导致了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转化数量少,院校助推园区产业能量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1.4应用型拔尖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园区各院校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高职和中职院校由于研究条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近年来,园区院校每年都有科研人员流出,并且以副高级以上职称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流失为主。随着职业院校对科技发展的要求,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更显得缺乏,阻碍了职教园区各院校的科技创新。

2政策建议

2.1提高职业院校专业和园区产业匹配度。利用园区电子信息教育资源优势,规划开建动漫、软件外包和创意类等高端产业基地,园区院校可以直接为各新兴产业提供具有创新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另外,院校也可根据产业需求,为企业定向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可使园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获得保证。

2.2拓宽科研经费来源。主要申请应面向厅市级应用课题,同时应积极立足园区企业,通过横向课题形式,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2.3开展科研体制机制创新试点。选择一批研究基础扎实、条件较好的课题组,开展综合科技创新试点。园区、院校和行业企业三者结合,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4着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吸引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创新型、应用型科技专家。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园区职业院校科研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激励制度。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与考核机制,扭转目前重论文数量轻生产应用,忽视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倾向。四是通过培养校际联合、校企联合等形式多样的攻关团队,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应用型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在“无锡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国家战略规划背景下,无锡职教园唯有加速观念转变,确立奋起直追的信念,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结合院校科技创新实际和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的新浪潮中得到长足发展,真正带动园区企业科技创新,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今年批复7个区域规划新经济版图成型[J].城市规划通讯,2009(22).

[2]国务院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10(11).

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篇8

关键词:秀洲;国家高新区;核心竞争力;对策

“国家高新区”全称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在一些知识与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自1988年创立以来,作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国家高新区建设已经成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创新竞争优势的重要平台,受到各方竭力争取及发展。作为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为提升其产业层次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嘉兴历经多年努力,终于在2015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省嘉兴秀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嘉兴秀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为秀洲国家高新区)。截至2016年底,国内共有156家国家高新区,互相之间存在结构趋同、特色缺乏,竞争非常惨烈等状况,秀洲国家高新区如何深挖发展潜力,通过高端化、精深化、尖端化的升级,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实现突围,打造全国一流的国家高新区,成为面临的重要课题。

1秀洲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状况及主要亮点

秀洲国家高新区位于嘉兴主城区西部,总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7.57平方公里。其前身是1997年12月成立的秀洲工业园区。2005年,秀洲工业园区开始启动筹划申报国家高新区。2011年2月,省政府同意秀洲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2年12月伊始,浙江省政府在此设立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展全省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秀洲工业园区已然成为嘉兴市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层次提升的重要基地和富有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成功升级后,秀洲国家高新区正在朝着努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全球知名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对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前沿阵地不断前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1)重大项目有序推进。2016年以来,秀洲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政府投资项目总共计划安排93个,总投资约50亿元,其中当年投资约26亿元,2000万元以上项目总共23个,当年投入约12亿元。完成投资情况方面,1-8月份限~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3.82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67.2%,工业投资累计完成29.64亿元,三产投资累计完成34.18亿元,同比均有较快增长;重大项目推进方面,36所智慧产业园项目列入省“411”项目,北科建创新园、中节能新能源产业生产研发基地等4个项目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产业布局思路明确。产业是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的生命线。秀洲国家高新区紧紧围绕“高”和“新”两大主题,强烈关注着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全力发展以光伏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以纳米技术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以“两化”融合为路径的时尚产业和以高技术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等,已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3)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目前,秀洲国家高新区拥有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国家纳米中心长三角(嘉兴)纳米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关村长三角创新园、美国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心嘉兴分中心等创业创新平台,5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占全市一半以上,还有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依托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省级留学生创业园,加快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同时集聚了大批高端人才,包括“国千人才”11人,“省千人才”16人。大力实施“357”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推进柔性引才,促进企业和大院名校合作,引入“海外工程师”、“周末专家”等。统筹利用国际要素资源,引进跨国研发机构、风险投资、海外人才等高端资源,致力于国际科技与商务合作。

(4)管理体制取得突破。嘉兴市委、市政府建立秀洲国家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协调高新区开发建设重大事项。秀洲国家高新区与秀洲区建立了“政区合一”的管理模式,高新区管委会实施扁平化管理,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运作模式,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树立“服务是永续动力、绩效是永久活力、提升是永恒魅力”的人才工作发展理念,建立灵活用人机制,激发高新区发展活力。

(5)光伏小镇省级立项。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201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创建特色小镇的重大决策,正在建设中的光伏小镇,规划面积2.9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99平方公里,努力建设以光伏发电和光伏制造为轴心,以光伏服务和光伏旅游为延展,国内一流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全球领先的光伏技术研发创新区、全国知名的特色化光伏智能制造中心和产业支撑明显的新型城镇标杆。光伏小镇现已落户征地项目25个,建成投产12个,小镇核心区光伏科创园已投入使用,光伏小镇装备创业中心已开工建设,占地260亩。另外,光伏小镇注重招商选资,落户各类企业95家,产业集聚形势良好,泛光伏类企业达70%以上。

2提升秀洲国家高新区核心竞争力面临的问题

尽管秀洲国家高新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相比国内其他相同或相近层级的地市而言,嘉兴拥有国家高新区的时间较晚,科技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较为严重地制约了嘉兴及秀洲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国各国家高新区互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仅仅浙江省内就有8家国家高新区,而在长三角区域,一些高新区发展贪大图快倾向比较突出,不是把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而是片面拼政策支持、拼优惠程度,秀洲国家高新区虽然获批,但是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更缺乏经验,还面临着快速赶超的压力,提升秀洲国家高新区核心竞争力,具体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规划先天不足。尽管是新设立的国家高新区,但是10多年来的长期发展,也使秀洲国家高新区在产业规划、城建规划、人文环境规划等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各种规划的“碎片化”问题突出,系统性、指导性不够强,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秀洲国家高新区的未来发展。

(2)产业基础薄弱。虽然秀洲国家高新区加大了对光伏等新能源企业的引进力度,但是在项目准入制度不够严格,部分低端产业需要加快退出,产业发展和地方资源结合的不够紧密,高新区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核心载体的作用体现不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同时,创新资源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难点,创新创业环境仍然有待改善。

(3)企业实力不强。秀洲国家高新区大量为中小企业,竞争能力薄弱,缺乏开展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条件。特别是有科技成果融资能力不强,风险投资参与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机制不强,吸纳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与活力不强,企业科技先发优势和转型引擎作用不强。尽管近年来嘉兴、秀洲出台了较多企业扶持政策,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也经常开展领导干部走企业服务,但秀洲国家高新区的企业仍然感到不过瘾,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很好树立招商建设与服务管理同步推进的理念,各项政策没有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等等。

(4)人才短板明显。秀洲国家高新区的企业反映最多的就是紧缺的技术高、能力强的高级人才,“人才难招”、“人才难留”。近年来,秀洲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拥有中高级职称人员、拥有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配套功能不足。秀洲国家高新区的生活配套、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实施和组织匮乏,商务环境亟须完善。具体表现为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市政配套建设尚待提升、教育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足、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滞后、商业配套尚待突破,影响了高新区发展环境的优化提升,难以增强招商引资、引进人才的吸引力。特别是从管理机制、运行模式、软环境建设来看,很难与现阶段高新区承担的职能任务相匹配,与所处的发展形势难适应,亟待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另外,秀洲国家高新区还面临着国内高新区普遍存在的产城发展脱节、同质化严重、特色发展不明显等困扰,还面临着快速赶超的压力,唯有抓住发展机遇,调整发展思路,以问题导向,找准发展定位,彰显独特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

3提升秀洲国家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国务院在批文中给秀洲国家高新区提出的要求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要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以及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嘉兴业已提出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大力实施环境立区、科教强区、制造业集群、服务业提升战略,借助工业4.0和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契机,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助推大众创新、万众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提升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努力使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嘉兴市建成科技强市和部级自主创新试点城市的目标提供载体和支撑,成檎憬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的一个创新源。具体来说,提升秀洲国家高新区核心竞争力,提出以下对策措施之浅见:

(1)强化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本着以人为本、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围绕创新创业平台,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师,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编制完善高新区功能性规划,细化、深化、强化专业规划,使之更加科学严谨,切合实际。应以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把秀洲国家高新区放在嘉兴中心城市发展和长三角总体规划方面来谋划,并做到与市“十三五”相衔接,与全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配套,确保整个规划协调统一。要对产业方向、具体产品项目、产业链打造、研发机构等对接资源都进行了研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毫不动摇地执行到位,确保规划能够经受历史及后人的检验。对一时之内无法达到规划要求的,宁可缓建或放慢建设速度,决不可以急功近利、降格以求,更不可以使规划随意为项目或企业落户让路,要确保规划的有序性和严肃性。

(2)强化聚焦主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我们需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围绕秀洲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促进错位发展。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和产业优势,集聚要素,集中力量,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四大产业,以及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壮大产业集群。特别是借助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契机,依托北科建中关村创新园,引进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开展互联网展示体验与应用。加强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实施重点科技专项,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尽快提升产业竞争力。

(3)强化主体培育。只有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加快培育新动能,让创业创新创造的主体活力充分发挥,才能促进秀洲国家高新区高端高质的品质彰显。秀洲国家高新区作为全市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和接轨上海工作的主阵地,以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等重大高端项目为目标,以平台合作为抓手,坚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原则,积极利用区位优势,创新招商手段,完善组织保障,强化专人服务,促进企业主体的培育。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大力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培育工程,制定骨干企业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研发力度,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增强核心竞争力。

(4)强化招才引智。高新区具有很强的人才集聚效应,秀洲国家高新区应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人才溢出效应和国内国际人才加速流动的机遇,大力引进各类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新区紧缺急需的各类人才。在引进人才的过程,应确立科学的人才观,不能唯职称、唯学历,要适应市场和适合企业需求,要加强与国内外大院名校的人才合作交流,特别是依托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中心、嘉兴学院等科教资源,采取上门招聘、订单培养、定向招生、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为高新区引进和培育各类专业人才。要切实落实各项人才引进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采取提供创业扶持资金、发放政府津贴、购房补贴、鼓励技术要素入股、安置引进人才家属就业和子女就学等多项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

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篇9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科技计划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02

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是国家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赋予我省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大机遇。统筹科技资源,是国务院在批复的所有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尤其是关中地区,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寄希望于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示范辐射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关天经济区建设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1.1统筹科技资源的内涵

“科技资源”的内涵,从内容上看,是科技人才、科技活动资金、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技信息等要素的集合,或者也包括科技组织资源;而从体系结构看,包括科学与技术所形成的坚实核心、专业技能系统、技术市场、制度界面等。“统筹科技资源”是促进公共科技领域中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和流动,强调的是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促进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与流动,最终目标是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科技资源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差别在于统筹科技资源主要依赖于政府干预,而科技资源配置还要包括市场化的配置方式。目前,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存在许多问题,说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还比较低,需要通过优化配置予以改善,我认为比较适合我省当前发展的情况的配置方式,是加强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投入及其整合中的主导作用,并利用政府职能推动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即通过科技资源整合实现优化配置。

1.2统筹科技资源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资源配置,是实现生产力创新提升的根本前提。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因此,要站在时代前列,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强化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其次,从“一高地、四基地”建设及相互联系看,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带动作用的也首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只有在这个基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才能保证其他基地(高地)建设的成功实现。最后,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

2关中-天水区域科技资源存在的问题

(1)从科技资源来看,西安是西北地区科教资源最为雄厚的地区,高度集中,拥有76所大学,80多万在校大学生,3000多个科研院所,9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拥有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开放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些尖端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专利转化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西安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9年已达53%,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形成了在国内举足轻重、在亚洲颇具影响的教育科技综合实力。而关天区域的其它地区科技资源配置则相对较弱,创新能力弱。

(2)由于中央与地方条块分割、军工与民企分属管理,以及产、学、研之间关系不协调等体制性原因,致使陕西省整体上的科技优势,一直未能得以充分展现。因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好“中转省”、“民”、“研转产”的问题。

(3)根据目前的现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二元”问题。第一个“二元”是资源上的二元,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问题。一些资源是中央政府控制,一些由地方政府控制;一些是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而另一些则是以地方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高校也具有两重性,即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央部属高校。第二个“二元”是如何形成科学和技术的统筹。第三个“二元”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

总的来说,就是在科技和资本所有属性下,以中央企业和中央高校、地方企业和民办高校所表现出来的二元化,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科学和技术的二元化。如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过程,解决统筹科技资源的问题。

(4)科技资源统筹乏力。科技资源配置具有浓厚的部门特色,难以发挥科技系统整体优化功能,分散大于集成,致使相关部门对科技资源不能统筹管理,从而导致科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3建立长期科技规划和年度科技计划制度,统筹科技资源

3.1科技计划在统筹科技资源中的作用

政府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干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科技政策、法规,二是通过科技计划。科技计划是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设计的和策划的、在相应的条件下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表现如下:

(1)科技计划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科技计划是在科学技术的探讨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或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经专家确定的科技发展行动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它容易成为科技发展的共同愿景,因而对科技资源的统一利用具有指导性和号召力。

(2)科技计划需兼顾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并使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在确定发展任务时,需要综合考虑科学发展的需求和希望通过科技进步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以便集中资源解决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需求压力本身客观上促使科技计划必须重视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3)科技计划采取增量带动存量,滚动发展的方式。科技计划制定之前首先是对原有科技资源进行调研,在对存量充分衡量之后,确定追加投入的数量;科技计划在立项过程中,也要审核申请者已有的的科技资源和科研实力。通过增量投入引发存量部分的再配置,既利于充分发挥存量的效力,也利于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4)科技计划拥有一套全面系统的规划利用科技资源的工具。科技计划由目标定位、期限、范围、支撑手段、组织管理模式、绩效评估等诸要素组成,能以比较完备、成熟的方式规划利用科技资源,其中包括:第一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允许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择优聘用研究人员,这是它能够实现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地整合科技资源;第二能通过资金联合、计划间的协作、申请条件限制等方法,促进各种科技合作,并通过合作整合资源;第三能灵活确定和调整科技投入在研究阶段、科研主体和产业技术上的比重,从而使科技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中试、试验发展等研究阶段,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科研主体,在不同产业领域之间得到优化配置。

(5)科技计划能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整合。科技计划通过推动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为政府、为社会服务,促进科学家与社会的交流互动等方式,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其它资源结合,并使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

3.2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管理申报制度

科技规划、科技计划项目是我国科研管理中的一个主要手段,针对我省科技资源的实际,应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的各阶段上推出一系列的专项科技计划,形成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科技计划体系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立项管理、实施管理以及结题验收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形成科技管理体系的保障政策与法规、信息服务系统。进而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科技资源优化整合,并使其成为一项不断推进、长久坚持,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配套的建设任务。

4解决统筹科技资源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几点建议

4.1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起点,推动科技计划项目的科学化管理

由于科技报告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议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突破口来启动科技计划管理,建立科技报告体系的具体建议有:研究提出我省科技报告管理体系工作制度及保障政策与法规,构建科技报告管理工作流程,确定协调管理以及参与部门,单位的职责,以工作制度的形式体现。

整理关于科技报告制度的现有政策,研究拟建设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是否与当前的知识产权,保密等政策,法规存在冲突,提出协调机制,补充出台保障科学技术报告管理体系的管理政策或法规。

4.2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平台

(1)建立“一站式”的网络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依靠该系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统一的门户登录并提交各类申报材料;在项目执行中,科研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要求提交各类过程管理文件,项目验收结束后,提交的成果性文件将直接形成为科技报告资料库中的相关档案。各类计划项目管理人员在组织项目的申报、评审、过程管理、验收、推广等环节中,均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网络化的流程管理,效率可望及大的提高。同时通过该平台,社会公众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环节。

(2)建立基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应能及时、快捷地提供通过平台而得到各类统计数据,组织专家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深度挖掘,通过定期总结,完成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省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出、科技项目领域和行业分布情况等信息研究报告,直接为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出台提供决策支持,便于统筹科技资源。

4.3健全区域创新服务体系

(1)建立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建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网络技术充分整合区域内企业、高校和政府以及国内外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供服务。

(2)健全创新服务机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须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科技先导型产业,提供技术检测、技术转移、技术培训、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竞争情报等服务。加强信息共享和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加速知识扩散,以提高成果转化率。

4.4通过科技计划整合跨专业、行业、地区的资源

(1)在同一科技计划内实现跨专业、行业、地区科技资源整合,需要设置多元化的投入目标体系,通过目标分解使科技计划渗透到各个行业,专业和地区,再通过统一的资助原则、资助领域、资助区域等实现各目标之间的协作。这种按行业划分的方法,就可以实现跨专业、跨机构、甚至跨地区集中人才资源、试验装备的整合效果。

(2)利用科技计划体系进行资源整合

利用科技计划整合科技资源、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科技资源整合目标分解成多个子目标,然后针对各个子目标分别制订科技计划,并使各子计划之间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与促进,在内容、规则上相互衔接或配合,制订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两种情况:建立跨行业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建立跨地区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

通过科技计划、项目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类型研究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和促进。

4.5构建共享科技资源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1)为使科技资源共享立法更容易进行,在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把握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在立法规划核心法的定位上应遵循“先易后难”立法路径,一步一步推进立法,成熟一项,制定一项,二是在立法规划核心内容的界定上应遵循“增量建制”的立法思路,在现有利益增长格局以外,创设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以求在立法建制的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资源共享总量,扩大可供在各个利益集团间进行分配的份额,把改革成本和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各方受益支持和法制上的持续性。

(2)政策框架

为保障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支持体系、在政策方面,需要确立自然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政府参与和扶持的指导思想,制订有关科技资源共享强制性,倾斜性及综合性政策,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则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4.6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着力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比较优势产业

产业结构趋同既造成地区间的过渡竞争,同时也造成资源(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协调及浪费,政府在制定区域的产业发展政策时,应该从比较优势出发,主要是从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行业中产生,发挥比较优势只是被动地适应资源禀赋特点,而创造竞争优势则是主动地催生新的比较优势或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及技术优势的综合,通过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保持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战略分析和长期规划,重新评估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目标,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制定科技计划和规划,特别是应当深入分析和研究到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然后在些基础上通过制定长期规划,确定在支持和发展的重点领域。

5关中-天水区域统筹科技资源体系

关中-天水区域的科技资源共享与技术转移活动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本身即构成一个系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新技术基地和企业是最主要的活动主体,产学研合作则是最主要的活动方式,为了促进该空间系统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高效运行,有效的对策必然是一个系统。该对策系统在本质上是一个巨型综合平台,一个网络化的系统,构成该系统的要素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政府、政策、体制、机制、法制、信息等,这些要素在系统内有机结合,密切联系,高效有序,优化配置,自由流动,支持产学研合作,进而实现系统的目标,促进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高效运行,达到统筹科技资源的目的。

从长远看,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技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对该区域的创新发展需要持久的强力的支撑,整个区域达到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所有领域都在奔向一体化,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的大合作大转移必将成为制度,成为常态。

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篇10

关键词:高新区;二次创业;对策建议

自2001年科技部提出国家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以来,江苏积极推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个国家高新区加快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题,、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二次创业”,在营造创新环境、建立创新机制、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高新区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

1制定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园区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

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是指导国家高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行动方案,对推动国家高新区在已有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加快形成更加富有特色和竞争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有效实施“二次创业”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江苏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建设的意见》,对高新区“二次创业”主要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在此基础上,指导各国家高新区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要求,结合各自实际编制“二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并进一步会同科技部火炬中心和国家高新区战略研究院等先后对无锡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等进行专题论证。同时围绕产业规划的实施特别是高新区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在软件、集成电路、工业设计、环保、医药等领域规划建设了一批主题科技产业园。通过主导产业规划制订和实施,各高新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日益凸现。据统计,2004年四个国家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322亿元,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35.3%,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39.2%,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最重要的主导产业;四个国家高新区内生物医药产业、环保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18%和19%,生物医药和环保产业逐步成为国家高新区的新兴主导产业;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个高新区规划建设的四个国家软件产业园,已经成为软件产业集聚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全省近60%的软件企业和近80%的软件销售收入都集中在国家高新区内。

2加大对高新区自主创新标志性项目的扶持,抢占产业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依托已有产业集聚优势,打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向规模产业化转化的通道,实现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建立高新区产业内生机制,是国家高新区实现“二次创业”的关键。从2003年起,江苏省在国家高新区启动实施以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向规模化转化为基本特征的标志性工程。省政府设立的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优先对国家高新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工程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以提升园区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和即将启动实施的10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属于四个国家高新区标志性工程项目的总投资25亿元,其中省拨款2.5亿元,省辖市配套1.3亿元,平均项目省级资助达1350万元,最多的省资助达3000万元。经过省成果转化资金的强势推动,已经启动的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已获授权专利178项,其中41%为发明专利,正在申请或受理专利达155项,迅速拉动了一批优势领域的产业技术竞争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实现了产业技术的跨越发展。

3建立新型研发体系,提升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高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体现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的基本要素。在鼓励、引导高新区企业加快建立健全研究开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江苏省着力引导省内外、国内外研究开发资源进入高新区,尽快提升国家高新区的自主研发能力。一是以多种形式引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基地等新型科研机构整建制进入高新区。目前进入国家高新区的国家和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其他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已达200多家。二是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研发机构,积极推进外资企业研发活动的本土化。目前进入国家高新区的外商投资研发机构约150家。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有效增强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新模式。

4构筑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优化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

着力支持国家高新区构筑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优化园区创新创业环境,为科技中小型企业滚动发展和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逐步集聚和壮大提供有效支持是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主要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围绕增强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专业性创业服务平台,调动省内科技资源服务于高新区内创业企业。目前一批专业化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陆续建成,有效提升了为高新区主导产业领域内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二是支持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现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孵化服务功能。目前,国家高新区建设了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孵化场地达到2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118家。在省、市的共同支持和引导下,国家高新区已建立以地方政府或管委会投资为主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7家,资金规模达5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建立的种子资金、担保资金等类型的创业投资达1亿元。一批科技型小企业在风险投资的培育下,迅速壮大。三是加大面向特定创业群体的科技孵化器的建设力度。国家高新区在已有7家综合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基础上,近几年又先后建立了4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和2个大学科技园。其中,海外留学人员进园创办企业已达600家,约占全省留学生企业总数的80%。在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场所及其服务功能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新的运行模式,探索建立了3家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一批官办民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5发挥和增强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特色产业基地集群发展

在高新区自身实现产业集聚的同时,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辐射和带动能力则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江苏十分注重特色产业基地在国家高新区内及周边地区的规划布局,先后启动建设了南京高新区电力设备自动化产业基地、三药产业化示范基地,苏州高新区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等一批技术创新体系完备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形成与之配套的产品群。到2004年底,全省建有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创新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基地35家,2004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97亿元,特色产业基地成为继国家高新区之后又一个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全省高新区与特色产业基地互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