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十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十篇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42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篇1

[关键词]中国;股票价格;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4-0037-03

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有的时期股票价格高,有的时期股票价格低;不同的股票在同一个时期,其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股票价格高,有的股票价格低。股票的价格与一般的物质商品不同,它有着特殊的决定和影响因素。总的来看,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方面。

投资股票是有风险的,其风险表现为股票价格的波动。股票的风险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非系统性的因素,即由企业自身的原因、个别价值波动引起的,与整个股票市场的价格不存在系统的全面联系,而只对个别或少数股票的收益产生影响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公司基本面等微观因素方面;二是系统性因素,是上市公司自身特点之外的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因素,这种因素以共同的方式对所有股票的收益产生影响,不能通过多样化投资而分散,主要表现在宏观因素。

一、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宏观因素分析

宏观因素是对整个国家方方面面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证券市场的角度看,影响股票价格的宏观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宏观市场因素以及其他的宏观因素。

(一)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宏观经济因素从不同的方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状况及股票的获利能力,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居民收入和心理预期,从而对股票的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周期、通货变动、国际贸易、国际收支等四个方面。

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表现为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的交替出现,在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股市也会随之发生不同的波动,成为决定股价长期走势的最重要因素。当未来经济前景良好时,股市大致领先经济活动,股价提前上升,而当经济前景不佳时,股价则提前下降。一些国外的研究证实了股票价格的确与其所处国家的经济运行周期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虽然还非常短,但已经有一些研究证实了股票价格变化与经济周期变化的正相关关系。

2.通货膨胀变动。通货膨胀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总的来看,通货膨胀会影响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会改变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会影响到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不良影响。通货膨胀过高,尽管从短期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繁荣,使就业增加,证券市场会出现繁荣的景象,但是,从长期来看,过高的股票价格会下跌,证券市场仍会陷入低迷。

3.国际贸易。贸易出口大于进口会对国内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股价随之上升。相反,股价则下跌。从我国的股市发展来看,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长大幅下降,直接对我国股票市场相关行业和上市公司产生负面影响,股市严重受挫,陷入萧条。而欧美国家产品借机抢滩国际市场,经济出现繁荣,从而带动其证券市场大幅上扬。

4.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影响一国国内资金供应量,从而对股价产生间接影响。如果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保持顺差,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国内资金供应量相应增加,则会导致可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增加,促使股价上升。但长期较大规模的顺差,则会造成外汇储备过多,政府为收购外汇而抛售本币,致使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加,也会影响股价。

(二)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因素是指国家针对经济领域出台的政策法规条例等因素,它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因素、财政政策因素、监管政策因素等三方面。

1.货币政策因素。货币政策的松紧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资金量的多少。在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对股价形成向下压力,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供给增加和利率下调,使股价水平趋于上升。货币政策的作用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体现和落实的,我国中央银行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外汇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汇率、中央银行贷款等。现将主要六种货币政策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货币供应量。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一方面可以缓解各投资主体的资金紧张,使得那些参与证券市场投资的企业和个人增加投资规模,使证券市场资金量扩大和交易量上升,这就能够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增加企业未来的收益,将推动证券价格的上扬。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意味着国家将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股市收益增加,从而使股价攀升。另外,通货膨胀也使人们为了保值而购买证券,从而推动证券价格上扬;反之,当减少货币供给量时,证券市场的资金减少,股价回落,这又使人们对购买证券保值的欲望降低,从而使证券市场价格呈回落的趋势。(2)利率。利率对股市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利率的变动会改变证券投资的机会成本和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进而影响公司的财务费用等,从而导致证券市场的波动。利率下调,可以降低货币的持有成本、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从而增加流通中的现金流和企业的贴现率,导致股价上升。(3)再贴现政策因素。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再贴现率是短期性地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后者对社会的信用量,调节货币的总供给。(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素。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在货币乘数作用下,调整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需求,进而影响股市的资金供给和股价。(5)公开市场业务因素。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公开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其不仅会影响市场资金的供求,而且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从而影响证券市场。从我国来看,由于现阶段可供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工具有限,只以短期国债为交易工具,限制了其对股市的影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其影响会逐渐增强。(6)汇率因素。一般来讲,国家的经济越开放、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当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时,本国的产品竞争力提高,出口型企业将收益,这类企业的证券价格将上升;相反,进口型的企业成本将增加,竞争力下降,证券价格下跌。汇率的变动还将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进而影响本国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另外,当政府为维持汇率的稳定而干预汇市,可能动用外汇储备,买卖外汇及国债,从而增减本币的供应量,使得证券市场价格产生波动。

2.财政政策因素。一国的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手段,来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收入的公平分配的。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会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影响,还将对证券市场交易产生重大影响。现将主要三种财政政策因素分析如下:(1)国家预算。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可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投资,扩大就业,改善上市公司业绩,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投资者信心,促使证券价格上升;反之,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使过热的经济受到抑制,促使证券价格下跌。从我国的实践来看,为克服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实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基础设施建设类上市公司及相关行业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受益,其股价大幅上升。(2)税收。税收能够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收入,如公司税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并进一步影响公司未来的成长潜力,个人所得税直接影响居民个人的实际收入,进而影响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证券交易税直接关系到证券交易的成本。(3)国债。国债同时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一般来说,国债的发行会导致债券价格的下跌并导致社会货币流通量的减少,致使股市下跌。在国债总量不变情况下,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性,两个市场会呈反方向变化,即债券市场上升,股票市场就会下降;反之,债券市场下跌,股票市场就会上扬。

3.监管政策因素。管理层对股市的监管政策对我国股市的中短期走势具有极大的影响。一方面,证券市场管理层直接出台的政策能直接影响股市的走势。例如,1994年7月底,由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经济收缩,股市持续低迷,证监会推出包括限制新股上市及讨论扩大资金入市范围的三大政策,刺激沪市从333点经过两个多月,达到当年最高点1052点。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管理层还通过另外两种途径来传达政策导向的信息:一是通过控制股票的上市节奏;二是政府通过官方媒体直接发表对证券市场的看法。股票发行和上市节奏本身并不带有政策性质,但是由于管理层长期以来一直将股票发行节奏当作平抑股市波动过大的重要调控手段,导致投资者往往把股票的发行节奏当作管理层对市场政策导向的一种信号来看待。管理层在媒体上发表对证券市场的评论往往也能鲜明地体现政府下一步的政策导向,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往往比一般政策的出台更明显。

(三)宏观市场因素分析

市场是反映股票供求的环境,其使股票供求相等,最终形成股票价格,因此市场的供求、市场操纵等都会影响到股价,以下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市场供求影响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股价的中短期走势。从经济学角度看,股价主要由股市本身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即由股票的总量和股市资金总量决定。扩容是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扩容意味着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发行市场筹集更多资金,因而都需要吸收相对应的资金量。可以说,每一次扩容都会使股价下跌,股市低迷。

2.市场操纵主要是投资者通过买卖操作来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我国某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资格线、或为了逃避上述惩罚,纷纷进行业绩造假,操纵股市,左右股市价格。某些所谓的股市“庄家”,也经常采取非理性操作,使股价严重偏离投资价值,加剧市场投机气氛。

(四)其他宏观因素分析

其他因素是指非经济、非市场的因素,包括政治因素、战争因素等两个方面,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1.政治因素。国际国内的政局稳定与否,会直接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和资金数量的变化,政治事件的发生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对股市的影响是巨大的,常常会导致证券市场发生恐慌性抛盘导致股价的暴跌,如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引发了美国股市的大跌甚至波及到其他国家股市。

2.战争因素。战争会引起物资商品的短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上市公司业绩受挫,发生战争时,投资者会相应抛售股票,换取货币和实物,从而导致股市下跌,当战争结束时,投资者又会恢复信心,购买跌幅较深并有希望率先恢复的股票,整个证券市场将逐渐恢复生机。

二、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微观因素分析

微观因素,也就是公司的自身因素,也是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重要因素。我们从盈利能力、资产规模、现金流量能力、可持续成长能力、公司的治理状况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微观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1.盈利能力。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和销售利润率等。盈利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经营的主要目的。所以盈利能力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在股价的波动上面,是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资产规模。一般来讲,公司规模关系到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也关系到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相比较而言,大公司经营较稳定,更具有竞争力。但是不断扩大的规模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管理难度增加等。另外,公司规模不同,数量相同的进入股市的资金量对其股价的影响也不同。总之,公司的规模是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3.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反映公司经营状况是否良好、债务偿还能力是否足够、支付股东现金股利是否充足的一类重要指标,主要有销售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每股现金流量、主营业务现金比率等。一般来说,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越好,债务偿还能力和支付股东现金股利能力越强,公司股价越可能上升。

4.可持续成长能力。只有不断地成长,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停滞不前的企业最终会陷入破产的命运。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也就意味着将来有较高的预期回报,因此会使股票价格升高。公司的成长性越好,未来盈利能力就会越强,相应地,股票的内在价值就会越大,股价上升的可能性就越大。公司成长能力主要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权益变化率。

5.公司的治理状况。公司的治理状况对公司股票的价格有较大影响。相对于发达股票市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设计较为复杂,根据股票持有人的属性,股票分为国家股、法人股、流通a股、H股等等,其中国家股的持有者是中央、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企业,法人股则是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以企业法人身份持有的股;a股是在沪深a股市场流通的股票,H股是在香港市场上流通的股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反映了政府对于公司的干预程度和公司的治理机制,因此会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就会影响股票的价格。例如,有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国家股比例显著负相关,与法人股比例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公司股票中国家股所占比例越大,公司股票的价格越低;公司股票中法人股所占比例越大,公司股票价格越高。

总的来说,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因素可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宏观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宏观市场因素和其他宏观因素;微观因素方面主要包括盈利能力、资产规模、现金流量、可持续成长能力和公司治理状况等几个方面的因素。通过研究看出:影响股票价格的宏观因素繁多,影响也错综复杂,并且其影响是根本性的,覆盖面广且持续时间长;微观因素是影响单个公司股票价格表现的重要因素,而且其影响也最为直接和明显。

参考文献:

[1]许冰,倪乐央.中国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关系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5).

[2]刚猛,陈金贤.中国股票收益与实际经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2003,(9).

[3]陈信元,张田余,陈冬华.预期股票收益的横截面多因素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1(6).

[4]陆静,孟卫东,廖刚.上市公司会计盈利、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2,(5).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篇2

关键词:利率通货膨胀率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宏观走势对证券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在我国,由于金融工具缺乏创新,股市又主要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利率、税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参数的变动对证券市场走势的影响并不明显。下面我们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作一探讨。

利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其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利率是影响证券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利率与证券市场表现为负相关。根据现值理论,证券价格主要取决于证券预期收益和当时市场利率两个因素,并与预期收益成正比,与折扣率(无风险利率)成反比。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利率上升和下降对证券市场造成的影响。

利率上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上升将对上市公司造成影响。利率上升,公司融资成本增加,利润率下降,股票价格自然下跌。使投资者不能对其业绩形成一个良好的预期,从而公司债券和股票价格将下跌。

利率上升将改变资金的流向。利率上升,吸引部分资金从证券市场特别是股市转向储蓄,导致证券需求下降,证券价格下跌。

利率下调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银行利率的调低有可能使证券投资的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从而抬高证券的投资价值,吸引投资者从银行抽出资金投入证券市场,以获取最大收益。因此,利率调低通过游资释放的刺激,使大量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形成一轮新上升行情;利率的降低也意味着银根的放松,企业借款规模的扩大和借款成本的下降,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收益,负债水平较高的企业得益尤甚。

对于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来说,指数波动对利率变化非常敏感,但是,对于一个过渡经济中的新兴市场而言,其波动除了受利率等通常因素的影响外,在更大程度上主要受到诸如证券市场制度变迁、政策变化、资金推动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过渡经济中的新兴市场在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上可能存在的随意性,导致证券市场与利率的关系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王小颖(2003)对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事件中利率与上证综指之间的关系以及降息前后预期和后果对股市的冲击作了实证检验,认为利率变动预期与股指存在更强的相关性。投资者将降息看成是利好消息,积极入市购买股票,从而把股票价格推高;早在降息公告之前,市场已对降息作出反应,市场过度反应现象明显,信息不对称现象显著。

表1列出了我国1996年及以后的历次利率调整对上证指数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股市利率预期的反应还比较到位,在9次降息中提前一周作出反应的有6次,占67%。

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2003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开始由负转正,从9月份开始快速上升,并在年末上升至3.2%。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衡量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因素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方面,通货膨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经济的稳定增长受到威胁,企业利润变得不稳定,投资趋于茫然,投资者心态受到严重影响,政府采取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如紧缩的货币、财政政策,会使股票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受到不利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经理和投资者不能很明确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很难预料将来盈利水平,企业利润变得不稳定,使新投资停滞不前,这会使股价上升缺少实质性的支撑。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货币供应量过多造成的,货币供应量增多,开始时一般能刺激生产,增加公司利润,从而增加可分派股息,进而会使股票更具吸引力,引起股价上涨。在通胀后期,如果人们预期通货膨胀即将结束,如果通货膨胀使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高于工资和其它成本的增幅,通货膨胀便有可能促进投资和企业盈利的增加,这又会使股价上升。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证券市场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从理论上来说证券市场的运行方向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主流应该是一致的,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都会带来影响。

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有不同的影响

温和、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证券价格上扬有推动作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通常被理解是一种积极的经济政策结果。旨在调整某些商品的价格并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某些行业、产业和上市公司因受到政策的支持,其商品价格有明显的上调,销售收入也随之提高,促使其证券价格上涨。但是,严重的通胀则是非常危险的,政府不能长期容忍通货膨胀的存在,又必然会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通胀,其结果是置企业于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中,这又势必在短期中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资金进一步离开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价格又会形成新一轮的下跌。

我国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影响的检验

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走势的一般刻画通货膨胀率作为系统风险中的市场要素,其变动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股票价格也会受到影响。王宏利(1999)对1991-1998年的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初期,股票市场资金量少,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股市扩容速度不断加快,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明显显现出来。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具有极高的负相关性。

我们对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的通货膨胀率作图1分析。可以看出,整个时间段可以基本划分为四个区间,每个区间的对应相关性如表2所示。

虽然自去年以来,通货膨胀率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来说,通货膨胀率作为宏观经济因素它的走势比较平稳。而股票价格几经波折,说明股票价格不但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也是股票市场固有的特点。从整个走势图可以看出,股票市场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还是反映出了一定的宏观经济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股票价格作为预测通货膨胀的重要经济指标。

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我们对股票收益率与通胀率进行拟和得到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与较平稳的通货膨胀率相对应的是波幅更大也更频繁的股票收益率。

对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期间股票市场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作进一步检验。其中上证综指取月末收盘价,数据来源为中国证监会网站;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来源为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为得到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基本关系,建立以下基本方程式:

Rt=α+βtinFt+μt

这里,Rt是股票收益,inFt为通货膨胀率,μt是残差项,α是常数。

令:Rt=Ln(indext/indext-1),inF=Ln(Cpit/100)

其中R代表股票收益率,inF代表通货膨胀率,index代表上证综指月度收盘价,Cpi代表月度居民消费物价同比指数,t表示时间,μ是误差项。回归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2001年1月-2004年4月期间股票市场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呈正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但统计意义上不具有显著性。

本文通过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证券市场对利率变动预期有过度反应。由于其它因素的干扰,股票市场更多地显现出非理性的一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我国证券市场走势的影响不显著,我国股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不明显。

参考文献: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篇3

关键词:监管目标“三公”原则投资者保护市场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背离,中国证券市场的政策常常被误读,政策制定者的本意与市场的反应往往南辕北辙,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本来要解决一些现存的问题,结果是旧的问题没解决,反而又引起了一些新的矛盾。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上市公司、券商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暴露出中国证券市场政策监管目标的不清晰。监管者的监管目标常常处于变化之中,时而强调为国企改革脱困服务,时而强调优化资源配置,时而强调保护中小投资者,时而强调“维护稳定”,强调股票指数的稳中有涨,涨幅有限,试图调控指数,因此,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与其他目标有相似之处,其中之一,就是目标的层次性。从层次上区分,证券市场监管目标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根本目标

监管就要达到特定目的,而目的来源于监管原因。从现实来看,克服市场的缺陷,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诸如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既是证券监管产生的原因,自然也是证券监管的目的。监管的根本和长远目标就是解决市场失灵,促进证券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发挥市场的功能。而证券市场的本原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价格发现、投资和融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源配置。因此,监管的根本目的,还在于保证证券市场本原功能的正常发挥。

在任何国家,证券市场都是现代市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与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及其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与社会稳定和政治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市场参与主体的范围和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它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与整个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的波动,在中国这种特定的条件下,与社会稳定的联系更加紧密。

证券监管的根本目标,尽管各个国家表述不一定相同,但通过证券监管维持证券市场本原功能的发挥,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这一条是相同的。国际监管部门组织(ioSCo)的公开网页里明确指出:证券监管应当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

因此,从长远和最终目的而言,应保证证券市场持续、健康、稳定、高效,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谐和健康发展。从我国《证券法》也可以看到这个根本目标,《证券法》指出:“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综合上面的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根本目标是,矫正市场失灵,促进证券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发挥证券市场的功能;有利于证券市场稳定、持续、健康、高效的发展,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维护社会秩序,有助于社会安定、和谐和健康发展。在证券监管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这些根本目标,强调从社会整体而不仅仅只是证券市场本身来制定监管的法律、法规、政策,开展监管活动。

(二)证券市场监管的具体目标

对于证券市场监管的具体目标,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各国的要求也不相同。

国际监管部门组织在《证券监管的目标和原则(1998.9)》中提出证券监管的三个目标:保护投资者,确保市场的公平、高效、透明,降低系统风险。保护投资者是核心和精髓,后两个目标也是保护投资者的间接手段。

《美国1933年证券法》确立的两个基本目标是:第一,向投资者提供有关证券公开发行的实质性(material)信息。第二,禁止证券售卖过程中的误导、虚假和其他欺诈行为。显然,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是美国证券立法的宗旨。

《美国1986年政府证券立法》更加明确和突出了投资者利益保护这个目标,“国会决定政府证券交易受公众利益的影响,为此必须使:第一,为这种交易和相关的事宜和活动提供统一性、稳定性和效率。第二,对证券中间商和证券交易商普遍实行适当的管理。第三,规定相应的金融责任、账务纪录、报告及有关的管理办法;从而保护投资者并保证这些证券的公平、正当和流动性的市场”。

日本1948年的《证券交易法》规定:“为使有价证券的发行、买卖及其他交易能够公正进行,并使有价证券顺利流通,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及保护投资者利益,特制定本法律”。

韩国1962年的《证券和交易法》写明:“本法旨在通过维护证券广泛的和有条不紊的流通,通过保护投资者进行公平的保险、购买、销售或其他证券交易,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香港1989年颁布的《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条例》第四条指出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是:使证券市场有足够的流通量,并公平、有秩序和有效率地运作;控制和减低交易系统风险,避免市场失灵和适当地管理风险,以确保一个市场的危机不致影响其他的金融范畴;保护投资者;促进一个有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经济环境的设立。

中国《证券法》则规定:“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比较国际监管部门组织、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及我国对证券监管目标的理解,综合考虑我国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证券市场参与者的特殊情况,本文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具体目标是:保护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以及透明与高效,降低市场的系统风险,维护证券市场的安全。

这些目标是相互联系的,在有些地方会有交叉,而且他们之间还可能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例如,确保市场的“三公”、透明与高效及其做法,同时也能保护投资者,降低市场风险;降低市场风险及其措施,也能保护投资者;保证证券市场的安全,自然就保护了市场参与者。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是以上所列证券市场监管的共同目标,因为这是实现证券市场本原功能的前提,如果没有市场参与者,资源配置无从谈起。因为市场失灵会影响所有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矫正市场失灵,也就是要保证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主要是强调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

降低市场的系统风险,也是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安全,保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这对整个社会的利益是有利的。当然也就是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既是目标,又是原则,也是手段。

总之,证券监管目标首先要强调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要体现出一般经济目标的核心—效率与公平,又要体现出证券市场的特点—确保“公开、公平、公正”,降低系统风险。明确监管目标对于证券监管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特别指出,中小投资者保护不仅是证券市场监管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小投资者保护还是重要的监管目标,是监管的归宿。

确保公开、透明,降低市场风险,既是保护投资者的有效措施,又是实现公平和效率目标的途径。

需要强调的是,投资者保护,是要让潜在的投资者进入,但不是静态地重视现有投资者的账面亏损,既要考虑现在投资者的利益,也要重视未来投资者的利益;要重视现有投资者的声音,也要经得起现有投资者的质疑和指责,但不能以现有投资者的这些质疑和指责为监管决策的依据,而是以其中理性分析的成分作为决策参考。重视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不是说要保证每个投资者在这个市场都稳赚不赔,而是强调要不受欺诈和歧视。

二、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性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性目标,不是指证券监管本身的效率,而是指通过证券市场监管,实现证券市场效率。

效率在经济学中多以帕雷托效率表述,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定义,在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有明确的论述。因为证券市场的虚拟性等,对证券市场效率的认识就与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很大的不同。要在帕雷托效率的一般原则下,考虑证券市场的特点。

根据证券市场的特点,证券市场效率分为资源配置效率、运行效率和信息效率。

(一)资源配置效率

证券市场的效率主要指资源配置效率,即能否保证把有效的资源配置到资源效率最高、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那里。在证券市场中,客观存在着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制约因素:其一,市场的公开程度,信息披露的内容、要求及执行程度,市场相关信息在市场内传播的范围、速度、密度和保真度影响了市场参与者能否容易地获得真实、准确、客观、完整的信息。其二,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及规范化程度和市场容量,决定了市场的参与热情和活跃程度。其三,市场的运行规则,包括规则是否完备、严密、稳定等,守规和执行成本,对规则及监管活动反应的灵敏程度。其四,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及竞争程度。

(二)证券市场运行效率

所谓证券市场运行效率,按照通常的理解,是指生产信息的效率和交易效率,后者包括一级市场证券发行和二级市场证券交易。因为生产信息的效率难以估算,人们对运行效率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交易效率。即证券能否以最低的成本发行,能否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交易成本为交易者完成一笔交易,它反映了证券市场的运行功能、组织功能的效率。

(三)信息效率

所谓信息效率是指证券市场的资金分配效率,即市场上的股票价格能否根据有关信息做出及时的反应。证券市场效率理论也称市场有效性理论(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由20世纪60年代芝加哥大学教授法玛(Fama)提出,是目前西方学术界在证券市场效率方面影响最大的理论。该理论将证券市场的信息效率定义为市场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证券价格对市场信息反应的有效化,如果证券价格会对所有能影响它的相关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市场即达到了有效状态。有效率的证券市场中,证券价格既充分表现了它的预期收益,也体现了它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参与者都不可能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有效市场理论重点研究证券市场价格与信息利用之间的关系,投资者行为与信息的效率性的关系,认为不同的信息对价格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三、证券市场监管的安全性目标

这里的安全性主要是指降低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根据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来源、特点、危害,鉴于系统风险的失控和爆发不仅会对证券市场整体运行产生影响和冲击,而且会与其他市场风险发生共振,从而引发破坏性更大的危机,又因为证券市场在宏观经济体系和整个社会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一旦发生危机,必然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因此监管者对于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必须高度重视,证券市场安全性应该成为监管的重要目标。

证券市场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单个产品所特有的个别风险和整个证券市场都面临的系统风险。个别风险应当由证券产品购买者或持有者自己承担,证券监管主要是降低和控制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证券市场系统风险又称市场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undiversifiablerisk),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整个价格的下跌,从而给股票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一)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特点

第一,交易价格的多变性。证券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很难控制,其中某个因素的细微变化就会导致证券交易价格的变化。

第二,证券市场风险的传染性与联动性。证券市场处在整个市场的核心,风险一旦形成,就会迅速向其他市场扩散、放大,对整体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传染性从资金的角度,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交易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市场交易价格的变化;在交易者利用金融机构贷款在证券市场投资时,一旦系统风险发生,导致投资失败,不能归还贷款,损失就得由金融机构来承担,证券市场的风险就会迅速扩散到其他领域;如果证券市场上大量投资者严重亏损,损失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有可能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这种传染性市场主体的角度,主要表现在:监管者、交易所、券商、基金公司、中介机构和投资者这些市场主体中的单一主体产生风险时,将会迅速波及到其他主体,如某一基金公司出现问题,会影响到一种证券价格或几种证券价格的剧烈波动,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严重的会影响交易所甚至整个市场和市场主体。第三,风险影响的社会性。中国沪深两个市场开户数已经达到1亿多户,证券市场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证券市场一旦出现较大的市场系统风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

(二)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来源

第一,证券市场本身的高风险特点。因为证券产品的虚拟性、市场的脆弱性、信息不对称等,证券市场具有很高的风险,具有内在不稳定性,极易产生动荡。

第二,外部的诱发因素。证券市场自身因素只是内因,并不必然会引发系统风险和剧幅下跌,系统风险的形成通常还因为外部因素的诱发。这些外部因素有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游资和对冲基金的冲击、突发事件等。张宗新(200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政策因子对系统风险有显著影响。前三个因素在经典教科书中均有详细的分析,此处仅对后两个因素进行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个国家被国际金融资本冲击的可能越来越大。只要有利可图,投机家短期内就可集中大量资金冲击某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使得这些市场剧烈下跌。

所谓国际游资,即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指的是为追求高额投机利润在世界范围内资本市场快速流动和炒作的短期资金。20世纪90年代,由于高科技手段、各种金融创新及各种衍生产品和工具的出现,国际游资也有了一些新特点。这些以前无组织的资金开始被对冲基金组织和整合,威力和冲击性明显增强。

对冲基金(HedgeFund)指的是通过私人有限合伙制的形式募集资金,利用财务杠杆(Leverage)和卖空(ShortSelling)投资策略,运用多种衍生工具进行组合投资的工具。对冲基金的操作范围很广,不容易被监管,因此对新兴市场的冲击非常大。

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对冲基金猛烈冲击泰国,导致该国股票市场大幅下跌。随后又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进行了多次冲击。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期间,对冲基金曾对中国香港发起了4轮冲击,导致香港股市暴跌并波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证券市场。所以,对冲基金对一个国家证券市场的冲击必须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会对证券市场形成强烈的冲击。

第三,市场参与者的操作风险。一般市场参与者的操作问题通常属于非系统风险,不大可能危及整个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安全,但是如果市场机制不健全,证券市场不成熟,在交易制度方面的建设严重滞后,监管失当,这类风险极有可能爆发并成为引起系统风险的重要诱因,从而对整个市场造成破坏性影响。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就曾经出现过不少次市场参与者的严重违规交易事件。其中影响最广、破坏力最大的,当属1995年2月23日的“327”国债期货事件。在国际市场上则有著名的“巴林事件”等等。

(三)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的危害

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一旦发生,有可能引发证券市场的危机,这必然会对上市公司、投资者、监管者等所有市场参与者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资产价格暴跌,财富大幅缩水,市场参与者损失惨重。证券市场出现全面价格暴跌是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爆发的最主要、最常见表现形式。如1929年发生的纽约股市大崩盘,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道•琼斯指数跌去84.3%;1987年10月19日发生的股市危机,一日之内道•琼斯指数即下跌508点,跌幅达22.6%。同日,欧洲大陆、东南亚、日本等地也出现股市暴跌,香港恒生指数暴跌了11%,并于一周之后再度狂跌,创下35.5%的历史最高纪录。又比如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期间,两个月内墨西哥股票指数下跌了59%,阿根廷和巴西市场则分别下跌了14%和17%。

证券是某类资产的符号,证券价格下跌意味着所代表的资产的贬值。因此,资本市场的价格暴跌必然带来整个社会财富的损失。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导致5000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八分之一,8天之内世界各国因股价暴跌而损失的财富达到2万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股市崩溃使整个国家财富缩水近50%;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仅从10月20日至10月28日,香港股市总市值就减少了2.1万亿港元。

第二,引起中介机构的破产。投资者因遭受重大损失、丧失信心而退出市场,这又会引起证券市场流动性急剧下降,交易量清淡;公司在证券市场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因市场资金短缺,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加大企业负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经营困难。同时还会引发中介机构破产,冲击金融体系,影响金融市场和整个市场体系。

第三,引发经济、政治、社会动荡。一方面,由于风险影响的社会性,影响的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另一方面,造成的损失很大,影响的烈度很大,所以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

综上所述,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危”市场,风险和危机经常出现。因此,应该将降低证券市场系统风险作为监管工作的第四个目标。具体表现在,证券市场监管应该设法降低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避免因剧幅波动影响证券市场自身的稳定、安全,防止大起大落,防范市场崩盘,冲击金融体系及整个经济体系的安全。

需要强调的是,保证证券市场的安全非常重要,指数的稳定也非常重要,监管者应该关心指数,但这不应该成为监管部门调控指数涨跌的借口。不是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控制市场的正常波动,而是着眼于避免和防范可能诱发风险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郭冬梅.从公共利益论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浙江金融,2008.9

2.陆一.闲不住的手:中国股市体制基因演化史.中信出版社,2008

3.李稷文.中国证券市场政府管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篇4

关键词:证券市场证券投资非稳态供求均衡

研究股票市场的另一种理论方法是股票市场的微观结构方法,该方法研究投资主体的行为及相互影响,认为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基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给定的均衡机制和交易委托流之下市场价格的产生机制。

GiovanniCespa的均衡价格方法无疑是借助了微观经济的市场供求理论思想和方法,认为股票价格是供求相等时的价格,市场表现是交易者个人行为的综合,所以了解个人决策有助于研究市场价格变化的原因、特征以及经济人或经济组织在特定经济制度下的行为及均衡的实现机制。

本文在GiovanniCespa的均衡价格方法基础之上进一步从证券市场的需求、供给的动机、变化和影响因素出发,研究证券市场的非稳态均衡形成机制和运动过程,研究的本质不同是把证券市场的需求、供给和供求的均衡均看作一个动态过程。

证券市场的非稳态需求分析

首先从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把证券市场的需求定义为众多投资者对证券的购买。与消费品不同,投资者对证券的需求动机是盈利而非消费。为了分析的方便,先作一些假设,然后再把这些假设一层一层剥掉以还其本来面目。

假设一:假设每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均以高收益、低风险作为投资对象效用评价的依据,且均对效用的大小进行了慎重分析。

在该假设下,证券的效用可表示为其盈利率和安全性的函数,即tU=f(R,S)。其中,tU为效用,其决定了投资者对证券的需求;R为盈利率,具体值为每股盈利额除于每股股价;S为安全性,可由企业的负债率、流动率、速动率、企业所处行业、企业规模、企业信用等级等因素综合评价而得。投资者在安全性水准下,希望获取最大盈利率,亦即

在盈利率的水准下,希望获取最大安全性,亦即

假设二:投资者对证券的效用认识相同,即同一证券对不同投资者的效用相同。

在假设一和假设二下,各证券的效用应相同。因为,如果某只证券由于某种原因效用增加(如盈利增加或风险减少),该证券必将得到投资者的追捧,价格上升,盈利率下降,效用减少;相反,如某只证券由于某种原因效用减少(如盈利下降或风险增加),该证券必将得到投资者的遗弃,价格下降,盈利率上升,效用增加。

假设三:假设经济运行平稳,不存在经济周期;政府也没有必要进行利率、税收、投资、行政法令等宏观调控;企业盈利稳定,不存在亏损和倒闭的可能性。

在假设一、假设二和假设三下,因企业证券、企业债券、国债的安全性相同,均为无穷大,所以其盈利率也应相同,证券需求者即为投资者,不存在投机行为,证券市场的股指恒定。

部分放弃假设三:假设整体经济运行平稳,政府对经济不进行任何干预,但放弃企业盈利稳定的假设。

在部分放弃假设三下,由于企业盈利不稳,甚至会出现亏损,这时证券的风险性大于国债的风险性,在人们追求高盈利、低风险条件下,证券的盈利率应大于国债的盈利率。因为如果证券的盈利率小于或等于国债的盈利率,人们会追捧国债,遗弃证券,致使证券的价格降低,盈利率增加,直至证券的盈利率大于国债的盈利率一定程度为止。

这时,如果存在着上百只证券、债券或国债,可以把它们描述在盈利率―安全性坐标系中(如图1所示),点(Si,Ri)表示第i只证券在该坐标系中的坐标点。根据以上上百个这样的点可回归出一条曲线aB。曲线上安全性最大的点为国债B,其相应的盈利率也最低;安全性最小的点是风险企业的证券a,这类企业的负债率高,流动率低,速动率低或处于风险产业,其相应的盈利率大。在同一市场条件下,企业证券的盈利率大于国债的盈利率,否则投资者会因国债的风险小,而追捧国债,遗弃证券,证券的价格下降,盈利率上升。由于投资者对证券效用认识相同,以上曲线上各点的效用应相同,所以该曲线可以称为无差异曲线。这条曲线是投资者群体行为的结果,从而也就决定了证券、债券和国债之间的相对价格。

因为存在着一些企业盈利增加,一些企业盈利减少或亏损,这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投机行为,但因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企业的平均盈利不变,投资者会意识到股市不会过度繁荣,股指不会走得太远,因而不会出现过度投机行为。

完全放弃假设三:放弃经济运行平稳及不存在经济周期的假设。

在完全放弃假设三下,这时企业的盈利会随经济景气情况普遍上升或普遍下降,政府也会采取利率、税收或行政来调控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以上的无差异曲线会发生相应的移动或变化。

当利率下调,投资者追捧证券,致使证券的价格上升,盈利率下降,导致整个无差异曲线下移;当利率上调,国债利率上升时,投资者遗弃证券,致使证券的价格下降,盈利率上升,导致整个无差异曲线上移;当企业的盈利增加时,证券盈利率上升,投资者追捧证券,致使证券价格上升,证券盈利率下降,最终无差异曲线不会移动;当企业的盈利降低时,证券盈利率下降,投资者遗弃证券,致使证券价格下降,证券盈利率上升,最终无差异曲线不会移动。

放弃假设二:放弃投资者对证券的效用认识相同。

以上的分析,都假设投资者对证券效用的认识相同,而投资着对证券的效用认识不可能完全相同。在某时刻,一些投资者会认为i证券的效用大于j证券的效用,而另一些投资者会认为j证券的效用大于i证券的效用。这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者对盈利率和安全性的价值观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不对称,不同投资者对不同证券会有不同的预期,每位投资者又不会只分析一只证券。这样一来,在放弃假设二的条件下,当因利率下调或部分企业盈利上升等原因,一些投资者致使一些证券的价格上升时,由于投资者对多只证券平行分析而产生的比价效应,另一些投资者会追捧另外一些证券。证券价格相互攀比,相互促进,致使股指连续上升。这时也就出现了齐涨共跌的局面,出现了板块联动效应,出现了严重的投机行为,这些又反过来加重了股指的攀升。相反,当因为利率上调或企业盈利下降,一些投资者致使一些证券的价格下降时,证券的需求会持续下降。

放弃假设一:现在把“假设每位投资者在购买证券时都进行了慎重分析”的“都”字放弃。

因为,在众多投资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并没有做到慎重分析,这部分投资者可称为赌性投资者。可以认为,这部分需求的大小,取决于前期投资者(或投机者)的盈利,即取决于获利盘B的大小。某只证券获利盘可用该只证券流通股中现在获利股数和获利的大小表示,也可将其定义为流通股获利率。当B增加时,赌性需求增加,当B减少时,赌性需求减少。

按以上的分析,证券的需求量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下列需求函数的形式。

QD=F(R,S,pr,B)其中,QD为对某只证券的需求量,R为该证券的盈利率,S为该证券的安全性,Δpr为相关证券的价格变化,B为该证券的获利盘。

QD与各因素的关系为

另外,需求量还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当利好信息出现时,出现抢购,需求增加;当利空信息出现时,出现恐慌,需求减少。

把外界信息也考虑进去,得到需求量的表达式为:

其中,Δi为有关信息的变化,+Δi为利好信息,-Δi为利空信息。

各因素对QD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不同的证券市场和时期。对于比较成熟的市场,R、S对QD的影响较大;对于新兴、不成熟的市场,Δpr、Δi对QD的影响较大。

除了以上影响QD的因素以外,QD还受市场总资金供给量的影响。当入市资金放宽,货币供给增加,对证券的需求增加;当限制资金入市,货币供给减少,资金离场,对证券的需求减少;当新股发行增加,吸引大量的二级市场资金到一级市场申购,二级市场有效资金减少,对证券的需求减少;新股上市,吸引部分二级市场资金承接,二级市场的有效资金减少,对证券的需求减少。把市场的资金供给量m也考虑进去,则有:

证券市场非稳态供给分析

以上是从证券市场需求角度所作的分析,把证券需求定义为众多投资者对证券的购买。下面是从证券市场供给方面进行分析,把证券市场供给定义为众多证券持有者对证券的卖出。

证券持有者为先前认为某只(或多只)证券的效用被低估,或认为某只(或多只)证券的未来收益会增加,或其它原因预期股价会上升而先前购入者。当股价上升时,越来越多的持有者会认为其效用达到了其应有值或达到了对其预期,所以越来越多的证券持有者会卖出。因而供给量QS与获利盘B有着正向的关系,即

另外,供给量QS还和相关证券的价格升降Δpr有关。当相关证券的价格下降时,QS增加;当相关证券的价格上升时,QS减少。即

,。

除此之外,供给量还受外界信息Δi的影响。当利空信息出现,出现恐慌抛售,供给增加;当利好信息出现,惜售心理加重,供给相对减少。即

综上所述,证券的供给量QS与以上各因素的关系,可表示为以下的供给函数的形式。

证券市场非稳态供求均衡分析

以上分别讨论了证券市场的需求、供给及其影响需求和供给的相关因素。当需求与供给相均衡时,股价稳定;当需求大于供给时,股价上升;当需求小于供给时,股价下降。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决定了股价的运动和成交量的变化。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篇5

关键词:债券收益率;相关性;信息溢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148-06

引言

股票和债券是投资组合中最常见的品种,如何配置股票和债券的比例和种类对于投资基金的管理者如同家常便饭。因此,无论在实践中还是理论研究,人们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传统的做法是通过构造各种股票指数和债券指数,通过研究两者指数之间的关系,间接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大量的文献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由于个别股票和债券与指数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市场情况。但这种研究方法也存在应用上的不足:首先,指数代表大量的股票和债券,但指数并不等于单个证券。因此,要想通过指数来分散风险,必须按比例投资于所有成分股票或者债券。在实际投资中,只有大型投资基金可以模拟指数投资。其次,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仅体现了系统性的共性因素,而没有体现公司个体因素。因此,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受到限制。另外,在指数构造中,样本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另一种研究方法是从微观角度着手,研究同一个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之间的关系。由于微观数据同时包含了系统性因素和公司个体因素,这种研究方法的拟合结果从理论上会有更高的准确性――这对投资组合的风险量化评估意义重大。然而这种方法对数据的要求很高,一直很少被关注。

本文从交易者行为入手,试图用后一种方法来研究中国股市和债市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扩散机制,包括公司价值变化对股票和债券的影响形式,以及股票和债券价格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力。

一、研究综述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出,股市和债市两者的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重视。众多文献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两个市场的相关性程度;(2)引起两者相关的原因。

(一)对股市和债市相关性的研究

从两市联动性方面看,早期文献主要在于从不同的角度验证两个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如Bossaerts(1988)在研究投资组合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Shiller&Beltratti(1992)用理性预期模型检验了股价变动和长期利率变动的关系,发现股票和债券收益率之间在理论上存在极小的正相关关系;等等。但是早期文献的具体观点比较杂乱,实证结论往往差别较大,甚至相互矛盾。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样本,或者使用不同时间和不同市场的数据。限于当时市场的成熟程度,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时期会有较大差别。另外,市场联动性研究主要通过构造两市的指标进行间接衡量,在指标的构造上包含了较多主观因素。

近年来的文献基本认同两个市场相关系数时变的观点,研究的重点转向进一步分析相关系数的变化的原因。如ilmanen(2003)研究美国股票和债券的相关系数后发现,相关系数不但是时变的,而且可能在不同时期是相反的。在20世纪大部分世纪是正的,但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50年代晚期、2003年左右是负的。Cappiello,engle等(2006)发现市场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相关系数的变化,他们运用非对称广义动态条件相关模型(aG-DCC)发现,欧洲的几个国家在欧盟成立之后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相关性发生了明显的结构变化。andersson,Krylova等(2008)发现股票和债券价格的相关性随经济周期变化,在高通货膨胀预期时期同方向运动,在低通货膨胀预期时两者收益率呈负相关。

另外,由于相关系数的可变性,说明相关系数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也有学者对其进行了风险定价。如Driessen,maenhout等(2009)的实证研究证明,在市场完全清偿的条件下相关性风险是被定价的。当整个市场的相关系数高于预期的时候,由于多样化分散投资条件恶化,需要一个超额收益作为保障,这个超额收益对相关性敏感。Buraschi,porchia等(2010)则在研究投资组合时,对随机波动性风险和相关性风险采取了不同的对冲措施。

(二)相关性的成因分析

对于两个市场相关性的研究也可以分成两个方向:基于基本经济因素的影响的研究、基于两个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扩散的研究。

前者如Keim&Stambaugh(1986)研究了一些基于资产价格水平的事先可观测变量,证明可以预测纽约交易所普通股的事后风险溢价。并且发现小公司和低等级债券在一月份表现出更高的风险敏感性的季节现象,认为是跨年期间风险上升;Campbell&ammer(1991)研究美国战后数据时,用VaR模型将股票和债券收益变化分解为预期未来的股票红利、通货膨胀、短期实际利率、股票和债券的超额收益等因素。Shiller&Beltratti(1992)的研究也利用了相同的方法。

后者如Fleming,Kirby等(1998)研究了信息在市场之间联系的波动性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把市场信息来源分成公共信息和来自跨市场套保交易,认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来自两者之间的信息溢出过程。Kwan(1996)则从公司资产价值对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公司资产价值均值的变化在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变动中起主导作用。另外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角度着手,发现股票价格的变动对滞后期的债券收益率存在单向信息溢出。

对相关性系数的时变性,现有文献的解释基本都从投资者的风险回避角度进行解释。如Barsky(1986)发现了投资者在危机时期表现出的“奔向安全性”(“flight-to-quality”);andersson,Krylova等(2008)在考虑“奔向安全性”现象后也发现,股票市场风险的增加是导致两者相关性减弱的原因。而预期经济增长率基本不会影响股票与债券的相关性。

由于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较晚,国内相关研究还很少,且以定性研究为主,少数文献进行了实证检验,基本方法是利用现有指标,或自行构建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研究结果也类似。如曾志坚、江洲(2007)的实证检验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收益率存在时序变化的月度相关性,以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领先―之后关系。袁超、张兵等(2008)使用aG-DCC模型,研究了中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相关系数时变情况,发现股市和债市之间的联合冲击影响是不对称的。郑振龙、陈志英(2011)运用多维GaRCH-DCC模型计算中国股市和债市的相关性,同时考虑宏观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同样得出了时变相关性的结论。

笔者认为,影响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因素大体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基本面因素,通过影响价值,再体现到价格的变化。基本面因素可以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前者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市场利率水平、行业景气程度等,后者是公司自身经营状况的反映。第二类是投资者行为。投资者行为的影响指投资者对基本因素变化导致企业价值变化的期望的反应。第一类因素是影响公司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基础,第二类因素影响股票和债券价格变化的过程。

二、模型和数据

本文的实证研究主要验证两个方面:第一,验证公司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影响机制。确定中国证券市场中,公司资产价值的信息是通过均值变化还是波动率变化影响证券价格。第二,研究公司信息在市场中的扩散机制。确认股票和债券价格变化的领先或滞后关系。

(一)模型设定

我们借鉴Kwan(1996)的方法,同时检验同一个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之间的同期相关性和跨期相关性。用同期相关性研究影响股票和债券价格的主导因素――公司资产价值变动的均值还是波动率。用跨期相关性研究股票和债券价格之间的动态影响――哪个领先,哪个滞后。模型中我们对所有变量都采用变化率。考虑到宏观经济因素对市场收益率产生影响,而无风险收益率的变化能很好地代表市场整体收益率的变化,我们引入无风险收益率的变化量作为控制变量,来控制市场收益率变动的影响。

具体模型如下:

ΔBj,t=β0+β1Δrj,t+β2ΔSj,t-1+β3ΔSj,t+β4ΔSj,t+1+εj,t(1)

其中,ΔBj,t是债券j从t-1时期到t时期的到期收益率变化,Δrj,t是期限相似的无风险债券从t-1时期到t时期的收益率变化,ΔSj,t表示与债券j相同发行人的股票从t-1时期到t时期的收益,εj,t为随机扰动项。余项类似。

β1代表债券收益率变化对无风险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无风险利率的变化对债券收益率变化存在影响,β1应该是正的。

由于公开信息的存在,股票和债券价格变化应该存在某种程度的同期相关,因此一般情况下β3≠0应该是合理的。如果β3>0,则说明股票和债券收益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引起证券收益率变化的是公司资产价值波动率变化的信息;如果β3

如果两个市场对知情交易者的机会均等,那么非公开信息同时融入股票和债券,表现为两者收益率的变化仅在同期相关,体现在β3上,而β2=β4=0。如果β2≠0,那么说明债券收益率的变动和股票收益率的t-1变动相关,股票市场信息领先于债券市场。反之,如果β4≠0,说明债券市场信息领先于股票市场。

需要说明的是,β2,β3,β4的误差均被纳入到干扰项,一般情况下,这些系数会存在显著的序列相关,从而导致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确切的误差结构我们并不知道,然而我们可以用newey&west(1987)的方法,获得无偏和一致的统计推断,即使用“异方差自相关稳健性标准差”,只改变标准差的估计值,不需要改变回归系数的估计值。

(二)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所用样本为沪深两市交易的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和该上市公司的股票。中国自2007年开始发行公司债券,考虑到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早期的不稳定性,为了减少干扰,我们采用从2010年初至2012年末的周度数据。股票采用周涨跌幅数据,债券采用每周周五的到期收益率进行差分,得到到期收益率的变化(数据来源为iFinD)。

由于公司债券发行条件比较复杂,为此本研究对样本进行了一定的筛选限制,以减少干扰。我们剔除了非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剔除了所有非固定利率债券,剔除了所有含权以及特殊条款债券。另外,新发行(on-the-run)债券的交易和早期发行(off-the-run)债券的市场表现明显存在差异,因此,我们也剔除了交易时间少于5个月的新发行债券。最后,我们得到符合要求的78家公司发行的98只公司债券样本,共8971个样本观测值。这些债券到期日从2012年12月25日至2025年10月19日不等。发行人涵盖GiCS行业分类的9个行业,其中以原材料、工业、金融和公用事业为主。

对于无风险利率,我们采用相似期限的固定利率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来近似,具体选用期限为3年、7年和10年国债,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样本中所有债券的发行规模从2亿元到130亿不等,债券发行规模受公司规模,所处行业前景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投资者对债券收益率的期望,因此我们对不同发行规模的债券进行分类分析。我们按发行规模从小到大分成四个部分相等的部分,区间分别为[2,8]、(8,20)、[20,35]和(35,130](单位:亿元)。

债券评级反映债券的风险程度,投资者对不同评级的债券要求不同的收益率。目前中国公司债券等级已经趋于多元化,样本债券包括aaa、aa+,aa和aa-四个等级。我们也按债券等级进行分类分析。表1为样本观测值的混合截面统计信息摘要。

根据iFinD数据统计分析,panela为全样本统计信息,panelB为按债券发行规模从小到大排列的子样本统计信息,panelC为按照债券评级分类的子样本统计信息。

一般来说债券发行的公司实力越强,发行债券的规模越大,同时评级也越高,所以以上两种分类方法所体现的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从表格可以看出,债券的发行规模并非均匀分布,大部分债券发行规模小于35亿元。这符合中国公司债券规模较小,没有成为大型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的现实。样本收益率均值为5.31%,中位数为5.17%。收益率随着发行规模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评级增加而降低,也符合债券收益率随风险增加而增加的金融理论。

样本也非正态分布,存在一定的偏度。从分类子样本看,偏度随着发行规模增加减小,随着评级增加而减小。方差随着发行规模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评级增加而减小。例外的是aa-级别债券的波动性明显偏小,标准差为0.4782,远小于aa级债券,也小于aaa级债券,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债券市场投资者对低等级债券不认同,交易稀少。

本文实证部分使用计量软件为Stata12.0。

三、实证分析

为了稳健起见,我们在实证检验中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采用混合截面时间序列数据,用oLS对公式(1)进行回归。在具体回归过程中,我们采用3年、7年和10年三种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变化作为控制变量,并对样本按照公司进行聚类回归。我们进一步对观察数据按照发行规模和债券评级进行分类,以便在不同的债券属性下研究同一公司债券和股票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方法是采用面板数据分析,从样本统计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长面板数据,因此必须考虑扰动项的具体形式,以提高估计效率。

(一)混合截面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结果

其中,_cons为截距,dy3、dy7、dy10分别为3、7、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变化,Fs、s、Ls分别为股票收益率领先期、同期和滞后期收益率。[]内的数字代表p值,***代表1%显著性,**代表5%显著性,*代表10%显著性。

从表2可以看出:首先,7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变化对债券收益率变化影响最大,且统计显著,说明公司债券到期收益率的变化主要受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变化影响。其次,股票收益率的变化对债券收益率变化的影响系数相对较小,说明不是影响债券收益率的主要因素。再次,股票收益率的领先期对债券收益率影响显著,且为负,说明公司资产价值变化的信息首先进入股票市场,再从股票市场向债券市场传递。这与股票市场更具流动性相符合。而负的系数说明影响股票和债券收益率变化的是公司资产价值的均值变化。这可能和中国公司债发行企业主要为原材料、工业等企业为主有关。

表3所列数据为按照债券发行规模分类之后的子样本回归结果。分类回归结果和全样本结果类似:显示股票收益率的领先期对债券到期收益率的变化影响显著(Quartile2除外,显著性刚刚超过10%),但是系数仍然很小。但是国债到期收益率的变化对不同发行规模的公司债收益率变化有所不同,发行量小的公司债受相对短期国债收益率影响,发行量大的公司债受相对长期国债的影响。Quartile1受3年期国债收益率变化显著,Quartile2受7年、10年期国债影响显著,Quartile3受7年期国债影响显著,而国债收益率的变化对Quartile4部分公司债收益率的变化影响不显著。发行量最大的公司债,其发行者为规模巨大,占有垄断性资源的巨型国企,其安全性几乎和国债相当,因此市场表现相对独立。如样本中最大发行量为130亿的“12石化01”,由中国石化发行。

下页表4所列数据为按照公司债评级分类后的子样本回归的结果。从obs指标可以看出,中国公司债主体部分还是aaa级债券,占一半以上。aa+及以下评级较少,其中aa-评级公司债观测值只有151个,Stata软件忽略了对其统计显著性的估值。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按照评级分类的统计结果显著性明显下降,无论是国债收益率变化影响还是股票收益率影响,显著程度都没有达到1%水平的。一方面可能与中国公司债券以aaa级为主有关,中国公司债市场至今没有出现过真正的违约事件,投资者对风险的敏感性不高。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中国目前债券评级业发展程度低有关,评级结果对投资者的行为影响较小。

对比aaa级债券和aa级债券可以看出,aaa级债券受7年期国债收益率变化影响显著,而aa级受3年期国债收益率影响显著,说明风险高的债券受相对短期国债收益率的影响。股票收益率对债券收益率变化的影响与全样本类似,同样是受公司资产价值均值变动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aa级债券的收益率变化对公司股票收益率存在反馈,表现为股票收益率的滞后期与债券收益率变化相关系数显著,同样为负。

比较奇怪的是aa+评级的债券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变化和股票收益率的相互影响均不显著。

(二)长面板数据分析结果

从表格可以看出,用长面板估计的系数除了显著性大小略有区别,基本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同样,分类回归结果也类似(结果忽略不报告)。

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就我们的样本而言,影响公司债券收益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无风险收益率的变化,我们用国债收益率的变化来代替。而公司资产价值的变动影响相对要小很多。其次,公司资产价值的均值变动对债券和股票价值产生影响。且公司资产价值变动的信息先体现在股票市场,然后由股票市场向债券市场扩散。可能的原因是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而知情交易者利用信息优势,首先在更具流动性的股票市场进行交易。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投资者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相关性弥补信息不足,寻找投资机会。尤其对于中国正在高速发展的机构投资者,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以为投资组合的构建和调整提供一定的指导。

值得提出的是,根据andersson,Krylova等(2008)的发现,在高通货膨胀预期时期,股票与债券价格同向运动;在低通货膨胀预期时期,则负相关。但中国公司债券发展时间较短,而本文研究所用样本为2010―2012年,这三年中,市场尚来不及体现出周期性。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仅仅说明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的两市相关情况,和经济周期相关周期性变化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数据积累。

参考文献:

[1]anderssonm,KrylovaeandVahamaaS.whydoesthecorrelationbetweenstockandbondreturnsvaryovertime?[J].appliedFinancialeconomics,2008(11):139-151.

[2]BarskyR.whyDon'tthepricesofStocksandBondsmovetogether?[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9(79):1132-1145.

[3]Bossaertsmonnonstationarycomponentsofassetprices[J].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andControl1988(12):347-364.

[4]Buraschia,p.porchia,andF.trojant.Correlationriskandoptimalportfoliochoice[J].theJournalofFinance2010(1):393-420.

[5]Campbell,J.Y.andJ.ammer.whatmovesthestockandbondmarkets?avariancedecompositionforlong-termassetreturns[J],JournalofFinance1993(48):3-37.

[6]Cappiello,L.,R.F.engle.asymmetricdynamicsinthecorrelationsofglobalequityandbondreturn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etrics2006(4):537-572.

[7]Driessen,J.,p.J.maenhout.thepriceofcorrelationrisk:evidencefromoptions[J].theJournalofFinance2009(3):1377-1406.

[8]Fleming,J.,C.Kirby.informationandvolatilitylinkagesinthestock,bond,andmoneymarket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8(1):111-137.

[9]ilmanen,a.Stock-bondcorrelations[J].theJournalofFixedincome2003(2):55-66.

[10]Keim,D.B.andR.F.Stambaugh.predictingreturnsinthestockandbondmarket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6(2):357-390.

[11]Kwan,S.H.Firm-specificinformationandthecorrelationbetweenindividualstocksandbond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6(1):63-80.

[12]newey,w.K.andK.D.west.aSimple,positiveSemi-Definite,HeteroskedasticityandautocorrelationConsistentCovariancematrix[J].econometrica1987(3):703-708.

[13]Shiller,R.J.anda.e.Beltratti.Stockpricesandbondyields:Cantheircomovementsbeexplainedintermsofpresentvaluemodels?[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2(1):25-46.

[14]Smith,C.w.optionpricing:areview[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1):3-51.

[15]曾志坚,江洲.关于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收益率联动性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7,(9):58-64.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篇6

论文摘要: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出席“《财经》年会2012:预测与战略”时,批评我国证券公司的研究能力水平低。无论对宏观经济还是上市公司分析能力比较弱,市场影响较小,难以形成价值投资的引导作用。目前国内有一半以上的券商都拥有自己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会针对一些个股和行业相关的研究报告。文章通过对券商研究机构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以及具体的一些研究报告来分析证券机构的股票预测能力,来说明证券研究机构的股票预测能力,并认为券商研究机构在提高自身研究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投资者价值投资的引导。

论文关键词:证券;研究机构;价值投资;运作方式;研究能力

一、概述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业务机会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形下,谁先抓住证券市场这种周期性业务扩张的机会,进行各项创新业务的研究工作,谁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目前研究工作已成为证券公司提升业务质量、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从而成为保证了其在市场研究方面的准确性和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

二、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因素

就目前市场来看,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三类:市场内部因素、基本面因素和政策因素。

市场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即流动资金量和流通股票量的相对比例;基本面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和公司内部因素,宏观经济因素主要是能影响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因素,而公司内部因素主要指上市公司的估值和业绩等方面;政策因素是指足以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国内外重大活动以及政府的政策、措施、法令等重大事件。

由于股票价格受以上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证券研究机构在做研究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程度,从而对股票价格波动进行预测。

三、证券研究机构的组织构架与运作方式

证券研究机构是证券机构以及整个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全国接近一半以上的证券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所,也占了整个国内合规的证券咨询机构的一半以上的数量,这足以看出国内证券机构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

由于研究的侧重点是价值投资的方向,所以对一些做短线投资的投资者的指导意义并不是很大,因此在证券公司的研究工作中,还有一些人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和客户直接面对面的投资顾问,这些人在股票研究方面主要是从技术分析和市场情绪以及再综合基本面的角度去研究股票未来的走势,相比研究所的投资报告更适用于价值投资不同,投资顾问对于股票的研究更依赖于技术形态,这些研究更加适合一些做短线投资的投资者。

四、研究机构研究案例分析

案例一:2010年7月2日,上涨指数盘中跌至2319.74点,从前期的高点3478.01开始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上证指数下跌了超过1100点,跌幅达33.3%。而这之前的2009年沪深股市持续上涨,尽管8月份出现一次暴跌,但随后股市又开始回升,到年底的时候,上证指数又回到3200点。在这种背景下,市场普遍认为2010年股市将承接这种升势继续上涨,各大证券研究机构普遍认为2010年股市的高点应在4000点以上,同样的,多数机构也把2010年上证指数的震荡区间估计在3000点至4300点之间。国联证券认为2010年a股市场的运行区间在3100点至4400点,兴业证券研发中心认为,2010年a股将步入正常化进程中的震荡牛市,上证综指的波动区间预期在3200点至4300点,申万研究所认为,2010年a股将呈现震荡向上的格局,上证综指的核心波动区间为2900点至4200点。

然而每家券商在2009年基于一些宏观数据对2010年的市场判断都出现了一定的错误,各家券商的研究机构在2009年对于市场的判断主要是基于一些宏观统计数据和2009年的市场表现得出的。

从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式来说,主要是基于经济基本面、政策面和市场估值等角度出发来预测市场未来的表现。基于上面的案例来说,2009年末到2010年整个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都是利好,所以各家券商一致看好后市,但是在作出研究报告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房价上涨过快会使得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抑制房价上涨,这对房地产板块是直接利空;通货膨胀率过高会使得国家出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使得市场资金面趋紧;股指期货的做空机制会让很多专业投资者有了双向受益的机会;新股上市增多和国际版的推出也会使市场资金面趋紧;同时市场呈现二次探底也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会影响经济基本面。但是众多的研究机构在2009年做出研究报告时,并没有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更多的却是关注了2009年末的经济基本面、政策面和市场走势来对2010年的市场做出判断,结果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却造成了2010年市场大跌。所以要想准确的预测未来市场走势,就需要考虑所有的相关因素,在作研究报告的时候我们除了要考虑利好的因素外,更要考虑利空的因素,只有把这些综合因素都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更加贴合市场走势的预测。

案例二:2011年年底很多券商预计2012年中国股票市场将好于2011年股票市场。就上证综指波动区间而言,基本预期在2200点至3000点。其中,国金证券、渤海证券等最高看到3200点,广发证券看到3100点,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平安证券等最高看到3000点。中金认为,2012年上半年冲至2900点,此后再行回落。

从2012年年初到2012年10月份,上证综指的最高点为2478.38点,最低点为1999.48点,这与券商研究机构在2011年作出的预测是南辕北辙。

到目前为止,股市市场从2011年到现在波动下跌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基本面的变化导致了市场的持续下跌;市场扩容太快造成市场信心不足和资金面紧张;投资者由于市场持续下跌对目前的股市缺乏信心。券商研究机构在作出研究预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以上这些因素,而这些因素却是造成券商对2012年股市市场走势预测出错的主要原因。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从券商对大盘的走势预测来分析目前国内券商研究机构的研究预测能力,下面将从个股的角度来分析券商研究机构的研究预测能力。

案例三:对于个股预测方面,2012年8月份某金融网站的榜单显示,上半年进入榜单的38家券商的周策略平均准确率仅有28%,相当于上半年26周中仅有7周的预测是准确的。

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位居第一名的天风证券在上半年26周中准确预测13次,准确率为50%;随后为日信证券、浙商证券和广州证券,准确率都为46%;山西证券、太平洋、东海证券预测的准确率也在40%以上,而准确率最差的是民生证券,准确预测的次数仅为2次,准确率为8%。

与之前的历史数据比较发现,2012年上半年是券商研究机构预测表现最差的一次:2011年,券商研究机构平均准确率达到34%,在2011年上半年券商研究机构平均准确率为36%,2010年券商研究机构平均准确率为33%。

综合各券商研究机构对股市的预测不难发现,其多数观点往往不准确。同时,历史数据也表明,股票市场最后的结果往往和券商研究机构之前作出的预测大不相同。

五、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券商研究机构在做出研究预测时,将一些因素的隐含影响并没有考虑到,同时没有将所有可能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而是把更多的关注度集中到一些利好的因素上,从而缺乏对一些利空或者中性因素的探究,因此券商研究机构在研究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起码就目前的研究能力来说,并不能被广大的投资者所接受。正如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开会时讲到的:“我国证券公司的研究能力水平低。无论对宏观经济还是上市公司分析能力比较弱,市场影响较小,难以形成价值投资的引导作用。”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篇7

关键词: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

一、证券投资风险的划分

证券投资风险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动的不确定性。系统风险对所有公司、企业、证券投资者和证券种类均产生影响,因而通过多样化投资不能抵消这样的风险,所以又成为不可分散风险或不可多样化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由非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各个公司的经营状况会受其自身因素(如决策失误、新产品研制的失败)的影响,这些因素跟其他企业没有什么关系,只会造成该家公司证券收益率的变动,不会影响其他公司的证券收益率,它是某个行业或公司遭受的风险。由于一种或集中证券收益率的非系统性变动跟其他证券收益率的变动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而可以通过证券多样化方式来消除这类风险,所以又被称为可分散的风险或可多样化风险。

证券投资的总风险是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总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

二、系统风险的表现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引起的可能性。市场行情的变化一般为周期性的,其周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盘整期、转势期、高潮期和低潮期。在市场行情走底时,证券的价格普遍下降,在高潮期,价格普遍上扬。影响市场行情走势的主要因素为经济的周期循环。此外,市场资金的供求变化、市场的季节变化、市场预期等也都影响市场行情走势。一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周期大体包括四个阶段:复苏、繁荣、危机、萧条。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时期,社会总需求、总投资旺盛,经济增长率上升,就业率和个人收入水平也有较大提高,适应这种经济气候,证券市场筹资与投资十分活跃,证券投资收益看好,然而在经济萧条、特别时经济危机事情,整个社会活动处于停滞不前甚至于萎缩和倒退状态,经济秩序不稳定,证券市场业必然受到冲击。一方面,资金需求减少,市场交易规模之缩小;另一方面证券价格大幅度波动并呈现跌势,投资者实际收益下降,甚至蒙受亏损。“股市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这是对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高度概括。据统计,美国股市行情走势仅仅比经济周期运动平均时滞四个月。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利率水平的波动而带来的投资收益风险。当利率水平上调时,一般会引起:(1)银行存款者的机会成本下降,部分潜在投资者将钱存入银行,或原有的证券投资者移资存入银行,从而降低对证券的需求导致证券价格下降;(2)货币供应量减少,造成证券交易规模缩减从而影响证券价格下降。(3)公司贷款成本上升,或投资预期减少,利润下降,股价下跌;或影响债息的支付、到期债券的兑现。

3.政策性风险。政策性风险是指由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而对投资收益带来的风险:(1)国家产业政策对支柱产业和限制产业进行确定与调整。并通过经济、法律手段调整行业收益水平。导向市场行为,使限制产业的公司盈利水平受到影响;(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控力度过大,或操作不当,经济可能大起大落,市场波动随之升降。

4.贬值风险(收入或购买力风险)。贬值风险是价格持续普遍上涨,货币贬值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投资的名义收益率不变,则实际收益和价值下降。虽然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商品价格的上升,公司销售收入增加,利润上升,股价随之上扬,但是持续的高通货膨胀将使公司成本加大,利润下滑,同时投资者对市场预期看跌,股价可能会随之暴跌。

5.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汇率水平波动而对投资收益带来的风险。这里所谈的汇率风险并不涉及国际投资。汇率与证券市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汇率变动将影响与进口产品相关联的经营性公司的原材料成本和产品销售收入,从而影响这些公司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的价格;其二,对于货币可自由兑换的国家来说,汇率变动可能引起资本的输入输出,进而影响国内货币资金供给和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在我国,汇率变动对“三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影响。

6.市场组织风险。市场组织风险指由于市场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使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组织包括:(1)法律体系是否完整、完善,市场监管是否有力;(2)交易制度、信息系统和清算方式是否科学合理;(3)硬件设施的配置是否齐全、先进。市场组织水平高低通过影响证券的流动性、交易成本、市场效率和证券价格波幅等影响投资收益。

7.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指由于一国政治局势的变动而使证券市场发生震荡,从而影响投资收益的可能性。这里的政治风险同样不涉及国际投资,仅指一国政局的变动对本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如政府更迭,国家首脑的健康状况不佳,群众性大规模示威运动爆发,对外政治关系发生危机等。此外,政界人士参与证券投机活动和证券从业人员内幕交易一类的政治、社会丑闻,也会对证券市场构成很大威胁,往往丑闻一经披露,市场价格马上下跌。

三、非系统风险的表现

1.违约风险(信用风险)。违约风险是指一个公司不能按时向证券持有人支付利息和本金的可能性,他主要针对债券而言。证券发行者不能履行对其债务所承担的义务,主要是因为财务状况不佳,他的性质属于债务者失信,因此也称之为信用风险。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公司因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而带来的风险。公司经营业务所需的资金,从直接融资角度来看,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来筹措: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由两者的所得款组成公司的资本结构。股票需要分配一部分净利给股东作为股息,但不固定,可以时多时少,也可以暂不支付,完全根据盈利情况而定。债券则不同,不管公司当年有无盈利或盈利多少,必须按期付清债息,成为举债公司的固定开支。倘若在公司资本结构中债务集资方式的比重较大,可以据此推断其财物风险较大,因为:(1)如果债券集资的数额增加,而盈利因种种原因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则有可能连固定的债息都无法支付,因而使这个公司的债券持有人承担损失债息收入的风险;(2)即使这个公司由一定的利润,但因需支付固定利息的数额增加了,留作股息分配的数额就会减少。同时,公司盈利状况每年各不相同,当利息支付是固定的,这样,普通股票的持有人每年能得到股息变动性不大,不能预先确定。

3.经营性风险。经营性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经营状况变动而导致盈利能力的变化,造成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减少或损失的可能性。影响公司经营情况的因素很多,主要的有:(1)经济周期或商业周期引起公司收益的变动;(2)竞争对手条件变化,若公司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收益率下降,会使公司的股价大幅度下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3)公司经营决策和管理的水平,公司经营决策失误,会导致产品的挤压,管理不善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涨从而引起公司盈利变化。

4.产品风险。产品风险是指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化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产生到消失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和收益是不一样的:(1)产生期。产品发展的初期由于新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市场前景不明朗。需要投入较大的研究发展费用,而且获利较少。此时,投资者往往要冒失败的风险;(2)发展期。当产品进入发展期,新产品得到社会的认可,销售量急剧上升,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将吸引众多企业投入研究,更多产品投入市场。在这阶段,投资者往往可以得到相当丰厚的回报;(3)成熟期。在这一阶段,销售量只缓慢增长,行业内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企业纷纷以低价策略争夺市场份额,利润也随之下降。进入这一阶段,企业大多表现出稳健发展的特征,收益增长虽不及发展期,但风险却更小;(4)衰退期。产品进入衰退期,利润下降,规模会逐渐缩小,竞争将主要来自新产品的成长。此时,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增大,应密切注意证券价格的变动,适时调整相应的投资组合。

5.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即技术开发方面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技术难度、成果成熟度、与商品化的差距、开发周期与技术寿命期。其主要风险因素有:(1)技术开发难度大,关键技术预料不足;(2)技术知识无法获得;(3)关键技术难以突破;(4)存在技术障碍和技术壁垒;(5)试验基地、设备和工具缺乏。当今世界技术革新日新月异,新技术转瞬间就可能过时,造成无形损耗,这将降低产品附加值,减少科技含量,降低产品质量和档次,削弱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减少市场占有率,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这对证券投资市场来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证券投资市场各种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许多情况下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我国证券市场自2001年6月份以来股市一直处于“熊市”,起因是当时国务院出台的国有股减持办法,这是一个典型的政策性风险,但随后的发展就变成了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如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性风险等。所以我们对证券市场的分析不应仅采取一因一果的分析方法,而应当采取一因多果或多果多因的综合分析方法能找准市场运行的脉络。

参考文献:

1.尹建国,汪涛,岳桂宁.证券市场运行与风险管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2.吴晓求,证券投资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篇8

一、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基本含义

市场的有效性是指根据某组已知的信息作出的决策不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经济利润。显然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指证券市场效率,包括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efficiencyrun)与证券市场的配置效率(efficiencyallocation),前者指市场本身的运作效率,包含了证券市场中股票交易的畅通程度及信息的完整性,股价能否反映股票存在的价值;后者指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资源重新优化组合的能力及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能力的大小。

有效性的基本假设是证券存在一种客观的均衡价值,股价已反映所有已知的信息,且价格将趋向于均衡价值。这一假设意味着投资者是理性的,其购买和出售行为将使证券价格趋向其内在价值,且调整到均衡的速度,依赖于信息的可利用性和市场的竞争性。高度竞争且又有众多掌握完全信息的参与者的市场,将会相当快速地调整到均衡;相反只有很少参与者又只具有很不完全的信息流的市场,则可能要经历一个相当缓慢的调整过程。mauriceKendall在1953年对一个时期股票价格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发现股价的发展似乎是随机的。1965年由芝加哥大学eu-geneFama在《商业杂志》“股票市场价格的行为”一文中提出了有效率市场的假说(emH,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指出了市场的公平博奕,信息不能在市场上被用来获取利润。如果收益是随机的,市场则是有效率的,即“随机漫走”的市场一定是有效率的市场。

根据信息对证券市场的反映程度,可将证券市场的信息分为三种不同层次类型:历史的信息(证券公司过去的价格和成交量)、已公开的信息(包括盈利报告、年度报告、财务分析人员公布的盈利预测和公司的新闻、公告等)、所有信息(包括所谓内幕信息)。HarryV.Robert(3)根据股票对相关信息反映的范围不同,相应将市场效率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弱有效率市场(weak—formeffiency)、次强有效率市场(Semi—strongformefficiency)、强有效率市场(Strongformeffi-ciency)。eugeneFama进一步对这三种效率市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做了阐述,表明在三种市场中股票的价格都具有随机漫走的特征,如图1所示。

除股票价格反映各类信息外,交易成本也是判断证券市场金融效率的重要参数,包括直接的交易成本和间接的交易成本。直接的交易成本如交易佣金、税收等,间接的交易成本是投资者能否在证券市场上获得有效的信息及投资者是否按自己的意愿买卖股票,实现理想的投资效率组合。此外,在证券市场上可供投资者选择的证券投资品种是否丰富,也会影响证券交易的连续性,从而影响市场的有效运作。因此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规避管制,保证证券交易的连续性,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二、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对证券市场运行的影响

1、证券市场的运行

流动性、有效性、交易成本、稳定性和透明度构成了证券交易制度目标的五个方面(图2),它们有着既统一又矛盾的辨证关系。证券交易的本质在于证券的流动性,证券通过流动以反映市场化的资本关系,反映特定的财产权利的交易关系,静止不动的资本是无法满足其要求不断增值的本性的。以交易价格的形成过程为主线,证券交易制度划分为六方面内容:(1)交易委托方式;(2)价格形成机制;(3)委托匹配原则;(4)信息披露方式;(5)市场稳定措施;(6)其他选择性手段等。前三项内容是证券交易制度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其中价格形成机制是证券交易制度的核心。

2、三个层次的效率市场对证券市场运行的影响

(1)、弱有效市场对证券市场运行的影响

弱有效市场认为当前股票价格充分反映市场的历史信息,包括证券的历史价格序列、收益率、交易量数据和其它一些市场产生的信息,如零售交易、批量交易和股票交易所专家证券商或其它特别的组织进行的交易。由于它假定当前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过去的收益和任何其他证券市场信息,所以弱有效市场假设意味着过去的收益率和其他市场数据应该与将来的收益率没有什么关系(即收益率应该是独立的),这样,遵照根据过去的收益率或者任何其他过去的市场数据得出的交易规律进行买卖的话,是得不到超额收益的。用序列相关分析法来进行说明,首先计算每天(t)的股票价格变化pt,然后利用回归分析法比较pt与前一天(t—1)的股价变动(pt—1的关系,即pt=α+β×pt—1,α:截距,(:pt—1:斜率,有三种情况(如图i,ii,iii所示),第(i)、(ii)二种情况说明过去的股价变化对投资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投资者可以利用过去股价的变动建立起一个具有经济价值的交易模型赚取超额利润,第(iii)情况证明了投资者根本无法实现任何超额利润。(i)表示前一天的股价变动(pt—1能产生(pt,即第t—1天有股价上涨,(n—1(0,表示第t天的股价必然上涨,并且股价的上涨幅度大于平均水平。

(ii)表示前一天的股价变动(pt—1能产生(pt,即第t—1天有股价下跌,(pt—1<0,表示第t天的股价必然上涨,并且股价的上涨幅度大于平均水平。

(iii)表示前一天的股价变动(pt—1与(pt没有关联,即第t—1天有股价上涨并不表示第t天的股价也会上涨,并且股价的上涨幅度大于或低于平均水平。

moor随机抽取华尔街挂牌的29只股票,计算每只股票每周的变化,平均相关系数为-0.06,基本趋于0,说明无法利用每周股价的波动来预测未来股价的波动。Fama取道·琼斯工业指数样本30种股票,间隔天数为1、2、3、4、5天不等,相关系数基本趋于0,也说明股价变动遵循随机漫步模式。东北大学教授李凯等也运用序列相关性和游程检验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利用上证综合指数周末收盘价(1995—12—22~1999—04—08)和深证综合指数周末收盘价(1996—06—07~1999—04—08),两种方法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市场均具有弱有效性的特点;在对个股进行检验时,总体所选样本的有效性检验得以通过,与大盘相一致;但个别股票表现出具有一定的价格相关性。这表明,我国股票市场近年来总体发展是趋向于规范而有效的,但其有效程度还不高。

2、半强式有效市场对证券市场运行的影响

半强式有效市场认为证券价格能迅速调整反映所有可公开信息公布,也就是说证券市场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公开的信息,包含弱有效市场假设所考虑的所有市场信息,如股票价格、收益率、交易量等,还包括所有非市场的信息,如收益与股息分配公告、市盈率(p/e)、股息收益率(D/p)、帐面价值比(BV/mV)、股份分割、有关经济新闻和政治新闻,表明从这些公布的重要信息中,投资者不会从其交易中获得超过一般水平的收益,因为证券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这样的公开信息。所公布的信息分为三个时间段:市场估计期、信息公布、事后检验。其市场回归模型为:Rit=(i+(Rmt+eit,Rit为股票i第t时的收益率,Rmt为t时的市场指数收益率,(为估计值,(为截距,eit为偏差(超额收益),公司因素对收益率的影响。这样超额收益为:eit=Rit—(i—(Rimt,然后用有关期间的累计超额收益率(eit就可以检验市场的有效性,如果(eit=0,证明价格对信息的反应是迅速的。Fama曾对股份分割作了检验:发现股份分割前30个交易日股价开始上涨,分割后股价趋于平稳。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证券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具有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投资运作的规范性。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课题组(8/24/2001)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公布基金投资组合(1999年1月5日至2000年12月29日)进行了检验,从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在基金公布投资组合公告前后,累积超常收益率基本呈下降的趋势,没有出现我们预期的正超常收益率的情况,表明信息公布前市场价格对信息的反应是过度的,半强式市场的有效性不成立。超常收益率下降,主要是与基金投资组合公告的时滞性有关。

3、强有效市场对证券运行的影响

强有效市场认为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和未公开的信息(内幕消息),这意味着任何投资都不可能有独占的渠道获得有关价格形成的信息,它包含了弱有效市场和次强有效市场的假设,malkiel把1971—1991专业投资枧构或内幕人士(投资者关系广泛,研究力量雄厚)的投资收益与正常投资情况下的收益比较,发现基金的总收益和扣除管理费用后的净收益都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表明美国证券市场已是强有效市场。但在我国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健全,获得内幕消息的人往往从股市获得超常经济利润,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快速的发展。例如“银广厦事件”,在证券市场中引起了巨大的连锁反应,它采取了虚拟无形资产的手段,以高科技为幌子,使其股票受到追捧;其天津的分公司,还以拥有“神奇科技”的谎言欺骗数万股民一年之久,数家基金与上市公司不同程度遭到牵连,无法数计的股民遭到重大损失。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规范,还不具备强有效市场特征。三、强化市场的有效性,提高证券市场的运作效率

1、加强监管,保证证券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证券市场稳定机制的核心问题是证券市场的稳定性,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又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去理解。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指股票价格的稳定性,即股票价格的短期波动程度及其自我调节平衡的能力;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证券市场的稳定性除了包含股票价格稳定性以外,还有股票价格应围绕价值波动。完善证券市场的内生稳定机制是保持股市稳定的根本,证券市场稳定机制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证券市场具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基础;二是影响证券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的诸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效市场机制;三是监管者用行政手段建立的抑制证券市场异常波动的管制规则。前两者构成证券市场制度内生的稳定机制,后者构成证券市场外生的稳定机制。狭义的证券市场稳定机制就是指后者,即监管者用行政手段制定的各种抑制证券市场异常波动的管制规则。经济稳定、公平和有效地配置资源是证券市场监管的三个目标,具体体现为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1998年确定的保护投资者、保证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及降低系统风险。保证市场公平是与投资者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体现在:(1)防止不恰当(improper)交易,如市场操纵、内部人交易等;(2)保证投资者公平地获得进人市场的渠道和市场或价格信息;(3)促进市场交易正常进行,即公平地对待每一笔运单和保证每一次价格形成符合规则。市场监管应尽可能提高市场透明度,使所有参与者能及时获得交易前后的信息。

2、引进做市商机制,促进证券市场的良性运行。

目前我国证券交易制度是竞价市场机制。这是一个由众多同质交易主体连接而成的平面网状结构,在市场还达不到充分竞争和充分流动的不成熟状况下,缺乏对冲机制和稳定力量,市场的风险就会迅速扩大和深化,竞价市场的平面网状构造与信息平行传导机制可能成为加剧市场波动的因素。做市商(marketmaker)不断买卖为证券提供了流动性,创造了市场,其自身则通过设置买卖报价的适当差额来补偿所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并实现一定利润,满足了公众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具有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和有利于市场稳定性的特点,起着坐市、造市、监市三方面的功能。它虽然也是一种网状构造,但具有两个层次:投资者形成第一层次,做市商构成市场的第二层次,因为两个层次是不同质的,市场风险冲击就被分散于两个层次上,尤其是对于非系统风险,做市商可以比较有效地加以消减。做市商作为专业证券分析者优先掌握信息,对做市证券进行信息处理并据此提出报价,这种报价进而又成为投资者进行信息处理的重要参考指标,有利于股价向公平价格趋近,还使投资者的信息成本大为降低;同时,做市商与投资者之间是纯粹的买卖关系,他们之间的交易不需支付佣金,同样的买卖价差,投资者的交易利润较竞价市场高,特别是当发生大额交易时,这种成本差异更加明显,这样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上市后因股票流动性不足而受到影响的问题,有利于交易效率的提高。做市商制度(marketmakerRule)是naSDaQ市场的核心,也是naSDaQ不同于其他交易所的主要区别所在,因此,美国naSDaQ市场在实行做市商制度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篇9

【关键词】政府债券/债券价格变动/担保基金/债券收益率/投机

publicBond/BondpriceFluctuation/DateFund/BondRateofReturn/Speculation

【正文】

近代中国债券市场的价格,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而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动。这种变动集中反映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处于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是近代中国最大交易所,因此,上海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动成为研究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依据。本文试通过对这一时期相关历史资料的分析,揭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

一、近代中国债券市价变动的基本状况

近代中国债券的发行始于1894年,当时的清王朝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开始效仿西方的公债制度发行公债。清王朝发行的主要公债一共有三笔:息借商款、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估计实收白银不足5000万两。这些公债基本上未进入流通,因此,也就无所谓价格的变动。辛亥革命以后,公债发行逐渐增多,交易的要求越来越强,1918年2月北平证券交易所成立。从1914年至1927年,以北京为中心、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承销主体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但是,伴随国民党政府机构向上海的转移,以北京为中心的证券市场开始衰落,1929年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98%是政府公债,价格的变动也以政府债券为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命运未知,债券的发行和交易走向衰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公债在民国十年(1921年)整理案未实行前,无连续资料可供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1922—1937年这一时期的债券价格变动。

我们首先分析1922年到1929年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

1922年债券市况以整理六厘公债及整理金融公债最为活跃,全部债市从1月至7月均呈跌势,由于信交风潮的影响,证券市场极为消沉。7月以后,政府通过了关税余款变通拨付办法,使担保基金有了保障,债市开始逐渐上涨。尽管中间由于直奉战争等原因,债市有所回落,但总趋势是上涨的,只有九六债券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趋跌。

1923年年初由于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有不愿保管基金的传说,债市恐慌而引起价格下落,安氏澄清事实后,正值银根宽松,债市回涨且形坚挺。此后,由于4月份金融债券抽签延期和7月的政局变动,再加上11月秋收,银根趋紧,只有金融债券补行抽签价格上涨,其他均呈跌势。

进入1924年,债市普遍上涨。然而,由于8月间银根收紧,九六公债基金无着,引起债券市场风波,加之政局动荡、水灾旱灾同起,债市一落千丈。直至10月战事结束、商业凋敝、银根平松,债市才开始好转。

1925年,债市在前4个月涨势极盛,直到5月间,茶茧交易需用资金,债市上涨趋势略缓,加之五卅惨案发生,沪市于6月中罢市达25日之久。10月,浙军抵达上海,奉军退却,11月,整理金融公债、整理六厘公债两债相继抽签,人心稍见平稳,债市才逐渐回升。从总体上看,1925年债市除中间略有起落外,大致趋涨。

1926年债市状况比较平稳,还本付息均能按期举行,债券价格没有大的波动。由于公债利息优厚,购买公债成为良好的投资形式。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公债发行以来价格较为稳定的时期。

1927年债市急转直下,整理六厘公债1月间价格还在80元以上,到8月便跌至36元;

七年长期公债价格1月间在70元左右,到8月则跌至33元,其价格低落是近年来所仅见。8月以后政局逐渐稳定,市场上盛传本年度整理各项债券利息均有可能按时支付,因此,年底债市开始上涨。

1928年债市极为兴旺。卷烟库券、军需公债、善后八厘公债、金融短期公债、金融

长期公债都于年内发行,而债市不曾因为新债的增加而受到影响。虽然5月间由于济南惨案,债市曾一度下落,但全年趋势大致都在上涨中。

1929年,尽管时局变动,债市总体来看偏于向下,但无剧烈变动。(注:有关上述时期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详见孔敏主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源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68—470页: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年版。)

接下来分析1930年—1936年债券价格的变动情况。

1930年9月,债券价格开始上升。随着政局的变动,从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债市又持续下跌,高低相差45元。1932年5月至1933年1月债券价格上下波动,但是起伏不大。1933年1月以后债市开始上升,高低相差也在45元左右。由于经济不景气,工商业呆滞,利润收入不如证券投机,因此公债投机之风炽烈,交易旺盛,日间买卖票额常超出3000万元。1931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达27800万元。1932年因为沪战停市数月,交易总额稍减。1933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超出票面26500万元,而1934年头5个月每月平均票额竟在32400万元以上,但其中大部分交易是买空卖空,交割比例很低。1936年1月,伴随经济形势的恶化,税收收入的减少,担保基金亏空日多,债市价格下跌。1936年3月又一次整理内债,截止到12月底,在这一时期价格变动不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1937年价格开始上升。

从1930年至1937年的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图也可看出上述价格变动趋势。

附图{f70d02}

图1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注:该图所根据的1930年数字见《经济统计季刊》

1932年3月,第1卷,第1期:1932—1934年6月数字,见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1934年7月—1936年2月数字,见中国银行总行管理处经济研究室:《中外商业金融汇报》1935年1—12期,1936年1期,有关内债上海市价表。)

二、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收益率与债券价格波动

中国近代证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是政府债券,因此,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为主要标的物的债券市场不同,影响中国近代债券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的收益率。

1.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特点

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发行是效仿西方的产物,多数都指定担保品,而资本主义国家则很少指定担保品。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债券认识不足,国家债信不十分可靠,只有提供担保品保证准时偿付才能取信于民,使债券得以顺利发行。在近代中国,公债与国库券差别不大,只不过国库券期限略短,每月摊还本息,而公债则定期抽签还本。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公债与国库券的差别较大:公债期限较长,通常至少在三、四十年左右,而且是在期限内任意偿还,库券只是临时借款。此外,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无常,证券市场稳定性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差,价格变动大,因此,债券常为投机标的物。

2.债信程度及收益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既然政府债券是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所以,政府的债信程度自然成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的主要因素。政府债信主要取决于担保基金是否稳固以及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担保基金巩固,偿债有确实财源,价格稳定且趋涨;担保基金无着则债市下跌,价格动荡。例如,北洋政府时期整理案内各债,由于基金稳固,各债稳定且趋涨,自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政府虽然连年发行新债,但债券自从整理以后,逐年抽签还本付息,信用渐佳,购买者渐增。邮政储金、养老金、学校基金以及个人置产均视公债为良好投资方式,由此债市呈上涨趋势。政府所发新债也能在5—6折以上出售。“九六公债”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跌落,因传闻基金有着落而上升,因国民党不予承认而下降,其陡涨陡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担保有无。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注:如北平政府所发公债,整理案后,基金委托总税务司保管,其还本付息大权尽属总税务司。)也往往引起债券行市的变动。如安格联去职就引起价格下跌。另外,国民军定都南京后,政府对于各项内债,尚未有确切保障的表示,因此人心疑虑,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国民党政府所发各债担保基金也由于公共保管、收支公开、信用较好而导致债市较为稳定。影响债信的其它原因,如市场容量的大小,还本抽签日期等,也会引起价格的波动。

表11928年—1937年债券价格收益比较

收益指数每年12%=100为基础价格指数1937.7月末=100为基础

年份

指数收益%高低

192869.617.3…………

192981.014.8…………

193068.017.7…………

193162.219.310755

193249.124.477.749.5

193371.416.892.958.7

193496.812.4109.880.1

193592.4130110.486.1

1936103.911.6106.697.1

1937(6月)137.48.7116104

资料来源:[美]阿瑟·思·杨格:《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债券收益率是吸引各界(主要是银行业)经销债券的主要因素,因而,也是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又一关键因素。从北洋政府时期到国民党政府时期,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北洋政府时期发行6.12亿元,国民党政府从1927年到1936年期间发行了26亿元(根据千家驹先生计算)。这些公债之所以能成功地筹集,主要是由于债券价格低廉,能带来高额收益。在金城银行收益、开支和净利表(1917—1927)中,有价证券损益一栏内显示证券收益平均占利润总额的11.9%,有时高达20.61%。(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1927年,在军事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上海银行界肯于认购债券,是因为政府给予了极优厚的条件,虽然当时还没有贴现(注:持票人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兑取现金,银行按市价利息率以及票据的信誉程度规定某一贴现率,然后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资金融通行为。)的承诺。1928年春,为了使政府债券能够更为顺利的发行,国民党政府采取了给上海银行家以公债贴现的办法,由此一个相当活跃的债券交易市场便建立起来,高额收益率使银行界乐于承销这些债券。如表1所示,财政部从1927年至1931年间所发行的公债平均利息率是8.6%。因为公债出售时的高贴现率,所以它的实际收益率是比较高的,杨格的一项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32年债券的平均收益率大约是15%—24%,1933年为16.8%,1934年为12.4%,1935为13.0%,1936年11.6%,1937年6月为8.7%。

政府发行债券,名为十足发行或九八发行,实际上是按远低于票面的价格发行,使承购银行有厚利可图,并可利用这种债券买卖业务在市场上进行投机。金城银行自创立到抗战前20年中购买公债和国库券,始终是资金运用的一大流向。它自己也公开承认:“近代中国有价证券,以中央政府发行之公债、库券,担保最为确定……市场流通性也最大,故本行对于此种债券之投资,商、储两部历年均达相当之数。先就商业部而言,最近三年来(1934—1936),此项投资与本行抵押、信用两项放款总额比较,约等其1/6。”事实上,加上储蓄部的公债、国库券,这三年就分别达到27.15%,24.735%和26.28%(除了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外,金城银行比任何银行都大),抗战前夕更达到42.81%,比1927年增加了7.71倍,它购存的统一公债票面额占政府公债发行总额的2.88%。在金城银行账上,民国七年短期公债(1918—1919)和整理金融公债(1920—1922),按照它们的利息、折扣、还本付息年限次数及当时记帐价格平均计算(前者每百元78.05元,后者64.42元),前者年息为19%,后者高达23.5%。金城银行专设丰大号从事公债投机,所获暴利就更难以计算了。(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13页。)公债不仅成为证券市场的热闹货,而且也成为借贷的筹码,引起银行信用的扩大。银行持有公债愈多,公债能否还本付息与银行的关系就愈大,银行与政府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愈深。

银行界成为债券的最大持有者,他们的交易活动对证券市场有很大的影响。银行家们凭着自己持有债券的能力操控市场价格,并从中谋利。因此,债券价格时常波动很大,公债买卖成为银行界流动资金的最大用途。

3.政府出售债券的债务收入。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出售债券的收益大约是50%—60%。例如,经济学家朱契认为,1927年到1931年间政府的收入只是公债发行的53.5%;千家驹先生认为是50.9%;而杨格则认为,1927年—1937年公债收入总量为普通票面价值的64%,后来他认为这一数字显然估计太高而进行了修正,修正值大约是1/2—2/3之间。总之,政府售出这些债券的代价是高昂的,其结果是使国家财政得以统一,银行业得以迅速扩张,并成为高额利润受益最大的行业。

三、国内市场的变动与债券价格波动

一般说来,如果商业振兴,商品交易活跃,投资于商业较容易获利。商业流转及信用需要增加资金,人们则倾向于投资商业,而卖出债券,这时债市价格必然下跌。如果商业不振,市场呆滞,有资者不敢投资于商业,商业周转及信用需要资金程度下降,资金流向债券市场,则债市价格必然上涨。1922年—1936年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也显示了这一规律。

从金融市场看,由于债券的拥有者主要是金融界,那么,银根松,市场资金宽裕,利率下降,资金会相继投资于债券市场,债市价格必然趋涨。如果银根紧,市场需要资金,利率就会上调,持券者必然售出债券,以资周转,由此债市趋于跌落。各发行银行的纸币发行,其中一部分用债券作为准备,因此金融市场在银根紧迫时,就会出售公债作为现金准备,商业部门在银根紧时,用债券向银行抵押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也售出债券,债市价格也因此趋跌。另外,市场利率的高低,金价的高低,对市场价格也都有影响。市场利率高于债券利率,人们趋于存款生息,债价必落,反之亦然。金价的高低主要是影响关税的收入,由此影响债券价格。金价高有利于进口,而近代中国的关税收入,主要是以进口税为主,因此会影响到担保基金的收入。故自1930年实行关税征金后,这一影响逐渐减少。

从市场投机情况看,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与投机的关系很大。从1931—1934年债券交割比例看,1931年是12.4%,1932年为12.8%,1933年为3.6%,1934年为5.7%,五年平均约为11.1%。这表明人们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债券不是为了利息收入,而是为了追求买卖中的差价,由此可以看出投机交易量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从近代债券价格的变动看,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是证券收益率,任何投资者都愿意选择稳定性较强,风险较小的投资机会。当投资风险提高时,投资者要求的收益补偿提高,投资者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随收益的提高而提高,而风险越高投机性也就越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这一变化。投机盛行的客观原因之一是债券流动筹码不足。从1934年看,财政部直辖的债券余额约为98100万元,按价七折为68700万元。根据中国银行经济调查室统计,1932年上海银行工会28家银行所购置的有价债券为23900万元,其中虽然包含外债,但内债居大部分,到1934年可能增加一些,估计这时28家银行掌握的内债可能在26000万元左右。上海银行工会会员以外的银行和钱庄所购置的内债如果也按此数估算,银行届所持债券大约为52000万元。由此可见,不在银行界之手的债券只有12700万元。假设国内商店、公司、学校团体投资内债以资生息或充当保证金的数额为5000万元,洋商购置数为1500万元,那么,在证券市场上流动的债券筹码仅有6000—7000万元。债券流动筹码之少可见一斑。(注: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

在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由投机引起的价格变动,也是常见的。以美国证券投机为例,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家庭妇女、课余时间的大学生和火车上的乘务员都在炒股票,而公司股票每天都可能上升10%。人们尽可能从银行贷款炒股。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10月,股市突然崩盘,到年底,股价下降了1/3,到1932年,只有最高价位的1/6。当时著名的美国钢铁公司股价从1929年最高点的261美元降到1932年的21美元,声誉差的公司股票变得一文不值,由此宣告了资本主义世界性大危机的开始。在市场经济早期,出现过1719—1720年以英国南海公司通过炒作股票进行金融诈骗而得名的“南海气泡事件”和法国以约翰·劳利用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炒作而得名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由此看来,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投机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投机本身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也有正反两方面。投机活动有助于发现价格,实现市场的均衡,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由此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当投资活动和投机活动结合起来时,实现良好互动,对经济的影响将是积极的。(注:吴敬琏:《构筑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而单纯的投机则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限制投机,应是政府证券管理部门的任务之一。

表2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债券成交交割数目

1.成交额(单位:元)

1931年1932年1933年1934年

1月15125000074555000123285000433780000

2月128955000停市157480000186135000

3月187520000停市217455000295999700

4月160750000①停市196130000403473000

5月41125000058035000240070000267080000

6月36838000098175000315385000

7月33939500079310000275810000

8月50053500080045000217470000

9月52315000188230000

10月13324500080120000297510000

11月205000000171495000437025000

12月151000000207650000516835000

全年33414000009017100003182685000

全年每月平均27830000075100000265400000324000000

2.交割额(单位:元)

1月2024500011885000664000011135000

2月13240000停市607500019140000

3月13430000停市779000010640000

4月23505000停市548500014205000

5月3134500010705000110250008225000

6月535450001435000010750000

7月432700001033500010510000

8月52140000881000015280000

9月5641500085850008140000

10月4603000098900009790000

11月241750001927500015730000

12月21015000213650008705000

全年41625500011522000025920000

3.交割对成交比例

1月13.3%16.0%5.4%2.5%

2月17.2%停市3.9%10.2%

3月12.0%停市3.6%3.5%

4月14.6%停市2.9%3.5%

5月5.8%18.5%4.6%3.7%

6月13.0%14.5%3.4%

7月2.7%18.1%3.8%

8月15.4%11.0%7.0%

9月11.3%10.6%4.3%

10月19.7%12.4%3.3%

11月11.7%11.4%3.6%

12月18.2%10.5%1.7%

全年12.4%12.8%3.6%5.7%

资源来源: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

注①:原表数字有两个,其中一个为540120000,因两数差别较大,因此将其中一个保留在这里。

四、其它非经济因素与债券价格波动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使农民流离失所,工商业不振,由此影响到金融业,进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如1924年湘、直、豫大水,苏浙大旱,1934年各省旱灾,1935年大水,都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

2.政治局势。政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官员的变动,如:1923年2月总税务司安格联辞职引起1922年整理案项下各债券价格的波动。1927年安格联免职,引起债券价格大跌。1933年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去职,引起证券市场价格大的变动。因为政府官员的变动直接关系到政府对债券保管基金的态度,及维持证券信用的态度。二是战争的影响。由于战争,人心不稳,人们要提取现金以便迁移。金融业也需提取现金以保证提存的需要,由此抛出债券,市价变动成为必然。如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的直奉战争、1924年江浙之争、1931年9月19日日本武装入侵东北,1932年日本进攻上海,无一不引起证券市场的动荡。

【参考文献】

[1]孔敏.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

[3]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31卷第14号.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篇10

关键词:融资融券;沪深300指数;股市波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6(2)-0057-06

一、背景

融资融券业务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证券市场发挥其基本职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能够助力市场提高交易活跃度,增强市场运行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为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提供了一条新渠道,有助于增强市场价格发现的效率和提升市场质量。此外,融资融券业务的引进对于构建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历程较为漫长。在证券市场刚建立的初期,出于控制市场风险考虑,融资融券业务是被禁止的。1998年的《证券法》再次以立法的形式对证券交易方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规定证券交易要以现货进行,禁止证券公司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活动。2005年鉴于市场基础发展已较为完善,同时融资融券客观需求较为旺盛,修改的《证券法》开始允许证券公司提供融资融券业务,但必须经过管理部门批准且依照相关规定办理。在此之后的5年时间里,我国融资融券市场基础建设发展迅速,先后推出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2006年8月1日)、《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2008年4月)等,并于2008年10月启动融资融券试点。2010年3月30日,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向6家试点券商发出通知,将于2010年3月31日起,接受券商的融资融券交易申报,这标志着经过多年准备的融资融券交易正式进入市场操作阶段。

二、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的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已经很成熟,因此国外对于融资融券业务的研究更为丰富广泛。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类研究观点:第一类认为融资融券与市场波动或流动性之间并无相关联系的影响,即便有也会被市场的自我稳定功能所化解;第二类观点认为融资融券交易能够增大市场的波动性,甚至带来灾难性的波动效果;第三类观点,也是主流观点,认为融资融券交易机制有利于降低市场的波动性,提高市场的效率。

(一)融资融券与市场波动性之间无相关性,或者仅仅是单向的相关

Kraus和Rubin(2003)通过建立模型实证分析了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结果表明在对融券交易降低限制的情况下,股价的波动方向并不会一致,其波动的增加或降低,不由融资融券交易所决定,而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或市场系统自身的惯性作用。Sigurdsson(2010)选取国际上26个国家的上万只股票进行研究,发现在对融资融券交易施加限制后,股票的收益率会出现一定的上涨,但并不能降低极端损失出现的概率,说明融资融券交易对市场稳定性影响方向是不明确的。李俊文(2011)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选取上证50指数,研究了融资融券交易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融资融券并不能显著引起股市波动,而股市的波动却是投资者选择融资融券交易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融资融券业务加剧了市场波动性,对股市有“助涨助跌”的作用

Haruvy和noussair(2006)通过对融资融券交易研究发现,在约束融资融券交易的制度下,股价容易被高估,而放开融资融券交易约束,股价容易被低估,但并不是让股价回归其真实价值,引进融资融券交易的市场会增加大量的股票,同时市场的资金也大大的增加。张永力与裘骏峰(2012)对我国市场的股价和收益率做了实证分析,他们认为融资融券交易活动能导致股价大幅下跌,这是因为融资融券投资者对股市的情绪越低则股价越低,从而这种负面信息会造成股价的大幅下跌。

(三)融资融券交易有助于市场的稳定,降低市场的波动性

arturoBris(2003)将个股收益率及其标准差、极端风险概率作为研究变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引进融资融券能够降低收益率的标准差,同时极端风险的概率也会被降低,因此他认为融资融券交易能够提高市场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股市波动。Charoenrook和Dauouk(2005)对111个国家证券市场的波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没有引进融资融券业务的国家证券市场里,证券价格波动频繁,且市场容易出现崩盘等极端风险。廖士光,杨朝军(2005)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融资融券业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股价的波动。杨德勇与吴琼(2011)对融资融券标的股进行了研究,他们对2010年7月调入和调出标的股票的流动性和波动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融资融券能够增加标的股的流动性,降低其波动性。在实务操作中,2000年美国大通银行对纽约交易所nYSe指数与卖空交易额的走势做了研究,他们选取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的相关数据,发现nYSe指数走势和卖空交易走势有着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当指数下跌时,卖空交易额也会随之下降;当指数上涨时,卖空交易额随之增加,由此可以认为,卖空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波动性。

三、变量与数据说明

(一)数据的选取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在2011年11月25日由“试点”转为“常规”,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一项正常业务,因此选取2011年11月25日至2015年8月28日,共914个交易日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沪深300指数相比其他指数更能全面代表两市的交易运行状况,所以在市场波动性的描述中,选用同一时间区间的沪深300指数日数据,并对指数中日收盘价进行自然对数处理,通过GaRCH模型拟合,以生成的残差序列作为波动性指标。沪深300指数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库,融资、融券数据均来源于沪深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相关信息披露板块,实证分析部分所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6.0。各个变量定义描述如下:

1、融资余额mp:表示沪深两市每日融资余额(marginpurchase)。

2、融券余额SS:表示沪深两市每日融券余额(ShortSale)。

3、股市波动性VoL:使用GRaCH(1,1)模型来拟合股市波动性。

(二)股市波动性VoL的GaRCH(1,1)拟合

式(3)中可以用波动性符号VoLt代替σ,式中的aRCH项和GaRCH项的系数都是统计显著的,这说明GaRCH(1,1)能够更好地拟合序列的波动性。然后对均值方程进行aRCHLm检验,以确定是否已经消除式(1)残差序列的条件异方差性,在滞后阶数为3时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GaRCH(1,1)模型拟合之后,伴随概率p=0.54,说明序列的残差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方程(1)的残差序列的条件异方差性已经被GaRCH(1,1)模型消除。此外,式(3)中aRCH项和GaRCH项的系数之和为0.9772

四、实证分析

(一)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对三个变量进行单位根(aDF)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VoL、mp、SS都是1阶单整的,因此在建立VaR模型前,先将以上三个序列做一阶差分处理变换为平稳序列,然后进行VaR系统建模。

(二)协整检验及VaR模型

由平稳性检验可知,变量VoL、SS、mp是一阶单整的,在三个变量为同阶单整的情况下可以对序列进行J-J协整检验,对序列组(SS,VoL)、(mp,VoL)分别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检验结果来看,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显示,两组变量都至少存在一个协整方程。说明市场波动性指标VoL与两市融资mp和融券SS存在协整关系,即股市波动性与融资融券交易之间有着长期相关性。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变量mp、SS是非平稳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因此采用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选取滞后阶数为2阶,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来看,融资与市场波动性的格兰杰检验显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下,融资交易是市场波动性的格兰杰原因,市场的波动不是融资交易余额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说明融资交易施加于市场的影响是单向且比较强烈的。融券与市场波动性的格兰杰检验显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下,融券业务不是市场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市场波动是融券业务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融券交易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投资者在进行融券投资过程中,对于市场指数的参考性是很看重的,市场所传递出的信号对投资者的投资引导作用是很突出的。

(四)脉冲响应分析

当分别给予融资买空交易额和融券卖空交易额―个单位的正向的冲击时,得到股市波动率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1、2所示。图1表示融资交易变动mp对市场波动的冲击影响,给予融资变量一个单位脉冲之后,能够在2个交易日内迅速引起市场波动性的增大,在第2个交易日达到最大,震荡减弱的过程较长,约7个交易日后趋于平复。图2表示融券交易的变动对市场波动的冲击影响,当融券交易受一个单位的正向脉冲时,能够在2个交易日内引起市场反向波动加大,随后冲击效应震荡增大,在第3个交易日达到最大,在第5个交易日趋于平复,说明融券业务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一般能够持续5个交易日。从影响程度来看,融券交易所引起的冲击相比融资要弱,且持续时间更短。

(五)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更倾向于微观定量分析,运用方差分解可以测算模型系统内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变化的贡献度,并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可用来研究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特征。由表6可以看出,融资交易对市场波动性的贡献因素较为显著,贡献度在滞后期内一直有所上升,市场的波动约有19%的部分是由融资交易所造成的,这也说明股市的波动受融资交易的影响较大。表7是融券对市场波动影响的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市场波动自身因素的解释性占比较大,尽管比例随着滞后期的增加有所降低,但仍然有近98%的波动是来自于自身因素所贡献,而融券交易冲击对于市场波动性的贡献不是很显著,在前8个滞后期内的贡献都在0.8%以下,后期虽有所上升,但最高只达到2.1%,这表明融券对于市场波动性的贡献因素不是显著因素,市场的波动还是由融券交易以外的其他因素较多的解释。

五、结论及启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融资比融券作用于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更加显著,融资、融券与市场之间的影响都是单向的,相比之下,融券易受到市场信号的影响,而融资交易作用于市场的影响则更为显著。融资能够引起股市价格的波动,而且约有19%的可解释因素,而融券对市场的影响因素最多只占到2%左右。但总体来说,市场的波动主要还是被自身因素和其他因素所引起,融资融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由脉冲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融资、融券交易有助于增加市场的稳定性,脉冲分析显示融资融券在交易刚结束的1~2天内能够增加市场的波动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市场有正向和反向的影响,正向作用增加市场波动,反向作用有助于降低市场波动,这两个作用的叠加最终有所抵消,最终起到一个稳定器的作用。

自2010年我国正式启动融资融券业务以来,经过5年的发展,融资融券交易机制逐渐走向成熟。但对于我国市场来说,由于投资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单边做市”投资习惯难以及时转变,市场结构发展不均衡,投机氛围较浓,监管部门监管约束过严等原因,使得我国融资业务与融券业务发展不对等,两者之间规模相差过大,致使融资融券业务对提高我国证券市场活跃度、增加市场稳定性等积极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实证分析及融资融券业务运行的实际情况,可能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融资与融券的发展规模不对等

在过去5年的发展历程里,我国融资业务发展迅速,规模逐日壮大,融券业务发展较慢,融券与融资的规模相差甚远,融券余额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不到融资余额的2%,从而施加于市场的影响比较微弱。总体来看,我国融资余额与融券余额平均之比约为88.5:1,与国外成熟市场的4:1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在2012年8月份推出了转融通试点办法,使得2013年初融券比例同比有所上升,但是这种状态并未持续太久,究其原因还是标的证券依然偏少,标的票源不充足,使转融通业务开展的空间受限。

(二)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的范围仍需继续扩大

我国融资融券标的范围调整经历了4次较大的扩容,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14年9月进行了第4次扩容,将标的数量由原来的300只调整到400只,两市融资融券总标的证券数量达到900只,约占a股流通股的31%,但这与国外成熟市场的60%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当然这是处于对市场发展程度、风险控制以及投资者结构等因素的全面考虑。不过从历史数据来看,每次标的范围的扩大都会引起市场活跃性的提高,尤其对融资买入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如2011年12月标的证券扩容之后,融资买入额在两个月内的累计交易额较扩容前增长6%,而2013年1月扩容后,两个月内融资买入额比扩容前累计增长了38%。由此可见,扩容给市场注入了新的流动性,给投资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投资对象。由上述可知,我国融资融券业务标的范围过小已成为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最大限制,每次的扩容都能带来市场交易量的增长,对于融券业务更是需要不断选取优质证券作为标的物,增加标的证券数量,缩小与融资业务规模的差距。

(三)投资者心理预期以及行政政策因素

一方面,我国融资融券业务推出较晚,市场发育不完善,投资者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和渠道不丰富,投资行为对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因素的反应敏感,市场难以充分发挥自我调控作用,从而弱化了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投资者对新投资工具的熟练程度低,部分投资者投资经验欠缺,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对于融券交易模式的接受能力不及融资模式,加之市场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证券市场投机氛围比较浓烈,容易发生逆经济现象,导致投资过热。不过,无论是2010年初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施行以及2011年11月转为常规业务,还是2012年转融通试点的施行,对投资者来说都是利好的一面,因为不论是投资工具的增加还是投资范围的扩展,都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被创造。

六、政策建议

由格兰杰因果分析可知,融资融券对市场的影响主要以单向为主,融券对市场施加的作用较微弱,而市场对融券业务的反馈作用则很明显,融券业务受市场影响较大,所以仍需继续增强市场信息披露效率,及时反映交易信息及提升交易系统,从技术和信息等多方面完善交易环境,培养投资者良好的投资行为,以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融资融券业务积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rturoBris,williamnGoetzmann,ningZhu.efficiencyandthebear:Shortsalesandmarketsaroundtheworld[R].workingpaper.YaleinternationalCenterforFinance.2003.

[2]Charoenrook,a.andH.Daouk.theworldpriceofshortSelling.workingpaper.theowenGraduateSchoolofmanagement,VanderbiltUniversity.2003.

[3]廖士光,杨朝军.卖空交易机制对股价的影响――来自台湾股市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5,(10):131-140。

[4]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会员业务指南(2011年修订)[n].中国证券报,2011。

[5]宋常,陈茜.买空卖空机制对市场和个股波动性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3,(8):1-8。

[6]苏岩,杨振海.GaRCH(1,1)模型及其在汇率条件波动预测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4):15-20。

[7]孙国茂.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交易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8]杨德勇,吴琼.融资融券对上海证券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流动性和波动性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5):28-34。

[9]张永力,裘骏峰.融券对我国股票价格的影响[J].投资研究,2012,(9):42-56。

[10]张哲章.融券余额、成交量与股价指数之间关联性研究[J].证券金融,1988,(1):6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