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设计美学原理十篇设计美学原理十篇

设计美学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25

设计美学原理篇1

关键词:室内;审美设计;现代;美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tU-02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7-0188-01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室内设计也在迅速的发展,它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艺术的现代化设计。近几年,人们对室内装修空间的布局方面越来越重视,室内审美设计被广泛推崇。审美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生产活动,它的设计过程需要遵随美学的原则,这种形式的美有两种存在状态:自由美和依存美,这两种美能使室内设计更加完美。本文主要从谈现代美学原理在室内审美设计中的应用。

1.现代美学原理与审美设计的基本内涵

现代美学原理主要指科学主体论的美学原理,它与传统的古典美学不同,他是在传统美学的前提下,冲破古典美学自上而下的玄学假定,是主题性与现代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美学。它主要以科学主体论结合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反射人们不同的心理交流活动和意向,从而不断地提高人美对美学的鉴赏与追求。

现代审美设计主要是指具有时代性意义内涵或者时代性质的审美和设计。它强调时代性特征与性质,充分融合各种设计理念,不断地追求人们的发展理念与与发展水平,积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代审美设计就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来完成对美学的追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主导性的功能。

利用现代美学原理的科学性与主体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实际,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操作,应用到审美设计中,使审美设计不断超越,对各个方面的美学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

2.美学与室内设计的共性

2.1美学与室内设计的结合

现代化的室内设计越来越重视对美的追求,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好美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协调室内的各种装饰、视觉艺术以及他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装饰品的应用,把室内环境的整体色彩与空间进行深入的加工,是室内整体环境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扩大视野,创造良好的视觉感。

通过美学将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整体感觉及美好想象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美学的诸多思想与元素结合实际的室内设计,把室内的整体效果和视觉享受达到最好。

2.2室内设计是人们对美学的追求

室内设计一般是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结合起来,并以美学的各项要求和知识为后盾进行的室内装潢设计。如果室内设计不按照美学的理念进行设计与构想,就会使室内设计产生一种混乱感,在空间上也比较拥挤。所以人们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者通过脑海中美学的构想与灵感,将想象中的景象呈现在显示的生活中,从而设计出完美的装饰,按照美学的基本要求,将室内装潢的材料、家具、饰品、灯光、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充分体现现代内靴对艺术的追求与享受,使人们在生活中感受艺术。

2.3利用美学,给人新的享受

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整天生活在忙碌的工作中,不断地追求物质上的生活,而对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少了一份悸动,常常生活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以至于使自己的精神与身体处于高度疲惫的状态下。二为了适当的缓解这种疲劳,可以使人们生活居住的环境贴近自然,使人们能够在闲暇之余享受一下来自心灵深处宁静,帮助人们环节疲劳与精神压力。美学是一种灵活的艺术,他可以根据人们不同的要求呈现出各种各样不同景象,活泼的、安静的、绿色的、现代的、古典的等等,都可以按照美学的角度进行设计,将人们想要的最好的景象呈现在生活中。

3.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3.1凸显人文艺术

室内设计主要以人的意愿为导向,结合美学的思路将原本没有生气的装饰充满活力与人情味,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在室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人是一种思想丰富的高级动物,将人们的思想进行加工,运用灵活的设计工艺,呈现新型的设计效果。运用创新的理念,将室内的光、电、热进行合理的搭配,抓住人们的感官与视觉,把美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打造人文艺术特色。

3.2创造和谐环境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绿色环境要求越来越重视,人们开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绿色生活理念。在有限的室内环境中必须借助美学的眼光对室内进行合理的加工,是室内充满自然界中的美好景象,在没学上呈现一种绿色生活意境,这种绿色设计理念意境是现代设计的一种趋势,使人们在生活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景象。和谐环境的体现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人们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要做到这点,室内设计必须把握住细节问题,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面,利用窗户、墙壁、屋顶的设计,扩大室内整体空间感,通过绿色植物的装饰,充分体现大自然景象。

3.3技术的创新应用

室内设计是一项具有时代化的工程设计,在设计时加强对创新科技的应用,美学思路的形成过程也是灵活多变。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各项施工艺术条件,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进行各项施工。施工人员的技术要不断的创新、运用没血的理念与灵活的手段进行技术的革新,创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但是技术的设计也要遵随环境的和谐发展因素,在不破坏整体和谐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技术的革新,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小施工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把工程施工产生的垃圾进行及时的回收或者销毁。因为美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美学运用到室内设计中,要考虑多方面的环境因素,将设计主体与设计辅因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呈现更加完美的景象。

4.结语

综合多种文化、艺术的现代美学应用到室内设计中,能很好地体现现代人美对美的追求,不仅能突出广阔的空间感,而且满足了人们对绿色生活的向往,将室内环境的设计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使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感受到大自然美的景象。所以室内设计应该合理的应用现代美学原理,创造出符合现代艺术的、具有文化内涵与人文特色的室内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魏珍珍.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273.

[2]张玮玮.浅谈现代美学对室内设计的指导作用[J].河南建材,2010(1):123-124.

[3]王方.浅谈现代室内设计中美学原理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2(3):129.

设计美学原理篇2

关键字: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古根海姆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一、对“陌生化”的理解

“陌生化”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最初针对于文学领域。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沈冠东.设计艺术中的陌生化思维[J].艺术探索,2012(2).]]强调打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在内容以及形式上违背人们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事情、世界,但同时又要求在艺术上能够超越以往。由于人们对日常事物、事理过分熟悉或是习惯成自然,以至于对其缺乏新鲜感或是形成思维惯性,进而使得我们的动作习惯、思维活动退到无意识的、自动的层面,称之为“自动化”。而“陌生化”的中心原则便是要冲破这种自动化的障碍,摆脱惯常化的制约,采用独特新鲜的语言,对现实事物进行重新定义或是再思考,从而不断给人们带来新奇、新鲜的感受,使人们从已被日常生活状态中振奋起来。

二、陌生化美学原理在毕堡古根海姆博物馆中的运用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美术流派最早运用了陌生化原理进行创作,这在萨尔瓦多・达利和马塞尔・杜尚的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而我们对“陌生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运用还是比较陌生的。

毕堡古根海姆博物馆落成于1997年,由美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设计,从建成之日起,古根海姆博物馆便以材料、结构和造型等方面的疯狂、迷离、超现实的特性使其成为全世界目光的焦点。在设计手法上,盖里大量运用了陌生化的设计思维来进行创作,是陌生化美学原理运用在建筑设计上的最佳代表。

1、结构形式方面

建筑发展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现代主义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之后,“五个面”似乎是人们对建筑的整体印象,而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一贯想法。

面对古根海姆博物馆,你可能会感到混乱、模糊、抽象、不知所云。其实这正体现了盖里的设计思维,抛弃经典建筑中规整,具有清晰边界的建筑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混乱杂糅、边界模糊的外形;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整个结构中,观者甚至找不到建筑的中心点,也没有任何清晰的方向可言,这是与经典建筑美学观念相违背的去中心化、无向度性。而在结合了周围环境之后,似乎感觉建筑又有了某些具体的象征意义,仿佛内维隆河的波浪,又仿佛河上的游艇。令人咋舌的建筑外观,肆无忌惮的背离经典建筑美学,游离的象征意义,这些都给观者带来了认知上的难度和广度,但是却给观者制造了新鲜感,激发了观者的兴趣,进而加强了观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作品的参与度。这些设计手法正是陌生化原则所强调的,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其方法便是提高作品的感受难度。

2、建筑材料方面

古根海姆博物馆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面向南面老城区的规则石建筑,外墙材料利用西班牙当地传统的石灰石,代表着盖里将保守与固执留给过去的设计理念;二是面向北面新城区的疯狂的玻璃墙弧形体,利用钛金属板、玻璃和钢材作为外墙材料,极具时代感和现代感,代表盖里将新奇与幻想拥抱现在的设计理念。两种相互矛盾对立的材料连同它们各自的建筑形式一起给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进而引发观者的思考。而毫无疑问的是,那些闪耀着光芒的钛金属板最能夺人眼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好似旁边内维隆河波光粼粼的水面,令观者首先是对材料感到惊讶、新奇,进而是享受这幅看似对比却相互和谐的画面,最后是对设计师由衷的叹服。参与性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正暗合了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感觉到事物的存在才是艺术的真正目的,重要的是“感觉”而不是仅仅的“知道”。

3、内部视觉空间方面

传统博物馆视觉空间内部,展品依次排列在规整纯净的展墙或是展台上,若非展品有极强的观赏价值或是观者有强烈的观赏欲望,一般的展品是不会提起普通观者的兴趣的,甚至有可能令观者的情绪产生疲劳或是忽略展品。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内部视觉空间的设计中,设计者一反常规,采用“杂乱”作为其设计特色。当然,“杂乱”也不是无的放矢、随意堆放,而是取舍有度、经过精心设计的“乱而不乱”:这些“乱”的构件主要放置在博物馆的中厅和一些建筑造型之类的人与博物馆内部本体交流频繁的地方,在人们观赏展品的视域范围内,并不会出现这些杂乱的构件,它们只是位于展示空间的上方位置,当观者将视线从放置展品的规整纯净的空间转而投向展厅的整体空间的时候,这些荒诞梦幻、新奇无比的构件才会映入眼帘,开始展现自身特有的魅力。从规整平淡到新奇梦幻的这种感官上的转换体验,代表着将观者从日常生活麻木冷漠,思维已成惯性的状态中拉出来,并进入充满新鲜体验、浪漫梦幻、独特神秘气息的情境,同时也是陌生化原则的成熟运用。

博物馆的成功为毕尔巴鄂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大幅地提升了城市的形象,由此而诞生的“毕堡效应”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成功模式,被各国城市争相学习。

结语

通过毕堡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成功,可以看到陌生化美学原则对于建筑设计最大的启示在于:打破思维惯性,违背习见的常情常理,但并不与之完全隔离,因为观者新鲜感的获得需要之前的生活阅历作为积累,而是运用创造性的手段振奋观者已经麻木的情绪。另外,陌生化设计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需要在材料、形式、功能以及各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中找到与建筑艺术作品之间的同构关系,提供一个全新的视点或视角。

参考文献

[1]许康,周遵,马利亚.解读弗兰克・盖里的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J].艺术理论,2009(4)178-179.

作者简介

杨艺林(1990.6~),男,籍贯:山东滕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设计美学原理篇3

关键词:美学原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审美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52-02

1引言

园林景观若要实现真正的美学突破,首先应该与美学进行有机的结合。美学原理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园林的设计既可以体现视觉上的美感,也可以体现听觉上的享受。所以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来说,是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感官,只有真正将其与美学原理进行结合,才能够更好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新突破。

2美学原理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在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当中,美学原理的融入逐渐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首先美学原理中提到了许多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需要运用到的知识。如如何进行规划可以使得园林看起来更加的整齐,如何通过植物的搭配衬托出园林想要营造的整体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园林的打造,实现整体意境的美感等,都是需要通过美学原理的融入来展现的。所以美学原理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将美学原理更好的融入其中才能体现出园林景观规划的高水准。

3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美学原理

3.1对比衬托手段的运用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最先体现出的美学原理就是对比和衬托。在园林景观当中提到的对比和衬托不仅仅体现在植物安排的颜色上,还可以体现在外观和形态的对比,通过这种既统一又有所差别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园林主要想突出的特点,主次关系可以更为一目了然。

3.2组合美的呈现

组合美即是要求在一个园林景观当中,需要多种植物共同组成一幅具有美感的画面。如果只是单一的植物会显得单薄,若是有太多的植物也会显得繁杂而纷乱。所以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通过多种植物进行排列,以一种相对规则的状态呈现出一种组合的效果,这就是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体现。

3.3意境美的体现

意境美是园林景观规划中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整体环境和氛围的打造。园林景观在设计完成之后,是供人进行欣赏的,所以需要相对的美感让人感觉到园林的意境美。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利用景物营造美感,利用氛围来烘托美感,需要园林设计充分的利用自身的真情实感,实现对景物以及园林的全身心情感投入,这样才能在设计的园林景观中,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4美学原理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4.1对比衬托原理的运用

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当中,对比衬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美学手段。通过对比和衬托,可以有效实现对园林景观当中景物配置的疏密程度、景物的色彩对比安排、园林空间当中整体的弯曲与笔直乃至景物的大小和明暗对比,通过这样的比较看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和次要点,体现出主次关系。主要是体现景物背景和主体的关系,这样更容易激发人们对审美的一种情感。在园林景观规划中,对于景物、路面以及相关设计都是具有明确数据要求的:广场最小坡度为0.3%,最大坡度平原地区为1%,丘陵和山区为3%。道路纵坡应控制在0.3%~6%之间,每隔50~80m设收水口,实际上,园林景观局部区域内密度要更多些。按照这些严格的要求来进行对比设计,往往更能够符合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视线中的景观疏密程度最为合适,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4.2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的运用,主要就体现在通过多种植物,进行有机的排列,组成的一幅自然生态图。如园林景观设计中经常会用到框景、借景等手段来实现美感的体现,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园林本身进行分割,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效果。另外园林景观当中应实现借景,还可以借山水之景,将这些景观都借用到园林当中。甚至连一些声音都可以进行借用,如拙政园中,在进行园林景观打造的时候就巧妙地借用了清风和明月,为园林景观自身的情感体现就增添了一丝意蕴。

4.3意境美在园林规划中的运用

在园林意境美的体现中,主要是通过对园林中整体美感的把握,实现了对园林整体环境的烘托。意境美的主要承担对象就是欣赏者,所以需要依据一些具体的原则,进行一些意境景观的打造。比如在一些座椅的建设上都是具有明确数据规定的:座凳高度一般38~40cm,座面宽40~45cm,单人座椅长60cm,双人长120cm。所以意境美的体现,首先也应该以欣赏者欣赏场所的打造做为基础。其次意境美的打造不能够只是局限于某一景物之上,要明确意境美不同于景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是需要欣赏者用心来感受的。

如图1就是一处园林景观设计图,在图中对于基础景观的营造基本都可以体现出来,包括静态的道路植物和动态的水等等,同时在构图和设计上也能够不拘泥于传统的笔直构图方式,选择了半圆的规划,符合了人们对于美的要求。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供儿童玩耍的滑梯,也有供成人休息的座椅,所以该景观可以说满足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大多数要求,也能够让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一种美和享受,意境美的营造就相对成功。

园林设计者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以观赏者的角度来进行思维的创造。对于这种无形的、无限的而可以让观赏者尽情想象的内容,做为园林的设计者,都是要充分考虑到的。所以意境美的营造,首先就要考虑大众对于美的理解,只有迎合大众口味的景观设计,才能够体现出意境美在其中的展现。

5结语

美学原理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已经成为未来景观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规律。美学原理的融入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提出更多可行性的建议,同时更加符合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享受,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提升的审美水准。所以利用美学原理做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可以推进我国园林设计行业的不断进步,为我国打造出更多的园林景观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宇轩.园林环境中光景观的应用与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肖笃宁,李晓文.试论景观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J].生态学杂志,1998(3):47~53.

[3]任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审美需要与美学追求[J].中国集体经济,2013(6):94~95.

设计美学原理篇4

关键词:现代设计;美学;本质规律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62-01

一、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在当代美术领域、视觉文化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多,设计师奥拉维・林登提出“设计是一门将消费者需求与工业设计生产可能性结合起来的艺术”。在实际使用中,设计的内涵大概相当于工业设计。因此,在今天“设计”主要指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和主要部分的现代设计。

二、现代设计美学

现代设计美学在考虑技术和艺术相结合时,还需要综合分析大量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心理的、生理的和卫生的诸因素。现代设计美学属于现代交叉学科的第三代横向科学,与许多传统的学科和新型的学科有关,例如人体工程学,材料工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心理学,系统工程学,劳动保护学,人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等等。但它作为一门新兴的部门美学而存在,它首先研究的是现代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现代设计形态、现代设计形态美、现代设计美感心理。

三、现代设计原则

现代设计的原则应遵循客观规律,进行概括归纳,从而制定出准则。现代设计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大体有功能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材料因素、结构因素、环境因素、信息因素和审美因素。因此现代设计有六大原则:功能原则,经济原则,科技原则,信息原则,审美原则,合理原则。

功能原则:指设计作品时要考虑其应具有的实用目的和效用,以功能目的为设计的出发点。当一件产品能够符合和满足该产品所预期的实用目的,实现其规定的功用的时候,才算是遵守了功能原则。

经济原则:指设计时要考虑经济核算问题,考虑原材料费用、生产成本,产品价格,运输、储藏、展示、推销等费用的便宜合理。在一般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实用、优质、美观的设计。

科技原则:指设计时要考虑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法所引起的作用。因材施技,要考虑使用新科技成果和新加工工艺,使产品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科技原则是与大众化相一致的规格化和标准化原则,应依据现实情况,为满足一定目的,需要何种构造,为了生产出来要使用何种技术材料等。

信息原则:现代设计的信息原则是指设计师要重视现代设计的信息因素,了解现代设计信息发送、传输和接受的客观规律,在设计时要考虑设计产品应具有的信息成分和如何迅速正确的传送有效信息。

审美原则:现代设计的审美原则是指设计时要考虑设计作品的艺术审美性,使其造型具备恰如其分的审美特征,并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能给受众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进行造型形式的创新,培养艺术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合理原则:是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尊重、遵从、符合客观规律,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现代设计的特征及形态

现代设计具有经济实用性、造型艺术性、现代科技性、信息传播性特征。

现代设计形态还不是很健全,还处在变动、分化、交插、解构或重建组合的形态中,根据功能目的、应用范围的综合标准,现代设计可分为工业设计、室内外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园林规划、环境设计、装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商业设计、Ci设计、服装设计、展示设计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设计体系还会不断增添新的成员。网页设计、CG动画设计等,都是极具发展潜质的新的设计形态。

五、现代设计美学的意义

现代设计美学的价值和意义,在现在是一种普遍存在。美国设计师Victorpapanek说过“所有的人都是设计师,我们在几乎任何时间也都在做设计,因为设计对于所有的人类活动来说都是基本的”。设计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譬如如何对自家的卧室、客厅或是休闲室等进行装修、布置,如何进行空间划分,如何搭配家具,摆设什么样的陈设品、挂何种装饰画等,这时我们便是自己所居住的空间的室内设计师。节日到来时张灯结彩,贴春联、布置圣诞树、自做生日蛋糕、贴窗花等等,依照不同的节日主题,营造不同的生活气氛,这时候人们绞尽脑汁,依照设想进行选择、排除,搭配陈设、组合各种家具、制造气氛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而这也正体现了人们一种展示设计的才能。还有为自己的形象做的设计或是对朋友亲人进行形象指导等。

设计美学原理篇5

关键词:服装设计;理论知识;重要性

历史发展至今,知识都是通过文字理论,图像等记载传承的。服装设计学科也一样,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需要理论知识为指导的。虽然效果图,实体服饰在电视传媒占的比重更多一些,但那是传媒需要,与我们学习是不同属性的。我们学习时文字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现在大部分的中专与大专学生把服装设计当成纯艺术,更偏重于服装效果图和图像信息而忽视的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笔者在上课时着重指出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其中服装设计最常用到的形式美原理,设计色彩,中外服装史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理论知识加图像信息,其中基础的文字理论知识被大部分学生所忽视。

其中最重要的是形式美原理,就因为其文字内容较多较为枯燥,而常常被学生不为重视。这一原理是经过多年观察、实践,总结出其中存在的大部分的美的规律。艺术创作和产品外观在形式上符合这些规律,就具有一定的美感。形式美原理适用于所有的艺术创作和产品外观设计,服装作为一种产品,在外观设计上也广泛地应用了形式美原理。

形式美原理不只是服装设计的美的规律,还是色彩,图案,材质等学科的美的规律,它是艺术创作里通用的。是前辈总结出重要原理。我们的学生作为初学者应跟随前辈总结出重要理论知识加以学习,打好基础,巩固基础,才能得到突破。

对理论知识的不重视,不学习会造成以下的一些后果。例一,对设计不知从何下手,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或者有一个模糊的想象但表达不出来,抓不住主题。这是现在大部分中专和大专学生的通病。对形式美原理理解不透彻,不能以理论为指导,不能加以运用,就不能把自己脑海里构图表达出来。这就是原因所在了。

例二,给学生播放新一季的时装会时,提醒他们注意设计师在设计时运用的形式美原理,只有少数的几个同学能说得出来。当我们看时装会,看不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看不出款式,色彩,材质,图案,工艺。那么在这一学科你就什么也没学会。

正确的步骤是,应以理论知识为指导,结合服装实例,通过技能实训,才能掌握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是用区别的,绘画色彩是以精神性、情感性、欣赏性为目的,是艺术家为了表达心中的情感、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艺术表现,不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属于个人行为,是感性的、主观的。设计色彩是以人类的生理结构为基础建立的色彩理论体系,它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是经过精心设计、构思。选择通过一定手段、程序和方法,运用美学原理,采用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统一等形式美法则,创作出的符合消费者审美需求、适合消费者功能要求的产品。设计色彩不是简单的色彩原形描绘,它更注重色彩的解析与重组,注重色彩的表达与阐述,主要目的是为设计服务。

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原本是建立在同一色彩理论基础之上的,但是受到其艺术目的的影响,在表现手法和形式美感上有所差异。

学生喜欢设计,创作。但缺点是缺乏总结性,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在设计色彩时,总有学生问我,不知道怎么配色,把同类色配色,近似色配色,对比色配色,相对色配色,形式美法则这些理论指导忘记了,学过一次就不去复习了,也没有在设计色彩时用到这些理论知识。这些文字理论是很重要的,是环环相扣的,越是不去学习、复习理论知识,靠自己的想象去设计,没有理论知识为基础,那么你的设计就越没有基础,甚至没有踏进设计色彩这门学科的门槛,更没有进步可言。

了解色彩科学体系,学习与掌握基本的色彩原理知识、色立体的理论体系,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与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色彩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及今后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导。

中外服饰史主要内容是以史为主线,介绍了总远古到现代的各种服饰种类和服饰制度,介绍了中国和外国的服饰特点及分类,对于提高学生的服装认识和鉴赏能力,把握服装流行规律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它即保证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又注重专业的技术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有机地结合。

中外服饰史是一门服饰发展史,通过学习,能了解每一个历史时期服饰的发展,了解每一时期的款式,色彩,材质,图案,工艺的发展性。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服饰历史是辉煌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优秀的,无法取代的一部分。它能毫厘不差地揭示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其理论知识,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要掌握其专业设计以外,还要了解各国或各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他们的服装,也可从中吸取养分,引发灵感,创造出更新颖的服装。总的来说,学生在阅历受年龄的制约情况下,只能更多的积累知识,才能厚积薄发,让自己的设计的底蕴越深厚,设计的产品才有市场。

所以,我们同学必须注重形式美原理、设计色彩、中外服饰史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以理论知识为指导,结合服装实例,通过技能实训,才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创造出出色的设计。在掌握其专业设计外,还要不断学习一些必要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创造新颖的服饰,进一步走出中国,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金兰名.“变装”设计理论及其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2.

[2]鲁虹.服装感性设计的知识平台与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

设计美学原理篇6

一、从不同风格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建筑设计在某种程度上的继续和深化,因此可以把室内设计看成是对建筑空间的二度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整体设计的完美结合呈现了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艺术生命力。室内设计在风格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型风格。自然、淳朴是这种风格最典型的特点。因此,在装饰时十分讲究“原生态”,不对材料进行加工修饰,甚至还保留有原始刻痕。例如在室内设计中对原木家具的使用。(2)时尚型风格。新颖、洒脱是其典型特点。在装饰材料和设备中讲究新潮,并突出高科技手段。例如,原色铁板。(3)浪漫型风格。活泼、浪漫是其风格的最高追求。在装饰中用色非常讲究并且造型也要求新奇独特、别具一格,力图给人带来简洁、轻盈、活泼、温暖的感觉。(4)传统型风格。敦实、高雅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它是最具中国元素的风格,在装饰中讲究规规矩矩。(5)西洋型风格。这种风格彰显了欧美尊贵、豪华的气派。它继承了巴洛克风格中的豪华、动态和多变,也融合了洛可可中的唯美和律动。

二、从色彩运用原则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色彩运用是室内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不同的色彩能够体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

在色彩设计中有以下原则需要注意:(1)同一个空间里主色调以不超过两种为宜,这种原则同于人们衣着打扮中的“三原色”,色彩过多就会让人感觉杂乱、赘余。(2)同一个空间里全用深色系会让人感到压抑,全用浅色会让人感觉不够庄重,所以进行室内色彩的设计时宜深浅色互相衬托。(3)色彩的运用中也不宜采用比率均等的不同颜色,这样做容易使颜色互争注意力。(4)根据空间阳光是否充足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装饰。例如,如果采光不足,宜选用较为鲜艳明亮的颜色进行调和。反之,如果空间阳光充足,就最好选用颜色稍微深沉的颜色进行搭配。(5)居室里色彩的选择还要兼顾到室内家具、窗帘、地毯等的颜色,以求得在装饰中的整体色彩和谐。

三、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和审美意义的表达

在对室内进行设计时,人们对环境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多。如“室内环境对人工作效率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人提出了设计应综合考虑“天、地、人”,从而展现出“建筑、人、空间”三者的协调性与制约性。在室内设计中人们也更加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因此在装饰中比较讲究选择更能彰显个性的材料和设备。现在的室内设计艺术已经涉及了心理学、生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为未来人们的室内设计提供了多种思路。在设计和装饰中,注重建筑环境艺术以及空间环境因素的考虑,突出了居室环境的综合性、艺术性和整体性。让人们在一个整体环境的观念下去鉴赏和享受美,最终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

四、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审美结合

注重室内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是现代居室设计中的一个突出特点。环境所带来的合理、舒适、高效和安全的感觉有赖于设计中的科学性,而材料设备以及结构布局,彰显了设计的艺术美感。因此,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审美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美学特征。

设计美学原理篇7

关键词:工艺美术;艺术设计;设计观念

一、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发展之路

1851年的”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粗制滥造的工业产品,招致了以约翰?罗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为首的一部分英国艺术家们的极度反感,他们倾向于回归对中世纪古典传统手工艺的眷顾。以莫里斯为代表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在民众中倡导“手工与艺术结合”的理念,提出工艺产品要“美观与实用”的口号,打破了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界线,使工艺美术以“美术加技术”的内涵得到承认。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又相继出现了以法国、比利时为中心的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引入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和以德国为中心的对于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方式探讨的“德国工艺联盟”。1919年格罗披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建“包豪斯设计学校”,使设计教育真正从设计运动的外部效应第一次转入正规内在的学校教育,也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确立和“设计(Design)”作为一门学科的兴起。包豪斯集中了20世纪以前欧洲各国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经验,提倡“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新统一”,创立了工业化时代设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其中还融进了对经济内容的重视和能力的培养,奠定了现代设计在20世纪的先锋地位,标志着旧有手工艺装饰思想在未来一百年的彻底转型。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在磨合中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

在我国,“工艺美术”作为专用概念的建立与使用开始于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前辈学者们借道日本移植了“图案学”。当时,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工业革命的影响薄弱,而且是不完全的。新兴的民族工业弱小,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仍有很大活力,同时,泊来的工业品充斥市场。因此当时工艺美术的内涵被理解为:“应实际生活之需要,于各种器物上施于美术之技巧或装饰者,称工艺美术。”[1]这样的定义就包括了工业、手工业、民间工艺乃至历史上一切有审美价值的人造物。直到八十年代,认为所谓工艺美术:就是美术加工艺,或者工艺加美术等。可以说20世纪前期中国的“Design”,仍是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工艺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式翻版,它们成为20世纪前期中国“Design”的主要形式。对其概念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工艺美术基础的借用之上,“Design”的译名和原术语的语义不符,所以造成了理解上的思维混乱,从心理到方法的认知都是从被动的向西方学习和对传统手工艺国粹的膜拜,“Design”观念的更新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艺术设计观念的更新

艺术设计是借鉴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并结合中国时下专业背景的实际情况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反映我国学科专业的现状。因此,”艺术设计”是目前一种比较恰当且能解决问题的表述方法。目前对“艺术设计”的说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我们也要看到“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一样都是西方近代设计文化和思潮对我国设计教育界的影响而派生出来的。

设计的本质就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艺术设计”将艺术与设计合而为一,充分理解了现代设计的产生背景和原理,是一种较好地能解释和传达西方“Design”的复合词,较好地延续了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思想,并充分体现了现代设计的本质要求,它已经超越了工艺美术的本体范畴,从人的根本出发,通过设计出一种创造性的人为事物,来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与设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如果说“工艺美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那么“艺术设计”就是以科学和艺术作为结合体。现代艺术设计以实用功能为最终目的,反映的是大批量、标准化的和谐、统一和理性的审美特征,强调功能美、技术美、社会美高度统一。[2]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设计”比“工艺美术”更能体现当代文化和人性的多元化,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时代特征。它既要反映出工业化大生产和市场前提下的各种要求,又要反映出受众(消费者)与生产者双方的利益和生理、心理上的要求,是一项综合性的计划。所以,李砚祖先生在原来设计美学的功能之美与技术之美基础上又延伸出了科学之美,这也正反映了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学科是有机地向前发展的。

三、小结

当前,“艺术设计”已成为科学与应用、技术与生活、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成为产品最富于形式表现力的“产品语言”。在生产、设计和销售三个环节的紧密配合中需要艺术设计来平衡、协调各种制约因素,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达到一个均衡的整体,将我们生活环境按照美和机能的统一进行造物的活动。因此,艺术设计必须考虑产品的各个方面:“物与物”的关系,即构成产品的技术原理所决定的产品内部零部件之间关系的问题。“人与物”的关系,即由产品的使用方式所决定的结构、外形、表面处理、色彩装饰等问题。[3]“物与社会”、“物与环境”,必须兼顾到产品的合理性、经济性、审美性、独创性这四个方面,才能成为经过优良设计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质的造物活动,是谋求物与人及社会和环境之间更好的协调,创造符合人类社会的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并通过可视化表现达到具体化的过程,既注重功能、理性、与美观的完美结合,又强调人文因素,富有“人情味”,体现对多样化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尊重和融合。它是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造物活动,已经超出“工艺美术”的本体之外。它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把科学与艺术有机地联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文化与价值,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当然,“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有机体,也同任何其他自然界有机体那样具有产生、成长、成熟和消亡的规律。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语义符号的变化也并不能说明其本质上的区别,要真正的理解“艺术设计”,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和把握才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2]李砚祖.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J],,2003年第1期

设计美学原理篇8

【关键词】生态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

古语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古代先哲所强调的生态观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时至今日仍是设计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在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西方设计界最先兴起了绿色生态设计的潮流,其包含的生态观、和谐观和美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这对于近些年人们所追求的绿色、安全、生态的家居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态”一词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不可忽略的主题词,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突出生态特征,还要注重艺术的表达,最终将艺术美和生态美创新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基本特征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指家或者人们的环境。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生态理念的本质在于满足人们空间活动基本需求和预期要求的同时,以生态和谐理念为先导,在最优利用资源和配置空间的同时,促进空间生态机制的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无论是空间环境还是室外环境,除了要突出生态理念,还需要把握其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一,是循环性。在生态环境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是将人类空间系统中消耗的能量进行再循环处理并重新利用,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保证资源消耗的最小化。例如,将破旧塑料瓶改制成某一艺术景观,这就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循环性的特征。第二,是舒适性。从生态价值观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观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舒适性则是要把这一价值取向有机体现出来。比如在色彩、采光、通风、换气和设备等设计方面,要符合人性化特点,以满足人体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需求。第三,是持续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持续性主要体现在设计的构思角度、布局结构类型以及各类设施的设置方面,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对卫生间的改造,要兼顾儿童、中年人和老年人三代人不同的需求,使其效用功能持续凸显。第四,是效率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需要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杜绝浪费并以获得最高的资源效益为目标。例如,苏州园林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房屋瓦舍还是假山怪石都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融景于自然,将生态理念有机融入其中。第五,是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必然要体现出生态性这一基本特征。生态性在当下的环境设计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在了设计作品中,这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体现,主要是强调内外部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空间环境之间的和谐与有机融合。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秉承以下四个原则,通过原则的规范,将生态理念更好地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之中。

(一)艺术设计与艺术审美有机结合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能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体现出一定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氛围。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不仅要从艺术设计角度考虑,也要从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生态理念,既要符合设计美学原理也要表现艺术审美价值。例如,大型商场或酒店中的绿色植物景观设计,在符合空间环境设计要求的同时,也要符合大众的艺术审美品味。

(二)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自然本身又有着极强的自我维护和恢复能力。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要把握好这种特性。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中后期,有些环境艺术设计师采用了在利用各类资源的同时加以保留的方式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这在满足设计需求的同时也保护了资源,这实际上是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比如威尼斯水城,城市空间格局的建造并不是野蛮的填水造陆而是依水而造,对环境空间设计进行特别布局,“顺水发展”而不是“逆水而兴”造就了今日的威尼斯。因此,在对环境空间进行设计时,生态理念的注入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这样才能使设计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小干预与大促进的原则

所谓小干预和大促进即是把外界的干预降低到最小,同时使环境艺术设计取得最大效果。人是事物创造的主体,环境艺术设计同样是以人为中心。改造必然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些许影响,而生态理念的运用则是以弱化这些影响为目的,并以技术为依托手段削弱存在的不利因素。坚持这一原则,要以“4R”理念为指导。所谓“4R”理念是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四种方式:第一是Reduce,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在对原有自然景观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再利用;第二是Reuse,即在材料的选取和利用方面,要以长远的目光加以选择和利用,既保证能够用到,也要减少材料损耗,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更加审慎;第三是Renewable,即设计师要尽量减少对土地、能源等方面的利用,利用设计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可回收有价值材料进行可持续建造;第四是Recycle,即对一切废旧或弃用材料进行回收利用。设计师应以“4R”理念为指导,坚持小干预与大促进的原则,把握设计方向,将生态与设计有机结合。

(四)生态美学原则

传统的艺术设计只是流于表层设计,过于追求奢华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生态观念的加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更多是强调回归自然。生态美学主张“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协调统一,以达到精神上的和谐。设计师在对室内外空间环境进行环境艺术空间设计时,以这三方面为出发点,对陈设、植物以及材料的选用方面都要突出生态美学理念,使受众在体味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美感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体验。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客观自然的规律性的统一,是自然的人化。”可见生态美学观的本质不是奢华而是自然。同时,生态美学原则也是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考验。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设计经验,还要具备扎实的生态美学基础和独特的艺术审美能力。环境艺术设计坚持生态美学原则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空间审美质量。

三、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相比于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环境空间设计更能够建立良好的空间生态景观格局。合理科学的生态空间措施,一方面能够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另一方面能够在环境空间设计中增加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运用举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运用天然材料

生态理念的特征和原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指导,除此之外,需要在具体环境艺术设计中将生态理念有机植入,从而将这一理念真正体现出来,而天然材料的运用是体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措施之一。对天然材料选用的前提之一,就是设计师对各种天然材料的用途和形状了如指掌,在把握原材料造型及其特征的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特点。比如,在城市公园利用鹅卵石铺路,一方面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美学特点,另一方面,对游人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总而言之,天然材料的使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凸显与加强。

(二)秉持环保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许多生态理念往往是以环保设计为载体表现出来的。近年来,设计中的环保主题已是一大趋势。因此,生态理念的融入需要充分考虑到低消耗和低排放的问题,这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也是一项新的考验。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包括物质形态要素,如陈设、雕塑、植物、阳光等,以及文化习俗、时代风尚等意识形态要素,在对这些要素进行环保设计时要注重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生态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对空间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别墅区的环境设计,通常是依托地形地势,在减少人为破坏自然景观的同时,营造出舒适、怡人的空间环境。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在注重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同时,也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过程中多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在对儿童房环境设计时,家具结构应采用边角弱化的方式,以避免儿童受伤。而老人房植物景观的选择,要在不影响环境整体艺术效果的同时,从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和喜好出发加以考虑。

综上所述,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深入把握生态理念的本质和特征,尊重自然及艺术设计原则。在创造生活空间环境的同时,展现艺术魅力和生态环保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进行判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房芳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资料:

[1]孙鸣春.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美术教育研究,2015(1).

[2]董俊超.生态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6(13).

设计美学原理篇9

虽然中日两种文化体系都把“间”所指向的文化关系和原则看成是重要的标准,但中国和日本却在最终的实践性表达和执行中呈现出本质性的差别。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思维认知系统和文化概念中把“间”视为确立位置关系的标准和原则,“间”更多时候被理解成具体的原则和标准,以及可把握的位置关系。中国人的空间观强调位置和空间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这充分反应在中国传统空间设计和室内表达上,亭、台、楼、阁、廊都处在一种延续性的整体关系中,人们从一个空间进入,从另一空间穿出,空间的转折递换和人的运动构成空间的意义。因此,这种场所的精神和美学状态也特别强调主体的介入,只有主体的介入,场所的精神和美学表达才具备了前提和可能性。

日本文化体系中的空间观则强调纯粹,强调充分保证每个空间的纯粹性、原则性和特性是关键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空间之间的关联性才被予以考虑。这种“间”的世界观有一种禅的意境,就像日本的枯山水、能剧、茶道和花道等艺术门类所表现出的一样,这种纯粹的禅学状态是日本文化心理的独特价值体系。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用“菊”象征的极致的阴柔和雅趣,以及刀所代表的极致的暴力和武性来理解日本的文化心理和国家性格。这其实也是日本“间”的文化观的具体表达。

在西方的现代哲学系统,人们则用“主体间性”来理解中国和日本文化系统发展出的这种“间”的哲学观,这种看法强调主体的立场,把主体之间的关系的获得和明确看作核心,并以突出主体之间的关系作为原则和中心。

其实,“间”字源于中国,这个象形文字来源于造物者观察到的一种完美的画面。“门打开一条缝,一束光线照进来”,这就是早期中国智人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和总结。因此,这个字首先呈现的是一种美学状态,其次才是关系、位置和空间尺度的描述。“间”的造字过程本身就反映出以象为景,取象自然,所谓仰观俯察的认知和创作方式。从光线照射进门缝而获得的启发代表了古代智人捕捉生活美学的一种能力和情趣,这也反映了这个词在我们今天讨论室内设计美学时的一种本质性基础。

“间”首先是一种美学状态,既包括空间本身所追求的纯粹之美和极致之美,也包括每一种事物独立存在的美学特性。日本设计师一直致力于把间的美学极致化,从而达到一种禅化设计的境界,这不仅反映在日本室内设计师,也反映在日本建筑师、平面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的作品和实践中。类似于深则直人、三宅一生、原研哉、安腾忠雄等,“间”的设计哲学不仅是作为美学表达的基础,更作为设计方法论和设计价值的本质基础。安腾忠雄的名作“光的教堂”在纯粹的“间”的哲学中达到了空间场所功能、美学和精神的极致。在美学之外,“间”指向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中国传统思维逻辑和认识论系统,它又被表达为另一个重要的概念“致广大,尽精微。”即要求人们无论在理解,还是处理问题和关系时都能够同时做到对宏大的格局和微小的局部和细节形成有效控制和把握。

作为位置和关系的设计,“间”是一种对于如何理解把握位置与关系的原则和标准。在原则层面,“间”指向主体之间的存在状态,即如何保持主体的独立性;作为关系立场,“间”预设了一种对于不同位置和角色的关系建构和设计的要求,即如何保持在流动和空间转换过程中,每一处位置、每一种状态和每一个主体都能够保持充分的美学性。

设计美学原理篇10

关键词:科学;美学;艺术;技术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52-01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产品必须具备全面的质量特征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而要具备全面的质量特征,那么就要有美学原理和科学支持。美学原理是设计中有关产品形态美学要素表现的重要方面。设计者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美学原理,才能正确地运用美学原理来处理产品设计中的各类美学因素,有效的实现产品的精神功能。产品的美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它们是产品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产品的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和谐统一时,产品才具有真正审美的意义,才会有美感。在当代,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美的要求就随之提高。产品设计的美学法则主要有比例与尺度法则、统一与变化法则、均衡与对称法则、稳定与轻巧法则、对比与调和法则、节奏与韵律法则。美学在设计中所处的地位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视科学在设计中的作用。科学是有系统地解释现象的学问。艺术是感情的表达;理智的分析,却是科学了。但人的感情往往与理智混淆。这样,科学上的推断可能被感情左右,搞得拖泥带水,但也可以精彩绝伦,使人觉得妙不可言。是的,科学可以有艺术的美。向美追寻,是人之常情,所以科学也有「唯美派。但科学的本质可不是艺术。前者是以阐释现象为主旨的。另一方面,人到底是人,不能冷若冰霜,半点感情也没有。因此,说某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艺术作品,是恭维的话了。问题是,仅仅是美而不能解释现象的,是美中的不足,失却了科学的功能。科学家既然是人,我们不能期望他们是人类的例外,毫无感情,但感情是不可以在科学上滥用的。原则很简单:科学的著作可以将客观分析与主观感情结合、并用,但二者要分得很清楚。只要能这样做,科学文字倒大可加上感情之辞,点缀一下,减少枯燥,增加其可读性。

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就是“技术和艺术和谐统一,视觉敏感性达到理性的水平,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科学的、技术的理解,集体工作是设计的核心,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艺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是人类对客观自然地主动性认识,是从一般中发现个别,从共性中求异、求新、求创造。艺术可以不拘一格,不限手段、形式、材料,创造比真实是世界更、完美的和谐世界。在创造的过程中,表现出人类的精神世界。艺术设计的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人类设计史上,科学技术往往是通过与艺术结合的方式同人类生活发生联系。艺术设计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就是改造环境以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技术是有条件的,或者说是有前提的。一种技术必然是在一个由几个明确的或默示的条件规定下的特定环境下内有效的方法。因为世界是客观的,科学规律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技术必须符合科学规律才能发挥作用,显然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起作用。技术是有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技术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没有目的,技术就不成为技术了。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正如设计师用牢固的钢结构展现水立方,电子业的产生开拓了电子乐及摇滚艺术。技术就是批量生产、没有过多的创作性,有纯熟的技巧。艺术需要创作性,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或技巧。艺术包含技术,但不等于技术。艺术在工业设计里面的最明显的最关键的作用就是美感,偏感性.例如外观\造型美感; 而技术, 则是工业设计的内在核心,它包括结构和各种科学技术等一切理性的东西。工业设计不等于艺术创作,它除了欣赏,更重要的作用是方便人类使用,但它需要艺术的成分。好的设计,既是感性与理性(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必须把科学与美学,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比如: Jacos Kjaer设计的一款椅子,是用陶花心木和皮做成的。此款椅子是专为位于纽约的联合国大厦设计的,它是丹麦家具的典型代表。尽管它的框架非常纤细,还是保持了牢固的结构并且拥有优雅的造型。木制扶手采用了包皮结构,使此椅更为舒适。此款椅子,就是将科学与美学,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而创造出的经典之作。艺术带给人以享受,并受到技术和科学的支持,所以经典会诞生。反之,如果在设计中只有其中一项,艺术或技术,那么制造出的产品就是不完美的,只能成为普通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刘美华著.产品设计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

[2]现代工业设计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