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十篇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十篇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29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篇1

【摘要】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和知识性极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孤立分散各历史知识点,而是应该抓住史实之间或者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这样一来,在贯通知识点的基础上又能实现知识整合,既现树木又现森林,达到增强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代问题的能力。所以,笔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讨,探索出在高考的复习和冲刺阶段帮助学生构建联系古今中外的、纵横交织的历史知识网络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冲击高分,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知识整合;知识网络教学

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都有其根由,每一个时代变迁都有其背景,所以历史是一个逻辑联系非常强的学科。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清历史事件脉络,一些梳理以及脉络图必不可少。而梳理脉络的方法很多,笔者接下来主要讲述横向梳理以及纵向梳理历史线索这两个方法。

一、掌握线索,纵向梳理知识点

历史中散落的基本线索如同知识网络中的“经线”,连接这无穷无尽的环环相扣的历史事实。把这些基本线索掌握在手,既有利于学生明确历史的纵向发展,也能揭示历史是如何发展又是如何变化,实现纲举目张、统揽全局的作用。

历史事件多如繁星,细如牛毛,学生自然不好梳理掌握。所以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教导学生掌握线索,纵向梳理知识点:一,以某个单元为中心进行梳理:根据单元或者课文的主题、标题或者核心内容来勾勒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脉络;二,以若干单元为中心进行梳理:将分布于不同单元、不同模块的有因果联系的历史知识按其先后顺序重新进行整合,形成一系列跨度大,覆盖面广的纵向历史知识点线索。小范围的知识点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细节,建立微观观察事物的能力;大范围的知识点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整体,建立宏观把握全局的能力。两者结合,粗细并济,学生自然能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历史格局,提高对历史知识点的熟悉感。

例如,当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单元内的历史事件,发展进程和特征列一个阶段表,纵向梳理知识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思想解放经历过哪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什么核心思想作主导;然后思考在每个阶段里,出现过哪些政治派别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再思考这些对中国的近代化又做出过什么贡献等等。学生如果利用这一系列线索去梳理,实现对这一单元历史知识点的纵向归纳,就必能增进对中国思想解放历程的把握,那无论高考题考什么细节,也不会难得倒学生了。又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一个示范,如何进行跨单元整合知识点:以“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其地位的变化”为主题就可以跨单元编制线索图: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产生,学派之一,没有重大影响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汉武帝)独尊儒术,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官方哲学明清:被冲击,但仍是主导维新变法:儒家思想是宣传维新变法的武器辛亥革命:禁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被批判,封建思想的主导统治地位收到动摇。

这样一个线索表,干脆利落,一目了然,这样授课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养成串联历史知识点的好习惯。

二、掌握全局,横向梳理知识点

相对比传统通史课本,人教版课本内容跨度更大、跳跃性更强,有时候甚至关乎同一段历史事件的内容都散落在几本必修内,所以不少考生会觉得历史的知识点乱杂无章,不好把握全局。故教师在平时授课复习,特别是高考复习时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编排,理应打破书本模块间的界限,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归纳综合,向同学们讲清历史事件的横向关系,形成横向网络结构图。这对学生历史取得高分至关重要。

而如何对跳跃性强和跨度大的历史课本进行横向处理呢?笔者建议从两方面入手:1.以阶段特征为基本轴,将某个国家中某个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或者政治的相关知识进行一次横向归纳,继而揭示它们当中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师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一课时,可以联系必修一中《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进行横向梳理,让学生明白到:希腊民主政治趋向繁荣,公民地位也有所提高,促使部分学者转换研究主题:从自然界到“人”本身,转为强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伦理规范和社会组织等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治是会影响到国家的思想文化。2.将同时期但不同国家的相关历史时间进行整合,从而来昭示它们之间隐藏的相互影响或内在联系。例如复习《新中国外交中有关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一单元内容时,可以与美国二战过后采取的冷战政策以及美苏争霸的背景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紧接着对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对中国则采取外交孤立、政治敌视政策,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只能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与越南战争不休,在美苏争霸中外交处于守势,所以与中国的关系又恢复正常化。这样一来能使学生在茫茫的史海找到环环相扣的历史线索,帮助学生以更高的高度去理解历史。

三、小结

知识点的构建方式灵活多样,除了上述两点,还有运用史学的范式来揭示知识网络间的隐性关联,又可以通过比较异同来引出知识链条的类比联系,还可以以当今时代的热点问题或者民生百态为核心,加以挖掘教材的相关知识构筑新的知识网络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勤于动脑,就必定可以联系分散的知识点,编织出中外关联、古今相通、融会贯通的一系列知识网络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益以及应试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家富.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3):15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篇2

关键词:“慕课”;“微课”;知识图谱

1研究背景

1.1我们即将进入“后it时代”

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杨学军在2013科技委年会的主题报告中提出“我们将进入后it时代”,21世纪,信息、生物、材料、能源、环境科学和技术发展领域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正在酝酿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人类社会也即将跨入后it时代。[1]it技术与教育的深度交融而产生的“慕课”势必会带来教育的变革,当然,美术教育也不会例外,需要我们的持续关注。

1.2“慕课”与“翻转课堂”

(1)“慕课”的产生与发展。“慕课”是英文缩略词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音译,也可以说,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中文简称。其由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Downes)和乔治・西门子(GeorgeSiemens)于2008年首次提出,2012年被广为传播,2013年在中国高校升温。2014年,慕课风暴来袭,大量的在线课程(mooCs)已成为当下教育界的潮流涌动,传统的学术课程都在争先恐后地揣摩这种趋势的发展方向,它将带给基础教育怎样的影响与启示?基础教育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对于这一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对其系统审视和全面思考。(2)“翻转课堂”(“颠倒课堂”)。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在teD大会上发表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阐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汗学院(Khanacademy)的教学视频上传平台,中学生晚上在家即可观看,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国内也有其他学者译为“颠倒课堂”)。[2]“翻转课堂”凭借“慕课”平台,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自慕课产生之初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在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课前要录制一段8~10分钟的学习视频上传云服务器,学生在课前先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课堂上再针对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互动交流,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给了学生,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问题的解惑,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且更直观地对学生做出评价。在此新模式下,如何让教师和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极为重要。针对这一模式,又有人称之为“基于系统设计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其特点在于紧扣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围绕课程标准展开教学。有了这样的制度设计,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会更准确,更高效,阐明知识的学科结构,学习也会更有意义。

1.3“微课”与微视频

(1)“微课”。“微课”,是最近从“翻转课堂”(有学者称其“颠倒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观,“微课”(又称“微课程”)可以界定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一个点记录课堂教育的重难点或教学过程,“微课”的核心要素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教学设计、与教材相关的教学反思、实践的检验和学生的反馈、教师的意见及其他补充教学资源课件的主题。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教学资源,也是在其基础上拓展延伸的新型教学资源。(2)“微视频”。微视频,作为慕课的载体,能有效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这种以微视频为主导的基于网络条件的先学后教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主要体现在讲解生动、反馈及时、易于保存和检索。

2知识图谱与系统设计下碎片化学习

2.1知识图谱的制作必要性

由于“慕课”具有开放、大规模、课程透明等特点,是更为便捷、高效的学习模式。因此,在美术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知识点划分及学习安排,特别是对课程知识点梳理方面,“慕课”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出一系列新要求,美术教师对课程体系要有深刻认识,进而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和内容。洞悉课程知识结构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其明确说明、描述、分块、分组、分群,更清晰地探究每对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将所有知识点按内在关系分成一系列可以独立学习的知识群,也就是本文中所指的知识图谱。知识图谱,又称“思维导图”。本文将知识图谱定义为可视化的探究初中美术教材中的知识资源及其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学科自身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客观规律,是安排学习进程的依据。在以微视频为基础的翻转课堂设计中构建美术教材知识图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本土化“系统设计下碎片化学习”的具体落实。因而,对中学美术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知识体系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2.2面向“微课”的美术课程知识图谱构建策略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篇3

【关键词】美容咨询师医疗纠纷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40-01

医学美容学科更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没有属于自己特定器官的专业范畴;手术技术上的成功率与求美者的满意率并不成正比;医学美容学科所服务的对象是“准健康人”……正是因为这样,求美者的满意度是可以干预的,而用来提升满意度的“软实力”责无旁贷的需要靠医疗美容咨询师。

1医疗美容纠纷的来源

1.1公立医院的就诊模式因素

1.1.1以人为本的就诊模式:

公立医院的就诊模式是基于疾病为主的流程,并且模式本身就存在各种问题。而医学美容的对象则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就诊模式。大多数求美者在术前需要反复详细的咨询,那么“挂号-看诊-决定手术-手术”这样单一直线型的看诊模式往往会让患者有种还有很多问题没弄清楚,再去别处问问的想法……而这样在高端民营美容院的咨询工作的强烈对比下往往会导致大量求美者的流失。并且术后没有回访,不能及时有效的干预求美者对手术的评价以及及时有效的排解求美者的疑虑,导致了很多可以避免的投诉及纠纷的产生。

1.1.2医生专业的局限性:

公立医院的综合水平在技术领域属于领先地位,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就诊者的集中性以及复杂性。而公立医院美容学科专业医生资源有限,无法一一详细接诊,而且针对就诊对象为“准健康人”的特殊性,更加无法满足求美者的心理诉求。另外,因为岗位的精细化分工的明确性,从时限性和从接受程度上看,专业医生无法完全满足求美者的心理诉求。而只有做好精细的咨询工作,良好的引导了求美者的不良情绪,梳理了求美者的就诊目的才可吸引越来越多的求美者蜂拥而来。

1.2求美者的心理因素

求美者的就就医心理与其他疾病患者的就医心理根本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他们往往对手术的期望值过高,会盲目认为手术效果的满意会帮其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更有甚者希望通过手术挽回家庭的破碎……这就是RobertGoldwyn博士在《超越外表》(Beyondappearance)―书中写道的:“美容外科是很难把握的,因为对技术的要求远远低于对美容外科求美者人格和期待的把握。”[1]而对针对这些,需要咨询师正确的梳理求美者的手术目的,并且准确的矫正求美者的期望值。

2医疗美容咨询师的必备素质

2.1学历条件

医疗美容咨询师具有正规高等院校医学美容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有一年以上美容外科工作经历,且经过美容医学各科轮转实习,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分析指导能力,懂得营销策略的专业人士来担当。[2]

2.2咨询专业技能

医疗美容咨询内容是以医学人体美学理论为基础,用人体美学标准对求美者进行客观的美学评价;通过沟通交流及美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了解分析其就医的动机及预期;结合求美者的美容心理需求,对可能运用的医学手段及技术进行介绍,并针对某一技术做全面而细致的介绍,包括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3]因此医疗美容咨询师必须是业内人士,具备专业技能,懂得发现把握求美者的心理诉求,能在与求美者咨询过程中准确适时的切入,引导以及梳理。在纠纷的预期及产生时能快速,有效,负责任地疏导求美者的“不良感受和拧巴劲儿”,可以肯定的是良好的咨询干预可以使纠纷的处理上所耗的资源与精力远远少于任何一种其他的解决方式。由此可以看来对美容咨询师专业技能是有相当难度要求的,只能是经过培训的医生,护士或相关人士来担当。

3美容咨询对求美者的影响

3.1把握求美者的预期期望值

当求美者进行咨询时往往已经过民营医院的多方面咨询,并且已被民营医院的夸大宣传所影响。以及各方面美容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求美者看到好的信息急于模仿。求美者会对所需求的手术有一定的了解,但都基于浅层次片面化。因此求美者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因此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对求美者的手术动机及期望值要做一个充分的评估工作,对脱离现实的要求应正确矫正,并对手术过程,恢复过程,以及手术效果给与充分恰当的解释说明。

充分手术说明很有必要,手术方式,优缺点以及风险都应简明扼要的在咨询过程中告知这样不仅能让求美者对手术有良好的把握,更能无形中让求美者存在一种被尊重感,同时更能感受到公立医院美容机构的严谨性,专业性以及可依赖性。

3.2正确的引导梳理求美者的心理诉求

求美者对美容整形效果的接受程度受其对施术者心理定势的影响。所谓心理定势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带有一定倾向的心理驱使,心理定势好的及时手术有不足之处求美者都会觉得可以接受,反之即使没有问题求美者也会觉得不满意。[4]就是说术前咨询师给与求美者详细的专业医生介绍,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会让求美者对手术医生产生依赖感及信任感,这样就可以为求美者做好心理定向引导介入工作,可以更好的提高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4小结

总之,咨询师的正确干预能让求美者更深入,全面的认识美容手术,有合理的期望值,增加术后满意度。尤其是对公立医院美容学科来说医疗美容咨询师是通过个人专业能力将各种纠纷扼杀在萌芽状态,并能对术后纠纷的处理上更省时省力。

参考文献

[1]阳禾,王蕊,医疗美容咨询师-求美者满意度提升的“软实力”[J].中国医疗美容2012年第二期:68-70。

[2]王炜,祁佐良,李青峰,等。整形美容外科专科医师培养方案和标准的建议[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4):462-464.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篇4

20世纪80年代,原纺织部提出纺织工业要转轨变型,由单纯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并重点支持以技贸结合方式引进技术,合作生产先进的纺织机械,用以支持纺织企业建设和技术改造。这一时期,纺织工业共引进包括涤纶长丝高速纺丝机、涤纶长丝弹力丝加捻机、转杯纺纱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剑杆织机、圆网印花机、平网印花机、经编机、新型整理技术等100多项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仿制后实现了国产化。这些项目带动了我国纺织工业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原料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我国纺织工业实施了“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引进技术与国产化”、“印染后整理工艺技术和设备一条龙”、“清梳联技术”、“精梳机项目”等部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专项。据统计,1991―1998年,我国用于纺织工业技改投资达1400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达200多亿美元,并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合作方式生产了60多种新型纺织设备,推动了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的自动络筒机、清梳联合机、精梳机、浆纱机、整经机等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喷气织机及其配套件形成了自主研发与配套能力,印染机械产品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也随之明显增强。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共进口国外先进设备189亿美元,加上与之配套的技术改造投入,5年中我国纺织工业用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的投入数千亿元,使我国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对全行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五”期间,我国在引进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开发了聚酯和抽丝技术的成套装备,实现了大量新型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竹浆纤维、蛹蛋白粘胶长丝、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Dtt)纤维、芳纶1313的产业化生产。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年产20万吨成套聚酯技术,每万吨投资额仅是“八五”、“九五”期间的1/15―1/10,自主研发的涤纶直接纺长丝技术每万吨投资仅是“八五”、“九五”期间的1/15―1/12,自主研发的涤纶短纤技术每万吨投资仅是“八五”、“九五”的1/10―1/8。到“十五”末的2005年,我国纺纱采用清梳联比重达到36.8%,精梳纱生产比重为25%,无结纱超过50%,无梭布达到53%,全行业装备中采用国际先进装备与国内90年代后生产的已占40%左右,织造装备中采用无梭织机及相应配套的准备设备比例大幅提高。这些自主创新技术有效地降低了我国纺织工业的成本,增强了我国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十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大发展。2005年与2001年相比,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了137.4%;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25.6%;纤维加工量增长97.8%;化学纤维产量增长134.2%;纤维加工量占全球比重由25%提高到36%。

二、我国纺织工业自主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纺织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十分薄弱,距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

据2004年我国工业普查显示,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综合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287%,其中纺织业为0.30%,服装业为0.16%,化纤业为0.47%,规模以下的企业绝大部分没有研发能力。这与发达国家平均5%的投入水平差距很大。

(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没有完全理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层次低、程度低、效率差、速度慢

首先,从转化层次看,目前,我国纺织工业绝大多数科技成果仅限于科学论文、专著和设备、样品上,而转化推进到商品化、企业化、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凤毛麟角。其次,从转化的程度看,目前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商品化率只有30%左右,产业化率仅10%左右,而发达国家纺织科技成果的最终转化率即商品化率和产业化率高达60―80%。再次,从转化的速度看,我国纺织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长、速度慢。第四,从转化的范围看,我国的纺织科技成果大多在单一领域一次性转化,而在发达国家,技术成果则在多个领域连续转化。

(三)共性技术体系建设主体缺位

随着纺织行业管理机构的撤消,在行业组织尚未起到产业组织职能的情况下,制定行业长期发展战略,选择技术方向、组织协调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消化引进技术等关系行业长远发展的工作停滞不前。而且,改制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大院大所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主要来源,企业一般不配置重大技术的研发能力。这些大院大所还担负着共性技术的工程化、技术的系统开发等职能。院所企业化改制以后,利益机制的变化决定其不会再为行业中的其他企业提供技术,而改制时也没有对企业今后的技术来源问题做出安排,使得纺织行业共性技术来源日趋枯竭。

三、推动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一是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行业创新示范体系,集中力量解决行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政府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企业技术、产品创新和品牌培育的利益、积极性,强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促进我国纺织品原产地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开发和注册,塑造和提升我国纺织品原产地形象;研究制定对纺织品服装产品的登记备案制度,以适应国际化的生产需要,促进新型纺织品及服装品牌的创新发展。三要推广建设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使其成为提升纺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加速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四是要加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组织建设,对其中的非盈利性机构给予政策扶持。

(二)构筑技术创新融资体系,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

为此,一是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投入;二是政府通过税收、信贷等手段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尤其要构建适应纺织工业进入微利时代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作为研发投入主体的纺织企业有能力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强度。

(三)制定有关政策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建议设立纺织行业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金,专门用于帮助有关企业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主要用于与引进技术有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

(四)选准技术开发的切入点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篇5

科研政策研究的主要问题

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科技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呼吁国家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从1998年以后,国家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在过去10年,年均增长超过20%,如果我们在2015年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2%,科技经费会继续快速增长。按这样的趋势,有可能到2016年,中国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就能追上美国联邦政府的科技预算,所以,中国的科技政策研究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的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就要求科技要从模仿向创新转变,从“跟着走”向“领着走”转变。科技发展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不是经费,而是怎么用好经费提高效率,怎么做出无愧于国家和人民,无愧于纳税人的工作。中国科技发展还存在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说科技创新的成果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不相适应,科技体制和管理与科技创新及其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的客观规律不相适应,学科布局与世界科学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科技人才队伍和整体能力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以及我们承担的使命不相适应。

科技发展中有很多内在的矛盾需要解决,科技政策在解决这些问题中被寄予厚望。过去很长一个时期,科学技术是自组织的活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是科学家自己的事情。但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开始发生了变化。科学事业成为一项规模宏大的事业,且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1945年,当时的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写了一份著名的报告,论述了科学技术对国家安全、人类进步的作用。据此,美国在1950年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在这之后,各国政府开始资助科学事业。

伴随改革开放,中国30多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也是对科技发展和科技政策不懈探索的过程。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10月颁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在这样的要求面前,科技界、科技工作者能不能给国家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真正支撑国家发展,科技政策的研究能不能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这都是我们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现在许多政策设计缺乏科学论证。例如,2012年“十一”长假高速公路免费出现的大堵车,2013年交规实行闯黄灯罚款的事,都缺乏科学的论证,没有经过认真的咨询和评估,对政策的可操作性、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其成本收益等都分析不足。科技政策还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政策,因为它要研究科学技术创新及其内部的关联,研究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政策对科技的影响等。科技本身是无涉价值的、客观的,而政策则要考虑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考虑它如何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而且现在还有一个特别深刻的变化。一百年前是科学家自己进行科技的决策,20世纪40年代之后是政府参与决策。但是在过去30年特别深刻的变化,是由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这些分散分布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一方面有巨大的进步和社会影响。但是另一方面被误用和滥用的可能性也在增大。所以公众要参与决策,而信息化的发展又使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所以现在的决策是要在政府、科学家和公众三者之间取得平衡,不但要让政府理解科学,也要让公众理解科学,只有公众理解科学才能更好地支持科学。

科技政策体现了客观与主观、逻辑与价值的平衡。有一些专家指出科技政策体现了政治与科学问的委托契约关系。也有人认为科技政策是调和知识生产供给和社会具体需求的工具。科技政策要想成为一门科学,要想提高决策科学化的水平,对政策研究方法规范化是一种世界的趋势。从2005年开始,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开始倡导和支持对科技政策学的研究,意图梳理科技政策研究领域的数据、方法、问题和路线图。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国防部、能源部、科学基金会等十几个部门组成了跨部门科技政策学研究工作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科技政策创新项目,为科技政策研究提供方法基础和平台方面的资助,包括探索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分析科技机构的管理数据,如何发展数据挖掘和展示工具等,迄今已经资助了一百多个研究项目。2009年,日本的科技振兴机构在日本发起科技政策学的研究与梳理工作。2010年起欧盟开始与美国联合举行欧美科技政策学讨论会,同时欧洲研究理事会开始推进欧洲范围内科技政策方法、工具和数据方面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我国的科技政策研究在方法和数据上亟待加强。现在政策制定多采用的是专家研讨或者更为主观的方法,预先的科学论证不足。数据支撑也不足,例如具体学科领域,具体学科领域有多少博士学位获得者,有多少研究人员等都不清楚,对我们国家女性科技人员的统计和分布数据基本上也是没有的。当前国内科技政策研究中方法与问题的匹配比较混乱,研究方法的使用缺少规范性,更缺少系统化的梳理。科技政策研究中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呈现出应用导向、简单重复的特征,缺乏从学科高度、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角度系统的梳理、凝练、集成的工作,有关方法和工具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而且比较零散。

我们就科技政策研究方法作过文献分析。以全文“科技政策”+摘要“方法”检索了中国科技论坛、科技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科学学研究、中国软科学、科学管理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科研管理、管理世界等十个在政策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杂志的68573篇文章,其中引用次数大于5的文章一共是237篇,我们逐一作了分析,概括得到科技评价问题、科技投入问题和技术创新问题等三个主题研究中“问题和方法”的关联情况。

以科技评价为主题的相关论文,归纳该类主题包括6类二级问题,如创新能力成者是竞争力的评价、绩效评价、科学研究的评价、政策评价等,一共是6类二十几个问题。比如说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科技资源空间分布、科技资助与被资助者之间关系等,在这类主题的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或者工具超过15种。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相关论文,归纳出来也是6类二级问题,如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与概念、企业技术创新、专利与创新、风险与创新、知识转移、创新型科技人才等,在此类主题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或者是工具超过15种。确实对每一类问题都用多种方法开展研究。但是这些方法不够规范,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

科技政策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工具

如果要想提高研究水平,使之逐步成为一门科学,需要对政策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认真的梳理,我们建立了一个“问题、方法、工具”矩阵。根据Lundvall(2005)的定义,将科技政策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分为科技政策、技术政策和创新政策三个部分。根据Sabatier(2006)的定义,将科技政策过程分解为“政策立项”、“政策设定”、“方案设计”、“政策评价”、“政策后评估”五个阶段。这样按照不同政策类型和政策阶段来定位科技政策的主题以及研究涉及的方法和工具。

科学政策,主要研究关于向科学投入足够的资源、各类科研活动的资源配置、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对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贡献等问题。科学政策的目标是多元的,包括国家声誉、文化、社会、国家安全、经济等,政策关注的要素包括大学、研究机构、技术研究所和R&D实验室,主要的政策工具是预算决策、知识产权、研究评价等。该类研究问题还包括科学伦理、科学传播、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科学政策方面主要的研究问题对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包括:科学计量学、网络分析方法、同行评议方法等。我们建立了科学政策的“问题、方法、工具”矩阵,横坐标是政策过程,包括立项、制定、设计、评价、后评估;纵坐标是一些典型的政策问题,如科技投入总量、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国际合作等。对于每一项通过文献检索,把现在用的各种方法作了归类。

技术政策,包括技术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关系,国家因为商业原因干预特定产业或者是技术合理有效性,需要支持哪种技术,需要在何种阶段给予支持等。技术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公共采购、补贴、减税、技术预见等。技术政策的目标是国家声望和经济发展,它关注的对象除与科学政策相同外,它的视角从大学内部包括研究所内部转移到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关注学界和产业界的关系。

技术政策方面主要的研究问题对应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包括:预测、调查研究、案例研究、风险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我们也建立了技术政策的“问题、方法、工具”矩阵,横坐标依然是政策过程,纵坐标依然是具体的政策问题,比如技术与战略,技术与产业的关系,政府干预的合理性,特定技术政策等,同时把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政策工具,都分别列在矩阵图中。

政策研究其实还有很多问题,特别是证据的支撑需要事实数据,无论是对公共投入,对各方面的科技统计,包括产出衡量和评价,依然是我们面临的很大的挑战。

科技政策研究方法创新的路线图

依据上述工作,我们提出了科技政策研究方法创新的路线图。首先是梳理现有方法,诠释使用规范。基于初步预研对科技政策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梳理结果,以及通过对国内文献分析得到的现有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我们选择科技政策研究中七个方面的关键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作为梳理主线。

这七个方面包括科技政策研究的预测与预见方法、科技政策研究的评价方法、科技政策研究的科学计量方法、科技政策研究的计算管理与模拟方法、科技政策的案例与调查方法、科技政策研究的前沿方法与工具、支撑决策的科技政策研究数据体系。我们是想通过文献的分析,归纳出这几大类的方法,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为了做好这个工作,我们建立了“问题一工具一方法一数据”的路线图,从几个层面探讨这七个方面的关键方法,及其工具以及数据的集成,特别是要分析问题和方法的关联与规范。

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工具和数据,是否恰当?对这些政策研究问题用这么多的方法和工具开展研究,是否足够?如果不够,还需要发展哪些方法和工具,如果够了,怎样合理地选择和用好这些方法和工具?再一个问题是科技政策研究长期以来是被动式的,它以回答和解决问题为导向,但是需要逐步将重心前移,努力从提出问题和议程发起开始,这也需要方法的创新来给予支持。

我们对这七个子课题,就是七个具体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设计。例如子课题一,预测是要根据研究对象发展的实际教据和历史资料,运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经验、判断和知识、对事物在未来时间内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从而减少对未来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以指导我们的决策行动,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首先,在科技政策研究中,应该怎样运用预测方法?做长远的规划、能力布局,以及资源配置的调整等,都需要以预测为基础。所以对技术预见的主要方法,有多方面的理解,有的专家把技术预见的方法分为三个极:创造力、专家意见和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由三个极的影响产生众多的技术预见方法。但是单单使用某一种方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一般都是选择多种方法的集成。

1989年日本对247个研究机构所用的预见方法做了调查,结论是有一些方法非常适合技术预见,但是应用程度不高,主要是这些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利统计的方法非常有效和容易预测,但是预测的时间比较短,仅适用于短期预测。所以,要把技术预见的主要方法、可行性和应用程度做比较。预测还包括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和因果关系预测等方法,所以从本研究来讲,我们将针对科技政策研究中适用定量预测的主题,评估各类方法的使用现状,建立“问题一方法”的关联关系和方法的标准使用流程与规范。

同时对定性预测方法也要建立起规范的流程和实用模板,现在在定性预测方法中较为的是情景分析法和路线图方法等。我们希望在科技政策研究预见预测里面,更多采用综合方法。本项研究从创新政策制定流程的角度,提出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融入技术预见的基本思路。例如:首先是问题的识别过程,可以用情景分析法。然后是政策方案产生和选择的过程,可以用德尔斐法,再后是征求意见和修订政策意见的过程等,可以用路线图法。总之,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对这些方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适合目前科技政策制定的综合研究方法。

其次,科技政策研究中的评价方法是特别受关注的,因为采用的评价方法比较零散,缺乏足够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对不同评价的问题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评价的是机构、人员,还是计划等,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本项研究的目标是形成政策研究的评价方法库,对关键评价方法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

第三,科技政策研究中常用的科学计量方法。科学计量方法在学科结构,包括技术发展的趋势分析和结构分析,即学科战略的情报分析里,运用特别广泛。也可以结合数据挖掘。在大数据中探讨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和布局。这类方法的应用难点在于,要构造基础数据库和关键科学计量指标体系。

第四,科技政策研究的计算管理与模拟方法,难点在于一是需要找到准备研究的问题,二是要选好运用的模型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有数据的支持。我们准备在管理和模拟方法上再作一些探索。

第五,最常用的是科技政策的案例和调查方法。这方面虽然做了很多,但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因此需要深入加强案例和调查方法来研究科技政策。深入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正确的意见,所以这种案例和调查的方法也是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的。

第六,要加强支撑科技决策的数据体系建设。没有一个扎实准确的数据库,提供不了有效的证据,就很难支持研究。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篇6

自2009年江苏省将高中信息技术列入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以来,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的效率成了广大一线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到多个学校听课,发现绝大多数复习课仍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层面,这种仅对软件工具使用方法的浅层次学习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对这种单一枯燥的技能训练方式不感兴趣进而影响复习效率;二是离散的、孤立的技能训练缺乏“系统性”,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学生往往出现“当堂课听得懂,下堂课全忘光”的现象。笔者认为要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必须突破现在的复习课模式,挖掘技术背后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学生才会乐意参与到复习课堂中来。

二、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的现状

1.忽略知识的原理性

技术起源于人类生活的需求,人在开发技术的过程中,总会持有一定的思想去设想它,会持有一定的方法或遵循某种规律、原理去实现它,这些就是技术背后涵盖的思想与方法等内容,是不以显性的方式存在的。而知识的问题只有知其何来才能用其何处,方法的问题只有知其何类才能用其何题。纯的技能训练,只是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技术,而不知道为何要这么操作,忽略了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当然遗忘的很快。

2.忽略知识的系统性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将学生原有的、零散的知识点经过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当学生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能够顺着知识脉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单纯的技能训练,学生是一听就懂,但只要略有变化必然是一做就错。原因在于学生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模仿阶段,面对具体的任务时无法快速地选取合适的技术或者最佳组合方案去解决。

三、改进的策略与典型应用

“技术有限,思想无限”,信息技术复习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技术,有一定量的感性知识和体验基础上的,不应该还只是停留操作技能的积累上,而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对操作进行深入思考,关注技术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将思维活动和技术工具相结合,突出知识提炼的过程,以此让学生掌握广泛迁移知识的方法。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分别在“学习开始时、学习过程中、学习结束时”三个阶段尝试变革:

1.学习开始时让学生通过分析题课梳理知识结构,明确学习目标

为了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复习课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笔者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上课一开始就分析课题,通过分析课题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通过表层分析,逐步理解内在关系。

例如:复习“网络信息的获取与管理”,学习一开始,我就跟学生一起分析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同时理清知识之间的层次结构,梳理出如下一张表:

对于操作层面的技术――“下载文件”和“收藏网址”学生已基本掌握,复习课的重点是梳理两类网络信息“文件”和“网页”管理方法上的联系,也就是方法层面的技术――分类存放(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建立相应的文件夹分门别类的存放)。同时要让学生明确,管理信息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查询的方便,让学生更多地把握设计者思想层面的技术,从而在学习中树立有效管理信息的意识。

2.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分解问题梳理知识结构,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总目标,最终是要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动手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复习课的另一重要目标。操作训练式的复习课,仅从技术的量上积累,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无法真正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应着眼于方法层面的技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例如:复习“利用word进行文本信息加工”,布置“制作教师节电子专刊”这一综合任务,再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任务分解。采用抓住知识主干,由主干唤醒细枝末节的方法,将零散的知识点逐层分类,形成如下一张知识结构图:

通过知识点的层层分解和对各种操作进行分类,学生体验了菜单设计的过程,凭学习经验和菜单分类的常规思维,应该能正确地对不同操作进行分类,当学生面对新的操作时,也能快速判断出该操作属于哪类操作,从而选择相应的菜单命令去进行操作。学生经历表层分析―理解内在关系―回顾操作步骤这样一个过程后,很自然地就掌握了文本信息加工的操作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结束时让学生在归纳对比中梳理知识结构,掌握广泛迁移的方法

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理解、巩固、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任务的授课形式。因此,可在学习结束时引导学生对复习内容按照某一标准或线索进行整理、分类、对比,归纳成系统,让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各部分知识,以便掌握广泛迁移的方法。

例如word,excel,access都叫电子表格,在复习小结时,先引导学生梳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软件之间暗含着从数据呈现到数据管理的一个技术内部变迁的过程,组织数据(word)――处理数据(excel)――管理与查询数据(access),这就是技术本身所蕴含、携带的思想。学生理清了这种思想,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才会持有正确的思想和方法。然后,通过比较和归纳,找出三者的相同点。word,excel和access中行、列的基本操作;excel和access中排序、筛选;excel中筛选时条件的设置和access中字段属性的设置,这些在实现手段上都具有可迁移性。学生通过归纳与总结的过程发现三个软件间的相关性或共性,借助共性的获得掌握一种可广泛迁移的方法。

李艺教授指出:“知识的完整性不能局限于工具的视野,否则就是将知识的完整性等同于软件功能的系统学习”。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只是沧海一粟,如果能以此作为学习的载体,在技术学习与运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实现“操作层面的技术―方法层面的技术―思想层面的技术”的合理过渡过程,体会信息技术的思想与方法,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何赛平.思维导图应用于信息技术复习课的实践探索中国电化教育,2009(7).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篇7

一、系统梳理

构建知识体系复习课中,首先要有一个对知识梳理的过程,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我想,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关键是梳理的形式怎样?如何梳理?

1.梳理的形式新授课的重点是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复习课的重点是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采用合适的形式,低年级和高年级采用的形式应该有区别。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梳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问题,通过回答就把知识进行了整理,比如说,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的复习》,教师可以把认识方向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把儿歌内容补充完整。因为只有教师逐渐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梳理的方法,学生才会梳理知识。高年级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梳理,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到已有认知当中。

2.梳理的方法。

(1)先回顾后整理。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温故知新,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回顾知识,把知识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然后根据需要,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对知识进一步整理。如《单位的复习》,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一写有关单位的知识,再追问:“你写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师生一起讨论,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想类,再想每一类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组织: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同学的想法,并注意归纳你们组已经知道的有关单位的知识。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分工整理,由一个同学负责整理一类或几类单位的知识。

(2)边回顾边整理。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我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作为体裁,通过提出解决包装盒中的各种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①讨论包装盒的特点,复习长方体的基本特征;②制作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纸板与包装4盒需要的纸板,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③计算包装盒的空间,复习体积(容积)的计算;④叙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综合复习各种相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二、拓展提升

提炼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一位老师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的一节总复习课,先让学生理清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及其相互关系,再把长方体变成等底等高的四棱锥,问:这个形体的体积该怎么求?学生小组交流后形成初步意见:受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的启发,想办法把四棱锥转化成长方体,然后就可求出它的体积。接着引导猜想:四棱锥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各学习小组验证猜想,通过动手实验,最后得出了“四棱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体积×1/3”。以上设计,教师紧紧抓住体积公式的推导,在学生理清本单元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教师顺藤摸瓜,先用课件演示长方体变成等底等高的四棱锥,而后大胆抛出一块实验田:“四棱锥这个形体的体积该怎么求?”学生自然地进行知识的上位迁移,并体现数学转化思想。

三、科学练习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复习课中的练习与练习课中的练习是不同的,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练习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而复习课中的练习重点是综合运用,整理提升,重在通过综合性问题的解决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设计练习的关键是要体现数学思想,贯穿数学方法,构建数学知识。

1.科学设计习题复习课的习题应该是基础巩固和拓展训练相结合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才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1)精心选题。复习忌题海战术,精选题非常重要。精选题可以是:有代表性的新授例题、学生作业易错题、本册单元测试经典题、历届期末试题中的习题、其他学习资料好题剪切。(2)分层练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号入座”,各取所需,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篇8

[关键词]营销;营销人才;精神特征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036-02

营销人才是企业连接社会、连接市场的桥梁,营销人员既是企业开拓市场的先锋,又是企业形象的重要代表。用业界常用的“三分天下有其二”来说明营销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然而,营销人才是如何成长的?他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特征?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听来的故事。

原先门庭若市的招聘大厅,一时间应聘者作鸟兽散。仅剩下a、B、C三君知难而进。

期限一到,诸君交差。面对公司主管,a君满腹冤屈,声言:十日艰辛,木梳仅卖掉一把。自己前往寺庙诚心推销,却遭众僧责骂,说什么将木梳卖给无发之人是心怀恶意,有意取笑、羞辱出家之人,被轰出山门。归途之中,偶遇一游方僧人在路旁歇息。因旅途艰辛,和尚头皮又脏又厚,奇痒无比。自己将木梳奉上,和尚试用木梳刮头,果然解痒,便解囊买下一把。

B君闻之,不免有些得意。B君声称,已卖掉10把。他为推销木梳,不辞辛苦,深入远山古刹。此处山高风大,前来进香者,头发被风吹得散乱不堪。见此情景,自己心中一动,忙找到寺院住持,侃侃而谈:庄严宝刹,佛门净土,进香拜佛,理应沐浴更衣。倘若衣冠不整,蓬头垢面,实在亵渎神灵。故应在寺庙每座香案前,摆放木梳,供前来拜佛的善男信女,梳头理发。住持闻之,认为言之有理,采纳了此建议,总共买下10把木梳。

轮到C君汇报,只见他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一份大额订单,声称不但已经卖出1000把木梳,而且急需公司火速发货,以解燃眉之急。c君说,为推销木梳,自己打探到一个久负盛名、香火极旺的名刹宝寺。找到庙内方丈,向他进言:凡进香朝拜者无一不怀有虔诚之心,希望佛光普照,恩泽天下。大师为得道高僧,且书法超群,能否题“积善”二字并刻于木梳之上,赠与进香者,让这些善男信女,梳却三千烦恼丝,以此向天下显示,我佛慈悲为怀,保佑众生。方丈闻听,大喜过望,口称阿弥陀佛,不仅将自己视为知己,而且共同主持了赠送“积善梳”首发仪式。此举一出,一传十,十传百,寺院不但盛誉远播,而且进山朝圣者为求得“积善梳”,香火更旺。为此,方丈恳求自己急速返回,请公司多多发货,以成善事。

对这家跨国公司来说,三位应聘者的去留已经不言而喻。

若按常理,想将木梳卖给和尚赚钱,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若换一种思路,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不可能中发现商机,开发出广阔的潜在市场,挖掘出发家致富的生财之道。思想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难以想象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带给人类的进步更是能超越任何束缚的。

这个故事也讦是人们杜撰出采的,对我们却富有启发。

首先,相对于众多的应聘者,a君,B君和c君无疑是幸运的。他们的幸运缘于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气概。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柯汉说:假如你敢冒险,最后一定成功。冒险的正面意义就是一种大胆的探索糕神,这也是营销人才最宝贵的一种人格特征。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世界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动态的市场总是波涛汹涌,变幻莫测,非得有冒险的勇气和执著的精神不可。要敢于面对常人无法忍受的匪境,不屈不挠,直到胜利。

其次,作为营销人才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善于从现存的事物中敏锐地观察到新事物的萌芽,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即创意,经过周密的论证,拿出可行的力案来付诸实施。所谓出奇制胜,就是创新能力运用的结果。显然在这一点,B君和C君较a君更幸运。

a君没有进行市场细分,故也谈不上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定位。

最后,知识改变命运。c君之成功在于其不仅进行了明确的市场细分,还在于准确的市场定位。木梳是“积善梳”以及隆重的首发仪式将目标市场战略运用得淋漓尽致。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篇9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8-0037-03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多媒体技术迅速得到普及,被大量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在教育行业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冲击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当中的运用,一改往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知历史,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直观性,让学生能够走近历史,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老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知识,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及各类知识之间的网状联系。当然,多媒体技术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本人从平时的历史教学出发,来探讨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利与弊。

一、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利

一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在历史课堂中,多媒体还原历史生动的画面,感人的音乐,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如在七年级下册《郑和下西洋》一课中导入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在网上搜集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4张纪念邮票,然后让学生从邮票中找出有效信息,学生从一幅幅生动有趣的邮票中发现了第1枚是郑和的半身画像,郑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上有郑和的宝船。第2枚是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的情景。第3枚是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第4枚是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于是我接着对学生说:“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的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甚至于要制作这样一套精美的纪念邮票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郑和下西洋和闭关锁国》。”通过这样的导入设计,用有趣的图片将学生的“胃口”吊了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二多媒体可以加强学生德育的教育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学生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系统地运用教材中的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加强学生德育的教育。如,八年级的教材主要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政权覆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教师事先收集相关电影、电视、文字资料,如,早期被西方列国侵略的遗址,两次鸦片战争的视频,新中国成立等素材,让学生亲临历史,感受近代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让他们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发展,形成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情感。因此,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三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历史学科具有存在形式的多样性,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学生识记知识普遍感觉困难,那是因为知识点多而且杂。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就有助于提高教学容量,将零乱的历史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抄写大量笔记的一些弊端。如在初三《美国史》复习中,将整个复习分为4个板块,分别是知识梳理、热点透析、沙场点兵、牛刀小试。知识梳理就是通过一个表格,出示各个时期美国著名事件的影响,让学生填出相应的历史事件;热点透析就是将近现代中外美国历史情况进行梳理;沙场点兵就是在学生掌握美国史基本知识的情况下练习中考典型例题;牛刀小试是将精选练习题分为3类,学生可以选择各种难易程度的练习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4个板块,学生对于美国历史有了立体的掌握,既增加了课堂容量,又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既感兴趣又加强了记忆效果。

教育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具有以下优点:知识点的直观性、增加知识结构间的有机联系、增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等。

二、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弊

在实践中,多媒体也有着一些问题:多媒体教学成为我们的公开课教学包装的手段,华而不实,部分老师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研究教材和课标,反而违背了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在进行复习课的同时,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是变成资料补充器材,教师照本宣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易于被精彩的画面,有趣的视频所吸引,忘记将教师课上所讲的重点内容记下来,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三、多媒体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实践中,多媒体应用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处理好教师与电教媒体的主次关系

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时,为了要及时按到鼠标,教师整节课基本上就站在讲台周围,一堂课从头到尾手按鼠标。这种使“执教者手忙脚乱,学习者眼花缭乱,听课者心烦意乱”的做法,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电教媒体在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手段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

二授课的演示与学生的学习要交互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从教师到学生是单向传递的。而使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知识是双向传递的。使用现代媒体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演示和交互。这就要求教师用电教手段进行分步提示演讲,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个性化的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条件。

三多媒体运用要与历史教材有机结合

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意到花大部分的精力去制作漂亮的幻灯片,但忽视钻研教材,运用教材,让学生在获得很好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忽视了记笔记,对书本非常生疏,做起题目时,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熟悉课本。

新时代的到来为人才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每一位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是一个由时间、空间和人物构成的演进着的三维立体画卷。多媒体教学为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由于其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明朗直观、人机交互等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主动地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掌握历史、运用历史,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历史这个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学科萌发生机勃勃的春天。

参考文献: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篇10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有效复习

高考考什么呢?知识与能力;学生要什么呢?分数!而分数也是要通过知识与能力来实现的。围绕这个原则,我们进行高考复习研讨,怎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呢?首先必须要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

一、高考复习研究的方向

靠什么来把握方向呢?《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还有就是近几年的高考卷,尤其是实施新课改的各地高考卷。

1.《课程标准》。课标起到的是统领全局的作用,向我们全面地展示了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这些,对我们的高考复习教学起到目标引领的作用。

2.《考试说明》。主要是框定了考试范围,明确了考核目标与能力,把考核要求细化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个方面,体现能力能力要求的递增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科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了考查范围,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让我们清楚了学生应该掌握到何种程度。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高考复习教学,提供了便利。

二、高考复习的策略

1.用足教材,夯实基础

(1)阅读导语,构建本专题的知识框架。导语往往起到提纲挈领作用,呈现本专题的知识框架。

(2)阅读教材的主体部分。课前预发填空题,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有基础性的了解,复习时重点解决老师根据本目、本节、本专题所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完题目后,用高考题或者各地新课程的模拟题加以巩固。

在复习完一个专题后,选择一些问题和练习来强化巩固知识,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内部各节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和本专题和其他专题或者其他模块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高考题目,史料浩如烟海,丰富多彩,考查角度千变万化,但史实和答案还是在教材之中,我们应该还是要立足于教材。当然,在引导学生关注史实同时,要有更高层次的视野,建构符合历史规律的世界。我们要有新的维度和思考层次,提供新的思路。

2.一轮复习课中的具体教学要求

(1)知识点定位要准确。包括每个具体知识点的各个基本要素:如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等,同时,要明确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要掌握到何种程度)。在备课中老师应该对考试说明所框定的核心知识进行逐条解读,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2)核心概念讲解要透彻。要讲透重要概念的内涵,即概念本身的含义,然后梳理与此概念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它们的共性和差异性,然后设计一些习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要清晰。

近年浙江文综卷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比如:

【2009浙江卷】19、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阶段特征。

怎样梳理基本线索、理清阶段特征呢?按时间,梳理大事年表;分领域归纳相关知识。通过梳理形成以时间为经线,以领域为纬线的知识网络,横向体现同一时期不同领域的情况;纵向体现不同时期同一领域的变化和发展,从变化和发展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梳理,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繁多的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梳理归纳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4)高考动态和史学研究成果要关注。

高考动态的把握主要依靠对近几年新课程高考题的分析,教师可整理近几年高考中考过的、高频的、未出现过的考点给学生,使学生更明确考查的方向。

另外,作为教师,还要多关注报刊杂志,关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一旦发现自认为有价值的一些信息,要注意进行分析整理,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比如2010年的浙江文综高考卷突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肯定了国民政府的一些经济上的成效。更为可喜的是关注了当前国内舆论界争论的制度创新如美国的三权分立,第39题的三则材料涉及了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我发现在《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1期上有万绍红的《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第3期上有薛伟强、高景龙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第5期上有《单一的“三权分立”还是全面的分权制衡》等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有效训练

我们平时都有很多的练习和考试,基本能很好的检测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复习的效果。但是有的时候有些题目还是缺乏针对性,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好题的积累,对在月考、训练等出现的试题,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要及时摘录下来,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每个老师都有很多机会和途径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但其实每个人的文化底蕴、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学功底、风格水平等都存在差异,所以一味学习他人的经验未必适合自己,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并能体现自己特色的复习方法是最好的。谁的课堂谁做主!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主编.《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