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十篇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十篇

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36

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1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美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我们必须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造、研究以及综合解决问题,融美术与其他学科为一体。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各科知识结成一种互补互利关系,弥补各种学科的不足之处,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条块分割式教育,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分离,学科内部也是泾渭分明,各种学科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这种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得本应完整的经验成为支离破碎的、零散的知识,只有采用整合式教育,才能使每个人构建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

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自我娱乐的形式,而且是解决科学以及其他问题的最好方式,反过来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美术创作的源泉,通过美术与其他学科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转化,常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所以美术课力图与艺术和非艺术学科建立一座桥梁,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美术的创作水平,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其他学科内容,发展转化、类比、抽象、相信和创作的能力。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学生在完成一项美术活动中,要设计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例如在一节围绕风筝的美术课中教师给予学生的任务是设计、制作和放飞风筝,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运用特定的艺术知识技能和美的原则,把风筝设计的美观、新奇,而且必须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才能把风筝放飞起来,多大的风筝才能飞起来,如何飞得更高等,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学生需要掌握很多领域的知识,如空气动力学、工程设计等知识。只有将美术与这些学科完美结合,才能制造出既漂亮又飞的高的风筝。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学习,才能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比较全面的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利用美术课来表现其他学科的内容

美术课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一个重要平台,它涉及的种种创造活动,最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其中包括多种结果的预期、反复尝试能力等。美术课不仅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群体的创造智慧。

例如: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民间故事、寓言故事改编成剧本,按照剧情分工合作,设计每个角色的形象,用各种材料根据剧情加工设计服装,利用废报纸、废塑料袋、绳线、颜料等材料,加上适当的布料、围巾、帽子等饰物,有创造性的设计制成“服装”、“手袋”等,再配上设计音乐、化装、布景和灯光,另外还有动作设计和海报设计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2

摘要: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性的美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优良修养、较强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与时俱进等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师;专业素质

一、高职院校美术老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美术专业的相关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美术作品鉴赏技巧、美术作品背景历史文化、美学知识、美术设计以及动手能力。所以,美术老师自身应该具备各方面美术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在美术教学中游刃有余。

(一)美术基础知识

美术基础知识是每位美术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同样也是高职院校美术老师教学的依托,是学校完成美术教学与科研目标的基本。美术专业基础知识理应包括美学、设计学、美术史、色彩学、透视学、造型理论等等。

(二)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的美术老师除了要掌握美术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熟悉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决定了老师的教学方向以及教学水平衡量指标,美术这门艺术博大精深,常常被分为不同学科,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应该熟悉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深入研究专业知识,老师的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有美术老师的专业语言知识、专业技巧知识、专业发展史、工具以及材料相关知识等。

(三)美术鉴赏能力

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美术设计相关工作者,所以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美术教学重点之一。老师作为引导者,自身应该具备卓越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熟知不同美术创作手法,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创作风格,掌握古今中外优秀名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风格,从而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并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四)丰富的文学知识

美术作品中会涉及到文学相关知识,包括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地理、、古今园林建筑、理想抱负等等。美术老师只有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才能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意以及作品内涵。

二、高职美术老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与技巧

(一)教学语言知识

美术老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其自身的语言知识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与领悟,语言是美术老师教课的重要工具,主要表现为口语表达以及身体语言。美术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进行准确、形象表达,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而不会造成专业术语混淆不清的现象。由于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专业性较强,学生普遍觉得枯燥无味,老师应该尽量采用幽默、比喻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身体语言也是重要的语言知识,美术老师应该适当采用。

(二)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知识是每个老师所必须具备的,是衡量一个合格老师的重要指标。很多高职院校的美术老师较为缺乏,往往有不少学校会聘用兼职美术老师,也就是社会上优秀的美术工作者投入到高职美术教学。这部分老师的美术专业知识、美术创作经验相当丰富,但是往往缺乏专业老师培训,不具备教育学知识。自身所学很难有效传授给学生,导致美术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教育学知识对于美术老师而言也是必备知识。

(三)教学方式与技巧

美术老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取决于其教学方式与技巧,随着我国教育行业发展以及提高,以往的美术教学方式与技巧已经不能顺应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美术作品,另外多媒体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美术老师应该具备加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不可控制性较大,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当下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时间,确保实践效率以及课时控制,达到提高美术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美术老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修养

(一)道德修养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导者,其道德修养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以及道德素质。作为高职院校的美术老师,必须具备道德修养,具备优良思想品德以及风险精神,注重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做好表率。

(二)情操修养

高职院校的美术老师不应该仅限于完成自身教学任务,应该具备情操修养,有较高的责任感。工作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历史责任感,热爱祖国,为我国艺术发展提供自己的力量;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教学过程中,将积极向上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热爱美术、热爱国家,为学生以后发展以及理想抱负带来正能量。

(三)艺术与文化修养

以上所提到的道德以及情操修养是每个为人师表所必备的,而美术老师作为艺术类学科,还应该具备丰富的艺术与文化修养。艺术与文化修养是否丰富还取决于老师的知识、文化、艺术、兴趣爱好等。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有渊博的知识,较深的艺术造诣、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在其教学中体现出来。丰富的艺术以及文化修养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也不断提高自身艺术、文化修养。

四、高职院校美术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教学安排

美术教学包括基础知识教学、实践教学、鉴赏教学等等。美术老师应该具备加强的教学安排能力,才能确保美术教学目标完成,且教学质量达到预期。老师会根据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科学安排课时以及教学进度,从而保证美术教学按部就班进行,并且注重穿插式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能力

美术教学由于涉及到不同课程,还包括了课外写生实践,实践课程中涉及到的工具、材料也较多,美术老师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才能确保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涉及到的组织活动较多,作为高职院校的美术老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才能确保美术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

(三)沟通能力

为了确保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质量,老师应该具备加强的沟通能力,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看法以及态度,清楚学生的美术学习目的,掌握当下学生的美术学习状态以及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方向与期许。从而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向。除此之外,与学校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准确抓住学校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相关问题反映给校方,最终起到校方与学生间有效沟通桥梁。

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4

那么,高中美术科的综合科的设置就十分必要,随着科学迅猛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单一的分科课程形态,不仅不能适应科学的迅猛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多数教师习惯的高中美术课程是以单纯的美术欣赏为特点的,这种认识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对新的美术课程的认同。其实,以单纯的美术欣赏为特点的高中美术课程只是一个特定的时期的产物,在高中美术课程发展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将欣赏和操作活动结合起来的。所以,新的高中美术课程设计,应该说是一种对完整性的恢复,里面包含了美术最主要的各学科知识。比如有绘画、篆刻、雕塑、设计、国画、电脑美术等等学科内容。这样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学习新的高中美术课程,对我们也是一种很大的触动,不仅要求自己要掌握其中的知识,还要能传授给学生。要求用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来重新的组织和设计一趟美术课教学。在新的美术教学中,我尝试把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课堂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效果,谈谈自己对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体会。

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我在美术课中增设能体现人文教育的教学思想,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出两个以上的模块课程,比如绘画、摄影、设计、工艺、电脑美术、美术鉴赏等模块课程,涉及了几个系列六个模块。提供相应的课程,让学生自己根据喜好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导入其它学科的知识,把美术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保持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又增加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主动学习美术学科中不同领域知识以及体验其它相邻学科的互动,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样的选择和学习,有助于融合学科界限,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完成学校教育的整体目的,而不止是各学科的各别目的;有助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有助于学生在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求知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创造性的、促进性的合作性的教学;有助于学校教育中更好地处理当代社会问题的内容。

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5

【关键词】美术博物馆知识生产交融共生

美术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承载着文明的传播和民族艺术的演化。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在人类民族艺术的演化过程中起着记录和展示的作用。无论在世界的东方还是西方,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国家的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信仰、不同观念。虽然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都十分重视美术博物馆的收藏质量与研究品位,并且都从自身的文化脉络和审美特质梳理了风格迥异的艺术品,相继建立了世界上著名的特色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观念与目标定位也成为美术馆人始终追求的学术恒定信念。

美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艺术机构,约有300年的发展历程,其主要职能是收藏与研究、教育与引导。美术博物馆的研究主体不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以深刻的国家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作为支撑。因此会呈现出强大的主流性、意识性、形态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这不仅激发了人们对潜在文化价值的认可,并且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社会前进、体制完善、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美术博物馆在艺术品典藏以及专业运作方面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体系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具备良好的典藏研究、风格取向、管理模式、类别梳理、学科交叉等相关的重要环节。

美术博物馆的重心是教育,核心是艺术生产力。在艺术管理中有三种专业精神是必备的,即追求艺术的卓越性和真诚性,追求亲和力以及对受众的开发,追求公众社会责任感。美术博物馆作为学术研究机构,首要任务是面向公众策划各种高品位的艺术展,在呈现以及演示艺术形态的同时保证其完善性与艺术性,强化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特征,鼓励创造艺术的鲜明变化,并获得更多的观众群体,以开放的、多样化的姿态塑造美术博物馆的学术权威,并且有别于传统权威和陈旧老套的以往形象。美术博物馆能否挖掘师生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关键要看其是否为师生创造了高品位的艺术饕餮大餐,是否接受艺术方式的主动性,以及是否营造了多学科再创作的知识环境。美术博物馆倡导学术视野与文化互动,其以多种维度视野和精确角度审视艺术品的各个层面和细节,对文化脉络、艺术属性、展示空间、建筑设计、教育心理等多领域的整合延伸了美术博物馆与观众间的互动关系,属跨学科和专业的综合研究。再次,我们特别强调文化属性、文化生态、哲学历史、、语言文字、美学判断、绘画雕塑、建筑景观等学科的交叉互融建构了知识生产系统,在美术博物馆的空间内孕育、迸发并输出了源源不断的知识生产力。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不同时期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际化造型艺术博物馆。其是展示学院教学、创作与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同时还担负着对外文化交流和推动国际美术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具有收藏、陈列、交流、教育、研究等诸多功能。因此,美术博物馆极具知识生产力,为多学科的交融提供了源泉。美术博物馆的永久藏品将成为西安美院学术培养计划的催化剂,将藏品充分使用并融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有利于使美术博物馆实现培养中国特色造型体系审美功能目标,且扩展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基本内容与核心。

美术博物馆建馆的目标是要让视觉艺术成为教学、科研、创作的核心。我们已清楚意识到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在培养塑造人才以及文化传承和视觉艺术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坚持高水准的典藏和国际前沿的学术研究为建馆宗旨,集中体现各时期艺术类型的特质,完整展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和美术史,以教学科研、创作交流为中心,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百花齐放、特色发展”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坚持以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传统、延安革命文艺传统、西北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当代“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等“四大传统”和以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为导向,将艺术人才培养与美术博物馆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美术博物馆更是体现四大传统的支撑体,也是教学的第一课堂,特别是全院新生入学教育,以及造型艺术部的基础训练全部在美术博物馆完成,教学改革中提出的重塑中国特色造型艺术体系就是以中国传统雕塑为切入点,同时还强化了美术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建筑美、结构美、光影美等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此可以训练素描、色彩、雕塑、水墨画、当代设计等内容,因此美术博物馆成为真正的教学延伸和学习场所。以上诸多要素都来源于美术博物馆的典藏与研究,其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实物资料与学习转化的过程,其理念与创建一流美院的学术目标相称,与“百花齐放、特色发展”的大学精神相称,与学院的精神文化取向相称,与当下艺术思潮的审美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

知识生产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生态系统,其涵盖了哲学历史、、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等方面,且在此系统中与美术博物馆恰好形成了不可取代的艺术模式。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都依附于知识生产系统之中,互为辩证弥补共生。特别是在整个人文社会之中成为人们美的共识,西安具有丰富的周秦汉唐历史遗存,有着黄土文明历史悠远的厚重文脉,也有着延安革命文艺的光荣传统,因地制宜地走特色发展之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也是地处文明古都的美术博物馆的学术特色。然而,本着与当下艺术观念、审美状态等结合紧密,作为艺术教育和科研的殿堂,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自建立以来,立足古都,面向西北,关注全国乃至海外,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血浓于水的情感体现,其是记录文明的进程、承载着灿烂文化的历史记忆、担负着美术兴国的理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美术中的成就,可以长久地留存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博物馆和地面上,成为后人永久无法替代的历史成就,成为这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记。美术博物馆集收藏保护、学生教育、展示研究、传播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其核心动力就是知识生产,即美术博物馆是由知识生产而建构的人文系统,其以知识生产为契机,逐步展开谱系梳理、知识聚能、综合学科、中西比对、艺术培养、特色发展等有效的知识生产机制。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艺术中心,更是西安美术学院“百花齐放、特色发展”办学理念的实验室和窗口。其就像一本综合教科书,兼容、自由的学术精神,直接服务于教学,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不仅为学生提供临摹学习的平台,更显示了传统艺术魅力的恒久价值。在博物馆中每件藏品都在述说着一段灿烂的文明史和脉络学术史,散发着生命的活力,使身处其间的学子不断增加炎黄后裔的自豪和发奋拼搏的责任感,中华文明与西方文化有了形象化的比对与阐释。

知识生产也来源于从谱系梳理上升到比对研究的过程。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藏品数量2万余件,分展馆9个。一层古代绘画精品馆以五代至明清时期绘画为主,藏品近1000件。二层中国历代绘画陈列、临摹馆中藏品2000余件。三层现当代名家作品馆、学术报告厅中藏品1300余件,包括国内外名家校友、学院教授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艺术设计、美术理论等作品。四层艺术考古馆中藏品2100余件,自史前至明清时期涵盖彩陶、青铜器、玉器、瓦当、陶俑、三彩、瓷器及佛造像等类型。民间美术馆中藏品12000余件,包含剪纸、泥塑、面具、皮影、刺绣、泥玩、石刻及木版年画等。五层校史馆藏品约900件,以珍贵实物展示为主,丝绸之路艺术馆藏品约1000件,石刻精品馆藏品约40余件。美术博物馆立足传统文化,博古厚今、融通中西、风格各异、兼容并蓄。置身于空间中更是心境的调整、视野的拓展、观念的变革、文化的交融、艺术的升华。美术博物馆文化属性是多元一体的,如何建立健全符合当代艺术发展规律,促进艺术创作繁荣、持续发展的美术博物馆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和人性化品格的体现。建立一个良好的美术发展生态,全面提升文化传承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传播能力,开创美术事业的新画面,这是美术博物馆公共艺术给予我们的启示。

知识生产是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综合功能中的主体核心,学术研究将依托于对中华各类优秀遗存进行解析,特别是针对唐代以前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不同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如木偶、皮影、剪纸、面具、马勺、泥玩、刺绣、石刻、木雕、陶瓷等民间艺术品。开展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美术史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和学院的教学与科研、交流提供了真实可感的资料和借鉴。同时,博物馆立足传统文化,以中国西部和丝绸之路的典型文化遗物为收藏代表,博古厚今、融通中西。藏品以绘画、雕塑、民间艺术为主体,兼收对美术史构成意义的多类美术考古标本以及有关的美术图书和文献资料。其在当下的作用已超出一般教学科研的范畴,在知识生产和对外文化交流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作为西安美术学院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还担负着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学术研究中心的重要艺术角色,对于推动当代美术事业发展,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该馆综合功能中的主体和核心是研究工作,是开展收藏、陈列展览、教育推广等业务工作的前提。学术研究将依托该馆对古代遗存和近现代以来美术作品、民间艺术品的收藏,开展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美术史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以及围绕美术馆功能和业务的美术馆学术研究工作,积极推动当代美术事业的发展。

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6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多年来,由于重视度不足,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相当多的学校仍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认为艺术课程可有可无,忽视了艺术教学在教育中的价值。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

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埃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

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7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多年来,由于重视度不足,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相当多的学校仍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认为艺术课程可有可无,忽视了艺术教学在教育中的价值。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埃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

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8

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促进美术教育教学发展的基石。在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发展自我思想意识与情感意识,不断通过自我学习,以多种学习方式完善自己,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美协活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交流、继续教育、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认为需要提升的文化艺术素质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能认识到各方面素质完善的重要性,并意识到通过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业务能力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质,但他们还是偏重于专业学科技能方面的素质完善,而对其他学科知识认识和了解较少。其实,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本质要义,而不仅仅在教学中进行片面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技能说教。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文化艺术素养决定美术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升的文化素养有: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养、学科教学技能、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交流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具备合理的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质结构,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追求自我完善与自我奋斗的基础,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顺利开展美术课程教学的保障,能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维认知能力提供更多的维度和可能性。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完善,造就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新时代美术课程的设置对美术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要求更高,要求美术教师不断关注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美术教育改革动向。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我完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细节来自好的习惯,日积月累的文化知识学习可以增长智慧,丰富内涵修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形成一种高效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民间生活,多接受传统美术方面及其他学科方面的新信息,多参加学术性的交流活动,如美术教学活动、美术采风活动、民间艺人交流活动等,形成一种善于反思、批判和研究的思想行为方式,在交流学习活动中拓展艺术视野,激发创造意识,健全自我人格魅力,展现出紧跟时代的优秀美术教师风采。

二、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毋庸置疑,教师的职责在于育人,教学是教师实现育人的组织和策划手段,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人才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应该思考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给学生所能带来的效益,如果不考虑效益,教学就会变得盲目而无意义”。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一种注重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与创造精神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队伍。因此,重视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是美术教育前进的动力。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组织能力包括:美术竞赛组织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业余培训组织能力等,而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高的教学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与制作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学示范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只有掌握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引领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整合教学资源,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选择、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学科领域的资源数据库,创造更大的美术教学空间。

三、结语

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9

关键词:美术馆管理;学科建设;美术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59-03

美术馆管理既有着自身独立的学科研究领域,也与其他相关学科存在着交叉及边缘模糊的范围,如博物馆学和艺术管理学。现代博物馆学一般与考古学和历史学关联密切,相近学科有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和文物保护技术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藏品中,大量的古代近代艺术品收藏显示了美术馆与博物馆的近缘性。

曾任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黄光男教授在他新出版的《美术馆管理》一书的前言中说过:美术馆的重要性,已随着世纪交替而有更新和更前瞻性的规划与发展。他认为,美术馆作为一个特别的文化载体、文化现象,它是用最为直观的图像保存着人类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延续、传播着人类的知识。在过去的社会文化各类别的发展中,人们对美术馆的认识是较为陌生的,疏于美术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乏于制度的建立,经营者的理念常被忽视所导致。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美术馆早已不只是一个固定的、局限的建筑空间,它被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观点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能在中国近几年内大数量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自觉努力地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进程。这种美术馆文化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意识对于整个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壮大,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将发挥出积极重要的作用。所以,美术馆及其学科研究的发展意义是引领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寻找一份价值,其价值源于先人智慧的传承,而突破囿于物质的局限性。

一、美术馆管理的学科化进程

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但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的同时,我国美术馆面临着管理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公众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的2011年有近5亿人次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但全国168家公立美术馆的2000多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足50%。平均每个美术馆拥有的专业人才不足7人,平均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不到2人,而其中大多数专业人才集中在少数大型国有美术馆。近年来频繁的美术馆管理学术培训在各地相继举办;美术馆学的理论性建构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与突破。培训涉及的内容主要以美术馆管理模式、内部工作程序为切入点,将之与社会、文化、教育相关系,揭示隐含在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的美术馆背后的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内涵,阐释美术馆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美术馆的知识生产和美育的意义。

2011年12月,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与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合作,在法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帮助下,以讲座的方式举办了首期《美术馆管理培训专业课程——如何收藏?如何展览》。虽然这次培训课程为时一周,其教授的核心包括了美术馆运营、展览陈列、收藏管理、对外传播及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培训对象面对的是全国各当代美术馆、艺术中心及画廊的管理人员,当代艺术策展人,专业艺术媒体记者,艺术收藏家,专业展览布展技术人员等。2012年5月,由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共同策划了“文化管理在中国——高级培训与研修计划”。“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届的‘文化管理在中国’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博物馆、美术馆、剧院、舞蹈团、表演机构以及电影/戏剧节等文化领域培养了五十多名新一代年轻领导人”。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是2006年成立的、一个开展美术馆界协作与交流的专业组织,其团体会员到2012年止,已有中国各地的公立美术馆及部分民营美术馆72个,在开拓、推动中国美术和美术馆的发展中,搭建了国内与国外相互合作、交流的平台。如组织了2006年的“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举办2010年“国际现代美术馆协会年会”等国际学术论坛等。

作为文化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美术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的重要内容,2012年的6月和11月,由文化部艺术司和文化部人事司主办的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馆长)培训班(两期)、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策展人)培训班、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典藏专业)培训班分别在浙江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举办。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美术馆学界所举办的专业性、学术性及内容较为深入全面的一次高规格的教育培训,无论从实践还是学理及学术的角度,针对中国现状的美术馆问题,对“美术馆”的规范化建设、“美术馆学”的理论性建构,美术馆的职能和范畴,美术馆的“文化意识”和“公共意识”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在美术馆学科理论研究中,最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观点,即当代“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已从传统意义的“美感”为收藏与展示原则的美术博物馆上有所突破的提出,认为“知识生产”是美术馆的核心动力,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的综合体,在美术馆里发生的一切与艺术及文化相关的行为,都可能并应该构成“知识”的意义及价值并成其为意义之所在。如视美术馆的任何一次展览“都穿透了美感和装饰,以一个问题作为主题,然后对之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结合原始材料,特别是视觉形式的原始材料,会同文字、影像、各种新兴媒体可能记录传播的所有机制”做一个全面的呈现,这就是知识的生产和对知识生产过程的显现。

在我国,相关的学科研究论著在近十年来有极大的突破,在中国知网“文献全部分类”搜索引擎中输入“美术馆”这一主题,便可得到具体的数字。2000年的有关论文仅为33篇,2012年已达1219篇相关文章,期间的学术研究的为37倍,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308%。在《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主办,2001年创刊)、《大学与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2010年首辑)、《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主办,2005年创刊)等刊物中,讨论了“博物馆转型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研究”、“博物馆展示文化与藏品管理”、“美术馆的公共性与知识性”、“作为知识生产与文明体制的美术馆”、“当代文化中的美术馆”、“美术馆的文化策略与学科建构”、“艺术品修复:一种独特的文化焦点”等专题。这些研究与思考剖析并梳理了国内的美术馆学科的多元化面貌,是日前我国美术馆和策展机制面对的问题和特点。

二、美术馆管理的学科性与学科区域

一门学科的构建,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及目标,在研究领域中,要具有排他性,即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我国,美术馆的性质更趋于“近现代”或“现当代”,这是相对于传统的中国博物馆体系而言。一般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主要致力于收藏和长期陈列、展示古代文物、文献和大概念下的艺术品,而中国的美术馆则侧重对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的艺术作品的收藏、展示、策划、教育、运营、学术的研究等相关内容,并以综合性的功能实践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知识与经验,便形成了美术馆学的学科研究领域、学理与学术范围。

“美术馆学”一词是对美术馆知识体系的一种理论性描述和学科的概念定义,最早出现在卢炘的《中国美术馆学概论》一书中,他辨析道,“美术馆确实是最具有活力的博物馆形态。其活力的来源主要在于其积极参与当下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这和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有较大的区别。美术馆除了对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作长期的收藏、展览以外,还要对当下的艺术作品进行研究、展示、收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知识生产:美术馆的功能与职责》一文中说,“美术馆是由‘知识产生’而构成其运作系统,以‘知识生产’为出发点,从而展开具有目的性的知识制造、传播、交流、保护、再生产的一系列工作,形成有效的知识生产机制。”王璜生所指的“知识生产”,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美术馆展览及相关的学术性建设;对历史文化和资源的学术梳理、合理利用及当下阐释,尤其是对美术馆藏品及文献资料的研究、整理、保护和相关理论建设;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动态;公共教育;交流和互动。

根据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B.Bernstein)的跨学科研究中的学科与学科区域的理论,当学科(他称其为单学科)的研究达到一程度后会出现知识的区域化:即单学科变成一个大的区域,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对单学科作出选择,学科区域是产生知识的领域与实践领域的中介层面。美术馆学的研究可视其为单学科研究,如同物理、化学、社会学等;在美术馆工作实践中,管理学知识的介入,使美术馆学与管理学在各自纵向的知识结构中构成了横向交叉的话语与相互关注和共鸣的基本条件。管理知识体系所涉及的以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替代经验管理;管理工作要靠法治而非人治;良好的职业伦理道德;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掌握;策略规划与决策;组织设置与人力配置等。所以美术馆管理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若干工作实践—理论研究—相关学科交叉、整合后,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2010年9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创办国内首个“艺术管理与美术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班开学,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典礼上表示,首次把艺术管理学和美术馆学结合起来,在艺术管理的大领域里思考美术馆的课题,将为全国美术馆界今后培养人才做先行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有望为全国美术馆界的人才培养工作创造新思路。

三、美术馆管理的学科建设理念

唐斌在“关于2012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馆长)培训班学习心得与认识”一文中谈到,“中国目前的雨后春笋般地建造(新建、改扩建)起来、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和不同归属体系的美术馆,其复杂性是世界任何国家所罕见的。”在国内美术馆数量急剧增长、事业扩大,学术研究领域深化、专业人员倍缺的大背景下,唐斌提出解决现状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与完善三个体系:艺术资助体系、艺术评价体系和艺术传播体系。事实是这三个体系的实质对应着美术馆实践工作的主要内容,即藏品收藏、学术研究、展示及公共教育与宣传功能。每一个体系都可成为美术馆管理学科结构的主体内容,并可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该学科教学理念的依据。早在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都开始陆续设置了“美术博物馆学研究”、“美术博物馆公共美术教育”、“艺术展览与策划研究”、“艺术市场与收藏管理”等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程度的专业课程;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12年设立了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美术学下的“美术博物馆学研究”的博士学位。“美术馆管理”专业于2008年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首次招生,2012年设“美术馆应用研究”硕士学位,顺应了国内美术馆文化及该学科建设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高校的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非一蹴而就,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保持着自身学科发展的连续性,从而形成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是最基本的条件。作为较新学科的美术馆管理专业,可以说它策划了一个新知识体系,其学科使命肩负着在我国美术馆文化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意识建立的过程中,对整个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壮大、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发挥出积极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该学科功能的确立,是立足于美术馆的发展,引领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寻找一份价值,传承民族精神,展示多元文化。

进入到高校内的学生接受了美术馆管理这一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理论教育,完成实践、个人能力的培养,走向社会后不仅能胜任美术馆公共教育、美术馆藏品保护与修复、视觉艺术策划与批评、美术馆学术研究等工作,也适应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的高级管理、视觉文化公共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人员、视觉文化出版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人员等领域,覆盖艺术媒体、画廊、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品投资、艺术品拍卖等行业。

参考文献:

[1]张德禄,秦双华.马丁论跨学科性[J].当代外语研究,2010,(6).

[2]黄素满.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之研究[D].台湾:南华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所,2003.

[3]郑世仁.浅说伯恩斯坦其人及其巨着《教育论述之结构化》[J].台湾国立编译馆馆刊,2007,(4).

[4]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6]黄光男.美术馆管理[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01.

[7]“如何收藏·如何展览”美术馆管理培训专业课程[eB/oL].

http:///event/15108126/.

[8]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9]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21.

[10]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2.

[1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网[eB/oL].

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10

关键词:实效性;科学性;综合性;开放性;视觉审美文化性

美术教学原则,是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美术学科特点、教学活动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美术教学活动遵循的原则。课堂美术教学是美术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和主要形式。常锐伦和李朴珉编写的《中学美术教学》、高师教材组编写的《美术教育学》、郭绍纲、范凯嘉编著的《美术教育方法论》等文献中,对美术课堂教学原则进行了论述,比较之下《美术教育方法论》的论述较为全面,它概括为:1)美育贯穿始终的原则;2)视觉思维训练的原则;3)创造性原则;4)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5)直观教学的原则;6)统一要求、集中教学与因材施教、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7)精讲多练的原则等等。

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实施、教学规律获得新认知、美术学科的发展出现新面貌的背景,联系当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对课堂美术教学原则作一些思考。

1实效性原则

所谓“实效性”是指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学生获得知、情、意、能力等方面具体而切实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学生作为完整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最为直接的体现;这是针对课堂教学因为其职业的习惯性,教师的教学行为容易流于惯性思维和保守教学,以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影响不普遍的现实而提出的;这是针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往往疏离或错位的教学现实而提出来的。怎样在课堂这一特定时空环境下,谋求交流的最广泛化、最深入化以及教学目标的最佳达成,这是教师课堂教学计划和实施过程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学的实效性本质上就是“教”与“学”怎么切合的问题,就是怎么建构与学生认知水平、认知结构、实践能力、学科素养、人格结构等相适应并能使之得到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

对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全体学生的尽力关注和尊重是课堂教学获得实效的基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启动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尊重学生合理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得到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尊严和幸福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性,理解的深刻性,为教学活动的良好实现奠定丰厚的信息基础、感情基础和伦理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生共振是有效教学的动力。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传递的信息打下了基础。教师应进一步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触及学生经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企盼,在问题情景和探索氛围中,在师生创生性的不断交流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成为真实的学习主体,让课堂教学提升为师生共同创造、发展的充满活力和惊喜的学习共同体。

理性的概念陈述和感性视觉体验相互刺激或印证是达到教学实效的重要方法。怎样让课堂教学中必然存在的抽象概念、理性知识的阐释,被学生深刻体悟和理解呢?让知识讲解与视觉体验、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象、经验与想象相互激荡,特别是要将学习与学生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将美术欣赏与技能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视象,从而让知识、能力、情感等得到整体发展,融入生命的历程。

2科学性原则

面对无限丰富和复杂的世界包括课堂教学,怎样寻求教学行为的科学性呢?这是教学实施和管理的一种需要。

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符合学生心理和视觉认知规律性原则。20世纪,视觉认知心理研究得到不断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是我们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科学性依据。比如罗恩菲德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学说;再比如安娜・凯特纳(anna.mkindler)的“视觉美学的模块性”学说,他指出“视觉不是一个被动的感知活动,而是活跃的建构活动。”[1]“许多证据证明,不同类型的美术创作将用不同的大脑系统来完成。……研究证明抽象艺术比表现或叙述自然的艺术更能激活脑的一些部位。动态多维艺术也会激活大脑的某些区域”[1],等等。这些发现对美术教育方法的选择是重要的依据。

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应该符合美术学科规律。美术学科涵盖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学、科技等丰富内容,具有复杂的综合性和实践的技术操作性;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式具有逻辑与线形的一面,同时广泛存在非逻辑、非线形的一面;具有视觉感知力、形象思维力、文化理性判断力、视觉表现力相结合的能力结构等学科特征,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复杂性、开放性和挑战性,也是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探索科学性方案的内在因素。

3综合性原则

感觉、体验、知识的相互融通,可以深化对具体题目的理解和促进知识的内化;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可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提升学问的再生活力。我们应树立整体教育观,将具体知识置于系统结构中学习,将知识学习和人格建构、人文精神培养结合起来。

视觉感知与其他感知形式的综合运用原则。人们感知事物时,往往是多种感觉器官发生效用,由于感知对象和主体的差异,当然存在某种感觉器官的感知为主导的现实,但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感觉器官的感知与反响具有融通的特性。腾守尧先生也谈到“凡真正的艺术,必然是人性的绝妙体现。这种艺术和人性都是一个绝妙的综合体。凡是人,都有人性,人性是其感觉、情感、思想、智慧、个性等组成的整体。人的听、视、触、动、言语等器官和感觉,总是互相制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感受。”[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深化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视觉感知、理解、悟通,可以设法调动学生其他感觉器官,以多维方式认识事物,从而获得丰厚整体的认知,孕育潜在的灵性。

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实践、美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原则。美术现象的研究、视觉文化知识的传播、技能的实践,某种单一发展培养模式必然缺乏可持续性,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启迪、融通,为具体知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生机;将知识点发展成线,扩展到面,进而立体化;将教师传授的东西融到一个活的世界,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良好认知结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等四方面的内容的综合运用,它们联系密切,具有融合性。“‘艺术与生活’强调观察与感知,但任何观察和感知都离不开情感、文化素养、科学方面的知识;‘艺术与情感’强调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情感体验基础,但情感体验又不能脱离生活和文化;‘艺术与文化’强调对艺术品含义的把握,但这种把握又离不开情感和生活体验;‘艺术与科学’强调对媒介各种性能的认识,强调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但这些认识和联系又离不开对生活观察和感知,离不开文化和价值的选择。”[2]它们之间的综合运用,为学生心智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必然的。一则,多种教学方法形成的多种感知形式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视象,激发学生感知兴趣和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二则,不同知识形态,必然需要相应的传授方式,不同的知识点的具体特征必然决定了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方法。不同知识点建构起来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4开放性原则

后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知识具有发散性,目标具有弥漫性;它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在沟通过程中,教学文本得以产生。这一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也是奠定每一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的基础过程。”[1]在倡导民主、人本思想的背景下,就视觉文化修养具有个体性和民族差异性的美术学科而言,讲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必要的。

教学计划的预设与课堂实际交流的应变相结合原则。美术现象的解读具有多元性,艺术理论感悟具有朦胧性,形象感受与鉴赏具有个体性,这就增强了课堂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教师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丰富性,给予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应基于美术教学的本质要求,在交流的过程中,诱导消极因素,推动积极因素,同时面对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思想火花,教师应抓住契机,调整预案,获得教学过程的创新和生命的活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原则。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是最具有优势的学科。一方面,美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在思想自由的状态下,将主体充满个性的新发现、新价值、新观念,由无形的心灵视象物化为具有客观性的现实载体,这一过程无论是思考孕育还是技术实践,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美术教育的实质,就是借美术作品这一媒介,作心灵陶冶,审美感悟,规律探究,人类文化体认,从而达到整体人格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它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鲜明的个体差异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审美感知及判断的差异性的基础上,还要不断自我反思,不断创设情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更要注意将学生的差异性往健全人格的道路上带领,差异并不意味着良好的个性,教师应以世界的眼光、未来的眼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以人类文化优秀品质的价值观去促进学生知情意的良好发展,这样的教学不是盲目遵从已有习惯和规范,包含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前瞻性思想,它是教学创新的根本源泉和活力之所在。

美术教学的多元文化并存原则。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由于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历史传统的差异,其审美观、艺术风格必然存在差异,我们不能以单一的标准去作简单的判断和选择。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观察、洞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那是一种复杂的视界交流和灵魂撞击,由此,学生的心灵才得以升华,情感才得以丰富,爱心才得以抚育,进而热爱我们的整个世界。

5视觉审美文化性原则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经济为标志的各个领域“全球化”的时代,人类生存的信息符号环境发生着日趋“可视化”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视觉文化建构着人类文化的新形态,同时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视觉语言也不是少数人的图图画画,它是由造型要素按一定的组织原理构成的交际媒介,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和日常生活之中,学校课堂美术教学显得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显得越来越重要,其教学理念也应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视觉审美判断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美术素养基础。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视觉识读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意识,对眼睛所见的事物,在敏锐感知、想象、思维的基础上,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做出审美与意义的判断,并在全球化的艺术文化语境中能够解读其他文化族群的信息,寻求人类共同的特性和相互理解与尊重。二是视觉表达能力,即学生借助视觉语言,运用一定方法将自己的观念、思想、情感物化为新的载体,达到交流的意义。它包括了原来的美术创作所需要的能力、方法、过程,也包括学生将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融入学习和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

美术学科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智,塑造高尚的灵魂。它应该贯穿在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融于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这一原则实际包含了《美术教育方法论》一书中的美育和视觉思维训练原则。

这些美术课堂教学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努力实现美术教育超越单纯注重技法训练的传统模式,实现视觉文化精神的广泛传播,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培养,有效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