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创业的意义十篇创新创业的意义十篇

创新创业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8:16

创新创业的意义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经济增长;现实意义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创新创业是其长期发展的动力和支持,创新创业对推动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也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全民的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实施和落实全民的创新创业,国家就需要客观认识到创新创业的现状,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强化创新创业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中需要一直重视的内容。

一、创新创业概述

创新创业,主要是将创新当作基础所开展的一种创业的活动,且把创新所具有的开拓性和原创性借助实际的行动进行利益的获取行为进行有效的结合。创业的实现与发展需要将创新当作基础,而创业则是创新的体现以及延伸发展。创新创业具有显著的高风险、高回报和促上升等特点,首先创新创业主要将创新当作基础而进行的一种创业活动,因为不管是创新和创业都会受到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意识等影响,进而在创新和创业中受到阻碍,这都增加了创新创业风险;同时高回报性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将现有的技术、服务和产品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对现有的资源充分合理利用,从而获取更多的回报和效益;另外,通过创新创业能够对所有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促进创新和创业的升级与发展,从而实现创新和创业的共同进步和实现。

二、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增长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意义创新能够带来经济的波动增长,社会经济想要有效增长,技术的创新十分重要,通过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实现更多利润和效益的获取,进而会引发其他的企业来模仿或者调动他们的创新记积极性,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就会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力,这样就能够为社会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产业的发展中,创新是引领其产业变化的根源,通过为产业创新更多和更加先进的技术,就能够推动产业技术质的飞跃。创新能够促使经济结构的变革,首先,通过创新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科技创新能够对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实现提升,还能够促进各部门间密切的联系,且商品的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这也带动了产业范围的拓展和升级;同时,通过技术创新还能够推动工业部门的结构变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带动工业发展,而在工业人结构中高新技术比重也是越来越高;另外,通过技术创新还能够促进消费的结构变化,因为技术创新使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变革,很多非物质的消费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二)创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意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实际经济发展对信息的使用并不是很充分,而通过能够为潜在的创业者进行重要的市场信息提供,从而能够对经济活动内信息的不对称进行解决,推动经济的增长。相关学者研究也表明,通过创业项目的结果能够对经济外部性进行体现,且和创业的项目市场实际容量以及盈利的空间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把此类信息及时有效进行披露。同时,创业者按照动态化信息的披露,根据市场价格的信号就可以对各类的资源实现合理的优化和配置,这对促进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意义。因为创业能够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和配置,这为企业和产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信息依据,对企业和产业的结构升级具有帮助作用。在创业中所建立的新型企业和出现的新想法,也能够使产业的生产组织打破传统模式,推动企业和产业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的经济水平提升。另外,创业能够提升知识的溢出水平,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在内生增长的理论中,认为通过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出现的新技术会提升知识的存量,进而增加后期生产中新技术的投入,而知识溢出的创业理论则是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深入地拓展。

三、我国创新创业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的统计局所公布数据得知,2016年我国新登记的企业超过550万户,超过了2014年1.5倍以及2015年1.2倍的数量,在全年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也超过了15500亿,是上年的109.4%,和国内的生产总值比是2.08%,而其中基础性研究的经费达到了798亿元。在全年,国家重点的研发计划中共安排有42个重点的专项和超过1160个科技的项目,且国家科技的重大专项一共安排有224课题,我国自然科学的基金也资助超过41180个项目。到年底时间,国家重点的实验室累计建设超过480个,而国家工程的研究中心超过130个,实验室超过190个。这也说明我国创新创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创新创业实际环境中还存在着创业的空间狭窄、创业的成本过高、创业的法规不健全和创业的人才紧缺等不足,这也影响了创新创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四、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增长的策略

(一)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创新创业中,想要有效推动经济的增长,需要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做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技术创新的交易提供良好的保障,对创新创业的服务品质进行提升,从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着生产力有效的转化。首先,要建立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协同保护的体系,拓展知识产权的快速授权和维权等覆盖范围,推进知识产权快速保护从单一产业的领域朝多领域进行转变,积极搭建专利快速的审查、确权和维权等一体化保护的中心,切实实现对知识产权的快速保护。同时,还要积极实现科技成果和专利等一些无形资产朝着市场化发展,推动基金、知识产权和证券等新型的服务模式发展,使这些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够在企业更好地推广和使用。另外,在新兴产业的相关领域中要探索和实施借助财政资金的形成来促进科技成果的限时转化,可以要求除了涉及国防、重大的社会公共性利益和国家安全等,财政资金所支持的相关科技成果能够在合理的期限内得到有效的转化。

(二)积极转变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方式新时期环境下,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创新创业必要性和价值,对政策深化和放宽,对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对企业发展的市场准入放款,并积极推进示范试点的建设,从而打造出由政府、社会和企业互动性创新创业的发展生态。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对审查机制进行健全,对审查权责实施强化,从而对创新创业能够深入发展构建统一开放和有序的环境。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改革多证合一的登记制度,可以把涉企的登记和备案等事项以及各类的证照统一整合在营业执照中,且对内外资的企业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待,使用一个窗口的登记注册与限时办结处理,全面推动企业的简易注销和登记,切实达到市场主体的便利化推出,还可以打造全国统一性电子化营业执照的管控系统,加强无介质性电子化营业执照的发展和使用。另外,还要注重对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加强公开监管力度,并对跨部门和跨地区的执法协同机制进行健全,从而实现市场监管的综合执法有效实施。4.3积极推进企业发展模式的改革为了促进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就需要积极推动企业发展模式的改革。首先,对企业研发的费用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发展相关普惠政策进行完善,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资金和优惠政策的支持,来促进企业产学研能够协同创新和发展。其次,对企业的债权和股权等相关融资服务的机制实施完善,对一些科技类型中小的企业发展给予支持,积极促进投贷的联动试点实施,对企业内知识产权的融资模式进行完善,并积极鼓励保险能够为中小科技型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对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本在企业的创新创业中投入和退出的规则进行改革,很具企业实际发展来进行创新创业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打造。另外,推动建设子基金的创新投资,各级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关于创业投资的引导性基金,完善基金的运行和监管、资金绩效的考评等机制。

(三)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流动机制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是必要保障。需要充分激发创新创业中的人才活力,引进高层次的人才,确保人才的合理化流动,从而形成合理机构、大规模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可以进行人才签证的实施细则制定,对外国人才申请以及获取签证的程序和资格进行明确,实施外国人才来华许可机制,对外国高素质人才工作的许可证以及居留证件办理的程序实施简化,还可以实施外国高素质和高层次的人才试点计划,并对人才工作居所转变永久居所的转换机制进行完善。然后,还要对留学人员的回国实施创新创业进行支持计划的制定,从而国家的创新创业吸引大量高素质的归国人才。同时,通过采取社团的创新创业行动,来建立创新创业的资源对接和共享平台,进行一些创新创业的典型人物以及案例分享和宣传,从而实现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企业精神的有效融合,进而引导和激发各类人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发展中。另外,还要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绩效考核实施完善,在绩效工资范围内,高校和企业能够对人才自主实施分配,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引进和吸纳更多的高素质和紧缺型的人才,从而实现人力资源优化和配置。

创新创业的意义篇2

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拉开了我国“双创”的帷幕。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为“双创”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双创”的重点在于“众”和“创”,“众”即全体大众,通过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让尽可能多的民众获得发展致富的机会,实现力争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创”则意味着要创造,通过主动创新、自主创业,改变传统思维、做法,在创造中转变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

“双创”政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响应,创业创新氛围浓厚。“双创”实施,不仅促进了就业,带动了创新,更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进“双创”,有利于我国就业形势的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增多,传统行业因产能过剩裁员,我国的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双创”却又一次推动了我国创业创新的浪潮,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中小创新型企业与日俱增,这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很多待业人员和应届毕业大学生纷纷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他们用自己的所学所想反过来又推动着“双创”的发展。

推进“双创”,有利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党的十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创”正与这一战略不谋而合。大众创业依靠的是智慧,在大众的智慧中萌发创业的新思想、新点子;而万众创新则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需要高新技术科研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也需要高科技人才的引领。可想而知,“双创”在带动创业的同时更带动了创新,从少数人的创新走向万众的创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推进“双创”,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付出了代价,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投入与产出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我国开展了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对生产投入要素的改革,推动新市场、新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双创”的重点也在于创业创新,在政府的引导下,促进微小中新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鼓励以科技为核心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新行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瓶颈

“双创”的推进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认为“双创”体制不完善、资金不足、能力不够,是现阶段推进“双创”的主要瓶颈所在。

“双创”体制不完善。“双创”至正式推行以来,出现了一些状况,而这些状况的产生与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制建设落后于“双创”的实践,立法标准的不够细化和漏洞,都给“创双”造成了干扰和阻碍,大型企业打压小型创新企业的现象偶有发生,投机行为也不乏其中。各项政策的支持不到位,使得一些有前景的“双创”项目被扼杀,多种小型创新企业的发展没有起到预期的帮扶作用。“双创”体制的不完善,制约了“双创”的推进。

“双创”资金不足。“双创”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上至党中央、下至各级政府部门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帮助“双创”。但是,就目前而言,“双创”的资金是不足的。一方面,“双创”项目的增长速度快、项目数量多;一方面,“双创”资金的利用不合理,没有用到真正需要帮扶的项目上;另一方面,“双创”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这一单一的主体,政府需要运作的项目很多,资金的支持毕竟有限。所以,解决“双创”资金问题迫在眉睫。

“双创”能力不够。“双创”的目标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创新的氛围,带动大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大众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双创”的能力是不够的,主要依靠科研机构、科研人才的创业创新毕竟是有限的。将更多的大众发展为“双创”的主体,首先需要提升的就是大众的“双创”能力。尤其是大学生的“双创”能力,他们是国家的中留砥柱和后续力量。“双创”能力的不够,也是制约“双创”推进的重要因素。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策

打破“双创”瓶颈,推进“双创”的稳健发展,让“双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行动力、新引擎,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四方面人手。

健全机制体系,为“双创”提供制度保障。“双创”的推进,需要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为其保驾护航。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健全“双创”各项机制体系,优化其政策环境。首先,健全“双创”立法,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双创”主体的行为,严厉打击投机打压行为,为真正创新创业的人提供机会和保障,如中小型企业的准入法,规定准入标准等。其次,健全“双创”各项政策,一方面,在产业政策上,各地实地因时制宜,适当的对中小创新型企业进行扶持;另一方面,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创新企业通过减免优惠等鼓励这些企i的发展。如此,为“双创”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金融支持,为“双创”提供资金后盾。“双创”的对象是大众,鼓励更多的社会大众去创业创新,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现阶段,很多拥有想法和创意的年轻人,因苦于没有资金而无法创业。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支持,对可行性的创业创新项目给予创业资金,帮助项目的开展;一方面,需要银行等信贷机构的帮扶,通过低息甚至无息贷款的方式,向那些有前景的创业创新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基金的支援,社会基金的融资渠道更为广泛,社会基金组织通过设立一定的考评标准,对那些各项指标达标的创业创新项目进行资金支援,帮助项目的顺利开展。

创新创业的意义篇3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农业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然而,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村还是落后社区。没有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就很不完整,科技强市就难以实现。并且,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影响,还表现出创新周期长、创新主体膨大、创新条件弱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工夫,加快发展步伐,以利于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用丰富的资源代替稀缺能源,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有助于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自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如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出现都会造成农业的减产,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推出抗旱品种,用以降低危害,同时气象预报也可以使我们提前做出防护,以减少损失。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三、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

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四、农业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早日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靠技术,靠创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的“不可持续”局面。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农业新技术应用,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了基本手段。

创新创业的意义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能力

1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观念

1.1管理观念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转变

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最高宗旨,是造成企业过早夭折的一种重要根源。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比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企业是一个人造系统,其内部系统是可以改造的,而生生不息的企业管理创新正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重要保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把利润作为实施企业可持续成长、为社会做贡献的手段,认为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不是其生存的目的,要科学合理地迫求利润。坚持这种管理观,在管理中就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管理,讲求管理精细化,实行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注重开拓创新,讲求在自我否定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变革与稳定并存;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

1.2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决定企业经济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关键性要素,产品中组含的知识成为企业竞争中最有利的武器。企业应改变传统狭隘的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的观念,要强化无形资产意识,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首先,要重视知识要素的开发。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与开发机构,以便结合经营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

其次,注重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加大无形资产投入。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无形资产的创新、设计、引进、应用,并设立知识主管,实施对无形资产的分类、评估、投资以及建立知识档案,为无形资产投资交易和共享创造依据。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科技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是实现企业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研发环境和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注重对人力资本中无形资产的积累和开发使用,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的知识含量,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效率和增值能力。

1.3树立人性化管理的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核心,以信息化为结构体系的生产经营管理更加强调企业的团队参与,强调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空前的强化。

首先重视人的知识化,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把员工的学习和素质提高作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和有效依据。因为在知识经济中,员工的工作本领越来越依靠所掌握的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技能,而不是靠手工劳动。

其次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在信息化、知识化管理中,打破传统企业在分工上的官僚等级制,重新设计企业的价值流程和结构,重新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及领导者进行定位,使具有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企业人积极合作,共同享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达到更多地交流、更多的一致行为,更多的责任和共同的文化,从而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2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

2.1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一是创造性思维,善于洞察和想象,使管理工作有合理的前瞻性、科学性;二是风险意识,有远见、不怕失败、敢做超前性的工作,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三是创新的技巧,在创造思维和不怕风险的同时,还必须有科学依据,有可行的操作措施:四是新时代的风格,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要善于学习,敢于实践,善于团结合作。

2.2推行全员创新

企业家的活动只是企业整个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管理创新应当是以企业全体人员为主体的全员性创新。实际上,在人性化、民主化管理普遍推行的今天,企业员工己不是被动的受雇者,而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已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没有员工的理解、合作与参与,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企业管理的逻辑特点最终反映在如何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上,按照国外的研究,积极性的一般发展规律是参与―负责―创新。“参与”是积极性的形成阶段,表明员工介入某项工作,承诺某些规定责任,完成一定任务定额;“负责”是积极性的上升和稳定阶段,表明员工明确了责任感,能自觉地履行职责;“创新”是积极性的高涨阶段,表明员工己主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自觉为企业出谋划策,倾心倾力,贡献力量。

2.3以培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新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成长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断为员工补充新技能越来越重要。员工培训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为了保持员工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必然选择。一旦将优秀人才吸引到企业来,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如何不断更新并扩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企业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然后从这些员工身上获得投资回报。企业拓宽人力资源开发范围,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强化内部人力资源的岗后培训,实现知识价值增值;加快技术创新和利用,提高知识生产率。

3创建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

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就必须“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建立激励措施,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促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发挥聪明才智,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3.1形成有利于员工创新的激励机制

首先,企业要为员工创新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其次,企i要形成吸纳和鼓励员工参与决策的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员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其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也将越来越强。在传统的管理中,企业的管理者习惯于下指标、下指令,员工只是被动地做事,员工往往被排斥在决策过程之外,其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对企业的信任和合作程度不高。要改变这种局面,要求企业建立起吸纳和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各项事务的机制和氛围,使员工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自己的意见。这种非物质纽带,往往比产权、物质利益更能将员工与企业联结在一起。因为它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被管理者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的一员。这对于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具有重大作用。

3.2创立知识共享机制,提高员工创新能力

由于个人知识的局限性,知识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交流,知识互相交汇、碰撞,可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来.创立知识共享机制,目的就在于使企业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拥有的知识,以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也就是将分散的个人所掌握的智慧资本组合成一个整体。

首先,促进企业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学习.企业间正式与非正式的相互交流与学习,非常有利于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运用和创造,也包括面向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的多层次互动、跨地区的协作。

其次,促进企业内的交流与学习。企业要打破部门局限,强化协作意识,通过开展经验交流、合理化建议、知识讲座等活动推动企业内的知识交流。企业应该创造机会,鼓励员工间的知识交流,企业领导经常性地和第一线员工接触、交谈、号召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等等,均可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

4总结

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是跟随时代潮流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企业自身及企业主体的本性也要求企业管理的创新.企业要想跟上时展的潮流,适应变化迅速的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因此,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企业实施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创新创业的意义篇5

关键词:劳动组织;新创新模式;意义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了维持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不少企业呈现了或多或少的改变,尤其是在劳动组织的创建方面,许多企业正在逐步探索新的创新模式,那么到底企业开展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具备怎样的意义呢?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二、实施劳动组织新模式,以应对企业发展所需

(一)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促使企业趋于大型化发展

当前,许多企业都面对着多种压力。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紧缺以及利润过低等等,大都呈现着“大而不强”的结构特点,所以,基于此处背景开展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对企业结构加以调整,增强其产品质量,使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得到较大发展,如此一来便可促使其走上大型化企业发展之路。

(二)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减少岗位数量,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

多数企业呈现着一岗多员、技术能力低下的情况,在企业中,劳动力不少,但真正能够应对生产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却少之又少,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可以精减人员,提升企业的整体劳动力水平。

三、实施劳动组织新模式,以增强劳动生产率

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技术水平,使其不仅能够实现一专多能,而且为了应对特殊生产所需时,能够做到身兼多岗。如此一来,不仅给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而且又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劳动生产力,最终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所需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劳动组织新模式,能够完善企业制度建

(一)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促使企业重组新的工作流程

传统的工作流程拖沓,无法满足当前企业所需,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促使企业重组新的工作流程,精简繁琐无用的程序,节省工作时间,以提升企业单位时间内的劳动生产率。

(二)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促使企业员工思想转变,提升其自主性

在传统的劳动组织模式中,企业员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较差,基本上是上层领导推一步,基层员工就往前迈一步,大都怀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自己只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便可,这样的劳动组织模式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是极大的阻力。新型劳动组织模式的创建,使企业员工趋于一专多能发展,不仅能够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而且也提升了思想认识,使其深刻明了到“企业长足发展了,自己也就能具备更好的发展。

(三)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借助奖惩制度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传统的劳动组织模式中,多数员工都抱着“给多少工资,干多少活”的心理,工作积极性极差,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而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促使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员工只要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够实现“多岗合一”,那么企业便是依据“就高不就低”的标准为员工发放待遇,而对于那些“固执守旧,不知学习”的员工则给予一定惩罚,严重情况下还可能予以辞退。如此一来,不仅给企业节省了成本,提升了员工的综合水平,而且又使员工自己的收入有一定的增加,刺激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最终使企业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五、实施劳动组织新模式,能够加强企业团队建设,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一)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促进企业领导与基层员工之间的交流,增强决策可行性

在传统的劳动组织模式中,企业领导大都很少下基层,由于缺乏与基层员工的沟通,导致多数决策的下达与企业的实际基础相脱离,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新型劳动组织模式的实施,能够加强企业领导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使企业领导能够深入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发现企业的弊病,为其决策的正确下达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真正使企业上下“同心合一”,以促企业健康发展。

(二)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不仅加强了基层管理者的素质培训,而且也有利于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劳动组织模式局限了基层管理者的发展,未使其真正担负起应当承担的企业责任,多数情况下,这些管理者不懂干实事,不懂有效地管理底下员工,大都只会“作威作福”,不仅引得底下员工极其反感,而且也不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新型劳动组织模式的创建,加强了对于企业基层管理者的业务水平训练,不仅令其真正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也提升了其“亲民性”,令其真正与底层员工打成一片,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凝聚力。同时,过去的劳动组织模式也不需要员工加强学习与合作,大都是相对“机械化”的操作,而新模式的创建,对于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而且也加强了企业的团队建设水平,使企业所具备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队伍越来越强大。

六、实施劳动组织新模式,真正优化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是其核心资源,所以要想使企业从容应对市场竞争,那么对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予以优化配置是整个企业的关键性举措。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能够顺应企业的发展趋势,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依据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理念,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予以充分挖掘与激活,并依据员工的具体技能与素质水平,对其工作岗位予以合理配置,使企业真正实现“人岗相应”的局面。

七、结语

企业要想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且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对企业的劳动组织模式加以创新,只有真正把人力资源放在企业发展的关键位置之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借助当前新型的管理方式,才能真正确保企业的长效发展。可见,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不仅盘活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更深层次地讲,劳动组织新模式的创建就是盘活了企业。

参考文献:

[1]许卫雄.深化劳动组织改革实践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1(05).

创新创业的意义篇6

关键词:设计美学观念;创新;设计战略;波司登公司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企业界现在广泛地讨论着一个话题,就是如何更快地由“中国制造”过渡到“中国设计”,即通过优秀的设计来迅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可以摆脱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中产品加工的窘迫境地;另一方面改变当前企业之间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因此,设计战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列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所谓设计战略,首先可以被解释为以设计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即战略是主体,它和管理p销售等企业发展战略处于同一层面;其次设计也可以作为战略的实施主体,即设计内部如何分步骤地实施战略。无论是哪种解释,设计战略都需服从于企业核心战略目标――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本文论述的设计战略两者兼有,但因论点和取材的关系将更倾向于后者。因为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是实现“制造”向“设计”过渡的出发点,也是在大审美经济时代以创新设计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关键,只有通过定位明确、梯度清晰的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才能使企业的设计实践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不断拓展产品的市场份额。江苏省常熟市波司登公司以设计美学观念创新为出发点的设计战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

常熟市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四,社会经济发达,常熟最大的民营企业波司登公司,前身是1976年成立的仅有8台家用缝纫机的山泾村村办缝纫组。现已发展成为国内最著名的从事羽绒服装科研、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企业。企业的业绩可从一系列数据中得到展现:

2007年,波司登公司与美国杜邦、日本伊藤忠一起成为全球三大的羽绒制品生产基地。年产销量近3000万件,员工16000余人,其产品连续12年(1995-2006)全国销量第一,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名列中国服装企业十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波司登”羽绒服市场占有率高达45%。2006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利税收入13.4亿元,完成贸易出口额2.9亿美元。“波司登”品牌获“首届中国服装品牌价值大奖”,品牌价值高达102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防寒服领域的领军品牌。

波司登公司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始终坚持以设计美学观念创新为出发点的设计战略,引导企业成为大审美经济时代羽绒行业的时尚先锋。

一p波司登公司将设计美学创新作为企业设计战略出发点的原因

(一)设计美学对设计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学是以人类审美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而人类的任何设计活动均不同程度地具有美的因素,因此,设计美学正是两者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设计美学对于设计实践的指导作用首先表现在其研究的内容,设计美学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是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第三是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有人又曾概括了西方设计史中美学与设计实践的密切联系,第一:一些美学观念成为艺术设计直接表现对象;第二:著名设计流派和思潮与相应的美学流派和思潮关系密切;第三:某些美学原理和原则指导着设计实践;第四:著名的设计师具有明确的美学理念[注:参见凌继尧《大审美经济中的艺术设计教育》一文,《装饰》,2006第8期,第90页。]。在西方现代设计史诸多实例中功能主义设计是比较典型的,正是基于古希腊美学家苏格拉底“效用即美”的观念,贝伦斯等设计师与德国aeG公司合作,形成了影响世界设计史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潮。

(二)设计美学观念的创新是推动设计实践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诚如上文分析,设计美学对设计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它的创新则会给设计实践的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西方现代设计五彩缤纷的发展面貌为我们呈现了设计美学创新的力量,工艺美术运动遵循的是自然主义美学理念,新艺术运动是唯美主义观念在设计领域的反映,而“效用即美”的观念成为现代功能主义设计的美学基础。即使是同一设计师在不同阶段也会以不同的美学观念作为其设计创新的动力。如著名建筑师赖特,他一生的设计风格从自然主义p有机主义p中西部草原风格p现代主义等等都体现了他对不同美学风格的追求[注:参见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波司登公司的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显然也反映了这一规律,他们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羽绒服“防寒加审美”的设计美学理念p生态美学设计理念以及抑菌、保健功能的设计美学理念。由此获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品牌效应深入人心,在逐渐占据了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的同时,也引领了整个羽绒行业的时尚化趋势。

(三)波司登公司将设计美学创新作为企业设计战略出发点的原因分析

1.只有通过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才能摆脱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服装与纤维制造业p家具制造业等行业的产品高度依赖于审美,属于“高审美依赖度产品”。因此,这些行业的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羽绒行业于上个世纪七p八十年代兴起并壮大,作为新兴产业,羽绒服一出世便在暖p轻p松p软等特点上超越了棉袄p棉大衣等传统冬季防寒服。到九十年代初,全国已经有数千家羽绒制品企业,市场的极度膨胀迷惑了许多企业,产品始终停留在以“保暖”为目的的初级目标上,没有认识到服装产品只有不断更新设计美学观念才能保持产品的生命力。由此企业间也开始陷入了“反季销售大甩卖”等价格战中,当时企业亏损面达80%。波司登公司率先从这种恶性循环的价格战中醒悟,于1995年提出了“防寒加审美”的设计美学新观念,开始实施“羽绒时装”设计战略。在形式上借鉴时装简洁p贴身的流行款式,以“轻p薄p美”的外形审美特点替代了过去“厚p重p肿”的形式,选用色彩丰富的进口面料,在制作工艺上则把含绒量由60-70%提高到90%,这样从功能p形式到色彩都体现了“羽绒时装”的设计美学观念。特别是国内首次推出的套裙式与大摆连衣裙式羽绒服,一改羽绒服只能冬季穿的历史,使羽绒裙装成为冬p春p秋三季均可穿着的高档时装。这一设计美学观念的革新很快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当年一举创下了68万件销售记录,市场占有率达到11.21%,企业也从当时行业的一个小字辈上升为全国第一。

2.在大审美经济形态中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是促进消费的重要途径

大审美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形态和工业经济形态之后产生的新的经济形态,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与审美p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注:参见凌继尧著《艺术设计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在这一经济形态中消费者更加重视产品的实用p审美与体验的价值。大审美经济形态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将近二十年,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作为“高审美依赖度”行业的羽绒服产业自然是率先感受到了大审美经济形态的热度,因此,波司登公司“防寒加审美”的设计美学新观念契合了经济审美化的需求,产品市场占有率从不到10%上升到45%就是最好的说明。

创新创业的意义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

前言

人才市场中it人才数目繁多,然而符合企业要求的真正人才却少之又少,这种人才既多又缺的怪现象的原因令人们心存疑虑。而作为培养it人才的高校和教育者,应当时刻保持最先进的it人才教学与培养模式,结合当前人才市场的现状,,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深度的研究,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时展进步的今天,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科学进步作出贡献。我国教育部门也应该着重培养计算机的人才,这样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1.it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但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的发展也日益快速,这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主要竞争产业。高新科技技术产业在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极大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虽然经济实力较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高新电子技术产业在发展已经可以同发达国家相媲美。现今,国际间的竞争是以科技为导向的竞争,只有科学技术才能促进社会各个行业的进步,对各个行业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更新,所以现代高效的教育就必须要注重对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培养高新的技术人才,从社会的总体需求出发,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在学校内学到实用性的知识,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通过对我国教育情况的普查我们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对it人才的需要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须,但是具体的it实用性教育又比较少,无法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我国的it人才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人才来说比较少,所以培养it人才也是教育部门的主要工作。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便是缺少足够的高科技高素养的新时代it人才。我国不缺少基本的软件编程员,即所谓的软件蓝领,但在发达国家或先进的软件企业里,软件产业所需的开发人员中,那些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高层次的软件分析设计师或项编码程序员都占据了极重要的比例,其数量与素质都十分可观,这也是促使这些国家和企业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我国的it行业的发展相对于西方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受到了我国国情以及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的影响,培养应用性人才才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

因此,尽快对it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成为迅速提升我国软件研究水平的关键所在。

2.新型it人才培养体制探讨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it人才的培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教授,更加注重对于人才面向社会的实用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我国也认识到知识竞争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只有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教育结构,提高我国人才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才能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所以,it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创新上,应当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上努力。在设立it相关教育培训机构,从社会的需求角度出发,不仅要对it知识进行教授,还要注意提高学生们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更加注意实际的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差距,真正向未来需要的新型it人才发展方向迈进。

2.1新型it人才培养需要专业多样化、交叉化

近年来,复合型人才以其专业知识面广,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优势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在it专业上,由于新的要求,it人才正向着成为专业多样化、交叉化的新型人才的方向迈进,这类复合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也成为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专业多样化、交叉化的新型it人才是指既具有某个(某些)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或者具有管理能力),又掌握了it专门技术的人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认识到了科技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水平,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水平就要加强对学生的it知识的培训。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所以加快对it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专业的it人才不仅要懂得足够的专业知识,更要对市场的科技了如指掌,并且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离开书本的知识,能够自己钻研,从实际的工作中发现新的知识。所以高校的教授it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们的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2.2新型it人才素质培养需要强化实践、鼓励创新

it专业的人才在校基本都是过分重视基础理论课程而忽略实践课程,导致毕业后竞争力较差。追根究底,这是现行it人才培养体制出现的新问题。要想培养出合格的新型it专业人才,需要做到两方面。首先是要学习理论知识,接收前人的丰硕成果;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实践教学,如it课程实验、it专业实验与实习等,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选题,积极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充分发挥个人的创新思维,强调个性与共性的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动手能力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人才,未来的it专业人才在社会活动中才能拥有生存与发展的一席空间。

3.结语

it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相反,它极其复杂,需要考虑到现代科技的进步性以及新时代下人才培养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然而新型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已经是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当然,理论来源于实践,这种讨论最终还需要依靠长期实践来证明自身,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和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欣.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计算机专业发展前景的调研分析报告[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

创新创业的意义篇8

与目前的大多数国有企业相比,民营科技型企业之所以能够较好地解决责任和激励问题,关键在于他们主要体现在经营机制方面的制度的相对优越性。当然,目前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也并不是完美元缺的,其本身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而且也确实存在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从总体上讲,国有企业确实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特别是在由制度所决定的责任和激励上。

在经营机制上,民营科技型企业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国家科委在1992年召开的全国民办科技系统工作会议上概括的“两不”、“四自”、“四权”。“两不”就是不用国家的编制和不要国家投资,这就避免了计划式的行政干预。“四自”是指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这进一步为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奠定了基础。“四权”的含义是,在重大问题上的独立自主的决策权,随着市场变化的自主经营权,择优录用的人事权,以及按贡献大小的分配权。显见,这是一套解决“责任”和“激励”问题的有效制度。这种机制,即强化了企业的责任意识,又刺激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在此,我们首先给出我们所阐明的上述关系的基本轮廓。以此为基础,来阐明制度创新在促进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形成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1“两不”??强化企业责任意识的基本前提

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这就使民营科技型企业从一开始就基本上摆脱了政府的行政干预,从而在国家宏观上还是计划经济的大前提下,能够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率先走向市场。既然民营科技型企业不要国家的编制,不管它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其成员就不再是受上级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并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其升迁等前途命运的所谓正式职工,他们的命运要靠自己去把握;既然没有国家的投资,也使他们摆脱了和政府之间的纯粹依附关系,遇到问题找市长,在这类企业中不灵了,市场才是他们的真正衣食父母。不管是承包也好、租赁也好,或者其他的经营形式也好,他们都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换得企业的持续发展。显然,经营这样的企业,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不行的。对于他们,根本不存在经营不好换个单位仍然平平稳稳做官的可能。“两不”摆脱了他们对政府的依赖性,也使他们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性,也才使“四自”、“四权”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说,“两不”是使新机制得以运行的基本前提。

2“四自、“四权”与企业的责任意识

责任是与权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要求企业负有一定的责任时,也必须赋予他一定的权利。国有企业的领导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他们并没有获得在企业中应该行使的足够的权利有“直接关系。既然一切事情都不能够独立自主,那么,出了问题由他们负责显然是不公正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做出的,但却由企业来具体执行,而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并不负决策失误的责任。至于人事方面的权利、投资的权利,企业更是做不了主,甚至企业没有辞退不合格的员工、罢免不称职的干部的权利。这就造成了似乎谁都在管,到了关键时刻,却不知道应该由谁来负责的奇怪现象。

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机制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以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基本宗旨,企业实际上拥有了在重大问题上独立自主的决策权、择优录用的人事权、随着市场变化的自主经营权、以及按贡献大小的分配权。有了这样一些权利,企业实际上已经独立承担了企业稳定发展、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因此,民营科技型企业领导者的责任感普遍优于国有国营的企业。由于他们失去了对政府的依赖性,因此,这种责任感又必然激励他们走技术创新的道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的要求进一步约束他们,对企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企业的命运是和自身的命运密切连在一起的。要使自己的技术创新获得成功,必须实现决策的科学化;要使技术创新工作顺利实施,又必须实现企业组织管理的科学化。因此,对企业负责即对自身负责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们自觉的走上了依靠技术创新,并同时开展制度创新的道路,在他们那里完全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动员,也不存在是否响应号召的问题,完全是企业的一种自觉行动。而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力又使他们根据技术创新的需要不断对制度进行调整不会遇到不必要的障碍。相当大的一部分民营科技型企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以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他们在起步之初,就把人力资源看成公司价值创造的首要因素,确立了“人力资本增值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日标”的人力资本开发理念,并千方百计的吸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遗余力的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马太效应,造就了一支能适应高技术领域市场竞争的人才队伍。在跨国公司垄断中国通讯产品为人经过集思广益、市场的严峻形势下,他们不畏强手,先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机等几十个品种的电讯设备,在外国公司林立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并迅速扩大着自己的市场份额,成为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的一面旗帜。目前,他们又由凭着创业者的艰苦奋斗、远见卓识、超人胆略的纯粹企业家行为所完成的第一次创业向使公司的一切工作制度化、科学化的第二次创业迈进。目标是用十年时间使公司各项工作与国际接轨,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市场营销跨国化,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到下世纪初,在多个产品、多个领域达到世界著名公司同期水平。为此,华为人经过集思广益、反复酝酿,制定了《华为公司基本法》用.以指导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核心是,推行权力智慧化,将企业家行为转变为职业管理阶层的活动。通过职业管理阶层智能的规范化运作,避免企业家个人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所。酿成的公司悲剧。

这是实实在在的制度创新,是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制度创新。华为人迈出的这一步是和他们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分不开的。而这种事业心和责任感又和他们的民营机制有着内在联系。

3“四自”、“四权”与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激励

企业要获得持久的技术创新动力,还需要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权力赋予民营科技型企业以责任感,而要使这种责任感变成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则必须使企业能够从技术创新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因为企业从技术创新中获得利益才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最有效的激励。以往国有国营的大中型企业之所以无心开展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本身不能从中获利是一个重要原因。技术创新带来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但这一切都归国家所有,只能说是企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对于企业全体员工来说、对于那些付出了辛勤汗水的企业经营者来说,他们获得了什么呢?

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四自”、“四权”原则,允许企业自愿组合,企业自负盈亏,且有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的权力。这样企业员工就可以在自己的技术创新行为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了。技术创新的最重要的资本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企业自负盈亏,有了按贡献大小分配的权利,就从根本上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国有企业搞了多年“砸三铁”,但是收效甚微,而在民营科技型企业中,从一开始这就成为了一种规范化行为。我们说民营科技型企业机制灵活,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一个例子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问题。科技日报的记者对广东阳江的银鹰和“十八子”这两家以生产刀剪为主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进行考察,发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对这两家公司的产品来说,除去材料、款式等方面的技术因素外,最终重要的是技师的工艺水平。而这两家企业的技师骨干几乎都来自阳江的一个国有国营企业一阳江市国营小刀厂。50、60年代,这家国有企业曾经是阳江市的经济支柱,如今却因经营不善破产。国营小刀厂的技师们则成了阳江刀具业的抢手人才。有的自己办厂另立山头,有的高薪受聘春风得意。但是培养了这些技师的国营工厂,却不知为何难以为继了。

固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奖罚制度都是对企业员工的有效激励方式,但对企业技术创新最强有力的激励方式还是产权激励。如果对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激励仅限于工资多一点、奖金多一点、待遇好一点上,则很容易造成对企业发展的短期化行为:眼睛盯在眼前的既得利益上,而看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如果没有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思考,技术创新也很难持久。而使企业员工把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挂起钩来的基本形式是产权,产权清晰是产权激励的一个必要条件。以往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是影响他们技术创新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民营科技型企业中,目前这一问题也成了影响他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据我国学者马名驹的研究表明,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创办初期,一般采取业主制或合伙经营的方式,他们为经营的安全往往挂靠某个单位,特别是受“谁投资、谁所有”,“产权与个人无关”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未能界定参加经营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参与创办企业的各方,因为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配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轻则延误企业的发展时机,重则造成企业的分裂和瓦解。随着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迅速发展,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这类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产权不明晰,导致企业的短期,由于企业经营者不能够成为事实上的投资主体或控股主体,因而他们很难产生对投资回报和企业发展的足够关怀,因此,他们的技术创新也不会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他们可以有一个或几个技术创新项目,但却不会形成技术创新机制,不会把技术创新持续的进行下去。

产权难以明晰也是造成“家族化”和“亲缘化”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我国许多学者的共识。在产权难以在根本上明晰的前提下,这类企业自然担心肥水外流。于是他仍试图用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企业要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参与竞争,对企业决策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这种家族化亲缘化的管理体制下,企业中的重要岗位完全由家族成员担任,他们不是把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而是通常把人伦道德视为普遍意义上的行为规范,他们的管理往往实行集权式领导、专制式决策。在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能很有效,但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时,则明显的不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一些民营科技型企业由盛转衰,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民营科技型企业管理如何从原低层次、粗放性、家长家族式管理转变到高层次、内涵式、法制型科学管理的轨道,产权清晰是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去年,四通公司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固然,四通的做法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却很值得其他民营科技型企业借鉴,国有国营的企业产权不清的问题远比民营型企业突出,更应该从中受到启示。从根本上讲,这种制度上的重大调整,仍然是“四自”、“四权”原则的进一步体现。

我们强调了“两分”、“四自”、“四全”原则在责任激励上的作用,但并不等于说,有了这些原则,企业亚必然就会走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促进发展的道路。企业还必须充分把自己的创造性和智慧发挥出来,进行符合本企业特点的创新工作。否则,仍然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巨人集团的由盛转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4启示与借鉴

尽管民营科技型企业在发展中同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许多是与国有企业共同遇到的问题,但是,相比较而言,他们在经营机制上确实较国有企业有优越之处,“两不”、“四自”、“四权”的经营原则,既可以在其他所有制的企业中实现,同样也可以体现在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上。如果这些原则真正在国有企业中体现,也完全可以取得切实的效果。

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所遇到的诸多制度上的障碍,多半是这些原则在国有企业中没有协调地得到体现。这是因为,制度是许多相关关系的体系,一项制度的创新往往需要另项制度的配合,如果不顾这种制度间的互补关系,就会发生制度失灵。例如,不要国家投资的原则,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在国有企业中开始尝试,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投入的“拔改贷”应该说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但是,因为没有在“两不”的同时实行“四自”,所以这一做法不但没有使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动力,反而使大多数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据我们调查,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在70%以上,沉重的债务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技术创新更无从谈起了。为了不把企业压死,则不得不采取“债转投”的方式,或处理呆帐、死帐,实际上是再次由国家来承担企业的困难。近一年来又尝试“债转股”的形式,在经营机制的改善上有了新的思路,但如果“债转股”不与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结合起来,同样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两不”和“四自”是相辅相成的。要搞“四自”又必须给“四权”。但在国有企业中,只体现了前者,对后者完全没有触及。国有企业实际上仍然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尽管在经营上已经要求他们走向市场,但编制仍然是国家的,企业领导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干部,干得不好,可以换一个部门再当领导;一个企业搞得再有起色,工作一调动,必须服从分配,没有任何条件可讲。在这样的状态下,那些责任心强的企业领导,靠的也主要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在企业的发展中不会获得一点儿个人利益。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既使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责任主体和权力主体,也妨碍企业成为真正的利益主体,可以说是阻滞技术创新动力产生的最大障碍。因此,国有企业尽管归国家所有,但为了增强企业领导者的责任感,把“两不”和“四自”有机协调起来的做法值得借鉴,企业只有从根本上摆脱对行政的依托,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即充分获得在重大问题上的独立自主的经营权、随着市场变化的自主经营权、择优录用的人事权、以及按贡献大小的分配权,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

创新创业的意义篇9

【论文摘要】本人从新邵县近年来招商引资工作入手,分析说明该县招商引资工作存在重招商引资轻自主创业,重引进来轻后续服务,对创业投资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阐述创业服务中心在该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意义,提出通过加强认识、融资服务、政策扶持、人才储备等手段,建立适合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

近年来,湖南新邵县委、县政府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培育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创新管理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工作也出现认识不够,重招商引资轻自主创业,重引进来轻后续服务等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分析,认为该县在经济改革逐步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应通过加强认识、融资服务、创业补助、人才储备等手段,建立适合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新邵县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

湖南省新邵县地处湘中腹地,人口75.5万,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48.2亿元,财政总收入2.64亿元。该县紧紧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工业产业梯次转移的战略机遇,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积极推进以大坪工业基地为龙头,陈家坊、雀塘、巨口铺、龙溪铺和坪上等5个乡镇特色工业小区为依托的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外资,加快培育采矿冶金、机械制造、水电、化工、建材、造纸及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全年新引进1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第三产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106个,合同引资42.o3亿元,已到位资金5.39亿元;实际利用内资10.44亿元。笔都认为,该县招商引资工作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对发展创业投资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当前,该县未成立创业服务中心,政府对创业投资的了解和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认识到它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小科技企业成长、培育科技型企业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而且一些部门对创业投资存在模糊认识:一是对科技进步各环节中创业服务中心所处的地位认识不清,认为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已经支持了科技进步,没有必要再重复投入资金发展创业投资。二是认为创业投资主要是一种市场行为,应由市场依靠利益诱导机制,自发进行市场调节和市场推动其发展,由此造成了财政对创业投资引导、鼓励和支持不够。

(二)重招商引资轻自主创业

近几年来,新邵县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了筱溪电站、晒谷滩电站、大成科技等一批资金雄厚、环保节能的科技型企业,为该县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县在重视招商引资的同时,对本地企业自主创新以及科技人才自主创业的培育与支持不够;对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自主创业的支持不够。近年来,该县新增企业大部分是资源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或高能耗型企业,科技含量不高,节能减排不达标,不利于企业的长久、持续和健康发展。

(三)重弓i进来轻后续服务

该县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各县直机关和镇乡党政一把手均层层签订招商引资责任状,千方百计把企业引进来。但部分职能部门政务不公开,办事效率不高;重复执法、搭车收费;卡、拿、索、要等现象依然存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强包、强装、强卸及阻工现象时有发生,相关部门对矛盾纠纷调处不及时和对地霸势力打击力度不够大、不够狠,严重影响投资者前来办厂置业的积极性。

(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比较高

在现行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该县未启动小额担保贷款,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很高,一些企业通过寻求民间资本以满足企业运行发展的需要,民间资金利息一般是同期银行贷款利息的2—3倍。

二、创业投资体系在新邵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创业服务中心在国际上又称企业孵化器(Businessincubator或innovation—Center),是指在一个集中的空问,在企业建立初期为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便利,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企业之间、科技与资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新型社会经济组织。

创业投资是以权益资本的方式存在的一种私募股权投资形式,主要投资于创业企业或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科技型和成长型企业,占有被投资公司的股份,帮助投资企业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来带动它的投资增值,并在恰当的时候增值套现并退出。

笔者对深圳市、山东济南市、江苏宜兴市等地的创业服务体系进行调研分析,并结合新邵县的实际情况,认为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在该县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创业服务中心是由政府出资成立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服务立足于市场。创业服务中心的成立充分体现市场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根据市场的需要,通过系统的调查论证和市场分析,将有限的资金、人才、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合理分配到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并有效促进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创业服务中心通过将政府设立的“种子基金”或筹集其他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的资金,合理、有效地配置到相关的创新型企业,让资本得到科学、合理、高效地运行,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3.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创业中心通过其掌握的信息资源,将资金、人才和科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做到为资金找项目,为人才找资金,最大程度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4.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创业中心通过在完善设施的基础上,严格遵循以服务为宗旨,建立良好的创业环境,做到“筑巢引风”,吸引大批有知识、精科研、通信息的高层次人才归园创业。

5.有利于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业服务中心旨在培育和扶持一大批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推进我县经济结构由传统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化为科技型、资源节约型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拉动本地传统资源型企业和上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6.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财源。创业服务中心有利于培育和扶持一批高附加值的成长型企业,培育了新的财源。

三、建立创业投资体系的政策思考

(一)加强认识,建立创业服务中心

充分了解和认识“企业孵化器”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所起的推动作用,建立以创业服务中心和创业投资公司为轴心,大坪工业基地为龙头,陈家坊、雀塘、巨口铺、龙溪铺和坪上等乡镇特色工业小区为依托的工业经济圈。政府要合理安排相关人员和工作经费,并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财政应在科技三项经费中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创业投资公司的“科技创业种子基金”,并积极筹集民间资本和其他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的资本,扶植和支持创业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二)要加强对创业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进入创业孵化基地的企业,应享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切税收优惠政策。对孵化企业上缴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及其他行政性收费可全额或部分返还给创业服务中心集中管理,按规定奖励返还给企业,余额留给创业中心用以完善其功能和服务设施。在创业孵化基地创办的企业安排“4050”人员就业的,财政可以从再就业补助资金中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性补贴。创办企业招用残疾人就业的,免收企业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并按照国家政策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三)要加强对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融资服务

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及房租补贴、孵化基地服务机构工作成本支付、补助创业项目贷款贴息、入驻的中介服务机构专项服务成本补贴、担保机构补贴和风险补偿等。率先在创业孵化基地启动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指定实力较强、信用度较高、操作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孵化基地内的创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符合小额贷款担保条件的,要给予重点扶持。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每年都要拿出一定额度的信贷资金,对创业孵化基地内的企业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地方财政也要给予一些贴息。

(四)要加强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创业人才储备机制

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入园创业投资,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由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发展计划,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海归”人员和外籍人才、副高职称及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县工作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2)对引进的的高层次人才,在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3)建立人才培训和储备机制。创业企业实施的专业人才培训可在财政安排的再就业专项资金中享受一定的就业培训补贴。(4)对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优先解决廉租住房、子女上学、医疗、养老保险等问题;大中专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科技人员进入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优先帮助解决创业场地、申报项目所需资金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申报;要建立创业人才奖励制度,对贡献突出的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

(五)要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

要不断完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技术研发中心的合作,搭建一个资源共享、利益共存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资金支持、人才储备、技术指导和管理服务。要整合社会各中介机构,统一集中设立服务窗口,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让创业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创业者的“天堂”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总之,我们应正确认识到创业投资体系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抵御全球金融危机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加强对创业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融资服务,加快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l998

创新创业的意义篇10

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大胆开拓,勇子创新,创造了无数的经济建设奇迹。深圳市的城市燃气行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从小规模到覆盖全市范围的巨大变化,由深圳市在国内首创的“小区气化”供气模式已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遍地升花”,并且为全国许多城市所采用。

今天、开始了深圳燃气行业的二次创业一一实现大然气转换工程。深圳燃气行业从此将边入一个更南层次和更快发展的黄金时代。

回顾深圳燃气行业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感到:深圳燃气行业的成功来源于技术创新。

1深圳燃气行业发展过程及经验

1.1深圳燃气发展的历程

深圳燃气行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液化气小区气化站分区建设阶段、液化气小区气化站联网阶段、天然气转换阶段。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全面规划,分区建设,逐步联网,逐步实现石油气供应管道化”的发展战略、具体分三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实现生活小区管道化。

第二阶段,使小区与小区之间逐步联成网络,小区之间能互相配气、供气,并实现环状供气。

第三阶段,把所有小区实行并网,将全市燃气管网系统逐步建设起来。

1.2小区气化供气模式的特点

小区气化供气模式不但较好地解决了深圳经济特区这个新兴城市的城市燃气供应问题、而且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部分沿海大、中城市中推广使用。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对技术、资金要求较高的城市或城市新区的城市管道燃气建设的需求,它具有以下特点:

(1)技术领先、符合城市燃气供气和安全的要求。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城市燃气气源,以前都是只用于瓶装或瓶组形式供应。但将液化石油气进行管道供气并作为一个城市的系统来考虑,则是一种新思维、“一种创新,国内外以前都没有先例。

(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3)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气源稳定、符合环保要求。

2深圳燃气行业发展经验的剖析

2.1技术创新使深圳燃气行业发展步入广阔天地。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试验田”。深圳燃气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比内地同行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压力。按照深圳市政府的规定:燃气企业经营不给予补贴。逼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九从建设第一个罗湖气化站开始,深圳燃气企业逐步建设起整个深圳市的燃气供应系统,为广大居民和工业企业提供稳定、安全的热源供应,深圳市燃气企业也在城市燃气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壮大。探索深圳市燃气行业的发展经验,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技术创新。

2.2小区气化模式是技术创新的成果

技术创新理论中有一项分支是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其中有一种做法是技术引进和二次创新。即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在其经济或事业发展的初期,以技术引进作为主要的创新手段,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和提高,依照本国或本企业的特点,大胆进行二次创新,从而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和竞争对手的差距。

深圳燃气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燃气行业二次创新的成功案例。

深圳燃气技术人员最初从香港地区考察学习回来、模仿香港做法建设了第一个供气站、随着项目的不断进展、问题出来了。按照香港的有关条例和做法、液化气管道不得穿越道路,经过深圳决策者和技术人员仔细分析和计算、认为香港做法过于保守。液化气管道过路没有任何技术障碍和危险。由于突破了这一限制、深圳燃气的发展进入了’个更广阔的大地、二次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供气半径的技术限制,实现小区气化站联网

小区气化站联网后。产生了许多技术优势:燃气管网能合理调配气量.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利于管网采用全面电脑化管理;选择最佳操作条件,降低运行费用以及供气站逐渐集中在城市边沿地带等等。

(2)为天然气发展预留空间

当深圳市确定远期采用管道天然气的发展战略后.深圳市液化气管理公司将新建管道开始改为按天然气技术参数而定、并且供气站的设点也考虑将来天然气的技术要求、做好技术准备。这一按照深圳实践情况而进行的技术变革为深圳市现在的大然气转换带来厂巨大的技术和经济优势。

(3)提供新型的供气服务

根据液化石油气的特点、开展了液化气集中制冷供应冷气的服务。同时、建设了液化气汽车加气站、将燃油车改装成汽油、液化气两用车。

从以上的二次创新成果分析可以看出,深圳燃气行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是针对性,所有的设备选择、工艺改造都是针对深圳地区的建设规律及特点,同时兼顾本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盲从于国外的成熟经验;其次是突破性,工艺流程改造不仅仅停留在小修小补的层次上、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突破性的成果、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城市供气模式;第三是超前性,不论是小区联网,还是天然气转换工程的难备,都在实际操作前进行了前瞻性的技术储备,并且决策正确;第四是经济性,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针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来展开的。一方面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快速回收投资,另一方面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将在市场中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和考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足企业在日益复杂环境中的必然选择。

2.3天然气转换呼唤新一轮的技术创新

2000年1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液化天然气工程立项进行试点、该工程总投资308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及输送干线建在深圳、深圳可望于2005年成为广东和全国第一批使用液化天然气的城市。天然气是一种清洁、价廉和储量丰富的理想城市能源。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分别利用10—20年的时间实现了本国的天然气转换计划。随着广东省液化天然气工程的正式建设、深圳市燃气行业自此进入大然气转换阶段,开始了深圳燃气的“第二次腾飞”。

由于液化天然气项目中的部分技术对我国技术人员来i兑足第一次面对、国内没有先例可以照搬。因此深圳燃气建设者们应该总结过去的经验,继续发扬技术创新精神、依靠引进和二次创新的创新模式、实现深圳燃气行业的“第二次飞跃”。一方面要按照整个项目的计划、充分利用国外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快项目的建设速度。另一方面还要针对深圳地区的特殊情况,积极开展自我创新工作。比如将管道内液化气整体置换成天然气足一个新课题、如何实现天然气在汽车、空调、制冷等领域的应用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不断积累技术的优势。可以预见、天然气转换工程的成功实现将提高深圳燃气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2.4技术创新扩散

技术创新扩散内容可以包括创新观点的扩散,研究与开发扩散以及创新实施技术扩散三个方面,对象可以足本国不同地区的企业以及国外的企业等。企业可以通过扩散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扩大创新技术应用范围,赢得技术垄断优势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另外,企业家在技术创新扩散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的技术观念的实际推广将会在市场上产生多少市场机会,以及是否能抓住这些机会、都离不开企业家的勇气、自信心、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小区气化模式的创始人——赖元楷先生在深圳的建设实践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模式对于城市新建燃气系统的技术领先性,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扩散行动。

1992年9月在广东省石油学会技术年会上,他宣读了《全面规划、分区建设、逐步联网、逐步实现石油气供应管道化》的论文,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之后广东省石油学会专文向全省推荐此模式。

1993年3月、深圳液化气管理公司与广东省煤气协会在深圳联合举办“城市小区石油气管道供气学习班”.受到各地煤气公司人员欢迎。之后,公司成立了技术服务部的机构。专门负责技术推广和设计、设备供应等服务。小区气化建设经验和操作管理办法很快传播到各地市,使广东各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小区气化供气建设迅速发展起来。1992一1994年深圳液化气管理公司受佛山市建委的委托。负责承建了佛山市区的城市燃气系统建设工程。之后又为国内其他的—些城市、如宁波、温州、沈阳等提供设计和技术服务、给自身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赖元楷先生在十九、二十届和二十一届国际煤气联合大会上宣读有关技术论文。获得国际间向行的认可。与会者认为小区气化模式值得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和借鉴。由此在国际燃气技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有效的技术创新扩散策略。一方面带动了国内同行的技术进步、减少了他们的开发时间和费用。避免了国家在落后制气技术上的重复投资、并且随着闰内采用该技术的城市数目的增加、小区气化模式逐渐成为国家规范和标准、深圳燃气集团从而确立了在此项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通过提供设计、施工、设备供应及操作管理培训等有偿技术服务、深圳燃气集团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3深圳燃气行业发展经验的意义

深圳燃气行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和成果足以证明。走技术创新的道路是明智的选择。面对二十—世纪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发展一千里日的形势、深圳燃气行业应该总结自身技术创新的经验、继续发扬技术创新的优势、争取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市场为根本、以科技为依托”的技术创新观念建立“国际化、超前性、整体性”的技术创新战略、具备有效运用全球优势资源的技术创新策略;加强企业白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一个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站稳脚根、树立优势。不断发展。

3.1树立“以市场为根本,以科技为依托”的技术创新观念,努力开拓市场,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目

中国进入wto后、将开放—部分过去国家垄断的行业、比如金融、电讯、公用事业等。这些行业随之将面临和国际大企业公升、公平竞争的新形势,优制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深圳燃气企业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巾场环境小,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快新产品的更新速度、拓展产品组合的广度、延长产品线、提高产品组合的关联度.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企业足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新思维。通过不断的机制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竞争、开放的系统、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企业中去、成为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同时构建企业家队伍与企业、市场良性互动的格局。另外、要尽快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超前开发研究、工艺改进等多层次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带动行业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