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级电工基本知识十篇初级电工基本知识十篇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9:28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篇1

关键词:中职学生;分层教学;电子技能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悬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有效地组织教学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从“重视基础、强化能力”出发,以“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实行“分层培养、启发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教学环境,创建多目标、多层次,适应学生能力培养,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样化,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发展。本文结合电子技能实操课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分层教学法的基本做法,并分析了分层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一、分层教学法的含义

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中,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将全班学生按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现有掌握程度等原则进行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教师进行分层指导,分层检测和评估,通过不同的训练内容,不同的训练手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其意义在于:

(1)分层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以“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为原则,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2)分层教学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得到普遍提高。

(3)分层教学可使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辅导等环节得以优化,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二、分层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在电子技能实操教学中,首先以学情分析为依据,以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为出发点,选好教材内容;然后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目标灵活教学,诱发每一位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达到个人的学习目标。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提高动手能力,获得知识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的了解,对每个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确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初级目标(所有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与电子基本技能。学生学会常见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及使用方法,能使用常用的仪器仪表完成简单电路的制作与测试。

中级目标(较好学生可以达到的):让学生在初级目标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将各知识点综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较复杂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路制作,初步具备电路调试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电路的故障排除及解决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高级目标(能力好的学生可以达到的):在初级和中级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着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技能。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仪表,会分析较复杂电路的工作原理,能进行电路调试与改进,在低层次教学目标要求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创新,并制作出有一定创新技术的作品。

对于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初级目标,在初级目标的基础上,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进一步的学习目标:中级目标或高级目标,并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科学引导,力求让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2.教学内容的分层

下面以“趣味电路制作”教学单元为例,谈谈分层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1)交替闪烁灯电路的制作(初级目标)。该电路结构简单、元器件少,即使是初学者,也较容易成功完成。图1是交替闪烁灯电路的原理图和学生制作电路实物图。

图1交替闪烁灯电路制作

该电路要求全部学生都要完成,目的在于让所有学生通过电路的制作,学会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的使用,学会识读电路图,练习手工焊接工艺中的“五步焊接法”,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与使用方法,进而具备简单电路的焊接与调试能力。

・教学教法・1分层教学法在电子技能实操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2)简易循环灯电路制作(中级目标)。在学生完成初级目标――交替闪烁灯电路制作的基础上,让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比较高的学生继续完成中级目标――简易循环灯电路制作。图2是简易循环灯电路的原理图。

该电路是对交替闪烁灯电路的扩展应用,课堂上要求能较快完成初级目标的学生,继续完成中级目标,以加深对基础目标的理解和运用,进一步巩固在制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点,教师也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拓展创新(高级目标)。在学生完成初级和中级目标后,让个别学习兴趣浓厚、肯动手的学生继续完成高级目标,学生在对该电路工作原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电路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应用,通过制作、调试、完善,做出符合自己要求的实际电路。图3是学生完成的创意电路――闪烁眼,它是在“简易循环灯电路”的基础上,在发光二极管的个数、循环的步数和电路显示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与创新,电路的改进说明如图4所示。

通过该电路的完成,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应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促进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分层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财会;电算化;基础工作

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等无以复加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改变了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计算机被运用到会计实务中时,财会电算化便应运而产生,掀开了会计业发展的新篇章。

财务电算化故名思义,曰: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与会计实务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电算化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它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不仅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更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财务电算化的运用,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令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它推动了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是会计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硬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会计人员应有所准备,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大中型企业中,一般管理岗位的员工都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考核,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最好能够达到财政局认可的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问题。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中就包括了有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熟练使用、一般办公软件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实际运用等知识,尤其是微软办公软件中的eXCeL内容对会计工作帮助很大,很多日常会计核算中的辅助工作以及财务数据分析等方面都要用到。单位里还要准备财会电算化的计算机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显示器、u盘、硬盘等基础工作。

二、软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无论是通用的商品软件还是针对本单位定点开发的,亦或是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的会计软件,都具备处理数字信息快捷、准确的特点,这也是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所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在初始化之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准备使用的软件后,便要在符合会计政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然后将期初数据录入,这个过程就如同我们选购新房后,在不改变房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喜好进行内部装修,布局计划,一切就绪后才搬入家具正式入住。在建账之初,会计人员要遵循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选择好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科目设置时,除了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代码设置一级总账科目外,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业务,设置二级科目甚至三级、四级科目,做到名称简洁,编码遵循软件要求,尽可能在初始阶段考虑周全,因为建账以后,有了数据的科目将不能再修改名称和编码。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会计软件的功能,如新的会计科目代码很长,一级总账科目即有四位编码,每增加一级又增加两位编码,不易记忆。但软件本身提供了“助记码”功能,可以将常用的会计科目用简便易记的数字代替,这样就能加快会计凭证的录入速度,对提高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三、人员培训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企业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

(四)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几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发现短时间内要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不很现实的。但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又会成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建议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电算化,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公司和会计人员都应引起足够多的注意,并且为这一潮流做足应对措施。毕竟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谁利用好了这个“聚宝盆”,谁就会遥遥领先。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篇3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08)03_0213_02

心律失常指心脏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激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1]。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心电监护已成为医护人员观察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护士是心电监护的直接观察和记录者,也经常接触心电图诊断报告。为了解目前基层医院临床护士对常见心律失常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识别、对心电监护临床意义理解及心电监护质量的真实情况,为今后落实相应的继续教育措施提供依据,于2007年4月至8月通过对本市3所县级综合性医院357名临床护士进行心律失常认知的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浙江省富阳市内3所县级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357名。年龄19~45岁,除两名男性外,其余均为女性。其中中专学历151名,大专学历190名,本科学历16名;护龄小于5年164名,大于10年131名,5~10年62名;初级职称259名,中级职称98名;内科护士93名(心内科16名),外科护士177名,急诊科护士32名,iCU科护士39名,其他科护士16名。1.2调查方法:全部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由富阳市医学会统一组织,统一指导用语,不引导回答,独立填写,填写时不查阅书籍,统一回收。共发放问卷391份,回收384份,回收率98.2%,除回答不合格的问卷,有效问卷357份,有效率为91.3%。

1.3调查内容: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工作单位名称、学历、护龄、职称、所从事的专科等护士个人情况。对心律失常认知情况的调查内容:①基础知识包括:平时工作中是否看心电图诊断,认为心电图诊断或心电监护内容对护理工作有无指导意义,是否掌握心电图的基本知识;②护士对常见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③护士对恶性心律失常,包括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F)的心电图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

2结果

2.1护士对心电图基础知识的理解分以下几种情况:见表1。

2.2护士对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情况:见表2。

3讨论

3.1护士普遍存在对心律失常认知不足的问题:(1)表1中说明,认为心电图诊断和心电监护对护理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护士只占37.5%,掌握心电图基本知识的护士只占10.9%,一知半解的占84%,对心电图基本知识的缺乏则可直接影响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程度。(2)表2中可见,对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短阵室速和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能正确识别的护士分别只占31.9%、28.0%、17.1%和9.5%,相对比例较低。对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室性早搏能正确识别分别占58.5%、61.9%、63.6%和52.9%,相对比例较高。这主要由于窦性心动过速/过缓的心电图波形符合窦性心律,比较容易识别。(3)从表3中可见对于高度aVB、窦房阻滞/窦性停搏和室性心动过速能正确识别的分别只占14.9%、14.6%和16.0%,即使是急诊、iCU和心内科的护士,以及中级职称的护士能正确识别的比例也均低于60%。(4)急诊、iCU和心内科的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高于其他科室护士。表3中,对心室颤动能正确识别的护士占55.5%,其中接受调查的急诊、iCU和心内科护士共87名,能正确识别的为100%;除急诊、iCU和心内科外,其他接受调查的护士共270名,能正确识别的为41.1%。这主要由于心室颤动也是临床上危及生命的一种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骤停中最常见的类型。而心房颤动、室性早搏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类型,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也比较容易被护士掌握。(5)中级职称护士正确识别能力较初级职称护士强:中级职称护士98名,能正确识别的为96%;初级职称护士259名,能正确识别的占40.2%。急诊、iCU和心内科的护士以及中级职称的护士通过临床实践而掌握。急诊、iCU、心内科的护士和中级职称的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科的护士,这说明理论需结合实践才能得以巩固。

3.2护士对于心律失常认知不足的原因与分析:(1)大多数护士在院校专业培训期间,缺乏心电图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和临床实践,难以适应临床心电监护工作。工作后由于没有经过相关知识动态、系统的学习而认知不深,对于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一知半解,直接影响了心电监护的质量。(2)我国的护理工作内容、方法与思想观念上的落伍,以“维护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实践者及健康教育的宣教者”[2]的护士定位没有转变,护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治疗性医嘱的“机械”执行,加之护士的内涵和定位不明确,使护理独立工作的一面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致使临床护士把护理工作看作是可做可不做的软任务[3]。

3.3如何提高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1)提高护士对心电监护的质量意识和护理工作中的风险意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4~6]中明确指出,早期电除颤对心脏骤停的存活率极为重要,电除颤及心肺脑复苏术(CpR)开始时间与心脏骤停存活率呈正相关。VF的心脏骤停者,在3~5min立即提供CpR和电除颤,可取得高达49%~75%的存活率[7]。使护士充分认识心电监护的重要意义,从而能自觉学习心电学相关知识,认真观察心电监护内容。(2)在工作中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管理,使其成为系统性、规范性、长效性的教育机制[8]。临床上心电监护的观察大部分由初级职称的护士执行,而调查中发现初级职称的护士对心电监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律失常的认知远远低于中级职称的护士,因此应重点加强对这部分重点人群的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

[2]丁炎明.护士对生活护理认识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2.

[3]黄人健.向护理巾帼英雄学习营造和谐医疗环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01.

[4]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2005).aHaGuidelinesforCpR&eCG[J].Circulation,2005,112(24):13.

[5]internationalLiaisonCommitteeonResuscitation,iLCoR(2005).interna2tionalconsensusonCpR&eCGsciencewithtreatment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05,112(22):29.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病案信息管理技术;医院等级评审;医院管理

病历档案也就是病案,是患者在医疗机构内经历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及护理过程中记录临床信息的档案。目前,各阶层医疗机构均积极开展病案的信息化管理,医院开展信息化管理已经从临床科室扩展至辅助及后勤部门,如病案管理室、后勤管理处、医务处等,有助于无纸化办公的推广。病案信息管理水平与医院等级评审直接关联,这说明加强病案信息管理技术,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病案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强化医院等级评审基础平台[1-2]。本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作为研究阶段,分析在此阶段初期、末期医护患三方的满意度、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作为研究阶段,在此阶段参与研究的医师35名,护士56名,以及随机选择在此阶段内来我院就诊80例患者。医师35名,男22名,女13名;年龄25~56岁,平均(38.45±7.49)岁;大专及以下10名,本科21名,硕士及以上4名;工作年限0~5年8名,6~10年22名,11年以上5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4~55岁,平均(37.65±5.88)岁;大专及以下20名,本科31名,硕士及以上5名;工作年限0~5年26名,6~10年24名,11年以上6名。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22~67岁,平均(36.82±7.12)岁;来自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肾病科等临床科室。

1.2方法

1.2.1强化病案管理意识

由于病案管理与医院体制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现已成为医院登记评审工作的基础之一,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全院管理质量,因此需加强病案管理意识。这就需要从思想及行动两方面督促工作人员对病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及动力,促使其在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主动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管理方法及水平,促进医院等级评审。

1.2.2提高病案管理技术应用水平

我院成立病案管理小组,参考权威机构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中涉及病案管理相关内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将合理用药指标、单病种质量指标、手术病程、iCD-10编码等诸多指标纳入院内评审指标涵盖范围内;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案中与病案及相应技术信息辅助条款超过150项,说明病案管理占据着重要作用,表明病案信息管理是代表医院医疗数据利用的管理指标之一,有助于保证数据处理质量。同时,由于我院尚未完全脱离纸质病历,因此需建立双轨制病案管理制度,尽快统一病历书写、装订、病案首页、病历追踪系统等方面,并减少非必要书写,统一纸质病历与电子病历质量。而且管理小组应明确小组成员个人责任制,并由主管部门及领导负责对人力安排进行协调及管理工作,定期或非定期对管理工作进行考核。纸质档案在患者出院后1d内归档,若出现特殊情况,需经由相关科室至少2名主管领导签字确认后方可适当延后,但必须在3d内归档。电子病历可适当推迟,但在归档后即被纳入信息监控程序中,注意在病案中标明档案号以及索引号,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储存。在录入病案过程中,需注意病案首页信息的录入,可最初由人工录入,到描后直接读取信息,工作人员仅需做好信息的核查以及关键信息录入工作,有助于逐步推进电子病案所占比例的提高,提高病案信息管理技术应用水平,强化在医院等级评审中发挥的有效性及实用性,为推进院内管理工作优化提供可靠数据[3]。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医护患三方满意度、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1)在研究阶段与病案管理部门有过联系的院内医师35名,护士56名,选择查阅档案的就诊患者80例,分别在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填写病案管理情况满意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核查病案借阅信息,病案管理是否规范、管理是否严格、流程是否合理、病案查阅是否方便等;按照满意程度不同,可分成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2)在研究阶段初期及末期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对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初期及末期医护患三方对病案管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末期医师、护士、患者满意度均高于研究初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初期及末期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研究末期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2.02±3.44)分高于研究初期的(84.19±7.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电子病案是在纸质病案的基础上,套用电子病案模板便于规范化书写的电子工具,方便临床信息的记录与查阅,有助于提高病案书写速度,促使书写更加科学、标准、规范,降低手工书写病案差错风险,降低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病案管理系统的不断优化,等级评审工作效率在不断提升,在加强病案信息管理及技术辅助水平的前提下,病案管理漏洞获得弥补,这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院内病案管理及辅助信息应用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需减少病案非必要描述内容,有助于在评审医院等级过程中提供优质物质及技术利用基础,促使我院快速发展。本研究中,在研究阶段内加强病案信息管理技术方案,研究末期医护患三方对病案管理满意度、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均显著高于研究初期(p<0.05)。总之,加强院内病案管理技术应用水平,有助于缩短病案查阅时间、提高病案及医疗资源利用率,强化我院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护患三方对病案管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为医院等级评审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明光.基于等级评审基础下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开展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7):189-190.

[2]刘炳麟.数据挖掘技术在病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篇5

一级mSoffice考试内容如下:1、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包括新建文件及文件夹;复制、粘贴、剪贴、删除文件等;更改文件属性一系列的);2、word操作;3、excel操作;4、浏览器(ie)的简单使用和电子邮件收发。一级证书:一级证书表明持有人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初步应用能力,掌握文字、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等办公自动化软件(mSoffice、wpSoffice)的使用及因特网(internet)应用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机关、企事业单位文秘和办公信息计算机化工作的能力。二级证书:二级证书表明持有人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能够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程序,可以从事计算机程序的编制、初级计算机教学培训以及企业中与信息化有关的业务和营销服务工作。三级证书:三级证书表明持有人初步掌握与信息技术有关岗位的基本技能,能够参与软硬件系统的开发、运维、管理和服务工作。四级证书:四级证书表明持有人掌握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专业技能,并有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知识建构;概括;升华;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9-0050-04

小学科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究自然科学的机会,但每周1课时的教学时间限制了探究活动的开展;“螺旋上升式”教材编写方式,导致内容有宽度而无深度等问题。一个较新的方法是将科学、技术、社会三门学科整合在一起,形成StS课程,进行每周4-5课时的统整教学。整合后的StS课程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围绕某一个主题学习,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深入探究,防止学科知识的割裂和知识点的重复。

知识建构(KnowledgeBuilding)是一种新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的基于过程的教学不同,知识建构理论强调的是基于原则的教学设计,从观点、社区、工具三个方面阐述了12条原则,其中,一条核心原则是强调观点的概括与升华。在源自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多样化、复杂的“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观点,而且引用他人观点和权威资料来丰富和提炼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和学生可以收集相互关联的观点,放入一个升华短文中,加以概括,提出更复杂且相互联系的社区观点。

在StS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知识建构理论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学期的探究活动围绕“电”展开,通过观点的“概括”与“升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电”出发,建构出有关的知识体系与设想,如不同发电方式、我国发电能源结构、国外发电方式、对我国发电能源结构的建议和大胆的设想等,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对“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促进交流协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围绕研究主题“电”,了解不同发电方式的优缺点、我国发电方式能源结构等。

(2)初步形成“电”的系统化认知,认识到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3)能够进一步理解知识建构学习,熟练使用知识论坛的阅读、改进、发展等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自主开展基于知识建构的探究学习,积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积极主动地合作,不断提出和完善个人观点,共同建构社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更加关注与“电”相关的现实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和安全用电意识,并落实到平时的实践行动中。

二、教学平台

知识论坛(KnowledgeForum)是知识建构理论的支撑性工具。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外化到知识论坛中,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成个人观点。学生通过知识论坛提供的阅读、发展观点和支架等功能,提炼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小组成员讨论后将观点进行综合,实现个人观点向小组观点的转化。在多元化观点的基础上,知识论坛提供“升华”功能,联系多样化观点,总结出更综合、更统筹的观点,形成班级观点。在此过程中,论坛内还提供了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帮助诊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中。

三、教学对象

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六年级(2)班有28名学生,其中,男生13人,女生15人。在计算机操作方面,学生的打字速度达到了基本要求,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编辑文本、浏览网页等基本操作。在论坛使用方面,学生在“电”这个主题之前已经接触过知识论坛,会使用知识论坛浏览、发表、修改、引用和联系观点。在自主学习方面,学生能够自发地提出问题,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在对主题感知方面,“电”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有关“电”的现象、知识或经验。

四、教学过程

知识建构理论强调从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出发。“电”作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学生在生活中早已通过感知接触过“电”并形成了初步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真实的情景――灯泡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探究,集体建构,逐步建立关于“电”的系统性认知以及“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在现有认知水平上实现知识的创新。

五、个人观点的提出

1.问题情境

教学初期,教师通过“点亮小灯泡”的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电”的现象,熟悉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探究作铺垫。

2.初步提出个人观点

教师在课程初始创设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开始在生活中寻找有关“电”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鸟站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的问题;有的学生注意到干电池、发电机等与“电”有关的物体;有的学生简单描述了有关“电”的现象,如闪电、灯泡发光等;还有的注意到不同的发电方式,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潮汐发电等。学生将这些观点和问题及时记录在知识论坛中的“对电的了解”和“最初的问题”两部分,以便学生观点的交流和分享。

3.筛选并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每个学生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对观点进行分类汇总,确定了研究内容分为“电从哪里来”、“电的流动”和“电与生活”。在“电从哪里来”中,确定了对闪电、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不同的发电方式的探究。教师还带领学生参观火力发电厂,向专业人士请教,听讲座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4.观点推进

确定探究闪电后,学生开始从教师提供的网站、文本资料或书籍入手,详细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与之前简单描述闪电现象不同的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在课堂讨论中表述自己的观点,还会利用示意图形象、具体地解释闪电的形成。

对于研究潮汐发电的学生,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学生整理后,提出“潮汐发电和水力发电工作原理相似”的观点,并画出示意图,详细解释了潮汐发电的工作原理;最后,提出要对问题“为什么潮汐发电现在还没有大规模使用”进行深入探究。

教师通过“点亮灯泡”的实验创设情境,引入到有关“电”的研究主题,引导学生从真实的问题出发,允许多样化观点的存在。学生经过与同伴、教师的讨论,从多样化的观点中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在知识论坛中写下对研究主题最初的了解,形成个人的最初观点。学生通过阅读他人的观点,引用与自己观点联系密切的观点;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仔细阅读权威资料,并将其中的关键字词、语句进行归纳,融合到自己的观点中,推进个人观点。

学习初期,学生并不知道如何概括资料和观点,只是将查找到的资料复制到知识论坛中,作为个人的最初观点;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意识到要通过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主旨,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成观点,才能继续探究,推进个人最初的观点。在提出个人最初观点到个人观点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从最初的简单罗列观点和问题,到引用他人观点来丰富自己的观点,再到概括权威资料,融合到自己的观点及提炼观点的跨越。

六、小组观点的形成

在学生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中,有些学生开展了对干电池进行探究。于是,学生在知识论坛中提出对干电池的了解后,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干电池的发电原理,最后在论坛中提出小组的观点。

1.设计实验

确定对干电池的发电原理探究后,学生认为要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于是,学生选择对一个废日的干电池进行解剖;学生将解剖后的干电池与电池的内部结构图对照,认识了电池的内部构造。为进一步探究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一般流程,提出自己的假设“电池里的酸性物质与锌片反应而产生电”。为验证这一假设,学生将实验搬到课堂上,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将锌片放入白醋中并测量其电流,结果测量出了微弱的电流,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

2.深入探究

小组演示实验后,学生开始提出问题:“为什么用白醋而不是其他的物质”、“锂电池、充电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与非酸性物质反应能否发电”以及“为什么干电池只能用一次而充电电池可以在充电后重复使用”等。小组成员对于能给出确定答案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解答;对于不确定或不知道的问题会记录下来,以便课后查阅资料,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和解答。

学生提出个人观点后,教师将观点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在小组内部,小组成员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进行讨论,质疑,查资料;最后,将观点进行汇总,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小组的综合观点。

实验前,干电池探究小组的成员提出个人的观点,组内总结概括一个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进行解说,学生所有的解释都是在理解原理、概括材料、抽取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结束后,全班学生对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有的问题是对实验本身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其他相关的问题,这使小组的观点与其他的观点形成关联,促进观点的升华。除了进行小组实验,学生还可以通过示意图对某一原理进行解释,如学生画出示意图并向全班同学详细描述水力发电的过程。

在个人观点向小组观点转化的过程中,对权威资料的阅读与概括促进了观点的综合。学生对其他小组提出质疑之前,必须先阅读其观点和有相关的理论依据之后,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观点。因此,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自己研究问题的知识,还对其他观点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加强了观点间的联系,拓宽了知识面。

七、班级观点的建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后,学生对各种发电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让学生围绕主题“我国发电能源结构是否合理”,来探究我国的发电能源结构的合理性、国外发电方式及对我国发电方式的建议等。

1.组内交流

学生最初接触的发电方式是火力发电,在小组内学生根据在发电厂的参观经历、专家讲座以及权威资料,提出有关火力发电的个人观点,如“火力发电污染环境”。在此类观点的启发下,学生对火力发电的污染物产生了兴趣,发现火力发电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和粉尘等,还发现火力发电对人的呼吸道会造成伤害,但也发现火力发电相较其他的发电方式有“费用低”、“受环境制约较小”等优势。每个小组将组内观点汇总,画出思维导图便于课上交流。

2.班级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对小组的观点提出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除了将火力发电与不同发电方式进行对比之外,学生还参考国外的发电方式提出“美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天然气发电;以色列大面积沙漠,可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的观点,提出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概念。

3.新的观点

将我国发电方式与国外其他发电方式比较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我国发电能源结构不合理。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有的学生考虑到火力发电是以煤炭为原料,认为“中国的煤炭总有一天会用完,所以,我的设想是逐步减少火力发电”,建议“把小型和中型的发电厂合并到大型的发电厂,这样可以减少一半的资金,并投资在减少污染上”;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充分依靠自然条件发电,如利用雷电,“可以引取自然的雷电,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者借鉴国外技术,使用清洁能源;还有学生提出“宇宙太阳能发电”,不过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这种发电方式还只是一个设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记录和总结,让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得到了认可。

4.制作作品

教师征求学生意见设计ppt作品,将对不同发电方式的探究结果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汇总,推进个人、小组观点向班级观点转化,并将ppt作品放在校内展示。

在对“我国能源结构是否合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借鉴他人观点,提出更加精炼、全面的个人观点。小组在汇总个人观点时,从最初的将每个人的观点罗列,到对观点进行筛选,提出质疑,去掉没有理论依据的观点,合并相同或相似的观点,再将各个观点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加以总结概括,形成小组观点的思维导图,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记录他人提出的问题,继续探究与自己观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阅读其他人的观点之后,简要提出火力发电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设想,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课程接近尾声之时,教师组织学生设计ppt作品,将小组观点进一步推进为班级观点,同时,加强学生各个观点之间的联系,达到升华观点的目的。学生提出的新的探究问题也将在知识论坛中留下痕迹,方便学生课下继续深入探究,拓宽知识面。

八、总结

以知识建构为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电”,学生在概括能力、加强观点间联系和知识创新三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1.提高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学习初期,学生通过简单地复制和粘贴资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描述闪电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仔细阅读和理解权威材料、实地考察、讲座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支撑观点;在小组和班级的讨论中,借鉴他人的观点,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整合,用实验、示意图、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呈现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论述观点,对闪电形成过程借助于示意图的方式来阐述,提高了学生理解、概括材料的能力。

2.加强观点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从个人观点到小组观点再到班级观点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阅读和借鉴他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观点,使每个人的观点相互联系;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将深层次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班级作品时,学生对本主题的相关问题已经有了系统化的认知,形成了知识体系,如学生对干电池发电原理的探究,涉及到的问题不仅包括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发电原理,还包括对不同种类电池发电原理的探究、以及对干电池的成分是否一样提出质疑。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篇7

论文关键词:企业员工,英语口语培训,项目开发

当前企业员工英语培训可以归为两大需求:1)希望可能扩大知识面,提高整体实际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2)相关专业岗位的需求,希望直接阅读进口仪器、设备的技术资料;可以直接与外籍专家交流以提高生产效益。

以委托我院开展企业员工英语培训的西门子公司为例,它们对自己员工的英语口语培训的需求和规模都很大,积极与我院寻求合作。而我院又地处株洲田心电力机车集团地区,依托行业、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对接企业发展的需求,开发相应的英语培训项目就成了我们一项重要的新工作。

二、企业员工英语口语培训项目开发

高职院校参与企业员工英语口语培训,目前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市场需求量很大,面对这项量大面广、有双赢效益的工作特点,我院很快转变思路,提高认识,依托行业,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英语口语培训项目开发的实践。

1.培训目标

初级:通过本项目的培训,使学员掌握英语听、说的初级技能的专业知识。能做到发音准确流利、掌握基础语法、简单用英语进行一般日常生活对话的能力。

中级:通过本项目的培训,使学员掌握英语听、说的中级技能的专业知识。能与人较顺利进行日常会话,并能用英语对日常话题进行叙述的能力。

高级:通过本项目的培训,使学员掌握英语听、说的高级技能的专业知识。能用英语与人流畅深入地交流思想看法,并能用英语对专业工作主题进行阐述的能力。

2.培训对象及资格

初级:英语达到三级水平,但在听、说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的员工。

中级:英语达到四级水平,同时能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员工。

高级:英语达到六级或以上水平,能很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员工。

3.以英语口语能力需求为导向开发培训项目

针对企业员工的英语培训主要是根据其不同的典型工作岗位或英语知识不同的模块,分析其岗位所需的英语口语能力,分解成岗位英语口语能力需求,根据不同英语口语能力需求开发形成英语初、中、高级培训的项目,通过以不同的英语口语能力需求为导向来锻炼员工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英语口语技能。(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例)

①职业岗位需求

职业岗位

级别

主要英语能力需求

培训资格证书

西门子企业技术员工

初级

掌握和运用初级的英语口语能力知识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初、中、高级英语技能培训合格证书

中级

掌握和运用中级的英语口语能力知识

高级

掌握和运用高级的英语口语能力知识

②英语口语技能与具体内容分析表

英语口语技能

具体内容

t1:英语口语能力技能内容

a1-1初级:基础日常生活口语:

饮食、起居、节假日、晚会、舞会、做客、通信、电视、电影、购物、求医、求学、旅游等内容。

a1-2中级:典型的商务环境中加强商务用词的拓展:

商务会议、谈判、面试、以及客户服务、生产、市场、金融等等。

a1-3高级:运用更复杂和逻辑性更强的句子,围绕商务的需要:

商务旅行、策略制定、保险与银行、市场调研、员工评价等等进行学习和表达。

③英语口语培训方案(简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备注

1

培训目标

能够进行较流利的日常英语交流和相关专业的英语交流。

2

培训对象

各企事业单位职员,初、中、高级管理人员。

3

培训时间

和地点

时间:初级30课时;中级40课时;高级60课时。

地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4

培训内容

基本技能

模块

基础日常生活口语:

饮食、起居、节假日、晚会、舞会、做客、通信、电视、电影、购物、求医、求学、旅游等内容。

专业核心

技能模块

典型的商务环境中加强商务用词的拓展,内容涉及:商务会议、谈判、面试、以及客户服务、生产、市场、金融等等。

专业高级技能模块

运用更复杂和逻辑性更强的句子,围绕商务的需要,商务旅行、策略制定、保险与银行、市场调研、员工评价等等进行学习和表达。

5

培训方式

项目教学、实境模拟、演讲辩论、话题讨论、趣味游戏、分组比赛、话剧表演等。

6

考核方式

口语测试与评价。

7

培训指导教师

讲师、翻译、(副)教授。

8

设备和设施

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

④英语口语培训考核方案(简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初级

中级

高级

备注

1

考核目标

简单日常口语表达能力

典型工作环境中口语应对能力

各种环境中口语表达能力

2

考核内容

日常生活情景对话

特定工作情境交谈及观点表达

特定专业工作主题观点阐述

中级的考核内容应含初级的考核内容;高级的应含初、中级的内容;

3

考核方式

口语测试

口语测试

口语测试

4

考核时间

口试:10分钟

口试:15分钟

口试:20分钟

5

组考条件

语音室,两名测试老师

语音室,两名测试老师

语音室,两名测试老师

6

考核题

库及评

分标准

略(详见附件)

三、结语

通过对西门子公司技术员工为期一年(寒、暑假两期)的英语口语培训,使被培训企业员工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增强了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更具竞争力。而对企业而言,通过开展员工英语培训,使其从在战略高度认识到培训的作用,切实转变观念,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开发人力资源,为员工制定职业长远发展规划,鼓励员工不断成长和学习,最终留住员工,与企业共同进步。企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员工队伍,其中英语的应用能力是这支队伍不可缺少的,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员工个人都必须深深地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有效的培训机制。最后,对我们学院而言,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广泛接触企业、了解社会需求、积极转变观念,我们培养的对象不只是在校学生,还应包括企业员工。学院应加强对培训理论的研究以指导培训实践,积极开发各种培训项目,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成立专门机构,制定措施,给予教师较为宽松的环境,鼓励教师走出校门,积极参与企业活动。最终形成一种员工-企业、教师-学院,共同发展的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杨应崧建设现代企业教育培训体系的若干思考.教育发展,[U],2004,(2).

[2]席清才在职培训: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误区.职业教育研究,[J],2005,(3.104).

[3]王虹强化企业外语培训培养适应性人才.商场现代化[J],2006.7

[4]周景洪企业英语培训误区分析与对策刚.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7.1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篇8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

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篇9

竞聘演讲词电教部主任)

竞聘演讲词电教部主任)

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向多年来给与我工作支持和帮助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几位新领导能对我有个初步的认识。我叫魏连昌,岁,四平师院物理系毕业,现任电教部副主任,我竞聘的职务是:电教部主任。一、资格条件⒈本人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工作年来本着踏实工作,友善待人这一原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誉。⒉本人熟悉信息技术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设的管理、使用和维护技术,精通计算机操作技术,具有与信息技术教育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⒊本人有先后在县区进修学校和市学院担任中层领导十年的职经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和县区学校、院内部室之间协调工作的能力。⒋本人有从事电教教研、教学工作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一定的教研教学经验,具备在全市开展工作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⒌本人热爱电教事业,对信息技术的强烈的求知欲,加上大学四年物理功底,知识更新速度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住处技术教学教研水平。二、个人基本情况我年出生在乾安县,年考入四平师院物理系,年月毕业分配到乾安四中任教,年调入乾安进修电教部工作,年任电教部主任。年月调入市教育学院电教部任教研员,——年任微机室负责人、主任。年微机室与电教部合并,任电教部副主任。三、主要工作业绩⒈培训、教学工作微机室是全市教师急需培训的情况下成立的,因此,成立后很快投入运行,基本以培训为主。自年以来,寒暑假几乎没有休息,先后组办培训班期,培训市级骨干教师、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中小学校级领导干部等共余人次,近学时,累计创收约万元,通过培训,市级骨干教师达到中级水平,中中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达到高级水平,在省教育厅教三室组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评比中,有人获奖,经过培训的校级领导干部多数达到独立操作计算机的水平。在教学方面,微机室承担了级师范近人的教学工作,累计近学时的授任务,本人授课近学时。并举行了汇报展览,受到各区实验小学校长的好评。⒉教研、科研工作几年来,认真抓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以实验校的带头作用带动全市中小学教育共同发展,多次到宁江实验小学、扶余县士英小学、油田实验小学、油田高中等学校指导教学,年以来,在全省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组织近人次参加了竞赛,有人次获奖,其中获全省初中组第一名人,高中组一等奖人,名教师获优秀辅导教师,本人在年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年以为来,自己注重教研水平提高,先后在省、部级刊物上篇写了万字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培训教程》,今年又参加编写了吉林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⒊其他工作自调入学院以来,利用自己特长义务承担了电教设备维修工作,既为学院节约了资金,又给工作带来了方便。年组建微机室,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自己夜以继日地工作,组装机器、组网,节约资金约万余元。在机房管理上,为了让学员多一些练习的时间,机器都是超负荷运转,每天早七点到晚九点,我不讲课也离不开机房,出现问题随时解决,从没有因为机器故障而影响教学,同时多次到乾安进修,长岭进修,扶余实验小学,市继教办、兴原乡中心校、油田十五中等学校,为基层学校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深受好评。四、工作设想我对电教部工作的基本想法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启动,二个推进,三个重占。一个启动:一是推进全市中小学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和电教设备的配备。二是推进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立教育网络系统和学校软件资源库。三个重点:一是继续加强教学教研工作,结合松原实际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在各学科中广泛开展辅助教学活动。探索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快现代教育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二是培训工作,主要还是对专任教师和市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三是指导信息技术教材的选择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按教育部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列为必修科目,初中,小学也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但目前教材版多,不规范,必须指导基层学校选择好教材。在信息技术课在教学中,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的指导,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以上介绍,如果各位领导对我竞职的想法能够认同与肯定,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创新的工作思路,完成好电教部的各项工作任务,如果我不能中聘,我仍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作岗位上奋发进取。

初级电工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工技能与训练》毕业生

一、《电工技能与训练》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专业规划教材。它与《电工技术基础》教材相互配套,但各有侧重而又自成体系。主要内容有:安全用电常识、电工基本操作工艺、电气照明与内线工厂、常用电工仪表、常用电压电器、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单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常用电力拖动与机床电路等。

二、《电工技能与训练》课程的特点

1.教材的实用性

面向现代,特别是面向21世纪的各行各业对电工技术的要求,在保证必要的基础技能训练和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在不超过大纲的前提下,加强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教学和训练,删去了较为陈旧的知识和工艺内容。

2.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电工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3.紧靠国家中级电工技能鉴定标准,进一步适应“双证制”考核

本课程在知识、技能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上,以国家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中级电工技能鉴定要求为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初级到中级循序渐进。

三、《电工技能与训练》课程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素质,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进程。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跨世纪应用型人才,必须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电工技能与训练》就很好的适应了这一潮流。在学习一定理论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大量实践内容,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技术工人提供了便利。

四、《电工技能与训练》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人对《电工技能与训练》课程的教学已进行了三年多,通过在授课过程中的观察和与学生的课外谈话,我发现学生初次接触这门课时兴趣都比较大,对做实验的兴趣更大,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兴趣就慢慢下降了。经过这一年多时间的边教学边思考,我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训练的时间过短

由于电工专业的科目较多,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本课程的授课时间一共是一年,174课时。其中理论课大概占到100个课时左右。本教材的实验共安排了31个,而平均做一个电工实验的课时数为4个,中间还要除去复习、考试等课时。因此,真正可以做的实验就比较少了,只能从中间挑选部分较为重要的来做。这就导致学生理论学习的时间过长,真正动手的时间相对较少。

2.训练的内容过于陈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这些都要靠高级技术工人去生产,完成。但是,相对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却相对滞后,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比如,现在的大型工厂里的机械设备,很多都已用电脑芯片来代替以前的接触器控制。相对接触器控制,电脑芯片体积更小,使用更安全、可靠,维修更方便,使用寿命更长。但是我们现在所做的实验还是只停留在接触器控制上,这就使我们的学生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不高,兴趣也就慢慢没了。

转贴于

3.训练的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

现在训练往往就是在实验室里按某张电路图按图接线,没有什么机会去实际操作。例如去工厂看看,究竟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什么叫调速电路、制动电路。这些电路我们都学过,但是真正到了实际的应用场合,却很少有学生能正确操作。这就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脱钩,造成我们毕业出去的学生,并不能很快的胜任工作,必须由用人单位重新培训。

五、解决的办法

1.加强学生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是基础

理论指导实践,只有理论知识掌握了,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够事半功倍。要使学生会操作新产品、新机器,就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新产品的新技术。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对我们的教材进行再定位,把一些陈旧的内容剔除,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现在社会最先进的技术。同时我们教师在授课时也该有意识的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2.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使学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就必须要走在学生的前面。只有当教师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才能很好的教给学生。所以,作为专业课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再教育。只有这样,才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才可以使得我们的学生学到最先进的理论知识。

3.提升操作内容的档次是关键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学生就必须多操作一些和时代同步的实验。如果我们再不推陈出新,我们学生对这些实验将更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我们必须适当的修改一下现在的实验内容,多加一些档次较高、技术较新的能适应现在社会需求的实验内容。

4.加强校企合作是动力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校企合作的意思就是学生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一段时间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学校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共建与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和条件开展实践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是单纯的学校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同时,由于企业往往代表了现在社会的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多送学生去企业实习,对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很有好处,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把在工厂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带回课堂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而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学生下厂实习,也可以是聘请企业里的一线技术工人来校指导讲课或校企之间合作开发某个新项目等多种形式。但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既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最新知识,又多了很多实践的机会,从而对学生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企业要求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动力源。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初步想法,并已在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我所任教的电子班现在的初级工通过率都在100%,中级工的通过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参加校技能节比赛6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向以上几点靠拢,并不断总结、完善,从而使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时,能个个“立得住,立得稳,立得牢”,真正体现出我们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参考文献:

[1]曹祥富.电工技能与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

[2]电力拖动与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