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十篇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十篇

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20

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篇1

关键词:会计舞弊特征会计舞弊识别舞弊治理

会计舞弊,意图在于欺骗外部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蓄意错报,或数额遗漏的不诚实行为。会计舞弊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资本市场也同样受其困扰。从琼民源、银广厦,到宇通客车、华源制药,以及近年来的九发股份、陕西精密等相继因会计舞弊被证监会处罚。对会计舞弊模式加以识别并有效治理,能够有效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在理论方面,分析会计舞弊产生的背景、动因、模式,能够为会计准则及审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完善会计与审计准则,拓展了会计理论的研究范畴。综合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委托――理论、“有限理性”理论等,找出导致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经济学根源。在实践方面,促使上市公司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建设,有利于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决策有用性,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和成本,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一、国内外会计舞弊识别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会计舞弊征兆综述albrecht&Romney以问卷调查方式证实了公司会计舞弊的征兆可以使用“红旗”标志;Beneish研究发现,负债比重和增长速度、股价的变动可作为判定会计舞弊的风险因素。公司销售额及应收款增加、资产利用效率下降、销售利润率异常也预示着会计舞弊的征兆。CoSo报告发现,舞弊公司的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较小,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任期比较短,并且两者持股比例低于非舞弊公司。SummersandSweeney对会计舞弊实证研究表明,在舞弊发生前,公司有较高的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报酬率。经理人员为了提高自己利益,会在舞弊被发现或带来负面影响以前进行股票交易行为。LeeingramandHoward分析论证发现,会计舞弊与应计部分相联系,现金流量值小于盈余是舞弊存在的一个信号,舞弊公司的经营自由现金流比较低,财务杠杆高、应收账款余额也较高,有比其资产更高的市场回报,但其资产和销售绝对额通常较小。

(二)国内关于会计舞弊征兆综述反映企业资产营运情况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反映盈利能力的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率指标,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指标等可作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检测指标。陈信元等总结会计舞弊的公司特征:“连续两年亏损,第三年的业绩仍然没有改善的公司;在短期内经常发生关联交易和资本运作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和经营成果变化很大的上市公司;行业经营状况不景气或整个行业竞争过于激烈的上市公司等,发生舞弊的可能性会提高”。章美珍对银广厦舞弊案分析,认为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者,行业政策经常变化者、经营产生的盈余小于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即盈利质量较差者,舞弊可能性加大。丁友刚、郝玉芹认为财务舞弊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的原因:压力、机会和开脱违法行为的价值观。申草指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三个新的特征:舞弊数量大幅上涨;现金舞弊金额大增;串通舞弊案例增加。陈国欣、刘立国等的研究表明,盈利能力、法人股比例持股比例、独立董事、监事会的规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意见等变量与财务舞弊存在很大的关联。曹利的研究结论表明,董事会成员持股多的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薄弱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发生会计舞弊。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状、表现形式及动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状分析CoSo2010年的《虚假财务报告》的研究显示,在SeC调查的舞弊案件中检查了350例,有超过30起舞弊公司涉及舞弊金额超过5亿美元,其中Ceo和/CFo涉入在内的案件占89%,60%以上属于收入舞弊案件。根据中国证监会披露的2003年1月到2010年12月对120家上市公司处罚公告,经过分析整理得出:舞弊公司涉及到多个行业,尽管分布不均衡但以制造业和综合业比较集中,120家舞弊公司分属于12个行业,其中59家舞弊公司属于制造业,占舞弊总案例数的49.17%,综合业舞弊公司位于第二,其后是信息技术业,后两者之和占舞弊总案例数近20%,在社会服务业发生的舞弊较少。截止到2010年,2003年和2005年有11家上市公司被公告处罚,2004年有18家上市公司被公告处罚,2006年有15家上市公司被公告处罚,占舞弊上市公司总数的12.5%;2007年至2009年分别占被处罚总数的10%、11.67%、12.5%,2010年处罚公告涉24家上市公司,占8年来舞弊上市公司总数的20%。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后,我国受处罚的舞弊上市公司是明显增加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是很难控制的。此外,舞弊持续年度2-4年的上市公司近70家,在所有舞弊120家上市公司中占到60%,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具有连续性。从120家会计舞弊公司的具体内容来看,会计舞弊主要有年度财务报告会计舞弊、中期报告舞弊、重大事项未及时披露、虚假信息披露等。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表现形式袁小勇指出舞弊行为主要方法有:在期末虚构、提前确认收入;高估或虚构资产入账;虚构或隐瞒交易事项;利用关联方交易;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变更,滥用差错更正等违反交易实质的手法”。利用收入粉饰财务报告已成为全世界舞弊行为者的共同偏好。无论是国外还是我国的财务报告舞弊大案,通过收入舞弊手段已成为全世界通用的舞弊语言。秦荣生指出舞弊的变现形式主要有:提前确认收入或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的收入被确认;虚增利润;不计或少列负债;将本期营业收入推迟到下期确认;将未来费用提前至本期确认。李若山分析上市公司常用的舞弊手段有:虚列交易;收入、费用计列不准确,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调节利润;财务费用不予列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不当,改变合并范围调节利润;不符合实际地调整折旧年限,甚至漏提折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有误;重大事项隐瞒或不披露;虚列资产。albrechtandwilliams的研究认为,财务报告中出现无法解释的变化、收益质量下降、大额交易、高额负债、无法收回应收账款等问题。此外,产品或客户过于集中、管理当局经常变动、外部审计师变更、关联方之间交易、与客户或供应商之间有关联关系等也是舞弊的表现方式。此外,笔者通过对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上述舞弊手段都是与利润指标紧密相关的,近年来利用货币资金舞弊是更加多见的手段。其次,不论收入、成本费用、资产或是负债舞弊,大多数有关联方的参与。主要表现有: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将一项关联交易运作成两项非关联交易;集团公司向子公司转移价差进行购销;虚构交易事实,调节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进行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收付管理费调节利润等。再次,通过资产重组、剥离、模拟或局部改制的手段,将劣质资产、潜亏或成本费用剥离,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或者根据公司的需要,采用协议定价的方式,使利润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近年来常用的舞弊手段还包括利用报表附注舞弊,主要表现形式有关联方占用资金、违规为大股东提供担保、未决诉讼、大额融资事项、资产质押、对外重大投资等事项不予披露,配股资金的使用情况与披露信息不符、披露虚假控制人等现象。

(三)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机会和动因(1)上市公司内部、外部制衡机制严重失衡。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呈现出国有股或法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董事监督职能弱化,独立董事丧失其独立性;监事会监督职能虚设,无法对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经营决策和管理行为进行制约。外部制衡机制的失衡表现为:经理人市场不健全;注册会计师审计不称职,为了维持与公司的良好关系和眼前利益,有的注册会计师违背职业道德,面对舞弊,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等,为造假者服务。(2)委托关系失衡。所有者和管理层各自利益不同,作为理性经济人,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者凭借其占有的信息优势,操纵财务信息进行舞弊,实现自身利益;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信息不对称,进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给管理层舞弊提供了机会。(3)缺乏严厉惩罚措施。会计舞弊行为披露后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无法对主导舞弊行为加于震慑和约束。我国对会计舞弊的处罚主要有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和赔偿。相对与国外的处罚力度比较轻。如St建通在重组中虚增营业收入、虚增利润,导致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虚假记载利润,对其处罚仅是给予警告并处以罚款。由于处罚机制不严厉,导致舞弊者的成本偏低,相对于其取得的巨大收益而言,外部制衡作用受到抑制。(4)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银行从其贷出资金的安全性考虑,愿意将资金贷给经营业绩好、现金回收速度快的公司,经营业绩不好的公司,为获得贷款,采取财务报告舞弊的行为。同样为获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也采取此类舞弊方式。(5)操纵股价。股价价格上升能与管理层的相关利益成同方向变化,显示高管人员的价值和能力。在此诱惑下,一些公司管理层与券商合作,通过会计舞弊,达到操纵股价的目的。(6)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及提高业绩的需要。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可借此提高工作业绩。而上市指标难度大,资源又非常紧张,许多地方政府不愿让上市公司失去已有的筹资功能和资格。有的地方政府通过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盈利目标,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提供了方便。有了地方政府的援助,为进一步实现增发或者配股的条件,或为提高配股的价格,从资本市场上筹集更多的资金,上市公司制造、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虚增利润或少报亏损,欺骗投资者。

三、会计舞弊的治理对策

(一)进一步细化会计准则,提高非财务指标的地位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分配标准,有效地保证了公平及合理,地控制了会计舞弊产生的动因。我国会计准则日臻完善并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如新准则对于存货发出计价方法进行修订,要求上市公司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取消“后进先出法”,减少了利润操纵的空间。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变革体现在对减值准备的冲回有严格的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相应的冲回,这一规定使上市公司无法再通过利用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损失进行利润操纵,对遏制上市公司舞弊起到重要作用。新准则对合并范围的确定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即使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只要持续经营,也纳入合并范围。切断了一些上市公司为将业绩不好的子公司从合并范围中剔除而降低投资比例,从而粉饰合并财务报表的手段。新准则的出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舞弊问题起到了遏制作用,但会计准则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具体准则的使用指南中,可以根据不同准则所规范事项的性质、规范要求进一步细化。西方的会计准则不断在“灰色地带”上制定详细的规则,使得舞弊的空间逐渐减少。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灰色地带”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可以在参考iaSC和FaSB所制定的规则,出台一些辅助政策进行规范。对于特殊行业的会计准则,在制定上可参照国外的经验,提高准则间的关联度,从根本上防治会计舞弊。此外,我国上市公司采用篡改财务信息达到规定的财务指标,要减少这些舞弊,可以提高非财务指标的地位,实践中非财务指标更能反映企业的某些深层次问题。目前法规中规定的非财务指标,可操作性不强,易被忽略掉。因此,应当将非财务指标加以具体、明晰化,让其在资本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诚信道德建设,优化内部控制会计舞弊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诚信道德的缺失。治理会计舞弊的关键还在在于加强诚信道德建设,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加强管理者的诚信道德建设,加大对管理者的诚信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诚信道德建设,将建立社会评价机制、赏罚机制和强化舆论监督三者结合;加强Cpa的诚信道德建设,采取社会公开评价机制,建立会计师事务所诚信等级评价制度,并建立Cpa诚信档案。以内部审计为核心建立舞弊风险的内部防控体系。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规避事前风险。我国的内控系统建设全面考虑社会环境,要从整体出发,满足组织要求,从更广阔的角度建设内控制度。以此作为行业、部门建设内部控制的原则,形成评价内部控制的统一标准,并与企业规模、业务范围、集中程度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正如CoSo在报告中所提出的,中国需要建立一个符合各方利益要求的通用内部控制准则;提供一个标准的内部控制指南,不同规模、性质的企业或组织都以此为标准,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和改进。

(三)完善内、外部制衡机制公司内部制衡机制发挥作用能有效控制会计舞弊。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公司的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的基石是健全的组织结构,上市公司应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建立健全董事会及下属专门委员会、股东会、监事会等机构,以保证合法合规性。部分公司在设立审计等专门委员会基本要求的同时,也应该探索建立风险委员会、关联交易委员会、社会责任委员会等个性化的机构。二是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变股权过度集中的状态,建立多元股权结构,形成多个大股东相互制衡的良好机制,有效治理会计舞弊。三是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他们在信息、专业化水平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督促管理层经营好投资的公司,以获得更多的收益。目前的机构投资者大多是追求短期收益,为了使内部制衡能更好地发挥效果,要大力培育具有不同投资理念、不同所有制结构的机构投资者,如鼓励基金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及外资等机构长期持股。四是发挥银行的制衡作用。德国的银行主导型治理模式,就是在对中小股东保护较弱、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形成的,引导银行长期持股,银行利益与公司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具有公司债权人和大股东的双重身份,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银行就会利用其信息优势参与公司内部治理,加强对管理层的约束和监督。五是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可以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在美国,独立董事多于内部董事,占董事总数的平均比例为62%,独立董事在美国公司能发挥出制衡作用,作为一种国际趋势,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此外,保证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关键之处还在于完善独立董事的聘用机制,改变独立董事的提名由控股股东操纵的局面,发挥其监督和约束的作用。六是增强对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会计舞弊现象还说明了公司对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不到位。公司对管理层的激励措施,应尽量长期化、详细化,如分期支付奖金、以“工龄+任职期间的效益”计算的离职奖金,带有限定性条件的认股权证等,不合理的目标定位将容易诱使管理者进行舞弊,所以应使使管理者的责任目标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还可以设计弹性化激励和约束条款,引导管理者的行为,公司可根据情况变化确定管理者的报酬,达到一定程度上制衡的作用。如何完善公司外部制衡机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改变经理人聘用制度,逐步培育和发展我国的经理人市场,建立经理人力资源信息库。通过建立一系列的保障体系来培育经理人市场,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作为经理人市场运行的保障、发扬诚实守信的品德、强化社会舆论对经理人市场的监督等。其次,加强Cpa的外部监督制衡作用。为提高我国Cpa审计独立性,使其外部制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和报酬支付制度。目前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控制着审计机构的决定权,并负责支付其报酬,导致注册会计师失去其独立性,丧失了其应有的外部制衡功能。为此,可尝试采用美国J・Ronen提出的财务信息保险制度。即上市公司以财务报告为投保对象,由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独立审计。如果财务报告存在舞弊,保险公司将承担保险责任,保险公司为其自身利益不受损失,会充分揭示公司舞弊行为,从而抑制舞弊的发生。财务信息保险制度的使用,会外部制衡机制,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公司、上市公司三者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关系。其次,实行定期审计轮换制度。此外,推行有限责任合伙制,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成本,还可采用多名注册会计师联署签名的办法,多位名Cpa之间会形成一种制衡机制,能更有效地抑制舞弊的发生。最后,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加强应对舞弊风险能力。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了解的越充分,则在防范舞弊风险的判定上越准确。树立与内部控制相适应的风险观,提高舞弊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审计判断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注册会计师正是在审计判断结果的不断反馈中调减其判断误差,使其职业判断能力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不断积累舞弊审计经验,提高舞弊审计技术。

(四)加大对舞弊做法的处罚执行力度舞弊行为主体是一个经济利益体,当舞弊的预期收益高于执行成本时,他会铤而走险进行财务舞弊。所以,加大对舞弊行为者的处罚力度,在原有承担行政责任基础上加重对刑事责任的追究,并且要加大罚金力度和赔偿金额,这些措施将大大提高舞弊主导者的成本和风险,如法国的刑法规定:公司伪造凭证,法院将会强制性地宣布该公司破产,并且还要被处以一百五十万法郎罚款,严格的罚则,使试图以身试法者望而却步,这对发挥监管部门、司法部门的外部制衡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岳殿民:《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模式特征及识别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集》2010年。

[2]袁小勇:《虚假财务报告研究―识别、侦查、治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3]陈国欣:《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7年第3期。

[4]秦江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国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启示》,《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

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篇2

关键词:会计舞弊 防范 对策

在我国,会计舞弊通常是指会计核算中有意不如实记录经济业务的真相,或根本不按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办理或记录经济业务,从而导致会计账簿记录和报表资料出现虚假的违法行为,又称为会计造假。会计舞弊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已然成为全球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会计舞弊的手段

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千差万别,经营管理各具特色,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会计处理方法相当复杂,因而企业会计舞弊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常见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一)是利用关联方交易,人为调节利润。当前,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购销、资金往来、担保和抵押、租赁、特殊权使用等多方面的关联交易事项。其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相互转移收入和费用,转移利润,逃避税收。

2、利用关联交易粉饰会计报表,作价变动频繁,蒙骗报表使用者。

3、费用承担原则不统一,影响企业收入、费用核算的准确性。

4、相互融通资金,转移贷款负担,造成企业利润不实。

有些企业为了少报利润或偷税,从有关联的企业高价买进原材料,再将产成品低价卖给其他有关联的企业,从而扩大成本费用,少计收入,减少经营利润,偷逃税款。

(二)是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多计或少计收入和费用。有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将未实现的收入作为收入入账,如在服务或工程未提供完毕之前,就确认收入实现,多计收入;有的企业对已经发生的支出不计入成本等。会计计量本来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但为了稳健。会计学者建议在一次计量(历史成本)基础上,提出减值准备,再加上权责发生制下的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这些交易或事项往往没有交易记录的支持,没有客观的证据,需要人为的估计。但一些企业往往故意混淆会计估计与滥用会计估计的界限,人为制造重大会计差错而不进行调整。

(三)是隐匿或高估负债。有的上市公司为了筹措资金,夸大经营业绩,故意隐匿负债。而一旦问题被揭露出来,公司已经存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引起股票暴跌。

(四)是虚构、隐瞒交易或事项。虚构常见的手段包括虚构销售对象,填制虚假发票和出库单、故意混淆会计科目等。最常见的就是隐瞒关联交易。为了避免关联方交易会计及披露,人为多走一家过桥公司,使关联关系非关联化。造成董事会公告虚假陈述:公司董事上报董事承诺及声明存在重大遗漏;一些重要信息披露不及时等。例如,有的企业为套取现金而虚构出差业务。以差旅费的名义从银行多提现金;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等。

(五)是设置两套账簿,多头开户。一套是内部使用的财务账内簿,真实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另一套是供外部使用的账簿,记载企业虚假的经营收入和利润情况。它主要是以调节企业盈亏为目的,人为增减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如把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作为调节盈亏的蓄水池,多列入、少转出或不转出可增加利润,导致公司虚盈实亏,股东投资被当作利润堂而皇之地超前分配。资本得不到保值,更谈不上增值。反之,少列入或不列、多转出会减少利润。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有的企业为了偷税,将一部分业务收人转移到其他银行账户;有的是为了转移资金,逃避监督,在多家银行开设账户,供小团体或个人违规使用。

(六)是隐匿或篡改原始凭证。例如,有的企业会计人员为了多报出差费用,篡改住宿费等原始单据,或者在其他有关系的旅店开住宿发票,多报费用侵吞公款;有的企业为隐瞒收入而隐匿销货发票或开具“大头小尾”的发票等。

(七)是利用企业内控制度的缺陷进行舞弊。例如,有些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单位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由出纳人员一人保管,出纳人员私自开具支票,挪用公款。

(八)是与他人串通进行舞弊。例如,材料采购人员与材料核算人员、仓库保管人员串通,在材料的采购、定价、核算方面做文章,利用出入库方便,侵吞单位材料。

(九)滥用会计差错。滥用会计差错的背后是一些企业将此作为操纵利润的手段,当报告年度业绩达不到要求时,就利用会计差错来调节利润。当公司审定前报出的利润低于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要调减的利润时,公司发出预亏公告,或者利用“会计差错”将亏损推往以前年度,以保证当年盈利,这样,就会严重误导投资者。

二、会计舞弊的危害

(一)侵吞国家财税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在会计造假的掩护下,大量灰色收入、隐蔽分配、小金库开设等避开了国家财税部门的监管,偷漏了应上交给国家的有关税收,减少了国家财税收入;另一方面,会计造假掩盖了企业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或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的经营者为了捞取政绩或达到某种政治、经济目标,搞短期行为,进行掠夺性经营,造成国有财产价值大幅折损或提前报废,企业虚盈实亏、非法联营、合资、不合理的分红分利、虚假公益捐赠等,侵吞了国家的合法收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导致国家利益受损。

(二)扰乱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秩序、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各级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主要的依据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及其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政府对经济形势的了解和掌握主要依靠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经济信息,基层的经济信息经过汇总加工。逐步形成地区、行业、部门乃至国家经济运行信息、资料和数据,如果基层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出现故障,输出的会计信息出现虚假,那么必然影响宏观经济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

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否就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利用市场完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和有序流动。会计舞弊导致失真的会计信息,将误导公众和债权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做出错误判断,从而盲目认购企业债券、股份或向其提供贷款,造成投资失误甚至资金无法收回,使其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四)损害会计机关及其从业人员客观、公正、中立的形象

会计师事务所是市场社会的中介组织,会计师被认为是“会计信息的守护神”,以其被公认的独立、客观公正信条来维护会计信息。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以及注册会计师合谋的公开披露,使这个被视为公正化身的“经济警察”开始失去公众的信任,注册会计师职业进入了“危机年代”。

三,会计舞弊的对策

(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监管

1、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公司治理结构

产权制度的完善是市场主体依据真实、可信的财务报告进行交易的基础保障。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有一定的缺陷,导致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失效,进而在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拥有绝对或相对控股权的大股东容易采取舞弊行为侵害作为弱势群体的中小股东利益以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现有的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又促发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存在国有股东不到位、董事会结构不完善、监事会不能独立履职、管理者角色重叠等现象,从而造成“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使得相关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工作不能实际有效执行。内部约束监督机制缺失。

2、抓好控制环境,完善控制对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会计舞弊的发生具有关键而积极的意义。在重视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实施环境的同时,还应该针对当前现有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以完善。

(二)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外部审计与监督

1、完善会计制度与会计法规

科学严谨的会计标准是公司合理地进行会计处理、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相关部门依法监管的基础。在已有的法规制度与新生的事物不断博弈过程中使得会计制度与会计法规得到更好的完善。但同时在制定会计制度与会计法规的过程中,还应该具有超前性,提高预见性,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企业可选择性的会计处理方法,参考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的会计准则以提高防范措施,降低会计舞弊的可能性。

2、长期坚持强化各项外部防范措施的执行力

在防范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所会诱发的会计舞弊事件上,外部防范是关键的环节。必须树立与提高如中国证监会等相关职能部门与权力监管机构的“执行”意识。重点先抓住灌输与深化领导层的“执行”意识。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组织成员的思想意识与工作态度。领导自觉地贯彻与提升“执行”的意识具有极强的表率作用,它将会对树立与提升整个组织的“执行”起到极为有效的促进作用。

3、加强综合监督,加大法制力度

应加强综合监督,即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设立公司内部的审计委员会,坚持执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公司内部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工作,增强自身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和制止会计舞弊行为。同时还应积极引入媒体监督,提升会计舞弊行为的社会曝光率,发挥舆论监督的辅助作用。对于会计舞弊行为的防范,还必须加大加强政府监督,和相关职能部门对会计舞弊行为的监督关系与协调工作。加强共同执法监督工作。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加大法制力度,认真贯彻“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三)加强会计工作管理,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树立诚实、正直的共同价值观,为会计人员提供判断是非标准和调节行为及人际关系的导向体系,预防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更新会计人员知识,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舞弊行为。会计主管部门应督促企业按《会计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依法建账和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减少或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四)继续加强对会计舞弊理论及预防理论的研究

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篇3

关键词:会计舞弊;职业道德;蓝田舞弊案

“我们估计在5分钟之内能够发现财务舞弊征兆的上市公司有100家左右,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左右。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我们估计国内72家证券所很少有能幸免不被质疑的。”上海国家会计管理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曾发表过这样的说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诸如东方电子、St张家界等会计舞弊事件的发生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企业为谋求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地进行虚假造假活动,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及公众的利益,如何防止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一、对会计舞弊的理解

舞弊通常是指为获得非法利益采用不法手段所实施的故意行为。《独立审计准则第八号-错误与舞弊》第3条将“舞弊”定义为:“本准则所称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1720年在英国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会计舞弊事件也是世界上第一起会计舞弊事件“南海事件”使得成千上万的公司投资人和债权人在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就连英国国王与大科学家牛顿也不能幸免于难。“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牛顿在南海泡沫破灭后感慨南海泡沫事件是世界证券市场首例由过度投机引起的经济事件。而在国内,国家审计署在2000年检查了1290户国有企业,发现了68%的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2001年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沪深两市上市的1000余家公司共被审计出应调减虚增利润189亿元,总体调减资产61亿元,特别是有6家上市公司资产调减幅度超过50%,可见舞弊情况之众多。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

客观因素:1、会计制度落后于会计实践;2、会计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执行不严格;3、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对会计资料处理不真实,会计缺乏独立性;4、内外监督系统不健全,政府监督不力,外部审计机构与企业合谋造假;5、违法处罚力度较轻,许多企业在利益面前不惜以身试法。

主观因素:1、压力是企业舞弊者的行为动机,任何企业在每天的经营生产过程中都面临着各种压力,包括创造利润的压力、舆论压力、债务压力等;2、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创造出最大的产值,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一切的舞弊造假无一能够脱离利益的诱使。而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也总是在寻找一些借口使企业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常用的借口有:为了公司整体利益、用途正当、暂时挪用等。

蓝田股份会计舞弊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1、为了符合上市标准:蓝田创始人翟兆玉,通过向农业部财务司司长提出请托,使不符合标准的该公司获准上市,并为购买了10万股内部职工股份以示感谢。2、进行内幕交易,操纵股票价格,实现对利益的追求:蓝天股份曾多次利用转赠股的方式随意操纵股价以达到赚取利差的目的。3、提高融资能力:蓝田的现金流量其实是短缺的,当配股融资无法支撑扩张时就需向银行贷款。揭开蓝田股份舞弊造假真实面目的是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刘姝威从2000年财务报表中的几个数字就可以看出蓝田已经失去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已经完全沦为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存的空壳。将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差东墙补西墙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虚拟的扩大了销售商品所得现金流,显示了很强的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好的融资。

三、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手段

上市公司常用的会计舞弊手段有:1、虚增销售收入:提前确认收入、虚构客户、扩大销售核算范围、进行三方交易;2、任意递延费用:调整跨期费用、收益性支出资本化;3、企业进行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4、关联交易;5、隐瞒应披露事项。

蓝田股份舞弊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伪造原始凭证,虚增无形资产1100万元,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与此同时蓝田使用确认虚假收入的方法,在销售收入高达亿元的同时仅有百万元的应收款项,十分不合常理。除此之外,蓝田还利用关联交易为自己赚取了大量金钱。中国蓝田总公司与蓝田股份名字相似并且有着共同的法人翟兆玉,对外宣称两者是相互独立的这两家公司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蓝田总是给予蓝田股份优惠的条件甚至为蓝田股份垫付行政罚款,可以肯定翟兆玉巧妙地利用关联交易为自己获利不少。

四、防止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措施

1、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完善法制

企业会计舞弊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对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违反了市场正常的公平竞争原则,扰乱了市场秩序,更会大大降低国民对国家及市场的信誉程度,甚至会导致国家经济出现下滑。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履行经济调节及市场监管的职能,政府对市场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是企业会计舞弊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国家权力来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制定完善规范的法律条文,加大违法惩罚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解决会计舞弊问题必不可少的方法。

2、提高社会审计监督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社会审计机构负有对国家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报表进行监督审核的责任。提高社会审计机构的工作能力,建立健全社会责任审核制度是解决会计舞弊的有一必要的方法。首先,严格把控审查社会审计机构的成立,明确规定其社会责任,并通过立法监督其责任的履行;其次,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专业能力并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按照审计准则施行审计程序并确保审计人员公正客观地展开审计活动;同时,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对违反审计活动原则的人员给予惩罚。

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者的法律责任意识

内部控制制度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生产经营目标,保障企业财产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以分工负责为基础与前提而展开一系列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所建立的一套完善的制度措施。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做到:1、建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方法与规范条例;2、重视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任用,并定期安排审计人员学习,提高审计能力;3、建立风险防范措施,加强风险防范及风险评估工作,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及财务风险,努力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五、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目前频繁出现的会计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手段及解决的办法。会计舞弊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国家、社会、企业以及会计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尽职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还市场一个公正、诚信的样貌。(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海洪,财务舞弊和审计监管的相关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114.

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篇4

关键词:财务舞弊;舞弊三角理论;帕玛拉特事件;防范措施

一直以来,财务舞弊都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以及社会的秩序。其实,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财务舞弊与反舞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经济斗争。对财务舞弊进行防范、对财务信息的质量进行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工作的完成依赖于对财务舞弊的分析识别并做好相应防范措施。

一、财务舞弊的含义及危害

财务舞弊是舞弊人利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的手段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从而造成他人受到伤害或遭受损失的一种故意行为。财务舞弊往往开始于很小的错报或不起眼的造假行为,而最终“成长”为提供重大误导性年度财务报告和季度财务报告的盈余管理。可以看出,财务舞弊不仅会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会危害投资人的利益,甚至破坏市场的经济秩序。

二、财务舞弊理论

(一)舞弊冰山理论。在“冰山理论”中,海平面以上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其庞大的危险部分总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在财务舞弊中冰山理论同样适用,一个公司如果发生会计舞弊,需要从它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的财务压力方面方面进行考察。

(二)舞弊三角理论。著名的舞弊三角理论将机会(opportunity)、压力(pressure)、和自我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作为财务舞弊的形成要素,并认为如果要形成财务舞弊,三种要素缺一不可。

(三)舞弊Gone理论。舞弊“Gone”理论是由Bologua等人在1993年提出的。该理论将舞弊的形成归结于n(need:需要)、G(Greed:贪婪)、o(opportunity:机会)、e(exposure:暴露)这四种因素,认为它们共同决定舞弊风险程度。

(四)新舞弊三角理论。在认识了舞弊冰山理论、舞弊三角理论、舞弊Gone理论后,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舞弊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舞弊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一个新的舞弊三角,即新的舞弊三角理论。在新的舞弊三角理论中,舞弊是由动机(motive)、机会(opportunity)、暴露(exposure)三个因素综合而成。“动机”与行为人个体有关,“机会”与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有密切联系,“暴露”则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一点与舞弊冰山理论有相通之处。与传统的舞弊三角理论相比,新舞弊三角理论把压力概括在了动机之中。其次与舞弊Gone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新舞弊三角理论则把舞弊的贪心与需要都归结为动机。

三、基于新舞弊三角理论对“帕玛拉特事件”的解析

(一)帕玛拉特事件。成立于60年代的帕玛拉特,作为一个家族企业,在40年的时间里就从一家默默无闻的企业发展成一家跨国大企业。但这样的大企业不仅发生了财务舞弊,并因此在欧洲掀起了名为“安然事件”的轩然大波。帕玛拉特的主要舞弊手法包括:(1)利用复杂的财务架构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粉饰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从1990年代初开始,帕玛拉特开始在一些监管松散的地区大量设立离岸子公司,然后利用这些子公司转移资金、虚构利润。(2)虚构交易,增加销售收入。(3)直接虚构资产。(4)虚减负债。

(二)基于新舞弊三角理论对“帕玛拉特事件”的解析

基于笔者在上文中提出的新舞弊三角理论,对帕玛拉特事件进行以下分析:

1、动机。90年代中期,公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在扩张中帕玛拉特资金公司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压力,于是管理层在公众手里筹得资金后,便开始了掏空行为,即将帕玛拉特筹集的资金转移到家族企业。而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为了营造“表面的繁荣”,公司的管理层便将报表进行了粉饰。以上财务舞弊的动机就是由帕玛拉特管理层的压力、需要和借口所引发的。

2、机会。帕玛拉特作为家族型上市公司,绝对数额的企业股份都掌握在家族集团手中,其内部治理难以制衡。而意大利股市的规模以及活跃度都不尽人意,也没有能够制约大股东的驻董事,更没有严格的证券监管。这些都为管理层的掏空行为提供了绝佳机会。

3、暴露。在暴露因素中,帕玛拉特的注册会计师充当了一个并不太光彩的角色。此案中,他们以“受害者”的名义推卸本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说对舞弊的发生保持了“默许”的态度。由此可见,审计监督的不到位使得舞弊行为的暴露变得如此薄弱,让原本可以被发现和被揭示的舞弊行为就这样顺其自然的发生了。

四、从“帕玛拉特事件”中得出的启示

(一)动机的控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进行扩张和多元化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的企业进行多元化可能稳固了其市场地位,有的企业可能就死于扩张之手。对此,民营企业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慎重考虑。

(二)机会的降低。帕玛拉特事件中,其高层管理者作为主要的舞弊人员,必需对机会要素进行着力控制。出现亏损的企业有很多,但是在出现亏损的情况下,不仅不为人所知而且还能作为“楷模”的企业可谓少之又少。这说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出了大漏洞,而且外界的监督也出了大问题。于是有学者提出民营企业整体上市、“董事问责制”、“刺穿公司面纱”等方法使董事会保持独立。

(三)暴露的加强。有效地暴露机制是防范舞弊行为的强有力的措施,暴露的加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违规的惩罚力度。一方面可以借鉴西方民间索赔的制度,注册会计师如果发生违规行为将会承担无线赔偿责任。另一方面,加大发生违规行为后在相关行业的就业难度。

二是强化政府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监督。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对证券市场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完善社会舆论监督,建立公开披露制度。利用社会舆论给舞弊者造成压力,在信誉、贷款以及融资等方面影响舞弊者,这些都会对潜在的舞弊者起到警示作用。

五、总结

企业财务舞弊的治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任务,不能希望一蹴而就,同时要想实施以上的舞弊防范措施,其花费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要从新舞弊三角论的角度来降低舞弊行为,成本效用的衡量不容忽视。但是天网恢恢,狐狸再狡猾也会留下蛛丝马迹。因此,在企业不断地努力下,在各项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下,一定可以让财务舞弊逐渐找不到立足之地。(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双蓉,杜鹏,黎子民.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3:275-280.

[2]季荣君.舞弊三角理论的视角解析内部审计与舞弊防范[J].科技咨询报,2006(14).

[3]黄世忠.会计数字游戏―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例分析[m].福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69-196.

[4]邓华明.用舞弊三角理论透析帕玛拉特事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10):66-68.

[5]仇俊林,范晓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187-218.

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篇5

一、财务舞弊的内容及方式

财务舞弊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伪造与虚构进行财务舞弊

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隐匿或套改凭证,如发票造假、伪造单据、虚开和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虚构业务、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如上市公司为骗取上市资格虚构收入、少计费用;为套取现金而虚构预借差旅费;出纳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

(二)利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进行舞弊

如出纳人员利用企业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未予分离保管的弊端,私自开具支票,挪用公款等;拉拢与自己职责不相容的人员串通舞弊,如存货核算人员拉拢仓库保管人员侵吞存货;费用核算人员串通出纳人员虚列费用侵吞公款等。

(三)利用计算机舞弊

盗用企业计算机密码进行隐蔽的程序修改或暗藏程序,扰乱计算机程序,使其达到不法目的。

(四)关联方交易舞弊

关联方交易舞弊,是指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并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由此生成的信息将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极大误导的一种舞弊方法。通常,上市公司会采用以下几种关联交易来虚构利润。主要有:关联购销舞弊、受托经营舞弊、资金往来舞弊、费用分担舞弊等。

(五)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包括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不当的合并政策、折旧方法、收入费用确认方法及选用不当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等。如利用一些跨期摊提类会计科目进行舞弊,为了调节利润而多摊、少摊或多提、少提“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账户。

(六)掩饰交易或事实舞弊

掩饰交易或事实舞弊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利用会计报表项目掩饰交易或事实真相,或者在报表附注中未能完全披露交易真相的一种欺诈方法。

二、财务舞弊产生的影响

舞弊行为会造成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事实不相符,必然使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遭受巨大危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曾严重冲击了美国乃至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而国内发生的郑百文、银广厦、科龙、草原兴发等财务造假事件也给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舞弊防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财务舞弊的防范措施

(一)公司应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是一个企业防范舞弊的最基本的措施。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守住舞弊的大门,降低舞弊的机会。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企业管理松弛、内控弱化、风险频发、营私舞弊等问题还比较突出。2007年3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规范中进一步强调了建立、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企业应以此为指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执行力度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从一些已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不难看出,不少公司已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造成恶劣的后果。因此,在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在执行中发现漏洞和问题及时改进,并执行相应的惩罚措施,以使其发挥作用。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强化公司管理,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质量。遏制管理舞弊。企业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章程和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由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等现象为违规行为洞开了方便之门,从而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资本市场上存在的如同“郑百文”、“科龙”等实例。相当一部分起因和不良行为都可以归结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严重缺陷而导致的恶意决策。如果再不加速改进公司治理结构。那么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将面临很大困难。因此。要防范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行为,应从源头抓起,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抓起。

(四)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是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环境的重要保证。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良好氛围,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及控制作用。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从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看,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是影响会计核算水平、发生财务舞弊的一个重要因素。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职业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为实现以诚信为目标的会计职业道德目标,必须多管齐下,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会计职业教育,逐步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使会计职业健康发展,防范财务舞弊的发生。

(六)保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篇6

[关键词]社保资金;管理使用;现状;舞弊;根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B

社会保障是国家面向全体国民、依法实施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各项生活保障措施的统称,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民福祉和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基于此,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非常重要。总体来说,在我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制下,社保资金发挥出了良好的社会建设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舞弊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还资金以安全,让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以此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向纵深发展。

一、社保资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根据我国《社会保险法》的制度设计,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企业缴费;二是个人缴费;三是财政投入,最终形成庞大的社会保障资金池,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根据财政部公布《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显示,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35994亿元,同比增长15%;总支出28744亿元,同比增长20%;年度收支结余7250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4884亿元。

社保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分别对应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下的各个专门用途,既不能混合使用,更不能挪作他用[1]。社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得到了我国法律、规章、制度的全力规制,一旦发生舞弊行为,轻则受到组织的内部处理,重则上升到刑法的高度进行严厉打击,以此在全社会建立起社保资金的“高压线”,促进社会保障“稳定器”的良好效能。

二、社保资金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舞弊问题

总体来说,社保资金在保障民生、促进稳定、推进公平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近年来公众对社保资金的持续关注,以及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出现,暴露出我国社保资金在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一些舞弊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保资金被骗取,即骗保。主要包括不符合失业、工伤、低保等标准而领取社保资金的情况。近年来,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养老、医疗等社保金的案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有组织的骗取社保等行为。如当前一些医疗机构采用假住院、假名单、滥开药等方式套取巨额医保基金,还有一些“开豪车、住豪宅、领低保”的事件也频频出现。

2.社保资金被冒领。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显示,全国共核查五项社会保险待遇享受情况7453万人项,查出3.5万人冒领待遇1.27亿元,已追回1.22亿元。

3.社保资金被挤占挪用。国家对社保资金专款专用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或部门挤占挪用社保资金的现象仍较普通。以广东省为例,2014年前三季度,广东省除深圳、珠海、惠州、东莞和中山等城市外,包括省直在内的17个统筹区,均存在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大幅挤占挪用个人账户基金的现象。

4.社保资金被贪污。社保资金的数额之大,再加上管理上的一些漏洞,从而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身试法的可能。尽管这些只是一些个案,但非常恶劣的犯罪情形和社会影响,发人深省。例如,2006年,“上海社保案”爆发,涉案金额达百亿,其中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局长祝均一因违规使用32亿元社保基金,犯受贿、挪用公款以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2013年,原湖北赤壁机关事业保险局的正、副局长,通过虚列93名“人头”,套取社保基金400余万元,后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14年。

三、社保资金管理与使用舞弊问题的根源

社保资金舞弊危害甚大,但究其原因,与我国当前在社保资金管理体制和监管制度方面的不足有关,再加上社保公务人员自身放松要求,从而使这一领域与我国当前“法治中国”的总体部署存在较大的差距,急需改进和提升。

1.社保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2011年7月,我国《社会保险法》正式出台,但社保资金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一部《社会保险法》恐怕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当前急需通过相应配套法规、规章的跟进和落实,重点加大资金筹集、管理与使用的程序设计和流程规制,以此促进社保资金法律体系的可执行性和效益性。

2.社保资金监管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社保资金监管体制采用的是分散监管架构,社保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并设置了财政、银行两道业务审核流程。由于审核程序存在部门分割情况,导致审核程序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和漏洞,使得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发放存在数据口径不统一的问题。另外,作为社保资金使用监督部门,财政、审计等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导致社会资金使用频频出现瞒报、漏报、少交、拖交和欠发等违规问题。另外,社保资金监督职责分散在不同部门,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协同和配合,监管效率低下,为社保资金违规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2]。

3.法律威慑力度还需要加强。总体来说,我国现行法律对于社保资金舞弊行为还较为宽容,处罚力度相对较弱,法律的威慑力不够。例如我国社保领域的根本大法《社会保险法》第88条规定,骗保行为仅处以“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骗保是我国当前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而仅仅处以最高五倍的罚款,不必上升到刑法角度,这种相对较低的违法成本,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法律理念。

4.社保公务人员素质需要提高。社保资金舞弊频频发生,与社保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定的关联。作为与资金打交道的公务人员,理应具有强烈的职业操守,但由于社保机构自身对公务人员的教育机制不足,绩效考核方案中没有有机地纳入资金管理效能,再加上公务人员主动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从而引发了一些恶性舞弊案件,值得警醒。

四、防范社保资金管理与使用舞弊问题的对策

十后,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依法治国的总体部署,社保资金在管理与使用中的舞弊问题,必须得到强力规制,纳入到我国当前反腐败的整体框架内进行管控和运作。

1.加强社保资金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一是对《社会保险法》进行相应的司法解释,重点对社保资金运作,给予明确、严厉的法律规制;二是从程序和流程方面,对社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进行科学设计,杜绝可能会出现的管理漏洞和法律空白。例如社保资金筹集时,要进一步明确个人、企业、政府的职责,给予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设计;在社保资金管理和使用时,必须强化监督职责,特别是一些衔接或协调的区域,很容易发生监督失灵现象,因此特别需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来进行严格规制。

2.加强社保资金的一体化、全过程监管。一是建立集中管理、核算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建议成立一个独立的社保资金核算、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所有社保资金收支核算工作,其它社保机构只负责常规业务办理,不参与社保资金收支核算;二是建立全业务过程监督体系,参考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实行的会计委派制,社保资金业务也可以考虑建立会计委派制,由财政部门指派专业会计人员到社保机构负责会计业务监督和核算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信,加强社保资金财务管理;三是建立完善的对账制度,从完善社保内部核算体系做起,重新清理社保收费和支出项目,将不适用的科目撤销或合并,健全和完善会计报表体系,保证各部门业务数据统一口径;四是明确监管主体和职责,强化业务监督管理,建立起人社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分工协作体系,明确各自在社保资金中的监督职责,并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来落实,做到全过程监督和无缝监督。

3.进一步加大社保资金舞弊的法律惩戒力度。一是加大对社保资金舞弊的处罚力度,持续加大违法成本,使相关人员不愿、不能、不敢舞弊;二是必要时要上升到刑法角度,对于情节重大、影响恶劣的舞弊案件,必须加大刑法惩戒力度;三是重点加大社保公务人员舞弊法律惩戒,纳入到当前我国反腐败的整体框架内,通过案件查处和制度规制,持续完善我国社保资金的法律体系[3]。

4.全力提升社保机关公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设。一是强化社保机关的教育培训机制建设,制定出明确的年度培训计划,将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全面提升;二是将社保公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纳入到社保机关的绩效考核方案中,赋予其一定的考核分值和规制内容;三是引导社保公务人员主动学法、守法,保障公务人员自身发展在法制轨道上运作,产生出“法治中国”视域下组织与个人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庆改.社保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2010(9):353

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形式;新动向;原因;预防

一、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定义及类型

1.定义

会计舞弊是指公司主观上采取伪造、掩饰的手法编造假账,是会计主体为

实现其目的而违背会计准则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2.类型

会计舞弊可以分为管理舞弊(managementFraud)和非管理舞弊(employeeFraud)。管理舞弊是指管理层蓄意利用财务报表,为追求机会利益实施的欺诈。上市公司管理舞弊不仅直接引起股东和其他使用者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而且破坏市场经济的有序性与社会关系的健康性。

非管理舞弊又叫做非管理层舞弊,一般是指无管理层内部工作人员参与的舞弊活动。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授意或指使在对利弊得失权衡后作出的选择,是一种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采取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财务事实的行为。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

1.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

会计信息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依据。但会计舞弊产生的失真会计信息将严重误导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无法作出正确决策,影响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2.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会计信息作为连接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纽带,对证券市场能否正常、高效运转具有重大影响。会计舞弊使尚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误导证券投资行为,使投资者无法辨别公司是否提供了真实的会计信息,只能依据优质公司和劣质公司的分布概率所计算出来的证券价值期望来决定自己的投资选择。

3.会计行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

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情况较为严重,会计行业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会计舞弊案被揭发,使得人们对会计行业的信用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令人堪忧。

三、会计舞弊手段

1.收入、费用陷阱

目前,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主要在收入上作文章,许多上市公司以收入弄虚作假,而收入陷阱又是花样百出,主要有以下几种:

(1)虚构收入。虚构收入是操纵收入的主要手段。它是指通过伪造合同、发票、印章等方法,虚构收入,达到虚增利润的结果。

(2)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这是指故意提前或延迟收入确认时间,使当期收入提高或降低。

(3)混淆收入的性质。这是指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刻意满足增长比率、发展前景,而伪装、歪曲收入的性质,给公司的收入业绩戴上一个闪亮的光环。

2.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1)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

许多上市公司在计提折旧时延长折旧年限或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虚增利润,这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这也是许多上市公司普遍使用的舞弊手段。

(2)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

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四、非会计手段舞弊

1.现金舞弊

现金被人们认为是最可靠的资产,由于现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使得现在不少上市公司将其作为造假的工具,不再只是被作为的贪污、挪用的对象。现金舞弊其实是一个粗浅的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手段,现金舞弊一般表现为上市公司虚构货币资金,隐藏账外资金,隐瞒货币资金受限制的事实而不披露等,使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的货币资金不存在、不完整或者所有权受到限制,使投资者产生重大误解,甚至被欺骗。

2.隐瞒重要交易

主要包括对未决诉讼、未决仲裁、担保事项、重大投资行为、重大购置资产行为等的隐瞒或不及时披露。

3.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进行舞弊

债务重组舞弊就是利用重组后产生的收益对利润进行调节的一种舞弊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根据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进行债务重组,产生一定的重组收益,上市公司经常会在债务重组上做文章。经过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将一个公司从亏损变为盈利简直易如反掌。

五、会计舞弊的预防

1.加强道德伦理约束,减少舞弊的动机

会计舞弊本身就是伦理缺失的表现,要加强道德伦理约束,加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进而而减少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舞弊是作为“经济人”的管理层利用正式制度的缺陷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表现,而正式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无缺,也就是说,制度永远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对于会计舞弊的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经济的手段,还需要伦理的调节,通过道德之手遏制自利,实现“经济人”和“伦理人”统一,从而降低舞弊行为的发生。全面有效的会计伦理系统应该涵盖不同主体的伦理规范。

2.减少舞弊机会

(1)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是有效治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根本途径,也可以减少无比的机会。一是要逐步转变认为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原则人为设定、会计信息失真不可避免的传统思维模式。二是规范会计准则的制订,加强会计制度的建设,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不确定事项,在制订会计准则时,应尽量规范不确定性措辞,给出相对确定的概率范围,以利于减少主观判断的差异。

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篇8

abstract:theincidenceoffinancialfraudcasesbringsgreatharmtothesocialandpublic,makingpeoplequestionthelistedcompany'sprofitabilityandCpafirm'sobjectiveindependence.thelistedcompany'sfinancialfraudphenomenonhasturnedintoaproblemwithsocialconcern,sothisarticlesummarizedrecentyear'spunishmentexamplesoflistedcompanies,andmadesystematicanalysisonfinancialfraudmethodcommonlyusedbythelistedcompany,whichcanstrengthentheauthenticityandreliabilityofaccountinginformation,andatthesametimeprovideatheorybasisforaccountantstorecognizethesefraudstimely.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舞弊手段

Keywords:listedcompany;financialfraud;fraudmeans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144-02

作者简介:施金龙(1958-),男,江苏镇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统计、财务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万东敏(1986-),女,山东菏泽人,研究生,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的研究和学习。

0引言

财务舞弊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存在,这也表明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不高。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财务舞弊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生活。如何及时识别会计信息的真伪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常用手段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常用手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1手段一:虚增收入,粉饰报表

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收入确认时点为开具销售发票时,而有些企业为了在当期增加利润,确认收入时实际上并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这种寅吃卯粮的舞弊手法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容易误导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判断,属于欺骗投资者的舞弊行为。国内提前确认收入的“典范”当属“屡罚不改”的天津磁卡,经证监会稽查,天津磁卡2000年虚增利润6370万元,主要的舞弊手法就是提前确认收入。[1]

伪造收入一般是在企业年底完不成目标利润时的常用手法。上市公司通过与其他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伪造出库单和运输凭证,然后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但实际上既不发货也不收款。北亚实业2002年年度报告披露的运输业务收入为22,210万元,通过虚构未发生的业务虚增收入21,145.30万元;2003年年度报告披露的运输业务收入为7,981.90万元,通过虚构未发生的业务虚增收入7,200万元。

2手段二:隐瞒费用,虚增利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为长期资产的购建而发生的利息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资产的成本,投入使用后,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少企业就利用资本化终止时间的弹性来进行报表粉饰。中国证监会管理委员会在[2010]15号处罚公告中披露,2001年至2003年度,科苑集团均存在将未入账借款利息虚构为在建工程的行为,其相关年度报告相应内容均有虚假记载。其中,2001年度少记财务费用251.15万元;2002年度少记609.91万元;2003年度少记582.76万元。对有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企业,每年都要计提折旧或摊销,但有的企业为了隐瞒当期的费用不进行折旧或摊销的计提,金荔科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公司2006年未对其广州分公司的账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未对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摊销,导致2006年年度报告中损益表少记费用2,227.49万元,虚增利润2,227.49万元。

3手段三:利用关联交易

与其控股母公司或控股子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每年都占到大多数,可以看出关联交易给企业进行财务舞弊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关联交易进行会计利润操纵已经成为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流。在2009年受证监会处罚的52家上市公司中,10家公司的舞弊都涉及到了关联交易,占总数的19.23%,如迪康药业、酒鬼酒、荣华实业等。[2]陕长岭2000年年报显示,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买母公司持有的圣方科技1000万股,随后以8元/股的价格将这部分股份转让给了关联方美鹰玻璃实业公司,获投资收益7000万元,占该年利润总额的52.40%。经中国证监会稽查并于2010年1月6日发出公告的丹化股份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3年至2006年期间,丹化股份向其关联方丹东化学纤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厦门华纶纺织贸易有限公司支付大笔资金,共涉及金额150,954.33万元,而资金划转均没有通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议。

4手段四:掩饰交易或事实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一般不会掩饰收入,因为上市公司作假的目的大都是为了虚增利润,进而提升股价。掩饰交易或事实的常见作假手法有隐瞒诉讼事项;未披露年度或中期报告;不公开对外担保等。四环药业在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间,因对外担保和借款纠纷等共存在七讼,金额达19982.91万元,公司隐瞒了该事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必须对外公开披露,但是很多公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进行披露或延迟披露,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营,给投资者带来很大损失。

不公开对外担保信息也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手法。锦华化工集团2004年全年对外担保额共计34500万元,其中5笔共计19500万元的对外担保未经董事会审议;2009年1至7月,公司对外担保额共计17850万元,其中10650万元对外担保未经股东大会审议;2009年2月12日,为其他单位提供了20000万元质押担保。对于以上担保业务公司均未履行临时信息披露义务。

5手段五:以个人名义买卖证券

我国《证券法》第八十条规定“禁止法人非法利用他人账户从事证券交易”,第二百零八条规定“禁止法人以他人名义设立账户或者利用他人账户买卖证券”。所以对于法人而言,利用他人账户进行证券买卖是违法的,是不被认可的。

东鼎投资2006年11月24日至2006年12月22日,利用资金账户5206188下挂的个人股东账户交易“S天一科”股票,实现盈利559.15万元。2007年1月15日,东鼎投资才将该资金账户5206188销户。同样深圳物业在1999年至2007年11月间利用个人账户申购新股并卖出,共获利人民币25.08万元,且深圳物业违规借用其他法人账户买入B股股票,其间共获利港币854.47万元。

6手段六:挪用客户资金、保证金

我国《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期货交易所向会员收取的保证金,属于会员所有;期货交易所除用于会员的交易结算外,严禁挪作他用”。但是挪用客户计算资金、保证金的事件屡屡发生。

中科证券在成立前已经存在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违法行为,在成立时通过临时拆借资金将挪用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填平。在2002年6月24日至2006年2月24日期间,中科证券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累计27笔,共计631,980.88万元。截至2006年2月24日被托管清算日,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数为132,128.24万元。又如三隆期货在2003年11月至2006年9月,先后通过报备的工商银行26407户、01729户、06394户、农业银行2313户和交通银行1466户等5个保证金账户,以直接或间接划款的方式,挪用客户保证金供三隆集团周转使用,累计发生额达27,670.04万元。

7手段七:利用内幕交易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证监会等部门《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对打击内幕交易进行了全面部署,2010年重点开展防范打击内幕交易专项工作。1至10月,证监会共受理内幕交易线索114件,立案调查内幕交易案件42起,因内幕交易对16名个人、2家机构做出行政处罚,将15起涉嫌内幕交易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证监会对内幕交易的执法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

2008年以来,证监会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内幕交易犯罪案件(线索)29件,包括黄光裕案、刘宝春案、中山公用案、上海祖龙案、宏普实业案、管亚伟案、高仰才案等一批内幕交易大要案和典型案件。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提示,所有接触内幕信息的人员不得泄露内幕信息,不得进行内幕交易;广大投资者应增强法律意识,拒绝内幕信息。

8手段八:虚增资产

有些公司也常常利用虚增资产来提高公司价值,如丹化股份2004年公司年报中披露银行存款余额为48,961.46万元,经调查核实,其中虚假的银行存款金额为47,926.15万元。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借款时,企业往往通过各种方法影响评估者,使得多数资产确定为评估增值,从而达到增加企业的资产总额,改善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状况的目的。

另一虚增资产的手法是将应计入费用的资产予以资本化。这些公司往往利用“待摊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进行调账。[4]如把当期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列为递延资产,将本该记入当期费用的利息资本化,都可以达到增加资产价值、虚增利润的目的。

9手段九:私设“小金库”

实际业务中有的企业为谋取暴利,逃避税务工商部门的管理,将超出企业经营范围的业务反映在“其他应收款”账户,并以此作为企业“小金库”的资金来源;有的企业将期间费用直接转入“其他应收款”,例如陕西煤航数码测绘在2001年年度报告中将已经发生的期间费用挂在“其他应收款”中,造成少计亏损881.74万元。

在对外投资的业务中,也很容易产生舞弊现象。有些企业经常不将企业购入的有价证券入账,从而形成企业的“小金库”;还有些企业则利用对外投资或联营的名义,将企业的资金、资产转出,然后从接受资金、资产受益方收取的利息或投资收益不入账,不确认投资收益。家喻户晓的郑百文家电分公司于1996年将3644万元资金投入证券市场,共获投资收益4504万元,以上投资及收益郑百文均未对外披露。

10手段十:利用资产创新

剥离与模拟是与企业改制上市相伴而生的。[5]在2001年证监会相应规定出台前,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剥离模拟法规来约束,时至今日相应的会计准则也没有出台。因此就方便了企业为了凑足上市指标的需要,随意划分资产和业务的归属,这一剥离和模拟的过程本身就是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

但是剥离与模拟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功不可没,如果不允许剥离与模拟,许多企业是不具备上市资格的,是无法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摆脱困境的。另一方面,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成本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的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

所以说剥离与模拟表面上看似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实际上造成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它被广泛用于粉饰财务报表,通过资产创新让一些上市公司死而复生、扭亏为盈。

11手段十一:利用企业重组

新会计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因此,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除了债务重组,企业重组的其他形式也是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用手法,如通过收购盈利公司的股权或优良资产将其实现的利润纳入上市公司或者将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赶在年度决算前高价出售以调节自身年报利润。上海梅林公司1999年12月24日将持有的上海市食品开发公司33.87%股权转让给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获益9998万元。2009年2月11日,鲁北集团与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将鲁北化工5台热电机组计12万千瓦以9600万元人民币转让给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预计将产生9600万元收益,该非经常性收益对公司2009年利润产生实质性影响。

12手段十二:地方政府援助[6]

目前,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市指标争取难度大、壳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忍目睹上市指标作废,让已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筹资资格。于是有的地方政府纷纷向上市公司伸出“援助之手”,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这种地方政府“援助”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开了方便之门。

有些地方政府越权给上市公司税收返还政策或者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财政补贴,更有甚者地方政府通过一些手段对上市公司拖欠的银行利息给予核销减免。如重庆万里蓄电池公司1999年底共欠国有资产租赁费602.94万元经国贸局批准全部豁免,同时获补贴收入399万元,财政贴息58.50万元。

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严重扰乱了我国的证券市场,误导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投资者带来很大损失,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而且舞弊现象已经引起了政府、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会计界等各方面人士的强烈关注,使其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会计范畴,而演变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及时识别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解决舞弊的前提,通过以上分析,希望对相关各方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管理委员会().

[2]周分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6):91-92.

[3]许志峰.内幕交易执法力度空前[n].人民日报,2010-11-22:15.

[4]石庆年,马云.财务舞弊手段揭秘与防范技巧[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篇9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重大舞弊丑闻案件的曝光,管理舞弊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关于管理舞弊形成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其中较成熟的是舞弊三角理论。

一、引言

国内外证券市场发生一系列的重大管理舞弊案引起了各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极度震惊和强烈不满,审计职业面临严重的信用甚至生存危机。管理舞弊行为是否发生,从经济学上解释,是相关当事人在对利弊得失权衡后做出的选择,其本质是一种违法性经济行为,是人的趋利行为和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产物。而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策及经济行为(舒尔茨t.w.Schultz),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和相互关系(拉坦V.w.Ruttan),是管束特定行动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林毅夫)。即制度实际上是一套用来约束、规范行为主体之间关系及行为的规则,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制度环境下,各个个体的行为是特定制度安排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行为不可脱离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殊制度环境背景。笔者借鉴了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的创始人艾伯伦奇特(w.Stevealbrecht)提出的舞弊三角理论,深刻剖析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的特殊制度背景、行为及规律特征,以期通过制度遏制管理层实施舞弊行为。

二、诱导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的制度背景

(一)证券市场的制度背景

1.发行的审核制度

2001年前我国上市公司能否发行股票以及发行多少并非自主行为,是在中央政府规定总规模内,由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主管部门选择确定的,于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便会纷纷争夺股票发行额度,导致股票发行市场出现地方割据垄断的现象。在争夺战中,为拿到更多的股票发行额度,为当地的财政、税收、就业等方面谋取利益,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参与企业舞弊的情况;2001年后实行的“通道制”赋予了主承销商推荐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权利,并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股票发行风险;2004年2月以来实行的“保荐制”对保荐人和保荐机构都赋予了较高期望,但江苏琼花的“国债丑闻”使我国的保荐制受到了严重考验。

2.新股发行定价模式

股票发行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为能在公开上市时多募集资金,往往试图提高发行价格,2005年前公司唯一可以控制的指标是提高“每股税后利润”,因此无论该指标的确定是依据盈利预测的数据还是过去三年已实现的“每股税后利润”,都将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上市前管理层实施舞弊选择的可能性最大的指标。2005年推出的询价制度是我国股票发行市场化的一大进步。2006年9月《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对询价制度又做了更进一步的明确规定,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发行规模在4亿股以上的,可以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可以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绿鞋)”机制,授予主承销商在发行后一段时间内稳定股价的合法手段,有利于稳定大盘股上市后的股价走势,防止股价大起大落,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3.上市后的“配股资格”

在中国,上市公司上市后筹集资金有特定的先后顺序,配股是上市后的最佳融资渠道之一,但是自1993年至今,中国上市公司增资配股的条件越来越严格,1999年以来主要涉及的财务指标为净资产收益率,见表1:

4.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

《公司法》(2006年1月1日实施)规定,上市公司如果在“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由证券交易所暂停其股票上市”,如果“在其后一个年度内未能恢复盈利”,将“中止其股票上市”。按照这一法律规定,企业近三年的连续盈亏情况成为架在上市公司颈上的一把利刃。根据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上市规则》(2006年5月实施)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他异常情况,导致其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或者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投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本所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St和St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异常”情况主要指“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和“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表明其股东权益为负值”。

(二)中国上市公司特殊股权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国营企业改制而来的,国有股往往占有公司最大比重,见图1: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6》,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

由上图数据可以看出,1.在我国,非流通股处于主导地位(所占比例超过50%),其中以国有股和法人股比例为主,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权相当集中,非流通股占绝对优势,因此国有股和法人股保持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控制,社会公众股股东的“用手投票权”形同虚设;2.在非流通股中,国有股占绝对优势,虽然其比例从1995年至1997年有所下降(由38.74%到31.52%),但此后却不断增长,升至2006年8月的50.71%,国有股的总数也由328.67亿股上升到4297.52亿股,相当于1995年国有股规模的13.08倍,在各个利益股东中占绝对优势。另外,来自上交所网站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5月,沪市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仍保持在50.29%。这就形成了我国非流通股比例居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独特股权结构。

三、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的行为分析

(一)融资压力(pressure)

格云·尼特勒在《谎言,欺骗和偷窃》中指出:失败者更易欺骗;……追求重大目标又有重大压力时,说谎、欺骗、偷窃的可能性越大;生存压力也产生欺骗动机。一般来说,管理当局会遵循合理及合乎道德的管理方式。但在经济萧条环境下,企业面对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各种“经营业绩”压力时,管理当局就被迫开始一些短期行为,“追求绩效的压力”越大,管理者盈余操纵的行为就变得更理性。大量危机企业特别是遇到暂时性危机的企业,为减少甚至是避免企业破产或被重组、兼并,会设法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欺骗,以摆脱危机困境。压力是企业舞弊者的行为动机,也是直接的利益驱动,理论分析我国管理层实施舞弊,可以发现具有以下强烈的融资压力:

1.为满足上市资格而实施舞弊

根据原证券法规的规定,发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连续三年盈利。许多企业为了发行和上市股票,必然通过各种舞弊手段进行会计处理,以确保公司连续三年盈利。如四川红光(600083)在发行上市材料中,将1996年亏损1.03亿元做到“盈利”5400万元。目前,《公司法》、《证券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对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的规定更加严格具体,企业的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营业收入和股本都要符合相应的条件,构成了企业为了达到上市资格实施舞弊的压力。

2.为募集更多的资金而实施舞弊

一家公司能够募集资金的多少是由股票发行额度和股票发行价格决定的。在中国,新股发行额是“稀缺资源”。股票发行额度受公司的影响较少,而前面已经分析,在我国,新股发行价格又受到发行市盈利的限制。在以利润数为基础的定价模式下,公司为达到上市资格的条件,必然会以各种舞弊手段虚增利润数,以期达到抬高发行价,使公司能够募集更多的资金。3.为获得再融资资格而实施舞弊

配股或增发新股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再筹资工具,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上市公司要求在股票市场上再筹资的欲望更加强烈。然而,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或增发有严格的要求。为了满足该要求,以保持可能的配股资格,上市公司大都需要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时测算本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倘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配股要求,在配股压力的驱使下,自然会想方设法采取各种舞弊手段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不难推理,净资产收益率已成为中国上市公司配股或增发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的首要目标。

4.为避免公司上市后被St、pt而实施舞弊

公司上市后可能受到的处罚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批评、谴责,特别是因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恶化而被特别处理、停牌等等。上市公司一旦因亏损而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就意味着将丧失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公司及其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是对上市公司最严厉的处罚,这显然是上市公司及相关利益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出于逃避惩罚,不愿意使上市公司连续亏损而被判处“死刑”,一些处于盈亏临界点附近的公司的管理层,具有巨大的利益驱动来粉饰其会计报表。

(二)舞弊机会(opportunity)

机会主要指相对于舞弊财产或发生对象而言的舞弊者位置。舞弊发生的机会因子不可能完全消除,消除机会的任何努力将是非经济性和反生产力的。只要组织存在有价值的财产,而且这些财产由其他人(包括雇员、顾客及供应商等)流转、交易或控制,舞弊发生的机会将永远存在。(李若山,1999)机会要素是指舞弊者进行企业舞弊而不被发现,或者能够逃避惩罚的条件,机会要素的存在,使得舞弊动机的实现成为可能。

1.信息不对称与舞弊的可能性

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流失”,实质上是公司在委托-制度安排下所形成的内生交易费用。由于内生交易费用的一个主要来源是欺骗的可能性,而只有在信息不对称时才有可能欺骗。管理层实施舞弊既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委托人-所有者的“欺骗”与直接撒谎,当然也是所有者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不可避免的内生交易费用。在知识差别的情况下,授权者和被授权者在行动信息上处于非对称状态,授权者很难对公司的经营目标提出确切的要求。即便授权者有可能对被授权者提出尽可能确切的经营目标,但因管理信息非对称分布,管理层凭借自己对公司的管理权威,即因为拥有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特殊专门知识而在有关信息的不对称公布上处于有利地位。管理层披露信息时,会有选择地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藏不利信息——逆向选择;在管理过程中,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福利而不是最有利于投资者福利的行为——道德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管理层具有借助于会计舞弊实现自己机会主义的动机和欲望,会计舞弊就会发生。

2.管理层逾越内部控制实施舞弊的机会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机会主要取决于公司治理是否有效以及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是否会被管理层逾越,体现在:

(1)股东大会职权得不到有效行使,公司内部法人治理机制失效;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具有合一倾向,由此制约着审计独立性。在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一方面,国家作为大股东占绝对优势,但其往往存在有多个部门代行职权,结果造成所有者实质上的缺位;另一方面,中小股东因为缺乏影响力而忽视了自身投票权的使用,由此使得股东大会职权不能得到有效行使。与此同时,公司董事个人持股量一般很有限,作为公司所有者而能获取的剩余报酬微不足道。在既缺乏约束机制又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公司董事缺乏维护股东利益的动力,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反而与同为人的公司经理人员更为一致。可见,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三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名存实亡,内部法人治理机制失效,董事与经理人员往往同属于内部人。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实际上由内部人决定,股东大会的批准只是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内部人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查自身,这无疑也易使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削弱。

(2)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偏小导致其在经济上依赖客户,影响其独立性。由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偏小,不仅难以规范正常的审计业务,而且,由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大公司,在经济上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客户产生依赖,很容易被由内部人控制的客户所收买,从而导致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独立性缺失,致使其难以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3.审计发现舞弊的概率低

在既定舞弊发生的机会水平下,可以通过增加发现舞弊的概率来降低舞弊风险,同时也可以起到遏制舞弊的作用。对管理舞弊而言,审计的独立性及审计能力是影响发现舞弊概率的关键因素,但就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情况来讲,对管理舞弊审计的专门措施和重视程度都不高。

4.惩罚的性质与程度

虽然目前并不存在惩罚与舞弊发生率关系的相关研究,但传统理念表明,惩罚的性质与程度在逻辑上具有威慑作用。伊斯兰国家中盗窃的发生率远远低于西方国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严厉的刑罚。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不构成犯罪的以通报和罚款为主,针对负责人的罚款在3000元到50000元之间。现实中对舞弊案例的处理最终也往往是对上市公司及其负责人道义上的谴责或行政处分或罚款,只有极少数人被处以刑事惩罚和民事赔偿。对于舞弊的管理层或大股东而言,这一微弱的惩罚措施与巨大的非法利益相比,起不到警示或威慑作用。

(三)舞弊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的高尚借口

合理化实质上是一种个人的道德价值判断,人们总是通过自己的意图来判断自己,而通过行为来判断他人。对于自身而言,意图总是比行为要好得多,因此管理层为实施舞弊行为寻找借口就非常容易。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寻找借口并不是通常的“我更需要钱”这类个人舞弊借口,而是“为他人,为国家谋利益”这类更“高尚”的借口。理由如下:

1.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与个人报酬最大化的相关性不显著

根据理论,当公司经理与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股东会与经理签订报酬-绩效契约,以减少经理由于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完全所的成本。在报酬-绩效契约下,经理的报酬将由企业的经营业绩来决定。因而,公司经理势必会通过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来提高自己的报酬。从理论上讲,高级管理人员年度薪金报酬与公司经营、绩效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西方学术界对高层管理层的激励-报酬问题也已经做过较多的实证研究。国外大多研究结论认为,经营者报酬和企业业绩强相关。murphy(1985)以1964~1981年美国73家大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为样本,分析管理者薪酬与股东收益之间的关系,发现管理者薪酬对股价绩效的弹性是强的。Coughlan&Schmidt(1985);Joscow,RoseShepard(1993)等研究了高管持股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证明了经理报酬和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Sloan(1993)研究了会计绩效度量在管理者薪酬契约中的作用,认为会计利润与“市场调整的收益”之间的联系比它与未处理的收益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基于会计绩效的薪酬更有助于管理者规避不可控因素。Hall和Liebman(1998)利用美国百家公众持股的最大商业公司最近15年的数据,对公司的经营报酬及其相应的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经营者报酬和企业业绩强相关的结论。在中国,推行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与其经理人员的收入挂钩的激励政策后,有认为管理层实施舞弊的一个动机是追求自身报酬最大化(陈致平2001)等,但魏刚(2000)、李增泉(2000)、扬瑞龙和刘江(2002)、邓春华(2003)等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的激励状况、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企业业绩之间的敏感性、高级管理层报酬与企业规模、国有股股权比例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效果不显著,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也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实施舞弊是追求自身薪金报酬最大化学说难以成立。

2.“一股”独大的股本结构让管理层实施舞弊堂而皇之地披上了“为国家谋利益”的外衣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特殊的股权结构,使上市公司的老总找到了一个高尚的合理化的舞弊借口,他可以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或为了职工的利益而实施舞弊。这种逻辑推理似乎也很有道理:因为国家是公司的最大股东,职工是企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只有企业免遭失败、免遭破产,国家和职工的利益才会有保障;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舞弊粉饰会计信息,从而使上市公司获得更高的股本溢价,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作为大股东的国家,或国有法人股东的权益自然会增加;当一个上市公司处在危机关头,如果管理层通过会计操纵或舞弊粉饰了会计信息,从而使上市公司免遭被摘牌,或取得再融资的资格而得到喘息,度过难关,这既是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也是股东、职工当前利益的内在要求,有何不好?(胡谷乔,2005)中国特殊的股权结构使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堂而皇之地将舞弊行为披上了“为国家谋利益”的外衣。丑恶的行为通过这样一个自我合理化的过程,便转化为一种高尚的行为,这显然是一种社会道德的扭曲,我国少数国有控股企业的老总就是在这样一个合理化的过程中使会计舞弊要承担的道德责任得到了自我解脱。

四、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行为的特征

(一)管理层实施舞弊行为的主要动机:公司融资压力

对舞弊样本公司舞弊行为发生前分析发现,主营业务收入呈下降趋势的样本公司占42%,净利润呈稳定下降趋势的样本占49%。据统计,在69个管理舞弊样本中,为保持业绩平稳而发生舞弊行为的占大多数,共有33家,占样本总量的47.8%;另外,有9家是为了避免被St和pt,有10家是为了获得上市资格或增发新股,8家样本公司是因遗漏披露为关联方提供担保或披露不实或未按规定披露等原因而受到证监会或财政部门公开处罚的,其比例分别13%、14.5%和11.6%。分析舞弊样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发现,73%的样本的Roe处于阙值边缘,舞弊年度的Roe分布在阙值处也较为明显,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受资本市场融资的压力较大。

我国上市公司最常用的财务舞弊手段是高估资产、不恰当确认收入、虚减费用和损失及虚假陈述和隐瞒信息。具体来说,有30%的舞弊样本存在高估资产的行为,62%的样本的收入确认存在不合理(包括虚构收入的占46%,提前确认收入的占16%),24%的样本采用少计费用和损失或是递延费用的手段来达到粉饰报表、虚增利润的目的,23%存在虚假陈述和隐瞒信息的舞弊行为。少计费用或损失的手段对公司扭亏为盈或是调节Roe以达到上市融资目的起着“重要”的作用。控股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是上市公司发生管理舞弊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69个管理舞弊样本中,有近1/5的案例是控股大股东利用其自身控股权地位,采用资产置换等关联交易手段“掏空”上市公司,导致上市公司出现业绩滑坡甚至亏损或面临被St、pt,或是上市公司未予披露其为控股大股东提供银行贷款担保的信息而受到处罚。

(二)实施舞弊的主要参与者:董事会成员

据统计分析发现,69个管理舞弊案例中,除了3个舞弊样本以外,其余66家样本公司的处罚公告中均涉及到对公司董事和内部高管人员的处罚。其中,董事长参与舞弊的有63家,比例竟高达95.45%;兼任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的董事参与舞弊的也有63家,该项比例为95.45%;外部关联董事(即灰色董事)参与的有41家,其比重为52.46%;独立董事参与舞弊的有7家,占总样本的10.6%。总经理纯粹作为职业经理人未兼任董事长职务而参与舞弊的只有21家,该比例为33.3%。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财务报表舞弊的主要参与者是董事会成员,这与国外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参与人员有很大的差别。在美国,参与舞弊的人员主要是经理层。CoSo委员会(1999)的研究表明:83%的财务报表舞弊涉及到首席执行官(Ceo)和首席财务官(CFo)。

(三)舞弊实施者违规成本低:惩罚缺乏威慑力

财务报告舞弊一般涉及多个会计期间。舞弊丑闻曝光前,财务报表舞弊行为持续两个以上会计期间的舞弊样本占样本总量的49%,舞弊会计期间平均持续达3.09年,最长的持续5个会计期间,且在此期间舞弊行为基本没有中断过。上市公司舞弊被发现的时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很多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在3年甚至6年后才被证监会或财政部门发现并予以处罚。

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对舞弊上市公司的处罚主要集中在30万~60万之间,占了样本的56%,占了多数。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处罚几十万的罚金比起它们上千万元甚至上亿的违规金额仍然是一个较小的数额。1.对董事的具体处罚为:(1)对于董事长的处罚金额大部分在10万以下(占58%,集中5万以下的占了24%,5~10万之间占了34%)。显然,董事长作为公司舞弊最重要的责任人,对他的处罚是偏低的,起不到惩罚和威慑的作用。(2)对于其他的董事来说,受到罚款的金额更低,大部分只是在5万以下(含5万),对于他们的罚金相对于他们每年几十万或更多的薪酬来说是低的,处罚效果也是低的。(3)对于独立董事来说,虽然在处罚的公司中只有12家在舞弊时存在独立董事,但其中对他们罚款的只有3家,而且金额为3万或5万。2.对总经理与财务总监的具体处罚为:(1)很多总经理与财务总监未受到处罚,比例分别为28%和54%。(2)受罚款的金额偏低,总经理与财务总监受罚款的金额都主要集中在5万以下(含五万),占受罚款总类别的比例分别为28%和20%。(3)受处罚的总经理与财务总监大部分兼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受处罚的总经理与财务总监占受处罚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7.78%和69.57%。处理方案往往是对上市公司及其负责人道义上的谴责或行政处分或罚款,极少数人被处以刑事惩罚和民事赔偿。可见,我国的惩罚根本起不到警示作用。

五、结语

借鉴国外较成熟的舞弊三角理论,通过深入剖析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行为,笔者认为,我国特有的“新兴证券市场”和“转型经济”制度背景环境的压力、股权高度集中且不可流通的特性、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等因素是直接导致管理层实施舞弊的制度环境。中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额,获得配股资格都是“稀缺资源”,而上市公司股票被摘牌,对上市公司意味着丧失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资源公司,对股东也是莫大的损失。“利益”是制度约束和诱导个体行为的主要手段,制度通过鼓励或惩罚某些行为影响个体的利益,从而来诱导禁止各个个体行为。可以说,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个体的行为往往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的制度环境,就可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舞弊的利益驱动有其特殊的规律,遏制管理舞弊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迫切需从完善制度入手。

社保基金入市的利弊篇10

步入21世纪,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财务报告舞弊案件越来越多的浮出水面。2000年郑百文案件余震未消,2001年银广夏风暴又将财务报告舞弊推向了高潮。随后几年相继又有宇通客车、丰乐种业、锌业股份、华源制药等上市公司走上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审判台。有人认为这些被揭露的舞弊企业只是冰山的一角,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院长马贤明教授指出,现在上市公司造假比以前更加大胆、低劣,相对于以前偷偷摸摸的造假,现在是浮在水面上造假。所有这些现象都警示我们:财务报告舞弊带来的严重后果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绊脚石,也使得证券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受到了质疑,损害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防范财务报告舞弊行为,避免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再次发生,是我国学术界、监管应该关注和解决的头等大事。那么哪些因素影响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发生?如何通过公司内部治理的完善和外部监管力度的加强来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进行防范和监管?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以证监会的处罚公告为依据,具体分析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的现状。并探讨财务报告舞弊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从而找出防范和财务报告的有效措施。

二、财务报告舞弊概述

1.财务报告舞弊的概念

财务报告舞弊,主要是指管理当局通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故意编制和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有意识的采取各种手段歪曲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诱导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违法行为。

2.财务报告舞弊的危害性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他的危害性至少表现在:(1)侵犯公司股东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2)错误的信息将误导决策者,从而导致相关决策机构决策出错,破坏资源的合理配置。(3)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破坏市场规则影响社会安定。(4)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社会经济法制化进程。(5)助长个人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危及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6)阻碍社会进步步伐,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状

1.财务报告舞弊的现状

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只有短短的二十年,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却层出不穷。比如:2005年St达尔曼(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600788)成为中国第一个因无法披露定期报告而遭遇退市的上市公司。从上市到退市,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达尔曼极尽造假之能事,从股市和银行骗取资金高达30多亿元,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失。2005年5月17日,证监会公布了对达尔曼及相关人员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罚字[2005]10号),指控达尔曼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通过虚签建设施工合同、设备采购合同、虚假付款、虚增工程设备价格等方式虚增在建工程,重大信息(主要涉及公司对外担保、重大资产的抵押和质押、重大诉讼等事项)未披露或未及时披露。达尔曼退市了,但是“达尔曼骗局”又陆续上演。

表12008-2009年证监会对财务舞弊公司的处罚决定

资料来源:中国证监会网站csrc.gov.cn

从中国证监会网站的行政处罚决定和市场禁入决定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日益严重。主要有以下特点:

(1)大部分公司缺乏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从证监会处罚公告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公司的董事长和高级管理者参与了舞弊行为,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和不及时的行为,蓄意遗漏意图明显。

2.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段

通过前述对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现状的表格归纳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进行舞弊手段主要有:

(1)选用不当的收入确认方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时才能确认:企业已经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但是有些上市公司在收入确认的时间和金额上做文章,将不应在本期确认的收入提前到本期确认,或虚增确认的金额,以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比较常见的是上市公司自己或利用控股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了销售收入,再由集团或另一关联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在合并报表时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

(2)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范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专门借款扩大到一般借款;而资本化的载体,也由固定资产,扩大到包括固定资产、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和无形资产等。这一准则,为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提供了空间。公司可能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打主意。例如,企业如欲提升业绩,需要扩大利息资本化范围,则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另一方面,将已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这样既延长了利息支出计入资产的时间,又减少了折旧的计提,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3)虚构销售业务

虚构销售业务是性质最为严重也最难以审查的舞弊方法之一。上市公司通常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就全套造假来虚构销售业务。例如,达尔曼每年都会制定一些所谓的经营计划,然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一些核心人员根据“指标”按照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制作完全虚假的原料入库单、生产进度报表和销售合同等,为了做到天衣无缝,相关销售发票、增值税发票的税款照章缴纳,这样的流程使我们感觉公司的内部管理运作正常。单纯的从报表向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原始凭证追查审计的方法是很难发现这种财务舞弊问题的。然而经证监会对达尔曼以及控股子公司、主要子公司及达尔曼下属核算单位进行调查,发现达尔曼2002年年报虚构销售收入24,363.45万元,占当年销售收入77%,虚增利润9,550.55万元;2003年年报虚构销售收入16,258.21万元,占当年销售收入76%,虚增利润5,666.42万元。

(4)选用不当的折旧和摊销方法

《固定资产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公司只要找到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等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进行调整,来达到财务舞弊的目的。

在《无形资产》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局限于直线法,且对摊销年限不再作具体规定。因此,企业可能会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提高公司的业绩,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业绩,达到财务舞弊的目的。另外,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但是对于两个阶段的界定,公司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这就为公司进行舞弊创造了条件。

(5)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财务舞弊

关联方交易是通过貌似合法的手段将利润注入,亏损移出上市公司,从而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目前,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财务舞弊的方式主要有:

①转嫁费用负担

上市公司通常以各种接口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转嫁给关联企业虚增利润。如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共有一个营销网络,在广告费用的分摊上,上市公司就会尽量不承担或者少承担有关费用,以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

②转让资产

亏损上市公司为了扭亏,可以从关联方企业低价购入土地使用权等房地产资产,然后再利用价值重估增值的方式增加利润。

③股权投资和转让

一些上市公司,特别是一些St公司常热衷于股权投资和股权转让,通过转让股权既可以甩掉包袱又可以产生投资收益。

④关联购销业务

上市公司为了虚增业务量,以低于市场价格向关联企业购买原材料、接受劳务或以高于市场价格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给关联企业,以增加当期收入。达尔曼1997~2000年度主要通过与大股东翠宝集团及下属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虚构业绩,2000年仅向翠宝集团的关联销售就占到了当年销售总额的42.4%。

(6)虚拟资产挂账

资产是指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但由于会计中普遍使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损益,因此,有些上市公司将一些己经实际发生的费用作为待摊费用、待处理资产损失等项目列入资产方。而这些项目严格地说是不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不是企业真实的资产,只是一种虚拟资产。这种虚拟资产的存在,为企业财务舞弊提供了一个费用和损失的“蓄水池”。企业可以通过递延摊销,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从而增加利润,即通过增加不良资产来虚增利润。

(7)掩饰交易或事实,对于重大事项隐瞒或不及时披露

掩饰交易或事实包括利用会计报表项目进行掩饰和在表外披露中掩饰。对于重大事项的及时披露是保证财务信息有用性的前提。很多上市公司因为对重大事项不披露或者不及时披露而被处罚或者公开谴责。如天目药业09年2月就因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被证监会处罚。

四、国内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分析

1.财务报告舞弊的内部动因

(1)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中一方持有与交易行为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不知情,而且不知情的一方对他方的信息由于验证成本昂贵而在经济上不现实。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人以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自主地对公司资产进行运作,人成了公司的“内部人”;而公司资产的所有者则已没有任何权利与其所投入公司的资产发生实际联系,成了“外部人”。委托人与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情况,由于他们的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来欺骗所有者,从而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因为经营者掌握着公司大量的会计信息,投资者的信息来自于经营者的披露和报告,这就造成了投资者不能及时、充分地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从而不能准确地判断经营者的行为。可以认为,在经营者存在舞弊动机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为其提供了机会与空间。经营者凭借自身对公司的管理权威,在有关信息占有及公布上享有优势,导致财务报告舞弊成为现实。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就是指在公司法人财产的委托―制度的框架下,规范不同治理机关之间责、权、利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这为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契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这是出现在舞弊者面前的“机会”。我国证券市场上有许多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转变而来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在上市公司中占较大的比重。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往往是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占绝对优势,董事会完全由大股东决定,并为大股东服务。他们凭借表决权优势影响股东大会的决议,通过选举董事会、监事会的“自己人”来决定董事会的运作,进而安排经理的选聘,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他们很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择手段的追求自己利益。其结果就会把股东大会由一个民主决策的场所演变成大股东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

②监事会功能弱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中,监事会是对董事和经理层进行监控的主要力量。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监事会成员主要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构成,股东代表绝大部分是大股东派出的,职工代表则由于行政职务上的关系,往往受制于董事会。在这种状态下,监事会的实际监督工作虚化。

③独立董事的作用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三分之一以上为独立董事,其中应当至少有一名会计专业人士。独立董事是指在经济利益上、人事关系上独立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之外的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减少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2002年上海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协会和上海金信证券研究所所做的《现状调查:独立董事怎么样了?》调查中,近9成的独立董事提名基本由大股东或高层管理人员所包揽,其中55%的独立董事是由大股东推荐给股东大会讨论的,另有27%的独立董事由高层管理人员推荐,其他股东推荐的独立董事很少。因为董事会的组成人员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大股东在操纵了股东大会后,可以轻易的利用自己的股权优势,将自己的人员安排到董事会里,而外部独立董事的选聘又很难摆脱大股东和内部人的影响,董事会成员独立性依然不强,董事会监督机制基本失灵。

2.财务报告舞弊的外部动因

(1)政策的诱导

根据《公司法》157条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若有上述情形且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督部门决定其股票终止上市”。由于上市公司上市非常不容易,如果被“摘牌”,不仅失去向社会筹资的资格,而且会损害股东、债权银行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因此,亏损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面临着多方压力:首先,亏损公司管理层存在被解除职位的可能;其次,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则存在被摘牌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亏损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往往铤而走险,在2006年4月暴出财务丑闻的华源制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企业在2001-2004年期间共计虚增利润1.57亿元)。

(2)审计的独立性不足

“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也是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离开了独立性,社会审计的鉴定功能将一文不值,并有可能使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更具欺骗性。”注册会计师担负着过滤会计信息风险、确保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会计信息识别成本的重任被誉为“经济警察”。但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足。

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三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名存实亡,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失效,董事与经理人员往往同属“内部人”。在此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实际上由“内部人”决定,股东大会的批准只是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内部人”委托事务所审查自身,这无疑会使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削弱。

另外,会计事务所的规模偏小导致其在业务和经济上对客户的依赖。有资料显示,我国前十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30%左右,而在美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5%以上。在我国事务所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的市场结构下,对每家事务所而言,争取新客户保住老客户,已成为“安身立命”之本,其对客户的经济依赖性是不言而喻的。事务所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已经导致审计师与客户之间形成不正当的利益关系,以“低独立性”来换取客户的行为屡见不鲜,这对审计独立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五、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措施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知道财务舞弊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获取上市资格、避免被摘牌等动机是财务舞弊产生的土壤,而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外监管不到位等则为财务舞弊的产生提供了机会。因此,财务舞弊行为的防范也要多种手段并用,才能达到目的。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中国的许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国有股“一股独大”长期困扰着中国股市。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完善公司治理模式。

(1)优化股权结构,降低大股东内部人控制制度

从我国证券市场情况来看,股东利益受损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公司股权不合理,大股东或内部人可以通过信息欺诈牺牲或剥削外部小股东获取自身利益。因此,应改变股权过度集中的状态,减持国有股,加强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可以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但是考虑到市场容量和实际操作的难度,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一股独大”的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很快就得以解决,即使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问题仍会存在。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大股东权力行使,避免出现通过财务报告舞弊而牟利的现象发生。

(2)完善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

独立董事的聘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谁聘任独立董事;二是聘任什么样的人担任独立董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提名基本上由控股股东控制。可以对控股股东的提名权做适当的限制,下放一定的权利于第二、三大股东,联合其他中小股东提名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通过股东之间的博弈选出适合的独立董事。此外,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业务素质不高,也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上市公司应该欢迎具有丰富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独立董事进入公司,避免“亲情董事”、“关系董事”。同时,独立董事自身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承担应具有的责任。

(3)加强监事会建设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具有监督企业财务和董事、经理行为的职权,在维护出资人权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在我国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往往是通过行政强制的方式进行,建立时间短,这就造成了监事会往往流于形式,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只起到摆设的作用,并没有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要进一步完善监事会制度:

第一,明确监事会职能,赋予监事会更大的权利。

第二,必须保证监事会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监事会应真正由股东大会选出,对股东大会负责,其经济利益应当由股东大会决定,而不应当由其监督的董事会或管理层控制。监事会应注意吸收银行、国家审计机关、中小股东代表、公司普通员工参加,内部人的比例不应过高。

第三,监事会成员必须具备必要的会计和法律专业知识,并应定期参加各类相关培训。

2.完善有关政策

(1)修改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条件

根据现行《公司法》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公司将被处以暂停股票上市。这使得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财务报告舞弊来逃避退市惩罚。为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对规定作相应修改。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第一,可考虑将经常性损益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第二,增加经营现金流量为负值这一指标;第三,增加非会计参数,比如可以增加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已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是否有多次违法违规行为,是否严重资不抵债,是否不再具有投资价值等非会计参数。通过修改有关政策,以缓解St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动机。

(2)加大对舞弊公司的处罚力度

公司的会计行为是受自身利益和外部环境约束的综合结果。一般来说,如果违规的会计行为没有受到严重处罚,那么公司会倾向于选择违规行为,因为这样做会使自己获利。所以,要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使舞弊者在法规面前望而却步。

3.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