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的知识点十篇创新的知识点十篇

创新的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56

创新的知识点篇1

点子,往往意味着聪明、出奇、领先。但是,点子意味着创新和成功吗?未必。随着创业大军的快速扩张和优胜劣汰,人们对点子的热情在逐渐消退。最近流行的说法是“创新”,和点子相比,创新一词厚重了许多,也少了一些忽悠的感觉。

创新很多时候需要聪明的点子,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中,聪明的点子只是一种附属。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他甚至将新知识和聪明的点子相提并论。新知识和好点子,两者通常都是激动人心的,但是有两个问题更为关键。

第一个问题是时间。从拥有新知识和好点子,到产生真正能够推向市场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要经历很长一段的时间。此间,企业是否有实力支撑、有毅力坚持、有眼力不走弯路、有魄力改变航向,变数实在太多。相比之下,起步时是聪明或愚蠢,又能有多么重要呢?

另一个问题是竞争。就算天上掉块馅饼到我们的碗里,但我们一时之间吞咽不下,当香气引来一群群饿狼时,我们有能力守住碗里的馅饼吗?德鲁克举了一个例子:苹果发明了pC,而iBm通过创新模仿抢得了pC市场的领导权。他分析说,苹果没能保持住领导者地位而沦为特定市场厂商,原因在于它没能事先预计到未来要面对的竞争,不懂得未雨绸缪。

可惜,德鲁克没有看到苹果传奇的后来版本。2005年,iBm推测pC已经穷途末路,于是挥刀断腕,毅然放弃该市场。接下去几年,pC利润越来越薄。然而,苹果以创新的产品发力竞争,登上了全球市值最高企业的宝座。

创新的知识点篇2

摘要: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发展。我们的教育也一样,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学习,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从构筑学习平台,促进思维发展;设计主题活动,激活学生创新;留下时间、空间,发散学生思维;内化知识成果,展示个性化思维方面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同时还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做法。我们相信只要密切联系实际,大胆改革,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得到充分发挥,就一定能达到不断创新的目标。

关键词:创新思维捕捉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一、构筑学习平台,促进思维发展

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在课堂上,多提供一些科学的信息,让学生展开想象,可以使学生思维能力在求异、求新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和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在教学《0―10的认识和加减法》后,出示:把0、1、2、3、4、5、6、7、8、9十个数填在()里,每个数只能用一次。()+()=()+()=()+()=()+()=()+()为题,设计了一节融思想、知识及创新学习于一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1、生活经验出发,建构学习平台

数学来源于生活。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还不够强,但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如果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学习的困难就比较容易克服。上课伊始,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后,教师问:“你们想想生活中的什么像“=”这样也是衡量两边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积极发表意见。有的说像称,有的说像翘翘板,……这样,通过学生展开想象,巧妙地将上面的数学问题与玩翘翘板联系起来,建构起学习平台,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充分讨论探究,促进思维发展

知识的掌握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教师再次让学生展开想象,继续让学生探讨:“我们把“=”看作翘翘板,那么题中不同的数可当作什么呢?”“如果两位老师和两位小朋友来玩,怎样坐翘翘板才能平衡?”“上题中大小不同的数就像轻重不同的人,你们给它们排排座位吧。”学生很快便找出答案:0+9=1+8=2+7=3+6=4+5,而且还知道了如果用2、3、4、5、6、7也可以写成这种形式,2+7=3+6=4+5……。教师让学生设想――讨论――再设想――再讨论,多次反复探究,学生将0~9十个数视为体重不等的人,并体会数的大小关系。最终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问题得到解答后,学生举一反三,解题的速度加快。学生的思维方法产生了飞跃。

二、设计主题活动,激活学生创新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存在于问题解决过程之中。问题解决的智力操作从注意开始,然后到认识,再到发散性加工、复合性加工,多次重复形成创新的习惯与能力。一是在了解问题实质的同时便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会跳过发散性加工直接进入复合性加工;如果设想到解决的办法,那就会进入发散性加工,寻找解决办法,有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后,再进入复合性加工。复合性加工如果找到了最优解决办法,那就达到信息输出,否则就进入记忆储存,重新进行思考,开始下一个循环。依据这一理论,在教学完两次归一应用题后,借助做工问题的情节,以“假如我是厂长……”为主题,设计了一堂融理想、知识及创新学习于一体的企业规划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一步:思维扩散。上课伊始,教师出示题目“九龙机械厂要在25天完成17500个零件的加工任务,28个工人5天完成了35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批任务需要多少天?”学生审题后,教师说:“假如你是厂长,怎样快速计算?”学生解答方式有多种,并评出又对又快的“厂长”。

第二步:角色投入。有一学生说:“要求完成的时间是25天,现在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要20天完成这批任务,又有哪些办法?”在强烈的角色责任感驱使下,几十名“厂长”立即投入了紧张、激烈的思索中,一个个闪烁着创造性的思维火花的方案相继出台:(1)增加工人;(2)增加机器;(3)延长工作时间;(4)提高工作效率。学生根据以上的设想,改写题目。如“九龙机械长28人原订25天完成17500个零件的加工任务,现须在20天完成,每人每天要比原来多做多少个零件?”

第三步:目标激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家提出的解决方案,一个一个地讨论。如方案(1),在无工人可增加的情况下行不通;方案(3),从爱护工人的身体着想,此方案出不行;方案(4)最佳,提高工效,技术革新,提高产值。

三、留下时间、空间,发散学生思维

让学生发散思维自我表现,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当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意识,才能彻底改变过去被动式的学习状态。而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根本点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浓度与广度。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因此,在教学中要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我,使他们的不同潜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5的分与合”时,有学生提出:把5分成1,1,1,1,1或1,2,2可以吗?老师应充分肯定这个学生的新颖想法,加以表扬。这样,在学习“6,7,8,9的分与合”时,学生就能提出许多种分法。这种思想不仅为今后学习三个数连加打下了基础,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蕴藏着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给学生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的精神,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运用分类思想进行教学。先出示一组图形,大量的是四边形,少量的是三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让学生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分。一般学生会把含有直角的四边形分为一类,不含有直角的四边形分为另一类。在含有直角的四边形中,可能有直角梯形和只含一个直角的四边形,若把它们排除,留下的图形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同特征“有四个都是直角”揭示无疑。最后,再从边的长短对含有四个直角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就能区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分类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通过一次次分类,学生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内化知识成果,展示个性化思维

获得知识后要学会应用,课堂教学要经常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时空,让学生有发挥、创造的机会,然后在同伴的欣赏、赞叹中体会到个性化思维的乐趣,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创新的知识点篇3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组织协同

Doi:10.13939/ki.zgsc.2015.05.033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动态过程,从层次上来说包含国家、区域(地区)、行业和企业层面。技术创新则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国家层面上则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面上则为区域创新体系,在企业层面则体现为技术创新体系。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密切联系和作用的协同发挥,需要良好的组织协同。为此需要充分发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主体在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技术创新中的功能,发挥其主体地位作用,①并运用高新技术产业园和试点示范企业、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等形式深入推进。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的角色定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大力开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技术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究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事实上,企业既是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的重要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既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也是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支撑。

我国目前尽管有部分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如海尔、华为、联想等大企业,但整体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能力和经验还非常有限。企业整体上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明显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我国企业面临熟谙知识产权战略的国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进攻的环境下,唯有奋起直追,充分意识到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地位,大力培育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和运作能力,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技术创新活动紧密融合,才能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二、政府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中的作用与保障措施

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政府强化在指导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发挥作用创造了更好条件。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实现从资源配置型政府向行政法制型政府转变,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强调政府应履行的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能是经济调整、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推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政府部门的职责是实施区域(地区)知识产权战略和区域创新战略,并实现两者高度的融合。

区域知识产权战略需要通过区域创新与知识产权政策予以落实,需要政府发挥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中的保障作用。例如,北京市实行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实施知识产权“引优扶强”等计划。天津市为推进滨海新区建设,出台了滨海新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知识产权示范工程的启动则在于打造知识产权示范区和先导区。在区域(地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技术创新战略当中,各级政府既是战略的制定者和领导者,也是推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区域创新的主要力量。各级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保障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技术创新战略的推进。这些政策和制度有的是直接针对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有的则是从财政、税收、投资、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加以构建的,总体上旨在建构完整系统的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已制定实施了本地区的知识产权战略,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整体上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仍然没有很好地结合技术创新战略,特别是促进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融合的机制尚未建立。

第二,培育区域知识产权文化和创新文化,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尊尚创新的良好氛围。这些措施实际上构成了推进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创新战略的软环境。

第三,为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保障措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我国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最终需要企事业单位承担,但政府提供基本的保障措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但其通常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和数量不强。中小企业特别需要政府在投融资、创新环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

第四,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知识产权工作计划和方案指导企业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引导企业将知识产权工作与技术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青岛市知识产权局提出的2008-2012年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总体思路即是: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为基础,以增强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为主线,以促进智力成果产权化、知识产权产权化为方向,形成“创新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施为目的、保护为保障”的知识产权工作特色。该工作思路确定的主要工作措施中,直接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内容主要有:一是以创新为核心积极突出企业在知识产权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识,将创造和发展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引导企业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和专利推进工程,提高企业专利产业化水平等;二是推进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主要措施如采取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建设专利产业化基地等措施,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实施和转化,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在专利权人和企业之间搭建交易平台等。②显然,该知识产权工作思路突出了企业在自主创新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以创新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实施战略,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又如,浙江省2008年知识产权工作要点之一即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工作,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推动专利创造、强化专利管理、完善专利保护、促进专利应用”为重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企业和产业。还如,陕西省出台的《陕西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2011-2012)》指出,要在省内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促进发明专利、驰名商标等快速增长。

三、行业协会及其他组织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企业所在的行业不同对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影响不同。以研究开发为例,与中小企业相比,大中型企业更愿意实行持续的研究开发活动。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就是要根据行业特点和市场环境,整合行业内的创新资源,推进行业技术创新及其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行业协会是我国行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主体和重要支撑。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本身则起到了衔接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作用。为强化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行业协会在增进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方面的作用和手段主要有:

第一,推进行业制定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指导行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特点是聚集同一领域企业,研究共性的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为提高行业在整个产业中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服务。

第二,整合行业内的知识资源,形成以行业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群,建立集约型企业,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第三,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力图建立知识产权战略与标准化战略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提高行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四,通过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自律、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经验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作用,促进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第五,针对共同行业内企业可能或者已经遇到的知识产权风险,建立行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和应急机制,提升行业抗击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这方面特别体现于我国一些外向型企业涉及的行业。如在近些年应对美国337调查的案件中,行业协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六,通过建立和完善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与技术联盟,实现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有效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部《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也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强调了包括建立行业协会在内的自律性和维权性社会组织的重要性。该意见指出,通过支持和鼓励在高新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等设立知识产权保护的自律性和维权性社会组织,以集体运作形式建构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形成专业性或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建立自发开展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积极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协助和指导会员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自我保护和管理能力,监控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协调会员单位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建立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逐步提高我国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除行业协会外,其他一些团体、民间机构在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技术创新战略融合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值得肯定。

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试点示范企业等一体化机制建设

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试点示范企业、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等进行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一体化机制建设,也是深入推进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组织协同建设的重要方式。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战略措施之“鼓励知识产权转化应用”部分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类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应对知识产权竞争的能力”。通过园区建设、试点示范、优势企业培育等形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水平的提高,是近些年来我国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现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值得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是我国近些年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具有研究开发能力较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基础好等优势。迄今为止我国已经批准和运行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区,在促进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园区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一些园区进入了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创建的行列。这里不妨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加以说明。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中国的“硅谷”之称。其是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在2003年,园区正式纳入“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区”,也是全国第一家部级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区。该园区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组织和管理创新、运营机制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使园区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全面提高了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提出,中关村科技园区承载了为国家自主创新树立标杆的使命。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设立国家自主创示范园区,旨在使其在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新的形势下,科技园区更加需要实施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作用和利益调节作用,通过创新制度、管理和体制,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和知识产权文化,高度融合技术创新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技术创新企业,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重要阵地而努力。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内核”是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园区企业具有较多的共性,从创建高新技术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区的角度,有利于以点带面,积累区域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经验。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因此了《关于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的指导意见》。其根本目的是“以试点促推广普及,以示范促深化发展的工作格局,以点带面,推动城市、园区和企事业单位自觉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增强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和协调发展”。从指导意见对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规范的要求和验收标准的规定看,园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成效,既包括整体的园区知识产权环境的改善,更包括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状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改善,以及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有效结合的成效。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促进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的政策性规范。这方面,一些省市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2010年7月5日,安徽省科技厅、国家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推进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提出了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支持产业和技术同步转移、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大自主创新激励措施等。

(二)试点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培育工程

试点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培育工程重点突破,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一体化机制建设起到表率作用。

1.试点示范企业培育工程

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工作的开展,可以为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工作提供经验,并具有推广价值。近些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地方各级知识产权局等制定了一些关于知识产权试点和示范企业的政策性文件,并组织实施了若干批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开展试点或示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部级试点、示范创建单位和示范单位分别为1065、216和58家,省级试点企业超过1万家,示范企业超过1000家。上述指导意见涉及的试点示范对象除城市、园区建设外,即是企事业单位。就企事业单位而言,试点示范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加大企事业单位自主知识产权管理的力度、加大企事业单位对知识产权制度规则运用的力度,全面开展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工作的力度,以及建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考核评价指标。经过试点示范后,上述指导意见还明确了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①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包括:机构人员、产权管理、知识产权制度运用、保密制度、奖惩制度、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等;②知识产权管理规章的贯彻落实;③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④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⑤知识产权奖惩制度的实施状况;⑥知识产权资金投入增长率。除上述内容外,还需特别考察示范企事业单位自主知识产权产出量排名是否等于或大于本单位的综合实力在本行业的排名顺序。根据该指导意见,国家知识产权局评选出的首批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即有70家。在201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又新批准146家单位为第二批全国企业事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并启动800家第四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

为推动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示范工作的开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同时制定了《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创建工作方案》。该工作方案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配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在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专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管理优秀的企事业单位,在全国行业领域和区域范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有力带动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加快提升我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能力和水平。”其工作目标则是“全面提升创建单位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通过两年的创建工作,力争成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

在我国近年的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中,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就是涉及推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2009年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第八部分即指出:要深化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着力推进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启动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商标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对各地制定和实施商标战略工作的指导,建立企业联系点,全程评测试点企业商标战略实施情况。

试点、示范和知识产权优势工程培育等手段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战略运作水平。这里不妨以北京、四川、广东提供的经验加以介绍和分析。

北京市早在2005年进行了首批百家专利试点企业工作,在取得不菲成绩的基础上又开展了首都专利战略推进工作。在专利试点工作中,选取了200家专利试点(专利引擎)单位,其中100家为中关村科技园区试点高新技术企业,另外100家则是由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北京市工业(局)总公司和各县区科委共同认定。通过专利试点工作,在专利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完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专利产品增值量、自有知识产权产值量等指标上均有重要进步。

根据四川省知识产权局提供的第三批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总结的经验,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该批试点中,共有长虹、东汽、攀钢和地奥四家企业。通过试点,取得了以下成果:企业领导和员工知识产权意识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制度健全、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提高、企业专利实施和产业化水平取得显著成效、企业运用专利信息的能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工作稳步推进。试点基本经验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关键是领导重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前提是抓好知识产权基础建设,包括有领导、有机构、有制度、有经费、有数据库、有战略和会检索、会申请、会保护、会运用等;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着力点是抓好重点环节,包括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保证则是建立知识产权考核机制。尽管该试点工作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仍不够健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能力仍有待提高,但其提供的基本经验无疑对企业提高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能力,强化自主创新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③

广东省提供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经验也充分证明其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能力提高,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起得了重要成效。该省至2007年底,共认定了139家试点企业和20家示范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其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明显增加,在国内专利申请量前十名的企业中广东省企业占6家,其中一些关键领域和发展前沿,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如朗科公司作为国内闪存盘技术的发明者和行业开创者,拥有诸多闪存盘技术核心专利;二是促进了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形成;三是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得到提升,如开展知识产权战略,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等。

值得指出的是,与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创建相关的还有其他试点示范形式,如2006年7月科技部、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旨在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作水平,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该试点形式的出发点和目的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融入知识产权战略、并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重要表现形式与评判标准,因此该试点同样离不开将企业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进行有效的结合,以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试点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关于该试点的资料,试点企业两批计287家,试点2年后被正式命名为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成效突出,不仅表现在研究开发人员数量明显增加(从17.46万人增加到22.01万人)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明显增强,而且突出地表现在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例如,试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由2005年的9300件增加到2007年的17180件,增长了84.7%。

2.优势企业培育工程

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是和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创建相结合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方式和手段。《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十二五”规划》确立了“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这一专项任务,指出:“应分期、分批选择一批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建设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交流站、派遣知识产权特派员等方式,对企业各个知识产权工作环节设立专项培育计划。在同等条件下,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优先给予财税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立足于知识产权试点和示范工作。根据近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对知识产权工作规划的安排,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需要“实行企业自愿与政府引导鼓励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培育和认定一批国家和地方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对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不仅在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而且在地方各级政府层面也作为加强地方知识产权工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被体现出来了。例如,湖南省长沙市重视通过政府组织和支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建设。2008年7月22日,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和长沙市财政局联合了《长沙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管理办法》。该办法的目标是力争通过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市培育出50到100个创新能力强、保护水平较高、运用成效显著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以长沙市六大产业集群骨干企业为主要对象,培育工程实施项目管理、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在实施该培育工程过程中,政府积极给予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如支持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展知识产权预警和维权工作,聘请知识产权专家对企业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咨询和指导等。通过实施上述工程,被培育的企业将在知识产权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将为其他企业树立表率作用,因此其作用和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3.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

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是近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大力推进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业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能力的举措。据统计,自2002年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开展以来,全国拥有近50家试点示范园区。以湖南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园区建设为例,首批确定的园区有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湘潭市九华示范区、株洲国家高新区田心高科技工业园等9个园区。再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区为例,其在2006年开始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该园区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振兴园区经济的战略高度。为推动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该园区专门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组织机构。该试点园区的重要经验是在政策引导下推进创新工作,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据介绍,经过几年发展,优势企业形成了三类创新模式:一是“引进-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创新模式;二是“技术创新化-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西电捷通模式;三是“每一产品必有专利,每一专利必成产品”的模式。

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的建设情况,在促进园区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实现自主创新,提高专利技术转化能力,以及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国务院第一批批准的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以后,知识产权创造量明显上升,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该园区占据了烟台市高新技术产值的40%和进出口贸易产值的60%。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之一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2010年企业专利申请量为14806件,占北京市企业申请总量的48.7%,反映了园区建设具有巨大的创新活力和专利优势。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在2007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创建单位后,在2009年经过试点验收后升为示范园区创建单位。经过几年发展,该园区企业专利申请量明显提升,知识产权成为其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和保障,到2010年该园区已建成了数字媒体、新能源装备等近20个部级科技产业基地。

注释:

①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密切联系和作用的协同发挥,当然还需要良好的社会实施环境。限于篇幅,本文主要研究不同主体下的组织协同建设问题。

创新的知识点篇4

关键词:知识融合;知识生态;融合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一、引言

党的十以来,中央提出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多次强调该战略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总理在此大背景下也多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中国企业新一轮的创新热潮正在形成。这样的热潮促使所有企业必须思考怎样从传统企业迈向创新型企业,而在这样的演进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创新方式实现战略转型。

在转型中最关键的是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当今大部分国内企业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融合创新方式而非原始创新方式达成的。简单来说,融合创新就是企业通过“借力”的方式对已有的原理、方法、技术等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创新。而融合创新在现实中又表现为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具有差异化的形式。前者是企业对已有原理、方法、技术等直接进行有机组合,产生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创新的过程。后者是企业在引进市场上较为成熟已形成体系的原理、方法、技术,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对上述内容进行局部改造,以实现在产品、工艺等局部环节的创新,这样形成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较弱,却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现实情况下的可行选择。

上述具有差异化的融合创新方式,在新知识的生成过程上均体现为知识融合,而知识融合的全过程均包含知识准备、知识生发、知识扩散等环环相扣的组成部分,反映了知识融合情境下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演变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类生物性,在不同的创新差异化情境下,知识融合方式在各阶段体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而各阶段的有机融合又形成了该种创新方式下特有的知识创造过程,最终体现为不同的知识生态模型。二、知识融合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知识融合,理论界尚未取得统一认识。国外关于知识融合主流观点有两种,一种定义认为知识融合是从许多分散式网络资源中搜寻、获取有关知识并转换为统一知识,为解决具体领域问题构造有效知识资源;另一种定义认为知识融合是一种服务,该服务对分散信息源的不同信息进行转换、集成和合并生成新的集成知识,同时管理相关信息和技术,所以知识融合最终结果是产生新知识。

国内对知识融合的看法基本沿袭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但多数是在信息论的框架体系内进行研究,如基于知识融合技术进行产品设计研究,基于知识融合进行大数据时代知识服务,只有少数文献以知识融合视角研究创新,研究侧重点为多群体协同创新与知识融合关联问题,如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融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技术界面开放的创新联盟知识融合机理等。

本文并非单纯探讨知识融合内在机理,也不是纯粹研究现有的知识主体怎样在创新中实现知识融合,而是将研究的侧重点聚焦于采用知识融合的方式进行创新的不同情境下,在知识创造全过程中各自体现出何种不同的类生物特性。因此,本文的知识融合主要从知识创造的角度探讨知识怎样由环境中的外部知识内化为组织内部知识,以形成企业程度不同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全过程。三、融合创新下知识创造的生态过程

本文将融合创新中知识创造理解为一个生态过程,主要体现两方面含义:一是无论采取集成创新抑或消化吸收再创新,其知识融合过程均要比原始创新更依赖于组织外部环境,需要从组织外部环境获取相关知识进行后期加工创造活动;二是在形成组织知识进程中都需要经历知识由碎片到整体、由割裂到完善的全过程,此过程与生物成长经历极为类似,是组织作为一个类生物体时组织思维的形成过程,此过程也关系到企业最终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与核心竞争力的高低。

从知识创造的具体过程来看,在知识准备、知识生发、知识扩散三个具体阶段上此生态过程均表现出对应的特点。在知识准备阶段,该生态过程主要体现组织与内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过程。此过程是通过知识载体即企业员工完成的,他们从组织内外部环境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资源,为进行知识创造积累现有的知识,形成知识创造基本灵感。知识准备阶段的知识对组织来说还是碎片化的,并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在知识生发阶段,该生态过程主要体现为灵感具象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此过程需要经由知识载体对知识创造基本灵感进行组合加工,将其整合成为知识载体所特有的个体知识。知识生发阶段的知识对组织来说已经由碎片知识升华为具有组织内部特定个体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但该知识还没有形成组织思维,不能为组织形成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在知识扩散阶段,该生态过程主要体现个体知识进一步升华为组织知识的过程。此过程需要作为知识载体的企业员工在组织内部进行知识传递得以实现,而知识传递则需要借助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流场所完成,在知识交流场所中个体知识经过多次交流、共享、互动重构等形式,最终形成组织知识。知识扩散阶段的知识对组织来说已经由内部特定个体才掌握的知识上升为具有整体组织共有知识产权的知识,这种知识形态是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所必然要求的形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将产生关键的影响。四、融合创新差异情境下的知识生态模型

需要指出,知识创造生态过程的三个阶段,知识融合的具体进程体现的知识创造路径,会随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不同产生明显区别,将在下文分别论述。

1.知识准备阶段的知识生态模型异同。在知识准备阶段,企业内部知识载体无论是进行知识集成创新抑或是消化吸收再创新,都不必像原始创新那样,依靠知识载体本身长期知识积淀,在无先例的情况下产生知识创造的基本灵感,而是均可利用现有知识衍生出创造的基本灵感。故此,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产生上述灵感即知识孢子的时候,对外部知识场的依赖均比较强。这种依赖对集成创新而言,主要体现在直接从企业外部引入现存的知识,而且企业内部知识载体对这些知识了解比较系统,对如何利用现有知识进行再创造已有一定成形思路,故此这些知识可以比较容易成为形成知识孢子的依据。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中,从企业外部引入的现有知识往往由于企业内部知识载体对这些知识缺乏透彻理解,而不能直接成为知识载体产生知识孢子的依据,故此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再创造活动,需要经历比集成创新更复杂的后续加工活动。

对内部知识场而言,集成创新对其依赖程度往往弱于原始创新,知识载体在产生知识孢子的时候,只需具有适度的内部知识,知道如何利用引入的外部知识进行后期加工即可,而无需经过内部知识的长期积淀。对消化吸收再创新而言,由于企业内部对引入的外部知识开始时缺乏了解,甚至不知如何对其进行后期利用,导致该种创新情境下知识孢子的产生对内部知识场的依赖极弱,甚至出现完全不依赖内部知识场的情况。

2.知识生发阶段的知识生态模型异同。由于知识孢子表现为分散的知识片断,这种片断对企业来说是割裂的,无法由企业直接加以利用,因此在知识生发阶段知识载体必须先通过某种形式对上述分散的知识片断进行加工,使知识载体形成可供下一阶段进行群体互动交流的系统化的知识载体个体知识体系。无论是在集成创新还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形式下,本阶段进行的知识加工都与原始创新有明显不同,即加工并非采取像原始创新情况下的通过顿悟知识而发生突变的形态进行,而采取在加工过程中保持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不改变原有知识的实质,只是把分散的原有知识片断通过有序方式进行组合,生成结构上与原有知识有所差别的新型知识体系。因为该种知识体系与形成知识孢子的知识场中的信息并非如同原创知识体系一样具有本质区别,所以如果把原始创新下在此阶段形成的知识载体个体知识体系称为个体原生知识菌株,则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情境下由原有知识场信息延伸产生的知识载体个体知识体系就可称为个体衍生知识菌株。而生成个体衍生知识菌株的知识加工方式可称为聚合,其结果是形成企业中带有各个知识载体明显个体特征的衍生性知识体系。

有所差别的是,在集成创新情境下,知识载体对如何利用由外部知识场引入的知识比较了解,因此可采取对外部引入的知识直接聚合的方式进行加工。但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情境下,知识载体缺乏对外部知识场直接引入知识的系统了解,起初并不知道如何对它们加以有效利用,所以在对外部引入知识进行聚合前,必须首先对引入的知识片断加以分析,分析后形成对这些片断的系统感悟,并知道如何对它们加以整理,可将上述过程称为消化。故此消化吸收再创新情境下,知识生发阶段采取的是先消化再聚合的知识加工方式来形成个体衍生知识菌株。

3.知识扩散阶段的知识生态模型异同。在知识扩散阶段,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创新情境下的知识载体在形成个体衍生知识菌株后,需要通过某种形式将自己的知识通过某种中介平台与其他知识载体进行交流。这种交流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外化,是知识载体的个体知识为组织成员共同了解的过程。而交流的中介平台用专业术语表征,可以称为知识交流吧,在企业中可以体现为集体研讨会、学习手册等具体形式。经过多次交流,各个知识载体对原有的个体衍生知识持续进行互动重构并在不同载体间进行反馈以形成组织知识。

集成创新情境下上述个体知识互动重构与反馈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将不同个体衍生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其整合过程相对于原始创新来说,思想碰撞程度会显得稍微和缓,这是由于集成创新中个体衍生知识均与现有知识关系密切,因此无需像原始创新那样必须经过思维激烈碰撞才能产生原创性组织知识。我们将这种系统整合的过程称为塑形,塑形的最终成果,是形成组织内部公认的有形化集成成果,例如集成化产品、工艺等。如果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此阶段发生的是个体衍生知识菌株经过多次塑形过程后,通过杂交改良最终扩散升华为组织衍生知识菌群。消化吸收再创新情境下,鉴于这种创新方式强烈依赖于既存知识,经常体现出在模仿基础上进行管理局部环节创新的特点,故个体知识互动重构与反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个体间局部创新思想的传递,让组织其他成员在局部创新观点上产生共识,不用体现如原始创新般的思维激烈碰撞或如集成创新般的思维系统整合过程。因此,这种创新形式下发生的互动重构与反馈过程可称为渗透。多次渗透的最终结果使知识载体的个体知识趋于同化,形成组织衍生知识体系,可表现为产品、工艺等局部环节的创新。如果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此阶段发生的是个体衍生知识菌株经过渗透过程后,通过复制转录,最终扩散升华为组织衍生知识菌群。

4.两种情境下的知识生态模型。综上所述,可把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不同情境下,基于知识融合的知识创造过程在三个阶段体现出的不同生态过程,各自归结为如图1、图2所示的两种不同创新情境下的知识生态模型。由这两个知识生态模型可知,它们的知识创造过程都体现出从外部知识场引入知识后知识形态在组织内部完整的变化过程,不管此过程中经历的衍变具体表现形式如何不同,最终组织外部知识都成功融入组织内部,并成为以某种形式展现的组织内部知识,表现为带有组织自身明显特征的创新能力,最终构成了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五、结论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采取知识融合的方式进行创新的大背景下,上述知识生态模型的提出对我们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一方面,这些模型告诉我们,即使都是采用知识融合方式进行创新,但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知识创造的各阶段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之处,企业如何选择关键要看自身实力,实力较弱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比进行集成创新可行性更大。另一方面,从模型中也可看出,在具体知识创造过程中,内外部知识场、知识载体、知识加工方式、知识交流吧、知识外化方式等因素会对最终形成组织知识共同发挥作用,最后形成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低要受到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这对我们发现提升企业融合创新效果的路径提供了思考的多个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和金生,熊德勇.基于知识发酵的知识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54-58.

创新的知识点篇5

关键词:知识供应链;知识二次创新;模型

作者简介:姚卫新(1967-),男,江苏宜兴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电子商务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13J13001)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4-0009-04 收稿日期:2009-06-19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正由企业内部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知识管理扩展到虚拟企业战略联盟、虚拟协作团队和超越企业边界的协同知识创新。在这个演化过程中,知识供应链(KnowledgeSupplyChain,简称KSC)这样一种新型的产、学、研供应链组织的新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知识供应链是一个链式模型,创新研发组织从其知识库中汲取知识经过知识创新,由生产和销售部门相配合,最终将知识产品销售顾客进行消费,使知识得到转移并实现经济化的一个链条。然而,知识在进入市场后,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知识的二次创新,对其进行回收和再加工,达到不断完善知识的目的。研究知识供应链中知识的二次创新,就是希望通过对知识供应链的改进,使其形成一个闭环体系,使知识自我进化,最终达到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知识供应链的概念及其局限性

(一)知识供应链的概念

知识供应链是指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通过链条中不同主体对知识从最初的形成,到知识共享、转移、创新、应用、直到最终进行知识消费的整个过程,并通过知识创新,将知识的供应者、知识的创新者、知识的使用者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整体最优化以及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网络结构模式(王晰巍等,2007;李长玲,2004)。

LeeJay博士(RiehardHetal,1998)等人在参与的“下一代制造项目”研究中首先正式提出知识供应链概念。LeeJay(1999)博士后来又在“关于未来制造业的战略思考”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知识供应链的概念,他认为知识供应链是整合工业界及学术界的知识资源,其目的是提供获取利润、持续教育、训练雇员和企业伙伴所需的信息与智慧。(2003)也提出了知识供应链的概念,他认为知识供应链是将工业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各自的知识优势加以继承和系统化,以便为企业提供能提高经营效益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和方法,他们认为企业是知识供应链的最终用户,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生产者。他们通过产、学、研的联合,实现共同的市场目标,共享利益。后来的一些学者(温有奎等。2004)提出,知识供应链扩展到宏观层次便是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配置各种科技资源寻求知识经济化的过程,可用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地位。

陈志祥等(2000)在他们提出的知识链概念中,还给出了知识网即知识联盟的概念,并认为“知识联盟的建立是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主体的关键工程。知识联盟可以通过大学、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形成”。知识联盟的中心在大学,大学具有知识的创新、知识再生功能,高科技企业是知识的传播者,科研院所负责知识的转化功能。李长玲(2004)认为它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将知识的提供者、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使用者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整体最优化以及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网络结构模式。

Singhm.等(2001)认为知识供应链是一种管理隐性知识的供应链方法。彭灿(2004)认为,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不光是物料供应链,而且是一种“知识供应链”,并认为供应链是一种“知识供应网”或“知识网络”。在这种知识网络中,位于不同节点的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知识和优势资源往往是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这就形成了知识供应链。李瑁等(2003)从“学习经济”角度强调知识供应链的供需关系,认为通过需求与供应关系将知识的供应、创新、传播、使用等过程的相邻知识结点联系起来,把概念转换为知识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一个功能网链。蔡翔等(2000)认为知识供应链是围绕某一核心主题,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流的活动即知识创新,将知识的供应者、知识的转化者、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使用者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与整体最优化为目标的功能链接结构模式。

知识供应链同时也是一个知识集成化的过程,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由知识供应者提供合适的知识,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提供给知识的需求者,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它是将分散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分散在企业员工的头脑内、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各种隐性或显性知识加以集成和系统化,从而为企业提供能够提高效益和创新能力的手段。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大多将图1所示的模型作为知识供应链的定义模型。知识在知识供应链上的流动主要包括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知识转移和经济化三个阶段。

图1清楚地表明了知识在知识供应链上的流动主要包括3个阶段,即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知识转移和经济化。在知识的积累阶段,知识供应链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好企业知识库这个创新平台。知识的最初来源有企业内部已有的知识与外部知识两个方面,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技术能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更多地依靠外部措施来获取知识。不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开发周期不断缩短,创新的难度加大,企业开始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进行合作创新。在知识的转移阶段,主要完成知识形态的转化,最终形成新的生产技术,这是知识供应链上最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决定着产品的价值结构的比例与知识成分的大小。在知识的应用阶段,生产制造中知识的载体――产品,经过分销,最终流向顾客手中,在顾客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企业的知识创新也就得到了回报(王晰巍,2006)。

从知识供应链的模型中可以看出,知识流到达顾客之后便没有了下文,知识在实际检验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知识创新主体做出反馈。这样,创新出来的知识缺乏生命力,急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来赋予其生命力。知识供应链的核心部分就是知识创新,创新出来的知识必须受到来自实际生产或市场的检验。

截止目前,关于知识供应链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盲点,王晰巍等(2006)就鲜明地指出了许多不足之处,其中包括(1)缺乏知识供应链主体之间的知识互动环节分析;(2)缺乏对知识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创新机制的分析。

本文就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以上两点,开展

研究上的补充和扩展。

(二)知识供应链的局限性

知识供应链作为知识创新系统工程的载体,能够很好地解决知识转移的过程,直至知识的最后应用。然而知识供应链模型是一个开放的链,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知识在经过顾客的应用之后,通过何种渠道重新回到知识供应链中进行重新完善的过程。

通过对目前关于知识供应链研究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发现,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供应链具有以下三点局限性。

1 知识流的正向流动。通过对一般知识供应链的研究,可以发现知识流一般是从知识库流向创新组织,再流向生产制造和销售,最终流向市场。知识流是沿着知识供应链一直流向终端,没有逆向流动。这种单一的正向知识流阻碍了知识的完善和更新,也不利于企业对知识的积累。也就是说,知识流的正向流动没有体现知识在经历市场检验之后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

2 知识来源于知识供应链内部的知识库。知识供应链在进行知识创新的前期,需要将知识从知识库中提取出来,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整合、转移和应用,然而,存在于知识供应链知识库中的知识始终是有限的,耍对知识库进行扩大的过程是漫长的,风险也是巨大的。而存在于市场中的知识是无限的,并且知识经过实际应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成熟度,根据市场的新要求进行回收后对知识进行二次创新,能够加速知识创新的进程,使知识得到更加合理应用。

3 缺乏知识供应链与知识供应链之间的交流。一般知识供应链通常只注重自身内部各主体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新,没有体现出知识供应链之间的交流,这样知识的流动也仅限于知识供应链的内部,没有使整个知识供应链形成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一个可以同外部诸多系统实现众多资源无边界流动的开放系统),从而可以使知识更加快速地进行完善,完成知识创新。

二、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的概念和创新的原则

正因为知识供应链具有以上的种种局限性,有必要对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转移和经济化后的知识进行分类,并相应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降低合作中的风险,提高知识的更新和创新程度。

近年来,有关学者对逆向供应链(姚卫新,2003)展开了研究,本文借鉴逆向供应链的概念及特点,提出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的概念,其定义如下。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由创新组织创新出来的知识从市场中进行分类,使知识重新进入知识供应链中,由产学研等知识创新组织再次进行知识共享、转移、创新、应用等知识创新环节,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整体最优化以及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对知识不断完善的过程。

根据以上概念,对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进行二次创新的原则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核心原则

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社会发展到今天,市场与企业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企业的产品,而是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和参与权,能够对市场进行不断地细分,对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必须体现以市场为核心的原则。

2 双赢原则

在知识供应链中对知识进行二次创新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合作各方的双赢,所以在此双赢也是多赢的意义,体现了知识供应链各个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只有真正实现双赢,才能保障知识供应链合作各方的利益,从而维持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的正常运转,最终实现知识二次创新建立的目标――加速知识的完善进程并不断增值,同时加快知识创新和产品创新。

3 高效原则

正如前所述,知识供应链的实质是知识创新,在对知识进行二次创新、完善知识的同时,实现和促进高效的知识创新,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4 开放原则

随着竞争越来越以知识、信息为导向,因此知识二次创新模型必须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开放的平台,不是体现简单的两点或者三点之间知识供需关系的系统,而是一个可以同外部诸多系统实现众多资源无边界流动的开放系统。

三、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的特征

(一)知识供应链中二次创新与一次创新的差异

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在知识来源、不确定性、创新过程、研发创新周期等方面,与一次创新有所不同。

1 知识来源不同

一次创新是指在知识创新前期,创新组织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形成了知识库,在需要进行知识创新的时候,将知识从知识库中提取出来,对知识源进行整合、转移等一系列知识创新过程。而二次创新是将市场中的知识回收,进行检测和分类,再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将知识重新进入知识供应链环节,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一系列知识创新完善过程。

2 不确定性不同

一次创新的不确定性不仅仅来自知识本身的风险,同时由于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其不确定性还来自于市场竞争所带来的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导致知识创新的滞后。而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的不确定性仅仅来自于知识本身的风险,也就是说,在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中,回收的是市场中的知识,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经过二次创新后,知识将更能够适合市场的需求。

3 创新过程不同

两者虽然都是知识创新,但是一次创新经历的是链式反应,即由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而二次创新是对市场中的知识进行选择,并将其回收,再经过创新组织的重新评价后将知识拆分,获取有用的知识后,再经过知识创新、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等一系列活动。

4 创新研发周期不同

由于一次创新的知识来源于知识供应链中创新组织的知识库,它是由一个个简单的知识元所组成的,知识创新会经历一个非常繁冗的过程,而二次创新的知识来于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成熟度,再经过知识供应链的二次创新,省去了一次创新所经历的繁冗过程,因此,二次创新大大缩短了创新研发的周期,加快了知识的创新。

(二)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的特征

1 可回收性

众所周知,逆向供应链可以使得被使用后的产品及时得到回收、处置或再利用,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然而,对于知识的回收有利于知识的完善。创新组织将知识回收,进行检测分类,有利于扩大组织的知识库,有利于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对知识做出及时相应的调整。

2 可持续发展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自身也随之不断变化,知识二次创新为知识提供了自我完善的机会,如果没有知识二次创新,知识将失去不断变化发展的动力,从而使知识失去生命力。因此知识二次创新为知识延长其生命周期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使知识得以持续地进化和发展。

3 高目标性

供应链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确定性,牛鞭效应就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具体表现,企业一般通过设立仓库以库存对抗之。但是,与传统的供应链不同的是,知识供应链的不确定

性不只是来自市场竞争,而且还来自与知识供应链有关的知识风险。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可以降低牛鞭效应,知识的回收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的捕捉过程。由于是面对用户回收知识,信息的交流是直接的,客户将使用知识过程中的种种情况如实地反馈给创新组织,创新组织根据新的市场需求,结合客户所反馈的情况,进行二次创新,使知识的应用具有更高目标,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4 多链交叉性

由于知识供应链是一种网状的链式结构,当知识被第三方进行回收,那么知识便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另一条知识供应链,加强了知识的流动和共享,这样两条或多条知识供应链便形成了交叉性的链状结构。

5 低风险性

知识创新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客户的意见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成败与否。创新组织对自己创新出来的知识特性了如指掌,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对其回收后进行知识二次创新,能够极大地降低知识一次创新的不确定性给创新组织带来的风险。

6 收益递增性

知识创新并非一劳永逸的活动,其强调的是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创新活动是以知识为中心,不仅仅强调成本的最小化,同时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价值,来降低产品中物化劳动的比例,提高新知识增值的分量,知识在二次创新的过程中,创新组织对其创新活动持续投资,所产生出来的知识也随之带来更粪的经济效益,使知识增值。因此,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以知识为收益,具有递增性。

7 快速收益性

信息时代,知识的生产力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只有将知识快速应用于市场,迅速取得经济效益,才能充分体现知识的市场价值。知识供应链通过知识二次创新,能够将知识在原有市场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在对知识完善后,迅速将知识进行应用,开始经济化的过程。

四、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模型及其运营机制

(一)知识二次创新模型

知识供应链作为知识创新的系统工程的载体,能够很好地解决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直至知识的最后应用。然而知识供应链模型是一个开放的链,并没有很好地阐述知识在经过顾客的应用之后,通过何种渠道重新回到知识供应链中进行知识完善。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二次创新,将市场中的知识回收至知识供应链,根据市场新的需求对知识进行二次创新,解决了知识自身完善的需求,延长了知识的生命力,增加了知识的价值,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根据知识二次创新的定义及创新的原则,本文提出如图2所示的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的模型。

由图2可见,与知识供应链模型不同,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模型除了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知识转移和经济化三个阶段之外,还增加了一个阶段――知识回收阶段,该阶段在图中用虚线表示。

(二)知识二次创新的运营机制

知识供应链中知识的二次创新首先从市场对知识的适用性进行检验开始,然后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进行回收。

1 对于那些不适合进行知识二次创新的知识,将被回收到组织知识库的源头,重新进入知识积累阶段,为其他的知识创新活动做好知识资源的储备。

2 对于适合创新组织进行二次创新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将其销售给外部知识供应链,丰富外部知识供应链的知识容量,促进全社会知识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也以将其重新纳入知识创新阶段,由创新组织根据市场对知识提出的新需求(即创新组织制定的研发目标)进行二次创新活动,对知识进行完善,使知识创新活动在知识供应链中得到持续的进行,从而扩大本知识供应链中知识的容量。

从微观角度来看,知识供应链中知识的二次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知识流的问题。知识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检验结果来确定它的最后流向。

四、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在总结现有知识供应链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借鉴逆向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提出了知识供应链中知识二次创新的概念和四大原则,进而提出了知识二次创新的模型图及创新过程的运营机制。

创新的知识点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资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知识成为一种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全面增长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无疑既给企业的生存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也给企业加快创新从而快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管理创新即把新的管理要素列入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管理创新涉及面广。在知识经济新形势下,一个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一、知识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晌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已成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管理要对知识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和共享,运用智慧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将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重要动力,提高知识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1.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不再过分依赖于传统型的经济资源,而更加取决于知识资源。在传统管理中,基本上是人异化为物的管理,对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压力,人的主动性遭到压制。知识经济条件下,非一线作业的一些管理企业对工作时间和地点的要求可能不再那么统一,工作中的弹性加大。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营造一种使企业员工自愿地交流与共享知识的意识,结合现代企业自身特点,开发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去创造新环境。

2.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现代企业不再把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速度、数量、产值作为追求的惟一目标,在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虚拟企业、网上经营等新的组织及管理模式正在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

3.经营方式的转变。internet浪潮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它使用的广泛性及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等优点,在现代企业经营上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交换体制,冲破时空的限制,构架新的市场规则。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如何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企业管理内容的创新

随着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流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管理现代化的思想、理论、组织、技术、方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

1.管理思想的系统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知识的传播速度以秒计,在复杂多变的系统中,广泛吸纳国内外一切管理新思想,并进行有效综合,形成居于管理前沿的、具有先进性与指导性的思想,如战略思想、创新思想、系统集成思想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未来。

2.管理理论的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与此相适应的理论应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创新集成理论,加强知识管理与创新集成的研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3.管理组织的智能化。管理组织呈现智能化的趋势,在一方面表现为组织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创造出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新知识;另一方面,管理组织的成员,尤其是董事会成员,“权利知识化”已经成为国外著名大公司的重要发展趋势。

4.管理技术的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量剧增,对于信息处理的速度及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提高管理技术的信息化与集成化程度。

5.管理方式的多样化。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密集型组织让位于技术、知识、智力密集型组织,这就要求管理方式由控制型、专制型管理向协调型、参与型、自主型管理转变。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外部环境会逐渐改善,企业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推进管理创新。

1.提高企业对管理创新的认识。管理是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企业的管理创新,是生产力源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创新能力,而管理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优良的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只有抓住并搞好企业的管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尊重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重视创新成果。企业管理创新的综合性、复杂性、持续性和长期性往往使管理创新成果更多的是由“群体”经过长期的实践来完成而不像其它创新那样清晰、明确,管理创新成果所体现的价值也是间接的。企业管理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模糊”性,往往造成对管理创新的特点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样势必影响企业的管理创新。要搞好管理创新,必须尊重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重视创新成果。

3.营造企业管理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随着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个人和组织的学习速度和能力已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永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充实自身,超越自我。

4.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要进行创新,要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管理核心是人本化管理,人本化的含义是把人视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关心和激励,最大程度地发挥职工的积极性。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中心由物转向了人,人成了管理的主体,而这种转变是和知识经济的特点分不开的。知识经济以花形化的知识和技术为核心,它一方面要求员工不仅要县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不断地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它又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宏观决策能力,而且要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管理的中心主题。

5.要求企业家成为创新的管理者。企业家是创新者,这是企业家特征的重要表现。熊彼特认为,经理不能都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只有他对经济环境能做出创造性的或创新的反应,推动生产的增长,才能够被称为企业家。严格地讲,管理的职能是由经理来承担的,管理创新是由企业家来承担的,管理创新是企业家创新职能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和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持续、协调、快速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胡君辰,郑邵廉.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创新的知识点篇7

关键词:企业创新网络;知识转移;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网络已成为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举措,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企业创新网络以促进技术创新合作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基于网络学习的企业创新网络,有利于促进企业知识交流与共享。

一、企业创新网络学习的内涵

网络学习是一种具有动态性、互动性和社会性的特殊的组织学习形式,传统的组织学习往往局限于单一组织内部,阻碍了组织内外部知识的转移和流动,而网络学习能够将各个具有合作、协作关系的组织所特有的知识有效集成,成为具有共享性、交互性和整合性的网络知识。网络知识不仅是组织成员网络学习的主要知识来源,而且还能通过知识学习,促进知识节点的发展,实现组织之间的文化学习和融合,形成具有统一性的协同合作的知识网络。

二、企业创新网络学习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鉴于以上分析,企业创新网络学习与传统的组织学习是有很大差异的,分析网络学习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研究企业创新网路学习的运行机制,为企业开展知识学习,获取网络知识提供有效的保障。

(一)企业创新网络学习的特征。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观点,企业创新网络学习的特征如下:

1、网络嵌入性。各个组织知识节点之间关系的互动性和适应性是企业创新网络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个节点能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互相合作学习,促进知识的传递、整合和创新,形成开放的网络知识,从而提升整个网络知识系统的效率。

2、学习协同性。网络学习与传统的组织学习相比,它是一个基于特定学习环境所开展的协同学习效应,这种组织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知识资源,在不断的互动合作过程中,提高了组织成员知识学习、知识转化和知识整合的效率。企业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下,通过知识积累和知识应用两个过程,在学习源、学习主体和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协同学习,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创新网络主体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和网络结构开放性,为各个节点成员提供了充足的互补知识和多元化的网络知识。通过各个网络节点的协同学习机制,有利于降低了学习成本和学习的不确定性,快速获得有战略价值的隐性知识,减少企业创新合作的风险。

(二)影响创新网络学习的因素。实践证明,加强网络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及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的利用能力,有利于网络主体在业务上的互补和创新效率的提高。在进行二元组织之间的学习机制研究时,Hakansson提出了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三类因素:学习双方特性、学习双方的关系以及学习关系发生的背景等,结合两人观点,笔者将影响创新网络中企业学习效率的因素归纳为知识共享的能力、学习双方的关系、知识本身的性质。

1、知识共享的能力。在创新网络中,知识拥有者传递的知识是知识共享的前提,拥有者传递知识的能力影响着企业知识共享的效率。知识拥有者的角色就像教练,需要根据知识获取者的不同特征和要求,采用灵活的传授方式,让知识获取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2、学习双方的关系。学习双方关系主要包括双方发生关系的距离、内容、持续时间、知识存量和类型。学习关系背景是以企业之间商业关系背景为前提的,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核心知识存量,创新网络中的企业知识的传递除受知识获取者与知识传递者的距离关系影响,还受人际关系距离,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和技术相关性等因素的影响。

3、知识本身的性质。根据知识本身的性质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常能够用图表、书面文字和数学知识表述出来的是显性知识,而未被表述出来或者不能表述出来的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通过数据或编码的程序化方式进行交流,并且容易传播。隐性知识则是高度个体化的知识,包含个人经验和价值等无形因素在内,具有强烈的背景关联性,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交流和传播。

三、企业创新网络的学习机制

为了提高企业网络学习的效果,我们需要在企业创新网络中建立一个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创造一个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文化氛围,以激励各个节点之间主动学习、交流和分享知识,从整体上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达到培养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

(一)学习型的网络文化。学习型网络文化能够促进知识在各个节点之间的交流、共享和吸收,它是一种开放和共赢的文化理念,不但能提高企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促进新旧网络文化更好地融合,扩大了企业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并能结合网络平台所提供的知识共享功能,学习、吸收、融合和创新知识,促使企业向网络学习型组织转变;网络文化也会对网络成员的行为习惯产生直接影响,有利于减少企业组织结构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学习型网络文化也对组织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每一个组织成员都要有开放和信任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交流、传递和学习能力。当然,学习型网络文化需要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则才能使其发挥作用。

(二)系统思考的观念。系统思考是指需要从创新网络的整体优化和系统效率等角度来构建企业的知识学习网络,它要求企业树立系统思想,发展共享、合作的观念,从企业创新网络的整体结构入手,意识到网络学习是一个动态融合和知识转移的过程,网络学习效率的提高依赖于整个创新网络结构的优化程度和系统效率水平。丰田供应商网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强化网络学习的联系性,实现各个成员网络节点与丰田公司创新网络的无缝连接,使得各个成员节点认识到共享知识的意义,从而促进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效传递。

(三)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创造。网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分散于不同学习个体知识,通过交流、共享等手段,实现集成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整合和转化的过程,是不断从组织外部和组织内部获取、转移隐性知识并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获取、转移和创造知识的效率,一个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不仅能在企业创新网络中传播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并能够将创造出的新知识自动地嵌入到本企业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中。

(四)共享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不仅影响着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而且影响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与企业网络学习机制相一致的心智模式将促进个人、团队、组织等不同层次主体之间的交流,反之必将极大地阻碍网络学习的效果。作为企业创新网络内部的各个层次主体需要改变固有的思想观念,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学会表现、检验和共享他人的心智模式,促进科学决策、行动和学习。

四、结论与展望

组织间知识转移和企业创新网络是当前创新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组织学习的视角分析了网络学习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企业创新网络的网络学习机制,主要包括打造学习型的网络文化,树立系统思考的观念,获取转移和创造知识,建立共享的心理模式、互动的学习关系,搭建集体学习的网络结构,并针对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集体学习的策略。为了规避投机行为,需要在创新主体之间建立扁平互动的沟通机制,并引入第三方监督协调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基于信任和道德的网络文化的约束作用,对于网络成员实行动态选择的进退机制。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Knight,worklearning:exploringleaningbyinterorganizationalnetworks[J].HumanRelations,2002.55.4.

[2]李焕荣,林健.企业战略网络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魏江.知识学习与企业技术能力增长[ml.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Hakansson,H,Havila,V,pedersen,a-p.Learninginnetworks[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1999.28.

[5]李红.知识密集业特征剖析[J].情报杂志,2005.8.

创新的知识点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

前言

调整产业结构是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为迎接新世纪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挑战,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国民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调整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

一、产业结构调整:新世纪科技革命的挑战

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在于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就整个世界而言,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这期间,哪个国家顺应这一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潮流,走在科技革命的前端,发展高科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谁就立于不败之地。产业结构调整之所以成为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因为“结构”决定“市场”,“市场”决定实力。传统产业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档次和适用性低,那么拥有的市场份额自然就少,实力就谈不上。

产业结构调整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拥有相当规模的知识产权为前提。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在内容上包括: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前者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龙头,效益为中心,管理为基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传统产业水平;后者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由技术创新突破带动的新产业,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在总产出中的比重。这两者都依赖于技术进步。只有技术进步,才可能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才可能生产出技术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但是技术上的小改小革,或者局部地区生产效益的提高,并不能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只有技术创新达到一定的程度,并且其成果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达到一定规模,能够引起整个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更新、质量改善,相应扩大对其他行业产品的需求时,产业结构的改变才是可能的。当今世界竞争,知识产权始终是个热点,这正是个中缘由之一。

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我们面临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和科技上的竞争优势,希望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指日可待。世界贸易组织将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列为其管辖内容,要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成员有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且引入了以贸易报复为主要手段的统一争端解决机制。这对我国尚不十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来讲,也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可见,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们面对的挑战很多,但它是事关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乃至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刻不容缓,并且要赶在世界科技革命大潮的前端。

二、自主知识产权: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剂

知识产权对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它促进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间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创造过程,可以实现我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产业革命。

知识产权制度是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给技术创新主体以利益上的激励。技术创新人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制度从其创新成果中取得可观的经济回报,这种经济上的回报正是调动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积极性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动力;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界定,令技术创新主体对创新成果享有一定期限的“垄断权”。对技术成果的垄断,也就是对市场竞争优势的拥有。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中的另一个功能,是它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产权文献信息,使技术创新主体从中启迪思维,帮助确立科研课题和攻关计划;从知识产权文献信息中也可以了解有关产品的应用动向、现有技术水平、效益情况及缺陷,帮助确定技术创新主体的攻关方向和重点。另外,技术创新成果只有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技术创新的垄断,才能将技术优势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保护功能,除表现在对技术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这一过程外,还表现在它为技术创新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对知识产权的利用与保护,是加速国有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应当“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有可能使我们越过某些常规的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国内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是我国引进最新技术的前提,而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和实施,正是实现国有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其次,通过国际知识产权合作,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信息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在某些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从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推进国有经济的产业升级。再次,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以高科技带动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在我国已初见端倪。国内企业通过开发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在数字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设备、核电设备及移动通信产品、新一代家电等高技术产品上已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据统计,到1998年,全国53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6万多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超过4800亿元,出口创汇85亿多美元。

三、结构优化升级:当前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当前重点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首先,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对技术创新及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和重点的引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出“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我国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以及有利于解决国民经济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技术和产业领域,优选一批重点项目,集

中力量,协调攻关,取得突破。”可以说这是国有经济产业升级的关键措施。在这方面,要做的知识产权工作主要有:通过知识产权信息,特别是专利文献,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宏观指导提供信息参考;通过专利文献信息,加强关联技术创新主体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攻关;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杠杆,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选择;通过培育和发展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市场,规范技术转让和许可贸易,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其次,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工作,促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提高创新水平。目前在我国,企业还不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主体。我国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存在起步晚、基础弱、素质不高等问题。因此,我们今后的工作应当一方面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要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这方面,要做的知识产权工作有:进一步完善发明创造的奖酬制度,合理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加大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争议的解决效率,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和仲裁水平;加快专利信息网络建设和专利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创新成果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提供高质量服务。

创新的知识点篇9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创新形势

1知识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其最大特点就是知识的继承性和创造性,继承性可使人类知识最大限度地进行科学储备。创造性可使知识创新不断发展。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内涵可界定为图书馆通过知识创造、生产、加工、传播和应用,以引起和推动图书馆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2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必要性

2.1知识创新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实力

在激烈竞争的信息环境下,谁拥有知识创新能力。谁就拥有在知识经济时展的优势。图书馆保存着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托这些优势。将知识创新作为图书馆基本的工作任务,倡导“创新兴馆、创新求变”,不断研制、开发出读者所需要的信息产品。满足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才能保持强劲的竞争实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知识创新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资源(文献和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等,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从这些要素出发,寻求新的突破。实行知识创新,将给图书馆内部管理和对外竞争带来新的管理观念,更加重视知识创新在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应用,提升服务价值和效益,建设具有竞争能力的知识资源体系,以超前的意识果断决策,维持竞争优势。

2.3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实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图书馆有着特定的读者群以及特定的信息需求。只有进行知识创新,才能根据读者自身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定制其所需的重要资源、信息和服务,创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才能针对读者信息需求多的特点,主动为用户搜索、组织、选择并传递有针对性的资源和服务,并根据读者需求变化,动态地改变所提供的信息。

3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内容

3.1图书馆资源创新

馆藏资源是知识创新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各种服务的前提。根据图书馆自身的功能、定位、基础、本馆优势和特点等,并根据特定读者的信息需求,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有重点的特色馆藏和特色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有重点的文献保障体系;合理确定本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比例和结构,开发“虚拟馆藏”,提升图书馆知识创新能力。

3.2图书馆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它对整个创新体系起着导向、激励、媒介和催化功能。要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让每位用户满意”的服务理念,追求开拓、变革、高效和卓越文化,培养爱岗、敬业、勤奋的工作作风,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奉献、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和创新出成果、出人才的良好政策、学术和人文环境:不断丰富馆员职业内涵和特色,树立开拓、创新、冒险和团队精神,构建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完备、制度健全、职工自觉实践的创新服务体系,凝练和弘扬“甘当人梯、勇于奉献”的图书馆精神。

3.3图书馆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包括管理制度、服务制度等多方面创新。应科学划分图书馆各机构的职能,形成符合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要求的职能体系,建立新的业务工作规范,打破条块分割的人为壁垒,通过业务重组和机制创新,建立起支持科技创新、符合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建立一整套创新服务机制,将创新服务体现于创新制度当中,更好地发挥全体馆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努力建设一支优秀服务队伍。

3.4图书馆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在管理创新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法治馆、健全机制、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即要求管理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明确抓住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核心,把队伍建设作为图书馆的根本性工作,为人才创新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以法治馆”,即建立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以及图书馆的生存、运转、发展密切相关的所有方面的具有高效能、全方位、综合性保障功能的法律体系;“健全机制”就是指建立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人才聘任机制、业务和管理评价机制:“群众路线”就是要求图书馆实行开发式管理,在坚持馆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强化全体馆员的监督审议功能。讲科学、顺民心、重民意,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办事,努力达到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3.5图书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内容和具体实践环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工艺、开发新的信息产品、开拓新的信息市场、获取信息素材的新供给;通过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提供个性化信息定制和推送、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分布式网络参考咨询及知识管理服务,开展知识导航,促进和加快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实现从信息管理服务到知识管理服务的转变;通过应用最先进的网络管理设备和技术,构建一个超时空限制、具有高效协调能力、存储资源丰富、服务模式先进、行动反应迅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虚拟中心和网络化服务平台,真正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职能。

创新的知识点篇10

1传统制造业集群:价值链分工下的竞争与合作战略

手工艺/传统工业产业群就是我们所指的传统制造业集群。它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如纺织服装、家具等产业)、众多企业及相关机构交叉联系,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产业集群。在传统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主要集中在生产链的单一功能上,众多企业形成垂直专业化分工合作的生产模式〔6〕。主要有3种类型:集群内企业间关系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各企业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生产的中小企业集群;以若干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为而形成的集群;由许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组成的集群。传统制造业集群知识具有以下特点:①传统制造业集群知识中的核心企业往往掌握着利润较高的设计研发知识和营销知识,企业具有一定的品牌;②集群的知识相对简单、稳定,生产技术知识相对成熟,因此知识容易通过人才流动、产品展示等方式外溢到集群中的其他企业;③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知识流动比较简单,主要是有关组件性能和质量信息的非系统交换。因此,传统制造业集群形成了以价值链分工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战略。①在竞争战略上,由于知识是相对简单,相对稳定的,容易通过人员流动、企业分裂等方式溢出,同类企业之间的知识非常容易同质化,这容易造成企业间产品设计及质量非常相似甚至相同;②在合作战略上,集群内的企业主要是价值链分工基础上的合作;此外,核心企业与知识中心(知识中介)则进行知识合作,由于知识中心与核心企业没有知识竞争关系,两者的知识是一种互补关系,知识中心往往在生产技术知识或设计知识上与企业进行合作;③在知识创新战略上,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表现为以下特点〔7〕:从创新的发展阶段看,更多地表现在“模仿创新”阶段;从创新模式看,是一种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性创新模式;从创新绩效看,更多地表现为渐进式而非激烈创新;④在集群升级战略上,集群升级主要表现为集群内的企业向利润高的知识环节,集群中的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或通过与集群中的知识中心进行合作,提高知识水平,打造企业品牌,并将低利润的知识环节转移给集群中的其他企业。

2组装的生产网络:模块知识下的信息共享战略

组装的生产网络是指在产业集群中,一个或几个大型的核心企业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品牌优势,将企业非核心知识模块分包出去,众多中小企业则围绕核心企业进行某一知识模块的产品生产。核心企业掌握着整个系统的运转,而众多小企业则能够提供比集群外企业更低运费、更符合要求的配套加工产品。组装生产网络的知识具有以下特点:①核心企业的知识相对较为复杂,相对传统产业集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核心企业在设计知识或营销知识上具有优势,企业具有一定的品牌。不仅如此,核心企业还须要求具有集成知识,以便将不同的产品模块和知识模块进行整合;②组装生产网络知识是模块化知识。模块化知识是指集群中的生产的知识是模块化的,尤其生产知识的各个环节都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往往是在不同企业进行的;③在集群发展初期,集群内中小型企业所掌握的生产知识相对简单和稳定。随着技术的发展,集群内的分包企业也逐渐掌握一些独有的核心生产技术。鉴于上述特点,组装的生产网络主要采取基于模块知识下的信息共享战略,主要有以下特点:①集群核心企业之间存在着知识和产品的竞争战略,同时也存在着知识合作战略;②分包企业之间主要采取的是竞争战略,他们往往为了争取核心企业的分包权利而展开激烈的竞争;③核心企业与分包企业之间以信息共享战略进行合作;④集群创新战略不仅表现为模仿创新、技术平台的衍生性创新等模式,还表现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战略。由于核心企业的知识较为复杂,核心企业通过研发原始新技术以提高竞争力;⑤组装的生产网络的升级战略主要是依靠核心企业的知识创新而升级,分包的企业则一方面通过嵌入到核心企业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升级,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促进竞争力提高。

3基于大企业工业中心: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知识共享战略

基于大企业的工业中心是指,产业集群所生产的产品是复杂知识下的产品,并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中心的集群形态。基于大企业的工业中心的知识具有以下特点:①集群知识是复杂产品知识或复杂知识。Hobday(1998)指出复杂知识是高成本的、技术和工程密集的、顾客定制的产品〔8〕。概括而言,复杂产品知识具有以下特点:复杂产品的研制是一个巨大、复杂且技术密集的系统工程〔9〕,设计、制造、装配的周期相对较长;复杂产品的研制往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下的新兴高科技产品;复杂产品具有产品寿命周期长,市场独占性及附加值高,知识水准高等特点;复杂产品的研制和制造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和风险大的特点;②集群中往往有一个或若干个核心大企业,其掌握着核心的生产技术知识、设计和研发知识、营销知识。此外,核心大企业的集成知识非常重要。由于复杂产品系统具有复杂的功能和界面,涉及多模块间的对接和集成,需要核心大企业对各模块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也需要核心企业对参与合作的中小企业进行有效地协同和强有力的项目管理〔10〕。因此,基于大企业工业中心主要实施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知识共享战略,其主要特点如下:①集群核心企业之间存在着知识和产品的竞争战略,同时也存在着知识合作战略,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对于多核心的集群,核心企业可采取知识联盟、专利交叉许可等方式获取关键性的互补知识,或共同开发产品与市场。不仅如此,核心企业还会积极与集群外的同类企业展开知识合作。对于双寡头垄断的情况(如飞机集群,主要由波音飞机制造集群和空客飞机制造集群垄断),则寡头之间往往不进行知识创新的合作,而主要表现为知识竞争战略,如模仿战略、跟随战略;②在集群内,核心大企业通过非核心知识的转移与许可与分包的中小企业进行知识合作,在产品标准等方面进行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对于具有核心技术的关键部件生产商和设计商,核心企业则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长期进行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合作工作;③分包企业之间兼具合作和竞争的特点。一方面,中小企业在争取与大企业的合作的方面进行竞争,分包企业不仅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知识水平,才能适应核心大企业不断发展的技术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核心大企业下出于协调研发和制造过程的需要,主导分包企业进行知识的共享和合作;④基于大企业工业中心的升级主要依靠核心企业的知识创新和集成能力,具有核心技术的关键部件生产商和设计的知识创新和升级也具有重要作用。

4高科技集群:多样化的知识创新战略

高科技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高科技领域中或多个高科技领域中,大量科技产业联系密切的高技术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从集群的产业来看高科技集群主要有两类:专业化集群和多科技产业型产业集群。从集群的结构来看,高科技集群主要是混合式集群。概括来讲,高科技产业集群知识具有以下特点:①产业集群的技术知识主要是高科技知识。高科技知识的特点是〔11〕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由于高科技一般都是尖端技术,发展难度大,其研究与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员;高渗透性,高技术产业可以广泛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强时效性,技术的高速发展缩短了高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知识和技术密集性;高度的创新精神;②集群内既有技术知识领先的,掌握着先进的技术知识的大企业,也有高校等知识源和其他大量相关的配套企业和服务企业。此外,还有大量中小企业进行与大企业相关科技知识或者是边缘知识的研发与生产。基于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创造性,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知识战略表现为多样化的知识创新战略。主要特点如下:①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和相关机构以创造和应用知识作为最重要的战略;②掌握先进技术知识的大企业主要采取两种知识创新战略:一是顺轨式知识创新,即在原有技术上不断创新;二是进行原始创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③中小企业主要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破坏性创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petethomond等(2003)的观点,他们认为破坏性创新是被成功开发出的过程、技术、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它们能够使组织显著改变传统竞争规则,并改变现有市场上的需求〔12〕。中小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原因是,大企业掌握了行业的先进知识,所以中小企业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知识创新,通过研发行业先进知识的替代知识,或者通过研发行业核心知识的边缘知识。由于替代知识和边缘知识的利润较低,在初始阶段一般不会引进大企业的注意和竞争,从而带动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④在知识创造过程中,集群中的孵化器或风险投资充当着重要作用。在孵化器或风险投资的帮助下,高科技中小企业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技术知识创新,可以提高知识的创新能力和避免与大企业的正面冲突;⑤集群中各类机构进行各种方式的知识合作战略。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快,投资风险大,因此企业之间展开了多元化的合作和竞争,以降低风险,增加企业的知识增量,加快知识和产品的研发速度并尽快投入市场,集群中的企业往往通过并购、联盟、合作等方式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此外,集群内企业往往会和知识中心,如高校,积极展开知识研发和合作。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