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教学主要内容十篇体育教学主要内容十篇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2:09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创业实训

一、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背景分析

1.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我国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重视。近来,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直接原因来自就业的压力。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单纯靠传统的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方式恐怕难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矛盾。如果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自主创业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待条件成熟就能实现创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这无疑是良策。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实干精神,在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学会创业。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但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基础知识学习、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学生缺乏实践环节和实践环节创新举措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创业与创新教育势在必行。从我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施创业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应当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

2.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趋势。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各部委、各级政府以及各种层次的高校决定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从教材的开发选材、课程建设、成果学分认定等方面都给予政策支持。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创业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国外相比,中国高校的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创业教育,全凭一腔激情的创业失败率很高。以创业带动就业还要从教育入手,让大学生或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对创业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解,在真正创业前做好各种准备,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大学生的抗风险能力。

二、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现状

1.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不足。(1)在创业教育的总体定位上:创业教育内容局限在创业形式阶段。如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创业设计活动”,建立“创新基金”创业中心等。事实说明,这种轰轰烈烈,但未提升到理念宗旨层面的“形式”教育,不可能深入持久。(2)在创业教育的保障实施上: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建设“两张皮”,缺乏一整套理论体系且偏离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变成了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创业教育不能失去学科专业上的支撑,这样会使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3)在创业教育的开设范围上:创业教育最先是由创业大赛发起的,刻有极大的精英化痕迹,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真正获得收获,大多数学子只有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

2.当前我国各种创业教程设计和内容上主要存在的问

题。(1)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和体系的研究缺乏系统构建。虽然一些高校对创业教育已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是绝大多数高校仅在临近毕业期间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课程设计和内容结构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全过程性。创业教育课程缺乏整体定位和思考,没有以基本价值为标尺,不能体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未能发挥创业课程加强和改进创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2)高校的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案例教学。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案例选材缺乏国际性和历史性,即使部分高校借鉴了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成果,但结合国情、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创业教育的高校比较少。(3)创业教育课程结构缺乏实训、实践性。目前,国内各种创业教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创业普及教育为抓手,并且大多数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就业指导相关联,并没有一种单独的以创业实训为主,结合创业理论教学,创业模拟平台为载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训教程,致使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可操作性不强,创业失败率高。

三、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研究目标、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1.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研究目标、体系。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研究,针对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创业实训教学体系以及全方位创业能力的实践,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育设计作为创业教育的重点、难点,让大学生得到所需的各种创业能力的全面训练,为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教育应遵循主体性、高标性、人本性和超越性等四个设计理念,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抓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为目标,以四大模块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为主要内容,以体验式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体系,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遵循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设计原则,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找准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教材的内容,运用适应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大学生创业实训教程体系,从而实现利于创业、利于就业、利于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2.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主要内容。(1)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教学设计上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特别注重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2)课堂模拟创业实训活动。本着“自主、体验、创意”的实训理念,通过测评系统(内含多个测评软件和量表,准确地对被测试者自身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和心理稳定等特征进行分析,全面反映被测者的能力、素质和特长,为创业者指出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包括了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评、创业者素质、创业倾向、创业心理稳定等测评)、现实场景模拟等真实在现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模拟大学生创业较为集中的初创型企业的经营环境,为有需求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并富有实战效果的学习和案例训练,为今后真实创业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3)分析创业政策,做好大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准备。汇集最新的国家地方、教育部已经政策帮助大学生及时充分地了解当前创业政策信息;收集与创业相关的法律、财务、营销、管理、公关及交际等方面的知识。(4)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途径。剖析创业项目的选择,包括对项目环境的考察,商业机会的把握,创业风险的评估,从而对项目进行论证;创业团队的创建,包括创业者评价模型(RiSKinG),创业者特征,创业团队组建基础,创业团队组建注意的问题,创业团队组建的核心,创业团队的管理要素,起草企业章程等;对创业市场的调研,包括市场细分的选择,制定并完善营销策划,分析竞争优势(反木桶理论);创业资源分析,包括创业资源的种类(人脉、物质、财力、创业资金等),创业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分析创业所需资源及其来源,资金的计算和筹集,制作创业资金使用情况表;创业计划(创立模拟企业),包括创业计划书的结构,计划书的写作技巧,计划书的常见问题,计划书的主要内容。(5)创业实践。通过案例训练、模拟公司运作、创业实地观测、创业团队建设等实训环节的设计,巧妙的把创业理论与实训结合起来,促进了学院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2]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开放自主创新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依托相应的教学内容载体,以拓展后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激起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反映出发展学生个性、创造性的要求,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自由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为其身心发展创造条件。这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的界定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场地器材设备等具体情况为改革依据。新体育与健康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写法上加大了弹性,增加了空间,这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这个核心问题上的一大突破。因此,我校高中把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以开放性为核心,以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为重点。

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根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据于体育学科体系的逻辑关系,在新课程标准展开的过程中拓展的。它认定自己是对传统的封闭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扬弃”,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为宗旨,以指向个体为主要特征,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最大特点就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自主地位,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可以使每一个学生超越自我、超越昨天、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以统一性、趣味性、可自主性和多元性为主要特点,其基本特征为:

1.统一性

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以传授“三基”和发展智力两项任务的同时实现为出发点。着眼于通过“三基”的传授发展学生的智力,又通过智力的发展再传授更高水平的“三基”。这种统一性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内容中,如在足球“三人的局部进攻战术”教学中一个队员利用自己跑向空当牵制一个防守队员,其他两个进攻队员利用传切战胜另一个防守队员;或三个队员通过传球进行一次间接二过一或连续两次二过一的配合以战胜两个防守队员等多种三人配合进攻的练习,通过启动自己的思维,共同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自我探索确定传球路线、方式。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不仅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扩了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积极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并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2.趣味性

运动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体育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既能与学生的原有体育运动经验相联系,不是完全陌生的;又能给学生某种新奇感,他们会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满足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还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富于变化,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调动起学生共同参与的热情。

3.多元性

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教学结论是多元的,不再过分追求唯一的实施方式,没有固定的结果。

学生的思维会出现新颖、多元的成分,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思维习惯解决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也可能是比较一致。因此,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注重启发、诱导、创造、探索、合作,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二、体育教学内容拓展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所拓展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要能创设一种开放性的问题情景并具有较强的刺激因素,所涉及的练习策略要具有多样性和较高的方法论价值。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体育知识技能,自主练习。

2.针对性原则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拓展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体育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要为不同年级、不同经验背景、不同体育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合的层次,为具有不同体育潜能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体育学习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可能成功。

三、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的维度

1.开放性基础理论知识

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各项实践教材内容的源与流和简要的技术原理等内容是高中生应具有的体育与健康的文化素养。开放性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一般以呈现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以批判性的哲学思维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特征,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对学校内外获得的体育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探讨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从而为未来体育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开放性教学比赛

教学比赛作为一项按规定的人数和充分发挥已经掌握的体育技术、技能进行相互竞争以决定胜负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的欢迎。其技战术的开放性在传统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这并不是人为的,是本身固有的,换句话说你不开放也得开放。我们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过程中,注重对教学比赛技战术的引导、启发和合作探索,鼓励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经验来出奇制胜;注重对教学比赛规则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制定比赛规则。

四、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的启发和思考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内容思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内涵

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内涵:第一,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标准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第二,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通过组织加工的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第三,广义的教材概念“是根据学科的目标所选择的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广义的教材一般又被称为教学内容”。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内容是以体育教学为目的,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经过组织加工后的,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

二、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手段。体育教学目标是国家制定的对学校培养的学生达到效果的科学表述,在日常的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和内容选择都要围绕它进行。内容的选择的首要目标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首先要考虑教师所选的内容能够完成教学目标。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在教学目标指引下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由于现在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日益提高,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社会适应性规律等因素,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合所教学生的特点。

(三)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随着教师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不断提高,教学内容选择的多元化日益明显,在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时内容的有效性成为教学内容选择的考虑因素。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有效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在完成基础的教学目标时还有有效的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四)学生和社会的实际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为社会更好的服务。现今的教学思想已从以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所以的教学活动开始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内容选择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特点。在考虑学生的实际同时也要考虑的社会实际情况,学生不仅是学生更是一个社会的人,在选择培养学生的教学内容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等因素。

三、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向不同学段逐级分化

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同,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在本学段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的到学生的这些特。由于学生的各个学段的特点都不同,所以教学内容也需随之变化。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从规定性向选择性转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娱乐性和不同学校、不同地方的不同,所以教学内容不适合都一样,而不论各个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且随着教育重点的转化,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时学生所需的课程内容不尽相同,逐渐趋向于个性化,所以在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学内容选择的空间性加大,教学内容趋向选择性,高中以后的课程内容便注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三)教学内容从体育教师价值主体向学生价值主体转化

在以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文件还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有利于体育教师教学过程的开展,而忽视了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主体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而不是为了教师的教学。随着学生价值主体在教学中逐渐得到了重视,在以后的教学内容选择时将逐渐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向学生价值主体转化。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终身体育发展目标的要求

随着社会终身体育意识的提高,作为体育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对社会的人是否能够有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取决于在学生时代是否在学校体育中获得了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时要考虑到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选择一些具有健身性、文化传递性、娱乐性和具有时代性内容,在教学内容能够教会学生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健身运动手段。

(五)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吸收新兴、娱乐和民族传统项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兴和娱乐运动项目,如果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这些项目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很快的运用所学内容,在刺激学生学习时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小结

体育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体育学科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调节情趣缓解心理压力、锻炼意志力增强进取心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有着独特的作用。而这些功能都是由教学内容的实施来实现的,所以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能够影响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更会影响到整个教育目的的完成情况是否培养出了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主动参与性策略分析

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身体素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阳光体育活动的展开,引导全民进入到健身与体育事业当中来。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对于体育教学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与身体也会得到锻炼。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发展是相互配合的,体育教学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而并非传统教学理念中的浪费时间。因此,笔者选择提高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方法进行探讨与阐述。

一、丰富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体育教学内容大多为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许多教师将体育技巧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单一的教学内容成为了学生体育学习中主动参与性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将体育教学理论与体育技能的操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方法与形式也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就要加强教学形式的丰富。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引入,使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

二、肯定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地位的衡量与规定。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一味进行体育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具体的动作操练。学生因其主人翁地位得不到体现与肯定,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工作,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节课内容与主要环节,在课堂的最后与学生就本节课的授课进行交流与反馈,告知学生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调动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主动参与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之时,要从学生的实际体育学习水平与学习需求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要对班级内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调整,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激发,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体育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之时,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以及问题的引入来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好奇心,引导学生入境。教师可以利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

四、促进初中教学评价多元化

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较为明确,方法较其它学科来讲也较为简单。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来讲也是一样,许多教师利用课堂测验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体育学习成果,只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对于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精神并不关心。而随着体育教学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教师必须要对体育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教师要改变自己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改变教学评价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与自评,从一次检测中,让学生从体育技能与体育精神等不同的方法来对同学、对自己进行客观与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是反映教学成效与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因子。面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成为初中体育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举措。笔者从三个方面,对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的策略分析,希望初中体育教师将学生视为课堂上的主人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与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新华.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1).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5

竞技体操教学内容的掌握需要学生有一定运动基础,同时需要较多的学时来进行教学和练习,但从目前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情况来看,考生的专业技能成下降趋势,绝大部分考生不是从小开始从事运动训练,而是在高中阶段因考学的需要开始从体育运动,运动基础薄弱;其次,由于体操课程学时的减少不可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难度较大的竞技体操技术;其三,目前中小学体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体操、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攀爬、滚翻和平衡)、轻器械体操等教学内容,那些较难的和危险的竞技体操内容不再作为体操课教学内容;另外,社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主要活动内容以身体素质健身器材练习为主,鲜有竞技体操内容。因此,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应修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使之符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实际,符合中小学和社会体育指导对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

课程教学学时及学分

调研得知,目前山东省各高校开设普修体操课一般为2至3个学期,多数为2个学期,有一个高校为3学期;总学时数从64学时到176学时不等,学分从4分至7学分(见表2)。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总学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四个学期288-342学时,缩减到80年代中期的180-200学时;90年代以后,随着体操教学内容的增加,如健美操、团体操、、艺术体操和体育舞蹈等,体操教学时数又缩减到目前的两个学期90个学时左右。在如此少的教学时数内要掌握难度较大,并且需要较好身体素质的竞技体操教学内容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改革的对策

1明确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和任务

随着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改革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特别是健身路径在学校和社区的设立,使人们对体操运动的要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健身体操、娱乐体操等这些难度低,易学,易普及,易开展,实效性强,深受广大青少年和大众喜爱的,以健身和强体为目的的体操练习内容逐渐成为大众健身的主要内容,也给体操运动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应与时俱进,确立新的体操课程新的教学观。

根据教育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操课程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和指导社会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即确立以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体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体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性等基本身体素质,提高练习者的健康水平,愉悦身心作为具体任务之一;同时培养学生的体操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具体任务之一,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应通过基本体操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口令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讲解示范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教学能力应做为重要教学任务来完成。

2根据培养目标和任务改革普修体操课程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的改革和大众健身的需要,以及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时数的减少。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内容上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课时比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和社会对体操人才的需求,将基本体操、轻器械体操、攀登、爬越、跳绳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增加这些教学内容的课时,改革将竞技体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应通过体操课教学利用简单的体操器械使学生掌握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既发展了学生身体素质,又使学生学习掌握攀登、爬越、跳绳等练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从事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技能有积极意义。

结论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普修课程应确立新的体操课程教学观,培养适应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和大众健身指导需求的专门人才,并以此来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构建新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教学体系。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6

一、引言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被称为第一个现代体育教师,他于1423年在曼图亚郊外开办宫廷学校对现代教育和体育进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四个世纪,现代学校体育终于传入我国。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w·biateer)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这是所见材料中最早开设体育课程的学校。至今,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校体育在我国已发展百年有余,其教学内容等虽经不断发展、充实,但仍未能够达到完全符合我国现状的要求。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文章通过对现、当代中国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规律,提出浅薄意见,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部分有关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并做分析归纳。

(二)逻辑分析法

运用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纵向的比较,总结其特点与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酝酿萌芽阶段(1840—1903年)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是绝大多数朝代都存在“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偏重德育和智育,轻视甚至无视体育。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军事侵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经历了种种屈辱的清政府和民众。逐渐认识到“强国”、“强兵”的重要性,我国学校体育也因此开始进入酝酿、萌芽阶段。

鸦片战争之前,虽有极少数教会学校已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影响较小并未能引起国人重视。李林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起点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体育也逐渐被引进学校(主要是军事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陆续创办学堂。据统计,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5年),先后有23所洋务学堂开办。当时的北洋水师学堂的体操课教材以兵式体操为主,普通体操和田径为辅,还包括击剑、刺棍、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跳远、跳高、足球、游泳、木马、单杠及双杠等,属综合性教材。教会学校中虽然开设体育课的比较少,但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却相当普遍。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就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还有就是通过1881年《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章程》的课程汇表,我们知道该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打球、体操和身体学。很多教会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开办的女子学校、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等。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并进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形成了我国近代普通学校的雏形。在当时兴办的新式普通学堂中,也大都把体育课列为学校课程之一,如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三个学年均设有体操课程,其体操教学内容是:第一学年柔软体操、第二学年柔软操、第三学年兵式体操。又如上海三等公学、上海澄衷学堂、上海育才书塾、广州教忠学堂、广州时敏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均设有体操课。

在向西方列强学习和教会学校的启发下,洋务派创办学堂,将西方体育教学内容移植到我国学校教学中,打破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中没有体育课程的模式,其体育课程发展和教学内容已经呈现出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状态。至此,可以说我国近代体育课程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分科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确立,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德国、日本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及一些运动性游戏,这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形成发展阶段(1904—1949年)

1902年,清政府曾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必须设置体操课程,但却未能实行。直到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并开始贯彻实施《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均设体操课程,并规定了体操课程的目标、课时、学科程度、教法要求。从高等小学校第一年至中学堂第五年都把兵式体操作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当时师资力量的极度匮乏,只能由退役军人担当体育教师,导致多数情况以兵操代替体操,体操课只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最终使得体操课变成了队列队形练习。

民国成立伊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法令总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教学内容仍然以兵式体操为主,但其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也有很大提高,如随着学级’的增高,体操课程内容呈现:适宜之游戏一渐加普通体操一时令游戏一加兵式体操(男)-户外运动或游泳(课内或课外)。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武术以合法的方式进入了学校体育课程,成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1922年9月,北洋军阀的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并于11月1日公布了“壬戌学制”。这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学校体育教育从过去的模仿日本,转为仿效美国,充分体现了这套学制的实用主义思想。把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高中体育增加了卫生法、健身法和其他运动三方面内容,这样体育学习和生理卫生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育走向科学化。此时,体育师资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场地、设施等原因,致使“壬戌学制”中所提出的改革内容无法实践,于是在小学首先出现了“放羊式教学”。

1929年,南京政府的教育部又颁发了《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三个体育课程标准,第一次把以往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明确规定把体育课程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且详细规定了教学时间分课内和课外。如小学中低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50分钟,高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80分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为2—3小时以上。课内教学内容有游戏、体操、球类、田径以及器械运动等;课外内容包括课外运动、日常姿势比赛、定期运动会等。后来体育教学内容又把田径运动、远足和登山提前安排在小学中年级开始。

体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政府和统治四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稳步发展,趋于定型,其教学内容也是越来越充实、完善,课程安排越发具有科学性。

(三)高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学校体育课程进人高速发展时期,但其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主要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发展

195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以前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的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体操与游戏两大类。其中基本体操包括三部分:队列练习和体操队形练习的基本动作;一般发展和准备的练习;走和跑、跳跃、投掷、攀登和爬越、平衡等练习。游戏根据大、中、小的活动量进行分类编排,五六年级以基本体操为主,随着年级的降低游戏的份额逐渐加大。中学体育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游戏三大项。但由于教材内容偏多、偏繁,使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实施,还有的教材内容存在着机械、刻板、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

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订颁布了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虽然名为体育教材,但其内容和结构实为一套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小学教材内容的五大项分别是:体操、田径、武术、游戏(包括球类)、体育基本知识,并且要求游戏教学占低年级总学时的50%,中、高年级则以游戏、田径和体操为主。中学教材由分别占总授课时数80%的基本教材和20%的选用教材组成。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武术、游戏(球类)、体育基础知识五大项。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给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78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每学年都安排有体育基本知识内容,除“体育基础知识”外,还增加有“卫生保健知识”,并指出了应将基本教材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用教材不集中于某一项。这套教材内容试图“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仍具有较强的竞技意识。

2第二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六个中小学大纲,其中,1992年颁布的第一个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最具代表性。这套大纲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强调以基本动作为主,小学三至六年级,身体锻炼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按运动项目排列,但球类教材以小球类为主。田径具体内容都经过再创造,体操从内容到形式,都以身体锻炼为目标,编选比较简单的动作,并且把身体素质练习单独作为一类。初中各年级加大选用教材的比重,拓宽选用教材的范围,强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教材中,加大了理论教材的比重。把原来的武术教材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编选了传统养生和健身等特色内容。与1987年的大纲相比,这套大纲的基本部分教材的比重增加了。而选用部分有所降低。超级秘书网

3第三代体育课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代体育课程是一次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改革,其关注的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目标”。力图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教学内容中,小学以基本运动、游戏、田径、体操、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还有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及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中学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韵律活动和舞蹈为辅,还有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选修部分包括游泳、滑冰等地区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特殊国情,使我国体育教学内容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2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法规的制定、经济的发展和经费投入不足等也影响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顺利发展。

3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较快、进步较大、成果较多的时期。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道路。

4现在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等特征,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可以达到体育课程“五个领域目标”的较高水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个性,促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二)建议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要摆脱高度集权、具有浓重技术主义色彩的“前苏联模式”的束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体育教育事业,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根本。

1“大本土化”

所谓“大本土化”,就是指在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如将中医、中药的基础知识增加到保健养生内容中。舞龙舞狮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增加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我国各地区的民族特色对民间的传统游戏进行改进,使之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运动。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7

通过对引起各种学术失信的复杂原因的深入分析,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形成了多种学术失信因素。最典型的主要有两种分类:一是从研究生个体角度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研究生自身的认知因素、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等,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教育因素等;二是从研究生教育监管责任角度分为导师原因、个人原因和管理原因。导师原因中以导师治学不严谨及导师学术失范行为的负面影响为主,个人原因中以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不高和不尊重学术为主,管理原因中以学术奖惩制度不健全为主。第一种分类的内部原因和第二种分类的个人原因,均属于研究生自身原因。如果针对研究生学术失信的自身原因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研究生教育的学风与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从全国抽取24所高校,对5450名研究生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学风和学术道德状况,以及各高校开展学术道德教育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a)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意识地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比较严重,46.9%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将他人论文拼凑或改造成自己的论文,43.8%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34.2%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伪造、篡改实验数据;b)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仅39.5%的研究生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目的不单纯,43.7%的研究生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而读研;学习精力投入不足,38.7%的研究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于4h;c)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不够,仅20%的高校经常开展诚信教育,26.4%的高校很少开展诚信教育,5%的高校从未开展诚信教育。基于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笔者从引发研究生学术失信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出发,将学术失信原因归纳为四类:无知、无畏、无德、无才)。这四类原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催生出各种学术失信行为。

二、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的缺失

2009年3月,《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提出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2010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在学位申请者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都要安排必修环节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7]。由此,笔者调查了全国39所“985高校”开设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课程的情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数据:一是访问39所“985高校”研究生院网站,查看研究生课程设置、文件、通知等信息;二是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表,从课程表中查找学术诚信教育课程信息。 39所“985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a)各高校都为硕士研究生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为博士研究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b)各高校遵从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的倡议和规定,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系列报告》;c)大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或开学第一课的讲座中,发放中国科协制作的《科学道德规范手册》或学校编制的《学术诚信读本》;d)除以上课程和讲座外,在39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开设了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写作指导和研究方法等。可以看出,当前的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学术道德教育主要针对学术失信中的“无德”教育,学术规范教育主要针对学术失信中的“无知”教育,而这两方面的教育内容对于“无畏、无才”教育涉及甚少,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存在严重偏颇和缺失。

三、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学术诚信教育过程应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应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学术诚信教育方式应融入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诚信教育效果应做到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相结合。为此,提出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过程中应遵循的以下三项原则。

(一)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原则

以学术失信行为是否发生为界,可将学术诚信教育分为预防性教育和惩罚性教育。预防性教育帮助研究生践行“不做”、“不能做”、“不敢做”的学术诚信,最大程度预防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无知、无德、无才”教育大多属于这一类。惩罚性教育让研究生了解学术法规、处罚机制、处罚措施、应承担的后果等内容,比如“无畏”教育,重点解决“不敢再做”的问题,防止学术失信行为再次发生,同时对其他研究生起到警示作用。在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上,以预防性教育内容为主,以惩罚性教育内容为辅,实现诚信教育内容中的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可针对不同失信原因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途径,提升诚信教育的效率。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显性教育适合将脉络清晰、要求明确的学术诚信内容传授给研究生,如文献引用规范、署名规范、奖惩条例等,适用于构建“无知、无才”教育内容。隐性教育可将内容灵活、富有寓意、情感共鸣、触动心灵的学术诚信内容传授给学生,如典型学术失信案例、学术道德、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教育、良好的学术习惯培养等,适用于构建“无德、无畏”教育内容。对于“无知、无才”的教育,显性教育的效果优于隐性教育,对于“无德、无畏”的教育,隐性教育的效果优于显性教育。将二者结合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可以丰富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三)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相结合原则

学术守信重在自律,如果研究生主动学习学术规范和学术法规,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积极提高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降低。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中的主观因素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自律教育,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可让研究生主动杜绝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中的客观因素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法规等内容,为研究生自律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并增强他律作用,引导和强制研究生学术守信。遵循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可实现主动认知和被动接受的多重教育效果。

四、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过程

为了取得较好的学术诚信教育效果,学术诚信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每种学术失信原因均应设计合理的教育内容,并结合不同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的展现形式。因此,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围绕“四无”学术原因和“三项构建原则”进行构建。

(一)构建教育内容分类体系

根据“四无”学术失信原因可将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相应分为四大类:“无知”教育、“无畏”教育、“无德”教育和“无才”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分类体系。“无知”教育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能辨别正确或错误的学术行为,知道应该怎么做,不会因不了解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信,具体分为学术规范文件、引用标准和学术规范图书三个子类。“无畏”教育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和学术法规中的“禁止、惩罚、不良后果”等内容,使其“不敢”违反学术诚信,具体分为知识产权法、处罚条例和不良后果三个子类。“无德”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理念,使其从内心出发“不想”违背学术道德,分为学术道德文件、学术道德图书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子类。“无才”教育帮助研究生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其“无需”窃取他人学术成果,努力独立完成相关研究,分为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和论文写作指导三个子类。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分类体系共包含了12个子类,从体系结构上弥补了当前比较欠缺的“无畏、无才”教育。子类的数量和内容并不限于图1的框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和筛选,以满足相应大类的学术诚信教育要求,尽可能减少教育内容上存在的漏洞。

(二)构建子类内容

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二是论文写作规范和引用标准,三是教材、图书和音视频资料,四是典型案例。笔者在大类和子类的规划框架基础上,搜集整理大量教育资源,按其内容相关性进行筛选,分门别类放在相应子类下,形成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简表,仅为方便阐述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其中的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检验教育内容相关性

内容体系中的教育内容是否满足相应分类的多样化教育要求,可以使用“构建原则”对相关性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对子类的内容进行调整。在表4中,比如子类“学术规范文件”,更多趋向于预防性教育而不是惩罚性教育,适合于正式场合开展显性教育,利用制度约束力加强他律作用,所以该子分类与“教育、显性、他律”三个属性更相关,使用符号“√”在相应位置标识。按照这种方式,将其他子类与六种属性一一对照,形成最终检验结果。总体上四类教育内容在“构建原则”的六个属性中分布相对平衡,遵循了“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三项原则。但是,如果仔细推敲某些子类内容,还会发现一些小问题。例如“无知”教育内容,没有与“隐性”相吻合的属性,在内容建设上还应增加适合“隐性教育”的内容,如学术规范失信的案例、导师在指导论文写作时强调学术规范等。

五、结论及建议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8

1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及作用

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原则应该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要目标,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改名为体育与健康,借此可以看出学生身体健康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任何一个阶段的课程改革都会对学校、教师及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高中时期,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都非常大,因此,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时期的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最大。高考是我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中生在高考的强大压力下,非常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与高考关系不大的体育课程兴趣较低。另外学校和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往往忽视了体育教学。因此,从学生的身体健康着想,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体育教学的实施。由于我国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单调性,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并不高,因此新课程改革还体现在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如今课程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新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评价转变等,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了能够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体育教师需要注重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设计出以学生兴趣为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压力下,教师已开始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跃了教师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教师加强学生的拓展训练,注重野外实习等。

2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2.1技能教学内容不足

我国教育目标长期以文化课程为主,特别是高中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压力较大。虽然如今我国开始注重体育课程的教学,然而学校和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有效的减轻,常常忽视体育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如教师为了能够使课堂氛围足够轻松,而将体育游戏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放松心情,减轻学习的压力。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然而却无法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与体育主要的教学目标不符。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活跃课堂气氛外,还需要注重体育锻炼的价值,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

2.2对资源的开发不够全面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

和设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资源的开发不够全面。有些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较少,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很少借助其他教学道具或教学方式,课堂氛围不够活跃。而有些教师却将与体育锻炼关系不大的课程资源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如电子竞技、唱歌、情景剧等,这些虽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注重课程资源开发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2.3缺乏体育理论教育

我国体育教学环境主要是户外,教学内容以游戏和技能训练为主,对于体育理论的教学比较匮乏。虽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师也加大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然而我国体育教育还不够完善,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教育模式,因此导致学生无法结合理论教育,实现体育素质的整体提升。

2.4体育新课程改革内容不够详细

随着高中体育新课程的改革,我国体育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然而由于改革内容中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限定,导致体育教师无法平衡不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从而出现教学内容比例失调的问题。我国要求教育部门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管理,然而并没有明确管理内容和约束方式,同时也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持,从而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存在虚化现象。

3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应对策略

3.1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目前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传统以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淘汰。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学生被动掌握知识,缺乏理解和自我创造。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则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一直是我国体育教学中比较缺乏的内容,在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产生自己的想法。另外,在体育技能教学中,也需要学生具有足够的自主性,如排球、足球、篮球等运动,仅仅在课堂上的教学不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体育技能,需要学生能够主动练习,通过自主重复地训练,提高自身的运动技巧。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还应该注重让给学生能够自主对体育知识进行学习,如利用网络或图书馆资源等。

3.2加强对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手段的运用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设施运用到教学中,在体育教学中也要注重对现代化设施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现更加丰富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对媒体技术的运用,如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演示相关的运动技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向学生演示相关的运动技巧,然而学生无法只观看一两遍就能够学会,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回放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详细了解该正确的技巧。另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视频进行慢放,起到分解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观看到动作的特征。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自主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相关技能加深记忆。

3.3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实在性

教学内容虚化现象,导致教师设定的教学内容无法对学生起到实际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在性。如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首先要注重篮球技能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篮球技巧,教师可以先进行带球、运球、传球等教学,并让学生熟练,随后通过口令的方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

3.4结合实际环境展开体育教学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文化,体育教师要注重结合当地的文化进行教学,并可以将一些民族传统运动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如竹马民族项目,可以对其进行改良,让其更加适合学生体育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负重,并让学生穿越一定的障碍。结合民族的运动方式,能够让学生提高体育能力,加强对民族运动的了解。

3.5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课程的目标不仅仅让学生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技巧,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丰富自己的内心,看待事物更加乐观,同时具有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等。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体育赛事、运动员拿到冠军后的获奖感言等,让学生能够对体育价值观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4结语

随着我国体育新课程改革,我国越来越注重体育的教学,然而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内容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坚.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154.

[2]周琳.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2015(46):8.

[3]葛栋林.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回顾与展望[J].科技视界,2012(12):134-135,168.

[4]龚婉敏,徐海虹.江西高校体育教学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对接现状及对策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3):105-110.

[5]孟祥梅.高中体育的新课程改革教学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47,49.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学生;主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52-01

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离不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展,根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实际状况以及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在四个方面概括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提升大学生现代主体性意识

人的主体性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水平,社会的现代化需要具有现代主体意识的人,要求人的主体意识的张扬和表达主体意识是指人在同自然界的长期实践中,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认识,是主体人的自觉性,能动性造性在观念上的表现形式现代化的主体意识是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旧意识,如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状态,僵化保守反对变革的中庸心理,片面强调大同整体,重义轻利的空洞抽象的价值观引现代主体意识表征的是人的自我价值呈现,体现出对现有事物的一种创造性和超越性,它建立在人的主体素质不断发掘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不断要求之上的,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为重视社会急剧变化和价值形态多元化背景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影响。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之一,大学生群体在现时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主体表达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这些特殊规律,而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上科学培养大学生现代主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现代主体意识的培养,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依据,培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实践环节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观意识。

二、推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双向互动

大学生作为学生客观上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了不对等的关系,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不应忽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也重视学的主体性。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环境更为开放,通过网络掌握的信息更为充足在获取信息方面甚至比教育者拥有更多的平台和优势,他们充满激情,善于创新勇于探索,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要求必须与教育者双向互动,他们与教育者不再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且还是主体间的关系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和实践主体,不是被动等待教育者的灌输,他们希望用自己的创造性想法和经历去影响教育者并和教育者互相交流,如果这种愿望受到冷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教育过程中,应满足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求,让大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和教育者双向互动,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和实践主体。

三、促进对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和自主践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依据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而确定的,它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丰富的内容,如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这些内容首先是根据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要求来设定的,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其次,是根据学生个体生活实际设定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教育内容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并达到自主践行。

然而,实际情况中却存在大学生不能认同体现主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不能理解反映和代表社会长远利益的教育内容的价值,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研究如何促进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和自主践行教育内容的认同不是靠简单地灌输,一味地单纯地采用灌输方式就是不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很多情况是学生对教育内容没有疑义,但由于采取非常简单的宣讲式的教育方式,如此反复便造成了学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和自主践行要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理性认知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践行这些内容规范,只有在价值认同的前提下才能自主践行。

四、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说明了他教的目的是为了自教,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是个人有意识地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活动。这种教育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起点,以科学地引导学生思维,并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手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并可以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为了促进人的道德水平价值选择以及实践活动中的真正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10

本文对重庆市部分中学体育课程内容整体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体育课程衔接的问题是近期备受关注的课题。通过对重庆市部分中学体育课进行分析,发现初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完全脱离,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提出体育课程内容衔接的相关建议,为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重庆市;中学;体育课;衔接性

当前,对于部分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已成为社会关注课题。由于初中、高中阶段学生身心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的衔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结合自身从事多年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分析部分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探索高中体育与初中的衔接,希望能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重庆市部分中学体育课程内容衔接分析(略)

(二)课程特点及选定规律分析

1.初中体育课程分析。初中生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11岁-15岁),身体各器官和组织趋向成熟,尤其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强。这个阶段的学生正是速度、力量和耐力发展的敏感期,体能也迅速增强,为学生学习运动项目技术和技能提供了基础。应当注重的是尽管学生身体处于急速发展期,心智及某些素质并没有同步跟上,尤其男女区别较大,如: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性情比较急躁,思想叛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区别对待,科学引导。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定型,许多项目都是刚接触,处于初步了解的阶段,因此,初中体育多为普及开展各项目,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运动项目。然而,现目前重庆市初中体育课程内容完全被中考内容固定,初中学生每天的体育课基本都是跳绳、实心球、立定跳远及体能练习,完全背离了教本教材的要求,也不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要求,没有完全体现体育人文的特点。初中体育教本教材内容是以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田径等基础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根据地区差异还可以将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目的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心,在获得基础的技术技能的同时,也为形成体育生活习惯。

2.高中体育课程分析。初中阶段学生接触了大部分基础的运动项目,对大部分运动项目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也能从这些项目中体验到快乐,这就为学生形成项目爱好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许多高中学校根据项目和学生的特点都实施了选项教学,许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专项学习。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仍然还处于发育的后阶段,尤其是心智成熟趋于接近成人,能够理解终身体育的意义,这对于学生参与体育的习惯、能力的培养是有正面促进作用的。但是,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繁重的文化学习任务,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课程内容分析

1.初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差异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与高中体育教学相比,最显著的差异除教材内容的增多和深化外,就是初中涉及到中考的问题,对学生来讲,高中在体育基本知识、理论学习方面的要求更高。在课程性质方而,初中与高中体育课程都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课程目标上看,初中主要针对中考项目比较深化和重视,高中体育课程在划分上更加具体。

2.初中体育课程内容到高中固定必修内容和选项教学相结合。随着新课标的要求,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要从必修向选项过渡。初中体育课程内容中考必修的固定项目和内容,学生对一些项目的学习并无兴趣,但还是要学习,造成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却没有深入掌握这些项目的技能内涵。到了高中阶段,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变化,有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项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项目的学习中,真正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人的思想理念。

(四)影响重庆市中学体育课程衔接性的因素分析

调研发现,部分学校高中已经开展了选项课程教学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开设的项目多以三大球为主,在其他项目方面开设的并不理想,然而初中还是多以中考项目为主,然而在教学课程安排方面初高中还是存在脱节的现象。其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田径作为主要课程内容。初中体育教学由于受到中考的牵制,在课程安排方面难免会背离教本教材内容,还是有大多数完全中学初中部开设了其他项目教学内容,结合中考项目进行教学,也有一定的成果,虽然间接性的影响到了中考成绩的效果,但是更完善了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一旦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后,主体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高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到达了比较高的层次,取决于他们的主观认知。他们在理性上的价值参与意识起到了主导作用,在这个阶段合理的安排教本教材,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衔接,因为学校体育教育衔接中最主要、最积极、最关键的主观因素取决于这个阶段。本阶段的学生对体育教育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体参与行为已经基本结合,这是学校体育教育衔接过程中具有发展潜力的内在驱动力。在分析过程中不能忽视的还有少部分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这也是初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体育教育衔接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这部分学生由于初中阶段为了能够考入理想中的高中,导致他们负担过重,从而讨厌体育锻炼,必然影响今后对体育锻炼的厌倦。高中体育教师有义务帮助这部分学生从培养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爱好着手增强他们的非理性情感参与意识,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选择、内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对竞技性的球类项目比较感兴趣,由于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导致的结果,比如现目前的足球热、篮球热等分不开的。在体育教育衔接中,在开课项目教学内容的衔接上提供了参考依据。而学生对田径类的跑、跳、投等及体操中的单、双杠项目的选择少,是很值得重视的,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于初高中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这是应该引起体育教师加倍注意扭转的一种倾向,在完全中学体育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水平是各校普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在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方针的正确导向下,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教育在理性上的价值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体育的参与行为比较自觉,这是学校体育衔接中的积极因素、主导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少部分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这应当是体育教育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学校体育教育衔接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2.目前在初高中体育教育的衔接上,影响其顺利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中考项目对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的影响,使初中体育课程脱离教本教材,其次,学生文化学习的负担过重和场地器材的不完善。

3.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主观意识表现突出,在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反映出较强的主观性,球类项目、竞技性项目等体育活动是男同学的主要选择取向,这对教学内容的改革、选项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二)建议

1.对中学体育教育的衔接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应该得到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的法律保证。建议在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的同时,应加强对体育衔接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对初中课程内容提出实践教学要求,在完成教本教材内容的同时,强化中考规定项目,强调高中体育教学不能脱离教本教材内容,在教本教材的基础上实现选项课程教学,强化提高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实现合理衔接。

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社会环境与时代风尚,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体育是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观念,自我健康投资的观念和科学健身的观念。真正把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更好的衔接起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初高中阶段的教本教材是循序渐进的,从初中初级球类、武术、体操、健美操等教学内容到高中阶段的不断强化,加强了这些教学内容的难度,更进一步的扩大学习的围度,强化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实践应用。从教本教材上来看初高中的教学内容达成基本衔接。建议加强初中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内容上扩大“视野”,使篮球、足球、排球、健美、健美操、网球、羽毛球、武术等教学内容出现在初中课堂,摆脱初中只以中考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怪圈,使学生能够参与和体会更多的体育项目的学习机会。

4.体育教育是学生在学习阶段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的最关键时期,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也是生存的资本。从而应该养成自觉、经常、终身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

作者:张琦单位:重庆市合川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