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十篇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十篇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3:20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篇1

近年来,随着各地广播电视媒体的融合,为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广电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利用融合的机遇,实现广播新闻节目更好的发展,对于今后广播新闻的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基于此,本文通过理论探索,试图系统地研究广播媒体在媒介融合下的发展策略,并为广播新闻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播规律;广播电视融合;广播新闻;创新与发展

1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不同规律

20世纪初,随着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圣何塞市,工程和无线电学院的赫罗德开始播出预定节目,广播这一新的传播工具开始在世界出现,并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了逐步发展。新中国的广播事业在建国后经历了初步发展期、挫折停滞期、复苏振兴期和发展繁荣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媒体有了多样化的发展。而1958年5月,随着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实验广播,标志着我国电视事业正式诞生。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广播电视也出现了逐步融合的趋势,但是从不同媒体的传播规律上来说,广播和电视却是有着不同的传播规律。

1.1广播主要靠声音和语言,而电视则主要靠画面传播信息

传播学认为,人类使用的信息传播符号分为两类,一是语言符号,即运用概念做出判断推理的抽象符号;另一类是非语言符号,即直接为人的感官接受的表象符号,包括人的神态、表情、服饰等。由于广播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语言传播为主,不能付诸于图像传播,所以广播新闻主要是通过主持人或播音员、及采访对象的声音向受众传播信息,故而广播新闻在采写的过程中主要讲求生动和现场感,尽量用语言的形式,将现场的情况清晰的为受众描述出来,方便受众通过声音感知到新闻的细节。

而电视作为一种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兼具声音、图像等传播方式,可以从听觉和视觉上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甚至电视有时可以不借助声音,直接通过画面传播相关新闻细节,使人们在不需要语言的情况下,就可以了解新闻的概况,从而减少语言的使用。

1.2广播新闻重在通过语言描述细节,在新闻传播方面更具有时效性

由于广播的线性传播特点,广播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时甚至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将现场的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播报给受众,具有鲜活的特点。而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则需要相关画面的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在播出上的滞后性。虽说现在随着媒体竞争的激烈,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也借助了电话连线的方式,来克服滞后性的问题,但从总体上说作用不大。所以,广播电视在各自固有的传播规律上具有一定的无法替代性。

2广播电视合并后广播新闻面临的机遇

2.1电视新闻画面的直观性,可以增强人们对广播的了解

既然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规律各自都具有一定的无法替代性,那么在广播电视融合的过程中就应该借助各自的特点,实现扬长补短。对广播新闻来说,可以利用电视的画面感,增强对广播媒体的直观宣传,使广播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增强听众的认知。如近些年在广播电视的融合中,就出现了一些广播和电视节目结合,进行直播的模式,使人能加强对广播媒体感官的认识,有助于广播在人们心目中形象的树立。

2.2广播电视合并后,可以更及时的利用电视的直观性,加大对重大宣传策划活动的推广报道

对广播来说,在一些活动的采访报道中,可以借助电视的直观等优势,加大广播电视节目的互动,使人们在接受信息过程中、观看电视不方便时,如在上班途中,通过广播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从而不至于使人们对一些连续性的新闻事件产生陌生或不连贯感,这也有利于人们通过不同方式获知重要的新闻信息,而且通过这种联动,可以起到广播电视的联合聚集效应,使人们对某一广播电视媒体整体产生良好的认知,从而提高人们对媒体的忠诚度。

2.3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双方的信息源,做好广播新闻的报道

广播可以借助电视不同的信息源,丰富广播的信息源,使一些适合广播的新闻报道更能充分发挥广播的特色。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激烈,一些重大新闻的信息源成为各个媒体相互争夺的焦点,各个媒体也都开通了新闻热线等,广播电视融合后,可以说总的信息源得到了加强,但是对于不同信息的利用,广播和电视在采访报道上各有特点,比如对一些服务性强,但并不适合电视采访的内容,广播可以利用其短平快的特点,及时发挥广播的优势,做好对信息源的利用。

3广播电视融合后广播新闻如何利用电视媒体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

广播电视融合之后,都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广播来说,如何利用好融合后的机遇,加快广播的发展呢?

3.1让广播电视记者尽快了解两个媒体的不同特点,并从中找到相互的融合点

广播电视的融合,从长远上说,不光是媒体机构的融合,更是对记者采访和编辑编播能力的融合,在融合以后,广播记者可能要承担电视拍摄的任务,电视记者,也要承担广播新闻的任务,所以要想使广播电视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就必须使广播和电视记者熟悉两种媒体的不同传播规律和特点,并根据规律完成不同的稿件内容。比如对于同一个采访,如果电视记者只按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给广播制作新闻稿件,那么很有可能就达不到广播稿件的要求,自然就会降低节目的质量,从而影响广播的发展。所以在广电合并后,就必须让广播电视记者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各自的传播特点,并从中找到相互的融合点,这样才不至于在制作稿件时不知所措,或者制出达不到播发要求的稿件。

3.2对于不同性质的板块节目,应该区分对待,让不同的节目发挥各自的特色

虽说广播电视的融合是大趋势,但作为不同性质的媒体,各自仍有着不同的特点,比如有些适合电视播出的节目,就不一定适合广播,而一些适合广播播出的节目,电视可能也无法替代,这就需要广播电视在融合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新闻节目进行不同的划分,对能够体现各自特色的节目予以保留,并让其发挥各自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广播电视合并后,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否则如果只一味的讲合并,而忽略了各自的新闻传播规律,那最终呈现出的则可能是一加一小于二的结果。特别是对于广播节目来说,更应该在合并之后大胆创新,使自己的特色节目不断发展壮大,并在不断壮大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篇2

[关键词]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广告效果;经济效益

广告效果是广告传播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即广告所达到的既定传播与促销目标的程度。增强广告传播效果,避免无效和低效的广告,这是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共同的追求,也是广告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电视领域发生着迅速变化,数字电视进程日益加快,并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我们有一系列措施与经验,但是,数字电视之后广告传播将是机遇还是挑战?广告将如何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这是值得我们探寻的新课题。

一、数字电视及其特殊的传播功能

数字电视(digitaltv,dtv),是利用数字化的传播手段提供卫星电视传播与数字电视节目服务,用数字压缩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从而为用户带来集高品质图像质量、特色化服务内容于一身的数字电视频道服务,具有高速、高质、超量、超文本、超时空、可检索、自由转换等传统电视所不具备的功能与特点,即是电视节目信号的拍摄、处理、编播、输出、接收、显现均采用数字技术的信息系统,存在于电视制作、传播、收看的全过程,它刷新了传统电视的传播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平台,具有多媒体、即时性和交互式传播的特点,它是未来世界电视传播发展的主流趋势。www.133229.com概而述之,数字电视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电视台前端的数字化,实现电台、电视台内部栏目、节目、频道之间的互联互通各信息共享。二是在此基础上,在一定区域内整个电视信号传输、接收系统实施整体转换,逐步关闭模拟电视,实现前端到终端整个系统由模拟向数字的转换。

数字电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样性的服务功能。数字化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开放、兼容与共享,它整合了其他媒体和电信运行的所有功能。如互联网浏览、即时视频点播、电视购物、资讯平台、远程教育、市政公报、互动游戏、分类广告、电子商务等,实现了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功能“三机合一”,使广播电视网、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网“三网合一”,在它们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电视成为类似电脑信息终端的显示器,数字电视成为“复合性多媒体”。二是互动功能。数字电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向着受众选择和控制的方向转化,实现了电视传者与受众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和即时反馈,技术实现了逐行显示的标准vga图像,电视机成为一台多媒体信息终端显示器。三是实现了电视的多视窗如画中画、画外画、视窗放大、静止画面等功能。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自由地选择频道、选择画面,并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口味与需求随时更换节目。四是电视频道明显增加。数字电视使电视节目传输资源得到极大膨胀,卫星通过数字压缩技术可以传输上百套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网通过采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也可以提供数百套左右的节目。因此,现在使用的电视模拟网只能传输40多个频道,使用数字电视网后,则可以传输500多个频道,而每一个频道又可以播放多套节目。数字电视普及后,受众观看电视时,节目选择更宽,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由此观之,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传播比较,其传播优势明显体现在:电视传播播的质量高、选择的范围与传播的地域广泛、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必将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

二、数字电视给广告带来全新的传播方式

1.从单向硬性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转变。数字电视的功能与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电视媒体截然不同。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是受控的,信息是单向流动的,受众处于一种你播什么我看什么的状态,受众反馈的方式不外乎写信、打电话。而数字电视则由过去受众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互动式”(传者与受者表现为实时交互操作),即人机交互,受众可以主动地接受需要的电视信息。数字电视传播形式由过去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除“一对面”外的“点对点”传播。即数字电视使受众在观看电视的同时,能上传有关信息,选择与节目相关的内容和服务,如我国数字电视杭州模式就实现了vod视频点播。数字电视后画面还有多种“链接”形式,可以进入另一个数据流程。如果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给人的感觉主要是向消费者“推”、“输”广告信息,乃至施加“皮下注射”进行广告信息灌输的话,那么,数字电视广告的、传播,改变为受众可以与电视中任何自己需要的广告“信息源”联系,把需要的广告信息“拉”出来,主动进行观看、浏览甚至下载,这样,传统模拟电视那种“地毯式轰炸”的广告传播方式正在失去效果,数字电视的出现大大地减少了广告传播的负面影响。

2.由强制性接收向选择的自由性收看转变。传统模拟电视是受控的、单向的,即传输接受,受众只是单纯被动地接收电视信息。而数字电视传播下的受众可以在自己许可的时空中自由选择电视观看,接受与消化电视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在电视中查找不同形式的信息,甚至可自由观看、查询、浏览、下载需要的广告信息资料,从而避免消费者因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的广告传播的无效性和被动性。数字电视广告的出现,甚至可能使传统购物方式发生转变,广告主开始向直销广告主转变(如中国数字电视的青岛模式),消费者不必一家家商场跑来跑去比较商品的质量、价格,更不必面对售货员的“热情推销”,一切只需操作遥控器或红外遥控键盘,边观看数字电视中的广告,边详看企业、产品的介绍,边互动选货、订货、购物。在数字电视环境下,受众成了主动广告信息的寻求者,开始真正能够控制自己的收视时间和收视内容,完全消除了电视广告在接收时间上的强制性与被动性。

3.由电视表现手段的单一性向电视表现的多样性转变。数字电视把影像、声音、文字、图表等信息传播形式集于一体,变成一种可以包容一切信息传递方式、类似于计算机“多媒体”全方位信息传播的媒介载体。也就是说,数字电视整合了一切媒体的优势,具有了多媒体的功能,它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各种技术与艺术手段,利用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制作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赏心悦目、可视性强的电视信息(广告信息)。数字电视有电视画中画、画外画、视窗放大、静止画面等展现传播方式,给受众以全方位、多维度的广告信息传播,传达多感官的广告信息,甚至还可以实现电视广告信息的录像、复制、定格或回放等功效,给受众带来全面的视听觉震撼。因此,数字电视传播广泛、力度大、交互性强,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就可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推播全屏广告、画中画广告、声音广告、游动广告、互动广告、全流量广告等综合多种传媒技术的广告传播形式,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4.由电视信息投放的模糊性向准确性转变。与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比较,数字电视广告投放的精准性明显增强。数字电视可依据有共同兴趣、爱好、利益的分众群体(消费者),依据要确定的广告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传播,即特定的电视广告针对特定的电视受众,使得数字电视广告传播的目标受众十分清楚。如某固定的电视节目专栏,不同产品的广告就可投放在这类传播平台上。这样广告播放的信息投放在有着共同需求的分众(消费者)中,其广告传播的目标市场十分清晰,从而真正做到广告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告主在数字电视中传播广告的信息的准确度就会大大提高,就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广告主可以利用数字电视传播技术及时监测广告观看者、访问者类型、访问的时间、访问的地区,并进行归类统计,从而准确地了解到电视广告传播的效果。这样,广告投放、传播广告的目标市场就会越来越准确。

5.由传统固定的电视传播向移动的数字电视传播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移动电视正在出现,它是无线传输的数字化电视,其特点是移动接收、携带方便、清晰度高且音响效果好,能够随时随地收看,对受众的影响非常大。当前,流媒体如车内移动电视、手机移动电视、计算机电视收视等早已出现,这为电视广告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途径。目前上海、长沙的车载移动电视,以收视优势拉动了广告信息的传输,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04年以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相继推出了手机电视传播业务,其用户数量逐年增长。移动数字电视的传播效率和接受功能优势是传统模拟电视媒体所无法相比的。这种移动的广告信息播放,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获得更高的广告到达率。

三、数字电视广告实现有效传播的途径

1.采用“点对点”的方式传播广告信息。数字电视改变了传统电视广告那种“全民式”的传播模式(数字电视频道的增多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模拟电视单一强势传播的削弱),使“点对点”的定向定面电视广告传播成为可能。数字电视媒体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播放相应的广告信息,传播模式表现出新的“点对点”的映射关系,它能使电视广告在最合适的时间、以最合适的方式传播给最需要广告信息的受众(消费者)。数字电视传播的出现,开始使自己小众化,传播的针对目标越来越细,这样就能有效增加数字电视广告的针对性、及时性与沟通效果,大大提高广告传播的效益,同时,由于“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在个性化内容的数字电视频道中,受众注意力集中,需求的目标明确,并自主自愿地接受电视广告信息,电视广告传播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2.建立电视资讯平台传播广告信息。在数字电视中建立“资讯平台”,就可以为广告传播建立信息资源库或称其为“服务仓库”,供受众(消费者)随时随地查找需要的广告服务,用户通过所设的解码器或操作键盘可随意检索数字电视广告信息,这样一来,电视广告就成为可供查询、可供检索的信息资料。电视资讯平台栏目上的受众,往往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这样也就能更好地使广告主与媒体接近目标分众(消费者),了解他们的购买行为和购买的习惯与差异,从而开办“资讯平台广告”——直接针对新产品的目标受众设计资讯平台,把广告的内容完全融到所资讯的形式与内容中去,把电视机变成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广告信息终端。数字电视可以满足不同目标受众的需求与愿望,通过数字电视频道提供分类广告,为广告客户提供足够广阔的选择空间。目标市场明确了,电视广告资源就能得到合理开发。

3.采取电视与网络互动传播广告信息。对于广告而言,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数字电视技术第二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电视与互联网联通,真正实现跨媒体的信息共享,交互式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两种传播媒介的各自特征与优势来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受众在收看数字电视后,可以通过遥控、点击广告链接到企业或新产品频页,或上网查询更详尽的产品广告信息,甚至把需求信息再反馈到电视台或商家。同时,也可将数字电视广告转化为网络视频播放,可利用数字电视来吸引受众(消费者)收看简短广告片,最后用字幕打出受众需要了解的信息,告知到网络中去查找更详细、更需要全面了解的广告信息,使受众对广告信息的阅读层次化,并进行互动双向交流。这种把电视媒体广告和网络广告结合为一体的广告传播方式,在美国、日本已经出现了,并日益受到受众的欢迎,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互动电视广告”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商家与电视受众(消费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通过广告信息库的建立,真正实现“一对一”的营销。

4.办好电视节目吸引受众来传播广告信息。数字电视后,节目制作的质量成为收视的关键,电视节目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才会产生传播效益。因为数字电视后每个安装了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系统的用户将能收到500多个频道,这种传播局面必然使电视受众不断地更换、选择电视节目来满足自己的收视要求。这样,传统模拟电视单一频道强势传播的局面开始削弱,那种全方位、大面积影响受众的广告,在数字电视面前变得只是少部分地影响受众了。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必须在电视频道相对稳定、节目品牌影响力大这种收看状态中去争取受众。因此,数字电视时代要想使商家的广告传播影响受众,就必须发挥数字传输的技术优势,办出有吸引力的电视节目,给受众带来乐趣,使数字电视节目显现出互动性、娱乐性、新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要利用好的电视节目搭建广告传播的平台,想方设法吸引受众视觉、听觉,让受众在享受好的节目的过程中自愿接受有关广告信息,甚至引发受众自发关注和参与,吸引他们去主动寻找广告信息,这样才能使电视输出的广告信息吸引眼球、传有效果。

5.实行电视分群投放来传播广告信息。传统模拟电视传播的对象往往是“全民性”的,广告传播也是大面积“广而告之”的“印象轰炸”,电视广告传播往往不顾各个年龄层次、各个地区、各种收入阶层、各种文化水准、各个生活层面的受众,盲目传播广告信息,所以这种电视广告传播关注力低。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受众开始分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的受众,观看与浏览的是共同关注的电视信息、电视广告,受众导向时代真正来临。这时电视广告传播只有按分群的目标受众“投其所好”地把广告信息传输给受众,投放的广告才会取得成效。在数字电视传播时代,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广告主的需求,锁定广告目标用户群,为他们“量身定制”广告,做到精确定向的广告传播。如果电视广告传播的分众(目标消费群)与专业电视频道的目标受众趋于一致,电视广告传播就会取得巨大效果。

不可否认,数字电视在中国还只是初现端倪,怎样构建数字电视广告传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与开发,但我们深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电视媒体仍然是广告传播最为重要的媒介,其广告传播效果也最为明显,崭新的以“受众本位”数字电视的广告传播时代的春天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雷蔚真.电视数字化:起步很快,寻求突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2).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原理

前言

自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广播电视行业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突出性的成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播和电视是人们最常见到的媒体传播方式,通过广播和电视,人们能够获得各区域的新闻信息,实时关注其所喜欢的行业动态。而在广播和电视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与信息相关的传播技术,对于广播和电视的发展尤为重要。只有借助于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完善其信息传播途径,提升信息传播能力,才能够充分促进广播电视在当前时代下的发展。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价值和意义。

1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相关内容分析

1.1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原理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是针对当前信息时代下人们对媒体新要求和需求,而被研发出来的新兴技术。其发射天线技术的原理,主要是经由发射机实现对信息的发射[1]。其发射的具体步骤为,将相关新闻信息转化成天线电波,由天线对其相关信息进行发射,通过各区域相关部门的电视信号或是信息处理形式,对天线电波中的相关内容加以处理,借助天线系统,由广播额和电视的无线信号接收信息,从而实现对新闻信息的传递。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在发展中,属于无线电设备,天线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电磁波所传递的新闻内容加以利用和接收,从而完成对信息信号的发送。

1.2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要求

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发展过程,受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对发射天线技术的要求相对加较高。其要求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广播电视行业取得迅猛发展,人们已经无法满足于当前广播电视的发展形式。因此,不断提高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要求[2]。针对目前人们为了获取更好的广播电视接收信号和质量,将发射天线放置到屋顶尖端的现象,提出了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避雷要求。主要是上述操作在正常天气下可以运行,但是若在雷雨天气,则容易受雷电的影响,限制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稳定性。

1.3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特点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在发展中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具有传输特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传输性体现为电流失真下的图像传输,通常情况下,该技术下的传输特点能够有效支持发射天线技术下,其音频功能的频率振幅特性,继而从不同程度上降低传输信息中的电磁波杂音。②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具有综合特点。发射天线技术的综合性特点,主要概括性的体现在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两点,从综合性方面角度来说,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信息传播过程中,电磁波的稳定性、不同频段下广播和电视独特性以及视频和音频输出的变化性等,均是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显著特点。

2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探讨

2.1电视发射技术的应用

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够发现不少发射天线性技术,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发展中,电视发射技术的应用,是尤为重要的。电视发射技术在其构造方面,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新闻信息的视频和音频发展方面,在电视发射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充分实现对控制装置、冷却系统、天线系统和检测系统等内容的更新。通过电视发射技术,能够使电视将相应的信息,有效的传输到电视设备调试环节中,从而通过后驱动电源射频信号对相关信息的接收,有效将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的新闻信息加以接收,最终形成广播电视信息。可见,电视发射技术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中的应用,具有稳定性作用。

2.2广播调频发射技术的应用

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应用过程中,不仅电视发射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该,同时,广播调频发射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应用。在应用广播调频发射技术时,主要是利用调频广播电台发射器的通用性,以及其具有立体声的调频发射器,对相关新闻信息进行立体性的调频信息传递。通过单声道的调频立体声对新闻信息的调频,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音频的清晰性。此外,通过广播调频发射技术,能够使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始终保持规高效益、高效率的工作,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失真率、减少噪音率等。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篇4

【关键词】5G时代;广播电视传输技术;转型升级

在5G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虽然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面临越发激烈的广播电视市场竞争。所以我们需要对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技术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才能不断进步,进而更好地满足新时代我国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1]。

15G时代广播电视传输技术概述

1.15G网络技术特点。5G网络是最新一代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从微观上来看,5G并不是全新的独立个体,而是在原有2G、3G、4G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演变的无线接入技术。从宏观上来看,应用5G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网速,进而加快传输速度,进一步实现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同时也展现了个体与事物之间的联通,促进了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转型[1]。5G的重要特点涵盖了此前的所有网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高速度。例如用户体验速率为0.1~1Gbps,并且每小时具有500km的可移动性能[2]。②低功耗与延时。在应用5G技术的过程中,由于5G网络运行速度较快,在联通方面,会降低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延时;在功耗方面,也会降低消耗。③广泛性。在日常生活中,网络无处不在,覆盖了大众的生活与工作。1.2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特征。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特征包括:(1)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技术。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方式不仅被认为是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同时也被认为是无线网络覆盖我国大众广播电视的一种重要传输手段,可以对于大众广播电视进行公共的传播和服务。同时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主要是通过无线电视转差和无线微波信号中继的两种传输方式和应用来实现远距离信息传输的,并且在无线传输的方式和过程中较为便利,是一种稳定的广播电视传输技术[3]。(2)微波通信网络传输技术。目前微波通信网络传输技术是我国广播电视通信网络传输技术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同时也被认为是促进发达国家的电视通信网络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进一步有效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通信网络传输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对于促进广播电视通信网络传输的各种创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3)光纤通信互联网技术。光纤通信互联网技术目前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技术平台,在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趋势下,将不断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而已经实现的光纤宽带干线传入网及光纤宽带接入网是未来的光纤宽带网络通信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和重点[4]。光纤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互联网是一种将光波通信网络列为数据和信息的传输载体,将现有的光纤通信网络列为数据传输信息媒介的一种通信网络方式,并有效的广泛应用于有线电视与其他的通信网络技术中[3]。

25G时代下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5G时展的背景下,广播传输电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受众提供的服务类型来看,可分为融合广播服务、VR/aR广播和远程直播。关于融合广播服务。在5G时代下广播电视技术能够为广大受众提供广播媒体内容,还可以提供访问实时和非实时视听内容,同时传播内容范围扩展至文本和数据等方面。5G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在媒体和娱乐方面的应用,在融合方法上实现了不同传输技术和网络间的切换,而且为无缝切换,确保了受众对娱乐的需求,也感受到多样化的网络服务体验[4]。关于VR/aR广播。所谓VR是指一种虚拟现实世界的一种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现代化技术支撑下,借助于计算机等设备模拟一种与真实世界相类似的模拟环境。受众在使用过程中沉浸于虚拟技术提供的环境之中,但却有真实性的感受和体验。VR调动了受众多种感官,提升受众真情实感;所谓aR是指一种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信息无缝对接且集成的全新技术。运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和相关技术,可以使受众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感受和体会。VR/aR广播需要受众佩戴专业设备才能够获取广播信息和内容,广播信息通过5G技术为主接受到高质量信息,而且空口传输信息速度超过10mhps的速率。关于远程直播。由于远程直播面对的受众人数较多,而且不同个体访问的视频内容和途径等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在5G时代下,可采用5G多个链路向制播平台进行传输,并由该平台分别向用户传播制作的节目和内容等,进而极大地满足用户提出的多元化的需求,5G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播放视频的质量,同时播放效果也有所提升[5]。

35G时代下广播电视传输技术转型升级趋势

广播电视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播电子信息的传输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分支,广播电视的传输技术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广播电视传播者及受众者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观众在享受丰富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节目的信息同时,还希望能够通过与网络的互动,并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由广播电视台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整改,从而实现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强化广播电视的传输效果。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现代化过程中,广播电视的传输技术一定会更加成熟,应用的范围也一定会越来越广泛,从而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和广播电视信息传输事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做出了贡献。随着移动通讯系统技术与业务从4G向5G演进和发展,现代化技术极大地影响着广大受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5]。5G互联网时代下的广播电视编码技术正在经历一系列的升级和转型之路:①朝着多种新型广播电视编码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编码技术融合方向快速发展,如新一代的音视频数字编码技术、高动态的hdr数字编码技术等;②广播电视编码技术的核心是反向信道。未来广播电视服务将面对更大群体和领域,用带宽变窄换取低功耗远距离成为升级转型的方向,同时单载波频分复用技术和海量用户maC层接入技术等均为未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③从当前5G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开展标准化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篇5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生存现状;发展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报纸新闻,到后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再到现今的网络媒体新闻。一定的传播方式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传统的媒体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吸取新媒体的优点,方能在新型环境下求得生存。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的有关问题。

1新媒体简要概述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手机媒体以及数字化电视等[1]。从其传播方式来看,它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电视和电脑向广大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娱乐服务的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将新媒体定义为数字化新媒体。通过比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可以知道,新媒体的优势非常大,因而其市场占有率有逐年增高之势。相比于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服务的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例如,通过社交软件可以实现与台下观众的实时互动等。而且,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也比较多,各大主流网站的新闻网址,手机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随着我国网络的覆盖率的逐年增加,一些中老年群众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获取其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2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现状

2.1互动性不足

在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中,互动性不足是其较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这种情况在传播新闻信息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观众作为信息的接受一方,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多观众对某个新闻有疑问,或者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没有相关互动平台。不过,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影响,部分广播电视新闻也会采取某些互动的方法,例如,借助于微博、QQ等社交软件,将观众对节目的一些看法反馈给受众。但整体看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互动性是远远不够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机制所决定。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来看,都是采取一点对多点,或者点对面的形式[2]。也就是说,一个信息源面对着大多数的受众,信息源的都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办人所决定。观众没有权利、也没有相应的渠道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信息源的方,也不能与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但新媒体的传播机制是,一个信息源可以由无数的受众来分享,同时,受众又能将自己的观点、看法与信息源的方以及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讨论,因此,新媒体比较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而广播电视新闻由于互动性不足,发展比较缓慢。

2.2时效性滞后

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时效性滞后。当然,所谓时效性滞后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与以往的报纸新闻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并不滞后。这种时效性方面的滞后,所引起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无论就综艺类节目,还是热点新闻、电影、电视剧等,广播电视新闻的播放时间都相对滞后。部分受众为了追求时尚,往往赶在第一时间获取一些娱乐资源,而且,随着新媒体对象的年轻化,时效性越来越为年轻的受众群体所关注。不能有效解决时效性滞后的问题,势必威胁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3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3.1打造品牌

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寻求自身的生存之道。新媒体虽然传播形式多样化,但由于参与的群体的层次不一,因而,新媒体的信息制作、娱乐共享不免显得粗糙,甚至出现低俗、恶搞的乱象[3]。但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承担着一定的义务,它是一个国家的喉舌,必须在民众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息、制作的节目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因此,信息的准确性较高,且比较精致。广播电视新闻利用这个优势,推出一些强档节目,树立自身的完美形象,打造不同类型的品牌节目,逐渐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3.2增加节目的互动性

首先,广播电视节目应在以往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就是说,在播放某一节目的时间段内,推出相应的互动平台,例如QQ,手机彩信,微信等。受众在接受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的同时,能够及时将某一刻的想法反馈给广播电视节目。在节目的收尾环节,节目主持人可以就受众的相关问题、看法等,做出一定的回应。当然,也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在广播电视节目的银屏下方直接以字幕的方式,向受众推送滚动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得受众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3.3立足时效性

正如前文所述,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对节目、信息的时效性非常关注,因而,广播电视新闻可以根据受众的这个特点,将信息的传播立足于时效性的基础之上。例如,在篮球赛、足球赛方面,年轻人就非常喜欢观看直播比赛。部分年轻人为了看一场直播赛事,可以整晚不睡觉。不仅如此,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中年人士也对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非常关注。因此,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来,节目的时效性越来越重要[4]。广播电视新闻应紧紧抓住这一媒体传播的特点,积极弥补自身的种种不足,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3.4与互联网融合

从新媒体的发展路径可以知道,新媒体之所以能后来居上,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帮助。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新媒体的崛起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紧密相关,没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新媒体的出现。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理应顺势而为,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展开各种合作项目,进而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虽然在前面的几种策略中,广播电视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与互联网进行了联合,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在日后的发展中,掌握主导权,广播电视新闻就必须与互联网融合起来。也就是说,借助于互联网的平台,来开展各种广播电视节目。在这种情况下,节目的时效性、互动性就能得到大大的改善。另外,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有品牌作为支撑,因此,其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

4结论

本文首先对新媒体作了简要的概述,之后,笔者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现状作了必要的分析,指出了其中两个问题:第一,互动性不足;第二,时效性滞后。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第一,打造品牌;第二,增加节目的互动性;第三,立足时效性;第四,与互联网融合。希望同归文章分析,能给读者带来些启发。

作者:郎慧单位: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雷张豪.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347-347.

[2]王崇彬.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改革途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4(4):4.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篇6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创新技术手段、更新报道理念、拓展传播功能。广播电视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基石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挑战。《广播电视学引论》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紧贴学术前沿的广播电视理论著作。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引论》专著创新广电理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全媒体时代的趋势已经愈加明显。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媒体广播电视也需要不断发展理论、创新技术手段、更新报道理念、拓展传播功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挑战。由孙宜君、阎安合著的《广播电视学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孙宜君教授从事广播电视研究多年,主持了多项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社科基金等相关广播电视及传播学的多项研究课题,并执教多门与广播电视有关的课程,对广播电视业变革和发展有深入的研究。因此,这是一部紧贴学术前沿,丰富与拓展广播电视理论的著作。

一、紧贴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前沿,具有前瞻性

一部学术著作能否紧跟时展、站在学术前沿,这是反映著作学术性的关键点。《广播电视学引论》作者能够站在广播电视学科研究的前沿,紧密结合广播电视数字化变革与发展的实践,并参考、吸收了最近几年广播电视学科的研究成果。这就保证了在主题选择、观点提出、论据使用等方面能紧跟时展步伐。从书中

参考文献和数据来源看,大多为近5年的最新资料。此外,书中还适当借鉴了国外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电视及新媒体的理论与研究成果,丰富和拓展了广播电视学的研究视野。

作者在该书开头就阐明:“力图紧密结合广播电视发展、变革的现实,以新的理念和中外参照的视野来诠释广播电视传播观念与功能的新拓展。”①因而从论证案例的选取看,时新性和贴近性很强。比如在论述近年来电视节目创新情况的篇章中,作者特意甄选了《我要上春晚》、《非诚勿扰》、《新闻1+1》、《我爱记歌词》等案例。这些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获得成功的节目形态,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借鉴意义。在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呈现新特点时,作者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类型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很多节目既具有综艺(娱乐)节目的特点,又蕴含社教、专题等节目的特征……节目在形式、内容、功能上面的元素杂糅在一起,形成了“混搭”形态。如《康熙来了》是谈话+综艺+娱乐,《我爱记歌词》是唱歌+选秀+综艺+娱乐,《天天向上》是访谈+礼仪+文化+娱乐+脱口秀,《我们约会吧》是婚恋+交友+娱乐+真人秀派对+论坛+脱口秀。”②这种分析是非常中肯和很有见地的。

从书中论题看,作者深刻意识到新媒体对于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四章着重论述广播电视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强调新媒体技术与广播电视形态的重要关系。不仅如此,该书还有意识地把广播电视的发展放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去研究,第二章总结了数字化给我国广播电视业界和学界带来的新课题,比如,如何转变观念,实现多种媒体深层次融合环境下的全媒体传播,如何发挥数字化广播电视媒体内容制作优势,突破内容生产的瓶颈等等。这些论题都具有前瞻性,不论是对于普通读者还是研究人员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二、学理性强,形成科学系统的广播电视理论体系

《广播电视学引论》是一本具有很强理论性的学术型著作。该书分为13个章节,其中涵盖了广播电视学的学科体系、数字化变革、发展与现状、技术革新、传播主体和方式、节目类型研究和节目策划编排、以及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经营等方面,可谓是内容丰富、理论充足。

该书具有严密的结构框架设计,内容清晰、条理明确、逻辑性较强。该书的13章节可大致归为6个部分,分别概括为学科论、历史论、本体论、主体论、节目论、经营管理论。其中前两章节主要探讨广播电视学科特征,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广播电视概念、属性与数字化变革等。这两章属于基础学科论,主要从宏观上介绍广播电视学和本书的基本情况。第3、4章属于历史论部分,主要探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广播电视技术进步与新媒体技术变革发展。第5、6章是本体论部分,重点介绍了广播电视传播特性与功能及其符号系统。第7、8章属于主体论部分,论述了广播电视传播机构、从业人员和受众。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广播电视系统内各类从业人员的相关要求及其职责分配,分析受众作为接受主体的角色和构成、基本特点与基本权利以及接受的心理机制。节目论主要在第9、10、11三个章节论述,这一部分从节目类型、节目传播方式、节目制作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经营管理论是第12、13章,从宏观上介绍了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情况。从该书的内容分布来看,该书的6个部分相辅相成又互补互助,从宏观出发最终着眼于微观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层层深入。使该著作形成科学系统的广播电视论证体系,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广播电视理论,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三、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多样且理论结合实际

《广播电视学引论》吸收并运用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与知识,对广播电视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形成了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如在“广播电视是特别的当代文化形态”这部分,作者就从文化角度论述了“广播电视是媒介是讯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双重属性。而在论述广播电视产品经营的特殊性时,作者从经济学角度解释节目内容是凝聚了广电工作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些都说明该书作者不满足于从传统的理论视角展开论述,而是敢于从多个学科吸收营养。这样做,既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该书还做到研究方法多样化,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如将人文科学方法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心理学方法运用到分析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研究当中;运用社会学方法分别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分析广播电视的传播过程、传播功能、社会效果等。书中多处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将经典文本和案例多次引用其中,进行细致分析。此外,大量运用图表和数据也使得该书的直观性更强,给读者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对于读者而言,这是一本了解当代广播电视学术前沿的主流及趋势的不可多得的好书。书中各个章节都包含了广播电视学术领域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富有很有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①②孙宜君、阎安:《广播电视学引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6、217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篇7

【关键词】广播信号传送技术发展

近年来,广播节目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于广播节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播信号传送技术是广播行业中一种重要的技术,直接影响着广播节目的播出质量,能够极大地满足人们通过广播节目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

一、数字微波技术在广播信号传送过程中的应用

在广播信号传送技术的发展历史中,模拟微波技术曾经以稳定性好、高质量、大容量等特点作为一种重要的无线传送广播信号技术,在广播技术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通信卫星技术还没有被普及时,模拟微波技术承担了传送广播节目的重任,当前,模拟微波技术仍然是广播信号传送技术的重要补充。

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光纤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模拟微波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经过人们的科技创新,逐渐出现了数字微波技术,和模拟微波技术相比,数字微波技术具有很多的优势:(1)传送带宽较宽。数字微波技术融合了数字压缩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信号传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广播信号的传送过程中使用了信号编码的加密技术[1],确保广播信号传送的安全性。(2)抗干扰性较强。数字信号传输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抗干扰性较强,数字信号具有良好的再生特性,和模拟信号相比,在相同的传输距离以内,广播信号具有更好地传送质量。(3)投入较少。数字微波技术能够很好地兼容天线系统和模拟系统,因此极大地减少了整体的投入,尤其是在长距离的信号传送中,这一优势能够极大地减少经济投入。

二、利用宽带数据传输以实现网上点播

利用光纤、数字微波和宽带能够实现宽带和信号传送移动,实现带宽的信号接收移动化是广播信号传送技术的发展目标,因此利用宽带数据传输来实现网上点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宽带数据传输可以满足广播信号传送的随机性、广泛性、多点性特点,同时也可以利用宽带数据实现广播信号的同步传输,并且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实现网上的多媒体广播,听众可以利用电视网络或者机顶盒在网络上点播广播节目,并且可以在特定的网络平台上和广播节目主持人进行实时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广播信号传送技术的快速发展。

三、卫星Ku波段技术及其综合利用

当前,我国的卫星广播电视通信技术主要使用了B波段以及以上的通信频段,在这些频段中卫星广播电视通信技术能够和以往使用的广播信号传送技术有很好的兼容性,更容易实现并且技术成熟。但是又由于卫星广播电视通信技术使用的频段较低,该技术的信道带宽很难满足当前广播信号的传送要求,并且随着广播传送的节目数量大幅度增长,使得在同一个信号转发器中传送的信号带宽迅速减少,信号传送质量降低,不同广播节目信号之间的干扰增加,影响了广播信号传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卫星广播电视通信技术要迅速拓展更高的频段,来适应广播信号传送的要求。

卫星Ku波段技术中的Ku波段是指15~50GHz的无线电波频段,卫星电视广播的频段位于11.8~13.3KHz的频率范围内[2],卫星Ku波段技术的频段是卫星电视广播频段的3倍左右,卫星Ku波段技术和卫星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相比,具有很多的优点。(1)成本投入较低。卫星Ku波段技术接收广播信号的口径较小,无线电波波长较短,在相同的增益和口面效率条件下,卫星Ku波段技术的广播信号口径仅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的1/3,因此卫星Ku波段技术的成本投入较低。(2)Ku波段的场强很大。卫星Ku波段技术比卫星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的发射频率大很多,按照全向辐射频率进行等效,卫星Ku波段技术的地面场强会比较大。(3)Ku波段的可用带宽较宽。和卫星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相比,卫星Ku波段技术的频段较高,带宽能达到900mHz,而卫星广播电视通信技术只有400mH[3],Ku波段的可用带宽较宽,具有很高的利用率。

Ku波段的接收广播信号口径通常在0.5~2m之间,充分考虑到卫星型号的Ku频段具有极性的特点,可以将连有Ku高频头的馈源和双极性双波段的频道进行连接,提高Ku频段的抗干扰性。

四、结束语

在不久的未来,广播信号传送技术将实现互动性和实现性相结合、宽带化和网络化相结合、固定和移动相结合、地面和卫星相结合的新局面,满足不同情况、不同特点、不同方式和不同类型下的信号传送需求,不断提高广播信号传送质量。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维护;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3;tn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77-0021-02

从策划到播出,广播、电视栏目需要经过三道程序:创意策划、制作及播出。一个好的广播电视栏目至关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意设计理念,能牢牢的吸引住人们的注意力。没有精良的节目制作,再好的创意也只是空谈,节目的制作是创意实现的根本。最终将制作成的节目播放给广大群众,这样才发挥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真正意义与作用。在这其中,广播电视台的运作及技术维护也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这直接决定了广播电视栏目是否可以顺利的播出。

1各时期的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中,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变化,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也在不断的改进中,在不同阶段的技术维护工作也有着不一样的特点。

1.1广播电视系统的日益复杂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体系中,播放的频道与渠道少,控制系统也比较简单,只有仅有的几个单独独立的播放室。随着社会发展与信息交流量增大,传统的单频道广播电视技术已经不能跟上社会进步的速度,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量需求的急速扩张,广播电视播出的频道数量与种类也日益增多,所以出现了相对复杂、多变的播控系统。这种播控系统由系统集成与总控制室相互接合,对播出的节目内容的安排灵活,不仅能够制作大型视频,拥有强大的音频切换矩阵,还附加了同步电机,格式转化器等拥有更多辅助功能的设备。这种播控系统可以将所有的分支系统联系在于其,对负责不同种类与职能的子系统进行灵活的统筹与调度,用来更好的运作广播电视所播出的大宗型活动,更加的高效、方便、快捷。

1.2固体化发射系统的引进

我国的信号覆盖主要技术手段有广播电视的发射、调频以及短波。这些发射体统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有着体型庞大、耗能高、设备老旧、工作效率低以及不方便进行维护维修等缺陷,所以对于广播电视系统的维护工作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其工作量繁重,而且发生故障风险的几率大,对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维护与检测是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最终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何有效、全面的解决这种安全隐患受到了各部门的重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广播电视引进了固体化设备技术,其具有高效节能低维护的优点,全国各地的电视广播信号发射台都纷纷引进了这一技术。这项技术的引进不但缩小了机房的占地空间,较低了耗能,而且其高技术含量与可靠性也使广播电视的播出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动力。

1.3电视广播系统向数字化与多功能化的演变

广播电视发展进步的体现之一就是使数字化取代了传统的信号模拟,由信号模拟向数字化的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传统信号广播向数字音频广播(DaB)过度,而电视则过度向高清电视和DVH,综合来讲就是由模拟信号向数字化的过渡与转型。在这个过渡期中,监控系统、播放系统、传输系统等将进行全面的数字现代化建设,而数字化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也将进化成为短时高效的数字压缩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也使传输信道成为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渠道,多通道的信息传输技术随着传输容量的递增、传输内容的扩大,而被广泛应用,在信息数字化的科技发展大趋势带动下,广播电视技术中的图像、传输技术、信息技术等都迅速发展崛起,广播电视的功能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

2对于在新时代下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思维与对策研究与讨论

随着新时代人们对信息交流量需求的不断扩大,广大观众受到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无论是娱乐节目、新闻栏目、广告项目都成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新鲜事物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来源,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对于社会的信息化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与观众们对于广播电视的需求,都为广播电视媒体的飞速进步提供了压力、动力、与坚实的基础后盾。所以,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拥有更多功能的广播电视技术研究与开发具有强大的敦促作用,也使广播电视技术在革新的过程中拥有了大量的市场及驱动因素。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条件,对于新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技术维护也不断的产生新的特点和要求。所以制定长远目标、拓宽思路、锻炼新意识、学习新方法进行高效和高质量的技术维护,是满足更大挑战的主要条件。

2.1在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方面树立目标

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具有一定难度,也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从根本目的出发,树立针对性目标。

2.1.1降低设备发生故障的几率,避免大型设备故障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需要较高的广播电视设备维护水平,使主要的设备可以长期、始终的保持良好做工状态,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使其延长使用寿命,由于大型设备的故障对于广播电视的整体运作影响严重,所以维护工作中要尽量避免其发生事故。

2.1.2规范使用保养方法,降低人为失误操作所导致的故障

广播电视维护所遇到的故障诱发原因中,人为的技术操作失误是主要故障发生原因之一。随着广播电视系统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其可靠性越来越高,设备发生的自然故障率也越来越小,而人为造成的故障比例却越来越大,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在对广播电视系统设备进行维护的同时,制定一套正规做法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达到减少人为故障的发生。

2.1.3对其他部门进行严格把关,避免非技术类事故的发生

除了技术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所造成的故障便是非技术故障,广播媒体需要通过无线电波的传送来达成最终目的,在播出之前,内部的操作运行与检查过程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协调好各部门直接的配合,避免因各部门工作的衔接出现问题而导致故障的发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

3结论

新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要加强对技术维护知识的储备及技术维护的职业技能。吸纳培养高素质人才,制定约束措施并严格执行,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对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工作时时分析,处处学习,对以前的失误进行分析检讨,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故障进行预测,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更新技术维护知识,为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领域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尚立业.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综述[J].甘肃科技,2010(7).

[2]杜百川.广播电视技术进展[J].广播电视信息(上半月刊),2008(12).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特征;工作方法

1前言

广播电视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其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的系统越来越复杂,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程度逐渐提升,这就给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工作特征和工作方法。

2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特征分析

2.1工作压力大

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当前广播电视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如何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特点进行技术维护至关重要。此外,广播电视在播出时间、播出频率、频道数目等各个方面都呈现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一般广播电视节目每天播放时间为17个小时,有的甚至全天候二十四小时进行播放,这就增加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压力和成本,同时也给维护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

2.2系统日趋复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广播电视是科技化的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其播控系统、传输系统等越来越复杂,电视播放的频次、频道的数目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网络化的发展也加剧了广播电视行业的竞争,单频道的播出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这就衍生出了综合性的播控系统,相较于单频道系统而言,综合性播控系统的调度更加灵活,视音频切换矩阵庞大,周边设备齐全,例如同步机、制式转换器等,因此相应的广播但是维护工作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难度逐渐增加[1]。

2.3工作量大

广播电视的覆盖体系以及信息传输量与传输系统息息相关,当前传输系统越来越先进,相应的广播电视覆盖体系逐渐扩大,信息传输量逐渐提升,这就增加了技术维护人员的维护工作量。此外,我国卫星技术发展迅猛,卫星电视逐渐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广播电视的卫星同步传输已经成为其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的信息传输量势必会迅猛增长,在一次传输的过程中可以包含上百个节目,这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工作量。

2.4维护难度大

我国广播电视完成覆盖主要依靠的是电视广播发射、中短波发射及调频等,这些发射系统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发射系统是广播电视系统的最后环节,对于发射系统的维护至关重要,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射技术还不够先进,使用的发射设备体积庞大且效率较低,这就增加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中发射系统维护的难度[2]。

3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方法研究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有着维护压力大、工作量大、维护困难、系统复杂等特点,这就对技术维护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从维护原则、维护目标、故障发生等三个角度简要研究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方法。

3.1以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原则为基础

技术维护原则是保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基础,因此维护人员应当坚持维护原则:①细致性原则:广播电视有着系统复杂的特点,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可能因一些细节产生故障,这就需要维护人员坚持细致性原则,在维护的过程中注重对广播电视细节的检查,以此来避免故障出现或故障扩大,实现维护效果,保证系统正常运行;②灵活性原则: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逐渐提升,在技术维护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方面较多,这就需要维护人员根据故障特点和故障方面灵活的选择维护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技术维护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③养护原则:为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在广播电视系统正常工作的过程中,维护人员应当加强对相关设备及系统的养护,防患于未然,以此来降低故障发生概率,保证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稳定。

3.2明确维护目标

只有确定了维护目标才能够保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有效性,当前许多技术维护人员在维护工作中有着一定的盲目性,维护目标确定不准确。因此,应当积极提升维护人员的素质,增加其维护实践经验,这样维护人员才能够在明确维护目标的过程中从多个层面和多个技术角度来考虑,以此来保证维护目标确定的准确性,从而降低故障发生率;此外,维护工作人员在维护目标确定的过程中要以避免大型事故出现为基础,对维护流程进行细致的划分,对维护目标进行细致划分,以此来保证维护目标确定的全面性,降低故障发生概率;最后,维护人员应当对设备使用环境进行优化,保证设备良好运行的条件,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而有效避免故障的发生,从根源上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3控制广播电视的事故发生

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稳定是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根本任务,要控制广播电视事故的发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信息检查:在广播电视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非技术性的故障和事故,非技术性故障也会影响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影响电视用户的观看,相较于技术性故障而言,非技术新故障往往比较容易检查出来,这就要求维护人员要加强信息检查,有效避免非技术故障的发生;②采用新技术: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技术而言也是如此,因此维护人员应当积极掌握新技术、采用新技术,以此来提升技术维护的效率和质量,应用先进的设备来对故障进行排查,来对系统进行维护,降低广播电视故障的发生概率[4];③运行状态检查:对于广播电视系统来说,其设备运行时的状态和故障时的状态往往是有差别的,例如声音上的差别、震动上的差别等等,这就需要维护人员要加强对系统及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查,做好检查记录,以此来为故障判断提供依据,从而在故障发生之前及时进行维护,降低故障发生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对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至关重要,当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有着维护难度打、工作量大、维护压力大、系统复杂等特征,因此维护人员应当积极坚持维护原则、明确维护目标、降低故障发生概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技术维护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够保证广播电视系统的稳定运行。

作者:高晓燕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572台

参考文献:

[1]周兴.分析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特征与方法[J].科技传播,2014(05):16,7.

[2]赖文婷.论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209.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篇10

一、3G时代媒介融合的特点

随着数字化进程和“三网融合”进程的日益加快,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为信托进行信息传送,向受众提供服务的数字化复合媒体形态大量涌现,使得信息不仅能及时准确地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而且给人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3G时代的“媒介融合”有哪些特点?笔者以为:

一是具有多样性。3G时代的媒介种类极其丰富,不仅有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板报、画廊等,还有近年来陆续兴起的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此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媒介宣传平台,如户外广场电视、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电梯电视、车身广告、汽模广告、个人博客、微客、地铁广告、飞船广告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它们各有优势,各有生存、发展空间。但作为主流媒介,只有通过科学的资源整合,才能发挥最佳的媒体效应。

二是具有交互性。“媒介融合”以后,新老媒介相互交融。新媒介具备了传统媒介不曾具备的传播功能和业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实现了从传播走向交流,从灌输走向互动,与受众真正建立起实时交互联系,走向一个多元、互动、共享的新时代。老的传统媒介借助新媒介的优势“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从而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态势。例如我们盐城广播传媒中心,去年与门户网盐城网融合,将各个频率的广播节目同步传到盐城网上,供受众点播。今年又与数字互动电视融合,目前,盐城数十万数字互动电视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点听我们人民台、交通台和黄海明珠台的52个广播栏(节)目。如今,盐城的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也正在进行深度融合,不同媒介的功能可以集中到同一个媒介终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一媒介也可以进行多项传媒功能的传递。

三是具有集散性。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打破了以往信息交流中的地域限制,成为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的集散地。新媒介正在由被动的传统媒介新闻的拓展平台,变成更加主动的新闻线索发现者、新闻热点设定者和新闻评论者。同时又给传统媒介提供更多的信息源,使传统媒介的传播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比如,我们近几个月对上海世博会有声有色的宣传报道和对长江中下游多省特大洪涝灾害的报道,其信源有的是自采,有的是城际广播交流中长三角地区兄弟广播电台提供的,而更多的则是从网络新媒体中资源共享的。像世博会世界各国家馆的馆日活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馆周活动等,如果我们都去现场采访,无疑成本太大,又不能快捷。“媒介融合”资源共享后,很多信源便可以从集散地上“批发”或“零售”而来。

四是具有便捷性。各种高科技手段的飞速发展及其相互融合,必然使得广大受众获取资讯的平台及渠道更加方便快捷,可选择的余地也会越来越大。例如,网络用户可以在电脑上通过网络阅读各种报纸,收看各类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和收听众多台的广播节目,3G手机用户可以直接从手机上浏览网页和新闻,DaB多媒体数字手机和nGB广播电视网的逐步普及,则可以让受众在收听广播的同时,收看视频。人们可以通过身边的自己喜欢的任何一种媒介载体,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资讯。

五是具有透明性。“媒介融合”后,过去传统媒介对一些舆论监督信息的“封、堵、卡、压”现象已不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三善论”,提高了媒介素养,不再简单地给媒体施加压力;另一方面,新媒介能够促使社会公众隐性的政治诉求得以公开彰显,使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有了表达话语权的舆论场。这种透明性拓展了群众的监督空间和渠道,也推进了政府运作透明化、行政信息公开化。近年来通过网民在网络媒介上的政治监督、舆论监督、网络举报、网上反腐、网民问责等,一批批贪官被扳倒落马,公民的知情权逐步得到了认可和尊重,惠风和畅的政治民主风气正在蔚然形成。这也说明“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为党和政府推动民主政治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酿造了新的环境。

二、3G对市、县广播业带来的现实影响和挑战

市、县广播业创办时间虽然不短,但由于受电视的影响和冲击,全国大多数市、县目前广播发展滞后于电视,经济实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技术更新进步缓慢,内容产业延伸步履艰难。进入3G时代后,新媒介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加快发展,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介也将逐渐向手机媒体靠近。而市、县广播传媒因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瓶颈约束,现在仍处于“坐而论道”阶段,尚不能“起步而行”,更谈不上“大步流星”了。

但是应该看到,目前市、县广播业与手机媒体融合的发展速度不快是暂时现象,只要方向对头,目标明确,后进者也会迎头赶上。就以我们经济后发展地区江苏盐城为例,目前全市数字化互动电视用户已达24.5万户,约占总用户的10.2%,有数字互动电视的用户,都能收听到互动广播节目;全市网络用户累计已达140万户,目前“三网融合”尚在积极运行中,一旦真正实现“三网融合”,广播节目进入nGB,前景还是十分诱人的。如果整个广播业融入3G,将极大地方便用户使用,用户除了能够通过手机实时收听广播,也可以下载、查询、点播已经播放过的广播节目,不仅能满足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也能满足用户的休闲娱乐及根据需要获得的资讯需要。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3G给广播业带来美好前景,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广播是线性传播,稍纵即逝。其非实体特点又使得用户无法看见、无法触摸,只能顺序收听,不与新媒体融合就无法倒序点播;二是目前不少市、县广播自办节目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县级广播媒体甚至抄复电视新闻稿件,广播单位的创收渠道仍然没有跳出“广告加联办协办节目”的窠臼,对非广告的其它资源开发利用不够,节目和内容产业拓展的竞争力都不强,造成广播产业链短小脆弱,限制了广播业的收入扩张与规模扩张。少数县级广播从业人员甚至依赖电视挣钱发放工资福利;三是广播业的市场还未拓展成形,市、县广播媒介不小一部分广告和联办协办节目收入还是靠关系、靠人情、靠广告从业人员不辞劳苦地“跑”,死皮癞脸地“叮”,其播报形式仍然是自制自播或直播。像我们盐城广播传媒中心近年虽创造了透明直播室,强化了与受众互动,但一直没有条件置办透明直播车,也没有试水“制播分离”从市场上购买广播节目播放,城际交流、互利互惠的节目形态也不够宽乏。这就造成了广播业的人才、资本等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尤其是县级广播媒体,原有的骨干人才大部分流失、转岗,新选聘的“先天不足”,几乎招不到对口专业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四是广播业正在面临其它媒介的巨大压力,比如地铁、高速公路、城际公路和城市公交等车船载电视已大量出现,广播媒体稍迟一步就会坐失良机。互联网信息量巨大、互动性超强、多媒体融合的特点更是吸引了大批受众。而在大城市,由于便携与价格逐步低廉等优势更是让手机在大、中、小学生人群中抢了先机,我们广播传统媒介如果夜郎自大、小进则满,在众多挑战面前必然自食其果,悔之晚矣!

三、3G时代市、县广播业的发展机遇和对策

虽然在新媒介的冲击下广播事业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境,但是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和积累70年经验教训的“老”媒体,广播业自身的优势和生命力又让其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广播业不会消亡,也不会衰退。

首先,广播业具有独特的几大优势。一是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民广播诞生已70周年,哪个媒介也没有它经历丰富。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广播业积累了丰富的人才、人力资源与珍贵的资讯经验。笔者留心去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与中央广电传媒进行“60年广电60人”评选,从被选出60人的履历来看,几乎有半数人是从广播业摔打锤炼出来的。现在我国的汽车业发展速度惊人,有车一族队伍日臻扩大,大家开车上下班和出行,哪个不喜欢打开收音机听广播呢;二是广播属于大众传媒,覆盖面广,收听简便易行,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网络与计算机尚未全面覆盖的农村、山区、船户和渔民家庭,广播甚至比电视用户更多,覆盖人群更广,广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生重要的影响;三是广播的终端接收器体积小、耗电少,方便携带及收听。人们常见老人晨练时,一边散步、做操、打太极,一边收听广播;中青年坐车、坐船,常见有耳麦挂在耳边,他们大多也是在收听广播;这种明显的流动接收和边做事边收听的伴随性,以及睡在床上不开灯、不睁眼,静静地欣赏音乐的休闲性,都是其它新媒体无法比试广播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及重大国际赛事进行时,广播传播的快捷、便利、覆盖广泛的优势则更加明显。如近两年发生的汶川、玉树地震救灾事件,近期公众在出行时倍加关注的极端高温和因大雨造成的江西唱凯堤决堤、贵州关岭县山体滑坡等长江中下游大涝自然灾害以及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最新战况等,大多都是打开收音机,迫不及待地聆听最新信息的。可见“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广播的优势仍是不容低看的。

其次,广播广告价格低廉、短小精悍,富有冲击力。与时下的电视广告、网络媒体广告和户外各类广告价格相比,广播的广告收费和联办协办节目收费是相对偏低的,而且重复次数多,覆盖面广,冲击力大。理性的广告商为了获得低投入高回报的效应,还是愿意把广告经费投向广播的。到2009年,我国广播业广告收入保持了连续8年的增长,就足以显示出以声音为媒介的广播仍然生命力旺盛,并受到听众青睐。

再次,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广播,扶持力度逐年增强。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不断启动“村村通工程”、“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双入户工程”、“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新一代广播电视示范网(nGB)工程”等重点工程,“三网融合”也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各级地方政府都把信息工程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十一五”期间加大了投入,现在正在筹措编制“十二五”规划。政府的高度重视无疑是未来广播业发展的巨大推力,广播业兼得“天时、地利、人和”。

四是广播在“夹缝求生”中将更加注重探寻特色化发展之路。“媒介融合”给广大受众提供了媒介文化的“满汉全席”,但“精神大餐”中也要各道菜有各自的特色。广播专业频率有特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持久的发展。市、县广播媒介按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级电台节目样式模子照脱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贴着地皮”创造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内挤外压”的处境中“夹缝求生、得露生长”。现在,手机3G媒体的出现迎合了大众的需要,广播就需要更具个性化,更需要对市场有进一步的细分,既兼顾大众化,又满足小众化的需求。我们盐城广播传媒中心的人民台、交通台和黄海明珠台三个频率,近年来针对农村受众、老年受众、妇女受众、农民工受众、上班族受众、学生听众、少儿听众和旅游出行受众,陆续开办了《996新闻大视野》、《939活力早7点》、《夜色盐城》、《一路同行》、《新农村广播网》、《打开广播听电视》、《倾听老淮调》、《少儿时光》、《千里有缘》、《快乐主妇》、《男生女生》和《吃在盐城》、《教育面对面》等栏(节)目,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初步彰显了效果。如果将这些短小精悍的节目融入3G手机,那更会如虎添翼,从而为广播业的发展拓宽道路。

挑战、机遇共存,压力、动力齐备,3G时代,市、县广播业未来发展如何突出重围?笔者认为有必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抬高目标、放低姿态,适应传媒业的发展趋势,加紧媒介融合。现阶段,要抓紧进行有线网络和数字化升级改造,将节目融入系统内的网站门户网,融入数字互动电视网,还要解放思想,积极与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短信、彩信等多种手段,为广播节目蓄势、造势。一旦“三网融合”全面普及、3G手机广泛运用,便能发势得惠,由弱变强,凸现广播的诸多优势。

二要埋下身子、多下基层,办好有特色的自办节目。要想广播有更多的受众,节目是根本,特色是关键。要树服务型广播的理念,紧密结合市场办节目;要树立创新办节目、创新经营的理念,围绕受众需求办节目;要树立品牌营销、多搞创意性活动的理念,努力打造看得见,能参与的广播,努力构建广播舆论空间的生态平衡,提升广播舆论引导能力。比如我们近年来以会员制方式突破重点行业;以透明直播室的方式加快定频布点和视频直播;以城际互惠交流的方式,扩大信源、压缩节目生产成本;以强化媒介自律、媒介他律、加强专业素养教育和培训的方式,规范节目生产流程,确保核心价值导向不越轨偏位等。这些做法都是打造特色、创树品牌的创新创意行为,今后仍然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三要积极发展数字化内容产业,有效试行“制播分离”,壮大经济实力,为融入3G积累资本。“三网融合”已成为一种国家行为和国家意志,3G时代必将惠泽市、县广播业,但关键是如何转危为机,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抢抓机遇,赢得发展先机。当务之急是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始终将内容生产作为生命线,加速“渠道制胜”向“内容为王”转换,加快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竞合发展,以期在与电信、移动、联通的合作竞争中占居制高点,赢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