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资源知识点十篇旅游资源知识点十篇

旅游资源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7:36

旅游资源知识点篇1

关键词:说课;教学研究;旅游资源学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的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说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学的思路和规划,说课要进行精心设计。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说课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说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把课说好,应从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探索多种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2]宋清文.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

旅游资源知识点篇2

旅游是由客体(旅游资源)、主体(旅游者)和介体(旅游业)三大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旅游资源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旅游资源的形成、特点、分类、分区、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设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地质学、地理学、历史学、美学、规划学等多门学科,是旅游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素养。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美学特征以及观赏性,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容易忽略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地理要素,而突出运用优美的语言、形象的图片、录像等来描述和形容景点的外形特征。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旅游人才,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旅游资源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运用优美的语言、形象的图片、录像,还应该要求教师分析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及形成条件、原因等,只有这样,才能从科学的层次上去了解旅游资源,才能真正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的整体素质,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及分布。旅游资源总是分布于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及分布,离开了这一地域环境,旅游资源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因此,在旅游资源的授课过程中,应充分使用地理挂图来介绍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及空间分布;利用地图册和填绘地图等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感和地图使用能力。这种空间感和能力对旅游从业人员来讲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帮助旅行社设计更好的旅游线路,使旅游营销人员更好地把旅游产品推销给广大旅游者,也能使导游在工作中少犯错误、不犯错误,提高服务质量。

2.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条件及成因。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杰作,有其特有的地理成因。如:地貌景观类旅游资源由于岩性的差别会有悬崖峭壁与低而和缓的不同,会有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的不同;举世闻名的钱塘江潮更是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喇叭型的河口;近岸是葱郁的森林,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山峰,静谧得如同一幅油画的长白山天池,竟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洼地积水形成的湖泊,等等。人文旅游资源也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形成的,如不同民族具有的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对于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条件及成因的科学性了解,远远要比知道几个神话故事或传说更为有用,更有说服力。特别是随着全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外出旅游已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休闲,而是为了从大自然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首先具有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

3.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指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进行各种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旅游资源课程教学中应补充适当的交通知识,例如: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如何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进行旅游,那些交通方式可以构成富有吸引力的特殊旅游活动,中国的主要铁路线、公路线、水运及航空线布局,旅游线路设计怎样不走回头路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将来所从事的旅游服务业中能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

4.旅游资源的其他地理知识。旅游消费不像其他消费,用金钱可交换到等价物质。旅游的意义更在于一种体验、一份回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旅游活动更加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人们出游除了消费,还想通过旅游来增长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这就对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导游的知识面要广,要有真才实学,这样,讲解时才能以丰富的知识做后盾,做到言之有物。地理知识包括许多内容,如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现象、地理数据、地图、交通、气象与气候、风物特产、民族、风俗民情等等。这些知识是导游讲解的素材,是导游服务的“原料”,是导游的看家本领。如导游对长江源头、长度、地位、流经省市、沿岸经济状况、沿江风土人情等的讲解,将有助于游客在更高层次上作长江之旅;对新疆气温日夜差较大这一气候现象的讲解,将使游客在品尝甘甜的瓜果时疑惑顿消。旅游从业人员具备这些知识,既可在旅游营销中吸引游客,推销旅游产品,还可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讲解传播文化、传递知识。

旅游资源知识点篇3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旅游核心竞争力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合作模式、运行机制与旅游创新研究”,鄂教思政[2008]4号2008y140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构成

(一)内涵。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发表在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首先提出来的。笔者认为,武汉城市圈的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优良的和特有的、能使整个武汉城市圈旅游业保持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区域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是武汉城市圈旅游实力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成。

(二)构成。本文所指的旅游核心竞争力,包括旅游资源竞争力、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管理竞争力三方面的内容。其中,旅游资源竞争力包括资源赋存、资源优势、资源区位、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竞争力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效率、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旅游管理竞争力包括组织接待、政府调控。

二、影响武汉城市圈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经过三年的发展,200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51.96亿元,同比增长34.0%,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64.9%。但是,相对周边的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如何提升武汉城市圈的旅游核心竞争力,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随着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开发的全面铺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的投入,逐步形成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都市旅游品牌。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圈内出现了部分低档次、低水平、近距离重复建设和项目同质化的现象,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对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整体包装。例如,武汉城市圈温泉旅游资源丰富,已开发的知名温泉有应城汤池温泉、咸宁温泉、随州玉龙温泉、嘉沦河湿地温泉等十几处,同质化现象严重,都打出休闲养生的旗号,导致各地温泉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例如,在湖北的报纸上往往可以在一个较短时间内看到应城和咸宁相继举办温泉旅游文化节的报道。又如,只有一江之隔的鄂州和黄冈,为了能与“三国”沾边,更是不惜大力建设相关设置,结果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资金分散,不能很好地将景点开发,最终出现不伦不类的局面。

(二)旅游主题形象不清。旅游形象是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反映,鲜明的主体形象能够有力地提升目的地的旅游核心竞争力。目前,武汉城市圈内9个城市都拥有了自己的主题旅游形象,但还远没有形成武汉城市圈整体旅游主题形象,影响了武汉城市圈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区域旅游合作不顺。自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以来,湖北省委和省政府提出了“八互模式”,即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要始终遵循“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节庆互动、信息互通、交通互连、争议互商”的合作模式,使武汉城市圈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也带动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然而,与武汉城市圈各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汉城市圈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却进展缓慢,旅游企业积极性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诚信问题,诚信的缺失导致中部一些旅游企业在区域旅游合作上疑虑重重,使得武汉城市圈旅游合作还停留在政府层面上,区域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旅游互动。

(四)旅游产业联系不紧。旅游产业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产业内部同类企业之间的联系,表现为旅游企业规模过小,缺乏规模化、实力强的旅游企业集团,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品牌竞争优势;二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联系,表现为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多个行业合作面临着很多难题,景区与旅行社、旅行社与旅游饭店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共同的利益诉求成为化解三者之间矛盾的关键;三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表现为旅游业的发展没有得到来自金融、环保、交通等产业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如在筹融资问题上,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缺少资金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五)旅游市场机制不全。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之间的关系上缺乏经验,导致旅游的盲目开发、无序开发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在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制衡机制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发展旅游心切,将一些景区的经营权仓促转让,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此外,各地在旅游市场监管中存在着严重的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地方的旅游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六)宣传促销力度不强。一是各城市对旅游宣传促销投入不足,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年均促销经费仅450万元,圈内其他城市更少,远远不能满足对外宣传促销的需要;二是各地过分强调自身优势,没有形成宣传促销合力,没有建立联动促销机制,没有形成整体推进氛围,没有塑造出武汉城市圈整体形象,反而出现圈内景点相互诋毁的情况,如汤池温泉和咸宁温泉就曾分别对游客诋毁对方,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景区的形象,最终将导致“一损俱损”的局面产生。

(七)旅游专业人才不足。在武汉城市圈中,除武汉、黄石、咸宁外,其他城市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文化层和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具有商务知识、法律知识、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旅游人才明显不足。其主要原因: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旅游人才开发培养、利用方面的投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人才开发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教育方面的投入,而不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在人才培养方面,既缺乏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又不太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武汉城市圈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提升

要保持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拥有可持续的旅游核心竞争能力。

(一)培育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旅游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支持企业、机构在一定旅游目的地区域内大量集聚,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培育旅游产业集群是提高武汉城市圈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

武汉城市圈可依托资源、客源和设施等基础,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半径的旅游产业集群圈;并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分别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大都市旅游产业集群副圈,重点发展商务旅游、文化旅游等;以孝感为中心,包括仙桃、潜江、天门的东翼旅游产业集群副圈,构建楚文化故里旅游区;以鄂州为中心,包括咸宁、黄石、黄冈的西翼旅游产业集群副圈,构建生态旅游区。三个旅游产业集群副圈分别由旅游吸引物构成的核心层,由食、住、行、游、娱、购等相关旅游企业构成的紧密层,为提供支持作用的供应者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院校、旅游科研机构、旅游行业协会等民间团体等构成的辅助层四部分构成,他们应避免各自景观与设施的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努力形成圈内旅游产业更紧密依存互补、营销互动,从而形成圈内整体竞争优势。

(二)塑造和弘扬区域旅游品牌。区域旅游品牌,从狭义的角度看,是指在某个区域范围内所形成的以旅游产业集群为依托、具有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旅游产业或旅游产品的地理标志。武汉城市旅游圈应在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前提下,加强旅游品牌的策划和运作,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等一系列品牌,通过著名旅游品牌的培育和鲜明旅游形象的来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

1、树立旅游目的地品牌。武汉城市圈应建立联合对外推介机制,通过公共媒体宣传、联合举办论坛、招商、推介等活动,联手推介“武汉城市旅游圈”区域经济概念,共同把“武汉城市旅游圈”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旅游区,力争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一个品牌。

2、树立旅游产品品牌。一方面武汉城市圈应根据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各地文化内涵,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当前应重点打造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三大旅游品牌,共同策划和推广武汉与周围9城市的精品旅游线路,以组合合理、品种多样的高品质、系列化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名牌;另一方面旅行社应大力整合各城市旅游资源,推出各种适合团队的跨区域旅游线路,相关市区的旅游部门也积极开展旅游资源整合,推出适合散客的新型旅游产品。

3、树立旅游企业品牌。武汉城市圈应发挥重要旅游企业优势,加强纵向和横向联合,把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三)推进和深化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创新。所谓区域旅游创新,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区域旅游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旅游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使区域内旅游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武汉城市圈旅游创新的关键在于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创新、旅游产品创新和旅游营销创新。

1、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武汉城市圈与国内其他地方一样,其区内旅游资源由不同行政区域和不同的部门管理。这种制度分割造成了旅游资源的闲置、浪费、甚至破坏和旅游决策缓慢。为了突破这一制度瓶颈,首先,各级政府要在观念上的创新,要树立发展“大旅游产业”的思想;其次,各级政府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打破所有制界限,从市场配置效率出发,大胆实施跨区域的联合和开发,可以合资、合作、租赁承包、出让经营开发权等方式,对外合作开发区内的旅游景区项目;可以引进外界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与当地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有效发展。

2、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创新。目前,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大企业、大集团几乎没有,大多为“小、散、弱、差”的旅游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当前,建立有效竞争的旅游产业组织结构是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3、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产品的创新就是不断以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甚至以新的产品刺激新的旅游需求。目前,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产品大都是建立在以资源为基础之上的观光类产品,要在国内国际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大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包括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养生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等,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经营、旅游服务、旅游技术、旅游营销等一系列环节全面实施创新,创造出世界著名旅游品牌,这样才能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提高旅游竞争力。

4、旅游营销创新。要引入“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概念,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各地要联合起来做整体规划和营销,使游客充分了解武汉城市圈的资源和文化特色。要加大促销力度,除了积极参加全国和全省举办的各类旅交会、旅游洽谈会,要重视境外旅游宣传,高层领导出席相关推介活动,聚焦国际目光,提升旅游在国际上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要引发理论研究的热点,聚焦学界目光,将旅游营销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创造政界、学界、业界、媒体共同参与的新型旅游产品推介方式。

(四)构建和利用知识联盟。知识联盟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应外部环境竞争日益激烈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战略组织模式,它是以知识为纽带的互补性的知识联合体,合作主体之间(政府、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知识转移、知识分享和知识整合等多维互动的学习过程,掌握联盟伙伴的知识技能,且与联盟伙伴共同创造新知识的动态合作过程量。从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出发,要提升其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是实施官、产、学、研之间的知识流动和借鉴,在合作的过程中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互相依赖,从而达到知识的顺利传递,知识的相互融合,实现知识的共享。当前主要应建立三种知识联盟:

1、旅游企业之间的产业知识联盟。旅游企业之间结成知识联盟,使自己能够获得其他企业的技能和知识,并可合作创新知识。同时,旅游企业也要积极参与旅游人才的培养过程,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具有职业素质的旅游人才。

2、以旅游企业、高等旅游院校与旅游研究机构为主的产学研知识联盟。高等旅游院校、旅游研究机构是旅游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作为知识联盟的合作者,三者之间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内在结盟的动力,高校、科研院所能为旅游企业提供专家支持,旅游企业能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3、以政府、旅游企业与高等旅游院校为主的官产学知识联盟。当前,在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中,政府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一方面要着力创造区域旅游核心竞争能力的和谐环境,它包括整个区域的社会秩序、整个区域各级政府的管理能力、开放水平、法律制度、文化和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以政府、旅游企业与高等旅游院校为主的官产学知识联盟,三者之间应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大力引进具有先进知识、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先进理念、经验的旅游管理人才,以保证圈内旅游人才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鲍永安.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江海学刊,2005.4.

旅游资源知识点篇4

关键词:衔接;延伸;架构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入门概论性课程,也是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的旅游相关专业都开设这一课程,取用的名称也多不同,如有《旅游学概论》、《旅游概论》、《旅游学导论》、《旅游学基础》等。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正是由于其基础性地位,导致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频繁的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或理论发生交叉、冲突,教师在教学中深感这一问题的困扰,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多未有体会,但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却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专业课程科目的增加,这种交叉和冲突现象会越来越突出。这种现象和问题,迫使笔者探究解决之道,并最终付诸于文字,以期与同行交流切磋。

一、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架构思维的提出

《旅游学概论》使用的教材,目前多以李天元主编的第六版《旅游学概论》为主。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的相关特征及基本规律展开。该专业的后续课程,实际也多是围绕着以上内容展开,是以上内容的深化和细化。知识内容上的延续与递进,不仅仅是逻辑的需要,更为该专业学生学习扎实的知识所必需。但是,这种延续与递进,就为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显然,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衔接与延伸,势必然造成知识内容上的重复,造成学生重复性的学习。这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失败。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理论框架就未真正建立,如此以来,该专业理论框架体系的建立则将更加举步维坚。知识内容的重复和理论框架体系的混乱,可能会导致某些学生甚至怀疑这个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鉴于此,笔者认为做好该课程与其他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并探索出与之相符的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已成为必须和当务之急。

二、衔接与延伸式教学内容的架构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与基础的《旅游学概论》课程,内容上的衔接和延伸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或者说,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的架构主要从两点入手。一是,从专业宏观角度,从专业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大背景角度而言,要做好内容上衔接与延伸的架构。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外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

该课程涉及到的大的学科知识内容是极广泛的,大致涉及到:管理学、经营学、经济学、营销学、资源学、地理学、文化学、产业学、策划学、规划学、设计、服务学、法律法规、心理学、美学、统计学、财务学、会计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环境学、历史学等等学科内容。与以上学科知识内容衔接延伸架构的原则,就是要把握好以下这些关系:总括与分支、宏观与微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就是说,旅游学概论中所涉及到的旅游历史、旅游资源、旅游规划、旅游交通、旅游管理、旅游经营、旅游文化、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环境等等方面的各个知识内容,隶属于相应的大背景知识,或者说只是所属领域的分支。如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资源是资源学的一个分支;旅游文化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规划是规划学的一个分支等等。

我们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再做进一步说明:学习旅游历史,首先应尽可能的掌握或通读中外历史,然后再将旅游历史放入历史长河中,进行专门性系统性学习。同样,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应首先将管理学经营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去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的专门知识体系。旅游历史与历史学、旅游管理经营与管理经营学,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课程科目,但在知识体系上是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天然的衔接和延伸,是任何人都无法将之割裂的一种衔接关系。历史学是旅游历史的基础,旅游历史必须在历史学浩瀚的材料中剪辑编撰。管理经营学不仅是旅游管理经营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市场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等等管理知识领域的基础。管理经营的原理、方法、原则、理论核心等等内容,是旅游管理经营知识的源头,它们支撑着旅游管理经营知识体系框架的建立,也规定和左右着旅游管理经营理论框架体系发展的方向。

按照上述思路推导下去,我们容易得到这样一个共识:我们仅学括性的宏观知识就已够用,再学习与其衔接的分支知识似乎成为多余。这种“共识”显然是片面的,在此,我们仍旧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应当看到,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虽然与历史学、管理经营学有天然的衔接,但也是历史学、管理经营学的延伸。衔接与延伸是齐头并进的,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延伸,但与历史学又不相同或大不相同。旅游历史是研究旅游、总结旅游的专门化的历史。旅游管理与经营与之类似,是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是适合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的集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只学习历史学、管理经营学,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或者说用历史学与管理经营学课程分别替代旅游历史与旅游管理经营课程,后果是严重的。倘若将这种观点推导下去,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或者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不用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方面的专门知识就可以精通了。反过来也一样,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了旅游历史、旅游管理,就可以达到历史学、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了。

从专业微观角度,做好《旅游学概论》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与延伸,是做好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上架构的另一个切入点,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内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

《旅游学概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主要指该课程知识内容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程度。以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旅游规划为例,这些知识内容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解中都会涉及到,在后续课程《旅游资源学》《旅游文化学》《旅游规划学》等相关课程中,同样还会作专门讲解。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对这些知识内容作哪些讲解、哪些重点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等等,必须要与相关的后续课程做好衔接和延伸。否则,在《旅游学概论》中多讲了,就必然造成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的重复。若是少讲了,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就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或无法正确理解的可能。

三、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的架构

对于《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如下教学架构方法寻求解决。一是,局部调整法,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通常将《旅游学概论》课程放在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讲授。这虽然凸显了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但从衔接与延伸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这种安排并不十分完美。从该课程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角度来看,实际上,管理学、美学、文化学、资源学、经营学等等相关课程,应作为该专业的先行课程,或作为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是极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将这些课程放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授之前进行讲解十分必要。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同,专业培养方案也不尽相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也是随着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专业名称虽然相同,但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却有一定差异或差异较大。有些学校可能会设置管理学、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的学校可能将文化学或文化资源学作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一点毫无疑问,限于学生学习时间,无论哪种学校,都不可能将管理学、经营学、文化学、资源学、美学、规划学等等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全部列入学生培养方案中,只能将其一种或几种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到培养方案中。对于纳入到该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如众多学校通常都将管理学纳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放在第一学期讲授,应放在《旅游学概论》讲授之前先行讲授。

对于无法或没有纳入到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与《旅游学概论》课程具有天然衔接性的课程,就需要教师采取简介讲授法去衔接与延伸,这就是《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教学架构的第二个方法。以历史学和《旅游学概论》中的旅游历史为例,可以较充分说明这种方法。旅游历史的学习,必须要结合旅游发生发展的大背景来讲解,如结合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人口、地理位置等等进行讲解。而这些知识内容,是历史学的内容体系。如果让学生通读历史,或者教师通讲历史,这都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除了布置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外,最有效的办法应是教师首先对中外历史作最简化的简要介绍,只要做到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大背景、串联起历史大线索、回忆起历史大事件,这就基本达到再讲解旅游历史的要求了。

教学是双向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以学生能动的掌握和实践利用为最终目的。因此,让学生自主进行衔接与延伸的锻炼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教学架构的第三个方法:自主式衔接法。以交通学和旅游交通为例,教师可只讲授旅游交通方法的知识内容,对于交通法规、交通线路、交通布局、交通管理、交通工具、交通文化等等知识内容,教师既不作专门讲授,也不进行提纲式简要介绍,可作为作业或作为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理解、自主总结,并最终与旅游交通进行知识上的衔接与延伸,厘清交通与旅游交通知识上衔接与延伸的关系。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可选取合适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自主衔接延伸的效果,当然这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有效方法之一。

旅游资源知识点篇5

论文关键词:旅游;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入境旅游业迅猛发展,各旅游企业对涉外旅游人力资源的需求急剧上升,高职加强精通外语的旅游人才培养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成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众所周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课程的实施紧密相连,而课程的有效实施又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此,应加大高职旅游专业英语的课程改革,积极推行高职旅游专业英语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从当前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来看,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大多仅对开发价值感兴趣,并停留在研究层面,对一些课程资源的实践操作研究还远远不够,还相当有限和薄弱。鉴于此,需要对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些问题作某些思考。

二、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避免的两大误区

(一)开发导向不明确

高职旅游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工具,以旅游交际为技能的复合型专业。其课程体系通常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和特色课程五个模块所构成。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往往忽视考虑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统一,而简单地将课程资源按五个模块课程进行排列组合,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面向一个专门的岗位群,并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具有“宽专多能”和“终身学习”的特征,社会对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涉外旅游人才,他们应有较全面的旅游文化知识以及较高的业务素养,他们还需要掌握较高的英语技能,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其提供就业条件,满足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www.lw881.com

(二)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尚有偏颇

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我国长期将之定义为教学资源,并把其主题归属为教材。诚然,教科书及其教辅材料,它们应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必需和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纸质印刷时代,这一点无可厚非,而且就是现在,教材仍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可悲的是,我们的很多教师错误地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虽然我国的旅游英语教材相对还比较丰富,但其中也不乏以劣替优,以次充好现象,导致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左右为难,顾此失彼,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难以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三、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民主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相结合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以院校为中心,实行开放的、民主的决策,它应组织教师、学生、校方领导、课程专家、以及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共同参与,共同来完成课程计划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它应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体现一种参与、合作、民主的原则,实现一种开放决策、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学校教务、设备、图书馆等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上级教育甚至旅游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旅游企业相互交流与合作。譬如,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会同涉外旅游机构,在涉外宾馆、饭店建立实习基地,以此共同开发涉外旅游活动的实训课程,等等。另外,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以便让课程开发者有更多的自由选择余地,让课程开发者拥有更多的民主管理权。这种多方参与、多方协作的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估,较好地实现了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与适用性。

(二)应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培养既具备丰富的旅游专业知识又掌握过硬外语交流能力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提高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的应用性便成为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向,如何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和基本的职业技能便成为其重中之重。为此,在开发利用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资源时,要以学生为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结合相关行业、职业生产实践。另外,由于旅游从业人员较强的英语能力不仅是从业人员让外国游客更多、更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和深化游客旅游知觉的基础,也是与他们心灵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重点,以不断实现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学科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原则

长时间以来,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属于公共基础课程,体现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专业英语比较薄弱,重视不够。而且,英语课时中基础英语占的课时比例偏大。另外,从教师的配备看,现任高职院校专职英语教师,毕业于普通英语专业的占多数,基本属于语言文学或者教育专业出身,大多对旅游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掌握不深,甚至一知半解;而旅游专业教师对英语知识和语言教学经验却又非“科班”出身,两者不能很好地兼容。为此,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要做到英语专业和旅游专业的相互结合;同时,辅之以适当的基础英语教育,做到旅游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的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也就是说,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注重英语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多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型等知识内容,一定要在该过程中真正体现职业融入学业再学业凸现职业的教育理念。

四、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种模式

(一)围绕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应是丰富多样的,我们强调从“非教材”、“去教材”的角度来理解课程资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材是重要的、核心的课程资源。目前,高职旅游专业英语教材在市场上可谓种类繁多,结构多样,譬如:按照旅游文化以及旅游景点的角度编写的《导游英语》(陆志宝编写);按照涉外饭店各部门、各岗位的分类编写的《饭店实用英语》(郭兆康、赵宝国主编);按照游客由入境到出境的全过程顺序编写的《饭店专业英语》(v.wordall编写);按照旅游活动的各环节编写的《实用旅游英语》(杨华主编),等等,种类繁多。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些教材的开发的确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学生及英语课程建设发挥了不少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旅游英语教材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充足的资料,但其中也不乏鱼龙混杂的,存在着层次定位模糊,与市场脱节,实训环节缺失等诸多问题。由此,今后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相关教材的开发应以学校为基地,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学生实际水平,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当前各类教学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合理调整和科学整合。教材是严肃的、权威的,但不是金科玉律。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研究、挖掘教材,发现其优点和不足,对教材采取增补、删减、置换、重组等方法,灵活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编写的预设目标。

适应新形势旅游业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旅游英语教材的内涵应有新的更全面的发展。它不仅仅包括教科书、指导书、辅助读物,还应包括多种与旅游英语有关的各种录像录音、报刊杂志、计算机软件、图书资料、光盘以及其它网络信息资源等。此外,还应注意一些“活教材”,如现实生活、社会发展、自然环境等。因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让学生分享这些资源,拓展视野,强化情感体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围绕学生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是教与学的主题。适应课程与教材开放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上,正逐渐由原来的由教学专家为主导转变为多元主体。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消费者,自然而然地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以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学生掌握旅游英语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也应该多元化,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也显得更加频繁和重要,他们已经成为了旅游英语课程资源的特殊开发者。而且,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他们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都成为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学生的旅游英语课程资源,首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教学活起来,要超越那些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学生的知识能力、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等都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份;其次,要注意激发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一切资源,并逐步改变其在教学中的客体地位,让他们变接受知识的被动逐渐到主动成为探究知识的建构者这方面来,以更好地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究性活动服务。学生开发与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具有渠道广、多、形式活等特点,要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并以此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能力,积极推进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围绕教师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高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仍相对滞后,少数课程专家仍然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广大教师尚属于配角,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没有将课程资源纳入其研究视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在学生面前展现课程专家的意图。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真正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改变只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倾向,使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对高职旅游专业英语教师而言,一方面,要确认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要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因地制宜地结合地方主要旅游资源以英语形式呈现旅游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摒弃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观点,加深了解课程资源,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尤其要把自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唯此,才能使各种资源、学校课程有机地融为一体,既不断提高其自身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技能,又更好地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

旅游资源知识点篇6

关键词:南宁市、旅游、战略思考

各国各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加以发展。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1]。面对着这样的大趋势和目标,南宁市要深化旅游业的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南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1南宁市旅游业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南宁市确立发展旅游业的产业目标。1996年成立了旅游局后,开展了旅游资源普查,依照国家旅游总局的普查规范查清了南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旅游业的规划、管理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始了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的工作,出台了若干管理规章和办法,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旅游路线猛增,接待旅游人数连年增长,南宁的旅游业形成了良好势头。2000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南宁市的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几个圈层的休闲游憩带。市区以青秀山风景区、各大公园、动物园、步行街、博物馆为主要景点;郊区有伊岭岩、灵水、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凤凰湖、药用植物园、昆仑关、扬美古镇等众多的优质景区和景点;周边地区分布着德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龙虎山等著名景点。青秀山风景旅游区在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伊岭岩风景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3a级旅游景区”。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经营,以这些景点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多条旅游路线。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树立“大南宁旅游圈”的观念,借助周边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及民歌节,开辟并推出了绿城风情游、八桂大地游、边关揽胜游、中越跨国游、邕江水上游和民歌节庆游等一批旅游线路。

1999年,南宁市获得了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光荣称号,2001年获得联合国的“中国人居环境奖”。2001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16.04%,占第三产业28.79%,旅游业已经成为南宁市新兴支柱产业,各项旅游指标在全区仅次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

2南宁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九五时期”的培育,南宁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产品缺乏精品

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拳头产品少,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也就是处于经济亏损的境地。即使在这几个游客较多的景点也存在着旅游单调和旅游项目设置不当的问题。

2.2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有专家认为国内景区建设有城市化、庸俗化的倾向,从而使各地的特点淡化,甚至消失[2]。南宁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其实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主要是生物景观资源、洞穴资源、气候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壮民族风情、大明山、扬美古镇、药用植物园等。但对这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2.3产业政策支持不足

南宁市旅游业的起步晚,产业政策不够配套和完善,对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等等的管理比较滞后。此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宾馆、饮食、商业、保险等部门关系非常密切,因而需要有大政策的观念,即制定政策时要只好考虑与其它产业的协调,目前这方面政策的制定工作也很缓慢。产业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造成了旅游业的发展呆滞,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形成。

2.4运营机制缺乏活力

从国内外的旅游业发展来看,随着旅游业从兴起到成熟,其运营机制也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市场为主,即投资渠道以市场为主,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南宁市的旅游业投资渠道单一,旅游景点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景点的经营权也大多在政府。尤其是区、市两级对旅游景区的双重管理,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的产业化进程。直接到旅游的经济效益和效益。

2.5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南宁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旅游人才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使南宁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南宁市业的战略思考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南宁市的新兴产业,对优化南宁市经济结构、改善广西旅游业格局、提升南宁市城市形象、促进南宁市的对外开放、促进南宁市的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将发展得更快。南宁市要尽早制定对策,保证南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近几年来看,南宁市旅游业应着重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3.1突出首府旅游城市的地位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市比周边城市具有更多的旅游优势,这体现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南宁市应该朝综合型旅游城市发展。首府具有强大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功能,这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南宁市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除了进一步发展狭义的旅游业外,要重视开展会议、展览、商务、、购物、探亲访友等旅游活动,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建设当中要注入旅游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空间环境,如正在建设的邕江北岸堤园路要建成为游憩大道。

3.2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

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比较好的景点作为精品景点来加以重点建设。在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选取若干个景点或景区作为精品景点景区来重点建设。在市区可选择动物园、白龙公园、南湖公园、步行街,在郊区可选择伊岭岩、良凤江、凤凰湖,在周边地区可选择得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它们受季节的比较小,游客可以随时去。以它们为节点形成精品路线。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路线的发展,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整合大区域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南宁市本身虽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客观地说它们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等先天不足的,而在以南宁市为集散中心的大南宁旅游圈内,具有部级和世界级的景点和资源,如北海银滩、花山壁画、友谊关等。应该选择德天瀑布作为南宁的旅游形象产品,整合南宁旅游圈的资源,形成南宁旅游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资本扩张式”的发展。

3.4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冲击波是政府包办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和拍卖[3],景点经营市场化和化。投资渠道也更多地来自民间和企业。因此南宁市应及早制定适应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应主要制定企业经营规范、吸引投资、旅游纠纷、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和实施办法,引导旅游业健康地发展,早日与国际接轨。在投资方面应制定优惠政策,如达到一定规模投资的旅游企业,应实行五年全免企业所得税,或按15%征收,然后返还企业再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对投资重点旅游项目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扩大融资渠道。可以青秀山风景区为试点,进行投资、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改革。

3.5进一步发掘地域文化并形成旅游特色

南宁市自身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壮乡之都、绿色之城等,也拥有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但过去由于政府资金不足、旅游经营和消费理念落后等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它们的开发和发展。显然拍卖经营权和鼓励企业投资是必由之路。可以先将几个景点(如药用植物园、扬美古镇等)拿出来做试点,取得好的效果后再加以推广。同时将精品与特色产品相结合,以形成南宁市旅游产品的主体,相得益彰。

3.6加强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一直是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这几年通过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节”和“旅游大篷车”活动,南宁市的旅游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专业性质的营销活动仍然十分缺乏。为改变这种被动和消极的局面,应该强化营销活动的意识和行为。管理部门和旅行社要对旅游资源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对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要达成共识。要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旅游促销,南宁市可以在广西旅游大篷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寻找有创意的促销方案。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和因特网定期和分批地宣传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及其优势。要尽早建立南宁市旅游信息系统,它不但为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要为旅游者提供游、行、住、购等多方面的信息,利于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

3.7培训旅游知识、法规和

旅游业是知识型产业。南宁市旅游业起步晚,短,旅游业中的管理、营销、导游等人才十分紧缺,许多旅游社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致使旅行社大多是处于小而全的原始状态,没有专业性的和规模大的旅游企业。当前急需对他们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旅游的知识和方法,熟悉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操作的规范。此外要鼓励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以素质好、能力强的专业人士来促动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南宁市业总体规划。

2.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旅游学刊,2001.6,8-12。

3.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学刊,2001.6,5-7。

StrategicConsiderationonnanningtourismindustry

旅游资源知识点篇7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对策

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

关于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在《中国地质旅游资源》中把地质旅游资源概括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纲要》中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从旅游的角度为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界定,认为旅游地质资源应该是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地质事物和地质现象,它包括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和地质现象等。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读性的天然记录,是提供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样本、典型和天然资料库。它属于自然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环境、历史与文化性。地质遗迹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遗迹就是指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地质景观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狭义的地质遗迹是指古生物化石产地、古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址及遗迹、地质构造剖面等。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物质资源部分,因为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时空的定位性和永续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空定位性就是指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固定性。从地域上看,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受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旅游地质资源与其它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季节性变化很不明显,除气候地貌外几乎没有季节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渐变性的地质运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可以改变地质地貌的形态,但它们是难以预料的突变。特别是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对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历史而言,有些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是不能用肉眼来判断其增减,所以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忽略不计。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永续性。必须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否则这种宝贵的地质遗产就会消失。

(二)不可再生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人类活动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物质部分时,这些物质就会受到损坏,不能恢复原貌。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保护,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使旅游地质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三)科普性

旅游地质资源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普及性。与其它旅游资源相比,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更加突出的科学性。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于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些旅游地质资源还是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会吸引很多地学研究者或爱好者进行研究、求知等学术旅游活动。同时,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也需要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并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普及地球起源、演化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保护、爱护地球的意识,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让游客既能观光游览又能使地学科学知识得到普及。

(四)时代性和变异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代性特征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原来不是旅游地质资源的事物和现象现在变成了旅游地质资源。例如,现在在日本已经开发了观看火山喷发景观,观看火山喷发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游览项目。

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资源会对游客失去吸引力,成为一般资源。

(五)文化特性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美学观赏性,文化的品味性。对于旅游地质资源而言,人们通过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得到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享受旅游地质资源时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文化属性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即地质公园。长期以来,一般人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地质公园予以关注,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旅游观赏价值。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范围的增加,重旅游开发,轻遗迹保护,致使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受到破环,导致存在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一)对地质公园缺乏科学研究

目前很多人对地质公园的理解就是狭义的科普旅游和地质遗迹保护。许多地区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地质公园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地质公园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系统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方面,在工作的深度、研究程度方面,在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等方面还不够,需要地学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心、研究和建设地质公园。

(二)地质公园环境问题凸显

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成为地质公园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地质公园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得地质公园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破坏。更有一些新建建筑物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环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又缺乏规划和管理,部分民众的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

(三)地质公园开发障碍

旅游开发很注重景区的主题形象,由于我国景区多功能性,导致旅游开发主题形象不突出。有的景区既是森林公园又是地质公园、风景名胜旅游区等,显得名称混乱,造成主题功能不突出,多头经营,使得很多景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在旅游开发中,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有重点地建设地质公园,特别是功能分区上要很好的进行规划,使游客能够在旅游中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多旅游专业知识。

(四)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管理体制上:地质公园景区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风景区,更是管理混乱。而没有制度保证旅游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当困难;在员工素质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轻视培训又不主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一直未得到解决;在人员配置上,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淡季工作人员闲置;以上方面都是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其他一系列阻碍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市场营销,地质公园与其他各旅游利益主体关系问题,也深深影响着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思想的指导下,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的对策:

(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开发模式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味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

(二)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选择,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较,在景观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活动的自然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典型特征和垄断性,开展生态旅游是符合地质公园建设要求的。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游人不断探讨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并受到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应该具备地理学和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地质公园要科学合理地安置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对员工进行旅游地学知识的培训。

(四)严格控制地质公园的容量

小型化的旅游规模是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以地质公园游客的数量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景区必须认识饱和与超载的危害性,应随时掌握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关注可能引起饱和和超载情况的发展,设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优势

地质公园的促销是指向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是地质公园的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所知晓,以建立潜在旅游者对景区形象的认知。旅游景区产品促销要突出产品特点,强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优势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导旅游的消费为目的。

(六)加强地质公园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是现代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地质公园发展危机可能是周围地质地貌环境的稳定性、灾害性自然及天气情况等引起,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地质公园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的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1999

2.牛继强,徐丰.庐山地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旅游资源知识点篇8

随着湖北省大力推动生态旅游建设,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在推进了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当前旅游业人才短缺的状况,本文分析了随州旅游产业急需发展和旅游专业人才资源紧缺的现状,提出了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色,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切实服务好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关键词]

旅游人才;地方特色旅游;旅游资源;需求

随州被称为炎帝故里、编钟之乡,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国务院颁布了将旅游业培育成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定位后,旅游业更是成为当地迅速发展的龙头产业,其产业地位逐步上升,发展空间不断扩大。高职旅游教育应为发展地方经济而服务,完善现代教育体系,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

1随州旅游人才需求现状与特点

随州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当地的“食、宿、行、游、购、娱”各项要素的有力提升,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紧迫的人才要求。

1.1需要旅游开发的规划人才。

随州旅游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规划设计景区景点和项目建设,当前,旅游产业正处于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亟需整合开发阶段,需要大量的能够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评估、调研、并进行开发规划的设计人才。随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由于人才短缺许多资源尚需开发。

1.2随州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全区有23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特点突出

同时,当地人文资源深厚、物产资源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原始生态型旅游开发区。因此,需要拥有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知识,了解当地旅游特色的人才来帮助开发、研究、挖掘这些特色遗产,承担旅游研发任务。

1.3旅游业的发展除了需要高级研发人才外,更需要大量的经过专业训练和学习的旅游服务管理人员。

缺乏良好的服务质量和专业能力,就会出现“一流的设施,三流的服务;上等的美景,下等的态度”这样尴尬的局面。同时,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应有进一步的调整,除了掌握常识性的旅游知识,还应掌握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外语等多方面技能,人才的需求由单一型开始向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等方面扩展,适应新时期下旅游业的发展。

2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2.1随州本土旅游资源特点分析

2.1.1独一无二的物质文化资源

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在这里开创了农耕文明,是海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1978年,随州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65件编钟,其规模之大,建筑形式之奇在世界上罕见,被誉为“世界第奇迹”。随州不愧为“古乐之乡,文物之邦”。随州文物遗存丰富,已发掘历史文化遗址168处、古墓葬(群)137处、古建筑144处、重点文物居市州前列。

2.1.2非物质文化资源独特

炎帝神农传说、神农祭典、花鼓戏,大洪山打锣鼓都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历史人文资源灿烂

随州自古是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众多的名人大家在随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

2.1.4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

随州有秀美的大洪山自然风景区,温泉资源和茶叶、香菇、兰花、木耳等农产品。

2.2结合本土资源特色,有效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2.2.1加强职业意识教育,制定职业规划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从进入旅游学校开始,就有意识地关注旅游行业的话题新闻、行业动态、以及行业案例,让学生对这份职业由陌生到熟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此外,通过聘请资深旅游专家、企业家、学者、成功人士来学校讲课、作报告、畅谈职业远景和规划,让学生加深对旅游产业的理解以及对旅游事业的前景未来的信心,让学生从学校里就树立职业理想、构建职业规划。

2.2.2加强职业责任和团队意识教育

学校应让学生深入旅行社和酒店工作,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旅游业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和学生的表面认识有极大的差别,应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好思想准备,磨练坚强的意志,树立担当责任、经受考验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在团队实习培训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设置共同完成的工作和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团队氛围里相互协作、相互学习,体会人与人思想的差异,为学生以后接触不同的人群、做好服务工作做铺垫,并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会到集体荣誉、团队力量的重要性。

2.2.3学校应与地方旅游业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技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地方文化知识,为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随州本土旅游资源深厚、文化底蕴丰富,具有浓厚的文化历史渊源,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有限、阅历尚浅,还不能深入的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神韵,无法透彻细致地针对当地的特色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做进一步的剖析,讲解时比较干瘪生硬,没有感召力和生命力,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应有目的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培育工作。首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和学习当地旅游业的品牌营销活动,如:编钟文化节、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桃花节等,让学生深入活动实践亲身感悟和学习当地的特色文化,接受熏陶,形成自己的感官意识;同时带来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文化馆,聘请研究当地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做讲座、报告,以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其次,加强对学生课外读物的指导,根据学校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让学生从入校开始每学期阅读各类课外书籍10部,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由指导老师组织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提升个人的精神品味。最后,学期末组织专业知识和技能比武,由业内专家做评委,并加大奖励力度,做好宣传,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和鼓励学生热爱本职专业,积极学习的信心。

3结语

随州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软实力支持,同样,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在地方经济的强力支持下才能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和旅游产业紧密合作,才能实现共同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将学校的发展、专业的建设、人才的输送同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连接起来,加大特色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找准位置,更好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黄竞玲于晓光单位: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知识点篇9

随着湖北省大力推动生态旅游建设,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在推进了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当前旅游业人才短缺的状况,本文分析了随州旅游产业急需发展和旅游专业人才资源紧缺的现状,提出了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色,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切实服务好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关键词]

旅游人才;地方特色旅游;旅游资源;需求

随州被称为炎帝故里、编钟之乡,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国务院颁布了将旅游业培育成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定位后,旅游业更是成为当地迅速发展的龙头产业,其产业地位逐步上升,发展空间不断扩大。高职旅游教育应为发展地方经济而服务,完善现代教育体系,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

1随州旅游人才需求现状与特点

随州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当地的“食、宿、行、游、购、娱”各项要素的有力提升,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紧迫的人才要求。

1.1需要旅游开发的规划人才。

随州旅游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规划设计景区景点和项目建设,当前,旅游产业正处于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亟需整合开发阶段,需要大量的能够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评估、调研、并进行开发规划的设计人才。随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由于人才短缺许多资源尚需开发。

1.2随州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全区有23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特点突出

同时,当地人文资源深厚、物产资源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原始生态型旅游开发区。因此,需要拥有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知识,了解当地旅游特色的人才来帮助开发、研究、挖掘这些特色遗产,承担旅游研发任务。

1.3旅游业的发展除了需要高级研发人才外,更需要大量的经过专业训练和学习的旅游服务管理人员。

缺乏良好的服务质量和专业能力,就会出现“一流的设施,三流的服务;上等的美景,下等的态度”这样尴尬的局面。同时,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应有进一步的调整,除了掌握常识性的旅游知识,还应掌握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外语等多方面技能,人才的需求由单一型开始向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等方面扩展,适应新时期下旅游业的发展。

2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2.1随州本土旅游资源特点分析

2.1.1独一无二的物质文化资源

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在这里开创了农耕文明,是海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1978年,随州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65件编钟,其规模之大,建筑形式之奇在世界上罕见,被誉为“世界第奇迹”。随州不愧为“古乐之乡,文物之邦”。随州文物遗存丰富,已发掘历史文化遗址168处、古墓葬(群)137处、古建筑144处、重点文物居市州前列。

2.1.2非物质文化资源独特

炎帝神农传说、神农祭典、花鼓戏,大洪山打锣鼓都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历史人文资源灿烂

随州自古是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众多的名人大家在随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

2.1.4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

随州有秀美的大洪山自然风景区,温泉资源和茶叶、香菇、兰花、木耳等农产品。

2.2结合本土资源特色,有效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2.2.1加强职业意识教育,制定职业规划

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从进入旅游学校开始,就有意识地关注旅游行业的话题新闻、行业动态、以及行业案例,让学生对这份职业由陌生到熟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此外,通过聘请资深旅游专家、企业家、学者、成功人士来学校讲课、作报告、畅谈职业远景和规划,让学生加深对旅游产业的理解以及对旅游事业的前景未来的信心,让学生从学校里就树立职业理想、构建职业规划。

2.2.2加强职业责任和团队意识教育

学校应让学生深入旅行社和酒店工作,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旅游业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和学生的表面认识有极大的差别,应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好思想准备,磨练坚强的意志,树立担当责任、经受考验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在团队实习培训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设置共同完成的工作和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团队氛围里相互协作、相互学习,体会人与人思想的差异,为学生以后接触不同的人群、做好服务工作做铺垫,并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会到集体荣誉、团队力量的重要性。

2.2.3学校应与地方旅游业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技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地方文化知识,为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随州本土旅游资源深厚、文化底蕴丰富,具有浓厚的文化历史渊源,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有限、阅历尚浅,还不能深入的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神韵,无法透彻细致地针对当地的特色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做进一步的剖析,讲解时比较干瘪生硬,没有感召力和生命力,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应有目的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培育工作。首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和学习当地旅游业的品牌营销活动,如:编钟文化节、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桃花节等,让学生深入活动实践亲身感悟和学习当地的特色文化,接受熏陶,形成自己的感官意识;同时带来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文化馆,聘请研究当地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做讲座、报告,以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其次,加强对学生课外读物的指导,根据学校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让学生从入校开始每学期阅读各类课外书籍10部,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由指导老师组织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提升个人的精神品味。最后,学期末组织专业知识和技能比武,由业内专家做评委,并加大奖励力度,做好宣传,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和鼓励学生热爱本职专业,积极学习的信心。

3结语

随州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软实力支持,同样,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在地方经济的强力支持下才能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和旅游产业紧密合作,才能实现共同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将学校的发展、专业的建设、人才的输送同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连接起来,加大特色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找准位置,更好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黄竞玲于晓光单位: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知识点篇10

(一)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既有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也有底蕴深厚的古城名都;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也有悠久浓郁的宗教文化;有美轮美奂的人文景观,也有天斧神功的自然景观。但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认识不够,缺乏市场观念,使得旅游产品知名度低,缺乏竞争力。很多地区对旅游经济的开发还处于传统旅游时代,缺乏现代营销、管理及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使得旅游设施落后,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许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交通落后,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另外在旅游旺季一些热线旅游地人满为患,交通及相关的生活设施问题凸显,严重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也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留下了不少遗憾。

(二)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旅游服务水平与质量不高

由于旅游市场存在着经营短期化行为,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旅游景区存在价格混乱、借机宰客、坑害旅客等现象;旅游市场“黑车”、“黑导”现象普遍,部分景区在旅游线转折点上随意加价,部分旅行社产品质价不符,旅行社存在挂靠及强迫游客接受自费项目的现象等。另一方面,旅游服务不配套,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不高。旅游服务差是旅游景点的通病,有的景区导游图缺乏全面性与导向性;有的导游专业素质及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缺乏规范性,随意性大,有些甚至对景点缺乏全面了解,对旅游产品做虚假宣传,误导游客;有些旅游企业员工服务语言和服务程序不规范。

(三)旅游经济缺乏战略经营意识,旅游资源未实现互补与共享

目前我国旅游业拥有庞大的企业群体,旅行社众多,但大多各自为政,加之行政区域限制,旅游经济发展中缺乏战略经营意识。各地旅游资源缺乏整体合作,旅游资源互补及共享不足,使得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充分利用,不同程度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旅游经济的深入发展。

(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保持旅游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长期协调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旅游资源承载力不足和资源破坏问题日益突出。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但部分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观念,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生态和环保意识,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另外,我国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及资源数量和承载力了解不足,导致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重复开发。旅游经济规模化、效益化程度低,景区景点建设高速度和低质量并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游客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也给旅游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许多游客将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在旅游过程中,随意丢垃圾、毁坏景观建筑。旅游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为迎合游客需要使景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和破坏。

二、发展我国旅游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对旅游经济的认识,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发展旅游经济,首先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认识,各地充分认识到自身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打造精品产业,营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概念,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市场运作。同时要刺激相关行业的发展,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旅游涉及到住、行、食,因而要加快旅游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健全和完善旅游市场的管理体系,加大旅游市场经济的综合整治,引进现代管理加强对旅游产业的管理与引导,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坚决杜绝损害游客权益的行为;相关部门对旅游产业的营销价格要进行宏观调控,防止旅游市场出现价格混乱现象。另外要加快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特别要注重导游的培养,提升导游素质,使游客在旅游消费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同时要加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业务技能,规范服务程序,提升服务质量。

(三)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资源区域合作

要实现旅游经济的深入发展,就必须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资源区域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区域性旅游资源合作,加强旅游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是推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打破地方保护观念和行政区域限制等造成的旅游服务壁垒,构建“无障碍旅游区”,通过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客源互送共享,实行统一套票制,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实现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用。

(四)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是发展旅游经济必须解决的问题,旅游开发必须将保护环境放在首位。要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普及生态知识,提高游客和旅游管理者的生态环境意识,转变游客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及消费模式,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有效避免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防止旅游资源的“建设性”破坏。坚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对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合理利用资源,发挥旅游资源的综合作用,及资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作用。二是掌握旅游区的承载量,积极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低的区域旅游、生态旅游等,扩充旅游空间,对热点景区合理控制游客流量,避免超承载量运行。重点加强对生态环境敏感地带的保护,根据《可持续旅游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是优先保护沿海地区、小岛屿、高山和历史文化名城四类地区。三是建立科学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及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管理体制,在政策、法律、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管理,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转变旅游产业的粗放经营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发展模式。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品结构及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正确把握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发挥政府职能,建立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监督、监测和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