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9:05

地质学特点篇1

摘要地质统计学已经成为数学地质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学科,也是表征和探究各种自然资源的工具学科,目前已经被推广到世界各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力的推动了数学地质的研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地质统计学理论现状

上世纪中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它与数学科学紧密联系,首次应用于地质学领域,促进了地质统计学这么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一、地质统计学的诞生

地质统计学是由法国马特隆教授于1962年创立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是一种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对既有随机性又具有结构性变量进行统计学研究的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数学地质方法。它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数学地质的一个独立分支,在数学地质研究领域最具生命力和发展势头。

二、地质统计学的现状特点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地质统计学已经成为数学地质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学科,也是表征和探究各种自然资源的工具学科,目前已经被推广到世界各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力的推动了数学地质的研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地质统计学的研究的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了长足进展。首先,地质统计学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展,经历了二维平面分析——三维立体空间——四维空间动态研究这种发展历程,并逐渐深入化。其次,地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步,提出了协同区域化理论,这是单变量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从而推动了多个区域化变量在时空域的结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的研究。同时,也促进了线性和非线性地质统计学的发展、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的发展,促进了多种地质统计学方法的相互弥补和融合。再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与多种学科相互影响和弥补,丰富了地质统计学的理论研究,拓展了地质研究的新方法。

(1)地质统计学与数学更加紧密的结合。地质统计学有效引入数学中的布尔随机函数概念,对于解决地质统计学中的观测尺度问题起了很大作用。

(2)地质统计学融合非线性科学理论。随着地质统计学的实践应用,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这使得它与混沌理论、非线性动力学、协同论、耗散理论等非线性科学的融合更加紧密,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这种多学科的并线应用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引入,完善了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体系。

(3)地质统计学的理论研究出现两大派系:一是以马特隆教授为主的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他们继续开展析取克里格法及条件模拟的研究,并结合协同克里格技术,创新提出多远地质统计的基本思想,形成了依赖于样品数据并求得区域化变量理论模型若干参数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包括简单克里金、泛克里金以及析取克里金等。二是以a.G.Journel(儒尔奈耳)为首的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他们研究发展了不对数据分布做任何假设的指示克里金法和分位数克里金法等一整套体系方法。这两个派系在对地质统计学中的稳健性问题研究上取得一定成绩。

(4)条件模拟技术快速发展,其应用除了评价可采矿石和局部评价问题外,还可以对工程位置部署提供帮助。条件模拟使观测点上的虚拟数据等于实测数据,很有可能实现三维空间模拟。其中,儒尔奈耳的“非高斯分布快速模拟法”很有代表性。

2、自上世纪70年代,地质统计学发展迅速,而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发展以及实际应用,高度依懒地质统计学算法程序的设计,这就使得地质统计学的软件开发研究有了长足进步,高水平、高实用性的软件层出不穷,如法国地质统计学研究中心的iSatiS软件系统和HeReSim软件系统,还有加拿大的GeoStat软件系统就很有代表性。地质统计学的软件开发在今后地质统计学的应用和发展中意义重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地质统计学在西方国家起步早、发展稳健,已经成为高等工科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的必修课程和研究课题,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矿业开采等项目。但是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并没有取得辉煌成绩,表现在地质统计学的很多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转化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地质统计学在国内应用领域的指导作用有待加强,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产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发掘。

4、目前,地质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如环境科学的研究、农林科学、矿山地质、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海洋工程、材料工程、生态保护等,可见,地质统计学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地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地质统计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体系在逐步完善,应用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已经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从地质统计学的发展前景和实践应用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地质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完善。

一方面,地质统计学核心基础理论研究逐渐成熟,且这个研究主题与其他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将时间序列分析与多元地质统计学技术相结合是现代地质统计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根据这种结合,发展了纯时间域中的多元地质统计学、时空域中的多元地质统计学及各种动态建模技术。

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地质统计学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和不完善,要使地质统计学达到非常成熟和实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还有人质疑地质统计学的研究,甚至不相信地质统计学的成果。这种状况对地质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继续加强新理论、新方法的创新和应用,特别是非线性地址统计学(析取克立格法)、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指示克里格法),各种条件模拟方法,充实地质统计学。尤其是地质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会渗透,如贝叶斯理论,模糊数学以及分维理论的结合,我们期待会产生新的发展与突破。

2、线性平稳地质统计学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其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以便更好地反映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特征,增强储量计算精度,提高应用价值。

3、多元信息综合提取和合成研究将会进一步发展。信息的广泛采集和合成分析无疑会促进地质统计学的实践应用。结合现代科技,借助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和多元动态模拟技术的优势,增强地质统计学的多元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为统计决策提供支持。

4、人工智能化的提高应用。未来发展中,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加强软件系统的可视化程度,提高反馈信息的输出质量,这是地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强化地质统计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结合,也是促进地质统计学发展与应用的重要手段。

5、资料综合问题的有效完善。目前无论是矿山开发还是石油勘探,都存在获取资料综合问题。由于所获得的资料及其获取方式不同,观察尺度各异、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今后如何把这些资料统计在一个模型中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资料的有效信息准确反映地质的空间结构信息,有待完善。

6、提高地质统计学软件包功能。各种软件包是进行地质研究的可靠工具,是地质统计学的“左膀右臂”,完善软件包程序系统、提高其功能是推动地质统计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

7、地质统计学在地学领域的实践应用会更加广泛,比如矿产勘探、油藏描述、农业生产、水资源研究和保护等。

四、小结

时代的进步给予了地质统计学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地质统计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丰满与应用水平的不断先进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它的发展空间十分宽广,正朝着理论体系化、方法多样化方向健康迈进。

参考文献:

[1]石书缘,尹艳树,冯文杰.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的发展趋势.物探与化探.2012(4):655-660.

[2]刘占族,张雷,霍丽娜,等.地质统计学反演在煤层气薄储层识别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S1):30-34.

[3]王家华,于海茂.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研究.石油化工应用.2012(10):72-74.

[4]张林,牟子平.地质统计学在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14-18.

地质学特点篇2

【关键词】“三自”教学法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未来的现代化人才,必须具有竞争精神和开拓能力,而这种能力充满在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在教育教学中了解和掌握学生气质特点后,则能更有把握、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并且可以发扬各自所长,克服、改变其短处,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动机、主动精神和浓厚兴趣,发挥各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多种才能的高水平人才。

一、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各种气质学生的特点和对学习的感知意识与行为不同,鉴于教学的具体特点,本文仅以体育教学为例:具有胆汁质特征的学生,精力旺盛,对体育运动很热爱,常常积极主动地参加,志高、胆识大,敢在大庭广众面前表现自己,他们的心境变化快,有时难以自控;具有多血质特点的学生,对种种体育活动都乐意参加,且兴趣很高,学习动作较快,但理解浮浅,定型欠准确、不巩固,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易变换;具有粘液质特点的学生,反应慢,但行为稳重,对体育锻炼有信心、有毅力、能拼搏,课后能反复练习、巩固,力图超过他人,群体观念强,能自觉遵守纪律,可令其当小组长,协助教学;具有抑郁质特点的学生,常表现出孤僻、寡言,体育运动中动作迟缓,但考虑问题较一般学生细腻,勤于动脑,注重每个动作的技术环节,对某项运动发生兴趣后,便有恒心、有毅力地去琢磨、练习。

气质不同的学生,表现出各种个性特点,但无论哪一种气质都具有积极方面的优点和消极方面的缺点。然而,气质具有相当灵活的可塑性和发展改变的可能性。一个人身上不仅具有独一气质特点,而往往反映出两种或多种特点与个性。

即使气质不同,但培养得当,一样能够成为有用之才。获得世界大型比赛多次冠军的中国女排运动员其气质不都是青一色的活泼型、胆汁质,然而由于科学训练,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终于成为了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作风泼辣、意志顽强、心理稳定、素质突出的坚强集体。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学习好、智力突出的学生,往往受升大学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压抑,不爱参加体育锻炼,怕影响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对这一部分学生应加强引导,培养其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观察了解,确认所任课班级男女生气质特点及个性差异,按气质分类编组,有针对性地教学,效果极佳。按气质理论观察编组,最终目的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力性,扬长避短,收到更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二、对“自学、自练和自控”教学法的实践与体会

教会学生自学、自练和自控,具体地说,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认真自觉地练习,让其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三自”教法的研究目的也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体育锻炼,树立终身学习、不断学习并加强锻炼身体的意识。

1.要启发和教育学生明确认识,坚持体育锻炼能使人精力充沛、思维敏锐,能提高观察能力和记忆力,以及对问题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2.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广泛掌握和运动与体育有关的学科知识、理论,如控制论、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力学、统计学、美学等,还应学习信息论、系统论等,结合实际,不断研究、总结。教师的知识要丰富实用,并要不断更新,要及时、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教师要掌握多种体育技术技能,掌握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具备灵活、应变和驾驭现代教育教学的能力。

3.进行体质测定,建立体质通知卡片,按素质进行评级编组,每年综合分析评价一次,及时向学生及家长传递学生体质信息与家长配合,共同来提高学生体质。

4.在教学中经常进行技术培养、考查、测定,按技术水平进行编组,并随着技术变化采取升降级办法,及时调整。建立班级、年级等各种代表队,树立年级体质标兵和技术典型。

5.运用心理学和气质理论,根据个性特点及发展变化进行编组,针对性更强地组织教学。

地质学特点篇3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中国重庆401331)

【摘要】地质学是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总结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分析了地质学在地理科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体现。为发挥地质学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保证。

关键词地质学;地理科学;实践性

StudyontheRoleofphysicalGeologyintheCurriculumSystemofGeographysciencemajor

LiUYong-lin

(GeographyandtourismCollege,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1331,China)

【abstract】physicalgeologyisanimportantintroductioncourseinthecurriculumsystemofgeographysciencemajor,whichisthebasistostudyothercourse.throughtheteachingcontentsandteachingcharacteristicsofphysicalgeology,thestatusofgeologyinthegeographycurriculumsystemisanalyzed.itisprovidedassuranceforplayingtheroleofphysicalgeologyinthecurriculumsystemofgeographysciencemajor.

【Keywords】physicalgeology;Geographicalscience;practicalness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构造运动、地球的演化历史及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的一门学科。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的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球发展演化史及地质学的应用。除了地质学之外,地理学也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的一门学科。因此,地质学与地理学在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上具有明显的差异[1-4]。

1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1.1地质学教学内容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结合地质学在地理科学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将地质学教学内容分为:地质学绪论、矿物岩石学、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地壳演化史及地质学的应用,并结合地理学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设置了一些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内容(表1)。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特点,目前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选用的教材为宋春青等主编的《地质学基础》。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扩展学生的地质学知识,推荐夏邦栋的《普通地质学》做为参考教材。推荐英国学者罗纳德·路易斯·勃尼威兹著的《宝石圣典》和许靖华著的《地学革命风云录》做为课外延伸读物。

1.2地质学教学特点

1.2.1内容多

地质学研究内容为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壳演化。物质组成涉及到元素、矿物和岩石三个层次;构造运动包括褶皱、断裂、新构造运动及板块构造理论等,涉及面及其广泛;地壳演化从老到新为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5个地质时代的地球古地理、古生物、古气候。因此,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地质学教学内容及其丰富,知识点及其多。

从涉及的基础学科来看,理解地质学的一些概念,必须掌握必要的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知识[3-5]。比如晶体的形态,就需要有较好的几何知识和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再如构造运动部分需要有一定的力学知识。

1.2.2地质学实践性强

地质学研究对象是岩石圈,也涉及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而为了认识地球,必须进行野外调查,收集标本和地质测量,只有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的分析和加深理解一些地质现象,这些决定了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质学的发展史,表明地质学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往复的形式。再如:矿物和岩石的鉴定,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掌握,若只通过理论学习,将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慢慢就会失去学习地质学的兴趣[1-5]。

1.2.3理论抽象

地质学中的多数理论十分抽象,若没有见过实物,单凭想象是很能理解地质学的知识点。比如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等。若能结合实验和多媒体手段,为方便学生理解地质学概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宋春青等主编的《地质学基础》教材,图件少,文字多。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影响。其次,可以使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正断层形成的动画视频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掌握地质学的知识点。

2地质学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体现

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发展观及其地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地理科学专业其它后续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又不能采用地质类专业一样的教学模式,毕竟地理科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突出地质学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特色。

2.1突出重点

因为地质学研究内容丰富,而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于地质学专业,不可能每一个地质学知识点都需面面俱到,且都讲的十分透彻。比如:矿物晶体就不需要讲的很透彻,只需学生掌握晶体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即可。再如:地球的外圈层结构,在地球概论中会涉及,因此这一部分不需要细讲。但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需详细讲授,如:构造运动的概念,形成原因等。这是学习地貌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2.2注重与地理科学专业及相关课程关系的叙述

前面已经叙述,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岩石圈,而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因此,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关系最为密切。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其它后续课程,如:地貌学、气象和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和植物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自然灾害学等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些地质学知识,才能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后续课程中的知识点。因此,在讲授地质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注重地质学与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地质学的重视,才能使学生明白地质学在整个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2.3地质学与地理学实践结合

地质学和地理学都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分支自然地理与地质学结合最为密切,在地质学野外实践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通过地质学知识来讲解地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及其产生机理。如重庆师范大学在地质学野外实践过程中,通过讲授四川盆地的地壳演化史,来讲解四川盆地在地貌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机制。

3结束语

地质学基础在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地质学中的矿物和岩石、构造运动及地壳演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以后学习地理科学专业其它后续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地质学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并结合室内实验、野外实习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深入浅出的讲授地质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常华进.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60-63.

[2]程先富.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教学方法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2):238-241.

[3]韩国栋.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课程教学计划的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4:76-79.

[4]刘护军.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09-210.

地质学特点篇4

关键词:地学基础;课程改革;农业院校

地学基础是农业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地貌学基本原理及两者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由地质地貌因素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范围较广,且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对地学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1地学基础课程的性质

地学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必备的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如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土壤、土地利用规划学、城乡规划、水土保持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地学基础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发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该课程重点地介绍了地球基本特性、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形成及特征,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沉积物和地貌、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末有的生产力,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要向地球作更多的索取,然而人类如稍有处置不当,就会招致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只有当人类都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才能与地球和谐协调,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牢固掌握地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建立正确的时间、空间观念。为理解土壤性状与环境的关系,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并顺利开展土壤、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进一步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2地学基础课程的特点

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学习过程中不易掌握。因此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了解课程的特点,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和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因此,通过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更它有利于拓宽和更新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应是针对目前环境问题的热点,总结国内外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实践性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更多知识传达给学生。

3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3.1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改革本质是课程内容的改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质科学的新理论、新发现不断涌现。因此,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不断地加以更新与调整。

(1)教学内容应与实践紧密结合

由于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实践性强,故在理论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将理论融于实践的模式,即:去培养学生的微观-宏观的思维上的转变,如室内讲解各种地貌时,可列举周边的实地地貌及利用状况,便于学生的理解与立体思维的培养。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尽量多讲述与专业有关的地质问题,把地质地貌与专业密切地联系起来,以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如讲到三大岩石的时候,除介绍其各自的结构、构造及成因外,结合实例分析其风化后形成不同土壤,可供相应的作物生长,同时还可以提出为提高农作物产量需要给土壤补充某些特定微量元素和岩石肥料而进行的土壤改良措施,从而在根本上提高耕地的质量。讲到地质构造内容时,可结合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就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农业区域合理布局、农村城镇建设布局等方面的实例融入到课堂中。

(2)教学内容及时更新

该课程教学中,相关内容随着专业课程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当今社会,信息与科技高速发展,作为专业基础课,相对于专业课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该课程的相关内容应该与专业的发展相适应。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广泛捕捉新技术、新知识信息,加速知识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造就适应生态环境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

(3)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相关科研项目

因本课程属于生态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以服务于农业院校专业课作为自身的特色,结合我院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发展的优势,将老师的与之相关纵、横项科研实例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2改革教学方法

学习和思考是相互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一个过程。因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内容(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自学内容(描述性内容、有关假说),教师重点讲述必讲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自学内容。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引发其好奇心,然后激发其挑战欲。如在涉及到地质构造内容时,应结合到“风水”与旅游景点方面的事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便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学基础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立体思维,具体过程为:具体的思维方式是将复杂的地质现象(问题)简单化,将特殊的地质现象(问题)典型化,将一般的地质现象(问题)规律化等。同时,应引导学生课堂教学的思维从微观向宏观转变,而实习时则需从宏观向微观转变,提高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我们将矿物、岩石实验与讲课同步进行,将一部分讲课内容转移到实习中,避免了不接触标本实物单纯讲课的枯燥,有利于学生掌握。一直坚持对矿物、岩石在实验课上单独测试,效果很好。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杜绝死记硬背。

3.3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它是师生互动的工具。合理地使用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解决学时少的问题,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本课程一直坚持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与实物标本、模型、录像片和其他手段相配合的方法,对学生尽量做到直观形象,使其能够消化理解。

此外,还适当采用一些教学模具,如利用滑坡体的教学模具来讲解滑坡的基本要素,同时借助Flas模拟滑坡的滑动过程,使课堂教学更具直观性。上述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主动性,同时也可节省时间,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3.4强化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加深认识和理解课堂内容,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室内实验,通过矿物的颜色、光泽、硬度、解理与断口来认识常见的造岩矿物,如:石英、长石、辉石、角闪石、方解石、石膏、云母、滑石等;通过矿物的认识进一步认识三大类岩石,如:泥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和大理岩等。为了便于学生对实体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特将相关标本以陈列的方式,布设于实验室内,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开放。

但室内实验还不能满足学生对地质地貌的认识,因此,增设了野外地质实习,在教学内容上,视实习区域为旅游景点,去品味地质地貌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立体思维。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岩石的观测,流水地貌、崩塌及重力地貌,以及断层、褶皱、倾斜岩层地貌及逆地形、冰川地貌、新构造运动的轨迹等一般的地质现象等。通过野外地质实习加深理解生态环境类专业与地质的关系,熟悉相关专业地质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巩固了所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感性认识。例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结合上述观测内容,分析不同地质特征条件下,不同区域的在农田、居民点及各种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注意的问题;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则通过实习,分析不同地质特征条件下,农业资源的利用状况。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考相应问题。使学生逐渐明确观察目的后,鼓励学生自己观察周边的地质地貌现象,变被动思考为主动思考。野外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和耳勤。

3.5优化考核制度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勤奋、严谨的学风和科学态度,适当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是非常必要的。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进行考试改革。我校地学基础课程考试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提问、课程小论文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虑到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大了实验成绩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既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避免死记硬背的知识,适当加大综合分析题比重,重点考查学生的灵活性及综合素质。

经过几年的教改探索和实践,该课程的教学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的的教学理念,去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课程教学以采用互动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和理解上的偏差,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则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立体思维的基础。

总之,地学基础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农业院校的特色和生态环境类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世策.深入研究启发式教学科学地进行课程改革[J].观点与视点,2006.16-18

[2]夏玉成工科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6,(1):110-112,152

[3]梁仕华,李子生,刘勇健工程地质学教学方式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S):56-57

[4]刘莹,王勐工程地质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12):127-128

地质学特点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结合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实际情况,提出了地方工科院校如何面向经济建设的办学方向,注重专业特色和创新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自身发展的道路。

高等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地方工科院校,要想在高科技时代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能立一足之地并发展下去,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走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找准学校位置和办学方向,提高办学规模效益

在新世纪我国教育的最大转变就是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适应这种转化,学校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即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创造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提高质量和效益。学校办学特色包括办学模式、体制、校园建设、管理体制、教育思想与观念、精神面貌与学生素质等。学校的特色最终是从培养的学生中集中体现出来。这是学校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稳定的风貌,是学校共性前提下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它是教育思想和教实践的统一,是办学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时期,高校必须改变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统一的办学体制,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要,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来办。有的高校应为国家尖端科学培养研究人才,而地方工科院校,则应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大多数院校尚需依靠自我能力,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树立新的质量观和教育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质量将取代数量成为价值取向的决定因素。因此21世纪高等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提高。高等学校也就面临着一个由数量变化向质量变化的飞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怎样一节课才算优秀课等,都需要一个新的衡量标准,新的质量观。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地方院校还必须注重自己的特色,稳步发展。确定办学特色,找准办学层次和位置。办学特色包含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办学方向,办学体制,培养目标,教学等等。地方院校办学特色是当前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特色就没有办学前途。地方院校要正视现实,解决学生的培养方向问题,即要面向生产和工程第一线,面向工程和生产基层培养人才。

二、以教学为中心,扩展学校的功能,把学校办成当地科研、技术开发和文化、信息技术的中心

面向经济、调整结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教学、科研、信息技术开发与文化的全方位多功能的中心。偏远地区地方院校更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我院办学必须面向河北经济,首先要为河北和张家口的经济发展服务。我们办学层次和结构也要根据地方经济需要不断调整。应该以工科为主,以建筑类为特色,增设管理、文学和经济类,向多科性方向发展,以适应地方经济多方面的需要。

淡化单一的隶属关系,实行学校、社会双向参与的办学体制。我院是省属院校。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变化,应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的办学体制,加强同社会的联系,使学校更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学校要和各大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董事会,与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实行联合办学,在有条件的单位建立教学基地,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质量。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提高办学效率。学校高教研究系统、图书情报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科技交流系统的建设,要引入信息技术,建成信息技术网络,使其在指导办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把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

建成当地的文化中心,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素质。高校理所当然应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建筑类院校更应培养学生的美学观点、艺术观点、哲学观点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除了在教学上安排文化课外,还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建设需要建立教工、学生文化、信息机构和活动场所。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当地文化教育服务。

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短、平、快研究是科研开发的方向。地方院校的科研应该面向区域经济市场,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短、平、快”的应用型课题研究。“短”即研究周期要短;“平”即研究课题要直接为工程生产服务;“快”即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快。过去我院进行的“锅炉供暖节能技术”、“小型果蔬保鲜冷库”、“太阳能建筑”等,既和教学结合,又直接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很快出成果出效益,反过来,又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注重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确立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要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针对性。我们培养目标主要是工程技术管理和工程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而不是学科型人才。我们的教学模式是工程技术教育而不是工程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更突出职业特点。根据这一培养模式,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要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针对性。要求学生专业基础理论要扎实,专业面宽,实践能力,特别是计算机能力、制图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强。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调整教学计划。

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建设。地方院校要有特色,各专业必须具有特色。要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优势重点办好几个特色专业。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和面向施工的管理人才是我们的专业方向特色。在教学计划中增加选修课,拓宽专业面;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如确定暖通专业特色是节能,我们在计划中增加了节能技术、太阳能利用、小型冷库设计等市场需要的特色课。建筑工程专业的特色是施工管理,我们增设了施工预算、招投标、建设监理和建筑事故分析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样,既保持了专业的特色,又很深受市场欢迎。

课程体系改革要结合专业特色,突出整体性、完整性和个性。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也是保证实现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关键。课程体系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纵向系列,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二部分为拓宽专业面所设与本专业相关和交叉的课;第三部分为轴向课主要是解决方法论和世界观方面的思想素质教育课。纵向课是基础,保证基本规格。横向课面向市场经济,培养适应性。轴向课是思想素质教育,保证学生素质特色。课程体系是按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而设置的各类课的有机结合体。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要保证整体性、完整性,要从培养方向的整体来考虑,改革方案要完整,要有系统。其次还必须有个性,以保证专业方向的特色,突出自己的优势。

地质学特点篇6

关键词:气质类型;就业指导;职业

一、气质类型理论

气质(temperament)在《辞海》里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气质是指人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变化的快慢,稳定性,均衡程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医生,他认为体液即是人体性质的物质基础,他用“四液说”来对人的气质类型进行划分。

1.胆汁质

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和较弱的抑制力,精力旺盛,反应敏捷,乐观大方,但是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缺少耐性,热情忽高忽低。

2.多血质

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适应能力强,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办事效率高,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有些惰性。

3.黏液质

能够严格遵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稳重,兴趣持久专注,善于忍耐,不善于转移注意力。

4.抑郁质

感情细腻,做事小心谨慎,善于察觉到别人观察不到的微小细节,但适应能力较差,易于疲劳,行动迟缓、羞涩、孤僻且显得不大合群。

二、气质类型与职业的匹配

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其自身的职业适应性,从事某一类的职业活动者往往会体现出一些共同的气质特征。在所适应的职业领域中,不同的气质类型者可以扬长避短,适应并完成工作。

1.胆汁质

(1)工作特点:对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工作受挫或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时,热情就会锐减,适合做反应迅速、动作有力、应激性强、危险性较大、难度较高而费力的工作。

(2)对应职业:出色的导游员、勘探工作者、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员、模特、演讲者、外事接待人员等。

2.多血质

(1)工作特点:较适合做社交性、文艺性、多样化、要求反应敏捷且均衡的工作,而不太适应做需要细心钻研、细致单调、环境过于安静的工作。

(2)对应职业:管理人员、律师、公关与人事工作、服务人员、咨询员、外交人员、驾驶员、医生、运动员、新闻记者、冒险家、服务员、侦查员、干警、演员等。

3.黏液质

(1)工作特点:是最佳的合作者,也是最容易得到上司认同的下属,较适合做有条不紊、刻板平静、固定性较强,需付出细心谨慎的工作,而不太适合从事激烈多变、富于变化和挑战性大的工作。

(2)对应职业:外科医生、法官、出纳员、收银员、播音员、文秘、会计、调解员等。

4.抑郁质

(1)工作特点:能够与别人很好地相处,胜任别人的委托,克服困难,兢兢业业干工作,但优柔寡断,面临危险紧张的情势会恐惧,适合从事持久细致的工作,而不适合做要求反应灵敏、处事果断的工作。

(2)对应职业:技术员、打字员、排版工、检查员、登录员、化验员、刺绣工、艺术工作者、机要秘书、保管员等。

四种气质在工作中各有利弊,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适当扬长避短,在选择职业上,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气质特点来考虑。

三、运用气质类型理论提高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技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按照时间一般分为入学时、在校期间及实习前这三个阶段,而气质类型理论在这三个阶段可以发挥出不同的作用。

1.入学时,根据气质类型进行专业选择

一般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有一定的盲目性,或是听从介绍人的推荐,或是考虑就业面广等,并没有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其实,不同的气质类型在学习专业技能时也会体现出相应的优劣势。例如,黏液质的人读会计专业就会有一定的优势,细致耐心的性格特点在面对繁杂的计算和概念的记忆任务时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多血质的人读销售专业也会有一定的优势,热情大方的性格特点在面对人群进行演讲和推销也是他们所喜欢的。

2.在校期间,根据气质类型进行教育教学

研究表明,根据气质类型进行教育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例如,胆汁质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在发挥自己有冲劲、反应快的优势之余,更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就更是“如虎添翼”了;而抑郁质的学生可以欣赏他们细致认真的态度,同时鼓励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多跟同学交流,拓展视野。

此外,班级管理也可以根据气质类型的特点进行,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例如,班干部可以多发挥胆汁质学生的领导力、多血质学生的创造力、黏液质学生的亲和力和抑郁质学生的责任感。日常班级事务中,可以让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一起合作完成任务,训练他们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日后进入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3.实习前,根据气质类型进行职业定位

由于青春期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没有完全确定或真实地表现出来,所以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可以再进行一次气质类型的测试。因为这时的学生基本上已经或即将进入成年期,气质类型的特点已经基本确定,可以根据此时的气质类型和专业方向,对其日后要从事的具体岗位进行一些指导。例如,同样是在电子专业方向里,多血质的学生可以考虑从事销售相关的岗位,胆汁质的学生可以考虑日后有机会进入管理层的岗位,黏液质的学生可以考虑从事工作性质比较稳定、工作内容相对单一的岗位,而抑郁质的学生则可以考虑从事需要细致严谨、具有一定研究性质的岗位。

当然,工作岗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和工作机会等因素的影响,薪酬待遇和工作地点等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也应该是学生择业时需要考虑的。我们提倡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学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可以更多地从适应社会环境的角度去考虑,但同时也应该将自己的性格特点及职业目标作为日后发展的方向,逐步地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最佳工作岗位。

总之,气质类型理论对于了解技校学生的内在特征倾向、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在专业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因材施教、协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选择就业岗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技工院校应该重视学生气质类型和其他水平测试(如兴趣、职业能力测试等),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服务,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素质、有能力的创新性技能人才,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乐业率。

参考文献:

[1]李秀侠.气质与就业指导.东方企业文化,2012(20).

[2]李宏飞.浅谈技校就业指导教育与技校就业工作.职业,2012(18).

[3]刘开清,蒋雪艳.掌握学生的气质类型有助于因材施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8).

地质学特点篇7

关键词:烤烟;烘烤温度;关键温度;稳温时间;翠碧1号(nicotianatabacumL.cv.Cuibino.1);感官质量;风格特色

中图分类号:S572;tS44+1;tS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6-3866-05

烘烤调制是烟草(nicotianatabacumL.)叶片生产的关键环节,它对烟叶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烟叶烘烤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显露和发挥烟叶在农艺处理过程中形成与积累起来的质量潜质,达到烤黄、烤熟、烤香的目的。翠碧1号(n.tabacumcv.Cuibino1)是从特字401烟用的变异单株选育出来的烤烟品种;是福建省烟区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作为当地清香型风格烟叶的典型代表还是高级卷烟的理想原料,也是行业内公认的2个特色烤烟品种之一。有关翠碧1号的烘烤工艺研究已有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变黄末期变黄程度[1,2]、定色前期稳温点[1]、凋萎程度对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3]、不同成熟度对烟叶多酚类化合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影响[4]等方面;而有关42℃、54℃等烘烤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翠碧1号烟叶质量风格特色的影响鲜见报道。42℃和54℃分别是烘烤工艺中变黄后期与定色期的关键温度点,这2个温度点的稳温时间对于烟叶烘烤过程中大分子物质能否充分降解、烟叶能否烤黄及烤香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展烘烤关键温度点的稳温时间研究,以进一步发挥翠碧1号这一特色烤烟品种的质量潜质,从而在烘烤调制方面彰显其质量风格特色,提升翠碧1号出色的卷烟工业可用性。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品种源自三明市烤烟产区的主栽品种翠碧1号;试验地点分别设在三明市的宁化县、泰宁县和永安市3地。选取大田管理规范、个体与群体生长发育协调一致、落黄均匀的优质烟示范田安排试验,每一试验地点所用烟叶取自当地同一户烟农,试验用烤房为密集式烤房。

1.2处理

1.3试验要求

同一地点的各处理同时采收、同时进烤。每一处理选取成熟度一致的烟株中部鲜烟叶10竿,每竿绑烟130片左右;密集式烤房4层烟架总装烟容量为360竿,把试验各处理烟叶放入密集烤房的第二层、装烟量按照“343”原则,分别距供热室2、4、6m的3个点进行烘烤。同一地点各处理烟叶为同一户烟农生产的烟叶,开烤时间一致;其余非处理烟叶按正常绑竿、装烟。烘烤工艺除处理中干球温度42℃和54℃烘烤停留时间有差别外,其他温度、湿度参数的设置按照2011年密集烤房烟叶烘烤技术操作方案实施。

1.4评价方法

采用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单料烟样品感官评价方法》评价各处理烟叶的感官质量。感官质量综合得分以风格特征和质量特征(包括香气特征、烟气特征、口感特征)加权计分,其中风格特征评价权重为40%,质量特征评价权重为60%。对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3软件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翠碧1号烟叶风格特征的影响

烤烟感官质量评价中的风格特征可以从香型与甜感2个指标进行评价。试验得到的翠碧1号烘烤烟叶风格特征评价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泰宁县和永安市2个试验点的烟叶中,随着干球温度54℃的停留时间从6h延长至16h,翠碧1号烟叶样品的香型表现出由“清香”向“浓透清”转变的趋势,甜感表现出由“清甜”向“焦带清”转变的趋势。宁化县试验点烟叶的风格特征总得分以m1处理最高,达到了75分,即干球温度42℃的停留时间为12h、54℃的停留时间为12h时清香型风格特征最为明显;而随着54℃的停留时间从12h延长至16h,清香型风格特征(得分)呈降低趋势。泰宁县试验点烟叶的风格特征总得分以m5处理最高,达到了78分,即干球温度42℃的停留时间为6h、54℃的停留时间为12h时清香型风格特征最为明显。永安市试验点烟叶的风格特征总得分以m8处理最高,达到了75分,即干球温度42℃的停留时间为16h、54℃的停留时间为12h时清香型风格特征最为明显。综合3个试验点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干球温度54℃的停留时间超过12h后清香型风格特征有所弱化,清甜感有所减弱。

2.2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翠碧1号烟叶香气特征的影响

试验得到的翠碧1号烘烤烟叶香气特征评价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3个试验点随着干球温度54℃的停留时间从6h延长至16h,烟叶样品基本上表现出香气质先变好而后变差、香气量先增加而后减少、杂气先变轻而后加重、香气特征总得分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干球温度42℃的停留时间分别为6、12、16h时,54℃的停留时间均以12h为最优处理。其中泰宁县试验点是干球温度42℃的停留时间为6h的m5处理其香气质(8.0分)、香气量(8.0分)、杂气(7.5分)和香气特征总得分(78.5分)都优于同地点停留时间为12h的m1处理(香气质7.5分、香气量7.5分、杂气7.0分、香气特征总得分73.5分);而在永安市试验点,干球温度42℃停留时间为16h的m8处理其香气质(8.0分)、香气量(7.5分)、杂气(7.5分)和香气特征总得分(77.0分)都优于同地点停留时间为12h的m1处理(香气质7.5分、香气量7.5分、杂气7.0分、香气特征总得分73.5分),说明变黄后期不同鲜烟叶需要的稳温时间是不同的。

2.3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翠碧1号烟叶烟气特征的影响

试验得到的翠碧1号烘烤烟叶烟气特征评价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宁化县和永安市2个试验点均随着干球温度54℃的停留时间从6h延长至16h,烟叶样品表现出细腻度先变好而后变差、烟气特征总得分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泰宁县试验点干球温度54℃的停留时间超过12h后细腻度变差、烟气特征总得分降低;其中泰宁县试验点干球温度42℃的停留时间为6h的m5处理其细腻度(8.0分)、浓度(8.0分)、劲头(8.0分)和烟气特征总得分(80.0分)略优于同地点停留时间为12h的m1处理(细腻度7.5分、浓度7.5分、劲头8.0分、烟气特征总得分78.0分);而在永安市试验点,干球温度42℃停留时间为16h的m8处理与同地点停留时间为12h的m1处理在细腻度、劲头、浓度得分和烟气特征总得分上的差异更小。

2.4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翠碧1号烟叶口感特征的影响

试验得到的翠碧1号烘烤烟叶口感特征评价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宁化县和永安市2个试验点随着干球温度54℃的停留时间从6h延长至16h,烟叶样品均表现出口感刺激性先变小而后变大、口感余味先变好而后变差、口感特征总得分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泰宁县试验点干球温度54℃的停留时间超过12h后,烟叶样品的口感刺激性变大、口感余味变差、口感特征总得分降低。其中泰宁县试验点干球温度42℃的停留时间为6h的m5处理其口感刺激性(7.5分)、口感余味(7.5分)和口感特征总得分(75.0分)都优于同地点停留时间为12h的m1处理(口感刺激性7.0分、口感余味7.0分、口感特征总得分70.0分);而在永安市试验点干球温度42℃停留时间为16h的m8处理其口感刺激性(7.5分)、口感余味(7.5分)和口感特征总得分(75.0分)都优于同地点停留时间为12h的m1处理(口感刺激性7.0分、口感余味7.0分、口感特征总得分70.0分)。

2.5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翠碧1号烟叶总体感官质量的影响

试验得到的翠碧1号烘烤烟叶总体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干球温度54℃的停留时间从6h延长至16h,烟叶样品均表现出感官质量总得分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个试验点中54℃的停留时间均以12h为最优处理。其中泰宁县试验点干球温度42℃停留时间为6h的m5处理其感官质量总得分(77.96分)优于同地点停留时间为12h的m1处理(72.12分);而在永安市试验点干球温度42℃停留时间为16h的m8处理其感官质量总得分(76.26分)优于同地点停留时间为12h的m1处理(72.30分),说明定色后期不同鲜烟叶需要的稳温时间是不同的。

3小结与讨论

烟叶烘烤是人为控制工艺条件、使烟叶按照一定的方向和强度完成生物化学变化与脱水干燥的过程。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变化以分解代谢为主,高分子化合物通过水解反应变成低分子化合物,低分子化合物通过氧化分解转化或通过呼吸作用而消耗掉[5]。烘烤过程中高分子化合物的分解产物中有许多是香气物质或香气前体物,它们的分解、转化、消耗和积累的状况决定着烤后烟叶内在质量和外观等级的优劣[5,6]。高分子化合物在分解转化过程中往往都有酶的参与,而酶活性的高低主要与烘烤环境的温度、湿度、烟叶水分含量及其作用时间长短有关;因此烘烤环境的温度、湿度及其作用时间长短等烘烤条件的控制对烟叶质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7-9]。

干球温度42℃和54℃分别是烟叶烘烤变黄后期和定色期的关键温度点。变黄期温度、湿度的高低及维持时间既影响着烟叶变黄的快慢,也影响着烟叶失水和变黄能否同步进行以及能否及时定色、并最终影响到香吃味物质的形成[5,10,11]。定色期是烤烟特有致香物质大量生成的关键时期,能否恰当把握这一时期干球温度54℃的稳温时间,关系到烟叶能否“烤黄”并“烤香”。张晓远等[12]研究表明,变黄期干球温度40~42℃、湿球温度37.5℃、持续24h的处理有利于K326上部烟叶内含物质转化充分、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提高。付劭怡[13]、蒋笃忠等[14]、王能如等[15]的研究也都表明,变黄后期(干球温度42℃左右)适当延长烘烤时间则烤后烟叶化学成分较为协调,质量较好。孙福山等[16]研究表明,定色期在干球温度50℃之后适当延长烘烤时间,并使烟叶含水量降至45%~50%,则可抑制棕色化反应,促进香气物质形成。蒋笃忠等[14]研究表明,在干球温度54℃左右较常规烘烤模式适当延长稳温时间,会使烟叶内各种酶的活性提高,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的降解,烤后的烟叶化学成分比较协调,外观质量得到改善。

本试验研究表明,随着干球温度54℃停留时间从6h延长至16h,翠碧1号烟叶样品的香型表现出由“清香”向“浓透清”转变的趋势,甜感表现出由“清甜”向“焦带清”转变的趋势,感官质量表现出香气质先变好而后变差、香气量先增加而后减少、杂气先变轻而后加重、烟气细腻度先变好而后变差、口感刺激性先变小而后变大、口感余味先变好而后变差、感官质量总得分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干球温度54℃停留时间为12h的处理其清香型风格特征最为明显,感官质量优于停留时间为6h和16h的处理。泰宁县试验点的干球温度42℃停留时间为6h的处理其感官质量优于停留时间为12h的处理,永安市试验点的干球温度42℃停留时间为16h的处理其感官质量优于停留时间为12h的处理,说明在烤烟变黄后期、定色后期不同鲜烟叶需要的稳温时间存在差异。由此可见,烟草不同品种、不同产区甚至不同水分含量的鲜烟叶所需的烘烤工艺有所不同,因此烘烤过程的关键温度的稳温时间应在基本烘烤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鲜烟叶特征特性来确定。

参考文献:

[1]刘领.变黄程度和定色前期稳温点对烤烟CB-1品种品质的影响[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7.

[2]王能如,徐增汉,李章海,等.变黄末期变黄程度对翠碧1号烤后烟叶香气成分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2):268-271.

[3]徐增汉,王能如,李章海,等.烘烤凋萎时机对翠碧1号中部烟叶香气成分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5):558-561.

[4]范雪飞.烟叶成熟度及烘烤工艺对致香前体物质的影响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5]宫长荣,艾复清,杨焕文,等.烟草调制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2-156.

[6]宫长荣,汪耀富,赵铭钦,等.烟叶烘烤中变黄和定色条件对香气特征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6,11(3):106-111.

[7]宫长荣,袁红涛,周义和,等.烟叶在烘烤过程中淀粉降解与淀粉酶活性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1(2):9-11.

[8]宫长荣,袁红涛,陈江华.烤烟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酶活性变化及色素降解规律的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02,8(2):16-20.

[9]宫长荣,刘东洋.烤烟烟叶内几种酶活性变化及对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3(1):1-2.

[10]刁操铨.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383-395.

[11]宫长荣,汪耀富,赵铭钦,等.烘烤过程中烟叶香气成分变化的研究[J].烟草科技,1995(5):31-33.

[12]张晓远,毕庆文,汪健,等.变黄期温湿度及持续时间对上部烟叶呼吸速率和化学成分的影响[J].烟草科技,2009(6):56-59.

[13]付劭怡.烘烤条件和成熟度对烟叶致香物质转化及关键品质指标的影响[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

[14]蒋笃忠,成勃松,袁芳.“两拖一低”烘烤模式对烤烟中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105-108.

地质学特点篇8

一、心理品质训练系统的构成

人的心理看不见、摸不着,复杂多变,标准较难把握,因此,需要从多渠道、多方位入手培育和锻炼。培养过程中既要通过言传身教实施影响,又要通过联系实际,身心结合,才能达到潜移默化、感知强化渗透的目的。

1.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系统

主要通过军事基本技能教学与训练、航空体育教学与训练、跳伞救生教学与训练等外场训练科目和特定项目,创造各种艰苦环境、困难和障碍,对学员进行针对性考验,意志品质磨炼。其特点是:内容直观、贴近实际、身心结合、内容广泛。

2.精神与心智培育系统

主要通过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灌输、政治教育,德育培养,完善学员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打捞思想根基,激发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战斗精神。其特点是:贴近生活、言传身教、注重养成。

3.心理品质水平检测评价检验系统

主要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模拟器材,进行针对训练;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实际观察、测试评价、心理疏导等环节,弥补常规训练的不足。紧密联系与飞行有关的实际,进行心理品质模拟训练、检测研究,质量检测分析、训练手段研究试点、跟踪反馈,适时对训练情况进行评估。其特点是:联系实际、培养综合能力。

二、心理训练的实施方法

1.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

(1)军事共同科目训练:主要包括队列队形、战术基础与防护、轻武器射击、野战生存等科目。

通过队列训练,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的顽强作风;通过战术基础与防护及轻武器射击训练,培养沉着冷静,判断能力,控制能力,增强注意力和情绪的稳定性;通过体验野外生存,地形地标识,定向越野等训练培养勇于战胜困难,顽强的意志品质、应变能力、快速准确的记忆力、判断力、定向能力。

(2)航空体育训练:主要包括田径、体操、游泳、球类、拳术、轮滑、体魄训练等科目。

通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贯穿四季的田径长跑训练,培养学员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作风;利用球类对抗性强,变化多端,情绪丰富的特点培养学员灵敏协调、机智果断、泼辣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在器械体操、游泳、拳术、轮滑、体魄训练中,重点培养学员的勇敢果断、灵敏协调、沉着冷静等综合品质。

此外,在航空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员指派轮流当区队长、班长,自编协调体操、口今指挥、变换队形、游戏等实践环节,锻炼学员大胆泼辣的性格,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

(3)跳伞救生训练:主要包括陆地平台,吊环落地,操纵特情,离机跳伞等科目。

通过陆地登台落地大强度的反复练习,重点培养学员的模仿能力、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操纵特情训练中,培养学员临危不惧、思维敏捷、情绪稳定等意志品质;通过教员言传身教、动作示范、空中跳伞,重点培养学员的勇敢、果断、顽强及应变能力等心理品质。

2.精神与心智培育

(1)政治教育,牢记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立志飞行、献身国防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诚实守信、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共产主义精神,增强飞行事业心和责任感。

(2)基础类课程的学习,用现代化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辨证思维能力,增强灵活准确判断能力。

(3)人文类政治思想教育课,打牢思想根基。

3.心理品质水平检测评价

(1)医务部门测试诊断,心理健康情况,评价学员心理发展趋势,对潜在心理矛盾进行化解,心理疏导。

(2)心理品质检测评价中心训练和提高,紧密联系飞行员的心理品质特点,重点模拟训练,心理调适,结合特殊项目测试,进行训练质量评估,指导改进教学。

三、结论

心理品质训练实践是多年经验的总结,通过实践教学实现“体”与“魄”结合,通过文化育人强化“精神”与“心智”培养,从多角度促进完善心理感知水平的成长与提高。为高质量培养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合格飞行人才提供重要智力保障。

地质学特点篇9

[关键词]水层特征地质分析防治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tD74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7-111-1

在矿井生产中,安全生产是其中长期重视、常抓不懈的首要管理课题。矿井水害发生的原因纷繁而复杂,对矿区工作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给矿区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经济损失。基于此,笔者对矿区地质情况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并就矿井地质实况进行严谨详细的测算,针对水害防治提出有效治理方案,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有效保障。

1含水层地质特征的分析和防水措施

含水层包括太原组煤系灰岩裂隙含水层、第四系上组砂砾石空隙含水层、奥陶系岩溶含水层以及上侏罗统红丝砂岩裂隙含水层四种类型,由泥岩以及泥质粉砂岩等隔水层分割开来,具有较差的水力联系。而不同含水层具有不同的补、径、排环境,同时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在含水层内的表现过程也各不相同,所以水化学特征差异性极为明显,应参考水质分析资料,并与矿井充水效应以及地质条件相结合,由此对不同含水层所具有的化学特征做出正确分析。

为对充水水源加以判明,在开采作业阶段应就一部分井下出水点实施水质分析,例如可以其水化学类型、矿化度以及离子组合为依据,判断主要充水水源。在井下通风以及矿井疏干效应影响下,煤层由原来的还原环境转化为弱氧化环境,在氧化效应下,造成水离子含量升高而pH值降低。这说明煤矿不同含水层具有不同的地质水文环境,其水文地球化学进程以及地下水补、径、排环境也同样不同,所以其化学成分差异性较为明显,利用分析井下出水点并研究其化学特性可对突水水源和充水实际情况予以判明,由此可制订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案。

2侏罗系红层物质以及富水性的研究探讨和水防治措施

由分析测试以及勘探资料可知红层物质组成以及相应的富水特性,侏罗系红层属少量泥岩、砾岩、中粗砂岩、以及掺杂灰绿色与紫红色粉细砂岩的一套沉积。测试结果发现其化学成分会因岩性的变化而改变,Cao具有较大的含量变化,主要依赖于胶结物成分,粉砂岩中主要为泥质胶结,所以具有较高含量。

以取芯和勘探过程中钻孔漏失情况为依据,同时以相邻矿井特征为参考,可将矿层含水以及隔水性分为三段:上、中、下段。其中上段约为100m厚,包括泥岩、粉砂岩和中细砂岩,在不同程度剥蚀影响下表现为裂隙发育,岩石相对较为松散,因而具有较好富水性,接触第四系砂层时则可构成补给通道;中段层厚在121.53~180.30m范围内,包括粉砂岩和中、细砂岩,伴有少量砾岩。中下部呈胶结松散状,存在小型溶孔和溶洞情况,勘测过程中钻孔存在漏水现象,呈裂隙状发育,其渗透系数为0.469m/d,可将其视作含水层;下段层厚约为50m左右,包括泥岩互层、细砂岩、粉砂岩以及中性岩,有紫红色底砾岩于底部发育,层厚0.25~20.35m,砾石特征表现为定向排列,偶尔相变为含砾砂岩或者中粗粒砂岩,单位涌水量为0.000146~0.018L/s·m,其渗透系数值为0.0016~0.55m/d,属于弱含水层。有鉴于此,在矿山水害防治相关工作中不仅应对矿井受红层底部层段地下水充水作用的影响予以充分考虑,还应对红层段整体到第四系下组之间存在的间接作用予以考虑,在低洼区域预先施工放水孔,由此来排泄采动红层水。

3针对构造裂隙进行控水研究

构造裂隙因大部分未被充填,由此创造了良好的地下水赋存空间,此区域内采掘作业进程中突水现象易发。基于此,以构造裂隙所具有的的控水特点为依据采取针对性措施,可收到良好效果。本项研究内容主要如下:

(1)对强含水层进行探查。以山西组煤矿开采为例,其充水水源主要为红层和顶部砂岩。所以对二者含水层的富水特性、水压、厚度、裂隙发育程度、与其他含水层的补给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并加以明确是矿区水害防治的前提。其中探查方法主要包括钻探——水文长观孔留设、抽水试验等;物探——音频电透视、瞬变电磁等;化探——连通试验、水质分析等。

(2)突水条件调查与明确。在强含水层进入采场阶段,突水条件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探查明确突水条件可对涌水量做出预计。主要的影响突水条件的因素包括构造裂隙发育特点和规律、含水层与可采煤层采场的间距、包括岩性以及组合方式在内的围岩特性。而探查主要方法则包括钻探——探查岩样力学指标、可采煤层与含水层间距以及煤层地层岩性及其自身组合方式;三维地震勘探——对褶曲和断层带进行探查;构造裂隙规律与矿井突水分析——探查突水情况受“构造活化”影响、构造间与突水点之间的相对位置等。

(3)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水害防治措施。目前,全煤巷道开拓属于最先进的采掘工艺,但在为煤矿企业生产提高作业效率、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防治水工作造成的一定的困难。基于此应采取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以构造裂隙自身所具有的的控水特点为依据,在工作面中构筑同层泄水巷,即沿回采煤层选择最低点的裂隙发育区域,并在两个工作面顺槽之间进行泄水巷的施工,同时安装相应的排水系统;此外还应在裂隙发育区域构筑探放水孔,对顶部含水层中蓄积的水量予以疏导排放,由此使其涌向工作面的峰值得以降低。

4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情况具有多样性以及复杂性,因而水层特点也随之产生了不同的分布规律,应从实际出发,对地质水层在不同区域内的规律进行具体分析。除此之外,地质水层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时期也会不断地变化发展,因而应具体分析地质水层分布规律,并加以深入研究。由此应重视地质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并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为生产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刁玉杰,张森琦,郭建强等.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场地选址储盖层评价[J].岩土力学,2012,33(8):2422-2428.

[2]黄薇.鄂尔多斯盆地吴堡-永宁油区长9油水层识别[D].西北大学,2012.

[3]张津海,姜洪福,张迪楠等.海拉尔盆地布达特潜山裂缝性油藏油水层识别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32(4):593-600.

[4]陈东霞.古龙南地区复杂油水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

地质学特点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化建设;思考

可以认为,任何有生命力的职业教育都蕴涵着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上的艰辛探索,任何有知名度的高等职业院校,其特色化建设过程本质上都是一种基于本地区实际的建设模式的创新与超越。如何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进程相呼应,不断创新与构建具有特色化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模式,将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学院高职办学的实际与发展现状,就高职院校特色化建设中所涉及的特色内涵、发展途径与发展道路等问题,阐发认识与思考,以期推进此项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讨论特色化建设,应基于对办学特色内涵的挖掘

1 办学特色的基本含义。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解释:“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可能体现在不同层面,包括总体上的治学方略、教育特色、教学特色、教学管理特色等层面。按照特色概念的内涵来理解,它具有长期性(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独特性(本校特有的)、优质性和稳定性(积淀形成的)。从学术研究角度分析,任何特色风貌,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特色未必完全都是优质;任何办学特色的创建,当然不能是一朝一夕做成的,它是在一定条件背景下长期探索的结晶。因此,办学特色本身蕴涵着探索性、发展性、区域性和体现方式的多元性。特色的产生受到校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只有把培养特色当做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工程来做,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特色的创建与彰显。

2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既然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那么,每所院校发展过程的重要节点都是该院校追求自我完善的里程碑,都是追求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体现。从发展的角度说,任何有影响力院校的办学特征既肇始于时代需求,也发展于时代进步。其特征的具体内涵势必随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校企合作的模式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根据王振洪先生的研究,校企合作的初期阶段为“企业配合”的单向性浅层次合作,校企合作的快速发展阶段为“校企联合”的双向性的中层次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化阶段为“校企一体”的交互性的深层次合作。?贾两袢眨?昂献靼煅А⒑献饔?恕⒑献骶鸵怠⒑献鞣⒄埂币殉晌?叩戎耙到逃?母镉敕⒄沟闹飨撸?肮ぱЫ岷稀⑿F蠛献鳌钡男滦腿瞬排嘌?J揭殉晌?咧霸盒L崃短厣?⑻嵘?赫?Φ耐揪叮?咧霸盒5摹靶F蠛献鳌碧厣?ㄉ枘诤?逊俏羧湛杀龋?丫??氲教逯苹?拼葱碌姆⒄菇锥巍S纱丝杉??煅?厣?姆⒄褂涝恫换嵬a粼谝桓鏊?缴希?厣?男纬晒?叹褪歉咧霸盒2欢涎扒笸晟朴氪葱碌墓?蹋?咧霸盒5姆⒄姑挥兄盏悖?咧霸盒5奶厣?ㄉ枰簿兔挥兄占??nbsp;

3 办学特色的建设过程,是着意提高质量与水平的过程。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命力的重要表征,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体现。鲜明的办学特色应该与高质量的办学水平相匹配,特色化建设也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来实施。特色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战略,更是一种刻意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实际措施与行为。特色化建设与教育市场的竞争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相连,但关键点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决定因素。任何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或模式之所以被人们称道,关键的也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效应好。特色化建设的宗旨本身也主要体现在质量的意义上,而并不是为特色而特色。商界的名优品牌之所以得到人们的认可,主要的也是对质量与功能的认可。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角度说,改革不适应时展的旧模式,摈弃落后的陈腐观念,创建新的有价值的模式,无疑是提高质量的需要。所以,办学特色的建设过程就是着意提高质量的过程,特色的建设是为更好地提高质量,这也是办学特色内涵的应有之义。

二、确定特色化战略,必须关注发展策略与途径

1 关注办学特色的发展道路。院校不同,办学特色形成的背景差异不同,办学特色形成所经历的道路也不完全相同。不同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积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不同院校办学个性特点的形成。有长期历史积淀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培植和挖掘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办学特色;处于后发展型的高职院校,则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吸纳高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创造性地进行特色化建设,进而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

2 探究办学特色的区域化。许多高职院校之所以能够办出特色,其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基于地方特色的经济,蕴涵着经济发展的特色。不同的经济带有不同的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上的若干差异。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占主导地位的高职人才培养的宏观模式,但在实施层面上,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工学结合,如何实现与新的高端经验的嫁接,仍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与本校的实际,不能盲目地生硬照搬。因此,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学校发展的结合点就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3 研究特色化的起步途径。尽管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但不等于特色是一种历史的总结,是一种简单的抽象。从一定意义上说,特色是一种新的探索,是一种新的起步。历史的积淀未必就是形成特色的唯一前提。办学特色的形成,可以是上百年,也可以是几十年,而有的特色层面,比如某一教学模式的形成很可能就是最近几年的探索而成。从实现途径角度看,对经济建设的“最新发展区”的认识、对高职教育的“最新成果区”的认识、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最新探索区”的认识,往往成为特色化建设起步阶段的关注点。

4 选准特色化建设突破口。创建办学特色,关键是选择适当的突破口。应当将传统的优势与新的办学需要紧密结合,基于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分析,确定自身的特色化办学方向和突破点。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发展为例,学院根据历史传承、所作贡献、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了立足生态行业,以培养生态建设人才为特色,以服务生态建设领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绿色产业发展为己任的特色化发展战略,确定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良”办学指导方针,谋求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北方唯一一所生态工程类高职学院。

三、实施特色化建设,必须脚踏实地扎实前行

特色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王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探索,需要将具体的工作任务与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紧密融会,脚踏实地、扎实推进。

1 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先进的理念,包括新的知识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等,不能只作为几句标语口号悬挂起来,应该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群体行为中。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在实施特色化建设进程,确立了“德育为先”、“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等教育理念,并将这些教育理念融人到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中,通过实施“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系统工程,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努力把先进的理念融人到具体的行动中,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2 确定特色化专业建设,实施重点突破。特色化专业建设是办学特色化的重要表现,注重特色化专业建设,发挥特色专业的引领与连带功能,会大大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