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十篇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十篇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9:39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篇1

【关键词】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问题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1]。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承担着本市及周边县市的医疗任务。通过对本院住院患者疾病构成的分析,可以反映我市人民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水平,便于合理配置资源和技术人员,有的放矢的加强健康教育。现将本院2003~2008年住院患者前十位疾病构成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来源于本院2003~2008年住院患者疾病分类年报表,疾病分类严格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标准进行分类,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结果与分析

2.12003~2008年本院住院患者前十位疾病构成及顺位见表1。

表1

2003~2008年本院住院患者前十位疾病

疾病类别

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3~2008年合计

顺位构成%顺位构成%顺位构成%顺位构成%顺位构成%顺位构成%顺位构成%

损伤和中毒119.4120.3118.7118.5119.0115.7118.5

循环系统疾病212.6213.3313.1213.9213.8214.0213.5

消化系统疾病311.8311.9213.3312.1311.5312.4312.2

呼吸系统疾病410.949.8410.3410.049.949.6

410.1

肿瘤58.158.058.259.358.258.858.5

妊娠分娩产褥期67.867.658.259.367.868.7

68.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84.574.874.174.474.975.174.7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75.183.583.692.984.083.883.8

传染病

92.8102.693.283.093.0

92.9

92.9

神经系统疾病102.692.9102.6102.6101.9101.9102.4

占全疾病谱的构成比(%)85.584.685.486.184.083.184.7

2.2住院患者前十位疾病分类构成2003~2008年住院总数为82801例,住院患者总数为75193例,前十位疾病患者总数为63707例,占2003~2008年住院患者总数的84.7%。排在前五位的疾病分别是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占2003~2008年住院患者总数的62.7%。这五类疾病直接影响我区人们生存质量,因

Doi:10.3760/cma.j.issn1673-8799.2010.06.176

作者单位:032200山西省汾阳医院(马小青张学军靳建宏);

吕梁市人民医院(梁艳玲)

此针对这些疾病的防治应成为健康教育的重点。

3讨论与建议

3.1损伤与中毒多年来一直高居首位,已经成为健康的重要威胁。按其外部原因分类,运输事故占35.5%,其中骑摩托车人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占10.7%;意外跌伤占11.5%,加害占6.0%,故意他自杀与自伤占2.3%。

运输事故成为意外伤亡的主要原因,行为干预应成为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有项手段。有关部门应拓宽道路,改进路况,加强路面修建和维护;交通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安全宣传,注重车辆管理和驾驶员培训,限制车辆行驶速度,减少事故的发生。在运输事故中,骑摩托车人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尤为突出,与摩托车缺乏管理有关。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意外跌伤位居第二位,由于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施工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工程进度,忽视了安全生产和防护措施。因此,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对建筑工人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2]有关部门应加强安全生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要求施工单位重视安全生产,为工人配备必要的防护措施。

加害有增长的趋势,成为一个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应加强公德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提倡公民遵纪守法,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针对自杀与自伤行为,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使患者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其适应社会生活的信心和能力;教会患者家属妥善解决与患者有关的心理应激问题,给患者更多的关爱,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减少自杀的复发率。

3.2循环系统疾病居高不下,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行为方式、心理因素、饮食结构有很大关系,因此应及时加强健康教育,加大对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的经费和人员投入。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应将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放在首位,在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疗法的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健康知识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合理改善饮食结构,做到早防早治。[4]

3.3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位于住院疾病的第三、四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应引导人们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戒烟限酒,有关部门应加强污染治理,改变空气质量。肿瘤位居第五位,其中肺癌高居首位,与吸烟和环境污染有直接的关系,应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之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积极参与。[3]医院应根据我院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及变化趋势,有的放矢的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沈义银.袁震华.疾病谱、死因谱与健康教育对策探讨.职业与健康,2001,4(17):77-78.

[2]徐晓丽.我院10年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顺位变化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6,6(13):188-189.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篇2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心脏病;保健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自觉采纳健康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社区健康教育的定义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从而增进健康,减少残障。社区健康教育的特点:①社区健康教育以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是社区健康教育与医院健康教育的最根本区别。②社区健康教育具有广泛性。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是社区的所有居民,包括患者和健康人。③社区健康教育具有连续性。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即从出生到死亡。

2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对心脏病患者保健的作用

2.1建立健康档案-规范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通常谈到的健康管理是指狭义的健康管理概念,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它是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是运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必须不断循环运行。在健康管理期间,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危险因素,确定高危患者,定期评价与干预,预防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疾病管理是着眼于一种特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以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为基础的综合的、一体化的保健和费用支付体系。其特点是以人群为基础,重视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强调预防、保健、医疗等多学科的合作,提倡资源的早利用,减少非必需的发病之后的医疗花费,提高卫生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目标是建立一个实施医疗保健干预和人群间沟通,与强调患者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协调的系统。

2.2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意识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保健知识传播技术及针对不健康行为的教育和干预方法,以期通过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来达到促进健康目的的一门科学。健康教育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核心是使被教育者摒弃不良行为,实行健康行动。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预防慢性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缺乏运动、吸烟、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过度饮酒、过少使用蔬菜、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与多种慢性心血管疾病有关,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健康教育应教育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平衡心态,坚持有氧运动,合理膳食,少量饮酒,戒烟,劳逸结合。同时应教育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心血管疾病,了解科学治病方法,掌握基本的疾病常识和自救方法,综合提高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知识。健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把健康知识转变成健康行为,健康教育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树立良好的健康信念至关重要。在卫生保健领域,健康教育是以消除或减少不健康的行为因素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特点的。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重点是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提高居民对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并进一步降低疾病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1]。

2.3培训社区医生-提高社区医生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水平社区医生是社区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的主力军,提高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是提升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关键。但是,社区医生是全科医师,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于专科医师,因此,培训社区医生需要特殊方式。强调预防、保健、医疗等多学科的合作,提倡资源的早利用,减少非必需的发病之后的医疗花费,提高卫生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目标是建立一个实施医疗保健干预和人群间沟通,与强调患者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协调的系统。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篇3

【关键词】学生保健服务;体格检查;肝疾病;心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R179R161.5R1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04-0379-02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卫生的重要指标。目前研究多利用新入校大学生体检资料,总结和掌握大学生的发病规律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卫生保健措施,并开展针对性的疾病治疗,

对于增强大学生体质,降低疾病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1-3]。笔者对湖北工业大学5a来35065名新入校大学生体检资料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同类学校制定针对性的控制疾病措施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资料来自于湖北工业大学校医院保健科2002-2006年的新生入学体检档案,共35065名大学生,年龄17~19岁,平均年龄17.83岁。

1.2方法按照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学生健康体检表》要求,由校医院对新生进行健康检查,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视力、血压、身高、体重检查;放射检查;eLiSa检测HBsag和aLt。保健科汇总各项检查结果,对检查出有疾病的学生进行复诊和确诊,主检医师会诊后作出结论,建立疾病谱档案。疾病诊断标准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

1.3数据统计处理以excel软件录入数据资料,应用SpSS10.0软件包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结果

2.1新入校大学生健康状况由表1中可以看出,5a来新入校大学生共35065名,各类疾病平均检出率为16.79%,疾病年检出率从2002年的28.26%下降到2006年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002-2006年新入校大学生所患疾病构成大学生的疾病谱集中在消化系疾病,占5a总发病人数的44.24%,心血管疾病占31.19%,眼科疾病占7.05%,泌尿系疾病占4.33%,运动系疾病占2.09%。5类疾病显示呈逐年上升趋势,提示对大学生疾病的监测重点应放在这5类疾病上。见表2。

2.32002-2006年入校新生肝功能检测结果见表3。

2.42002-2006年入校新生心血管疾病构成见表4。

表4表明,心血管疾病多见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脏杂音,且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增高。

3讨论

3.1加强对大学生疾病的追踪观察学校医院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研究学生患病规律,制定出相应防治措施,对患病学生追踪观察,定期进行必要的健康体检,进行分类治疗是减少疾病流行的关键。

3.2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健康教育统计分析表明,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脏杂音是学生易患疾病,与学生的营养状况、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心理压力[5]等有着直接关系,其中一个方面处理不当,就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由此引发疾病。对有家族遗传史、性格急躁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应该进行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指导,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树立远大理想的正面教育,防止形成偏激、自卑心理,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环境,减少紧张情绪,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3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大学生生活相对集中,是传染病流行的高危人群,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乙肝患病率为5.35%,虽然低于全国8.85%的发病率,但居各种疾病之首。因此,严格的体检,严格的治疗,常规的监测,定期调查处理传染病发病源是学校医院不可推卸的责任。

3.4加强对学生的营养指导营养不良、肝功能损害、抵抗力降低能带来神经衰弱、泌尿系感染、视力减退等各种疾病[6]。指导大学生合理膳食,补充营养和各种微量元素[7],增强机体抵抗力是减少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

3.5加强学生体格锻炼系统的体育教育和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够全面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学校应该把学生的系统体育锻炼作为日常工作来抓。

4参考文献

[1]潘兰芳,徐标.1985-2000年广西壮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43-46.

[2]翟蕾,孙冰洁,王晓智,等.北京市1138名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64-266.

[3]谢英慧,邱丽萍.山东大学学生住院疾病构成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47-148.

[4]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87.

[5]LUL.Universitytransition:majorandminorlifestressors,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andmentalhealth.psycholmed,1994,24(1):81-87.

[6]张有平,姚传明,陈代梅,等.武陵地区高中学生膳食及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994-995.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篇4

1原因

1.1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较少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健康教育对促进身心疾病的意义和作用将越来越显著。由于精神疾病的特点,在精神科除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外,教育的对象还应包括患者家属。因为精神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家属有直接关系,良好的家庭支持与关怀有利于患者康复。家属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多,可以正确认识疾病,提高对患者的照料水平。在重视对患者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

1.2患者家属只了解精神疾病的一般信息患者家属掌握精神疾病的知识有限,由于精神病患者久治不愈、反复复发,家属对精神疾病的恢复往往缺乏信心。因此他们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支持与帮助,帮助他们对精神疾病治疗重建信心。

1.3患者家属知行合一度差大部分家属相信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精神疾病的康复,相信培养良好的社会心理应急能力,可预防精神病复发,但对患者的愤怒不能给予正确理解和宽容,不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表明患者家属未真正懂得行动的重要性,对精神疾病健康知识虽有所知,但未见行动。

1.4健康教育需求患者家属多希望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出院后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药物副反应及应对措施,解除或减轻睡眠障碍、焦虑、恐惧的方法,要求掌握康复训练的方法、时间和量。

1.5引起患者复发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自行减药或停药;被动停药;精神刺激;临时更换药物;疾病本身的原因。精神分裂症复发前均可出现先兆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以思维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变化为最早出现的症状。

2双重健康教育措施

2.1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①做好出院指导。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出院后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必然性和药物的剂量及不良反应,并作书面交待。因书面文字存于患者家中,便于患者与家属随时参看,起到不断巩固加深其印象的作用;②及时补充药源,保证药物供应。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对药物不良反应(如嗜睡等)心存反感,但是突然停药或减少剂量时,他们的精神症状会立即出现。因此,出院后家属应作为其药物治疗的监督者,督促患者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并且不可随意更换药物种类或停药、减药;③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患者出院回家后,有专人负责随访,了解家庭治疗和护理中的问题,提供指导意见,并定期带患者到专科医院复诊,使患者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同时,嘱家属多关心患者,及时、细致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切忌粗暴地训斥及刺激性言行等。

2.2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大多数家属只知精神疾病的一般信息,缺乏较深层次的精神疾病康复知识。对精神疾病的复发因素、预防复发措施以及康复训练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只知未行。仅靠现有的健康教育无法满足精神疾病康复的需要,须加强家属的健康知识培养。通过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就诊及用药依从性,减少或防范精神疾病复发。对家属健康教育能增加疾病知识,使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可以转变对患者的照管态度,从而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2.3患者回归社会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支持大部分精神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出院后康复期的主要场所在家庭,家属是患者回归家庭后的主要护理和照顾者,家庭护理的好坏决定患者康复的质量。患者迫于压力,部分家属对精神患者的康复治疗缺乏热情,缺乏对患者康复护理的支持,不愿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投入过多的精力。因此,应教育家属给予患者各方面的关心与支持,鼓励家属给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尽快恢复健康走向社会。

2.4须加强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半数以上的患者家属采取不积极、不乐观的态度接纳精神患者,主要原因是家属承受着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这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相互协调配合,给患者创造康复条件,理解、尊重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康复环境。

2.5重视教育内容大部分家属有强烈的健康知识需求欲望,应针对不同问题给家属提供知识。指导家属掌握药物副反应及应对技巧,鼓励家属培养患者对各类事件的应急能力,给患者安排规律的生活,陪伴患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家属对教育的形式要求,希望进行个别教育占首位,其次是集体讲座、提供科普手册、定期召开家属交流会,录音带、录像带占一定的比例。出院后的定期电话咨询方式最受欢迎。故健康教育应由资历较高、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轮流坐诊电话咨询医院,并加强和完善社区服务。

3效果

3.1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识双重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主导作用,它不仅在促进患者个体行为改变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寻求社会(其中家庭是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全面支持及促成健康促进氛围的形成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未进行健康教育前,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大多数十分愿意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相关知识,但知识的来源甚少。由于患者发病期间表现出来的各种异常行为不仅影响社会,且更严重地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秩序,以致家属表现为对患者过分埋怨、谴责或过分溺爱,他们没有应对病态行为的技巧,根本无法帮助患者。经双重健康教育指导后,家属能掌握疾病相关知识,而且能主动积极配合医院对患者进行的各项治疗和护理,从而可以促进患者康复。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篇5

关键词:心理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

当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本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CliffordwhittinghamBeers的时代,已经由以前的精神病人转向了正常人群,也就是所有人的心理保健,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治,培养现代人完整的心身系统以及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其基本宗旨为:“完全从事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致力于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增强对精神疾病与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增进全人类的幸福”(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大会,美国华盛顿,1990)。其中,伴随着心理学科的高速繁荣,心理状况评估工作者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也研制了各种系统的评估方法,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了解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为开展评估心理状况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系统性科学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更具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对象是人,包括了病人和健康的人,所以评估的范围既涉及了疾病,又涉及了健康,而且更重视健康的评估。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任务包括如下方面:1)描述个体或人群有关疾病的特征,主要是从疾病的行为表现或精神病理学水平进行评估,协助临床诊断分类,作为研究病人人组标准,寻找各类疾病的特征性表现。2)描述个体或人群的健康状况,全面地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对构成健康的诸要素进行评估,为研究增进各种人群的健康机制和方法提供依据。3)评估日常健康行为习惯和日常功能的有效水平。4)评估疾病发展中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行为、社会、情感等各种心理过程。5)评估心理、社会等因素在疾病自然愈合过程中的作用。6)评估个体对不同应激刺激的反应,主要指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观察个体对各种应激事件的心身反应性质和程度。7)评估疾病康复过程中的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其与心理、社会等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8)评估生活方式对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的影响。9)评估个体或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健康的影响。10)评估卫生保健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各种卫生保健设施和方法对提高人群健康的作用,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增进人的健康工作,其服务对象有各种各样的人群(population),也有具体的个人(individual)。对人群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了解,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提高人群健康计划,防治疾病措施的重要依据。对个体的服务可能是病人(patients),也可能是来访者(clients)。前者是生理上或精神上有障碍,需要治疗;后者只在情绪或适当环境上遇到困惑,需要帮助。在帮助或治疗前,就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心身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正是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的医学模式已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生物、心理和社会这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四个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内容涉及了这全部的四个方面。

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医学界限,并冠以健康心理学这一新的名称,更加重视人类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及各种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并涉及了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所有领域,已经走向各种健康保健单位、学校、工厂、农村等等。在这些领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告诉我们,尽管疾病的发生可能是物理原因引起的,但疾病的危险因素,症状的严重程度,它的时间过程和预后却与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有关;我们可以通过健康教育,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因素和行为习惯可能会积极或消极地影响人类的健康;这些健康教育也让人们避免那些高危的行为,从而减少对疾病的易感性。作为人们健康保健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诊断正在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各种有力的服务与支持,它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质量与生命的数量是一样重要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第一能使我们全面了解了某一人群或某一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或者对个体作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向来访者提出忠告或建议等。第二能使我们形成对个体的印象,评估的第二个意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形成对来访者或病人的印象,这具有个别化意义,印象正确与否,取决于评估时获得的信息。第一印象很重要,因其形成后常很牢固。研究表明,三次晤谈后形成的印象与第三十次晤谈时的相关极高。社会心理学家也指出,第一印象往往有“贴标签”的作用。第三它能使我们核实假说,任何科学研究或者临床医学诊断都是不断地修正假说、核实假说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正是作为其中一种方法而发挥作用。比如心脏病“a型个性”的关系就是很好的例子。a型个性或称a型行为模式的提出是心理学对于身心疾病研究的一大贡献,长期以来医学界认为诱发心脏病的原因是高血压、血清胆固醇、吸烟等,但这些因素解释或预测不到心脏病的半数。后来心理学提出易患心脏病的人有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称为a型行为模式。早先人们只是通过自然观察或其它一些渠道得来的信息,形成了成功型的管理人员与心脏病具有某种联系的初步假说,通过采用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法作了大量研究证实“a型个性”与心脏病具有肯定的关系,后来进一步研究表明只是某几种“a型个性”行为特征(如敌意、攻击性等)与心脏病关系密切。a型以外的行为模式称为B型行为模式。现在在临床上用是否为a型行为模式预测心脏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继志.心身疾病简介[J].临床医学,1988(01)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篇6

【关键词】牙周疾病;危及全身;加强保健;积极防治

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齿周围组织[1]包括牙龈、牙槽骨、牙周膜、牙骨质的疾病,也是牙龈炎和牙周炎的总称。据证实,美国80%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我国牙周病的患病率达到50%以上,有些人群中高达80%。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证明牙周病不仅影响牙齿的健康,还可导致或加剧某些全身疾病,如妊娠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牙周病对全身健康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医务人员要在帮助病人实现口腔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度关注与积极防治牙周疾病,维护口腔和全身健康。

1牙周疾病的原因和危险因素

牙周疾病的首要原因和危险因素是细菌[2],细菌是引起牙周病的元凶,由于口腔卫生差大量致病菌存在形成牙周疾病,持续生长的细菌在机体防御体系下降时就易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破坏,形成牙石、牙龈炎、牙周炎等。其次是吸烟,吸烟是牙周疾病的主要因素,许多研究证实,吸烟是牙周病发生与进展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长期吸烟者发展成严重牙周疾病的危险率与形成肺癌的危险率一样。第三是遗传因素,对双胞胎和其他人的研究显示:30%~50%的牙周病人是由于遗传因素,也许与宿主的易感性、异常的全身炎性反应有关,遗传因素能影响和改变宿主对微生物的反应并决定疾病是否进展和严重程度。研究显示,一些个体特定染色体的特异基因位点与牙周炎易感性增加有关,易感人群可能发展成为牙周疾病是正常人的6倍。第四是青春期、妊娠期性激素的变化增加,这是发生牙周病的危险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内分泌功能紊乱对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第五是某些药物(钙通道阻滞剂、苯妥英、某些抗抑郁药等)因其促进牙龈肥大或减少保护性唾液的产生可加重对口腔健康的损害。第六是一些共同存在的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症、HiV/aiDS和白血病可促进牙周疾病的发展。

2牙周病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最近几年的研究提示,菌斑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与机体防御系统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牙周病与全身疾病相关的潜在机制[3]。牙周发生感染后单核细胞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促进应激反应的发生。牙周致病菌的脂多糖和其他细菌成分能激活一系列炎性因子,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降低机体的防御力和修复力,影响全身健康,导致或加剧某些全身疾病,如冠心病、低出生体重儿、糖尿病、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2.1易致心脑血管病研究表明,牙周细菌所产生的酶能促使体内血栓形成,牙周细菌进入血液,会促使人体产生一种作用类似于血小板的胶状蛋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心脏病和脑卒中。有报告称,牙周炎患者发生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几率分别为牙周正常者的1.4倍和2.1倍。

2.2易致肺炎研究发现老年人所患肺炎与牙周疾病关系密切。口腔内的大量细菌可以被吸入肺部,导致肺炎。口腔卫生差者容易发生牙周病,其发生慢性肺部感染及肺功能降低的几率是口腔卫生良好者的2倍。

2.3殃及胎儿在发达国家里,2/3的死婴是早产造成的。患重症牙周炎的孕妇,发生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危险性是牙周正常孕妇的7.5倍。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对早产儿及其母亲口腔疾病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在一些早产儿体内,有与其母亲口腔存在细菌相对应的抗体,证实这些早产儿与母亲患牙周病有关。

2.4牙周病与糖尿病相互影响众所周知,糖尿病与口腔炎症有关,Ⅱ型糖尿病是发展成牙周病的危险因素。反之,牙周病也能影响血糖的控制,糖尿病和牙周病之间有密切联系。另外,牙周病是糖尿病病人发生心血管病和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子。糖尿病增加对感染的易感性,促进全身慢性炎症的发展,这可能由于持续糖基存在,牙周袋内发现炎性物质升高,这些物质可加重全身炎症,糖尿病难以控制。如果牙周病得以治疗就能很好控制血糖。

2.5引起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致病菌。近年来,研究者在牙菌斑和唾液中检出幽门螺杆菌,且牙周病患者的菌斑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高于牙周健康者。

此外,牙周疾病作为感染病灶,还能引起多种炎症,如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虹膜睫状体炎及某些皮肤病等。

3医务人员应积极防治、加强牙周疾病的保健

随着对牙周病与全身健康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使人们高度关注牙周病对全身健康的影响,意识到防治牙周疾病对保持全身健康、减少重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医务人员在改善病人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方面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3.1教会病人自我发现牙周疾病刷牙时或咬食物时牙龈出血;牙龈红肿,触碰易出血,牙面有牙石;牙齿有不同程度的松动、咬物无力、牙根暴露;有口臭,轻压牙龈可有脓溢出,所有这些都表明病人可能患牙周疾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2加强群体的健康教育在社区,医务人员应鼓励人们参与口腔普查计划,寻求常规口腔护理。对于住院病人应保证和鼓励病人得到正确适当的口腔护理。与病人讨论药物时,让病人知道哪些药物能引起牙周问题。护士对每个妊娠妇女应建议她们定期做牙科普查,必要时,采取正确的治疗降低母亲和胎儿并发症的危险。糖尿病病人、心血管和呼吸道病人需要定期请牙科专业人员做口腔护理,鼓励他们坚持实行家庭口腔卫生措施。

3.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预防牙周病的最好方法,正确刷牙能有效防治牙周疾病,刷牙要选用软毛保健牙刷。刷牙时要将牙刷毛放在牙齿与牙龈交界处,刷毛与牙齿表面呈45°角,先做水平颤动,然后顺着牙缝竖刷。也可以采取在牙面划圆圈的方法,按照一定顺序,把牙齿的各个部位刷到,还要做到“三个三”:即早、中、晚3次刷牙,饭后3min进行,每次刷3min。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篇7

1、1调查方法参考相关文献,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询问式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①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②疾病相关知识调查,包括前列腺增生的病因及诱因、危险因素、相关检查的目的与意义、临床表现、治疗知识、日常预防知识、饮食知识、合理用药知识、定期复检的重要性等;③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包括对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的需求调查。

1、2质量控制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时简单说明本次调查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取得调查对象的支持和合作,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写并当场收回。

1、3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03软件收集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120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12±11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5人(375%),高中、中专47人(392%),大专及以上28人(233%)。

2、2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分别有342%、533%和125%的患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必要、没必要开展健康教育。认为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对自己疾病非常必要的为650%、认为健康教育对提高生活质量非常必要为375%。

2、3疾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显示,患者对定期复检的重要性(842%)、BpH的临床表现(775%)、检查的目的及意义(675%)等知识了解较多,对饮食对BpH的影响(525%)、BpH的病因及诱因(517%)、日常预防知识(433%)、治疗原则(375%)等知识了解较少(表1)。

2、4调查对象对健康教育知识需求情况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需求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BpH反复及难治的原因(850%)、BpH的治疗注意事项及效果(808%)、日常预防BpH的措施(758%)。对BpH与的关系(517%)心理因素与BpH的关系(475%)、治疗BpH的费用(383%)的健康教育需求较低。

2、5调查对象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调查显示,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需求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与医生面对面交流(950%)、专家疾病专题讲座(858%)、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和健康教育处方(775%)。对相同疾病患者的经验介绍(467%)和家庭人文关怀(283%)的需求较低。

3讨论

前列腺增生迁延不愈,是一种老年性常见病,在其综合治疗中,医院整体护理工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者用。随着整体护理发展至今,健康教育成为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次调查显示,875%的患者认为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进行健康教育,与金春梅、韦桂花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650%的患者认为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对自己疾病非常必要、375%的患者认为健康教育对提高生活质量非常必要,与马诗敏[6]的研究一致,说明了在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很有必要,提高患者了解健康教育、参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调查显示,患者对前列腺增生定期复检的重要性、临床表现、检查的目的及意义等知识了解较多,说明患者具备了一定的健康教育知识,但是患者对饮食对BpH的影响、BpH的病因及诱因、日常预防知识、治疗原则等知识了解较少,与刘筱琴[4]研究一致,提示要针对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调查显示,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排名前3位的是BpH反复及难治的原因、BpH的治疗注意事项及效果、日常预防BpH的措施,与周玉虹等[7]的研究一致,了解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是健康教育的重点,提示要以此作为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改善患者的态度和健康行为。调查显示,患者对心理因素与BpH的关系的健康教育需求较低,可能与患者病程较长、心理压力大等因素有关,提示医务人员在实施健康教育时要注意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高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积极配合治疗。调查显示,950%的患者希望与医生面对面交流获取疾病相关知识,希望得到专家的治疗,与刘晓粤[8]的研究结果一致,医护人员具备相应的疾病和康复知识,患者希望通过与医生面对面的交谈,提出自己的疑问,及时得到解答,获取相关知识。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篇8

一、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卫生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始终把人人享有健康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为全国各族人民勾画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也为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这项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为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做到既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又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相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造福人民健康的事业,其公益性质不容置疑。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的重要思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健康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党的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包括卫生在内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领域的投入力度。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逐步覆盖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已经展开。卫生工作成为“”规划和2020年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提出,为我国即将全面开展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卫生部经认真研究,提出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其主要目标分为三步:第一步,到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第三步,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健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健康是人力资源的基本保证。要全面建设小康,就必须发挥健康事业的保驾护航作用,即“健康护小康”。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保驾护航。

疾病预防控制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改革发展,大力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清醒地认识卫生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强化公共职能意识。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性、本底性的调查工作,把握基本情况,科学确定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体思路、策略和措施。要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把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保障生命安全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作为积极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一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都应时刻牢记疾病预防控制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卫生工作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希望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继续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支持力度,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代化建设,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健康、稳步地发展。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坚持中西医并重,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党的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加强医学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就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党和国家有关方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策略,针对社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疾病,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措施、技术和方法,动员和组织群众共同参与,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改善环境和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对不同生命阶段的人群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不断提高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保障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也就是履行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疫情报告和健康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干预和控制、实验检验评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研培训技术指导等基本公共职能的能力。

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通过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学管理能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能力、加强对实验室建设和安全的管理、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使得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工作能力上有了较大提高。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职能项目完成度,分别比年增加了14.9%、10.5%和6.3%,平均公共职能完成度增加了8个百分点,达到54.8%;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综合评价满意度达到62分。这些成绩和进步来之不易,应该得到高度肯定。但这仅仅是初步成绩,离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62分的社会满意度更不应该是我们引以为荣的成就。

履行公共职能不足,凸显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软件”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以科学、规范管理和培训为主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能、推进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管理,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完成好各项疾病预防控制任务,保障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今后一个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

近几年,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要解决多年来影响和困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行机制上我们还有很多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为了维持日常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仍大量开展有偿技术服务。“投入不足导致公共卫生职能偏废”依旧是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的关键问题。二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三是疾病预防控制设备简陋、数量不足,检验能力有待提高。在政府投入不足的状况下,检验监测项目的设置存在偏重有偿服务的倾向。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达不到政府和社会的期望。

同时,我国正面临着疾病流行模式快速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增多并已成为致死的主要因素等问题。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等五类主要疾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我国城乡居民因病死亡人数的80%以上;HiV感染和艾滋病发病仍然呈上升趋势;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尚未得到明显控制;鼠疫、血吸虫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寄生虫病等仍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传染病时刻威胁着公共安全。此外,年北京奥运会、年上海世博会的卫生保障工作也需要我们全方位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我们要更加努力,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完善机制、落实职责,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向前发展。

进一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继续完善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基本公共卫生职责的能力建设;不断推进法制化进程,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

要特别重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集中力量和资源,对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的技术骨干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有一批开展和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中坚力量。尤其要抓好中青年重点学科、管理带头人的培养,形成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梯队,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技含量。要提高对地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项目管理能力和对国家政策与规划的理解与执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增加的业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对于传染病还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别要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成一支有高度的科学技术水平、有素质的、能打硬仗的队伍。要下气力研究人才管理机制,制定并落实吸引、留住、稳定人才的措施和办法。同时,也要探索人才制度上的“有进有退”,对不符合准入标准、不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员,要研究制订转岗、分流或培训的办法。

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涵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工作,建立整体、有效、持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继续加大艾滋病防控力度,全面落实结核病控制策略,统筹推进农业、林业、水利和卫生等血防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强狂犬病的防治。一个时期以来,狂犬病的死亡率一直居于急性传染病死亡率第一位,最近这个势头还在上升,卫生部门要与公安、农业部门联手做好狂犬病防控工作。进一步落实《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要求。继续做好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的综合防控工作,推广和实施适宜技术,做好维持健康体重和血压管理技术在社区的推广,扩大癌症早诊早治的范围和受益面。推进精神卫生的立法进程,加快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试点工作的经验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促进心理卫生服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要与农村、社区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有机结合。要让改革成为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驱动力量,要认识到改革能否得到群众的支持,得到社会的认可,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卫生工作的水平、质量是不是有了真正提高。

(三)认真做好爱国卫生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形势下要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要求。坚持社会大卫生观念,在城乡广泛开展卫生城镇创建、环境整治和除害灭病等群众国卫生活动,大力改善城乡卫生面貌,积极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贯彻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现场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爱国卫生运动里,农村卫生是工作的重点,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是公共卫生的基石,是最基础的工作。

(四)认真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中央财政增加支出25亿元,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这项举措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公益性工作,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体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高度关注民生、保障儿童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是控制和消灭对群众危害极大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亲切关怀,是科学发展观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具体实践,在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国在落实计划免疫工作方面,东中西部差距很大。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疫苗的接种率距要求相差很大。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得人群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束缚,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最近在东部发达地区一些卫生指标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传染性疾病问题,还有妇婴保健等问题,比如婴儿死亡率在东部一些大城市有所上升,经仔细分析,就是流动人口造成的。国家免疫规划是一个国家项目,要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成为国家整体的行动。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我国在控制脊髓灰质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按期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这表明,计划免疫工作在地方应该成为一把手工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

目前,我国的麻疹发病率比较高。国际上对中国的期望值很高,希望我国能够早日实现消灭麻疹的目标。中国有特殊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能够做到一些西方国家难以做到的事情。要进一步加强麻疹防治工作力度,使之成为疾控工作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人口分散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不够完善和卫生队伍相对较弱地区,我们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要靠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同志们扎扎实实地做好规划和计划工作以扭转不利局面。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覆盖乡村,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力量进一步加强,防治麻疹工作任务要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制,让预防接种工作进入每个社区、每个乡村。要把防治麻疹和肝炎作为龙头,带动整个国家免疫规划工作。随着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疾病控制的工作量和工作内容大幅度增加,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要切实加强对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以适应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需要,提高执行国家免疫规划的能力。

(五)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与社区疾病综合防控工作的有效合作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是医疗卫生的前沿阵地,是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和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法加强社区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切实落实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职能之一。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第一关口,我们要抓住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找准定位,切实使疾病预防控制保障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与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社区为平台开展疾病综合防控,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卫生机构在肝病防治,艾滋病、结核病控制,代谢综合症防治,常见癌症防控,心理健康、亚健康干预,应对人口老龄化等行动计划中的作用,使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性的工作能够在城乡落到实处。

在这方面,各地的同志们要继续进行有益探索。比如,如何使在县以上不同条线的卫生工作,到了社区层面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一个面的工作。打破条块分割局面和部门观念,实现医疗卫生改革目标,推动医学模式转换,从以治疗医学为主向以预防医学为重点的转移。

(六)认真做好年奥运会、残奥会和年世博会的卫生保障工作。

办好年奥运会、残奥会和年世博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举办高水平有特色的盛会,充分展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提供高水平和有特色的卫生保障,卫生系统责无旁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健康护小康”的一项非常具体的工作。

即将举办的年奥运会、残奥会和年世博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国际交流活动之一,具有人员多、流动大、范围广、时间长的特点。做好卫生保障工作是这些活动成功举办的前提。做好奥运会保障工作已经绝非是北京和其他举办奥运项目地区的事情,而是全国的事情。我们要全体动员,共同参与,以更高的热情、更强的责任心投入这项工作,确保北京年奥运会卫生保障万无一失,切实体现北京年奥运会“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内涵。

为确保北京年奥运会成功,疾控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鼠疫人传人的防治工作,不能发生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能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有重大闪失。工作要做在前面,争取主动。从现在到年,要进一步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救治工作,尤其要重视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和能力建设。一般情况下,首先接触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是医院。医院的早期诊断能力和处置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后续的疾病控制工作进程。因此,年应该把医院的门急诊特别是急诊的公共卫生知识普及和基本技能训练作为“医院管理年”的重要内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同志,要有全局观念,因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整个卫生系统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七)建立良好的疾病预防控制职业道德文化。

每一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紧密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围绕建立良好职业道德和全面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要注重实践,贴近现场,切实加强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强化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增强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篇9

[关键词]浅谈;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146-01

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是在医院内实施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和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52例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有关心胸外科疾病的病理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一般资料52例心胸外科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12至82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5例,高中、中专11例,初中以上36例。干部25例,工人19例,其他8例。食道疾病13例,肺部疾患19例,心脏外科11例,其他9例。

2方法

2.1入院教育新入院是病人住院生活的开始,热情耐心的为其介绍住院环境及本专科开展情况,艺术的介绍住院须知和有关规章制度,介绍医院的饮食管理、作息时间,介绍病区的教授、病区负责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卫生员等。使较快地适应医院的住院生活,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

2.2住院期间教育

2.2.1心胸外科疾病的常识教育向病人深入浅出的讲解该导致该胸科疾病的原因:如吸烟、空气污染、吸入大量有害气体等;讲解病人术前应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等;向病人宣传术前戒烟的重要性,教授其方法;讲解术前准备的内容(备皮、配血、药物过敏试验)的方法和意义;教授有效咳嗽、咳痰、床上大小便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并确保病人能真正掌握;讲解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胃管、尿管的意义和配合要点等。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大致了解,以消除病人的焦虑、紧张心理,增强治疗疾病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药物知识的宣教让病人了解药物治疗的作用、适应症、禁忌症、剂量、用法、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等,介绍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使其积极配合药物的正确使用。

2.2.3有关检查项目的介绍向病人介绍各项辅助检查的意义,注意项及需要配合的要求等,使各项检查能按计划顺利进行。

2.2.4饮食知识的指导加强营养、合理饮食,选用有利于疾病康复而避免可能成为诱因的食物,提高机体抵抗力和自我保健能力。

2.2.5危险因素的处理介绍出现危险情况的先兆症状、应急措施和处理方法,以争取时间及时处理,挽救生命。

2.3出院教育介绍住院治疗的成果,病情现状和预后注意事项。帮助规划出院后康复治疗措施,合理的饮食,锻炼和生活:(1)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禁止吸烟;(2)指导病人春冬和季节交替是、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3)指导病人出院一周可以淋浴,但要注意安全;(4)讲解适当体育锻炼的方法及意义、保持心情舒畅;(5)指导病人如出现胸闷、气急、喘憋及手术伤口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3效果

3.1对预防工作起到了促进与增效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意识和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护理人员向病人传授疾病和健康保健知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自身健康,预防保健能力得以提高。

3.2提高病人的住院适应能力,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实施系统的、有计划的、分阶段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向病人传授疾病知识,使病人了解病情现状和预后,治疗方法和效果,疾病控制情况和并发症等知识,使病人的医学知识得以充实,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为医院缩短了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起到积极乐观的促进作用。

3.3培养慢性病人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知识和技术,有助于病人自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伤残程度,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和心理康复。

3.4密切了护患关系,减轻了医疗护理纠纷。通过开展系统的病人健康教育,促进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让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演变过程,明确各项检查及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医疗的透明度,以赢得患者的信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5增强了护士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身价值以体现。通过对病人的健康教育,激发了护士的热情,形成人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气氛。

4体会

4.1护患共同参与健康教育是的活动过程护理人员与病人共同积极参与是顺利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如果只有护理人员的参与而得不到病人的接受和配合,或者是只有病人的参与而得不到护理人员和指导和训练,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4.2健康教育因人而异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教育工作是获得成功的基础。每个病人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不同,对医学知识的认识掌控和了解程度的个不相同,住院期间对获得医学知识的渴望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个体化教育,并且还要经常从病人和家属处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其掌握程度,不断“强化补课”,使整个教育过程系统化、科学化,真正实现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模式。

4.3健康教育要因病而异不同疾病的病因,诱因各不相同,着重的预防保健措施也不一样。例如食道术后要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而肺癌术后病人要加呼吸段炼、戒烟、预防感冒非常重要。因此教育工作要根据不疾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知识教育。

4.4健康教育要分阶段进行病人的住院时间可分为三的阶段,既入院阶段、住院阶段和出院阶段,各阶段不同,对健康教育的要求也不同。每种疾病也如此。食道手术前主要是做好心理护理、加强营养、做好消化道准备等,而出院时要做好饮食指导、坚持放疗化疗等。对住院病人分段进行健康教育,有利病人的理解和便于各项措施的落实。

4.5健康教育要选择好的时机对刚入院的病人,护士不顾病情.心情,马上进行入院教育,结果使病人产生烦闷的情绪,健康教育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以后的护患合作产生负面影晌。因此,一个完美的,质效优良的健康教育应在护患双方都能接受的情况下进行。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篇10

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干预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1]。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加,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家庭、社会都带来了极严重的影响。可悲的是很多人面对它却感到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任其发展,或者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意识不到这也是一种病,总认为这是一个人本身的性格或个性问题,直到悲剧发生后才恍然大悟,后悔不已。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基于此,本文认为开展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体检项目、建立优质高效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和干预措施势在必行。健康管理是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涉及到人民大众自身健康安危的任重而道远的永恒命题。健康管理中心是承载这一重任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因此,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人民大众的健康安危,为了整个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探讨有效可行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和干预措施在心理疾病高发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体检项目和有效可行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和干预措施呢?针对这个命题,本文有以下几方面的见解,希望能给祖国的医疗卫生健康管理事业和个体家庭的幸福安康奉献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1目前国内的健康管理状况及心理疾病的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经济、物质、文化的发展,人民的健康观念正由传统的疾病治疗向“早预防”、“早介入”、“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及“全程的健康管理”思想转变。健康体检这一预防疾病和早期发现疾病的有效手段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近几年,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在我国各地快速兴起,参与投资的社会人对这个行业的前景普遍看好,然而掌握了健康管理核心技术的综合医院大多对其在医院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仅仅限于口头文章,没有实质性的工作去做。很多单位的健康管理项目目前大多也基本形同虚设。健康管理的学术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建设和行业规范管理等都明显滞后于其他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物价、房价、生活成本等压力的增加,人们固有的工作、生活、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抑郁症、焦虑症、狂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高。资料估算,我国目前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抑郁症患者3000万,心理障碍问题已经成为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在世界范围内大约影响154000000人[4]。美国男性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5%~12%,女性更高达10%~25%[5]。抑郁症已成为人们丧失社会功能的主要原因,并在全球疾病负担中位列第3[6]。另外,除了发病率增加外,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趋势。目前中国社会的大学生和处于青春期的其他人群基本都迎来了独生子女时代,即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此期缺乏社会经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承受挫折的压力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反抗与依赖的矛盾,闭锁与开放的矛盾,勇敢与怯懦的矛盾,高傲与自卑的矛盾等,这一时期也正是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的高发期。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行为训练对于减少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7]。据统计,我国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且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同年龄的其他青年人差。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1999年是29.30%,2012年某高校对532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是53.21%,近2%的学生出现过轻生的想法。可以看出,我国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一项全国中小学生心理抽样检测结果表明,约有3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情况。有个地区测查发现,小学生心理素质达到优秀水准的仅占56%,不及格和接近不及格的竟占一半。不少地区调所得的数据都表明,大学生非自然死亡、退学休学的原因中居于首位的是患严重心理疾病,且比例很高。这表明近些年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出现高发率和低龄化的趋势,应引起各界尤其是教育者的高度警觉,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已刻不容缓。综上所述,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常见心理问题的种类、特点及早期发现的途径和方法

2.1常见心理问题的种类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8]。最常见的有抑郁症、焦虑症、狂躁症、妄想症、强迫症、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离退休综合征等。2.2常见心理疾病的特点高发性、隐匿性、就诊率低、识别率低、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

2.3早期发现的途径和方法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积极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健康管理的意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体检项目,积极主动建议有问题的亲属或同事朋友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3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存在的误区与不足

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对心理疾病认识不足,认为是性格或遗传,从不往疾病方面想,直到症状非常严重或者悲剧发生才意识到问题所在,没有进行心理健康体检、咨询,更没有心理健康管理的理念。

4心理疾病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瓶颈

患者和家属有思想顾虑,不能如实跟医生反应问题;治疗周期长,以至于部分患者症状好转就停药,不能完全按照疗程治疗;易复发。

5建立有效可行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和干预机制的具体措施

5.1健康管理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培养合格有效的健康管理师和心理咨询师,创造温馨和谐的健康管理、心理咨询服务环境和平台。

5.2加大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宣传力度通过社区报栏、院报、健康杂志、健康讲座、中心网站、信息平台、前台服务等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相关知识及心理疾病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性,提高老百姓对健康管理理念尤其是心理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5.3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体检方案和路径设计科学的心理健康体检调查问卷和家属、同事反馈问卷,引进先进的心理测评软件、管理系统和各种心理疾病调查量表,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体检方案和路径。

5.4心理健康风险评估针对健康体检调查问卷及心理测评软件和管理系统测评结果,结合心理医生问诊家属、同事反馈情况,由专业的心理医生对其做出心理健康风险评估,确定客户心理健康风险类型、疾病种类及等级。

5.5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建立个人电子和纸质双重心理健康档案,优化和规范心理疾病诊治流程。

5.6制定心理健康管理方案,规范心理健康管理流程成立专门的健康管理小组,根据心理健康体检结果,分门别类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风险分析、推荐就诊医生、评估治疗效果等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流程。

5.7个性化的干预和规范治疗方案根据体检结果开展团体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包括定期召开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提供心理咨询和提供有效可行的综合性干预措施,为心理疾病患者或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客户提供包括建议阳光户外运动、饮食调整、亲属关爱等人文关怀,并建议结合心理医生提供的正规药物治疗方案和流程等综合性干预措施。

5.8定期跟踪随访,实行人文关怀建立和心理疾病患者家属、同事的联系沟通机制,定期回访,调查问题客户家属、同事的反馈情况和客户自身的自诉,及时了解其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督促其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并根据反馈情况及实际效果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配合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并定期跟踪随访治疗效果。

6进一步的建议和思考

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和健康管理机构应该加大对健康管理师的培训,引进部分优质心理医生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行业工作,宣传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体检项目,评估心理健康程度,规范心理疾病诊治流程。主动给人们灌输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危害,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心理疾病甚至比身体疾病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危害更大,提高老百姓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认识程度,增加心理健康管理这一理念,进而主动要求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管理过程。“早预防”、“早介入”、“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让疾病消灭或冻结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龚幼龙.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22.

[2]王晓征,朱江,张丰,等.我国健康检查市场目前架构及发展方向[J].职业与健康,2009,25(7):764-766.

[3]郝伟.精神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

[7]李金亮,周玉来,谢磊.武警某部官兵10年住院心理疾病分析及对策探讨[J].武警医学,2013,24(9):81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