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文化宣传建设十篇校园文化宣传建设十篇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0:24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篇1

【关键词】运用宣传;思想工作;加强建设;校园文化

学校思想工作引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而校园文化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校园文化与思想工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其实,校园文化一直以其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形式多样等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主流与非主流新媒体思想涌入校园文化建设,导致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商业性、盲目性等特点。因此,学校要利用、宣传正确的思想教育,帮助校园文化建设走出当前误区,推动校园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完善。

一、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活动目的不明确。目前,很多校园文化活动缺乏了活动目标与目的,导致校园文化的活动开展方向不明确,提高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失败率。主要是因为信息化的发展,错误的媒体思想涌入校园,导致校园文化出现了碎片化、站位低等特点,甚至有些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就是为了赶潮流,追求商业化,没有明确与清晰的整体设计,缺乏正确的思想理念和引导,没有把校园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相连接。而真正好的校园文化是具备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有正确的顶层设计与方案,是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校园活动。

(二)校园文化活动层次整体偏低。目前,校园文化受到大的信息化媒体冲击,导致了更多的商业性、快餐化、娱乐化等特点,这也是现今校园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开始丧失了其本来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出现了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脱轨的现象与问题。

二、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从高度上来说。校园文化作为团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在党的引领下展开,体现了校园团组织的工作理念与方针。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发展中,应听从党的号召与指挥,把党的要求贯彻到校园文化的目标上,从党的机制、思想等各个方面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帮助校园文化建设更具高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二)从深度上来说。目前,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引领与管理,带领学生干部进行,号召全班同学参与,这也是现今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方法。可是,这种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外,很少有一线教师进行p注与参与。但是,专任教师要知道,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极其大,如果他们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是保证其质量水准的重要因素。专任教师的参与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校园文化活动,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正确化。因此各大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专业性,还帮助教师自己提高了人文素养。

(三)从广度上来说。目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集体观念较为淡薄,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再出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与陈旧,学生很难参与进去。所以,现今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从广度上来服务、规划和成长,根据现当代学生特色,调动学生参与性,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全员性。

三、运用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站位上。201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等有关部门提出和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的校园宣传思想工作,其根本目的就是加强校园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完善。首先,各个高校要借助一些基层党建来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完善,也使思想教育工作可以更好地进行,加强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意识。其次,校园文化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贯穿高度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意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二)内涵上。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根本就是宣传正确的思想性与教育性,帮助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目前,学生身上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不是科学技能,而是感恩、孝道等传统美德。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传递正面能量,感染学生、教化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社会观。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注意其思想性的传播,可以举办一些红色剧目,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形式上。现今,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到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与知识,跟学校相比,更加简单与方便。但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明辨是非能力,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现代网络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正确的政治思想,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也使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接受与获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教育工作一直是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把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可以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艺术性和思想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篇2

1.1硬件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管理者基于各方面的限制,对高校媒体硬件设施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高校媒体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的媒体形式主要以传统的纸质书刊、小功率的电台以及宣传栏等形式存在,而没有应用具有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媒体设备,既有高校购置了先进的媒体设备,但是由于其运行维修费用过高,导致其出现损坏后,不能及时地维修影响使用。

1.2传播内容不够丰富当前高校媒体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管理者的活动、各种学校会务信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而缺乏对高校基础信息的宣传,尤其是与学生个人相关的信息更是非常少,这样的传播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也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对最新发生的信息进行传播,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一旦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超过了它的新鲜实效,就不足产生其宣传功效。

1.3媒体资源缺乏整合分析高校媒体资源可以说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既有学校层次的学报、高校网站以及高校广播站,还有各个院系组建的系报、系信息宣传栏等等,这些高校媒体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结果导致宣传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产生造势增值的新闻传播效果。

2发挥校园媒体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有效途

2.1重视校园媒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媒体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高校媒体要切实履行其功能,发挥把关人作用,抵制不良文化。高校媒体要对进行宣传的信息进行仔细地甄别,防止将一些错误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校园媒体要发挥其引导、宣传教育作用,积极将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系当中,比如高校媒体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积极宣传高校内所发生的的好人好事,加强对良好校园风气的宣传,从而带动整个校园内的风气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2高校要提高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校园媒体要发挥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建设作用,需要高校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文化提供先进的载体,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第一,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媒体的硬件建设,高校要增加对采购先进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购置先进的媒体设备,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定科学的设备使用规范,以此延长媒体设备的使用年限;第二,提高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从事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由于其没有专业的媒体设备使用技能,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应用媒体设备的技能,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第三,高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2.3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素材整合高校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宣传优势,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可以多方面的拓展校园文化宣传素材,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有助于构建具有高校区域特色的媒体宣传体系,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了媒体宣传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一方面要完善媒体管理体制,完善的媒体管理机制是保证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就如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设立的新闻中心,就是通过统一的管理部门实现对高校媒体工作者的集中管理,并且根据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不同媒体之间的协作,形成合理舆论引导。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比如学院的学报主要是宣传高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高校网站则侧重对高校整体发展的宣传,而二级院系的刊物,则主要集中在本院系的日常活动或者好人好事等,因此通过加强它们之间的协作,可以加快信息传播、扩大信息接受层面。

2.4拓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质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随着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校园文化的丰富需要借助媒体的宣传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实现:第一,高校媒体栏目要开始互动活动。高校媒体通过开始互动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先进的校园文化;第二,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高校要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图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通过媒体对这些活动的宣传,带动周围学生的参与激情;第三,在校园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在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技能比赛,可以提升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进而带动整个高校媒体工作的发展。

3结束语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篇3

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高等院校担负着我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建设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出现,网络、微博、手机微信等纷纷登录高校校园,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因此,做好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尤为重要。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首要任务就是要构建高校大宣传观。

一、高校大宣传观的内涵

宣传观就是指一个人对宣传思想工作态度。高校师生要树立好正确的宣传观念,保持一个合理的心态去看待我们的宣传现状。所谓“大宣传观”就是全面参与、全面覆盖、全面建设的宣传观,就是“人人抓宣传,事事与宣传有关。”的宣传观。高校大宣传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全员参与性。包括教师、学生、机关工作人员、辅导员、后勤工作人员等全校所有师生都要参与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来。

2.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覆盖性。高校宣传思想应该覆盖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和校园内部的各个单位和部门。

3.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建设的全面性。就是对传统媒体阵地和新媒体阵地进行全面建设。高校不仅要加强对校报、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传统宣传思想工作阵地的建设,同时要加强网络、移动电子屏、手机短信、博客、微信、BBS等新媒体阵地建设。

二、构建高校大宣传观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的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成才。要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高校校园舆论氛围,需要高校的管理工作者、专任教师、后期服务人员在内所有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学生都要形成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是播种机的大宣传观念。高校构建大宣传观,不仅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而且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1.构建高校大宣传观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市场经济发展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高等教育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人才培养方式也日益丰富。这就需要高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大宣传观”能够让高校准确分析判断这种变化发展和趋势,促使高校改变观念。同时,大宣传观,可以使高校营造适合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构建高校大宣传观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以质量取胜”的时代,大众化、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和高等学校建设发展的命运息息相关。高等学校要发展,必须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智力支持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宣传观”可以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能把全校师生凝聚到“一心一意搞建设,全神贯注谋发展”上来。

3.构建高校大宣传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建设和谐校园,是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打牢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高校构建大宣传观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使群众基础更加坚实,大学校园更加和谐。

三、构建高校大宣传观的途径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宣传观的构建工作,要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校师生的宣传意识入手,构建全员参与的大宣传观;要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全覆盖的大宣传观;要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加强专职宣传工作人员的自身建设,构建涵盖全部阵地的大宣传观。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构建全员参与的大宣传观。首先,高校要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成立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高校党委书记担任,工作小组组长由分管校领导担任,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高校要建设四支高水平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一是宣传员队伍。高校各二级党委(党总支)都要配齐宣传员,同时党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都要纳入高校宣传员队伍建设,负责本单位本部门的宣传思想工作,向学校报送宣传思想工作信息和及时进行宣传思想工作沟通。二是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高校全体辅导员和师生中有写作特长和新闻写作爱好的师生都可以纳入通讯员队伍建设。通讯员负责本单位和部门的新闻宣传信息报送、投稿,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网络管理、网站采编和网络监控人员队伍。高校各单位和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网站建设和微博建设,筑牢网络这一新兴媒体阵地。确保网络宣传安全、有序、及时、有效。四是积极参与宣传思想工作的全校师生队伍。高校要加强教育培训,让每一位干部、每一位老师,每一名学生都提高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认识,都参与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来。把宣传思想工作融入平时的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和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形成人人都是宣传员,个个上都是“播种机”的局面。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建覆盖全面的大宣传观。高校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认真落实校党委决策部署,努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努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办学软实力,努力提高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凝心聚力,提振信心。

高校要大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宣讲活动,教育引导高校师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教育,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宣讲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前进方向,教育和引导师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我的中国梦”主题宣讲活动,引导高校师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大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引导全校师生深刻领会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大赛、摄影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广大师生记录和表达爱国之心、强校之愿,强化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结合高校实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校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都结合党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形势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和宣传活动,以深刻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时展的脉搏,指导高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要深入全面宣传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围绕高校发展大讨论、本科教学评估、大学生思想教育、“普法教育”等工作,根据学校工作重点,开设关注党建、关注学生公离、关注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毕业生等专题。

高校要按照“三贴近”原则,建立健全分工协作、项目负责、联系学院的体制机制,创新宣传干部新闻记者与基层党组织之间、与师生之间的联系制度和联络机制,共同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调查研究,形成“走转改”活动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和提高服务学校发展和服务师生的意识和质量。

3.加强阵地建设,构筑涵盖全部阵地的大宣传观。高校大力推进宣传阵地建设,加大对宣传思想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对校报、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体进行升级改造。同时,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大力加强计算机校园网建设、移动网络、微博、手机短信、电视站网建设、广播系统建设、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宣传阵地。

首先要加强对传统媒体阵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校报、广播、电视等高校传统媒体在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工作。进入新媒体时期后,这些传统媒体还是有它的传统优势。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媒体的建设。

李铁映同志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校报应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中心。高校校报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构建大学校园文化,重建新时期大学精神和引领当今前沿的社会文化的功能。它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贴近校情、贴近师生,覆盖面广、传播及时,持续性强,效果良好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喜爱。高校校报在出版时要高度注重报道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要增强人文精神。要贴近校情、贴近师生,避免空洞说教,使传播和接受、社会与个人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心态同步、情感共鸣。高校在办校报过程中要注重大宣传、大策划,对师生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和工作要作深度报道的连续追踪报道。

高校校园广播是最早出现的校园媒体之一,是校园宣传工作的主体之一,高校广播台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广播的传播具有针对性强,受众集中、广播台具有快捷、讲究时效、易操作等特征。深受广大师生喜欢。高校首先要增加财力投入,加强校园广播硬件建设。电子设备更新快,高校要为校园广播配置先进完备的广播设备。同时要加强校园广播的软件建设,选拔培养优秀的校园广播管理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广播的优势,提高节目质量,激发学生兴趣,做到扬长避短,化短为长。

作为高校主要传媒手段的电视台,其传播具有针对性强,受众集中,非商业化运作的特征。校园电视覆盖面广,传播信息快,视听兼备,生动形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高校电视台具有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监督等功能。高校要加强对电视台的领导,使其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对电视台的投入,及时更新校园电视台的设备,以满足电视台的日常运转。同时要精心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思想品质好、业务精良的校园电视工作队伍,这是校园电视台办出高质量电视节目的保证。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篇4

微信在大学校园中已经基本普及,高校各个学院、社团目前或开通了各自的微信公共平台,或建立群聊。使用微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对传统的校园宣传工作不仅仅是冲击,更是一种机遇。通过讨论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三种不同的应用方式,进而分析了使用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微信;校园文化建设

微信这一软件是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用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微信通过传递语音短消息、图片文字以及视频快速、便捷及消耗流量较少的优势迅速被人们所熟悉并成为了我国主流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而由于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新鲜事物快速的群体,在大学校园中微信基本已经普及,高校各个学院、社团目前或开通了各自的微信公共平台,或建立群聊。可以说,微信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新载体,这对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不仅仅是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对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一.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方式

一般而言,微信在高校各个学院、社团目或其他组织的文化建设中多以微信群聊、微信服务号和微信订阅号的形式存在。微信群聊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形式,相较于其他两种方式其群内成员之间的互动程度较高,不存在管理员和订阅人员的限制,成员和成员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但群聊往往受制于成员人数的限制,在校园文化的传播中传播速度较慢、传播范围较小。而且,也正是由于群聊中的限制较少,使得群聊信息随意性过高。进而使得群聊中包含有各种过多的信息,容易造成真正的文化宣传信息被覆盖,不利于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多通过定时更新推送校园新闻、信息、通知等方式进行文化建设工作。与微信群聊相比,微信服务号和微信订阅号的受众明显较多,使得在进行文化宣传时范围更广。而且,由于高校学生只能接收服务号和订阅号的信息,使得信息的传递可以有序的开展,文化宣传信息也不会被其他信息所覆盖。但是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在进行文化宣传工作时一天只能向受众推送一条消息,这造成了管理员需要在多个不同的文化宣传信息中进行筛选。虽然这样会提高推送信息的质量,但也影响了信息推送的数量。不论是微信群聊还是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其推送的信息形式多以校园新闻、宣传教育政策、塑造校园形象为主。其中,推送信息最多的形式为校园新闻,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由于微信的实时性较强,使得其可以将校园中最为新鲜的咨询推送到高校师生手中,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并参加校园活动。而且,通过推送校园中发生的奇闻趣事可以于高校师生分享乐趣进而增强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增强凝聚力。由于我国各高校均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教育事业的,因此使用微信宣传教育政策能够使高校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最新的教育政策,而使得高校教师可以时时端正自身教学理念和思想,也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微信还可以通过推送高校最新的学术成果、校园美景的手段对外建立校园公共的新方式,对内则可以通过记录高校发展进程、展示未来发展目标和前景促进高校师生共同努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二.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篇5

一、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现状

1、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埋头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和生源是否优质,而不能充分认识到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管理理念落后。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校园管理的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管理的思路和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对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而言,也应坚持和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应建立为师生服务,从师生的切身利益出发的安全管理理念。

2、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安全管理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安全管理部门虽然存在,但其作为辅助部门很难得到足够重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就给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工作开展带来诸多障碍。校园安全管理必然要得到人力、物力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而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存在安全管理人员短缺、技术防范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多数高校往往在发生一定影响恶劣的校园安全事故后,校园安全问题才会引起足够重视。

3、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保障,目前,多数高校都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但由于职能不明确,政令不畅通等原因致使这些制度无法贯彻执行,大都流于形式。往往多数人认为,校园安全就是学校保卫部门一个机构的责任,在教学单位中得不到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缺乏全面有效的制度措施保障全员重视、全员配合。

4、没有形成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愈浓厚校园环境愈安全,越发有利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文化氛围的营造主要通过宣传和教育,高校校园安全知识宣传存在渠道少、方式单一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尚不足以使校园安全知识人人皆知。现在一些高校管理部门也会在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一些校园安全宣传的展览、讲座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到宣传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寥寥无几,所以宣传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二、全方位构建高校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对策

高校校园安全绝不是校园内某个管理部门或者某几个管理人员的事情,要做好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必须协调好各方力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多个角度入手构建一个全方位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1、以人为本,确立系统、和谐的系统化安全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人的重要性,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对学校师生的尊重与关心,努力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由“行政命令式”向“服务型”转变。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树立服务意识,增加政治安全服务、治安安全服务、安全教育服务、安全防范服务和窗口服务的功能,加强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塑造良好形象,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

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进一步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校园安全水平。主动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关系,明确职责,使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内部形成有效合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安全管理部门内部的凝聚力,确保其更好地为校园安全服务。

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建设还应以系统化、精细化为目标。只有确保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系统化、精细化,才能在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切中要点、抓住关键,全面梳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制定全面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安全防控体系。

2、有效整合,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加强队伍建设,创建专业化的安全管理团队。在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人力防范肩负着重要任务和职责,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至关重要。加强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教育,强化其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安全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增加投入,加强物防设施建设。物防实施是校园安全防控的一道关键防线,高校应该增加投入,在校园内合理配备物防措施,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提升校园安全系数。在建设好物防设施的同时,还应当配套好相关管理制度,保证物防设施充分发挥作用。

引进技术,建立全方位智能化的技术防控体系。技术防控作为人防和物防的重要补充,在校园安全防控中作用日益明显。通过将先进科技引入校园安全管理,建立校园安全监控枢纽,构建一个以防盗报警系统、电子巡逻系统、紧急求助系统、安全防范管理系统为一体的全方位、智能化的技术防控体系,以适应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

3、营造氛围,加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需要建立完整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的设置、编排、师资力量的配备和课程的考核等,力求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安全教育。与此同时,还应创新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将安全教育付诸于实践,通过学生之间线上线下的互动和实践让其更好地领悟和掌握安全知识。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宣传标示;职业性;设计

高职教育是一种能力为本的职业性教育,其职业性不仅应当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蕴含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宣传标识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重要的展示载体,其功能性和文化性相辅相成。因此,在宣传标识中充分体现职业性,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随处可见的文化符号:高职院校宣传标识蕴含文化特征与宣传特征

文化符号是指某种具有特定含义或者特殊意义的标识,是某个族群、群体、组织的群体心理、价值观和文化内核的表现形式。高职院校校园宣传标识是高职院校的一种外显的文化符号,它随处可见、引人注目,学校自身典型和独特的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校园气质和品位,都可以通过一套适合自己的宣传标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1.1宣传标识具有文化特征

宣传标识的文化性是宣传标识的固有属性。高职院校的宣传标识无论从规划、设计、制作、定点,还是形状、图案、颜色、文字,都能且应该体现出该校独特的文化特质,是显性的文化符号和隐性的文化内涵天衣无缝的融合。换言之,宣传标识本身就是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标识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将自己对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理解,自然而然地融合在标识的构思、内容和形式当中。而受众,即校园中的师生,通过这些设计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内在意义,产生共鸣,并不断从标识个体理解深入到文化整体理解,完成对这种文化氛围的意义构建[1]。对师生群体而言,则能不断地促进师生形成对校园文化的“集体无意识”[2],最终达到心理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自觉。

1.2宣传标识具有宣传特征

高职校园的宣传标识是高职校园重要的传播媒介,具有舆论宣传、信息传递、形象展示、广告、指示指向等多重功能属性,宣传性是其核心功能属性之一,就是运用各种媒介符号将学校的一些观念如价值观、校园文化、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等,向教育主体及其关联群体进行传递并产生顺应这些观念的积极影响。宣传标识的宣传特征体现在:一是宣传标识内容选择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就是其宣传标识主要的宣传目的之一。二是宣传标识的规划设计具有明确的引导性,将受众的情感、观念、认识引导向自己想要表达的氛围当中。三是宣传标识的设计具有浓厚的艺术性,从构图、色彩、文字等方面对受众产生强烈的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2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职业性的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职校园宣传标识设计的核心理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将现代职业教育定义为“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3],从中可清晰看出其对职业性和应用性的要求,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由此可知,“职业”是高职教育的首要定位。

2.1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实践价值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它教会学生“生存”[4]。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业的基础就是职业技能,因此,教会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就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实践价值。一方面,高职教育通过对学生的职业性培养使学生解决生存问题,获得现实的人生幸福,从而实现自身的教育目标,体现了教育价值。另一方面,职业性培养是有确定目标和特殊的培养要求的,高职教育为适应职业性培养,面对就业导向、岗位需求、生产实践、职业技能而形成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开发模式等,也反过来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独特性、有效性与高效性。

2.2职业性贯穿在高职教育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内容中

在教育思想层面,一是要要充分体现职业精神与职业理想。它包含了职业人对自身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执着的信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踏实勤勉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的职业素养。二是要充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人格。包含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奉献、诚信、守纪、严谨、协作、创新等合乎职业要求的道德准则、情操、品质,从而形成适应职业要求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5]。三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贯彻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思想。职业教育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其实现条件是校企合作,其实现路径是产教融合,这构成了高职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解决高职教育职业性的核心内容。

在教育内容层面,职业性首先体现在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可持续发展”,这就明确地规定了高职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传授以学生较高的人文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并具备职业核心能力,这些都必须反映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其次,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还体现在以“三对接”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即以适应产业为导向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促进产教融合为目标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需要说明的是: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不是要否定高职教育的教育性而使高职教育陷入“单向度”的泥潭。高职教育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是职业性和教育性、人文性的高度融合。

3高职院校宣传标识职业性设计的表现载体及切入点

3.1表现载体

高职校园宣传标识的表现形式包括:

3.1.1.景观性标识。包括校园景观区、景点的具体载体,如雕塑、浮雕、壁画、实物、景观小品、牌楼、招牌等。

3.1.2.媒介性标识。包括宣传橱窗、宣传栏、信息栏、校园电视台、报纸、学报等。

3.1.3.导向性标识[6]。主要指校园路线图、指向牌等具有导向功能的标识。

3.1.4形象性标识。主要指校园形象识别系统,包括主题LoGo、校徽、校旗、办公用品、交通工具、服装、招牌以及字体、色彩等,也包括建筑外形、建筑色彩及装饰等。

3.1.5宣传用语。包括校训、办学理念等永久性表述和适应某方面或某时段需求的宣传性用语。

3.2切入点

3.2.1以专业对应的行业产业特征为切入。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培养实用性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须对应相应的产业,高职院校宣传标识的职业性设计,首先要考虑对应的产业特征和行业特征。

3.2.2以适应区域经济结构状况的专业设置为切入。按照“三对接”原则,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产业需求相对接。专业对接产业,更好地体现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办学定位,也使高职院校职业性体现得更加深入、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

3.2.3以体现深度校企合作的校园文化为切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因之必然、必须融入企业文化,高职校园的校园文化就是校企合作的文化[7]。另一方面,成熟的企业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充满竞争的市场大潮中形成的精神、理念、规范、行为方式、活动组织等,也对学校的职业性教育起到非常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高职院校的宣传标识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的固化显性载体,在规划与设计中应当广泛而深入地体现校企合作的精神,体现校企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并有机地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无缝连接。

3.2.4以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特征为切入。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职业能力最终要落脚到岗位及岗位群上。不同岗位及岗位群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如机械类岗位群更加强调工作严谨和精益求精,管理类岗位群更加强调组织策划和统筹协调,服务类岗位群更加强调热情周到和细致全面等等。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岗位及岗位群细分更加精准,即使在同一岗位群内,不同岗位建立了更为细致的岗位要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培养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培养和差异化培养,以达到真正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目标。校园宣传标识应该针对岗位及岗位群特征加以分析和使用,才能体现深层次的职业性设计。

3.2.5以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为切入。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在职业性培养中意义与作用在前面已经做了论述。宣传标识设计应当不断向师生传递出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正能量,利用不同的宣传载体,向学生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和激情的职业图景,表现出规范、得体、认真、严谨等职业态度,起到展示、教育、引导的正面作用。

3.2.6以师生中典型人物为切入。教师和学生是高职教育的教育主体,成熟的职教教师、优秀毕业生和成功的创业者都是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的典型表现。

4结语

高职院校校园标识的职业性设计,可以从校园的方方面面着手。无论是特定设计还是融合设计,都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行业产业、专业设置和校企合作,将职业特点、岗位特点、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巧妙地嵌入其中,使校园宣传标识宣传性、功能性、艺术性、职业性并举,将职业教育的普遍特征和本校的专业特质、人才培养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就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加拿大]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瑞士]C・G・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见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判》.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Z].2014.

[4]朱涛.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梁德友.职业性与伦理性:高职校园文化开展的两个向度[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15):33-35.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篇7

根据校园活动比较多这个特点,广东实验中学海报设计课程(艺术必修课程)从每个班级选报5名喜欢海报设计的学生作为学员,进行每周一节,每学期18~20节的海报设计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分为四部分:海报设计基础知识教授;海报设计基本技法教授;实践课程教授;作品自评、展览环节。此四个环节涵盖了海报设计的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在分类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员的特点开展教学。课程在2004~2013年间逐渐成熟并形成了固定的教学环境,为学校的社团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提供了一批又一批很好的宣传海报成品(如图1)。

结合多年的课程开发实践,笔者认为海报设计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提升校园活动的宣传力度

在海报设计课程没有开设之前,校园活动的海报大多色彩单一,设计缺乏新意。白纸黑字或红纸黑字,动漫人物加标题等没有设计风格,这样的海报或者宣传单对读者来讲简直是一种视觉污染。过去的大字报时代已经不存在了,21世纪的人们进入读图时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大多数人工作学习特点,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留住读者的目光,让读者记住你的海报,就必须改变海报设计的风格和制作技法。以体育节海报为例,根据课堂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学生们在体现体育运动方面学会变单一的人物动态到局部代替整体的效果(如图2),从单一的动漫风格到形式多样的复古风、现代风和欧美风格的特点(如图3)。技巧的提升和风格的转变,让整个校园变得更有视觉冲击效果和艺术氛围,很多师生情不自禁地在海报前驻足观看,拍照留念,发微博、微信等。师生在茶余饭后也开始讨论着这些有新意、有创意的海报,这样的传播形式带来的是更好的宣传效应,从而提升了活动宣传的力度,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提高师生们的审美情趣

海报设计课程在开设的时候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着重海报的分类、特点以及构成要素;在过程与方法上着重从对比分析―引导观察―启发点拨―设计制作等环节下功夫,每节课解决一个问题,让实践检验理论;在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着重个性引导,鼓励多种尝试,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细节来入手寻找创意点。这样产生的作品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共鸣,这些共鸣会让学生在讨论一张海报的时候延伸出一些海报设计方面的知识,甚至上网查询与其相关的信息。这种延伸在某种程度上就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海报知识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比如艺术节海报的设计制作,课程设计着重在有关艺术元素的方面提高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从生活细节中找灵感,从生活元素中发现创意,从而建立设计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链接,产生更大的共鸣。在共鸣的基础上,师生们享受到了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品位(如图4)。

三、增加校园文化的艺术氛围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篇8

本文主要从网站访问量、友情链接、网站互动三个角度分析网站的利用情况。从被访次数看,12个网站设有用户访问量统计,占总量的40%。其中12所高校访问量均过万,访问量超过10万的有8所高校,访问量最高的南京大学为643万余次。从友情链接情况来看,八成高校网站设有相关链接,包括高校档案馆网站链接、综合档案馆网站链接等。从互动情况看,27%的网站具有留言板、提问等互动功能。

2网站现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

2.1资源单调

2.1.1资源内容单调能够体现校园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在网站中主要体现在校史、名人的部分,比较单调。比如,仅有10所高校开设类似于“校容校貌”的模块。单调的资源不利于从多维度展现校园特色文化,充分体现校园魅力,吸引用户的眼球。2.1.2资源形式单调目前各个网站中体现校园文化的资源大多是文字与图像资源,含有视频资源的网站仅17%。其中,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5所高校网站内含有视频资料,四川大学在首页上放置了配有校歌的宣传片。通过对站内资源形式的分析,不难发现网站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新兴多媒体技术,使站内资源形态更加丰富。2.1.3资源来源单调档案馆网站以独白式建设居多。目前网站内的资源均是通过档案馆自行整理并,没有与其他媒体、网站的合作。由于档案馆工作人员编制较少,精力不足、技术水平低、网络意识淡薄等问题难以避免,自行建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2栏目设置缺乏针对性

在校园文化方面,网站栏目的名称、分类针对性不足。通过分析网站首页的栏目设置,发现各网站栏目主要包含档案专业信息、档案馆业务、校园文化等几部分。但是,校园文化栏目设置的名称、分类针对性弱,无法突出亮点,可能导致许多优质资源无法被用户检索出来,得不到有效利用,影响网站对校园文化的宣传效果。

2.3宣传不足

档案网站在高校工作过程中、高校官网中的宣传不足,知名度低。缺乏宣传直接导致访问群体的局限性,网站的访问量不足,在设有访问量统计的网站中仅1个网站超过百万。校园文化的宣传同样缺失。各高校除了较大规模的校庆时期,日常教学生活中对校史、校风校训、校友的宣传力度较小,许多学生对自己母校的校园文化并不明朗。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风格,但在日常教学中却很难体现,学生缺乏了解校园文化的途径。这说明网站的宣传力度不足,档案馆网站没有进入公众的视野,且网站的文化传承功能较弱。宣传不足将直接影响网站的资源利用率,导致档案馆网站的存在无法实现其价值。

2.4互动不足

网站与用户的互动过少。用户是档案馆网站的直接服务对象,但是设有互动板块的网站仅占总量的27%。在仅有的8个网站中,互动板块全部为单向互动,用户只能通过留言向网站工作人员提问或发表意见,用户之间无法通过网站直接交流。留言的问题都是有关档案利用的一些疑惑,没有用户对网站本身的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不利于用户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也不利于网站的改进。

3以文化传承为导向的高校档案网站建设策略

要想很好的实现高校档案网站的校园文化传承功能,就需要很好地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各类不足。从站内资源、服务理念、网站设计、宣传工作几方面入手,能够较高效率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档案馆网站在校园文化传承中的助推作用。

3.1丰富站内资源,突出高校亮点

资源是网站的灵魂。丰富网站上有关校园文化的资源,是提高文化传承效果的根本。解决资源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3.1.1充分利用档案馆馆藏在网站中,应丰富特色校园文化部分的资源,充分利用档案馆的相关馆藏及其编研产品。高校档案浓缩了高校发展的历史,真实记录着历届师生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文化成果,是广大师生实践经验和智慧文化结晶。网站建设人员应树立信息共享意识,促进档案网站对校园文化的传承。每所高校的发展历史不同,文化特色也各不相同。在网站资源开发时,应深入分析用户需求,从本校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形成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高校最重要的工作是研究学问、培养人才,档案馆也有丰富的教学档案馆藏,可以增加学术成果的展示。此外,档案馆可以结合校园特色推出具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编研产品,通过产品宣传网站,通过网站推广产品,从而达到双向推动的效果。3.1.2充分利用多媒体形式为增强网站的动态性与多样性,应增加视频等其他形式资源的数量。网站可以方便地展示多媒体资源,但八成以上的高校档案馆网站站内资源只包含文字和图片,使站内资源显得单调乏味。

3.2创新服务理念,提升网站魅力

用户是网站存在的意义。要想发挥网站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就要吸引足够的用户,就要尽力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3.2.1体现“以师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核心档案网站建设的总体趋势从“宣传-展示型”向“互动-服务型”发展,丰富的在线档案信息资源和人性化的远程服务是档案网站的灵魂。各高校档案馆网站建设应树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理念。网站的学生用户可能分为想报考该校的学生和在该校就读的学生,其他用户包括学校教工、毕业校友、社会人士等。在网站校园文化模块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研用户群的需求。站在用户的角度,将分散杂乱的档案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开发出更多的档案编研产品,选择正确的服务时机、服务手段、提供特定服务。同时还应针对用户的需求变化,适时地对信息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方式和手段等进行调整,以保障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产品是用户所需要的。3.2.2重视用户沟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网站应开设多维互动板块,给用户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高校档案馆网站的用户通常主要集中在该校内,开展用户沟通、线下交流十分方便。如今网站中设置留言簿等互动模块已经十分普遍,为用户-工作人员以及用户-用户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了解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网站,又有利于以用户吸引用户,从而扩大网站的影响力。此外,相比于网络的虚拟性,线下的展览、宣讲、互动可以使用户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校园文化的内容。但是线下的活动有限,每次活动展现的资源有限。将线上资源与线下宣传有机结合,可以使校园文化的宣传和传承更好更快的进入到用户的生活中。

3.3重视网站设计,结合校园特色

网站的设计决定着网站能否在瞬间吸引用户的眼球。网站要充分展现校园文化、完善栏目设置、提升网站美感。高校档案网站是数字化背景下使高校档案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建设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因此,每个网站应该展现该高校的特色,充分体现其特殊性。在网站的首页,可以放置高校宣传片,播放校歌;页面背景可设置为校园景色;校风校训、档案馆宗旨也可以有所体现。多数高校网站的首页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缺乏活力,可以增加动态的设计,避免枯燥乏味。网站的栏目设置也十分重要。用户初次访问时,网站的分类方式会影响到站内资源能否被有效检索利用。为使网站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级类目应对相关内容有清晰的划分。此外,网站尺寸、配色、布局都是影响网站美感的重要因素。

3.4结合高校官网,加大宣传力度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媒体和谐校园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是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充分调动高校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高校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如同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样,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师生共同的思想基础、校园舆论环境、校园文化状况以及高校的社会形象等等因素在和谐校园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的共同基础都与校园舆论宣传的导向息息相关。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进程中,校园媒体作为高校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如何进一步突出优势创新职能,实现由“宣传工具”到“信息平台”的功能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谨就此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倡导和谐理念,为和谐校园夯实共同思想基础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对媒体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思想意识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深刻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而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碰撞和较量的前沿。在这种情势下,更需要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来凝聚人心,强基固本,为政治稳定、校园和谐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校园媒体作为校园主流媒体,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将各种宣传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总要求,正确把握宣传引导的方向,积极谋划宣传引导的思路,切实体现宣传引导的实效,唱响促进校园和谐的主旋律。坚持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及时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方针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政策部署传播给广大师生员工,让师生能时时处处看到、听到、触摸到和谐的声音,加深对和谐社会理论和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解,引导激励师生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上来。要充分发挥校报、网络、广播等校园媒体的合力作用,优化信息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宣传报道,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谐校园建设发展的成就,弘扬先进典型先进人物事迹、反映师生员工的思想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舆论氛围。要关注校园热点焦点问题,加强对校园舆情的调研分析,积极有效引导校园舆论。通过舆论引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营造良好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突出信息传播功能,为和谐校园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发展瞬息万变,高校师生时时处于良莠难辨的海量信息中,健康的、颓废的、真实的、虚假的信息充满校园。这就要求校园媒体发挥沟通信息主渠道功能,辨真伪、正视听,坚持传播科学信息,严防虚假信息在校园误传误导。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保持信息沟通交流非常重要。高校的各项改革决策、日常管理事事关系师生的切身利益,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很容易形成舆论中心。这些舆论形成于校园生活,传播于校园范围,影响于学校建设。处理得好,能争取人心,获取支持;反之,则可能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校园媒体要及时准确地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决策和改革措施传达给师生员工,促进学校各部门、校领导和学校师生之间的互通互动,增进了解;同时。要成为上下沟通的桥梁,积极反映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将他们的呼声上传到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促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和针对性。尤其是师生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及热点问题,应在第一时间迅速作出反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通过召开新闻会、吹风会,发放信息简报等多种形式,及时把准确、权威的信息告诉师生,避免和遏止谣言、小道消息和虚假信息在校园的传播和蔓延,让权威的声音迅速形成先发优势,以利于事件的处理和问题的解决,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校报、校刊、广播、校园网要及时提供信息交流和思想交流的栏目平台,让师生畅所欲言,抒发胸臆,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绪,发挥校园传媒的各自优势,使信息得以传播,观点得以交流,校园更加和谐稳定。

此外,校园媒体也是宣传学校展示形象的窗口。要善于透过校园媒体向社会广泛介绍学校的专业学科和师资力量、办学业绩,宣传学校的良好教风学风校风和优美环境,增强学校师生校兴我荣的集体荣誉感,也使社会各界可以透过校园媒体了解学校、理解学校、支持学校,扩大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学校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强化思想教育功能,服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人的和谐是高校和谐校园的核心,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应有之义。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张扬最活跃的时期,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常常困惑无所适从,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获取他们喜欢和需要了解的信息、渲泄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表达思想情感与激情。校园媒体作为高校师生自己的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校园师生身边的事情,贴近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接近性,对师生的影响作用更直接、更有效,这种贴近性、亲和性是其它社会媒介无法比拟的。校园媒体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特点,强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充分适应大学生接收新生事物快、求知欲望强烈的群体特点,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弘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对大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引导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善恶是非观念,实现道德评价与规范,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和谐健康成长。

当前,尤其要大张旗鼓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时时事事考虑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真心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要广泛吸纳大学生参与校报、校园网、广播台的实践工作,配备专门老师指导大学生充当校园媒体的记者、编辑、助理,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技能,培养良好作风,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大学精神,丰富积淀校园文化内涵与精髓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篇10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

1.除专业体育院校外,普通高校对人文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体育文化、艺术类文化则是弱势文化。同时,目前我国很多普通高校缺少全面的、专业的体育理论选修课。学校日常的学术活动与体育文化大多毫不相关。由于学校对体育文化环境建设不重视,使学生的运动热情、兴趣受到许多阻力。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想了解体育人文、体育运动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很困难。2.体育相关设施薄弱随着我国高校的逐年扩招,许多高校都在不停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而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使许多高校占用体育运动场地进行其他教学设施建设,使体育运动场地不断缩小,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竞赛和休闲的需求。同时,我国普通高校在学校建筑设计与规划的功能上也是以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为主,在体育场馆的设计、利用上也存在许多问题,使得体育场馆的实用性、科学性不足,为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带来不便。学校经费大多投入常规科研与教学方面,体育器材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要求。3.体育活动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以大学生为主体,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以体育社团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竞赛为主。一方面这些社群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缺乏学校的领导,在经费上明显缺乏,没有制度规范。另一方面,学校社团体育活动多以竞技性体育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为主,休闲性、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较少,只适应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或体育专业的学生,与普通学生脱节严重,不能带动学生的广泛参与。4.体育文化宣传形式单一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许多高校的宣传模式呆板、陈旧、没有创意,在体育视觉宣传上力度不够,资金投入较少。不能带动全体学生投入体育活动中,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激情,没有号召力。多数学校没有设立体育宣传栏,或即便拥有体育宣传栏但管理欠佳、没有很好地进行维护,体育文化信息更新缓慢,内容缺乏新意,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大学生的体育需求错位。没有充分发挥好网络这一体育文化传播平台的作用,拥有体育文化专用网站的学校数量不多。

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场、馆、设施是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中,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学生自发组织,都需要物质条件支持。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基础,是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现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条件,高校要加强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在保障学校规模扩张的同时,保留一定的体育活动场馆和空间。可把暂时不使用教室、库房拓展为体育活动场所,学校要拿出一部分经费添置基本的体育设施,尽最大力量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向政府申请资金,争取取得财政资金对体育活动的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可通过举办各类大型体育比赛,吸引商家作广告,交赞助费或赞助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设施2.强化体育课程建设学生的大多体育知识都是在体育课上获得,高校要加强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就必须从强化体育课程建设开始。一方面,对于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学校要夯实体育专业师资力量,把经验丰富、有创新意识的体育教师聘请过来,把体育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应用到教学一线,为学校的专业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最终使专业体育学生能够在体育文化的构建中起到辐射作用,带领其他专业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对于高校非体育专业的教学。学校要配备专职体育教师,针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为群众性和休闲体育活动开展打好基础。使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全面地、系统地学会体育的基本知识,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会受伤时的简易处理,了解营养保健知识,认识体育文化。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关体育课程制度,使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教学效果都走向正轨,把体育课这个阵地建设好,为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提供源动力。3.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体育精神、品味体育文化,大力开展卓有成效的体育活动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手段。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体育活动。首先,要强化竞技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在校内可以组织学生举行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在校外可以联合其他高校和单位,根据本校的运动项目水平和师资条件,建立学校体育代表队,组织长跑、游泳联赛等比赛。其次,要强化休闲类、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使普通学生有机会、有能力、有兴趣参加体育活动,调动学生竞赛和参与的积极性,扩大体育活动的覆盖面。例如:可举行健美操、街舞、网球、乒乓球、象棋等体育活动。第三,学校要创新体育活动模式,鼓励学生自行成立各种体育社团,由学生自行管理,学校给予一定的自由权限,在活动经费方面学校补贴一部分,学生搞比赛自行拉商业赞助筹集一部分。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活动方式的灵活化、丰富化。4.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育文化与人文科学、艺术的结合,丰富体育活动内涵,加强体育文化宣传深度。例如:在组织街舞比赛时,可以组织音乐系的同学进行伴奏;组织健美比赛时,可以请美术系的学生进行写真。使体育文化宣传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位同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校园体育走出校园,与社会体育文化相融合。例如:学校可与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协调,由学校主办社会群众体育活动,学生参与监督或充当裁判,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体育知识,丰富体育文化内涵,从而拓展学校体育文化宣传广度。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这一宣传阵地的作用,利用校园网络,丰富体育文化生活,建立体育文化专用网站,作好网站宣传和日常维护。加强信息更新,使网站成为组织、宣传校园体育文化的平台和阵地,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开设校园通讯,便各院校、各学科能够共享体育资源,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四、结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存在着许多不足,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注重加强体育基础设施、体育课程建设,大力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积极开展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就会得到有效改善。

作者:孔丽涵吴丽晶单位:闽江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