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投资与理财的关系十篇投资与理财的关系十篇

投资与理财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3:07

投资与理财的关系篇1

0引言

根据《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的规定,银信理财合作,是指银行将理财计划项下的资金交付信托,由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并按照信托文件的约定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的行为。该规定认可了银行将理财资金用于设立信托。但是有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一直都是理论界争议的焦点,银信合作中理财产品项下的投资者、银行、信托公司三方的法律关系究竟是何,尤其是在投资产生亏损的情形下,三方法律关系的界定不同将导致不同的责任承担后果,本文从一起银信合作领域的纠纷案件入手,结合信托关系的设立,从而分析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

1案情简介

陈耀认购光大银行杭州分行(以下简称“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成立同赢八号资产管理计划,光大银行再以同赢八号项下的理财资金委托国投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信托”)设立的单一信托。在理财产品发生亏损的情形下,陈耀要求赎回理财产品,但是不属于陈耀与光大银行签署的投资计划书中约定可以及时赎回的日期,待实际赎回时,理财产品已经发生了较大亏损,陈耀起诉要求光大银行承担损失未果,故起诉要求其披露与信托公司签署的信托合同(以下简称“本案”),一审败诉后二审上诉。

二审法院认为,陈耀与光大银行签订的产品协议书在双方之间设立了委托理财合同关系,约定由陈耀向光大银行购买同赢八号理财产品。该理财产品的投向为委托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计划,而该信托计划系光大银行针对该理财产品所募集的全部资金统一设立的,而并非为每个投资者所投的资金单独设立的。本案系陈耀因购买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而引发的委托理财合同。而非陈耀直接购买信托产品而与信托公司发生的信托合同纠纷,故陈耀要求光大银行单独为其与国投信托签订全套信托文件亦缺乏依据,综上,陈耀的上述请求未能得到支持[1]。

本案中有两层法律关系,一是陈耀理财产品投资者与光大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二是光大银行以理财产品的资金设立信托的法律关系,这两者法律关系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性质不同,将影响信托关系的成立与否,也将导致案件最终的结果发生变化,因此,本文依据不同理财产品性质界定的理论,分析银信合作领域中对上述法律关系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2将理财产品中投资者与银行的法律关系界定为委托关系

关于何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层面的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称“银监会”)于2005年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根据该规定,商业银行提供综合理财服务,就在客户与商业银行之间构成委托的关系,银行根据客户的委托和授权,由银行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而通常所称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也指的是综合理财服务,因此,有观点认为,投资者认购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构成委托的关系。

如双方成立委托关系,那么依据《合同法》第四百零一条的规定,虽不存在单独以陈耀名义签署的信托合同,但是陈耀作为同赢八号投资者之一,与其他投资者一道委托光大银行进行信托投资,是有权要求光大银行提供其作为同赢八号整体的人签署的信托合同。况且,披露信托合同,并不存在损害同赢八号其他委托人的情形,也不需要征求同赢八号其他委托人的事项。

但陈耀败诉的关键是其认为银行作为人同赢八号项下多个投资人成立信托,其与信托公司之间成立的是一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银行应当其与信托公司签署多份信托合同,殊不知,信托行业内,对于银行以理财资金设立信托的,信托公司通常与银行签署单一资金信托合同。委托关系下,银行系作为理财产品投资者人的身份还是作为资金所有人的身份来设立信托,所设立的信托为单一资金信托还是集合资金信托,关系到理财产品投资者与信托公司之间是否存在信托关系,故以下区分情形进行分析。

2.1银行作为理财产品投资者的人,代为交付信托资金并设立信托

在此情形下,银行为名义上的委托人,理财产品投资者为实际的委托人。但理财产品投资者如要与信托公司产生信托关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疑问。

首先,设立信托,信托财产应当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商业银行虽然不是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但该资金也可以理解为投资者委托银行向信托公司交付的信托资金,因此,如理财产品项下投资者的资金系合法所有的资金,则不存在该方面的法律障碍。

其次,采取信托合同形式设立信托的,需要委托人与受托人就信托合同的签署达成合意。如银行事先并未披露其以理财资金设立信托的,受托人认为仅需要依据银行的意愿管理信托,但实际上最终将需要听从理财产品背后众多委托人的指令,受益人也由银行一人变更为众多的受益人,受托人是否在该等情况下同意担任受托人的意思表示没有体现,如受托人同意继续担任受托人,自无问题,但如受托人不同意的,则委托人及受托人就签署信托合同这一合意实际上没有达成,信托不成立。

如银行事先披露系其以理财资金设立信托的,受托人仍然同意设立信托的,法律并未禁止委托人委托他人代为签署信托合同并设立信托,因此银行可以作为众多委托人共同的人签署信托合同。虽然实践中,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同中通常并未明确表明银行作为理财产品投资者的人。

再次,如果商业银行披露了其作为理财产品投资者的人签署信托合同,那么受益人同时是理财产品项下的投资者,则商业银行可以作为众多受益人共同的人,自不存在法律障碍。如果没有披露的,则受益人不是不确定,而是发生了重大的变更,也会因为上文所述设立信托的合意没有达成,而导致信托不成立。

这样理解,如商业银行明确向信托公司披露其作为理财产品投资者的人签署信托合同的,则其作为人设立信托是合法有效的,陈耀与信托公司之间成立信托关系。同时,由于理财产品投资者人数在两人以上且交付的信托财产为资金,因此符合《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中有关集合资金信托的定义。但是,《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项下对于委托人的资格及最低资金来源通常进行了限制,而一般的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为人民币5万元,远低于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委托人资格门槛,大多数理财产品投资者并不符合上述规定。

《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为2009年银监会出台,《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为2008年银监会出台,如银行作为理财产品投资者的人设立信托的,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银行只能以符合《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合格投资者的资金交付的理财资金才可以最终设立信托,并且人数上也应当有限制,但是有关银信理财合作领域的监管规定,如《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111号)第六条只规定特殊领域投资的,理财资金投资者才需要符合《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要求,但未限制人数,在其他银信理财合作领域也没有限制性的规定。

实践中,在银信理财合作领域信托公司不会适用《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通常签署单一资金信托合同,该规定中有关于委托人及受益人权利、受益人大会、受托人职责、信息披露等诸多有利于委托人、受益人条款在信托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单一资金信托合同中通常不会体现,信托合同中诸多设计也是从银行及信托公司的角度出发,并未考虑到众多理财产品项下投资者的情况,所保护的是银行自身而非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权益。

2.2银行与理财投资者之间构成委托关系,但银行以自己所有的资金设立信托

在此情形下,货币作为特殊的种类物,交付即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因此投资者将资金交付给银行,该资金所有权即归属于银行,银行系以自己名义、自己的资金并以其自身为受益人设立单一资金信托,至于银行最终资金来自于通过发行理财产品获得还是运营而来的自有资金,银行设立信托的意愿是来自于理财产品项下投资者的约束,还是出于银行自身,银行获得收益后分配给自己还是分配给理财产品项下的投资者,均不影响信托的设立,信托关系仅存在于信托公司与银行之间,而投资者只在与银行之间的理财产品项下对银行存在委托关系下对银行的债权,与信托公司之间不存在信托关系。

这种解释似乎更符合实践,在银信合作领域,尤其在发生信托产品兑付危机时,如果委托人是银行且以理财资金认购的,信托公司通常不会理会理财产品背后的投资者,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也通常不会直接去追究信托公司的责任,本案中,陈耀也是因为追究光大银行责任无果后才通过要求披露信托合同的关系去追究相关方的责任。

3将理财产品中投资者与银行的法律关系界定为信托关系

上述将理财产品界定为委托的关系,进而区分情况界定投资者、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的关系,虽然也是一种解释方法,而现实是,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符合委托的关系,而以此来解释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投资者权利的保护,理由如下:

第一,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走向平民化,小额化及便捷化,对大多数的投资者而言,银行与一般的理财产品投资者不会就理财资金如何进行投资运作进行一一的协商,而是限定投资范围、投资比例,投资者并不会关注银行具体如何投资,很多事项银行也不会征求投资者的同意,投资者大多数关注是否足额收到到期分配本金和收益,这与信托关系中受益人享有受益权的目的是一致的,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态度与委托关系项下委托人对于人处理事务的控制权不一致。

第二,委托关系中,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人勤勉尽职、忠实义务、谨慎义务等等,因为传统的委托关系中,委托的事项通常简单、单一,通常是事务性的,被人没有过多的自由裁量权,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银行通常处于主动投资的角色,所处理事项的复杂程度、所具有的自由裁量权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人职责,这也与传统的人角色不符。

第三,委托关系中,被人的财产并没有与人的自有财产、人管理的其他财产严格区分并享有独立性,因而就会出现在银行破产的情形下等极端情形下无法保证委托理财产品不受银行其他债权人的追索,也无法保证银行不挪用某一理财产品项下的财产用来偿还其他理财产品,加大了理财资金的投资风险。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将理财产品中银行与投资者的法律关系界定为信托关系,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也更加符合信托关系的特征。

但目前将理财产品法律关系认定为信托关系,仍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1995年《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2001年颁布的《信托法》并非一部信托业法,关于法人作为受托人的资格也并无明确规定,并未限制商业银行作为营业信托的受托人,但是也并未明确予以认可,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在2001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布执行后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营业性信托的受托人主体限定为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采取分业监管,这或许是银监会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采用委托关系来定义投资者与银行之间关系的原因之一。

然而,随着泛资产管理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保险公司及其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等众多的资产管理机构均可设立各种形式的资产管理计划或者私募契约型基金,由于上述国务院办公厅的相关规定,上述关系均无法合法的纳入信托的法律关系中,只能界定为委托关系,但委托关系显然已经无法很好的解释这些资产管理行为的设立、管理、分配等等行为,虽然这些领域相关的监管规定均规定委托财产与固有财产、与其他管理的财产相互隔离,不是破产财产,但毕竟法律层级过低,可能无法得到法院的认可。本案作为业内较为简单的银信理财业务尚且有如此纠纷,而交叉同业投资产品更使得用委托关系来解释变得更为复杂,复杂的金融交易结构,动辄三层以上的法律关系,如简单套用委托关系,既加大了交易成本和法律关系的不确定性,又增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4根据理财产品种类不同区分投资者与银行的法律关系

有观点认为,投资者与银行的法律关系应当根据理财产品性质来进行区分:

一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关系,这一类法律关系主要存在于理财顾问服务;

二是借款合同关系,这一类合同关系包括保证收益和保本浮动收益两类;

三是信托投资关系,这一类关系主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2]。

也有观点认为,在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中,商业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在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中,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是一种信托关系,在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中,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是一种有担保的信托关系[3]。还有观点将理财产品区分为资产管理类理财产品、衍生产品交易类理财产品,前者是信托关系,后者是交易关系[4]。

笔者认为,对于单纯与相应产品或者指数挂钩的理财产品,实质上是一种场外的衍生品交易,与本文所讨论的理财产品非同一种类。

将固定收益类产品或者保本保收益等有保底条款的理财产品界定为一般的借款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则在银信理财合作领域,投资者仅与银行发生法律关系,与信托公司不产生直接的法律关系,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产生信托关系。

固定收益类产品与浮动收益类产品的区别在于收益方式不同。在目前实践中,如果适用委托关系来解释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则存在超过固定收益部分归属约定不清的问题,事实上这部分收益由银行获得,发生亏损时,也并非所有投资者均无法接受。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一般较小,收益比存款要高,投资者自愿让渡超额收益部分来换取固定收益,贸然将固定收益类产品界定为借款关系或一般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不符合投资者与银行的本意,可能会降低银行发行该类产品的积极性,最终会减少投资者投资可选择品种。信托关系中同样可以按照固定收益方式分配收益,目前信托公司发行的有预期收益率的信托产品实际上就是固定收益类产品,超过固定收益部分将作为信托报酬分配给受托人,因此,收益分配方式并不会影响基础法律关系。

保底条款是否有效,一直是有争议的。笔者认为,商业社会双方意思自治,只要不涉及到非法集资等刑事领域,则在委托框架下或者是在信托的框架下,保底条款也均可以是有效的,不见得借款关系就比委托关系或者信托关系附加有效的保底条款对投资者更为有利,承认保底条款是否有效其实与人或者受托人的利益更为密切,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政策考量的问题。我国规定证券投资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不得保底,是从投资发展、金融稳定性的角度出发,但是日本的信托业法规定,“由信托业(受托人)保证本金不受损失并保证最低收益率。倘若此项保证落空,即使受托人已善尽其职,也得负责补偿本金损失或补足最低收益”,可见信托公司也是可以保底的[5],信托关系并不必然无法包容保底条款,没有必要因为保底条款的存在而将委托关系或信托关系界定为借款或者一般债权债务关系。

另外,这种认定相比于前两者而言,投资者不仅无法主张信托关系下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受托人的过错等等,也无法主张委托关系项下人的过错,对该类理财产品投资者的保护更加弱化。

投资与理财的关系篇2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23-02

一、财务管理的职能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理财活动,其职能包括规划未来财务活动、控制财务活动过程、分析财务活动结果、协调财务关系。各职能间相互独立。依序进行,又相互交叉、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专业性很强的综合管理系统。

(一)规划未来财务活动――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是企业在科学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战略规划,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企业在特定时间内资源配置状况和经营活动的详细安排。全面预算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计划,包括运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运营预算是对企业收入、费用和利润做出的预计;资本预算是对企业的资本性投资方案所进行的计划和评价;财务预算则是在运营预算和资本预算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现金流量的安排,及一定时期内的损益表和一定时期末的资产负债表的预计。三类预算相互支撑、相互依赖,共同构成完整的全面预算体系。

全面预算是对企业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分解细化,是企业各级各部门工作的目标、协调的工具、控制的标准和考核的重要依据,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控制财务活动过程――财务控制

企业财务控制是以财务预算指标为依据,以价值形式控制为手段,以综合经济业务为控制对象,以现金流量作为日常控制的重心,从而确保财务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控制标准,分解落实责任,实施追踪控制,分析执行差异,及时调整误差,搞好考核奖惩。财务控制的方式包括:按照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按照控制手段的不同可分为定额控制和定率控制。定额控制采用的是绝对指标,是缺乏弹性的财务控制;定率控制采用的是相对数指标,是具有弹性的财务控制。按照控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收支控制和现金控制。收支控制是以降低成本、减少支出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控制;现金控制是确保现金流入流出的基本平衡,避免现金短缺或沉淀的控制。按照控制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预防性、侦察性、纠正性、指导性和补偿性控制。预防性、侦察性和纠正性控制是为预防、检查和纠正不利的结果;而指导性控制是为了实现有利结果、避免不利结果而采取的控制;补偿性控制则是以多个控制措施和多重控制手段针对某些环节的不足或缺陷而采取的控制。财务控制必须按照财务活动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目的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实现理财目标的根本保证。

(三)分析财务活动结果――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财务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其中财务能力分析是财务分析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能力分析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通过偿债能力分析,可以了解企业长短期偿债能力的高低及其变动情况和风险程度,揭示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债务负担及偿债能力的保障程度。通过运营能力分析,可以对企业总资产产值率、总资产收入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揭示总资产周转速度和利用效率变动的原因,评价总资产营运能力,从而挖掘企业资产利用的潜力。盈利能力是企业各环节经营活动的具体表现,各项收益数据是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是企业进行投资与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在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进而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企业无论是增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还是提升运营能力,其目的都是提高企业增长能力,将企业不同时期发展能力指标数值进行比较可以评价企业在资产销售收入、收益等方面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趋势,反映企业的发展能力。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财务能力分析反映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从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财务分析既是对财务活动的总结,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在财务管理的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协调财务关系――财务关系

财务关系是企业在资金运动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在筹资、投资、运营资金和利润分配过程中与企业内、外各方面有着广泛的经济联系。例如,企业与所有者之间体现的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关系;企业与债权人之间体现的是债务与债权关系;企业与被投单位之间体现的是投资与受资关系;企业与债务人之间体现的是债权与债务关系;企业与职工之间体现了在劳动成果上的分配关系;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反映的是依法纳税和依法征税的权利义务关系。由此可见,财务关系是资本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经济关系,直接关系到各相关主体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努力实现企业与各相关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前提下,协调和处理企业与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效组织财务活动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是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具体化,体现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经济利益。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四个方面。

(一)筹资管理

筹资管理是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前提下,在长短期负债及股权融资之间进行选择,在风险和成本之间权衡得失,使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相匹配,从而实现最优资本结构,为企业的保值增值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撑的管理过程。具体包括:

1.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及其发展的需求,合理确定资金的需求量,使资金的筹集与需求量相匹配,防止因筹资不足影响筹资投放或因筹资过剩导致资金浪费。

2.根据资金需求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资金筹集到位的时间,适时获取所需资金,使筹资与用资在时间上相衔接,避免因取得资金过早而造成使用前的闲置,或因取得筹金滞后而贻误用资时机。

3.根据筹资难易程度,综合考察各种筹资来源和筹资方式,选择适合企业的筹资来源和方式,将不同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进行有效结合,以降低综合的资金成本。

4.根据企业所处经济周期,实际经营条件合理安排资本结构,既要防止负债过多,增大企业财务风险,又要有效利用负债经营,提高权益资金的收益水平。

(二)投资管理

投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也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投资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分析投资环境,确定企业的投资规模;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确定企业的投资结构;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分散投金投向;正确选择投资机会和投资对象;评价投资方案的收益和风险,做出正确合理的投资决策。把资金投放到收益高、回收快、风险小的项目上去,以实现资产的有效组合,并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和企业价值,是企业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管理是通过规划和控制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以保证企业营运资金的充分流动性和安全性,提高营运资金的利用水平和周转能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的理财活动。

1.合理配置资金,妥善安排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关系,既要防止流动资产闲置,又要保证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合理确定现金的持有量,在保证正常业务经营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现金的占用量,并从暂时闲置的现金中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2.在不影响企业销售规模的情况下,减少应收账款持有成本,降低资金占用,避免坏账损失,保证应收账款的流动性。

3.以最小的存货资金占有促进生产经营过程的递进,将存货控制在最佳状态,以加速资金周转。

4.利用商业信用解决资金短期周转困难,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向银行借款,利用财务杠杆,提高权益资本报酬率。

(四)利润分配管理

正确合理的进行利润分配,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能够形成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利润分配直接关系到与企业相关的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所以在进行分配时要权衡各方面的利益期望,充分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既要满足国家集中财力的需要,又要考虑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既要维护投资者的权益,又要保证职工的切身利益;既要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又要保证公众的利益不受侵害。要正确处理企业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积累与分配并重,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需要,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积累资金以提高企业经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三、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获取盈利、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如何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少的资源消耗、小的环境代价降低环境污染,把可持续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新内容。由此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绿色财务管理是将资源的有效性、社会效益性、环境的保护性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合理组织资金运动,协调企业与环境和资源等有关方面的关系,最终达到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绿色财务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与发展,在保持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全新内容和独到的发展特色;在保持传统财务管理价值理念的基础上追求多重目标,注重可持续发展、突出社会责任和生态环境效益,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只有适应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的发展,正确协调企业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效率,推动财务管理层次的全面提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张鸣,王茜.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3]田瑞,位涛.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投资与理财的关系篇3

关键词:投资企业;投资决策;财务风险;动态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根据现代财务理论,财务风险将客观地决定企业项目投资后的总体风险状况,因而也会对投资决策产生重要作用。公司投资行为与财务风险存在密切的关系,不仅是投资效率的一种刻画,也是投资科学性的一种度量。因此,通过对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分析企业投资决策的效率水平,并且可以深入地揭示企业投资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期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提供相应指导,同时对促进投资型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

1.企业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

基于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探讨,最早源于mm理论①下的企业界人士对投融资关系的探讨。最初,人们认为在一个机制完善的市场下,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是可以相互独立的[1],此时,人们并不以为财务风险为核心下的融资变量会与投资决策产生多少关联。但是,随着现代企业以及各种理论研究的推陈出新,人们越发意识到所谓的“相互独立”的论点,似乎没有考虑到其诸多不完善的因素,特别是对企业破产因素的考量。因为,企业投资的行为会加大企业负债率的增加,而企业负债率的增大,随之会出现递增的破产风险,进而产生和增加期望的破产成本,最后对负债提供的税收节约产生相应的抵减效应[2]。此种作用机制下,财务风险会逐渐减少企业的期望价值,另外,这种作用机制下还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曲线呈上升趋势,由此而对企业的投资项目价值以及投资资金成本产生一定的负向作用关系。基于这个角度下的综合因素考量,企业的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特别是对企业的投资支出会产生相应的抑制作用。

2.存量财务风险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的治理效应

通常,企业进行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是否进行投资,更多取决于财务风险对投资收益的权衡。这里的权衡更多是基于谓权衡理论②下,平衡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的基础上,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最佳的资本结构[3]。通常,企业的股东对存量的财务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即便后期投资失败,股东也只会产生较少的损失,因其投资失败的大部分的成本都由债权人承担,反之若决策的项目投资成功,股东则可以从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因此,一些企业出现股东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而相对于低成长的企业,存量财务风险则会对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相应的治理效应,因为,此时企业存量财务风险越高,企业的控制权转移的压力就会越大,此种作用下公司的投资行为就会相对更加谨慎,起到对财务风险的约束,从而形成一定的“治理效应”。

但是,现代企业的“理论③”则认为,在以典型杠杆经营的众多投资企业里,投资决策往往并不能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特征[4]。主要表现在:以杠杆经营的企业里,进行任意项目投资都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此时,如果企业投资后财务风险得到下降,股东此时则会认为原有债权人在投资过程中无偿的瓜分了他们的一部分收益,因此,这就是很多投资企业为什么会面临投资不足现象,且存量破产风险越高的投资项目,股东认为财富收益被原债权人瓜分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企业投资不足现象越来越典型。反之,企业投资后的财务风险上升,股东则会以为原债权人在没有索取企业额外利息费用的情形下为企业分担了超额的投资风险成本,企业股东此时往往会产生过度投资的问题。

二、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

1.企业现金流分布状况对企业破产概率产生的影响

当前,现代企业理论认为:财务风险作用于企业投资的同时,企业投资行为也会对财务风险产生重要的作用[5]。基于财务风险本身而言,企业进行的一系列的投资行为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营收入,这个观点下,企业的投资支出越多则企业的经营收入就会越高,而此时的企业则具有更低的财务风险。然而,基于现代企业的资本预算决策研究则对该观点进行了启迪性得思考。在该定义中,破产被认为是企业现金流无法履行债务责任情况下而出现的状况[6],该观点下认为企业破产概率的高低最主要取决于该企业的现金流分布状况。基于此,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行为对其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的资金波动状况相机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加大企业的投资则会影响和降低其财务亏空的风险。企业进行颇有成效的投资,也将有助于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流波动,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强化企业的负债能力。

2.股东财富转移问题对企业有效投资动力产生的影响

在以杠杆经营条件下的众多投资企业,一旦企业内部出现股东财富转移问题,势必就会减少企业有效的投资动力。总之,在企业低成长情形下,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下也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相应的治理作用,而企业的过度投资问题占到主导地位,此时,企业的投资行为不仅不会降低其财务风险,反而加大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存在的动态作用关系

综上,财务风险与投资决策以及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和阐述下,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会存在一定的动态作用关系。第一,企业的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投资支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基于高成长的现资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会导致股东投资不足现象,反之财务风险的增大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就越明显;而在低成长企业中,由于出现过度投资问题的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则会相对减弱,而由相机治理效应的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又会增强;第三,企业投资支出会通过收益效应降低其财务风险。

1.过度投资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减弱

企业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问题的存在,将会对投资债权人以及企业股东收益造成损失。同时,企业投资决策对股东收益和企业债务价值产生不同影响时,就会发生利益冲突,最直接可以使得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加剧财务风险,由于企业在遭遇财务困境时,即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负,企业股东仍可能从企业的高风险投资中进行获利,即存在“过度投资问题”[7];因而要规避过度投资现象的发生,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企业投资支出的作用就会提升。而权衡理论有助于我们进行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会有所增强;财务风险成本的存在也能有助于控制企业投资行为,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杠杆水平的差异。

2.相机治理效应影响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增强

权衡理论的核心是使得企业获取最佳的资本结构。而最佳资本结构则取决于企业对自身债务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水平的控制,而企业债务的成本收益则会驱使低负债企业提高杠杆比例、高负债企业降低杠杆比例;因此,企业对其投资决策过程中进行相机治理效应,进一步使其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增强。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运行的高效管理目标就是控制好企业的财务杠杆比例。在权衡理论中,企业的负债比例变化是对举债利弊进行权衡的结果[8],因此,在一定的投资机会下,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杠杆比例,同时该类型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力也越明显。

3.投资支出可以通过收入效应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通过投资支出发挥财务杠杆效应从而给企业带来收益。对众多以杠杆经营的投资企业来说,只要企业通过投资决策进行投资支出就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给企业带来收入,因此,企业通过投资决策带来的投资支出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通过不断的收入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为了保障企业良好的投资收益应把握好几个原则:首先,要做好企业财务风险和收益相统一。因为,财务风险和投资收益是呈正比的,企业的投资决策要权衡好收益和风险的依存关系。其次,作为杠杆类投资企业其自身的负债要与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相适应。只有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下,才能使企业的投资行为更具灵活性。再次,投资企业应做好负债与资产结构以及债权人的相配合。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出现的负债情况、比例,以及要不断对其自身资本结构以及债权人抵偿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总之企业进行投资支出要结合企业实际决策,唯此才能更好地运用财务杠杆,保障企业良好的投资收益。

四、企业投资行为中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1.对企业现金流量及波动状况进行管理降低财务亏空的风险

企业的投资决策会不断加大对其现金流的均值以及方差带来后续的影响,从而改变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力。企业富有成效的投资决策下,对投资项目的选择与优化有助于提高企业期望的经营收入,并能控制好企业现金流量波动的幅度,从而改变企业未来的破产概率以及降低企业可能带来的财务亏空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

2.对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促进控制公司整体收入产生波动的作用

多元化投资能够起到控制公司整体收入波动的作用,从而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进行多元化投资的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分散财务风险。现代金融理论普遍认为[9],投资的两项以上的资产收益之间只要呈现出不为1的相关系数,其多元投资或者投资组合的风险就会降低。实行多元化的投资除了避免投资单一项目造成全面亏损的风险;另外,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投资项目,投资企业可以寻找共同投资的合作单位,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行投资风险的分散,避免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

五、总结

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资金供求关系,而且是基于负债、税收、利益净值以及风险协调与适应的关系[10]。因此,在认识投资型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中,应当超脱于当前,金融学、资金流学说的理论束缚,从金融市场大格局下:基于不完善因素角度,如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进行深入挖掘这些因素的关联作用和关系,从而确保丰富的相关理论为现资企业的投资决策和财务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注释:

①mm理论是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iller)所建立的公司资本结构与市场价值不相干模型的简称。

②权衡理论是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就是在负债的税收利益和预期破产成本之间权衡。

③理论(agencytheory)最初是由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costtheory)。

参考文献:

[1]王伟.关于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的研究[J].财经界,2012(12):236-237.

[2]郑崴,徐峰林.浅析企业对外投资的财务风险及其对策[J].商业会计,2011(6):65-66.

[3]黄诗全.物流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5):119-120.

[4]孙毓.财务杠杆效应分析[J].世纪桥,2012(7):54-55.

[5]赵强.财务管理措施优化性研究[J].财经界,2011(24):146-147.

[6]刘星,彭程.负债融资与企业投资决策:破产风险视角的互动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1):104-111.

[7]徐飞.企业投资决策及其选择行为分析[J].浙江学刊,2009(4):160-167.

[8]刘建奇.对企业投资决策中净现值法的评判与改进[J].管理学家,2011(3):60,73.

[9]李元东.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防范研究[J].华章,2012(14):50.

投资与理财的关系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关系;法律性质;评析

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界定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的服务活动。从概念可以看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涉及到多种银行业务的综合性的新型金融业务。按照监管部分确定的分类方式,个人理财业务可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前者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管理和运用资金,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后者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风险与收益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的方式承担。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各商业银行日益重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监管当局也对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和风险控制给予了高度关注。自2005年以来。监管机构了多个专门规范个人理财业务及其风险的规范性文件,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关于的通知》,中国银监会办公厅的《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和《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比较清晰的规范依据和保障。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法律关系性质界定的法律障碍

2、1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卞商业银行法格局对商业银行理财的制约

1993年以来,我国金融业一直实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体制。虽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对混业经营已显现出认可的趋向,但实际上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商业银行不得开展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在这种体制下,商业银行不能全面涉足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只能部分、代销部分证券、保险、基金等产品。这就使得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只能停留在信息服务、咨询建议、方案设计等较低层面上,并导致银行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打造有效的投资组合,客户进行投资计划的实施,这些高层次的个人理财服务更是无从谈起,个人理财业务保值增值的功能大大降低,产品附加值低并且银行利润空间有限,使得银行个人理财对部分客户难以形成吸引力。

2、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法律关系定位模糊

《暂行办法》第27条的规定,商业银行销售理财计划汇集的理财资金,应按照理财合同约定管理和使用。国内银行最近开发的一些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越来越复杂多样,尤其是一些与股票指数、利率、汇率、期货指数、美元信用、特定股票价格等挂钩的理财产品。这种趋向使得人们无法从产品的名称去清晰地把握具体投资标的物,客户在签署认购协议后也难以准确地知悉自己资金的最终去向。另外,对于与股票指数、期货指数以及实物价格指数挂钩的理财产品。由于银行直接投资这些领域有关产品的法律限制因素的存在。不少理财产品对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定位不准确、不清晰,也就是说银行与客户之问到底是委托关系还是买卖关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实践中,银行与客户之间签署的协议通常是“认购协议”或“认购书”而不是“委托协议”。尽管协议使用了“认购”的表述,但双方建立的却不是买卖关系,也不是一般的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对于这种协议不仅法律和行政法规没有明确,而且监管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也没有规范,更没有直接的司法解释。然而,当银行和客户不得不直面因这种协议的模糊性而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法律性质的不确定性,必然给银行与客户预见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2、3理财产品民事法律责任难以确定

不同法律关系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各方权利义务的安排。根据《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是个人理财业务受托人,接受理财服务者则是委托人,并没有规定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是委托关系还是信托关系,法律关系定位模糊。从深层次的法律关系来看,这种模糊性可能导致:一方面当银行破产时,理财产品认购人(客户)的权利难以保障;另一方面理财资金的所有权的归属并涉及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的问题。对个人而言,定位模糊导致的问题还有:银行有无保本的条款不明确,尤其是对于客户可能因为违约赎回的违约金机制不明晰;收益率不确定且提示不充分,有的淡化收益率的“预期”提示,甚至有意进行模糊化处理,结果导致客户误解预期收益;在以存款关系为基础的理财产品中故意淡化存款关系,将认购协议或产品说明书中的描述更多地侧重收益的预期以及挂钩指数或价格;有的认购协议未能清楚理顺存款关系与附条件的关系;有的产品将委托关系中的委托授权故意模糊化等。这些问题极有可能成为银行业务经营的法律风险,并可能给司法裁判带来过大的裁量空间,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具有不可预见性。

3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关系的性质和定位

3、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关系的性质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而《暂行办法》第36条的要求,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准确界定个人理财业务中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防范法律风险。而《暂行办法》没有对个人理财业务进行定性,导致目前入理财关系的法律性质模糊,因此,只有修订《暂行办法》,明确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委托性质或者信托性质,最终解决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性质问题。

针对银行个人理财合同的法律性质,目前专家学者、司法机构与监管机构之间仍然存有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凡是约定本息保底,超额归受托人所有的,与民问借贷无异,应将其认定为借贷合同;凡是约定委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管理的,应将其认定为信托合同,凡是约定委托人自己开立资金账户和股票账户,委托受托人进行投资管理的,应认定为委托合同;凡是约定双方共同出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应认定为合伙合同;凡是约定委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管理的,应认定为行纪合同。商业银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认定为信托关系应该是可以的,但商业银行的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是否是约定收益的信贷合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否是委托合同或行纪合同;正如学者所言,无论是将个人理财法律关系定为借贷或者存款、行纪还是信托,都面临巨大的疑问。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把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银行业务融为一体,重塑和再造银行业务流程,适应当今世界各国银行业务发展变化的潮流,是对在原有银行业务基础上的创新。笔者认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本质上是信托、和咨询三位一体的新型银行业务。对于理财顾问服务,这是以咨询顾问合同为[!]基础的顾问型理财服务,这一点目前争议不大;对于综合理财服务,在不突破现有法律框架的情况下,委托关系可以提供一个比较宽泛的空间,将银行理财产品(包括部分信托产品)纳入委托关系视角来考虑,可以初步应对理财产品民事法律责任难以确定得难题,并为最终明确其法律性质奠定基础。并且可以根据基础合同的不同,将综合理财服务暂时划分为以存款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服务和以委托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服务。

3、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法律关系的性质类型

在不突破现有法律框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可以大致分为顾问型理财服务、存款型理财服务和委托型理财服务三类。

(1)以咨询顾问合同为基础的顾问型理财服务。这种理财业务蕴含的法律关系属于咨询顾问合同关系,即银行向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方面的咨询服务,为客户设计投资方案、提供投资的有关信息,除适当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外,银行与客户之间并不存在具体的资金往来关系,银行也不为客户决定具体的投资方向或具体的投资行为。

(2)以存款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服务。具体包括下列两种形式:①以存款合同为基础的理财产品,其特征是立足存款合同中银行与储户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中由客户让渡部分权利给银行,银行基于此给客户以高于存款收益的回报,如一些银行所推出的“外汇可终止理财产品”;②存款合同附条件(挂钩各种价格或指数)的理财产品,其特征仍然是立足存款合同,并且银行往往保证本金安全,当其附条件一旦放就,客户即可获得一定的收益。

(3)以委托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服务。具体包括下列三种形式:①以委托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产品。这种理财业务是经客户与银行协商达成一致后,由客户将资金委托给银行去购买某种特定的投资产品,有关投资风险和收益均由客户承受,银行适当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或管理费,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典型的委托合同关系,银行既不对投资提供保本承诺,也不对收益提供保证,即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②以委托合同为基础附带银行保本的理财产品,其特征是客户将资金委托给银行,并授权其投资某类产品,银行对该投资给予保本承诺,但是其他收益风险银行不分担。③以委托合同为基础附带银行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其特征是客户将资金委托给银行,银行则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固定收益并单方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或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最低收益并单方承担相关风险,其他投资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相关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炜个人金融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e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

[2]曹晓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

投资与理财的关系篇5

关键词投资风险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对企业来讲,其风险与收益总是并存的,并且风险与收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风险越大,收益可能会越大。投资风险始终伴随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是基于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形式的预期成果而做的判断。但市场瞬息万变,未来经济走向总是与预计的结果有一定的差距,此差距的大小即表现为企业承担的投资风险的大小。如何将该差距控制在企业的可承受范围之内,这是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核心所在。

一、企业投资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企业投资过程中,都会进行风险管理,但即使如此,还是有投资失败的情况发生。目前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尽调投入

对投资公司来讲,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很难在前期做尽调时就能将这些存在固有缺陷的项目做出充分预警。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敏锐的经济嗅觉,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做出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市场调研是一个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信息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科学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现实中很多投资企业忽视前期尽调或是尽调不充分,在没有充分了解市场形势,未能充分了解标的项目的情况下盲目的进行决策。这种不负责任的决策往往会将企业陷入危机之中。投资企业如果自身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够,应该求助于外部中介市场调研机构的专业人员,适时的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针对拟投资行业进行充分调研。据调查显示,专业的外国投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前用于市场调查的投入多达几十万美元甚至百万美元,对于非自身专业的投资领域,他们甚至会花高额费用雇佣专门的咨询公司对相关投资市场进行跟踪调研,并在项目投资后定期对投资项目进行再调研。但国内投资企业目前来看在投资前期用于市场尽调的费用相比之下非常少。多数投资企业忽视前期尽调,也是因为对于沉没成本的不接受。相对于前期尽调导致的沉没成本,很多投资企业老板更容易接受投资失败导致的直接现实成本,因为该成本更容易找到相应的责任人。

(二)投资公司内部治理不完善

大多数投资公司在进行风险投资的时候,为追求高收益,往往忽视高风险,而最终结果是令资本所有权人利益受损。追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没有针对投资业务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决策机制。公司的投资决策都是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一人决定,缺乏必要的投资论证,更没有经过民主决策,有时也会因为决策者个人偏好、缺乏经验和知识等问题导致盲目投资、感情投资等现象。不健康的治理结构导致公司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控建设缺乏重要认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即使可以给企业创造效益也需要一定时间才可以显现,并且专设内部控制机构对企业来讲又增加一部分固定费用,所以很多企业从董事长层面对内部控制建设就重视不够。公司领导层面的认识决定了整个公司团队的思想认识,从而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落后于其他业务,内部控制不完善甚至缺失,企业员工风险意识薄弱,使企业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也间接地影响了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投资项目未能深度跟进,与创始人关系处理不当

很多投资公司在资金投出后,就只做专职的财务投资人,不重视被投资项目的日常经营及发展状况,只在周期董事会中列席会议并听取被投资企业的单方工作汇报。这种投资后放任不管的做法导致很多被投资项目在取得投资后很短时间内走向衰败,部分创始人在拿到投资后,不是将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而是用于团队奖励甚至个人挥霍。在现实中,投资人与创始人之间的博弈一直都存在。通常创始人的管理水平都是有限的,所经营的公司都是家长式或家庭式的管理,其管理和用人,决策随意性都很强,投资公司进驻后,可能要颠覆以往所有的管理模式,投资人不仅承担着财务投资人的角色,有时还需要对公司的管理运营更深层次的参与,投资人的深入管理也让创始人无法接受。

(四)未能构建有效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投资公司在对投资管理的时候都会设置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最后导致投资失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风险预警系统失效,最初设定的风险预警参数在投资项目运营过程中发生变化,但预警系统未能根据项目进展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做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预警滞后或失效;二是预警系统过于简单,只单纯地依靠某些固定参数对投资项目进行考核与分析,从而使深层次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出来,造成投资项目虚假繁荣,使决策者失去止损的最佳时机;三是预警系统过于片面,对于不同的投资项目,每一类的预警系统侧重点不同,但针对特定投资项目,标准化的预警系统很难做到全面有效,基于片面的预警信息,投资者很容易错过真正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四是建立全面预警系统成本过高,企业为了追求高收益,都会尽量增产减支,压缩运营成本,而建立一套全面完整的风险预警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会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企业在权衡当下利弊之后,都不得不压缩甚至放弃该系统的投资。

二、基于财务管理的企业投资风险控制途径

无论是投资公司自身内部的财务管理,还是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投资公司进行风险控制的组成部分,其风险控制工作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点。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财务专业人员

对投资公司来讲,专业的财务人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企业财务核算人员,而是承担投资公司对外投资项目财务审查尽调任务的财务专员,有的企业会把这类岗位直接定位为风险控制专员。这一类的专员不仅需要是财务方面的专家,更需要在审计,企业管理各方面都有所专长。其应是一个全方位的以财务见长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项目前期财务尽调中,综合发挥特长,洞悉项目中的各项风险,将投资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项目投资后,投资公司的专业人员又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项目公司的财务工作、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专业化建议和指导;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可以适时发现项目公司的财务异常,及时提出预警。对于先天不足的家庭式公司,投资公司在对其投资后,应对其财务团队重新组建,以完善公司的财务核算。一支专业的财务核算队伍,可以客观公正的反映公司的经营情况,这在风险投资项目中,对投资方是至关重要的。投资方在确认被投资项目公司的财务核算健康有效后,才可以利用其提供的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的投资效率分析。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公司在对外投资前应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从业人员的专业评价,风险预警制度的建立等,以使得投资公司能以一个专业审慎的团队去评价投资项目。具体地说,投资公司应建立和完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流程、项目决策流程、风险预警反馈流程等。而从财务管理方面来看,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高效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其基本内容包括:建立统一的委派管理体系、会计核算系统及内部审计制度。

其中建立统一的委派管理体系是指减少家庭控制,由投资各方共同推举企业的关键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关键管理职位,避免创始人以往的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通过外部专业人才的引进,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授权与分配的责任方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并构建科学有效的分层级报告体系,有效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是指投资公司应自上而下统一财务核算体系,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使各投资项目的财务数据依据一致,核算口径一致,以此保证财务数据的可比性。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企业所有者、债权人与企业管理者在财务信息占有上的严重不对称,客观上要求通过财务制度和核算体系上的统一,使各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能够真实有效和具有可比性。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是指投资公司应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在企业中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相互牵制的氛围,严格防止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单单是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而应该是对企业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审计。因此,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不仅需要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更需要配备财务审计及本企业各投资相关业务的专业人才。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起到制约、防护、监督、促进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三)建立高效的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是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风险的反映是通过财务数据第一时间反映出来的。所以子系统财务预警系统的建设,在整个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中显得至关重要。对于投资项目,可以采取的财务预警包括建立预算制度、重大财务事项特别汇报制度、财务异常数据汇报等。通过全面、实时、动态的财务数据传递,以达到风险能够实时掌握、监控,从而能够对投资的方案和策略调整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合理高效的预警系统在投资项目管理中,有助于投资者更快捷更高效的了解项目、分析项目,并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正确决策。

因此,企业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即以收集到的企业信息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被投资项目中的风险,并适时发出预警信号,以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这项工作应贯穿于整个投资活动中。该预警体系可以分几个功能模块,以综合评分的方式进行评价。其功能模块可以包括投资项目的核心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运行效率、创始人综合素质评分、管理团队素质评分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各投资公司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管理要求及项目特点对该系统进行个性化订制,并应定期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项目进展情况,适时对预警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以提高预警系统提供数据可靠性、实用性。

(四)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首先需要明确承担风险者的责权利,做到责任与报酬相统一,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平衡好投资人、创始人和企业核心员工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各种关系,包括与政府,债权人等之间的利益与风险分担关系。在处理这几类关系中,需要明确各利益主体应承担的风险责任,各风险承担主体所拥有的管理权限及在该风险责任下该利益主体可享受的权益。明确以上三点,各利益主体都在各自风险承担范围内可享受一定的风险补偿,由此,风险承担者自然会在其风险承受范围内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另外,在投资决策中,需要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投资项目采取民主决策,责任到人的原则,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若出现问题则由相应的责任人负责。奖罚分明,实现权责统一,对于成功的投资,可以对投资决策人及投资实施人进行相应的奖励,而对于失败的投资项目,则需要针对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以追究真正责任人的相关责任,防止出现因担心投资失误而过度保守的不决策或是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企业还应该逐步实现投资流程的信息化。通过科学合理,高效的信息化流程,能在投资的不同阶段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投资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才可以提高投资效率。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与经营战略相匹配,公司才会适应市场经济变化,获得更好的发展。将风险管理工作做到事前,变被动的风险控制为主动的风险防范,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宏观角度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企业的兴衰与国民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企业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增加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亚洲保康药业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付彬.基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探讨[J].财会通讯,2014,12(2):110-111.

[2]赵瑶月,周跃进.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制定和实施[J].江苏科技信息,2013(4):54-56.

[3]郭慧.论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5(24):33-35.

[4]赵兰.浅议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5(11):25-26.

[5]张俊民.内部控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李敏.会计控制与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7]胡杰武,万里霜.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投资与理财的关系篇6

摘要:西藏企业作为西藏地区经济的细胞,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财务治理可以实现西藏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西藏企业特点,构建了西藏企业财务治理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西藏企业;财务治理;评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推进与深化,西藏企业作为地区经济的细胞,成为推动西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其规模与效益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与西藏地区特色资源方面占据着优势。而西藏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财务治理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问题。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企业财权的配置,协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如果建立西藏企业的财权设计制度规范与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对西藏企业的各个利益人产生有效的约束与激励作用,本文结合西藏企业特点,构建了西藏企业财务治理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企业资本结构评价

财务治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制度安排和利益制衡机制,以股东为主导,其目的是规范和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财权。而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金来源(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还可进一步细分为股权结构与负债结构。合理的资本结构能够达到有效的治理效应,张维迎(1996)认为,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结构,即企业对于资本结构中负债和股权的选择能够对公司治理产生较大影响。以西藏企业代表———上市公司为例,从总体上看,各家公司的股本额均较小;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比例有所下降;有些公司的效益相对好,其股权集中度相对较低,而相对效益较差的公司其股权集中度相对高,因此西藏上市公司存在着较大差异;股权分置前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比例较大,但后来向社会公众直接募集的份额有所增加;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西藏上市公司基本具备,但仍需完善,同时缺少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机制。因此,评价西藏企业财务治理效果与效率,必须将资本结构作为首要因素,具体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资本结构中管理层持股情况;股权集中度;资产负债比率;商业信用负债比率等。通过以上指标的评价,可促进西藏企业股权结构的优化、促进企业转型、提高公司绩效,发挥财务治理的作用。

二、投资治理机制评价

投资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核心,正确投资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问题,通过建立企业科学有效的投资机制,可以促进企业科学决策,减少投资中的盲目性及投资损失,投资治理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财务治理效率的提高。有效的投资机制要求企业必须将治理机制贯穿于投资决策过程的始终,即投资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有效的治理机制设计。作为西藏企业财务治理评价体系的构成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藏企业投资治理机制应注重事前治理评价,财务治理要贯穿企业拟定投资方案、编制投资预算、论证投资方案的可行性、方案评价比较与评价等环节,同时,必须考虑到投资项目的性质与规模,确定董事和股东的投资决策参与程度,经董事会、股东大会相应程序形成决策,由监事会监督实施;其次,财务治理效果评价应关注投资行为的事中治理,相关利益人需在投资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参与并检查,具体做法包括检查投资资金的用途是否改变、是否出现了违法违纪的情况、投资所需的资金来源是否有保证等,如果出现异常情况,相关利益人(如董事会与股东成员、债权人等)有权提出异议并通过企业董事会与监事会要求相关责任人予以纠正;最后,投资治理机制评价不应忽视事后治理评价,相关利益人应根据投资方案的执行结果与预算进行比较与审查,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成员有权参与投资决策、决算、审计等全过程。通过投资全过程治理的评价,最终使西藏企业形成科学的治理结构。

三、全面的信息披露机制评价

实现企业内外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衡与信息对称是企业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披露的及时性、考核方式与标准的科学性等。如何建立适应西藏企业财务治理要求的信息披露机制,需要从信息披露机制的具体构成入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确保信息披露对象的全面性,即西藏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披露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披露内容;其次,信息披露方式的科学性,即西藏企业在选择披露各类信息的方式与方法选择上应科学、公允,针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应做到公平披露与选择性披露相结合;第三,信息披露制度的效率性,即西藏企业在制定相关信息披露规章制度时,必须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兼顾市场效率与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信息披露的效率与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等;最后,信息披露监管的有效性,即西藏企业应建立对信息披露和信息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和约束的制度体系。通过以上四点的评价,能够提高西藏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所形成的信息制度体系能够实现西藏企业的治理效率提高,以及促进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高企业绩效与市场效率。

四、监督与激励机制评价

对于西藏企业而言,提高财务治理绩效,合理的监督与激励机制非常重要。第一是企业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尤其是企业审计监督机制,具体做法是在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经理层之间建立的一整套制度约束体系,该体系在设计时必须以三个利益相关者的纽带———资本与收益为基础,最终目的是维护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利益。从西藏企业出发,有效的监督机制应包括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其中内部监督机制包括三个内容———股东层面的审计监督、董事会层面的审计监督、高级经理层面的审计监督,应作为评价西藏企业财务治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是,当内部审计监督仍然解决不了“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时,须引入外部控制机制,这也应该是公司财务治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具体包括:加强政府有关部门、证监会、中介机构、社会舆论等外部力量对公司的监督和控制,实务中可采用政府外派监事会制度和财务总监制度来实现;另外,加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法规监管和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等等。第二是西藏企业应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企业的财务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有利于财务目标的实现,如对公司内部责任单位的激励、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激励(如股票期权、增加管理者闲暇等),还应注意不同激励手段结合,最终节约财务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

研究成果:

本文是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科研项目“西藏企业财务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鹏.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商务(下旬刊),2010(5).

[2]卞云霞,姚世斌.资本结构与财务治理效率的关系文献综述[J].中外企业,2013(8).

投资与理财的关系篇7

财务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资本预算、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三大模块,但是我们打开现有财务教材,不难发现资本预算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必要报酬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资本预算指标”、“投资组合”等方面。这些内容都是关于资本预算、长期投资的效益与风险评估的,侧重于资本预算分析的财务分析技术。而财务专业中“投资学”课程的内容主要针对金融市场的证券投资。众所周知,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证券投资与在商品市场上的实业投资,尽管都是以赢利为目的,都必须兼顾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原则,但是投资理论、决策条件、目标导向、过程控制方式等诸多方面两类投资行为的差异实在明显。第一,投资的条件不同。证券投资几乎只与“钱”有关,只要有钱就立即可以实施证券投资。而实业投资却是“没有钱是不行的,仅仅有钱又是不够的”。它需要技术、工艺、组织、营销、人力、品牌等多种条件。第二,投资对象的属性不同。证券投资的对象如股票、债券就是市场交易对象,其流动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实业投资的对象有的是交易对象,大部分不是交易对象,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它们属于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的流动性显然不是首要的投资决策标准。第三,投资的核心理念有别。证券投资应该特别关注投资组合,强调“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消除风险、平滑收益。实业投资特别强调核心竞争能力、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篮子死死盯住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理念,实施一元化投资策略。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奉行“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无关多元化实业投资的结局往往是低回报、高风险。第四,对风险的关注重点不同。由于非系统性风险能够用投资组合消除,所以证券投资只是特别关注以β系数为代表的系统性风险。实业投资既关注以固定成本为支点的经营杠杆系数或经营风险,也关注以利息为支点的财务杠杆系数或财务风险,并且对两类风险一视同仁。第五,对投资收益的内在要求有别。证券投资谋求的各种收益,既包括股利、利息,也包括一次性资本利得;实业投资谋求反映核心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的主营业务利润或营业利润,强调应该扣除一次性、与持续经营能力无关的非经常性损溢。所以,对一个致力于谋求商品经营的主营业务利润,而不是从金融市场上获取资本利得等投资收益的企业,证券投资与实业投资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我列示这些区别,不是说证券投资与实业投资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实业投资与战略规划“水融”。相比而言,证券投资与战略规划的关联度很低。现行财务学科中投资学尤其是资本预算太缺乏公司战略成分,或者说投资学隔离了财务与战略的内在逻辑。难怪类似上述公司的CFo们认为:“投资战略不属于财务战略范围”。

什么是公司战略呢?简单说,战略就是公司未来的定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时间或以何种节奏做?具体的行动方案是什么?而收入或盈利将是多少?从而形成了企业一整套关键的盈利模式和财务运行机理。看来,公司战略的核心问题是投资问题,战略方针的差异基本上体现在与商品经营相关联的投资方向、具体项目、投资对象、投资区域、投资性质、金额大小、时间节奏等方面。

这样一来,本文强调应该对现有财务投资学的内容与结构进行战略化改造,为财务上的投资增添战略内涵。具体路径包括:(1)财务投资从证券市场向商品市场的转变。公司战略重点一定是在商品市场,证券市场充其量只能是财务投资的附属市场或商品市场的补充。其实,商品市场是企业经营的主要战场,实业盈利是公司内涵价值的根基;证券市场显示的是公司“市价”,而公司的市场价格决定于公司内涵价值。(2)财务投资的基本任务是形成长期、固化的公司格局与盈利模式。所谓企业盈利模式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目标市场在哪里?目标客户是谁?为满足目标客户需提供何种产品或服务?为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需投入什么、投入多少和承担哪些风险?企业独特的利润源(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利润的边界在哪(有所不为)?战略对赢利模式的描述要穷尽到价值链增值各环节,企业具体行事方式的权衡取舍,并通过财务结果上的检验(对价值驱动是否有正面影响)得出真正的关键成功因素(CSF)。对战略进行检验时所应用的“标准”盈利模式可以采用行业领袖公司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也可以采用本企业通过行业分析、市场预测而规划的盈利模式。财务投资实现对独特盈利模式的构建,就是着眼于培育与提升具有本企业个性优势且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3)聚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水平的预测分析。如前所述,公司战略主要与主营业务利润相联系。实业投资决策分析务必“精细化”投资项目后可能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因为它是投资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CDF),需“精细”到收入的销售规模、单品价格、品种结构、顾客结构、时间节奏、地域分布等,只有这样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立体、多维的评估与测算,才能刻画投资规划的战略价值。我对一份日本公司的“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印象深刻。整份报告达300多页,其中对“主营业务收入”这个数据的测算内容就超过120页。可以肯定这部分内容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超过整个报告的一半以上。(4)对投资额的分析,不仅要区别付现投资与非付现投资,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等,还需要细化和考虑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的规模与结构,因为其差异首先不是投资品的“流动性”,而是他们的组合决定着战略结构与赢利模式。(5)财务学中的资本预算分析有一个“投资与融资相分离”基础假设。资本预算中“忽视融资利息和融资现金流”是为了避免利息与资本成本的重复计算。在实际的投资分析中,如果忽视融资现金流,不顾利息资本化与费用化对公司的影响是现实的,隐含分析陷阱。(6)要放弃财务投资分析中线性假设、直线回归模型、单变量分析等思路,加大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供应链分析。我们希望通过上述六个方面,实现财务投资在战略上的转轨变型。

当然,财务投资要向战略靠拢,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一点也是不可缺少的,即实业投资决策应该“导入”财务学上资本预算的一系列理念和工具,这些理念包括:(1)货币时间价值理念。(2)现金至尊理念,使用现金流而不是利润。(3)机会成本理念。(4)增量现金流量或边际收益等。(5)净现值大于零;或者内部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率等。离开了这些理念和工具实业投资分析就缺少归依。

投资与理财的关系篇8

[关键词]委托;有限合伙制;收益分配权;配置

一、引言

风险投资体系是由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风险企业和一些中介机构组成,其主体是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风险资本家通过向投资者融资获得资金,经过一系列的运作使资金流向风险企业,这是风险资本运作的第一阶段;风险企业获利后,资金以收益分配的形式回流,完成了风险资本的循环,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风险投资的这一运作模式中,形成了具有先后顺序的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等两两之间的委托关系,也即双重委托关系。这~关系是居于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所形成,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殊关系。所以,财权的安排在这两重安排中居于核心地位。

与此同时,在第一重委托关系中,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之间的财权配置,尤其是收益权的契约安排,直接影响到第二重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的之间的财权安排,这样的影响可以是风险投资者通过契约向风险资本家提出要求,再由风险资本家向风险企业家转嫁来实现,也可以是风险投资者直接分别通过契约对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提出约束条件等实现。反之,第二重关系中相关财务治理的要素发生改变,会引起第一重关系中的相关财务关系变化,如图2所示。

根据现行风险投资市场行为来看,由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形成的双重委托关系中,第一重委托关系下的财权配置随着风险投资机构的不断发展,也实质性地在投资者和风险资本家之间发生了变动。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机构成立初期,由于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会持有大部分的财权,随着风险投资机构的成长,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不断地了解,信息不对称情况会得到改善,从而使投资者把财权的一部分再转移给风险资本家,此项变动的结果是财务利益在二者之间重新分配,由此带来的是第二重委托关系中财权的重新配置和利益的重新协调;与此同时,第二重委托关系在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随着风险企业的不断成熟,财权配置也会在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发生变动,变动状况也会影响第一重委托关系具体财权的安排。

对于第一重委托关系,gompers(1997b)指出,在信息条件的约束下,风险投资者在风险投资的初期,基于建立声誉的目的,愿意接受较低的报酬,尤其对于年轻的风险投资者更是如此。sahlmon(1990)指出,有限合伙制成为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风险投资机构典型的组织形式的原因;lerner(2004)对私募资本的普通合伙人建立了模型和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提出通过对投资者流动性限制可以缓解逆向选择问题。

梁欣然(2000)指出,美国的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组织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激励约束问题,有限合伙制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徐永前(2002)分析了有限合伙制的契约设计,指出有限合伙制是解决风险投资机构中问题、绩效评估和激励问题的最佳机制。汪波、马乐声以及陈德棉(2006)主要从形成声誉机制、合理设计风险资本家的报酬机制以及设置对风险资本家行为的约束机制三方面来解决第一重委托问题。李湛(2007)介绍了现阶段西方解决第一重委托关系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有限合伙制以及分阶段投资。

国内的学者主要是引进在国外风险资本市场上对解决第一重委托关系非常有效的声誉机制、有限合伙制以及分阶段投资。但是,由于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不健全,使得这些措施的合理性让人产生了疑问。很少有学者把财务治理应用到解决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中。本文将重点阐释第一重委托关系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如何通过财务治理优化第一重委托关系,降低第一重委托成本。

二、第一重委托问题分析

在第一部分分析的风险投资体系双重委托关系的第一重委托关系中,即在风险投资的筹资阶段,风险资本家从投资者手中筹集风险资金,投资者授权风险资本家投资,风险投资者是委托人,风险资本家是人。投资者有对风险资本家予以监督资金运作和获取投资收益的权力,同时负有为风险资本家供给资金的义务;而风险资本家有管理和控制资金运作的权力,并获取相应的酬劳,同时又负有使资金不断增值,让投资者获取投资回报的义务。双方的权力与义务通过缔结融资契约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契约实现了一轮又一轮的风险投资循环过程。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公司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典型的委托关系,同样也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一)筹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在风险投资体系的第一重委托关系中,即在风险投资的筹资阶段,相对于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对自己的能力(如专业知识、管理经验等)及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更为了解。投资者希望选择具有专业管理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风险资本家来运作基金资产,但个人能力及职业素养属于“内部信息”,投资者不可能直接获得并掌握,这就可能出现风险资本家片面地夸大其个人能力及素养的现象。如果投资者的选择只是基于风险资本家所提供的信息,最终选择的可能只是夸夸其谈的基金管理人,逆向选择就应运而生了。

(二)筹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在风险投资的筹资阶段,风险投资者和风险资本家的目标在表面上看来均是使投资收益最大化,但是关于佣金分成和管理费用的规定有可能使这一目标在两者之间发生偏离。风险资本管理者可能利用其专业技术优势,不顾委托人的资金安全而最大化自身利益,铤而走险。这些行为具体包括:(1)风险资本家根据个人的情况或者个人的关系,向股东们歪曲被投资企业的情况,误导投资决策。(2)在投资后,参与被投资企业管理时滥用职权,内外勾结,谋取私利。(3)用风险投资资金去投机而不是投资,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以取得自身收益的短期最大化。(4)选择高风险的投资。若投资成功,与风险投资者共享收益;一旦失败,损失由风险投资者承担,而风险资本家则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由上述分析可见,在风险投资的双重委托关系中,第一重委托关系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要远远高于第二重委托关系产生的道德风险。因为在第一重委托关系中,风险投资者只是负责出资,他们并不参与风险机构的日常管理,而在第二重委托关系中,风险资本家不仅要对风险企业出资,而且还作为股东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这种“非完全委托”关系使得第一重委托同第二重委托关系之间产生了非常大的区别,因此,其财务治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基于此,本文将针对第一重委托关系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来探讨其收益分配权配置的问题。

三、第一重委托关系中的收益分配权配置

风险投资中财务治理是指在双重委托中,在风险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实现财权合理配置的一系列治理结构、机制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其中,财务治理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财权的合理配置。具体到第一重委托关系是指如何在风险投资者和风险资本家之间对财权进行合理配置的一系列治理机构、机制和行为规范的总称。通过财权的合理配置,将有利于第一重委托关系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解决。财权是一种财务权利,是体现一定财务经济关系的一组权利束,大体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控制权、财务监督权等权利(王宗萍,张淑慧,2008)。在第一重委托关系中,各种财权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收益分配权,这对于第一重委托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收益分配权分配的原则——相机配置原则。由于风险投资不同于一般的投资,其风险高和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运作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增强,以及风险投资者损失的可能性也高。同时,在第一重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以及风险投资者不参与投资机构的管理这一事实,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强。因此,收益分配权的配置原则应该是相机配置原则,即根据风险依存状态,利益相关者拥有相机选择的权利来改变企业实际控制权的配置状态,或影响控制主体决策行为选择结果,旨在保全既得收益或未来收益的一种配置原则。

(二)收益分配权的配置。gibbons&kevin(1992)认为,报酬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甄别手段,在订立风险投资契约前,相对于外部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对自己的业务能力具有更为充分的了解,他们往往倾向于签订有利于自己的报酬条款。能力高的风险资本家在运作风险资本时,更能使风险资本增值,因此,他们在同风险投资者签订契约时,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报酬与经营业绩相连;而能力低的风险资本家则不敢或不愿意将自己的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在收益分配权的配置时,可以适当地减少风险资本家固定的收益,相应增加风险资本家与经营业绩挂钩的收益。当风险资本家的投资项目收益达到一定程度时,风险资本家的收益就相应增加一定的比例。这样的收益分配权的配置将有利于解决第一重委托关系中的逆向选择。

许多学者都指出有限合伙制能够有效解决第一重委托关系中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由于政策因素以及资本市场的原因,在我国有限合伙制这种组织形式才刚刚起步,而众多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为公司制。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有限合伙制的核心是收益分配权的合理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吸收有限合伙制这种组织形式的精华运用到公司制组织形式中,促进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从而达到降低第一重委托关系中的道德风险的目的。

众所周知,在有限合伙制中,一般合伙人负有无限责任,他们投入占风险资本1%左右的自有资金。如果投资失败,一般合伙人将损失1%的自有资金,虽然其相对的比例比较小,但是由于风险投资机构运作的基金数额比较大,所以这1%的自有资金的绝对数是很大的,其对于一般合伙人有着比较大的约束作用,有限合伙制企业正是通过利益机制的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在实践中,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期权激励的方式,使风险资本家成为不完全意义上的“一般合伙人”。

在有限合伙制公司中,利益分配不仅以货币资本为依据,更多地考虑到“贡献”与“风险”的因素,并且与经营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资本与“知本”的运行规律。风险资本家的“资本”是其专业知识和能力,而其主要收入来源为投资业绩。但风险投资实践中,投资的成功率并不高,而且大多数有限合伙合同都有限制性利润分配手段,通常一般合伙人的利润分成要等有限合伙人收回其全部投资后才可分配,或者规定达到最低的投资收益率,一般合伙人才能得到其收益分配。这样的契约安排能够使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之间目标较好地统一起来,减少风险资本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并提高工作的努力程度,因为投资成功可以得到比管理费大得多的收入,反之投资失败其收入减少,自己的1%资产也处于风险之中。对于采用公司制组织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可以吸收有限合伙公司中收益分配权的合理配置,实现对风险资本家的激励和约束,降低第一重委托的成本。

投资与理财的关系篇9

关键词:地方投融资平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审计重点;存在问题;对策

投融资平台在城市建设中担当着较为特殊的角色,它既有政府部门的职权又具有企业法人的特征,它的特殊角色促进了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的速度,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完成了已有的历史使命后,现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配合新形势下的经济建设,政府的投融资企业已经开始实施完成企业内部的体制改革,而大多数的企业还在体制改革的初始阶段,所以,怎样健全地方的投融资平台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工作,成为了企业在内部机制改革中需要重视并建全的最根本的问题。

一、地方投融资平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重点

1.地方投融资平台在工程中审计重点内容

现在,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财务流程在审计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各个地方的财务审计管理是以地方工作内容特点来自行决定财务审计内容,所以,地方投融资建设工程合理.合法的财务审计需要经过实践的过程来进行逐渐地健全。

(1)地方投融资建设工程的审计过程,财务部门所作出的投资的评估、财务的基本参数的预算的实际性、安全性与实施性,决定方式的合理性、决定的内容上的完善性与深层次性,到最后结果的可信任性,都是对地方投资的工程进行的风险评价。一旦发现地方投融资在项目实施中.在财务管理方面有问题,就要及时地让被审计的企业进行管理程序修订。

(2)在对地方投融资工程的考量过程中,财务审计的重点就是设计案的合理性,设计制定的实际性、健全性和科学性。需要对设计案进行检查,找到不符合规定的内容和数据的不真实性,要进行更改,这样能够节省了投资的费用,增强了设计的经济合理性。

(3)进行地方投融资工程的招标与投标的过程,需要重点审计的是招标与投标的公平、公正性、合法性与科学性。

(4)在进行地方投融资工程的实施过程,需要重点审计的是施工企业和承包企业的工程的费用支付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合同里所指定的工程的施工量需要严格地实施,而合同中没有提到的工程施工量,比如,工程项目的施工量的变更等,就更加需要进行重点审计,避免承包单位的费用计算的不真实性。

(5)地方投融资工程的完工检验的过程,需要重点审计的部分是地方投融资工程完工的决算的可靠性、完善性与合法性。把完工的计算跟投资的评估计算同设计案的计算进行对比,找到地方投融资工程的预算的实施状况,如果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就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来找到原因;还需要把工程完工的决算数据跟同一类的投资的工程的投融资的要求进行对比,找到决算价格设置的真实性,还能够帮助分析出预算地方投融资工程的经济效益性。

2.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审计方法

(1)编制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制度包括预算、费用、资产管理,财务部门核对计算等一系列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在经过核对和批准之后需要认真地严格实施。管理好企业各个环节在财务运转过程中实时监督和控制,管理好企业财务、费用和税务等运转风险预防。管理好企业的经营运转过程中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以上措施是企业安全运行机制中必有的保障。

(2)明确企业的内部体制与责任的分配,企业授权审批工作和业务办理工作进行分离;企业的业务办理工作和审计核实的监督工作进行分类;企业的业务办理工作和财务记录工作进行分离;企业资产的保护工作和财务的记录工作进行分离。

(3)经过审计咨询或者是实际考察,知道财务报表制定的每个部分的责任的实施状况,对各个部分的运转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各种控制的制度能不能够真正地落实。对报表的制定的筹备工作是不是执行进行检查,主要检查的是财务的账目的核对、清查等工作的效果。并且对一些报表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这样的检查方式能够方便企业掌握财务工作者对报表的制定的方式和原理的情况。

(4)想要了解损益表的组成的主要因素需要进行企业的财务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工作,需要查看审计工作的计划是否健全;了解损益表的内容和编写格式,要看它的内容的组合是不是合适;查看损益表的内容跟成本的费用的账户是不是符合;查看损益表内容中对利润的计算是不是准确;核实利润数目的有效性。

(5)根据财务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进行现金的支出表格的制作形式进行查看,查看内容是不是健全,结构符不符合标准;要求查看现金支出表格的制作底稿,还要查看跟资产的负债表格相关的工程的资料的准确和真实性和损益表相关的工程资料的准确性;还有账户余额的核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6)将被审计的财务表格和近期的财务表格进行对比,分析有没有什么重要的变更的工程,在管理部门那查找有关资产的负债表格到审计表之间有没有什么重要的经营项目和项目的环境变化,重点观察有没有股票与债券发行、合并或者购买的权利、企业资产的损失等问题的披露。

二、地方投融资平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审计重点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的投融资平台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方式有了一定的发展,财务部门已经可以根据企业的真实状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的制度也在完善。但是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部分还是依旧存在的,有一些制度还不能够完全地实施。

1.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薄弱环节

(1)会计的管理制度不够规范。记录账目的凭证上填的制度、审计核对、记录账目、主要的管理人的印鉴不全面,最开始的记录的主要因素不全面,如,一些发票没有种类、价格,一些餐费的发票没有具体日期等。还存在着一些凭证上交不及时,因为一些管理人员不能够把相关的凭证交接给上级,就会出现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与收益出现跨期的入账状况。

(2)岗位的责任分配不明确。一些企业会拿裁员为借口,让企业的出纳工作者还管理报销方面的工作,企业的财务的专门的印鉴也都让出纳一个人掌握,这样的行为已经不符合法律的规定,这样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法不仅会导致财务工作中的误差,还会为经济犯罪分子提供犯罪条件。

(3)往来的财务账目的管理不清晰。把往来的账本当作万能的,实施企业的经营的责任的体制滞后,一些管理的责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把一些潜在的盈利和亏损的账目都一直放到往来的账目里面不进行解决,一些所投资的企业经济倒闭,资金已经无法拿回,但是还将它放到网络的账目中进行核对计算,债务中的一些账目有的甚至几年来都没有什么改变,也没有什么调整和解决的方式,这样的做法让企业的债务与实际不符合。

2.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自身的限制性

不管财务内部的控制系统的制度有多完善,实施地多到位,也不能做绝对的保证。

(1)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对人为而产生的错误不能预防。因为企业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预防员工的不认真、精神不集中、在理解上出现错误等问题。

(2)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对管理的越级行为和乱用权利的问题不能够预防。

(3)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的更新速度无法跟上企业的经营的管理的变化速度,以前的控制制度对新的业务的管理没有作用。

3.地方投融资的工程的设计的人力资源的系统还没有形成

现在,我国的地方的投融资平台的工程的设计的进行的主体就是各个地方的审计机关,但是地方的审计部门从事的固定的财产的投资的审计的人力资源很少,不但在数目上难以负荷投资的工程经济效益的审计的标准,并且审计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也有很多的不足,在管理、法律工程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是非常匮乏的,这种情况现在了投资工程的效益的审计的实施。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的人力资源的分配不均匀,一些人才没有被审计部门充分使用。

三、地方投融资平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审计重点问题的解决措施

1.强化审计的工作素质,完善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的实行

内部的审计管理部门是投融资平台的重要部门,它的工作责任就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与实际的监督工作。并且强化员工的工作素养。即使特别完善的企业制度也需要工作者进行实施和管理,所以,工作人员的素质对工作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步需要强化领导层的素质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的正确性、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加强他们的责任使命感,这样才会对财务管理的工作更重视,监督各个部门的实施情况。

2.加强财务的上岗管理,完善财务的风险管理体制

由于市场的经济冲击,以前的政府在进行财务投资和管理的时候是不存在风险的,但是现在还需要面对财务中存在的风险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的考验。企业需要健全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达到预定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一定要稳定地树立财务中存在的风险理念,成立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确定财务的风险预警的要求,构建一支素质高的、能力强的财务风险的分析的专业团队,把风险理念当作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的分成重要的部分进行规范。并且需要严格地执行财会工作者的持证上岗的管理制度。企业的财务的管理的成功与否,财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养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所以,一定要对财务的工作人员作定期的培训和教育。

3.加强财务管理的审计程序,完善责任的追究体系

构建互不相融的职能分离的控制管理体系,强化授权的审批的管理,健全投融资平台的财务管理的分析系统,明确责任的考核评价和奖励、惩罚的体制。完全地实施稽核的制度,,让财务部门的所有工作都必须按照一定的业务程序进行,财务的管理者需要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在工作中如果发现不负责任,给国家与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的情况,一定要追究责任。

4.建立地方投融资的工程审计的人力资源系统

地方投融资工程的审计的人力资源的成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的审计机关和地方的投融资的平台的内部设立工程的审计的人力资源系统;另一方面是通过社会的审计与内部的审计的人力资源的建设。让各个地区的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相互的调整,互相学习,形成国家投资的审计的人力资源系统,实现审计的工作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经验沟通。

5.加速地方投融资平台工程的审计制度的制定

地方的投融资工程的审计制度能够促进投融资工程经济效益的审计的发展,投融资工程的审计制度的制定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先编制投融资工程审计的制度,将审计的目的、过程、方式等一些内容都包括在内;二是制定地方投融资工程的审计的指南,慢慢地建设成为科学的,规范性的地方投融资工程的审计系统。

四、总结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地方投融资平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工作,尤其是政府的民生项目的审计,一定要按照原则和规范进行,做到实事求是,符合法律。并且可以把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当作专题性的审计工程来开展,还可以把财务官的内部控制中的每个部门当作审计的指标进行单个的审计工作,正确地掌握好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的比较弱的部分和容易产生失误的部分,并且经过合理的审计监督管理工作,逐渐地强化和健全地方投融资平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工作,让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系统发挥其最大程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文:改革政府平台公司经营模式促进平台公司廉政健康发展[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

[2]王卫星李晓仙:内部控制与审计[J].当代财经,2002(10).

[3]董杰妮: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浅析[J].理论界,2009(12).

[4]赵伟彦:内部控制与审计互动机制[J].科技风,2010(5).

[5]冷微微: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辨析[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12).

[6]王丽:内部控制与审计相关问题的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

[7]陈丽蓉:内部控制对外部审计影响分析[J].会计之友,2010(20).

[8]余红:关于搞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审计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3(11).

投资与理财的关系篇10

关键词:工程建设;财务;管理

一、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就是国民经济各单位以资金运动形式反映的经营活动,并体现着与各有关方面的一定的经济关系(或称财务关系),基本建设财务作为财务活动的一种形式,同样存在着与各有关方面的一定的财务关系。

新中国建立以来,进行了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活动,随之产生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由于长期以来在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领域存在的“先有建设项目,后有使用单位(或企业)”的投资体制,逐渐形成了按建设项目的投资隶属关系和项目投资级次划分,由财政部门和建设项目的归口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如,现在仍然延续的“中央级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地方级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体制。按照这种管理体制的要求,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了项目的前期论证、批准立项、初步设计、列入年度计划、组织施工、建成验收并交付使用,借款项目直至全部借款本息还清的全部过程,并在每个运转环节与资金运动相呼应建立了各个环节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这些诸环节建立起的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的总和就构成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制度体系。基本建设经济活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协作配合,因此产生的财务关系也是多方面的。

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任务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方针政策,严把资金投向关、资金来源关、程序控制关、制度保障关、责任落实关,保证国家投资按规定投资方向落实到位;依法、合理、及时筹集建设资金;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保证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减少资金损失和浪费,提高投资效益;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监督和考核工作。

三、基本建设项目管理

建设单位是指行政上有独立的组织形式,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按照一个总体设计或计划进行建设的经济组织,是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者和管理者,也是负责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进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层管理单位。

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就是利用价值形式对建设单位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体现的各方面财务关系,行使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职能,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建设资金,以提高建设单位投资效益为中心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是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所以,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也就是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

四、建设单位的资金运动及其特点

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生产活动相比,基本建设生产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基本建设生产的产品具有事前就十分明确的特殊用途,产品具有单一性;其次,生产建设的周期较长,地点必须固定;第三,资金投入一般较大,有些项目建设投资高达数亿元、数十亿元。特殊的生产活动,造就了基本建设单位特殊的资金运动规律。

1.建设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

建设单位的基本建设资金,从投资开始,经过使用,直到项目建成,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其资金占用形态也是随着建设进程不断地变化。

一般来说,建设项目在前期工作阶段取得第一笔投资,建设单位的资金运动就开始了,这是建设单位资金运动的起点。其资金占用形态多是货币资金或管理费性质的开支。

建设单位根据批复的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处理不同来源渠道的基本建设投资时,就是基本建设资金退出建设单位的阶段。用无偿性资金来源进行基本建设的建设单位,按取得投资的渠道将建成资金冲销原拨款来源并交回结余资金。基本建设投资借款的建设单位,建成资金已转化为应收生产单位资金,当生产单位还清基本建设投资借款的全部本金和利息后,建设单位才能按规定程序冲销其资金来源。至此,建设单位的基本建设资金就完成了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并退出建设单位。

2.建设单位资金运动的特点

建设单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资金运动具有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和施工企业资金运动的特点。

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在开工建设前就要落实,但基本建设资金是分次分批进入建设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高风险、建设期不存在资金循环等特点,客观上要求建设单位在开工建设前落实投资,不能留有资金缺口。但由于基本建设工程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分阶段进行的,建设项目资金的运动过程是投入使用再投入再使用直到工程竣工,所以,项目建设总投资不必一次到位,而是按工程建设进度和年度投资计划,分次分批地拨付建设单位,投入建设项目。如果超过工程实际需要早投、多投建设资金,就会造成基本建设资金的积压浪费,如果不按工程建设进度晚投、少投了资金,又会造成工程停工待料,拖延建设工期。这就要求对基本建设资金的拨付和使用,实行精细化管理。

五、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

1.财务预测

企业财务的核心是适时、适量和低成本地筹集并有效运用各项资金,以确保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目标的实现。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必须对各种可能的筹资方式、筹资规模和时问、筹资成本和筹资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等多种因素作综合的比较和分析,选择最合理的筹资方案。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必须编制企业长短期的资金预算和相应计划。

2.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一般包括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四个阶段。财务决策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决策者、决策对象、信息、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因为有效的资金配置和合理的资金结构是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必须对企业的长短期投资项目作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规划,在确保合理投资的前提下,要对项目投入的资金作有效的结构和比例上的配置,保持企业资本金结构和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性。

3.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各项经营业务和投资的整体计划,亦称“总预算”。主要通过现金预算表、预计收益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对企业的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4.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财务控制的主体是建设项目的业主,财务控制的客体首先是经营者、财务经理等管理者、员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外部财务关系,其次是各种不同的资金、技术、人力、信息等财务资源或现金流转,财务控制的目标是财务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是现实的合规性、有效性。财务控制的实现方式应该是一系列激励措施与约束手段的统一。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企业间经营成本的竞争。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应坚持“量人为出”和“权、责、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企业的各个生产和管理部门作全面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部门和分环节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制度,制定合理的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和定额预算标准,配以严密的费用申报和审批规程,尽可能地降低耗费、节约费用,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5.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即提供运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其中的财务分析,是将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等方面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面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解剖与分析。财务报告主要是合理分配一定时期的企业经营收益。一是公司净利润之前的分配,包括公司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政策等;二是公司净利润的分配,是指对股东利益的分配。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的确定,关系到企业的长远盈利能力、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企业综合资金成本的高低、企业长短期偿债能力的保持,并影响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心、企业未来的举债能力和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企业财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满足各方面的短期利益与注重维持企业长远的发展实力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与企业利润分配有相关利益的各个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六、结语

我国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是适应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相应地建立起的一套相对完整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随着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企业财务制度与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合并成为必然趋势。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应借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财务管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永丰康蕾:加强施工企业项目部财务管理探讨[J].交通财会.2009(12).

[2]杨桂琼: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时代金融.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