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十篇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十篇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3:21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篇1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英语自我概念提升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被引入到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当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人们发现仅仅把研究重点放在外部措施上是不够的,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赖于从内部因素的分析着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情感因素等。而在关于学生情感因素的研究中,人们对于动机、焦虑、态度等与英语阅读的关系研究较多,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一、研究背景

James于1890年最先提出自我概念理论,其后自我概念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的特长、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1],即个体把自己当成像其他事物一样的客观物体所作出的知觉和评价。自我概念形成于和周围世界互动的过程当中,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

1976年,Shavelson等人提出了多维多层的自我概念模型,使自我概念理论由单维转向多维化,为自我概念实证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在这个模型中,Shavelson第一次把一般自我概念划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的子维度之一,即学生对其学业能力和学业成就的自我感知及自我评价,它包括与这种感知相关的整体自我价值感。[2]

Shavelson模型提出后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以此为指导,marsh于1983年编制的适用于不同年龄层次的自我描述问卷进一步推动了自我概念实证研究的重要发展。marsh等人也进一步修订了Shavelson模型,特别是在1988年所作出的修订中,他们用学业语言和学业数学自我概念来代替学业自我概念,在学业语言自我概念中已包括了英语自我概念和外语自我概念等子维度。对于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人来说,外语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英语自我概念。英语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综合的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描述。[3]

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学习及其成就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学习者执行任务的毅力、成功期望和成就归因,而且影响学习者对学校课程的选择和学业成绩。良好的英语自我概念对学生调节自己的英语学习活动,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促进自己的英语成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学生的英语自我概念的发展,也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二、英语自我概念对英语阅读的作用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以及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地位的主观评价、意识和感知。人们做事,对自己的能力总有一个主观的评价,这种主观评价的高低会影响做事的积极性和敢于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决心。Lau等人和马冬梅的研究表明,英语自我概念作为一般自我概念下属的学业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本身也具有多维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受到各子自我概念的制约与支配。[4]也就是说学习者的整体英语自我概念是在综合对听、说、读、写以及词汇和语法6个方面学业成就和学习能力的自我感知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并发展起来的。[5]

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所体现的自我概念就是对自己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观评价,以及能否阅读好文章的信心的主观判断和感知。不同程度的自我概念影响动机、态度、自信等情感因素是否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影响学习者在英语阅读时行为、策略的选择。对英语阅读自我感知和评价高的人大多能以轻松、自信、积极的心态完成阅读任务,并最终取得好的英语学习成绩。但如果学习者没有形成正面的英语阅读自我概念,很容易对英语阅读失去信心,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即使他具备与之相当的阅读水平也不能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因此英语阅读自我概念对学习者阅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三、如何促进积极英语阅读自我概念的形成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当意识到积极的心能力量在学生的成才之路上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应该知道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消极的自我概念如果不加干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而积极的自我概念能使教师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在英语阅读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转变学生的消极心态,促进学生建构积极的英语自我概念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习环境和心理氛围对于学习者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积极、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和睦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增加自我认同感,更容易表现自己。

在阅读课上,教师应尽量以学生为中心,赋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使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感觉。成功经验的累积在技能累积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得他们有勇气去克服以后的困难,也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另外,教师可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互相交流、分享他们的阅读成果。一方面,学生之间知识水平较相近,反而会填补教师可能忽略的空白。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从而构建积极的英语自我概念。

(二)进行归因训练

归因是个体对于某一事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以得到一个合理解释的过程。weiner发现不同动机的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解释不一样。他将成就归因分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及运气四种因素。英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通常会将失败归因为努力因素,因此会使他产生羞愧感并期望未来能成功进而奋发努力。英语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则易将失败归诸能力因素,因此会使个人责任感较小,对成功的期望较低,并较容易放弃努力。自我归因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将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不合理的学习策略和欠缺运气等,而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

另外,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的英语学习过程,找出阅读成绩不理想的真正原因。比如,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词汇量太小所以很难完成阅读任务,因此在阅读训练的时候即使碰到的生词并不影响文章理解或者可以通过阅读技巧来猜测词义,他们也会不断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最终的成绩。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干预措施,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地扩充词汇量,另一方面辅助他们认识并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对于一些词汇量及语法规则掌握得比较好、阅读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们体会到只要通过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从而逐步建立起积极的英语阅读自我概念。

(三)发挥积极的评价作用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想让英语阅读自我概念水平低的学习者发生正向改变,很大程度要依赖重要他人(老师、父母、朋友和同学)的肯定的评价和帮助,因为受到正面的评价,在自我评价上变得较为积极正向。[6]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经常鼓励和赞扬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会在以后的阅读任务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为再次成功而努力,因而提升积极的英语自我概念。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给予正确的对待,若是过度纠正而不是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学生就会丧失信心,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以致他们不敢接受挑战,并且总是试图避免多做阅读练习少犯错,这会对他们的成绩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能只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也要看到自己同之前相比的进步之处,认识到英语阅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应过分自责,要通过错误总结积累经验教训,逐步建立积极的英语自我概念。

四、结语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基础。英语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输入,尤其是大量的阅读的基础之上的。阅读能力在任何英语考试中都是重要的考查内容。英语自我概念形成于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自我概念,以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Byrne,B.Self-concept/academicachievementrelationsaninvestigationofdimensionality,stability,andcausality[J].CanadianJournalofBehavioralScience,1986,(18):173-186.

[2]Byrne,B.m.academicself-concept:itsstructure,measurement,andrelationtoacademicachievement.inBracken,B.a.(ed.)Handbookofself-concept:Developmental,social,andclinicalconsiderations.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6.

[3]王初明,周保国.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Lau,i.,Yeung,Jin,p.&Low,R.towardhierarchial,multidimentionalenglishself-concept.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99,(91):747-755.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篇2

一、语文阅读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不断修正、丰富学生语感图式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个体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达到平衡。③鲁墨哈特(1980年)也指出发展新知识(图式)的三种过程:增长、调谐和重构。前两种过程是同化,即“旧瓶装新酒”,后一种则是顺应。④具体到阅读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过程。读物作为一种客体,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蔽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由于阅读的对象——语言文字仅仅是一些符号,某一字和词的含义不在于这些文字符号本身,而在于使用这些文字符号的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对这些符号的理解。所以说,阅读活动是一种根据作者及其创作环境和文字的语法修辞特征进行“释义”的过程。“释义”时,需要阅读主体过去经验背景中的认知结构的各种思维组块参与作用,不然的话,就无法理解。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阅读中会形成各种“思维组块”,汇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当他面临解决的问题时,就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找并检索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思维组块,借以分析、对照、推理,达成知识的沟通与运用,导致问题的解决。⑤也就是说,语文阅读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旧图式)与阅读课文中新知识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新图式),或者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调整、补充、丰富和修正的过程。这是一个内部同化与顺应的功能性平衡的复杂过程。阅读教学的主要机制就是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重建新的认知结构,达成对外界客体新知识的顺应,更快更好地修正、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他们认识发展中的内部机制。诚然,要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形式内化为学生的语感图式,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因为阅读学习不象在白纸上画画,它要涉及学生的原有图式,他们总是以自身的经验积累来理解课文言语,而当新图式与原有知识经验发生冲突时,就倾向于拒绝新图式,以致同化大于顺应,甚至离开顺应,于是经常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较常见的有以下情况:浅表同化。阅读时只看言语的表层意思,浅尝辄止。例如,鲁迅的《药》中,描写夏瑜的母亲提着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上坟。学生阅读时,根本不去注意形容“圆篮”和“破旧”与“朱漆”两个定语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实则失去了一个了解夏瑜的重要线索。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象“圆篮”这么个日常用品都要“朱漆”,如此讲究,说明夏瑜家里原是比较富有的,而现在已经破落了。接着,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联系课文,寻找其它证据,比如从阿义要向夏瑜“盘盘底细”,还有从夏三爷、夏四奶奶的称谓,从夏瑜名字中的“瑜”字等等线索都表明夏瑜出自书香门弟,他家原是一个望族。正因如此,他必定受过较好的教育,这正是他比一般老百姓更早接触新文化、新思想的基础,也是他能较早投身革命的基矗因为知识分子往往是一个沉睡社会最先觉醒的部分。

这样的阅读就深入多了,把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很多暗示都挖掘出来了。片面同化。阅读时只重视言语对象的认识内容,而忽视情感内容。例如:鲁迅的《秋夜》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学生读到这儿,往往感到这种重复是累赘,认为不如直接写“有两株枣树”更好。当然,这样写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推论性的言语形式,读者所得到的无非是在“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一个判断所表达的事实,但是,因此也失去了作者所要宣泄的无限孤寂的情感因素。当引导学生读完开头,再接着读下面几句时,就会意识到作者把两株枣树分开说的缘由了。请看“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平生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孤独、寂寞、无聊,这种难以摆脱的情绪,只能用“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重复、单调、令人感到失望厌烦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让读者从中直觉到作者所体验过的情感形式。这种言语形式与情感形式,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再看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三次向村里人诉说同样的话:“我真傻,真的,”学生读起来,非但不同情,反而感到好笑。如果学生认真地读《祝福》全文,联系祥林嫂的一生来看,就会发现一个母亲灵魂的深沉的痛苦和无奈的挣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这是作者—熟悉人生、透彻地了解人生的鲁迅先生,深知象祥林嫂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寡妇,丧失了她最可宝贵的东西—唯一的儿子—之后,那心境、那情绪、那言行必定是什么样的。所以,用祥林嫂三次重复的语言表达尽了她精神上遭受的巨大折磨。可见,作品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运用什么样的描法,当然有作家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问题。但归根结底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受的深度,是审美情感介入的结果。这也是学生阅读时所要努力体会的。错失同化。阅读时错误理解言语对象,出现同化离开顺应,即歪曲地同化的情况。例如,学生对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当做蜘蛛一样轻轻抹去”一句的理解常常出现偏差,有的学生认为表现马克思胸怀大志;有的说是心胸宽广;又有的认为是宽宏大量等。这些似是而非的发言容易使其他学生的思维产生定势。他们没有认识到这句话写出了马克思不屑一顾的态度,表现了对资产阶级的蔑视之意。再如,学生对《两小儿辩日》的论争,有的赞成“车盖说”,有的同意“沧凉说”,他们都凭自身的经验,从课文言语中找根据来击破对方。事实上,“车盖”派犯的是视觉差的错误,“沧凉”派犯的是触觉差的错误,所以,他们都是一种错觉。但要深入了解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还要懂得很多的科学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争论,再进行总结,把学生从经验性的描述提高到科学的理性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教育。疏漏同化。阅读时理解言语出现丢三落四或熟视无睹的现象。例如,《祝福》一文开头,写“我”到了鲁镇,见到鲁四老爷时,他一见面就“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阅读时,学生很容易从“大骂其新党”这句看出鲁四老爷立场的保守反动,可是对作者特地随后加上的一句“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却不去理会,更不能从而得出什么结论。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提醒学生细心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并且要特别注意“·还·是”意味着什么?经过点拨,学生才理会到,康有为后来已成了保皇党反对辛亥革命,早已不是“新党”而成“旧党”了。在辛亥革命已十多年之后还骂康有为是新党,可见鲁四老爷不仅是保守反动,而应该更进一步说明他是多么地孤陋寡闻,闭目塞听,又何等地顽固可笑,其讽刺意味就更加强烈了。以上这些情况在阅读教学中经常碰到,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那么,为什么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出现种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呢?根据图式理论,至少有以下三种原因:“1、读者可能并不具有适合于该课文的图式。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就不可能了解课文的内容。2、读者具有适合于该课文的图式,但是作者在课文中所提供的线索,不能使这种图式活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也不可能了解课文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向读者提供更多的线索,读者就可能了解这篇课文。3、读者可能发现对于课文的一致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并非作者的解释。这种情况下,读者将‘了解’课文,但他将错误地了解作者。”⑥那么,应该如何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使学生内部的同化与顺应的功能性更有效地达到平衡,从较初级的结构“建构”成较高级较复杂的结构呢?语文教师就应当对言语原来在学生心目中的样子与实际上的样子(当然这也是相对的)之间的差距心中有数,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包括整合、重组和应用等)学生的认知结构,有的放矢地努力缩短这一差距,从而使它在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发挥作用。

二、语文概念学习的认知图式及教学策略

概念是人脑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在心理学上,又将概念定义为具有共同关键属性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和性质。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新概念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互作用,构成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形成更进一步分化的认知结构,或称认知图式(简称图式)。其类型一般有三种:当新概念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图式内,列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新旧知识结构就形成下位关系;当所学的新概念包含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几个已知概念时,形成上位关系;当新概念既不属于原有认知图式中的有关概念,也不将原有的特殊概念概括于新概念之中,此时形成同位关系。认知图式除知识的相互关系及其表征外,还包括概念如何被运用的信息。因此,指导学生正确构建语文概念图式须着眼于两方面,即既强调概念的理解,又重视概念的应用。由于词是概念的物质外衣,一般说来,一个词代表一个概念。

下面我们先以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知识短文《词义》为例给以分析。

师:今天我们学习知识短文《词义》。先拿一些东西给同学们看看,大家说说看。(手拿一本书)这本是什么书?

生:(集体)语文书。

师:(拿另一本书)这本是什么书?

生:(集体)英语书。

师:如果这两本书并在一起,你们叫它什么?

生:(集体)书。

师:说得范围小一点。

生:(集体)教科书。

师:(手拿一本词典)这本是什么?

生:(集体)词典。

师:它是不是一本书?

生:是书。

师:什么书?

生:(集体)工具书。

师:三本并在一起叫什么?

生:(集体)书。

师:对啦,语文书、教科书、书,词义所指的范围一点点扩大了。(拿几张报纸)这是一本书吗?

生:(集体)不是,是报纸。

师:为什么它不是书?

生:因为少。

生:一堆报纸也不能叫书。书是有封面的,报纸没有封面。

生:不一定,假如我有一本书,封面撕掉了,但总还叫它是书。画报也有封面,但就不叫书。

生: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

师:(手拿一本练习簿)这不是也有封面吗?但就不能叫书。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你大概是从词典上看来的吧?(该生点头)作为一本书首先要装订成册。同时还必须具备另外一个条件:是著作。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这是“书”的定义。现在请你们给教科书下定义。

生:教科书是用于教学的装订成册的著作。

师:对!再请你们对语文书下定义。

生:用于语文教学的装订成册的书。

师:对啦!这里又多了一个限制成份。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从“书”到“教科书”再到“语文书”,它们的范围怎么样?

生:(集体)缩校

师:那么它们的词义呢?是一步步地具体呢,还是一步步地笼统?

生:(集体)具体。

师:你们又发现了一种现象:范围越小,词义怎样?

生:(集体)词义越具体。师:那么范围越大呢?

生:词义越笼统。

分析以上“书”的概念图式形成的教学策略有:

1.运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因为象“书”、“笔”、“灯”等这样的概念,是属于能通过观察获得的具体概念。在课堂上出示的语文书、英语书、词典、报纸、练习本等教具,起到直观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对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比较、辨别、分析,有助于理解“书”这一概念。

2.引导分析概念的特征。钱老师为学生提供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具体情境,再引导学生辨别有关概念的正反例证,通过充分讨论分析,得出书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是装订成册与著作二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已识别的特征用语言给以清晰地表达和有序地储存于记忆之中。

3.用语言表达定义。要求学生将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组合起来,用语言加以概括,这一过程叫做“下定义”。下定义并不是用背诵概念名称来认识概念图式所蕴含的信息,而是要求通过对概念的完整定义,揭示与所属的同类事物和其它同位概念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运用概念。钱老师还结合实例,从概念内涵揭示的几个特征和涉及的外延入手加以引导分析,比较概念,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4.在概念的应用过程中建立概念系统。学习心理学认为,一个重要概念,是在概念系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只有纳入相应的系统,理清了自身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或同位概念这些关系,新概念在原来认知图式中的位置就可确定,即构成了语文概念学习图式,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

此外,在阅读时,特别是文言文的阅读中,常遇到一些近义词所表示的同类概念,比如表示“看”的近义词,在语文教材里就有20多个:瞰(前瞰大海)、察(察其举止)、望(望见廉颇)、觐(扶病入觐)、顾(顾野有麦场)、审(审堂下之阳)、案(招有司案图)、睨(持其壁睨柱)、观(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视(御史至山中视)、谒(属隶咸伏谒)、窥(数通使相窥观)、眺(远眺山下)、盼(下盼诸峰)、觇(惊起觇视)、目真(目真目视项王)、瞠(忠烈乃瞠目日)、瞻(胡瞻尔庭有县特兮)、睹(然睹促织)、眈(眈眈相向)。这些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看”的不同情状。对于这类词应该仔细体会,抓住其特点,找出其细微差别,才能准确地把词义,确切领会古人行文命辞的苦心深意。其实,在语文阅读中,遇到的大多数概念都是模糊概念。它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确定,具有不精确性、相对性和亦此亦彼性的特点。例如“理想”、“信息”、“价值观”、“正义感”等词,通过日常交往或文艺作品的描绘,一般人都知道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但很难给它们下确切的定义。由于这些概念本身的含义模糊不清,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类概念,以至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教这类概念,其结果只会徒然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一般认为,这类概念不必字字求解、句句求通,主要是通过具体实例或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例举有关概念的多个例证,同时辨别它们与邻近概念的异同。教给学生以意会—领悟法或语感—感受法进行大量阅读、快速阅读,从而获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

三、发展和完善心理构建的功能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类似数学课本中的例题,语文阅读为的是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学课文是“举一”,掌握方法是“反三”。所以阅读教学仅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对已知信息的加工组合能力。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强调人已有知识经验结构(图式)对他的行为和当前认知结构活动的决定作用。所谓认知学习,就是“学习者依赖自身的内部状态,对外界情境进行知觉、记忆、思维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导致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⑦实际上是对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脑子里应该有个“类”的概念,要注意对事物按其不同角度的共性进行分类,即对分类理解掌握的新信息,与原来早已掌握的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它与旧信息中的哪些属于同一类,或找出新信息中某些信息的共同点,将其分类。总而言之,要善于把分散的信息,按其内在联系分别组成信息群,使认知结构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所以,教师要考虑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图式,使它在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产生作用,发展和完善心理构建的功能。比如,让学生掌握一些汉字的音形义关系规律进行逻辑记忆,避免或减少出现错别字。有些字的韵母不同写法也不同,象很、狠、根、痕等字,读音的韵母都是en,写法上都是“艮”;而良、朗、郎、狼等字,读音韵母都是ang,写法上都成了“良”。另外,还有一些字的字音相同,写法不同,字义也不相同。如羡慕的“慕”从小丶(古写的心);坟墓的“墓”从土;朝暮的“暮”从日;开幕的“幕”从巾;募捐的“募”从力等。又如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较普遍,它是由词的本义经过辐射、连锁或比喻的方式辗转进行,或相类、或相关、或相对引申发展的结果。例如“发”,本义是射箭(万弩齐发),引申为出发(朝发白帝)、发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作(会蒙病发)、征发、调发(发闾左谪戍渔阳)、打开(窃发盆)、发现(安能发狼迹)等,这是相关引申的结果。还有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性,是用同一个词改变其用法的方式来表示的。如“固”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本来”(理固当然)、“坚决”(固辞不往)、“巩固”(必固其根本)、“顽固”(固不可彻)、“坚固”(自以为关中之固)、“肯定”(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固定”(法莫如一而固)等七个词,它们或作副词或为形容词、动词等来使用。

对于以上种种平时散见于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加以自我整合和构建,形成系统化。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僵死的,而是成为系统的、有内在整合力的认知结构(图式),才能发挥知识的导向、增智、增殖和信息的四种主要功能,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

注释:

①(D.e.Rumelhart:Schemata:theBuildingBlocksofCognition,1980)转引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第74页。

②同③引自朱作仁《朱作仁学科教学研究文存》第40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④引自朱曼殊主编《心理语言学》第441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3月版。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篇3

(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普底中学 551700)

【摘 要】数学概念教学要关注学生实际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克服数学概念教学的乏味现象,笔者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接触日常用品、动手实际操作、快乐阅读信息材料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好,下面我们进入数学概念教学实际体验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实际体验

数学概念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最重要的数学知识之一。因此,概念教学成为了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组织好概念教学是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关键。由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注定数学概念在学生眼里是枯燥单调的,不象文学描写的青山绿水,教学中稍不注意,学生学起来就味同嚼蜡,艰难费心,有的同学因此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2010年9月我接任七年级数学课,经调查该年级有1/3的同学不喜欢数学,几乎全部不喜欢数学应用。然而,翻开数学教学的历史,数学概念无不是来源于生活和实践的总结。所以,笔者认为:数学概念教学要关注学生实际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克服数学概念教学的乏味现象,如何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实际体验,笔者阐述以下几点:

一、观察生活现象,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则是指孩子对学习内容的一种积极探索的认识倾向,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喜好情绪和专注的态度。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在实际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可以说数学现象无处不在,时时都会碰到数学,时时都在与数学打交道。为此,我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归纳总结领会其中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路上爬行的一队蚂蚁,来来去去,非常之多,到底这队蚂蚁有多少只?有同学估算过,而且估算的方法很好,就是截断一小截蚂蚁,数出这小截蚂蚁的只数,再量量这队蚂蚁的长度,就可以估算这队蚂蚁的总数。明确指出这就是数学中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学方法。学生也明白了“样本”和“总体”的概念。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这种数学现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感觉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也有益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接触日常用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概念离不开生活实际。

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产品形状的大小、材料用料的多少、质量的优劣都离不开数学知识。例如在教“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三角尺、书本、文具盒、口盅、漏斗、梯桶、书柜、球、建筑物等了解物体的形状,了解点、线、面的关系;在教“线段、射线、直线”时,引导学生通过教室里的窗条、光管、黑板、桌子、课本、铅笔,光柱等直观了解日常生活用品与数学学习的联系;还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街小巷,观察四周的廊柱,脚下的石块,找出三角形、矩形、圆、圆柱、棱柱、圆锥、球体、点、线、面等等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原形。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才不致于使数学教学教得枯燥单调。

三、动手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过去只注意在解题的环节上下功夫,而在概念的教学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下功夫不够。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就是要学生亲自参加实践,亲自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线段”内容时,我让学生亲自拉线拉绳排队体验“线段”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教“线段中点”内容时,我让学生做拔河比赛,为体现公平,如何找到绳子的中点,即找“线段中点”,体验“线段中点”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教“统计”一章时,为知道“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及统计观念”等概念时,如何让学生体验这些概念的形成,《新课程教学法》的一个案例就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为了解学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学生需要讨论如何调查和收集数据,是调查全校所有学生还是调查其中一部分学生,在此分析中学生将体验到抽样调查的一些客观必要性,认识到抽样调查的优越性:可以用样本来推断总体;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选取样本呢,即可以调查哪些人?调查本班的同学,调查在操场上打球的同学或图书馆里读书的同学,还是在校门口随便找一些同学、每个年级的男生、女生按比例各抽取几个人,抑或按各班名册随便点几个人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为了样本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总体情况,在抽样时应注意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等;其后学生还将亲身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统计推断等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会获得数据整理和表示的各种方法、数据分析的几个量度、感受到统计推断的意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感知以上几个概念的内涵,通过多次这样的实践活动,势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统计观念。

四、阅读信息材料,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篇4

【关键词】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

thenewlessonmarkdescendajuniorhighschoolphysicsteachingreadingpreliminarystudy

ChuKedong

【abstract】LearnmediumlivingastudyphysicsofamaindifficultyBe,theywillnotbenothabituallyeitherreadingphysicsteachingmaterial……basismyteachingpracticeandteachingexperiment,itothisveryisapprobation.especiallynewlessonmarkbottomofteachingprincipleofrequest,intheteachingofinstructionthoughttopwantchange“heavyteach,lightlearn”ofthought,havetoletstudent“studyhowgotostudyphysics”.

【Keywords】Readingmethodinstruction;exaltationstudyability

学中生学习物理的一个主要困难是,他们不会也不习惯阅读物理教材……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实验,我对这一点很是认同。特别是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的要求,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改变“重教,轻学”的思想,必须让学生“学习怎样去学习物理”。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教材阅读,谈些粗浅的看法。

1中学物理阅读教学要加强物理阅读的学法指导

初中学生在初二才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物理这门学科和物理教材特点缺乏了解。物理教师为了上好课,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要深入地分析它的内容、特点和编写意图。初二学生很多把物理学习等同于数学学习,只注重做题,习惯从公式出发去解决一切的问题。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定性表述与数学的定量表述相结合,初中物理尤其以定性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数学(单纯的数量,空间的关系)中的某些概念与规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物理教师要注重物理学科与物理教材特点的教学,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自己编写的讲义不断渗透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在物理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了解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上通常运用了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和图像语言。物理教材中的文字语言,尤其是概念的定义,规律的文字表述,用词都十分严谨。例如:“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此处“密闭”,“大小不变”,“向各个方向传递”是科学反映液体中压强传递规律的关键词,不能随意改动或精简。物理学概念和规律常常用数学语言表示,如速度表示为v=s/t,物理练习更是大量用数学语言来进行的,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指出,在阅读这些数学语言时,要明确符号的物理意义,要懂得公式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物理公式涉及的物理量还都有一定的单位,物理公式都有它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不能把物理公式当作纯数学公式来看待。物理学规律还常常用图像或图表语言来表示,既简明生动,又形象直观。例如一幅萘的熔解和凝固图像,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内容。要教学生学会如何看图像――纵横坐标各代表什么意义,坐标所选用的单位,图线的递增(或递减)情况,图线的起讫位置或图线的变化趋势。所以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我不断要求学生学会看懂上述三种语言表达,并会将这三种语言表达方式互译。从内容结构上看,物理教材总体说来是以概念和规律为中心内容,包括概念和规律的引入,概念和规律的论证,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我要求学生思考物理概念为什么要引出,是如何引出的,有哪些应用,应用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2初中物理阅读教学的一些特点

物理阅读过程与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物理量符号,术语,公式,图像等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形成和内化,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笔者根据自我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及反思认为物理阅读有如下一些特点:

2.1物理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概念抽象,逻辑性强,在阅读中必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物理术语,物理量及其符号,并能根据物理概念,规律正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达到对阅读材料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中间要用到的逻辑思维特别多。所以,物理阅读需要积极以及“细嚼慢咽”。

2.2物理语言的特点还在于它的高度概括和准确性。每个物理概念,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阅读时不能随便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字词,所以,物理阅读的速度一般不能太快,要求做到认真细致,不能像阅读一本小说,可以跳跃无趣味的章节段落,阅读时还要能不断领会其含义,对于新出现的概念等一般不能一带而过,有的甚至需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

2.3物理阅读一般还是写、练的过程。首先物理阅读中需要记忆的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等比较多,书写可以加快或加强记忆。其次由于物理教材编写的缩约和推理、运算过程的简略等特点,使得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论述“跨度”较大.因此阅读时,需要写写练练,增强内容的连续性,以便阅读得以顺利进行。

2.4物理阅读需要思维灵活。高度概括精炼的物理概念、规律,要通过阅读来理解,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有效的做法,是能把阅读内容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已的语言来表达。因此,物理阅读通常要求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3初中物理阅读教学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些思考

3.1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阅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素质上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今天,学校不可能为学生提供终生受用的知识技能,传统的“一次教育”必然被“终生教育”所代替,“应试教育”必然被“素质教育”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阅读的过程,是感知、理解、评价乃至创造的思维过程,它需要口、手、脑并用,所以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可见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是学习的自身规律,也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及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只有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才能真正把“现象与道理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人的自身发展。

3.2在方法上要进行物理阅读的指导。教师应该考虑到物理阅读的特殊性。物理教材不同于文艺作品,在进行阅读时,学生时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开始阶段,教师应当用一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甚至可以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一般来说在物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要弄清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即弄清楚确立物理概念、规律的依据。(2)要明确这些物理现象、过程中,提出了哪些问题。(3)研究中采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4)对于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物理含义,特别要明确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范围。

3.3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读概念时,要求学生做到“四会”,即会叙述、会判断、会举例、会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读定理、公式时,要求学生做到会分清条件和结论;会对定理、公式的含义进行解释;会说明应用范围及条件;会进行推理论证,会应用。读例题时,先由学生审清题意,写出已知条件、要求内容,然后试着求解,再与教科书对照比较。在做实验之前,指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实验所需器材、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论。并对实验结论进行推导,注意实验的条件、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3.4指导阅读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阅读的目的是学会自学,这就是要求教师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1)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阅读习惯。学习物理要靠理解,有的学生宁愿死记硬背,而不愿意思考,因此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还要养成不动笔不看书的习惯,在自学时要学会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这种学习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点、难点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判断思维能力和做笔记的良好习惯。(2)学会新旧知识对比。让学生学会把新旧知识进行对比阅读,如:物理概念建立的方法,比如速度,密度,压强等概念的建立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以抓住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实现知识之间的正迁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学会质疑和释疑。阅读能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阅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阅读能否继续进行的关键。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首先根据我的学生的实情制定预习提纲,如:第六章力和运动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预习提纲)

(1)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需要力?生活中绝对不受任何力的物体是否存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在某一方向上物体不受力?

(2)你能说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设计方案吗?什么是理想实验?它在物理研究中有什么作用?

(3)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问题: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的现象:

结论: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篇5

关键词:数学;朗读;理解;数学思维能力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的起点和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有利于情感传递,而且在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显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在语文教学中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充分运用朗读的阅读方式,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能力经常被教师忽视,其实数学教学中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理解、创新能力。

一、在概念教学中的朗读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教师在引领学生总结出概念后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在教授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是哪一个?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逐渐找出单位1、平均分,那么第一次朗读教师要求学生突出单位1、第二次突出平均分、第三次要求学生把这两个内容都突出出来,那么三次朗读会比教师的十次强调还有教学效果。再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判定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关键,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才会正确地判定。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先分析概念中重要的词语,在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概念中抓住只有和还有并通过朗读突出只有和还有加强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比教师一味的强调理解透彻,运用也自如。

二、朗读会加强学生的计算准确性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篇6

一、根据概念的自身特性,选择适合的引入方式。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概念导入得法,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心灵,使其自然进入“角色”。概念的引入通常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联系密切时,不需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已学过的与其有关的概念中加以引申、指导,便可引出新的概念。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从“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轻松地进行这块内容的学习;

2、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教学比例尺的概念出示在学校平面图上,用5厘米的距离,表示从校门到教学楼的200米距离,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学生动笔算出:1:4000(或1/4000)。师说1:4000(或1/4000)就是这幅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既: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这学生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也学会了比例尺的求法。

3、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自行车的车轮、圆桌等,为什么都做成圆形而不做成四边形呢?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揭示圆形的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事物或事例,使其获得感性认识,便于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正确地建立数学概念。

概念的建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整个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需要学生对具体事物进行感知、辨别,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数学概念。

1、运用比较策略。

学生建立新的认识结构是在比较原有认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运用比较策略是小学生掌握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进行《比的意义》一课教学时,我指导学生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异同点,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具有性质差异性,除法是一种运算,比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是一种数的表现形式。利用对比辨析。建立概念时,对一些邻近的、易混的数学概念,应该及时进行对比辨析,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比和比值等。这样,既可以巩固旧概念,又能使新概念清晰,有助于学生概念系统的逐步形成。

2、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理解概念。操作活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从中获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为抽象概括出新概念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圆周率”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拿着大小不同的圆,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算一算周长是直径的几倍。让学生自己发现圆的大小虽然不同,但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引入概念:在一个圆内,圆周长是圆直径的3倍多,这个3倍多是个固定的数,称为“圆周率”。有些概念从数学知识的连贯性看,利用旧知导入比较合适,运用这种方法导入概念,可以使数学概念更加系统化,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完善,以利于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3、直接讲述引出概念。有些概念比较浅显,通过探究反而增加了学生的难度,可以直接进行讲述。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认识圆柱的高、侧面积时,教师就可以直接讲述什么是圆柱的高和侧面积。

4、注重引导学生读书理解概念。每讲完一个概念就要让学生在书中找到,边读边画,加深理解。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让学生在书中画出关键词“两个比”、“相等”。

三、注重概念的巩固,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巩固概念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所以巩固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概念的及时巩固。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运用反例,巩固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反例,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比”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体育比赛场上的比分是比吗?”通过这一反例,强化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2、系统归类,巩固概念。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并与其它有关概念有着区别与联系。因此在进行概念的教学时,教师要讲清它的来龙去脉,将它纳入到原有的概念系统中去,不但能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新概念,而且还能使原有概念得到充实和发展,更加巩固。同时,由于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具有良好的抗遗忘作用,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每一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将知识进行系统归类,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巩固概念。

3、讲练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篇7

一、“失位”现象

当前,在概念教学中“失位”现象屡见不鲜,主要在教师对教材把握方面,也有的是出在教学现场教师引领的问题,直接导致概念教学的低效。

1.孤立看,隔离了教材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认识时分”的“钟面上共有多少小格”教学片段中,教师问:“从124有多少小格?”大部分学生的算法是: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从124有4个大格,也就是4个5,即20个小格。当时有一个学生轻声地说:“四五二十。”教师没有任何反应。从教师的行为表现可以看出,教师在解读“认识时分”的教材时,根本没有考虑到,“认识时分”的教学是安排在乘法口诀教学之后,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来算小格的数量。这样,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就可及时横向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类似上述案例中出现的教师对教材解读的失位现象屡见不鲜。究其根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材的认识缺乏教学的整体观和意识,存在“本位主义”的倾向,仅仅是对某一学段的教材比较熟悉而已,教学充其量仅仅只对本年级、本年段的教材“负责”,但不清楚某一概念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加上数学概念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如果研读教材时不知概念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直接导致概念教学的低效。

2.教学现场缺失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例如,“三角形面积计算”新课引入教学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

在传统的新课引入阶段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重视的是“数学事实”方面的知识的铺垫,往往忽视了“主观性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性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唤醒和激活。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前,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学习,已获得了如观察、实验、比较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新课开始,教师应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换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种引入改变了过去只在“知识、技能”层面上的准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师生交流,及时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才能为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出方法上的铺垫。

二、优化概念教学的策略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一切数学知识从初步认识、深刻理解到熟练应用的基础,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1.瞻前顾后,处理好概念教学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在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如对“数”的认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开始只是认识1、2、3……自然数,以后逐渐认识“0”,后来又引进了分数和小数,以后又逐渐引进正、负数,等等。数学概念的系统性、发展性与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成了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教师在把握教材时要瞻前顾后,摸清概念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不同的概念具体要求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所差异,有许多概念的含义是逐步发展的,一般先用描述的方法给出,以后再下定义。

2.数形结合,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矛盾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头脑中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揭示出事物的主要本质属性或特征,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利用直观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但是,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手段。因此,概念教学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操作是为了不操作”,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适时地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飞跃,从感性到理性,形成概念。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篇8

关键词:学生;数学语言;培养

师生进行种种数学活动,无不以数学语言为基础,学生在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时,一般都要经过对表达对象的感知、识别、理解、抽象、概括、记忆、激活背景观念、选择应用途径等步骤。这说明,学生能否准确地掌握数学语言,除了依赖原有的知识技能以外,还与本身的心理能力和智力品质分不开。数学语言特征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深奥莫测”,因此,分析并确定学生数学语言错误的原因,是提高数学语言素养和数学知识水平的客观需要。

一、学生在掌握数学语言中所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中需要具备多种心理能力,如感知能力、识别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对字母、符号、表达形式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等。

1.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

(1)基本概念模糊,两种接近的概念常常混淆不清。

(2)语言贫乏,不能简明、严谨地讲出概念。

(3)解题缺少依据,步骤杂乱。

(4)不会正确使用数学符号,对数学术语的含义缺乏理解。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中学数学教学对数学语言的重视不够。表现在,教学中着重于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未抓好对概念的教学;现行教材对某些概念的描述也不尽完美(例如,函数y=kx2,能否也叫做幂函数)。

(2)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数学语言的巩固和提高。

(3)教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不规范,妨碍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4)学生缺乏自学读书习惯,不会利用课本去获取知识,丰富数学语言。

二、关于对学生数学语言培养的几点看法

所谓数学语言,是指用数学特定含义的词句或符号来表示的数学专用术语。它具有叙述简练、结构严谨、推理严密、表达抽象等特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笔者略谈以下几点看法:

1.重视基础,抓好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养成良好数学语言的第一步。为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摆正“位置”,纠正教师口苦舌烂讲题、学生糊里糊涂作业,把数学概念当作“尾巴”,采取“零售”的现象。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做到:

(1)抓好概念的引入

概念引入一要考虑到它的连贯性和发展性;二要照顾学生的可接受性。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切不可“照本宣科”。这种从发展从需要的角度去引入新概念,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印象,同时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是很有意义的。

(2)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念教学,要准确揭示与它相邻近的种概念(当两个概念是包含关系时,被包含的概念就是种概念)和类差,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住概念。例如平行四边形,要准确揭示:种概念是“四边形”,类差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即“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是我们说的:被定义项=种概念+类差。定义了平行四边形后,又可进一步提问: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抓好概念的深化

一个新概念讲授后,一要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质”的提高。例如对有理数加法,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在两数和已不同于过去,现在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在复数概念中,要让学生知道:现在任取两个数是不能比较大小的。二是要指导学生能正确区分两种不同的概念。例如:指数函数y=ax与幂函数y=xa不要混淆,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内角平分线要予以分清。三是对概念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入木三分。例如对同终边的角,不仅要使学生掌握2k?仔+?琢(k=Z)的表达形式,还应启发学生掌握如:同终边的角不一定相等,终边在第一象限内角的表示等。

2.钻研教材,授课做到语言符号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依靠语言和板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而语言又最为重要。教师在课堂用语上应做到:用词准确、叙述精练、前后连接、逻辑性强。如果教师用词不当,叙述烦琐,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会使学生对概念产生模糊,甚至造成错觉。

叙述精练,不带有多余的词或语句,做到言简意赅,例如,不要把直线与平面平行说成“直线在平面外且与平面无公共点”;把平行四边形说成“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平面四边形”。对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还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自觉读书。培养学生自觉读书,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重要途径。学生若掌握了自觉读书这把“金钥匙”,对他们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增长,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篇9

一、有效解读教材,精心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预设学情,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对教学有导向、调控、指导的作用,有效的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师对目标的把握与理解,课堂教学如果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针对性就强,教学效果自然就好.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既要能让优秀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又考虑到中低下水平学生的接受水平;既重视基本知识的学习,又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数学技能都能得到训练.接下来,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动态思考教学过程,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设计“反函数概念”一课时,教师以“强化概念、突出应用”为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利用多种策略去理解概念.教师根据教材,设计了如下目标:了解反函数的概念,掌握求反函数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一般的互为反函数仅是两个数集间的对应的不同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疑问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旧引新,让学生获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出示图例,让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图表的具体函数寻找对应关系,从而得出“逆运算”,让学生感觉函数的学习原来也不会很难.接下来,让学生进入讨论,互动辨析,形成概念,并找出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关系.然后进行课堂练习,强化概念与解题步骤,最后,揭示内涵,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概念教学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明白概念的内涵,存在的关系,学生才能准确理解概念.

二、创设数学情境,引发数学思考,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数学情境,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等都是数学情境创设的好素材,教师要认真挖掘,积极创设,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概念的教学,教师不能只是抛出概念,让学生生硬理解,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产生害怕心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要意识到新概念的引入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真理的过程.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的关键,教师要认识到要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就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到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借助有关的实物或模型,在感性基础上逐步建立概念.如学习“圆柱、圆锥、球”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三维图形,克服平面直观图造成视觉失真的缺陷,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三维图形的概念.又如在学习“归纳法”概念时,其中“递推”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入“多米诺”骨牌游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递推,掌握归纳法.

三、善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课堂引进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增大课堂容量,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用在难点的突破上;同时,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优点,可以将枯燥的数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一些几何图形,如果教师在黑板上直接画,就会花费不少时间,而且图形也可能不准确,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将这些图形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在课堂展示.又如在学习“椭圆”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天体中行星和卫星运行轨道的资料,管道的斜截面,摩托车的轮子在地面上的影子等,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空间观念,从而为学生对“椭圆”概念的理解提供大量感性的材料.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篇10

关键词:新课改;概念教学;重要作用;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06-01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基础性、选择性和探究性,而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在新课程背景下搞好概念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此问题的教学体会阐述如下,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重要作用

由于新课程特别重视每个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形成,同时深刻理解并准确掌握数学概念又是学好数学的第一关。数学概念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学懂,还要使学生领悟蕴藏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基本解题技巧,要通过概念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品质乃至数学素养的提高,以达到三维综合教学目标的实现。高中数学中概念较多,它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及其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数学定理、公式和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为了深刻的理解数学中的概念,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仔细领会概念的含义,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效策略

1.科学合理的运用“数学史”,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因素除原有的认知结构、感性材料和知识经验、抽象概括能力外,激发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兴趣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数学概念多是有实际问题抽象而来的,大多数都有其实际背景,还有的数学概念都与数学家有关。数学概念中的实际背景和数学家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兴趣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概念中的实际背景的引入,重视概念中的数学家的介绍,使学生学好每个数学概念,从而学好数学。教师应适当选编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和数学家的介绍,进行教学,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先提问:谁最先使用“函数”一词?函数作为数学术语被引进的是莱布尼兹,莱布尼兹(Leibniz,1646―1716)生于莱比锡,他8岁自学拉丁文,14岁自学希腊文,15岁入莱比锡大学法学系,是罕见的“神童”。但22岁时,他还基本上不懂数学,这之后,他才与一些科学家和数学家接触,特别是数学家惠更斯,从而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1672年到1677年间他写下了大量数学笔记,这里也有他引进的常量、变量与参变量等概念,以及“=”、“dx,dy”、“∫”等数学符号。后来围绕他形成了一个数学学派,这一学派对17、18世纪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谁先用符号“f(x)”表示函数?是欧拉。欧拉(euler,1707―1783)是18世纪数学界的中心人物,可与数学史上的三大数学家阿基米德、牛顿、高斯并列。1707年生于瑞士的巴塞尔,他幼年早慧,决心以数学为业,少年矢志,皓首穷研,18岁开始,他几乎连年获奖,奖金成了他的固定收入。他的《微分学》、《积分学》,特别是《无穷小分析引论》,是他划时代的代表作。初等几何的欧拉线(三角形的外心、垂心、重心、九点圆心共线)。但在他59岁时,双目失明,在此后的17年中,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超人的才智、渊博的知识,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又发表了近400篇论文。通过对这两位数学家的介绍,充分激发了学生学好“函数”这一概念的兴趣。对于这些“数学史”的教学,最好提前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媒体的声像播放,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绘声绘色,效果很好。

2.使学生感受“数学美”,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深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恰当的把握学生爱美、追求美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中的统一美、简单美、奇异美和抽象美来感化学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爱,引发他们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以加强对概念的认识理解。例如对数概念的引入:在a=nb(a>0,a≠1)中,已知a、b求n(乘方运算);已知n、b求a(开方运算)。从统一美(对称性)出发研究;已知a、n求b(对数运算)。让学生以美学的自觉来确定突破方向,进而理解三者间的关系。例如偶函数概念:一般的,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为什么不加上:“-x在函数f(x)的定义域内,即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而暗含在f(-x)=f(x)中”,这就是概念的简单美,同时这个概念也充分体现了概念的统一美和抽象美。

3.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对新概念的理解能力。数学概念都是用文字叙述的,且文字精炼、简明、准确,对有些数学概念的辨析简直需要“咬文嚼字”。为了深刻理解数学中的概念,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概念,重点部分需学生大声朗读,仔细领会概念的含义,提高对新概念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排列概念引入: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这个定义的理解就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一是“取出元素”;而且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这就说明只有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排列顺序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排列;元素完全相同,顺序不同或者元素部分相同,顺序一样,都是不同排列。同样在学习组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与排列概念混淆,我们就通过对比排列、组合这两个概念,紧扣关键字眼,进行辨析。两者的相同点:都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不同点是:排列与元素的顺序有关,组合与元素的顺序无关,即只有元素相同且顺序也相同的两个排列才是相同的;只要两个组合的元素相同,不论元素的顺序如何,都是相同的组合。

数学概念中处处都有美的因素,我们应当留意挖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阅读能力,促进从审美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