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十篇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十篇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7:06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篇1

关键词:中华文化永续不断孝道大因缘

作者简介:骆为荣,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唐君毅先生在1958年同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先生共同署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宣言强调:“中国文化问题,有其世界的重要性。我们姑不论中国为数千年文化历史,迄今未断绝之世界上之极少的国家之一,及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称美,与中国文化对于人类文化已有的贡献。但无论如何,中国现有的近于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摆在眼前。……中国问题早已化为世界的问题。……而此问题之解决,实系于我们对中国文化之过去现在与将来有真实的认识”。

中国,是数千年来文化历史未中断的,世界上极少的国家之一。悠悠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亘古亘今”,一以贯之,连绵不断,始终在传承和发展,既不同于早已中断的古埃及、古波斯及小亚细亚文明,又因凸显“重德求善”之特征,而与“重智求真”的希腊文化和近代西方“科学文化”,形成鲜明对照,实为“世界奇观”。

中华文化能延续五千多年,仍生机勃勃的大因缘即最直接的原因和原动力,当属“孝道”。“孝道”是中华文化数千年,没有中断而永续发展之源头活水。

一、“孝道”,事之本

“敬祖”与“尊天”,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是显具本根性的理念。故流传之中华典籍有言:“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1],“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生祖,恶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尊天敬祖,所敬的祖,既是人,又是神(父配天,母配地);所尊的天,既是神,又是祖。

由“敬祖”观念推出的一个重要伦理范畴,是“孝”。“孝”字,由老字头与孩子的子组成。老头在上,孩子在下,上下相连,表血缘的延续承继关系,礼之以序,不可颠倒,也不能断失,不然则不为“孝”。“孝亲敬祖”、“善事父母”,即是“孝道”。“孝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起,就崇尚孝行;春秋以下,成为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生活之核心,人伦道德的基础,一切道德的根本,被奉为修身、处世、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宝。故孙中山先生说:“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历代有“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尊”之说。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与基础在儒学。儒学始祖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儒学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也在孝。因儒家仁的思想,是从爱亲即孝悌引申出来的。儒家经典《论语》中就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新儒学第二代宗师唐君毅先生在其《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书中说:“对父母之自然之孝,亦为我与一切生命相感通之开始点。或对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泉源与根本”。

中华文化属“重德求善”的文化类型,道德论压倒知识论。在中华文化系统中,人伦几乎渗透各子系统,各学科门类多以其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如国体和政体的理念,就是从伦理中引申出来的,即由“亲亲”导向“尊尊”,由“孝亲敬祖”导向“忠君爱国”,忠孝一体,进而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以孝治天下”。历史上诸王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现在中国内地一些地方党政将“孝敬长辈”列为考核提拔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同。

“孝道”,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处处凸显其本根性,“孝亲,事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中华文化因之而永续不断。

二、“孝道”与“报恩”精神

孝的意义在报恩,因感激孕育生命,“生吾之生”,敬重、珍惜、关爱生命,而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报本返始”,并推己及人,转恩兼爱,充量扩大。敬孝爱家兼及爱国尽忠,协和天下万邦,达天地万物,至“天人合一”之境即和谐的最高境界。如《孝经》所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孟子所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王阳明所谓:“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这就是人从感激“生吾之生”的恩情,报恩所推演出来的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大家庭”中启示出来的“生态伦理”。中华民族深谙此道,古圣先帝尧,就能由“亲亲”、家庭始,由近而远地团结天下人,达万邦和谐。古典《尚书》就此赞尧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眭,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即是和谐)万邦”。今日我们应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此和谐之道,为“地球村”提供更多的精神营养。

人生在世,无论是谁,一生直接间接受恩于他者,实无量无限。中国人对此特别看重,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于父母、家庭、社会、国家,多存报恩之心,践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和“立身达人”。人生降世,赤条条而来,空无所有,一切所有,初皆父母、他人、社会与自然界的“施与”,而知恩感恩报恩,此为人的本性,可能泯没,而毕竟不能断绝。“知恩图报”,仍然是当今的一种普世伦理。

报恩之事,初在报其所直接感受他人对其之恩德,故报父母之恩必为报恩之始点,尽孝以感激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依中国文化传统之说,人养子是为承宗祀,以尽孝,此为报父母恩之一方式。另外继志述事,子承父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亦是报父母恩之事。二者,都是大孝。做到二者,同时亦能实现民族文化历史之悠久。

报恩之义,联系过去与现在,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产生极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助于中华文明之稳定、承继与发展,也有利于“重德求善”民族精神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唐君毅先生曾专门撰文《说中国人文中之报恩精神》,文中说:“报恩之道,则又不必只是我之还报于对我有恩者,而恒是我之转施恩德于此外此后人之‘转恩’,如以教养子女报父母对我之恩,以教学生报师恩。此即足以成就人之先后代之生活之相续,以及文化历史之相续,亦即人生一切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之事业之本。若无此报恩精神贯注,则人之先后代之生活,只有互相隔载,而无相续,一切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之事业,皆不能真实成就”。又说:“凡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事,皆是报恩”。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和世界友人,以人为本,倍加珍惜、关爱生命,对灾区伸出无私博爱的救援之手,施恩于灾区人民,大爱无疆。灾区人民视为再生父母,感恩报恩,团结抗震,真情回报,如浴火凤凰再生,创下人间奇迹。这是爱的力量,而“爱是感恩的集合”。这也充分说明,始于“孝道”的感恩报恩精神,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虽遭天灾****而仍能延续不灭、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孝道”与求“久”思想

国外有学者说,中国人以孝行天下,长期奉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多子多孙,因此历代虽迭遭天灾****,但是生殖繁多,人口旋即恢复,民族文化遂不断灭。此说,讲了历史事实和中华文化不断灭之直接原因在于“孝道”,有一定道理,但尚未深入讲到中国学术思想中原有的种种自觉的人生观念,以使中华文化生命长久的求“久”之思想。

求“久”的思想,在中国极早的年代中已经提出,在周代的延续其宗祀求“江山”稳固长久中得以彰显,而“久”之哲学观念的正式提出,则在经典之《易经》、《中庸》中,所谓“可大可久”及“悠久成物”之观念。《老子》中,尤重“天长地久”之观念。由唐君毅先生执笔、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先生署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指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历史久而又自觉其久,并原于中国人之自觉的求其久,而后久的文化”,“中国整个民族文化之所以能久,则由于中国人之各种求久的思想。这些思想,由古代的史官之记载与训诫,后来历史家所叙述的历代成败兴亡之故及哲学家指出久与不久之原理,而散布至中国之全民族,其内容是非常复杂丰富的”。

敬祖行孝,为存宗祀而生子孙,求生命之传承不绝;为承续祖宗遗志而立身行道,求文化之保存与延续,皆是重视生命的价值,求民族文化长久的求“久”思想。这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生命能绵延长久而不坠的真谛所在,也是敬祖行孝显示的中华民族“上通千古,下通万世”的心量和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精神理想。

四、“孝道”与“重史”意识

“孝道”,倡行“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由此“追孝于前”的意识,必然滋生出尊重祖宗之训、尊重传统学术文化之历史意识,即重传统、重历史之“重史”意识。

孔子“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之说,今人多不以为然,若连着孔子“信而好古”和“追迹三代”之说来看,孔子此说在强调承继父母祖宗的生命精神和孝道维系传统的特殊含义。不轻易改变前辈的立身做人行事之规就是“孝”,揭示孝之精神在于强化历史的线性延续。孔子“好古”而走向“重史”,而求知于历史。孔子“追迹三代”,乃为保卫华夏文化之传统,续亡继绝,上承夏商周之文化,承前启后,功德无量。

尊重祖宗之训,当然即是尊重历史的“古训”,是“重史”意识之表征,也是把历史视作现实的借镜,以史为鉴,使上下、前后、古今相通,文脉相连,历史传统文化固不断裂。同时此种意识,亦为民族凝聚之力量,使后辈更易了解和接受前辈之文化精神,消除“代沟”,进而促进民族融合。

“重史”,“古之帝王皆设史官”,故昔日中国史官特别发达。历代史官多历史意识强,重史实,重历史文化之传承,重保存有价值之文化,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勇于秉笔直书,太史公司马迁即为典范,千古流芳。此亦为保存和延续中华文化,促进民族凝聚出了大力,功不可没。

由“孝道”推演出来的尊重历史文化传统“重史”之意识,是中国传统意识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因此而有别于西方文化。敬祖、尊天,尚人文、重史乘,构成中华文化精神之主动脉。2009年是大儒先哲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百年冥寿之期,海内外对唐、牟二先生的各种凭吊、纪念活动,特别是香港中文大学为唐先生塑立铜像、召开纪念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举办纪念展等,即是此精神之表现,值得倡行。“振兴中华”是今日中国人共同的心声,我们尤应发扬由孝而衍生之尊师尚贤兴教的传统文化精神,团结一心,继往开来。

孝是“对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流行之泉源与根本”。孔子曰:“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历代讲“百行孝为先”,中国汉代就讲“以孝治天下”。当今社会,孝道仍具普世价值。尊重历史文化传统,把倡行已久的“孝道”,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再实践,正本清源,与时进退,“有益于人道人心”,关系家庭的和睦与幸福、民族的统一与兴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从我做起”,努力“立身行道”,让中华民族“孝道”这一优良文化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注释:

[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礼记·郊特牲》。

《荀子·礼论》。

《孟子·离娄上》。

《论语·学而》。

《孝经》。

《礼记·坊记》。

参考文献:

[1]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前世界补编(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篇2

关键词:中国梦;传统孝文化;新孝道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B8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7)02―0046―03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之后,“中国梦”不断丰富、发展,由全民族的美好愿景,发展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众多,其中尤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最为深刻,而中华文化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又建立在传统孝文化之上。因此,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影响深远。

一、传统孝文化的辩证审视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的,都具有两面性。传统孝文化也不例外,其无论是在具体内容,还是意义作用上也都具有两面性。

(一)传统孝文化的精华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孝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连接着个人、家庭、社会,深刻的影响了并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孝文化的精华,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流传至今,对个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传统孝文化强调子辈对父辈有物质、精神赡养的义务。即不仅要尽己所能满足老人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心、尊敬老人,给予其心理上的关怀,对于其过失应反复婉言给予劝谏,就是要使其身心愉悦、安度晚年。父母给子女以生命,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珍爱生命也是孝。子女继承父母的精神意志、立身处世之道,使得其思想得以传承、发展,也是孝。子女由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到忠于国家,由孝亲到爱国,这是孝的升华。

在生产力低下的传统社会,长者以其拥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成为年轻人敬重的对象,社会上便形成了敬老的社会风尚。晚辈向长辈学习,敬重长辈,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传统孝文化中光耀门楣、移孝于忠,虽然是宗法制的产物,但今天仍然有一定了现实意识。传统孝文化以为家族挣得荣誉为责任。家族成员通过自身努力考取功名、效忠君主为家族争光,同时也客观的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思想的源头所在。

(二)魍承⑽幕的糟粕

传统孝文化随着文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经千年,难免会存在消极性。其消极性主要是封建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我国传统孝文化强调子辈对父辈的单向反哺。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关于双向模式的记载。如:《莱根谭》中有“父慈子孝,合当如此”。但这并未成为主流模式。尤其到了宋朝,单向反哺的极致愚忠愚孝大量涌现。在这种老年本位社会中,老者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地位,独断专行,忽视子辈的人格独立。这样的社会沉着稳重,但却老气横秋,缺乏民主、法制和创造力。这种代代相传的单向反哺,深刻的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国人的稳重踏实来自于此,但固步自封、缺乏创新也来自于此。

传统孝文化移孝于忠,强调绝对忠于君主,当忠君和孝亲产生矛盾时,忠君就是最大的孝亲。这一思想,虽巩固了君主专制,但也束缚了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从汉代起,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正式确立,宋代时发展为愚孝,甚至出现了郭巨埋儿孝母这样的孝行典范。足见,封建统治者利用质朴的孝心,进行愚民统治。愚孝不仅表现在孝感动天、迷信神化孝道上,还表现在厚葬久哀上。厚葬久哀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使子辈长期沉浸在悲痛中无心他事,不仅伤心而且伤身,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开展。这一民俗至今依然影响深远,造成了重死轻生的孝道观念。人们往往在老人生前疏于照顾、缺乏心理关爱,却在其故去后铺张浪费大搞形式孝心,孝给活人看,以此换心安。愚孝还表现在子女对父母言听计从,父子相隐中。传统社会子女没有独立人格,父母具有绝对权威,不得对父母存有异议,即使父母有触犯法律的行为也要为其隐瞒,封建政府也会给予理解、支持。这一点,严重的影响了中国的法制进程。

二、传统孝文化的与时俱进

中国梦,概况的讲,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对复兴强盛的追求,是中国对和平发展的承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离不开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化;传统孝文化的发展,新孝道文化的建立也离不开中国梦支撑。

(一)新孝道文化内涵

所谓新孝道文化,是相对于传统孝文化而言的。结合传统孝文化的辩证分析,吸取传统孝文化的精华,剔除、改造其糟粕,并吸收国外相关优秀理念,结合时代特点,笔者认为新孝道文化包含以下内容:

1.家庭中的孝文化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的和睦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首先,现代社会是民主、法制的社会。家庭中的孝则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理念之上。新孝道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模式,即古人所讲的父慈子孝。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父母对子女具有教育其成人成才的义务,同时也要尊重子女的意愿,给予其发言权与自,把其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而并非是父母的附属品。这样不仅能使亲子关系融洽,还有利于培养子女独立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不仅有利于民族性格的重塑,而且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第二,在赡养父母方面,新孝道在继承传统孝道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相结合的同时,突出强调精神赡养,而且提出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关爱。同时,也提倡谏诤。如: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天;每年陪父母体检;耐心教父母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化设备;鼓励父母有自己的爱好;支持单身父母寻找幸福等。通俗的讲,就是像关心朋友一样关爱、敬爱父母。

第三,从子女自身方面看,子女首先要积极锻炼身体、珍爱生命,这样不仅是对父母生命的延续,也可以更好的孝敬父母,还可以更好服务社会和人民。新孝道也要求子女要立志高远,热爱祖国。具体到实际生活中,则表现在的本职工作的热爱,即爱岗敬业。

2.社会中的孝文化

新孝道同样提倡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但同时也强调重视青年,激发青年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品质。使全社会不仅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境界,也能不断迸发出新思想、新创造,充满青春活力。^之传统孝道,看重孝敬先祖,新孝道更看重生孝,而非死孝,更看重实际行动与真心,而非形式主义的自我欺骗。新孝道提倡厚义简葬,提倡对在世的父母给予实际的物质、精神的关爱,提倡让父母笑容常在,而非“活着不孝,死后乱叫”。对故去的父母、长辈,子女要心中铭记家风家训,将其优秀的德行代代相传。祭祀则以悼念为主,以送鲜花、网上悼念等的简朴环保的方式进行。明确祭祀的目的是不忘先人的精神品质、谆谆教导,重在精神的传承,而非形式的假孝。

(二)新孝道文化的实施途径

改革开放39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科学技术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寿命显著提高。目前我国人均寿命的增长水平高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且呈现出老龄化速度快、基数大、未富先老的特点。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妥善的应对老龄化问题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这将在人口结构上改善老龄化趋势,对于未来意义深远,但无法应对当下老龄化的现实。笔者认为应对老龄化除各方面政策、法律的支持与保障外,还应在研究、宣传新孝道文化方面多下功夫,使孝亲敬老成为社会风尚。

新孝道的实施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建设,开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互联网智能养老。同时完善养老体制、医疗体制建设,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使年轻人既能很好的尽孝,又能努力工作、奉献社会。

第二,加强对孝文化的教育与宣传,尤其是青少年和公民的孝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孝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就抓住了教育的源头。公民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分子,提升每一个公民的新孝文化意识,促成良好家风的形成,不仅可以极好的改善社会孝观念,还可达到代代相传的良好效果。青少年孝教育在中小学中开展,公民孝教育则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实施。学校、媒体在新孝道文化的宣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小学校可以通过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主题班会、亲子互动等丰富、新颖的形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孩子们的孝意识。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多拍摄播放孝亲敬老题材的影视作品,多组织如《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这类的公益活动,多宣传报道模仿孝亲事迹,以生动形象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新孝道孝文化。

第三,新孝道文化的宣传可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突显其文化基础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孝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中国梦是中华儿女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孝文化。新孝道文化是孝文化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宣传发展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具体可将中国梦的宣传与家庭梦、个人梦的宣传相结合,新孝道文化与家庭和睦相结合,将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与孝亲敬老相结合。

第四,企业应提倡新孝道文化,可为员工提供带薪探亲假,增加员工归属感。养老领域中,企业可将新孝道文化作其企业文化,做社会上孝亲敬老的典范。在服务中待天下老人如自家老人,从生活细微处体现对老年人真诚的关怀,而不是为了销售产品利用高科技、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生活的心理,打着中医养生保健的旗号,以关爱老年人为噱头,欺骗老年人购买其产品。关爱老人、贴心服务,无论是对于社会、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好事,但应以真诚为前提。如果一家服务老年人的企业,能做到真诚基础上的关爱,讲真话、做真事、卖真产品,不夸大、不忽悠,那么它一定能在养老行业走的长远。如果各行各业的企业,都能真诚爱老,那么社会将更加和谐,中国梦将更加美好。

三、创新传统孝文化的意义

传统孝文化的创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也是孝文化本身发展的需要。传统孝文化的创新,新孝道的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持的文化基础,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了重情重义的民族品格,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一)弘扬新孝道文化,利于个人品德的提高。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修身养性的基础,是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儒家强调,无论何人,都要进行道德自我修养,而“孝”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在日常实践中成就着的人格。一个懂得敬爱父母的人,会更好的尊敬善待其他人。孝亲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弘扬新孝道文化,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有利于个人成才成人。

(二)弘扬新孝道文化,利于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成千上万的家庭组成的。如果一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能身体力行的践行孝文化,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幸福美满、和谐稳定。一个家庭的和谐,将起到示范作用,影响带动它周围的家庭,促进社区、乡镇的和谐。社区乡镇的和谐,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孝先敬老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对公民进行“孝”教育,使之崇尚孝行、践行孝行,是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弘扬新孝道文化,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是家庭和谐的纽带,是凝聚社会的力量,也是塑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弘扬孝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公民的精神境界,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还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结语: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助力,更需要传统孝文化的支撑。传统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中国梦的丰富与升华。望全社会共同努力,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2〕石国亮.解读中国梦〔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篇3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力军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必然面临着如何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对高校使命的认识,强化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历史的命题。而要解决好这一命题,传统文化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就凸显重要。

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引领来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较为弱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较为迅猛,但其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甚至缺失也是不争的现实,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甚至背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为:第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注重实践,使得学生轻视人文,缺乏高尚道德指引,行为不文明,精神空虚,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人、集体以及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够,没有责任感。第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专注专业学习,使得学生未能全面拓展能力,人格品质不健全,社会适应力较低。第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因缺乏对价值观的系统学习和体会,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庸俗化,人文价值较模糊,学生重物质轻精神,重利轻义,缺乏文化修养,科学上、学术上独立思考能力不足,逆境及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低,缺乏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通过传统文化引领来进行德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继承与弘扬民族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其最终建立社会责任感。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肩负民族的重任,首先必须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文化大厦的基石,其内涵丰富多彩意蕴深厚,是民族的象征。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急需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得以加强,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价值信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气质,进而形成健全人格,并为最终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激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演变过程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记忆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还要扩大视野,力求文理皆通,学贯中西。同时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生存的智慧与能力。学习越多,历史底蕴就会越深厚,才可能有新,解决问题的智慧、办法也就越多,面对挑战时也会更沉着,更有信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越多,大学生应对各种复杂的事情,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理性。

二、湖北工程学院的实践探索

湖北工程学院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工程特色凸显的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孝感市,中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中国孝文化之乡,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孝乃人伦之始、众德之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与命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湖北工程学院多年以来,立足中华孝文化资源,履行文化传承创新使命,以孝切入,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走出了一条以孝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之路。

(一)建立机构,推出读物,打造孝文化研究和传播的各种载体

2007年,学校设立了全国高校首家专门研究孝文化的学术机构――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配备了专职研究人员。中心现已成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社科基金、省教育厅孝文化研究系列项目70余项。先后推出了《中国孝文化概论》(2012年,人民出版社)、《中国孝文化知识读本》(201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以及《中国古代孝论文选注释》、《中外学者论孝文化名城建设》、《孝文化文艺新作》、《新二十四孝》、《当代学者论孝》以及《中国孝文化与当代社会》、《多维视野中的中华孝文化研究》、《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海玉潋――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孝坛金言――中外学者论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孝文化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等系列孝文化宣传教育著作等数十部计500余万字。《湖北工程学院学报》还创办了国内高校学报首家“中华孝文化研究”专栏,自2006年起,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特色栏目,2014年成为教育部社科司共建特色栏目。2015年,受孝感市的委托,学校组织专班创作完成《中华孝道歌》系列作品,由《孝廉歌》、《孝德歌》、《孝诚歌》和《孝亲歌》等组成。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孝文化精神大餐。

(二)举办孝讲堂,搭建大学生的学习平台

学校2007年开办“向善向上从孝敬父母开始”大学生道德讲堂,邀请谭之平等孝老敬亲全国道德模范、国际知名孝文化学者做报告,每年举办讲座20余场。自2003年起,学校把孝德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从2011年开始,将孝德纳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让中华优秀孝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学生中开展“颂经典赏民乐品香茗”孝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以孝文化经典作品为诵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孝文化。学校开设了《说孝》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2013年12月,《说孝》视频公开课被教育部评为部级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学校建立了全国高校首家中华孝文化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孝德教育,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对此予以了重点报道,在2014年度湖北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成果评选中,该网站被评为“十佳专题网站”并荣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奖”。学校将优秀孝文化作为“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视频选题的主题,在校园网展播。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多次应邀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明网话孝义、弘孝德。学校十分注重搭建孝文化国际交流学习平台,从2007年开始,连续多年举办国际孝文化研讨会,让大批学生参与其中并在孝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三)开展孝实践,搭建大学生的修行平台

2009年学校分别与湖北省监狱管理局、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石河镇、湖北省孝昌县、云梦县等签订了中华孝文化研究与实践教育合作协议,建立了“孝德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到监狱、社区、学校和农场等宣讲孝文化,接受孝教育。举办“孝行月”,开展“在‘微孝’行动中成长”敬老助老服务活动和“青春与感恩同行”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探访离退休职工、去福利院看望老人、扶老人过马路、给父母师长发慰问短信、写感恩书信等方式开展“微孝”活动,评选校园孝敬之星。学校把弘扬中华优秀孝文化作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回到家乡开展各地孝民俗文化资源状况、孝德传承情况调查,引导学生从家中行孝开始,践行孝道。学校注重把孝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建设之中,形成“春晖湖”、“明德楼”、“孔圣广场”等孝文化教育系列载体,使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在求学的路上怀德尚美,感恩报国。

(四)树立孝典型,搭建大学生的示范平台

学校每年在在校学生中开展评选“春晖学子”系列活动。“春晖学子”是湖北工程学院学生的最高荣誉,知孝行孝是当选的基本条件,全校学生投票参与评选,每年评选一次。学校不断推出“身边的感动”,发挥示范效应。2011年7月,我校新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2009级学生田强为远在上海的一位12岁白血病患者两次捐献骨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田强被誉为“90后最美大w生”。学校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习“懂得感恩、勇于担当、奉献爱心”的田强精神,从点滴做起,修为德行,回报社会,奉献祖国。学校还不断发掘“背父资教”的何家坤等校友中的孝行典型,用校友的孝行事迹激励学生。

三、结语

由此可见,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充分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平台,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履行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职能。

参考文献:

[1].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2]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56―61.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篇4

孝,是人们心灵里盛开的鲜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为永恒、持久地散发着清香。孝是一种博大。它包容世间万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学们: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一个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中坚力量。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如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三行”,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战国时期,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基础,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南宋的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规范。综上可见,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孝道文化,社会文明的力量。孝,狭义上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上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感恩,狭义上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上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基础的孝道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

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内涵可以从如下五方面来理解:敬养父母。这是对双亲而言。敬养父母是人类的天性。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只有这五方面全部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战争年代,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指导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新中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将孝道文化精神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广大青少年应具备的广义的“孝与感恩”的崇高品德,是传统美德现代化的需要。

感恩教育,传承孝道文化。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开展感恩教育是对孝道文化最好的继承。

感恩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是社会道德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提倡诵读《论语》、《孝经》、《礼记》、《弟子规》等传统经典,使人们特别是未成年人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养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最后,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传承孝道文化的正能量,真正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谢谢!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2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做孝顺儿女”。

世界上有一种宽容的爱,他的名字叫父爱。

世界上有一种琐碎的爱,她的名字叫母爱。

父母的关怀就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父母的教诲就像-一盏灯,为我们照亮前程。

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shuò]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蕴藏着亲人们对我们的爱,一句句动人的话语洋溢着父母对我们的情。

我们在无微不致的关怀中成长。父母为了我们失去的太多。父母为了我们付出的太多。但是我们对他们连了解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做了什么。

在家中,我们是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让父母为自己忙前忙后;是不是在不高兴时,对他们冷淡,甚至顶撞他们,使他们失落伤心;在学校里是不是对学习敷衍了事,不努力学习,学习不尽人意,是否违反校规校纪,让父母为此伤心担忧;是不是在社会中言谈不当,行为举止无法做到文雅礼貌而是父母受到非议,作为儿女的我们是不是该反思反思了。

我们已渐渐长大,父母因为我们操劳,慢慢的老去,此时不报更待何时。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今天,我们在这里,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那么,怎样才能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呢?感恩父母,绝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这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体现在点滴小事中,在家中,多为父母分担家务,与父母聊聊天。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知识,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为父母增光添彩,这不就是感恩吗?

在社会中,我们举止端庄,言谈高雅,品德高尚,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赢得邻里们的一致好评,我们,为自己代言,也是为父母代言,这不更是感恩吗?感激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感激父母,给了我们最无私、最伟大的关爱。

孝敬父母并不是要求我们轰轰烈烈的去为他们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感恩伴我们进步。孝顺让我们成熟。

千言万语一句话:让我们学会感恩,做孝顺儿女吧。感谢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最爱我们的人------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古人云:“人孰能不老?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把“孝”字作为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把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贤能的人,只有一身倾注着孝与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孝道演讲稿。我作为当代的一名少先队员,理应把在家孝敬父母、关心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在外提高自身人格,弘扬美德作为我的行为之准则,只有让孝德在心中扎根,才能使孝德伴我行。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是如何做的呢?

在学校,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次取得优秀的成绩,处处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连续四年每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学习上,我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发言,家庭作业认真完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担任数学课代表的我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不仅有特色地管理着班级,而且能及时、耐心地帮助班上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提高学习成绩。记得那是四年级的下学期,班上一位好友对数学不感兴趣,家庭作业有时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位同学的现状,我主动与这位同学交谈,共同探讨如何学好数学的方法,多次利用双休日时间到他家帮他复习功课,解决数学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快。

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孝道演讲稿。曾经我在作文中写过《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自立》等文章,在日记里也记录到自己所发生的事情:如在车上给老人让座、拾金不昧、维护班集体、与破坏绿化环境的人作斗争、遵守交通规则的心得体会。在学校,我尊敬师长,彬彬有礼,是一个受到老师和同学一致称赞的“开心天使”。

在家里,我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常常帮父母做及所能及的家务事,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记得在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的妈妈常因上夜班或下乡工作,没有很多时间照顾我,从小养成独立生活能力的我,主动帮助妈妈承担了一些家务事,如洗碗、做卫生、整理衣物等等。我的奶奶生前因骨盆粉碎性骨折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乖巧懂事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帮助妈妈细心照料奶奶,放学回家跟奶奶端茶喂饭、倒屎倒尿。有一次,我和妈妈在帮奶奶洗澡时,我亲切地对妈妈说:“妈妈,等你老了的时候,我也会和我的媳妇帮你洗澡。”看到妈妈灿烂的笑容,我也自我陶醉。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篇5

这部现代版的《游子吟》,似乎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群众基础。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我国正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地域流动日益增强,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专家预测,到2015年的“十二五”末期,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老爸的谎言》就是对空巢老人生存状况的集中描述。

随着核心家庭日益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形式,而代与代之间的作息规律又各不相同,传统孝道习以为常的“晨昏定省”“冬温夏清”已经很难实现,而从孝道衍生出来的种种丧葬祭祀、乡党酬酢的礼节,在快节奏的当下也只能是奢望。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格局未变,如何在当下行孝,我们需要有合乎时代的新孝道。

2012年8月,全国老龄办等部门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对从“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到“定期带父母做体检”“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等多方面提出了示范或要求,赢得了社会较为广泛的认同。2013年7月1日,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常回家看看”等对老年人的利好内容被增补入法。虽然引发多方热议,但由于其易于操作、合乎现代精神,逐渐化为社会共识。

由“二十四孝”行动标准的新方式取代“晨昏定省”“冬温夏清”的旧方法,无疑是中华美德成功的一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然而,对于内容庞杂、博大精深的数千年孝道文化而言,要真正传承好孝道文化,绝非换换尽孝方式那么简单。

作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孝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价值观念之一。要使孝这种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当代核心价值相融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曾是古人普遍接受的孝道观念。而诉诸现代平等理念或者交往理性,“亲憎我,孝方贤”的孝道,就可能会被视为“愚孝”。但如果我们的新孝道因此只继承“亲爱我”式的孝道,而抛弃“亲憎我”式的孝道,这样的传承,恐怕就会产生令人遗憾的“消耗性转化”。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篇6

   论文摘要: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成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孝道的内容、形式、功能也必然随之改变。以新的时代精神为主导,经过创造性的转换,儒家孝道必将焕发生机,为今所用。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进程中,先秦儒家孝道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规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首要精神,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孝道的核心和主体。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最终使它发展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先秦儒家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它,中国就没有伦理道德可言”。先秦儒家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推崇备至。无论从社会伦理思想观念上还是从哲学文化遗产上看,它是中国人最高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习惯、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说儒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不是近代现代的发明,在中国已经说了几千年了。就现存的典籍考查,最早是《左传》,其说:“孝、敬、衷、信,为吉德。”吉者,美也。孝是美德。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是赞成还是反对,它已经是中华文明史以重笔渲染的大章,是不可磨灭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正在强烈地呼吁着孝道的回归,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是时代的要求。

   (一)先秦儒家之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罗国杰教授认为:“孝”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道德行为的生长点,在调整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可见,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虽然不能说没有养、敬、爱父母的伦理观念,但世界还没有哪个民族文化像中国文化这样把孝道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上,也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如此的重视孝道。正如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说:“《孝经》所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儒家之“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虽然是由儒释道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但其中心则是儒学,而仁学又为儒学之主要精神,但仁学之精神,却是完全由孝道出发的”,所以孝道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创始者——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就是以“孝悌”为其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而反映先秦儒家孝文化的经典着作《孝经》在强调父慈子孝的同时,还高度重视君臣关系,即“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家为孝子,才有可能事君以忠。于是在儒家孝道学说是支配与影响下,在历代封建王朝的提倡与鼓励下,逐步形成了以孝老、养老为主的民间社会风气。

   在传统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孝观念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从政治上的宗法管理制度和选官制度、法律中对孝行的维护制度、经济政策中的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及其教育内容、社会生活中的礼仪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等各个方面,孝在各个领域中都具有应用机制,具有可操作的内容,整个社会的运行基调就在维护家庭的体制。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所有的关系都是在围绕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范式而展开而创造。

   (二)先秦儒家孝道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儒家不仅在其论着中处处皆谈及孝道之义理,而且它还成为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从儒家孝道的主要思想内容来看,它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准则,既是对亲子、君臣等伦常关系的规范,也体现了人生伦理行为的价值取向。它是人们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是涵盖面极广、功能性极强的道德实践,儒家之孝在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居于超乎寻常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孝道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人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孝道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展,由最初的家庭伦理规范向社会伦理规范的方向发展。因此,人们一生也许都处于孝道意识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成为“孝子贤孙”是古代中国人努力以求实现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认识目标。因为遵守孝道的结果不但会带来家庭、家族的和睦与稳定,而且能使人际关系趋于和谐,这就为人生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成为孝子贤孙后,将带来很高的社会荣誉,这是人仕与建功立业的基石之一。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家庭生活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与最主要的部分,践履家庭伦理道德,尤其践行孝道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二、先秦儒家孝道是传统社会稳定的伦理基础

   对中国文化不无偏见的黑格尔说过这样一句颇为中肯的话:“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通过规范个人的行为来调节特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道德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目的。在血缘宗法社会里,最根本的就是处理以亲子关系为基点的血缘宗法关系,无论是人内在心性的修养,还对人社会行为的规范,都是以血缘的维系为价值方位。这样,作为宗族共同体最高道德准则的孝也由此被突出,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儒家不断对它进行补充、加工、深化,不同程度、各有侧重地予以宣扬和提倡,从而使其成为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对传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文化之基的作用。

   (一)先秦儒家孝道既是人之善性的根源,又是为政的根本

   孔子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同时也是为政的根本。孝敬父母,追念先祖,并把这种风气推而广之,社会的道德风尚就会变好,人们就会具有仁德,树立忠心,天下、国家也会治理好。也就是说,孝道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孝道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对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发展生产力,培养人们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感,也有某种程度的进步作用。孔子日:“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家庭的稳定最终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士子行孝可以导致忠顺于国君,所以孝的最终指向的是“忠”。而国君做到了孝的表率,也就能使民服、民顺,实现自己的统治。孝的范围的扩大化,孝的功能的扩大化,使孝能为君王服务,成为其治理天下,管理臣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使孝由“善事父母”走向“以孝治天下”成为可能,使孝在以往的氏族宗族个体家庭之外又添上一抹政治色彩,也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尊崇的理由。中国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特殊模式在这儿得到了一种体现。

   在儒家看来,推行孝道,使宗法制的家庭稳固了,在宗法制家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宗法制政权也就有了稳固的基础。所以,孝道不仅是人的行为的根本法则,不仅是维系家庭的感情纽带,而且是治理天下的核心问题。

   在中国古代,孝道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受到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儒家一向认为忠臣出于孝子之门,长幼顺而上下治。如果人人都做到了对父母的孝和对兄长的悌,就是一个恪守宗法制的好人。这样,喜欢犯上作乱的人就少了,不喜欢触犯上级而好作乱的人简直不会有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家表现老老实实,外出也不会越轨胡闹。小处做好,大处自然就没有问题。曾子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死的问题,对他们以礼埋葬,以礼祭祀;认真追念远代的祖先,对他们按照一定的礼节来祭祀,经常怀念他们的功德。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了,经常缅怀祖先的功业,认识现在的统治者和自己都是祖先的继承人,应该老老实实服从他们的统治,人人归于厚道,人人心向大宗,尊敬大宗,服从大宗统治,天下就太平了。因此,儒家认为“孝悌”和“仁”一脉相通,而且它还是“仁”的根本。仁是协调矛盾之道,稳定统治之道,孝道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也一样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二)先秦儒家之孝本身就是一种协调亲子、宗族关系的协调性的人际道德孝道在儒家伦理道德中,被看作是人之善性的根源,孝既是一种自然亲情,又被当作主要的文化指令与人子义务加以教化,这样就从内外两个方面都确保了首先是可以协调父子关系中的冲突,把这种伦理精神扩大到家族的其他成员身上,必能而且是在实际上发挥起和睦家庭的做用。孝道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与作用。人们用孝道来调节家庭关系,使敬老、尊老、养老的伦理观念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孟子强调用“孝悌”来教化百姓;使百姓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伦理道德。孟子反复论证和强调“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各个地方行政组织,建立乡学,要反复不断地用“孝悌”的道理来教育子弟。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粱惠王上》)孟子认为,“孝悌”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就能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这样,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至于在道路上背负重物,老年人有丝绸穿,有肉吃,使老年人的生活有所保障。儒家孝道的这些规定,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一种很重要的德行,也是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内容。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对鳏寡孤独的老人都有特别的关心,在生活中给予特别的照顾。这种美德世代相传,广泛作用于社会生活,积极影响着我们民族特有感情融洽的家庭伦理关系以及扶老携幼、相互关心爱护的社会道德风貌。这种美德受到世界各民族的肯定与赞扬,是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的珍贵的道德遗产。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篇7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孝道传承路径

总理曾谈到:尊老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人们辛苦一生为后人创造了财富,我们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强调了尊老尽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赡养父母,这是生命的轮回,是上天给子女回报父母的机会,我们应该珍惜。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孝道传承。

一、加强道德教育,促进孝道传承的自觉性

“人有百行首重孝,孝字本是百行源”,子女孝道意识的淡漠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道德观念弱化导致的,孝的实践要依靠人们内心道德观念的确立。哲学家黑格尔曾对我国做出这样的定义:“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中国人从古至今对于家庭孝敬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为了更好的传承孝道,需要对子女进行道德教化。村干部可适时组织村民上“大课”,通过与县文明办沟通等,举办道德讲堂,邀请县域或更广范围内的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亲身讲述,从思想上提升广大村民的孝意识。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已婚子女是农村家庭养老的主力,也是最容易教化的群体。他们在抚育下一代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辛苦付出与父母当初的艰辛相结合,从而增加孝心消费,弥补对父母尽孝意识淡化的不足。此外,家庭孝道传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间深受父母的影响,从他们那里了解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达养老、敬老、爱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做孩子尊老爱老的榜样。

二、加大法治保障力度,保障孝道鞒械谋厝恍

道德约束力源于自觉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做后盾,保障孝道传承的延续性。2013年起,我国法定节日中新增一项――老年节。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18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举措从法律层面督促子女广为行孝。但是应看到,现实生活中,各种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更好地传承孝道,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家庭养老从伦理型向法制型的转变,在保留孝道形式的基础上,把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孝道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非强制性的道德规范要以法律的强制性规范为后盾,使全社会对于家庭养老的认识上升到法制的高度,孝道价值得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双重确认。对于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惩戒力度,落到实处。同时,司法部门在“三下乡”基础上,因地制宜增加农村普法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开展讲演活动等方式积极普及保障老年人权益等法律,强化子女孝道意识。近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山西省实施办法》,该办法在子女赡养、财产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法律保护,防止子女通过各种方式“啃老”,损害老年人利益。这一做法为今后孝道的传承提供了有益参考。

三、推广新孝道,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制

社会发展过程中,孝亲敬老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约束力大为下跌,加上老人的积蓄并不乐观,使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控制力下降,现在农村已经多是儿女当家,单纯的家庭养老已经不合时宜,应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在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机制,成立诸类养老服务机构,例如农村老年人看护中心、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协会等,并加强其管理,逐步建立并完善惠老助老工程,让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需求除了家庭之外有得以满足的处所。这种体制跳出了尽孝必须在家庭内赡养的传统思想,是孝道传承的一种现代方式。它给子女尽孝提供了新的思想和空间,既可缓解子女的负担,也适应了子女在外打拼无暇抽出更多时间陪伴老人的困境,还可提升尽孝的质量。

四、开展多样化活动,建立行孝激励机制

“家庭养老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模式。”[2]鉴于此,可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在农村深入持久地开展多姿多态、生动活泼的类似“众筹时光清晰桑榆”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孝道文化。比如开展评选先进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的作用。通过评选“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活动,将评选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予以表彰,并通过报告会等形式,让先进人物讲解自己的经历,包括晚辈应如何孝敬老人,怎样与老人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有条件的还可通过联系电视台、报社等媒体报道评选出来的典型,加强舆论和宣传教育,这对于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广大农民可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对照自己的行为,增强责任感,自觉成为传承孝道的实施者,进而把养老敬老爱老建设成一种民风民俗,在全村逐步形成良好风气。

此外,村委会要利用节日契机开展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节日更是受到孝文化的深刻影响,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重阳节。儿女们在外辛苦打拼,眼界视野也都会不同程度的有所拓宽,回乡后当地村支书、村主任可与其商量,利用节日的氛围,为老人们定时定点安排一些文艺演出,或者发掘老年人中擅长文艺方面的能人,引导老年人自行演出,向他们咨询城市中早晚已经普遍化的广场舞,在农村也开展起来,让年老者享受时展所展现的快乐,无形中增加子女的行孝意识,也激发了他们举手抬足间不忘父母恩,点点滴滴中铭记老人情。

今天农村家庭养老中的孝道传承令人堪忧,正是由于我们昨天在这方面做的有缺陷,而明天的农村家庭养老中孝道传承会怎样,则取决于我们今天如何做。

参考文献: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篇8

【关键词】宣传;实践;传承

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说法,而《孟子・告子下》中的“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和《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经典记载,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但随着现代社会多元化和价值观的渐变,现代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个人自由、权利意识的蔓延,渐渐淡化了传统孝亲敬老观念。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弱化了老人们在家庭中的权利和地位,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人们把精力聚焦工作而减少甚至忽视了与老人的接触和交流等,也是致使现代人孝亲敬老观念日渐淡薄。那到底通过什么途径能促使“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传承与发扬下去呢?我想,必须通过系列“孝亲敬老”的特色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懂得,懂得后付之于行动,在行动后积极传承。让孝亲敬老的文化体现生活化、实践化和常态化。

一、重宣传心怀敬老之心

我校一切教育活动都致力于创建师生发展的和谐境界――崇尚绿色、崇尚健康、崇尚美德、崇尚幸福,从而走出一条绿色教育发展之路,而其中崇尚美德里面就包涵了“孝亲敬老”的品德。为了更好地宣传并提高全体师生对孝敬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作为学校的主管领导,我在德育处开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1)把孝敬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2)充分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广播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有效地增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氛围;3)通过国旗下讲话、办“孝亲敬老”专题板报、写感恩长辈作文等途径,让师生进一步明白“孝亲敬老”的深刻内涵;4)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校讯通平台向家长广泛宣传,以达到家校合力,共同培育;5)充分利用好红领巾广播台,播放名人孝亲敬老故事;6)利用每月一次的道德讲堂在学生中宣传“孝亲敬老”的意义所在;7)邀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有关“孝亲敬老”的专题讲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孝亲敬老”的意义所在,是做人的立德之基。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孝亲敬老”的意义所在,是做人的立德之基,修身之道,从而从小受到熏陶和感染,能心怀敬老之心。

二、重实践践行敬老之举

“孝亲敬老”重要的是形成一种习惯。我校因临近荷塘镇的敬老院,我校一直以来都有到敬老院践行敬老活动的优良传统,这也为从小培养学生“孝亲敬老”的行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每年的重阳节前后,我校大队部都组织中、高年级的学生到荷塘敬老院进行慰问,孩子们会带上食物去慰问老爷爷、老奶奶,把一早准备好节目表演给老爷爷、老奶奶欣赏,还会陪老爷爷和老奶奶们聊聊天,听听老人家们的唠叨,也会给老人家们捶捶背、梳梳头发,给老人家们打扫一下环境、洗洗衣服等。孩子们在老人院里带着微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一届一届地延续下去,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孝亲敬老”的好习惯和好品质。

另一方面,我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孝亲敬老”的活动,我校德育处还切实抓孝敬教育的实践活动。如:上好“敬老”主题课。每周晨会或班队活动课进行孝敬方面的宣讲;过好孝敬日。每周星期日,学生父母生日,“三八”节、母亲节、重阳节、春节等为学生“孝敬日”。要求学生在这一天至少用一小时左右时间作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务劳动或集体组织的敬老助老活动;还订好“孝敬协议”:学生及其家长要签订“孝敬活动”家庭协议。双方都要认真履行协议中确定的各自职责,以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孝敬习惯、终生受益。最后,评选美德(孝亲敬老)少年,每一学年评选校园美德少年,并进行表彰和宣传。无论是校外的敬老实践,还是校内的常规活动,都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去践行对长辈的尊敬与关爱,从而延续中华“孝亲敬老”优良传统。

三、重传承弘扬敬老之道

传承是事物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而“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立德之基,修身之道。我校联合社会、家庭三方,开展每月一次的“美德少年”“孝亲敬老天使”等评选活动,家长开放日,亲子义工活动等等活动,如:每年寒暑假要求学生积极开展“五个一”孝敬实践活动,评出“孝敬积极分子”,在校园内设专栏进行表彰:通过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和镇电视台对学校“孝敬积极分子”的事迹进行广播宣传;还有每年父亲节或母亲节,学校美德少年及父母到荷塘敬老院开展“孝亲敬老”亲子义工活动;另外师生家长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师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的表现;还开展“孝亲敬老”小明星社区演讲活动等活动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篇9

abstract:thefilialpietyculturesourcefarisinChinatraditionalcultureimportantcomponent,hasplayedthepivotalroleintheChinesehistory.inheritsbringshonortothefilialpietycultureessence,toconstructsthesocialismharmonioussocietytohavethevitalsignificance.

关键词:孝文化中华民族传统和谐社会

Keywords:Filialpietyculture;Chinesenation;tradition;Harmonioussocial

作者简介:何涛(1972-),男,汉族,河南夏邑县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社科规划项目:“中原孝文化与当代河南和谐社会建设”,项目编号:(2006BLS003)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99-0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引谢幼伟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深有所知。”[1](p23)几千年来,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已经深深地溶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弘扬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传统文化,因此继承弘扬孝文化精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践行“八荣八耻、以人为本、以德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字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卜辞。在甲骨文中,孝字的上部是个老人,弯腰弓背,白发飘拂,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孝字的下部是个孩子,把两手朝上伸出,托着老人,作扶侍状。《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孝”字作了生动而准确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见“孝”最初的涵义就是“善事父母”,即奉养父母。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2](p27),“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3](p16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则把孝上升到爱国、强国的高度来认识。孙先生指出:“谈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4](p99)。

由于孝文化的影响,祖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成了一个充满骨肉之情的结合体,成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亲生母亲。当“母亲”遇到危难之时,也会有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以天下和社会为己任,为民族尽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1939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指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而不是反忠于少数和孝于少数。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5](p48)在这里,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著名学者黎鸣在《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说“可以不夸张地认为,文明的中国人连续地生活了四五千年,唯一的显示了他们的精神的真诚之处,还真正只在这个‘孝’字上”,“中国就是靠这个‘孝’字支撑了两千多年的文明。”

当然,从封建社会一路走来的孝文化,毫无疑问带着封建的糟粕性。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思想和行为等。所以,我们同对待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对传统的孝文化的传承也要有批判和鉴别,要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更具有现代价值。

二、孝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从实践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上各条战线的人都做出自己的努力,需要协调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关系和利益,让绝大多数人能够友爱安定、和谐相处。由于人们各自的生活条件、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存在着差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存在着矛盾,家庭之间、长幼之间、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正确地解决这些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工作。弘扬孝文化的功能和目的之一就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因为孝文化本来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孝”能提升个人修养,以实现“自身和谐”。所谓自身和谐,实质上就是要求个人素养修炼到一定水平,能做到“上不欺天,下不害物,内心平和中正,自立立他,自觉觉他”,达到“君子”的境界。

其次,“孝”有助于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孝的一个核心就是尊老敬老,而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第三,“孝”能维持家庭和睦,以实现“家庭和谐”。孝文化强大的社会稳定作用首先表现在以孝侍亲,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上。

第四,“孝”能促进社会稳定,以实现“社会和谐”。孝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应当弘扬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原则,是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因为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是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孝的培养和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措施。孝文化在我国古代是“人治”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孔子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p27)”他认为,持之以恒地强化孝道,可以弱化人们的犯罪意识,约束人们的违法行为,维持社会的和平安定。以上所有这些这无疑都是对“孝”在促进社会稳定方面作用的肯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克服种种困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因此,大力弘扬孝文化精华,由家及国,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论语・学而》[m].湖北:崇文书局,2007年.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吴龙章.弘扬孝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钦州学院学报,2006(5).

[5]程红帅.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1).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篇10

“百善孝先,内涵宏深,始于事亲,终于立身……”

10月12日晚,在孝感市湖北工程学院体育馆,一首荡气回肠的诗词《孝道千古》,拉开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暨2016中国孝感孝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晚会帷幕。

孝感,中国孝文化之乡。在这座因董永卖身葬父而得名的城市,孝道之风沿袭千年。长期以来,孝感市自觉汲取孝文化的丰富营养,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中,使孝道内涵与时俱进,催生磅礴激荡的精神力量。

今年孝感孝文化旅游节是2002年以来,孝感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第13届孝文化旅游节。而孝文化已成为孝感打响文化品牌、繁荣文化产业、建设孝文化名城,推动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

“因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

10月13日,在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报告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城市文化建设交流活动中,来自河北滦平县、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上海奉贤区、浙江绍兴市上虞区等地代表,展开了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交流活动的这些地区,都有孝文化的传统。但纵观全国,唯一一个因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却只有孝感。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首德,而孝感是孝文化发祥地之一,因“孝行感天”而得名,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独占三席,是我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

孝感的孝文化,在众多古籍中已有记载。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东北部,桐柏山、大别山的南麓。北边与河南接壤,南边与武汉相邻,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道,最初县名为“孝昌”。

据史料记载,南朝宋元嘉三年(公元453年),文帝刘义隆的长子刘助篡夺帝位杀死文帝,将年号改为太初。文帝的第三子武陵王刘骏,率部讨伐篡逆的刘助获得成功,登基称帝,即宋世祖。

为巩固皇权,刘骏积极倡导孝行,并将年号改为孝建。为表明其以孝治国的决心,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刘骏在孝子辈出、孝名远扬的安陆东境、郧县南境内新增置一“孝昌”县。

至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的名讳,又因董永、孟宗、黄香三大孝子孝行感天动地,把孝昌改称为“孝感”,一直沿用到现在。

据《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而得名。西汉时,“卖身葬父”的董永,引得“仙女下凡配孝子”,“七仙女下凡配董郎”的故事,流行甚广,对劝人行孝具有积极意义。

而东汉时“扇枕温衾”的黄香,其子黄琼、其孙黄琬的众多事迹,也都很有影响力。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少时丧父,母亲教子有方,“南阳求学”、“腌鱼沉池”、“竹岗清风”、“庐墓三载”,与“孟宗哭竹”都是感人故事。

元朝人郭居敬的《二十四孝》及坊间流传的《二十四孝图说》中,则收编了中华民族五帝至宋约3000年间共24孝子事迹,孝感市以其弹丸之地而独占其三,可见此地孝子辈出的典范之多在全国是著名的。

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记载的孝感有名有姓孝子就有493人,在应城还留下了欧阳修的孝故事和守孝堂,为孝感孝文化特色品牌打下深厚的基础。

这些传说和故事,有着“孝之为德,天人共与”的蕴意。人们期盼甚至相信“行孝之人终有善报”,其价值在于劝人行孝尽孝,使孝道世代相传,不绝如缕。

孝子辈出的热土

时至今日,孝感依然是孝子辈出的热土。

孝文化中的孝廉、孝德、孝亲、孝诚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道德规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密切相关。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大力挖掘各地先进典型,以孝润德,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激发良好社风民风,催开了遍地的道德之花、文明之花。

1996年,孝感在全国首开先河,评选当代孝子;2005年,又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届“十大孝亲敬老小天使”评选。近20年来,所评选出的100多名新时代孝子和全国道德模范,凝聚成“中华孝文化之乡”丰厚的孝道资源,其精神力量滋润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状ǘ女,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专职侍老”的汪金珍、“侄媳养姑”的张丽艳、“三舍养亲”的彭雄武、“父母如天”的陈行、“千方侍母”的宋华根、“借债救父”的张庆丰、“孝悌并行”的刘祖书、“辞京奉母”的彭卫东、“万里轮迹”的唐军、“精护双亲”的崔玉江……这一个又一个响亮的名字,镌刻在孝感2015年评出的第八届“十大孝子”名单上,这是孝感荣耀,也是道德之花又在状ù蟮亟岢龅木神硕果。

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

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孝感通过道德模范基层巡讲、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先进典型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更深入人心。

从2015年10月开始,为进一步弘扬中华孝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打造孝廉机关、孝德校园、孝亲社区、孝诚企业“四孝”品牌,市委宣传部特别组建“孝行天下”百姓宣讲团。

百姓宣讲团从百姓视角,用百姓语言,讲述看得见、摸得着的孝子事迹,在状ù蟮叵破鹆饲呷诵撵榈摹靶⒌男风”。

2015年11月,宣讲团到各县市区进行巡宣讲。今年5月,宣讲团走进湖北工程学院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送来了两场感人肺腑的精彩报告。

打开孝感近年的“群英谱”:有安心本职、专注工作、迷恋事业的“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涂红刚;有从警30年,扎根基层,真诚、真心、真情为社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社区民警吴和平;也有热爱“三农”事业,“把农民当父母,把种子当儿抚,把自己当农夫”的汤俭民;有27年始终坚守在乡镇司法所工作一线的“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徐全朝;也有数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线、献身水利、为民服务的“铁面水官”蒋志刚……

正是这一个个道德模范和时代先锋,汇聚成了孝感的“群星现象”。他们的凡人壮举为孝感注入强大的正能量,挺起了中华孝文化名城的脊梁。

以孝凝聚城市精神

孝文化是孝感城市精神内核,传承弘扬孝文化则是孝感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孝感明确提出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城市定位,通过开展孝文化教育和表彰,举办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建设孝文化名城人文景观等活动,将孝感打造成国际孝文化的讲台、展示中华孝文化的舞台、全国孝老爱亲和思想道德建设模范评选表彰的平台,从而为孝感发展繁荣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为了抓实“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工作,2013年,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大力推进文化跨越、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纲要》,从研究孝义、评选孝子、繁荣孝艺、建设孝景、举办孝节、弘扬孝德等多个方面入手,以孝文化项目为支撑,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举措,致力把孝感打造成中华孝文化研究高地、传播实践基地、旅游胜地和老龄产业基地。

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深入挖掘孝文化现代价值,近年来孝感市秉承核心价值观,推行“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的现代孝德孝义,对民间不断涌现的“孝”萌芽,勤培土,善浇水,使其成为一片片摇曳多姿的风景。

迄今,孝感连续举办中国・孝感孝文化艺术节、“十大孝子”和“十大孝亲敬老小天使”评选等活动,让孝文化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还面向全国征集了体现孝文化特色的市歌、市徽,凝炼出“至孝至诚、图强图新”的孝感精神。

目前,孝感已成立湖北孝文化研究基地、湖北孝文化研究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孝文化理论研究;承办孝文化国际研讨会,举办《董永与七仙女》邮票首发式;“董永传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孝为元素的文艺作品,则成为弘扬孝文化的重要载体。

每年金秋时节,省市各剧团都用传统地方戏演绎孝文化,每年集中演出10天,还用剪纸、善书、皮影、水墨漫画等当地艺术品种宣传孝文化,把“孝亲敬老”写入《市民公约》、《村民公约》。

大型楚剧《槐荫谣》、《云梦黄香》、《孝子情》搬上舞台;创制电影《爱在青山绿水间》、《一粒米》;散文集《沽酒与何人》获冰心散文奖、中篇小说《滴血一剑》获第六届湖北文学奖、美术作品《雪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而学校、机关、家庭、社区,也都成为孝文化的舞台。

孝感已编印《中华孝文化通俗读本》,作为孝感地方课程教材;广泛开展“孝心传递”书信感恩、“情暖重阳孝行周”等活动,让广大青少年从小接受孝文化教育和熏陶。

除此之外,孝感还出台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80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补贴等政策,切实保障老年人生活;大力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投资10亿元建设“中华敬老园”,探索了社区养老、“医养结合”、“公建民营”等养老服务模式,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试点城市。

如今,一批以开发孝文化资源为主题的现代企业,也已脱颖而出。

以荣获中华老字号的孝感麻糖、孝感米酒、孟宗竹产品、黄香糯米为首的200多家生产企业,家家都打孝文化牌,形成扎堆效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着孝文化名城建设。

孝就是从生活中点滴做起

让政策带上温情,让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努力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真正做到顺民心、合民意、接地气。

“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天地恩情永难忘,心中扎下根……”10月13日,玉泉小学百余师生饱含深情地高声朗诵《中华孝道》。

这是玉泉小学一次《孝驻玉泉善在践行》主题班会。平时,这样的诵读场景还有很多。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教导学生知恩感恩,是孝感玉泉小学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分。

“孝,就是从生活中点滴做起的一些小事儿,爸爸妈妈下班了,帮他们倒杯茶、捶捶背,这些都是我向他们表达孝心的方式。”六年级一班的学生黄好说。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学习孝的知识,从日常生活做起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穿行在操场、教学楼、园艺绿地,原创的感恩书画、孝德儿歌诗词,历届孝德之星和孝德故事,处处可见。

玉泉小学校长张晓琴介绍,学校将“孝德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核心,开展的“讲一个孝德故事,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看一部孝德电影,算一笔亲情账,写一封感恩信”、“孝行月”、“孝德之星”评选等活动,深受学生家长欢迎。

如今,玉泉小学院外墙不仅被设计成一面记录孝德的文化墙,靠墙还设置了很多长椅,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休憩、聊天。

不仅仅是校园。孝感以打造孝廉机关、孝德校园、孝亲社区、孝诚企业“四孝”品牌为着力点,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区分不同群体,分类施策,谱写了孝德新篇章,唱响了孝德主旋律。

把孝亲文化浸润到基层社区一线,在城乡社区广泛开展了“给父母做一次体检、带父母看一场电影(戏曲)、给父母添置一套新衣、给父母做一次饭、每月给父母一次零花钱、关爱一个留守儿童、结一个空巢老人帮扶对子”等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孝亲实践活动。

在市级以上文明村、文明社区中,组织开展以“唱孝亲歌曲、看孝亲短片、讲孝亲故事、诵孝亲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孝亲大讲堂活动,汇聚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让孝德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一点一滴中,从宣传橱窗、文化墙,到教室走廊,从孝德故事、名篇名句,到宣传画,形式多样,细节丰富,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孝德文化的滋养。

孝感在机关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孝廉活动,举办孝廉文化大讲堂,将孝廉文化列为全市党校必学内容和各机关单位年度理论学习计划,督促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以孝促廉、以廉践孝,争做孝廉文化的践行者、示范者、传播者。

在孝感企业职工中,培育和践行孝诚活动已深入人心,抓住质量诚信、价格诚信、履约诚信、服务诚信等关键环节,把孝诚文化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融入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服务标准、工作流程之中。

以国家电网孝感供电公司为例,其“孝心志愿服务队”成立于1983年,薪火相传33年,已发展到167名队员。

孝文化是孝感最好的对外名片

如今,孝感浓厚的孝文化氛围不仅对人们日常行为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城市的文化厚度,提升了孝感美誉度。

近年来,孝感市紧紧抓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大力挖掘各地先进典型,以孝润德,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激发良好社风民风,8910平方公里的状ù蟮厣希孝道之花正在竞相绽放。

走进孝感,浓郁的孝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人民广场上,8块以“孝”为主题的大浮雕美轮美奂;徜徉街头,董永公园、槐荫大道、仙女路等名称过目不忘……

在城市景观建设上,尽量融进孝文化因子,建设了一批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城市雕塑,命名了槐荫大道、董永路、孝天路等一批城区道路。

目前,孝感把孝文化充分融入城区最大生态公园槐荫公园,高标准建设双峰山孝文化主题公园,加大云梦黄香文化公园和孝昌孟宗公园建设力度。

在相传董永卖身的付员外家址上,修建占地48000平方米的董永公园。公园内主要以仿古建筑为主,并根据民间传说新建了瑶池仙境、槐荫古树、饭山、理丝桥、百步梯、升仙台等部分景观,还重新修建董永墓、孝子祠等建筑,展示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的孝文化精神,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一座城市的节会,往往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且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而孝文化旅游节,就是孝感一张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

2002年以来,孝感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坚持连续举办以创新传统孝文化为特色,以系列群众性宣传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孝文化旅游节,在全国全省产生深远影响。孝文化旅游节,已促进形成了孝道昌隆、民风淳朴、诚信友善、和谐稳定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动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是今年孝文化旅游节主题。组委会围绕这一主题,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宣传文化教育活动,如“弘扬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城市交流活动、第三届民间文艺大赛、楚剧展演、孝文化公益广告大赛等10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央电视台导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团总导演曲良平,连续第四次来孝感执导启动式主题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