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十篇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十篇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8:12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篇1

成人教育概念是成人教育学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关系到整个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基础。本文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概念,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成人教育概念界定进行归纳整理。

(一)“对象说”

所谓“对象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对象的特定性,是走上工作岗位而不再进入传统学校进行系统学习的人。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几种。其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指出,成人教育为不再参与学校系统学习的,通常年龄在15岁或15岁以上的人们提供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其二,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成人教育是针对已经超过义务教育年龄,不再接受学校教育的人们,为满足其学习需要而提供的学习活动。其三,英格兰和威尔士成人教育学会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是:“为年龄大到足以工作、投票、战斗、结婚以及已经完成了连续学习的人们所提供的一切种类的教育。”其四,《成人教育辞典》指出,“成人教育是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在家庭、社会中承担责任的人进行的教育,在中国现今包括干部教育、军人教育、农民教育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指出成人教育是为“年龄在15岁或15岁以上的人们”提供的教育,它强调的成人的划分标准是生理上的成熟,同样强调生理上成熟的还有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英格兰和威尔士成人教育学会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而关于生理成熟的具体年龄,各个国家的标准不尽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的生理成熟年龄规定为15周岁,美国规定为16周岁,而我国则规定为15-16周岁。另外,《成人教育辞典》明确指出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责任的人,它强调成人的划分标准是心理上的成熟,符合这个标准的成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力必须基本成熟,能够为家庭和社会承担创造财富或提供劳务的职责。以上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强调成人教育的对象特定,对成人的划分标准不同决定了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不同。

(二)“内容说”

所谓“内容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是一种内容特定的教育活动。在发展中国家,成人教育常被认为是一种扫盲教育,是教导民众基本识字技能的活动;而在发达国家,成人教育是正规教育的补充,是利用闲暇时间扩充和增强能力的活动。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两种。其一,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如下:成人教育所提供的学习活动满足了公民一生中任何阶段的学习需要,其范围包括非职业的、职业的、普通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以及带有集体社会目的的教育。其二,张亿钧和秦元芳著的《21世纪走进每一个人的教育———当代成人教育论》一书中认为:“成人教育就是根据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要求,针对在职人员所实施的、贯穿个体生命历程的、层次各异的、形式多样的、速成速效式的社会教育。”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强调成人教育为人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教育内容,为公民一生中的任何阶段提供学习活动和项目。《21世纪走进每一个人的教育———当代成人教育论》一书也突出强调有关职业、岗位和未来发展需要等方面的成人教育内容。以上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都是从成人教育内容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成人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三)“目的说”

所谓“目的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的目的性。在对成人教育的理解中,将其作为一种制度纳入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以特定的内容对成人产生一种预期结果。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几种。其一,1976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大会上通过的《成人教育发展总条例》指出,成人教育整个教育过程的目的是促进成年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或专业资格,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促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其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成人教育的界定为:通过任何方式,提高成年人的技术、职业素质水平,丰富知识、发展才能以此达到正规的教育水平,或在一个新的领域探求知识与技能。其三,《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认为,成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生活水平,同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其四,林德曼在《成人教育的意义》中指出,成人教育是一个生命展开,不断关照的循环过程……目的是使人们的生命具有价值,获得充满意义的生活,获得表现个人特性的机会,获得为了新的目的而学习的机会。《成人教育发展总条例》明确指出成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成人提高能力、丰富知识以及促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等的改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充实或更新知识,提高职业或技术素质水平两方面强调成人教育的目的。《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认为成人教育不仅促进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成人教育的意义》同样突出强调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以上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体现了成人教育遵循正规教育的思想体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成人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行为说”

所谓“行为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是一种行为或手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两种。其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成人教育通过业余、脱产、半脱产的方式对成年人进行教育,是普通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二,刘雍潜认为:“成人教育是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员以经济建设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中心,以技术培训为内容,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与学的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成人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继续,为离开传统学校的成人提供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的行为。刘雍潜认为成人教育是在岗人员参与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与学的行为,强调了成人教育的行为性。这两个概念界定都强调成人教育是一种教育行为,这一行为的涵义和青少年教育行为的涵义有本质区别,青少年教育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由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学习的教育行为,而成人教育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由教育者促进受教育者学习的行为。

(五)“综合说”

所谓“综合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的多个方面而不是单纯的强调某一方面。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几种。其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成人教育概念界定为,不管内容、水平、方法如何,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连续的还是取代初等教育以及培训的,成人教育都是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成人增长能力、学习新的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或帮助他们找到新的方向,或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其二,韩宗礼主编的《成人教育学》将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为,对已经超过义务教育年龄,不再参加普通教育的公民(在我国为年满16周岁的公民),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其主要教育对象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者需要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其三,叶忠海将成人教育界定为,为满足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提供非传统的、具有特色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在终身教育思想下为成人提供的一切教育,是与未成年人全日制教育相对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强调了成人教育的对象、目的和行为性。韩宗礼主编的《成人教育学》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突出了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已达到劳动年龄的公民,同时指出成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强调了其行为性。叶忠海从三个方面对成人教育概念进行界定,即成人教育促进人和社会发展,是一种非传统、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而不是普通教育的补充。以上成人教育概念都是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从而避免了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片面性。

二、对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展望

虽然有关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研究方法和视角等方面不乏商榷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基于以上对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回顾,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成人教育的概念界定进行展望,以期推动成人教育学科建设。

(一)用复杂的观点看待成人教育概念

复杂的观点是指在界定成人教育概念时要充分考虑成人教育的多种内涵,多角度、多方面地对成人教育概念进行界定。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还是其他定义,都未能使成人的不同含义在成人教育概念中得以充分体现。成人教育概念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运用复杂的观点有利于成人教育概念的准确界定。成人教育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本质属性,对其本质的认识要逐步深化,使成人教育概念不断丰富、深化和更新。其一,丰富成人教育概念的内涵。从成人教育的实践入手,充分了解成人教育的实际形态,使成人教育概念的内涵在人们的不断探索中逐渐丰富。其二,不同的视角理解成人教育的概念。充分理解成人教育概念的历史阶段特征,融合终身教育的时念,从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界定成人教育概念。其三,辩证地看待成人教育概念的内涵。革除成人教育概念中不恰当的或错误的因素,以新的认识来补充其内涵。

(二)用动态的视角看待成人教育概念

动态的视角是指对成人教育概念进行修正和更新,使之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成人教育概念是一个正在不断生成、构建和完善的概念,对它的界定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必须立足于当前成人教育发展的实践,把握成人教育概念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融合时代的教育理念,认识和把握成人教育概念的本质。成人教育发展到21世纪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要充分理解教育理念的终身化、教育目标的个性化、教育对象的开放化、教育过程的自主化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从当前成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出发,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融合成人教育新的时代特征,科学地界定成人教育的概念。

(三)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的成人教育概念可以看出,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单一的研究方法会限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不利于全面科学地把握成人教育概念的本质。要准确界定成人教育的概念就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既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又要采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其一,文献研究法。广泛地收集整理成人教育概念研究的期刊、专著等文献资料,对其进行认真梳理、分析,总结出成人教育概念界定中的优点与不足。其二,历史研究法。借助于相关成人教育概念发展的历史资料,对成人教育概念进行整理和分析,认识其过去,研究其现在和未来。其三,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的成人教育概念界定进行比较、归纳,提炼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探索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规律。其四,调查研究法。在成人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法,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现状做出科学分析,并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反馈于理论研究。

(四)用分析思维看待成人教育概念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篇2

一、对情境概念的阐释

对于情境这个概念,董杰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一文中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情境内涵的阐释后指出:“‘情境’一词的含义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冲突,但就其本质内涵来说,也存在着某些共性,即‘情境’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进入了个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具体而微观的环境;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优化、调控与促进功能。”[1]这一结论揭示了情境与社会环境、情境与认知或行为的客体、情境与行为主体的关系,揭示了情境对受教育者的作用。

其实,沙莲香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早就对社会环境、客体、情境三个概念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的辨析,阐明了情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沙莲香指出:“社会环境、客体和情境是三者互有联系的概念……社会环境作为最广义的概念,表示它的客观存在,它同社会生活主体的关系是广义的社会关系;客体是同社会行为相联系的概念,表示行为者的行为目标和活动对象,它同社会主体的关系是行为关系;情境是与认知这个重要的心理活动相联系的概念,表示心理主体的认知特点、知识结构特点和它们的作用,它同社会主体的关系是心理关系。”[2](p5o)作为与社会生活主体具有心理关系的情境,具有怎样的内涵呢?沙莲香认为:“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和活动之前对于环境(客体的总和)的知觉和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成分,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这种从主体上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叫情境。……把环境作为情境加以把握,叫情境规定。”“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环境里,由于人们的情境规定不同,对于环境的态度、工作表现也就不同。”[2](p49-50)可见,社会环境只有在变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情境规定时,才能够同主体接近和联系起来,产生某种关系并影响生活主体的心理与行为。因此,相同的社会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主体来说,他们是否把该环境纳入到了自己的心理过程中予以注意、感知、体验和把握,就决定了该环境是否能够成为生活主体的情境。而同一生活环境相对于具有不同认知特点或情感特征的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不同的情境意义,因此,社会环境是情境和情境规定的基础,但不能等同于情境,情境是进入了社会生活主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那部分环境;一旦人们对环境予以了情境规定,并把它当做了行为的目标,这部分环境就同时成为了社会生活主体认知或实践的客体;情境中不仅渗透着社会生活主体的主观认知与把握,反过来它又会影响到生活主体的心理与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数学者往往论及的是情境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情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不仅仅是,也不可能仅仅是“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优化、调控与促进功能”,它还具有弱化、干扰作用的一面。

从与社会主体的心理关系上对情境概念予以界定,显然要比仅仅从某种客观的具体的环境或心理、精神氛围上界定情境的内涵,更具概括性、合理性和完善性。只有从与社会主体的心理关系上来理解情境概念,才能从较深的层面厘清各个相关概念间的关系,揭示情境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作用与价值。因为不论教育者费了多少心思来选择具体的环境,营造心理氛围,但如果这些要素融入不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中去,不能被受教育者从主观上有所规定和把握,它就永远不能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它就永远是“外在的客观环境”,情境与环境、客体间的逻辑关系就很难廓清。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不同理解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是怎样规定的呢?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这一概念的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指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之外的影响因素存在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则不同,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3](p106)

第二种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理解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教育者可以利用情境把教育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在情境中,受教育者之间互相影响可以共同内化教育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气氛和人际互动。”[4](p248-249)

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教育效果而有意创设或引入的某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环境。”[5]

第四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把握的且能够优化双方心理精神氛围而有利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主客体有机统一的特定而微观的自觉环境。”[1]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从“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这一理念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界定为创设而成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这里似乎忽略了或者说没有体现出这种“统一体”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关系。虽然该“统一体”与创设者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心理关系,是创设者的情境,但它并不见得就是受教育者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而言,它可能依旧只是外在于自身的客观环境而已。若进一步分析,与受教育者没有心理关系的教育环境,也难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要素。

第二种观点是从沙莲香界定的情境概念出发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涵义的。它明确地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可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突出了环境是情境的基础,情境是与主体发生了心理联系的那部分环境。但与第一种观点一样,该观点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不是单一的教育者所能把握和规定的情境,受教育者必须也可以把握,得到受教育者的积极认可、参与,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把握的统一体。只有这样,该情境才能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第三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归为“某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环境”。虽然其突出了“情”是情境的中心,强调了情感教育在情境影响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但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环境”,把情境教育仅仅归为情感教育,则不仅在内涵上忽略了情境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关系,更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外延和作用窄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情感感化,也体现于理性的引导与规范。

第四种观点比较好地克服了以上三种观点的缺陷。作者(董杰,下文同)在文中不仅阐明了情境与环境的关系,还揭示了情境与行为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关系使得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其它各个要素有了密切的联系,从而使之能够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要素。但是在这种观点中,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作用是“能够优化”双方心理精神氛围而有利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微观的自觉的环境。“能够优化”是以肯定的方式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积极作用的必然。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能不能够起到优化的作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此界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概念也存在一定的不严密性。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内涵的界定

上述第四种观点的不严密性主要根源于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和“情境创设”这三个概念的区分和认知。因此有必要从对这三个概念的辨析入手,进一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

当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这一命题时,作者指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作用’所指什么,或促进或阻碍?这里应将三个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加以正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应是一种适应于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情境,如果不确定此点,那么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又有何本质的区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相对于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可能是有效的情境也可能是无效的情境,只有满足于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也存在有效或无效,即可能存在或优化或阻碍的情形”。[1]笔者认为,这里对三个概念的区分与表述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问题。区分概念应该是在同一层面的问题上,从其内涵上界定它们分别是什么,说明概念间的关系则还需要从外延上加以分析。但是上面的表述并没有从这个基本的逻辑方法入手,而是将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杂在一起论述。

首先,作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应是一种适应于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情境,如果不确定此点,那么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又有何本质的区分?”这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表述与另外两个概念没有什么联系,我们看到和理解到的,是作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即使是区分这两个概念,其本质区别也应该是它们内涵上的不同,即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不同性质的关系,而不应该着眼于其是否是“适应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情境”上。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都是围绕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精心设置的,但是,该精心设置的情境是否就是“优化”的情境,还要经实践来检验。“精心”不同于“优化”,未达到“优化”水平的情境难道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而应该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其次,在谈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时,作者也没有揭示它的内涵,以便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区分开来,而是转换了思维逻辑,从有效性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区分为有效的情境和无效的情境。这种区分确实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的外延的一种划分,但相对于其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之区别,则显得模糊不清。也许我们可以追问:那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是否就是作者意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无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如此,则出现了逻辑思维与现实实践的矛盾。假如,为了加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精心设计了一场演讲比赛,如果有的学生受到了深刻教育,有的却产生了反感,那么,这场演讲比赛到底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

事实上,上述种种矛盾的出现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源于作者认定只有“能够”起优化作用的情境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这一命题。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与外延规定都出现了不严密、并与现实实践相矛盾的情形。二是把“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有效性”这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杂在了一起思考问题,这一逻辑思维不仅有碍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科学内涵、外延的规定和把握,也不符合实践中的实际情况,还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二者就是同一个概念,它们之间没有像“思想”与“的思想”那样在内涵上有本质之区别。

再次,作者在论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与其它两个概念的不同时,还是没有从概念的本质规定方面加以区别,依旧是把逻辑思维指向了创设效果的区分上,依旧是把有效与无效、优化与阻碍当作了区分概念的标准。那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什么关系?无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又是什么关系?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有效性相关,但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涵义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而是另外的一个论题。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篇3

【作者简介】王伟群,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教授,苏州科技史协会副理事长,首席科普专家。

初中是理科分科教学的开始,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的启蒙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接触相对严谨的科学概念,接受相对规范的科学训练。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题研究初中生理科“前概念”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及“相异构想”的矫治策略,对促进学生后续的科学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位教师在研究中能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分析“前概念”的特点,通过调查、反思,分析“相异构想”对科学概念形成的影响,结合具体学科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概念转化策略,这些研究使得“前概念”对学生理科学习的影响变得生动和具体,可以引起广大理科教师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不同学科间“前概念”相互影响的案例,是可以相互借鉴、参考和使用的教学资源。不同学科教师提出的“相异构想”的转化策略,各有特点,也有共性,这对课题的深入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前概念”对科学概念学习的作用和影响,使得“前概念”及其转化的研究成为近十几年来理科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1]这是因为科学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和价值体现,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科学概念作为文化基础,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天生就是科学家。每个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得他们常常可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获得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顺应儿童本性,了解科学本质,引导学生进入科学世界,通过概念转化,提升认知世界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是理科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

笔者在此处跳脱对具体文章的分析,转而谈谈对理科教学中概念转化的理解。

一、了解前概念是教学的起点

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尔认为,科学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理论不是始于观察,观察中渗透着理论”[2]。也就是说,观察本身不能获得具有中立性、独立性和客观性的事实,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都会受到一个更大的概念框架的调节作用。从科学家提出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到科学共同体接受一个新的科学概念,都会受到科学家“前概念”的影响。这些“前概念”,有时会对科学发展起推动作用,有时也会起阻碍作用。

“儿童具有寻求周围世界含义和理解的天然倾向”[3],因此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前,同样存在“前概念”,即已经有在日常经验和学习经验中形成的对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和观念。学生的学习类似于科学探究,也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研究发现,“学习科学的年轻人在减少,而且还表现出对科学缺乏兴趣”,原因就是“学生普遍反映科学与他们无关”[3]。特别是一些科学概念,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概念,它的概括性、抽象性、精确性和专业性,常常会使很多学生觉得这些术语与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一旦学习者认为学习的任务对他们没有意义,要理解所学的内容就困难了。可见,简单地把科学概念从外界搬运到学生的记忆中,对概念的学习不仅无效,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包含抽象化、类化、检验和辨别的复杂过程,人的日常经验、科学认知能力、已有的自然科学概念体系、正在学习中的自然科学概念的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等,都会影响自然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4]。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建立起学生将要学习的科学概念与“前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前概念”是理科教学的起?c。

二、转变相异构想是教学的难点

科学界存在一些普遍的观点: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发生的原因。对所观察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与特性进行抽象,就形成科学概念。科学不仅建立了以概念为单元的知识体系,也形成了以概念为追求的认识传统。科学概念是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它使人摆脱了原始的、直观的了解世界的方式。概念的运用,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而正是这种进步,也造成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阂。

学习和运用科学概念是学生理科学习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以“前概念”为起点的概念教学中,学生的“前概念”有些与科学的理解基本一致,有些却与科学概念相违背,这就是“相异构想”,也称为“迷思概念”“相异概念”。这些“相异构想”,可能会使学生在这个充满科学的世界中迷思,也可能会使学生的未来生活或工作质量受到影响,也可能会影响学生与他人正常的沟通交流,无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行动。转变“相异构想”为科学概念是理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相异构想”是学生为解释周围世界在生活和前期的学习中慢慢构建起来的,常常先入为主,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根深蒂固。转化概念是学生理科学习中遇到的难关。这也是吴良根老师他们申报这个课题研究的重要原因:“有一些教学内容,教师尽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反复的训练,学生还是会一错再错,表现出极强的顽固性;有时候教师很小心地控制着教学的设计与流程,希望能够获得意料中的答案,可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相差甚远。”转变“相异构想”是理科教学的难点。

三、重视过程是概念转变的关注点

库恩的“科学革命”指的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范式转变。当科学从一种范式转化为另一种范式的过程中,“有常态科学缓慢、连续、稳定和积累的变化”,只有在出现反常与危机时,才有可能使前范式发生动摇,但真正科学革命的发生,是新的方式经过竞争与选择才建立起来。“新理论的同化需要重建先前的理论,重新评价先前的事实,这是一个内在的革命过程,这个过程很少由一个人完成,更不能一夜之间实现。”[5]只有新的范式显示更大优势,才能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在这个过程中,反常的发现是科学革命的导火索,而新范式更大价值的体现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同样,学生的概念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有些核心概念的形成可以使学生脱胎换骨,即发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类似于科学革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概念转化一般经历的过程是:对“相异构想”的认知冲突、科学概念的形成、概念体系的重构、概念发展的分析。对“相异构想”产生认知冲突是概念转化的原动力。只有知道学生的“相异构想”是什么,了解学生产生“相异构想”的原因,才能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当然这只是概念转化的开始。概念的形成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证据,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辨别,提取共同的特征信息,并将它进一步抽象概括。概念体系的重构是指在头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或是将新概念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概念的同化;也可能是利用新的概念对原有的概念体系进行重新组合,建立新的知识体系。概念发展的分析是指让学生回到“前概念”,通过概念的运用和比较,理解概念转化的意义,体会认知深化的价值。认识概念转化是一个过程,可防止教学的急于求成,有助于教师在学科结构框架下对概念转化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在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提升素养是概念转化的终点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篇4

关键词:光学科学前概念成因教学策略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是个体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起点。进入现代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知识不断膨胀,这就使得作为科学知识基本单元及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的科学概念的教学变得极为重要。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各种自然现象的本质特征,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达到领会自然规律的目的。因此,可以说,科学概念的学习是整个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概念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儿童的科学前概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研究发现,儿童在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前,对一些科学概念和现象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释,而学校教育需要考虑学生的这些前概念,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肯定、扩展或纠正。光是儿童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类事物,本文以光学中儿童存在的科学前概念为例,讨论了儿童前概念形成的原因,并针对这些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儿童生活中的光学前概念

儿童生活中的科学前概念涉及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于生物学的,有关于地理学的,但其中人们研究较多的,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是儿童关于物理学方面的一些前概念,本文以其中光学部分的概念为例,进行前概念的讨论。光,字典中解释为“照耀在物体上能使视觉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对于物理学家来说,光是一种从光源发出的、在空间传播的物质实体,它具有多种特性:在均匀介质中,光会以一定的速度沿直线传播,当其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反射或折射;如果没有物质阻挡将一直传播下去。以上这些都是经检验的科学知识,但儿童是如何看待光的呢?他们是如何解释生活中各种丰富多彩的光现象的呢?他们对光的特性是如何理解的?以下是我整理的儿童关于光的一些科学前概念。[1]在介绍这些前概念之前,首先对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概念进行一个简单的界定。在哲学上,概念是指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应。而科学教育中所指的概念除了一般的科学概念外,还包括大量的概念性知识,如“地球是球形的。”“地球围绕太阳转。”等。在此界定的基础上,儿童在光学知识中存在的前概念如下:

1.将光等同于光源或光的作用效果,缺乏“光――空间中的实体”这一概念。并且只把强光看做是光,不引起强烈视觉刺激的光,他们往往将其忽略。具体体现为当你问儿童“光在哪里?”时,10―11岁的儿童的回答往往是指着灯或地上的光亮部分。

2.关于影子,儿童能注意到物体与影子间形状上的相似,但把影子看做一种较弱的光。

3.关于光的运动,除非距离很远,否则儿童无法理解光在空间中运动这一概念,总是用光源的运动或光的作用效果的运动来解释光的运动问题。

4.关于光的路径。直接把光看做直线光,而不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5.透镜问题。缺乏守恒的概念,因此,儿童认为放大镜是将光进行了放大,而不是等效集中。

6.对反射的理解不全面,只接受镜子的反射作用,而对其他物体也能进行反射作用持否定态度。

7.关于视觉。儿童认为眼睛能看到物体与是否有光射入眼中无关,仅与物体的颜色和距离有关。

面对儿童形成的这形形的前概念,教师的任务是将它们转变为正确的科学概念,但这些转变往往并不容易,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儿童前概念的形成原因及过程,进而从根本上纠正儿童的错误思维,完成前概念的转变。

二、科学前概念的形成原因

1.前概念的产生与儿童的个人生活经验有关。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他将儿童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在最初的感知运算阶段,儿童主要是靠个人的感知觉能力来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的,他们依靠个人有限的所见所闻来解释科学世界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虽然这些解释在成人看来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是因为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吻合,因此会得到儿童的长时间的认可。

2.前概念的产生与儿童生活的环境和他们接触到的人有关。

儿童除了从个人的生活经验中获得前概念,也可能从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周围的人当中获得一些前概念。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成人往往倾向于通过简化科学概念来帮助儿童理解这个世界,而在简化的过程中又往往会扭曲概念的本质含义,给儿童错误的认知。很多研究表明,教师是儿童前概念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的错误阐述,对科学概念的不适当简化等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前概念概念。

3.前概念的产生与儿童的思维发展程度有关。

一切概念都是人脑对事物本质的反应,是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并用词来标识的。因此,概念的形成离不开思维,思维是概念形成的内在因素,是概念形成的基础。而儿童前概念的形成也是儿童自我思维加工的结果。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他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表象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在感知运算阶段,儿童主要依靠个人的感知觉器官来认识和了解世界,思维方式比较简单,概念的形成过程基本不依靠思维。而在儿童2―7岁的前运算阶段,儿童已经开始脱离物体,利用表象来进行思维,这一时期儿童开始运用思维来形成概念,在这些概念当中包括大量的科学前概念,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相对具体性,即以表象思维为主,还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2)不可逆性,只能单向认识事物间的联系,缺乏守恒概念。(3)自我中心,表现为儿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正是因为处在此时期的儿童在思维上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在思考光源问题时才会倾向于将光源或光的作用效果这些与光有关的实在现象理解为光;因为缺乏守恒的概念,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才无法理解透镜只是将等量的光汇聚在了一点;由于受自我中心的影响,儿童才会只把自己能意识到的强光看作是光,进而导致对反射的片面理解。

与皮亚杰相同,维果斯基在其著作中详细分析了儿童的概括(即影响儿童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能力的发展,并将其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含混思维、复合思维和概念思维。在含混思维形式的主导下,对儿童起重要作用的通常是直接的、偶然的、情境性的印象。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思维以自我为中心,儿童认识、理解、概括事物主要依靠知觉提示给他的主观联系,而不考虑事物的内在客观联系,因此这些联系也往往是无条理的、甚至是矛盾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儿童前概念的形成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前概念的形成,既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又是儿童内在的思维方式的作用的结果,并且内外部因素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外部环境为是思维内在运转提供原料与素材,刺激内部思维的运作,而内部思维运转产生的结果又需要得到外部环境的肯定,儿童的科学前概念正是在这种内外因的互动中形成的。外部环境提到的,儿童将光等同于灯或太阳,正是在这种内外因的互动中形成的。

三、针对概念转变的教学

在对前概念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后,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就可以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概念转变了,以下是在概念转变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了解儿童的科学前概念及其逻辑结构。

想要进行概念转变,首先就要了解儿童存在哪些前概念,但是只是单单知道这些前概念是不够的,还要弄清这些前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儿童的各种概念之间是彼此联系的,一些复杂的概念往往是建立在简单概念的基础上的,而前概念亦然,因此教师要了解清楚儿童基础的前概念,从这些基础前概念入手,逐一进行概念转变。在儿童的光学前概念中,正是由于儿童没有形成“光――空间中的实体”这一概念,导致儿童对后面光的运动及反射等一系列概念的错误理解,因此,如果教师了解了这部分前概念间的逻辑结构,从光的定义为出发点开始教学,则必然顺利地进行其它前概念的转变。

2.创造适宜概念转变的外部环境。

在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儿童的很多前概念都是外部环境直接灌输的,因此,为了进行概念转变,健康科学的外部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年幼的儿童依靠个人经验来认识世界,但外部世界中的很多现象会对儿童产生误导,作为成年人,我们有义务对此进行指导。考虑到儿童的年龄,我们可以将复杂的知识进行简化,但这些经简化的知识一定要是科学的、正确的。因此,教师要关注儿童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回答时也要谨慎认真,用科学而简单的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知识,尽量避免不良外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3.关注儿童思维的发展,通过转变儿童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概念转变。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思维运作的产物,想要彻底地解决儿童的前概念,就要从思维的角度出发,通过弥补儿童思维上的不足,来进行概念教学。如帮助儿童形成守恒的概念,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脱离自我中心的误导,等等。思维是概念形成的本源,单纯的概念转变只能改变有限的概念,而真正的思维的补完,却可以实现概念的批量转变,并对儿童未来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科学前概念是儿童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产生的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概念的一类特殊概念,其产生既受到儿童生活的外部环境影响,又受到儿童内部思维发展阶段的制约,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影响,制定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情况的概念转变方案,还要对儿童的科学前概念有全面的把握,这样才能事半功倍,顺利进行儿童的概念转变,最终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概念。

参考文献:

[1]罗莎琳德・德赖弗等人主编.刘小玲译.儿童的科学前概念.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2]蔡铁权.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篇5

一、概念的引入

引入概念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根据概念获得的不同形式,概念的引入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

列举生活实例,提供现实原型。中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来源于现实世界,对于这类概念,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引入。这种联系现实世界引入概念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将客观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的现实融于一体。比如,通过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正、负数及互为相反数的概念;在提供日常生活中具有各种对应关系的实例基础上引入“函数”的概念;几何变换与许多实际问题有较为密切耳朵联系,可通过列举蝴蝶、人脸、花朵、窗户的排列、镜面反射等,提供对称图形的现实原型。

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从新概念形成背景看,有的数学概念具有清晰的现实原型或直观模型,有的则产生于已知的相对初级的抽象概念,对于后者,常根据新旧概念的关系,采用恰当方式让学生观察、对比、辨析、发现,从而引入新概念。在已知概念基础上引入新概念的方式取决于新、旧概念之间具有的逻辑联系。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增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属性,使得到“矩形”的概念,平面几何中的概念多数属于这种情况。再如分式的有关概念通过分数的相应概念引入。

运用数学问题引入。通过数学问题引入概念,可以充分说明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有助于产生认识需求,明确认识任务。这里的数学问题一般来自于生活实践,或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如:求单位正方形对角线长的问题在有理数范围内无解,从而引入实数概念;“已知当m>n时,a÷a=a,那么当m=n时,a÷a等于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出“零指数幂”概念,等等。

二、明确内涵、廓清外延

引入阶段提供的生活实例是形成概念的毛坯,接下来便是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抽象化、形式化来掌握概念的内涵,廓清概念的外延,能够从理性层面上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教学常常通过下列环节达到对概念内涵的把握与外延的界定:

给出、剖析概念的定义。大量的实验和教学经验表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反之学习越困难。用词语和符号表述前一阶段的认识结果,即给出概念的定义,就是扩大概念关键特征的有效途径。

运用变式材料。所谓变式材料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变式材料由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直观材料组成,在教学中,通过对变式材料的辨析可以更鲜明地揭示内涵与外延。比如:“单位正方形对角线长不是有理数”引入实数概念,学生容易产生无理数就是不尽方根数的模糊认识,这时可以在例题或练习时给出多种形式的肯定例证,如:Π、0.1010010001……等无理数,突出无理数的无限不循环的本质属性.

辨析否定例证。如果概念的肯定例证提供了最有利于概括的关键特征,那么概念的否定例证则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掌握一个概念意味着能够分辨一个对象是否属于该概念的外延集合。而否定例证的运用可排除概念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进一步弄清概念的外延。如:与弦垂直的直线不一定是圆的切线;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四边形不一定是菱形,等等。

三、概念的应用

数学概念是数学抽象的产物,并且具有“对象”与“过程”的双重属性。因此,在获得概念后,还要通过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这些属性。

四、建立概念体系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内容的知识单元,概念之间的联系则形成了教学内容体系的框架结构。概念体系隐没在知识内容之中,分析者要通过自己的整理使之明朗化。中学数学概念间的联系有以下两种情况:

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群。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可以用一种逻辑链将它们连接起来,因此形成的概念体系一般成线状结构,如: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篇6

关键词:体育文化;户外运动;文献述评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1-0056-04

一切科学都是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而概念又是构成人类思维的“逻辑细胞”,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如果概念不明确,就很容易把一些相邻的事物或现象混淆,而无法掌握科学的实质,无法运用科学的规律指导实践。本文拟在总结与反思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揭示”户外运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国内对“户外运动”概念的阐述

1)从运动项目角度的阐述。

从运动项目的角度来界定“户外运动”概念的主要可分为两类:第1类认为“户外运动”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活动,持有此观点的有王莉等[1]、陶宇平[2]、夏征农[3]和董立[4]等;第2类认为户外运动是指在自然场地进行的一组集体运动项目群,此观点主要来源于中国登山协会在申请户外运动成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时对户外运动所下的定义,持有此观点的有孙班军[5]和董范等[6]6。

第1类的定义将户外运动仅局限在自然条件下开展的,实际上户外运动项目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会逐渐引入到室内的模拟自然环境当中进行,违背了下定义的规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第2类的定义将“户外运动”概念扩大化,使任何在自然场地开展的集体运动项目都可称之为户外运动,也违背了下定义的规则。

2)从教育角度的阐述。

户外运动逐渐进入学校体育课程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对户外运动的重视,纷纷从教育的角度来界定“户外运动”的概念。操学诚和吴德祖[7]和李正贤[8]等认为,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以户外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所需的素质为教学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教育活动。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户外运动的教育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教育活动。但仅把户外运动看作一种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一些人来说户外运动还是一种休闲游憩活动。

3)从休闲游憩角度的阐述。

受国内学术界掀起的休闲游憩研究热潮的影响,部分学者也开始从休闲游憩的角度对户外运动的概念进行研究。如齐震[9]认为:“户外运动是指人在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心潜能,向自身挑战的娱乐休闲项目。”此定义将户外运动看作是一种娱乐休闲项目,认识到了户外运动是一种休闲游憩活动,但也忽视了户外运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

综合来看,目前对“户外运动”概念的语言形式较为统一,基本上都用词组“户外运动”来表示。但还存在违背下定义的规则和认识片面等不足。针对“户外运动”概念界定出现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户外运动”词语与其实践发展的矛盾性。不变的“户外运动”词语与不断发展变化的户外运动实践间的矛盾是准确界定“户外运动”概念的主要羁绊。因为户外运动实践从作为“体育活动”发展到“教育活动”和“娱乐休闲项目”,体现了户外运动涵义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但都一直用的是“户外运动”这一不变的词语。第二,户外运动理论基础的薄弱。目前,学术界对户外运动的研究对象、性质、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等问题还未达成共识,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户外运动”概念的界定。第三,由于户外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及注重的角度不同,使得“户外运动”概念的界定具有多重观点[10],从而造成人们对“户外运动”概念的不同理解。

2国外对“户外运动”概念的阐述

1)从运动项目角度的阐述。

户外运动是指在户外开展的体育运动[11]。英国素有“户外运动之乡”的美称[12]。苏格兰已在户外运动领域内产生了众多的世界级运动员,并且在自行车、马术、汽车拉力赛、定向运动、滑雪、射箭、皮划艇、帆船、公开水域游泳、登山和滑水等运动项目中获得了世界冠军和诸多奖牌;大量的户外运动参与者,不是为了获得杰出的成就或在比赛中获得成功,而纯粹是为了和友人们在清新的空气中欣赏美景[13]。国外对户外运动的理解较为宽泛,泛指任何在户外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2)从教育角度的阐述。

国外从教育的角度对户外运动相关概念的研究颇多且较为深刻,但并没有笼统用“户外运动”这一词语来表示户外运动之教育,而是用“户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这一词语来表示。并且在实践上,国外也将在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开展的户外运动称之为户外教育。而和户外教育概念容易混淆的概念还有冒险教育、主题式冒险和户外冒险教育等。

户外教育最为经典和被引用最多的定义就是Donaldson·G·e 和 Donaldson ·L·e[14]于1958年提出的“户外教育就是在户外的教育,有关户外的教育,以及为户外而教育。”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户外教育的学习地点、教授主题和教学目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在理解时会感觉到此概念无所不包。而Ken Gilbertson等[15]5认为:户外教育是一种在户外环境中开展的,强调多感官直接的体验,并综合与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个人环境的接触来实现教和学的方法。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Katherine Joy pinch[16]6和arthur owen Sanderson[17]等。从以上定义可知,户外教育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教育活动,并且强调受教育者通过与自然环境的直接接触来实现教育。

冒险教育是指在类似荒野的环境或自然环境中实施的并以身体技能发展而促进人际交流或在户外冒险活动中提高身体技能的一种教育[15]8。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Dennis eaton[18]、priest Simon[19]和Chris Hodgson、matt Berry[20]等人。可以看出,冒险教育强调的是通过冒险性的活动来实现教育目的。户外冒险教育是在自然、半人工或荒野环境当中开展的冒险教育[16]7。

主题式冒险是以活动为基础,以体验教育为框架,将原本在野外才能进行的冒险活动,经过主题化的设计,将攀岩、漂流、登山、露营等活动简化或改良成可在学校或一般场地进行的活动课程,只需简单的教具,或甚至不用任何器材都可操作。而且由原来只强调体能活动的取向,转而以培养个人成长与团队共同学习的取向[2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户外教育、冒险教育、主题式冒险和户外冒险教育间的联系及区别。根据冒险性可将户外教育划分为冒险教育和其它教育活动;根据开展的场地不同又可将冒险教育划分为主题式冒险和户外冒险教育等。

3)从休闲游憩角度的阐述。

从休闲游憩的角度对户外运动进行界定的概念有“户外游憩”、“冒险游憩”和“户外探索”等。

户外游憩是指在自由时间内自愿参加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且突出人与自然环境有互动关系的游憩活动。持有类似观点的有Sessoms[22]、Driver和Brown[23],ibrahim和Cordes[24],moore和Driver[25]及Ryan plummer[26]等。冒险游憩通常是指非机械性的、与自然环境有互动联系的、包含一定风险和危险因素、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受参与者和自然环境影响的一系列户外游憩活动[27]。户外探索是在户外环境中依靠人力(非机械动力)开展的非消耗性游憩活动[28]。持有类似观点的有Ford[29]和Simon等[30]。

可以看出,户外游憩除了强调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外,更加强调的是参与者与大自然间的互动关系。所以任何发生在室外的与大自然(自然环境)有互动关系的游憩活动均属于户外游憩的范畴。因此说户外游憩的范畴最大,而冒险游憩和户外探索都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冒险游憩和户外探索两者间互有交叉但并不等同,而是并列的关系。冒险游憩侧重于含有风险或危险因素的游憩活动,而户外探索侧重于依靠人力开展的游憩活动。

3“户外运动”概念的厘定

3.1“户外运动”概念的界定

户外运动的范畴很广,涉及到体育、教育和休闲游憩等领域,因此将“体育活动”、“教育活动”、“游憩”和“娱乐休闲项目”等作为户外运动的邻近属概念显得过于偏窄。户外运动不仅能以集体形式开展,也能以个人形式开展,所以将“集体运动项目群”作为户外运动概念邻近属概念也不确切。本文认为与户外运动最为贴切的邻近属概念应该是“人体活动”,即由人的四肢和躯干等肌肉群收缩所调控的身体活动,以此可以把户外摄影和野外观赏等带有微量手动操作的活动排除在外。

通过对国内外户外运动相关概念的分析和研究得知,户外运动主要是在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另外,户外运动是一种人类创造的文化活动,不是以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的体力劳动,要和生产劳动区分开来。所以户外运动概念的种差就有3个,其一是“以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场地”,其二是“与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有互动关系”,其三是“非生产性”。从这3大种差出发,就能把户外运动这种人的身体活动与其它的人体活动区分开来。将“户外运动”概念的临近属概念和种差整合起来,于是可定义如下:“户外运动是以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场地,并与其有互动关系的非生产性人体活动”。

3.2“户外运动”概念外延的划分

划分是由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和划分的标准组成。划分后的母项和子项属于属种关系,子项必须具有母项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划分时也必须遵守下列的划分规则:(1)划分后子项的外延和母项的外延必须相等,否则会犯“多出子项”或“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2)划分后的子项之间必须互相排斥,否则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3)每次划分都必须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否则会犯“划分标准不统一”的逻辑错误。

目前国内关于户外运动分类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董范等[6]8将户外运动分为空中项目、陆地项目、自然水域项目和综合项目;另一是孟刚等[31]将户外运动划分为水上户外运动、空中户外运动和陆地户外运动。董范等人的分类犯了“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因为以户外越野挑战赛为代表的“综合项目”开展的场地不仅需要空中,还需要陆地和自然水域,所以就出现了“综合项目”中包含空中项目、陆地项目和自然水域项目的问题;孟刚等人的分类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因为将以野外拓展和户外越野挑战赛为代表的综合型户外运动项目排除在外,与现实情况不符。现在就出现了以活动场地为划分标准的划分方法不能够解决所有户外运动项目的归属问题,所以本文认为以活动场地为划分标准的划分方法不适于当前户外运动的分类。

以人们从事户外运动的目的作为划分标准较为稳妥。人们从事户外运动也都有着鲜明的目的性,为了休闲游憩,或是为获得教育,根据各自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户外运动项目或活动方式。因此,按照以“从事户外运动的目的”为划分标准是有根据和有必要的。再用一种统合的思维方式将上文从不同角度描述“户外运动”概念外延的语词整合起来,可将“户外运动”概念的外延分别命名为户外游憩、户外教育和户外竞技运动等:(1)户外游憩是个体在闲暇时间内通过自愿参与而实现休闲娱乐、调节身心和发展兴趣爱好等目的的户外运动。(2)户外教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实现增强体质、传授在户外进行休闲游憩和身体锻炼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等目的的户外运动。(3)户外竞技运动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户外运动。

另外,在区分某项运动项目是否是户外运动时,不仅要看运动项目的本身,还要看从事此项运动项目的目的。因为运动项目本身并不是划分的依据,并且还存在不同的划分标准下,即便是同一运动项目也可以有不同分类。以“冲浪”为例,并不能简单将“冲浪”划为“极限体育”或者“户外运动”,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若参与冲浪主要是为了挑战人体的极限能力,那么可将之归为“极限运动”;若参与冲浪是为了休闲娱乐,可将之归为“户外运动”。

参考文献:

[1] 王莉,何世权,张慧峰,等. 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1159-1161.

[2] 陶宇平. 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教程[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

[3] 夏征农. 大辞海·体育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23.

[4] 董立. 大学生户外运动[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

[5] 孙班军. 山地户外运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

[6] 董范,国伟,董利. 户外运动学[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7] 操学诚,吴德祖. 户外运动与青少年全面发展[J]. 中国青年研究,2006(6):25-27.

[8] 李正贤. 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安全问题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8(10):98-100.

[9] 齐震. 休闲视角下的户外运动[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2):44-46.

[10] 孙永生. 户外运动[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

[11] princeton University. outdoor sport[eB/oL]. http:///outdoor+sport,2011-06-11.

[12] Deborah a wuest,Charles a Bucher. 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science,and sport[m]. 14th ed. Bost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3:184.

[13] the national agency for Sport. outdoor there:a sportscotland policy statement on sport and physical recreation in the outdoors[m]. edinburgh:Sports Communication Group Ltd.,2008:13.

[14] Donaldson G e,Donaldson L e. outdoor education: a definition[J]. Journal of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1958,29(17):17-63.

[15] Ken Gilbertson. outdoor educ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m]. 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6.

[16] Katherine Joy pinch. the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the gender system in an australian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 for adolescents[D].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5.

[17] arthur owen Sanderson. Bridges and barriers to offering outdoor education to grade 4-7 students in schools[D]. 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5:15.

[18] Dennis eaton.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learning in outdoor education[D].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1998:11.

[19] priest S. the semantic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G]//J C miles,S priest. adventure programming. State College,pa:Venture,1999:111-114.

[20] Chris Hodgson,matt Berry. adventure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m]. new York:Routledge,2011:1.

[21] prouty D. project adventure:a brief history [G]//miles J,priest S. adventure education. 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inc,1990:93-101.

[22] Sessoms H D. Leisure services[m]. 6th ed. nJ:prentice Hall,1975:237.

[23] Driver B L,Brown p J. Contributions of behavioral scientists to recre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G]//Human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plenum publishing,1983:309.

[24] ibrahim H,Cordes K a. outdoor recreation[m]. Boston: wCB mcGraw-Hill,1993:13.

[25] moore R L,Driver B L. introduction to outdoor recreation [m].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2005:11-12.

[26] Ryan plummer. outdoor recreation:an introduction[m].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9:18.

[27] alan ewert. a review of adventure recreation: concepts,history,trends and issues[G]//an outdoor renaissa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outdoor recreation. 4th.north Carolina:mississippi university,1990:63-64.

[28] Dick prouty. adventure educ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s[m]. 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7:232.

[29] Ford p. outdoor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philosophy[C]//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eRiC information analysis products,1986:7.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篇7

[关键词]课程;课程文化;课程哲学

“课程”一词作为课程论学科的核心术语,其概念不仅是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更是课程实践的指向航标。但是,研究者们对课程一词的界定却远没有达成共识,反而在见仁见智的阐释中使其处于歧义丛生的境地。笔者从审视传统课程概念出发,分析传统课程概念的哲学基础,确定造成课程概念杂乱界定的深层原因,进而借助课程发展史和课程文化等领域相关研究的成果,从文化的视角重新阐释课程的概念。

一、传统课程概念的审视

我国课程学者施良方教授曾对课程概念进行过细致的分析和梳理,把近百种的课程概念归结为六种类型,即: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后来,又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将后现代主义学者的课程概念囊括其中。

纵观这些结论,不难看出,几乎所有的课程概念都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每种概念大都是在认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每种概念都隐含着某些认识论的思想。众所周知,哲学范畴的认识论是基于认知活动的发生学所形成的相关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和结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知识的评判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也称知识论。因此,虽然有些课程概念将课程界定为静态的学科或经验,如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经验等,有些课程概念认为课程是动态的活动或生产,如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等;但无论是哪一种课程概念,都没有逃脱知识论的泥沼。以静态的学科或经验为核心的课程概念认为课程是“存储”知识的容器,而以动态的活动或生产为核心的课程概念把课程当作“运输”知识的工具,它们都强调对知识的选择、掌握、传承和评定,强调知识在课程中的基础性地位。

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课程概念对课程研究和课程实践的展开确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不足也在实践的考验中日渐凸显。首先,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课程概念过度关注知识,把课程作为知识的“容器”或“工具”,这就使人们更多关注课程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其应有的内在品质,最终使课程沦为缺乏生命力的客体实在物。其次,认识论本身对诸如认识的本质和结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以及知识的评判标准等问题就存在着诸多分歧,这些分歧自然会反映到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课程概念之中,自然而然会使课程概念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特征。当然,也会更进一步地影响到课程研究的深入开展乃至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再次,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课程概念强调知识的工具价值,认为人“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掌握知识,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本然理解”,这就使人本身也成为了知识的工具,成为一个为了知识的存在,个体的主体性和自在性被抹杀,其精神生命的提升也化为幻影。

二、文化视角的课程概念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课程概念陷入歧义丛生的境地与其赖以存在相互冲突的认识论基础不无关系。更确切地讲,认识论本身的局限给课程概念的界定带来了许多困惑;认识论本身喋喋不休的争论导致课程概念的界定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泥潭。这启示着我们可以尝试暂时悬置认识论基础,转而从一种新的视角——文化的视角——去试验性地阐释课程概念。

透过课程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课程自诞生之日起,就已被打上文化的烙印,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事物产生后,它就部分地替代了文化的功用,尤其是在教育实践领域,发挥了文化“化人”的作用,为文化由“粗放型化人”转向“集约型化人”创造了条件;其次,文化是课程永不枯竭的源泉,人们使课程成为社会文化合理的缩影,使课程成为按照某种标准选择部分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社会文化而组成的整体。以理性的眼光反观当前势头正紧的课程文化研究,亦可看到课程与文化的天然联系。一方面,文化造就了课程,使课程成为一种文化;另一方面,课程形成着文化,使文化在课程中得以创生。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结合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完全可以以文化为视角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阐释课程的概念。

首先,从静态上看,课程是具有教育性的先进文化的方案。

方案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制订的具体计划,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而确立的规划。把课程理解为方案,既意味着课程已经包含了预设的目标和预设的“跑道”,又意味着课程可以在课程实践中不断的生成;把课程界定为方案,既表明课程不仅要关注起点,还要关注终点;把课程诠释为方案,既促使人们注重了课程宏观的框架,又促使人们注重了其微观的细节。

用方案来规约课程的形式,使课程具备了意念中的雏形,成为预设之中的框架。但是,课程要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实体,仅具备外在的“雏形”和预设的框架还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在外在的“雏形”形成之时,实现其内在品质的提升,达到“内外兼修”,它必须在预设的框架建立之时,完成框架的充实与完善,实现“表里交融”,这样的实体才是名副其实的课程。

那么,依靠什么提升课程的内在品质,凭借什么填充课程的框架,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从前文所述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也只有文化才能提升课程雏形的内在品质,也只有文化才可以担当课程方案的合理的“填充物”,也只有文化才能使课程在逐步完善中成长为具有生命力的实体。但是,社会现存的文化浩如烟海且良莠不齐、门类繁多,如果将所有这些文化都纳入课程方案,那课程将会成为庞然大物,也必然会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如果把那些具有负面作用的文化不加剔除的也纳入课程方案,那课程的内在品质将不再高尚而是低俗,这必然会影响课程的本原教育功能的实现。因此,如何从社会现存文化中选择合理而恰切的文化组成课程内容,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回答的问题。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研究者们根据文化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程度,把文化划分为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文化中具有开放性、革命性的特征,指向人类解放,对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予以深切关怀的那部分文化。先进文化有三个紧密相联的特征:一是先进文化同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二是先进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是先进文化有利于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也是先进文化最为重要的特征。而落后文化则是指文化中具有封闭性、孤立性的特征,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那部分文化。文化学对文化划分方法大大地缩小了我们选择的范围。但是,面对社会现存的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人们究竟作何选择呢?众所周知,课程的职责在于育人,课程所育之人是面向未来、引领未来的,这就要求作为课程内容的文化理所当然地能承担起这个重任,虽然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的来源,以它们之中任何一种文化作为内容的课程也能育人,但是二者所育之人的质量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一点自不必多言。人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他能否面向未来、引领未来,决定了他以何种方式面向未来、引领未来。因此,欲提高人的质量,改善人面向未来、引领未来的方式,就必须选择先进文化作为课程的内容。亦言之,课程必须以先进文化为其内容,才能提升其内在品质,才能使其成长为具备生命力的实体,才能确保课程实现其本原功能。

把先进文化作为课程的内容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是不是所有的先进文化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呢?依人类目前的学习能力来看,我们似乎仍无法掌握所有的先进文化。因此,在先进文化成为课程内容之路上还有一道检验标准,也就是先进文化的准入标准——教育性,它包括三项指标,即:具有教育意义,符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求。进而言之,只有那些具有教育意义,符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求的先进文化才能成为课程内容。

其次,从动态上看,课程是课程研制主体传承和创造先进文化的过程。

动态意义上的课程是一种动作,是一种活动。其中的课程研制主体泛指与课程发生关系的所有的人和组织,参与或影响课程研制活动的人和组织。依据课程研制主体与课程关系的亲密程度和对课程研制活动的影响程度,可以把课程研制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所谓直接主体,顾名思义,就是指与课程关系较为亲密、直接参与课程研制整个过程的所有的人和组织,包括课程理论研究者、教科书编写者和审定者、政府官员、教师和学生等以及由他们组成的某些组织。以此类推,间接主体就是指与课程关系不太亲密、以某种方式间接影响课程研制整个过程的所有的人和组织,包括社会团体、雇主、学生家长等以及由他们组成的某些组织。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影响,课程研制主体在其中承担着同样的任务,即传承、创造先进文化。

所谓传承先进文化是指课程研制主体依据判断先进文化的三个标准在现实社会文化中选择、组织先进文化的活动,也是课程研制主体选择课程内容、依某种技术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内容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先进文化跨入课程内容之中,可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先进文化通过课程实施得到最大限度的继承。

所谓创造先进文化是指课程研制主体在传承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以已存的先进文化为基础,依据判断先进文化的三个标准,结合特定的环境、对象等要素生产先进文化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确保先进文化在传承中得以创生,可以确保先进文化做到与时俱进。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篇8

关键词:概念教学;误区;改进;策略

对生物学科来说,概念多而复杂,概念教学显得非常重要。在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上,研究一般策略的比较多,研究具体概念教学的过程则少有涉及。然而,在观察生物日常课堂教学时发现,机械套用概念习得方式进行教学的现状十分普遍,为增强生物概念教学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就概念教学存在的误区和相应的改进策略探讨如下。

一、对机械套用概念习得方式开展概念教学的误区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知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这是哲学上大家比较熟悉的对概念的解释。在理论上,概念的习得有两种主要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一个孩子通过别人指称某些交通工具为“轿车”之后,在以后大量接触交通工具以后,直到能区分开“轿车”和“非轿车”时,我们说孩子就获得了“轿车”的概念,人们把这种在校外学习时形成概念的自然方式称为“概念形成”方式。根据“概念形成”模式,有的老师就将一些概念的实例,比如鹦鹉、鸡、鹰、鸵鸟、鸽子等放在一起,让孩子“探究”出什么是“鸟”,看起来因循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其实只能算是误用而也。杜威明确地批评过这种做法,“概念不是把很多具有特定意义且早被人们完全理解的事物拿来,将它们一个对一个、一点对一点地加以比较,直至排除相异的性质,保留这些事物所具有的核心。”姑且不说我们可能举不完一个概念所涵盖的例子,也不可能列出这些例子所有的属性来一一进行对比,更何况在没有“反例”存在的情况下,何以界定概念的边界?如果仅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来归纳,可以归纳出“生物、动物、脊椎动物、肺呼吸动物”等很多共有特征。可见,将这种方式作为概念教学的前奏,让学生熟悉概念的对象情境,尝试推测概念可能的内涵是可以的,要得出较精确的内涵仍得靠“概念同化”方式――定义的途径。维果茨基也批评过这种传统的机械式概念形成观,将其戏称为“集体照相式”――实例叠加找共性。姑且不说这种机械式概念教学的过程是错误的,即便是真正的自发的儿童“概念形成”方式,奥苏贝尔认为也只能出现在学前儿童身上,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则“概念同化”是概念习得的主要方式。

“概念同化”方式,是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标准属性,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称之为“演绎法”。据其定义,在教学中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定义+举例(正例+反例)”,似乎成了概念教学的两个“标准”步骤。对这种“两步骤”的概念教学,杜威也提出过强烈的批评,“当代所有教育改革都反对从所谓的‘演绎法’入手,反对从定义、分类、解释法则的体系着手,这种反对意见实质上表明,逻辑型知识代表的是较基本的系统知识的、成熟的、专门化较迟的发展阶段;因而当孤立地或作为起点呈现给学生时,逻辑型知识就无意义,而且在教育上是有害的。”维果茨基对这种直接教授概念也持批评态度,并认为直接教授概念实际上始终是不可能的,在教学上是无效的,试图走这条路的教师一般是除了使学生掌握空洞的词语、空洞的言语表达之外什么也达不到。

二、概念习得的活动过程分析

概念的教学过程究竟该如何进行呢?根据皮亚杰的研究,中学生的智力发育已经具备形式运算能力,所以中学生的概念获得不像学龄儿童那样习得概念需要依赖于具体经验的支持,应该主要以“概念同化”的方式来习得。那么,为什么杜威、维果茨基却要批判“两步骤”的概念教学呢?要让学生从真正的意义上理解概念,需要审视概念习得的主要要素:感性(知觉)经验、与原认知结构(已获得概念)的联系、概念的应用。

1.概念习得需要获得完整的表象

从“概念是感知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定义可知,概念是起于经验的,但概念显然不能等同于原初的知觉现实,但就其属性来讲,概念总是指向“所代表的具有共同标准属性的对象、事件、情境或性质”,即概念不是虚无的,概念的习得必须以获得完整的表象为基础。虽然中学生的一般智力水平发展已经达到形式运算能力的水平,但中学生学习的科学概念所指称的实例已经逐渐进入微观的领域,此时概念与所指称的知觉经验就容易脱节,比如“原核生物”“遗传物质”“质壁分离”等,杜威认为此时的概念就易成为“空架子”,概念本身倒成为不可理解的神秘物。奥苏贝尔也特别关注过这个问题,并得出了精辟的见解:“即使一个青年或成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处于抽象的认知发展水平,但在第一次介入一门完全不熟悉的学科领域时,他或者她起初总是倾向于以具体的、直觉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作为成年人,当我们第一次通过别人的讲授来学习一个新东西时,比如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还会体验到这种脱节的苦恼和无效。

中学阶段的生物概念,除少部分可以借助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储备外,大多数的科学概念(如器官、细胞、输导组织、呼吸作用)指称和表征的事物多是解剖、探究或显微的,即远离学生的经验世界,此时提供鲜活的感知对象,供学生观察、探究是极其重要的。虽然一些比较抽象的“大概念”(如遗传信息、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等)看起来好像跟具体的表象无关,但正如加涅所说,它们总得以具象的初级概念为基础,仍是离不开感性经验的,这样形成的概念才是接“地气”的、有生命力的。正如大卫・休谟所说,“我们不可能思考任何我们事先没有通过外部或内部感觉过的东西”;康德也说,“思维无感性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产生表象的方式很多,也不限于实物、实验,像模型、图片、视频等皆可,戴尔将这样的经验称为设计的经验。

2.概念习得需要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逻辑联系

与日常概念不同的是,科学概念是有自己的“标准”和系统属性的,同时概念的意义也会随着认识的深化和新的发现而发展变化,比如基因、中心法则等。一个概念无论是基于什么方式获得,都得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联系起来而习得新概念的意义”,这是通过对概念的定义获得概念的标准属性而与其他概念建立联系的。正是由于科学概念有其标准属性,栖居在学科概念的系统中,成为从上下文结构、语境中获得概念意义的基础,也是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同化学习论及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础。每个生物概念通常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属性和意义,这是从事生物研究的共同体成员间长期交往互动的产物,有些概念还具有较强的文化烙印,比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概念的内涵就与生物分界思想高度相关。因此,通过对概念下定义、举例(包括正例、反例)等方式来明确概念的标准内涵和外延是非常重要的,这正是区别日常概念的关键所在。

3.对概念的真正理解需要在应用中不断发展

概念的应用环节所达成的不只是行为主义意义上的简单的巩固作用。概念是认知和交流的工具,习得概念的目的是用来服务于认知活动的。即便是对概念本身的内涵,也绝非止步于定义,因为概念在从指称到定义及其应用等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当需要习得新的概念或应用概念性知识解决问题等情境时,都涉及已经习得概念的迁移应用,以此来达成对概念的完整理解。杜威认为,“通过这些过程,学习者的概念就获得了整体性、稳定性和明晰性,一个概念就这样形成了”,所以,概念的意义是因使用而更加确定、更加具有普遍性。正如随机通达教学所主张的,“教学要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变式)……使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形成背景性经验”,从而增加认知的弹性。应注意的是,概念的应用不仅仅是限于列举实例的外延,而是指在学习新知识、联系实际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个体将其归摄到某一概念或多个概念下来完成任务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创造性的使用,是深层理解概念、形成概念性理解的重要举措。

三、概念教学的改进策略

通过对概念习得要素的分析,明确了概念教学必备的活动要件,能够理解《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建议,“一方面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也能明白杜威、奥苏贝尔、维果茨基之所以对机械套用概念习得方式开展概念教学进行批判的原因,因为无论是“演绎法”还是“形成式”,都片面割断了概念意义的整体性,前者缺少知觉表象基础,后者背离了科学概念的协商本质――标准与系统性。从理论上看,如班杜拉所言,由于人具有使用符号、存储符号的能力,学习者可以“借助符号”将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给自己经受的经验以意义、形式和连续性”,因此,在概念教学的过程顺序上,注意因学情而灵活调整。

结合日常教学中概念教学的情况,在改进策略上,应重点关注两点:一是概念获得的教学过程要素一定要完整;二是因“概念”施教,重视概念获得的活动顺序。下面重点阐述后者,有三种类型。

如果概念的实例对于学生是有一定的经验和熟悉度的,相当于在实例的上面再建立一个上位的概念,应该采用的教学路径是:举例、激活原有表象指称新的概念名称深入分析归纳表象定义概念的内涵、外延概念的应用。比如人教版关于“哺乳动物”概念的编写就是这样。先举“野马、猕猴、鲸、蝙蝠等这些都是哺乳动物,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为什么都属于哺乳动物呢?”,通过这段文字就完成了概念的对象“指称”,能初步激发学生的原有表象。然后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介绍……”,其实是进一步深入介绍这些对象的表象及特点,并在与鸟类等比较和联系的基础上经过总结上升到“哺乳动物”的内涵,再后是关于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相当于概念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概念“指称”前举出的实例是为了在实例和“哺乳动物”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在阐述“哺乳动物”的实例表象属性时,基于完整性原则,限于篇幅和时间,在教材编写和组织教学时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同时分析少量实例,在初中生物教材中通常如此,另一种方式是先透彻分析一个实例,再采用类比的方法介绍其他实例,这就是原来的动物学、植物学教材编写中大家最熟悉的代表生物法,如鲫鱼、青蛙、鸽子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代表生物,这实际上就是源自德国的案例教学原理。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学校中的概念教学主要属于“概念同化”方式,即便看起来是“概念形成”途径的教学设计,其实最后仍是通过“概念同化”方式介入才能解决。当然,在上面的外延举例中是需要进一步举反例的。类似教学途径的概念还有很多,比如鱼、两栖动物、鸟、性状、真菌等。

如果概念的实例对于学生是完全陌生的,通常是远离生活世界或微观领域的概念,比如减数分裂、转录、翻译、病毒、质壁分离、胚胎移植等,这类概念的教学路径是:转录的“定义”转录的过程应用。在该教学路径中,转录的“定义”其实主要是起到了指称和引出后续的“转录的过程”的作用,如果在学习了转录的“定义”后就让学生复述,其实就相当于机械学习了,因为缺少转录过程的表象,一开始学生是不能理解和关注其准确定义的。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宜在“转录的过程”学习后,需要再细细地诠释、总结转录的概念。

在生物中,总有少数概念是先使用,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定义完形的,这种处理方法相当于“留白”,比如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基因差异性表达”。

综上所述,为养成有效概念教学的自觉性,一是需要在教学设计时优先考虑概念教学要素的完整,二是根据学生对概念实例的熟悉程度来调整教学序列,倘若在教学时能辅以图式组织信息的策略,以充分降低学习时的认知负荷,将会进一步增强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姜文闵,译.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1,155,153,133.

[2][苏]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78-180,186,220,185-186.

[3][美]D.p.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一认知观点[m].佘南星,宋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0,104,288,111.

[4]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2,142.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篇9

关键词:概念教学;数学本质;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70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数学教学不应该局限在课本知识的某个内容里,应该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肯定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一、生活实物助力概念建立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客观世界,运用于客观世界。离开了客观存在,离开了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感觉经验,数学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成准确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觉材料。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观察有关的事物、图示、模型的同时,获得对所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逐步认识本质,建立概念。

就拿笔者在教学中的举例来说,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用电影票上的排号引入;“负数”可用零上几摄氏度与零下几摄氏度、前进几米与后退几米、收入多少元与支出多少元等这些相反意义的量来引入,这些都是身边的实例,同时也可以结合图示的直观进行分析,让学生看到也感到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

恰当地联系数学概念的原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目的意义,弄清楚每一个概念是从什么问题提出的,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用故事引入概念

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引入相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无理数时,教师可以介绍希勃索斯为坚持真理而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竟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并且爆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学习勾股定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或者通过介绍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的建议――向宇宙发射勾股定理的图形与外星人联系,并说明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于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的,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兴趣和自豪感,引入课题;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是如何想到用坐标系来把几何图形与代数方程结合起来的。学生会在惊奇、自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接受这些概念。

三、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

初中数学概念有很多与以前学习的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在比较它们异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概念。类比不仅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引入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引入时,笔者就是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小学中分数通分、约分的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的。这样的引入不仅回忆旧知识,同时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又如,学次函数时,可以类比一次函数的概念得到定义,并类比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究方式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通过类比旧概念来学习新概念,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两个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两个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四、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抓住种概念的本质特征(即种差)进行讲授便可以建立起新概念,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四边形后,只要把平行四边形的条件特殊后便可引入菱形、矩形、正方形。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同一数学概念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但在同一数学体系中,一般只能采用一个定义。事物方面的本质属性,可以由所给的定义推出,作为性质定理处理。这样分析后,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对知识的掌握很有条理性。

五、从数学的本身内在需要引入概念

在学生的历程中以及人类史上数学的发展,概念都是在不断的需求中引进的。比如人类起初没有数的概念,便用结绳的办法计数,当有了自然数的概念后,计数问题解决了,可是在减法中自然数不能满足,便引入负数。当做除法时,整数不够用了,便引入了分数,使数扩展为有理数。但进一步学习,计算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时就不是有理数了,又引入了无理数。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确实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的一步步需求一步步满足,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依照上面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学生容易接受。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篇10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数学。这种数学由数学家事先组合好,他们知道每个部分是如何配合的,其中每一部分的用处又是什么,但是对学生却没有介绍这些秘密的知识,因而在学生看来,所获得的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孤立的砖块。”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分析的砖块最终究竟建造什么样的大厦。”

“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机会就是所谓的应用,其实就是作问题。这不可能包含真正的数学,留作问题的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虽然已经精心培育了一个世纪,但其最低水平就是将一般陈述中的参数代以特殊值或是至多思考一下理论的模式。”“面对现成的数学,学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复制。所以要使学生活动,就必须以所谓的应用来补充,从理论上发现或简化,或是对一般参数作简单代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违反教学法的颠倒。唯一与教学法有关的要素――题材的分析被抛弃了;学生面对的只是分析的结果,或是看着知道结果的老师将被分析的内容再放在一起。”

以前,有很大一部分人把数学看成是处理数量、大小和形状及其相互关系的事实和步骤,掌握了这些事实和步骤就等于懂了数学。传统的数学教育工作集中于知识内容方面,人们根据大量的学科内容来规定学生应该了解什么,并且根据学生掌握的内容的多少来判定他掌握了什么知识。这种观点认为,学数学就是以某种连贯的顺序掌握一系列的事实和步骤,这些内容构成数学的主体。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我认为学数学就是“做数学”。

一、何谓“做数学”

所谓“做数学”就是把注意力从传统的集中的数学内容方面转移到数学过程方面。亦即强调数学知识在人脑中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的教学。“做”,即制造、从事某种工作、活动的意思。“做数学”就是把数学教学视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所谓“活动”,就是在人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有意识、有目的改变世界,以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方式来实现的。活动由一系列动作构成,代表有机体与个人的整个技能。活动不仅指认知能力,还指意向能力。数学教学看作数学活动的教学,意指教学中应把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让他们与周围的世界(包括教材、教师、同学以及客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作用,亲自动手去解决呈现在他们眼前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增长他们的才干,发展他们的个性。

“做数学”不仅要反映数学活动的结果──理论,而且还要反映得到这些理论的数学活动(如探索、猜测、鉴别、表达、解决、构造、讨论、反思、使用、调查、发展、预告、比较、分析、排序、抽象、符号化、一般化等)及具体的思维方式(模型设计、抽象化、最优化、逻辑分析、数据推断、符号运用等)。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数据化。

二、“做数学”的特征

一是在数学教学中,应把学生作为思维认识的主体。如果可能,每个人都应参与数学,亲自体验一下数学。参与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积极地参与发现工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猜测来实现的。二是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聚集、发现和产生,而不是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教条式的灌输给学生。这里强调的是发生,而不是强加于人。我们并不断言,信息式的知识没有价值。这些知识只有在有目的的活动中才是有用的,因而显示出其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做”比“知道”更深刻地掌握知识。

三、“做数学”的本质

玻利亚对“做数学”的本质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一名积极从事数学研究的数学家来说,数学有时就是一种猜测的游戏;在你证明一条数学定理之前必须先作猜测,在你深入细致完成证明之前,也必须先对证明的思想作出猜测。”因此“做数学”的实质是认知发现活动,而不是吸纳性活动。”“做数学”的方法远非只是计算或演绎,还包括观察模式、验证猜想和评估结果。“做数学”的实质是把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效应转向运动效应。

四、怎样“做数学”

所谓“做数学”就是从做中学,不仅要注意数学的内容方面,更要注意数学的过程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一、知识结构的建立、推广、发展的过程;二、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规律的概括、发展过程,在过程中展开学生的思维,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具体的讲,在概念教学时,或者从实际例子出发,经过分析逐步抽象出概念来,或者是通过所学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某个适当概念,通过同化来学习概念。前者要经历辨别、分化、抽象、概括等心理过程,后者要体现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学习概念,分化都是必要的步骤。

在数学定理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弄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了解它们呢的用途、应用的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有个过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地发展,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

对于能力的培养,特别注意使学生逐步学会怎样从实际例子和已知知识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怎样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怎样进行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

五、“做数学”的目的

最终是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化”。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简言之,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