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电气自动化十篇农业电气自动化十篇

农业电气自动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8:34

农业电气自动化篇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农业;水利;应用

引言

在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利用科技手段和人工智能化手段来促进生产和发展。我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强国。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农业水利工程之中,能够使得水利工程作业的效率得到全面性提升,让农业施工更加便捷。因此,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水利中的应用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但从目前的市场应用趋势来看,机电自动化技术依旧有不够成熟的之处,在广泛应用和广泛推广方面依旧存在诸多的不足。所以,想要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在应用方法以及应用形式上还需要结合其整体应用的情况,因时因地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合理应用。这样。才能更加突出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效率。

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农业灌溉和蓄水上的应用

1.1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在进行农作物的整体应用中,需要对很多植被进行浇灌。尤其是水稻类的作物,如果浇灌的水不足或者是未能及时性的浇灌,很容易使得水稻的整体产量出现下降。而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全面浇灌就能十分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结合灌溉的需求,对移动灌溉桩进行设计。根据不同地采光成都以及种植区域的变化情况,对农作物的整体蓄水量以及变化情况进行自动化设备的精准性控制。[1]而且,可移动灌溉桩采用散喷的方式,能够根据农田的整体灌溉和移动实现突变。这样,为了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灌溉的及时性以及合理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利用了水利资源。现在很多农田的灌溉已经逐步开始推广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在使用方法上,其利用pLC编程自动化技术,对水力灌溉的速度、灌溉的密度都进行了精准性的控制。这样,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全面应用过程中,农业水土的灌溉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显著性增强。而且,对于农田的整体丰收也具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

1.2农业蓄水中的应用

对于大多数的农作物而言,蓄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传统地蓄水方式一般是采用修建水库来进行蓄水。但这种方式也存在很多的被动性,尤其是遇见连续高温、干旱的天气,水库中的水会不断蒸发,其后将很难满足农业蓄水的需求。因此,为了能够让农业蓄水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可以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采用南水北调等方式保证干旱区域的水量充足,同时部分地区也会尝试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冰蓄水等方式对冰雪进行收集,然后利用pLC自动化编程,设置一个峰值。这样,就能使得农业蓄水的优势得到全面性地发挥。[2]但在机械设备的传动过程中,动力的不足最容易导致出现机械性地故障。尤其是在传送带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传感中,其传感的方式以及传感器的形式都在逐渐地发生改变。同时,在传感的结构上,需要结合硬件以及软件的需求。将传感技术逐步地应用到自动化中来。这样,在多层面的传感信息中,其传感的结构性以及紧密性会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其相应地可靠性以及抗性也会更高。在不同的指标数据中,其运算器的微处理数据以及价值性的信息也会根据处理结果和的指令做出自动性的修复。这也是单机片液压传动技术的优点。当然在利用单机片进行机械传动时,也需要将其机动性全面的发挥出来。可以根据传感的需要,在多个位置和节点设置相应的液压传动机制,并利用pCL将传动的数据显示出来。这样,其机动性价值也能逐渐地体现出来,其蓄水的效率也会因为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全面应用而得到显著性的增强。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水利检测和无土栽培上的应用

2.1农业水利检测上的应用

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水质频频受到污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酸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水利工程的检测。而且部分水源在收到重金属的污染以后,必然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同时,水质的不达标在短时间内没有一个固定的检测标准。很多农民并不能意识,水质有问题,等到农作物受到污染,产量过低时才能发现相应的问题。在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中,首先在机械硬件上需要做好外部设备的检验和传动系统的复查。同时,在外设i/o接口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硬件体系的对接,并根据传感器的需要,将扩展的接口进行全面性的延伸,这样其硬件设施体系在输入传感信号时,才能获取更为明确以及精准的指令。在自动化技术方面,需要对微处理器以及pCL控制器进行软件系统的处理。这样,在输出口的端口中可以根据单元结构点进行设备的点对点对接。最终达到一个良好的技术结合效果。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对水质进行快速的检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农民的灌溉以及水质的检测提供相应地便利性。通常情况下,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提供多项指标的数据。如果出现水质不好,或者是不达标的情况,就要停止进行灌溉。在进行水质的整体检测中,需要分析和对有问题的水质进行标记。这样,相关治理人员就能及时性对其进行治理,也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快速的找到污染源,并进行快速和准确的切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当地的水质安全,也能从根本上找到水质污染的问题,从源头进行优化和解决,最终使得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水利上的检测应用效率得到显著性地提升。[3-5]

2.2无土栽培上的应用

无土栽培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其不仅能够节省土地资源。同时,在全面地栽培种,还能减少对水质的需求量。因此,为了能够使得无土栽培的负担降低,在进行自动化水利工程的灌溉中,需要结合其栽培的形式以及栽培的方法,对很多荒芜的地方或者是不具备栽培条件之处进行多样化的栽培。而引入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作物的状况、控制营养液的多少,及时的观测农作物的成长情况。同时,在水力的灌溉和播种方面利用自动化技术,能够大大降低工作人员在整体工作中的难度。同时,还能让农民节省体力,并且少操心,却多了收成。这对于很多农作物种植者而言具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和价值。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十分良好,在进行传感技术的全面使用中,需要结合实际的生产以及需要,对单机片硬件机械设施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和加工,同时还要将液压传动技术的优越性全面的发挥出来,做到机械与电气自动化全面性的结合。这样,在未来的机械自动化体系的构建中,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才能游刃有余,前景巨大。最后,电气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协助科研人员开展实验、对比实验数据、设置实验环境、提供实验方案,让自动化技术在水利农业中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6-8]

农业电气自动化篇2

党中央、国务院几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国务院决定在农村水电资源丰富的地方,积极开发农村水电,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七五”至“九五”期间全国建成了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指出发展农村水电、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国务院批准“十五”期间全国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是在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上,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建立五年一个台阶滚动发展的机制,建设不断充实内容、扩大范围、提高水平的农村电气化。“十五”期间要求乡、村通电率均达到100%,户通电率达到98%(牧、少、边、偏地区达到95%)以上,供电可靠率达到95%以上,晚高峰用电保证率达到90%以上,人均年用电量和户均年生活用电量均超过500千瓦时(牧、少、边、偏地区人均年用电量和户均年生活用电量分别超过400、350千瓦时),线损率低于12%,丰水期小水电代燃料面达到20%。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地方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的认真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取得重大效果。截至2005年底,全国建成4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超额2.5%全面完成了国务院部署的“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

“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60万千瓦,占全国农村水电新增装机的2/3,4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平均每县新增装机2.6万千瓦。2005年全国农村水电装机达到4380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的37.6%,年发电量1380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发电量的34.9%。农村水电发电量占我国可再生绿色能源发电量的99%。410个电气化县的平均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99.37%和98.79%;人均年用电量达到644千瓦时,增长了86%。带动全国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6万公里、110千伏及以下高压配电线路18万公里;新增机电保灌面积450万亩;解决了600万人口及8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5年中治理了上万条中小河流,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有1100万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累计解决了10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电气化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1%,是全国年均增速的1.5倍;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总增加值的比重增长了9个百分点;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1%。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4%,比全国比重高10.1个百分点。电气化县电视机普及率超过90%,学龄儿童入学率普遍在95%以上,X光机、B超机、Ct机等医疗设备进入农村卫生院所,电化教学手段进入山乡中小学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410个电气化县1.3亿农民5年人均年纯收入增加592元,年均118.4元,农村水电建设贡献率达23.1%。

新时期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对于推动农村水电发展,改善农村能源结构,解决广大农村用电,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和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重大成效

(一)中央高度重视,地方统筹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和谐协调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将农村水电列为覆盖千家万户,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更显著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要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要求启动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加快试点进度,扩大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讲话要求加强农村水电建设,要求:“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把农村水电建设同经济建设、江河治理、生态保护、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进一步搞好治水办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与任务,是搞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工作的根本保证。

各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把水电农村电气化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水利部制定了《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2001-2015年发展纲要》,颁布了《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水电农村电气化验收规程》,下发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并认真实行分类指导。国家有关部委加强指导、紧密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加强和改善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农业、水利、能源和生态建设,出台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调动社会办电和农民办电的积极性,精心组织实施,依法监督管理,推动水电农村电气化和谐协调发展,惠泽农业、农村、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解决广大农村用电,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

4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8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85%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亿多人口,近200万平方公里。410个县中有13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有162个少数民族县,有28个县位于祖国边陲。

410个县经过5年电气化建设,到2005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151亿元,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60万千瓦,占全国农村水电新增装机总数的2/3。累计解决了10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水电资源的开发,提高了农村用电保证率,有效降低了电价,大大提高了广大山区农村的用电水平。截至2005年底,4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人均年用电量由2000年的347千瓦时增加到644千瓦时,增长了85.6%;户均年生活用电量由2000年的318千瓦时增加到547千瓦时,增长了7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055元增加到2647元,增加592元,平均每人每年增加118.4元,农村水电建设贡献率达23.1%。国内生产总值由6071亿元增加到1.15万亿元,年均增速16%,是全国的1.78倍。县财政收入由368亿元增加到696亿元,年均增速17%。5年内有1100万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解决分散、边远、贫困山区的用电问题,是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云南省解决农村无电、缺电问题成效显著。他们选择在华坪、文山、普洱、德钦、永德等46个边疆民族贫困县,启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经过5年建设,投入40亿元,建成于高山峡谷的众多小水电,解决了60多万无电人口用电和500多万人口缺电问题。2005年,46个县人均年用电量由2000年337千瓦时提高到588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由350千瓦时提高到430千瓦时,分别提高74.5%和23%。户通电率由96.1%提高到98.7%。包括云南在内,西藏、青海、云南、广西、四川等省区结合少数民族无电乡村光明工程进行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解决了近4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使农牧民一步跨千年共享现代文明。

水电农村电气化推动了农村水电发展,改善了能源结构。2005年全国新增农村水电装机530万千瓦,超过三峡电厂投产的7台70万千瓦特大型机组。目前在建规模1770万千瓦,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全国电力建设总规模。截至2005年底,全国水利系统水电装机容量达到4380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的37.6%,年发电量1380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发电量的34.9%。农村水电发电量占我国可再生绿色能源发电量的99%。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村水电资源开发量始终占全国水电资源开发总量的30%-35%,农村水电开发量长期占全国电力总量的8%-10%。

农村水电分散布点、就地开发、就近成网、成片供电,普遍形成了以110千伏网架为骨干的结构比较合理的农村水电自发自供电网,绝大部分与国家大电网联网,进行电力电量交换,按照独立配电公司的体制运营。这种体制符合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的需要,符合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方向和国际社会联合电网分布式供电的要求。我国开发农村水电较多是四川、广东、福建、云南、湖南、广西、浙江、湖北、江西、重庆、贵州、新疆等省(区、市)。2004年四川农村水电发电装机达到570万千瓦,年发电量230多亿千瓦时;云南分别为400万千瓦、140多亿千瓦时;湖南农村水电发电装机和年发电量分别为370万千瓦、110多亿千瓦时;广西分别为250万千瓦、近100亿千瓦时。四川、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农村水电发电装机和年发电量均占所在省区电力总量的1/4以上,110千伏及以下配电设备容量、线路及资产占所在省区总量的1/3-1/2。中国农村水电为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电力支撑和保障,是这些地区实现电力普遍服务、直接惠及“三农”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全国电力供给,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紧张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多种形式发展农村水电,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发展中,多种形式发展农村水电,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效果显著。

----从一个村看:

江西铜鼓县红苏村全村468人,建成股份合作制农村水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3085千瓦,年收入220多万元,年人均达4700多元,全村1/3的农民成为水电工人,红苏村由原来靠山吃山的“林业村”,变成了借水发财的“水电村”。

湖南桂东县沤菜村将国家扶持资金量化为贫困农户的股权,实行股份制办电,使农民长期稳定地从农村水电站直接获得分红收入,每年人均分得红利200-300元,目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108元,比1999年的506元翻了两番多。桂东县水庄村通过建设水庄农村水电站,除保证农户年分红200余元外,年满60岁的老人可领到一份“养老补助”,还为全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其他公益事业提供资金。

四川峨眉县龙洞村建成9座股份制农村水电站,年收入85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和村集体利润近70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400元,其中农村水电提供1900元,占56%,进入市级小康村行列。

福建南靖县金山镇河乾村实行股份制办电,共建成农村水电装机1.1万多千瓦,年提供村财政收入120多万元,占村财政的2/3。全村用自家的廉价电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小型企业100多家,以及投资上亿元的企业2家、上5000万元的企业6家、上100万元的企业30多家。年创工农业增加值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90%以上。近80%的劳动力到企业务工,形成了农民“上班族”。2004年全村人均用电量1000千瓦时,户均生活用电量2120千瓦时,家家实现了小水电代燃料;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小水电及相关产业贡献率达80%。河乾村由贫困村变成了“工业村”、“亿元村”,变成了全省的“文明村”、全国的“造林绿化千佳村”。

四川彭州市宝山村是一个位于大宝山区的600多户、2000多人的贫困山村。上世纪70年代在国家的扶持下,由农民集资3万余元建起了一座100千瓦的农村水电,尝到了有电的甜头。8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投资500万元,其中贷款300万元,其余资金由农村集体和农民筹集,建起了当时全省最大的村办电站,装机1600千瓦。从此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水电,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经济基础越打越牢,致富路子越走越宽。1994年以宝山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建立了宝山企业集团公司。目前全村约900个成年农民都是集团公司职工,外聘职工300多人,职工总数12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有68人。集团公司下辖5家分公司,24个子企业,总计固定资产5.4亿元,流动资金3600万元。现己形成以农村水电为龙头,旅游为重点,建工建材与山珍食品、化工与建筑为两翼的集团化公司。其中水电开发分公司己在外地开发农村水电15座,总计装机12万千瓦。目前全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500多元,人均年产粮1200斤,年实现工农业增加值5亿元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占98%。几年前宝山村就已无贫困户,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福建永春县美岭村1979年人均纯收入只有70元。1988年成立泉州市首家村级党委会。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从建成1座320千瓦的农村水电起家,以电养电,以电兴业,滚动发展,1993年,建成泉州市最大的水泥厂,年产量30万吨,并在泉州市区购地50亩创办了美岭商贸大厦。现全村发电装机达到2.2万多千瓦,2004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本村用电量7000万千瓦时,包括外来员工人均用电量2.8万千瓦时,户均生活用电量5357千瓦时。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从山沟里崛起,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美岭集团,农民全部成了工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4村民人均收入2.4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530万元,村财政收入4580万元。2001年以来,投入1.2亿元发展教育,创办全县首家村办高级中学;投入1300多万元美化环境和增强文体、保健设施;投入1500多万元铺设水泥公路38公里。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取400元福利费,全村累计用于扶贫济困资金达2000多万元。美岭村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成为我国山区脱贫致富建小康的一面旗帜,全国已有30多万人次到美岭村参观学习。美岭村党委书记苏新添先后当选为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中央候补委员。

----从一个乡看:

湖南郴州北湖区南溪乡有987人投资入股开发农村水电,每人年均分红1000元;有102人当上农村水电企业员工,年增收98万元,人均9600元。之外有440人参加农村水电工程建设,增加收入170余万元,人均4000元;全乡4685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6元。

福建德化县大铭乡由乡政府用集体资产提供无偿担保帮助农户贷款兴办农村水电,做到家家都有农村水电股份,户户都有农村水电分红收入,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486元,其中农村水电提供1394元,占2/5。

福建建阳市黄坑镇依靠充足廉价可靠的农村水电供电,使当地的竹、木制品加工业成为支柱产业,农民卖一根毛竹通过电力深加工售价由10-15元增至40-60元,增长好几倍;带动乡镇企业发展,除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外,为乡镇集体年创利润700多万元,为镇财政年创税收60多万元。

安徽太湖县北中镇农民在农村水电站工程建设中,投入劳动工日2.5万余个,增加收入75万余元,每个劳动日增收30元;利用电站库区水面养殖,年均增收10余万元;转移剩余劳动力1万余个外出务工,2005年创收6000余万元。

甘肃临夏县刁祁乡通过农村集体和农民集资开发农村水电,实现了全乡户户通电,除免费向学校、五保户供电外,对农村用电实行0.25元/千瓦时的优惠电价,每年减轻农民负担30多万元,平均每户70余元。

----从一个县看:

湖南桂东全县有85个村利用扶贫资金入股开发农村水电,每村每年可获收益2-7万元,除农民增收外,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这些年来,桂东县共投入近4亿元资金实行股份制办电,全县17万人中有占23.5%的4万农民以多种方式入股(包括土地入股)参与农村水电开发,每年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180多元。此外,这些年来,农民在农村水电建设中打工共约获得报酬8000万元,农民在农村水电建成后当农村水电企业工人共约获得工资302万元。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的桂东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80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8%。

四川射洪县是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80%的农业大县。实行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农村投劳投料“三三制”办电和股份制办电,建立和发展县级农村水电企业,农村水电装机达到9.8万千瓦,年发电量5.1亿千瓦时。充足的农村水电能源在保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在“化”字上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上做文章,成为可能。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中围绕解决“三农”难点问题,着力实施“六通三化”工程,实行农村水通、电通、路通、气通、电话通、光纤电视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生活小康化。首先,实现了镇镇通电、乡乡通电、村村通电、社社通电、户户通电,百万人口的大县无一户不享受农村水电能源的光明,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实实在在地成为惠泽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光明工程;其次,推动了各种经济成份的工业企业、加工企业及服务行业竞相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延伸、扩展和完善,小型农副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星罗棋布;第三,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省道为主线、县乡村公路为骨架的交通网络,农村固定电话入户率已经超过10%,部分村社已经用上自来水,农业灌溉条件不断完善。射洪县的“三农”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3元,比2000年增加818元,年均增长速度8.63%。

浙江景宁县通过股份制开发农村水电,使景宁山区畲乡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水电站118座、装机20余万千瓦,人均拥有装机1.4千瓦,景宁县18万人中有5万人是农村水电企业的股东,直接或间接参与农村水电开发建设与运行生产的人数占到全县总人口的50%以上,景宁县人均拥有装机容量和外出投资办电的装机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水利部授予景宁县“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的称号。

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全面推行股份制集资办电,有14个乡镇,镇镇都有农村水电,40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农村水电股份,240个自然村,年年都分享农村水电红利。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73元,其中农村水电贡献1555元,占41%。田螺坑村630人,建成一座890千瓦的股份制农村水电,除村民低价用电平均每户每年可减少电费支出800多元外,每户每年可分得红利1000元,还用农村水电收入兴建小学教学楼和教师宿舍,对考入县级高中的学生每人每年奖励500元。洛阳村890人,建成的900千瓦农村水电站,年均收入90余万元,成为村集体的稳定收入来源,除增加农民收入外,用电站收入进行农村小康住房改造,每户补助1万元,还建立健全了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农民的医疗费用全由村集体支付。乳源县在国家的扶持和政策引导下,通过股份制开发农村水电,壮大了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大部分农村的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乡村道路、有线电视等,都主要由村集体支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广东乳源县以农村集体和农民为主建设的20余万千瓦农村水电,总投资12亿元,其中国家扶持资金投入8630万元(含中央、省、县)占7.2%;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9100万元(含集体积累出资、农民投工投料投资和“相关补偿”、土地使用权入股),占7.6%;引资投入1.44亿元,占12%;贷款8.78亿元(含银行贷款、扶贫贷款、信用社贷款、民间借贷),占73.2%。农民从农村水电分红额中,农村集体股权(包括“国家扶持”量化给农村集体的股权)分配给农民的占60%,农民股权(包括“国家扶持”量化给农民的股权)占40%。

综上所述,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中,许多地方都贯彻落实国家优惠政策精神,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农村集体和农民办电,以及引入国资、民资、内资、外资直接投资和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兴办农村水电,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业增效,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发展,直接间接地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县级财力,推动农村与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各地通过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带动了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5年间,电气化建设共带动全国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道路近6万公里、110千伏及以下高压配电线路18.5万公里。广大山区农村用电、饮水、交通、通讯、电视、广播、教育、文化、卫生等条件均有明显改善。

4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经过5年建设,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总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1.8%提高到2005年的60.8%,增长了9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6%和17%,2005年县财政收入达到688亿元。其中浙江、广东、福建、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12个省176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工业增加值比重由55.6%提高到68.6%,增长了13个百分点。水电农村电气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换,带动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县财政收入增加,增强县级财力,推动农村与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福建永春县,在全国率先发展农村水电,有“农村水电发祥地”之称,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全国农村水电一面红旗”。2005年农村水电装机达11万千瓦。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4%。水电农村电气化进一步带动了工业园区迅速发展,全县新办工业企业200多家。现有三资企业216家,投资总额人民币17亿多元。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0.24亿元,年均增速14.1%;县财政收入4.1亿元,年均增速15.8%。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是农村经济的支撑,直接惠及“三农”。水电农村电气化推动农村和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126元。

位于长白山麓、鸭绿江中上游与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隔江相望的吉林临江市,经过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万千瓦,达到4.3万千瓦。全市户通电率达到100%,人均年用电量1468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718千瓦时。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9%。一幢幢带有现代化气息的工业厂房,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农村水电和相关产业年创税利近1000万元,安置就业人员2028人。主导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周边其他二、三产业、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乡村公路建设。为建农村水电而筑路178公里,受益68个自然屯,从根本上解决了7900余户农民出行难、生产资料调入难、产品运出难的“三难”问题,结束了当地农民肩挑背驮的历史,为农村的土地开发、矿产开发、渔牧渔业开发、旅游开发、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和商品流通铺平了道路。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7.43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经过4年电气化建设,农村水电装机达到4.1万千瓦,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户通电率100%,人均年用电量847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707千瓦时,二、三产业增加值占一、二、三产业总增加值的比重为77%。虽然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越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决不能削弱,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2880万斤,比上年增长2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4亿元,增长5.8%。农村水电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5%,8000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60元。

地处湘西南边陲的湖南蓝山县,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中,通过“政策启动,服务推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四轮驱动,农村水电蓬勃发展。2004年农村水电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农村水电及相关产业年创工业增加值4.5亿元,对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由2000年不足10%上升到现在的30%。农村水电年创税利5000万元。湖南郴州市农村水电是市、县两级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重要来源,年上缴税金2.35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15.3%。

地处鄂西北山区的湖北保康县,建成小水电90多座、装机5.6万千瓦,2004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年销售收入4850万元,上缴税金超过1000万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陕西岚皋县农村水电年创税金占县财政收入的33%,对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5%。广东农村水电是县级主要税源,连南瑶族自治县农村水电年上缴税金3500万元,占全县税收的56%;乳源瑶族自治县农村水电上缴税金占33.7%,始兴县占22.5%,电气化县皆成为水电型财政县,对于增强县级财力,推动农村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川三台县通过“九五”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和“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农村水电成为县域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依托可靠、廉价的农村水电能源,“三高”农业和乡镇企业跃上新台阶,主要农副产品产业分别进入全省10强和全国100强,被列为全省、全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当地资源建厂,形成了黄磷、氮肥、蚕丝、棉纱、蔗糖、制盐、榨油、膨润土、饲料、竹草编制、食品加工、农机等工业体系,涌现出省级以上先进企业16家;发展了各类外资企业26家,利用外资5000多万美元。农村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县域产业结构逐步由单一的二元经济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跨越。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8.68亿元,人均3244元;财政收入2.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5元,比进行初级电气化建设前的1995年488元,增长2347元,剔除物价指数影响,同比年均增长速度11.59%。

美丽富饶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通过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增强了供电能力,改善了供电条件和供电质量,有力地推动了各县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电矿结合”的实施,有力地开拓了电力市场,提高了用电水平。以林化、林板、林纸为主的林产工业;以建材、冶金为主的矿产工业;以制糖、制茶、制盐、果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等,带动农村经济迅速振兴,改善了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使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家庭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科技含量高的种植业、养殖业蓬勃发展。依托民族、资源、区位三大优势发展的以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边境风光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创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4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5万人次,仅旅游业收入即达21.65亿元,旅游业正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和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五)促进江河综合开发治理,科学利用、节约保护水能资源,实现水资源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利用

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始终坚持治水办电相结合。5年来410个县治理了上万条中小河流,增加水库库容128亿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增加机电保灌面积450万亩,解决了600万人口及8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发展了以农村水电为龙头的山区水利,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发展,2004年4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粮食增产92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总数的11.87%。陕西省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推动小型提灌喷灌发展,灌溉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目前全省机电排灌站达11286处,装机容量71.1万千瓦,2004年粮食增产21.4亿斤,其中13个电气化县增产3.3亿斤。

同时坚持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节约保护水能资源,实现水资源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利用。云南省实施梯级综合开发的中小河流近100条,已建和在建中小水电发电装机167万千瓦,实现了上游建库中游发电下游灌溉,保护河流生态用水,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湖北省24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经过5年建设,治理了中小河流500余条,实现梯级开发增加水库库容3亿立方米,对提高下游防洪、灌溉、城乡供水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带动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2432平方公里。

河南省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中,注重流域龙头水库建设,既保证枯水期河流生态用水和沿河群众生活用水需要,又提高梯级水电站发电效益和电能质量。栾川县在伊河境内建设了金牛岭水库电站,坝高41米,有效库容2260万立方米,装机4000千瓦,对伊河天然来水进行了有效调节,解决了枯水期河段断流现象,同时形成1000余亩水面改善了当地小气候,并为栾川旅游事业发展带来新的亮点。广西永定县在永定河、金丰溪梯级开发的小水电除发电外,充分发挥水库的调节作用,改善了下游岐岭、下洋等乡镇的防洪、灌溉、供水条件,利用城区小水电的水库回水湖面,改善了整个县城的水环境。

吉林省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中重视农村水电梯级开发,突出发电、防洪、灌溉、养鱼和旅游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促进人水和谐相处。长白县通过梯级开发农村水电,合理配置水资源,增加水库容量,提高发电出力,保障枯期电量,使冬季用电问题得到解决,并变提水为引水向长白县城年供水量730万立方米,每年节省电费30万元,同时增加下游农田灌溉面积4000余亩,而且解决了220个自然村屯的供水问题,保障河流生态用水,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了水资源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利用,同时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六)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森林覆盖率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10个水电农气化县1.6亿多人口、4000多万户城乡居民比较普遍地用电做饭、烧水,其中800多万户居民在丰水期全盘实行小水电代燃料,一年保护生态环境用电200多亿千瓦时。据典型调查测算,一年减少薪材用量358万吨,减少煤炭用量136万吨,减少秸秆用量152万吨,实现生态保护面积3800万亩,其中,巩固退耕还林1300万亩,保护森林植被和天然林面积234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万亩。2005年,410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农村水电发电量相当于2200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3300万吨二氧化碳和其他大量有害气体。2005年4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33.89%,约为全国森林覆盖率的2倍。陕西、湖南、广西、黑龙江、安徽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平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2.55%、54.96%、57.21%、62.32%、69.32%。吉林省7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80%,为解决群众烧柴困难而成立多年的烧材办公室撤消了,往日堆积在房前屋后公路两旁一片片的柴禾垛不见了。

湖南江华、汝城、宜章等县将农村水电开发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以水发电,以电护林,以林涵水,良性循环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宜章县莽山林场,有伐木工1200多人,过去以伐木、林产品加工维持生计。在电气化建设中,林场在林子坪修建一座中型水库,并在下游开发了5级电站,装机1.6万千瓦,既解决了林业职工的生计和工作经费问题,也解决了生活用能问题。过去的伐木工变成了今天的植树造林人、森林的守护神

地处四川盆周山区的雅安市,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以来,一年减少燃煤3.67万吨,减少燃柴6.5万吨,减少燃草10.4万吨,减少一氧化碳排放量9.4万吨。几年全市累计少砍活立木230万立方米,相当于少砍天然林5000亩或薪碳林20多万亩。全市85.9万亩退耕还林面积,88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1186万亩天然林面积,194万亩防止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成为四川省第一个部级生态建设示范市。九寨沟、海螺沟、峨眉山、康巴草原等著名风景区,所在地都是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居民做饭、取暖都用上了小水电,对美化景区环境、改善旅游条件、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贵州普安县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与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紧密结合进行,用清洁、廉价的小水电替代薪材和煤炭,减少森林砍伐,减少污染排放,解放农民、妇女劳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配套开展“五通、五化、五改”(即通电、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电气化,改路、改电、改厨、改厕、改厩),建设文明优美村寨,实现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全省全国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水电农村电气化的建设与小水电代燃料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在林纸工业每年消耗木材90万立方米的情况下,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74.9%,既为林纸工业作为省、市、县的重要产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又实现了“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四川峨眉县龙洞村,从吃“木头”,走上吃“水头。千百年来,村民为了吃饭烧柴,成年累月上山坎树,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过去仅该村雷洞坪一带,每年砍伐树木都在100亩以上。如今在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的基础上继续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家家用电做饭、取暖,不再砍树烧柴,群山叠翠、四野漫绿,山更美了,水更净了,天更蓝了,草更青了。

(七)推进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建设、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繁荣稳定、增强民族团结

4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经过5年建设,电视覆盖率超过95%,学龄儿童入学率普遍在95%以上,X光机、B超机、Ct机等医疗设备进入农村卫生院所,电化教学手段进入山乡中小学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建设收到显著成效,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发展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中直接受惠,用上了现代生产和生活设施,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分享了祖国改革开放成果,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人民群众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事业。

青海省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中,紧紧抓住“六小”工程的实施,解决了116万人、56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96平方公里;实施草地示范项目9.8万公顷;在东部几县建设淤地坝,进行防洪减灾,完成灌区配套节水改造面积25.4万亩,兴修水梯田291万亩,营造水保林425万亩。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亩草产能力,合理控制了载畜量,使灌溉、供水、发电为一体的多功能水电网络基本形成,农牧业生产发展了,创业门路多了,收入增加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新疆自治区布尔津县的农牧民人均用电量、户均生活用电量、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323千瓦时、215千瓦时、6.1亿、2255元提高到2004年的766千瓦时、422千瓦时、11.9亿元、3342元,增幅分别达到137%、96%、95%、48%。用电量、产值的成倍提高和收入的快速增长,改变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了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内蒙古多伦县通过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农牧民村民小组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设备,97%的住户看上了电视,72个村都配备了电教设备,用电视手段进行农牧业科技培训,边远地区苏木等乡镇全部接通了程控电话,家用电话和手机进入普通农牧民家庭,极大地丰富了边疆地区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边疆地区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46个边疆民族贫困县经过4年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15.2亿元增长为2004年的443.9亿元,增长40.8%;,工业增加值由40.9亿元增长为88.7亿元,增长117%;农业增加值由107.7亿元增长为157.8亿元,增长46.5%。工农业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地方工业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边疆广大农村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

(八)推广中国经验,扩大国际交流,促进世界小水电发展

我国开发农村水电,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消除贫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推广中国发展小水电的经验。国际小水电网总部设在中国杭州,联合国工发组织也在中国杭州成立了国际小水电中心。

2004年4月16-18日,第二届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小水电南南合作会议在中国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印度、乌干达、阿根廷等30个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近200名代表在杭州、郴州参加南南会议,共同探讨“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2004年12月10-12日,国际小水电组织在中国杭州召开了庆祝国际小水电网成立10周年会议,同时召开了国际小水电基地会议、第八次国际小水电组织协调委员会会议、小水电发展与政策研讨会。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代表70多个国家的330多家组织,对国际小水电组织在过去10年里为推动小水电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所作的贡献表示高度赞赏,一致通过了国际小水电组织成立十周年宣言。

宣言认为,发展以小水电为动力的农村经济,对于消除贫困、保护环境、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极为重要;小水电在解决性别不平等、能源发展不平衡问题上有特殊作用,并需要继续采取措施支持世界范围内小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宣言号召国际小水电组织的各成员国以及全球小水电工作者应继续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小水电资源的地方,应该优先依靠小水电解决农村用电。各国政府应将小水电开发作为政府在农村的一项基本职责,为小水电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全力促进其发展;积极支持现有电网覆盖区内的小水电建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促进分散电源的开发和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小水电绿色能源证书”制度,保证政府部门在对小水电项目进行“清洁发展机制”资质审查时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宣言高度评价中国以小水电为基础实现农村电气化的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用电、加速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现实途径,中国正在实施的“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开辟了小水电发展的新领域。肯定了中国建设各具特色的小水电示范基地的做法和经验。

1999年国际小水电网协调委员会决定在湖南省建立国际小水电郴州示范基地。2002年在甘肃省建立了国际小水电张掖基地。2004年在成都对国际小水电四川省基地正式授牌。郴州基地自创立以来,坚持走小水电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小水电发展的先进经验,同时也不断推广中国经验。2002年,郴州基地与格鲁吉亚共和国签订了建设水电站、变电站以及小水电示范区等三个项目合作意向协议。2002年,国家批准了郴电国际股份公司与印度卡拉拉邦钢铁公司联合兴建中印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项目。2003年6月,郴州基地派遣水电专家赴印度承接乌鲁米一、二级电站安装任务,到目前为止,郴州基地通过国际小水电中心已经与印度签订了9个水电站的规划设计任务。

配合国际小水电基地建设,水利部制订了小水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已纳入国家发改委水电发展规划。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300个装机1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县,100个装机2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小水电基地,40个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特大型小水电基地,10个装机50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强省。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中央高度重视,地方统筹实施,部门紧密配合,群众积极参与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各有关省(区、市)和实施县党委、政府都把加强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来抓。省(区、市)、县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按照《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要求,健全设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办事机构,明确职能,落实责任,加强工作。领导小组的计划、财政、金融、国资、国土、水利、电力等成员单位,紧密配合,通力协作。省(区、市)、县、乡层层建立责任制并签订责任书,并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考核。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出台政策措施,优化建设环境,激发创造活力,精心组织实施,依法监督管理。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受益主体和多种形式进入开发、建设、管理、运营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广泛积极参与。在中央高度重视,地方统筹实施,部门紧密配合,群众积极参与下,水电农村电气化和谐协调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

(二)贯彻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定,紧密结合实际,出台政策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将农村水电列为覆盖千家万户,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更显著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六小工程”,要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要求启动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加快试点进度,扩大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水法》、《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和《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国家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电力事业;国家提倡农村开发水能资源,建设中、小型水电站,促进农村电气化;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提供财政支持;电网企业应当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并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上网服务;国家扶持在电网未覆盖的地区建设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为当地生产和生活提供电力服务;电力体制改革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要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主辅分开、消除关联关系”,“输配分开、竞争供电”,建立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电力市场体系。

党和国家为扶持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制定了“自建、自管、自用”、“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和“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以电养电”、6%增值税率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

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定,为农村水电及电气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各地紧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扶持、提倡鼓励、优惠让利、监督制衡、指导服务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快速健康发展。吉林省人大颁发了《吉林省地方水电管理条例》,使农水电开发、建设与管理走向法制化。贵州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工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对电气化领导小组设在水行主管部门的办事机构的实施主体单位--省水利厅水电发展局,从资源、规划、建设、标准、安全、体制、培训到统计等八个方面,明确了职能,落实了责任。

广东省《关于扶持山区发展小水电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02]86号)规定:发展小水电继续执行每千瓦补助500元的政策,每年扶持新建小水电10万千瓦,继续扶持山区小水电实行挖潜改造;县、镇所办小水电企业,可向用电企业直接供电,在县城范围内供电,电网只收取少量过网费,过网费由省物价主管部门审核;小水电上网电价可按不高于本省同期火电平均上网电价水平执行,并以省网综合平均收购电价作为最低保护价,上下网电量实行按月互抵;小水电偿还贷款实行先还本后付息,有困难的可申请减息或经银行批准下浮10%计还利息。

湖南省《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水电的意见》(湘政办发[2003]29号)规定:鼓励个人、集体和各类经济实体、外资开发农村水电;财政部门要支持贫困山区农村水电建设,财政扶持资金可以用作农村水电开发的资本金,其投入方式以贫困乡村为实体,按持股比例取得收益,作为贫困乡村集体经济收入;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可视财力适当予以补贴;农村水电5万千瓦以下电站及电网企业,按简易办法依照6%征收率计算交纳增值税,并可自行开具专用发票;允许跨省和跨行政区域交换电力电量。云南省《关于加快中小水电发展的决定》(云政发[2003]138号)规定:凡是进入本省参与中小水电开发的开发商,在中小水电建设过程中,涉及土地、林木淹没、移民搬迁及征税等问题,国土资源、移民、林业、税务等部门要纳入重点工程同等对待;执行好国家对中小水电电力出口退税优惠政策。

河北省明确扶贫贷款可用于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广西自治区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列为西部大开发内容,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农村水电所得税免二减三;对有关费用补偿,在不损害农民合法权益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允许范围内,能免则免,不能免的按下线收取。安徽省休宁县在5年的期限内,将增值税地方提留部分用于扶持小水电发展;徽州区、祈门县将增值税地方提留部分按小水电建设投资的20%拔付配套资金。各地普遍出台引入国资内资、鼓励民资外资、扶持农村集体和农民投资开发农村水电的政策措施,并涉及开发许可、审批程序、市场监管、信贷资金、税收优惠、资产重组、股份制办电、联网运行、电价调整等政策,他们站在全局高度,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激活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社会办电和农民办电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和谐协调发展。

(三)中央补助资金引导,地方资金配套,确立省级项目法人,整合各方资金

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始终坚持中央补助为辅,地方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原则。在中央补助资金的引导下,各地普遍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山西、辽宁和广东省级配套资金与中央投资比例达到6:1,平均每县每年达到600万元;河北、浙江达到3:1,平均每县300万元;湖南、湖北、甘肃、贵州、重庆、河南、云南、黑龙江、吉林以及新疆建设兵团都达到了1:1以上。各地除普遍出台政策措施激发各种资本多渠道投资开发农村水电的积极性外,还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增辟新的融资渠道。水利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贷款合作纪要。按照纪要的要求,广西、贵州等省与开发行当地分行签署了贷款协议,获取了政策性贷款。

各有关省(区、市)都确立了省级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项目法人,他们中大部分是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全国水利系统实行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共组建了19家以资产为纽带的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发挥融资载体、投资主体和开发经营实体的功能与作用。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中,他们大都经省级政府授权或经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作为农村水电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行使电气化项目法人职责,对中央补助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进行投放和监管。在中央补助资金引导、地方资金配套,所形成的省级及以上国有资本的引导下,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不仅保障了水利水电国有资产资本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而且通过多种形式协助电气化县融资引资,比较好地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整合了各方资金,对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统计,“十五”期间4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共完成投资1151亿元,其中中央投入补助资金15亿元,占1.3%;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5亿元,占2.2%,国内贷款494亿元,占42.9%;县级财政自筹、社会筹资及农村集体与农民集资)377亿元,占32.8%;其他投资240亿元,占20.8%。投入比是:中央补助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为1:1.7;中央补助资金与县级自筹等为1:25。中央补助资金与水电农村电气化总投资的比例为1:77。

19家省级水电集团和水电公司中有9家还作为水利系统农网改造资金的承贷主体,负责本省区自发自管县的农网改造,有的还继续作为水利系统县城电网改造资金承贷主体负责县城电网改造。他们将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与农网城网改造紧密结合进行,极大地减轻了电网建设的资金压力,更好更快地推进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发展。四川60多个、广西40多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在无电网补助资金的情况下,紧密结合农网城网改造进行电气化建设,分别完成了电网投资43.75亿元和20.01亿元,使这些电气化县基本形成了能满足安全、经济、可靠供电的电网布局。

广东省2001-2004年4年间,22个县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通过中央和省级资金2.98亿元的引导,吸引了社会各方的资金56亿元,新增和改造装机98万千瓦。在少量中央补助资金和省级以上国有资本的引导下,五年间全国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60万千瓦,超额77%完成了国家原计划新增农村水电装机600万千瓦的目标任务,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制定纲要,编制规划,颁发标准和规程,分类指导和实施

水利部商有关部委,并经专家论证,制定了《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2001-2015年发展纲要》,颁布了《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水电农村电气化验收规程》。各地根据《纲要》的规定和它突出强调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结合水资源(水量、水能、水质、水域)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和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紧密结合水利发展中要解决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充分发挥农村水电在中小河流中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作用”、“根据农村水能资源分布和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协调发展的格局,进行水电农村电气化布局”、“实施范围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其他农村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等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农村水能资源等实际,编制了“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规划,并纳入当地水利发展综合规划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在按照国务院部署的“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正式实施后,各地进一步根据《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的规定和定性定位要求,巩固完善了思路,使水电农村电气化向纵深进行。在“定性”上,进一步明确农村水电是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就是发展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建设农村电气化,就是突破单纯依靠常规煤电长距离送电,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东部山区建设农村电气化不现实、不经济、不科学的旧观念旧模式;就是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倡议,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解放和发展电力生产力和农村社会生产力,让电力普遍服务深入农村特别是广大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直接惠及农业、农民。在“定位”上,进一步明确凡主要由地方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农村水电电源电网,不论投入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或非公有资本,只要开发农村水能主要为农村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即为农村水电。包括双方签订协议,由各类资本异地开发农村水能借网向本地区农村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也为农村水电。在“到位”上,进一步明确搞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工作应机构健全,职能到位。要加强机构、职能和能力建设,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有效实施。

在400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的建设过程中,对照《纲要》和规划的要求,并根据《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水电农村电气化验收规程》的规定,全国开展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中期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开展分类指导,批复92个备选县进行分类实施,以确保“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并为真正形成五年一个台阶滚动发展的机制,进入“十一五”继续进行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创造经验,提供空间。以利沿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结合的文明可持续发展道路,继续前进。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观念转变,加强管理,提供服务

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中,各地正确认识新形势,科学应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定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新思路,努力实现观念转变,一是由人定胜天,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转变,正确处理好发供电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二是由忽视水能资源管理,向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转变,搞好水能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管理;三是由传统行业管理方式向现代行业管理方式转变,加强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搞好设计市场、设备市场、建设市场、产品市场的监管,监督指导大坝、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和发供电安全文明生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并付之于实际行动。

加强水能资源管理和水电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是搞好水电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针对跑马圈河、无序开发的问题,全国开展了对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的“四无”水电站的紧急清查和治理。清查出的“四无”水电站基本上都是在水电建设管理职能被削弱、水电市场监管缺位的情况下修建的。各地通过清查治理,清除了事故隐患,消除了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维护了河流生态用水和健康生命,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职能到位,防止“四无”等问题再度发生,推动了水电农村电气化顺利进行。

福建、湖北、广东、浙江、湖南、贵州、河北、江西、云南、重庆、四川、陕西、吉林、辽宁、甘肃、新疆等省(区、市),分别以省级政府、省级人大、省级政府办公厅发文,发改委发文,水利厅发文,出台加强水能资源管理、涉水事务管理和农村水电建设管理等政策文件。对于加强水能资源统一管理,做好水能资源普查、规划,建立开发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坚持建设审批、核准程序,坚持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坚持完善“法人负责,监理控制,施工保证、政府监督”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规划、论证、开工、建设、验收全过程监管等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贵州、江西、陕西、湖北等省相继出台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出让管理办法,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水能资源开发市场,实行市场化配置水能资源,充分发挥水能资源的使用效率。

2002年浙江省水利厅批复遂昌县为全省水能资源开发有偿出让试点县。4月10日,浙江省首例水能资源项目开发权有偿出让招标会在遂昌举行。遂昌县水利局对该县规划的陈坑和淤连山2座水电站的资源开发权进行公开招标,实行有偿出让,9位业主参与竞标。通过激烈的竞价,设计装机1500千瓦、年发电量400-500万千瓦时的淤连山水电站开发权以99.5万元成交,每千瓦663元;设计装机2500千瓦、年发电量770万千瓦时的陈坑水电站开发权以118万元成交,每千瓦472元。竞标会一举获得成功,社会反响强烈。遂昌县敲响了浙江省水能资源开发权有偿出让的第一槌。贵州全省已开发农村水电138万千瓦,其中19%采用有偿方式获取开发权。一是通过协议以资源折价入股,享有5%股权;二是通过协议由开发商支付出让金,获得开发权;三是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中标者支付出让金取得开发权。已出让开发权的174座农村水电站中,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出让的有25座,其余则采取协议等形式进行有偿出让。如镇宁县三岔湾水电站装机3.2万千瓦,公开挂牌有偿出让开发权,以2800万元出让成功,每千瓦875元;习水县扬家园水电站装机3.6万千瓦,挂牌出让开发权,以1858万元出让成功,每千瓦516元。江西铅山县向社会公开拍卖铅山河支流四级电站共计7890千瓦的开发使用权,从20万元起拍,最后以130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推进了农村水电建设,增加了电气化建设资金。

贵州、湖北、新疆、福建、甘肃等许多省区,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过程中,围绕提供公共服务,努力增强监管、指导、协调、服务意识,以安全、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第一为原则,建立监管和防范制度与机制,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一切从快、从简,为基层、企业、群众着想,为基层、企业、群众服务。各地普遍加强从规划、开发、建设、运营到使用的全过程的监管、协调、指导和服务,使绝大多数水电农村电气化项目基本上实现了优质高效建设和安全经济运行,直接惠及农业、农村、农民。

(六)加快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提高职工素质

“十五”期间,水利部提出了《中国农村水电现代化管理示范模式》,制定了《农村水电技术现代化指导意见》,通过湖南郴州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基地的成功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力地推进了全国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全国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中,已有1000多座农村水电站和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不少电气化县实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综合自动化,以及应用新技术远程抄表。新型高效水轮发电机组、节能变压器、无油化电气设备等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极大提高了厂网安全可靠性。加快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绽放出了许多绚丽多彩的科技之花。

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中,各地紧密结合农村水电行业实际,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素质,重视人才培养,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保护人才的环境和机制,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农村水电行业开展了变电站值班员技能竞赛,通过各省预赛和全国决赛,表彰了3名“全国技术能手”和7名“全国水利技术能手”,在全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广东农村水电行业,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职工技术业务水平。一是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学历教育;二是选派职工参加省、市、县举办的业务培训班。三是本单位进行岗位培训。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使电气化县农村水电队伍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四川农村水电行业把开展全员培训和创建基层文明服务窗口,作为提高干部、职工、农村电工素质的一种基础教育形式和实践检验形式。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作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以“三农”至上的思想、礼貌文明的形象、优质服务的行动,作为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通过全员培训和创建基层文明服务窗口,职工团结,管理升级,队伍素质提高了;户户通电,服务周到,农民笑开了;质优价廉,各业发展,电气化到来了。

(七)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实行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

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针对农村水电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低,融资能力、投资能力、竞争能力不强,国有资产出资人长期缺位等问题,全国水利系统先后组建了四川、重庆、吉林、广西、湖南、新疆、浙江、云南、青海、湖北、河南、广东、贵州、福建、山西、辽宁、陕西、安徽、河北等19家以资产为纽带的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他们大都经省级政府授权或经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作为农村水电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行使电气化项目法人职责。四川、重庆、广西、吉林、云南、湖南、青海、湖北、广东等9家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还作为水利系统农网改造资金的承贷主体,负责本省(区、市)自发自管县的农网改造,有的还继续作为水利系统城网改造资金承贷主体负责城网改造。四川水电集团公司可控可涉资产规模280亿元,湖南水利水电集团公司可控可涉资产规模200亿元,广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管理资产超过100亿元,其它有的拥有权益资产数十亿元。全国还组建了70多家跨县的地区性水电集团公司。目前,全国水利系统已有新疆“汇通水利”,四川“乐山电力”、“明星电力”、“岷江水电”、“西昌电力”、“广安爱众”,重庆“三峡水利”、“乌江电力”、“涪陵水电”,福建“闽东电力”,浙江“钱江水利”,广西“桂东水电”,湖南“郴电”、河南“世纪光华”、安徽水利、云南文山共16家公司实现了上市,在我国股市上形成了业绩稳健的中小水电板块,搭建了再融资平台。

四川水电集团公司是农村水电省级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授权经营范围为农村水电省级国有资产,包括全省水利系统农网改造投入,以及县城电网改造、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等省级投入和其它省级投入形成的国有资产。省政府明确规定,省国资委是水电集团的出资人,省水利厅是水电集团的行业主管部门。注册资本24.41亿元,授权总资产130亿元,可控可涉资产规模280亿元。广西水利电业公司现已拥有40家控股的县级电力公司,注册资本9.44亿元,直接管理的资产100亿元,年供电量70亿千瓦时,销售收入25亿元,在巩固发展县级地方独立配电公司的同时,也形成了省级地方独立配电公司。湖南水利水电集团公司于2001年12月注册成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级水电集团公司的组建,为实行农网资金统贷统还,推动农村水电电网建设改造和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5月下发了湘政办函[2002]55号文件,授权省水电集团公司作为农网改造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目前,已有40家市、县电力企业参加省水电集团。全省农村水电总资产300亿元,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可控可涉资产规模20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水电电网建设改造和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吉林地方水电有限公司拥有7家控股的县市农村水电企业,注册资本1.43亿元,直管资产10亿元,年销售收入4亿元,年创利8000万元以上。现正进一步朝着激活存量、扩大总量、集团运作、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更好为“三农”服务的方向迈进。湖北通过农村水电资产重组,组建了省、市、县三级水电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现拥有省级资产2.5亿元,已向现代汉江水利有限公司注入资本金近5000万元,对汉江流域两座共装机40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实行滚动开发,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夯实农村水电基础,提升农村水电行业实力和创新力。

全国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为促进农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筑了运作平台,创新了运作机制,提供了体制保障。对于保障农村水电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推进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和谐协调发展,发挥农村水电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和影响力、带动力、整合力,发展农村水电、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己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八)农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广泛参与,是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的生命源泉

农村水能是广大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的一大资源优势,农村水电是贫困地区农民的伟大创举。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把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生产力优势,符合贫困地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把国家对农村、农民的扶持转换为水电生产力,量化为农民的股权,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建立农民利用身边丰富的农村水能资源增加收入的长效机制,符合国家现阶段已应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要求,符合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造血功能与机制的需要。满足了贫困山区人民改变自身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广泛参与,这是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的生命源泉。

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与经济建设、江河治理、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四个方面的结合,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与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水能资源统一管理为基础,以农村水电电源、电网和管理现代化为龙头,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结合的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电能支撑和保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作出新贡献,则是催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持续进行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水电开发程度低,农村水电供电区用电水平低

我国农村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量1.55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现仅开发4380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28.2%。农村水电资源分布在全国1600多个山区县,主要集中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所在的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这里可开发量近1.0亿千瓦,占全国的80%,而开发率仅为20%。全国尚未开发的农村水电资源还有1.11亿千瓦,可建农村水电站10万座之多,年发电量3500-4500亿千瓦时,相当于5个多三峡水电站的电力电量,可直接惠及贫困山区亿万农民。但是当前大量的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却在白白流失浪费。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人均年用电量虽由2000年347千瓦时提高到2005年的644千瓦时,但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

贫困地区农村水电资源的极大开发潜力,以及城乡用电的极大差距,既凸显贫困地区和农村、农民远未分享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更显示贫困地区和农村、农民要大力开发农村水电,不断提高用电水平的紧迫性;还表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改善能源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这也是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迫切心愿。

农村水电资源是我国贫困山区除土地、山林之外,农村集体和农民最易于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促进和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最珍贵的稀有资源。开发农村水电资源没有大量水体集中和移民,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特别适合农村集体与农民个人开发。开发技术十分成熟,与开发小型煤炭等资源相比,具有十分突出的技术、安全、节约、清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农村水电资源区位分布与我国相对贫困人口区位分布基本一致。全国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中,有420个县农村水电资源丰富,占国家扶贫重点县总数的71%,可开发量达5650万千瓦,开发率为15.9%,尚未开发的有4750万千瓦。这些地区拥有的小水电资源,是促进贫困山区农民增收、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极大的资源优势。

(二)中央补助资金少,贫困地区地方自筹能力有限,扶持“三农”的信贷渠道不畅

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继续采取建设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时的投入原则,即以地方和社会投入为主,中央适当补助的原则。但随着物价指数和水电建设成本的变化,中央平均补助每县数额逐步减少,使得中央投入资金在整个投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如“七五”第一批100个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中央投入资金5亿元,所占比例为17.65%;“八五”第二批200个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中央投入资金10亿元,所占比例为7.16%;“九五”第三批300个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中央投入资金13.5亿元,所占比例为4.09%。“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中央投入补助资金15亿元,占1.3%;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5亿元,占2.2%,合计仅为3.5%。

中央补助资金少。省级配套资金不足,特别是西部地区省(区)难按1:1比例到位。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多属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所在地区多为欠发达地区,自筹能力有限。金融体制改革后,农村水电专项贷款被取消,建设贷款在利率、期限上未体现对“三农”的优惠,靠大量建设贷款开发农村水电还款负担太重,一般农村集体和农民难以承受。靠引资开发农村水电,只能集中在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上,直接扶持“三农”的项目则难以筹集资金。有较多民营资本投入农村水电,不意味发展农村水电不缺少国有资本,不需要国家投资。全国特别是贫困地区大量缺少的是直接扶持“三农”的国有资本,大量需要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国家投资。

(三)在发展农村水电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上,与中央的要求,差距很大

中央指出农村水电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更显著。这是对农村水电的充分肯定和鞭策、期许。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中,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农村集体与农民入股办电直接增收的生动事例。如湖南省委领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精神,支持桂东县黄洞乡沤菜村、沙田镇水庄村以农村水电建设为载体,将国家扶持资金量化给贫困农户作为股权,实行股份制办电,使农民长期稳定地从农村水电直接获得分红收入,形成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福建德化县大铭乡由乡政府用集体资产提供无偿担保,帮助贫困农户贷款办电,做到全乡家家都有农村水电股份,户户都有农村水电分红收入,共享农村水电资源,实现共同富裕。等等。但就全国总体而言,以上多属局部事例。据对西部、中部地区和东部山区农村水电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计算,由于通过①自身办电和参与办电、②在建设中投工投料、③当农村水电企业员工、④降低电价减负增收等方式,而直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其所占比重仅为31%,而其中自身办电和参与办电所占比重仅为2.5%。广大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热切期盼开发农村水电,但一般农户除劳动力、土地和身边的农村水电资源外,人均收入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计,无力无资源自身办电和参与办电。在通过发展农村水电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上,我们与中央的要求,差距很大。

差距大的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有关方面在配置农村水电资源上有失误。由于水能资源管理长期缺位越位实际不到位,在缺乏有效调控措施、缺乏财政必要投入和不充分考虑农村水电具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与“六小”工程特性的情况下,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泛市场化”运作,只要市场上有人投资农村水电,就让它进入市场,放弃市场监管和导向、协调,导致一些地方强势资本、私人资本开发农民身边的农村水电资源,直接剥夺农村集体和农民的权益,不仅无偿占用农村水电资源,而且对占用农村土地也大多采取一次性廉价补偿的做法,农民不仅无力无资源自身办电和参与办电,并且受到失地失业严重威胁,同时建成的电站大多只发不供,单纯进行商品电输出,当地用电不多,直接惠及“三农”不多,不仅未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反而继续“以农哺工,以乡养城”,加大城乡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影响稳定、和谐。此外,还造成不少地方出现“四无”电站,无序开发,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危及河流健康生命,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得一些地方,对于中央把农村水电作为“农民增收效果更显著”的重要途径,难以形成;要求“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的扶持政策,难以落实;促进和保障农民增收的目标,难以实现。

必须认识到没有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将扶持转化为农村水电生产力,量化为农民的股权,不很好解决农村水电资源使用权入股、农民土地使用权入股和合营、加盟等问题,农民很难参与农村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急需国家在社会办电中,提供农村集体和农民参与开发经营农村水电的公平机会和公正待遇。学习、推广湖南、福建等地的经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影响农村水电及电气化顺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在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主辅分离的改革尚未实施,输配分开的改革尚未进行,主辅合一、输配一体、一家购销的电网垄断体制尚未打破,电能调度交易尚未达到“三公”,“上划、代管”农村水电配电公司及其资产的问题尚未妥善解决,影响农村水电及电气化顺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4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所在省(区、市),几乎都反映高度垄断的电网体制至今未被打破,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供电市场没有形成,农村水电上网电量受到限制,上网电价被压低,下网电价被抬高;大电网“上划、代管”小电网,使得农村水电“自建、自管、自用”、“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等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难以执行,失去分散开发、就地供电、就近消纳、联网运行的优势,造成农村水电面临有水难以发电、发电难以自供、有电难以上网、上网收入很少的困难局面。社会办电和农民办电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影响电气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了危害。

此外,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中,各地出台了地方性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对于推动电气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看,尚需在此基础上由国家出台全国性的有关电气化建设的配套政策,包括配套资金政策,扶持“三农”的信贷政策,农村水电开发经营的优惠税收政策等等,使其更具权威性、稳定性。

五、我们的建议

新时期全国4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实践充分表明,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人为本,以改革为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水电农村电气化和谐协调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410个电气化县5年间,农村水电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是全国的1.5倍;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高出10.1个百分点;解决了10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11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大幅度地提高了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的用电水平;贫困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递增率增长,农村水电建设贡献率达23.1%,开辟了把国家对农村、农民的扶持转化为农民的股权促进民增收的新途径,加快了贫困地区农民解困增收致富的步伐。

水电农村电气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调整,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农村与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水电农村电气化坚持科学利用、合理开发水能资源,保障河流生态用水,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水能资源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利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协调发展。

虽然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这些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迫切要求进一步开发当地丰富的农村水电资源,继续建设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断提高水平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并真正建立起五年一个台阶滚动发展的机制,同时实行动态考核机制,不搞终身制,以利竞争激励,开拓进取,探索追求,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不断充实内容、扩大范围、提升水平。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解决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问题,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作出新贡献。

根据水利部要求,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山区的贫困县,进行“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应具备以下条件:

1.领导重视,认真贯彻《可再生能源法》,水电管理机构健全、职能明确、人员精干、工作到位。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能有效组织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2.县(市、区、旗)境内未开发的农村水电资源在3万千瓦以上。目前人均年用电量和户均年生活用电量都在500千瓦时以上,牧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偏远山区县可适当降低,但不应低于400千瓦时。

3.水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体制和机制已形成,能贯彻执行扶持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原则。

对于“十一五”全国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的保障措施,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点工作

面对当前实际,重点工作应是:

1.坚持科学、有序、可持续开发利用农村水电资源的方针。把农村水电及电气化改革发展与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2.认真贯彻《可再生能源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程办法,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政策手段推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改革发展工作。

3.确立水能独立能源法律地位,依法健全机构,创新机制,履行水能资源统一管理职责。加强对农村水电的依法行政和有效监管工作,推进农村水电平安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共安全,保护群众利益,保障安全生产。

4.加快农村水电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农村土地征用、淹没搬迁、农村水电企业改制等过程中,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群众、职工群众意见,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5.把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建设、农村水电增收解困致富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充分发挥农村水电的特殊作用,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打工,拉动非农就业,增加本地消费需求,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农民为主体,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综合创建,整村推进,建设新农村。

6.提高农村水电企业管理水平,发挥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为企业求发展,为职工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

7.执行农村水电定岗定员标准,大力推行农村水电思想、组织、队伍、方法、手段现代化,积极采用微机通讯及信息技术,推进水文测报、水库调度、发供电生产经营和管理全过程信息化,推进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实施创业再就业、转岗不下岗、分流不失业。

8.以服务“三农”为主旨,以“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为主要内容,开展文明窗口建设活动,搞好农村安全用电经济用电管理工作,开拓农村电力市场,提供安全、可靠、质优、价廉电能,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9.深化电力体制配电端改革,积极实施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以人为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省、市、县级,各相关方面,以及政府、行业、企业、职工之间的关系,完善分散开发、就地供电、就近消纳、联网运行的地方独立配电公司的体制与机制。

10.坚持电力体制改革方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保障和促进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和谐协调发展。将纠正“上划、代管、虚设产权控股、贱价收购农村水电配电企业及其资产”的错误做法,列为“十一五”电力体制输配分开试点重要内容,尽快进行。

(二)法规政策保障与政策举措

中央文件,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为扶持农村水电发展所制定的“自建、自管、自用”、“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以电养电”、优惠增值税率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及水利部为实现农村水电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办法》、《意见》、《通知》包括《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小水电代燃料项目验收规程》、《农村水电站安全管理分类及年检办法》、《关于加强农村水电建设管理的意见》、《农村水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与正在审批的《水能资源管理办法》和正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水电条例》等,已为并进一步为依法行政,加强行业管理,指导企业管理,搞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代燃料、增收解困致富工程建设和资源管理、建设管理、电站管理、电网管理、资产管理、市场管理、现代化建设等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支撑和保障。

面对实际,保障举措应是:

1.继续坚持“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自建、自管、自用”、“以电养电”(农村水电企业国有股份分得的红利即为“以电养电”资金)等方针政策原则,是完成“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的重要保障。

2.在国有资本的引导下,重视将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资金和开发农村水电的投入,量化一部分给农民作为股权,结合投工、投料、投资(包括贷款投资)和土地使用权、农村水电资源使用权入股等,行使股权权益,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保障和提升农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充分调动国资、民资、内资、外资开发经营农村水电的积极性,大力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是创造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和谐协调发展良好环境的关键措施。

3.县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国家扶贫资金、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应用于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

4.要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村水电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支持农村水电建设。扶贫贷款、信用社贷款、邮政储蓄资金、小额贷款要用于农村水电建设。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贷款的还贷期,比照西部地区水电项目贷款期限,放宽至25年,同时实行财政贴息。

5.对农村水电的开发经营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农村水电增值税按6%税率执行,17%的差额部分实行即交即退。对廉价供应农村居民“小水电代燃料”用电的生态电站和农民增收解困电站,免征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后,仍应体现对农村水电的优惠。农村水电所得税比照西部地区政策,减按15%税率执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电站和农民增收解困电站免征所得税。

6.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电网企业主辅分离、输配分开。

7.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并网农村水电发电企业的上网电量和发供一体企业自发自供后的上网电量,上网电量同网同价。农村水电企业与电网企业互供电量,在产权分界处按月互抵,互抵后的电量按各自电价结算。支持农村水电借网过路,电网企业按实际成本收取过网费。

8.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对农村水电等绿色能源进一步实行配额制,建立绿色能源发电交易市场。

9.组织设施仍沿用原有的机构。即有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的省(区、市)由省级政府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县由县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行主管部门,继续负责电气化县建设的具体组织协调。

10.“十一五”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继续坚持“以地方和社会投入为主,中央适当补助”的投资原则。积极改进“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投资状况,建议“十一五”期间,中央补助资金在整个投入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10%,加上省级配套资金,达到水电建设20%资本金的一般要求。充分调动地方、社会和农民开发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县的积极性,推动完满完成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的建设任务。

农业电气自动化篇3

一、统一思想,推进两个统筹,把农电管理列入公司党组议事日程

浙江省电力公司有89个县级供电企业,其中:直供直管的25个,全资子公司3个,省属代管县21个,地方代管县40个。两改一同价后,61个地方代管县(含省属代管县)划入浙江省电力公司代管,目前仍然保持代管关系。由于代管县基础差、管理薄弱,与主网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浙江省电力公司在实践中不断加大对农电管理力度。

1.正确定位,把农电管理摆在公司工作应有高度

在这几年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全面加强县供电企业管理既是企业自身积蓄力量、增强实力、加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电网公司以大电网带动农电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深深感到农电基础不牢,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发展,无论是安全生产,还是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因此,公司党组高度重视农电发展,把农电工作纳入企业整体工作统筹谋划,每次召开安委会、电网建设以及优质服务等各种会议,都要求农电发言,提出工作要求,把公司各项工作向县级供电企业延伸。

2.落实农电管理职责,建立统一协调的农电管理机制

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国网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县供电企业管理的意见》,按照“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原则,并根据浙江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强县供电企业管理的若干意见》,省公司形成了以牵头管理为主、各专业管理配合的农电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地区局对县局分级管理作用,将农电管理范围覆盖所有县供电企业,将管理内容覆盖各项工作,坚决地管,好好地管,建立起省公司与市局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统一协调的农电管理机制,合力推动抓好农电工作。

根据浙江省目前县供电局未改制的实际,我们又重新制订了《进一步加强代管县供电局的意见》,对99年代管后存在的薄弱方面进一步明确,提高了工作要求,在公司上下形成了重视农电、支持农电的良好氛围。

3.积极扶持农电发展

浙江虽然经济较发达,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县供电局没有自我发展能力。公司党组高度重视,在每年趸售电价中支持农电企业,让利农电企业。浙江经济发展很快,99年农网改造后的电网已经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浙江省电力公司党组从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从贯彻国网公司“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出发,一方面将农网建设与改造列入企业负责人年度考核,2007年从固定资产投资中安排8亿元资金,2008年又拿出6个亿资金投入农网建设。

4.在推进农电管理上有了突破

一是2007年我们修订和完善了“县局经营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县局工资总额考核办法”,修订后的“两个办法”,除保留原有框架外,突出了农电安全、电网投入、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等重点工作,考核更细,做到农电各项重点工作完成与推进县局全面发展相结合。

二是2005年在省委支持下,我们全面上收了代管县供电企业党组织关系,纳入公司统一管理。2006年,公司对9个代管县供电企业上升为副处级单位,党政负责人直接由省公司管理。同时制订了《浙江省电力公司加强县供电企业领导班子管理办法》。三是重视农电队伍建设。2007年5月份,公司为农电员工增加了工资,电话、交通等补贴与供电职工一样。我们对20余位工作业绩突出的农电工,实行转为正式职工,大大促进了农电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狠抓农电安全,夯实安全基础,实现农电安全管理新突破

浙江农电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十五”以前和“十一五”初期,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人身死亡事故。公司党组十分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农电安全生产管理。我们结合“百查百问”,认真组织开展农电“反违章斗争深化年”活动,进一步夯实我省农电系统安全生产基础。2007年首次实现全年无人身死亡事故等七大事故。浙江农电安全工作2007年重点体现在“七个抓”:

1.抓现场安全稽查,整治现场违章行为,防止人身事故

一是结合“百查百问”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议违章、查违章、反违章”大讨论,从自身查问题。

二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国网公司《关于加强农电现场安全管理的意见》,加强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全省87个县(市、区)供电(分)局按照省公司要求,均已成立专兼职安全稽查队,制订《现场安全稽查工作(管理)制度(办法)》,将安全稽查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坚持每个工作日都有稽查同志在现场稽查。市、县局在每月安全分析会上对稽查情况和稽查整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析通报,保证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全省市县两级共开展现场安全稽查36450多次,违章扣分4120分,发现问题4500余项。

2.抓35kV及以下老旧线路基础开挖检查和县局安全性评价,整治设备安全隐患

2007年,我们结合“百查百问”和“反违章、除隐患,百日安全活动”,一是在全省农电系统开展对35kV及以下老旧线路基础开挖检查专项整治活动。2007年,共开挖35kV及以下老旧线路基础312000基(处),开挖检查率达到70%,查出有问题的基础拉线占开挖数的11%,消缺率达到84%,一大批倒杆隐患得到了及时消除。二是组织对26个县局进行安全性评价,查出各类问题13520余条。对这些问题的整改,我们结合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以及“反违章斗争深化年”和“反违章,除隐患,百日安全活动”等进行整改与完善。

3.抓“创35kV标准化集控站、10kV标准化开闭所”建设,防止恶性误操作事故

一是制订《标准化集控站考核办法》、《标准化开闭所考核办法》,在全省农电系统掀起2个标准化创建。二是通过调考、抽取选手参加比武等方式,在全省组织35kV变电运行人员技术比武,营造学业务、学技术的良好氛围。

4.抓漏电保安器、“三线”交跨专项整治,防止农村触电死亡事故

根据新农村电气化考核要求,我们总结推广湖州、嘉兴漏电保安器的管理经验和金华依靠政府开展“三线”交跨整治等经验,解决了家保失修、“三线”交跨等问题,提高了漏电保安器“三率”和农村电网线路运行质量。

5.抓现场标准化作业,规范现场作业行为

按照国网公司关于全面开展县供电企业现场标准化作业的要求,一是将2007年定为“检修现场标准化作业推进年”,并下发《关于在全省农电系统全面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的指导意见》。二是组织编制有39个典型作业指导卡的《浙江电网10kV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导则》,并举办应用培训班,在全省各县局进行试点。

6.结合“反违章、除隐患,百日安全活动”,抓高危企业和重要用户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防止引发对社会有严重影响的事件

一是在“反违章、除隐患,百日安全活动”期间,我们对高危企业和重要用户的供用电设施、自备应急电源配备以及生产能力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全省2247家高危企业和重要用户建立档案资料库,掌握高危企业和矿山企业供电安全状况。二是对电网不具备安全供电条件的合法高危企业和重要用户,要求建立应急预案,采取措施防范事故风险,并做好向地方政府汇报备案工作,协调解决供电安全问题。

7.结合“百查百问”活动,抓培训学习,从素质上提高农电人员安全意识和能力

2007年,我们结合“百查百问”活动,组织开展了原原本本学规程活动,同时我们还在83个县局中全面推广我省自行拍摄和研发的“农电作业现场安全措施”教育录像片和“现场作业仿真培训系统”,各单位将观看“农电作业现场安全措施系列教育片”和“现场作业仿真培训系统”演练列入了2007年度安全活动内容之一。通过组织员工观看我省制作的“农电作业现场安全措施系列教育片”,增强员工对规程的理解;通过演练农电“仿真作业培训系统”,提高员工业务技能。

三、深入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创建工作,取得惠民增效的双赢成效

浙江省电力公司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深入贯彻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扎实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结合浙江实际,创新、丰富和发展“三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内容,有效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

2007年,我省共投资农村电网建设资金28.19亿元,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15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182个,新农村电气化村3366个,全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数量名列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我省嘉兴、湖州所辖各县均实现“县县电气化”目标,嘉兴桐乡在全国率先实现“镇镇电气化”目标。11月,王永明副省长在东阳市政府向省政府的情况反映中批示:“浙江电力公司在农村电气化上做了一件好事,要认真总结。”在1月13日召开的浙江省2008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我省电力公司在会上就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作了典型发言,省委省政府对我们这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我们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上重点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1.主动汇报,积极沟通,建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机制

新农村电气化不是简单的电网建设,涉及乡村的配合工作、地方新农村规划等,需要地方政府主导和乡镇的积极参与。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伊始,我们主动与省政府有关部门汇报沟通,争取支持和参与。2006年,我们与省贸委、省农办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编制《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浙江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十一五”实施方案》和《浙江省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管理办法》,成立了由省经贸委领导担任组长、省农办和省电力公司领导担任副组长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机构。

为确保该项工作稳步推进,2007年,我们加大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工作力度。根据国家电网公司重新制定的“新农村电气化体系”要求,相应制定《全面推进我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意见》,修订《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和《浙江省十一五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方案》,下发《浙江省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管理办法》,提高考评标准,丰富标准体系内容,扩大电气化乡镇、村的建设面,完善标准的合理适用性。同时确立全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目标和任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目标、相互促进,凝聚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供电企业的力量,全面推进工作进程。各地把新农村电气化创建工作列入市、县政府议事日程,把创建任务通过政府这条线布置到相关乡镇和村。永康等9个县还把新农村电气化县列入政府办实事之一。

2.积极争取政策,建立长效机制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省、市、县政府分级组织新农村电气化县、乡镇、村的创建、考评和命名工作。

3.加大投入,促进农村电网科学发展

为了全力支持我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在2006年全省64个独立核算的县供电局投入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资金的基础上,2007年,我们又投入32亿元左右资金,其中省电力公司直接投资8亿元用于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大力推广使用新技术、新设备。通过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也有力促进了农电管理,提高了农网运行质量,降低了电能损耗,改善了电压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农网布局也达到美观、大方的要求,美化了环境,拓展了发展空间。

4.从严把关,认真做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验收工作

为确保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质量,省公司派人参加市级层面组织的乡镇考评;省级层面对电气化县的考评,先由省公司派出专家组,对照“电气化标准体系”逐项指标核查,现场工程建设质量的检查评价,及时提出完善和整改意见,然后在核查与调研的基础上,好中选优,确定正式列入考评验收对象组织考评验收。2007年,专家组在核查后发现有7个申报县的工作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作出暂不予考评的决定,要求在完成专家组提出的整改要求后,重新申报。

5.依托新农村建设,解决农电“两改一同价”遗留问题,有效提升农村供电服务

我们针对“两改一同价”后出现的遗留问题,依托新农村建设,采取“三个一点”,妥善解决了农业排灌线路改造、农村路灯建设与改造和农电用户表后线整治与服务的资金来源问题,走出一条乡村与电力部门协作管理农村用电的新路子。

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建设促服务,在新服务上下功夫。一是在全省实行统一平台、统一流程的营销管理系统。二是在实行银行代收、邮政储蓄、一卡通等收取电费的基础上,推出利用电话充值等业务。三是在服务措施上,实施驻村客户代表制度、社区客户经理制度的零距离服务。四是开展供电服务品质和行风状况第三方评价。

6.创建“星级供电(营业)所”,深化农村供电服务

农业电气自动化篇4

关键词:电气化工程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095-01

自20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店里的发现和使用以来,电力成为全世界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电力的长期使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受到极大益处。电力工程是利用电力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利用,与现当代文明相融合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具体表现。电力工程中,不仅体现了新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人才素质综合培养成果,更体现了与自然环境文化和谐共处的人类美好家园。电气化工程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体系,是点亮人类世界的新型世界化工程。下面该文主要就电气化工程对城乡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究。

1电气化工程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1)电气化工程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所谓电气化工程主要指的是发电、供电、配电等与电力资源利用有关的各个方面,具体形式表现为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以及新能源中的核电等等。城市化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数量十分庞大,电力在工厂机器的正常使用上几乎占据所有可支配能源的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中,工厂的大机械化工作是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标志,而工业化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密不可分,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因此电气化工程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长期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2)电气化工程在改善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作用。电力行业作为与国民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项大型国家性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支柱的作用。电气化工程发展的好坏、模式的新旧对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居民居住集中、生活必需服务产品生产数量庞大,电力是促进生产提速的主要动力,城市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主体,电气化工程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表现为居民对电力的直接使用,供暖、供电、供水等方面都需要电力资源的大力支持,因此,电气化工程是保证城市居民正常生活,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电气化工程在新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电气化工程对新农村实施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地位。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在全国14亿人口数量中,农业人口高达7亿左右,占我国人口总数量比例的一半。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国贸的农村土地利用范围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都可以用来开发新资源,节省燃料的使用,促进新时期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据常年调查,我国农村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占全国水电施工项目的90%甚至以上,大力开发农村水电资源实施我国新农村电气化工程,是进一步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改善我国农村能源结构,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越条件。因此,加强农村电气化工程的开展有利于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以城带乡、城乡结合的科学友好可持续发展。

(2)电气化工程对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有较为有利的影响。电气化工程不仅在推动农村水电资源的开发,促进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农村生产活动大多以植物种植、家畜饲养、水产养殖为主,各种农业活动产生的生物废弃物数量庞大却时常闲置,电气化工程的开发可以帮助利用农村生产活动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节能减排工作。例如,利用电气化工程进行农村沼气收集,以供热供暖供气等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处理农村闲置生物资源,同时起到了优化环境,清新空气等的环保方面效用。电气化工程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功效值得进一步开发探索。

3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是利用电力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利用,与现当代文明相融合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具体表现。电力工程中,不仅体现了新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人才素质综合培养成果,更体现了与自然环境文化和谐共处的人类美好念想。电气化工程的推动开展,不仅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动,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在工业污染高发的当今时代,电气化工程能够起到很好的环境保护作用,有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金华锋.关于新农村电气化的城乡发展思考[J].能源与节能,2013(5).

农业电气自动化篇5

18.进入新世纪,我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进入新阶段、肩负新使命、实现新任务

进入新世纪,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中发[2002]2号文件、[2003]3号文件、[2004]1号文件、[2005]1号文件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实施“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与实施5个省(区)26个县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建设为标志,我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肩负新使命、实现新任务。

(1)开发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山区丰富的农村水电资源,建设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即在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的基础上,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建立五年一个目标的滚动发展机制,建设不断扩大范围、不断充实内容、不断提高水平的农村电气化,为农村和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2)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建设中,把国家对“三农”的扶持转化为农村水电生产力,量化为农民的股权,建立和完善保障农民增收的长效体制与机制,促进与保障农民持续增收,为新时期党和国家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服务;

(4)实施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坚持电力工业配电端体制改革方向,保障农村水电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推进农村水电企业改革改造改组、加强安全文明生产和经营管理;

(5)实施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依法行政,按“现代化建设为龙头、水能资源统一管理为基础”的要求全面加强农村水电行业管理。

(6)开发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山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面旗帜,开发农村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是新时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面旗帜,在这两面旗帜的引领下,国家和人民的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将更大发展,更好服务,再创辉煌。

19.农村水电的定性与定位

根据笔者在实践中的学习理解,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有关中发、国发文件,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2001-2015年发展纲要》、《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等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实质是从一个方面,在党和国家“三自”方针、“以电养电”政策的基础上,对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向纵深进行在定性与定位上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即:

在“定性”上,进一步明确农村水电是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含小水电代燃料等,下同),就是发展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建设农村电气化,就是突破单纯依靠常规煤电长距离送电,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东部山区建设农村电气化不现实、不经济、不科学的旧观念旧模式;就是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解放和发展电力生产力和农村社会生产力,让电力普遍服务深入农村特别是广大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直接惠及农业、农民。

在“定位”上,进一步明确凡主要由地方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农村水电电源电网,不论投入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或非公有资本,只要开发农村水能主要为农村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即为农村水电。包括双方签订协议,由各类资本异地开发农村水能借网向本地区农村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也为农村水电。在“到位”上,进一步明确搞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工作应机构健全、职能明确、人员精干、工作到位。必须加强机构、职能和能力建设,推进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20.农村水电装机取得历史性突破

截至2004年全国农村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875万kw,年发电量1344亿kwh。农村水电发电量占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38%,占我国绿色电能的99%。1998-2004年7年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80万kw,平均每年新增装机225万kw。近5年年均增长250万kw。2004年新增农村水电装机450万kw,相当于三峡电厂6台70万特大型机组投产。目前在建规模2000多万kw,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初全国电力建设总规模,2004年完成投资近400亿元,相当于80年代初全国电力投资的3倍。

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农村没有电。55年来,中国农村水电累计已使全国近6亿农村无电人口用上了电。

农村水电分散开发、就地成网、就近消纳、成片供电,普遍形成了以110千伏网架为骨干的结构比较合理的农村水电自发自供电网,绝大部分与国家大电网联网,进行电力电量交换,按照独立配电公司的体制运营。这种体制符合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的需要,符合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国际社会联合电网分布式供电的要求。2004年四川农村水电发电装机达到567万kw,年发电量235亿kwh;湖南农村水电发电装机和年发电量分别为357万kw、110多亿kwh;云南分别为350万kw、140多亿kwh;广西分别为318万kw、近100亿kwh。四川、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农村水电发电装机和年发电量均占所在省区电力总量的1/4以上,110千伏及以下配电设备容量、线路及资产占所在省区总量的1/3-1/2。中国农村水电为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电力支撑和保障,是这些地区实现电力普遍服务、直接惠及“三农”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全国电力供给,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紧张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1.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实现新跨越

2001年10月国务院批准“十五”期间全国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11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全国农村水电暨‘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向会议致信,指明和提出了新时期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

各有关省(区、市)和实施县党委、政府都把加强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来抓。省(区、市)、县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按照《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要求,健全设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办事机构,明确职能,落实责任,加强工作。领导小组的计划、财政、金融、国资、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电力等成员单位,紧密配合,通力协作。省(区、市)、县、乡层层建立责任制和签订责任书,并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考核。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出台政策措施,优化建设环境,激发创造活力,精心组织实施,依法监督管理。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受益主体和以多种形式进入开发、建设、管理、运营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广泛积极参与。在中央高度重视,地方统筹实施,部门紧密配合,群众积极参与下,“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

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在推动农村水电发展,促进江河综合开发治理,改善农村能源结构,解决广大农村用电,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和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规定和《水法》、《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等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党和国家为扶持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所制定的“自建、自管、自用”、“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以电养电”、6%增值税率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紧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定,水利部制定了《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2001-2015年发展纲要》,颁布了《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水电农村电气化验收规程》;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扶持、提倡鼓励、优惠让利、监督制衡、指导服务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保障和促进了水电农村电气化顺利协调发展。

22.小水电代燃料开创农村水电新领域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保护生态环境,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来的,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英明决策。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列为水利建设“三大亮点”工程之一。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在全国886个县级规划和26个省级规划的基础上,水利部完成了《全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的编制和审查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03]15号文件指出,关于启动小水电代燃料试点,由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办提出意见并抓紧组织实施。

国家发改委抓紧组织力量对《全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进行评估,提出了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小水电资源丰富,分布与生态建设工程范围基本一致,其总量和分布能够满足小水电代燃料规划要求。”“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是解决山区农民燃料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巩固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该工程是我国重点生态工程顺利建设和有效巩固的重要保障,实施该工程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指出:“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规划范围和分步实施符合实际,规划布局基本合理,规划投资、效益、代燃料电价、农民承受能力、体制机制均有分析和措施,规划目标到2020年解决2830万户、1.04亿农村居民生活燃料,新增小水电代燃料装机2404万千瓦现实可行。”

2003年12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以发改投资[2003]2166号文件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2003年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投资计划的通知》。12月26日回良玉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12月30日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启动会议在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和山西同时举行,主会场设在邓小平同志故里四川广安,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敬正书宣读回良玉副总理重要批示和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书面讲话,并作了讲话,最后宣布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正式启动。国家以西部地区和重点生态建设地区为重点,在小水电资源丰富、代燃料人口集中、农民代燃料需求迫切的地区,选择了26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先行启动,涉及5个省(区)、26个县。

现在,5个省(区)26个县的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取得园满成功,解决了20多万农民的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巩固退耕还林面积30万亩,保护森林面积156万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7万吨,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探索了一条“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农民参与、低价供电、保护生态、改善生活”的路子,得到了项目区群众、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被誉为“点燃大山希望”的德政工程。

23.农村集体和农民分享办电股权开辟农民持续增收的新途径

湖南省委领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精神,支持桂东县黄洞乡沤菜村、沙田镇水庄村以农村水电建设为载体,将国家扶持资金量化给贫困农户作为股权,实行股份制办电,使农民长期稳定地从农村水电直接获得分红收入,形成了一种可以促进和保障农民增收的长效体制与机制。黄洞乡沤菜村用扶贫资金125万元作为农村集体和农民的股份,建成了装机320千瓦的沤菜村小水电,年发电量100多万千瓦时,年纯收16万-18万元,扣除集体提留6-7万元用于村级道路维护、小学建设、贫困补助等外,平均每人每年可从小水电分得红利200-300元。小水电安排待业青年3人,人均年工资7000多元。开发小水电带动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乡村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8元,比1999年增长了5倍多。沙田镇水庄村建成了水庄小水电,装机570千瓦,共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其中配给每户农民股份1000元、水庄小学教育基金股份5万元、村集体股份47万元,吸纳其他入股资金140万元,总投资240万元。投产发电后,除保证每户农民每年分红200元左右外,年满60岁的老人可领到一份“养老补助”,还可为全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其他公益事业提供资金。

福建德化县大铭乡由乡政府用原建成的乡集体小水电企业资产提供无偿担保,帮助贫困农户贷款兴办小水电,做到全乡家家都有小水电股份,户户都有小水电分红收入,共享乡村小水电资源,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全乡农民人均拥有小水电装机0.9千瓦、享有小水电股份100o元,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486元,其中小水电贡献占2/5。

超百万人口的四川三台县,通过“九五”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和“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农村水电成为县域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2004年发电装机9.82万千瓦,到2005年底可达13.5万千瓦。依托可靠、廉价的农村水电能源,“三高”农业和乡镇企业跃上新台阶,主要农副产品产业分别进入全省10强和全国100强,被列为全省、全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当地资源建厂,形成了黄磷、氮肥、蚕丝、棉纱、蔗糖、制盐、榨油、膨润土、饲料、竹草编制、食品加工、农机等工业体系,涌现出省级以上先进企业16家;发展了各类外资企业26家,利用外资5000多万美元。农村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县域产业结构逐步由单一的二元经济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跨越。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8.68亿元,人均3244元;财政收入2.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5元,比进行初级电气化建设前的1995年488元,增长2347元,剔除物价指数影响,同比年均增长速度11.59%。

各地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中,以农村水电建设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农民增收,除上述形式外,还有如支持农民以土地、劳力、材料和“相关补偿”等入股办电增加收入;鼓励农民在农村水电建设中打工和在运营中当工人增加收入;支持乡村集体办电,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降低农村水电电价,促进农民减少负担、增加收入;在国有资本的引导下,引入各类资本直接投资和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兴办农村水电,推进农村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等,均收到显著效果,特别是采取农村集体和农民分享办电股权的形式,开辟了农民持续增收的新途径。

24.农村水电电网大规模改造推动农村水电改革与发展

全国水利系统第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县城电网改造成功启动建设,水利系统农村供用电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网改造和乡镇电管站改革完成的地方,都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用电管理,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城乡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农民的到户电价大幅度下降,每年可直接减轻农民负担43亿元,用电量显著增加,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农业电气自动化篇6

15.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实行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

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针对农村水电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低,融资能力、投资能力、竞争能力不强,国有资产出资人长期缺位等问题,全国水利系统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实行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先后组建了四川、重庆、吉林、广西、湖南、新疆、浙江、云南、青海、湖北、河南、广东、贵州、福建、山西、辽宁、陕西、安徽、河北等19家以资产为纽带的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由于农村水电资产包括实物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两个方面,后者涉及防洪、抗旱、灌溉、发电、供水、通航、生态,关系河流健康生命,因此19家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都经省级政府授权或经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作为农村水电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行使相应职责。

(1)普遍行使电气化建设项目法人职责。

19家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普遍行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项目法人职责,对中央补助资金和省级配套补助资金进行投放和监管。在国有资本的引导下,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不仅保障了水利水电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而且通过多种形式协助电气化县融资引资,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整合了各方资金,对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总投资中(不含国家对农村电网、县城电网改造的计划投资),中央补助资金占2.3%,地方配套补助资金占3.1%,合计国家补助资金占5.4%。不计算银行贷款,1元国家补助资金拉动社会资本(包括国资、民资、内资、外资以及少量的农村集体与农民用土地、“相关补偿”、劳力、材料、现金投资)8-9元。

根据农村水电的属性、特点和农村电气化的目标任务,显然中央和地方补助资金的投入比例过低,按照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国家补助资金比例应有必要提高,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农村集体和农民分享股权参与股份制办电亟应加强。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回顾过去、面对现在还是展望未来,由于实行了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走股份制集团化道路,确实更充分地发挥了中央和省级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更有效地调动了国资、民资、内资、外资以及农村集体和农民开发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的积极性,更实在地防止了“要、分、了”和水利水电国有资产的上划、代管、平调和流失,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2)在改革体制、创新机制上作出了重要的实践探索。

在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的基础上,“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变政府运作为政府调节、部门指导、行业监管、业主实施;变指挥部体制为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行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变行政指挥建设为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五制”建设管理,建立和完善“法人负责,监理控制,施工保证,政府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规划、论证、开工、建设、验收全过程监管,在改革体制、创新机制上作出了重要的实践探索。

(3)9家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负责地方水利系统农网改造。

四川、重庆、广西、吉林、云南、湖南、青海、湖北、广东等9家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还作为地方上的农网改造资金的承贷主体,负责本省(区、市)水利系统的农网改造,有的还继续作为水利系统城网改造资金承贷主体负责城网改造。他们将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与农网城网改造紧密结合进行,减轻了电网建设的资金压力,推进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十五”四川60个、广西27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在无电网补助资金的情况下,紧密结合农网城网改造进行电气化建设,分别完成了电网投资43.75亿元和20.01亿元,使这些电气化县基本形成了能满足安全、经济、可靠供电的电网布局。目前,四川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水电产业集团的母公司)可控可涉资产规模250亿元,湖南水电集团公司可控可涉资产规模200亿元,广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直管资产100亿元,其他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有的也拥有权益资产上10亿元、数十亿元。

(4)有代表性的几家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

----四川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由省政府授权经营的范围为:全省水利系统农网改造投入,以及县城电网改造、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等省级投入和其他省级投入形成的国有资产。省政府明确规定:省国资委是水电集团公司的出资人,省水利厅是水电集团公司的行业主管部门。注册资本24.41亿元。在保障市、州、县应有权益的基础上,授权总资产130亿元,首期实施授权经营资产81亿元,可控可涉资产规模250亿元。推动大小电网和谐协调发展,处理好输配电关系,实现互补双赢。

----重庆水电产业集团公司于1998年7月创立,经过5年运营,全面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委下达的水利系统一、二期农网改造总投资39.8亿元的任务,包括农网改造资金在内,可控可涉资产规模90亿元。但2003-2004年,将近40亿元的全部农村水电电网建设改造资金资产却被转移给重庆市建设投资公司,带来许多不应有的负面影响。笔者等曾有专文提出质疑和建议。

----广西水利电业公司现已拥有40家控股的县级电力公司,注册资本9.44亿元,直接管理的资产100亿元,年供电量70亿千瓦时,销售收入25亿元,在巩固发展县级地方独立配电公司的同时,也形成了省级地方独立配电公司。

----湖南水电集团公司于2001年12月注册成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级水电集团公司的组建,为实行农网资金统贷统还,推动农村水电电网建设改造和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5月下发了湘政办函[2002]55号文件,授权省水电集团公司作为农网改造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目前,已有40家市、县电力企业参加省水电集团。全省农村水电总资产300亿元,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可控可涉资产规模20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水电电网建设改造和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

----吉林地方水电有限公司拥有7家控股的县市农村水电企业,注册资本1.43亿元,直管资产10亿元,年销售收入4亿元,年创利8000万元以上。现正进一步朝着激活存量、扩大总量、集团运作、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更好为“三农”服务的方向迈进。

----湖北通过农村水电资产重组,组建了省、市、县三级水电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现拥有省级资产2.5亿元,已向现代汉江水利有限公司注入资本金近5000万元,对汉江流域两座共装机40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实行滚动开发,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夯实农村水电基础,提升农村水电行业实力和创新力。

(5)目前全国水利系统已有16家上市公司。

全国还组建了70多家跨县的地区性水电集团公司和水电公司。截至目前,全国水利系统已有新疆“汇通水利”,四川“乐山电力”、“明星电力”、“岷江水电”、“西昌电力”、“广安爱众”,重庆“三峡水利”、“乌江电力”、“涪陵水电”,福建“闽东电力”,浙江“钱江水利”,广西“桂东水电”,湖南“郴电”,河南“世纪光华”,安徽水利,云南文山共16家公司实现了上市,在我国股市上形成了中小水电板块,搭建了再融资平台。当然,这16家上市公司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除股市上的共性问题外,有的有违当年开发中小水电服务地方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农”的上市初衷,有的与行业越来越脱节,等等,值得关注、研究。

(6)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己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实行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为促进农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筑了运作平台,创新了运作机制,提供了体制保障。对于保障农村水电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推进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和谐协调发展,发挥农村水电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和影响力、带动力、整合力,推进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己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今后,在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和促进与保障农民增收等工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的投融资载体和体制保障作用。中央扶持资金和地方配套扶持资金(包括国有农村水电资源产权,下同)是国有资本,属国家所有。一可依照法定程序,授权委托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将国家扶持资金的使用权通过签订协议量化给贫困农户农民作为长期股权,并融资引资,建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实施建设和运营。二可依照法定程序,由政府代表、农民股权行使者代表和其他投资者代表进入监事会,对企业进行监督。三可依照法定程序,由几方代表,再加上用户代表,业主(即项目法人)共建管委或协会,对收益分配、发电、上网、购电、用电等事宜进行协调和监管。以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保障可靠廉价供电和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长效体制与机制。

16.《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的中流砥柱作用

(1)冲破了前所未有的波折与困难。

1998年下半年以来,在电力垄断体制的严重影响和水利部门所谓不再管理水电的误导下,全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受到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正是由于各地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落实施行《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实行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四川、重庆、吉林、广西、湖南等省(区、市)率先组建了相当规模的省一级水电集团公司,赢得了农村电网改造资金“一省两贷”,方才为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克服面临的严重困难、继续推进改革与发展,走出了新路子;方才为水利系统参与对《关于加快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送审稿)的修改,促进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件“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出台,提供了新鲜的实践探索和依据,从而使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冲破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波折与困难。

(2)一份可资鉴证的电话记录。

在国务院出台国发[1999]2号文件前,有一个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8]134号文件,正是由于水利系统落实施行《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组建了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和省级水电公司,方才使全面理解134号文件精神成为可能,从而避免和防止片面理解执行134号文件规定,错误地上划、代管自发自管县电力公司。

下面是一份具有历史意义、关系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改革发展、可资鉴证的电话纪录:

“1998年10月13日上午8时15分,水利部程回洲同志,就对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8)134号文件的有关理解问题,请示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司长宋密同志,电话记录如下:

程:国办发(1998)134号文件以农电体制改革、农网改造和实现同网同价为目标,进一步部署了农电体制改革和农网改造工作。……下面就文件第5页中的一段,即‘(一)理顺地方供电企业与省级电力公司的关系。为切实加强农村电网管理,对趸售县和自供自管县的电力公司,原则上应上划由省级电力公司直接管理;暂时不能上划的,可以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省级电力公司代管,或者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逐步改组为由省级电力公司控股的股份公司’的理解问题,想听听您的全面准确的解释。

宋:9月30日,吴邦国副总理主持会议,听取并讨论国家计委《关于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请示》,会上对于以小水电供电为主的自供自管县的管理体制问题,我们特别提出,这一块是多年来各地结合治水办电,建设农村电气化县形成的,比较完整,可以仍由地方水利系统管理。邦国副总理表示同意,计委包叙定副主任、国家电力公司汪恕诚副总经理以及其他与会成员都表示同意。因此,这一段中对于自供自管县电力公司的上划、代管和控股参股中所指省级电力公司应理解为包括地方省级水利水电公司。

程:清楚了,我们将以适当方式传达下去。

宋:可以,我们也注意做好解释。水利系统要按这个精神,与计委配合协调,作好自供自管县的农电体制改革、农网改造和城乡用电同价工作。”

在国务院[1999]2号文件出台前,各地就是靠这份《电话记录》,去抵制电力垄断体制强势作用下的所谓农村水电企业“电水分开”,“发供分开”,“上划、代管”农村水电电网、供区、资产,以扩大和营造输配一体的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的有害主张和做法。

17.国务院[1999]2号文件和贯彻实施

(1)朱镕基总理亲自审改签发的2号文件的精神实质。

在广泛征求意见特别是地方、水利系统意见的基础上,1999年1月4日朱镕基总理亲自审改签发了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务院2号文件是指导全国农电体制改革、农网改造和农电管理的中央文件。2号文件的宗旨是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国内需求。强调要处理好中央电力企业与地方电力企业的利益关系;强调不同的利益主体要以资产为纽带搞好股份制改革;强调自供自管县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改革;强调自供自管县的承贷主体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确定。2号文件赋予了各级水利部门在农电体制改革、农网建设改造和城乡同网同价中的职责。

紧接着1999年1月5日,朱镕基总理对刚上任的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讲“你们水利还有很大一块水电”,要求抓好水利系统水电行业的农电体制改革和农网改造工作。

(2)汪恕诚同志阐述电力工业改革方向。

为贯彻国务院2号文件和朱镕基总理讲话精神,1月13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中,专门就水利系统水电、农村水电问题讲了重要意见,特别是深刻地阐述了电力工业改革方向。汪恕诚指出,我国电力工业的改革方向是把现在的电力系统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发电端,建立独立发电厂或独立发电公司,独立发电厂(发电公司)可有若干个,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它与电网是买卖电关系;二是配电端,原则上以县为单位组织配电公司,几个县在地区形成小电网也可以组织地区配电公司,县、地级配电公司有自身的电源;三是省级高压输电网,每个省(区、市)有一个省级高压输电网公司。省级水电公司,是与县、地级配电公司和发电企业有资产联系的公司,其性质属于配电公司,可以作为省级承贷单位。

(3)全国水利系统召开农电体制改革会议。

1999年2月5-6日,水利部在成都召开了全国水利系统农电体制改革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2号文件,研究部署全国水利系统农电“两改一同价”、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和农电管理工作。会议由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筹备组组长程回洲主持,与会同志收看了汪部长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录像,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作了大会报告和总结讲话。会议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2号文件、坚持电力工业改革方向、对水利系统农电改革准确定位、认真实施农村水电自供自管县“两改一同价”工作、结合“两改一同价”工作加快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加强水利系统水电行业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作了工作部署。1999年3月17日水利部以水办[1999]115号文件向各省(区、市)水利(水电)厅(局)下发了关于水利部贯彻落实国务院2号文件的《实施意见》。

(4)新一届水利部领导班子建立后,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接着成立。

新一届水利部领导班子建立后,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新“三定方案”和国务院2号文件规定与赋予水利部的职责,经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批准同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中编办字[1999]73号文件批复水利部成立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以下简称水电局)。6月30日水利部以水人教[1999]349号文件通知各地。这是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采取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全国水利系统世纪之交的一件大事,对于在21世纪继续推进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水电局成立前后,筹备组和局委托全国水利地电企协举办了4期全国水利系统贯彻国务院2号文件的高级研讨班;组织了6个调研组对全国18个省(区、市)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两改一同价”工作、水利系统水电行业管理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召开了武汉、南宁、长沙、北京座谈会7次,对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对策、措施;还组织了专家组对赣、闽、湘、黔等省农村水电体制改革作了深入调查,提出了一批有份量的调查报告,有的得到国务院领导重视并批转有关方面。这期间针对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中违背电力工业改革方向的作法,汪恕诚同志多次写信、批示、讲话、报告,阐述坚持电力工业改革方向、支持小水电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他部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全国水利系统农电体制改革会议、水利系统农电“两改一同价”现场会议,听反映,谈经验,说问题,讲形势,话发展……。以上等等,对于促进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顺利实施、“两改一同价”工作加紧进行、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继续推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业电气自动化篇7

制度建设和规范的基础资料是基层站所做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基础。供电所基础资料、台账、报表种类繁多,各类记录薄册和台账档案有200多种,资料管理起来非常复杂。

由于部分记录信息都是重复的,在手工操作时就要做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无形中给供电所工作人员带来了额外的压力。为给供电所班组减负实现管理创新,温州电力局成立了专项课题组,对供电所现有的基础资料、台账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各类台账、报表、薄册不到100种。电力局下发了温电营《关于下发供电(营业)所、配电工段必备规程、基础资料台账、薄册清单及基础资料电子模板的通知》,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格式、统一流程、统一内容的原则,对供电设备、管理台账、各类图表、记录、分析资料等基础资料进行规范统一,在保证了各种资料、记录齐全的基础上,同时减轻了供电所人员的工作量。

二、加强基层站所信息化建设

各基层站所全部建成光纤骨干网,通信系统向农村供电所延伸,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平台。各基层站所建成企业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班组管理eme系统等,为电力企业生产运营和决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整合,探索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结合市供电(营业)所管理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开发了“星级供电(营业)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对供电所的日常业务进行规范化管理,将所内各项工作紧密联系,实现所内资源的共享,实现供电所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同时各项工作微机化,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三、提高基层站所供电服务水平

以电监会供电检查整改为抓手,开展了“金牌服务迎奥运”、深入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电力·社区”共建、高危重要客户隐患排查等形式丰富的优质服务活动。创新电费缴纳方式,为方便农户缴费推出电费充值卡业务,开展自动催费平台、自助收费机、网上收费平台等催、收费方式创新工作,降低收费方式的银行依存度;大力创新农电特色服务,开展特色鲜明的送服务上门活动;统一制订营业厅电力客户服务与宣传手册。充分发动各基层站所(窗口),参加“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星级供电所、示范窗口建设,提高基层营业窗口服务规范性和技能水平。开展百所基层站(所)服务企业活动,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温州电力局一百多个基层站所以多种形式“走出去”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攻坚破难,携手企业共渡难关,协同企业转型发展。

通过抓基层站所的基础管理工作,基层站所的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和流程得到完善,人员的服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加强政企联动

为了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由温州市农办、市经贸委、温州电力局三家单位联合下发了《温州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由市新农办牵头,将当年的建设计划列入温州市政府对各县(市、区)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指标中。温州市政府还大力支持新农村电气化工作,对路灯、表后线等建设资金给予大力支持,并对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建设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合计奖励20万元。电气化村的建设热情持续升温,各乡(镇)积极发动,各村主动提出要求建设新农村电气化村,村民的呼声很高。在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中,许多乡村通过举办文艺晚会、贴标语等各种不同的宣传方式,宣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意义、目的和成效,发动村民共同参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五、加强内部管理

温州电力局将当年的建设计划列入对各县供电局领导班子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每年年初联合市经贸委、市农办,到各县(市、区)进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调研,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现场办公,解决建设中的实际困难,推进温州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每年召开“温州市新农村电网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半年度工作汇报会”和“新农村建设进度督导会”,检查、督促各县(市、区)加大建设力度,确保能圆满完成今年的新农村电网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计划。为了巩固农改、县城电网改造工程以来的“五制”管理成果,防止工程管理松懈,电力局组织营销、发策、财务、审计、档案等处室,对各个县局定期开展新农村电网建设专项检查,并印发《温州电力局新农村电网建设专项检查情况通报》。为了及时把握各地新农村建设动态,及时向社会公布温州电力系统在新农村电网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方面的成果,宣传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经验、事迹,开通了“新农村电网建设信息网”,坚持每月定期出刊《新农村电网建设简报》。

六、积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在新农村的电网建设中,温州电力局首先通过增加变压器容量、增大导线截面积消除局部电网“卡脖子”现象,完善农村和城镇电网供电网络,彻底解决农村和城镇中存在的各类用电问题,满足农村和城镇用电需求的增长,使农村和城镇的用电更加安全可靠。

温州电力局始终秉承高标准、高起点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在新农村的电网建设中,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如:非晶合金的低损耗配电变压器,有效地降低了中低压配网的损耗,使电能的利用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农村电网电能损耗率持续下降。居民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抄表的准确性,也减轻了抄表人员的工作量,有效缓解人手不足的矛盾。电压合格率远程上报系统,采用网络和无线gprs的传输方式,实现了对各处统计型电压表监测数据的实时自动采集,并汇总到营业部门或相应的监管部门,代替人工抄表及一连串后续工作,快速了解线路电压质量状态,降低线路供电电压的缺陷率,提高线路电能质量管理水平。下属瑞安供电局积极探索单相负载检测装置的开发及应用,使220伏用户的“零度表”管理得到加强,弥补了以前居民用户故障停走发现不及时,追补电量难度大的不足。

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电力局积极推广典型设计,推行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电网坚强、供电可靠、服务优质、经济环保、供用和谐”的农电发展目标,秉承高标准、高起点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农村电网。积极开展省电力公司农电系统35千伏集控中心(站)和10千伏开闭所“两个标准化”的创建工作,开展“农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35千伏及以下农网输配电设施“两清理”活动,不断提高农网输配电设施健康水平和标准化水平,提高设备安全运行能力,确保农电安全。

七、抓农电人员基本素质

(一)结合农电专项工作组织开展人员教育培训

农电工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接受专门教育培训的机会,为此,除了加强常态的教育培训力度外,温州电力局重视抓住每次专项工作开展的机会,见缝插针,采用各种形式,结合专项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基层农电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如:积极开展“原原本本学规程”活动,组织编写《县级供电企业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运行检修管理规程(试行)》,并对八个县(市)供电局生产、运行管理部门从事配网工作的人员和各供电所分管生产所长、线路班班长、安全员等近700多人进行了宣贯活动。全局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技术比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组织观看安全事故案例等活动,使2009年度“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深入人心,切实提高了基层农电员工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意识和水平。全面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规定星级供电所的创建与现场标准化作业开展相挂钩,重点针对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供电所所长、线路班长、所有线路工进行强化学习培训,连续两年相继组织了全市10千伏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辅助系统、现场标准化作业技术比武全员理论和技能培训工作,下属平阳县供电局还成为10千伏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省级示范点。

(二)研发生产一线人员技术规程考核软件

为了给各县供电局创造一线人员技术培训的条件,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温州电力局组织研发了生产一线人员技术规程考核软件,软件收录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35千伏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浙江电网10千伏架空配电线路设备评级标准》等17个规范和标准,有试题5000余题。该软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平时可以通过试题练习进行规范和标准的学习,还可以进行模拟考试和正规考试来进一步检验学习成效,通过应用规程考核软件电力局对八个县(市)局生产、运行管理部门从事配网工作的人员和各供电所分管生产所长、线路班成员等近1000多人进行了学习培训。

(三)通过技术比武,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农业电气自动化篇8

胜利完成以后,农村广泛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末的1952年同解放时的1949年相比,农业生产增长了48.5%。广大农民群众蕴藏着极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和发挥这种积极性,适应农业合作化农村用电的需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小水电的发展。1953年在水利部设置了小水电的专管机构。1955年,根据中央指示,全国水利会议提出积极试办小型水电站。接着中央在公布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凡是能够发电的水利建设,应当尽可能同时进行中小型水电建设,结合国家大中型电力工程建设,逐步增加农村用电”。全国水利会议就试办小水电提出了以下要求:各地要积极领导,贯彻民办公助的原则,重点试办,稳步前进;在试办中要注意就地取材,成本核算,摸索经验,培养干部,为今后普遍发展创造条件;发电为照明和生产服务都很重要,应根据条件和群众需要,统盘考虑,有计划地进行;要选择自然条件适合,互助合作基础好,群众居住比较集中,有自筹资金能力的地方建站;100千瓦以下的由省审批,100千瓦以上的报部审批;电站一般不宜采取地方国营形式,应以农业社为核心,带动互助组、单干农民,实行群众性经营管理,其性质是集体所有制。

根据以上精神,为能做到就地取材,就地制造,花钱少,收效快,节约钢材(这在当时十分必要),利于试点、推广,于是发掘并继承、发扬我国早在30年代就运用木质水泵提水,以及木质动轮、齿轮带动发电机发电的经验,同时学习苏联早期建设农村电气化的作法,积极推广木质水轮机,通过间接传动带动发电机发电。1956年在四川崇庆、福建永春、山西洪洞举办了三处小水电训练,学习有关政策和水工、水机、电气技术,水机以木质水轮机的选型、制作、运行、维修为主要内容,为全国培训了第一批建设小水电的力量。从此,我国小水电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发展起来。从部到各有关省区,除举办培训班外,还通过编制定型设计、出版发行技术书籍、交流经验,等等,积极推动农村小水电的发展。

为了推动农村小水电站由重点试办到面上发展,不少省区根据全国水利会议要求,结合本省区的情况,提出了兴办小水电的方针、政策。如四川省提出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加强领导,先小型,先生产,然后逐步扩大”的方针和“费省效宏”、“社办社管”、“社办公助”的原则。总结四川、山东、河南等省的经验,全国提出了“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服务生产为主”的“三主”方针,并根据这些省和其它省区的经验又提出了“先动力后电力”的“两步走”原则,即条件具备时直接建成水电站,条件不具备,先建水动力站,等资金有了积累,器材可以解决时,再发展为水电站。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引导下,由于小型水力、水电站规模不大,土建工程不复杂,设备、安装简单,操作、维修方便,投资少,工期短,收效快,适应性强,极受群众欢迎。不包括水动力站在内,到1957年底,全国建成农村小水电562处、2.02万千瓦。它们主要分布在四川、山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河北、湖南等很多个省区,在贵州布依族、侗族、苗族,广西壮族,青海回族、藏族,新疆维吾尔族,内蒙蒙古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建起了几座到十几座农村小水电站。到1960年底,全国有1100个县建成小水电8975处、25.15万千瓦。

二、建设情况和效果

50年代建成的农村小水电站,容量都很小。据1959年统计,全国小水电平均容量为26.9千瓦,其中30千瓦以下的占65%,30~50千瓦的占20%,50千瓦以上的占15%。据各地调查,多数是利用灌溉渠道上的跌水修建的,有一部分修建在中、小河道上,利用壅水建筑物或水库取得水头来发电。电站利用的水头,大部分在6米以下,有一部分在20~30米之间,电站内的设备都较简单,水轮机大多是木制旋浆式,也有一部分是木制两击式和铁质法兰西斯式。电站送电距离大多在2.5公里以内,约有一半的电站采用了高压(6000伏)送电,其中采用“两线一地”制送电的有30%左右。

当年小水电的造价都很低,一般电站每千瓦造价为800元左右,一公里高压线路造价在1000-2000元之间,只要经营管理得好,都有盈余。浙江省瑞安县仙岩水电站,水轮机出力50马力,发电机容量35千瓦,有15马力抽水机、碾米机、榨油机各一台,总投资3.5万元,抽水、加工、照明收入扣除折旧、工资、费用等成本,年纯收入1.15万元。纯收入加上折旧,3年内即收回投资。福建省永春县蓬壶水电站除供照明用电外,还直接用水轮机驱动加工机具,加工农产品24种,农民称它是“万能工厂”,仅1957年加工收入一项即达19318元,扣除加工成本,盈利12000余元。贵州省惠水县姚家哨骨干小水电站1957年5月建成后,供给了县城和附近几个农业社的照明、加工用电,并建成5座电力抽水站,使50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田,促进了粮食连年增产。四川省遂宁县嘉禾桥水电站,1956年7月动工,10月建成发电,安装木质旋浆式水轮机1台150马力,带动立式发电机1台75千瓦,全部投资3万元,每千瓦投资仅400元。与解放前建成的石溪浩水电站(160千瓦)并网运行,供县城用电,每月发电35000千瓦时,年发电40万千瓦时,年利润3万元余元,不到一年即收回投资。嘉禾桥水电站是现在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的前身,运行了3年,当龙风水电站建成后,为减少上游分水消耗,做到经济合理用水,乃停产封存。四川省郫县唐元乡红锦水电站装机48千瓦,自1959年建成投产后,一直运行到80年代初期,发电、加工20余年,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小贡献。浙江省金华县1958年开始办电,1960年同志曾亲临他们修建的第一座小水电站进行视察;1958年刘少奇同志陪同缅典总理吴努参观了四川省郫县犀浦乡吴家碾12千瓦的采用异步发电机发电的小水电站;同年同志视察了四川省郫县犀浦乡游家碾10千瓦小水电站,详细询问了打米和发电的情况后说:“这样的小水电好,可以多办些”。50年代的小水电的发展,不仅解决了附近城镇、乡村的照明用电问题,而且促进了农业社的农副业生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提供的经验

自1955年提出积极试办农村小水电,经过3年多的实践,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它更好更快地发展,当年主管部曾明确地提出了以下符合当时实际,至今仍有意义的要求:

(一)依靠群众、依靠农业社办电

电站的修建和管理,都应依靠群众、依靠农业社。只有充分运用群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才能把电站修好、管好。同时依靠群众、依靠农业社办电,也是在农村进行一次生动的社会主义教育。

(二)建站“两步走”

我国中小河流的水能是最廉价的动力,充分利用水力,大力兴修农村水电站、水力站是群众的迫切要求。根据四川、福建、吉林等省的经验,他们在条件具备、器材可以供应的情况下,兴修了许多水电站;在机电设备供应有困难,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采取建站“两步走”的方法,先建水力站,以水轮机直接驱动加工机具加工生产,待资金有了积累,器材可以解决时,再添置发电设备,扩建为水电站。这个办法很好,非常结合当时的实际。

(三)加强技术指导

修建水电站对广大农民来说,还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但也并不神秘。要依靠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要依靠铁匠、木匠、瓦匠和农民。为了保证电站的质量,要抓好培训技术力量、加强技术指导的工作。天津、吉林、四川、福建等地采取以工地作课堂、以工程作教材、以师代徒的经验,云南、贵州等地采取与有关部门协作举办训练班的经验都很好,当时各地都学习他们的做法。

(四)勤俭办站

要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勤俭办站”的建设方针,克服设计和施工中的铺张浪费现象。今后小型电站设备要走系列化的道路,为降低造价创造有利条件。

(五)电站规划

农村水电站蓬勃发展,群众积极性很高,建设速度很快,有些电站还没有做好设计,群众就动起工来;有些电站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这是大好形势下出现的值得注意的问题。农村水电站的规划工作已被提到日程上来了。各地必须根据本地区工农业的发展规划,作好中小河流流域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和农村水电站规划,为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六)电站的经营管理

电站的经营管理工作必须跟上去,这样才能修好一处,管好一处,使电站充分发挥效能,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电站在经营管理上应以生产为主,结合照明,开展多种经营,使物(设备)尽其用。根据电站条件,制定必要的操作规程、管理章则,广泛向群众宣传安全用电知识等,以保证电站长期安全运转。

虽然进入5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左”的影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发展过快,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总的讲来,50年代农村小水电的蓬勃发展,体现了充分依靠群众的精神,破除了“电”的神秘观念,说明农民可以办电管电,走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路,打破“等、靠、要”,就可逐步增加农村用电,特别是用活生生的事实向农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有很大的政治意义;通过以后的调整、改造,还表明了小和大、数量和质量都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小的产生,就没有大的发展,没有量的形成就没有质的提高,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解放农村劳动力是五六十年代举办小水电的主要任务之一

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一个时期是很谨慎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业发展纲要》的实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1955年到1957年,农业生产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农村的情况变化很大,主要表现在: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仅农忙时劳动力不足成为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农闲时也需要有足够的劳动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发展副业生产。事实证明,剔除超前改变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等“左”的影响,在我国的情况下,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紧接着进行技术改造,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努力提供口粮、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以使我国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国小水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从一开始起就把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收到了良好成效。

积极开发动力资源,将它们运用到生产劳动中去,让机械动力和电力逐步替代人力和畜力,是实行农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在国家采取的固定作业以水动力、电力为主,移动作业以机械动力为主,先易后难,先“固定”后“移动”等战略措施的带动下,我国农村水力、水电站发展很快。以四川为例,1957~1965年,水力站(含水轮泵站)以超过水电站0.5~1倍的总出力数而与水电站同时发展着,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投入到农副业的进一步发展中。

二、在解放农村劳动力上取得的成效

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季节性强,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是采取提高复种指数,实行精耕细作,解决水、土、肥问题等比较复杂的措施,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据60年代初、中期调查:中原和华北地区,把一熟改两熟,一年最忙的时间集中在60天左右(割麦到种秋20天,秋收到种麦40天)。这个时候,又收又种,还要灌溉,加上牲口缺乏,人力十分打紧。电力下乡,替代人力和畜力,起到了促进农业增产的关键作用。

辽东、山东半岛一些地方,利用电力开发水源,使旱地变水田,一季改两季,增施肥料,改进栽培方法等,使农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副业也有一定的门路,但要想进一步发展农副业,必须使投入的劳动量成倍增加才行。这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的情况下是难以办到的。但是,一些地方兴办了农村水力、水电站后,使农副业进一步发展的愿望逐渐变成了现实。

1957年,浙江省鄞县大白皎村小水电建成后,使原来只有七八天抗旱能力的260亩水稻田实行了电力灌溉,种了连作稻60亩,双季稻200亩,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提高一倍以上。

50年代的福建省永春县不少村冬闲地很多,原因是种了小麦、大麦,无法加工,当地农民说:“种了收不回,收了也吃不得。”自从发展了农村水力、水电站后,有机械动力和电力代替人力进行副业加工,当地农民除扩种大、小麦外,还扩种了红薯等块茎作物,促进了农副业发展。

四川省郫县到1962年底建成农村水力、水电站等83座,2357千瓦,每乡均有一两座十几到几十千瓦的水力、水电站,针对自身属于都江堰自流灌溉的平原地区的特点,开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施农家肥为中心的粉碎、加工、脱粒、运输等农业技术改造,配合其它措施,弥补了当年“共产风”、“浮夸风”、“高征购”等影响所造成的损失,使1965年的粮食总产量和毛猪总头数恢复到了1957年水平。四川省岳池县酉溪乡叶苗滩村有田720亩,评级劳动力440个,以往因为田高水低,每年仅车水就要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花1.88万个劳动日,60年代初期县上举办的骨干小水电送电到村后,修建了4座电力提灌站和1只流动电力灌溉船,只需正副机手共10人劳动7天,就将全部稻田灌满,还捎带浇灌本村和它村6000多亩旱地,促进了粮食增产。

广东省广宁县到1969年底,建成小水电245座,装机3800多千瓦,有了电,使排灌能力显著提高,部分低洼水田解除了洪涝威胁,部分高岗梯田得到了及时灌溉,同时推广了脱粒、碾米、饲料粉碎、锯板、破篾等机械1200多台,大大促进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解放了大批劳动力,改变了过去“管了山林,误了田工”的现象。

吉林省长白县1958年开始办电,到70年代初期即实现了村村通电,97%的农户点上了电灯,改变了“夜点明子满脸黑,人推磨杆满头汗”的状况,全县脱谷、粮食加工、高地灌溉、饲料粉碎、打场、铡草基本上都以电为动力,解放出大批劳动力投入到其它的生产项目中去,促进了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据50年代调查统计,建设农村小水电站,平均每千瓦需投入劳动日200个,建成投产后,每千瓦一年可替代劳动日1500个,1~2月内即可抵偿劳动力投入。据多年统计数据和科学测算,1千瓦电力可替代劳动力5个,1千瓦时电量可替代劳动日0.5个。

小水电的蓬勃发展,不断扩大用电面,不仅节约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使农民摆脱了笨重的体力劳动,改善了劳动条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文化和钻研科学技术。

三、提出的新课题

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突出地提了出来。人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所具有的能量是那样的巨大,而生存的空间又是如此狭小,过多的劳动力拥挤在面积狭小的耕地上,是农村穷困和国家穷困的根源之一。不将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产业结构无法改善,分工分业无法深入,整个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更无法实现。

过去的经验和改革的实践都表明,要实行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在物质技术措施上,解决电力是关键问题。80年代末期,全国由以中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供电的乡村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用电设备,已达五六千万千瓦,累计使近3000万农民从农业中转移或部分转移出来,推动了农村由单一经济向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多种经济转化。90年代初期,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村流通渠道,提出了新要求,更需要通过改革和举办电力,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转化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当时,加快以中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的发展,既是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劳知密集结合型产业以及创汇农业提供能源条件;又是为广大农民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通过“不离土不离乡”、(发展深层农业)、“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等多种方式,实现本世纪末的小康战略目标和进一步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现代化转移,提供可能条件;也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为实现劳动对资金的有效替代作出应有贡献。据当时测算,创造1万元产值,劳动与资金的配置情况是:乡镇企业1.22个劳动岗位,配置4100元固定资产;国有企业为0.49个劳动岗位,配置7460元固定资产。即乡镇企业每创造1万元产值,等于0.73(=1.22-0.49)个劳动力替代了3360(=7460-4100)元固定资产。其意义是重大的。

小水电的发展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以中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剩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广阔天地。

小水电发展的历史回顾(三)

--“五县百社”电气化

李其道

一、“五县百社”电气化的提出

1958年,全国召开了农村水电会议,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农村水电,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农村用电需要。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农村初步电气化的问题,倡议有条件的省先抓五个县和一百个社的初步电气化建设。会议总结了1955年以来发展农村水电的经验,提出了建设农村初步电气化方针:“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生产为主,水电为主,动力与生产并举,兴修与管理并重,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勤俭办站,认真贯彻多快好省精神”;并对加强领导、依靠群众办电,建站“两步走”,加强技术指导,搞好勤俭办站,搞好规划,搞好核算管理等问题,提出了要求。

为了使农村水电和电气化工作有计划地开展,更好地与器材供应、水利建设相配合,促进农村技术改造和农业发展,会后编写和印发了农村初步电气化规划编制提要。提出了实现农村初步电气化户均拥有电力的标准:100~150瓦;同时对编制规划的目的要求,应贯彻的方针政策,电能在农村的应用,规划的范围、年限及水平,编制规划的步骤和方法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二、在建设“五县百社”电气化的倡议下,小水电得到迅速发展

在全国农村水电会议关于建设“五县百社”电气化的倡议下,全国各地对列宁有关电气化的论述,如“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在农村中推广建立小型电站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应该坦白地说,这方面往往有些分散,但分散有一些分散的好处。这些小型电站在农村中形成了新的现代化工业的中心。这些中心虽然很小,但是,他们究竟向农民说明,俄国不会停留在手工劳动上,不会永远使用简陋的木犁,而会向另一个时代迈进”等等,进行了广泛宣传,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改变农村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个群众办电和建设农村电气化的高潮,农村小水电象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到1959年底,小水电站即由1957年的562处、2.02万千瓦,发展到5586处、15.03万千瓦,容量为1957年7.5倍。不仅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丘陵地区办电,黄河以北及沿海平原地区也积极利用分散水力资源办电。

1958年底到1959年初,吉林、浙江、河南、湖北、青海、辽宁、山东、贵州等省相继规划在一年内实现“五县百社”初步电气化,3~5年实现全省县镇农村初步电气化。

1958年初四川省召开农村水电工作会议,邀请了11个省派代表参加,提出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尽可能与水利灌溉相结合,基本上做到一个乡或几个乡建立一个小型水电站,总装机争取达到10万千瓦左右,1958年力争投产1万千瓦。1959年,为促进尽快实现“五县百社”初步电气化,又一次召开了全省会议,将原计划10年(1959~1967年)完成的任务,要求提前在3~5年内完成。

1958年底,安徽省40天建成水电站35处;河北省天津专区静海县5天内建成一座平原低水头水电站。

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以上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这里既有群众自觉要求、积极性高和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讲求科学精神,因而取得成功的一面,如四川遂宁县人民在建设初步农村电气化中,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土洋并举,利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一座上千千瓦的取名为龙凤的骨干水电站(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10月投产1台、1360千瓦,终期规模5台、6580千瓦);但更有受“左”的影响很大,脱离实际,盲目蛮干,因而挫伤了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一面。当年苏联农村电气化专家巴利科夫和凯凯杨就曾强调指出,电站容量再小也要经过设计、批准等手续,要保证质量,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建设和管理电站要有高级的工程师、中级的技术员和初级的技工,除发展小水电外,还应发展一些较大的水电站。

总结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出,1958年全国农村水电会议精神和提出的方针、倡议及规划要求等,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而收到了成效;但由于以后在实践中所受到的“左”的冲击很大,未按或不可能按原要求行事,造成了不少有违原宗旨的损失。以四川为例,1958年实际完成小水电装机1.1万千瓦,超过了原1万千瓦的计划力争数,经过1961~1963年三年的调整、巩固,到1965年底小水电装机达到12万千瓦,提前两年超额实现了原12年规划要求。说明原计划、规划是基本建立在较为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而1959年的要求显然是在“左”的影响下形成的产物,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当年没有“左”的影响,肯定以后情况会更好。

(一)五十年代始发阶段(1949-1959年)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刚刚恢复,党和政府就重视小水电的发展。1953年设置了小水电的专管机构。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时期,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农村用电的需要,1955年根据中央指示,全国水利会议对各地提出积极试办小型水电站的要求;接着中共中央颁布《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为了促进小水电的发展,1956年在四川崇庆、福建永春、山西洪洞举办了三处全国小水电训练班,为各有关省、区培训了第一批建设小水电的力量。此后在山东、四川、河南等多次召开全国性会议,提出了“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服务生产为主”的“三主”方针和“先动力后电力”的“两步走”原则。1985年全国农村水电会议,提出建设农村初步电气化的方针是:“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生产为主,水电为主,动力与电力并举,兴修与管理并重,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勤俭办站,认真贯彻多快好省精神”;同时倡议有条件的省先抓5个县和100个社的农村初步电气化建设,而后以点带面,不断发展。“一五”期末全国建成的农村小水电站有500多处、2万千瓦;到1959年底,全国建成小水电近6000处,容量达到15万千瓦。

这期间国家电网向农村供电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郊区。因此,这一阶段即是小水电建设的始发阶段,也是全国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始发阶段。其特点是以解决农副产品加工和生活照明用电为主,群众称小水电为“夜明珠”。电站的容量一般偏小,设备较简单,多为群众投资举办,国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和适当的投资补助,即民办公助;一些容量稍大的电站,则多由地方投资修建。

(二)六十年代巩固发展阶段(1960-1969年)

1960年,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中央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解决粮食的稳产高产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家提出重点建设32个商品粮棉基地,而水旱灾害仍是大多数地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兴建电力排灌站,解决农业用电,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棉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1963年中央批准在水利电力部设立农村电气化局,国家电网向农村供电开始由大城市郊区扩大到商品粮棉油基地,并在全国电力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整个农电发展的方针:“以商品粮棉基地为重点,以排灌用电为中心,以电网供电为主力,电网和农村小型电站(主要是小型水电站)并举”。

进入五十年代后期,我国小水电和农村供用电的发展,受到“”“左”的影响。增长速度过快。短短的三年,小水电装机由1957年的2万千瓦,增长到1958年的8万千瓦,1959年的15万千瓦,1960年的25万千瓦。因此,1961年起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及时进行调整、改造,十分必要。这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巩固群众办电的成果,提高小水电的作用。

我国幅员广大,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可资利用,通过调整、巩固,必须继续发展小水电向农村供电。小水电继续执行“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生产为主”的“三主”方针,并坚持“以增产粮食为中心,满足排灌用电,多方面为农业服务”的方向,积极、稳步发展。1963-1966年,有的省如四川,还提出了“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建设方针,除发展单机容量50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外,还在粮、棉基地重点兴建了一批单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地方骨干小水电,最大单机容量达1万千瓦,投资实行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和社队投劳的“三三制”,并报经财政部同意开始实行“以电养电”政策。这时的小水电,不仅用于照明、加工,而且用于排灌和县社工业。同时进一步强调抓好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工作,为此,全国制订了《农村电站管理工作试行条例》。

1966年开始了“”,虽然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政治经济形势稍稳定,因而农村用电和小水电仍有一定发展,但是由于主管机构受到冲击,农电建设投资计划被取消,有关政策如“以电养电”等被中断,特别是物资供应紧张和企业的生产秩序与规章制度遭打乱与破坏,严重影响了小水电的健康发展。发展无规划,建设无计划,工程质量差,设备不配套,人身设备事故多,小水电效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所在都有。

经过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小水电装机由1960年的25年万千瓦调整为1961年21.5万千瓦,恢复为1963年25.5万千瓦;1966年达到38万千瓦,1969年为73万千瓦。1960-1969年十年新增58万千瓦,平均每年新增5万多千瓦。这一期间为巩固发展阶段。

(三)七十年代新发展阶段(1970-1979年)

1969年,由国务院主持,水利电力部在福建永春召开了全国山区小水电现场会议。会议针对山区水力资源丰富,未被充分利用;山区旱涝保收农田比重很小,长期苦旱和受山洪威胁,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山区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基础薄弱,地方工业没有形成体系;山区普遍缺电,即使在大电网覆盖下的山区农村也没有解决供电问题;山区农业机械化进展缓慢等等,提出了加深对积极兴修山区农田水利和大力发展山区小水电重大意义的认识。会议针对“”以来出现的物资供应紧张等问题,总结推广永春县自力更生兴建小水电的经验,提出了小水电建设要充分依靠群众,发扬“大寨精神”,实行“小型为主,社办为主,设备地方自行制造为主”的方针,坚持为农田排灌、农机修造、农副产品加工、县社“五小”工业和广大农村生活照明用电服务的方向。此后,随着整个电力工业和小水电的发展和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制定了有关政策措施。如:管理范畴上规定当前“小水电系指单机6000千瓦及以下,总容量12000千瓦及以下的水电站和相应的输变电工程”。规划上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治水办电相结合”的原则。发展上发动县、社、队各级办电(或地、县、社、队四级办电),执行“谁建、谁管、归谁所有”(后改为“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政策。资金上执行主要依靠社队集体经济和地方自筹,国家给以适当补助的政策;单机500千瓦以下的电站主要由社队举办,国家从小型农田水利事业费中划出专项资金给予补助,平均每千瓦150元(后升为200元),相当于投资的20%;单机500千瓦以上电站主要由地、县举办,由省(区)审批,列入水利或地方电力基建计划,资金也主要依靠地方自筹,国家一般补助投资的40-60%。设备上采取各省(区)自产留用,国家补助紧缺原材料的办法。建设上要求“发展有规划,建设列计划,施工要设计,竣工要验收”。管理上要求“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充分发挥效益”。大小电网关系上要求大电网本着支援农业的精神,积极支持小电站联网,小电站并网后所有权不变,电网以保本不赚的原则确定小电站上网电价,制止“大电网一到,小电站砍掉(或收走)”的倾向。此外,广东、湖南等省还比照过去四川的作法,制定了“以电养电”政策。四川于1976年又恢复并扩大执行“以电养电”政策,同时对管理体制作了明确规定,即“凡隶属关系属地、县及以下各级举办的电站,以及相应的输变电工程,统一由省水电厅领导和管理;凡结合灌溉、防洪等水利工程或主要为灌溉服务兴办的电站,由水利部门投资建设并管理”,等等。

以上政策措施的制订,调动了地方、群众办电管电的积极性,小水电新增容量由七十年代前期平均每年40万千瓦,增加到七十年代后期平均每年80多万千瓦,其中粉碎“”后的1977年、1978年,分别为70万千瓦、95万千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79年达到106万千瓦。七十年代的小水电及与其配套形成的地方小电网,不仅供农村、县社工业用电,有的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减轻了大电网的供电压力,改善了电力工业布局。永春会议推动了小水电的新发展。到1979年底,全国已建成小水电8万余处,装机638万千瓦。

(四)八十年代至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国务院决定开发利用丰富的中小水电资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国务院国发[1983]190号文件指出:“农村电气化是八亿农民的大事,应当在那些水力资源较好的地方,提倡以地方和群众自力更生为主,积极发展小水电,实现农村电气化”;同时,决定建设第一批1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从1985年正式开始实施到1990年底,“七五”期间全国有109个县通过验收达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标准。在总结第一批109个试点县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八五”期间进行第二批2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建设。国务院国发[1991]17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在水力资源较好的地区,积极发展农村水电,是实现农村电气化的重要途径。”到“八五”期末实际达标验收209个县。在第一、二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并以国办通[1996]2号文件提出“九五”期间继续由水利部商地方政府进行第三批3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通过开发水能资源,发展中小水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这第一批100个、第二批200个,第三批300个共6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统称为“农村水电123扶贫工程”,由水利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发展中小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一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水力资源,使其为四化建设服务;二可通过地方、群众自办电源电网,普及农村用电,减轻城市缺电,缓解城市和农村争电的矛盾;三可调动各级各方面办电积极性,减轻国家建设资金负担;四可充分发挥老、少、山、边、穷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水电开发为龙头,治水办电相结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这不是一个同大城市郊区比较用电水平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向另一个时代迈进的伟大创举”,其意义十分深远。

在水利部门负责实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推动下,大电网供电地区也开始了电气化县建设。1994年,国家计委、经贸委、电力工业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农村电气化工作会议,依据《九十年代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精神,正式提出到2000年全国要建成1000个电气化县,其中600个在中小水电供电地区,400个在大电网供电地区。大电网供电地区按照原能源部制定的农村电气化标准,通过实施“电力扶贫共富”工程,从1994年起经过7年时间到2000年建成400个农村电气化县,由电力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这个阶段,小水电的范畴已由单站容量从五十年代的500千瓦、六十年代的3000千瓦、七十年代的1.2万千瓦、八十年代的2.5万千瓦,上升到九十年代的5万千瓦。现在,地方电力已由小水电为主体发展为以中小水电为主体了。

70年代中后期,为了发挥四川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地方电力的发展,以适应地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以及随着地方电力和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地方电站电网与国家电网联网成为必然趋势,如何支持联网并协调好联网双方之间的关系,成为重要课题。四川省政府连续下发了(76)24号、(76)31号、(77)71号、(78)82号、(79)156号、(80)178号等6个文件。这些文件分别对发展地方电力的方针政策、管理体制、建设资金筹集、经营管理方式、大小电网联网等问题,作了一系列明确规定。需要突出强调的是除恢复并扩大执行“以电养电”政策外,明确提出:实行地、县、社、队四级办电,坚持“谁办、谁有、谁用”,各级举办的电站电网,各级都不准上收,过去改变了所有制的,一律按照隶属关系尽快划转回来,同时明确了水利(水电)部门地方电力管理体制。

为了总结推广当时四川以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建设和管理的经验,1980年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成都联合召开了全国小水电现场会议。1982年水利电力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制定了《关于积极发展四川省小水电的若干规定》((82)水电农电字21号),转发全国参照执行。部、省联合文件明确指出:电力建设“必须坚持大中小并举和国家办电与地方办电相结合的方针”;地方电力“要贯彻‘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和‘以电养电’的政策”,要坚持“主要面向农村和县镇,为农业、地方工业和城乡人民生活用电服务,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对地方电力的规划发展以及与国家电网联网的并(联)网形式、运行方式、产权和管理权限,调度管理、电量交换、有无功平衡、电价和电费结算等问题,作了政策规定。

国务院国发[1983]190号、国发[1991]17号、国办通[1996]2号文件,对全国各地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系列促进中小水电、农村电气化发展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总结、深化和完善。以国务院三个文件为代表,国家规定的重要方针政策主要有:

--坚持“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和“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的政策;

--建立水利(水电)部门“建、管统一”、中小水电(地方电力)公司“发、供、统一”的管理体制;

--地方水、火电企业和转供电企业普遍实行“以电养电”的政策;

--大小电网联网保持产权不变,主要实行电力电量交换,大电网对小电网实行支持政策。

--在统一规划下,省、地、县可以建设容量大于2.5万千瓦的中型水电站和电压等级高于35千伏的输变电工程,实行“谁建、谁管、谁受益”的政策;

--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县与县之间联网,并与大电网联结,联结后与大电网是送电与受电的关系;

--“国家电网不要上收和变相上收地方建设管理的农村水电电网及其供电区”;

--建设资金以地方自筹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资金可用于地方电站电网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指导和资助;

--地方电力价格由地方以市场取向自定。

--将地方电网的电力建设基金,连同“以电养电”的资金和历年用于中小水电建设的专项资金等,用来建立地方电力发展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对地方电网的电力建设基金,免征各项税收和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及国家预算调节基金;

--地方水电企业执行“6%增值税率”政策。

--发展农村水电、小水电、中小水电、地方电力建设农村电气化,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各个方面,各级政府要将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

(一)加强地方电力管理

50年代在农村电站经营管理上,四川提出以生产为主,结合照明,开展多种经营,使物(设备)尽其用,发挥效能,增加收入;根据电站规模,制定相应的管理章则和操作规程,广泛向群众宣传安全用电知识等,以保障安全供用电。60年代制定了《四川省农村电站管理工作试行条例》,从管理体制、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代用电管理、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劳动管理和培训工作到政治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70年代四川以农村用电安全管理为重点,带动发、供电安全管理,促进贯彻方针政策、完善体制和加强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工作,解决了地方电力的行业归口管理问题,并初步建立了从省到区、乡的农电管理体系;通过贯彻1969年福建永春全国山区小水电现场会议提出的“小型为主,社办为主,设备地方自行制为主”的方针和开展农村低压电网整顿改造,除按部、省部署建立了水轮发电机组定点系列生产体系外,开始对水电系统的修造企业进行了布点,并初步沟通了物资维修渠道;通过制定《低压电力技术规程》、修订《地方电力生产统计报表》和开展全省性的地电设备大普查,既推动了基层和企业的工作,又建立了省、地、县三级地方电站电网基础资料档案和统计报表制度。

“”结束后,四川按照国家对企业进行恢复性整顿的要求,督促、帮助基层和企业尽快恢复过去行之有效的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生产秩序,推动生产。他们面向基层,抓到基层,依靠企业,抓好企业,开展了“学大庆、赶黔江、赶土坎,创建大庆式地方电力企业”的活动。1978年制定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试行条例》、《四川省社队电管理试行条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更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外部环境,争取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自觉地严格按照国家对工业企业的要求,加强地方电力管理工作。1979年提出了《地电企业改革经济管理试点意见》,1980年提出了《扩大地方电力企业自试点的实施意见》。1983~1985年各地普遍开展了地电企业的全面整顿。1985~1986年,完成了全省性的地电企业“工业普查”工作。自1986年起,结合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开展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工作。1986~1988年,经省水电厅批准,省标准计量局先后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系统水电站、火(热)电厂、变电站、送电线路、配电线路、配电台区、计量室、调度室等8个《标准化管理条例》。1989年,经省加强企业领导小组批准,省标准计量局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省级先进企业标准》和《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火电厂省级先进企业标准》。1991年,提出了《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考核试行细则》。

1980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供用电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82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并网管理暂行办法》。1987年,提出了《关于加强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90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1990年,四川省水电厅会同财政厅、体改委提出了《关于完善地方电力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意见》。1991年,四川省水电厅会同劳动厅、财政厅提出了《关于国营地方电力企业职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同时,在1985年发起筹建四川省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协会,1986年正式成立,通过协会争取更多地取得纵横向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工作联系及指导,以协助行政有效地开展行业管理。

通过“扩权”、“整顿”、“普查”、“升级”和行业管理,各地普遍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转换经营机制,逐步由生产型管理向开拓经营型管理转变,增强了以电养电、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主供电的能力。

企业上等升级是“七五”期间经济工作的重点,四川坚持企业升级自愿自觉,十分注意与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和内部配套改革相结合,不搞形式主义。反复强调升级工作的目的在于:增强管理意识,强化管理基础工作,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改善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努力使电力供应由限制型走向适应型、进而走向满足型,更好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服务。因而收效比较显著。在强化基础工作中,他们以标准化管理为龙头,带动计量、定额、规程制度、信息档案、基础教育、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各项基础工作,并促进整个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目前,各地比较普遍地以发电为基础,以调度为核心,以供用电为关键环节,认真开展“安全、效益、服务”三目标管理。努力消除丰枯峰谷矛盾,保障和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

(二)坚持技术进步

50年代,为了保障农村电站的修建质量,四川编写了《农村电站修建技术》等书籍和有关定型设计。为了节约导线,早在1956年四川就在梓潼县宏仁乡水电站开展了高压(6000伏)两线一地制送电试点。1958年进行了小容量异步发电机研制,当年刘少奇同志曾陪同缅甸总理吴努力参观了采用异步发电机成功发电的郫县犀浦乡游家碾小水电站。60年代,进行了灯泡式贯流式机组的试制;开展了自制水泥电杆、自制陶瓷横担、35千伏两线一地制输电、16千伏载波通讯的试验推广,并进行了高压单相一线一地制送电试验。运用新技术成果,改善和发展了县电网,新建了地区电网。70年代,进行了中小型同步发电机可控硅励磁、60~100千伏高压直流发生器(直流高压试验设备)、高压单三相变换器、大容量单相电动机的研制和推广应用,走在了全国地电行业的前头。

改革开放以来,更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经过试点,微机运用逐步推广,由点到面,由单项到多项,由用于调度生产逐步扩大到用于辅助统计、财会、人劳、供用电、文秘等多项管理。微机多功能测试仪的定型研制,经过鉴定已投入批量生产,开始用于生产运行中频率、电压自动记录;较大容量的异步发电新技术已通过鉴定;35千伏变电站小型化新技术通过鉴定开始推广;具有80年代先进技术水平的35千伏无人值班模式变电站已进入县电网。在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上,一些地方从现代化管理方法应用入手逐步过渡到现代化管理手段--微机的运用;个别地方做到了“五化”(思想、组织、方法、手段、人才现代化)并用,建立了“两制”(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中心的企业领导制度,以三规、十制为中心的企业业务管理制度)、“四全”(全面计划、全面技术质量、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一个网络”(信息网络)的现代化管理体系,由局部管理现代化逐步走向整体管理现代化。

四川1995年成立的农电试验室已发展为地方电力试验研究所和机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除承担对电站、变电站的调整试验、预防性试验,以及对仪器、仪表、设备的检定和校、修外,已承担对起全省地方电力系统进行技术监督、服务的重要责任。通过国家对“质检机构”和“计量标准”的“双认证”,试研所已成为四川地电系统的量值传递中心,对电力工程和电气设备交接及维修质量的监督检验,以及对电力变压器产品质量的检验,已具有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法律效力。

安全生产是电业生产的头等大事。四川地电行业,从生活上到县都明确了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安全第一责任人,从省到县、从企业本部到班组,都建立了安全管理机构和专(兼)职人员,已基本形成了两个三级安全网。持证安监员达1322名,近万名企业职工通过了“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标准”的考核。1985~1991年列入项目安排的技术改造资金投入达1.45亿元(其中省、地用于技改的“以电养电”资金为2500万元),共改造变电站94座、34万千伏安、35千伏线路1054公里,10千伏线路1365公里,并改建、扩建、新建火电厂7处、水电站25处、调度室44个、计量室17个。结合标准化建设、负荷管理、季节低谷电能利用和降损节能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地电系统安全经济发供用电水平,提高了设备完好率、可靠性和利用率,改善了电能质量,改善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三)坚持不懈地抓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继1956年在崇庆、灌县(现都江堰市)举办了全国和四川农村水电训练班后,1958年在郫县举办了第二期全省农村水电训练班,同时委托成都水电校代培农村水电技术力量。1963~1965年连续举办了四期农村电站经营管理训练班,培养了地、县科、股、站长和业务干部。70年代中后期,为了推广运用新技术,连续举办了三期可控硅励磁训练班,为重点地电企业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尽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开始举办企业管理训练班。在此基础上,接受水利部的委托,自1980年开始,既为四川又为兄弟省(区)连续举办了四期全国小水电企业训练班,培训了从事小水电管理的省、地、县和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共700余人。紧接着自1985年下半年至1988年上半年止,继续接受部的委托,举办了五期全国小水电企业经理、厂(站)长国家统考培训班,同时另外举办了三期四川统考班,为全国和四川培训了参加全国统考的经理、厂(站)长、科(股)长、后备干部600余人,全部都取得了合格证。通过抓领导者、管理者的培训,抓头头、头头抓,带动了整个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现已转入岗位职务全员培训。

80年代中后期以来,省上主要抓编写教材和考核提纲、岗位职务标准、规范的制定,以及审批发证等工作,同时举办师资班、研讨班和专业性强或需由省上牵头考核发证的培训班;面上的工作主要靠地、县水电部门和企业自己去抓。此外省上还抓了全省地电系统的大专送培工作,接受委培的院校有华北水电学校、四川工业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校、成都师专、四川大学等,为基层和企业做了实事好事。

截止1991年,四川已颁发了全省《地方电力企业岗位规范》、《地方电力企业技术工人等级标准》、《地方电力企业技师技术标准》等规范、标准;编写和组织编写了《中小型水电站值班人员培训讲义》、《地方电力工业企业管理讲稿》、《电力工业技术讲稿》、《电力工业安全、调度、生产专题》、《中小水电站水工运行》、《中小水电技术问答》、《小水电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小水电站运行》、《地方电力工业会计》、《管理基础工作与技术经济指标》和有关的《教学大纲》、《习题案例题集》以及配套书籍等计25种共1000余万字,同时编辑和编订了《农电工作学习文件资料》、《政策文件选编》、《生产技术规程汇编》、《供用电文件选编》、《地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抓管理、上等级文件选编》等计10种共300余万字。这些都为地、县主管部门开展相应培训和企业开展全员培训以及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职工掌握有关政策规定和自学,提供了文件、教材、书籍、方法和目标,为个行业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在开展职工培训教育中,四川注意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他们加强了从主管部门至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布置和要求各地在当地党政领导下,结合行业实际,认真开展“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的教育,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建设本企业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并共创行业精神,把地方电业职工队伍逐步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贫困山区和广大县乡人民服务的过得硬的一支队伍。

成都地方电力培训研究中心,在部、省、厅和各地的支持下,由地方电力局负责筹建,现已落成。为进一步搞好地电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政策研究和开拓经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重视协会学会工作和舆论宣传

经中央批准,1969年3月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成立。中国水利电力企业管理协会、四川省企业管理协会均于1982年成立。在中国水电企协和省企协的指导、帮助下,在各地水电主管部门和地电企业及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经过水电厅党组研究、批准,1986年成立了四川省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协会,挂靠在地方电力局,以协助水电主管部门对地方电力实行有效的行业管理。协会成立以来,在厅的直接领导下,得到了行政的“重视、关心、支持、依靠”,实现了“服务、研究、交流、提高”的要求。地电企协设立了办公室,成立了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火电专业委员会和公益事业基金管理委员会,发行了《企业管理资料与信息》、《地方火电通讯》两个内部刊物,行政与协会、学会合办了《地方电力管理》杂志。1987年以来,协会、学会在协助行政开展体制研讨,调查研究,电气化建设,创先进、优秀企业、出版发行,信息交流,咨询服务,公益活动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助手、参谋作用,起到了行政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协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如职工疗休等,其作用和意义远超过公益活动本身,增强了整个行业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对稳定职工队伍,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影响很大。

行政、协会、学会合办的《地方电力管理》杂志,其前身是《地方电力简报》和《技术通讯》,从1977年3月24日创刊至今已整整15年历史。从1981年起,在全国地方电力行业内部发行,至今已有10年。总计已发行292期。办刊以来,坚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为农村电气化服务的方向,坚持遵循客观规律、突出行业特色,在地电建设和管理方面所起的指导工作、传递信息、交流经验、探索改革的作用越来越大。得到部、省领导的行业内外、省内外不少同志的关怀和好评。杨振怀部长说:“四川的《地方电力管理》办得很好,编辑有水平,我每期都看,许多情况我都是从上面得到的。”马麟副省长说:“水利部领导对四川办的《地方电力管理》杂志评价很高,对中小水电和农村电气化工作起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希望继续办发这个刊物,推动第二批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一、1973年原水电部总结广东省的经验,在(73)水电生字第53号文件上第一次提出:“为了保护群众办电的积极性,巩固办电成果,今后小电站建设应实行‘谁建、谁管、归谁所有’的政策”。同时提出:“小电站建设比较多的地区,在不影响农村用电,同时又能支援国家电网的原则下,小电站可与国家电网并网。双方签订电价、调度等有关协议。为保证农业用电,国家电网电源紧张时,应允许小电站独立运行。”

二、1974年广西陆川全国小水电工作座谈会《纪要》提道:“小水电要坚持‘谁建、谁管、归谁所有’的原则。社队自办电站由社队管理。联成地方小水电网后,要统一调度,但不能任意改变所有权。”同时提道:“农村水电应以本地自发自用为主,为了充分利用水力资源,提高供电可靠性,在有利于农村用电和巩固发展农村电站的前提下,可与大电网联网运行,管理双方要订立协议,大电网应本着支援农业的精神,积极扶持小电站。联网的电站,要服从电网的统一调度。联网后,国家电网对小电站的电价以保本不赚为原则。坚决制止‘大电网一到,小电站吞掉’的错误倾向。”

三、1975年原水电部(75)水电生字第27号文中明确提出:“中央、省、地管理的电网,要积极扶持县、社、队办电,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在电网供电区和电网邻近地方的小水电,在符合经济、安全运行的条件下,在自发自用的基础上联入电网,实行余缺调剂。小水电联网后,所有权不变。电网要帮助联网运行后的小水电加强管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小水电在电网统一调度下,保证安全发电,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电网以保本不赚的原则来确定小水电送给电网的电价。即以电网平均销售电价减去电网供电成本(包括线损)和税金,作为收购小水电的电价。”

四、1976年原水电部副部长杜星垣同志在广东全国中小水电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中提道:“实行地、县、社、队四级办电,就能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快好省地进行电力建设,改变电力工业的布局,满足广大农村用电的需要”。“中小水电站的建设必须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全面安排。治水办电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组成部分,各级水利电力部门,不管是水、电分开还是同一单位,都要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互相协作,互相支持,当好党委的参谋。”

五、1977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小电站,要实行地、县、社、队四级办电,谁办谁有谁用”。

六、1978年分部前,原水电部在湖北召开全国小水电工作会议,形成的《全国小水电工作会议纪要》开始提出:“认真施行政策,坚持‘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原则。小水电建设有着群众性强、地方性强、政策性强的特点,必须认真执行党的政策,用政策调动群众办电的积极性。那种认为‘支持社队,国家吃亏的思想是不对的’。俗话说,‘民富国强’。我们不怕集体富,只怕集体不富。社队富了,粮多,收入多,积累多,才能更快地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三大差别。”

七、1979年分部后,水利部副部长李伯宁同志在全国小水电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道:“坚持‘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原则,是经过反复证明了的多快好省发展小水电的道路。”“在解决农村能源上,是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大办小水电,还是办电靠国家,用电靠电网,会上交流的经验给我们作了回答。”

八、1980年召开全国小水电成都现场会议前夕,国家农业委员会《农委简报(增刊第十四期)》在《目前小水电的建设情况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的“内容提要”上,开始将“四谁”原则,提为“四谁”政策。提道:“应继续执行对小水电‘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的政策,在体制上实行‘建设和管理统一,发电和供用电统一’的原则,以调动地方小水电的积极性。”成都现场会上以及此后,都改提为“四谁”政策。浙江等省还提出“四谁”政策、“两统一”原则。

九、1981年合部前,水利部和电力部有个《联网纪要》,其中将“四谁”政策改提为“四谁”方针。

十、1982年同志到四川省渡口市、凉山州考察时说,四川的江河多,水力资源这么丰富,是发展小水电站的一大优势。农村有了大量的小水电站,就可以用来煮饭、照明、取暖、看电视、放电影,活跃文化生活,还可以用来发展副业,搞农产品加工,办社队企业等。有了电,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大量劳动力。让农民实行自建、自管、自用。这样,拥有小水电站的一些社队,在洪水季节可以得到大量廉价的电力供应,在这期间,许多农户也可以做到“厨房电气化”了。

十一、1982年8月18日《人民日报》在《解决我国农村用电的重要途径》的报导中指出:“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实行‘自建、自管、自用’的政策,地方和群众办电的积极性很高。”“近年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有关政策,调动地方办小水电的积极性。有些地区根据丰枯季节的电量供应情况,确定不同的电价,进一步扩大了农村用电,促进农、副业生产的发展;有些地区的国家电网,与小水电并网后,根据保本不赚的原则,把利益留给小水电,这有利于提高小水电的经济效益和电能质量。”

十二、1983年3月14日同志就加快小水电的开发,为实现我国农村电气化而努力答新华社记者问时,就开发小水电的方针是什么,答道:

发展小水电要认真贯彻“自建、自管、自用”的三自方针。

“自建”是指农村小水电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主要靠地方、社队自筹、农民集资和劳务投资来解决。国家用长期低息贷款和其它方式给予适当的补助和扶持。小水电的利润不要纳入地方财政收入,而是全部用于发展小水电,实行“以电养电”。

农业电气自动化篇9

浙江省温州电力局着力抓“基层站所、电网基本建设、农电人员基本素质”三项基础工作,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上了新台阶,提高了供电能力,改善了电能质量,社会用电量明显增加。基层站所是直接为“三农”供用电服务的窗口,直接服务于广大客户,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构建供用电和谐的基础。所以搞好基层站所建设对提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水平尤其重要

。一、规范基层站所基础资料

制度建设和规范的基础资料是基层站所做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基础。供电所基础资料、台账、报表种类繁多,各类记录薄册和台账档案有200多种,资料管理起来非常复杂。

由于部分记录信息都是重复的,在手工操作时就要做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无形中给供电所工作人员带来了额外的压力。为给供电所班组减负实现管理创新,温州电力局成立了专项课题组,对供电所现有的基础资料、台账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各类台账、报表、薄册不到100种。电力局下发了温电营《关于下发供电(营业)所、配电工段必备规程、基础资料台账、薄册清单及基础资料电子模板的通知》,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格式、统一流程、统一内容的原则,对供电设备、管理台账、各类图表、记录、分析资料等基础资料进行规范统一,在保证了各种资料、记录齐全的基础上,同时减轻了供电所人员的工作量。

二、加强基层站所信息化建设

各基层站所全部建成光纤骨干网,通信系统向农村供电所延伸,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平台。各基层站所建成企业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班组管理eme系统等,为电力企业生产运营和决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整合,探索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结合市供电(营业)所管理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开发了“星级供电(营业)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对供电所的日常业务进行规范化管理,将所内各项工作紧密联系,实现所内资源的共享,实现供电所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同时各项工作微机化,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三、提高基层站所供电服务水平

以电监会供电检查整改为抓手,开展了“金牌服务迎奥运”、深入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电力·社区”共建、高危重要客户隐患排查等形式丰富的优质服务活动。创新电费缴纳方式,为方便农户缴费推出电费充值卡业务,开展自动催费平台、自助收费机、网上收费平台等催、收费方式创新工作,降低收费方式的银行依存度;大力创新农电特色服务,开展特色鲜明的送服务上门活动;统一制订营业厅电力客户服务与宣传手册。充分发动各基层站所(窗口),参加“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星级供电所、示范窗口建设,提高基层营业窗口服务规范性和技能水平。开展百所基层站(所)服务企业活动,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温州电力局一百多个基层站所以多种形式“走出去”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攻坚破难,携手企业共渡难关,协同企业转型发展。

通过抓基层站所的基础管理工作,基层站所的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和流程得到完善,人员的服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加强政企联动

为了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由温州市农办、市经贸委、温州电力局三家单位联合下发了《温州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由市新农办牵头,将当年的建设计划列入温州市政府对各县(市、区)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指标中。温州市政府还大力支持新农村电气化工作,对路灯、表后线等建设资金给予大力支持,并对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建设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合计奖励20万元。电气化村的建设热情持续升温,各乡(镇)积极发动,各村主动提出要求建设新农村电气化村,村民的呼声很高。在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中,许多乡村通过举办文艺晚会、贴标语等各种不同的宣传方式,宣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意义、目的和成效,发动村民共同参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五、加强内部管理

温州电力局将当年的建设计划列入对各县供电局领导班子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每年年初联合市经贸委、市农办,到各县(市、区)进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调研,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现场办公,解决建设中的实际困难,推进温州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每年召开“温州市新农村电网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半年度工作汇报会”和“新农村建设进度督导会”,检查、督促各县(市、区)加大建设力度,确保能圆满完成今年的新农村电网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计划。为了巩固农改、县城电网改造工程以来的“五制”管理成果,防止工程管理松懈,电力局组织营销、发策、财务、审计、档案等处室,对各

个县局定期开展新农村电网建设专项检查,并印发《温州电力局新农村电网建设专项检查情况通报》。为了及时把握各地新农村建设动态,及时向社会公布温州电力系统在新农村电网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方面的成果,宣传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经验、事迹,开通了“新农村电网建设信息网”,坚持每月定期出刊《新农村电网建设简报》。

六、积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在新农村的电网建设中,温州电力局首先通过增加变压器容量、增大导线截面积消除局部电网“卡脖子”现象,完善农村和城镇电网供电网络,彻底解决农村和城镇中存在的各类用电问题,满足农村和城镇用电需求的增长,使农村和城镇的用电更加安全可靠。

温州电力局始终秉承高标准、高起点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在新农村的电网建设中,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如:非晶合金的低损耗配电变压器,有效地降低了中低压配网的损耗,使电能的利用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农村电网电能损耗率持续下降。居民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抄表的准确性,也减轻了抄表人员的工作量,有效缓解人手不足的矛盾。电压合格率远程上报系统,采用网络和无线gprs的传输方式,实现了对各处统计型电压表监测数据的实时自动采集,并汇总到营业部门或相应的监管部门,代替人工抄表及一连串后续工作,快速了解线路电压质量状态,降低线路供电电压的缺陷率,提高线路电能质量管理水平。下属瑞安供电局积极探索单相负载检测装置的开发及应用,使220伏用户的“零度表”管理得到加强,弥补了以前居民用户故障停走发现不及时,追补电量难度大的不足。

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电力局积极推广典型设计,推行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电网坚强、供电可靠、服务优质、经济环保、供用和谐”的农电发展目标,秉承高标准、高起点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农村电网。积极开展省电力公司农电系统35千伏集控中心(站)和10千伏开闭所“两个标准化”的创建工作,开展“农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35千伏及以下农网输配电设施“两清理”活动,不断提高农网输配电设施健康水平和标准化水平,提高设备安全运行能力,确保农电安全。

七、抓农电人员基本素质

(一)结合农电专项工作组织开展人员教育培训

农电工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接受专门教育培训的机会,为此,除了加强常态的教育培训力度外,温州电力局重视抓住每次专项工作开展的机会,见缝插针,采用各种形式,结合专项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基层农电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如:积极开展“原原本本学规程”活动,组织编写《县级供电企业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运行检修管理规程(试行)》,并对八个县(市)供电局生产、运行管理部门从事配网工作的人员和各供电所分管生产所长、线路班班长、安全员等近700多人进行了宣贯活动。全局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技术比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组织观看安全事故案例等活动,使2009年度“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深入人心,切实提高了基层农电员工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意识和水平。全面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规定星级供电所的创建与现场标准化作业开展相挂钩,重点针对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供电所所长、线路班长、所有线路工进行强化学习培训,连续两年相继组织了全市10千伏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辅助系统、现场标准化作业技术比武全员理论和技能培训工作,下属平阳县供电局还成为10千伏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省级示范点。

(二)研发生产一线人员技术规程考核软件

为了给各县供电局创造一线人员技术培训的条件,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温州电力局组织研发了生产一线人员技术规程考核软件,软件收录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35千伏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浙江电网10千伏架空配电线路设备评级标准》等17个规范和标准,有试题5000余题。该软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平时可以通过试题练习进行规范和标准的学习,还可以进行模拟考试和正规考试来进一步检验学习成效,通过应用规程考核软件电力局对八个县(市)局生产、运行管理部门从事配网工作的人员和各供电所分管生产所长、线路班成员等近1000多人进行了学习培训。

(三)通过技术比武,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农业电气自动化篇10

1998年下半年以来,在电力垄断体制的严重影响和水利部门不再管理水电的误导下,全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受到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十分严峻的形势,新出任水利部部长的汪恕诚同志到任后,即亲自参与对《关于加快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送审稿)的修改,并在他首次主持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专门诠释朱镕基总理亲自签发的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国发[1999]2号)的精神,专门讲解电力工业改革的方向与小水电改革发展的前景。此后,针对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中违背电力工业改革方向的作法,多次写信、批示、讲话、报告,阐述坚持电力工业改革方向和支持小水电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新一届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在水利部的统筹部署和水利部水电局的组织实施下,全国农村水电行业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依靠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提高认识,把握规律,坚定信念,振奋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组建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实施农网改造资金“一省两贷”;依据《水法》、《电力法》、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和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件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改革与完善水利系统水电管理体制和加强水电职能机构建设;抓紧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验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三批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上报中央和抄送有关部委,继续把水电电气化县建设推向21世纪,等等,终于使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从困境中崛起。

从1980年到2000年的改革开放20年。发展农村水电主要是建设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促进广大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国务院从1983年起连续下发了3个文件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第一、二、三批分别达标验收109个、209个和335个县,共建成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农村水电已成为山区水利发展的龙头,形成了“以水发电,以电养水”的发展格局。发展农村水电,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为加快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调整,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998-2000年,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克服重重困难,水利系统农网改造进展顺利。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全国组建了11家省级水电集团公司、70多家跨县地区性水电集团公司,共有10家公司实现了上市。1997-2000年,连续4年农村水电装机每年投产150万kw以上,1999年超过200万kw。到2000年全国农村水电装机达到2485万kw,占全国水电总装机的32.4%,年发电量800亿kw.h。截至2000年,农村水电资产达到1500多亿元,年发供电营业收入400多亿元,年创税利70多亿元。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兴办农村水电,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从新世纪开始到现在(2001年----),进入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我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进入新阶段、肩负新使命、实现新任务。主要是:

①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

②实施农村水电致富工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为新时期中央扶贫攻坚计划服务;

③开发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山区丰富的农村水电资源,建设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即在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的基础上,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建立五年一个目标的滚动发展机制,建设不断扩大范围、提高水平的农村电气化,为农村和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从2001-2003年进入新世纪的头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贯彻水利部党组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3年。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和中发[2002]2号、[2003]3号文件,实施“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与启动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的3年。是在波折和困难中,坚韧不拔,知难而进,从困境中崛起,迎来又一个春天的3年。

3年来,农村水电装机取得历史性突破,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农村水电开创代燃料工程新领域,农村水电电网大规模改造,农村水电现代化积极推进,农村水电资源统一管理得到加强,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结成硕果,农村水电国际影响显著提高。农村水电被党中央、国务院列为“周期短,见效快,覆盖千家万户,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更显著”中央重点支持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多次指示,要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工作与成效]

1.五项重点工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和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新思路,紧紧围绕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抓了5项重点工作。

(1)农村水电公共设施工程建设不断加强。截至2003年全国农村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110万kw,1998-2002年5年新增农村水电装机900万kw,平均每年新增装机180万kw。2003年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30万kw,在建规模800多万kw,年发电量1100多亿kw.h,完成投资300多亿元,完成国民经济增加值500亿元,分别拉动建筑业、机械制造业创造增加值200多亿元和100多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2)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向纵深发展。2001年10月国务院批准“十五”期间全国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11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全国农村水电暨‘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会议致信,指出了新时期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

到2003年底,两年多时间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50多亿元,累计新增装机400多万kw,累计解决15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水利部组织开展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中期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开展分类指导,批复备选县92个,以确保“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全面超额完成。《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已颁布施行,及时举办了宣贯班。《水电农村电气化验收规程》已报批,为从2004年起全面开展验收提供保障。

(3)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正式启动。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保护生态环境,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来的,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英明决策。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列为水利建设“三大亮点”工程之一。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在全国886个县级规划和26个省级规划的基础上,水利部完成了《全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的编制和审查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03]15号文件指出,关于启动小水电代燃料试点,由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办提出意见并抓紧组织实施。

国家发改委抓紧组织力量对《全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进行评估,提出了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小水电资源丰富,分布与生态建设工程范围基本一致,其总量和分布能够满足小水电代燃料规划要求。”“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是解决山区农民燃料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巩固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该工程是我国重点生态工程顺利建设和有效巩固的重要保障,实施该工程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指出:“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规划范围和分步实施符合实际,规划布局基本合理,规划投资、效益、代燃料电价、农民承受能力、体制机制均有分析和措施,规划目标到2020年解决2830万户、1.04亿农村居民生活燃料,新增小水电代燃料装机2404万千瓦现实可行。”指出:“前期工作基本就绪,具备开工条件,建议尽快启动小水电代燃料试点。”

2003年12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以发改投资[2003]2166号文件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2003年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投资计划的通知》。12月26日回良玉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12月30日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启动会议在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和山西同时举行,主会场设在邓小平同志故里四川广安,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敬正书宣读回良玉副总理重要批示和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书面讲话,并作了讲话,最后宣布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正式启动。国家以西部地区和重点生态建设地区为重点,在小水电资源丰富、代燃料人口集中、农民代燃料需求迫切的地区,选择了26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先行启动,涉及5个省(区)、26个县。

(4)水利系统一、二期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县城电网改造成功启动。水利系统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04.6亿元,新建和改造110千伏变电站82座、容量215.7万kVa,35千伏变电站853座、容量341.6万kVa,110千伏线路1595km、35千伏线路1.19万km、10千伏线路14.21万km、低压线路45.82万km,改造配电台区11.79万个,更换高耗能变压器10.99万台、容量557万kVa,改造农户计量方式实现一户一表1400多万户。农网改造使农村电网结构有了质的飞跃,低压线损由原来的30%左右普遍降低到12%以下,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用电安全得到有效保证。与农网改造相结合,水利系统乡镇电管站改革也基本完成。农网改造和乡镇电管站改革完成的地方,都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用电管理,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率,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城乡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农民的到户电价大幅度下降,每年可直接减轻农民负担20亿元。国家发改委已下达了县城电网改造投资计划,总投资约60亿元,2003年投资计划23.81亿元。在各级水利部门的努力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水利系统城网改造成功启动。

(5)边境无电乡村光明工程建设稳步进行。水利部组织启动西藏等省(区)边境无电乡村光明工程,认真做好无电乡村光明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审查工作,落实投资计划,抓紧开工建设;同时规范设计、设备、建设市场,提高设计、施工质量,实行机电设备集中采购、统一招标,严把质量关。2003年建成了6座光明工程电站,装机31155kw,完成投资2.5亿元,解决了2.38万人的用电问题。西藏无电乡村光明工程累计建成电站12座,装机75555kw,完成投资5.6亿元,解决了5.03万贫困农牧民的用电问题,对西藏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西藏外,通过对广西、云南等地无电乡村状况深入调查,提出了《广西、云南边境地区无电村光明工程项目建议书》。

2.以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为龙头,开创了行业管理新局面

(1)狠抓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2002年提出了《中国农村水电现代化管理示范模式》,开展了试点示范。2003年组织起草了《农村水电技术现代化指导意见》,并以水利部发文形式下发,提出了以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为手段,以农村水电电源电网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为重点,不断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及运行管理水平的指导思想,对农村水电厂、调度自动化系统、配套电网、配电自动化、信息管理和电力通信系统等提出了具体任务和要求。水利部组织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水电企业,按照提出的原则、格式、深度、进度要求,制订农村水电现代化实施计划,并汇总编制全国农村水电现代化实施计划。

组织有关专家起草了农村水电设计、建设、制造、安装、运行现代化技术标准,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行业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组织有关高等院校编写了农村水电现代化培训教材一套,计分三册,分别为农村水电《现代技术概论》、《现代技术》、《现代运行管理》,已完成初审,争取尽快出版。

开展农村水电现代化试点,在湖南郴州建立了农村水电现代化建设基地。一些农村水电厂、变电所开展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试点建设,一些县市开展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远程抄表系统等试点;部分地区开展了新型高效水轮发电机组、节能变压器、无油化电气设备和微机自动装置、保护装置等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农村水电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积极开展政策研究,争取国家优惠政策。

对全国农村水电企业6%增值税率落实情况开展调研,对企业实际税赋进行测算。建议对农村水电电力产品按照现行使用税率征收增值税,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针对国家即将实行增值税转型,对农村水电企业增值税转型后的税率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和测算,提出了多项意见修订稿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反映,并提出了转型后农村水电企业增值税上缴管理办法。

各地结合本地农村水电发展的实际,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出台地方性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促进农村水电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水电发展的决定》,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水电的意见》,青海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小水电开发建设管理的意见》,广东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农村小水电发展的决议》,浙江省水利厅和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管理的若干规定》。

(3)加快农村水电技术标准编制,规范农村水电建设。农村水电技术标准是规范农村水电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加快标准编制进度,加强在编标准管理,制定了农村水电技术标准编制计划。对在编标准及时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水电技术标准审查专家库,选择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资深工程技术与管理专家组成水电标准审查组,提供评审、咨询服务,提高标准编制质量。2003年颁布了《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目前在编标准共有12个。

(4)研究制订市场规则,规范农村水电市场。组织开展农村水电设计市场、建设市场和设备市场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制订农村水电设计市场、建设市场和设备市场规则和管理办法,规范农村水电市场。与机械电子行业协会合作,研究加强设备市场规范化管理。

(5)加强能力建设,强化农村水电行业管理职能。1998年机构改革后,全国水利系统农村水电管理机构多样、职能配置参差不齐。2003年水利部对全国省、地、县级农村水电管理机构、职能、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查,建立了详细的数据库,掌握了各地的农村水电管理实际状况,对重点地区的机构职能建设进行了分类指导。各地普遍重视和加强了农村水电的能力建设,落实了机构和职能,充实了人员,为加强农村水电行业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转贴于3.水能资源统一管理初见成效

(1)加强水能资源统一管理政策研究,积极争取管理职能。水能资源是水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水能资源管理的职能没有明确,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开发利用政策,造成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无序开发,资源和物资严重浪费,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从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教训中,提出了全国水能资源统一管理的总体思路,得到有关专家和部门的认可。

水能资源管理不同于水电建设项目管理和电力能源管理,水能资源管理是以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对江河水能资源进行勘测、调查、评价、规划,从综合发挥防洪、抗旱、灌溉、供水、通航、生态、发电效益出发,对水能资源合理利用开发进行选点和开发许可管理,研究制订政策,促进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节约保护,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利益,处理权属纠纷。明确水能资源管理的内容,为开展水能资源管理工提供了良好基础。

水能资源统一管理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实现水能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是一项政府职能。水利部积极配合中编办进行水能资源管理情况调研,提供各种详细的资料,按照《水法》规定精神,积极争取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水能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

(2)积极推广水能资源市场化配置经验。近年来,农村水电投资逐渐增热,出现了整条河流被买走开发的局面,江西省首先出现了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拍卖现象。抓住这一新的情况,积极引导,促进浙江、贵州等省出台了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市场化配置管理规定。贵州省水利厅出台了《贵州省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出让管理办法》,浙江省水利厅出台了《浙江省水电资源开发使用权出让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全国各地具体情况,积极推广浙江等省的经验,并抓紧组织制订全国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市场化配置规定。

(3)清查“四无”水电站,规范水能资源管理。水利部先后下发了《关于清查“四无”水电站确保安全度汛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加强领导,清除“四无”水电站事故隐患的紧急通知》。各地非常重视,全国共查出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的“四无”水电站3000多座,基本上都是1998年水电建设管理职能被削弱以后修建的。各地严格按要求开展清除“四无”水电站隐患的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限期完成任务。同时落实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水能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不断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积极推进改革和立法,保障农村水电快速、协调发展

(1)积极推进农村水电体制改革。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02]5号文件精神。国务院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5号文件下发后,多次组织各省(区、市)农村水电工作负责人认真学习,深入研讨,提高政策理论水平。通过学习贯彻5号文件,甘肃、四川、湖南、吉林、云南、福建等许多省水利厅向有关部门反映了对搞好本省电力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快农村水电改革发展的建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按照电力工业配电端改革要求,坚持地方独立配电公司方向,各地积极积推进农村水电供电区的体制改革,促进全国电力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为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2)认真参加《电力法》修订。《电力法》的修订对全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对水电和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部积极参加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电力法》修订起草小组工作。多次召开水利系统《电力法》修订座谈会,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提出修改意见,形成了水利部对《电力法》的修订草案,向修订起草小组充分反映水利系统的意见,努力使新的《电力法》成为真正代表国家利益,有效指导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促进全国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一部好法律。

为给农村水电提供法律保障,使农村水电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水利部研究起草了《农村水电条例》(初稿),并组织座谈讨论,广泛征求意见。

(3)加快资产重组,做实做强做大省级公司。为进一步做实做强做大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各地积极进行资产战略性重组。2003年安徽、河北经省政府批准组建了省级水电集团公司,负责经营管理本省及国家投资建设形成的农村水电国有资产。广西水电集团公司已完成了43个县的股份制改造。湖南、吉林、山西、湖北、云南、重庆等省(市)的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实力得到加强。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水电集团母公司负责经营80亿元的农网改造资产,以及县城电网改造、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等省级投入和其他省级投入形成的省级国有资产,可控资产规模达到200亿元。目前全国已有19家省级水电集团公司。

(4)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各地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如湖南省出台了加快发展农村水电的意见,鼓励个人、集体和各类经济主体、外商投资开发农村水电项目,并在项目审批、税收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开辟新的资金渠道。2003年水利部多次与国家开发银行联系协商,积极开展农村水电行业贷款合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贷款合作纪要。按照纪要的要求,广西水利厅已与开发行广西分行签署了总额度达80亿元的收购和建设农村水电的贷款协议。贵州正在进行信誉评估。

世界银行能源局负责人会见水利部水电局负责人也表示,利用世行贷款实施农村水电开发项目,符合世行接受借款国所提项目必须具有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水电投资机制,发挥农村水电发供电成本低的优势,向供电区提供廉价优质清洁可再生电力,提高当地居民用电水平,发展相关产业和乡镇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及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素质

(1)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各地紧密结合农村水电行业实际,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素质,重视人才培养,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保护人才的环境和机制,取得了显著成绩。

(2)认真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地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农村水电工作的宗旨是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践行“三个代表”的最好体现。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和从事农村水电事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领导班子坚定信念,振奋精神,紧密团结,勤政廉政,迎难而进,广大职工创造性地做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本职工作,全国农村水电行业上下共同为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发展而不懈奋斗。

(3)在全员培训和工作实践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

各地农村水电企业在积极开展全员培训,并通过强化基础管理、现场管理,狠抓“两票三制”贯彻落实、保障安全文明生产,以及积极推进减人增效,实行创业再就业等生产、改革实践活动中,努力提高职工素质和企业整体素质。

各地农村水电企业,普遍创建文明服务窗口活动,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树立干部、职工在“电力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农村水电”中的市场竞争意识、生存发展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作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强化管理、降低成本、优质服务”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以用户至上的思想、礼貌文明的形象、优质服务的行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四川等地农村水电行业通过创建文明服务窗口,职工团结,队伍素质提高了;企业管理上台阶,事故减少了;电价透明,电费好收了;服务周到,用户满意了。真正为农村水电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强化基础工作,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电能质量,减少费用开支,降低农村电价,开拓电力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更好为“三农”服务,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成就与作用]

1.成就

(1)农村水电开发规模大,占全国水电总量的35%以上,800个县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国务院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水利系统90年代新增水电装机1500万kw,其中大型水电280万kw。经过10年艰苦努力,水利系统共完成装机1910万kw,其中大型水电新增装机213万kw,农村水电新增装机1387万kw,超额完成了国务院规定的任务。1997年至2003年,农村水电在建规模每年都保持在500-800万kw,投产规模前3年平均每年超过150万kw,后3年平均每年超过180万kw,2003年投产规模达到230万kw,连创历史新高。2003年全国水利系统水电总装机达到3870万kw;其中农村水电装机达到3110万kw,年发电量1100亿kw.h,均占全国水电总量的35%以上,相当于1.7个“三峡”装机,相当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全国水电装机规模、70年代初全国电力工业装机规模。各省(区、市)农村水电开发规模排序,依次是四川、广东、福建、湖南、云南、广西、浙江、湖北、江西、重庆、贵州、新疆等。其中,四川农村水电装机接近500万kw;广东、福建超过300万kw;湖南、云南达到200万kw以上;广西、浙江、湖北、江西、重庆、贵州、新疆分别超过或接近100万kw。农村水电电网的形成,经历了就地开发、就近供电,到站网相连、成片供电,到建设县电网和跨县地区性电网的过程。与农村水电站相配套的电网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共建成了800个县电网和40多个跨县地区性电网,拥有高低压线路120万km,800个县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我国农村水电已具备较大规模和实力,是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截至2003年,全国农村水电资产达到xxxx多亿元,年发供电营业收入xxx多亿元,年创税利xx多亿元,税利分别为xx亿元、xx亿元。

(2)全国建成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十五”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全面实施、首批建成县已初步验收。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国务院决定在农村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依靠地方、群众的力量,积极开发农村水电,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并分别以国发(1983)190号、国发(1991)17号、国办通(1996)2号文件部署“七五”建设100个、“八五”建设200个、“九五”建设300个共6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到2000年底,全国共建成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超额完成了国务院部署的任务。这653个县涉及人口2.52亿,面积274万km2,82%以上位于中西部地区,252个县的是少数民族县,100多个县位于祖国边陲。15年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使1亿多无电人口用上了电。通过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基本上都实现了人均用电量、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1年国务院批准“十五”期间全国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这是在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上,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建立五年一个目标的滚动发展机制,建设不断扩大范围、提高水平的农村电气化;是在农村水电资源丰富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结合江河治理兴水办电,既解决当地用电问题,又培育优势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增强造血功能,统筹发电、供电和用电,协调扶贫、资源、生态和水利建设,有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效形成农村社会生产力,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8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85%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涉及25个省、区、市,近2亿人口,200万km2。“十五”期间要求乡、村通电率均达到100%,户通电率达到98%以上,供电可靠率达到95%以上,晚高峰用电保证率达到90%以上,人均年用电量和户均年生活用电量均超过500kw.h,线损率低于12%,丰水期小水电代燃料面达到20%。加强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是加强农村生产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山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方式,代表着广大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五”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的目标任务,各地普遍加强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地方、集体、企业、个人和各类经济主本多渠道投资开发农村水电的积极性。19个省(区、市)明确了省级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项目法人。河北省明确扶贫贷款可用于农村电气化建设。山西、辽宁和广东省级配套资金与中央投资比例达到6:1,每县每年达到600万元;河北、浙江达到3:1,每县300万元;湖南、湖北、甘肃、贵州、重庆、河南、云南、黑龙江、吉林以及新疆建设兵团都达到了1:1以上。水电农村电气化骨干项目全面开工,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农村水电建设高潮,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向纵深发展。2003年12月四川已对雅安市雨城区、荥经县、宝兴县,甘孜州泸定县,凉山州冕宁县、宁南县等6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建成县(区)进行了初步验收。这6个县(区))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坚持地方独立配电公司的方向,坚持贯彻“自建、自管、自用”和“小水电要有自己供电区”的方针政策;坚持“以电养电”和多元化集资政策,与民营资本、境外资金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办电;同时抓住农网改造机遇,加快电网发展步伐,完善网络结构,降低农村电价,提高供电质量和服务质量,开拓农村电力市场,扩大用电面,提高用电水平,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提前两年达到《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开创农村水电新领域,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正式启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水电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党中央、国务院2002年2号文件和2003年3号文件把农村水电列为覆盖千家万户、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要求扩大建设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启动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国务院2003年16号文件进一步要求搞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水利部党组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列为水利建设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

2003年12月30日,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启动会议在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和山西同时举行,主会场设在邓小平同志故里四川广安。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心农村水电事业。早在1942年刘邓大军就在河北涉县兴建了赤岸水电站,成为我党最早兴建的水电站。1982年小平同志在四川发表了关于发展农村水电的著名讲话,自此全国掀起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的高潮。在小平同志的故里举行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启动仪式,是对小平同志深切的缅怀和纪念。回良玉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发展农村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富民工程和德政之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注意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和符合各地实际的发展路子。”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发表书面讲话。他说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保护生态、解决农民当前生计和长远致富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他要求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贯彻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领导,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水利部副部长敬正书在讲话中,从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启动会议由水利部水电局局长程回洲主持,副部长敬正书宣布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正式启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国家开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领导,水利部机关司局、直属单位领导,四川省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启动仪式。试点涉及5个省(区)、26个县。

农村水电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直接惠及农村千家万户,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这项工程可以基本解决1.04亿农民的烧柴问题,每年减少薪柴消耗1.49亿m3,保护森林3.4亿亩,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亿t、二氧化硫92万t,有效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使农村居民用电做饭、取暖、照明、加工和看电视、学文化,免受烟熏火燎之苦,从繁重的砍柴负担和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可以提供先进的动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地方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同时还可以带动钢铁、材料、建筑、运输、电器等相关产业及全国机电制造业的发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扩大内需,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建设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推进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面旗帜,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是从21世纪起推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一面旗帜,这两面旗帜将共同引导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再创辉煌。

(4)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农村水电电网改造,推动了农村水电的改革与发展。全国水利系统第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县城电网改造成功启动;水利系统农村供用电体制改革也基本完成。农网改造和乡镇电管站改革完成的地方,都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用电管理,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城乡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农民的到户电价大幅度下降,每年可直接减轻农民负担20亿元,用电量显著增加,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针对农网改造中出现的上划、代管、虚设产权控股、超低价收购农村水电资产,挫伤地方、群众开发农村水电的积极性,影响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份量的调查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被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采纳。如自发自供县按独立配电公司方向进行改革的政策;农网改造贷款实行“一省两贷”的政策;以未来电费收益权作为农网改造贷款质押担保的政策;农网改造贷款还贷期延长到20年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农网改造资本金增加到50%,由中央财政支付的政策;农网改造还贷在全省(区、市)范围内加价均摊,实行“一省两贷”的省(区、市)建立农网还贷资金的政策等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水利系统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