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十篇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十篇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0:55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篇1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促进;阻滞

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它是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l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当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时,它积极促进着经济发展。

1.1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换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专业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发明更先进的机器或生产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2金融能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7o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储蓄率曾达到40%的水平。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1.3金融发展实现了资金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效率首先,金融能降低长期投资的流动性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金占用,为此储蓄者必须承担因资金长期被占用而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致不愿长期投资。而资本市场交易、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中介的往来存款业务以及针对外部冲击对流动性投资和非流动性投资进行的动态均衡组合部位金融具有降低和分散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向力图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储蓄者提供最大眼度的保险。这使更多资金会流向周期较长的项目。正是基于这一作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才能拥有充足的资本支持它最终完成。其次。金融的存在能大大节约信息成本。金融中介具有较个体储蓄投资者更强的获取和处理众多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环境方面信息的能力和专业评估技术。这使它为其成员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的成本比个体储蓄投资者通过个人努力获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

再者,金融体系能降低监督成本,改进对资金使用者销监督。资金所有者在投资时需要核实项目质量和项目回报,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提高投资成本。同时资金使用者夸大投资收益、掩盖经营问题的内在倾向又会使这种监督成本加大。为此。金融能借助其专业技能和中介地位来资金所有者对资金使用者的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此外,金融业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促进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金融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垃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示出它对经济的负面效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的稳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2.1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令金融风险客观存在在经济生活中,只要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就存在。金融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产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小,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将其对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来实现。但这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储蓄者对金融机构有信心;二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高效FB确。由于不能确定这两个条件能否满足,金融风险就客观存在: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经济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即使银行经营稳健,储户能认识到全体不挤兑更利于集体利益,但在面临“囚徒困境”时仍可能为降低预期风险而参与挤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金融机构管理者趋于采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策略,以致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同时贷款者也可能采用不正当手段,如欺骗、违背合约以及钻制度的空子来不合理占用资金。致使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监督有限。

2.2金融对经济运行的广泛渗透性、扩散性使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首先,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的经营失策必将连锁造成众多储蓄者和投资者蒙受损失。其次,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的功能也令金融风险具有数倍扩散的效应。再者,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联在一起,任一银行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最后,信息不对称会使某一金融机构的困难被误认为全金融业的危机,从而引发恐慌。金融的这些特殊性令其风险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具有快速、面广的特点。使局部性金融困难能快速演变成全局性金融动荡甚至经济危机。

2.3金融资产的高度流动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以及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令金融风险易于剧变成金融危机并严重危害经济

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令各地区金融资源融合和互动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一国或一地区的金融风险能很快传染到别国或别的地区。与此同时,信用存在的有借有还、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特点以及银行垄断或政府干预等外在因素又很容易将其掩盖,使其得不到及时解决并日益严重。待到这种金融风险渐进累积到一定程度才爆发时,就已演变成金融危机,并加剧对经济和社会的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势之猛,使马来西亚的人均国民财富水平倒退10年,使泰国的国民财富损失近一半。这场危机还使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意味着比前一年下降1/3.而危机的成因就在于长期累积的金融风险的最终爆发。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篇2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

我们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我们要能够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科学地进行处理,让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进行发展。当前,由于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就导致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分析,能够帮助于我们对这两者的了解,并且也能够更好地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更好地得到发展。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1.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得以构建的基础

实体经济是作为金融体系得以构建的基础而存在的,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金融体系才被提出和发展,同样地,在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同样能够应用到实体经济当中,可以这样说,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是离开不了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实体经济除了提供经济基础,还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当中缺少了实体经济,那么金融体系当中就会发生资本的改变,在投资市场当中可能会导致大量的资本的进入,这就容易造成无法很好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市场失调的情况也会因此发生。而长久以往,金融体系也会受到威胁,甚至会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瘫痪。因此,实体经济是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础而存在的,金融体系是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而独立发展的。

2.金融体系的构建能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体系能够充当实体经济的支付中介,通过金融体系这一支付中介,实体经济能够更好地完成其原始资本的积累,实体经济的原始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实体经济自身的范围就能够得到一定的拓展,除此之外,由于生产量增加而带来的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使得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得到增长,并且使得实体经济更够更加完整。实体经济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作为支撑,而金融行业是经济发展以及增长的纽带和驱动力,它能够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资金作为支撑,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当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良好,这能够帮助我国的就业压力有效得到缓解,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因此更加快速。金融体系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剩余的资金进行一系列的投资,最终使得剩余资本的价值能够进一步得到提高。我们就当前我国的金融相关行业的现状来看,很多投资者及相关人员并不能够自身的职责进行很好地践行。相关数据也表明,做为我国实体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在贷款方面有着很大的困难,中小企业向银行进行贷款往往要受到很苛刻的条件的限制,贷款的额度甚至也只有15%。由于银行贷款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更加困难,资金短缺问题十分严重。而中小企业除了能够帮助我国的经济增长,对于我国就业压力的缓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关数据表明,中小企业能够帮助缓解我国70%的就业压力。中小企业在实体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实体经济的发展势必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的就业问题也会更为严峻,就业问题又很容易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多中小企业当中,如果银行贷款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么这些企业就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对资金进行筹集,比如民间信贷等等,而民间信贷等筹集资金的方式比起银行贷款往往存在更大的风险,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遭到了限制,同时也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的方法

1.通过对实体经济效用的推动来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实体经济要能够对自身的位置进行摆正和重视,现有的交易应该要向着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对于未来的发展问题,实体经济要能够在交易过程当中对自身进行定位,通过市场的需求来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帮助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同样地,金融体系的完善也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这二者进行联合,通过这二者的相互作用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说,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这二者实际上是一体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我们可以进行举例:随着我国当前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原始资本也不断被创造,在金融体系当中有越来越多的原始资本,大量的原始资本使得金融体系的规模得到扩大。这样一来实体经济就会进入到市场当中,更多的资本需求也随着衍生出来。金融体系也会通过这些资本的需求的引导而不断得到发展。要想使得实体经济能够更好地在金融体系当中融入就需要对实体经济进行改革,改革要从根本上进行才能使得这二者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不断促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

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起着直接影响作用的,原因如下:(1)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使得利率得到升高,这样一来就会带动储蓄利率的升高,储蓄当中会有更多的资本的进入,大量的资本进入使得储蓄的规模进一步得到扩大;(2)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使得融资的途径直接得到改变,储蓄也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企业进行融资会更加方便和直接;(3)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模式使得来自政府的干预以及影响大大减少了,而市场调节的作用则大大增大,资本配置也势必会朝着更为合理、公平的方向发展;(4)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的依赖性大大加强了,这样一来金融市场当中的监督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会进一步得到提高;(5)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会使得金融市场的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也会进一步使得金融体系的层次更为丰富。总而言之,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促进实体经济更加稳定地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金融体系当中实体经济属于基础的部分,金融体系无法离开实体经济而单独发展,同样地,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又少不了金融体系的推动。如果金融体系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那么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如果十分严重那么就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存在。本文通过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当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的方法,即通过对实体经济效用的推动来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和不断促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希望能够帮助我国金融体系以及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想使得我国经济能够更好地得到发展,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定,就要理清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且对这两者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把握,从而采取相关的经济措施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R].在《财经》年会上的讲话,2011-12-15.

[2]俞亚光.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五市为例[J].金融纵横,2012,0710-13.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篇3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进步,许多学者对经济与金融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我国国际综合实力提升的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健全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本文将根据我国当代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的现状做出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做出简要阐述。

关键词:

金融市场;经济增长;风险

一、金融发展

我国的经济增长实现了金融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金融业也在飞速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主要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业的发展与进步主要强调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所进行的金融活动对社会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是金融结构的主要内容,对金融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近年我国金融业欣欣向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金融工具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所谓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债权人与债务人对金融资产的交易形式。金融工具的种类繁多,人们所接触的借、贷款,证券、股票以及衍生交易、衍生品等都属于金融工具。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出现了更高的投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金融工具被频繁使用。金融工具不仅满足了人们投机行为的需要,也满足了金融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同样利用金融工具对公司的资产进行升值,以减少当期亏损等。第二,金融机构的性质逐渐满足社会的要求,金融机构的形式逐渐专业化,规模不断扩张。金融机构是决定金融发展的另一要素,金融机构对自己的定位于发展为金融工具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交易平台,同时,金融机构的存在尽可能的避免了金融工具的使用对经济带来的风险。只有金融机构的先行发展,才能带动货币的流通,在经济体系中扩散本国货币。我国居民的储蓄率较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对资金进行了合理的利用,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形成较为良好的循环体系。

二、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保障。经济的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与物质服务等持续增加,经济的增长反映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与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增长一般以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在两个季度内的增加或减少为标准,近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以出口创汇为主要拉动力。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进步,但经济的增长也存在制约性。首先,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有三大动力:投资、出口和消费。无论是消费还是出口,都需要强大的生产力作为基础,商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其中对自然条件、劳动力的需求较多,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自然资源逐渐被消耗的情况下,我国的生产费用逐渐增高,劳动力价格也逐渐上升,出口与消费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出口创汇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推动力,面对出口的减少,经济势必出现下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的投资商更倾向于将投资置于海外,进而导致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其次,技术的限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技术决定了生产的效率,高效率的生产为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条件,只有精湛的技术下才能保证商品的生产效。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经济进步强大的推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技术的要求逐渐变得更为人性化。技术的落后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只有技术的发展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最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对经济起到了双面的作用,增长与抑制并存。经济体制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对经济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经济体制也需要对经济活动起到保护作用,这种对经济活动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条例对人们生产生活起到了边界性的规范,这种规范保证了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的增长与金融的发展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与质疑。在二十世纪70年代前,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并不存在相关关系,金融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被动反应,并不存在实际的相关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逐渐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出现了新的认识。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做出了以下阐述。第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经济的发展与进行紧密相关,只有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才能为经济提供开拓的市场。金融市场对货币资金的集中与运用具有较为良好的条件,在资金的集中运用下,许多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更容易开展,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对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提供了保障,加强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帮助人们对金融工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的储蓄比例会下降,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加强,更有利于刺激经济活动的产生,实现经济的增长。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刺激了货币的流动与市场经济的开展,只有相对稳定发达的金融发展最为基础,我国的经济才能持续稳定的实现增长的目标。第二,经济的增长对金融发展也产生了影响。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较为良好的生活水平下,人们的投机心理逐渐加重,对金融市场开始产生关注,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经济的增长推动了社会的则很难个体前进,金融市场也在社会的进步中进步,为人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面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的金融产品也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风险,只有合理的控制可能发生的风险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为金融市场带来的积极影响。经济的增长为我国的企业带来了较为良好的企业盈利效果,促进了企业的投资,见解的实现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北省金融学会课题组,金融与经济协调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5(08).

[2]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篇4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事实表明金融体系内部存在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源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控三方面的脆弱性,风险积聚现象日益严重,严重抑制了经济的良性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首次公布的《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中显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在逐渐增加。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典型文献较少,主要集中于对金融脆弱性成因机理的研究。

(1)早期金融脆弱性研究。开金融脆弱性研究之先河者马克思从货币自身的脆弱性出发来研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马克思认为,货币自生成之日起就具备了固有的脆弱性。无论是价格围绕商品价值的上下波动、单位货币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还是其支付手段职能非正常的执行使得债务循环失去可持续性,其脆弱性都将滋长。随后其又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蜕变,以资本的社会化进程为依托,提出了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延续马克思对货币脆弱性的初始分析,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脆弱性根源于人们持币动机过强导致货币供给不足,需求乏力。艾文.费雪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经济周期视角下独辟蹊径,认为金融脆弱性由过度负债的债务累积,导致通货紧缩引起的,而这根本上源于经济基础的恶化。

早期理论过分重视经济周期对金融脆弱性的作用,后来的研究开始注重外力或内在偶然事件的一时激化下危机的生成机制。

(2)金融脆弱性理论的形成与系统性发展。二战后至1970s,资本主义经济普遍“滞胀”及开放经济下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使得危机逐渐广泛化和复杂化,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在新形势下更加倚重金融制度内在脆弱的特性。查理斯.金德尔伯格以经济长波理论为基础,论述信贷市场脆弱性的形成和发展路径。戴蒙德和戴维格提出了著名的D-D模型,认为银行体系稳定性源于对银行的高度信心,而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原因是存款人不确定的流动性要求,以及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并指出均衡多重性的现实存在。Bandt和Hartmann认为银行系统高资产负债率高强化了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各机构于银行间市场交易体系和支付结算系统中的相互关联性,金融产品的期限结构错配引起资产价格的波动这三大原因导致银行部门的脆弱性大大高于一般工商企业。wipawinpromboon建立包含银行银行、公司、国际上的道德风险的一般均衡模型,从国际资本自银行部门向实体经济部门的流动和道德风险两个角度进行脆弱性研究。

(3)国内研究综述。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金融脆弱性是学术研究的主流趋势,一些学者用自然科学捕捉金融脆弱性的规律,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南旭光、罗慧英通过对金融能量的耗散和金融熵变的分析,阐释了金融脆弱性,指出金融脆弱性是由金融熵增所致。通过对金融熵增的因素分析,指出降低脆弱性的有效途径是发挥金融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以及从系统外部环境引入负金融熵流。作为将热力学中能量和熵的理论引入金融体系的开创者,金融熵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新兴经济体更易发生金融脆弱的原因。李艳杰、王建琼、李忠玉阐述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源于产品非物质性、同质性、交易虚拟化的特征,并金融危机以金融风险引起的市场动荡为诱因,回调过程的力度与方向决定了危机是否发生。李正辉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基本特性,在其形成机理和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借鉴信息熵理论,收集多个脆弱性事件的熵值构建函数度量系统不确定性,对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演化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陆家骝,陆婷建立了金融机制协调失败和不完全市场冲击的多重均衡模型,前者表明挤兑行为实质是系统内协调机制失败,而后者则衡量外在不确定性三种情况对金融系统均衡价值的影响。

(4)研究启示。总结与文章有关的的金融脆弱性研究,存在如下问题和特点:以凡勃伦、费雪的金融脆弱性外在成因论为代表,认为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引发和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重视经济周期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杰克林和巴特查亚等人认为经济滑坡是引发挤兑的根本原因。m阿格利塔(阐述了金融脆弱性由微观主体向宏观经济的传递关系。刘卫江对中国银行脆弱性的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变量与银行体系脆弱性有较强的相关性。已有研究对与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缺乏;研究对象限于金融脆弱性的表象,或研究领域局限于某一领域内部,均难以对二者的关系作出科学、准确的描述与判断;研究未对金融脆弱性对经济影响的国别间相互影响和传递机制进行探索,难以反映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下,金融脆弱性对经济增长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对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测算尤为迫切。

二、金融脆弱性综合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

(1)金融脆弱性体系。针对金融脆弱性体系内容繁杂的事实,在研究中采用了多层分级指标体系设计,及结构性层次设计原则。金融脆弱性是金融结构非均衡而导致的金融体系功能异常的状态,根据这一内涵界定,本文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控四个系统入手,逐层建立金融脆弱性综合指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宏观经济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GDp、投资和贸易三个方面。一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可概括为资本市场活跃程度和外汇市场发展水平。金融机构可简单概括为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本文在考虑金融脆弱性时以银行系统为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合理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法律的辅助功能,实现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2)指标与方法。本文用“金融脆弱性综合指数”将用来表征金融脆弱性的指标联系在一起。该指数既可以反应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又可以通过它进行自身与他国的比较和借鉴,便于研究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三、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构建金融脆弱性综合指数,运用直观分析、平稳性检验、回归分析,研究我国金融脆弱性与经济增长关系,通过以下结论及政策建议,反思危机教训、纠正金融监管弊端,缓和金融脆弱性,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均衡增长。

继续深化重点领域金融改革进程。我国金融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和改革后的金融机构并未经历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发达经济体暴露的问题很可能会在未来遇到。当前,应扎实研究有关国家金融改革方案的成果,积极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有益经验,认真查找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和问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为金融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力量的推动还是现实中金融消费需求的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日渐彰显。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复杂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逐渐推进到银行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问题,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并实现贷款的自主定价,逐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并实现自由浮动是下一阶段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是金融改革的重点议题。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最难实现的。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及实现以后,如何保持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是各国货币市场化普遍面临的考验。而目前由于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金融体系功能不完善、金融法制环境亟待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亟待提高的限制。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应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进。首先,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开放,加快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管体制的完善配套。其次,着眼于经济的内外均衡,完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机制,实现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良性互动。第三,加强对资本流动监测,保持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模控制和动态调整权力。

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而要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防范系统性风险。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改革法案正是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切实维护金融稳定。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冶,这是在深刻分析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深入总结国内实践经验、准确把握金融管理制度改革方向基础上作出的重大部署。当前,我国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抓紧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不断创新工具和手段,作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

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继续放缓,物价涨幅也呈下行趋势,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运行趋势。以往在投资中增速最高的基础建设投资增速负增长及与住行有关的消费疲软,成为经济增速下行的主因。物价方面,尽管蔬菜、成品油等消费品价格年初以来出现反弹,物价涨幅总体仍处于平稳回落过程,加之国际原油价格自2月创下新高后回落,这些因素均意味着短期内的通胀风险不大。

未来我国经济宜保持灵活宽松的经济政策。由于经济需求继续回落,通货膨胀反弹的短期压力不大,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的空间和必要性已经显现。要根据形势变化尽快出台预调微调措施,同时做好政策准备,留有相应的政策空间。坚定不移地扩大消费需求,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家重大在建项目资金需求。针对当前实体经济融资条件仍然偏紧的现状,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实施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2012年我国财政赤字比去年有显著扩大的特征,这对总需求也产生扩张性影响。

积极参与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利用各种国际合作平台,与国际组织、国外中央银行开展新形势磋商和对策研究。积极参加G20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峰会、达沃斯经济论坛等国际会议,研究提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危机应对和促进经济复苏的政策建议,并且在理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合作。

诞生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其初衷是抱团取暖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发声,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集中于财政金融领域。日后,应强化合作机制由财金领域向国家安全、外交等领域延伸,以及探索在能源、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以及联合国千年目标等领域合作,并就重大地区和全球安全问题协调立场,共同应对。在五国的多边框架内淡化和解决双边矛盾,成为未来五国合作的重要方向,也有助于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矛盾的解决,助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Bandto.D.&Hartmannp.Systemicrisk:asurvey.workingpaperofeuropeanCentralBank,2000.

[2]wipawinpromboon(2010).Capitalflows,institutions,andfinancialfragility,imFworkingpaperseries,2010.

[3]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2001,(3).

[4]刘卫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7).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篇5

关键词:宜宾市;民间金融;区域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5(a)-078-03

1研究背景

民间金融在经历了2014年汇通担保事件等一系列崩盘事件后,整个资本市场对民间借贷一度丧失了信心,民间金融的发展正在经历一场生死考验。在近两年发生的民间金融崩盘事件中,凸显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及相关监督机构对于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在突发事件中严重缺乏,导致大量民间资金人间蒸发,投资者的本金利息欲讨无路;另一方面,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对民间资金的需求持续升温甚至完全依赖。这两方面的问题使得民间金融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呈有效的正相关关系?如何才能正确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力量?这是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宜宾市经济金融数据为数据样本,运用计量经济学手段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2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的测算——运用θ值法估算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

2.1θ值法的假设基础

θ值法即经济金融相关系数法。它根据资金投入量与GDp的比例来测算民间借贷的规模。它有两个假设前提。第一假设在经济活动中,投资与产出的比例保持一致,即各地区资金投入量和GDp值保持固定的比例。本文将资金投入分成正规金融(FormalFiance,FF)和民间金融(informalFiance,iF)。正规金融主要包括银行短期贷款(BankLoan,BL)、股票市场融资(StockFinancing,SF)和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FDi)。第二个假设选取北京市作为参照物,假设其民间金融规模为零。这是由于北京金融业比较发达,所以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北京的民间金融规模较小,假设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北京市的资金投入主要由银行短期信贷、股票市场融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正规金融渠道构成,而其他省市默认为民间金融存在。

2.2θ值法测算宜宾民间金融规模

该方法假设各地区各年度的经济金融相关系数θ是相同的:上式中,θ为各地区第t年的θ值;BLyt为宜宾地区的第t年的年度银行短期贷款;SFyt为年度资本市场股票融资额;FDiyt为年度外商直接投资额;iFyt为年度民间金融规模;GDpyt为年度国内生产总值。BLbt为北京的第t年的年度银行短期贷款;SFbt为年度资本市场股票融资额;FDibt为年度外商直接投资额;iFbt为年度民间金融规模;GDpbt为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假设北京不存在民间金融,资金全部来自正规金融,所以,北京第t年的θ值为:由于假设各地区各年度的θ值相等,因此,宜宾地区民间金融规模:表1是北京市2004年~2014年的银行短期贷款额、股票市场融资额、本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并运用θ值计算公式可求得北京市2005年~2014年每年度的θ值。从表1θ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各年θ值的取值范围界于0.6819到0.8876之间,均值0.7676。根据调查,宜宾市主要金融指标,并根据公式测算出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数据(如表2)。

3宜宾市民间金融发展趋势特点分析

(1)宜宾市民间金融发展迅速。据统计,2014年宜宾市GDp为1443.81亿元,较2013年增长8%,虽然总量仅占四川省GDp总量的5%,但仅次于成都(10056.59亿元)、绵阳(1579.89亿元)和德阳(1515.65亿元)之后,居于四川第四,但宜宾市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却与成都、绵阳、德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宜宾市正规金融发展缓慢,而市场资金需求巨大,这为宜宾市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迅速扩张。民间金融的规模从2005年的173.328亿元扩张到2014年的875.719亿元。(2)宜宾市民间金融呈波浪式发展特点。宜宾市民间金融比较活跃,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但是,在某些年份发展停滞甚至出现萎缩,比如2007年~2009年间基本停滞不前,在2008年甚至出现萎缩现象,其原因在于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10年~2011年增长放缓,是由于2011年受欧债危机以及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民间金融均出现明显的发展规模下降。(3)宜宾市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同步发展。宜宾市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同步迅速发展,并且,在2005年~2012年间,民间金融规模甚至超越正规金融,这是由于宜宾市企业大多为中小、小微企业,民间金融成为9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2013年~2014年,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与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规模大致持平,民间金融已经成为宜宾市企业资金融通的重要途径。综上,通过θ值测算方法虽然是间接测算,不完全精确,但基本能够反映宜宾市民间金融的大体状况:民间金融发展迅速,形态呈波浪式,规模庞大,在宜宾市区域范围内是本土企业的重要融资来源。

4宜宾市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过程

4.1方法选择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具体采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宜宾市2005年~2014年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与民间金融规模(iF)两个时间序列间的平稳性、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

4.2变量和样本选择

在研究宜宾市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中,我们拟选取宜宾市2005年~2014各年度的iF和GDp两个指标,其中国民生产总值(GDp)为被解释变量,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iF)为解释变量,用以构建本研究的基本实证模型:

4.3分析过程

4.3.1平稳性检验(Unitroottest)检验LnGDp和LniF数据序列的平稳性,采取单位根检验(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检验方式,由于序列图形显示其偏离0而随机变动,并且被检验序列的波动趋势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趋势,因此,回归方程中需要包含截距项(trend)和趋势项(intercept)。分别选取水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二阶差分序列三种序列,并基于施瓦茨准则(SiC)确定滞后期数,LnGDp分别取2、1、1滞后期,LniF分别取2、1、0滞后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结论如下:LniF和LnGDp水平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均不平稳,二阶差分序列在1%、5%和10%置信水平上均大于t统计值,因此序列是平稳的。因此,LniF和LnGDp是二阶单整序列。4.3.2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test)首先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LnGDp=1.224426+0.899406LniF(1)(3.398994)(15.15860)其中,括号内为相应系数估计值的t统计量值。接下来对残差et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根据方程(1)和表4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回归方程的R2=0.966356,说明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同时,由于残差et序列的aDF检验在1%、5%、10%水平上均是平稳的,说明LnGDp和LniF存在协整关系,即区域经济发展与民间金融发展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于变量LniF系数估计值0.8994,说明民间金融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约0.8994个百分点。该项检验表明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促进作用,并且这种关系在一定的时期内平稳、均衡发展。4.3.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testofcausality)本文拟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检验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二者的影响方向,即究竟是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了宜宾市民间金融的持续发展?由于前述平稳性检验已经得出序列LnGDp和LniF是二阶差分平稳的,因此可直接对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从表5中,对于第一个原假设“LnGDp不是引起LniF变化的原因”,其F统计量=4.49608,相应的概率值p=0.1251,大于10%的检验水平,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可认为“LnGDp不是引起LniF变化的原因”;对于第二个原假设“LniF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其F统计量=1.84012,相应的概率值p=0.0300,小于5%的检验水平,因此拒绝原假设,即可认为“LniF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根据以上分析,宜宾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和民间金融规模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即民间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一定是民间金融发展的原因。

5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宜宾市金融市场尚不完善,90%以上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通过票据融资数量较少,外商投资稀缺,民间金融成为宜宾市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来源。宜宾市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民间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二者在一个统一经济体内共同持续、稳定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民间金融每增长1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增长0.8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较强。宜宾市民间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民间金融还大量存在,我们在积极发展民间金融的同时,应正视民间金融的负面效应。因此,应该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或规章制度,对该形态下的资金借贷进行规范,并明确纠纷处理受理机构。同时,完善民间金融机构内部组织结构,建立合理可控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引导民间金融发展方向,使其发挥正面效应,进一步促进宜宾市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康顺.中国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及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2]刘希章,李富有,南士敬.民间投资运行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基于区域差异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7).

[3]刘钰.我国民间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应及对策[J].云南社会科学,2015(01).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篇6

[关键词]金融结构;经济增长;金融相关率;非货币金融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7-0064-04

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经济金融化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美国经济学家约翰・G・格利(John・G・Gerley)和爱德华・G・肖(eduard・S・Shaw)分别在1955年和1956年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过程》两篇文章,阐述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和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储蓄、投资中的作用等问题。之后,1969年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奠定了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随着西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逐渐引入中国,中国学者也开始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王兆星(1991)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和分析了金融结构对经济结构的作用,探讨了中国金融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模式。王维安(2000)从西方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得出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六大指标。王广谦(2002)则以金融资产结构为切入点,采用分层次的结构比率分析法来考察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和变化。李健(2003)从多角度对金融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状态,并认为金融结构由构成金融各业的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开放结构等组成。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金融结构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虽然各国学者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大量地研究,但至今对金融结构的内涵及其衡量的指标也没有达成共识,在分析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也并非是一种思路。

为了考察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笔者将选择反映金融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情况的指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从回归结果出发进一步分析中国金融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标选取及模型建立

(一)指标选取

由于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分析金融结构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指标体系,笔者从研究目的及指标的可获取性考虑,选取金融相关率(FiR)、金融结构比率(FS)及GDp三个主要指标,以1978年至2002年为检验指标的样本区间,对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

1.金融相关率(FiR)。金融相关率是度量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指的是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之比。戈德史密斯认为,用金融相关比率可以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的水平,但是推导计算公式非常繁琐,计算起来也很困难,因此在实证检验中通常采用狭义金融资产与当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来代替。

2.金融结构比率(FS)。由于FiR主要是从金融总量上来衡量金融发展的程度,为了从结构上对金融发展进行考察,笔者选取了金融结构比率指标(FS)。在计算过程中,FS以非货币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所占比例来代替,等于债券和股票这两类非货币金融资产在狭义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重。它可以反映金融市场在全社会资本资源配置中的相对地位的上升,还可以反映金融体系内部分工的细化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数据处理及模型建立

由于物价波动会同时对名义金融变量和经济变量产生冲击,受到同一冲击而发生的同步变化并不代表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避免由这一因素引起的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提高,笔者采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作为物价指标,把名义GDp和名义总投资额折算成实际GDp和实际总投资额。金融相关率和非货币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所占比重由于是名义值的比率,通过相互抵消已直接消除了物价因素,故不再调整。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见表1。

因为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为了度量中国金融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笔者选用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在自变量中加入反映金融结构变化的指标后,成为以下模型:

Yt=aKtαLtβFiRtγFStδ……(1)

模型(1)中,Yt代表第t期产出(以实际GDp来衡量);Kt代表第t期资本投入量(以实际总投资来衡量);Lt代表第t期劳动力投入(以年末就业人口代替);FiRt为第t期金融相关率;FSt为第t期金融结构比率。a为常数项;α、β、γ和δ分别为K、L、FiR和FS的产出贡献率。

对模型(1)两边取对数后形成多元线形回归模型:

lnYt=lna+αlnKt+βlnLt+γlnFiRt+δlnFSt……(2)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回归结果及检验

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模型(2),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后,我们得到了如下结果:

lnYt=-2903.128+0.583lnKt+0.160lnLt+0.069lnFiRt+0.211lnFSt……(3)

(-3.438)(7.11)(5.972)(0.615)(3.14)

F=1452.732;R2=0.997;调整后的R2=0.996;D―w=1.677

从各项检验结果看,方程拟合情况很好,各回归系数除γ外都很显著,且D―w值也通过检验,说明不存在自相关,方程有较好地解释力。

(二)对中国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从以上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金融相关率,还是非货币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例的变化都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两者都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比较起来,非银行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推动作用。非银行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比重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0.211,甚至超过了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金融相关率的回归系数值不是很显著,且数值较小,说明金融资产总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金融发展更应考虑结构的调整。结合中国当前金融结构变化的情况看,中国的金融发展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金融资产数量增长较快,但资产结构不合理。中国20多年金融发展最显著的成就就体现在数量的快速扩张上。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狭义金融资产总值从1174.1亿元增加到262541.55亿元。相应的FiR从1978年的31.98%上升到2002年的256.39%,平均每年提高9.1%。但在金融资产总量增长的同时,金融资产的结构并不合理,突出的表现就是货币性金融资产比重过大。截至2002年底,中国金融资产总量中,货币性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2.71%;即使股票按市值计算,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占比也达到了70.47%。这种货币性金融资产占比过大会导致:(1)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中央银行。资产结构是信用形式结构的反映,货币性金融资产占比过大表明中国目前仍然是银行信用占绝大比重,而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基础信用形式不发达,导致信用基础比较单薄,银行信用也因缺乏雄厚的信用根基而隐含了诸多风险。由于企业信用(包括商业信用、企业债务信用和股份信用)、基金信用、国家信用等信用形式比银行信用更具约束力,因而证券性金融资产较货币性金融资产的稳定性更强。同时,因证券的持有者是广大投资者而可以使金融风险相对分散。目前的金融资产结构中,货币性金融资产比重过高,不仅使中国金融资产的稳定性较差,而且使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不利于金融发展。(2)资金分配效率不高。在货币性金融资产占主体的情况下,资金分配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的,而超过70%的银行贷款又主要集中于四家国有独资银行,渠道单一,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资金配置的低效率。并且,中国国有银行贷款主要发放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经营不景气,造成不良贷款问题严重。目前因国企相互拖欠,导致国家银行应收而未收的利息高达2000多亿元。这种资金配置的低效率使得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并未产生应有的效果,在模型中反映为FiR对产出的较小的影响。

2.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结构失衡。从定量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非货币性金融资产(主要是债券和股票)的产出效率较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大。但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育很不完善,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企业融资主要还是依赖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资本市场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过去,在“大一统”的金融体制下,中国的融资结构中基本上全部为间接融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例逐渐增加,但间接融资仍占有绝对优势,1995年为89%,2000年为65.51%,2001年为68.72%,2002年仍占70.47%。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在资本市场中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在股票市场中重流通市场而轻发行市场;在债券市场中重国债市场而轻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这三个方面,无论哪方面都扭曲了融资结构,阻碍了金融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种类结构不合理。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1990年以后,中国的非货币金融资产开始快速增长,非货币金融资产占狭义金融资产的比重由1978年的1.28%上升到2002年的29.53%。非货币金融资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股票资产的迅速增加,股票资产占名义GDp的比重由1992年的3.93%上升到2002年的37.43%。相比之下,国家债券和金融债券占名义GDp的比重仅仅分别由10.01%(1981年)和4.14%(1978年)上升到2002年的23.9%和12.92%。而企业债券占名义GDp的比重却由1993年的2.43%下降到2002年的1.4%。仅从债券市场内部考察,债券市场的结构也很不合理。国债占比过高,1996年以来,一直在60%左右;政策性金融债券占比也过高,近年来大多数年份都在30%以上。由于政策性金融债券具有国债的性质,两者合计占到90%以上,而企业债券长期以来占比一直很低,2002年仅占3.48%,地方政府债券更是缺位。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企业债券发行实行审批制、额度控制、行业选择和流通限制等,使企业难以利用债券融资。在发达国家,企业外源融资结构中,股票占20%以内,债券占80%以上,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债券的筹资比例占证券筹资的比重都没有超过15%。在这种债券结构下,企业无法有效地通过市场融资,只能更加依赖银行。这不仅加重了银行的风险集中度,而且无法利用市场融资的机制提升企业绩效。(2)股票市场的结构也不合理。中国股票市场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当前,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的歧视性、排他性的特征,企业上市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能上市的公司数量很有限。截至2002年底,在几十万家股份公司中,只有1224家股份公司的股票(a、B股)能够上市流通,而且能上市的又几乎都是大企业。可以说,中国目前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大企业的市场,几乎始终没有向中小企业敞开。同时,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难以提供银行需要的担保和抵押,因此,在间接融资的渠道上也很难筹集到资金。再加上发行债券的严格的审批制,使得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严重的问题。然而在目前中国的经济构成中,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最具活力,对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贡献也较大,如果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将受到影响。

三、政策建议

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目前的金融发展仍主要是一种总量上的增长,金融结构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推动金融结构向更深层次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笔者认为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篇7

关键词:云南省;金融;金融相关比率;协整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备受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关注。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表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较快的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较高水平的金融发展。然而在各个地区使用各种计量经学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都不一致。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采用aDF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协整检验等多种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将金融发展的研究定格到地区层面,深入云南省,选取其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通过aDF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多种方法,试图研究云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以进一步明确云南省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并以金融支持为研究视角探讨云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国外经济学家已进行了较完备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Goldsmith(1969)提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云南省金融机构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资本积累效率,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多方面加快和推动云南省的经济增长。二是Bencivenga&Smith(1991)提出“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风险分担能力,降低储蓄率,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这将抵消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云南省金融机构很好地控制了银行的风险,提高了运行效率和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在金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低储蓄率又会带来经济的不利影响;因此,形成的抵消作用在具体各省结论不一。”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云南省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与实证两方面也都有一些成果。韩廷春(2001)从经济增长的金融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云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得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单纯地依靠资本市场的数量扩张是不够的,而应更加重视云南省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的结论。谈儒勇(2005)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云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得出“云南省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国内外学者从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同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得到了一系列改进和创新,但是对于国内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宏观层面的数据分析,对我国某一特定区域的研究不够深入,尤其缺乏关于云南地区的针对性研究。另外,由于部分指标受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分析,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研究结论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

三、指标的选取

(一)金融发展指标的选择

1、金融相关比率(fir)。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省际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金融相关比率为云南省历年年末存贷款之和与名义GDp的比值,用来衡量经济金融化的程度。

2、存贷款利率差(dlrd)。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利率既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盈利结构,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资本成本。对于银行来说,总是希望以最小的存款利率吸收更多的资金,而同时又以最大的贷款利率放出更多的资金,从中赚取存贷款利率差额,这体现了银行的运行效率,即金融中介效率。

3、存贷款比(e)。本文中的存贷款比为云南省金融机构历年年末存款与年末贷款的比值,主要用来衡量金融体系配置资金资源的效率,即金融中介效率。

(二)经济增长指标的选择

实际人均GDp增长率(rpgdp)。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是最能反映云南省综合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在此我们剔除物价因素和人口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四、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篇8

关键词:金融机构活跃度;经济增长;格兰杰检验;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47-05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区域内各省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西部面临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等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还面临着由此而带来的巨大资金需求与资金瓶颈压力。甘肃省是我国的西部老工业基地之一,要加快甘肃省老工业的改造、提升和发展,就必须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国家投资的力度。与此同时,营造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投资体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历史数据表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稳步增长。本文用现金支出来表示甘肃金融机构活跃度,现金投放(支出)是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通过各渠道向社会投放现金的总量,包括工资支出、收购农副产品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等项目。现金投放量与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物价涨幅加大,现金投放量也加大。本文将通过格兰杰检验和协整分析导出金融机构活跃度与甘肃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文献回顾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议题。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可以参见谢亚轩(2003)[1],毛秋蓉、李萍(2005)[2],王琛(2006)[3],周波(2007)[4]等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他们对国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很好的综述。而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主要沿着以下三条路径来进行:基于中国全国的数据和全局的视角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区域(或者省区)的视角分析各区域(或省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区域分异;基于农村的视角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或农民收入增长)间的关系。

在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路径中,从全局视角来分析二者关系的路径占据主导地位。其中,饶晓辉、王启亮(2003)利用多元回归的计量经济学单方程模型证明了实际利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为负;[5]丁晓松(2005)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探讨了1986~2002年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6]杨晓华(2005)利用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金融中介和国内信贷通过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而金融业的深度发展则对经济的增长有一定的副作用;[7]张晓强(2005)用修正后的aK模型建立经济增长与二元金融市场(信贷市场、股票市场)之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借助1994~2004年的季度资料,探讨了我国金融发展中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途径,结果表明信贷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效应,股票市场的发展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则不显著;[8]王一峰、董丽、杜哲卿(2005)利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从金融的作用角度,建立了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回归方程式,并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相互促进的关系;[9]王琛(2006)应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深入分析了1978~2004年我国GDp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10]梁琪、藤建州(2006)采用多元near-VaR方法对我国1952~2003年间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样本期内,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有经济增长向金融发展的单项因果关系;[11]宋利民(2006)利用1979~2004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对二者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指出金融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力度有限;[12]林志伟(2007)基于VaR模型,利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中国1982~2004年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金融发展规模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负相关,且前者也是后者的Granger成因,金融发展效率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负相关,并且两者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13]

其次,研究路径中较为重要的是从区域(或省区)的视角来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区域视角来看,张海波、吴陶(2005)从中观层面以中国各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探讨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14]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2006)基于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东部和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而无明显的短期因果关系,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和双向短期因果关系;[15]焦兵(2007)基于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区域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东部和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方向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东部地区也仅仅只有农村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16]从省区的视角来看,李忠民、刘创刚(2005)基于陕西省1984~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运用多变量VaR系统分析指出陕西省的金融发展没有带动经济增长;[17]郑长德(2006)利用四川省金融发展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四川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比较研究,指出四川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制约作用,而且表现出很强的结构性特征;[18]刘红、叶耀明(2006)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aK模型)出发,利用上海有关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Johanson协整检验和VeCm模型分别研究了金融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三种途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认为上海金融业发展主要通过将储蓄转为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而提高储蓄率和边际资本生产率未构成经济增长的动力;[19]邱新国、陈源媛(2007)以1985~2004年间重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为基础,结合Granger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指出重庆市的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20]

当然,从农村金融视角来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成果也不少。姚耀军、和丕禅(2004)基于VaR模型,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中国农村1978~2001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出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并没有起到“供给主导”作用,而是处于一个严重滞后的“需求遵从”地位,并指出农村正规金融相对于农村经济增长是缺乏效率的,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值得关注;[21]李刚(2005)以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理论为分析依据,对我国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农村金融发展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仅存在弱相关关系;[22]刘旦(2007)运用1978~2004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23]张颖慧(2007)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1978~2004年间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出实证研究,指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农村经济增长却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24]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全国的视角,还是区域的视角,抑或是农村的视角,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无外乎是利用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论(即便在方法和数据的使用上或有所不同),而结论基本上可以统一,即金融发展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并不打算对该问题进行简单重复,而从金融机构活跃度的视角切入分析金融机构的活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说这既沿用了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第二条路径,也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数据收集及初步分析

为了分析甘肃金融机构活跃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将选择金融机构现金支出来表征金融机构活跃度,同时,以国内生产总值表征经济增长状况。从相关《甘肃年鉴》①中获取两组序列的数据,分别记为Cit和GDpt,如下表1所示:

以上表数据为基础,分别作两组序列Cit和GDpt时序图、一阶差分后的对数值的时序图、对一阶差分对数值进行差分后的值的时序图,如下图1、图2和图3所示:

图1中Cit和GDpt两组元序列伴随着时间变动明显上升,不具有稳定的水平趋势;图2中ΔCit和ΔGDpt具有伴随时间变动的长期上升趋势,不具有水平趋势;而在图3中将ΔCit和ΔGDpt作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值Δ(LoG(ΔCit))和Δ(LoG(ΔGDpt))随时间变动呈现水平变动,可以认为是平稳序列②。对数据初步分析以后,我们大致认为序列Cit和GDpt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这也是我们进行长期关系分析的基础。

3.金融机构活跃度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分析[24]

根据上述关于金融机构现金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原始数据,进行两者间的协整分析,也即是分析金融机构活跃度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首先,我们通过Grangercausalitytest检验序列Cit和GDpt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因果关系检验的结论如下表2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α=0.1下,序列Cit的组合均不是GDpt的组合的格兰杰原因。为此,我们设法调整两组序列,用各自的差分序列代替原序列,分别记Cit和GDpt的差分序列为ΔCit和ΔGDpt,对差分序列的组合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3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α=0.1下,ΔCit和ΔGDpt、LoG(ΔCit)和LoG(ΔGDpt)间具有较好的因果关系。利用aDF检验判断序列ΔCit、ΔGDpt、LoG(ΔCit)、LoG(ΔGDpt)的单整性,结果如下表4所述: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ΔCit、ΔGDpt、LoG(ΔCit)、LoG(ΔGDpt)分别是i(2)、i(1)、i(1)、i(1)阶单整序列。结合单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分析的结论,建立以LoG(ΔGDpt)为被解释变量,LoG(ΔCit)为解释变量的模型如下:

LoG(ΔGDpt)=0.983529+0.633954×LoG(ΔCit)

t=(4.0953)(12.2514)

p=(0.0004)(0.0000)

R2=0.8621F=150.098D-w=1.4096p(F)=0.0000

以上模型的回归方程能够通过方程显著性检验、变量显著性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且D-w处于(dl,du)之间(其中dl=1.30,du=1.46),则不能判断随机误差项序列是否存在自相关性,从而上述模型存在伪回归的嫌疑。将金融机构现金支出的实际观测值代入模型求出残差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aDF检验,结果如下表5所示:

表5残差序列μ的单整分析结果

变量aDF检验类型(C,t,*)t统计量5%的临界值

μ(0,0,0)-4.6456-1.9556

从表中可以看出残差序列μt为0阶单整序列,即i(0),所以,原模型变量LoG(ΔGDpt)和LoG(ΔCit)构成(1,1)阶协整关系。这是进行两组序列协整分析的前提。而回归方程LoG(ΔGDpt)=0.983529+0.633954×LoG(ΔCit)也反映了金融机构活跃度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即金融机构现金支出的差分后对数值每变动一个单位,将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差分后对数值变动0.633954个单位。两者关系的实际值和拟合值之间长期关系如下图3所示:

图4LoG(ΔGDpt)和LoG(ΔCit)长期关系实际值、拟合值关系示意图

从图4可以看出,模型的实际值和估计值的变动趋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而说明该模型较好的阐释了两者之间长期关系。

4.金融机构活跃度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③

由于序列LoG(ΔGDpt)和LoG(ΔCit)构成(1,1)阶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来揭示两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以及长期和短期之间的修正关系。以ecm来表示上述协整回归中的残差序列ut,并作为非均衡误差建立eCm模型,通过以LoG(ΔGDpt)为被解释变量,逐步引入常数项、emc(-1)、ΔLoG(ΔCit)、ΔLoG(ΔGDpt)(-1)、ΔLoG(ΔGDpt)(-2)、ΔLoG(ΔGDpt)(-3)、ΔLoG(ΔCit)(-1)、ΔLoG(ΔCit)(-2)、ΔLoG(ΔCit)(-3),通过综合判断方程显著性、变量显著性、拟合优度以及D-w数值建立模型式如下:

ΔLoG(ΔGDpt)=0.280954×ΔLoG(ΔCit)+0.543049×ΔLoG(ΔGDpt)(-2)+0.263993×ΔLoG(ΔGDpt)(-3)-0.806307×ecm(-1)

t=(3.216)(-4.7612)(1.546)(-4.4639)

p=(0.0054)(0.0052)(0.1417)(0.0004)

R2=0.5953D-w=1.9505

以上模型中的变量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除ΔLoG(ΔGDpt)(-3)仅能通过α=0.15的显著性检验外,其余变量均能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也较高,同时,D-w处于(du,4-du)之间(其中dl=1.00,du=1.68),所以随机误差项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将误差项ecm(-1)=-0.983529+LoG(ΔGDpt)-0.633954×LoG(ΔCit)代入上述模型中,可得到反映序列LoG(ΔGDpt)和LoG(ΔCit)之间的短期关系以及长期和短期之间修正关系的模型,如下式所述:

ΔLoG(ΔGDpt)=0.280954×ΔLoG(ΔCit)+0.543049×ΔLoG(ΔGDpt)(-2)+0.263993×ΔLoG(ΔGDpt)(-3)

-0.806307×(-0.983529+LoG(ΔGDpt)-0.633954×LoG(ΔCit))

该等式即是LoG(ΔGDpt)和LoG(ΔCit)两组序列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其中0.280954、0.543049、0.263993为两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参数,而-0.633954为两者之间的长期关系参数。而两者关系的实际值和拟合值之间动态关系如下图4所示:

图5和两者动态关系实际值、拟合值关系示意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模型的实际值和估计值的变动趋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模型的残差值较小,表现得比较平稳。

5.结论

本文以上讨论阐释了金融活跃度对甘肃经济增长的作用,考察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测算了1978~2005年甘肃金融机构现金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结论是无论长期或动态情况下,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均显著,现有数据表明,甘肃金融机构现金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推动作用,本文建议适度地扩大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和农副产品采购是现金支出的主要渠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加,必然拉动现金需求的增加。甘肃省金融机构信贷仍然是“银行主导型”,今后在银行贷款上应投向基本符合甘肃省产业调整的方向,防止信贷资金通过银行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其次,居民由于受理财渠道狭窄、购房、养老、医疗、教育子女等预期开支的影响,大部分闲置资金还是选择存入银行,为此我们应该努力把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充分考虑有价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变动对现金流动的影响,开拓更多的理财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经济增长,这些都有利于长期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而对于甘肃省内金融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我们应该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增加金融机构网点,根据实际情况按季节性投放,支持农户的发展,给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良好的影响。总之,甘肃金融机构现金支出对持续性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是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的探索。

注释:

①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1978-2006[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覃思乾.中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J].统计与决策(理论版),2006,(08).

③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运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谢亚轩.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实证研究方法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3,(01):77-80.

[2]毛秋蓉,李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综述[J].特区经济,2005,(10):350-351.

[3][10]王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02):40-42.

[4]周波.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7,(02):47-53.

[5]饶晓辉,王启亮.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27-29.

[6]丁晓松.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01):64-65.

[7]杨晓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5,(07):47-50.

[8]张晓强.中国二元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5,(17):34-35.

[9]王一峰,董丽,杜哲卿.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华北金融,2005,(08):47-50.

[11]梁琪,藤建州.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关系研究[J].财贸经济,2006,(07):34-38.

[12]宋利民.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财经界(下半月刊),2006,(08):139-140.

[13]林志伟.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1):56-60.

[14]张海波,吴陶.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06)下:66-67.

[15]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和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02):102-110.

[16]焦兵.东、西部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理论版),2007,(01):70-72.

[17]李忠民,刘创刚.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06):93-97.

[18]郑长德.四川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南金融,2006,(11):15-17.

[19]刘红,叶耀明.基于aK模型的上海金融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12):85-89.

[20]邱新国,陈源媛.重庆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7,(01):21-23,33.

[21]姚耀军,和丕禅.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1)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1-6.

[22]李刚.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财经科学,2005,(04):123-128.

[23]刘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1):44-49.

[2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运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林维邦,男,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导师,甘肃省国资委副主任;乔华利,男,兰州大学经济学院2005级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篇9

【关键词】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罗默所建立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产生了 “内生增长理论”,卢卡斯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将金融因素引入到了内生增长理论体系中,试图研究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如戈德斯密斯[1]使用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中介比率作为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卡琳和梅耶[2]分析了多个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发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紧密,而发达国家则没有证据显示不同类型的金融系统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我国学者周才云[3]对中国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和协整关系。二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分析研究。如我国学者曹啸和吴军[4]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中国的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丁晓松[5]通过单位根和协整检验分析指出,金融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但反过来作用不大;王琛[6]采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三是金融微观层面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一 、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文的研究中选取了以下指标分别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进行了度量:

(一)经济增长的指标

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中沿用此做法,为消除人口规模和通货膨胀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文中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作为经济增长指标,并采用1992年为基期的可比价计算所得的实际值,用RaG表示。

(二)金融发展指标

1969年,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存量和流量指标。麦金农则以一国的货币存量(m2)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用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率即m2/GDp作为金融相关率指标,用FiR表示。

(三)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指标

证券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用证券化比率与衡量证券市场发展程度。证券化率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们越重要。证券化率指的是一国各类证券总市值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实际计算中证券总市值通常用股票总市值来代表,因此用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值作为证券化比率指标,用DSm表示。

二、实证分析

(二)协整检验

本文中反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短期动态关系的误差修正方程如下:

由于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出的误差修正模型存在变量不显著的情况,并且可决系数较低。因此本文中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来进行修正,权重为,修正后的回归结果如下:

通过修正,各变量的系数在此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与此同时,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854,回归方程的解释力较强,方程显著性检验的F值也提高很多,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更强。

回归结果表明,短期内,金融发展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经济增长下降0.480个百分点;证券市场发展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经济增长0.017个百分点。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每年经济增长与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48.0%被修正。误差修正模型反映了经济增长受金融发展与证券市发展影响的短期波动规律。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三、研究结论

本文应用协整理论验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来反映金融发展、证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并通过格兰杰检验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

从长期均衡方程可看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呈负相关,负面效应为0.277,而与证券市场发展成正相关,正面效应为0.177。从反映短期动态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

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证券市场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而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直接原因,经济发展促进了金融发展而不是相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因果关系方向意味着不同政策含义,因此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其他增强经济增长的政策上,即应该强调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长远策略。

参考文献

[1]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78-86页.

[2]Carlin, w. and mayer C., “Finance, investment and Growth”,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 69(1), pp.191–226.

[3]周才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部地区1990年~2006年的实证研究》,《生产力研究》,2008年6月,第31-33页.

[4]曹啸,吴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财贸经济》,2002年5月,第40-43页.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篇10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正比关系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可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建设不够完善,这也是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自2004年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就非常重视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发展模式,并且在2006年12月20日颁布了关于我国金融发展的法律,这为促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又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的逐渐发展,金融行业的工资收入得到了提高,在人们工资提高的同时,也更好地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进步。随着我国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改革,我国经济的增长也随之在波动,金融发展为我国注入新的活力,这也体现了中国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开展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分析,并且向人们呈现出一个我国各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方向。又因为我国金融的不断发展,这也使得我国经济的增长需要更加进步向前。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建设,才能不断保障金融行业的生活水平。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所以也就表明,要想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就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行业,也希望因此我国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开展本文的研究不仅对金融行业的收入存放有了最基础的安全保障,这意味着会给金融行业提供更加工作的信心,这也对促进人们生活安定收入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稳定,国内经济增长和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建设也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现代学者对于金融与经济两者之间关系的不同看法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在早些时候,我国的金融发展主要是以货币、银行两方面组成。adamSmith在《国富论》指出,银行的富有指数可以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来促进经济的富有指数,并且与此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趋势。w.Bagehot(1873)在那时候对于英国工业工厂以及金融行业的发展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金融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提高工厂的经济生产力,促进金融行业的经济富有率,这就很好的推动了英国经济增长的工程。之后的学者J.Hicks(1969)的研究印证了这一观点,他表明金融的发展促进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促进经济的增长。将新的技术创新投入到实际产业中需要长期资本的支撑,金融系统的发展也有因此受到了较为好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现代化工业经济的发展。Schumpeter(1921)在论述有关货币思想时,开门见山的就作出假设金融是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的。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众多研究学家纷纷开始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关系。patrick(1966)表示在早期经济的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金融的发展需求变得越来越高,金融行业的深化发展可以很好地为经济增长力提供帮助,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当经济的发展到了另外一个层面之后,该作用就表现为以需求为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对金融发展和进一步深化的需求,从而产生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及相关的金融服务。由下图所示2015年经济的三驾马车通过金融来实现,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见下图)

(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没有促进作用

在上面的分析当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的学者大部分都认同金融的发展完全可以很好的带动经济的增长力,但是有正方就会有反方,就会有不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出现。他们普遍认为金融的发展模式与经济的增长方式并不会产生相关的联系。甚至在某种相关的程度上,金融的发展有可能会抑制经济的增长率,会极大程度的消耗经济增长带来的有益效果。miltonFriedman在他所研究的关于货币政策理论中指出货币的供应量的多少从长期的发展目标来看只会单纯地影响到商品的价格波动,并不会对经济增长模式中的大部分发展趋势产生影响,所以金融发展是不会对机构及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的。在这一时期,Lucas和wallace等理性学派的经济预想家指出,在消费者的思想当中用理性预期的想法,政府的金融调控手段由于被人们预期到,所以并不会对实际经济发展产生作用。Lucas(1988)通过理论的科学分析,社会当中有很大一部分程度表明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对金融发展有需求作用,但是金融的发展可能甚至是一定不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促进作用。Krugman(1998)在媒体发言表示,由金融发展所带来的资本的大量流动和股市的剧烈动荡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这又进一步破坏了国民经济稳定的增长模式,对于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下图某企业通过金融投资引起的经济影响可以证明金融对于经济没有促进作用,只有波动的影响。

三、金融与经济发展现状

虽然有关学者认为金融的发展会抑制经济的增长,但各有各的想法,大部分学者还是依旧认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增长是呈现正相关的。

我国的金融与经济进程不断加快,随着金融行业比如货币机构、银行等收入不断增高,金融的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也是金融与经济共同发展发展的一大现状。然而,各地区之间的金融与经济发展差距还是比较大,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经济发展在我国各地区间存在的现状之一。当然,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所以各个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会通过金融发展来共同促进并相关联的。

随着金融的不断进步发展,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为各地区的人们提供贷款服务来解决居民所面临的困难,同时也是对各地区的金融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在经济增长模式的总贷款中,各地区间的经济的贷款额只有不到20%,而涉农贷款则占总贷款的9%。各地区间经济规模较小,因此国家金融行业的银行对各地区间经济联系程度会有所顾忌,会出现商业银行从地区撤出的现象。就会导致金融发展在地区与地区间存在差异,也就导致了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出差距。

近年来,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随着金融的收入增多,经济产品也广泛受到关注,但城镇经济提供的经济产品种类单一,无法满足金融的需求。各地区间金融市场的规划程度不高,金融的放贷风险机制匮乏,并且监管的担保公司数量少导致受到经济增长存在风险,这又是表现出了金融发展时时刻刻影响着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呈现正比关系。由下图部分行业土地出让金与地方政府间的经济增长模式图可见地区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见下图)

总之,金融与经济的发展既具有机遇同时也具有挑战,金融的发展既具有优点,但是还存在着一些缺点,这就需要在以后的时间里金融与经济共同的发展能够更好,从而更好的提高金融发展水平以及我国经济的增长水平。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见下图)

四、总结

通过以上全文对于现在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金融的发展促进着经济的增长,但是各个地区间的两者发展具有差异。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各个地区间的金融发展无形中对于经济的增长起着促进作用,有两幅图表就能得出。由于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和资本的稀缺,加上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的无效率,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中。金融的发展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对于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经济资本的输出效率。而我国各个地区间经济的发展存在差异,这就需要通过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利用金融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曹啸,吴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J].财贸经济,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