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技术政策十篇农业技术政策十篇

农业技术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0:57

农业技术政策篇1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

引言

2019年底,湖北全社会R&D(从事科研与试验发展活动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经费至957.9亿元,将近1000亿元,相比上年增长16.5%,在所统计省(市区)中名列前10。湖北科技创新规划多项指标实现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与其它较发达省(市区)相比,湖北省科技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了解湖北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现状,加强相关执行机制和制度建设,以技术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

1文献综述

财政政策与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效应的比较分析在学界也引起了关注。在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的效果对比方面,江静[1]通过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实证分析,表明对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来讲,财政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创新活动激励截然不同。李浩研[2]比较分析了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2种政策效应,指出应通过协调财政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2种,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来驱动创新。利用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柳光强[3]表明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新能源、信息技术产业的影响存在差异。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作为数据样本,柳光强[4]实证检验表明,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激励目标的政策效应存在差异。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2个维度,宁靓[5]基于山西3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据,表明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效应大小有所不同。国内外研究对于财税政策如何改进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促进创新并没有得出有力结论。且对实际情况的应用联系欠佳,尤其是针对我国某一省市的具体现状进行的分析较少,不能得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由此得出本研究主要内容,旨在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继续实证检验得出财税政策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2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2.1模型设定

将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作为解释变量,农业企业研发投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股东权益收益率、企业年龄为控制变量建立基准模型:

2.2数据及变量说明

本文参考刘丽莎[6]等研究方法,剔除了与本文相关指标缺失的企业数据;剔除了St类上市公司数据;实际税率>1或者<0的农业公司,作为异常值剔除。经过以上处理,最终得到湖北省65家上市公司2014—2019年面板数据。所有财务数据及相关数据均来源于ReSSet金融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其它变量指标和数据分析结果均通过软件Stata15.0运行完成。

2.2.1被解释变量

研发投入(RD),参考程曦和蔡秀云[7]研究方法,以企业研发投入的对数值作为衡量指标。

2.2.2解释变量

政府补贴(sub),以研发补贴数值的对数来衡量。如果政府研发补贴的系数显著为正,则研发补贴可以促进企业创新;税收优惠(tax),借鉴以往文献的做法,计算所得税实际税率=所得税税费用/息税前利润,税收优惠幅度以所得税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的差来衡量,以显示税收优惠政策力度。

2.2.3控制变量

选择以下变量进行模型建立。股东权益收益率(roe),选取加权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作为公司盈利能力的测量变量。公司规模(size),本文依据陆国庆[8]的研究成果,以公司总资产的对数值衡量公司大小。公司年龄(age),用观测年份减去公司成立年份算得,取该值的对数作为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lev),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3结果与讨论

3.1基准回归结果

表2中列(1)、(2)为不控制其它特征的结果,列(3)为最小二乘法(oLS)的回归结果,列(4)为双向固定模型下的基准列回归结果。关注列(4)所报告的基准模型回归结果,核心解释变量sub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sub的系数表明政府补贴每提高1%,将导致研发投入增加14.6%,表明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财政补贴作为农业企业总利润的一部分,尤其是政府的科技专项补贴可以增加企业现金流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而税收优惠的系数不显著为负,说明税收优惠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可能存在抑制作用。再观察列(1)和列(2),在不加入一系列控制变量时,政府补贴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税收优惠系数不显著为负。列(3)采用的oLS回归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从控制变量来看,size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其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lev系数显著为正,同样说明lev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农业企业关于研究开发投入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与年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规模大小紧密相关。roe系数不显著为正,说明roe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显著。age系数不显著为负,说明其对企业研发投入可能存在抑制作用。

3.2进一步分析

之前考察了税收优惠与农业企业研发投入二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变量tax的系数为负。根据吴松彬[9]的解释,这可能是税收优惠与农业企业研发投入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为了验证该假设,引入税收优惠(tax)的平方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税收优惠其平方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税收优惠与研发投入之间存在着显著U形关系。可能是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一定滞后性,即当期R&D税收激励并不会当前发生效果,即税收优惠长期内对创新产出具有一定挤入作用。这意味着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还需进一步优化。

3.3稳健性检验

列(1)~(3)中的稳健性检验使用了0.1、0.5、0.9的分位数回归,通过分位数回归表明,研发补贴显著促进了全样本农业企业的研发投入,验证了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稳健性。列(4)更换被解释变量衡量研发投入的指标,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代替模型(1)中的研发投入,并同样采用双向固定模型,对模型重新进行参数估计。从表4可看出,各项主要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显著性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异,且系数的符号方向也未发生大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结果的稳健性。

4结论与政策启示

选取2014—2019年湖北省65家农业上市公司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了研发投入;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显著为U型。可能是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一定滞后性,即当期R&D税收激励并不会当前发生效果,即税收优惠长期内对创新产出具有一定挤入作用。这意味着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还需进一步优化。相对应的政策启示如下。加大财政投入,实现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优化升级,科技事业的提档升级,离不开财政“真金白银”的投入支持。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湖北省近年来企业科技支出中从农业企业R&D经费来源的结构来看,呈现出结构不均衡的格局,来自政府的投入资金过少。可以通过对政府采购、优惠、补贴等多方面财政制度进行完善和规范化管理,加强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获取科技创新投入的农业企业和政府信息,实现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共同监督和数字化管理。完善科技人才开发机制,均衡人力资本投入。如,以湖北省高校和科研组织为平台,知行合一等。

参考文献

[1]江静.公共政策对企业创新支持的绩效———基于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比较分析[J].科研管理,2011(04):1-8,50.

[2]李浩研,崔景华.税收优惠和直接补贴的协调模式对创新的驱动效应[J].税务研究,2014(03):85-89.

[3]柳光强,杨芷晴,曹普桥.产业发展视角下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激励效果比较研究———基于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面板数据分析[J].财贸经济,2015(08):38-47.

[4]柳光强.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6(10):62-71.

[5]宁靓,李纪琛.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问题,2019(11):38-45.

[6]刘丽莎.税收激励、现金持有与企业研发投入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6(12):85-89.

[7]程曦,蔡秀云.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基于异质性企业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06):94-102,159-160.

[8]陆国庆,王舟,张春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4,49(07):44-55.

农业技术政策篇2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行为创新;对策分析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中创新性不够

在当前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过程,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政府的有关人员与农业人员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从而创造了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模式本身的特点,使得这些农业推广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了很大的问题,就比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这些模式得不到合适的创新与提升。

1.2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资金得不到保障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是离不开有关资金的支持的,资金的有效运转决定着农业技术能否顺利的推行,在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资金主要有这几种来源。第一种就是中央政府进行相应的农业投资,其二就是农业技术单位自己筹备资金,其三就是有关的农业技术单位向银行进行贷款等多种方式,虽然当前资金的来源渠道比较多,但是政府的投资是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主要的来源。但是相对于近几年来说,政府的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从而使得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1]。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也使得农业技术生产户的工资得不到保证,从而提不高有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3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技术设施不全

想要进行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那么首先就需要具备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当前农业技术不断地发展,这就使得与农业相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进。就比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应该积极的使用一些现代信息化设备,同时,农民也应该明白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但是当前的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某一部分地区还不具备这些信息设备,从而导致了政府与地方联系之间的障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推广过程的顺利进行[2]。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政府创新的对策

2.1政府需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主要有政府与农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模式与充分利用农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的模式。一般来说,政府与农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经济推广过程中的优势,从而增强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规范性。农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开展的模式,也就是开拓市场上没有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的市场风险。总的来说,将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更加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2.2创新农业推广的技术

农业推广模式是决定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效的,同时也取决于所推广的农业技术是否适合当地的社会环境。所以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政府需要重视农业技术的创新。首先就需要政府完善农业技术开发的相关政策,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的农业技术的创新。其次,农业技术上有所创新,那就肯定离不开有关的农业技术的变革,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地与国际市场相联系,从而引进有关的国际市场上有利于发展的农业技术[3]。最后,政府需要在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建立相关的领导服务职能,也就是说,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以此来打造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2.3加强农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是主力军,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呈现了一种数量少、素质低的局面,所以政府应该积极的加强农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这一方面,就需要政府加强高校农业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以此来改善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人员队伍素质的这个局面,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大对现在的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养,加大对于农业技术项目的投入,只有解决了好这两个问题,才可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技术人员队伍。

3结束语

总之,通过这些政府行为的创新性对策,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在市场上竞争的力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我国农业技术。这就表明了,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政府的创新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可持续的、长远的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奋生.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政府行为创新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4):11-14.

[2]田素妍,李玉清.试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行为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09(4):67-69.

农业技术政策篇3

1.农机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必须围绕农机推广这一中心工作。我们要补贴的机具和技术必须是我们要推广的机具和技术,这是最最首要的,如果我们把不做推广的农机产品和技术,也做为补贴的对象,那就根本无意义可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推广什么样的农机产品和技术,与当地实际情况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农机产品和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机化。

2.农机补贴政策仅是农机推广工作的一种措施和手段。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农机化水平的提高,这都不假。但我们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赖于农机补贴政策,认为有了农机补贴政策就万事大吉了,我们的农机推广工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等等。另外,我们也不能制定和出台了农机补贴政策就完事了,我们还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还要抓紧政策的落实,使农机补贴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农机补贴政策的好与坏并不等于农机补贴资金发放了多少,农机具增加了多少,关键还取决于农机推广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农机化水平能否提高,取决于能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的补贴工作也并不能补完了就完了,而还要看看农机推广工作的效果明不明显,分析一下成败的原因,以便于下个年度制定和出台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农业和农机发展需要的补贴政策。

3.农机补贴政策的落实也是农机推广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政策的制定是为了落实,如果一个好的政策不去实施,不去落实,那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农机补贴政策要靠谁去落实、谁去实施呢?我们农机部门责无旁贷。我们怎么去落实、怎么去实施呢?那就要通过农机推广工作去落实、去实施,我们要进行宣传、资料汇总、验收核实、行文、发放资金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要等着我们去做。

二、农机补贴政策如何适应新时期的农机推广工作

1.根据当地实际和农机推广工作需要制定农机补贴政策。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那就是实际,我们要推广什么、补贴什么都要跟着这个实际来,我们的农机补贴政策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去制定,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符合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等发展的实际。

2.列入农机补贴政策的项目必须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引进推广每项新技术、新机具要注重其技术内容是否先进适用,技术性能是否可靠。不具备先进性的技术没有推广价值,不具备适用性的技术没有推广前景。推广过程中,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首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或机具,决不能走形式、摆架子,为推广而推广,为机械化而机械化。同时,要站得高些,眼光放远,看得全面些,所推广的技术或机具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些技术或机具由推广所表现出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显著,但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是十分显著,也是值得推广。有些技术或机具的确先进,但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或要求过高,推广价值也就不大。总而言之,选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的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3.农机补贴政策应该与时俱进。不同时期农业产业规划不同,农业发展的重点也不同,我们要推广和补贴什么样的农机产品和技术也要跟着农业产业规划走,这样,我们的农机补贴政策才适合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把那些过时的农机产品和技术及时地从农机补贴中撤下来,而把那些更加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和技术放到新的农机补贴中来。

农业技术政策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培养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有别于一般科技人员,主要以推广农业科学适用技术,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类科技人员。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相比,处在生产的第一线,所需知识有实用性强,普及性广的特点,所以研究这些科技人员和他们的成长规律,对新时期科技人员的管理,对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技推广人员的基本素质

1.1有广泛的知识面

农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技术,但又不是所需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农业生产是自然和经济生产结合的产物,不仅需要机械、电器、肥料、农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必须涉及生物、动植物生理学、农业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推广农业科学的对象是农民,千家万户接受农业新技术,层次不同,接受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农民的心理、接受能力,有所选择的推广农业新技术。因此,作为一名有所作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仅要善于学习,掌握更多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善于分析综合。

1.2掌握较高的政策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贯穿着国家制定的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奖励政策、物价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等。掌握好各项政策法规是做好农技推广的保障。

1.3拥有系统的分析能力

在推广工作中能注意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结合等作出科学决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熟悉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如历史背景、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技术习惯、风土人情、农业生产的发展现状和规划等。在了解这些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发现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1.4树立敏感的信息观念

一是要立足于知识之上来驾驭使用知识和信息,不要陷于知识与信念之中不能自拔;二是要给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益处,不能生吞活剥或无限量地掌握无用的信息;三是做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信息,使其为决策服务,并做到信息意识与战略思考的统一。这些应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的观念。

1.5要有为领导决策服务的观点

技术人员要使推广的技术得到各级有关领导或组织者的配合,就应为满足他们的决策提供服务,这样才能获得他们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实践证明:如果哪一些技术,领导已经接受,而且组织多方面力量全力支持去推广哪一些技术,推广就快,效益就高,相反推广速度就慢。在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局部结合全局,把一些成熟的技术提供给领导,让他们决策。

2农业推广人员的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的“二传手”,在科教兴农中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农技推广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肯定,影响工作积极性。为了使农技推广事业得到发展,农技推广人员安心从事其工作,有必要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2.1运用政策诱导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制定了不少政策规定,如开放搞活、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产生了强烈的诱导力,这些政策既鼓励第一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能使推广人员在服务中获得社会或政策允许的相关权益。比如推广成果的评定,一是迎合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荣誉心理,激发其上进心;二是公正地评定了推广人员的劳动成果,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创造性;三是为农技推广人员创造了人才的评价,业绩的考核,职称的评定,职务的晋升,学术知名度形成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享受优惠政策上还有差距。如职称评定上要求基层推广人员要有一定等级的科研成果,外语考试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农业科技与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两翼,发达的先进科研成果如果没有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和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努力,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说农业技术推广是运用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桥梁。基于这种认识,在培养农技推广人员中就要以更优惠的待遇去吸引、鼓励他们。如制定和颁发部级技术推广奖,制定推广人员的培养和拔尖人才的鼓励政策等。

2.2实行岗位责任

要在现行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技术目标的管理,对每个农技推广人员实行技术推广目标管理,对每人的岗位职责实行指标化考核评价,并与奖罚挂钩。责任目标一经确定,应保证推广人员自和必要的工作条件,支持推广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有偿服务,允许在用户得到实惠的基础上取得政策允许的报酬。有条件的单位可按任务组织推广人员的优化组合,以充分发挥人际间的协调作用和优化效益。

2.3物质激励

技术有偿服务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激励手段,有偿服务是一种物质刺激形式。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注重业绩考核等,把个人的贡献和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使农技推广人员看到贡献与物质利益的一致性,从而激发起他们争做贡献的积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条条框框太多,不利于激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服务对象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对有偿服务不理解,不接受,这些问题要逐步得到解决。重视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就是要使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的拔尖人才有用武之地,得到相应报酬。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2.4保持继续教育

农业技术政策篇5

一是在整合政策资源加强初加工设施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四年来,虽然资金规模和实施区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扩大,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距离。据有关专家测算,照目前资金规模,要解决内蒙一个地区的马铃薯贮藏问题,至少还需要25年才能完成。因此,要通过实施补助政策,更多调动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社会的关注点聚焦到农产品初加工上来,发挥补助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更多的支农惠农强农资金以及社会资本支持初加工设施建设。新疆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各地借鉴,近两年,他们以实施农产品初加工补助政策为切入点,整合农业、扶贫、林业等资金近5亿元,支持南疆地区建设近7000多座杏烘干房和冷藏库,较好地改善了南疆杏烘干、贮藏设施落后的现状,稳定了南疆杏产业的发展,为促进南疆地区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欢迎和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各地要积极向相关部门汇报,加强和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加快推进初加工关键设施建设。

二是在推进初加工全链条水平提升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发挥更大作用。农产品初加工不仅仅是烘干、贮藏的问题,而是涉及农产品产后净化、分等分级、烘干、预冷、保鲜、包装、储藏等多个环节的产业链建设。我们也要转变一个观念,就是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不只是建一个窖、一个库、一个房的简单事情,而是要通过建窖、建库、建房,全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发展。四川省在实施补助政策中,着力推进建立融筛选分级、清理水洗、烘干打蜡、保鲜贮藏、包装储运、品牌培育、市场营销、质量检测等为一体的农产品初加工产业园,他们的实践表明,只有全链条推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初加工设施的效益,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初加工对农业生产和精深加工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各级管理部门要认真借鉴四川的经验,充分用好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强初加工各环节设施的优化配套,做实做强产业链、价值链和产品链,全面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设施水平。

三是在推进初加工技术进步上发挥更大作用。加强技术研发、筛选和推广是提高初加工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的必然要求。要对已建烘干、贮藏设施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初加工设施操作方便化、运行智能化水平,为实现“一库多用、一窖多用、一房多用”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要围绕农产品产后减损增效、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以及冷链物流等环节的重大技术问题,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攻关,加快解决制约初加工发展的瓶颈技术问题。要加强成熟技术推广,要针对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筛选推广一批成熟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初加工技术水平。

四是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上发挥更大作用。发展特色产业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我们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的最大成效,就是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要进一步聚焦重点,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资金安排上,更加聚焦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加强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要推进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初加工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标准生产和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不断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要加强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通过互联网以及组织参加农产品交易会、推介会、博览会等活动,广泛宣传地方的特色产品,逐步培育一批品牌产品和品牌产业。

五是在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上发挥更大作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具有立足农业、扎根农村、面对加工和市场等特点,资金门槛低、技术工艺要求简单,是农民创业的首要选择。近几年,通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培育了一批农民创业典型,在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加大农民创业扶持力度,将初加工补助资金更多地支持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推动小微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要推进初加工设施集中建设、集中发展,力争建一片、成一片、带一片,逐步形成以初加工设施建设带市场、促加工的良好局面,为农民创业搭建平台。要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创业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技术、信息、流通、市场等公共服务,为农民创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今年是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的第四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今年要继续突出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扩大实施区域,提高实施效果。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补助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支持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同时向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推进集中连片建设,不能补助企业。二是坚持农民自主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资金补助、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等措施,鼓励、引导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出劳,自主建设初加工设施,不搞包办代替。三是坚持先审批后建设程序。县级农业、财政部门采取公开、公平、公正方式确定当年享受补助政策的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农民以批准的申请表为凭证,开始施工建设,资金规模与建设数量要匹配,不能出现批准建设数量超过资金规模的现象。四是坚持两次公示制度。补助对象初步确定后及补助设施通过验收后,要在项目所在村进行两次公示。通过两次公示的方式接受群众监督,把好事办好。五是坚持阳光规范操作。项目管理全程公开,简化程序,方便群众。政策内容、资金分配、受益主体确认以及项目验收等环节公开透明,相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不仅是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种政治责任。各实施省区和县级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农财两部的要求,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措施,落实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将补助政策实施纳入农产品加工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并逐步上升为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不断营造补助政策实施的良好氛围,确保补助政策顺利实施,努力实现补助设施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各地应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切实保证实施工作正常开展,严禁将中央补助资金用于工作经费,防止出现补助资金被截留、挤占和挪用问题发生,确保补助资金真正用在设施建设上。

第二,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操作,不断强化项目申请、审核、结算等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通过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县申请审批、信息录入、设施建设、项目验收、资金兑付等工作进度。一要严把补助对象选择关,目前,初加工补助政策仅仅在部分省试点,不是所有申请的人都能享受到,要采取群众认同的方式合理选定补助对象。如摇号、抽签、抓阄等,坚决防止优亲厚友。二要严把补助设施建设关,补助政策涉及的初加工设施与企业制造的农业机械不同,初加工设施是由农民自主建设,符合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要求,达到农业部统一制定的验收标准,才能享受到补助政策。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和技术支撑单位跟踪好、服务好,及时发现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设施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坚决防止指定企业、制定企业产品等做法发生。三要严把补助设施验收关,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面广量大、布局分散,既有马铃薯储藏窖,又有果蔬冷藏库,还有果蔬烘干设施等,每一大类都有多个小类。建设过程长,监管难度大。各级管理部门要紧紧围绕申请、建设、验收等各个环节,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

第三,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各级技术依托单位和相关技术人员,要切实承担起补助政策实施的技术需求征集、研发、推广和服务等工作。部级技术支撑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所承担,有关重大技术问题、培训、管理咨询等都由他们负责。各省技术依托单位要积极承担技术方案本地化设计、工程建设指导、技术咨询及人员培训等工作。县级技术依托单位要做好设施建设、使用等服务指导工作,并做好农产品初加工共性技术需求征集工作,为推进初加工技术创新推广提供依据。要加强成熟技术推广应用,近几年我局组织编制了一系列马铃薯、甘薯和果蔬的贮藏保鲜、烘干操作规程,并且通过开展先行先试解决了一批共性技术难题,各地要积极加以推广应用,并通过细化和完善技术方案,促进技术和设施本地化、科学化,提高初加工设施建设使用水平。

农业技术政策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模式;目标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的信息系统。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信息不畅,产生滞销,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和服务农业,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用农业信息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政府可通过其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当地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信息;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方面的科技节目;免费分发农业科技书刊及定期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等。这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提供系统。并且政府需要农业科技专家来培训大量专业信息采集和人员。在农业信息搜集方面,政府不仅要充分搜集本地的农业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基本信息。因此,政府农业信息的社会化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由信息企业提供的农业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特性,这些信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更有效率,而这些农业信息提供企业通过信息的市场化获得利润就成为必然。这包括信息企业经销采编软件、农村财务软件及专家智能软件。另外,企业还通过制作网站来提供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都需要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企业,这些企业运作的是垄断性商业信息,包括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及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重要作用。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使其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一)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出发,使其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能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政策,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优先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风险基金。在税收政策上,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的征税给予优惠;对自主开发、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广阔及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采取减让或返还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在技术政策上,把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扶持。

(三)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应遵循自主创新与比较借鉴的原则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重点解决农业的精准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及各种适时的单项实用农业技术的普及。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性改造,搞好农业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优势、产品技术优势、市场营销优势与经营管理优势及企业家的社会资源优势等有效整合,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要扩大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扩大农业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吸引高科技人才。同时,还应推进各省间的技术交流。通过与国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各地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五)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把规划摆在首位,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协调各主管部门间的关系,对信息服务业实行统一管理。为保障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一是制定配套法规、行业标准和有关实施细则,以加强对农业信息市场和农业信息业的统一管理,为我国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如,在投资方面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在税收方面实行减免税政策,并享受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和进出口方面的优惠待遇,等等。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地区规划应贯彻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发达地区应尽可能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大、中城市要给广大农村多提供信息服务援助。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对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提高信息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深化农业信息机构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国有农业信息机构,改变过分依赖行政机关的现状,使之面向市场并逐步成为农业信息市场活动的主体,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农业技术政策篇7

[摘要]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形势,农机技术推广必须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拓宽大领域、实施大推广、服务新农村,充分发挥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农机技术推广引导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一、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一、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的组织共同发展。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的组织共同发展。

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二、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二、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

三、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三、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

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5.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5.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加快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是做好推广工作的根本。目前我国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文化层次仍较低。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一是加强继续教育工作,通过不同层次的脱产深造、在职函授、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及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掌握现代科技手段,以适应农机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纳人才,营造良好环境留住人才,使更多的科技人员来从事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三是注重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机企业家队伍。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及后备人员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高新农机技术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逐步通过示范、指导,提高广大农民的群体科技素质,捉进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问

农业技术政策篇8

1.1农民观念上的排斥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和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广大农民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另外,由于资金投入、技术服务、文化素质以及社会经济大环境等方面的限制,造成农业新技术在推广应用中难度大、周期长、短期效果差。我国的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都因为质量管理不规范、资金保障与技术服务不到位等各种原因而先后衰落,给农民造成了思想上的阴影。

1.2沼气生态农业推广技术上的困难

沼气生态技术是以沼气应用技术为纽带,连接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各技术的综合体系,这套体系随着各种专门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也受到这些专门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组合方式的制约。在各地的实际推广中,形成了以甘肃省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五配套”模式、以辽宁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四位一体”模式、以广西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猪—沼气—果”模式。然而,在推广过程中,不同地区农民掌握沼气技术的程度不同,沼气配套技术的发展状况等因素,都对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实际困难。另外,不同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是自己先研究学习然后再进行本地示范性的推广,这一过程也不同程度地对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影响。

1.3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沼气生态农技推广同样也需要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况且沼气生态农技推广又是集沼气建设、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系统性的工程,就更需要丰富的资金支持,完善的政策支持。从目前来看,资金方面,虽然广大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但因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无法在农业发展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缺少政府财政的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无法保障。在政策方面,虽然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但目前国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法律体系来保障生态农业的顺利推广。在农村侵占耕地、乡镇企业污染等干扰着生态农业的建设,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行为仍很突出。

2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中的困难与对策

2.1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的生态农业观

为了解决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中思想观念上的问题,离不开宣传教育。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政府、学校及新闻出版单位等是教育宣传的主力,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及农民技术培训等渠道系统的分期的组织各级干部和农民,进行专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让他们认识到国家开展此项浩大工程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在内心引起重视,通过教育,让他们掌握生态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消除思想上的排斥。

2.2联系各地实际情况,加快技术研究

各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生态农业发展的全局为出发点,集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部门,抓住适合当地生态农技的关键性问题,规划好推广项目及资金,设置推广区域示范点,开展与之配套的相关技术研究。重点要研究出适合本地的沼气建池技术、种养配套技术、日常管理技术,研究出不同模式的沼气生态农技体系,让农民有选择的空间,用先进完善的技术来支撑沼气生态农业的发展。

2.3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国家把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战略任务,大幅增加沼气建设的资金投入,这是广大农民发展沼气农业难得的机会。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上,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沼气生态农业的巨大意义和影响,积极争取国家的建设项目和资金,并切实的投入到应用推广当中,积极推出相关政策,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3结语

农业技术政策篇9

关键词:农户;技术推广;技术采用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坚持重点发展农业科技,我国也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农业研发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的国家之一。政策的制定者和学术界都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作为生产力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虽然很多新技术在农业中已经被农民广泛使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不得不承认还存在大量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结构的调整。

本文在阅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分析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准确把握农户对于新技术的态度,找出原有推广模式的不足、原有政策的偏差,为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技术的推广和采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2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很多。在这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

2.1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主要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这里主要从与农户技术采用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因素的进行分析。

政策因素:农户在采用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时候通常会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例如:(1)国家的信贷政策,当国家以低息或者无息给农户提供一些涉农贷款,通常会鼓励农户更多更大胆的采用新技术。(2)财政补贴的政策,国家为了鼓励农户采用新品种,购置农机具,通常会给予农户一定的补贴政策,这也是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驱动力因素。(3)农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创新奖励政策通常会激发科研机构,农户,以及相关的金融的资本,市场积极的行动起来,发明创造更多对农户经济效益高的,便于使用的新技术,同时奖励政策也会更好的激励创造者加快新技术的推广传播,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技术最终被农户广泛采用,才能诱导创新源源不断的发展。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当地市场经济发展,商品流通速度的一个风向标。同时也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农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追求更高经济价值的程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由于信息流通方便,市场开放度,透明度较高,农户思想更加活跃和开放,也更容易接受采用新技术。由于市场发达,技术产生的成果,例如新的农产品品种,果实也能更迅速的实现商品价值,让技术采用者有较为稳定回报;农户由于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能够承担技术采用失败带来的风险。

文化因素:由于传统农村很少参与市场,通讯设备也比较差,农村的信息来源也相对短缺,农民本来受教育,接受科技知识程度少。农民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态度很多是当地传统几千年发展的结果。这里用“地方性知识”来表达特定地区农户价值观念。可以说一个地区农村的面貌包括其种植方式,农作物品种,日常生活习惯,对外来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都受制于这种地方性知识。在新技术的采用过程中农户的态度和行为同样受制于这种地方性知识。所以在新技术的推广传播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当地的文化特征,找到合理的宣传推广方式。

市场因素:市场由于交易的不断进行,促进商品,信息的不断流通,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的,导致了新产品,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同时也为新产品,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场所。在一个农村市场或者农产品流通市场中,往往会让农户解除采用新技术后产生成果不能有效的实现其经济价值,收回去其成本的担忧。同时市场为农户在采用新技术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咨询提供方便;也为农户能够因自身或者外部因素及时转让新技术提供有效途径。

2.2微观因素

微观因素对农户技术采用有影响的很多,不同学者基于自己的观察角度的不同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在这里把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微观因素按照其来源分为四个的层面:(1)农户层面主要包括农户的年龄、性别、职务、家庭规模,家庭收入消费水平等;(2)推广层面:主要有推广宣传的力度,技术指导培训的次数,进行推广的主体,采用性技术的奖励政策。(3)技术层面:技术层面主要是由于技术本身的原因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主要包括技术的初始投入、技术的采用难度、技术的使用的风险和技术的预期收益和效用等。

2.2.1农

户层面

费德(feder,1985)认为农户选择(采用)行为主要受农户自身特征和技术诱导因素的影响。adestina(199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农户技术采用决策的模式,他们认为采用新技术的决策是基于农民对此项技术的认知情况。在年龄这个变量研究上,adesina(1993)认为农民的年龄和新技术的采纳成反比例关系,即年龄越大,由于风险因素等的考虑越倾向于采用传统技术。相反,年轻的农民倾向于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taylor(1982)也认为教育是农户变量中的最重要因素,它可以增加农户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可能性。我国学者林毅夫(1994)对杂交水稻品种采用的研究中发现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户采用此技术具有显着的统计效应。

何子文,李鹏玉(2006)认为政治成份及社会公职和每年外出本县次数对农户新技术的采用有影响。张林秀等(2002)利用江苏省300个农户1993一1999年的历史资料,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农户生产性投入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户的非农就业比例、借贷的可获性、土地规模、房屋资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等是主要决定因素。曹建民等(2005)通过对水稻氮肥适地管理技术的农民参与式研究意愿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及其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信息显着地影响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农民的个人特征中,是否为户主、性别、教育水平、农民是否经常参加农业劳动以及农户的土地规模等因素均显着地影响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2.2推广层面的因素分析

azhar(1991)和adestina(1993)强调推广人员的信息交流程度在技术采用过程中的重要性。张云华等(2004)认为农户与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联系是影响农户采用无公害及绿色农药的主要因素。非洲高原农业发展项目(ahi)和国家农业研究中心(icra卫)结果表明:农户与农业技术中心的联系程度是影响其参与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学者朱希刚(1995)对鄂西贫困山区的289个农户技术采用的行为研究表明:与农业推广机构的联系、政府对采用新技术的鼓励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付少平(2003)认为在技术方面有创新成就的农民,许多人都曾经获得过院校、科研机构专家、技术人员的帮助。这些农民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与专家、技术人员建立了联系,专家、技术人员为农民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人际扶助条件。赵龙群等(1997)认为,影响农户采用技术的因素有:①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工资低、人员少、队伍不稳定;②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内部结构失调;③农民自身的影响因素。2.3技术层面的因素分析

技术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采用技术的投入产出效益、技术风险、技术掌握难度。雷杰•克里斯娜关于印度旁遮普邦棉花种植者对供给反应的研究,以及秘鲁高原上的印第安人对新马铃薯品种的采用行为分析,认为有利性的差别是解释农业生产要素接收速度的有力解释变量,而不用求助于人性、教育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别。决定有利性的因素主要有:绝对而不是相对的产量增加、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以及由此导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罗杰斯(1957)同样认为技术使用者对技术接受倾向的不同受科技信息、风险及市场供需条件的影响。欧马拉(o‘mara,1980)和林德钠(lindner,1987)研究了风险因素对农户技术选择(采用)行为的影响。我国学者朱希刚(1995)的研究也表明技术采用后产出的增加与农户采用新技术呈正相关关系。

3相关的总结和政策含义

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在宏观方面更多的是一些定性的理论意义上的分析,具体原因可能是衡量宏观因素的指标难以用数据进行度量,但是并不能够排除其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程度不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更是偏低,单个农户在信息来源、对信息处理以及抗风险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农户对新技术的信息更多的来源于政府,具体的推广也更多依赖于政府。宏观因素对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影响是不能忽视。

农业技术政策篇10

关键词:农户;技术推广;技术采用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坚持重点发展农业科技,我国也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农业研发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的国家之一。政策的制定者和学术界都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作为生产力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虽然很多新技术在农业中已经被农民广泛使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不得不承认还存在大量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结构的调整。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分析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准确把握农户对于新技术的态度,找出原有推广模式的不足、原有政策的偏差,为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技术的推广和采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2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很多。在这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

2.1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主要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这里主要从与农户技术采用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因素的进行分析。

政策因素:农户在采用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时候通常会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例如:(1)国家的信贷政策,当国家以低息或者无息给农户提供一些涉农贷款,通常会鼓励农户更多更大胆的采用新技术。(2)财政补贴的政策,国家为了鼓励农户采用新品种,购置农机具,通常会给予农户一定的补贴政策,这也是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驱动力因素。(3)农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创新奖励政策通常会激发科研机构,农户,以及相关的金融的资本,市场积极的行动起来,发明创造更多对农户经济效益高的,便于使用的新技术,同时奖励政策也会更好的激励创造者加快新技术的推广传播,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技术最终被农户广泛采用,才能诱导创新源源不断的发展。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当地市场经济发展,商品流通速度的一个风向标。同时也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农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追求更高经济价值的程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由于信息流通方便,市场开放度,透明度较高,农户思想更加活跃和开放,也更容易接受采用新技术。由于市场发达,技术产生的成果,例如新的农产品品种,果实也能更迅速的实现商品价值,让技术采用者有较为稳定回报;农户由于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能够承担技术采用失败带来的风险。

文化因素:由于传统农村很少参与市场,通讯设备也比较差,农村的信息来源也相对短缺,农民本来受教育,接受科技知识程度少。农民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态度很多是当地传统几千年发展的结果。这里用“地方性知识”来表达特定地区农户价值观念。可以说一个地区农村的面貌包括其种植方式,农作物品种,日常生活习惯,对外来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都受制于这种地方性知识。在新技术的采用过程中农户的态度和行为同样受制于这种地方性知识。所以在新技术的推广传播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当地的文化特征,找到合理的宣传推广方式。

市场因素:市场由于交易的不断进行,促进商品,信息的不断流通,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的,导致了新产品,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同时也为新产品,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场所。在一个农村市场或者农产品流通市场中,往往会让农户解除采用新技术后产生成果不能有效的实现其经济价值,收回去其成本的担忧。同时市场为农户在采用新技术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咨询提供方便;也为农户能够因自身或者外部因素及时转让新技术提供有效途径。

2.2微观因素

微观因素对农户技术采用有影响的很多,不同学者基于自己的观察角度的不同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在这里把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微观因素按照其来源分为四个的层面:(1)农户层面主要包括农户的年龄、性别、职务、家庭规模,家庭收入消费水平等;(2)推广层面:主要有推广宣传的力度,技术指导培训的次数,进行推广的主体,采用性技术的奖励政策。(3)技术层面:技术层面主要是由于技术本身的原因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主要包括技术的初始投入、技术的采用难度、技术的使用的风险和技术的预期收益和效用等。

2.2

[1] [2] [3] 

.农户层面

费德(Feder,)认为农户选择(采用)行为主要受农户自身特征和技术诱导因素的影响。adestina()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农户技术采用决策的模式,他们认为采用新技术的决策是基于农民对此项技术的认知情况。在年龄这个变量研究上,adesina()认为农民的年龄和新技术的采纳成反比例关系,即年龄越大,由于风险因素等的考虑越倾向于采用传统技术。相反,年轻的农民倾向于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taylor()也认为教育是农户变量中的最重要因素,它可以增加农户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可能性。我国学者林毅夫()对杂交水稻品种采用的研究中发现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户采用此技术具有显著的统计效应。

何子文,李鹏玉()认为政治成份及社会公职和每年外出本县次数对农户新技术的采用有影响。张林秀等()利用江苏省个农户一年的历史资料,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农户生产性投入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户的非农就业比例、借贷的可获性、土地规模、房屋资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等是主要决定因素。曹建民等()通过对水稻氮肥适地管理技术的农民参与式研究意愿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及其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信息显著地影响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农民的个人特征中,是否为户主、性别、教育水平、农民是否经常参加农业劳动以及农户的土地规模等因素均显著地影响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

..推广层面的因素分析

azhar()和adestina()强调推广人员的信息交流程度在技术采用过程中的重要性。张云华等()认为农户与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联系是影响农户采用无公害及绿色农药的主要因素。非洲高原农业发展项目(aHi)和国家农业研究中心(iCRa卫)结果表明:农户与农业技术中心的联系程度是影响其参与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学者朱希刚()对鄂西贫困山区的个农户技术采用的行为研究表明:与农业推广机构的联系、政府对采用新技术的鼓励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付少平()认为在技术方面有创新成就的农民,许多人都曾经获得过院校、科研机构专家、技术人员的帮助。这些农民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与专家、技术人员建立了联系,专家、技术人员为农民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人际扶助条件。赵龙群等()认为,影响农户采用技术的因素有:①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工资低、人员少、队伍不稳定;②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内部结构失调;③农民自身的影响因素。

..技术层面的因素分析

技术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采用技术的投入产出效益、技术风险、技术掌握难度。雷杰&#;克里斯娜关于印度旁遮普邦棉花种植者对供给反应的研究,以及秘鲁高原上的印第安人对新马铃薯品种的采用行为分析,认为有利性的差别是解释农业生产要素接收速度的有力解释变量,而不用求助于人性、教育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别。决定有利性的因素主要有:绝对而不是相对的产量增加、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以及由此导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罗杰斯()同样认为技术使用者对技术接受倾向的不同受科技信息、风险及市场供需条件的影响。欧马拉(o'mara,)和林德钠(Lindner,)研究了风险因素对农户技术选择(采用)行为的影响。我国学者朱希刚()的研究也表明技术采用后产出的增加与农户采用新技术呈正相关关系。

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政策含义

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在宏观方面更多的是一些定性的理论意义上的分析,具体原因可能是衡量宏观因素的指标难以用数据进行度量,但是并不能够排除其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程度不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更是偏低,单个农户在信息来源、对信息处理以及抗风险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农户对新技术的信息更多的来源于政府,具体的推广也更多依赖于政府。宏观因素对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影响是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