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信息技术十篇农村信息技术十篇

农村信息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1:18

农村信息技术篇1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深深感到上信息技术课程之难。难在一是农村学校电脑设备配置差;二是学生知识面窄,信息技术水平非常差;三是学校教学管理层不重视,学生就容易把它作为休闲课、玩耍课。很多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这门程最好上了,把学生往电脑房一放就完事,因为学生们都爱玩电脑,各玩各的,根本不要老师管。我想对于一个责任心的教师来说,都不会这样做。我在农村中学任教信息技术这门课有十来年了,根据本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就如何上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总结如下:

一、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分层教学法。教师先要充分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采取分层教学方法在农村学校非常适用,分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例如一个班级,可以把他分成三个组a组为优生,即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B组为中等生,对计算机只有简单操作水平,不能熟练操作。C组为差生,对计算机很不了解,不能进行任何基础操作。上机时排位置时首先让C组坐在中间位置,方便老师经常对这些同学进行指导。B组同学挨着C组同学,坐在靠中间的位置。a组同学坐在两边的位置。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对学有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除了做完共同的作业,还可以再做一些额外的、难度大些的题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通过实施分层教学避免了基础好的学生无所事事,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越学越差,严重的对信息技术失去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获得进步。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呈现整体性的任务,教师将任务的要求明示于学生,学生在接受到任务后先要分析、分解任务,并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解决问题。简单地说,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分为提出任务―分析―分解任务―完成任务四个步骤。

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农村学校把电脑设备看成非常重要贵重的财产,怕学生损坏机房的设备,因此对学生严格要求:机房内不能随意走动、不能讲话、不能随意删除或修改电脑里面的文件或程序等。我认为这样规定弊是大于利的,因为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平时他们几乎没有条件接触电脑,对电脑这种贵重的设备本来就不敢乱动,这一严格要求,学生更加不敢动手大胆操作,只能是老师教一步操作一步,根本不敢尝试新的知识,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只是不是物理上损坏电脑设备,我反倒认为教师们应该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新的知识内容。

三、注意理论课内容的安排

我们是一节理论课一节上机课轮着上,学生大多偏爱上机课,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上好理论课,让学生喜欢理论课。要上好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非常重要。(一)尽量少讲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理论(像windows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结构图、软硬件分类等),这些知识对于中学生可不学,实际上也学不懂,反而会使学生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没兴趣。应安排一些计算机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例如将一些具体的操作步骤放在理论课上帮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操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课上不好好学,上机操作就很困难。(二)可安排一些既能扩展学生知识面,学生又感兴趣的知识,如:计算机的维护与病毒、购买计算机的注意事项、计算机的功能、上网的作用等等。(三)在理论课上还可以安排时间专门让学生提出在上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帮学生寻找问题的原因和答案,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很有效。针对这些内容,在教学形式上我们要尽量做到多样化,如:讲叙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四)从生活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学生练习体会他们的含义;完全可以从现实生活出发,打比方:学校的每个学生都是文件,而学校、教学楼、教室就是一个个文件夹,这样层次就清楚,学生很容易搞清这两个概念。当然,从生活中来的比喻不一定完全符合知识的科学性,对有出入的地方,教师要明确说明。

四、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因为受课时量的限制,一周只有一个课时,信息教师不可能把课本每一个章节的内容细细讲解及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因此需要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二)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信息技术课可以通过恰当的探究任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讲“电子邮箱的申请”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任务:通过因特网申请一个电子邮箱,并给教师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电子邮件”这样的名词,却不知道实际是怎么回事儿,所以对这个任务特别感兴趣。这时,我没有告诉学生申请邮箱以及收发电子邮件的具体操作,只是向学生介绍因特网上有哪些网站能够提供免费邮箱的网站、简单的导学案。让他们结合“手机发短信”的特点,参考教学教材中的操作自己探索,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教师请教。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申请邮箱和发送邮件的学习中。他们非常喜欢这种自主探究学习主式,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学习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在网络面前,要有健康的心态,要学会自觉抵制网上一些不良的诱惑,不要沉迷于网上游戏,要学会绿色上网,健康上网。

农村信息技术篇2

 

首先,教育信息技术更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作为边远山区的农村教师,在过去,转变教学理念的途径是派人出去学习,回来进行讲座,要么就是上级派人下来讲座、指导。

 

现如今,我们直接在网上进行远程教育学习,教学理念更新特别快,曾记得,十多年前就提出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可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师心里形成了定式,改变谈何容易,上级下来听课指导,学校派人出去学习,一改就改了好几个学期。上学期网上有个全国的微课大赛,学校马上组织学习,主任专门培训。我校有许多教师参加了这次大赛,大部分参赛者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加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的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及教学工作,感觉到教育理念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同时也感受到教育信息技术的方便与快捷。

 

其次,教育信息技术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过去的课堂里,老师的讲述和各种教具占了教学的主阵地,教育信息技术走进校园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课堂上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些抽象的概念和难理解的知识点,利用网络资源来帮助学生,一切都迎刃而解,课堂效率提高了,效果特别的好。

 

虽然我们是农村学校,只有一间多媒体大教室,每天都去那儿上课是不可能的,但现在大多数学生家里都有电脑了,我便引导学生利用好电脑,不能让电脑变成了他们的玩具。现在的教育改革不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吗?我要改变我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为我的学生服务。

 

教语文的小学教师都知道教改后低年级的识字增大了,学生要在当堂课把那么的字认会、写会,是有一定难度的,光凭老师一个人在黑板前讲,学生根本记不住几个字,于是,我就在课前预习上下功夫,现在教的这批孩子是我从一年级开始带班的,到现在已经是六年了,我从一年级教他们查字典预习,到中年级利用工具书和电脑查作者的资料,以及理解预习过程中不懂的词语,一直到高年级我开始指导学生查阅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特别有帮助。学生预习任务完成了,课堂上把教师讲解的时间变成交流汇报、共同探讨的时间,课堂的主体地位自然就是学生的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说没有信息技术的帮助,这样的预习目的很难达到。

 

所以,教育信息技术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第三,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可见,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调动他们的兴趣,而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利用小视频进行导课,设计激励性的结束语用大屏幕出示,插播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语文课文的内容,设计情景图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配乐渲染气氛进行朗读等等,这些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个星期我听了一节我们班的品德课——《学会拒绝毒品》,毒品的危害,光靠书中的介绍和老师的讲解学生的体会不会很深刻,这时,品德老师播放了一段视频,内容是一位学习成绩很好的中学生如何变成吸毒者的经过,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看视频时各个都是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交流体会时,学生理解得很全面,也很深刻。由此可见,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不会在交流体会时出现“冷场”的局面。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辅助,有得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教育信息技术使班级管理变得得以应手。我曾在《教育杂谈》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在经济、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家庭、社会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越来越多地完成着协同作战的任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就如同植物离不开土壤、水份和阳光。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紧密结合,相互依靠,协调发展,形成“三结合”的教育合力,才能提高育人效果。

 

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恰恰就是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过去老师要到学生家进行家访,老师才能知道学生在家的表现,家长才能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沟通起来很不方便。如今,智能电话、电脑的普及,进一步增强了老师与家长的沟通,班级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变化。这学期我为班级的家长们建立了一个QQ群和微信群,在与家长相互了解学生家里校园的表现同时,也方便了通知校内和班级的各种信息。

 

我在群文件设了学生作品一栏,本班学生的征文、获奖手抄报、写得好的日记等作品,我都会上传到这个文件夹里,每位学生和家长都能看到学生的优秀作品。这对家长和学生是一个触动,不够优秀的学生,家长会教育他要向优秀的孩子学习,优秀的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其他的学生和家长评价而感到自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的动力。

 

记得上学期,我把班级里徐同学的日记照相传上去后,耿同学的妈妈碰到我就说:“你们班徐同学的日记写得真好,以前光听你在家长会上表扬她,现在看到了,真是让人羡慕,我也要抓抓我儿子的日记了。”从那儿以后耿同学的日记真的有了质的变化,好几篇日记上传到群文件里。如今,我班有很多同学的日记越写越好,作文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还有我经常把学生在校的活动拍照下来,传到群里去,让家长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校的表现,这样也减少了很多的误会。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时,由于家长一直关注着本班学生在校的表现,自己的孩子在班级的表现如何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对于评选结果,每位家长就不会有其他的想法了。

 

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平台进行班级管理,增进了老师与家长的关系,能够真正做到密切配合,共同教育的目的。

 

自从教育信息技术进入我们的农村学校,我们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师生的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想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农村学校在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一定会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使我们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高。

农村信息技术篇3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农村经济管理

一、引言

农村经济管理在如今的农村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也逐渐成了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方法。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在抓紧的调整,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给农村经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二、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一)缺乏信息传播渠道

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占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对其也形成了一种需求,但是农村的信息传播渠道却不畅通,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需求,如果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信息不能有效地传递,直接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目前,我国的农村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是很落后的,大多数农民都是通过杂志、电视、新闻报道等方式来获取相应的信息的,对于一些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的获取很不及时,无法掌握发展的现状,对于信息不能进行全面地把握。

(二)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与其他行业比起来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发展比较晚,应用的时间比较短等情况使得相关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网络信息覆盖的面积都是很小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不健全导致农村信息服务水平比较差,这就直接使农民获取相关信息的实效性比较低。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向信息化方面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从而使他们对农民进行指导,技术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三)设备成本高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推广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设备,技术设备由于技术性比较高因此费用很高,对于农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不仅如此,技术设备的安装也是十分的麻烦,使用起来也必须要有专业的知识,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如此昂贵的设备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就算有了设备,农民在使用设备的时候也往往无法下手,或者是使用不当、保护不当导致设备破损,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一)发挥政府职能

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农村的建设,针对农村的信息传播渠道的缺乏、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设备成本比较高的问题,政府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农民,通过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使农村拥有更多的、便利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农村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并给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提供设备资金的支持。政府要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农村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并加大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门的部门对农村技术资金进行管理,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避免建设资金的滥用、贪污等情况的发生,使资金切切实实地投入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化的建设当中去,促进资金的利用率,把钱用在刀刃上。

(二)加强数据库建设

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就必须先把信息数据库给建设起来,建设数据库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结合我国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以县乡为单位,进行数据库的建设,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加强信息数据库建设的资金投入,不仅如此,还要同时为其培养、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数据库的建设是为了给农村提供更及时的信息,因此要通过对地理定位技术、全球卫星技术的运用,从而确保数据库的正常运行,这样才能使信息及时地到达农民的手里。建设数据库还不够,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管理,这样可以使农业信息准确地入库,同时还要加强对农业信息的记录,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三)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不仅要有客观的信息渠道、技术、资金、设备等支持,更重要的是农民的信息意识以及农民的技术能力。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信息技术作用的大小直接与农民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程渡挂钩,要想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必须加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的意识。这个时候,政府要为其提供专业的技术老师进行指导,并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培训的意识,通过培训普及相关的技术知识,以及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优势,从而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四、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化成为了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经途径,虽然农村面临着诸如缺乏信息传播渠道、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设备的支持、农民的信息技术的意识不高等问题,但是也不能灰心丧气,在这种时候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使其买得起设备,并提供专业的技术人员给予指导,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

参考文献

[1]王晓东.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5,07:146.

农村信息技术篇4

在大多数的城镇学校里,计算机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论硬件、软件,还是师资方面都和城市的学校有很大差距,因此,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以农村中学现状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硬件资金投入不足,后期维护困难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一定的软硬件设施支持,而且计算机的维护相当重要。以我校为例,我校计算机机房配备较完善,但经过几年的使用,有的电脑已经损坏,而且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不愿意在计算机教学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因此,后期让学校投入资金进行维护很困难。

2.学生基础较差,教材不适用于农村中学

由于农村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并不规范,因此,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仅相当于小学生的水平,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学生对电脑知识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上网吧得来的。而目前我们使用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是根据城市里学生的电脑水平编排的,教材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所以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更需要一套适合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课本。

3.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质量差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农村中学的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只能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一些高难度的制作,如用flash软件制作课件、网站建设及管理、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系统的维护等还并不熟练,导致很多老师都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了上网课和聊天课,学生都盼望着上电脑课,实际上是盼望着去上网聊天。教师没能按照教材的要求去教,信息技术课也没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自然不高。

4.领导不重视,课程地位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这门课一直就处于“副科”的地位。虽然现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在对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价时,主观上看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信息技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经常会被主科老师占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二、解决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提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学义务教育的投入,而且投入要有连续性,要有长效的投入机制作保证。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素质教育评价体制,从多方面去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到资金投入,多方面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2.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编排适合农村实际的教材

农村中学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薄弱,而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对于农村地区学生来讲,难度有点高,教材应立足于农村现状,循序渐进。学校也可加强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校本课程的研究,组织编写一套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教材。

3.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在计算机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渗透思想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课的基本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在网上寻求自己应该寻求的知识,让计算机成为学习中的工具,生活中的朋友。

农村信息技术篇5

自古以来,我国就占据着“农业大国”的地位。由此可见,农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难免会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为此准确的分析农村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更加合理化的建议,则是文章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

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方式的逐渐转变,农村经济管理在当今的农村建设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身处在一个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作为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快速、健康、平稳的发展,就必须及时调整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尤其要注重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一、农村经济管理的概念及社会职能管理

所谓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所出现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后,并通过对人员进行激励的方式所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一直以来,农业经济管理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合正确处理生产关系,以便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最大程度上调动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整个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二、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特点

(一)时效性

21世纪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于信息的需求性都在不断增强,而且呈现出了各自的特点。既然如此,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必不可少,其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时效性。农业经济管理中,由于有很多的信息都涉及到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因此也成为了各级政府及相关经济管理机构加强对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指导的主要依据。正是由于农村经济管理对于信息的需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致于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种信息的获取都务必要保证其时效性。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拓展各种信息的获取渠道,从而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各种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实用性

由于农业信息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质,因此,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活动开展而言则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整体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的交通,信息等条件都比较恶劣,以致于农村经济管理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由于他们根本不懂信息技术,且没有相关的农业信息获取渠道,进而也就导致各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活动的开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针对目前国内农村地区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加以改善则显得尤为迫切。这样不仅能确保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具有实用性,而且还能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因此必须要引起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或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综合性

由于受到农村地区发展策略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行业主要有,农、林、牧、副、渔等,同时与电力、金融、环保等部门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也就意味着相关管理部门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综合性,从而才能促使信息获取渠道变得更加多样。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在获取重要信息之后,一定不能直接应用,而是要在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的考虑,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的实用价值,并更利于本地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活动的开展。

三、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一)推动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在当下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既可以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农业综合实力,总体而言,是十分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与此同时,随着电商行业的出现,部分农业产业则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贸易,从而加快产销的一体化发展,总体而言,是十分有利于我国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的。

(二)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改革,我国的农业产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却没有为农民带来相应的经济收入,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还不高。由于当前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经济活动也开始趋于公开化和透明化,因此作为相关的农业部门,应该积极鼓励农民学习信息技术,并科学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判断当下农业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而能帮助农民实现经济收入的提高。

(三)加快现代型农业的转变

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多是针对生产的收益与效益而言,以致于完全忽视了农业的长远发展。但是对于现代化农业发展而言,其主要是在现代化的理念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的机械工具及科学技术来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是借助先进的科研技术改造与加工农产品。从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现状看,这将会是未来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总而言之,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农村经济管理之中,既可以促进现代型农业的发展,同时也能有效提高经济管理收益,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

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政府在其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实际上就是一项跨专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因此就需要相关部门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而作为政府,需要做的两件事,即加大资金的投入、推行相关优惠政策。在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政府实际上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既要将信息化农村经济管理方式作为自己的特色产业加以推动,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需要注意的是,只有进行合理的对资金的使用加以系统的规划,最终才能实现统筹管理的局面,从而有效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除此之外,政府还要积极推行相关的优惠政策,比较常见的就是对有关农村经济信息建设方面的贷款实施优惠政策,降低税收。与此同时,还可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从而才能更好的帮助农村实现信息化建设。由此可见,实现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需要政府进行组织和领导,并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二)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力度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村经济管理中,为了确保工作开展的有序性,就一定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信息化培训,从而才能促使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首先是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信息化经济管理网络体系,其目的是使其能够更好地被农民所使用,进而也让他们感受到网络信息化的价值所在,并更好的参与到相关经济管理工作活动之中;二是壮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队伍,并充分发挥县、乡农技推广站的作用,从而形成“进村进户”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除了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对农村基层信息服务队伍的组建,即造就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的全面人才。尤其是对于信息化经济管理网络体系的建立,无疑使得相关部门获得了更多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的机会,通过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从而为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作出贡献。

(三)加强对农业的信息的分析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就要对相关的农业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和挑战。与此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农业信息的整合,还能使农民发现更多先进的农作物种植技术,从而将最好的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实践和应用。

五、结语

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和基础产业,而农业生产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决定了每个部门之间必须相互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们对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管理。随着近几年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的重要性开始逐渐突显,并且影响到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想要改善我国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就要从真正意义上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村经济管理中。

参考文献:

[1]向华良.农村信息化建设思考[J].农业经济,2011(06).

农村信息技术篇6

1随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技术设施缺乏,设备缺少专业人员维护,耗损严重,急需更新换代

农村办学条件落后,没有机房,缺少电脑和相关的电教设施,有的至今还没有联上网络,缺少与外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只有几台零星的电脑用于统计报表、统计分数、印发文件等日常教学工作,很难开展日常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信息技术课就看下载资源,缺乏实践操作,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更谈不上提高。这不仅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违反了教学规定。更为严重的是,使学生产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误解,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今后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由于缺乏专业的计算机人才,信息技术设备得不到基本维护,由于时间原因和人为原因,电脑损坏后闲置的现象普遍存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使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学陷入瘫痪。

1.2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乏,整体素质不高

在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瓶颈”。农村在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大多由原来数学、化学和英语教师担任,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和缺乏创新思维等缺陷,大多是边教边学,非常辛苦。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这就更加增加了他们在教学中的难度。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又不愿意到第一线工作,造成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新老交替“断层”,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都没有,这就无法去谈教学质量。

1.3农村“应试教育”思想严重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导致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模式不当,学生的主动学习性没有充分发挥。加强教育改革步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现代社会,如果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存在和发展,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被淘汰。但是,在现阶段,“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一块黑板”的“灌入式”教学模式在农村普遍存在。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在农村,大多教师有“山高皇帝远”的思想,没有落实相关的教育制度,到检查时也是敷衍了事,没有把信息技术课程当成正事来抓,也就无法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忽视了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部分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上的应用不合理

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越多,则其教育思想和观念愈先进。放眼现在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几乎没有不使用多媒体的,如果有谁不循此道,可能就会与大奖、好评失之交臂。而一提到传统教学,很多人不屑一顾。因此,多媒体的运用出现过热现象。

1)随便滥用,教学内容华而不实。多媒体计算机虽然具有多媒体、超媒体的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只能是辅助教学。有的教师误认为是一种全能媒体,整堂课不论是课题,还是课文中的字、词、句等,一切由计算机完成。一堂课上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儿痕迹,多媒体几乎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而有些教师所用的所谓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传统的挂图、小黑板、卡片等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

笔者认为,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过度提供形象素材,不但会使学生忽略对文本的阅读,影响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分散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设计重难点不分,利用多媒体授课时随意呈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教师的设计就偏离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的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的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自说自话,教师则手忙脚乱,学生哄笑不已。

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因此,这样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不但没有优化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分散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不符实际,随意搬用网上资源。近几年来,网络上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下载方便,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低,缺乏信息技术能力,只将网络上别人现成的课件或其他资源不加任何修改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犯了拿来主义的错误,没有遵循因材施教的规律,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效果。

2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吸纳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到农村任教。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县教育局必须完善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政策,为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提供政策保证,改变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对现有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考核,对合格的教师颁发合格证书,对信息技术课程实行“执证上岗”。每年农村学校选派一定的名额,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对考核合格的颁发合格证书,以扩充我国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纳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到农村任教,以改善我国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结构。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是眼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农村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成为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2)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进行更新补充,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课程,没有相关的教学设施,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随县农村无成套的电教设施,无法完成信息技术班级授课,也是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全面实施的重要原因。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政府应加大投入,通过提高农村电教室、多媒体教室硬件、软件水平,完善相关信息技术教学设施、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平台。

针对农村信息技术设备耗损严重的情况,政府应及时对其进行升级和更新,在各地方成立维护小组,定期对所属片区的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承担本片区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保证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

农村信息技术篇7

一、制约发展的因素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

(1)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多,配置水平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目前农村办学条件不足,无法实现。确实,目前很多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非常落后,硬件设施不齐,软件方面配套跟不上。还有些人认为只有等条件足够时才能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重视办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改革升级已涉及教育业,将允许外国到中国办学。如果我们不千方百计提高办学质量,就会被淘汰。实行各校自由招生,条件再不足的学校,如果生源没有,那么一个学校就不复存在。

(2)师资队伍素质较低。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全校有近70名教师,可会用计算机的教师不到10%,有的教师想用多媒体上一节课还必须的信息技术教师跟班指导,否则就有可能出“丑”。教师学计算机也是被逼无奈,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计算机证,应付职称晋升等。

(3)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很多人认为,计算机的作用没多大,无非是玩玩游戏而已目前,全世界有几千万台计算机通过internet连接在了一起,从而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和资料库,为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不断增长了的、随时更新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使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传递以及交流信息。21世纪是信息社会,是信息的时代,谁能及时掌握最新、最多的信息,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人们可以在网上查寻各种资料,可以在网上购物,可以网上求医,以及电子商务等等。在我们教育行业,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取代了原来的应试教育,教育方法也已逐步淘汰满堂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形式多样的使用各种仪器的教学法。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把知识通过声音、视频、动画、文字、图片等,随着讲授者的逐步讲解而出现,可谓图文并茂,声光俱呈,动静有致。有人做过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比之传统教育,学生记忆提高了30个百分点。原因就是借助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于一体,把静态、枯燥的内容、材料融入三维空间,就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情绪振奋、思维活跃,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促进发展的措施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从目前的实际来看,亟待解决以下问题。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谋划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路。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农村中小学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措施。

(2)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调动政府、教育内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可采取“引资修建、借鸡下蛋”等办法上设备,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有了设备,没人用,一切都是空的,但现在多数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固守老一套粉笔加黑板的方式,连投影仪都很少使用,对计算机甚至有畏惧感。这两年随着教师计算机考核的开展,情况稍好一点,但是距离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学校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发挥校本培训的优势,对在职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技术的教师队伍。

(4)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构建教研网络,各学科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基础上,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5)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识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

农村信息技术篇8

一、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及对策

经调查,我市城区高中信息技术硬件设施较为完备,但有的农村高中、民办高中较差,不能保证学生每人一台电脑,有的学校甚至不能保证每2人一台电脑,民办学校的电脑人均拥有率更低,这很不利于开展学生上机操作部分的教学工作。目前农村部分高中只配备了几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些计算机教室;民办高中只配备了一些计算机教室,很少配备多媒体教室。农村高中由于配备的多媒体教室数量太少,根本不能满足班级正常授课需要。农村高中教师只在上公开课时才使用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大部分时间被闲置。民办高中很少使用多媒体来组织教学,或者根本就没有用过多媒体来组织教学。根据现状,我们要加强改善农村高中、民办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努力保护好学校配备的各类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要加大对多媒体教室尤其是民办高中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力度,力争在近几年内使学生都可以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及对策

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中学尤其是民办中学受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农村中学每星期只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有的民办中学每星期一节信息技术课也难以保证。也就是说,学生基本上是上节课所学内容下节课就会忘掉,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甚微,每年信息技术考查都有很多不合格的学生。同时,教材的选定难度相对偏大,教材不太适用于农村学生。课时量少,学生底子薄,直接导致上好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法学法,灵活处理教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更新换代迅速非常快,它的发展的速度几乎与时代同步。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法学法,大胆创新,对教材要进行重新整合,适当进行增删,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农村学生、民办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农村学生、民办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三、信息技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从教人员数量偏少及对策

新时期信息技术老师不仅需要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还须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学科教学及科研的能力。但目前农村中学、民办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一是年轻的多,缺少教学经验,实践性知识缺乏,对于如何教、教什么还处于摸索阶段;二是学科专业水平偏低,大部分教师自身是半路出家或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三是兼职教师比例很高,这些教师一方面承担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有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对此,我们要加强学科教师的配备,努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学、民办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我们必须采取更为优越的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中学、民办中学中来。新的信息技术教育传播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

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及对策

有的学校大部分教师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有的领导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关注较少,导致对这门课认识不够,所以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教育专项资金得不到保障,使得设备得不到正常的维护,致使很多设备瘫痪、闲置,慢慢被淘汰。资金投入得不到保证是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像我们这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因为缺乏资金护航,信息技术设备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维护、保养,致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对此,我们要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首先,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参观、学习,让其充分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让养成信息素养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习惯;最后,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

农村信息技术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维方式;个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95-01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笔者结合在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切身体会,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对搞好农村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以下见解: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由于地区差异性,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农村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学生刚升入七年级时,每一届的第一节电脑课,我都会收集所有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了解后,一个班往往会只有二、三个学生有家用电脑,并且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了解后做好登记,便于以后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二、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能,探究新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o%”。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节奏,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迫生感。

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抽象的知识

直观呈现初中学生由于思维方式的限制,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更喜欢直观的内容,喜欢动手亲自操作。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相对比较抽象的,如果教学中不注重这些特点,学生将很难一下子理解那么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力求在上课的时候,多举例子,将深奥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进行《网页制作》这一教学内容时,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告诉他们在网页中不仅要有好的文字内容,还要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好看的动画效果。这样的网页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兴趣。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网页,并教会他们利用所学过的软件来制作网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四、尊重农村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

由于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同一年龄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分化很快,这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例如:初一年级的新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小学,这些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同,会造成同班同学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差异很大。家中有计算机的和家中没有计算机的学生也往往有一定的差别。这些因素使得教学时要针对学生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

例如,在讲解microsoftword启动方法时,可重点讲解两种方法,方法一:单击“开始”菜单,单击“程序”,单击“microsoftword”程序图标。方法二:可直接单击桌面的“microsoftword”程序图标。对于电脑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教师可要求两种方法都必须学会;相反对于电脑操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只要可以把程序打开就行了,没必要做过多的要求。

五、兴趣导学,寓教于乐

农村信息技术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农村;中小学校

一、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硬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器件、软件等综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的环境条件。硬件环境包括各种的教学器材、教学用具以及教学材料等设施,如:电脑、投影仪、交互式白板、电子教室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硬件设备,那么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软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小学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软件环境包括各类的可以观察和记录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监测动态的各类设备、设施,能够记录着教学任务的工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人文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为因素,以及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学生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等等。硬件环境建设、软件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三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没有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将难以发挥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些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的“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但是在整个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经费短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每年用于更新信息化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更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设备的新旧换代日新月异,一些信息化设备往往经过一两年就会淘汰。2.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滞后。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教师对网络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不够、认识的内容不到位,限制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普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上存在几个不足,主要是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较多的误区导致产生的学生生源信息上的制约效应,而且也不重视信息化的使用,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类型的教学观念。因此没有指定的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类型的教学,用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来灌输式的教学,而不采取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开展教学。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几点对策

1.保障并逐步加大中小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的联系,在农村开展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并确保每年的信息化教育经费逐年的增加,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行之有力的开展,同时学校在使用信息化教育专项经费中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支,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做好经费使用的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设备的采购等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些的开展,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够使农村信息化教育有效的落实并顺利实施,也保证资金可以划拨到位和使用效益。2.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所更新,素质有所提升。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和转变,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创新、制度上加以改进,同时要进行观念上的有效突破。因此,无论是各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职能部门都要进行教育观念上的一次转变,转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观念要转变。教育的管理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要首先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深入研究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明确发展思路,为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二是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要转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运行、应用需要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是教育信息化的决策者、开拓者,因此转变校领导的观念是解决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方向的问题,要唤起校领导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欲望,并要使他们知道如何去发展教育信息化。三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育信息化首先要着力于培养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四是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针对农村年龄结构偏大的教师,探讨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实际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由问题本身所引起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开拓的过程,在不断的更新中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改变,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可以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其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其自身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总之,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更具深远的意义。

作者:张静单位:兰州市电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李颖冰.小议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